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最终靠的是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最终靠的是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最终靠的是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最终靠的是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最终靠的是()。

A.人口红利

B.发展

C.资源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什么是共同富裕?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赋予共同富裕以科学的内涵。在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

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

共同富裕是共同和富裕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共同用以说明富裕实现的范围,它是相对于私有制所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而言的;富裕则是用来表征生活丰裕的程度,它是相对于贫穷而言的。共同富裕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之上的普遍富裕。

邓小平一再强调要消灭贫穷,消除两极分化,实现百分之九十几以上社会成员的富裕,其要旨在于要实现普遍富裕。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邓小平一再告诫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占有、使用和支配生产资料的平等权利;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保证人民获得财富的公平权利;必

须加强宏观调控,保证人民享有共同致富的权利。

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但这种普通富裕不是、也不可能靠现有财富的平均分配来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作为一个社会公平的范畴,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全体社会成员在财富占有上的绝对平均,而是在生活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就是说社会成员因其素质的不同、对社会贡献的不同,在财富占有的多寡上也必然不一样。事实上,也只有承认富裕程度上的差别性,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才能为高层次的富裕提供示范。没有差别富裕,也就没有人民群众追求更富裕生活的积极性,就不会有全体人民高层次的普遍富裕。邓小平正是基于对共同富裕中所蕴含的差别富裕内涵的揭示,才勾画出先富、共富的战略构想,开辟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

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

共同富裕是以物质的共同富裕为基础的,这是共同富裕的最重要的内容。然而,仅有物质生活的富裕,这种富裕与现代文明是相背离的。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既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共同富裕的主要内容。邓小平指出:"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他认为,物质生活的富裕、精

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人的自身文明素质的提高,这几方面有机结合,才能构成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鲜明特征。

邓小平在谈到小康目标时,用的是"小康社会",也就是说小康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综合概念。同样,我们认为共同富裕也不单是一个物质上富裕的问题,而是一个包含物质生活在内的、体现社会成员各方面生活富裕在内的综合概念。也只有从这样的高度去认识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才称得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物质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也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人们精神生活的充实、社会生活的协调必须建立在物质生活的富裕上,如果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所谓的道德、理想就难以得到切实保障。"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生活富裕了,人的追求就会向精神生活发展。邓小平说:"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

物质生活是基础,但物质生活并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人民生活的改善并不单指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是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各方面生活全面提高的问题。事实上,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丰裕以后,精神生活将成为决定人们富裕和幸福程度的一个关键因素。一方面,物质生活的富裕必须有赖于精神生活的指导才能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拥有闲暇时间将成为富裕生活的一个显著标志,如果没有精神生活作依托,闲暇时间不仅无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相反可能

成为滋生惰性、产生新的社会问题的温床。

精神富裕的价值,不止是它和物质富裕是互相联系、制约的,而且社会主义精神富裕是社会主义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谈到一国的综合国力时,通常主要指该国政治、经济、科技等实力的总和。但社会的发展日益表明,一国的精神凝聚力也应当是其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精神力量不行,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江泽民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还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共同富裕是部分到整体的逐步富裕

邓小平在谈到共同富裕时、多次强调"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里"逐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纵向看,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积累过程,需要分步骤有秩序地进行。二是从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横断面看,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帮助和带动更多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富裕起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由此可见,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非同时富裕的过程。

邓小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根源于我国生产力总体落后、发展又极不平衡这一基本国情。所以实现共同富裕必然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历史过程,并且它不等于同步富裕和同等富裕,与同步富裕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从逐步富裕的方法上来看,它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在区域经济发展上,要实行非均衡与均衡相结合的发展战略,通过积极的非均衡促进相对的均衡,即:一方面鼓励一切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争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加快全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作出更大的贡献;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帮助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加快发展。

在个人收入分配方面,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应注重效率,即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反对平均主义;再次分配应注重公平,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在处理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收入上,要进一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共同富裕是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过程富裕

把共同富裕界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时,并不意味着将来有一天实现了共同富裕,人类就不再前进、社会就至此停滞了。共同富裕并不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细枝末节上的描述,而

