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中药学》复习资料

(完整版)《中药学》复习资料

(完整版)《中药学》复习资料
(完整版)《中药学》复习资料

《中药学》资料整理

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化学生物制剂。

1、《神农本草经》全书载药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神农本草经》序论中简要赅备地论述了中药的五个基本理论:如四气五味、有毒无毒(三点药性理论)、配伍法度、辨证用药原则、服药方法。四大经典之一。

2、《本草经集注》:“以朱书神农,墨书别录”,载药730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该书还首创“诸病通用药”。——南北朝·陶弘景

3、《新修本草》,收药844种,图文并茂。是由国家组织修订和推行的,因此也是世界上公开颁布的最早成药药典。——唐

4、宋代本草学的代表作当推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方药兼收,图文并重。

5、《本草纲目》,该书共52卷,载药1892种,收集外来药物,分类“从贱至贵”。

6、《本草纲目拾遗》为清代赵学敏所著,全书共十卷,载药921中,在《本草纲目》之外新增药物716种,出色完成我国本草学第六次大总结。

7、道地药材: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如甘肃当归,宁夏枸杞,青海大黄,内蒙黄芪,东北细辛、人参、五味子,山西党参,河南地黄、牛膝、山药、菊花,云南三七、茯苓,四川黄连、川芎、贝母、乌头,山东阿胶,浙江贝母,江苏薄荷,广东陈皮、砂仁。

四大蕲药:蕲蛇、蕲龟、蕲艾、蕲竹。

四大南药:槟榔、益智、砂仁、巴戟

四大怀药:地黄、牛膝、山药、菊花

浙八味:白术、白芍、白菊花、郁金、贝母、玄参、延胡索、麦冬。

8、炮制,古时又称“炮炙”、“修事”、“修治”,是指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

目的:1.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物,区分等级

2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

3干燥药材,利于贮藏

4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5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

6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7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

8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9、四气的概念: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寒凉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泄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

温热药: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

10、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此外还具有淡味和涩味。

辛: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甘: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酸:收敛、固涩。

苦:清泻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

咸:泻下通便、软坚散结。

淡:渗湿利水。

涩:收敛,固脱。

11、七情:有选择的讲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叫做配伍,将各种药物的配伍关系归纳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此七情。

单行:就是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也指各自发挥药效,相互不影响临床效应的两味药的配伍关系。相须:就是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相使:就是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相畏:就是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可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如,半夏畏生姜。

相杀:就是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生姜杀半夏。

相恶:就是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相反:就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

12、十八反: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及、白蔹;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藜芦反人参、丹参、玄参、沙参、细辛、芍药。

13、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14:注意:相反=十八反=十九畏不=相畏

15、连翘为疮家圣药,半夏为止呕要药,香附为妇科调经之要药,茵陈蒿为治黄疸之要药。

16、解表药、清热药、止血药和补虚药的含义、药性、功效、主治、注意、分类。

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治疗表证为主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药性:辛散、轻扬

功效:偏行肌表,能促进机体发汗,使表邪由汗出而解,治愈表证,防止疾病传变的目的。

部分兼有:利水消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消疮。

应用: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之外感表证。部分解表药尚可用于水肿、咳喘、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等兼有表证者。

注意:(1)注意选药与配伍(2)用量不宜过大(质轻、因人因时因地而异)(3)重病即止,以免汗出过多。(4)不宜久煎(挥发性成分)(5)宜热服避风(6)禁忌:凡多汗、热病久病伤阴者慎用。

分类:辛温解表药(麻黄)、辛凉解表药(薄荷)

一:发散风寒

麻黄:功效发汗解表(风寒表湿证)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生用解表炙用平喘

桂枝:功效:发汗解肌(风寒表虚证),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外感风寒表实表虚均可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

紫苏:解表药中的理气安胎药

生姜:温肺止咳“呕家圣药”(胃寒之呕逆)

香薷:“夏月麻黄”,外解风寒,内化湿浊,利水消肿。

荆芥:止血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既可防外风,又可息内风。

羌活;解表药中的祛风湿药,可治疗风湿痹症。风寒夹湿证

白芷、细辛、苍耳、辛夷,散风寒,通鼻窍。

二:发散风热(共性中的个性)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解郁)

