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法原理与实务

刑法原理与实务

刑法原理与实务
刑法原理与实务

刑法原理与实务

第一章:刑法概说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法的法律。广义上的刑法是指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包括刑法、刑法修正案、单行刑事法律以及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责任条款。狭义的刑法仅指把规定犯罪与刑罚的一般原则和各种具体的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加以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刑法。

刑法修正案,是指最高立法机关在保留刑法原有体系结构不变的基础上,集中针对某些刑法条文作出的修改补充法案。单行刑法,是指为补充、修改刑法而由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单行刑法规范。附属刑法,是指非刑事法律中有关犯罪及其处罚的规定。这些法律中,刑法规范不是主体部分。

刑罚的特点:其一,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为广泛;其二,刑法强制性最为严厉。

制定刑法的目的:在于惩罚犯罪,保护人民。制定刑法的依据,包括法律根据和实践根据。刑法的任务:是用刑法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卫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财产,保护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刑法的解释,是指对刑法规范含义的阐明。其主要有:立法解释、司法解释与学理解释和文理解释与论理解释。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其特征有:1刑法原则必须贯穿全部刑法规范的原则;2刑法基本原则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意义;3刑法基本原则必须体现我国刑事法制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精神。

罪刑法定原则是指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是指:就犯人而言,任何人犯罪都应当受到法律的追究;任何人不得享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对于一切犯罪行为,不论犯罪人的社会地位、家庭出生、职业状况、财产状况、政治面貌、才能业绩如何,都一律平等的适用刑法,在定罪量刑时不用有所区别,应一视同仁,依法惩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指,犯多大的罪,就应当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法院亦应判处其相应轻重的刑罚,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罚当其罪,罪行相称;罪轻罪重,应当考虑行为人的犯罪行为本身和其他各种影响刑事责任大小的因素。

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

刑法的空间效力:是指刑法对地和对人的效力,他解决国家行刑事管辖权的范围问题。其原则有: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原则。

属地原则是单纯以地域为标准,要求凡是发生在本国领域的内的犯罪都适用本法,无论犯罪人使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属人原则是单纯以人的国籍为标准,要求凡是本国人犯罪,无论是发生在本国领域内,还是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保护原则是以保护国家利益为标准,要求凡侵害本国国家或公民利益的犯罪,不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也不论犯罪地在本国领域还是在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普遍原则是以保护国际社会共同利益为标准,无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侵害了国际公约、条约所保护的国际社会共同利益,本国法律就有适用的效力。

刑法的时间效力:是指刑法的生效时间,失效时间,以及刑法溯及力问题。刑法溯及力的原则包括:从旧原则、从新原则、从新兼从旧原则、从旧兼从新原则。

从旧原则:即新法对其生效前的行为一律没有溯及力,完全适用旧法;从新原则:即新法对其生效前未经审判或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一律适用,新法具有溯及力;从新兼从旧原则:即新法原则上具有溯及力,但旧法不认为是犯罪或处刑较轻时,则按照旧法处理;从旧兼从新原则:即新法原则上不具有溯及力,但新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时,则按新法处理。

第四章: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犯罪概念的类型包括:犯罪的形式概念(是指仅从犯罪的法律特征上下定义,没有设计犯罪本质特征)、犯罪的实质概念(是指仅从犯罪本质特征上下定义,没有涉及犯罪的法律特征)、犯罪的形式与实质相统一概念(是指犯罪本质特征和法律特征两个方面对犯罪的定义)。

犯罪的概念: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财产,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犯罪概念的意义是划分罪与非罪的界限总标准,其特征有:一,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二,犯罪是触犯刑绿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三,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既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犯罪的构成,是指依照刑法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或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统一。其特征有:1、犯罪构成是一系列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2、犯罪构成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3、犯罪构成由刑法加以规定。其意义是:有助于区分罪与非罪;有助于区分此罪和彼罪;有助于正确裁量刑法。

第五章:犯罪主体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影响刑事责任的因素:人的年龄情况、精神状况和重要的生理功能状况。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的负刑事责任所必须达到的年龄。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行为人的人身方面特定的资格、地位或状态。其类型有:自然身份和法定身份、定罪身份和量刑身份。

单位犯罪,是指由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第六章: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

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犯罪的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道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犯罪的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所谓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遇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理论上把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损害结果的情形称为意外事件,把由于不能抗拒的原而发生损害结果的情形称为不可抗力。

犯罪的动机是指推动人以行为去追求某种目的的内在动力和内心起因;其犯罪的目的是在一定动机的推动下希望通过实施某种行为达到某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的联系:1、二者都是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存在的主观心理活动;2、犯罪的目的以犯罪动机为前提和基础;3、二者有时表现为直接的联系,即他们所反应的需要是一致的。其区别是:1、从内容、性质和作用上看,犯罪动机比较抽象,而犯罪目的却比较具体;2、同种犯罪的犯罪目的相同,一般是一罪一犯罪目的,一罪可有不同的犯罪动机;3、一种犯罪动机可以导致几个犯罪目的;

4、二者在定罪量刑中的作用有所不同,犯罪目的的作用偏重于影响定罪,犯罪的动机的作用偏重于影响量刑。

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的刑罚性质、后果和有关事实情况不正确的认识。法律认识错误,即行为人在法律上认识的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或者应当受到什么样的处罚的不正确理解。事实认识错误,即行为人在事实上认识的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事实情况的不正确理解。

第七章: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侵害的客观外在事实特征,是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要件。其意义:一、有助于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二、有助于区分彼罪与此罪以及犯罪完成与未完成形态的界限;三、有助于正确分析和认定犯罪的主观要件;四,有助于正确量刑,

我国刑法中的危害行为是指在人的意志或者意识的支配下事实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作为,是指行为人以身体活动实施的违反禁止性规范的危害行为。不作为就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的法律义务。

广义的危害结果,是指由行为人的危害行为所引起的一切对社会的损害事实,它包括危害行为的直接结果和间接结果,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和不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所谓狭义的危害结果,是指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通常也就是对直接客体所造成的损害事实。危害结果的特征:一、危害结果的客观性;二、危害结果的因果性;三、危害结果的侵害性;危害结果的多样性。

我国刑法罪责自负的基本原则要求:一个人只能对自己的危害行为及其造成的危害结果承担刑事责任。因此,当危害结果发生时,要使某人对该结果负责任,就必须查明他所实施的危害行为与该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是在危害结果发生时使行为人负刑事责任的必要条件。

第八章:犯罪客体

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其意义:首先,把握犯罪客体有助于认识犯罪的本质特征,提高人们与犯罪作斗争的积极性。其次,把握犯罪客体有助于正确认识和确定犯罪的性质,分清罪与非罪、此最与彼罪的界限;最后,犯罪客体的内容影响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因而影响到量刑。

犯罪客体客体分为:犯罪的一般客体、犯罪的同类客体、犯罪的直接客体;其划分的意义有:1、通过分类可以进一步揭示各类犯罪客体的属性,正确认识犯罪客体在刑事司法中的作用,解决刑事司法中诸如定罪量刑中的各种难题;2通过分类,可以揭示犯罪的共性与个性特征,从更深的层次上认识犯罪,总结其规律性,制定正确的刑事政策。

犯罪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行为所共同危害的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犯罪的一般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关系的整体。犯罪的直接客体是指某一犯罪行为所直接危害的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某种具体社会关系。

第九章:正当行为

正当行为,是指在外观上或形式上似乎合乎某种犯罪构成,但实质上既不具备社会危害性,也不具备刑事违法性。而且大多对社会有益的行为。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其行为特征是:第一、正当防卫是与不法侵害行为作斗争的正义的、合法的行为;第二、正当防卫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在于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因而其不具有犯罪的故意或过失,缺乏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第三,正当防卫是对不法侵害者的不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其特征是:在发生危险的紧急情况下,两个合法权益相冲突,而又只能保全其中之一的,为了保全较大的权益,不得已而牺牲较小的权益。其意义:有利于鼓励公民在必要的情况下实行紧急避险的权利,即通过损害较小的合法权益的手段,来保全较大的合法权益,尽一切可能减少自然灾害、不法侵害等危害带来给国家、社会和公民的损害;同时,也有利于在人民群众中树立公共利益、整体利益的观念,使人们在与自然灾害、不法侵害等危险的斗争中,增进团结友爱,弘扬集体主义精神。

