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以言——“以肝论治、五脏同调

陈以言——“以肝论治、五脏同调

陈以言——“以肝论治、五脏同调
陈以言——“以肝论治、五脏同调

陈以言——“以肝论治五脏同调”

我院专家陈以言出身中医世家,在继承我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院长李祥国的肝与冠心病发病关系及证治学术思想基础上,经过30余年发展创新,突破了西医的片面和传统中医的局限,将辩症论治和整体治疗理念充分融合,形成了“以肝论治,五脏同调”的治疗体系,应用于各类心脑血管疾病临床治疗收到了明显效果,为有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及完善我国二级预防体系做出了卓越贡献。因其理念新颖、效果显著在2012年“全国中医疑难病学术研讨会”上得到与会专家领导一致肯定,陈以言教授也多次应邀参与BTV《养生堂》节目、BTV《健康生活》、广东卫视《健康有道》等栏目。

四大优势突破传统心脑血管病治疗瓶颈

1、辩症治疗。不同于以往单纯治疗心脑,而是从瘀、痰、湿、虚等多方面着手,针对不同病症表现灵活治疗。如对心脏收缩功能不全采用温阳活血利水法;针对心肌炎应用清热解毒益气养心法;对高脂血症采用疏肝健脾化浊法,等等。

2、整体论治。西医的心就指心脏,而“以肝论治,五脏同调”理念则涵盖了心脉、气血以及精、气、神和情绪调节等多方面因素,把人体看作一个整体,从肝、心、脾、肺、肾整体入手治疗,能达到事半功倍、标本同治的功效。

3、疗效确切。“以肝论治,五脏同调”具有创新性的思路和方法,突破了传统治疗局限,临床治疗各类心脑血管病均取得了满意疗效,一般一疗程左右即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并可显著缩短恢复期,降低复发率。

4、安全可靠。“以肝论治,五脏同调”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效果全面、无副作用的优势,同时对其它脏腑也有调理平衡、改善功能作用,完全可应用于急性心梗、支架植入或溶栓治疗后防复发的长期治疗。

整体观念是中医的特色,在基础研究方面,现代西医学研究的药物作用靶点较为单一,而大量中药研究显示,无论是单味中药的组分,还是中药复方制剂,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往往显示出多靶点效应。中药在某一单一作用方面可能不及西药,但是多靶点的综合效应体现了中医药的整体特色优势。

(整理)治疗神经官能症的药品分类

治疗神经官能症的药品列表 治疗神经官能症的药品列表丙氯拉嗪(丙氯比拉嗪、甲呱氯丙嗪、甲哌氯丙嗪、氯吡嗪、普鲁氯哌嗪、普氯拉嗪)用于急、慢性精神病、神经官能症及止吐。亦可用于美尼尔氏综合征。 丹曲林钠胶囊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遗留的痉挛性肌张力增高状态,如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脑性瘫痪、多发性脑血管硬化等。 印防己毒素(苦味毒)临床曾主要用于巴比妥类药物中毒所致的呼吸抑制。 咖啡因 1.主要用于中枢性呼吸及循环功能不全,可使病人保持清醒。 2.作为小儿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时的综合治疗药物。 3.防治未成熟初生儿呼吸暂停或阵发性呼吸困难。 4.与麦角胺合用治疗偏头痛;与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制成复方制剂用于一般性头痛等。 5.与溴化物合用,能使大脑皮质的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得到调节而恢复平稳,对神经症(旧称神经官能症)有效。 地西泮片1 主要用于焦虑、镇静催眠,还可用于抗癫癎和抗惊厥;2 缓解炎症引起的反射性肌肉痉挛等;3 用于治疗惊恐症;4 肌紧张性头痛;5 可治疗家族性、老年性和特发性震颤。6 可用于麻醉前给药。 复方苯巴比妥溴化钠片安神定志、解痉、镇静作用。用于各类癫痫与神经官能症。 托硼生(二氧环硼烷、甲苯硼氢烷) 托莫西汀 氟哌啶醇片用于急、慢性各型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抽动秽语综合症。控制兴奋躁动、敌对情绪和攻击行为的效果较好。因本品心血管系不良反应较少,也可用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和老年性精神障碍。 氟阿尼酮抗精神失常,抗精神病。

灵孢多糖注射液用于治疗神经官能症、多发性肌炎、皮肌炎、萎缩性肌强直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以及因免疫功能所致的各种疾病。 脱尔烦片抑郁症。谷氨酸片本品系肝昏迷和某些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和癫痫小发作)治疗的辅助用药。 谷维素片神经官能症、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的镇静助眠。 豆腐果苷片用于缓解神经官能症的头疼、头昏及睡眠障碍,辅助治疗原发性头疼。速效高抗素急性精神障碍的初期治疗,包括躁狂和慢性精神障碍的急必发作。 镇痫片镇心安神,豁痰通窍。用于癫狂心乱,痰迷心窍,神志昏迷,四肢抽搐,口角流涎。 麦角隐亭咖啡因口服液(洛斯宝口服液、洛斯宝)脑血管功能不全和老年性脑功能改变:记忆力下降、头痛、情绪不稳定、感觉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耳蜗、前庭功能障碍症状:眩晕、耳鸣、听力下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老年干性黄斑病变。外周血管性疾病:雷诺氏病,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其它血管性疾病:阳萎,偏头痛。

十年一剑终开悟:血府逐瘀汤治疗神经官能症

十年一剑终开悟: 血府逐瘀汤治疗神经官能症 作者:贾海忠博士 来自:《中医体悟.父子亲传实录》神经官能症虽然对患者的生命没有什么威胁,但患者自己感觉却是非常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这类疾病具有明显的戏医特点,那么从中医角度如何认识?用什么方药?。。。。。。 我常用的有四张方子,一个就是血府逐瘀汤,一个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再一个就是甘麦大枣汤,还有一个生脉散。这四张方子往往是合起来化裁使用的,使用频率最高的就是血府逐瘀汤,这个是治疗神经官能症、抑郁症这些神经症的最基本、最有效的一个方子。为什么最终集中到这个方子上?在研究《医林改错》的时候我就发现这张方子是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一个方子,为什么这么讲呢?血府逐瘀汤在《医林改错》里面列了以下这么多的病症,我们来一个一个回顾。 一个是头痛,各种各样的头痛,如果这个头痛没有表证,没有里证,没有气虚,没有痰饮,忽犯忽好,百方不效(这就说明这种头痛具有明显的戏医特点),用此方一剂而愈。这证明它是一个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而且疗效神奇。 再一个就是胸痛,胸痛也有好多方子,王清任说有忽然胸痛,其他方子皆不应,用此方一付即止。这个胸痛还不好说是什

