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京味儿

京味儿

京味儿
京味儿

京味儿

说起文学里的味道,有沈从文的“湘西味儿”,也有老舍的“京味儿”,更有邓友梅的“新京味儿”。沈从文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崇美而朴实的,宁静而清新的,健康而自然的湘西世界。而老舍与邓友梅为我们呈现的则是老北京的独特的风土人情,这里有沉淀着岁月深浅的痕迹的胡同,这里有热情的小贩独特的叫卖声,还有大街上的各色人等参差不齐。

“京味儿”一词是学文的人耳熟能详的,所谓“京味儿”文学是对于北京的文化阐释。它的重要特点是幽默和大家气派,以及北京人一些根深蒂固的心理素质。著名小说家赵大年曾说,京味儿小说从未形成流派,也从未有过自觉的创作群体,只是有些作家在写了带有这种特征的客观的作品后,被评论家和读者归为“京味儿作家”。同时他又在另一方面归纳了京味儿文学的特点:作品必须运用北京语言,这是第一要素;运用北京语言描写北京的人和事;作品中环境和民俗是北京;发掘北京人特有的素质。

在这些致力于写北京的风土人情的作家中,老舍的“京味儿”与邓玉梅的“新京味儿”是备受推崇的。但是老舍的“京味儿”与邓友梅的“新京味儿”既有共同点又各有各的长处。

一、作品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1879年2月3日生于北京西城护国寺街小羊圈胡同。24岁以前,他一直生活在北平,置身于小市民的圈子中。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的种种的行业他都亲眼目睹,甚至亲身经历过。因此他笔下的人物大多局限于小市民和“小人物”,特别是北京一带的下层市民,而这些小市民的形象又恰恰为他的作品形成了特定地域和特定人物密切相关的独特的小说风格——“京味儿”小说。

比如《骆驼祥子》中“他的身量与筋肉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二十来岁,他已经很大很高,虽然肢体还没被年月铸成一定的格局,可是已经象个成人了——一个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的样子的大人。看着那高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杀好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裤,裤脚用鸡肠子带儿系住,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是的,他无疑的可以成为最出色的车夫;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这是对祥子的外貌描写,作者描绘了一个非常健壮、朴实、充满生气的旧中国的北京人力车夫。老舍其它很多作品中的人物也都局限于北京小市民,如《茶馆》里的掌柜王利发、地痞无赖刘麻子,《二马》中的追求温都太太的老马,再像是《离婚》中“老好人”张大哥等等。他的京味儿把老北京城中市民生活和各自命运遭遇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至于有着“新京味儿”作家之称的邓友梅,他既然是“新京味儿”,其出生自然是迟于老舍,而且他经历了抗日战争和新中国的建立、发展时期。从他作品中人物的选择来看,他所描绘的多是晚清末期转型期时没落贵族“旗人”的生活。如《烟壶》中的火器营正白旗人“乌世保”、旗人“寿明”。它所描写的是八旗弟子乌世保在寿明、聂小轩等的引导帮助影响下,走上了以内画技艺自立谋生的道路,又在反抗强暴的过程中脱胎换骨,接受了另一份民族遗产。

八旗弟子的人物形象还体现在邓友梅的《那五》中,主人公那五也是一个旗人,是没落时代的象征,游手好闲而又多才多艺。但是他无法在先祖的余荫下生活,又无能而且根本不愿意与新时代生活相结合,只能在玩蒙拐骗中混日子。

很显然,老舍与邓友梅在创作时在作品内容的侧重点上是不同的。老舍着眼于北京的小市民,描写市井烟火里的爱恨情仇;而邓友梅则注重描写一种逝去的文化景观,如晚清末期转型期时的“旗人”的生活,而且他着眼于发掘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东西,如烧制烟壶、古月轩的技艺等等。

二、语言风格的不同

老舍的绝大多数作品的创作以北京为背景,如《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等。这些作品的语言富有很浓的北京韵味,正如鲁迅的作品有绍兴味儿,沈从文的作品有湘西味儿一样。这一点和邓友梅一样,不然怎么能都成为“京味儿“呢。他的作品通俗易懂,在语言的运用上,他有自己的观点:“我不论写什么,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与名词,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

但是我觉得老舍的作品的语言风格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幽默诙谐。他曾说“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因此他的很多作品中体现着他的幽默与诙谐。如在《四世同堂》中,老舍大量地描写了汉奸们的心理活动,当女汉奸大赤包作为牺牲品被日本人投入监狱,死神已经扣响她生命大门的时候,她还想入非非,企望因祸得福。他认为自己下狱是一场“误会”,甚至侈想:“说不定,也许因为这点小误会与委屈,日本人还再给她加升一级呢!”她的思维逻辑与生活逻辑格格不入,她的汉奸式的心理活动与一般中国人背道而驰,于是就形成矛盾。把这种矛盾的喜剧性揭示出来,就令读者深深感到这个女汉奸肮脏灵魂的卑鄙可笑。

邓友梅整体风格虽然与老舍一样,都是“京味儿”,但是在具体的语言描写上又是别具一格的。地道的、纯正的老北京人的京口白语,经过邓友梅的锤炼、加工,气韵生动,自然地传达出作品所要求的思想感情,传达出了旧北京的世情风俗和人物的魂魄精神。

《烟壶》里有这样一段描写:烟壶有一种做法叫做“内画”。水晶瓶也好,料器瓶也好,只要是透明的瓶体,全可拿来当做胚子。由画家在瓶子内部画上山水人物、花鸟草虫,写上正草隶篆、诗词文章。工笔写意,水墨丹青,透过瓶壁看来,格外精致细腻。这一技术极难。因为鼻烟壶在造型上有定例,瓶口阔者放不进一粒豌豆,窄者只能插一根发簪。一般人用掏耳勺插进瓶内掏烟还难以面面俱到,要想往内壁画图谈何容易?更何况不论多精多美的图画文字,画时一律反面落笔,看起来才成正面图像。所以赏玩那方寸天地内的“壶里乾坤”时,人们难免产生各种臆想。

由此可见,邓友梅先生创作上的叙述从容细腻而粘滞,转折自如而又平和,如《烟壶》一开始作者是讲鼻烟继而引申到烟壶,这种过渡自然且又平和,整体的语言风格又与“京城味儿”十分相配,在精神上与民族文化相一致。更可贵的一点是他在动态的社会环境中依然能对民族风情进行淋漓尽致地描绘。

三、异曲之同工

看了老舍和邓友梅的小说之后,我深刻地感觉到无论是老舍的“京味儿”还是邓友梅的“新京味儿”都给人一种浓浓的生活气息。而且都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浓浓的北京味儿。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老北京城。

简而言之,邓友梅的“新京味儿”和老舍的“京味儿”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共性,但也不缺乏其各有的特性。在我看来,邓友梅的“新京味儿”只不过是老舍“京味儿”的继承与发展。但是无论是老舍的“京味儿”还是邓友梅的“新京味儿”都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的永不凋谢的花。

