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学资料

中药学资料

中药学资料
中药学资料

总论

一、中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

二、本草:本:根本。草:除根本以外的其它植物。中药为植物、动物、矿物等,以植物药居多,使用最普遍,故将中药习称为本草。

(中药与本草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中药是针对具体药物而言,本草则泛指我国传统药学和药学著作。)

三、中药学: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的品种、来源、产地、采集、贮存、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或: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四、临床中药学:是以临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中药为目的,主要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临床应用的一门二级学科。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作者:托名神农成书年代:公元2世纪(东汉)内容:载药365种植物药252,动物药67,矿物药46。上品120:滋补强壮,延年益寿。无毒或毒性弱。中品120:治病补虚,兼而有之。有毒或无毒。下品125:治病攻邪,多有毒,不可久服。价值:1.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本草(药学)专著。 2.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 3.所载药物朴实有验,历用不衰(如麻黄平喘、黄连止痢等)。 4.被奉为中医四部经典之一 5.首创三品分类法。

《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456-536)成书年代:梁代(公元五世纪)内容:载药730 种。分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价值:

1.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又创诸病通用药;

2.总结了魏晋以来300年间的药学成就。

《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作者:苏敬、李勣等23人。成书年代: 唐代(公元659年总论

一、中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

二、本草:本:根本。草:除根本以外的其它植物。中药为植物、动物、矿物等,以植物药居多,使用最普遍,故将中药习称为本草。

(中药与本草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中药是针对具体药物而言,本草则泛指我国传统药学和药学著作。)

三、中药学: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的品种、来源、产地、采集、贮存、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或: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四、临床中药学:是以临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中药为目的,主要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临床应用的一门二级学科。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作者:托名神农成书年代:公元2世纪(东汉)内容:载药365种植物药252,动物药67,矿物药46。上品120:滋补强壮,延年益寿。无毒或毒性弱。中品120:治病补虚,兼而有之。有毒或无毒。下品125:治病攻邪,多有毒,不可久服。价值:1.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本草(药学)专著。 2.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

3.所载药物朴实有验,历用不衰(如麻黄平喘、黄连止痢等)。

4.被奉为中医四部经典之一

5.首创三品分类法。

《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456-536)成书年代:梁代(公元五世纪)内容:载药730 种。分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价值:

1.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又创诸病通用药;

2.总结了魏晋以来300年间的药学成就。

《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作者:苏敬、李勣等23人。成书年代: 唐代(公元659年

内容:载药844种,新增114种。价值:

1.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

2.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3.图文并茂;

4.流传甚广,影响中外。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成书年代:宋代(公元1082年)。内容:载药1558种,较前新增476种。附方3000余首。价值:

1.集宋以前本草学之大成,具有很高的学术、文献和实用价值;

2.是完整流传下来的综合性本草著作中年代最早的一部,为后世保存了大量的药学史料;

3.图文并茂,方药兼收;

4.为李时珍“本草纲目”的编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时珍说“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者,皆其功也。”)

《本草纲目》简称《纲目》作者:李时珍(1518-1593)成书年代:明代

内容:载药1892种,新增374种。

内容:52卷,16部(纲)即:水,火,土,金

石,草,谷,菜,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60类(目)。

分栏目:释名,集解,修治,气味,主治,发明,正误,附方,附录。

价值:

1.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

2.完备了自然属性分类法;

3.“虽为医书,实概万物”,被称为东方百科全书;

4.流传甚广,影响中外(有30多种译本)。

《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年代:清代(1765年)内容:载药921种,新增716种。价值:

1.对《本草纲目》的错简之处(认为马钱子无毒等)作了重要的补充和订正;

2.新增的金钱草、鸦胆子、胖大海等药物,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道地药材:具有地方特色,质量优良的药材。

湖北蕲春的蕲艾、蕲竹、蕲龟、蕲蛇; 湖北应城的石膏;甘肃当归;宁夏枸杞;青海大黄;内蒙黄芪;山西党参;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河南地黄、牛膝、山药、菊花;广东陈皮,砂仁;四川黄连、川芎、贝母、乌头、大黄;越南肉桂。山东阿胶;浙江贝母;江苏薄荷;云南茯苓、木香;三七(广西,云南)。

采集原则:在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的时候采集。

春秋挖根夏采草,浆果初熟花含苞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剂,制剂的需要,进行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炮制的目的:

1. 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2. 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3. 改变药物的性能功效,扩大应用范围。

4. 改变药材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或制剂。

5. 纯净药材,以保证药材质量和称量准确。

6. 矫臭矫味,便于服用。炮制方法(一)修治(二)水制

水飞: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如水飞朱砂,炉甘石,雄黄。(三)火制1.炒清炒:(1)炒黄:用文火将药物表面炒至微黄。(如炒牛蒡子、炒苏子、炒酸枣仁。)(2)炒焦:用武火将药物炒至表面焦黄,内部颜色加深并有焦香气。(如焦山楂。)(3)炒炭:炒至表面焦黑,内部焦黄,保留原有气味(存性)。如艾叶炭。辅料炒:药物与固体辅料拌炒的炮制方法。

(辅料有砂、土、米、麸、蛤粉及滑石粉等。如:砂烫龟甲、蛤粉炒阿胶,可使之酥脆,便于制剂、矫臭矫味及增强药效;土炒白术、麸炒枳壳,主要是增效;米炒斑蝥,主要是减轻毒性。)

2.煅: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的炮制方法。

(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便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以充分发挥疗效。如煅龙骨,间接煅血余炭。)

3.煨:将药物用湿纸、湿面、黄泥包裹,置于热火灰中进行加热的炮制方法。

(祛除挥发性及刺激性成分,缓和药性,降低副作用,如煨木香,煨生姜。如煨制肉豆蔻可以降低其挥发油与脂肪油含量,同时也降低挥发油中毒性成分肉豆蔻醚的含量,使其对肠蠕动呈明显抑制作用,故更宜涩肠止泻。)(四)水火共制

1.炙:将药物与液体辅料置锅中加热拌炒的炮制方法。

(如蜜,酒,醋,姜汁,盐水,童便。蜜炙百部,酒炙川芎,醋炙香附,盐炙黄柏。)2 .淬:将药物以猛火煅烧后迅速投入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炮制方法。(如自然铜。)3 . 燀:是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去皮,如杏仁。去汁液,如马齿苋。)(五)其他制法

制霜,发芽,发酵等。

中药性能的基本内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

1.消除病因。

2.扶正祛邪

3.恢复脏腑正常生理功能。

4.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2. 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以偏纠偏

2.7.综合比较:头痛(川芎、羌活、白芷、柴胡、苍术、细辛、吴茱萸);水肿(麻黄、桂枝、茯苓、防己、益母草)。

3.8.临床用药:妇科经产用药(香附、益母草、红花、丹参、川芎);胸痹用药(桂枝、薤白、枳实、檀香、三七、丹参、红花、川芎、瓜蒌);伤科用药(三七、乳香、没药、红花、自然铜、骨碎补、血竭、苏木、续断);乳汁不同用药(木通、通草、冬葵子、穿山甲、王不留行)。

4.9.用法及使用注意:马钱子的使用注意;五灵脂(包煎);玄胡(醋制);乳香没药(内服要制)。

5.10.别名:延胡索(玄胡、元胡);骨碎补(毛姜);土鳖虫(虫);

6.化痰药学习要点1.掌握化痰药的含义、功效、分类和主治。

7.2.常规配伍:化痰药+健脾药;化痰药+行气药。3.特点:湿痰(半夏、陈皮、天南星);寒痰(芥子、半夏、天南星);热痰(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竹茹、竹沥、天竹黄、前胡、海蛤壳);燥痰(川贝母、瓜蒌);风痰(天南星:全身风痰,风痰要药;禹白附:头面风痰;芥子:经络风痰)。