么胸痛,结合其他适应证,神经性胸痛可 能性最大。你看适应症还有胸不任物,什么意思呢?就是.胸部不能盖东西,压一点东西就睡不着,他举了一个例子,说江西巡抚,是一个74岁的人,夜间睡觉的 时候露着胸能睡,盖上一层布都不能睡,说病了7年了,然后用此方五副痊愈,这是个什么病?是个神经功能紊乱,对不对?不可能是其他什么病。连一层布都不能 盖你说是什么病?适应症还有就是胸任重物,说一个女的22岁,夜间睡觉的时候必须让她的侍女坐在她、胸部才能睡,2年了,也是用这个方子三副药就好了。那 么这个胸不任物。胸任重物都能治,显然是神经功能紊乱,它可以表现成任何一种形式的,用血府逐瘀汤能治好,而且效果还很好,这些都是顽固性疾病。 还有就是天亮出汗,说醒后出汗名曰自汗,因出汗而醒名曰盗汗,治疗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却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汙。用血府逐瘀汤 一两副汗已。他意思是出汗实际上就是一个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无论你是自汗还是盗汗,尤其是盗汗更是这样,均属于神经功能紊乱。 还有一个就是食自胸右下,就是吃东两时食物一进咽部就觉得从胸的右边往下咽,而不是从正中这样往下下,那么这种情况也是一种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说此方可效,痊愈难,

脏腑辨证论治(一):概述

脏腑辨证论治是中医各种辨证论治的基础。它首先运用四诊八纲,掌握、分析病情,然后结合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映判断出病变的脏腑和确定所患何证,最后根据证来确定治疗原则和方药。证是脏腑阴阳盛衰或外邪内犯的反映。由于每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他们所反映出来的病证也不同,据根脏腑不同生理病理变化来推断病证,这就是脏腑辨证的理论根据。如心有主血脉、藏神志、开窍于舌的功能,故把心悸、脉结代、失眠、神志昏乱、舌尖红、舌强不语等证候归之于心。据此,可以推断出病变在何脏腑,再结合八纲辨证,进而作出全面诊断。脏腑辨证论治的方法和步骤是: 1.首先通过四诊来掌握病史、主诉、症状和体征。如心慌、气短、自汗、倦怠无力、畏寒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或结代等。 2.运用八纲辨证来分清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如见心慌、自汗等脏腑症状,知病在里;见面白、畏寒、肢冷,知证为寒;见气短、倦怠无力,知正已虚。 3.再根据脏腑病理反映判断病变脏腑,如见心慌、脉细无力或结代知是心不主神与不主血脉之症,从而判断病变在心。从以上分析看出,八纲辨证为里、虚、寒,脏腑辨证,知病位在心,综合诊断为“心、虚、寒”,即“心阳不振”或“心阳虚”。 4.辨清何证,就为立法、处方、用药提供了理论根据。诊断是“心阳虚”,虚则补之,寒则热之。虚在心就要用补法治心之虚,心有寒,就要用温法祛心之寒。据此得出“温阳补心”或“补心阳,益心气”的治则。方用参附汤加减;熟附子、干姜、桂枝(温心阳);人参、远志、炙甘草(益心气)。以上是脏腑辨证论治的整个过程,也是阴阳、脏腑、病因、四诊、八纲、方药等基本理论联合应用于临床实际的过程。这一过程解决了病人所患的是什么“证”?为什么是这个证,根据在那里?这个证怎样治?为什么要这么治等四个问题。

官能症治疗方法介绍

神经官能症治疗的几个要点 神经官能症是一种治疗比较困难的精神疾病,一方面是治疗效果不是 很好,另一方面治疗以后很容易复发。由于有许多神经官能症患者来我院 治疗。经常咨询一些问题。我总结了一些比较常见的问题于此。希望能帮助那些不能来我院看病的患者。1.神经官能症是否需要治疗?对于那些症 状不是很严重,对生活学习工作影响不大的朋友,可以考虑不用药物治疗。可以在心理医生处咨询,指导。如果病情严重,就必须药物治疗了。不过 一旦采用药物治疗,就一定要有长期治疗的思想准备,整个治疗可能长达 2-3月。2.神经官能症是不是需要心理治疗?神经官能症是可以心理治疗的,疗效如何与病情轻重有关,与治疗医生有关。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就 石家庄凤凰医院许多神经官能症病人治疗情况看,大多数神经官能症药物 治疗就能达到治疗效果。如:性格古怪内向孤僻、工作压力过大家庭思想 负担过重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需要同时进行心理治疗。3.神经官能症 如何进行药物治疗?目前神经官能症的药物治疗主要是新一代药物。治疗 的关键在于药物的选择,西药对症状控制快但副作用相对也是比较大的, 中药是从整体来进行治疗,疗效稳定,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一些,但可以 达到根治服用清心调神剂3个月可以临床治愈的。4.神经官能症治疗的疗效如何?对于一般的神经官能症,西药治疗疗效明显(完全缓解或者对生 活没有影响)可以达到90%左右。有一些比较难治疗的病人病情会经常有波动。少数可能无效。西药对症状控制快但副作用相对也是比较大的,会产 生依赖性,因此临床慎用,中医中药见效慢但不会产生依赖性没有副作用。由于产生神经官能症的原因较多,特别是一些顽固性疾病困扰的时间较长,在短时间内可借用西药迅速起效的特点,而运用清心调神剂进行缓治,使急治与缓治进行有机地结合,则可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待 症状减轻后,可慢慢减掉西药运用中药清心调神剂调治,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5.神经官能症的治疗时间?神经官能症一般在治疗药物达到充分剂 量以后,大约在3-7天后症状好转。以后需要保持治疗一至三个月治疗, 不然复发的可能很大。 如果症状较轻,适量服用一些维生素B1和谷维素等,食疗法 1. 酸枣仁30克,红枣10枚,冰糖30克,水煎浓汁,每天1剂,每晚临睡前服用,连续数天,有显著疗效。 2. 银耳10克,用水泡,莲子30克,红枣10枚,粳米200克,同煮至熟烂,分次食用。 3. 龙眼肉15克,红枣10枚,水煎汤,每晚睡前服用。