京味儿

京味儿 说起文学里的味道,有沈从文的“湘西味儿”,也有老舍的“京味儿”,更有邓友梅的“新京味儿”。沈从文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崇美而朴实的,宁静而清新的,健康而自然的湘西世界。而老舍与邓友梅为我们呈现的则是老北京的独特的风土人情,这里有沉淀着岁月深浅的痕迹的胡同,这里有热情的小贩独特的叫卖声,还有大街上的各色人等参差不齐。 “京味儿”一词是学文的人耳熟能详的,所谓“京味儿”文学是对于北京的文化阐释。它的重要特点是幽默和大家气派,以及北京人一些根深蒂固的心理素质。著名小说家赵大年曾说,京味儿小说从未形成流派,也从未有过自觉的创作群体,只是有些作家在写了带有这种特征的客观的作品后,被评论家和读者归为“京味儿作家”。同时他又在另一方面归纳了京味儿文学的特点:作品必须运用北京语言,这是第一要素;运用北京语言描写北京的人和事;作品中环境和民俗是北京;发掘北京人特有的素质。 在这些致力于写北京的风土人情的作家中,老舍的“京味儿”与邓玉梅的“新京味儿”是备受推崇的。但是老舍的“京味儿”与邓友梅的“新京味儿”既有共同点又各有各的长处。 一、作品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1879年2月3日生于北京西城护国寺街小羊圈胡同。24岁以前,他一直生活在北平,置身于小市民的圈子中。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的种种的行业他都亲眼目睹,甚至亲身经历过。因此他笔下的人物大多局限于小市民和“小人物”,特别是北京一带的下层市民,而这些小市民的形象又恰恰为他的作品形成了特定地域和特定人物密切相关的独特的小说风格——“京味儿”小说。 比如《骆驼祥子》中“他的身量与筋肉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二十来岁,他已经很大很高,虽然肢体还没被年月铸成一定的格局,可是已经象个成人了——一个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的样子的大人。看着那高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杀好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裤,裤脚用鸡肠子带儿系住,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是的,他无疑的可以成为最出色的车夫;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这是对祥子的外貌描写,作者描绘了一个非常健壮、朴实、充满生气的旧中国的北京人力车夫。老舍其它很多作品中的人物也都局限于北京小市民,如《茶馆》里的掌柜王利发、地痞无赖刘麻子,《二马》中的追求温都太太的老马,再像是《离婚》中“老好人”张大哥等等。他的京味儿把老北京城中市民生活和各自命运遭遇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至于有着“新京味儿”作家之称的邓友梅,他既然是“新京味儿”,其出生自然是迟于老舍,而且他经历了抗日战争和新中国的建立、发展时期。从他作品中人物的选择来看,他所描绘的多是晚清末期转型期时没落贵族“旗人”的生活。如《烟壶》中的火器营正白旗人“乌世保”、旗人“寿明”。它所描写的是八旗弟子乌世保在寿明、聂小轩等的引导帮助影响下,走上了以内画技艺自立谋生的道路,又在反抗强暴的过程中脱胎换骨,接受了另一份民族遗产。 八旗弟子的人物形象还体现在邓友梅的《那五》中,主人公那五也是一个旗人,是没落时代的象征,游手好闲而又多才多艺。但是他无法在先祖的余荫下生活,又无能而且根本不愿意与新时代生活相结合,只能在玩蒙拐骗中混日子。 很显然,老舍与邓友梅在创作时在作品内容的侧重点上是不同的。老舍着眼于北京的小市民,描写市井烟火里的爱恨情仇;而邓友梅则注重描写一种逝去的文化景观,如晚清末期转型期时的“旗人”的生活,而且他着眼于发掘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东西,如烧制烟壶、古月轩的技艺等等。

【品牌管理)从红星二锅头贴上京味文化符号看老字号的品牌涅磐

(品牌管理)从红星二锅头贴上京味文化符号看老字 号的品牌涅磐

从红星二锅头贴上“京味”文化符号见老字号的品牌涅磐 1、缘起:红星二锅头贴上“京味”文化符号 据《京华时报》1月3日报道,新年第壹天,北京地铁1号线上,“红星京味号”列车正式启动,北京红星股份XX公司当天宣布,2007年公司销售突破10亿元大关,红星也正式启动2008年奥运战略计划。北京红星股份XX公司主管营销的副总经理朱华表示,公司投入200万元包下北京地铁1号线壹列车,满绘故宫、长城、烤鸭、京戏和红星二锅头等京味文化的“红星京味号”正式驶出,据悉,这于北京地铁仍是第壹家。 红星将京味文化的符号张扬的帖于了自己的身上,借助符号营销,红星驶上了品牌发展的快速路。 中国市场的用户和消费者品位具有极强的不稳定性,深层价值薄弱的消费者很容易为所谓的时尚风潮所影响、左右和操纵,对于固守老款式的传统价值感较弱、易生抵触性和难以保持忠诚度,这就是众多老字号进行市场推广上所面临的困境。面对中国消费者的品牌游离,你跟壹个消费者说,你的品牌的核心价值是超越、自由、尊严、自然、激情等等,均没有用,因为他听不懂。人们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具体有形的符号——语言、图画、物体、人物、色彩等等来推想特定的价值的。比如品味,普通消费者印象中的品味是由壹些符号组成的:家中装饰有西洋油画、言谈中知道哲学、带有欧洲风味的包装、简单但飘逸的线条等等。 因此,于剧烈动荡的中国市场,面对中国消费者的游离不定,符号营销,将成为老字号进行品牌营销的壹大利器。符号营销,将成为众多濒临消亡的老字号的品牌涅磐之路。 2、符号营销是品牌竞争的壹种趋势 80年代以来,中国进行了壹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而最大的变革无疑是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同时开始进入大众消费时代,尤其是大均市和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物的体系”对人的包围已经形成,商品消费成为人们主要的生活方式,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正于追随消费社会而出现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于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消费方式正逐渐成为社会地位、文化身份、个人声望的评价依据,人们力图借助壹些品牌符号来展示自己的地位和身份。 例如,2006年,洋品牌于中国遭遇了壹场场信任危机。包括索尼、肯德基、雀巢、高露洁、SKII等诸多洋品牌,由于品质等方面存于损害身体健康因素,被执法部门查处、媒体暴光。但实际上,我们仍然很少人去拒绝购买这些产品或享受他们提供的服务。虽然我们可能知道他们有质量问题,甚至对身体有毒有害,但大多数人仍是宁可相信这种质量(或者其他)问题是壹次意外,而不愿完全否定且抛弃这些品牌。 国外这些知名品牌,大均通过对顾客长期的、全面的、独特的、根深蒂固的符号理念灌输,使得顾客认同其品牌的价值观,且将其品牌的符号铭刻到顾客心底。壹旦品牌符号被用心记忆和追求,这种延续的力量就会大得惊人。即便品牌于某壹时期内发生的壹些失误或错误,也不会导致其于顾客心底里的地位和影响。就像壹个人壹样,你偶尔犯个错,家里人均能够理解你,而不会因为你的壹次俩次错误而排斥你,不让你回家壹样。这就是符号营销所散发出来的惊人魅力。 再如,当我们品尝茅台时,有多少人知道茅台的口感属于酱香型呢?又有多少人知道茅台的酿造工艺呢?我们喝茅台,是因为茅台已经成为壹种符号,是国酒,是高价酒,代表着高品质、信任、面子、高档、形象、珍贵等壹系列的形象。于现代社会,人们已由满足物的需求逐渐转向追求符号意义消费,消费已不再是用来满足生理需要。实际上,它更多被具有社会意义的符号性的东西所渗透。符号营销,已经成为现代品牌竞争的壹种趋势。因此,红星二锅头选择了捆绑“京味文化”的符号营销。