是对社会主义公平和理想的一种形象概括。共同富裕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充实新内容的动态过程,是一个从贫穷到富裕再到高层次富裕的过程富裕。当下所谓的共同富裕只是相对于我们当下所面临的普遍贫穷而言的。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里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并不单是一个时间上的界定问题,而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最终的目的全在于实现共同富裕;是指共同富裕本身是一个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动态发展过程。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高层次的共同富裕,并把人类引入共产主义阶段共同富裕的大门。

共同富裕的动态过程性,也是由人类追求富裕生活的无止境性决定的。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人类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部追求富裕的历史。所谓理想,在当下是实现低层次的共同富裕,在将来就是追求高层次的共同富裕。只要人类还在,理想就不会湮灭,对富裕的向往和追求就不会停止。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具有多角度、多层面的深刻内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强调实现"五个统筹"。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在对共同富裕思想有全面、科学理解的基础上,用它来指导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必定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怎样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从我国现实情况出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基本民生性服务,如就业服务、社会救助、养老保障等;二是公共事业性服务,如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等;三是公益基础性服务,如公共设施、生态维护、环境保护等;四是公共安全性服务,如社会治安、生产安全、消费安全、国防安全等。 同时应看到,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才能充分实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共同富裕只能是“空中楼阁”。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排在世界100位左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只有发达国家的1/10左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无论是加强社会建设还是改善民生,都要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立足实际、量力而行,不能提出超越阶段的目标和要求。应始终牢记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通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筑牢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强大物质基础。 江苏省华西村是全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2011年全村销售收入超过550亿元,向国家缴税85亿元,年人均收入达8.5万元。 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举,在于富民。缩小收入差距、共享发展成果,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这一目标会逐步成为现实,全体人民必将共沐公平正义阳光,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最终靠的是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最终靠的是()。 A.人口红利 B.发展 C.资源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什么是共同富裕?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赋予共同富裕以科学的内涵。在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 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 共同富裕是共同和富裕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共同用以说明富裕实现的范围,它是相对于私有制所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而言的;富裕则是用来表征生活丰裕的程度,它是相对于贫穷而言的。共同富裕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之上的普遍富裕。 邓小平一再强调要消灭贫穷,消除两极分化,实现百分之九十几以上社会成员的富裕,其要旨在于要实现普遍富裕。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邓小平一再告诫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占有、使用和支配生产资料的平等权利;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保证人民获得财富的公平权利;必

须加强宏观调控,保证人民享有共同致富的权利。 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但这种普通富裕不是、也不可能靠现有财富的平均分配来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作为一个社会公平的范畴,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全体社会成员在财富占有上的绝对平均,而是在生活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就是说社会成员因其素质的不同、对社会贡献的不同,在财富占有的多寡上也必然不一样。事实上,也只有承认富裕程度上的差别性,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才能为高层次的富裕提供示范。没有差别富裕,也就没有人民群众追求更富裕生活的积极性,就不会有全体人民高层次的普遍富裕。邓小平正是基于对共同富裕中所蕴含的差别富裕内涵的揭示,才勾画出先富、共富的战略构想,开辟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 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 共同富裕是以物质的共同富裕为基础的,这是共同富裕的最重要的内容。然而,仅有物质生活的富裕,这种富裕与现代文明是相背离的。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既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共同富裕的主要内容。邓小平指出:"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他认为,物质生活的富裕、精

九年级政治上册《全民共同富裕》学案鲁教版

九年级政治上册《全民共同富裕》学案鲁教版 九年级政治上册《全民共同富裕》学案鲁教版 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拥护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热爱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2、能力:提高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培养运用科学的观点正确认识和看待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的能力,提高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3、知识:知道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经济制度,懂得坚持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的教育教学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懂得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教材设置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基本经济制度”、“切好‘蛋糕’,共同富裕”两个项目的内容。 本项目“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基本经济制度”安排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两个层次。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现阶段实行什么样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实行