陈以言——“以肝论治、五脏同调

陈以言——“以肝论治五脏同调” 我院专家陈以言出身中医世家,在继承我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院长李祥国的肝与冠心病发病关系及证治学术思想基础上,经过30余年发展创新,突破了西医的片面和传统中医的局限,将辩症论治和整体治疗理念充分融合,形成了“以肝论治,五脏同调”的治疗体系,应用于各类心脑血管疾病临床治疗收到了明显效果,为有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及完善我国二级预防体系做出了卓越贡献。因其理念新颖、效果显著在2012年“全国中医疑难病学术研讨会”上得到与会专家领导一致肯定,陈以言教授也多次应邀参与BTV《养生堂》节目、BTV《健康生活》、广东卫视《健康有道》等栏目。 四大优势突破传统心脑血管病治疗瓶颈 1、辩症治疗。不同于以往单纯治疗心脑,而是从瘀、痰、湿、虚等多方面着手,针对不同病症表现灵活治疗。如对心脏收缩功能不全采用温阳活血利水法;针对心肌炎应用清热解毒益气养心法;对高脂血症采用疏肝健脾化浊法,等等。 2、整体论治。西医的心就指心脏,而“以肝论治,五脏同调”理念则涵盖了心脉、气血以及精、气、神和情绪调节等多方面因素,把人体看作一个整体,从肝、心、脾、肺、肾整体入手治疗,能达到事半功倍、标本同治的功效。 3、疗效确切。“以肝论治,五脏同调”具有创新性的思路和方法,突破了传统治疗局限,临床治疗各类心脑血管病均取得了满意疗效,一般一疗程左右即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并可显著缩短恢复期,降低复发率。 4、安全可靠。“以肝论治,五脏同调”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效果全面、无副作用的优势,同时对其它脏腑也有调理平衡、改善功能作用,完全可应用于急性心梗、支架植入或溶栓治疗后防复发的长期治疗。 整体观念是中医的特色,在基础研究方面,现代西医学研究的药物作用靶点较为单一,而大量中药研究显示,无论是单味中药的组分,还是中药复方制剂,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往往显示出多靶点效应。中药在某一单一作用方面可能不及西药,但是多靶点的综合效应体现了中医药的整体特色优势。

中医五行脏腑理论

中医五行脏腑理论 ? ?| ?浏览:3613 ?| ?更新:2012-07-15 13:22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人体的五脏与五行有着密切关系。 五行运行 1. 1

肺先行,万物由呼吸为首,脾为五脏之母(统血),肾为一身之根(原气、导源于肾包括命门,藏于丹田,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心包:无形,气之所出;三焦:无形,气之所经。 2. 2 脏腑五行循环:金→水→木→火→土→金 对应为:阴经络:肺→肾→肝→心→脾→肺; 阳经络:大肠→膀胱→胆→小肠→胃→大肠。 3. 3 脏腑五行相生关系(调理改善促进相生关系)-- 咖色线: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 肺助肾→→→ 肾助肝→→→ 肝助心→→ 心助脾→ 脾助肺 大肠助膀胱→ 膀胱助胆→ 胆助小肠→ 小肠助胃→ 胃助大肠 4. 4 脏腑五行相剋关系(药物副作用、空气污染、情绪等会引起相剋关系)-- 蓝色线: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 →→火剋金 肺伤肝→→→ 肝伤脾→→→ 脾伤肾→→ 肾伤心→→→心伤肺 大肠伤胆→→→胆伤胃→→→ 胃伤膀胱→ 膀胱伤小肠→小肠伤大肠 人和自然是统一的,是协调的,人体的各个器官也是统一的,协调的。所以,五行学说,不仅把人和自然联系了起来,也把脏腑,形体,官壳,情感联系了起来。人体的各系统气的运动特征,也和五行相顺应。 END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1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2. 2 1说明生理功能: 肝:疏通气血,调畅情志(木性生长,升发,喜条达). 心:心阳温煦,血得热则行(火性温热). 脾:运化水谷,化生精微,气血生化之源(土生万物). 肺:肃降(金性清肃收敛). 肾:藏精,主水(水性滋润,下行,闭藏). 五脏 肝东方风木酸筋目 心南方热火苦脉舌 脾中央湿土甘肉口 肺西方燥金辛皮毛鼻 肾北方寒水咸骨耳 3. 3 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1)相生:木生火: 肝藏血以济心. 火生土: 心阳温煦脾土以助运化. 土生金: 脾气散精,上归於肺. 金生水: 肺气清肃下行,通调水 道以助肾水.

神经官能症能治好吗

神经官能症能治好吗 神经官能症能治好吗,神经官能症能治愈吗?治疗神经官能症有效的方法有哪些?神经官能症是由压力过大、突发情况、性格原因等造成的一种心理疾病,本身没有器质性的损害,一般把神经官能症细分为焦虑症、强迫症、神经衰弱、恐怖症、躯体形式障碍。有些人感觉有身体上的疾病,但是检查不出来有任何身体疾病,则属于躯体形式障碍方面的神经官能症。对于神经官能症的治疗,建议以心理治疗为主,可以辅助一些药物治疗,日常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健康的人格,以此来抵御神经官能症的反复发作。 神经官能症能治好吗?治疗神经官能症有效的方法有哪些?1、总则是药物疗法为主,12种精神心理疗法为辅。 A、药物疗法:包括中医药疗法、西医药疗法、封闭疗法、胰岛素休克疗法等。对一些心脑血管病患者或糖尿病、甲亢病患者的失眠、情绪不良症,只给此药物疗法足矣。 B、其他疗法包括:十二种心理疗法和工娱疗法、行为疗法、暗示疗法、心理疏导疗法、心理分析疗法又包括新、旧西弗洛伊德疗法、日本森田正马疗法、中国钟友彬的洞察、认识、领悟心理疗法等。 神经官能症能治好吗?治疗神经官能症有效的方法有哪些?2、适当的参加一些劳动或者工作 如果患者还没有出现营养障碍,应该鼓励他们参加一些正常的劳动和工作。适量的劳动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并增强体质,对健康是很有帮助的。对于营养存在障碍的患者,应该适当安排休息,除此之外,