第十章:犯罪停止形态

犯罪停止形态,是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简称。它是指故意犯罪在其产生、发展和完成犯罪的过程中,因主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犯罪状态。其意义:研究犯罪故意停止形态问题,具有重要的时间与理论意义。1、这是正确定罪量刑的需要;

2、这有助于深入地认识和科学的把握故意犯罪。

犯罪停止形态存在的范围:过失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犯罪停止形态;直接故意犯罪决定了其可能存在犯罪的预备、未遂、中止和既遂。犯罪既遂是故意犯罪的完成形态。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是犯罪预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是犯罪中止。

第十一章: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的共同故意犯罪。其构成要件有:共同犯罪成立的主体条件(首先,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两个人以上;其次,必须是两个以上达到了刑

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最后,两个以上具有不同身份的人可以构成共同犯罪。)、客观条件(共同犯罪的成立必须是两个以上的人具有共同犯罪的行为)、主观条件(共同犯罪的成立必须是两个以上的行为人具有共同犯罪故意)。

共同犯罪的形式,是指二人以上共同犯罪的形成、结构或者共同犯罪人之间结合的方式。其可以分为:一、任意的共同犯罪和必要的共同犯罪;二、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三、简单共同犯罪和复杂共同犯罪;四、一般共同犯罪和有组织的共同犯罪。

我国刑法在共同犯罪人上的分类:主要按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将其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同时又以共同犯罪人的分工为标准,划分出教唆犯。主犯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中其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其次要作用或者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胁从犯是指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教唆犯是指故意唆使他人事实犯罪的人。教唆犯的刑事责任规定了三种不同的情况:1、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2、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3,如果教唆的人没有犯所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十二章:罪数

行为人的犯罪事实的最终形态,无论与前述何种类型的犯罪构成相符,均应视为具备犯罪构成;至于具备犯罪构成的数量。则应以行为人的犯罪事实具备犯罪构成的个数为准。

一罪的类型包括实质的一罪(继续犯、想象竞合犯、结果加重犯)、法定的一罪(结合犯和惯犯)、处短的一罪(连续犯、牵连犯和吸收犯)。

所谓继续犯,亦称持续犯,是指犯罪行为自着手实行之时直至构成既遂,且通常在既遂之后至犯罪行为终了的一段时间内,该犯罪行为及其所引起的不法状态同时处于持续的过程中的犯罪形态。想象竞合犯,亦称想想数罪,是指行为人基于数个不同的罪过,实施一个危害行为,而触犯两个以上异种罪名的犯罪形态。结果加重犯,是指实施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由于发生了刑法规定的基本犯罪构成要件以外的重结束,刑法对其规定加重法定刑的犯罪形态。

结合犯,是指刑法明文规定的具有独立构成要件切性质各异的数个犯罪(即原罪与被结合之罪)之间的客观联系,并依据刑事法律的明文规定,将其结合为另一个包含与原罪相对应的且彼此相对立的数个构成要件的犯罪(即新罪与结合之罪)。而行为人以数个性质不同且单独成罪的危害行为触犯这一新罪名的犯罪形态。惯犯,是某种犯罪为常业,或以犯罪所得为主要生活来源或腐化生活来源,或者犯罪已成习性,在较长时间内反复多次实施同种犯罪行为,刑法明文规定对其以一罪论处的犯罪形态。

连续犯,是指行为人基于数个统一犯罪故意,连续多次事实数个性质相同的犯罪行为,触犯同一罪名的犯罪形态。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即本罪),而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即它罪)的犯罪形态。吸收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数个犯罪行为,因其所符合的犯罪构成之间具有特定的依附与被依附关系,从而导致其中一个不具有独立性的犯罪被另一个具有独立性的犯罪所吸收,对行为人仅以吸收之罪论处,而对被吸收之罪置之不论的犯罪形态。

数罪的类型:实质数罪和想象数罪,异种数罪和同种数罪,并罚的数罪和非并罚的数罪、判决宣告以前的数罪和刑罚执行期间的数罪。

实质数罪,是指行为人的犯罪事实充足符合数个犯罪的构成,构成数个独立或相对独立的犯罪形态。想象数罪即想象竞合犯,是指行为人的犯罪事实仅充足符合一个犯罪构成。但其犯罪事实又几近符合数个犯罪构成的犯罪形态。

异种数罪是指行为人的犯罪事实充足符合数个性质不同的犯罪构成的犯罪形态。同种数罪,是指行为人的犯罪事实充足符合数个性质相同的犯罪构成的犯罪形态。

第十三章: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是依照刑法规定,针对犯罪行为及其他影响犯罪社会危害性程度的事实,犯罪人应当承当而国家司法机关也强制犯罪人接受刑罚上的否定评价(即刑事责难),他是犯罪人应当承担而国家司法机关也应当强制犯罪人接受刑罚制裁。其特征有:1、刑事责任是对犯罪行为的否定评价和对犯罪人的谴责(斥责)的统一;

2、刑事责任具有法律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3、刑事责任具有不可避免与平等性;

4、刑事责任具有强制性、严厉性、专属性与准据性。

刑事责任与其他法律责任的区别:第一,基础不同;第二,程序不同;第三,后果或承担的方式不同。

刑事责任根据:从犯罪人方面来看,是指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即行为人为什么要承担刑事责任;从国家方面来看,是指国家机关(司法机关)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根据,及国家为什么要追究一个人的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承担的方式:定罪判刑方式、定罪免刑方式、消灭处理方式、转移处理方式。

第十四章:刑罚的概念和目的

刑罚是国家用于惩罚犯罪而在法律中明确规定的最为严厉的一种去强制手段,是国家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以及犯罪人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要方式。其特征有:一、刑罚是一种最严厉的强制方法;二、刑罚只能适用于触犯刑律构成犯罪的人或单位;

三、刑罚只能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制定;四、刑罚只能由法院依据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适用。

刑罚的目的,是国家运用刑罚所意图达到的效果。其目的包括:预防犯罪和防卫社会

第十五章:刑罚的体系和种类

刑罚体系,是指由刑法所规定的并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的各种刑罚方法的总和。其有两种分类:一是以刑罚所剥夺或者限制犯罪分子的权利和利益的性质为标准,将刑罚分为生命刑、自由刑、财产刑、资格刑四类;另一种分类是以某种刑罚方法只能单独适用还是可以附加适用为标准,将刑罚分为主刑与附加刑两类。

主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的刑罚方法。它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管制是我国主刑中最轻的一种刑罚,属于限制自由刑。拘役是短期剥夺犯罪分子的自由,就近执行并实行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剥夺犯罪分子一定期限的人生自由,并强制其进行劳动并接受教育改造的刑罚方法。无期徒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的终身自由,强制其参加劳动并接受教育改造的刑罚方法。

附加刑也称从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其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罚金是人民法院判处犯罪分子向国家缴纳一定金钱的刑罚方法,属于财产刑。剥夺政治权利,是剥夺犯罪分子参加国家管理与政治活动的权利的刑罚方法,属于资格刑。没收财产,是指将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或全部强制无偿的收归国有的刑罚方法。

非刑罚处理方法就是针对所适用的刑罚之外的处理方法。包括:一、行使损害赔偿;二、训诫、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

第十六章:刑罚裁量

刑罚裁量,又称量刑,是指人民法院依据刑事法律,在认定行为人构成犯罪的基础上,确定对犯罪人是否判处刑罚、判处何种刑罚以及判处多重的刑罚,并决定所判刑罚是否立即执行的刑事司法活动。(其主要任务是以上三段。)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事实、犯罪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判处。其原则,可以概括为:量刑必须以犯罪事实为根据、量刑必须以刑事法律为准绳。