8.4.功效比较:半夏陈皮;半夏天南星;白前前胡;前胡柴胡;川贝母浙贝母;瓜蒌川贝母;天南星禹白附。

9.5 .综合比较:止呕(紫苏、生姜、黄连、吴茱萸、半夏、藿香、竹茹)。6.特殊功效:桔梗(载药上行,舟楫之剂)

10.7.品种与炮制:天南星——胆南星;半夏(法半夏,姜半夏,竹沥半夏,半夏曲);贝母(川贝母,浙贝母);白附子(禹白附,关白附);瓜蒌(瓜蒌皮,瓜蒌子,天花粉)。8.特殊用法:包煎(旋覆花、海蛤粉);川贝母(一般不入煎剂)。9.使用注意:海藻反甘草;半夏、瓜蒌、川贝、浙贝反乌头。止咳平喘药学习要点1.掌握止咳平喘药的含义,功效和主治。2.配伍:止咳平喘药+化痰药。

11.3.特点:麻黄、厚朴、沉香、苦杏仁、桑白皮、葶苈子、马兜铃、白果均能平喘,怎样区别使用?

12.4.功效比较:苦杏仁紫苏子;苦杏仁桃仁;紫菀款冬花;枇杷叶马兜铃;枇杷叶竹茹;桑白皮葶苈子。

13.5.品种与炮制:杏仁(苦杏仁、甜杏仁);紫苏、紫苏子;马兜铃科(青木香、天仙藤、马兜铃、关木通);桑叶、桑枝、桑白皮、桑椹子。6.特殊用法:包煎(葶苈子、枇杷叶);蜜炙使用(百部、紫菀、款冬花)。7 .别名:白果(银杏)。

14.安神药学习要点1.掌握安神药的含义、功效、分类和主治。2.掌握两类安神药的特点:

15.药材来源力量治标治本用法重镇安神药:矿石化石贝壳强治标中病即止养心安神药:植物、种子弱治本可长期使用3.安神特点:

16.朱砂:心火亢盛之心神不宁。

17.磁石:肝阳上亢之心神不宁,兼养肾阴。龙骨:肝阳上亢之心神不宁,重镇安神要药。

18.酸枣仁:心肝阴血亏虚之心神不宁,养心安神的要药。柏子仁:心阴血亏虚之心神不宁。夜交藤:阴血亏虚之心神不宁。远志:心肾不交之心神不宁。合欢皮:肝郁气滞之心神不宁。

19.琥珀:心神所伤、神不守舍及瘀阻心脉之心神不宁。4.功效比较:磁石龙骨;磁石朱砂;酸枣仁柏子仁。5.特殊用法:

20.朱砂:0.1~0.5g,不入煎剂,忌火煅磁石:15~30g,先煎,生用或煅后醋淬龙骨:15~30g,先煎,生用或煅用琥珀:不入煎剂,作丸散剂1.5g~3g 6.炮制:龙骨(生用,煅用)

21.清热药学习要点

22.1.掌握清热药的含义、功效及分类、主治。2.清热的特点:

23.清肺热(黄芩、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鱼腥草、败酱草、地骨皮、桑白皮)清胃热(黄连、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升麻)

24.清心火(黄连、栀子、连翘、木通、通草、竹叶、莲子心、灯心草)

25.清肝火(夏枯草、草决明、丹皮、龙胆、桑叶、菊花、木贼草、谷精草、密蒙花)

26.泻肾火(知母、黄柏)

27.卫分证(疏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金银花、连翘等)气分证(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等)

28.营、血分(清热凉血药,生地、玄参等)

29.阴分热(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等)平肝息风药学习要点

30.1.掌握平肝息风药的含义、功效、分类和主治。2.常见功效及相对应的主治与药物:

31.平肝——肝阳上亢证,如桑叶、菊花、磁石、龙骨、石决明、珍珠母、钩藤、天麻、羚羊角、代赭石、牡蛎。

32.息肝风——肝风内动证,如羚羊角、牛黄、钩藤、天麻、地龙、全蝎、蜈蚣、僵蚕、蝉蜕。清肝——肝热(火)上炎证,如桑叶、菊花、决明子、车前子、石决明、珍珠母、羚羊角、钩藤、蒺藜。

33.疏肝——肝郁气滞证,如柴胡、薄荷、香附、川楝子、青皮、佛手、郁金、蒺藜。①既清肝又平肝:桑叶、菊花、石决明、珍珠母、钩藤、羚羊角、蒺藜。②既平肝又息肝风:羚羊角、钩藤、天麻。

34.③既平肝阳,又息肝风、清肝热:羚羊角、钩藤。④既平肝又疏肝:蒺藜。

35.⑤主要用于热极生风之肝风内动:羚羊角、牛黄、钩藤、地龙。⑥既祛外风又息内风:蝉蜕、天麻、僵蚕。

36.3.功效比较:石决明草决明;石决明珍珠母;龙骨牡蛎;磁石龙骨;磁石代赭石;旋覆花代赭石;羚羊角牛黄;羚羊角钩藤;天麻钩藤;全蝎蜈蚣;僵蚕蝉蜕。4.特殊用法用量:

37.①钩藤;②牛黄,羚羊角;③石决明、珍珠母、牡蛎;④地龙、全蝎、蜈蚣、僵蚕。5.别名:刺蒺藜(白蒺藜);僵蚕(白僵蚕);天麻(赤箭、定风草);牛黄(丑宝);全蝎(全虫)。6.“介类潜阳,虫类通络”。

38.开窍药学习要点1.掌握开窍药的含义、功效和主治。2.掌握开窍药的使用注意。

39.3.开窍药的寒温性质:凉性(冰片、牛黄);温性(麝香、苏合香、石菖蒲)。4.别名:麝香(当门子、寸香);冰片(梅片、龙脑冰片、艾片、机制冰片)5.特殊用法用量:

40.麝香:入丸散,每次0.03~0.1g;不入煎剂冰片:入丸散,每次0.15~0.3g。不宜入煎剂

41.苏合香:入丸剂或酒剂,0.3~1g;不入煎剂;亦不宜作散剂6.综合比较:

42.止痛:白芷、羌活、独活、木香、附子、川芎、三七、玄胡、蜈蚣、冰片、白芍。补虚药学习要点1.掌握补虚药的含义,功效,分类和主治。2.掌握每一节药物的性能特点。3.功效比较:43.人参西洋参;人参党参;人参黄芪;黄芪白术;白术苍术;当归熟地;当归川芎;当归鸡血藤;生地熟地;白芍赤芍;鹿茸紫河车;杜仲续断;淫羊藿巴戟天;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沙苑子;北沙参南沙参;麦冬天冬;山药黄精;龟甲鳖甲;鳖甲牡蛎。4.常规配伍:

44.补气药配行气药;补血药配补气药、活血药;补阳药配补阴药。5.处方用名或别名:人参(红参、生晒参);黄芪(黄耆);山药(薯蓣);甘草(国老草);淫羊藿(仙灵脾);肉苁蓉(淡大芸);

45.补骨脂(破故纸);沙苑子(沙苑蒺藜、潼蒺藜);墨旱莲(旱莲草);女贞子(冬青子)。6.特殊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

46.补虚药的使用注意;人参的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甘草的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阿胶的用法;熟地黄的使用注意;黄芪的用法;何首乌的生用与制用;龟甲鳖甲的用法。7.通过炮制改变了性能和功效:

47.荆芥——荆芥炭;生石膏——煅石膏;半夏——竹沥半夏;天南星——胆南星;生地——熟地;生首乌——制首乌。

48.8.补阳药补阳(扶正),用于阳虚证。助阳

49.温里药祛寒(祛邪),用于里寒证。9.综合比较:

50.治虚喘:沉香(温肾阳),磁石(滋肾阴)——纳气平喘平蛤蚧、虫草、紫河车(补肺肾),补骨脂(补肾阳)——纳气平喘喘治实喘:麻黄、厚朴、桑白皮、地龙、白果、苦杏仁、黄芩等通便:

51.泻下通便:大黄、芒硝、泻叶、虎杖

52.补虚通便润肠通便:决明子、牛蒡子、柏子仁、紫苏子、苦杏仁、生首乌等补血通便:当归补阳通便:肉苁蓉养阴通便:麦冬

53.安胎:紫苏、砂仁、黄芩、桑寄生、艾叶、白术、杜仲、续断、菟丝子。利水消肿:麻黄、桂枝、五加皮、茯苓、牵牛子、附子、葶苈子、黄芪、白术、益母草、防己、车前子。10.掌握补益药的分类及特点:补气药:

54.补脾气:补气药都能补脾气。补气健脾第一要药(白术)

55.补脾肺气:人参、西洋参、党参、黄芪、山药(平补三焦气阴)补心气:人参、西洋参、甘草(补心脾气)补肾气:人参、西洋参、山药补元气:人参(大补元气)、西洋参补阳药:

56.补肾阳益精血:鹿茸、紫河车、肉苁蓉、蛤蚧、虫草补肾阳祛风湿:淫羊藿、巴戟天、仙茅补肝肾强筋骨安胎:杜仲、续断补涩之品:补骨脂、益智仁(脾肾);菟丝子(肝脾肾);沙苑子(肝肾)补肺肾定喘:蛤蚧、虫草、紫河车补血药:

57.均补心肝血液。记住每一味药除补血之外,还有哪些功效。

58.补阴药:

59.养肺胃之阴:北沙参、南沙参、麦冬、天冬、玉竹、黄精

60.滋肝肾之阴:龟甲、鳖甲、旱莲草、女贞子益肾精:枸杞子、黄精、熟地、制首乌、山茱萸补脾肺肾三脏之阴:黄精

61.补气补阴:西洋参、太子参、山药、黄精、南沙参、紫河车、五味子补气补血:党参、大枣、紫河车、龙眼肉补血补阴:熟地黄、阿胶、龟甲、紫河车

62.平补肝肾阴阳:菟丝子、沙苑子、山茱萸、枸杞子补阴止血:阿胶、龟甲、生地、旱莲草补血止血补阴:阿胶、龟甲平补三焦:山药、黄精。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辅导资料全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总论 学习中药学是以掌握药物的功效为重点,而记忆众多药物的功效会有一定难度,如果能改进学习方法,则可变难为易,事半功倍。本资料是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用分类、归纳、比较、列表的方法,排列出药物的功用异同,突出重点,一目了然,从而降低了记忆的难度,使之能更好地学好、考好中药学。 第一章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一、《神农本草经》 1、作者:秦汉时代的著作。 2、成书年代:东汉末年。 3、学术价值: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在我国药学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②收载药物365种,所记药物功效大多翔实可靠。③所载药物按上、中、下三品分类。④总 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剂型、服药方法等多方面内容,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二、《本草经集注》 1 、作者:陶弘景。 2、成书年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梁代。。 3、学术价值:①开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的编写模式。②收载药物730种。③丰富了药学理论,如增加了诸病通用药及服药食忌等。 三、《唐本草》 1 、作者:苏敬等21 人集体著作 2、成书年代:唐代。

3、学术价值:①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有人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②开创了图文对 照的先进方法。③收载药物850种。④对世界医药影响较大。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1 、作者:唐慎微。 2 、成书年代:宋代。 3、学术价值:①本著作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学刻版,保存了大量的 医药文献。②收载药物1746种。③开创了方药对照的方法,附方3000余首。 五、《本草纲目》 1 、作者:李时珍。 2 、成书年代:明代。 3、学术价值:①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之大成,中药学巨著。②本著作分16部60类,纲举目张,成为当时最为完善的分类系统。③收载药物1892种(图1100余幅,附方11000 余首)。④ 被当时其他国家认为是中国的百科全书,对世界的医药学和自然科学影响极大。 六、《本草纲目拾遗》 1 、作者:赵学敏。 2、成书年代:清代。 3、学术价值:①收载药物921 种,其中新增药物716 种,故名为本草纲目拾遗,并具有很高实用价值。②订正了《本草纲目》32条错误。 七、《中华本草》 1 、作者:当今时代的集体著作。

功能医学与中医学的关系

功能医学与中医学的关系 功能医学来源于临床西医,属于精准医学;中医学是属于模糊医学、经验医学。本人观点,功能医学和中医学都是医学发展的结果,是随着科技进步,实际研究疾病经验的丰富,以及专业知识的丰富,通过实际操作,总结出来的对于人体健康更有益的思维模式。 目前认为,中医是宏观学说,西医是微观学说,功能医学是从分子角度,从生理、生化机制上更好地论证中医的科学性。两者有许多共同性。 1、强调整体观念功能医学认为:病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是一个内外动 态平衡的有机整体。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 自然界的相互关系,整体观念是中医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核心。 2、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功能医学认为现代慢性病是基因易感性和环境 共同作用而产生。我们的基因没有改变,改变的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中 医学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类依靠天地之气和水谷精微而生 存,并随着四时寒热温凉、生长收藏的规律以及地理环境的变迁而生活 着。中医提倡的是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统一;功能医学研究 的是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后,如何保护健康,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3、遵循以病人为中心,因人而异功能医学在治疗病患的过程中,是以 病人为中心,不是以疾病为中心。一种功能的失衡可以导致多种疾病的 产生,一种疾病的产生可能是不同功能失衡的结果。中医学能够辩证地 看待病和证的关系,可以看到一种病包括几种不同的证,也看到不同病 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中证。在临床治疗时,采取“同病异治”或 “异病同治”的方法。辨证论治很注意“人、病、证”三者之间的辩证 关系,强调因人而异的特殊性,而不是病的一般性,即强调个体的差异 性。由于证有动态的特点,从而决定了辩证论治是一种动态的诊疗体系。 4、均有预防医学的理论功能医学主张要注意平时的功能储备,始终让机 体处于一个健康运行状态,防止功能紊乱的发生;对于机体已经功能下 降,出现症状,要让机体功能迅速恢复平衡;对于机体的平衡被打破, 发展到严重的症状乃至疾病状态,要寻找疾病产生的根源,阻止疾病的

中医综合考研中药学笔记(精华)

解表药 1、辛温解表药: 麻黄:草质茎。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外感风寒表实证) 桂枝:干燥嫩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胸痹) 紫苏:茎叶。辛温,归肺脾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安胎(脾胃气滞) 生姜:根茎。辛微温。归肺脾胃经。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胃寒呕吐) 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阴暑、水肿、小便不利)荆芥:干燥地上。辛微温。归肺肝经。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防风:根。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药” 羌活:根茎及根。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白芷:根。辛温,归肺胃大肠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阳明头痛,寒湿带下) 细辛:全草。辛温,有毒。归肺肾心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少阴头痛)(汤1-3,散0.5-1) 藁本:根茎及根。辛温;归膀胱经。祛风散寒,除湿止痛。(颠顶疼痛) 苍耳子:果实。辛苦温。有毒。归肺经。发表散寒,通鼻窍,去风湿,止痛。 辛夷:辛温。归肺胃经。发表散寒,通鼻窍。(包煎) 葱白:辛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散寒通阳。(通乳,乳房胀痛) 2、辛凉解表药: 薄荷:地上,辛凉。归肝肺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后下) 牛蒡子:成熟果实。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惊风,破伤风) 桑叶: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菊花:花序。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风清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蔓荆子:成熟果实。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柴胡:根,苦辛微寒,归肝、胆经。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伤寒邪在少阳、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退热截疟) 升麻:根茎。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中气虚弱、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葛根: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淡豆豉:辛苦凉,寒。归肺胃经。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浮萍:辛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石膏:含水硫酸钙。辛,甘、大寒,归肺胃经。生: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敛疮生肌,收湿,止血。(温热在气分,肺热咳喘)(生,汤15-60克) 知母:根茎。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芦根:鲜、干根茎。甘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天花粉:栝楼根,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栀子:成熟果实,苦寒,归心肺肝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焦:凉血止血(肝胆湿热、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