京味儿,三品原文及阅读答案

“京味儿”三品 听台湾人说过,也听香港人和广州人说过,他们喜欢"京味儿"."特别是你们北京的女孩子,说话可真好听呀:'您好,您从哪儿来……"他们会给我学起北京话来,那样子真诚极了,只是凡需要"儿"化的地方都化得不对,譬如说"吃饭",他们竟全说成"吃饭儿".这不仅只是把那个"儿"随便乱放,轻重音不对,一律硬邦邦地把那个"儿"念了出来. 在他们的印象里,北京话里的那个"儿"字,一定是最要紧的,是北京话的全部美丽所在.他们不知道,光学会了"儿",离北京话的精髓还差很远,特别是您再把那"儿"说得跟"儿子"的"儿"一样理直气壮,您就更是南辕北辙. 北京话里,比"儿"更有趣的地方可有的是.譬如夸饰.说这老头儿硬朗,他得说:"这老头儿,硬硬朗朗儿的!"一个双声叠韵,那夸饰的味道就出来了.也有的夸饰用加衬字的办法:"瞧这天儿,灰不拉叽的!""灰",当然是不言自明的,"不拉叽"是什么意思,匪夷所思,不过,不加上,就不是北京人,不加上,他怎么说怎么觉得意犹未尽. 咂摸出了这个味儿,您对"京味儿"的了解才算是入了品. 您要是再往深了咂摸咂摸呢,比这更棒的夸饰,更形象的夸饰当然比比皆是,不过,北京人就得把动词搬上来了.说花香:"嗬,这花,香喷喷儿的!"这还是双声叠的.说:"嗬,这花,

打鼻子香!"香气已非"扑鼻"可比,简直成了金猴奋起的"千钧棒"了.说粪臭"臭气烘烘的"同样最是常见,可北京人好像"语不惊人死不休"似的,说:"臭得挂鼻子,到这会儿还臭呢!"臭气要是不让他用语言给安上钩子,挂到了鼻子底下,不足以言其臭. 能"挂"的,当然也不仅只是臭气."病了脸上可挂灰了啊!"——您瞧,颜色也能"挂"."好嘛,唱得跟马老板似的,真挂味儿!"——这更绝啦,唱腔的"味儿"是什么,你能摸得着吗可人家觉得,唱戏的佳境,就是能把那"味儿",给"挂"住,这比说"绕梁三日,余音不绝"如何? 我不是北京人,可我爱琢磨北京人,当然也爱学北京话.我想,品到了这个份儿上,虽然已愤然而起不错,可好像也只能说是渐入佳境而已,还不能说京味儿的最高境界.京味儿的最高境界,是北京人的思维方式. 譬如,不知你注意到没有,北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什么 "……是得涨点儿价,老让政府贴钱给咱们,咱不落忍不是?可话又说回来,太邪行了也不行,受不了啊.唉,话又说回来了,怎么着也得挨这一刀,改革吗,不动真的,行吗?……" 北京人爱把事情颠来倒去地想,替人家找辙,替自己宽主."话又说回来了"就是找辙的证明. "……动真的,同事,有受不了的没有?都能受,我怕什么啊!等别人都嗷嗷了,

品京味文化听戏曲人生

品京味文化听戏曲人生

————————————————————————————————作者:————————————————————————————————日期:

品京味文化听戏曲人生-旅游管理 品京味文化听戏曲人生 文·图/刘頔 会馆一词,对今天的人们来说可能有些陌生,但翻开京城的历史画卷发现,会馆却曾在北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北京湖广会馆,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300多年的沧桑岁月,赋予了其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纪晓岚、曾国藩、梅兰芳、谭鑫培、孙中山等历史名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过足迹。历史沿革:会馆的传承与演变 湖广会馆的故事是从明代开始的,据说当时这里曾是明朝宰相张居正的府邸。岁月流逝,朝代更替,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这里被捐为会馆,成为湖南、湖北两省旅京人士联络乡谊的场所,主要用于同乡寄寓或届时聚会。那时候每年都有不少上京赶考的文人,做买卖的商人,还有等着封官的候补官员,他们从各地来到北京城,为了能举办同乡会,令老乡们联络情谊,诉说乡情,便修建了湖广会馆,这里当时可是京城里名人荟萃的地方。过去有一句话叫:“湖广会馆往来无白丁”,是说这里来来往往的都是一些达官显贵,这也多少和修建人有些关系。修建湖广会馆的一位是清朝体仁阁大学士刘全之,湖南人士;一位是顺天府尹李钧简,湖北黄冈人士,因此湖广会馆所来之人,就非同一般了。 湖广会馆与曾国藩也颇有渊源。道光年间,正是曾国藩提议再次修建湖广会馆,从而形成了今天这样的格局,湖广会馆也成为重要的社会活动场所。而今坐落在湖广会馆内的楚畹园就曾国藩举办六十大寿寿宴的楚畹堂,这座传统的中式建筑,伫立在车水马龙的骡马市大街,内部环境古典优雅,主要经营独具特色的湖广会馆私房菜,如今吃到这里的菜肴,品尝曾国藩最爱的汗蒸炉鸭,不知是否还

北京的京味文化

北京的京味文化 北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又是一座文化积淀深厚的现代城市。 文化虽说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却不是虚无缥缈的,在创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体现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京味文化具体可以表现为京城传统礼仪文化、京城饮食文化、四合院文化、胡同文化、老字号文化等等。 北京曾为明清时期的都城,北京城特有的食物自然体现了他历史的积淀。北京的饮食文化受明清时期北京都城的影响,在全国各名族之间交流融合,形成包容的北京独特菜系。“北京菜”是由北京地方风味菜,以牛羊肉为主的清真菜,以明清皇家传出的宫廷菜,及做工精细、善烹海味的谭家菜,还有其它省市的菜肴组成,体现了各名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烤鸭是具有世界声誉的北京著名菜式,由中国汉族人研制于明朝,在当时是宫廷食品。用料为优质肉食鸭北京鸭,果木炭火烤制,色泽红润,肉质肥而不腻,外脆里嫩。 胡同文化石北京的另一个特点。北京胡同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雨苍桑,它是老北京人生活的象征,是北京古老文化的体现。从网络上的一些资料,可以知道北京许多胡同富有历史意义,胡同也因各种因素而建立和命名。作为元、明、清三代帝都的北京,如司礼监胡同、恭俭胡同(内宫监变音而来)、织染局胡同、酒醋局胡同、钟鼓司胡同、惜薪司胡同、蜡库胡同、瓷器库胡同等等,都是历代内府太监的监、局、司、库,各衙门所在地,显示了当时皇城的范围。从前众多的衙署也遗留下不少胡同地名,如东厂胡同是明代有名的锦衣卫所在地,