刑法裁量情节,又称量刑情节,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裁量刑罚时,应当考虑的、据以决定量刑轻重或者免除刑罚处罚的各种情况。法定情节,是指刑法明文规定在量刑时应当考虑的情节。酌定情节,是指人民法院从审判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在刑法裁量过程中灵活掌握,酌情适用的情节。

从轻处罚,是指在法定刑的幅度内选择判处比没有该情节的类似犯罪相对较轻的刑种或刑期;从重处罚,则相反。

第十七章:累犯

所谓累犯,是指因犯罪而受过一定刑罚的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于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罪犯。一般累犯,是指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并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内又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特别累犯,是指因犯危害国家安全罪受过刑罚处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后,在任何时候再犯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犯罪分子。

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或者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立功,是指犯罪分子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或者按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具有协助司法机关工作的属性,或者对国家、社会有利的行为。

数罪并罚,是指人民法院对一行为人在法定时间界限内所犯数罪分别定罪量刑后,按照法定并罚原则及刑期计算方法决定其应执行的刑罚的制度。其包括:并科原则、吸收原则、限制加重原则、折中原则。

并科原则,亦称相加原则,累加原则或合并原则等,是指经一人所犯数罪分别宣告各罪刑法绝对相加,合并执行的合并处罚规定。吸收原则,是指针对一人所犯数罪采用吸收轻罪或者重罪刑吸收轻罪刑的合并处罚规则。限制加重原则,亦称限制并科原则,是指以一人所犯犯数罪中法定(应当判处)或已判处的最重刑罚为基础,在在一定限度之内对其予以加重作为执行刑罚的合并处罚规则。折中原则,亦称混合原则。是指对一人犯数罪的合并处罚不单纯的采用并科原则、吸收原则或者限制加重原则,以分别适用于不同刑种和宣告刑组成结构的合并处罚规则。

缓刑是指人民法院对于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暂缓执行原判刑罚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规定一定的考验期,暂缓其刑罚的执行,若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考验期内不再犯新罪,或者未被发现漏罪,或者没有违反法律、法规以及有关规定,原判罚就不再执行的制度。

我国刑法中的战时缓刑,是指战时对于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没有现实危险的犯罪军人,暂缓其刑罚执行,允许其戴罪立功,确有立功表现时,可以撤销原判刑罚,不以犯罪论处的制度。

第十八章:刑罚执行制度

减刑,是指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因其在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适当减轻起原判刑罚的制度。

假释,是对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之后,因其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的将其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

第十九章刑罚消灭的制度

时效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他直接关系到法律关系是否继续存在、有关人员是否继续承担法律责任的问题。刑法上的时效,是指经过一定的期限,对刑事犯罪不得追诉或者对已经判处的刑罚不的执行的一项法律制度。

赦免,是指国家对于犯罪人不予追诉或者免除执行刑罚的全部或者一部分的法律制度。

第二十章:刑罚各论的概述

刑罚的总则和分则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总则是分则内容的抽象和概括,分则是总则的具体化,是总则原理、原理的具体运用。总则与分则是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他们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法理学认为每一个具体的法律规范,应当由假设、处理、制裁三个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刑法分则规范也同样应当具有这些内容,在立法上具体表现为罪状和法定刑两个部分内容。

罪状,是指对某种犯罪行为状况的描述(简单罪状、叙明罪状、引证罪状)。简单罪状。即在条文中只简单的规定罪名,而不具体的叙述犯罪行为的构成特征。叙明罪状。即在刑法分则条文中较为具体的叙述犯罪的构成特征。引证罪状,即引用同一法律中其他条款来说明或确定某一犯罪构成的特征。

法定刑,是指刑法分则规定对具体犯罪所规定的适用刑罚的规格和标准。

第二十一章:危害国家安全罪

危害国家安全罪是指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权、政治、经济制度等国家根本利益和重大安全的行为。其特征:1、本类犯罪的主体,大多是一般主体,只要行为人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就应当对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的行为负刑事责任。2、本类犯罪在主观方面都是故意犯罪。3、本类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根本利益的重大安全的行为。4、本类犯罪的客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利益和重大安全。其种类包括:1,,危害国家、颠覆政权犯罪;2、叛变、叛逃罪;3、间谍、资敌罪。

第二十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

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或者过失事实危害或者足以危害不特定人员或者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其特征:1、本类犯罪的主体多数是一般主体,但也有少数是特殊主体。2、本类犯罪主观方面既有故意,也有过失。3、本类犯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4、本类犯罪所侵害的同类客体是社会公共安全。

其种类有:1、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2、破坏特定设施、设备的犯罪。3、恐怖活动性质的犯罪。4、以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为对象的犯罪。5、过失造成重大责任事故的犯罪。

第二十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是指违反国家市场经济管理法规,干扰国家对市场经济的管理活动,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使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遭受严重损害的行为。其特征有:1、本类罪的主体多数是一般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和单位;2、本类罪在主观上大多是处于故意。

3、本类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市场经济管理法规,采用各种方式干扰对市场经济的管理活动,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使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遭受严重的损害的行为。

4、本类犯罪的客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其种类有:1、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2、走私罪;3、妨害对公司、企业管理秩序罪;4、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

5、金融诈骗罪;

6、危害税收征管罪;

7、侵犯知识产权罪;8.扰乱市场秩序罪。

第二十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是指故意或者过失的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以及与人身有关的其他权利的犯罪行为。其特征:1、本类犯罪的主体大多数为自然人一般主体,但也有一些犯罪为特殊主体。2、本类犯罪的主观方面大多数为故意,只有过失致人死亡罪和过失致人受伤罪主观上是过失。3、本类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刑法》分则第四章所规定的各种各样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行为。4、本类犯罪的客体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以及与人身密切相关的其他权利。其种类有:1、侵犯生命权利的犯罪;2、侵犯健康权利的犯罪;3、侵犯妇女、儿童身心健康的犯罪;4、侵犯人身自由、尊严、民主权利的犯罪;5、侵犯名誉的犯罪;6、妨害民族和睦、团结的犯罪;7、危害婚姻家庭的犯罪;8、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犯罪。

第二十五章:侵犯财产罪

侵犯财产罪,是指非法故意占有、挪用、毁坏他人财物或者借毁坏他人财物的方法破坏生产经营的行为。其特征:1、本类犯罪的主体只限于自然人,单位不能成为本类犯罪的主体。2、本类犯罪在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过时不能构成本类犯罪。

3、本类犯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采用一定的方法实施非法占有、挪用、毁坏公私财物或者破坏生产经营的行为。

4、本类犯罪的同类客体是他人财产所有权。其种类:1、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犯罪;2、以非法挪用为目的的犯罪;3以非法损坏为目的的犯罪。

第二十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是指故意或者过失的妨害国家对社会管理的活动,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其特征:1、本类犯罪的主体多数由自然人构成,少数犯罪可以由单位构成;2、本类犯罪在主观上绝大多数是故意,其中有些犯罪,法律还规定了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具有特定的目的,不具有此种目的,不构成该罪;3、本类犯罪在客观上表现为严重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由于社会管理秩序的内容复杂广泛,因此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行为就具有复杂、多样的形式。4、本类犯罪的共同客体,是国家机关对社会管理活动和社会秩序的行为。其种类有:1、扰乱公共秩序罪;2、妨害司法罪;3、妨害国(边)境管理罪;4、妨害文物管理罪;5、危害公共卫生罪;

6、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7、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

8、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

9、制造、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罪。

第二十七章:危害国防利益罪

危害国防利益罪,是指违反国防法规定,危害国防利益,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其特征有:1、本类犯罪既有自然人,也有单位。2、本类犯罪除过失提供不合格武器装备、军事设施罪外,其他犯罪在主观上都表现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国防利益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3、本类犯罪在客观上表现为以各种形式危害国防利益的行为。4、本类犯罪的客体是国防利益。其种类:1、危害作战和军事行动的犯罪;2、危害国防物质基础的犯罪;3、妨害国防管理秩序的犯罪;4、危害武装力量的犯罪。