中药学模拟试题

中医中药试题一 科室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药物中,入汤剂需先煎的药物是() A薄荷、桑叶B蒲黄、青黛C阿胶、蜂蜜D磁石、牡蛎E大黄、芒硝 2、下列药物中,何药善治疗厥阴头痛() A白芷B藁本C细辛D吴茱萸E葛根 3、下列有“呕家圣药”之称的药物是() A柴胡B辛夷C生姜D升麻E白芷 4、醋炙香附的目的是() A增强疗效B减低毒性C改变药性D便于服用E有利贮藏 5、下列既可用治疗咽喉肿痛,又能用于痰盛咳喘的药物是() A山豆根B射干C马勃D薄荷E蝉蜕 6下列既能补血又能止血的药物是() A鸡血藤B当归C阿胶D五灵脂E何首乌 7、下列入汤剂宜包煎的药物是() A红花B月季花C马钱子D五灵脂E骨碎补 8、治疗外感风寒,内兼脾胃气滞者,常选用的药物是() A紫苏B防风C麻黄D藿香E细辛 9、下列哪项为青蒿具有的功效() A清热凉血,利尿通淋B凉血除蒸,清肺降火C清透虚热,消除疳热D凉血除蒸,解暑截疟E 清透虚热,清热燥湿 10、下列药物中,可用于治疗寒凝血滞诸痛证的药物是() A紫苏B防风C桂枝D白芷E细辛 11、下列除哪项外,均不是甘味药的作用() A能和能缓B能燥能泄C能下能软D能收能涩E能行能散 12、下列哪项为大血藤具有的功效() A清热解毒,活血止痛B清热解毒,消痈排脓C清热解毒,利湿通淋D清热解毒,凉血利咽E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13、下列药物中,既可祛风湿,又能消骨鲠的药物是() A防己B蚕沙C威灵仙D桑寄生E秦艽 14、下列药物中,既能疏散风热,又能熄风止痉的药物是()

中药学专科辅导资料doc-《中药学》专科辅导资料

《中药学》专科辅导资料 一、选择题 A型题 1、常山用治疟疾,其药物宜 A. 生用 B. 炒用 C. 醋炒用 D. 酒制用 E. 蜜制用 2、功能发汗解表、行气宽中的药物是 A. 生姜 B. 紫苏 C. 荆芥 D. 防风 E. 白芷 3、桃仁的功效为() A. 活血行气,润肠通便 B. 活血祛瘀,润肠通便 C. 活血止痛,解毒消痈 D. 活血消痈,化痰平喘 E. 活血通经,利尿消肿 4、能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的药物是 A. 补骨脂 B. 鹿茸 C. 巴戟天 D. 益智仁 E. 菟丝子 5、大蓟的功效是 A. 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B. 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C. 凉血止血,化瘀利尿 D. 凉血止血,清肝火 E. 凉血止血,解毒安胎 6、高良姜散寒止痛作用主要用治 A. 胃寒脘腹冷痈 B. 寒疝腹痈 C. 寒凝痛经 D. 寒湿腰痛 E. 胸痹胸痛 7、苍术的功效是 A. 祛风湿,和中止呕 B. 燥湿健脾祛风湿 C. 祛风湿利尿 D. 祛风湿补肝肾 E. 行气化湿 8、用于胃寒湿阻气滞呕吐宜选 A. 生姜 B.白豆蔻 C. 厚朴 D. 五加皮 E. 黄连 9、治慢性肝炎转氨酶升高者的药物是 A. 诃子 B. 五味子 C. 覆盆子 D. 女贞子 E.菟丝子 10、善治蛔厥腹痛的药物是 A. 金樱子 B. 五倍子 C. 五味子 D.乌梅 E.诃子 11、有剧毒,服用过量可致肢体颤动、惊厥、呼吸困难、甚至昏迷的药物是 A.硫磺 B.白矾 C.砒石 D.雄黄 E.马钱子 12、适用于外感风寒项强而无汗的最佳药物是

A.麻黄、桂枝 B.葛根、麻黄 C.羌活、薄荷 D.柴胡、麻黄 E.葛根、柴胡 13、退虚热而善清肺火的药物是 A.青蒿 B.地骨皮 C.白薇 D.秦艽 E.银柴胡 14、善除少阴经风寒,治阳虚外感脉沉者的首选药是 A.独活 B.细辛 C.麻黄 D.防风 E.吴茱萸 15、性温能理气血、暖子宫、散寒湿、止冷痛、止血的药是 A.艾叶 B.灶心土 C.仙鹤草 D.干姜 E.小茴香 16、下列哪个不是蛤蚧的功效 A.补肺气 B.敛虚汗 C.助肾阳 D.定喘咳 E.益精血 17、下列除哪药外,均可用治胃火牙痛 A.牛膝 B.石膏 C.紫草 D.黄连 E.升麻 18、下列除哪药外,均属四大怀药 A. 地黄 B.银花 C.牛膝 D.菊花 E.山药 19、杜仲、桑寄生都具有的功效是 A.补肝肾,利水 B.活血,补肝肾 C.活血,安胎 D.安胎,补肝肾 E.利水,安胎 20、防己、防风都具有的功效是 A.利水消肿 B.祛风胜湿 C.利水通淋 D.祛风解表 E.利湿退黄 21、须下霜后采集的药物是 A.紫苏叶B.大青叶C.桑叶D.佩兰E.薄荷 22、某孕妇外感风寒,兼胸闷气滞,首选 A.麻黄B.桂枝C.防风D.紫苏E.白芷 23、素有“夏月麻黄”之称的药物是 A.香薷B.紫苏C.荆芥D.桂枝E.辛夷 24、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物是 A.火麻仁B.薏苡仁C.通草D.白茅根E.郁李仁

中药学笔记整理之完整版

一,解表药--味辛归肺膀胱经 1.辛温解表药 麻黄--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平喘风寒表实无汗 桂枝--发表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表实无汗表虚有汗皆可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毒气滞胎动不安,妊娠恶阻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疗疮止血既散风寒又散风热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引经药无所不达一身之风寒湿痹痛 羌活--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上半身风湿痹痛太阳之头项强痛 藁苯--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巅顶头疼 细辛--散寒祛风温肺化饮通窍止痛阳虚感冒用量<3克 白芷--发散风寒燥湿止带通窍止痛消肿止痛阳明头痛眉棱骨痛 香薷--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湿夏季乘凉冷饮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热 苍耳--散寒通窍除湿止痛有小毒 辛夷--散寒通窍 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肺胃心经 2.辛凉解表药 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蔓荆--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风湿痹痛肢拘急 牛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辛苦寒能升浮沉降兼可通便 蝉蜕--疏散风热明目退翳透疹止痒息风止痉喑哑咽痛 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桑叶--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葛根--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长于缓解颈部肌肉紧张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少阳之寒热往来配黄芩半表半里之热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丹毒痄腮温毒发斑 豆鼓--解表除烦辛甘微苦凉归肺胃经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二,清热药--多寒凉味多苦主治里热证 1.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配黄柏阴虚火旺配川贝母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注射液引产不宜与乌头孕妇禁用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配淡豆鼓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 夏枯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瘰疬瘿瘤 芦根--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津止呕利尿 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上炎之口糜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下移小肠之热淋尿痛,尿赤,尿涩 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谷精草--明目退翳疏散风热风热头痛 青葙子--明目退翳平肝阳降血压 密蒙花--明目退翳养肝血除虚热