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法:以案例分析法为主,结合现实生活设置问题进行探究。 学法:自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 策略:本项目内容理论性较强,初中学生接触社会少,缺乏经济生活方面的经验,尤其是对我国的经济制度了解得很少,加上现行教材淡化了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教学,学生学习起肯定比较困难。为突破教学难点,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大量的实例材料,先让学生呈现出感性认识上的模糊、矛盾之处,教师再适时启发点拨,精当分析,提炼总结,让学生在感性认识到理性总结的过程中发展能力,升华情感。 四、教学过程 第一节:看政府工作报告,体会经济发展 教师:多媒体展示《2014年峄城区政府工作报告》 一:2013年政府工作回顾 2013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一三五七”总体工作思路,直面困难,从容应对,稳中有为,开拓奋进,保持了全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区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预计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466亿元,同比增长9%;实现地方财政收入77亿元,增长114%;

我对共同富裕的理解

我对共同富裕的理解 共同富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主题,如何达到共同富裕更是大家奋斗的目的,因此如何更好的认识共同富裕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在邓小平的理论体系中,共同富裕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科学概念。对共同富裕内涵的全面准确理解,是理解和把握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前提和基础。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在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核心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并日益成熟起来的。共同富裕首先意味着要消灭贫穷,因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该是富而不是穷。其次,共同富裕是有差别的共富,不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的“同步富”;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平均富”只能导致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最后,实行共同富裕不是要搞两极分化,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 共同富裕既包括物质生活意义上的共同富裕,也包括精神生活意义上的共同富裕,是以物质的共同富裕为基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那种片面强调发展生产力,以为只要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就是共同富裕的观点,是极端错误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不是共同富裕;物质生活充裕、精神生活匮乏、社会风气恶化,同样不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还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统一;才能真正地达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范畴。共同富裕不是从来就有的,不是哪个社会制度想实现就能实现的。迄今,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社会制度能够过上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原始社会的人过着饥一餐饱一顿的生活,没有共同富裕可言;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落后也谈不上共同富裕;而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其剥削的本质决定了它也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只有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的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共同富裕。但共同富裕是一个从贫穷到温饱、小康再到富裕,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循序渐进的艰难过程,因而“分三步”走是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战略步骤。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是: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部分先富是加快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各地经济基础不同,自然条件不同,劳动者能力不同,生产发展水平不同,也由于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分配方式,地区之间、社会成员之间一定程度的收入差距是不可避免的,剥削现象在一定范围内的存在具有客观必然性。但这不会促长剥削思想的产生,因为社会主义的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为了更好地实现“三步走”的战略,邓小平同志提出,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构想的先富、后富、共同富裕的非平衡发展和波浪式前进这个大政策,以承认差别为前提,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为条件,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在整个经济改革和发展中起了重大作用。对于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他认为,沿海先发展起来,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阶段,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在处理先富、后富和共富关系时,也要从大局看问题,以防止引起社会大动荡。重要的是,要鼓励大家动脑筋想办法发展我们的经济,要有开拓的精神,不要去损害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损害了对社会主义事业不利。实践已经证明,实行这样一个发展战略,是我们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总之,共同富裕不等于平均富裕,又不同于一部分先富,而是大家富起来,与贫穷彻底告别。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继往开来的不懈努力,加速前进。我们对走向共同富裕充满必胜的信心!