是太监残害忠良的地方。南、北太常胡同,是以太常寺而取名。贡院胡同,为明清的考场。许多权贵第宅所在地,也成了胡同名字,如李阁老胡同,《长安客话》说李东阳的居住所在武定侯胡同,为永乐年间功臣郭英的住宅所在。汪家胡同原清雍正、乾隆时宠臣汪由郭的居住所在。同时,手艺好的手工业者、买卖公道的商贩,也因居所被人叫熟,慢慢形成了胡同。如刘兰塑胡同、磨刀儿胡同、粉房刘胡同、豆腐陈胡同、沙锅刘胡同等。甚至一般老百姓名字也成了胡同的名称,如王老胡同、石老娘胡同、宋姑娘胡同,等等,据说这类以贫贱者命名的胡同大大超过权贵者命名的胡同,这是北京胡同名称值得称道的地方。

京味儿文学谁主沉浮_

团结报/2010年/12月/18日/第005版 文化周刊 京味儿文学谁主沉浮? 白脸 何谓“京味儿文学”?概念上如何界定?这个问题文学界多年来一直纠缠不清,据说当年“京味儿文学丛书”编委会给“京味儿文学”归纳了四个特点:(1)作品中必须运用北京语言;(2)运用北京语言描写北京的人和事;(3)作品中环境和民俗是北京的;(4)发掘北京人特有的素质。所以说,京味儿文学是地域性文学。 北京,是京味儿文学的发生地,因此京味儿文学其实是对北京文化的一种阐释。京味儿重要特点是幽默大气,以及北京人一些根深蒂固的心理质素。京味儿就是北京特有的传统文化对北京人心理意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塑造。 “开山鼻祖”曹雪芹的《红楼梦》,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的杰作,而且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写成的长篇小说。因此,京味文学“开山鼻祖”之称曹雪芹当之无愧! 曹雪芹是满族正白旗人,五岁时跟家人从南京回到故乡北京城。据多位语言专家研究,《红楼梦》里北京话的运用有以下几个明显例证: (1)第一人称代词运用中,“咱们”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在内,“我们”则包括说话人和其他人,但不包括听话人,这种现象为北京话特有。 (2)介词“给”的出现,例如“我转给你瞧”,就是当时北京话独有的特点。 (3)助词“来着”也是清代北京话的特点。例如第三十三回中“当日你父亲怎么教训你来着?” (4)助词“呢”也是清代北京话里才有的,例如第二十四回中“老太太可等着你呢!”而在当时其它方言里往往说成“哩”。 (5)表示劝阻或禁止的否定副词“别”也是北京话特有的,例如第四十四回中“你可别多心”。 语言学家认为,具备以上条件的作品就可以确定为北京话写作。 所以,著名的红学家俞平伯曾经评价道:“北京话是全中国最优美的语言。《红楼梦》里的对话几乎全部是北京话,而且是经作者加工洗练过的北京话,真是生动极了。” 《红楼梦》在语言艺术方面的成就当然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这里想说明的是:《红楼梦》是京味儿小说的开山之作,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更是北京文化的记录者。 第一代掌门人:老舍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无可争议的京味儿文学大师。 在老舍先生六十八年的生命历程中,有大约四十二年是在北京度过的。(英国还有六年、美国四年。)作为一个出身于满族平民家庭的老北京人,他熟悉北京;热爱北京,他笔下的北京城和北京人是那样的生动鲜活;他笔下的北京方言是那样的准确地道,堪称京味儿文学第一代“掌门人”。 老舍生在北京,又是旗人,因此他的创作深受老北京地域文化的影响。所以他说“那里的人、事儿、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仁茶的吆喝声我全熟悉。” 老舍先生十分重视对北京方言的运用,所以老舍之子舒乙认为:“风格即语言。老舍先生正是以他纯正的北京口语给文学界带来了一种清新的风格。他能用最简单的字、词和文法,去描写最复杂的事物,证明口语体的万能。”(引自《老舍的艺术世界》序) 因此,用京味儿白话写小说、写剧本,是老舍先生一生的艺术追求。他的作品语言准确、平

浅析老舍《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

浅析老舍《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 老舍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剧作家,其文学作品中,具有幽默的语言及人性化味道,受到广大读者的称颂。老舍的文学作品中具有十分独特的京味儿特色,其语言表达十分流畅,将北京话凝练成了文学语言,促进了我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大众化发展。对此,下面就老舍《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进行全面分析。 标签:《茶馆》;语言;京味儿特色 前言 《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代表性作品,在我国戏剧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时至今日,学术界对老舍《茶馆》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其不仅体现在丰富的故事情节、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上,同时也表现在其语言特色上,特别是充满京味儿特色语言,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的感受老舍《茶馆》的文学内涵。 1.作品善用京味儿语言 老舍的《茶馆》主要是对旧北京城中一个小茶馆发生的故事进行介绍,作者是以小茶馆为平台,将旧北京人的日常生活映射出来,小茶馆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特征十分明显,如为了生存费尽心力的茶馆掌柜,游手好闲的八旗子弟,投机倒把的骗子,卖儿卖女的贫困人家,这些人物形象无一不是旧北京人日常生活的真实反映。 在《茶馆》中,老舍用到了大量京味儿语言,其更加形象的将旧北京人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来,如听天由命、安分守己、机智圆滑等,更是借助京味儿语言表现的淋漓尽致。《茶馆》中利用的语言大多是北京口语,其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在刻画人物心理活动上具有很大的作用。如作品的第二幕开头,茶馆老伙计李三迟迟不肯剪掉自己的辫子“咱就把小辫儿一留,万一皇上要是给改回来呢?”这是标准的北京白话,具有浓厚的京味儿特色,形象的刻画出了旧北京生活的人物特点。 此外,在老舍的《茶馆》中,还根据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物,创作出了与其身份相匹配的个性化语言特点,如王利发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为了生存用语十分恭顺;常四爷作为旧北京城的没落旗人,其自力更生,在语言上充满了沧桑、豪爽的特色。 2.《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 2.1节律性强 在作品《茶馆》中,老舍的语言契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并且语调抑扬顿挫,