中药学模拟试题(十)

《中药学》模拟试题十 一、单选题 1、下列可用于治疗久咳、失音的药物是 A苏子B罂粟壳C白芥子D诃子E川贝母 2、下列具有升浮性质的性味是 A甘辛凉B辛苦热C辛甘温D淡甘寒E辛苦寒 3、下列既能清热平肝,又能熄风止痉的药物是 A夏枯草B刺蒺藜C钩藤D白菊花E决明子 4、下列既能健脾止泻,又能除湿止带的是 A芡实B椿皮C鸡冠花D白芷E白果 5、治疗肾虚胎动不安,宜首选的药物是 A枸杞子B桑葚子C菟丝子D沙苑子E五味子 6、淫羊藿具有的功效是 A补肾助阳,润肠通便B补肾壮阳,祛风除湿C补益肝肾,强壮筋骨D补肾壮阳,固精缩尿E滋补肝肾,纳气平喘 7、下列既能固精,又能收敛止血的药物是 A煅牡蛎B桑螵蛸C巴戟天D海螵蛸E金樱子 8、下列既能收敛固涩,又能补益肝肾的是 A五味子B山茱萸C龙骨D柏子仁E菟丝子 9、玄参具有的功效是 A清热凉血,祛瘀B泻火解毒,透疹C清热凉血,止呕D泻火解毒,滋阴E清热解毒,利尿 10、下列除哪项外,均不可以治疗气虚欲脱证 A太子参B人参C党参D北沙参E西洋参 11、下列既能退虚热,又能解毒疗疮的药物是 A胡黄连B地骨皮C白薇D连翘E青蒿 12、旋复花入煎剂宜 A后下B先煎C另煎D包煎E冲服 13、下列能敛肺降火、敛汗止血的药物是

A五倍子B乌梅C白果D五味子E诃子 14、竹茹治疗呕吐最宜者为 A胃阴虚呕吐B胃气虚呕吐C 食积呕吐D胃热呕吐 E胃寒呕吐 15、续断能治疗而杜仲不能治疗的病证是 A胎动不安B肾虚腰痛C筋伤骨折D风湿久痹E肾虚阳痿 16、治疗肾阳虚衰,精血不足,宜首选的是 A杜仲B山药C巴戟天D枸杞子E鹿茸 17、下列药物中,哪味药可用于治疗蛔厥腹痛 A五味子B金樱子C诃子D肉豆蔻E乌梅 18、下列那组药具有升阳、发表作用 A麻黄、桂枝、香薷B荆芥、防风、紫苏C羌活、白芷、藁本D薄荷、蝉蜕、牛蒡子E升麻、柴胡、葛根 19、下列药物中,既能补血,又能活血、润肠的是 A鸡血藤B何首乌C当归D阿胶E丹参 20、治疗痰阻心窍所致的癫痫抽搐、惊风发狂者,宜选用 A朱砂B磁石C龙骨D远志E琥珀 21、菟丝子与沙苑子的共同功效是 A温脾B止泻C润肠D明目E安胎 22、治疗精血不足之视力减退,宜首选的药物是 A玉竹B百合C枸杞子D天冬E麦冬 23、下列具有开窍姓少年、活血通经作用的药物是 A苏合香B冰片C麝香D石菖蒲E牛黄 24、前人称之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的是 A山药B西洋参C白术D甘草E人参 25、下列既能平抑肝阳,又能疏肝解郁的药物是 A柴胡B香附C刺蒺藜D郁金E佛手 26、下列除哪项外,均不是磁石的适应证 A肺气壅遏之咳喘B痰饮伏肺之咳喘C痰壅气逆之咳喘D肺热壅盛之咳喘E肾不纳气之虚喘

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中药学答案(全)

《中药学Z》辅导资料 一、选择题 A型题 D1、常山用治疟疾,其药物宜 A. 生用 B. 炒用 C. 醋炒用 D. 酒制用 E. 蜜制用 B2、功能发汗解表、行气宽中的药物是 A. 生姜 B. 紫苏 C. 荆芥 D. 防风 E. 白芷 B3、桃仁的功效为() A. 活血行气,润肠通便 B. 活血祛瘀,润肠通便 C. 活血止痛,解毒消痈 D. 活血消痈,化痰平喘 E. 活血通经,利尿消肿 C4、能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的药物是 A. 补骨脂 B. 鹿茸 C. 巴戟天 D. 益智仁 E. 菟丝子 B5、大蓟的功效是 A. 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B. 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C. 凉血止血,化瘀利尿 D. 凉血止血,清肝火 E. 凉血止血,解毒安胎 A6、高良姜散寒止痛作用主要用治 A. 胃寒脘腹冷痈 B. 寒疝腹痈 C. 寒凝痛经 D. 寒湿腰痛 E. 胸痹胸痛 B7、苍术的功效是 A. 祛风湿,和中止呕 B. 燥湿健脾祛风湿 C. 祛风湿利尿 D. 祛风湿补肝肾 E. 行气化湿 B8、用于胃寒湿阻气滞呕吐宜选 A. 生姜 B.白豆蔻 C. 厚朴 D. 五加皮 E. 黄连 B9、治慢性肝炎转氨酶升高者的药物是 A. 诃子 B. 五味子 C. 覆盆子 D. 女贞子 E.菟丝子 D10、善治蛔厥腹痛的药物是 A. 金樱子 B. 五倍子 C. 五味子 D.乌梅 E.诃子 E11、有剧毒,服用过量可致肢体颤动、惊厥、呼吸困难、甚至昏迷的药物是 A.硫磺 B.白矾 C.砒石 D.雄黄 E.马钱子 B12、适用于外感风寒项强而无汗的最佳药物是 A.麻黄、桂枝 B.葛根、麻黄 C.羌活、薄荷 D.柴胡、麻黄 E.葛根、柴胡 B13、退虚热而善清肺火的药物是