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清热药:凡以清泻里热,治疗里热为主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性能功效]:清热药药性大多寒凉,少数平而偏凉,味多苦,或甘,或辛,或咸。主能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退虚热,兼能燥湿、利湿、滋阴、发表等等。

[适应范围]主要用于热病高热、痢疾、痈肿疮毒、以及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呈现各种里热证候、

根据清热药的功效及主治的差异可将其分为五类:

(一)清热泻火药(石膏):能清气分热,对气分实热症,有泻火泄热的作用。

(二)清热凉血药(芩、连、柏):专入血分,能清血分热,对血分实热有凉血清热作用。

(三)清热解毒药(生地黄):有清热解毒作用,常用于治疗各种热毒的病症。

(四)清热燥湿药(金银花):药性寒凉,偏于苦燥,有清热化湿的作用,可用于湿热病症。

(五)清虚热药(青蒿):能清虚热、退骨蒸,常用于午后潮热,低热不退等症

清热药性属寒凉,多服久服能损伤阳气,故对于阳气不足,或脾胃虚弱者须慎用,如遇真寒假热的证候,当忌用。清热泻火药,能清解气分实热,清热作用较强,适用于高热烦渴、神昏、脉洪实有力、苔黄或燥等里热炽盛的症候。

对于体质虚弱的患者使用本类药物时,当考虑照顾正气,勿令伐太过,必要时可与扶正药物配伍应用

一:清热泻火(腑脏火热证)

石膏:归肺,胃经生用清胃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知母:归肺,胃,肾经清气分热泻火(实热、虚热、阴虚),滋阴润燥,治消渴

芦根:归肺,胃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气分实热证

天花粉:干燥根归肺,胃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竹叶:淡竹的叶归心,胃,小肠经清热泻火,除烦,生津,利尿

淡竹叶:淡竹叶的茎叶归心,胃,小肠经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栀子(&大黄):归心,肺,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黄疸(除清虚热,其他热都可除)全体、果皮(清肌肤热)、种子(清里热)、焦栀子(凉血止血)

夏枯草:归肝,胆经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二:清热燥湿

黄芩:清上焦热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子芩主降,枯芩主升)

黄连:清中焦热主清胃热,心火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热解毒最强)

黄柏:清下焦热归肾,膀胱,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

龙胆:归肝,胆经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秦皮:归肝,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治痢疾)

苦参: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清热燥湿(湿热皮肤病),杀虫,利尿

三:清热解毒

金银花:归肺,心,胃经清凉解表,温热解毒内痈外痈之要药清里热

连翘:归肺,心,小肠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疮家圣药

大青叶:归心,胃经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板蓝根:归心,胃经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青黛(叶、茎叶):归肝,肺经清热解毒,清肝泻火,定惊

蒲公英:归肝,胃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治疗乳痈之要药

紫花地丁:归心,肝经清热解毒,凉血消乳痈肠痈

漏芦:归胃经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通经下乳,舒筋通脉治乳痈之良药

土茯苓:归肝,胃经解毒,除湿,通利关节治梅毒的要药

鱼腥草:归肺经清热解毒,消肺痈排脓,利尿通淋,肺痈之要药,肺热咳嗽。

大血藤:归大肠,肝经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止痛治肠痈的要药

败酱草:归胃,大肠,肝清热解毒,消肠痈(阑尾炎)排脓,祛瘀止痛

射干:归肺经清热解毒,消痰,利咽(咽喉肿痛)扁桃体发炎

山豆根:归肺,胃经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扁桃体发炎

马勃:归肺经清热解毒,利咽,止血

白头翁:归胃,大肠经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痢疾

马齿苋:归肝,大肠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

四:清热凉血(实热)

生地黄: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玄参:归肺,胃,肾经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

牡丹皮: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祛瘀无汗骨蒸之要药

赤芍:归肝经清热凉血,散瘀(活血)止痛

五:清虚热药

青蒿:虚虚实实(阴虚、虚热、疟疾、暑湿)清退虚热,凉血除蒸之要药

泻下药:

一:攻下药(都可清热)

大黄:[药性]: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淤通经

[应用]:1.积滞便秘,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阳明腑实证)