第二十八章:贪污贿赂罪

贪污贿赂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实施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贪利渎职、危害公务行为廉洁性、妨害国家机关正常活动的行为,以及其他个人或者组织实施的与国家工作人员贪利渎职犯罪行为具有关联性或者对象性的犯罪行为。其特征有:1、本类犯罪多数特殊主体,因为本类犯罪具有贪利渎职性质,所以大多要求犯罪主体具有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2、本类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有的犯罪在主观方面还需具有特定的目的,还需具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3、本类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贪污、挪用公款、受贿、行贿、介绍贿赂、巨额财产来源不明、隐瞒境外存款不报、私分国有财产等行为。4、本类犯罪的客体主要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的公正、廉洁性以及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单位的正常活动。其种类有:1、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犯公共财产犯罪;2、贿赂犯罪;3、国家工作人员隐瞒财产来源及状况犯罪。

第二十九章:渎职罪

渎职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公务活动中滥用权力、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妨害国家机关正常的管理活动,只是公共财产或者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渎职的特征:1、本类犯罪的主体大多是特殊主体,即只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2、本类犯罪在主观方面有的是出于故意,也有的是出于过失。3、本类犯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4、本类犯罪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其类别有:1、滥用职权型渎职罪(一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型渎职罪,司法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型渎职罪,玩忽职守型渎职罪,徇私舞弊型渎职罪)

第三十章:军人违反职责罪

军人违反职责罪,是指军人违反职责,危害国家军事利益,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其特征:1、本类犯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即必须是军人。2、本类犯罪在主观方面,多数犯罪出于故意,也有少数犯罪是出于过失。3、本类犯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军人违反职责,危害国家军事利益的行为。4、本类犯罪的客体是国家军事利益,也就是国家在军事行动、军事部队的管理活动,武器装备、军用物资及军事设施的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利益。其种类有:1、危害作战利益犯罪;2、妨害部队正常管理活动和管理制度的犯罪;3、逃避军事义务的犯罪;4、危害武器装备、军用物资和军事设施的犯罪;5.侵害人身,财产等权利的犯罪。

刑法原理与实务

刑法原理与实务 第一章:刑法概说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法的法律。广义上的刑法是指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包括刑法、刑法修正案、单行刑事法律以及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责任条款。狭义的刑法仅指把规定犯罪与刑罚的一般原则和各种具体的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加以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刑法。 刑法修正案,是指最高立法机关在保留刑法原有体系结构不变的基础上,集中针对某些刑法条文作出的修改补充法案。单行刑法,是指为补充、修改刑法而由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单行刑法规范。附属刑法,是指非刑事法律中有关犯罪及其处罚的规定。这些法律中,刑法规范不是主体部分。 刑罚的特点:其一,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为广泛;其二,刑法强制性最为严厉。 制定刑法的目的:在于惩罚犯罪,保护人民。制定刑法的依据,包括法律根据和实践根据。刑法的任务:是用刑法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卫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财产,保护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刑法的解释,是指对刑法规范含义的阐明。其主要有:立法解释、司法解释与学理解释和文理解释与论理解释。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其特征有:1刑法原则必须贯穿全部刑法规范的原则;2刑法基本原则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意义;3刑法基本原则必须体现我国刑事法制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精神。 罪刑法定原则是指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是指:就犯人而言,任何人犯罪都应当受到法律的追究;任何人不得享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对于一切犯罪行为,不论犯罪人的社会地位、家庭出生、职业状况、财产状况、政治面貌、才能业绩如何,都一律平等的适用刑法,在定罪量刑时不用有所区别,应一视同仁,依法惩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指,犯多大的罪,就应当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法院亦应判处其相应轻重的刑罚,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罚当其罪,罪行相称;罪轻罪重,应当考虑行为人的犯罪行为本身和其他各种影响刑事责任大小的因素。 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 刑法的空间效力:是指刑法对地和对人的效力,他解决国家行刑事管辖权的范围问题。其原则有: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原则。 属地原则是单纯以地域为标准,要求凡是发生在本国领域的内的犯罪都适用本法,无论犯罪人使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属人原则是单纯以人的国籍为标准,要求凡是本国人犯罪,无论是发生在本国领域内,还是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保护原则是以保护国家利益为标准,要求凡侵害本国国家或公民利益的犯罪,不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也不论犯罪地在本国领域还是在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普遍原则是以保护国际社会共同利益为标准,无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侵害了国际公约、条约所保护的国际社会共同利益,本国法律就有适用的效力。 刑法的时间效力:是指刑法的生效时间,失效时间,以及刑法溯及力问题。刑法溯及力的原则包括:从旧原则、从新原则、从新兼从旧原则、从旧兼从新原则。 从旧原则:即新法对其生效前的行为一律没有溯及力,完全适用旧法;从新原则:即新法对其生效前未经审判或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一律适用,新法具有溯及力;从新兼从旧原则:即新法原则上具有溯及力,但旧法不认为是犯罪或处刑较轻时,则按照旧法处理;从旧兼从新原则:即新法原则上不具有溯及力,但新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时,则按新法处理。 第四章: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犯罪概念的类型包括:犯罪的形式概念(是指仅从犯罪的法律特征上下定义,没有设计犯罪本质特征)、犯罪的实质概念(是指仅从犯罪本质特征上下定义,没有涉及犯罪的法律特征)、犯罪的形式与实质相统一概念(是指犯罪本质特征和法律特征两个方面对犯罪的定义)。 犯罪的概念: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财产,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犯罪概念的意义是划分罪与非罪的界限总标准,其特征有:一,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二,犯罪是触犯刑绿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三,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既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犯罪的构成,是指依照刑法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或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统一。其特征有:1、犯罪构成是一系列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2、犯罪构成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3、犯罪构成由刑法加以规定。其意义是:有助于区分罪与非罪;有助于区分此罪和彼罪;有助于正确裁量刑法。 第五章:犯罪主体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影响刑事责任的因素:人的年龄情况、精神状况和重要的生理功能状况。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的负刑事责任所必须达到的年龄。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行为人的人身方面特定的资格、地位或状态。其类型有:自然身份和法定身份、定罪身份和量刑身份。 单位犯罪,是指由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第六章: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 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犯罪的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道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犯罪的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所谓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遇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理论上把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损害结果的情形称为意外事件,把由于不能抗拒的原而发生损害结果的情形称为不可抗力。 犯罪的动机是指推动人以行为去追求某种目的的内在动力和内心起因;其犯罪的目的是在一定动机的推动下希望通过实施某种行为达到某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的联系:1、二者都是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存在的主观心理活动;2、犯罪的目的以犯罪动机为前提和基础;3、二者有时表现为直接的联系,即他们所反应的需要是一致的。其区别是:1、从内容、性质和作用上看,犯罪动机比较抽象,而犯罪目的却比较具体;2、同种犯罪的犯罪目的相同,一般是一罪一犯罪目的,一罪可有不同的犯罪动机;3、一种犯罪动机可以导致几个犯罪目的; 4、二者在定罪量刑中的作用有所不同,犯罪目的的作用偏重于影响定罪,犯罪的动机的作用偏重于影响量刑。 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的刑罚性质、后果和有关事实情况不正确的认识。法律认识错误,即行为人在法律上认识的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或者应当受到什么样的处罚的不正确理解。事实认识错误,即行为人在事实上认识的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事实情况的不正确理解。 第七章: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侵害的客观外在事实特征,是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要件。其意义:一、有助于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二、有助于区分彼罪与此罪以及犯罪完成与未完成形态的界限;三、有助于正确分析和认定犯罪的主观要件;四,有助于正确量刑, 我国刑法中的危害行为是指在人的意志或者意识的支配下事实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作为,是指行为人以身体活动实施的违反禁止性规范的危害行为。不作为就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的法律义务。 广义的危害结果,是指由行为人的危害行为所引起的一切对社会的损害事实,它包括危害行为的直接结果和间接结果,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和不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所谓狭义的危害结果,是指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通常也就是对直接客体所造成的损害事实。危害结果的特征:一、危害结果的客观性;二、危害结果的因果性;三、危害结果的侵害性;危害结果的多样性。 我国刑法罪责自负的基本原则要求:一个人只能对自己的危害行为及其造成的危害结果承担刑事责任。因此,当危害结果发生时,要使某人对该结果负责任,就必须查明他所实施的危害行为与该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是在危害结果发生时使行为人负刑事责任的必要条件。 第八章:犯罪客体 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其意义:首先,把握犯罪客体有助于认识犯罪的本质特征,提高人们与犯罪作斗争的积极性。其次,把握犯罪客体有助于正确认识和确定犯罪的性质,分清罪与非罪、此最与彼罪的界限;最后,犯罪客体的内容影响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因而影响到量刑。 犯罪客体客体分为:犯罪的一般客体、犯罪的同类客体、犯罪的直接客体;其划分的意义有:1、通过分类可以进一步揭示各类犯罪客体的属性,正确认识犯罪客体在刑事司法中的作用,解决刑事司法中诸如定罪量刑中的各种难题;2通过分类,可以揭示犯罪的共性与个性特征,从更深的层次上认识犯罪,总结其规律性,制定正确的刑事政策。 犯罪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行为所共同危害的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犯罪的一般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关系的整体。犯罪的直接客体是指某一犯罪行为所直接危害的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某种具体社会关系。 第九章:正当行为 正当行为,是指在外观上或形式上似乎合乎某种犯罪构成,但实质上既不具备社会危害性,也不具备刑事违法性。而且大多对社会有益的行为。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其行为特征是:第一、正当防卫是与不法侵害行为作斗争的正义的、合法的行为;第二、正当防卫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在于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因而其不具有犯罪的故意或过失,缺乏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第三,正当防卫是对不法侵害者的不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其特征是:在发生危险的紧急情况下,两个合法权益相冲突,而又只能保全其中之一的,为了保全较大的权益,不得已而牺牲较小的权益。其意义:有利于鼓励公民在必要的情况下实行紧急避险的权利,即通过损害较小的合法权益的手段,来保全较大的合法权益,尽一切可能减少自然灾害、不法侵害等危害带来给国家、社会和公民的损害;同时,也有利于在人民群众中树立公共利益、整体利益的观念,使人们在与自然灾害、不法侵害等危险的斗争中,增进团结友爱,弘扬集体主义精神。 第十章:犯罪停止形态 犯罪停止形态,是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简称。它是指故意犯罪在其产生、发展和完成犯罪的过程中,因主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犯罪状态。其意义:研究犯罪故意停止形态问题,具有重要的时间与理论意义。1、这是正确定罪量刑的需要; 2、这有助于深入地认识和科学的把握故意犯罪。 犯罪停止形态存在的范围:过失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犯罪停止形态;直接故意犯罪决定了其可能存在犯罪的预备、未遂、中止和既遂。犯罪既遂是故意犯罪的完成形态。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是犯罪预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是犯罪中止。 第十一章: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的共同故意犯罪。其构成要件有:共同犯罪成立的主体条件(首先,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两个人以上;其次,必须是两个以上达到了刑