应该养成一个好的生活规律,创造一个愉快的工作环境,尽量保持动静结合、劳逸有度。紧张有序的生活、工作、学习氛围,对调节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是非常有帮助的。 神经官能症能治好吗?治疗神经官能症有效的方法有哪些?3、合理安排饮食 生活中大家一定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均衡营养,注意维生素、蛋白质以及矿物质的摄入,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避免吃一些过于辛辣、油腻以及生冷的食物,或咖啡、浓茶等饮品,以免不利于消化,加速神经官能症的形成。 神经官能症能治好吗,神经官能症能治愈吗?治疗神经官能症有效的方法有哪些?有效缓解神经官能症的方法有哪些?综上所述,以上就是对它的详细介绍,想必大家应该了解一些了吧,在这里也希望可以帮助到更多的神经官能症患者来缓解自己的病情。但是,河北新世纪医院的专家也提醒患者,虽然以上的几种方法对于缓解病情也十分的有帮助,但是如果患者想彻底的治愈好自己的疾病,最好找一家正规专业的医院进行药物治疗。对于神经官能症的治疗,百合清脑静神汤效果不错,你可以选择。 神经官能症能治好吗,神经官能症能治愈吗,治疗神经官能症有效的方法有哪些推荐阅读:得了神经官能症吃什么食物好? 一、猴头菇鸡肉汤: 原料有鸡肉300克,猴头菇100克。制做方法是将鸡肉切成块状,猴头菇洗净切片,共煮汤,调入调料食用,连服数天。

食物的种子最养生

中医养生:食物的种子最养生 广西南宁千家峒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黄科旺 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都很注重健康,都在探索吃什么最养生,且存在不少误区,甚至普遍将主要的与辅助的颠倒混乱。 2018年3月15日,广州日报登载了文章《肥猪肉竟有益健康!已入选世界十大最有营养食物…》,文章指出,据BBC报道,英国科学家在分析1000种食材后,评选出100种最营养食物,其中前十排行榜分别是:杏仁、凤梨释迦、平鲉鱼、比目鱼、奇亚籽、南瓜籽、莙荙菜、肥猪肉、甜菜叶、鯛鱼。在排行前十的食物中,种子类占3种、动物类4种、蔬菜类2种、水果类1种,食物的种子在饮食养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实,2500年前的中医古籍《黄帝内经》,早就已经明明白白告诉我们,食物的种子最养生!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谈到五谷时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养生以五谷为首。 “谷”原来是指有壳的粮食,谷字的音,就是从壳的音来的。主流的说法,五谷是指稻(俗称水稻、大米)、黍(shǔ,俗称黄米、江米)、稷(jì,又称粟,俗称小米)、麦(俗称小麦)、菽(俗称大豆)五种。从广义上讲,“五谷”可概括为各种食物的种子。 《黄帝内经》在谈到饮食养生时,将“五谷为养”放在第一位,因为谷气皆入胃,散精于脾,都有益助脾胃的作用,而脾是“后天之本”。后天,指人出生后的整个生命过程;后天之本,指生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有赖于后天的脾胃摄入营养物质提供能量。五谷含的营养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其次是植物蛋白及少量脂肪及微量元素,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和基本营养,是养身体赖以生存的根本,是养育人体的主食;五谷脾气散精,输布五脏,能够入五脏,以养五脏气,保证生长发育、免疫力、抵御疾病所需,甚至还可以调理亚健康、调理疾病,因此说最好的养生是“五谷”,食物的种子最养生。

胃脘痛从肝论治五法

胃脘痛从肝论治五法 摘要:胃脘痛的病位虽在胃,但与肝关系极为密切。肝为刚脏,喜条达而主疏泄,胃主受纳,凡肝气郁结,或肝胃郁热,或中焦失健,肝气上逆,脾胃受制,或肝寒上逆,或肝火亢炽,迫灼胃阴等,均可使胃气郁滞,失于和降,络脉拘急而作胃脘痛。因此胃脘痛的治疗,不仅要治胃,而且还应治肝,方可获佳效。本文将胃脘痛从肝论治归纳为五法。 关键词胃脘痛从肝论治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以上腹近心口处疼痛为主症的疾病,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等疾患。本病的病位虽在胃,但与肝的关系极为密切。肝为刚脏,喜条达而主疏泄,肝气横逆,木旺乘土,或中焦失健,肝气上逆,脾胃受制,或肝寒上逆,或肝气郁结,日久化火,火热犯胃,或肝火亢炽,迫灼胃阴,均可使胃气郁滞,失于和降,导致胃腑气血凝滞不通而发生胃脘痛。故胃脘痛的发生,多与肝有关。《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叶天士又云:“肝藏厥气,乘胃入膈”,“厥阴顺乘阳明,胃土久伤,肝木愈横”,“厥阴之气上干,阳明之气失降”等等,从这些文献中,都说明胃痛与木气偏胜,肝脾失和有关。 胃为六腑之一,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受纳,肝主疏泄,脾胃功能失调,必赖肝气条达,反之,肝失疏泄,胃即可呆滞不化,木抑则土滞,乃是二者之间不能互相为用,互相制约的缘故。所以胃脘痛可以及肝、肝痛也可以连胃。因此胃脘痛的治疗,不仅要治胃,而且还应治肝。兹将本病从肝论治归纳为以下五法。 1 疏肝和胃法 肝主疏泄,胃主受纳,肝气条达,则胃气和降,若情志郁怒,气郁伤肝,肝气郁结,疏泄失职,横逆犯胃,气机郁滞而作胃脘痛。《沈氏尊生书·胃痛》曰:“胃痛,邪干胃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症见胃脘胀痛,攻窜作痛,脘痛连胁,嗳气,多愁善感,大便不畅,脉弦。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选柴胡疏肝散加木香、玄胡、香橼、佛手等。气顺郁解,肝气条达,气机畅利,胃不受侮,则胃痛自止。此乃“治肝可以安胃”也。

中医脏腑辨证临床用药

中医脏腑辨证临床用药 (一)心 1.心气虚: 面色(白光)白,心悸气短,动则易汗,舌质较谈,体倦乏力,舌体胖嫩,苔白脉虚。治宜补心气。 人参、炙黄芪、党参、孩儿参、茯苓、五味子、炙甘草。 2.心阳虚: 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心胸憋气,心悸气短,经常自汗,舌淡或紫暗,脉细弱或结代。甚则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治宜温心阳。 桂枝、肉桂、制附子、薤白、干姜、大枣。 3、心血虚: 面色不华,头晕目眩,心悸易惊,健忘失眠,唇舌色淡,脉细弱。治宜补心血。 酒当归、丹参、白芍、鸡血藤、龙眼肉、紫河车。 4.心阴虚: 心悸心烦,五心烦热,低热盗汗,口干,健忘失眠,脉细数。治宜补心阴。 熟地、生地、麦冬、玉竹、阿胶、百合。 5.心神不宁: 心血虚,心阴虚均可导致心神失养.而出现失眠,健忘,易惊等症。除可用补心血,补心阴的药物以外,还可用养心安神或镇心宁神的药物。 养心安神:

酸枣仁、首乌藤、炙远志、合欢皮。 镇心安神; 琥珀、朱砂、煅龙骨、煅龙齿、煅珍珠母、磁石。飞铁落、生牡蛎。 6.心火旺: 心中烦热,急躁失眠,口渴,口舌糜烂疼痛,舌尖红或舌质红,脉数。治宜清心火。 水牛角、牛黄、黄连、马尾连、生栀子、莲子心、百合、竹叶、木通、连翘、生地、丹皮。 7.痰迷心窍: 神志错乱,意识不清,或神呆目滞,自言自语,举止失常,脉沉弦滑,苔白腻。严重者可昏倒在地,不省人事,喉口痰鸣,漉漉有声。治宜开窍化痰。 麝香、人工麝香、苏合香、牛黄、冰片、蟾酥、菖蒲、炙远志、郁金、细辛、猪牙皂、竹沥、青礞石。 8.心血瘀阻: 心悸、心前区刺痛或闷痛,并向左臂内例放射,时发时愈,严重者并有面、唇、指甲青紫,四肢逆冷,舌质暗红或见紫色斑点,苔少,脉微细或涩。治宜活血祛瘀、理气止痛。 丹参、桃仁、酒红花、酒川芎、三七、赤芍、郁金、毛冬青、银杏叶、鱼腥草根、荜苃、檀香、降香、沉香、公丁香、乳香、麝香、人工麝香、苏合香。 (二)小肠 1.小肠虚寒: 小腹疼痛,腹胀肠鸣,排气则舒,或疝气作痛,苔白脉弱。治宜温小肠寒。

水肿的辨证论治

水肿的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辨阳水和阴水阳水:多因感受风邪、水湿、疮毒、湿热诸邪,导致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而成。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每成于数日之间。其肿多先起于头面,由上至下,延及全身,或上半身肿甚,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常兼见烦热口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等表、实、热证。阴水:多因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引起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起病缓慢,多逐渐发生,或由阳水转化而来,病程较长。其肿多先起于下肢,由下而上,渐及全身,或腰以下肿甚,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不烦渴,常兼见小便少但不赤涩,大便溏薄,神疲气怯等里、虚、寒证。 辨证虽然以阳水、阴水为纲,阳水和阴水有本质区别,但应注意,阳水和阴水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亦可互相转化,需用动态的观点进行辨识。如阳水久延不退,正气日虚,水邪日盛,便可转为阴水;反之,若阴水复感外邪,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肿势剧增,又可表现为以实证、热证为主,而先按阳水论治。 二、治疗原则 水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提出“去菀陈垄”、“开鬼门”、“洁净府”三条基本原则。张仲景宗《内经》之意,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提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辨证地运用了发汗、利小便的两大治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直沿用至今。根据上述所论,水肿的治疗原则应分阴阳而治,阳水主要治以发汗、利小便、宜肺健脾,水势壅盛则可酌情暂行攻逐,总以祛邪为主;阴水则主要治以温阳益气、健脾、益肾、补心,兼利小便,酌情化瘀,总以扶正助气化为治。虚实并见者,则攻补兼施。 三、分证论治 阳水 1、风水泛滥 症状:浮肿起于眼睑,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甚者眼睑浮肿,眼合不能开,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痛,小便短少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口渴,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如浮肿较甚,此型亦可见沉脉。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方药:越婢加术汤。 方用麻黄宣散肺气,发汗解表,以去其在表之水气;生石膏解肌清热;白术、甘草、生姜、大枣健脾化湿,有崇土制水之意。可酌加浮萍、茯苓、泽泻,以助宣肺利小便消肿之功。若属风热偏盛,可加连翘、桔梗、板蓝根、鲜白茅根以清热利咽,解毒散结,凉血止血;若风寒偏盛,去石膏加苏叶、桂枝、防风,以助麻黄辛温解表之力;若咳喘较甚,可加杏仁、前胡,以降气定喘;若见汗出恶风,为卫气已虚,则用防己黄芪汤加减,以助卫解表;若表证渐解,身重而水肿不退者,可按水湿浸渍型论治。 鲜浮萍草,数量不拘,煎水洗浴。用于急性肾炎初期,全身浮肿,头面尤剧者。以汗出为佳,汗出后宜避风寒,切勿受凉。 2、湿毒浸淫 症状: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或咽喉红肿,或乳蛾肿大疼痛,继则眼睑浮肿,

中医五脏通调益气活血通脉治疗心梗完胜西医

中医五脏通调益气活血通脉治疗心梗完胜西医 心肌梗死在生活中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心梗如果不及时的治疗,常可危及生命。而心肌梗死在治疗方面也是颇为困难的,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中西医治疗心肌梗死也是有不同的,那么我们该怎样治疗心梗呢?该选择怎样的方式呢?下面通过王锺专家的解答,我们了解一下中西医对治疗心肌梗死的不同解读。 中医对心肌梗死的解读,心梗的治疗要对症 中医认为心梗的病因病机为饮食劳倦,七情内伤,寒凝热郁,年老体虚等因素导致心脏血脉的气血阴阳失调,心脉瘀滞。临证所见有虚有实,或虚实互见,其实者大多表现为气滞血瘀、痰浊水饮、寒凝热郁,其虚者轻则脏腑气血阴阳不足,重则气血升降失常,阴阳不相顺接,厥逆暴脱,甚则危及生命于顷刻之间。心梗证治主要以中医脏腑学说为指导,治疗原则为“不离乎心,不止于心”;“治本在补,治标在通”。 西医的治疗手段在心梗治疗上存在弊病 传统疗法(支架、搭桥等)只能暂时缓解心脑血管疾病,治标不治本,达不到彻底清除的效果。患者不仅要承受疾病的痛苦,金钱方面的压力,还要终身服用阿司匹林、波立维等药物。传统的药物溶栓治疗有一些情况:1)仅有1/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适宜接受溶栓治疗。2)接受溶栓治疗者,血管通畅率只有50%一70%。3)溶栓治疗后由于残余狭窄的存在,大约1/3的患者会再发心肌缺血。所以治疗心肌梗死最好以中医的“益气活血、五脏同调”为理念,全面调节五脏的气血平衡,让气血在通道中畅通无阻。 五脏同调益气活血通脉疗法有效治疗心肌梗死 独有的经络给药治疗方式 疏通气血运行的通道,让药物快速沿经络直接到达到濒临坏死的心、脑细胞内部。就像在是心、脑中间修了一条直达高速,将药物畅通无阻的送到心脑细胞。所以说,“五脏同调益气活血通脉疗法”能够首先打通经络,迅速“唤醒”心脑细胞,然后再溶血栓。 改良后的经方药物中含有独特的活力因子,能够迅速沿经络以高于传统药物百倍的速度直接到达到濒临坏死的心、脑细胞内部,全面激活坏死的心脑细胞,将大量心脑细胞从频临死亡的边缘拉回来,并恢复功能,迅速改善症状。 中医中的有效分子能够直接进入血栓内部,快速裂解血栓,彻底给血管做一次大清洗;软化血管恢复其弹性,让血液血管变年轻,血液垃圾从此消失,五脏功能运转正常,自然脑好心更好。