2.血热吐衄,目赤咽肿

3.热毒疮疡,烧烫伤

4瘀血诸证

5.湿热痢疾,黄疸,淋证。

[用药鉴别]:大黄泻下力强,故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汤剂后下,或用开水泡服。酒制大黄泻下力较弱,活血作用较好,宜用于血瘀证。大黄炭则用于出血证。

芒硝:润燥软坚,清热消痈

二:峻下逐水药

巴豆: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消积,外用蚀疮(不与牵牛子同用)

祛风湿药:凡以祛风寒湿邪,治疗风湿痹症为主的药物

行痹-----威灵仙着痹-----木瓜痛痹---川乌热痹----秦艽、防己顽痹----蕲蛇、乌梢蛇

一:祛风湿寒药

独活:祛风湿,止痛,解表为治风湿痹痛主药

威灵仙:消骨鲠,性急猛治风湿痹痛要药,消骨鲠

蕲蛇:既祛风又息风,破伤风

乌梢蛇:既祛风又息风,止痉

木瓜:善于活络舒筋活络,和胃化湿湿痹,筋脉拘挛要药

蚕沙:祛风止痒(包煎)

二:祛风湿热药

秦艽:祛风湿,通络止痛,退虚热,清湿热

老鹳草:祛风湿,通经络,清热毒,止泻痢

丝瓜络:祛风,通络,活血,乳痈

三:祛风湿强筋骨药

五加皮:利水祛风湿,补肝肾

桑寄生:安胎祛风湿,补肝肾

狗脊:强筋骨祛风湿,补肝肾

化湿药:凡气味芳香,性偏温燥,以化湿运脾为主要作用的药

藿香:化湿,解暑,止呕,平脾肝湿热

佩兰:化湿,解暑

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

厚朴: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入汤剂宜后下

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入汤剂后下)

利水渗湿药: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症为主的药

一:利水消肿

茯苓(菌核):宁心安神利水消肿之要药

薏苡仁:除痹,消痈,利水渗湿

二:利尿通淋(清热)

车前子:清肝、肺热清热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包煎)

滑石:清热解暑利尿通淋,收湿敛疮

海金沙(孢子):利尿通淋,止痛(包煎)

三:利湿退黄药(清热)

茵陈:归脾,胃,肝,胆经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金钱草: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虎杖:归肝,胆,肺经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活血化瘀),化痰止咳

温里药:温脾,胃

附子:[药性] 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效]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回阳救逆第一品药,通络

[应用]:亡阳证,阳虚证,寒痹证。

[用法用量]:煎服,3~15g;本品有毒,先煎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肉桂:归肾,脾,心,肝经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原

煎服宜后下或焗服;研末冲服

吴茱萸:归肝,脾,胃,肾经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煎服外用

理气药:脾胃之气

陈皮(成熟的果皮):归脾肺经理气健脾,化痰燥湿

青皮(干燥幼果):归肝胆胃经疏肝破气(性强),消枳化滞

枳实:归脾,胃,大肠经破气消枳,化痰除痞

木香:归脾,胃,大肠,胆,三焦经行气止痛,健脾消食泻痢里急后重“理气止痛要药”

香附:归肝,脾,三焦经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理气和中,“妇科调经要药”

乌药:归肺,脾,肾,膀胱经行气止痛,温肾散寒寒凝气滞胸腹诸证,疏下焦气

青木香:归肝,胃经行气止痛,解毒消肿

佛手:归肝脾胃肺经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

香橼:归肝,脾,胃,肺经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

薤白:归肺,胃,大肠经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刀豆:归胃,肾经降气止呃,温肾助阳止呕

柿蒂:归胃经,降气止呃

消食药

山楂:消食化积,行气散瘀食肉导致的积滞。

神曲:消食和胃助金石贝壳类消化,尤宜外感表证兼食滞者。

麦芽:消食健胃,回乳消胀淀粉类(消化一切米面诸果食积)

鸡内金:消食健胃,涩精止遗。

止血药: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治疗各种出血病症为主的药物,称止血药。

药性:有寒、温、散、敛之异

功效:凉血止血、温经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

主治:咯血、咳血、衄血、吐血、便血、尿血、崩漏、紫癜以及外伤出血等体内外各种出血病证。

注意:(1)注意辨证选药和配伍以增效(2)止血不留於(3)凉血、收敛止血药,易凉遏恋邪,故出血有瘀滞者不宜单用。

分类:凉血止血药(小蓟)、化瘀止血药(三七)、收敛止血药(白及)、温经止血药(艾叶)