毛概论文-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

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 南京工程学院建筑电气111 唐子序周总理讲,我们这一辈子和这一个时代的人多付出一点代价,是为后代更好地享受社会主义幸福。无独有偶,邓小平接受华莱士专访时称:致富不是罪过,社会主义的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两位老一辈国家领导人便道出了全民共同富裕的真谛——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但这句话不只是一句高深的哲理,它融入于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房子大了电话小了/感觉越来越好/假期多了收入高了/工作越来越好/商品精了价格活了/心情越来越好/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环境越来越好/哎……/越来越来……/越来越好来…… 一曲《越来越好》唱出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它使人民的生活过的越来越好,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共同富裕,这也是广大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1987年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这也是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论断的直观、简洁而又深刻的概括表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实践社会主义的口号和指针。而我国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靠的就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而实行这样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首先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同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虽然近年来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所上升,但只要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改变,就能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总之,凡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邓小平还说过:“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 在我国现阶段,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有利于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极大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同步富裕,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允许并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并通过帮扶,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先富是手段,共富是目的。对于个体来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过上富裕的日子是每个人的愿望,但财富的取得要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要通过合法正当的方式。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指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国家为此在做的,我们都看得到: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引导下岗职工再就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免征农业税、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等。而就个人而言,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抓住有利的条件,充分施展个人才华,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走上富裕的道路。 我国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根据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制定的,它有利于全社会形成“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2.1《走共同富裕道路》教案

《走共同富裕道路》 孙店五中 李岩

2.1《走共同富裕道路》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知道国家为实现共同富裕采取的措施,能够结合具体措施分析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体会共同富裕是一个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实现共同富裕国家采取的措施 教学难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听歌曲《越来越好》。这首歌反映了改革开放以 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正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此时用邓小平语录,引出共同富裕的课题(板书) 2、出示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知道国家为实现共同富裕采取的措施,能够结合具体措施分析其意义 能力目标:结合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体会共同富裕是一个先富带后富、

共奔富裕路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3、设疑自探——学贵有疑,疑则进也 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目标,结合教材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提出你心中的疑问。 4、生设疑,师归纳总结: (1)什么是共同富裕?(如何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 (2) 为什么要实现共同富裕? (3) 怎样实现共同富裕? 请同学们针对以上问题认真阅读教材40页知识,独立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时间5分钟。 (二)解疑合探——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1、学生针对刚才在自探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 2、由学生口头展示第一题答案,并有学生补充。最后教师出示答案 (1)共同富裕的内涵: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 (2)教师深度解读: 从内容看,它包括物质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富裕; 从范围看,是全体人民和各个地区普遍富裕; 实现过程,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全民共同富裕(复习教案)

第四课全民共同富裕(复习教案) 第四课全民共同富裕 一、复习目标 .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并掌握这两种制度的内在关系。知道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在我国现阶段所起的作用。 .知道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根本目的。正确理解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做贡献。 二、学生自主学习内容: 梳理知识结构: 本课中考要点: .现阶段,我国存在哪些经济成分?它们是如何分类的?课本44-45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怎样?课本45如何对待这两种经济制度?课本47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怎样?为什么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课本47 .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什么?课本48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什么意义?课本50-51 .坚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有什么意义?课

本50-51 参考答案: ⑴有利于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极大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⑵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促进国家发展。 ⑶有利于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走上共同富裕。 ⑷这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干事业的积极性,也给我们每个人提供了众多的创业机会和挣钱门路。 ⑸这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力”的局面,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国家为促进全民共同富裕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 ⑴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⑵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⑶我国法律保护一切合法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打击和取缔非法收入。 ⑷我国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各种社会保障制度。 三巩固训练:

浅谈共同富裕

浅谈共同富裕 基本内容 形成条件 如何实现 如何实现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 ,如何认识共同富裕关系到对当前存在的一些收入差距、贫富悬殊的正确理解问题 ,关系到对社会主义事业前途的信心问题。论文认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乃至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共同富裕 ,不是绝对的平均富裕 ,而是社会成员间存在一定收入差距的相对共同富裕。应该把这种共同富裕理解为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成员的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绝对共同富裕——无差别的共同富裕 深刻领会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应着重把握以下要点:二、共同富裕的 内容 共同富裕是一个久远的历史课题,同时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未来课题。那么这个课题的共同富裕到底是指什么呢?下面我们进行分析: (一)共同方面的含义: 一是经济地位平等,共同享有经济支配权和控制权。在共同富裕的经济社会里,所有人处于平等的地位,这种平等不是简单的法律规定或者社会认识,而是体现在经济优势上。即:不是通过法律的手段或者政治的手段来维持保障经济地位的平等,而是各个阶层和劳动者个体在经济要素方面拥有相互抗衡的经济实力。通过经济措施的努力,将把劳动力和劳动文化培育成可以与劳动物质相抗衡的劳动因素,同时都具有资本抗衡的能力。在共同富裕的经济社会里,没有雇佣关系,也没有资本家或者无产阶级,而是劳动力及其资本的拥有者、劳动文化及其资本的拥有者和劳动物质及其资本的拥有者,以及单纯的资本拥有者。各种拥有者的地位是一致的,不仅体现在政治法律里,更体现在经济优势里。由于经济地位的平等不是一个政治虚名或者法律虚名,所以会直接共同享有经济支配权和控制权。 二是公正公平分配,全面消灭剥削,共同享有劳动成果。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剥削有劳动力剥削、劳动文化剥削。劳动力剥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成本回收不完整,劳动力成本包含从把胎儿培养成劳动力的所有资金耗费,以及在形成劳动力后维持和发展劳动力的所有资金耗费,当然享乐性的资金耗费不计算在之内。如果成本不能回收,那么劳动力的耗费上就直接形成负资产或者说仅有最低底线的自然生存和繁衍的资产。这些成本的回收应当可以维持劳动者一生在衣、食、住、行、医疗、健身、学习等方面的资金耗费。可是,许多的劳动者是居无定所,医疗无钱,养老无钱。在当前,众多劳动者无法偿还父母和社会的养育、培养的资金耗费;开始劳动后无法购置维持劳动力存在的房屋和一些生活、学习、工作等必须品;失去劳动力后无法安度晚年。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应当知道到底是当前的生产力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还是剥削造成的。二是劳动力创造的相应的增殖价值部分或者利润部分被剥削了。结合第一点,那些产生、维持劳动力的资金耗费形成了整个劳动力的成本,但是这个成本并没有象劳动物质和资金那样成为生产成本,并参与增殖价值或者利润的分配。凭什么劳动物质的资金耗费和直接的资金耗费成为了分配增殖价值或者利润的资本,而劳动力的资金耗费就不能参与增殖价值或者利润的分配呢?这就是剥削!当前我们许多劳动者不仅应有的增殖价值或者利润被剥削了,甚至连成本都被剥削了。劳动文化剥削主要体现在劳动者的创新研

全民共同富裕前置学习.doc

全民共同富裕前置学习 全民共同富裕前置性学习模板课时:二课时 【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从经济制度方面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感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感受不同所有制经济所具有的不同作用,用平等的眼光看待非公有制经济;从促进生产力发展、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角度,认同“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能力〗认识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了解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不同作用,体会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道理;理解共同富裕是一个先富带后富、共同富裕的过程;〖知识〗知道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直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方法指导】1、认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梳理知识。2、不能独立完成的,小组内要合作探究学习。【背景知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党的xx大郑重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它表明,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不是权宜之计,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也不是权宜之计,也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确立这一经济制度,是我们党

根据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第二,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只有深刻地认识我国国情,才能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多种所有制相结合。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这种分配制度适应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分配关系上能够调动各方面进行投资和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主学习】1、我认为自己已经掌握的重点内容有: 2、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有: 自我评价一下:⒈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归根到底是由决定的a.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b.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c.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d.国有经济对实现 2019-05- 全民共同富裕前置性学习模板课时:二课时 【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从经济制度方面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感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感受不同所有制经济所具有的不同作用,用平等的眼光看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拓展内容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拓展内容 拓展内容: 1、怎样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差距? 答:国家政府方面:①深入贯彻实施《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坚持自主创新,提高国家竞争力。②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激励自主创新,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③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工作首位,动员全党全社会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④立足国情,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积极开拓创新。⑤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民族素质。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大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积极参与国际人才合作交流,尊重知识与人才。 青少年:①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好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②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不断创新实践,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敢于质疑,培养求异思维,困难面前不退缩,寻求解决方法,全方位地提高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 2、国家为什么要鼓励,倡导增强自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答:①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和未来。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解动力。提高民族创新意识,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和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③科学的本质就是