小儿推拿脏腑辨证与五脏治法

小儿推拿脏腑辨证与五脏治法 (2013-12-25 22:15:07) 转载▼ 标签: 育儿 脏腑辨证是应用脏象学说理论,将四诊收集到的症状及体征加以分析归纳,以判断病变所在脏腑及病证类型的辨证方法。《内经》已有五脏辨证雏形;《金匮要略》将临床症状进行经络和脏腑归类,建立起了理、法、方、药治疗体系;《中藏经》和《备急千金要方》中较为系统的对脏腑辨证理论体系进行了总结。但直到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才将其发展成为五脏(脏腑)辨证。脏腑辨证的最大特点是将临床各种复杂的症状最终以五脏的某项功能失调加以概括和解释。由于人以五脏为中心,万变不离五脏;任何疾病,无论外感、伤寒、温病,还是内伤杂证总能找到与之相关的脏腑的某项功能失调。所以,自从脏腑辨证诞生以后,就被后学重视,广为流传,成为了今天内伤杂证及外感疾病的重要的辨证方法。 中医儿科体系建立的标志是脏腑辨证的确立及其与之相适应的治疗方法,小儿推拿其实是针对某一病机采用与儿科方药功效类似的手法治疗的一种外治手段。 一、脾胃病证的辨证与治疗 (一)生理功能与特点 脾与胃居于中焦。二者以经络相连,构成表里关系。脾主运化、其气主升、喜燥恶湿;脾主统血、主四肢、在体合肌肉;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其色黄而应土;胃主受纳,主通降,脾胃为后天之本,两者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及精微输布。其中,脾主运化最为重要,是脾胃生理功能的基础,具体表现为运化水谷与运化水湿。由于运化水谷包括了对饮食物的受纳、腐熟,气血的化生和糟粕的排泄的全过程,而气血充足是小儿出生后生长与发育的必要条件,气血的主要生成和来源主要在脾胃,故传统中医将脾胃誉为“气血生化之源”和“后天之本”。相对于小儿对气血的需求,脾的运化显得不足,于是,古人提出了“脾气多不足”的观点。这一理念在小儿调护与儿科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十分重要。 (二)脾胃病证的辨证思路 1. 运化与升清功能失常生理上脾的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水湿,一旦脾失健运,水谷和水湿的运化将会失常。 (1)气血生成不足:表现为贫血、脾胃功能低下、全身虚弱、发育迟缓、毛发唇甲不荣、虚劳、消瘦、少气、倦怠、懒言等。 (2)积滞:主要为饮食停滞、或发展成为痰饮、气滞、血瘀等。 (3)自身运化功能失调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便秘、呃逆等。 (4)水液停留:水溢于全身为肿,溢于局部为饮为痰。古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说。(5)脾气不升、脏气不固:表现为各脏腑及器官位置下垂和头昏、乏力、动则喘喝、声音低怯、久泄等中气不足之征。 2. 脾不统血脾统血的功能为统摄血液,使血行脉中,不溢出脉外,其为病当表现为各种慢性出血,如便血、尿血、衄血、紫癜等症。