一:凉血止血药:

小蓟:肝经,凉血止血,清肝热解毒,散瘀消痈。出血热

大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血热出血证

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血热出血证

槐花: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侧柏叶:凉血止血,化痰止咳。本品尚有生发乌发之效。

苎麻根:凉血止血,安胎,清热解毒。

二:化瘀止血药

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茜草:凉血化瘀止血,通经

三:收敛止血药

白及:归肺,胃,肝经收敛止血,消肿生肌肺胃出血

四:温经止血

艾叶:归肝,脾,肾经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

活血化瘀药:凡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淤血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淤血病症的药

活血化瘀药:

一:活血止痛药

川芎:药性: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应用:血瘀气滞痛证血中之气药

头痛,风湿痹痛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多汗,热盛及无淤之出血证和孕妇均当慎用

延胡索:止痛醋制(有效成分为碱性)活血行气止痛之良药“活血化气第一品药”“行血中之气滞”郁金:活血行肝气寒(清心凉血)利胆退黄

姜黄:活血行气,通经止痛

二:活血调经

丹参: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

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活血祛瘀、通经止痛要药

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肺肠痈

牛膝: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

鸡血藤:行血补血,调经,舒经活络。(当归的活血补血与之相似)

三:活血疗伤药

土鳖虫:破血逐瘀,续筋接骨。

刘寄奴:散瘀止痛,疗伤止血,破血通经,消食化积。

四:破血消癥药

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穿山甲:破血消癥,通经,下乳,消肿排脓。

化痰止咳平喘药:

痰可分寒痰,热痰,湿痰,燥痰,风痰,顽痰。有广义的痰和狭义的痰。百病皆有痰

湿痰——半夏

寒痰——白芥子

热痰——瓜蒌、贝母、竹茹燥痰——川贝

风痰——天南星、白附子顽痰——皂荚麻黄——宣肺平喘——风寒外来之喘咳厚朴——降气平喘——痰饮阻肺

干姜——温肺化痰——寒痰伏肺

杏仁——止咳平喘——多种交喘

葶苈子——泻肺平喘——肺热咳喘

桑白皮——泻肺平喘——痰温雍肺

一:温化寒痰药

半夏:燥湿化痰,温化寒痰要药止呕要药

天南星:祛风痰解痉,祛痰>半夏

白芥子:温肺化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除“皮里膜外”之痰。配紫苏子,莱菔子,如三子养亲汤。皂荚:辛、温,有小毒,祛顽痰

旋覆花:诸花皆升,旋覆降

白前:降气化痰。(前胡:降气化痰,宣散风热)

二:清化热痰药

川贝母:甘,微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

浙贝母:清热化痰,散结消痈

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

前胡:宣散风热,化痰药中的辛凉解表药

桔梗: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三止咳平喘药:

苦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紫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百部:润肺止咳,杀虫灭虱

枇杷叶:清肺止咳,降逆止呕

煎服,止咳宜炙用,止呕宜生用

款冬花:润肺下气,止咳化痰。

马兜铃: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清肠消痔。

桑白皮:泻肺热平喘,利水消肿。善治皮水。

葶苈子:泻肺痰饮平喘,利水消肿。

白果:敛肺化痰定喘,止带缩尿。

平肝息风药:凡以平肝潜阳或息风止痉为主,治疗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病症的药物

一:平抑肝阳药:本类药多为质重之介类或矿石类药物,具有平抑肝阳或平肝潜阳的功效。

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牡蛎:重镇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

紫贝齿:平肝潜阳,镇惊安神,清肝明目。

代赭石:平肝潜阳,重镇安神,凉血止血。

罗布麻叶:平抑肝阳,清热利尿。

二:息风止痉药

牛黄:化痰开窍,凉肝息风,清热解毒。

羚羊角: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钩藤:清热平肝,息风止痉

天麻: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鉴别用药】钩藤、羚羊角、天麻均有平肝息风、平肝潜阳之功,均可治肝风内动、肝阳上亢之证。然钩藤性凉,轻清透达,长于清热息风,用治小儿高热惊风轻证为宜;羚羊角性寒,清热力强,除用治热极生风证外,又能清心解毒,多用于高热神昏,热毒发斑等症;天麻甘平质润,清热之力不及钩藤、羚羊角,但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寒热虚实皆可配伍应用,且能祛风止痛。