4月全国自考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一)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一)试题 课程代码:0092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关于弹劾式诉讼的描述,不正确 ...的是( ) A.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一种诉讼形式 B.主要特点是“告诉才受理” C.原、被告双方地位平等 D.法官有权主动查明案件事实 2.依刑事诉讼法,当事人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或有其他正当理由而耽误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的一定期限内可以申请继续进行应当在期满以前完成的诉讼活动,这一定期限是指( ) A.三日 B.五日 C.七日 D.十日 3.在刑事诉讼中,每个案件的必经程序是( ) A.立案程序 B.侦查程序 C.起诉程序 D.一审程序 4.公安机关进行侦查实验须经相关领导批准,此领导为( ) A.公安局长 B.检察长 C.上级公安机关 D.检察委员会 5.依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指定辩护中能接受指定的必须是( ) A.被告人的监护人 B.被告人的近亲属 C.律师 D.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 6.下列人员中,不能 ..充当辩护人的是( ) A.律师 B.被告人的监护人 C.本案的证人 D.被告人所在单位推荐的人 7.一个传来证据不可能同时又是( ) A.直接证据 B.证人证言 C.原始证据 D.间接证据 8.与其他种类的证据相比,物证最大的特点是具有( ) A.相对的稳定性 B.相对的不稳定性 C.证明的直接性 D.与案件事实的关联性 9.某私营企业受聘的总经理利用职务之便暗中将本公司的9万余元财物占为己有,直接受理 1

00919刑法原理与实务(一) 全国2013年7月自考 试题

全国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刑法原理与实务(一)试题 课程代码:0091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刑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将其中的“以下”解释为不包含本数,属于刑法的 A.补正解释B.当然解释 C.扩大解释D.反对解释 2.罪刑法定原则要求 A.平等地保护法益B.禁止事后法 C.类推解释刑法D.刑罚与犯罪情节相适应 3.M国公民甲在其国内向该国公民乙的饮食中投毒,乙食用后到我国旅游,后在我国毒发身亡。对甲 A.我国不具有管辖权,因为被害人不是我国人 B.我国不具有管辖权,因为犯罪人不是我国人 C.我国不具有管辖权,因为犯罪行为地不在我国 D.我国具有管辖权,因为犯罪结果地在我国 4.根据犯罪的分类标准,抢劫罪属于 A.自然犯B.法定犯 C.身份犯D.亲告罪 5.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中的“淫秽物品”属于 A.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B.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 C.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D.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 6.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 A.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B.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C.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D.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7.行为人甲举枪射乙,但因为没有瞄准而击中了丙,根据法定符合学,甲的行为属于A.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B.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C.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D.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8.赤手空拳的甲拦住路人乙,威胁乙交出随身携带的钱财,否则要殴打乙,乙装着从口袋

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第二次过程性考核

第二次过程性考核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决被告人无罪,如果被告人在押,应当( A.在判决生效后立即释放 B.立即释放 C?改为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 D.在其表示不上诉后立即释放 2、新刑事诉讼法规定关于证据确实、充分应当符合的条件,不包括下列哪个选项? () A、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 B、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 C、采取暴力、威胁等方法收集的证据已全部排除 D、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 3、下列人员中,不应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负赔偿责任的是() A.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其他共同致害人 B.审结前已死亡的被告人的遗产继承人 C.刑事被告人的配偶或子女 D.对刑事被告人的犯罪行为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单位和个人

4、对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案件,第二审人民法院的审理方式为()。 A.开庭审理 B.书面审理 C.讯问调查式审理 D.开庭审理或讯问调查式审理 5、关于为被告人甲提供法律援助的说法,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只有法院才有为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援助的义务,公安机关和检察院无此义务 B.其犯罪的时候未满18周岁,审判的时候已满18周岁了,法院不用再为其提供法律援助 C?其如果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法院可以为其提供法律援助 D.到了审判阶段,如果其还是未成年人,法院要为其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某律师为其提供法律援助 6、下列案件中,可以对被采取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指定居所的有?() A、涉嫌特别重大贪污犯罪的甲 B、涉嫌特别重大贿赂犯罪的乙 C、涉嫌特别重大挪用公款犯罪的丙 D、涉嫌特别重大渎职犯罪的丁 7、关于未成年诉讼程序中的附条件不起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于未成年人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规定的犯罪,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