创新,没有创新,经济就会永远受制于人,更不可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的科技、经济发展,总体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更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1、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应坚持哪些方针和策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请你献计献策。 答:(1)政治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等。经济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文化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等。 (2)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尊重人才,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 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③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④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⑤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⑦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⑧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1)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影响极为深远。(2)实现这一奋斗目标,为我国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会再上新台阶,社会主义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讨论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讨论 记者:字字千钧的十九大报告,提到了“人的全面发展”。在您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包含哪些层面? 李佐军:我们至少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分析人的全面发展,即满足人、依靠人、引导人。满足人,是指满足人的四大类、多种不同需求,即吃、穿、住、行、用等物质需求;快乐、情感、安全、尊重、理想等精神需求;健康、学习、就业等成长需求;生存权、发展权、财产权、平等权等权利需求。 依靠人,即挖掘人的潜力,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依靠人的各种行为,实现各种发展结果。 引导人,包含制度引导人、资源装备人、分工安置人三个维度,即通过各种制度引导人的行为;通过资本、技术、装备、信息等不同生产要素全面提升人的能力;把每个人放到最合适的岗位、行业与区域,实现人尽其才。 换言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题中之义。 记者:我们向往“人的全面发展”,也重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句话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李佐军:共同富裕主要指物质财富极大满足,且收入分配差距较为合理。人的全面发展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需求都得到满足的状态,比单纯的物质丰沛、生活富足层次更高,是一个多向度、立体、全面、大写的人。到本世纪中叶,我们要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那时候,在满足人的全面发展上,就不单单是停留在全面小康阶段人们对物质与精神需求的满足,而是全方位需求的满足,包括公平的收入分配、优美的生态环境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时代意义何在?社会主要矛盾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又是什么关系? 李佐军: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新发展理念的一条红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的社会主要矛盾表述指向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无缝对接,贴合紧密。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放在一起来提,正是因为二者之间存在高度关联,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化解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 从需求侧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就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求的过程。随着我国人均GDP增长到8000多美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愈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这些年社会热议的群体焦虑,就反映出人们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加强权利保护、伸张公平正义的渴望。 从供给侧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制约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就像我们普通人一样,生活好了,平均身高体重上去了,但并不一定意味着健康,个体的技能、智慧、情趣、品位等或许也未获得相应比例的提升。那么,这个个体的发展是畸形、跛脚、非均衡的。今天,中国早已告别总量短缺时代,但各区域各领域间发展不够平衡不够充分,使得很多人精神需求、生态需求、权利需求以及高品质的物质需求等仍难以满足。举个例子,这些年,人们对蓝天白云好空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看重,宁愿少吃点、少用点,只愿换来一个青山绿水的生活环境。背后的原因,就是物质效用边际递减规律在起作用。在我国供给体系里,像清洁的水、安全的食物、环保的产品等,有效供给还不足,影响了人的全面发展。

专题《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专题三: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忆忆教材知识】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但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现阶段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热点7:调整个税起征点和农村扶贫标准 【看看热点材料】 20 11年6月3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个税法修正案,将个税起征点由每月的2000元提高到3500元,自2011年9月1日起实施。 2011年11月29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约合355.6美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相较于2009年的年人均收入低于11 96元的标准,新标准提高了92%。 2011年12月,《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 1—2020年)》发布。这是今后十年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于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练练回答问题】 一、个税起征点的提高有哪些重要意义?

有利于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的税赋负担,有效调节居民收入,是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的有力举措,对刺激居民消费和拉动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二、个税起征点调整是分配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国坚持怎样的分配制度?在分配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1.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2.在分配中,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三、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有哪些重要意义?这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哪一根本原则? 1.深人推进扶贫开发,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2.体现了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 四、贫困地区要摆脱贫困、加快发展,除依靠国家的帮扶外,还应作出哪些努力? 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事业,提高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大批人才;等等。 热点8:房地产调控初见成效,保障房建设全面推进