地龙:清热息风,通络,平喘,利尿。

全蝎:息风镇惊,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蜈蚣:息风镇惊,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僵蚕: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

补虚药:凡能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气血阴阳虚衰的病理偏向,以治疗虚证为主的药物。

虚证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但就其“证型”概括起来,不外乎气虚、阳虚、血虚、阴虚四类。补益药也可根据其功效和主要适应证的不同而分为补气(人参)、补阳(鹿茸)、补血(当归)、补阴(北沙参)四类。所以使用补虚药,首先应因证选药,必须根据气虚、阳虚、血虚与阴虚的不同证候,选择合适的对证药物。

补虚药除用于虚证以补虚扶弱外,还常常与其他多类药物配伍以扶正祛邪,或与容易损伤正气的药物配伍应用以保护正气,顾护其虚。

使用补虚药还应注意:

一要防止不当补而误补。

二应避免当补而补之不当。

三是补虚药用于扶正祛邪,不紧要分清主次,处理好祛邪与扶正的关系,而且应避免使用可能妨碍祛邪的补虚药,使祛邪而不伤正,补虚而不留邪。

四应注意补而兼行,使补而不滞。

一:补气药

人参:药性:甘、微苦,微温。归肺、脾、心经。

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

应用:元气虚脱证;肺脾心肾气虚证;热病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证。

使用注意:另煎,不宜与藜芦、五灵脂同用。

西洋参:作用弱于人参

黄芪:归脾,肺经补气健脾(脾气虚),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升肌

二:补阳药

鹿茸:归肾,肝经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紫河车;补肾益精,养血益气。

淫羊藿;补肾壮阳,祛风除湿。

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续断: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止血安胎,疗伤续折。

肉苁蓉:补肾助阳,润肠通便。

锁阳;补肾助阳,润肠通便。

益智仁:暖肾固精缩尿,温脾开胃摄唾。

蛤蚧:补肺益肾,纳气平喘,助阳益精。

冬虫夏草:补肾益肺,止血化痰。

海马:补肾壮阳,调气活血。

三:补血药

当归:温,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血虚证、虚寒性腹痛。(四物汤:熟地、白芍、川芎、当归)>熟地黄:补血养阴,填精益髓。肝肾阴虚诸证

>>白芍(根):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风寒表虚证

阿胶:补血,滋阴(肾,肺,心),润肺,止血。补血要药,烊化冲服

何首乌(制首乌——晒后变黑):制用补益精血生用解毒,截疟,润肠通便。大便溏泄不用

四:补阴药

北沙参:养阴清肺胃,益胃生津。肺阴虚、胃阴虚证。补阴药中的补气药

南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补气,化痰

百合:归肺、心、胃经,养阴润肺,清心安神。阴虚内热证

麦冬: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天冬:养阴润燥,清肺生津,降虚火

石斛:益胃生津,滋阴清热

玉竹:养阴润燥,生津止渴滋阴不恋邪。肺阴虚

黄精: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

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墨旱莲:滋补肝肾,凉血止血

肝肾阴虚证须发早白,头晕目眩,失眠多梦

二至丸:女贞子墨旱莲

女贞子:滋补肝肾,乌须明目

龟甲:滋阴潜肝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

鳖甲: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

收涩药:凡以收涩固涩,用以治疗各种滑脱病证为主的药

分为固表止汗药,敛肺涩肠药,固精缩尿止带药

一:固表止汗药

麻黄根:有汗用根无汗用茎有表邪者忌用

浮小麦:固表止汗,益气,除热表邪汗出者忌用

二:敛肺涩肠药

五味子:收涩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凡表邪未解,内有实热,咳嗽初起,麻疹初期,均不宜用