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20春)第2学期形考作业1

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20春)第2学期形考作业1 某县公安局刑警队接到群众报案,在某水库的水面上发现一具漂浮的尸体。 刑警队马上派人到现场勘验、检查,以收集证据。根据规定,公安人员收集 的证据能够将案件事实证明到什么程度时,公安机关就应当对此案立案审查:() A: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B:有明确的犯罪嫌疑人 C:应当判处徒刑以上的刑罚 D: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答案:A 甲因犯抢劫罪被市检察院提起公诉,经一审法院审理,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甲上诉,省高级法院核准死缓判决。根据审判监督程序规定,下列哪一 做法是错误的?() A:最高法院自行对该案重新审理,依法改判 B:最高法院指令省高级法院再审 C:最高检察院对该案向最高法院提出抗诉 D:省检察院对该案向省高院提出抗诉 答案:D 下列自诉案件中不适用调解的有:( ) A: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B: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 C: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身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追究刑事 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3被告人反诉的案件

答案:C 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其合议庭的组成人员可以有下列那些人员组成:( ) A:审判员3——5人或者陪审员和人民陪审员3——5人 B:审判员3人 C:审判员5人 D:审判员3——7人或者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3——7人 答案:D “证人猜测性、评论性、推断性的证言,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系下列哪一证据规则的要求?( ) A:传闻证据规则 B:意见证据规则 C:补强证据规则 D:最佳证据规则 答案:B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刑事案件的地域管辖作了具体的规定,下列各项种说法正确的是:() A: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B:刑事案件可以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C:刑事案件必须由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管辖 D:刑事案件可以移送主要犯罪地的人民法院审判 答案:A,B,D “证据确实、充分”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侦查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检察机关提起公诉要求,也是审判程序中人民检察院完成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

7全国自考刑法原理与实务(一)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7月自学考试刑法原理与实务(一)试题 课程代码:0091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于1998年12月29日通过的《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属于( ) A.单行刑法B.附属刑法 C.变更刑法D.普通刑法 2.我国旅游客车行驶在A国境内时,车上的C国公民甲与D国公民乙发生争执,甲在愤怒之下用刀将乙捅成重伤。对甲的犯罪行为( ) A.可以适用我国刑法B.应当适用我国刑法 C.不应适用我国刑法D.只能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3.又聋又哑的人实施刑法所禁止的行为的( ) A.不承担刑事责任 B.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且不能因为其又聋又哑而从宽处罚 C.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但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刑法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诬告陷害罪的,从重处罚。这一规定表明诬告陷害罪 ( ) A.是不真正身份犯B.是真正身份犯 C.是自然身份犯D.不是身份犯 5.甲乙二人系高职学生,毕业前一同到某工厂实习,一天他们在车间给地板刷油漆时,乙说不知道这油漆是否能燃烧,甲说我试试,说完便用火柴去点,结果引燃了油漆,将车间烧毁。甲对烧毁车间的心理态度是( ) A.疏忽大意的过失B.过于自信的过失 C.意外事件D.间接故意 6.甲误将白糖当作砒霜去毒杀他人,则甲主观方面的认识错误属于( ) A.对犯罪客体的认识错误B.对犯罪对象的认识错误 C.对行为实际性质的认识错误D.对犯罪工具的认识错误 7.甲盗窃正在使用中的电缆,虽数额不大,却被认定为破坏电力设备罪;乙盗窃放在仓库里的电缆,数额较大,被认为构成盗窃罪。甲、乙之所以构成不同的犯罪,是因为( ) A.犯罪对象不同B.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性质不同C.犯罪行为不同D.犯罪数额不同 8.甲为勒索财物盗取了婴儿,但在向该婴儿的父母勒索财产之前即被抓获。此时甲属于 1

从_立法理论_刑法典原理_看边沁的法律思想_向泽选

法律科学 1997年 第1期(总第77期) 从《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看边沁的法律思想 向泽选 李 伟 [摘要]边沁的思想体系庞大恢宏,核心是功利主义。该文从分析功利主义的概 念及渊源入手,阐述了边沁的功利主义犯罪观与刑罚观及犯罪控制理论。关于犯罪,边 沁认为是指一切基于可以产生或可能产生某种罪恶的理由而认为应当禁止的行为。对 于犯罪应根据其惊恐程度确定刑罚方法,惩罚的程序应与犯罪的惊恐性成正比例关 系。但为保证刑罚限制在实现最大多数人最大幸福的限度内,边沁认为刑罚适用应讲 究罪刑相称。指出当刑罚是滥用、无效、过份、太昂贵时,则不应适用刑罚。边沁的 犯罪控制理论由犯罪的事后处罚及事先预防两部分组成。 [关键词]边沁 功利主义 犯罪观 刑罚观 犯罪控制论 吉米·边沁(Jeremy Bentham),英国著名的功利主义法学家,法律改革运动的先驱与领袖。1748年出生于英国伦敦,1763年毕业于牛津大学,1767年取得律师资格。边沁的思想体系庞大恢宏,其核心内容是功利论。在其论著《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一书中,他从功利的角度对刑法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哲学思考,这里论述的就是边沁体现在该论著中的关于刑法理论方面的真知灼见。 一、功利主义的犯罪观和刑罚观 功利主义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哲学命题。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当时的思想家阿里斯底波、伊壁鸠鲁、卢克莱等人的思想中可以见到功利主义的雏形。伊壁鸠鲁认为:“感情或情感是人体内在的感觉,小孩一降生就喜欢快乐、避免痛苦,……这种天生的人所共有的持续存在的感觉,带给我们趋乐避苦的思想——即追求快乐。”①这种享乐主义思想实际上就是功利主义的原始形态。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自然法学家如培根、霍布斯、洛克等对功利主义思想进行了较详尽的阐述。霍布斯(1588—1679)认为,人的自主活动根源于外物运动对人的感官所产生的作用,在人身上,无论是条件反射式的本能活动,还是深思熟虑的自主活动,都是为了趋乐避苦。洛克(1632—1704)在霍布斯理论的基础上倡导快乐论。他认为,道德的善恶最终决定于人的趋乐避苦的本性。他指出:“所谓善就是能引起快乐或减少痛苦的东西;……所谓恶就是能产生痛苦或减少快乐的东西,要不然,就是它剥夺了我们的快乐,或者给我们带来痛苦。”②而功利主义的最后得名应归功于英国哲学家哈契逊(1694—1747)于1725年提出的一项伦 ① 周辅成主编:《西方著名伦理学家译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5页。 ②[英]洛克:《人类理解论》,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43页。

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模拟题4

《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模拟试题4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刑事诉讼法中关于证据种类划分的根据,主要是( )。 A.证据与案件事实的关系B.证据的表现形式 C证据能否单独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D.证据是否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2.下列法院中,可以适用简易程序的法院是( )。 A.高级人民法院B.中级人民法院 C基层人民法院 D.二审法院 3.对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案件,第二审人民法院的审理方式是( )。 A.可以开庭也可以不开庭审理B.应当开庭审理 C.可以书面审理D.可以采用调查询问式审理 4.“天翔号”中国客轮由韩国釜山港驶往大连,船行至公海领域时韩国公民金道雄酗酒闹事,将中国公民周晓燕打成重伤。为及时救治,船舶就近停靠威海港将受害人送往医院,然后驶往大连港。下列法院中,哪一个是本案的犯罪管辖法院?() A.威海市中级人民法院B.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 C.韩国釜山地方法院D.大连市或威海市的地方基层法院 5.张小勇以诽谤罪向法院自诉王小南。在一审审判过程中,经调解达成协议,调解书合法送达后,张小勇反悔。在此情况下,张小勇有权采用哪种做法?()A.要求一审人民法院重新判决B.向二审法院提出上诉 C.重新起诉D.提出申诉,要求再审