我对中医学的认识

我对中医学的认识 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它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中医文化也就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中医学有了一定的了解。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漫长的历史。中医发源于中国的黄河流域,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内经》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的药学资料而成书。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系统的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与养生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同时,还对当时哲学领域的一部分重大问题如阴阳、五行、气、形神关系等进行了探讨。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就是中医学中成功的运用辨证论治的专著,成为历代医家辨证论治之楷模。晋、隋、唐时期丰富的医疗实践使中医理论体系得以充实与系统化。宋、金、元时期的医家结合前代理论以及个人实践与经验,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中医学体系产生了突破性的进展。明清时期在集古代中医大成的基础上,结合该时期医家临床研究经验与哲学研究成果,提高了中医学对正常人体与疾病的认识程度,使中医理论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近年来,中医学在继承与发扬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 中医学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中国古代哲学的指导下,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这一体系的基本特点有: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就是指机体自身整体性与集体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整体观念就是古代唯物论与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穿于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就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人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生理上强调“五脏一体”、“形神合一”病理上注重整体分析,诊断治疗上重视局部与整体的统一。其中的阴阳五行、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对疾病的阐述与防治讲述的很有道理,结合了古代哲学中的学术观点。辨证论治,也叫辨证施治,就是中医学认识疾病与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就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与处理方法,强调证同治同、证异治异,也就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诊断上要辨病、辨证与对症治疗。 中药按治疗作用分为: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收涩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活血祛淤药、止血药、泻下药、驱虫药、芳香开窍药。在这段时间里对中医学的学习,我对它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中医学博大精深,我所认识的中医仅仅就是冰山一角的一角,它的范围之广、内容之深需 要我们不断地刻苦钻研才能领悟。 对中医药的认识 学我通过这学期对中药综合知识的学习,对中药、方剂、中药化学成分、鉴定、炮制、制剂方面有了基本的认识与了解。 那么我们就应该近一步了解中药的性能,“性”即药性,“能”即效能,每种中药都有一定的性能。疾病的属性有寒证、热证;病势有向上、向下、入里;病位有脏腑、经络之不同;病有虚证、实证,故中药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补泻……等特性-性能。性味 ,性:指药物的性质即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属性,前人称为四气。四气中温与热,寒与凉就是具有共性的,温次于热,热即大温;凉次于寒、凉即微寒,即在共性中又有程度上之差异。而温热与寒凉就是两类不同的属性,这就是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中概括出来的;治疗热证的药物就是寒凉

中药学笔记整理

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中药的起源 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 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3.《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证类本草》,载药1558多种 5.《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大成。 6.《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7.《中华本草》成书于1999年,载药8980种。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中药材的产地、采集、贮存对中药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临床效应(安全性与有效性) 第一节中药的产地 道地药材:是某地出产的、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 第二节中药的采集 采收方法和时间由药物的有效成分的质、量决定,保护药物资源。 一、植物类药物的采收: 1.植物药采收季节与药效的关系; 2.植物药不同药用部分的采收原则; ①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连根拔起。 ②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 ③花类: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 ④果实和种子类: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 ⑤根和根茎类:通常秋末至春初时采收。并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⑥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剥取树皮。根皮应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芽前采集。 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品种不同,采收各异。 三、矿物类药物的采收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 炮制的含义:药物在应用前或做成各种剂型以前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炮制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如半夏、乌头。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需要,如生地制成熟地,生何首乌与制首乌等。 4.改变药物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第二节炮制的方法 1.修治(修制) (1)纯净:保证药物质量。 (2)粉碎:便于煎煮、服用、制剂。 (3)切制:便于煎煮、炮制、制剂、干燥、贮藏、调剂称量。 2.水制洗,淋,泡,润,漂,水飞。 (1)润:便于切制。 (2)漂:去腥味、盐分、毒性成分。 (3)水飞:便于煎煮、制剂、服用。

中药学模拟试题(一)

中医中药试题一 科室姓名分数 一、单选题 1、下列药物中,入汤剂需先煎的药物是() A薄荷、桑叶B蒲黄、青黛C阿胶、蜂蜜D磁石、牡蛎E大黄、芒硝 2、下列药物中,何药善治疗厥阴头痛() A白芷B藁本C细辛 D吴茱萸E葛根 3、下列有“呕家圣药”之称的药物是() A柴胡B辛夷C生姜D升麻E白芷 4、醋炙香附的目的是() A增强疗效B减低毒性C改变药性D便于服用E有利贮藏 5、下列既可用治疗咽喉肿痛,又能用于痰盛咳喘的药物是() A山豆根B射干C马勃D薄荷E蝉蜕 6、下列既能补血又能止血的药物是() A鸡血藤B当归C阿胶D五灵脂E何首乌 7、下列入汤剂宜包煎的药物是() A红花B月季花C马钱子D五灵脂E骨碎补 8、治疗外感风寒,内兼脾胃气滞者,常选用的药物是() A紫苏B防风C麻黄D藿香E细辛 9、下列哪项为青蒿具有的功效() A清热凉血,利尿通淋B凉血除蒸,清肺降火C清透虚热,消除疳热D凉血除蒸,解暑截疟E清透虚热,清热燥湿 10、下列药物中,可用于治疗寒凝血滞诸痛证的药物是() A紫苏B防风C桂枝D白芷E细辛 11、下列除哪项外,均不是甘味药的作用() A能和能缓B能燥能泄C能下能软D能收能涩E能行能散 12、下列哪项为大血藤具有的功效() A清热解毒,活血止痛B清热解毒,消痈排脓C清热解毒,利湿通淋D清热解毒,凉血利咽E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13、下列药物中,既可祛风湿,又能消骨鲠的药物是() A防己B蚕沙C威灵仙D桑寄生E秦艽 14、下列药物中,既能疏散风热,又能熄风止痉的药物是() A薄荷B蝉蜕C桑叶D菊花E牛蒡子 15、下列既能清热凉血,又能泻火解毒的药物是() A生地B玄参C丹皮D紫草E赤芍

中药学复习题答案

中药复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第一部药典性的本草是……………………………………………………………()A.《本草纲目》B.《本草经集注》C.《证类本草》D.《新修本草》 E.《神农本草经》 2.五味中属于阳的是哪一组………………………………………………………………()A.辛、甘、酸 B.辛、甘、淡 C.甘、淡、苦 D.辛、苦、酸 E.酸、苦、咸 3.用治水肿兼表者当用……………………………………………………………………()A.黄芪 B.木通 C.麻黄 D.茯苓 E.白术 4.经寒瘀滞之痛经、经闭当首选……………………………………………………………()A.益母草 B.丹参 C.赤芍 D.桂枝 E.郁金 5.既能清暑热,又能退虚热的药物是………………………………………………………()A.柴胡 B.秦艽 C.夏枯草 D.石膏 E.青蒿 6.生地黄除能清热凉血外,还能……………………………………………………………()A.养阴生津 B.泻火解毒 C.清热利尿 D.安神定惊 E.退热除蒸 7.大黄用于治疗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咯血等出血证,宜用…………………………()A.蜜炙大黄 B.醋炙大黄 C.生大黄 D.大黄炭 E.酒炙大黄 8.下列除哪项以外,均是威灵仙的功效……………………………………………………()A.祛风湿 B.通经络 C.消骨鲠 D.止痛 E.强筋骨 9.治疗风湿热痹痛,当首选…………………………………………………………………()A.防己 B.秦艽 C.独活 D.木瓜 E.五加皮 10.厚朴的功效是……………………………………………………………………………()A.化湿,解暑,止呕 B.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C.燥湿行气 D.燥湿健脾,祛风湿 E.温中止呕 11.善于治疗膏淋的要药是…………………………………………………………………()A.滑石 B.石韦 C.萹蓄 D.萆薢 E.车前子 12.下列除哪一项外,均为金钱草的适应证………………………………………………()A.热淋、砂淋 B.湿热黄疸 C.肝胆结石 D.恶疮肿毒 E.肺热咳喘 13.吴茱萸善治何种头痛……………………………………………………………………()A.风寒头痛 B.血瘀头痛 C.痰浊头痛 D.少阴头痛 E.厥阴头痛 14.湿热泻痢常用……………………………………………………………………………()A.川楝子、延胡索 B.枳实、白术 C.大黄、芒硝 D.木香、黄连 E.黄连、吴茱萸15.下列除哪一项外,均为枳实的适应证…………………………………………………()A.呕吐呃逆 B.热结便秘 C.胸痹 D.结胸 E.食积气滞 16.哪种情况下不宜用麦芽…………………………………………………………………()A.行经期 B.妊娠期 C.授乳期 D.更年期 E.以上都不是17.既能治肺胃出血,又能消散痈肿、生肌敛疮的药物是…………………………………()A.茜草 B.白及 C.仙鹤草 D.小蓟 E.炮姜 18.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收敛止血、祛痰止咳、生发乌发的药物是………………………()A.地榆 B.艾叶 C.侧柏叶 D.槐花 E.三七 19.因热灼营血而致血瘀时,运用活血祛瘀药应配伍……………………………………()A.补阴药 B.清热凉血药 C.补血药 D.止血药 E.行气药 20.既能活血,又能补血,且有舒筋活络之功的药物是……………………………………()A.川芎 B.元胡 C.郁金 D.红花 E.鸡血藤 21.下列除哪一项外,均为半夏的主治证…………………………………………………()A.湿痰、寒痰证 B.风痰眩晕证 C.呕吐 D.瘰疬 E.梅核气 22.治疗痰浊痹阻之胸痹,宜首选…………………………………………………………()A.瓜蒌 B.天南星 C.旋覆花 D.百部 E.桔梗 23.既能敛汗、生津,又能宁心安神的药物是………………………………………………()