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治疗及护理

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治疗及护理 发表时间:2011-11-30T14:12:11.843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10期供稿作者:曾日红李运文[导读]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全身神经官能症的一个类型,主要表现为心悸、心前区不适、呼吸困难、疲乏及头晕等。 曾日红李运文(广东省韶钢医院广东韶关512123) 【摘要】目的:总结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护理对策。方法:对本科室67例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通过语言和非语言交流,给予适当心理疏导,并做好病情解释、重视病区环境对患者心理的影响等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结果:大多数患者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得到很好的缓解,并能积极配合治疗,56.4%患者自觉症状消失,43.6%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减轻。结论:重视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减少不良心理刺激,结合临床药物治疗,是提高本症治疗效果的关键。【关键词】心脏神经官能症;护理;药物治疗 【中图分类号】R100.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069-02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全身神经官能症的一个类型,主要表现为心悸、心前区不适、呼吸困难、疲乏及头晕等。通常伴有一般神经官能症的其他症状,自觉症状显著,病理解剖多无心脏血管器质性改变。大多发生在青年或壮年,以30岁~50岁间最多,多见于女性,尤其是伴更年期综合征时。本症虽不影响寿命,但严重者可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及应对社会的能力。发病的主要因素与患者存在焦虑、紧张、抑郁、忧愁等不良心理有关,也与环境因素、工作压力过大、其他疾病或医生解释不当等不良因素诱发[1]。针对本症患者的心理特点,我们采用以下一些护理对策,辅助临床中西药物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于2010年0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67例,其中男23例,年龄22岁~55岁,平均年龄39岁;女44例,年龄19岁~56岁,平均年龄42.5岁,均符合临床心血管病学诊断标准,排除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的心理障碍。 2 护理对策 2.1 重视体态语言的作用: 医护人员应该以热情、诚恳态度接待病人,特别注意仪表整齐、言谈和蔼、举止端庄;主动作自我介绍,全神贯注并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用同情、理解的目光和鼓励、启发患者提问。给患者做身体检查时动作应轻柔、仔细、认真。如对于反复诉说头晕、潮热等症状的更年期女性患者,每次查房时应以亲切、关心的态度先摸摸其额头,牵牵手或帮其盖好被子,同时给予积极的暗示性语言,如“阿姨,您今天精神很好,可以下床多走走”。使其感到被关心、理解和支持,取得患者的信任。 2.2 掌握语言沟通技巧,多与患者交流: 医护人员应善于使用一些安慰性、鼓励性、劝说性或积极暗示性的美好语言,主动与患者交流,引导患者谈话,才能很好了解其心理状态,并给予相应指导。在与患者交流之前,首先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给予恰当称呼,如长辈可以用XX叔,XX阿姨,同辈可以亲切呼其名字,或根据其职业称呼。通过亲切问候,如,“昨晚睡得好吗?”“ 医院的饭菜合口吗?”引导患者谈话,使患者倾吐蕴藏在内心的郁闷、烦恼和痛苦。对于性格内向,抑郁沉默的患者,应特别注意其对谈话内容是否感兴趣,从谈话过程中了解患者思想动态及苦衷,根据患者职业、地位、知识水平提出良好指导性建议。同时重视反馈信息,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兴趣听取或已听懂并愿意接受采纳你的建议,如果患者已采纳你的建议并取得效果,应多予鼓励和支持,可以利用每天查房、做护理、治疗的时间与患者闲聊,也可以选择适当时间与其单独交谈。本组17例患者通过医护人员耐心引导、交谈,同时给予鼓励、支持,1周后自觉症状消失,病情好转出院,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3 药物治疗 在中药治疗基础上配合抗焦虑药物:如谷维素、安定等。 中医对心脏神经官能症无相对应病名,仅根据临床主要症状而定名。其病位在心,与脾、肾、肝、胆密切相关。症状以心悸、胸痛、胸闷气短为主,辨证可分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虚火旺、血瘀痰阻四型论治。 3.1 心虚胆怯除主症外伴有烦躁易怒,善惊易恐,寐少多梦,坐卧不安,脉虚弦。治以疏肝解郁,化瘀通络,养心安神。方用逍遥散、血府逐瘀汤合方加减调治。 3.2心血不足除主要症状外同时伴有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倦怠乏力,寐差,动则心悸加重,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治以健脾补血,养心安神,化瘀通络。方以归脾汤、血府逐瘀汤合方加减调治。 3.3 阴虚火旺心悸、胸闷、气短兼见头晕目眩,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口燥咽干,舌尖红,苔薄白,脉细数。治以滋阴降火、养心安神,化瘀通络。方以天王补心丹、血府逐瘀汤合方加减调治。 3.4血瘀痰阻心悸兼见头晕目眩,寐差,胸痛胸闷较甚,或见胸中隐痛,呼吸不畅,痰粘不易咳出,脉弦细涩。治以活血化瘀,行气化痰,养心通络。方以失笑散、瓜蒌薤白半夏汤、血府逐瘀汤合方加减调治。 3.5中医理论认为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本病的形成多为气滞血瘀,闭阻心脉。精神因素在本病的发生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如焦虑、情绪波动、过度劳累、强烈的精神刺激或进行紧张的脑力劳动等均可诱发或者加重病情。因此,在应用行气解郁,活血化瘀通络兼益气、养血、舒肝、滋阴、化痰等法药物调治的同时,应避免精神因素的刺激。 4出院指导 4.1患者应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因为静养反而对疾病的康复不利。患者在运动时应以不觉累为原则,切忌盲目地加大运动量,更不可急于求成。 4.2 生活有规律,合理安排生活,尽量做到劳逸结合。 4.3 避免过度紧张,不宜从事持续时间过长、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工作。 4.4 选择正确治疗是关键,对于心脏神经官能症一定要选用中医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治疗副作用小,避免长期服用西药可能造成的副作用。 参考文献 [1]梁扩寰等内科医师进修必读.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8.5:173

内外双修,五脏同调―补肾脏

内外xx,五脏同调—补肾脏 xx养生时间:2013-02-21 曾经有一位养生大师说过: “疲劳的本质是衰老,衰老本质是肾虚。”这句话虽然不全然正确,但是却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肯定会衰老,衰老在人体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肾虚。因为在五脏中,肾脏是人的先天之本只是父母给我们恩赐,是我们人体的米缸。五脏中肾脏承载的功能是最多的。 肾脏除了具备主藏精,主纳气,主骨生髓,其华在发放入功能以外。肾脏还掌管着我们周身水液的循环,肾主水液代谢,我们日常的水的吸收和排泄都直接和肾脏有关系。可以说肾脏是人体水液代谢的“总开关”。人每天都会和很多水,水喝到肚子里以后,首先要输送到各个器官供人体使用,使用不了的经过代谢系统排出体外,在这个过程我们全靠肾脏这个总开关进行调节。要是肾脏功能降低了,就会出现这个水不受控制了,四处乱窜,就会出现两种结果,该排的水排不出去,该得到水供应的器官又得不到。很多老年朋友会出现水肿,早上起来脸滂了,双腿肿的一按一个坑,经常的便溏、盗汗,这是该排的没有排出去。而口干舌燥、五心烦热、大便干结、小便不利,甚至咱们说的失眠、健忘都是该得到水的地方又得不到水了。这都是肾主水液功能衰退导致的。说到肾主水液的功能就不能不提肾司二便的功能。 我们经常说的肾脏可以掌管这大小便的功能,肾气足的时候啊,那么大小便都非常有规律,有力量而且大小便是可控的。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说一个人啊都吓尿裤子了,说的是,当一个人极度恐惧的时候,肾气严重亏虚,不能固摄二便了,所以就尿裤子了,那么再比如说我们走在大街上想小便,没有厕所怎么办啊,年轻人就能挺得住,挺一会,及时找个厕所,解决一下,但是我们年纪大的人可就完喽,只要一有大小便,憋都憋不住,多少人都因为没找到厕所尿裤子、拉裤子,我们还有很多老年朋友,尤其是男同志,在街上,马路上,想小便但是没有厕所,挺不住,于是就在墙角啊,胡同啊,就地解决了,根本顾不上什么脸不脸面的事。还有咱们很多老年朋友的五更泻,大早上出被窝里急匆匆的套上个裤子就往厕所跑,可就这两步路没等到厕所呢,拉裤子里