6.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案件侦查终结后,不能做出的决定是( ) A.起诉决定B.不起诉决定 C免于起诉决定 D.撤销案件决定 7.某县几位主要领导干部参与一起走私大案,县检察院认为此案由检察机关立案侦查更为适宜,该县检察院需经履行的法律程序是什么?() A.上一级公安机关研究同意B.县检察委员会研究决定 C.上一级检察院批准D.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决定 8.在法庭审判中,被告人季某以水平太低为由,申请出席法庭的公诉人王某回避,对季某的回避申请,合议庭应当如何处理?() A.合议庭决定休庭,由审判长转告提起公诉的检察院,由该院检察长决定 B.合议庭决定休庭,向本院院长汇报,由院长决定并告知季某 C.法庭应当庭驳回,并不得申请复议 D.法庭对此申请可以不予理睬,继续开庭 9.解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刑事责任问题的诉讼活动是( )。 A.民事诉讼B.行政诉讼 C.刑事诉讼D.经济诉讼 10.人民法院不具有的职权是( )。 A.直接受理自诉案件 B.对公诉和自诉案件进行裁判 C.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 D.对庭审中的不明事项进行侦查

4月全国自考刑法原理与实务(一)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4月自学考试刑法原理与实务(一)试题 课程代码:0091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刑法确定的溯及力原则是() A.从旧原则B.从旧兼从轻原则 C.从新原则D.从新兼从轻原则 2.甲听说乙晚上总是一个人睡在单位值班室,为谋害乙而于某夜晚潜入该值班室,将所携带的汽油洒在正在睡觉的人的身上,点火后迅速逃离。后得知被烧死的并不是乙,而是代替乙值班的丙。本案中甲对丙死亡的心理态度是() 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 3.丙持刀追杀甲,乙见状随手拿起一根木棍朝丙的颈部打了一棍,将丙打昏。甲见此情景转身顺手夺过乙手中的木棍朝丙的头部猛击数下,将丙打死。对此案的定性结论应是 () A.甲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乙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B.甲、乙的行为都属于正当防卫 C.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乙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D.甲、乙的行为都构成故意杀人罪 4.甲携带匕首乘坐乙驾驶的出租车,试图骗乙将出租车开到郊区后抢劫该出租车,当出租车行驶到城郊结合部时,因违章被交警拦下,甲以为是自己的罪行被发觉,慌忙跳下车逃跑,交警见状将甲抓住。此案中甲的行为() A.不构成犯罪B.构成犯罪预备 C.构成犯罪未遂D.构成犯罪中止 5.甲乙密谋共同盗窃某银行金库,某天晚上,甲按乙拟定的计划到达犯罪地点,乙却因害怕而没有去,甲于是一个人盗窃了银行10万元现金。事后,甲给了乙1万元,乙用这笔钱买了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物品。对此案的定性应是() 1

4月刑法原理与实务(一)自考试题

2012年4月刑法原理与实务(一)自考试题2012年4月(全国)刑法原理与实务(一)自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允许绝对不定期刑B.允许类推解释 C.禁止不利于被告人的溯及既往D.习惯法可以作为刑法的渊源 2.关于犯罪的分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亲告罪是必须由被告人亲自告诉才处理的犯罪,人民检察院不得代为告诉 B.基本犯是指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不具有法定加重或者减轻情节的犯罪 C.在刑法理论上,真正身份犯是指特殊身份不影响定罪但影响量刑的犯罪 D.混合犯罪是指国事犯罪,即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 3.甲是间歇性精神病人。某日,甲醉酒后将酒店服务员打成重伤,在群众抓捕他时,甲因惊恐而精神病发作。则甲() A.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处罚B.不负刑事责任,因

其是精神病人 C.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处罚D.应当负刑事责任4.张某为了杀害仇人李某,就在李某平日喝水的杯子里面投毒,但因为使用的毒药没有达到致死剂量,仅导致李某昏迷。张某误以为李某已经死亡,便将李某背到山上扔下悬崖,致使李某摔死。对张某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张某属于故意杀人罪的未遂 B.张某属于故意杀人罪的既遂 C.张某构成未遂的故意杀人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 D.张某属于过失致人死亡罪和帮助毁灭证据罪 5.甲听说自己的仇人今天晚上要来杀死自己,便在自己家的围墙和门上装上了电网,心想“来了就让你有去无回”。仇人果真晚上来寻仇,在闯门时被电死。关于甲的行为性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属于事前防卫B.属于正当防卫 C.不属于正当防卫D.构成故意杀人罪 6.关于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犯罪未遂只能发生在实行阶段B.犯罪中止只能发生在预备阶段 C.犯罪中止只能发生在实行阶段D.犯罪未遂只能发生在预备阶段 7.某夜,甲潜入某银行内,想要撬开保险柜实施盗窃,但

全国自考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一)真题

全国2008年4月自考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 (一)真题 全国2008年4月自考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一)真题试卷 内容预览网站收集有1万多套自考试卷,答案已超过2000多套。我相信没有其他网站能比此处更全、更方便的了。 全国2008年4月自考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一)真题 课程代码:0092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 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 无分。 1?获取证据主要采用刑讯方法的诉讼形式是() A.纠问式 B.弹劾式 C.当事人主义 D.职权主义 2?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立法根据是() A.国际公约 B.人民司法实践经验 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国家安全机关是国家的() A.权力机关 B.审判机关

C.行政机关 D.法律监督机关 4?受被代理人的委托或法院的指定参加诉讼的人,在诉讼中称为() A.鉴定人 B.辩护人 C.法定代理人 D.诉讼代理人 5?在我国,有权确定某人有罪的机关是()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国家安全机关 6?对人民检察院认为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普通刑事案件,无权受理的法院是() A.基层人民法院 B.中级人民法院 C.高级人民法院 D.最高人民法院 7?对公安机关负责人的回避,有决定权的主体是()A.同级人民法院院长B.同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C.同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 D.上级公安机关负责人 8?附带民事诉讼在审结之前,原告人要求撤诉的,人民法院() A.可以允许 B.不得允许 C.应当允许 D.应当不允许

00920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一)200404含答案网上买的,奉献给大家

200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一)试题 课程代码092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关于刑事、民事和行政三大诉讼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有公诉与自诉之分B.都有侦查程序 C.都实行有起诉才有审判的原则D.都以判决结案 2.刑事诉讼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 A.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B.民事权利、义务纠纷 C.保障公民人身权利不受非法侵犯D.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和工作秩序 3.下列关于混合式诉讼的描述错误 ..的是() A.明显分为审判程序和审判前程序两大阶段 B.在审判阶段主要体现了弹劾式诉讼的特点 C.主要结合了弹劾式与纠问式的长处与优点 D.侦查和审判都要求公开进行 4.下列关于人民检察院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作用的描述,不正确 ...的是()A.既是侦查机关又是公诉机关,也是法律监督者 B.是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 C.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的干预 D.上下级之间是行政上的隶属关系 5.其他诉讼参与人与当事人在刑事诉讼中最大的不同点体现为() A.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条件不同 B.是否以自己的名义参加诉讼不同 C.是否受刑事判决、裁定的直接约束不同 D.其人权保障待遇不同 6.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不享有 ...() A.参加法庭审理的权利B.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的权利 C.调取新的证据到庭的权利D.不服终审判决要求重新审判的权利 7.王某居住在A县,在B县盗窃后流窜到某省C市甲县进行绑架勒索并将人质杀死。甲县公安机关侦破了此案,并将王某逮捕归案。本案的审判管辖法院是() A.A县人民法院B.B县人民法院 C.甲县人民法院D.C市人民法院 8.根据立案管辖的规定,偷税、抗税案件应由()