最新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是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同疾病作斗争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具有独特的理论 体系,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的发展经历了从远古至春秋,战国 至秦朝,汉,晋唐,宋金元,明清及20世纪六个时期。 中医学的萌芽时期。远古社会至东周的春秋是中医学起源时期,人类在长期求生存的生活及生产实践中摸索探讨总结了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中医药知识,为中医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医学的经验积累。战国两汉至三国时期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奠基阶段,在大量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中医理论和临床诊治取得了重大突破,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黄帝内经》,《五十二病方》,《伤寒杂病论》与《神农本草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大批的医学家,其中张机和华佗的成就与影响最大。 中医理论的奠基。晋唐时期是中医学理论全面继承与临床诊治的变革和发展时期,开始对医经进行整理与研究,病因病机学专著问世,临床医学迅速发展,各科临证经验进一步充实。诊断水平明显提高,治法丰富多彩。特别对一些病的认识达到较高水平,对外感热病以及急性病的研究日渐深入;并重视养生,炼丹。本草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大量方书的问世为后世本草学和方剂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医的快速发展时期。宋金元时期是“新学肇兴”与中医理论深入探索的重要阶段,晋唐以来长期的知识积累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伤寒学开始形成,辨证论治法则崛起,著名医学家刘完素,张元素,张从正,王好古相继提出了火热论,脏腑辨证说,攻邪说等新观点,犹如花叶递荣,交相辉映,促进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开创了中医学的崭新时代。 中医的革新趋势。明清时期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尽管社会发展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但中医学按其固有的规律向前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已成熟,理论思维日益深化,临床各科诊治水平明显提高,中医全书,类书,丛书及各科著作大量出现,对治疗传染病,降低死亡率,预防传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大力推进人痘接种以预防天花,更是中国乃至世界医学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但是晚清闭关自守,浓厚的尊经风气使中医学停滞于既有的“完美”,而不能真正全方位地有所突破。 二十世纪的中医学。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十分复杂,中医学的发展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西医传入后不断壮大,中医却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反而受到歧视,并引发生存危机。因此,中医学在中医学术革新和抗争运动相互交织的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按其自身规律继续缓慢的发展,“改良医学”成为这一时期中医学变迁的总基调。在基础理论方面整理收集,考证古医书,对保存,传播,普及中医学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临床各科则不断地总结新的医疗经验,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中医学者和专著。部分医家从事沟通中西医之间的工作,形成了中西医汇通思潮和学派。民间中医教育发展迅速,成立许多中医药学术团体,出版了大量中医药报刊等,为后半叶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十世纪后半叶,政府极为重视中医学的发展,积极建立中医药和针灸研究机构;大力发展中医学教育,在全国兴办中医医院,成立中医药学术团体,大规模校勘整理出版中医古籍,出版中医药报刊,使中

中药学模拟试题(十)

一、单选题 《中药学》考前模拟试题及答案十(适合执业中药师、初中级中药师及药学研究等) 1、下列可用于治疗久咳、失音的药物是 A苏子 B罂粟壳 C白芥子 D诃子 E川贝母 2、下列具有升浮性质的性味是 A甘辛凉 B辛苦热 C辛甘温 D淡甘寒 E辛苦寒 2、下列既能清热平肝,又能熄风止痉的药物是A夏枯草 B刺蒺藜 C钩藤 D白菊花 E决明子 4、下列既能健脾止泻,又能除湿止带的是 A芡实 B椿皮 C鸡冠花 D白芷 E白果 5、治疗肾虚胎动不安,宜首选的药物是 A枸杞子 B桑葚子 C菟丝子 D沙苑子 E五味子 6、淫羊藿具有的功效是 A补肾助阳,润肠通便 B补肾壮阳,祛风除湿

C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D补肾壮阳,固精缩尿 E 滋补肝肾,纳气平喘 7、下列既能固精,又能收敛止血的药物是 A煅牡蛎 B桑螵蛸 C巴戟天 D海螵蛸 E金樱子 8、下列既能收敛固涩,又能补益肝肾的是 A五味子 B山茱萸 C龙骨 D柏子仁 E菟丝子 9、玄参具有的功效是 A清热凉血,祛瘀 B泻火解毒,透疹 C清热凉血,止呕 D泻火解毒,滋阴 E 清热解毒,利尿 10、下列除哪项外,均不可以治疗气虚欲脱证A太子参 B人参 C党参 D北沙参 E西洋参 11、下列既能退虚热,又能解毒疗疮的药物是A胡黄连 B地骨皮 C白薇 D连翘 E青蒿 12、旋复花入煎剂宜 A后下 B先煎 C另煎

E冲服 13、下列能敛肺降火、敛汗止血的药物是

B乌梅 C白果 D五味子 E诃子 14、竹茹治疗呕吐最宜者为 A胃阴虚呕吐 B胃气虚呕吐 C 食积呕吐 D胃热呕吐 E 胃寒呕吐 15、续断能治疗而杜仲不能治疗的病证是 A胎动不安 B肾虚腰痛 C筋伤骨折 D风湿久痹 E肾虚阳痿1 6、治疗肾阳虚衰,精血不足,宜首选的是 A杜仲 B山药 C巴戟天 D枸杞子 E鹿茸 17、下列药物中,哪味药可用于治疗蛔厥腹痛A五味子 B金樱子 C诃子 D肉豆蔻 E乌梅 18、下列那组药具有升阳、发表作用 A麻黄、桂枝、香薷 B 荆芥、防风、紫苏

《中药学》复习资料

《中药学》资料整理 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化学生物制剂。 1、《神农本草经》全书载药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神农本草经》序论中简要赅备地论述了中药的五个基本理论:如四气五味、有毒无毒(三点药性理论)、配伍法度、辨证用药原则、服药方法。四大经典之一。 2、《本草经集注》:“以朱书神农,墨书别录”,载药730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该书还首创“诸病通用药”。——南北朝·陶弘景 3、《新修本草》,收药844种,图文并茂。是由国家组织修订和推行的,因此也是世界上公开颁布的最早成药药典。——唐 4、宋代本草学的代表作当推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方药兼收,图文并重。 5、《本草纲目》,该书共52卷,载药1892种,收集外来药物,分类“从贱至贵”。 6、《本草纲目拾遗》为清代赵学敏所著,全书共十卷,载药921中,在《本草纲目》之外新增药物716种,出色完成我国本草学第六次大总结。 7、道地药材: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如甘肃当归,宁夏枸杞,青海大黄,内蒙黄芪,东北细辛、人参、五味子,山西党参,河南地黄、牛膝、山药、菊花,云南三七、茯苓,四川黄连、川芎、贝母、乌头,山东阿胶,浙江贝母,江苏薄荷,广东陈皮、砂仁。 四大蕲药:蕲蛇、蕲龟、蕲艾、蕲竹。 四大南药:槟榔、益智、砂仁、巴戟 四大怀药:地黄、牛膝、山药、菊花 浙八味:白术、白芍、白菊花、郁金、贝母、玄参、延胡索、麦冬。 8、炮制,古时又称“炮炙”、“修事”、“修治”,是指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前,