蒋巷村的共同富裕之路

他,额头布满皱纹,是岁月里不懈奋斗的印记;眼睛不大,却炯炯有神,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个头不高,身躯瘦小,长年干重活压得腿略有些变形,但有大海一样的博大胸怀。他就是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远近闻名的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 春日里,蒋巷村桃红柳绿,无公害优质粮油生产 基地、生态园、蔬菜园、工业园以及村民新家园生机勃勃,一派兴旺景象。村民人人有工作,家家有股份,户户住别墅,蒋巷村村民的幸福指数很高。昔日的村庄,如今已成为人们游览的花园,国内外游客和学习取经、参观游览的人们络绎不绝。 常德盛书记一边给我们介绍村里的发展变化, 一边憧憬着蒋巷村更加美好的未来,说:“我们就是要建设一个比欧洲乡村还要美丽宜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就是一个村党组织书记的心愿。 一、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农村集体经济薄弱,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等等。常德盛说,他一生的追求就是 蒋巷村的共同富裕之路 本刊调研组 点评:在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曾经贫穷落后的蒋巷村,在村党委的带领下,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走出了一条“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的共同富裕道路 ,成为远近闻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被誉为农村科学发展的一面旗帜。村党委书记常德盛同志更是以崇高的人格魅力赢得了村民和广大党员干部的信任和爱戴。在基层组织建设年中蒋巷村的经验尤其值得学习和借鉴。

富民强村,让全村人都过上好日子。一个村党组织书记,凭着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厚感情,对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强烈渴求,与村民长期锲而不舍地艰苦奋斗、同甘共苦,完成了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的三次重大转型,千方百计巩固和提高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村党组织在村民中有很高的威信,成为引领全村百姓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坚强领导核心。 1966年,常德盛当上大队长的时候,蒋巷村是有名的光棍村、贫困村。“插队青年,宁可到新疆,不愿到蒋巷。”村民蒋阿毛回忆说。面对蒋巷村民有朝一日能过上好日子的渴望,常德盛坚信“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喊出了“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响亮誓言,带着大家实施了长达10多年的治水改土工程,靠一根扁担两只箩筐,肩挑背扛,硬是将千亩低洼地填高了1米多。低洼地变成旱涝保收的良田,蒋巷村从此再也不为吃不饱而发愁。直到今天,蒋巷村仍然是全省人均向国家出售粮食最多的村之一。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苏南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这时常德盛已不满足于“农业样板村”的现状,决心抓住大好机遇发展工业。常德盛起早摸黑,既当指挥员,又当推销员。支塘镇人大主席徐永明回忆说,那时候去南京做生意,他凌晨2点就起来了,为的就是在别人8点上班前赶到,能找到办事的人。靠着热忱和诚信赢得了客户的信赖,常德盛把常盛集团一步步“拉扯大”,如今,蒋巷村的企业稳步发展,吸纳了全村80%的青壮劳动力,每年还主动上交给村集体600万元,这些钱大部分都用于村民的福利,成为村民致富的经济保障。 蒋巷村民的米袋子、钱袋子鼓起来后,常德盛敏锐地发现了乡村旅游的广阔前景,又创造性地提出了“旅游旺家”的新思路。借助沙家浜红色旅游的辐射效应,蒋巷村近年来积极开发“田园风光游”、“休闲生态游”、“民俗风情游”等项目,每年吸引游客达10万多人次,旅游收入近千万元,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互动共赢。 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目前蒋巷村的净资产有1.8亿,2011年村集体收入达到了1800万。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发展方向的权利,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适合什么就干什么。“常德盛为每个村民都想好了出路。一方面常盛集团为村民提供了就业了机会,另一方面村里积极鼓励、支持有能力的人走创业路,一批农田种植大户、养殖能手和个体户随之成长起来,走上了致富路。”支塘镇党委书记丁琪介绍说。除此之外,蒋巷村民还有可观的保障性收入:男年满58岁、女55岁,每月都可领取400至1000元养老金;身患重病者,每月补贴400元;全村孩子义务教育阶段全免费,大专生年补助1500元,本科生2000元,研究生5000元;今年,村里股份分红还将提高到每人7000元。 蒋巷村人人有事做,户户有盈余,少有所学,老有所养,但不吃“大锅饭”。对于懂经营、有能力、会发展的,支持他们办个体、私营企业,鼓励先富、更富。对于能力一般,或家庭困难,或老弱病残,实行劳务内包的形式,村集体安排一份工作,有稳定的收入,使其基本生活有保障。村党委副书记陈建中的话道出了蒋巷村共同富裕的经验:“蒋巷村人人有工作,家家有股份,户户住别墅,但不是搞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实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大家的干劲儿更高了。” 二、村里的事,听村民的,民主管理实现集体当家 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村民民主意识的增强。经济社会生活的开放,使村民有了表达意见的冲动。眼界的扩大,使村民有了参与管理的能力。自觉地让村民参与民主管理,这是蒋巷村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蒋巷村不是哪一个人说了算,相反,村党委善于调动每一个村民参与管理,用集体的智慧谋划村里的发展。每年雷打不动的村民代表大会、每家每户的村民笔记本,都成为村民提意见、村“两委”制定规划