2020年高中语文 四季京味儿阅读素材

四季京味儿 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小时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找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关于北京,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气味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就这一点而言,人像狗。要不为什么那些老华侨多年后回国,四顾茫然,张着嘴,东闻闻西嗅嗅——寻找的就是那记忆中的北京味儿。 冬储大白菜味儿。立冬前后,各副食店门前搭起临时菜站,大白菜堆积如山,从早到晚排起长队。每家至少得买上几百斤,用平板三轮、自行车、儿童车等各种工具倒腾回家,邻里间互相照应,特别是对那些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大白菜先摊开晾晒,然后码放在窗下、门边、过道里、阳台上,用草帘子或旧棉被盖住。冬天风雪肆虐,大白菜像木乃伊干枯变质,顽强地散发出霉烂味儿,提示着它们的存在。 煤烟味儿。为取暖做饭,大小煤球炉蜂窝煤炉像烟鬼把烟囱伸出门窗,喷云吐雾。而煤焦油从烟囱口落到地上,结成一坨坨黑冰。赶上刮风天,得赶紧转动烟囱口的拐脖——浓烟倒灌,呛得人鼻涕眼泪,狂嗽不止。更别提那阴险的煤气:趁人不备,温柔地杀你。 灰尘味儿。相当于颜色中的铁灰加点儿赭石——北京冬天的底色。它是所有气味儿中的统帅,让人口干舌燥,嗓子冒烟,心情恶劣。一旦借西北风更是了得,干军万马,铺天盖地,顺窗缝门缝登堂入室,没处躲没处藏。当年戴口罩防的主要就是它,否则出门满嘴牙碜。 正当北京人活得不耐烦,骤然间大雪纷飞,覆盖全城。大雪有一股云中薄荷味儿,特别是出门吸第一口,清凉滋润。孩子们高喊着冲出门去,他们摘掉口罩扔下手套,—边喷吐哈气,—边打雪仗堆雪人。直到道路泥泞,结成脏冰,他们沿着脏冰打出溜儿,快到尽头往下一蹲,借惯性再蹭几米,号称“老头钻被窝儿”。 我家离后海很近。孩子们常在那儿“滑野冰”,自制冰鞋雪橇滑雪板,呼啸成群,扬起阵阵雪末儿,被风刮到脸上,好像白砂糖一样,舔舔,有股无中生有的甜味儿。工人们在湖面开凿冰块,用铁钩子钩住,沿木板搭的栈道运到岸上,再运到李广桥北面的冰窖。趁人不注意,我跟着同学钻进冰窖,昏暗阴冷,水腥味夹杂着干草味。那些冰块置放在多层木架上,用草垫隔开,最后用草垫木板和土封顶。待来年夏天,这些冰块用于冷藏鲜货食品,制作冰淇淋刨冰。在冰窖里那一刻,我把自己想象成冷冻的鱼。冬天过于漫长,让人厌烦,孩子们

读骆驼祥子品京味文化篇

读书笔记-京味文化篇 相关语段摘录 1、吃苦,他不怕;可是再弄上一辆车不是随便一说就行的事;至少还得几年的工夫!过去 的成功全算白饶,他得重打鼓另开张打头儿来!祥子落了泪!他不但恨那些兵,而且恨世上 的一切了。凭什么把人欺侮到这个地步呢?凭什么?“凭什么?”他喊了出来。这一喊——虽然痛快了些——马上使他想起危险来。别的先不去管吧,逃命要紧! 批注: 说明祥子不怕吃苦,从祥子力图通过个人奋斗摆脱悲惨生活命运,最后失败以至于堕落的故事,无情地批判了那个社会--不让好人有出路的主题思想。 相关语段摘录 2、他出去买了包“黄狮子”烟来。坐在炕沿上,点着了一支烟,并不爱吸。呆呆地看着烟头上那点蓝烟。忽然泪一串串地流下来,不但想起虎妞,也想起一切。到城里来了几年,这是他努力的结果,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他连哭都哭不来! 车,车,车是自己的饭碗。买,丢了;再买,卖出去;三起三落,像个鬼影,永远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与委屈。没了,什么都没了,连老婆也没了!虎妞虽然厉害,但是没了她怎能成个家呢?看着屋里的东西都是她的,她本人可是埋在了城外!

越想越恨,泪被怒火截住,他狠狠地吸那支烟,越不爱吸偏要吸。把烟吸完,手捧着头,口中与心中都发辣,要狂喊一阵,把心中的血都喷出来才痛快。 批注: 一切未免发展得太快了!连读者都接受不了,何况是祥子呢!虎妞的死,新车的被卖掉……一切的一切都给这个老实、命苦的车夫带来了许多的烦恼与痛苦。上天总是不公平的,那架天平似乎忽视了祥子,把他看得连只小蚂蚁都不如,接着便把他抛向了可怕的、无底的深渊。 虎妞是厉害,但没了她,这个家就少了根顶梁柱,散了架。车是祥子的命,但如果不舍弃它,一切都会更加混乱,令祥子喘不过气来。无奈和痛苦一点点地把祥子逼向黑暗之路,他的人生充满了黑色和惧怕,祥子又该怎样面对它们呢? 相关语段摘录 3、病过去以后,他几乎变成另一个人。身量还是那么高,可是那股正气没有了。肩头故意地往前松着些,耷拉着嘴,唇间叼着支烟卷,有时候也把半截烟放在耳朵上夹着,不为那个地方方便,而专为耍个飘儿。他还是不大爱说话,可是要张嘴的时候也勉强的耍点俏皮,即使说得不圆满利落,好歹是那么股子劲儿。心里松懈,身态与神气便吊儿郎当。 批注: 原著老舍先生笔下的祥子原来多憨厚、多体面呀!现在变成