中医学与三十六计

课程:中医学与三十六计 [提要] 荣卫不和而致常自汗出的病理及证治. [阐论] 此条不言中风、伤寒,不言太阳病,而以“病”字冠于条首.病,指一般的疾病,非专指感受风寒之邪而言.“常自汗出”,是因荣卫不能相互和调所致.荣卫 不和的具体原因,可谓之“荣气和者,外不谐”.和者,平也,即荣气无病;谐者,调也. 不谐,即卫气不能调和,而卫外不固. 荣本身虽然无病, 但在外的卫气不与 之谐和,以致卫不护荣, 荣卫相离而致病. 在生理情况下,荣行脉中, 为卫之守; 卫行脉外,为荣之使; 荣滋卫而使卫气不亢,卫护荣而使荣阴不泄, 二者相互维系,相互制约,此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意.本病的原因,由于卫气不谐,而 引起荣卫失和.关键在于卫气不谐,对外来看,卫失去了捍卫之职,开合之权, 因 此不能固护于表,对内卫不能协和于荣,卫气失固, 荣不内守,所以常自汗出. 虽 然荣气和而无病,但卫气不能固密,二者仍然不能相互协调,即所谓“以卫气不共 荣气和谐帮尔”.这种荣卫不和的自汗证,治疗原则应使“荣卫和则愈”,方用桂 枝汤. 所谓“复发其汗”是指病本见自汗出,又用桂枝汤复发汗之意. 桂枝汤有滋 阴和阳,调和营卫的作用,再解肌发汗,可使营卫相和, 卫外为固, 营阴内守, 汗出 得愈. 此为发汗以止汗之法, 正如徐灵胎说: “ 自汗与发汗迥别, 自汗乃营卫相 离,发汗使荣卫相和; 自汗伤正,发汗驱邪.” 对导致本证营卫不和的原因,有以下两种见解: 1.由于风邪所伤,用桂枝汤复发其汗, 可达到祛除风邪, 调和营卫的目的; 2.是荣卫本身失和所致, 与外感风邪无关. 据原文精神, 从临证体验, 既未 言太阳病, 也未述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等表证, 笔者认为应无外感风邪的荣 卫不和之见解较为正确. 桂枝汤的功能, 主要是调和荣卫, 故对卫气不共荣气谐和的自汗证有较好的 治疗作用. 临证时, 如配合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应用,固表止汗的疗效可 增强. 若自汗日久, 肢冷而无热象者, 用桂枝汤加附子, 效果更为理想. 应用桂 枝汤治疗自汗证, 不必拘泥于表证的有无, 服法上亦不必啜粥和温复. 医疗选录 医案一: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杨╳ ,男 ,49岁,1981年9月初诊. 患病自汗出, 常见手足自汗出, 精神稍有紧张, 则汗出更甚, 可见面颊、两手汗出如洗 ,时有心烦 ,睡眠欠佳, 疲倦乏力, 脉沉缓, 苔薄白.曾服中西药治疗未效. 治以调和营卫, 益气固表. 取桂枝汤化裁. 处方: 桂枝10克、杭芍12克、炙甘草3克、党参12克、生芪12克、防风6克、生白术10克、生龙、牡各30克大枣7枚、生姜三片,疏药七剂,水煎温服.药后汗减,前方加炒枣仁15克、麦冬10克,继进七剂,汗出已微,睡卧较佳,守方调理而愈,追访一年,未见复发.(聂惠民医案) 医案二:自汗证 一商人自汗症, 达半年之久, 延医服止涩收敛药如龙牡之类约数十贴之多,

《中药学》模拟试题七

《中药学》模拟试题七 一、单选题 1、治疗湿筋脉拘吐泻转筋病证,最宜选用的药物是 A木瓜B防己C豨莶草D秦艽E伸筋草 2旋复花具有的功效是 A清热化痰,除烦止呕B清热化痰,宽胸散结C温肺化痰,散结消肿D降气化痰,降逆止呕E燥湿化痰,祛风解痉 3、治疗寒痰阻滞、胸阳不振的胸痹证,常选用的药物是A薤白B香附C沉香D乌药E佛手 4、下列除哪项外,均不是五加皮的功效 A祛风湿,止痛,解表B祛风湿,强筋骨,利水消肿C祛风湿,利关节,解毒D祛风湿,通络止痛,消骨鲠E祛风湿,活血通络,清肺化痰 5、下列药物中,治疗寒饮喘咳,常选用的药物是 A附子B干姜C肉桂D吴茱萸E丁香 6、下列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清肝泻火的药物是 A大蓟B白芨C槐花D仙鹤草E白茅根 7、下列既可祛风湿,强筋骨,又能补肾安胎的药物是 A巴戟天B杜仲C豨莶草D秦艽E桑寄生 8、化湿药入汤剂时应 A先煎B后下C另煎D包煎E久煎 9、下列除能治疗脾气虚弱、肺虚喘咳,又可治疗肾虚遗精的药物是 A甘草B五味子C山药D黄芪E麦冬 10、下列具有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功效的药物是 A藿香B佩兰C豆蔻D厚朴E苍术 11、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车前子的适应证 A湿阻中焦B痰热喘咳C目赤肿痛D湿热淋证E暑湿泄泻 12、甘草的性味是 A甘温B甘寒C甘平D甘苦温E甘苦寒 13、下列功能利湿退黄,解毒疗疮的药物是 A鸡骨草B茵陈蒿C地肤子D薏苡仁E萆薢 14、肉桂不具有的功效是

A补火助阳B温通经脉C回阳救逆D散寒止痛E引火归元 15、下列既能破气消积,又能化痰除痞的药物是 A枳实B青皮C沉香D川楝子E绿萼梅 16、具有燥湿化痰,祛风解痉功效的药物为 A半夏B胆南星C天南星D白芥子E皂荚 17、川楝子具有的功效是 A行气止痛,杀虫B行气止痛,化痰C行气导滞,利水D行气止痛,调经E行气散结,消食18、下列既能收敛止血,又兼能补虚的药物是 A三七B仙鹤草C白芨D炮姜E艾叶 19、下列除哪项外,均为牛膝的主治病证 A湿热淋证B瘀血经闭C腰膝酸痛D肠燥便秘E头痛眩晕 20下列功能解表除烦的药物是 A栀子B竹茹C淡豆豉D淡竹叶E蝉衣 21、白芨尤善治疗的出血证是 A尿血血淋B便血痔血C崩漏下血D吐血咯血E外伤出血 22、郁金不具有的功效是 A活血止痛B行气解郁C清心凉血D利胆退黄E利尿通淋 23、益母草具有的功效是 A活血通经,利水消肿B活血调经,通络止痛C活血通经,消散痈肿D活血调经,祛瘀止痛E活血调经,补益肝肾 24、下列长于清心泻火的药物是 A玄参B龙胆草C夏枯草D连翘心E黄芩 25、紫菀具有的功效是 A清肺化痰,止咳B温肺化饮,平喘C敛肺止咳,平喘D润肺化痰,止咳E宣肺止咳,平喘26、下列善于治疗跌打损伤,为外伤科要药的是 A川芎B乳香C郁金D红花E牛膝 27、下列善于清肝明目的药物是 A菊花B金银花C旋复花D红花E紫花地丁 28、治疗痰涎壅盛、喘咳不得平卧之证,下列宜选用的药物是 A苏子B葶苈子C白芥子D桑白皮E白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