实现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与此同时,缩小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东西差距也势在必行,意义重大。1978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作了重要讲话,这个讲话实际上就是后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邓小平在讲话中提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在1985年邓小平同志就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的改革就失败了。” 1987年,邓小平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在党的十三大中确定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构想,其中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邓小平在谈到小康目标时,用的是“小康社会”,也就是说小康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综合概念。同样,我们认为共同富裕也不单是一个物质上富裕的问题,而是一个包含物质生活在内的、体现社会成员各方面生活富裕在内的综合概念。也只有从这样的高度去认识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才称得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在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邓小平一再告诫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占有、使用和支配生产资料的平等权利;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保证人民获得财富的公平权利;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保证人民享有共同致富的权利。 共同富裕是以物质的共同富裕为基础的,这是共同富裕的最重要的内容。一方面,物质生活的富裕必须有赖于精神生活的指导才能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拥有闲暇时间将成为富裕生活的一个显著标志,如果没有精神生活作依托,闲暇时间不仅无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相反可能成为滋生惰性、产生新的社会问题的温床。然而,仅有物质生活的富裕,这种富裕与现代文明是相背离的精神富裕的价值,不止是它和物质富裕是互相联系、制约的,而且社会主义精神富裕是社会主义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谈到一国的综合国力时,通常主要指该国政治、经济、科技等实力的总和。但社会的发展日益表明,一国的精神凝聚力也应当是其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精神力量不行,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江泽民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

九年级政治全册第二单元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第4课全民共同富裕第一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基本经济制度教案鲁教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基本经济制度

教学过程1、现阶段我国存在 哪些经济形式? 2、我国的基本经济 制度是什么? 为什么要实行 这样的基本经济制 度? 3、公有制经济在我 国国民经济中的地 位及作用? 4、非公有制经济在 我国国民经济中的 地位及作用? 5、社会主义的根本 任务和根本目的是 什么? 6、判断和衡量各方 面工作是非得失的 标准是什么? 出示学习目标:1、掌握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实 行这种经济制度的必要性。2、理解公有制经济和 非公有制经济各自的地位和作用。3、明确我国现 阶段的基本国情。 问题导学:请同学们认真研究教材P44-49,在4 分钟的时间里完成下列问题。 活动探究一: 中学生小宋的妈妈原来在一家国有服装厂工作。 该厂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而关闭停产。小宋的妈妈 不等不靠,积极筹措资金,利用原有技术,自己 开办了一个服装加工店,实现了再就业,全家人 都为她感到高兴。 问题:小宋的妈妈开办的服装加工店与原来的服 装厂在经济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相关连接: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 营经济、外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概念 说一说:它们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划分依据: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谁所有。) 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填写下表。 经济形式分类: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集体经 济、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非公 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探究活动二: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出示:各种经济成分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 情况一览表 辩证地认识问 题。 通过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点拨, 认识一定的道 理。 学生:在自主学 习思考的基础 上,合作交流, 可初步给出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