京味十足的《骆驼祥子》

京味十足的《骆驼祥子》 发表时间:2010-11-09T15:54:44.423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8月第3期供稿作者:陈倩梁翠霞[导读] 而刘四爷吝啬和爱财表现的淋漓尽致;祥子的憨厚朴实、沉默寡言的性格也凸显出来。陈倩梁翠霞(河北农业大学,河北保定 071000)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79-01 摘要:《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最满意的一部作品。深知北京文化的老舍,他的小说渗透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地道的北京方言在刻画人物和描写风俗人情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骆驼祥子》中京味十足的地道方言的使用及其意义。关键词:骆驼祥子;北京方言;老舍 一、老舍的《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是老舍于1936年夏天辞去山东大学教授职务后,作为专业作家的第一部作品。他曾多次提到这是一部最使他满意的作品,这部作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老舍以细腻的笔触逼真地展现了当时中国北京惨淡的社会生活。作为较早走向世界的中国现当代作家,老舍堪称是借鉴和学习外国文学的典范。《骆驼祥子》不仅赢得了国内广大读者当之无愧的热爱,还被译成:英语、日语、俄语、意大利语、捷克语等24种语言,誉满全世界。 被誉为语言大师的老舍,在语言运用及造诣方面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老舍可谓是京味小说的鼻祖,在他的小说中,从所描写的人物、渲染的气氛,到展现的世态人情、运用的市民口语,都洋溢着浓重的“京味”。《骆驼祥子》就设置在北平这个大舞台下,形形色色人物的语言,通俗朴实、生动鲜明,在刻画人物性格和描写北京地区文化方面都惟妙惟肖。 二、老舍的北平情结 老舍自幼在北平长大,深深感受并体会了古老的北平文化。童年在北京的大杂院里度过,耳濡目染了底层人民的艰难生活,深知他们生活挣扎的苦楚,所以在他的小说中,社会底层各行各业的贫民,如:车夫、下等艺人、妓女、手工业工人等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老舍说:“我出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茶儿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地,像一张色彩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开创者,那什么是“京味”呢?究其内涵,京味就是小说中的对象具有鲜明的地域情调,不仅表现在自然地理、自然景观方面,如:气候特征,地形地貌,景观建筑等,更表现在人文方面,如:政治经济,人文风俗,文化人口等。京味小说中最显著的特征是北京的人,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简言之,就是“用提炼过的北京话,写北京的人、北京的事”。 三、浓重的京味 老舍的作品根植于北京的地域文化,小说人物的语言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人物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洋溢着浓重的北京味道。老舍颇有风俗小说家的风范,在他的小说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地地道道的口语化语言。如:“坐在车上打盹”、“不如爽性出去试试”、“吆喝”、“吹了”等。许多北平口语的字和词,用老舍的话说“笔下丰富了许多,而可以从容调动口语,给评议的文字添上写亲切、新鲜、恰当、活泼的味。因此,《祥子》的语言是活的。” 老舍用极通俗的语言就把人物的性格逼真地刻画出来。如下面一段对话: “你要是还没吃饭的话,一块儿吧!”虎妞仿佛是招待个好朋友。……“你干什么去了?”刘四爷的大圆眼还盯祥子“车呢?”“车?”祥子晬了口吐沫。 从这段对话,虎妞和刘四爷对祥子的态度就可以看出它列的性格差异:虎妞喜欢祥子,表现出对祥子的亲切;而刘四爷吝啬和爱财表现的淋漓尽致;祥子的憨厚朴实、沉默寡言的性格也凸显出来。 地道的北京方言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栩栩如生,而且还生动地描写了北京地区的风景,我们可以看到一幅色彩浓郁的北平地域景观。如:“冬天又到了,从沙漠吹来的黄风一夜的工夫能冻死许多人。听着风声,祥子把头往被子里埋,不敢再起来。……狂风怕日落。直到四点多钟,风才完全静止,黄昏的天上透出些夕阳的微红。”透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北平典型的气候特征,自然景物与人的心理特征描写,情景交融,渲染之功。老舍的笔下街道名、胡同名,店铺,祥子的主要活动地点如毛家湾、西山等都是真实的。 在小说中,底层人民风俗画的描写比比皆是。琐碎的生活杂事不仅是北京市民的真实生活写照,而且描绘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如:“大家躲在那随时可以倒塌而把他们活埋了的屋中,把命交给了老天”足见贫民生活的凄凉与悲惨。大杂院里形形色色的人的生活之艰辛都能用极其通俗的渲染地方色彩的语言描绘出来,如:妇女们“怀着孕也照常操作,只吃着窝窝头与白薯粥”,姑娘们“十六七岁了,没有裤子,只能围着块什么破东西”。用老舍自己的话就是:“一个作家实在就是个全能的演员,能用一支笔写出王二、张三与李四的语言,而且都写得恰如其人。” 读老舍的作品,读者大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地道的方言不仅形象通俗而且幽默风趣。因为幽默是北京人的重要特征之一,有人说不懂幽默就不是北京人。老舍在其作品中大量运用幽默生动的北京方言,使得他的文字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被誉为最活泼的、最俏皮的、最流利的和最上口的。老舍的幽默是“含泪的幽默”透着辛酸、讽刺,同时也表达了老舍对悲剧的深刻的同情与谴责,这正是老舍幽默魅力的所在。如在表达祥子的决心,“但是,他下了决心,一千天,一万天也好,他得买车!”然后在祥子埋头苦干,病了也舍不得休息的情况下,终于“整整的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祥子的脸通红,手哆嗦着,拍出九十六块钱来:‘我要这辆车!’”“他得买车”、“凑足了”、“通红”、“哆嗦着”等词十分形象幽默,同时也感叹了对祥子凑足钱买车的不易,表达了对祥子的同情。 总之,人民艺术家老舍一生不余遗力地创作,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他的作品渗透着浓重的民族色彩和独特的地域风味。用他自己的话就是“没有民族风格的作品,是没有根的花,它不但在本乡本土活不下去,而且无论在哪里也活不下去”。作为京味小说的代表,《骆驼祥子》里地道的口语化的北京方言的运用恰到好处、出神入化,给读者呈现的是北平大舞台下宏大的市民风俗画,可谓是京味十足。参考文献: 【1】老舍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2】老舍写北京[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 作者简介:

论《茶馆》中的京味特色

论《茶馆》中的京味特色 [摘要]老舍的作品《茶馆》以其颇富神韵的民族文化与京味文化特色,以及巧妙的艺术结构获得了国内外的广泛好评,他以独特的艺术才华和空灵的艺术创作,形成了一种新的创作形态,并且深深的影响了一代人,同时也为中国文学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作品中浓郁的北京风土人情、人情世态构成了老舍“京味”小说的重要内容,文中对老舍作品中的“京味”特点进行举例说明,并对老舍作品形成“京味”风格的原因进行分析,阐述了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文化等等各种因素,对于老舍小说“京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老舍;茶馆;京味特色 前言 “京味”是北京城中居住的人和这个城市的精神联系所产生的一种现象,是人们所感受到的北京城散发出的文化意味①,老舍文学作品中流露出浓浓的“京味”特色。较为代表性的以《茶馆》为例,可以看出老舍的作品其题材大多来自北京城里市民们的生活和文化,作品中大量描写了北京城里的风土人情、文化百科和世间百态等,也正是这些使作品呈现出浓郁的“京味”特色。 “京味”其实就是指的北京风味儿,北京地方特色。作者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特殊的幽默艺术,生动的描绘了北京的民俗风情,刻画出了北京人的生存状态,揭示北京的文化底蕴。许自强等人曾提出“京味小说”的三个标准:第一,用北京话写北京人、北京事;第二,表达出丰满、生动的北京风土习俗和人情世态;第三,能够反映出民族、历史文化,并且能够体现出积淀在北京人身上的精神、气质、性格等等优良的内在特征②。 一、《茶馆》所彰显的“京味”特点 1、《茶馆》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 《茶馆》讲述了发生在北京裕龙大茶馆里的一些故事,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故事情节不断波动起伏。故事描写了清末、民初、抗战胜利以后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段下的北京城内人们生活状态,记录了大约半世纪的时间跨度的北京城发展,全剧分三幕演出。作者以熟练的叙事技巧和独特的写作手法,通过茶馆这缩影上演了一出历史。 《茶馆》中的主人翁王利发为人精明,勤奋能干、有些自私但又本性善良,年轻事业心很强,梦想继承父亲的茶馆事业发扬光大,为了生意他向客人赔笑、点头弯腰、左右逢源,一心想着改良茶馆,最终却没能改变命运,在冷嘲热讽中度过晚年。此外,也成功塑造了吸鸦片并依靠相面为生的唐铁嘴、胆小如鼠而多嘴的松二爷、为人正直的常二爷、勤恳善良的李三、恶霸流氓马五爷以及心狠手辣、说媒拉纤的刘麻子等一些典型化性格的人物,这些人物身上充分显示出旧社会的腐败和落后,也歌颂了那些在国难面前露出中国骨气的铮铮汉子,同时也讽刺了那些旧时代有着罪恶丑脸的地痞和流氓。 2、《茶馆》语言特色 老舍塑造的各类人物,通过简单的语言描写就可以表现的栩栩如生,他善于运用诙谐、讽刺的语言,使“京味”特色表达的淋漓尽致。其中一句经典台词:“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看似简单的话语,巧妙利用谐音的效果,却表现出不同的意义,听起来让人拍案叫绝。《茶馆》话剧中也大量使用老北京城里世俗人民生活中的浅显的话语,一方面显得亲切自然,另一方面也蕴含浓浓的韵味,使老北京人具有的安分守己、机智狡诈、随遇而安等个性特点跃然纸上,并且深入人心。作者选取老北京的独有特色茶馆作为写作题材,这本身就具有“京味”特色,很多古建筑如同胡同、四合院、杂院等等都凸显出了北京的时代特点,茶馆聚集了不同的人群,也是具有代表性建筑物之一所以这一题材的选取就带上了一定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1、取材浓郁的地域特色 老舍小说取材的本地特色,使他的风格颇具魅力。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写北京的人事,塑造了北京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老派市民、新派市民、理想市民,还是下层市民,老舍都用“京味儿”勾勒出了这些人物的灵魂。写北京的环境和风尚又通过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描绘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讲述北京传统的民间习俗来展现,老舍用原汁原味的北京素材来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勾勒故事中的人物灵魂,呈现浓厚的“京味儿”。 首先老舍小说中大都是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这是因为北京的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于是,它也就自然而然地是老舍小说中的背景和人物的摇篮。如《骆驼祥子》以西安门大街、南北长街、毛家湾、西山为主;《四世同堂》中老舍把小说的故事定格在一条僻静狭窄的小羊圈胡同,把它描述为“一个葫芦”:“嘴”窄小,“脖子”又细又长,只有“胸”和“肚的位置才展开一块空地,周围有六七家院门。这些描述详尽绘出了小羊圈胡同的地理环境。这些以北京为背景的真实地理环境是老舍最熟悉的,同时这些真实性又增加了老舍小说故事的真实性、亲切感、立体感,而且使小说中充满了“京味儿”。 其次,老舍对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是深深的眷恋。小说中写到的北海、护国寺、西山、北山、积水潭的美丽风光,是老舍心目中北京的样子。他写北海白塔的美丽和红墙春色,也写西山北山的冬、积水潭的夏。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骆驼祥子》、《正红旗下》这四部小说中老舍都写到了积水潭,其美丽的风光描写令人神往。在老舍的小说《赵子曰》中的风光绘画简直就是一首诗,那娇嫩刚变好的小蜻蜓,也有黄的,也有绿的,从净业湖而后海而什刹海而北海而南海,一路弯着小尾巴在水皮上一点一点,好像北京就是一首诗,它们在绿波上点着诗的句读。净业湖畔的深绿肥大的蒲子,拔着金黄色的蒲棒

2016北京中考满分作文:以“京味文化”为话题作文(1)

2016北京中考满分作文:以“京味文化”为话 题作文(1) 文化中的北京,故事里的中国 在8月份去了一趟北京,带着虔诚与敬仰来到了这座古 老的城市,虽然沧桑却不失辉煌,5天的时光让我喜欢上了这个充满魅力的城市。 北京是壮阔的,它带着有历代的智慧与心血而建成的山 河、寺宇、宫殿、楼阁,带着几千年而不衰的悠久文明,酝 酿着坦荡而大气的民族。 北京是感性的,它富有人情味,人性化的街道,诗情画 意的景致,闲逸舒适的生活,发展着美丽、纯朴的文化。 北京是和谐的,它象征着旧中国的灵魂、文化,同时又 代表着新中国的开始、未来,含蓄着高调的城市生活和朴实 的乡村生活的协调。 这是个壮丽的城市,从南门入城,经过一重重城门才能 到达壮丽的皇宫,红瓦明墙,雕栏玉砌,飞檐楼角,历史的 沧桑并未掩盖住它的浑厚。合抱的古柏, 堆砌的假山,满池的荷花,精致的石雕,倒垂的杨柳都 在诉说着北京的美丽。北京是一个帝王的梦,宫殿、花园、 寺庙、百尺林荫、宝塔、祭坛、太学,处处都有着皇家的印 记,华丽、庄严、肃穆。而这样的北京,却充满了更多的平

民气息。入夜,后海被点亮了,红色的花灯亮起,微亮的天 色在古树的枝叶间若隐若现,小船闪着明晃晃的黄光在后海 上摇曳着。后海热闹起来了,大把的人群出现在后海的长街 上,逛街、用餐、饮酒……而传统的北京小吃总是备受欢迎,豆汁儿、葫芦串儿、烤串儿也只有在露天摊子上才能吃出味 来。在我看来,霓虹灯的五颜六色是比不过茶座上亮起的点 点烛光的,整条长街上晃动的光芒映在湖面上,星星点点, 伴以清亮的水流声,整个后海,活灵活现的描绘出一幅古典 游乐图……对北京的感慨,不是某地某景,而是它壮丽的氛 围。 这是个清静的城市,方方正正、匀匀称称的北京被布局 整齐得像个棋盘,以故宫为中心,九门对称,天地日月四坛 相环,偶尔会有斜街,名字也很可爱,烟袋斜街,樱桃斜街。传统的四合院带着庄严肃穆,每个院子中央会有一个金鱼 缸,梁上挂着一个鸟笼,院落旁会栽种着一棵石榴树,显得 平和可爱。胡同与四合院是一体的,胡同两边由若干四合院 连接而成,胡同有些也会编号,从两条到十二条,觉得变得 太死板了,也会给胡同取名字,云居胡同,草园胡同,都十 分别致。胡同常常是安静的,它远离了车水马龙,远离了喧 嚣,能进胡同的只有三轮车和人,要想让一辆车开进去,实 在是难为了司机。北京人容易满足,他们对物质要求不高, 他们不愿离开破旧的胡同,大都安土重迁,几十年,甚至几