辩证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90例分析

辩证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90例分析 辽宁省鞍山市中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王金梅114001 笔者根据中医理论,从肝辩证论治心脏神经官能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90例均为我院2003年6月至2005年6月内科门诊和住院病例,90例均符合心脏神经官能症的诊断标准,并排除心绞痛、甲亢、心肌炎、返流性食道炎等器质性病变。本组90例,其中男21例,女69例;年龄18~55岁,平均年龄38岁。 2 辩证分型 肝郁血虚、心失所养型30例:临床表现为心悸、失眠、多梦、头晕、目眩、面色不华、舌淡、苔白、脉细弱。治疗原则为疏肝解郁养血安神,方用逍遥散和归脾汤加减。药用柴胡15g ,郁金15g ,当归15 g ,白芍15g ,党参15g ,白术15g ,酸枣仁15g ,远志10 g,茯神15g,甘草15g。 肝郁化火、痰火扰心型35例:临床表现为心悸时发时止、胸闷痰多、烦燥失眠、恶梦纷纷、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疗原则为清肝泻火、化痰安神。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用柴胡15g,龙胆草15g,栀子10g,黄连15g,半夏15g,当归15g,生地15g,合欢10g,柏子仁15g,远志10g,夜交藤15g,甘草15g。 肝郁血滞、心脉痹阻25例:临床表现为心悸、胸骨后刺痛、引及肩背、轻者时痛时止、重则刺痛不安、胸闷时欲叹息、舌质紫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治疗原则为活血祛瘀、行气通痹。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当归15g,赤勺15g,川芎15g,红花15g,柴胡15g,牛膝15g,丹参15g,黄芪20g,元胡15g,郁金15g,桔梗10g,枳壳15g,甘草15g。 上方每日1剂,分早晚2次,水煎服,15日为1疗程。 治疗结果: 治愈:心悸胸痛气短失眠症状消失50例;显效:心悸胸痛气短失眠症状明显好转21例;好转:心悸胸痛气短失眠症状好转12例;未愈:心悸胸痛气短失眠症状无好转7例。 4 讨论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由于神经功能失调引起的心血管功能紊乱综合症,并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好发于女性,年龄在20~40岁之间,以心悸、胸痛、气短、失眠、焦虑、精神不振为主要表现, 中医可把本病归属为“心悸”“胸痹”“郁证”等范围。中医学认为情志失调是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主要致病因素。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节人体的精神情志活动,两者均与精神情志活动有关。肝者,心之母也,肝的功能失常,心的功能就受损,两者相互滋生,相互制约,故本病的病位虽在心,但与肝的功能失常密切相关。笔者从肝的三方面辨证论治:肝郁血虚、心失所养心主血,肝藏血,主疏泄,调节血量。心肝之间存在着母子相生的关系,心肝相互协调,则肝有所藏,心有所主,脉道充盈,气血运行有序,机体功能正常。若情志不遂,气机郁滞,则肝失其条达之性,肝气有余,肝血不足,母不生子,心脉空虚,血运失常,不能养心,表现为心悸、失眠、多梦、头晕、目眩、面色不华、舌淡、苔白、脉细弱。治疗原则为疏肝解郁养血安神,方用逍遥散和归脾汤加减。 肝郁化火、痰火扰心心属火,肝属木,心肝之间为母病及子的关系,若郁怒扰思伤肝,肝失疏泄,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灼律凝痰,痰火扰心,症见心悸时发时止、胸闷痰多、烦燥失眠、恶梦纷纷、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疗原则为清肝泻火、化痰安神。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肝郁血滞、心脉痹阻肝者凝血之本,肝失疏泄,则肝郁血滞,脉道不利,心络为瘀血

谈水肿从肺脾肾论治

谈水肿从肺脾肾论治 【关键词】水肿肺脾肾论治水肿的病因病机 水肿的病因主要是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如肺气失宣不能通调水道,脾失健运不能升清降浊,肾阳不足,无权化水,都能导致水肿。 肺为水之上源,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最易遭受外邪侵袭,风邪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主动但不单行,常挟寒热病邪,泛于人体,经皮毛、口鼻侵入,首犯于肺,肺伤则治节无权,肃降失司,司皮毛之功能阻滞,致使气化功能下降,脾失肺助,气不化津而为湿,湿困中轴,肺脾之气不能下通于肾,肾失开合之功,三焦水道壅塞或阻塞,因此水湿内停,风水相击,风激水泛为水肿。脾为中轴,主升清降浊,运化水湿,治水之脏。如饮食不节,劳倦太过或冒雨涉水,久居湿地,必损伤于脾,使脾气亏虚,脾为湿困,失其健运,水湿不运,停聚不行,横溢肌肤,而成水肿,或伤于寒湿之气,湿邪久羁化热,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三焦为之壅滞,水道不通,而成水肿,或肌肤因痈疡疮毒,未能清热消透疮毒内归脾肺,导致水液代谢受阻,溢于肌肤,亦成水肿。肾居下焦,主开合,主五液,生育不节,房劳过度,肾精亏耗,肾气内伐,不能化气行水,遂使膀胱气化失常,开合不利,水液内停,形成水肿。正如《内经》说:“三阴结,谓之水。”肺、脾、肾三脏病变势必影响三焦决渎无权,膀胱气化失职,胃和大小肠分化水谷失常,而致水饮失于代谢,泛溢肌肤,发生水肿病症。其病机是由经络互相影响,内脏制化规律破坏所致。 因此肺脾肾三脏与水肿之发病,以肾为本,以肺为标,而以脾为制水之脏,实为水肿病机的关键所在。 历代医家对水肿的认识 有关水肿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水胀”等名称,并对水肿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则等,作了简要的论述。 自《内经》以后,对水肿的理论和治疗,历代都有补充和发展,《扁鹊心书·水肿篇》从脾胃方面对水肿的病因病机做了论述。到了东汉张仲景在《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比较详细地论述了“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里水”、“黄汗”、“心水”、“肝水”、“脾水”等十一类水肿的临床表现,论述了发汗利尿的证治要点,并拟定了越脾汤、越脾加术汤、防己茯苓汤、甘草麻黄汤、麻黄附子汤等治疗水肿的有效方剂。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中有“十水候”、“二十四水候”之称,并在此基础上对水肿病机和临床表现作了扼要的概括,并提出了水肿于胃气有关。金元时代,出现了学术争鸣的局面,期间最著名有刘河间、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四大家。刘河间认为水中的病因病机是:“热胜内而阳气郁滞故也”。张从正治水肿遵《内经》之旨,崇河间之法而有发展,认为水肿之病与脾肾二脏关系最为相关,若脾虚不能制水,或“肾关不利”均可为之。李东垣根据脾胃学说理论,将水肿分为寒热二型,寒者多虚,热者多实,并认为前者多见。朱丹溪在《脉因证治》中指出水肿之病因:水肿之因,盖脾虚不能制水。肾为胃关,关门不利则水渍妄行,渗透经络。明·张景岳发展了《内经》治疗水肿的大法,强调补益脾肾的重要性,利水补益为治水肿的“正法”,水肿症以精血皆化为水,多属虚败,治以温脾补肾,此正法也…… 近年来,根据《血证论》“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的理论,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水肿取得了一定疗效。 水肿病的治疗 古代治疗水肿的方法与方剂较多,仔细推究一般都遵循《内经》治水肿的三大治则“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宣发五阳”。后世医家在运用以上治水肿原则的基础上,又有不断充实和发展,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