(完整word版)自考刑法原理与实务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自考刑法原理与实务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刑法概说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法的法律。广义上的刑法是指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包括刑法、刑法修正案、单行刑事法律以及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责任条款。狭义的刑法仅指把规定犯罪与刑罚的一般原则和各种具体的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加以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刑法。 刑法修正案,是指最高立法机关在保留刑法原有体系结构不变的基础上,集中针对某些刑法条文作出的修改补充法案。单行刑法,是指为补充、修改刑法而由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单行刑法规范。附属刑法,是指非刑事法律中有关犯罪及其处罚的规定。这些法律中,刑法规范不是主体部分。 刑罚的特点:其一,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为广泛;其二,刑法强制性最为严厉。 制定刑法的目的:在于惩罚犯罪,保护人民。制定刑法的依据,包括法律根据和实践根据。刑法的任务:是用刑法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卫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财产,保护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刑法的解释,是指对刑法规范含义的阐明。其主要有:立法解释、司法解释与学理解释和文理解释与论理解释。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其特征有: 1刑法原则必须贯穿全部刑法规范的原则; 2刑法基本原则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意义; 3刑法基本原则必须体现我国刑事法制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精神。 罪刑法定原则是指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是指:就犯人而言,任何人犯罪都应当受到法律的追究;任何人不得享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对于一切犯罪行为,不论犯罪人的社会地位、家庭出生、职业状况、财产状况、政治面貌、才能业绩如何,都一律平等的适用刑法,在定罪量刑时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试题课程代码优选稿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试 题课程代码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全国2011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一)试题 课程代码:0092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当今世界各国的刑事诉讼形式基本上是( ) A.弹劾式B.纠问式 C.混合式D.非混合式 2.下列不属于 ...法定诉讼参与人的是( ) A.证人B.保证人 C.鉴定人D.翻译人员 3.下列选项中,违背上下级人民法院监督与被监督关系的是( ) A.上级人民法院依照第二审程序重新对案件进行审判 B.上级人民法院有权命令下级人民法院对某一具体案件如何处理C.最高人民法院对如何具体应用法律进行解释 D.上级人民法院依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对案件进行审判 4.下列权利中,不是 ..所有当事人共同享有的是( ) A.申请回避权B.上诉权 C.控告权D.申诉权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 ...检察权的是( )

A.执行逮捕权B.审查起诉权 C.自行侦查权D.执行监督权 6.下列关于辩护律师辩护权说法正确的是( ) A.辩护律师在侦查阶段可以同犯罪嫌疑人会见 B.辩护律师在侦查阶段可以查阅案卷材料 C.辩护律师在审查起诉阶段可以调查取证 D.辩护律师在一审宣判后可以独立的提起上诉 7.在下列案件中,属于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案件是( ) A.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侮辱罪 B.非法占有代为保管财物罪 C.造成被害人重伤的虐待罪 D.造成被害人死亡的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 8.在公诉案件中,人民法院决定开庭审理的,向被告人送达人民检察院起诉书副本的时间是( ) A.开庭3日以前B.开庭5日以前 C.开庭7日以前D.开庭10日以前 9.关于我国的指令回避,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 A.指令回避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回避 B.指令回避不能和申请回避结合在一起使用

刑法原理与实务(一)试卷_全国自考试卷

刑法原理与实务(一)试卷_全国2008年7 月自考试卷 全国自考2008年7月刑法原理与实务(一)试卷 湖北自考网11月16日整理 课程代码:0091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我国客轮停靠在美国某一港口时,客轮上的某一外国人甲将另一外国人乙打成重伤。对于此案,我国具有刑事管辖权,该刑事管辖权所基于的是() A.属地原则B.属人原则 C.保护原则D.普遍原则 2.甲在其14周岁生日那天伙同20岁的乙绑架丙,在绑架过程中甲杀死了丙,则() A.甲、乙都构成绑架罪B.甲、乙都构成故意杀人罪C.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乙构成绑架罪D.甲不构成犯罪,乙构成绑架罪 3.间歇性精神病人甲在精神正常时故意将乙打成重伤,但在被公安机关抓获后甲精神病发作,这种情形下甲()A.不负刑事责任 B.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C.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D.应当负完全的刑事责任 4.下列犯罪中属于身份犯的是() A.交通肇事罪B.故意伤害罪 C.虐待罪D.妨害公务罪 5.过失致人重伤罪中的结果是 A.构成结果B.非构成结果 C.加重结果D.危险结果 6.甲抢劫出租车司机乙,用刀砍了乙一刀,强行抢走财物后下车逃跑。乙发动汽车追赶,在甲往前跑了50米处将甲撞成轻伤并夺回财产。则乙的行为() A.成立故意伤害罪B.属正当防卫 C.属防卫过当D.属紧急避险 7.非法持有枪支罪在罪数形态上属() A.继续犯B.即成犯 C.结合犯D.连续犯 8.我国区分罪数之单复的标准应该是() A.行为的个数B.罪过的个数 C.客体的个数D.犯罪构成的个数 9.拘役的执行机关是() A.人民法院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D.监狱

刑法原理与实务(一) 2004年04月试卷

全国200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刑法原理与实务(一)试题 课程代码:0091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几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A.1年 B.2年 C.3年 D.5年 2.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有下列哪一种罪行不用承担刑事责任?() A.故意伤害致人重伤 B.贩卖毒品罪 C.放火罪 D.破坏交通工具罪 3.某甲意欲杀乙,正举刀准备砍杀乙时,有人经过乙旁,甲见人来,遂仓皇逃离。对于甲() A.可以比照预备犯从重处罚 B.不应处罚 C.应该比照既遂犯从轻处罚 D.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4.下列何种情形应当受到追诉时效的限制?() A.人民法院受理了齐某自诉汤某故意伤害案件以后,汤某离家出走杳无音信 B.丛某因出国未在法定期限内对钟某诽谤案提出控告 C.薛某向公安机关报案,声称自己被抢劫,因薛某说话颠三倒四,接案人员对其报案有怀疑而未立案 D.秦某得知与其共同诈骗的李某被公安机关抓获逃离居住地藏匿 5.杨某纠集吴某、刘某、李某、张某、宁某等5人组成犯罪集团,杨某封为“大佬”,要吴某等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一切手段为集团“捞钱”。吴某等5人在3个月内抢劫5次,盗窃8次。另外,杨某与吴某还共同实施强奸犯罪一次;刘某还单独实施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犯罪一次,杨某事后知道此事;李某还单独实施诈骗犯罪一次,杨某对此事并不知情。杨某应该() A.对抢劫罪、盗窃罪承担刑事责任 B.以抢劫罪、盗窃罪和强奸罪承担刑事责任 C.对抢劫罪、盗窃罪、强奸罪、故意伤害罪承担刑事责任 D.对抢劫罪、盗窃罪、强奸罪、故意伤害罪、诈骗罪承担刑事责任 6.有权决定对罪犯实行假释的机关是() A.监狱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 B.监狱的上一级主管机关 C.中级以上人民法院 D.高级以上人民法院 浙00919# 刑法原理与实务(一)试题第1 页共5页

《刑法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总结.

《刑法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总结 一、课程的基本情况 《刑法原理与实务》是我院升格为高职学院后开设的法律事务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在升格之前的湖南省司法警官学校,自1993年开始,在法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也有,因此,《刑法原理与实务》至今已有10余年的历史。本课程自开设以来,坚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有别于学科教育,应具有更加鲜明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岗位针对性,应更加注重知识的有效传播”的基本要求,在强化基础知识、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为此,对本课程提出了“四性”的教学目标,即理论基础的“实用性”、技术理论的“应用性”、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2007年,《民法原理与实务》被确定为校级优质课程,成为学院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二、主要建设成就 《刑法原理与实务》被确定为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我们的围绕课程建设目标做了大量工作,使学生在理论学习、政策分析以及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课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较好的成绩。具体总结如下: (一进一步完善了课程的教学体系 《刑法原理与实务》被批准为院级精品课程后,我们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刑法原理与实务》课程自身的发展,不断修改、完善理论教学大纲、实训大纲、教学课件,完成了技能试题库的建设,充实了教学参考书目。 (二根据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了《刑法原理与实务讲义》 为适应高职教学的特点,培养技能型人才,法律系刑事法律教研室总结了几年来刑法教学的经验,从今年3月开始,组成了教材编写组,(成员包括王晖、杨军、侯起舞、毛育军、夏芬芳,着手编写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刑法原理与实务教程》,用于我院刑法课的教学,现已基本编写完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