《茶馆》的京味儿特点

简谈《茶馆》的京味儿特点 汉语言文学1401B 1426110158 王佳鑫 几乎所有人都说《茶馆》是一位成熟的剧作家的成功之作。《茶馆》的故事全部发生在一个叫做裕泰的茶馆里。一部简简单单的三幕话剧,借助于一家普普通通的茶馆,将半个世纪的岁月浓缩,将许许多多符合时代特征的小人物涵盖,将一个国家在那些个特定时代的悲哀诉尽。 这部话剧主要讲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馆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渐走向破灭的故事。历经了清朝、民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裕泰茶馆,在当权者和小人的谋划下最终被改成了“花花联合公司”。而一生守护着茶馆的王利发掌柜选择了在他的茶馆里自杀。《茶馆》该剧可以说是很现实,好人不一定有好报,而恶人不一定有恶报。解放前社会的黑暗、官员的腐败被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唏嘘不已。老舍以茶馆为载体,以小见大,反映出社会的变革。《茶馆》不仅反映了三个“被埋葬的时代”,而且生动地勾画出一幅“清明上河图”式的北京市井生活与民俗风情画卷,散发出浓郁的地域文化——京味文化气息。 老舍是使“京味”变为有价值的风格现象第一人。所谓的京味文化是自从清代以来,在北京地区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北京的历史文化有很大的兼容性,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以及不同的社会阶层的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形成了传统的文化,构成了京味文化。 一、《茶馆》中的人物语言京味儿 《茶馆》的人物语言,具有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北京话中“儿”化音和轻声,从语音方面来看比较舒缓,语调起伏变化也比较复杂,这是和北京人的生活节奏相一致的。在剧中的这种“儿”化音很多,如“白面儿”、“赶明儿”、“抓早儿”、“干活儿”等等。 京味的语言在不同的人物身上,又折射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态度与心境。就拿王利发(王掌柜)这个主人公来说,在与不同的人交流时,展示出不同的态度和价值取向。他对难民李三等人说:“别耽误工夫!”“咱们的事,有功夫再研究!”话语中带着强硬与冷漠。他对唐铁嘴之流说:“你混得不错呀!穿上绸子了!”“可是,我这已经住满了人,什么时候有了空房,我准给你留着!”话语中有厌恶但又不得不笑脸相迎。他对大兵、警察、特务会说:“您圣明。”“你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老总们实在对不起,还没开张,要不然,诸位住在这,一定欢迎!”“您甭看,准保都是靠得住的人!”话语中是在讨好、应付、怕得罪对方。以上几段京味十足的话,把一个精于处事、圆滑世故、又有点小自私的王掌柜刻画的淋漓尽致。 而松二爷的语言又完全体现出另一种人格特征。“看见我这身衣服没有?我还像个人吗?”“可是到了民国,我挨了饿!”“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松二爷的游手好闲、懒散无能、不愿自食其力便从语言中被揭示出来。看见二德子等穿的衣服,松二爷说:“我看见您两位的灰大褂,就想起前清的事!不能不请安!”“你说的对!嗻!四爷,走吧!”一个胆小怕事的小人物跃然纸上。 二、《茶馆》中的繁文缛节京味儿 在茶馆中, 人物的言谈举止、风貌行状处处都充溢着繁文缛节这种文化特点。

京味儿语言

京味儿语言 首先,在轻声与重声的配合运用上,如"大爷"的爷字,普通话应为二声,但京腔却一定要将爷字说成轻声,如果称呼家族中排行第一的"本家大爷",则将"爷"字发出乎声,不必发轻声。其次,"儿化韵",总的说来,仅是约定俗成。如对人的称呼"小丫头儿"、"小小子儿"、"老爷们儿"等就加儿化韵,而"大丫头"、"大胖小子"、却不加儿化韵;对于老者也不因其年长而不儿化韵,如老头儿、老家儿(指父、母),而同样是称呼长辈有时却不加儿,如老太太、大奶奶、大姨妈等;姨可以加"儿";妈(母亲)则不能加"儿",否则意义就变了。如"老妈儿"是指仆人;"老妈"指年事已高的母亲。还有一些土语,语尾不加"儿",而在中间加"儿"如:"人头儿次"(人品差)、"手头儿黑"(吝啬)、"笔杆儿硬"(文章写得好)。 京味俚语另一特点是融汇和改造了许多少数民族语言。因为金、元、清都是少数民族占统治地位,尤其是清代,许多民间俚语都是从满语脱颖而出的,最典型的是童谣当中的满语,如"阿哥,阿哥,你上哪儿?我到南边采梅花,采罢梅花到我家,达子饽饽就奶茶,烫你狗儿的小包牙。其中,阿哥的"阿"读第四声;"达子饽饽"指满、蒙旗人的糕点,"狗儿"并非谩骂,对晚辈是爱称,对平辈是戏称,表示亲近。 京味俚语还表现在俏皮话与歇后语上。如:武大郎卖尺包儿--人货软;武大郎盘杠子--上下够不着;武大郎当警察--糊弄局;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儿;猪八戒弹弦子--没谱儿;猪八戒摔耙子--不伺候(猴);老虎戴念珠--假充善人;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京味俚语有强烈的时代性,有的来自旧日话。如清末时称火柴为"洋取灯儿"。后又叫"洋火";收音机叫"无线电"、"电匣子"、"话匣子";布鞋叫"片儿鞋",现在又引伸为"片儿懒";懒汉鞋叫"白边儿懒"等。 京味俚语有其阶层性和行业性。如旧时厨行到办红白喜事的人家去准备席面菜撰,谓之"落作儿";国药行将配方中的主要贵重药材加量,谓之"加料儿"、"双加料儿"。还有由赌博引伸出来的俚语,如推牌九中的"出么蛾子"(喻坏点子)。旧时说"蔫人出豹子",指平时不出风头,一但机会成熟就出个惊人的点子。由打麻将牌引伸出来的"干锅儿啦",指将老本输光了。还有的则是由看守所、监狱传出来的,如"二进宫"指第二次复犯被捕者,"驾崩"本指皇帝死,但以谐音引伸为"架出去崩了",指被执行死刑等等。 京味的方言口语具有语音丰富、活泼,也有随便、戏谑、粗俗等特征。人们在街头巷尾,日常口头交谈中频繁运用,倍感亲切,并深受大众的青睐,成为"京味儿"十足的方言。(完) 谈谈老舍的“京味儿”作者:不详时间:2007-12-26 7:55:22 来源:会员转发人气:872 说说道老舍先生的作品就不能不说到充满“京味儿”的语言。一部出色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从来就不仅是一种“语言”那么简单,任何的文字都是为了更深的思想内涵服务的。由此可见一种语言文字身上所承载的分量,语言的重要作用就可见一斑了。语言往往为文章增色添彩,老舍先生多写北京城中的人事,“京味儿”语言在此便发挥了极大作用。 拿《茶馆》举例,第一幕,幕启:“玩鸟的人们每天在遛够了画眉、黄鸟等之后,要到这里歇歇腿儿,喝喝茶,并使鸟儿表演歌唱。。。。。。在这里可以听到最荒唐的新闻,如某处的大蜘蛛怎么成了精受到雷击。奇怪的意见也在这里可以听到,像把海边上都修上大墙,就足以挡住洋兵上岸。。。。。。屋里和凉棚下都有挂鸟鸟笼的地方。各处都贴着“莫谈国事”的字条。满台奔跑着端茶倒水,送烂肉面的跑堂儿,坐着喝茶的主儿,旗人装束的打扮:长袍马褂,服饰鲜艳,腰间挂满了零碎儿——玉石坠儿、鼻烟壶、小梳子,头上高悬鸟笼子,其间混杂着衣裳褴褛的乞讨者,相面的唐铁嘴。。。。。。茶客们的高谈阔论,茶房的高声吆喝,后台厨房传来的炒勺敲打声,时而又穿插着老北京特有的叫卖声。。。。。。,洋洋大观的场面,让人接应不暇,“幕一拉开,观众就眼花缭乱,颇有顾此失彼的担心”。尽管是那些并未亲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