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安蛔止泻,生津止渴外有表邪或内有实热积滞者均不宜服

五倍子:敛肺降火,止咳止汗,涩肠止泻,固精止遗,收敛止血,收湿敛疮湿热泻痢者忌用

肉豆蔻:涩(收)肠止泻,温中行气湿热泻痢者忌用

三:固精缩尿止带药

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止汗止血止带素有湿热而致小便淋涩者,不宜应用

桑螵蛸:螳螂卵鞘固精缩尿,补肾助阳膀胱有热而小便频数者忌用

金樱子:金樱子成熟果实固精缩尿止带,涩肠止泻

海螵蛸:乌贼内壳固精止带,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收湿敛疮

莲子:益肾固精,补脾止泻,止带,养安心神

芡实:益肾固精,健脾止泻,除湿止带

18、比较下列各组的功效

麻黄VS桂枝:

同:辛温解表散风寒风寒表症可配伍同用可用于寒庳

异:麻黄味亦苦,发汗力强,宣肺利水

桂枝味兼甘,发汗力弱,温经通阳

生地黄VS玄参

同:养阴生津清热凉血

异:生地黄

玄参痈肿疮毒

海螵蛸VS桑螵蛸

同:固精止遗治疗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精异:桑螵蛸固肾之中又能补肾助阳

海螵蛸固涩力强、

桑叶VS菊花

当归VS熟地

栀子VS大黄(虎杖)

同:清热泻火解毒

异:栀子:除烦;大黄:通经

木香VS香附

同:理气止痛,宽中消食

异:木香:性燥,食积不化,里急后重,理气止痛要药;香附:性平和,疏肝解郁,治妇科病

桑白皮VS葶苈子

同: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异:桑白皮:性甘寒,缓,清肺热,肤水肿;葶苈子:力峻,泻肺水气,利水强

黄精VS山药:

同:气阴双补,性甘平

异:黄精:补肾力强;山药:善于健脾,有涩性

钩藤,羚羊角,天麻均有平肝息风,平抑肝阳之功,均可治肝风内动,肝阳上亢之证。

钩藤性凉,清轻透达,长于清热息风,用治小儿高热惊风轻症为宜

羚羊角性寒,清热力强,除用治热极生风证外,又能清心解毒,多用于高热神昏,热毒发斑

天麻甘平质润,清热之力不及钩藤、羚羊角,但治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证,不论寒热虚实皆可配伍应用,且能祛风止痛

感冒常用药:(发散XXX的药,主治XXX证)

风寒表征: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香薷。辛夷,苍耳子,生姜,葱白,淡豆豉风热表征:薄荷,牛蒡子,蝉衣,浮萍,桑叶,菊花,金银花,连翘,蔓荆子,葛根,升麻,柴胡,淡豆豉

暑湿表征:藿香,佩兰,紫苏,大腹皮,香薷,白扁豆,厚朴

暑热表征:青蒿,滑石,金银花露,通草,连翘,绿豆,荷叶,白扁豆,西瓜翠衣,淡竹叶,香薷

咳嗽常用药:

寒痰阻肺证:白芥子,苏子,莱菔子,生姜,皂角子,半夏,天南星,白果

湿痰阻肺证:半夏,天南星,白前,旋覆花,橘皮,枳壳,茯苓,苍术,厚朴,白术,香橼,佛手,桔梗

热痰阻肺证:瓜蒌,贝母,知母,青黛,海蛤壳,胆南星,竹茹,竹沥,瓦楞子,海浮石,车前子,石韦,冬瓜子,芦根,天花粉,前胡,四季青,鸡失藤

燥痰阻肺证:知母,贝母,桑叶,沙参,杏仁,天花粉,阿胶,百合,麦冬,天门冬,百部,紫菀,款冬花,梨皮,荸荠

喘证常用药:

肺热痈遏证:石膏,麻黄,杏仁,黄芩,桑白皮,地骨皮,牛蒡子,前胡,地龙,鱼腥草,马兜铃,枇杷叶,金荞麦,瓜蒌,海蛤壳,旋覆花,白前,羚羊角

寒饮涉肺证:麻黄,干姜,细辛,桂枝,苏子,沉香,五味子,厚朴,肉桂,磁石

痰蚀阻肺证:陈皮,半夏,茯苓,苏子,白芥子,莱菔子,旋覆花,皂荚,白前

肺肾虚喘证:人参,蛤蚧,冬虫夏草,胡桃仁,五味子,补骨脂,紫河车,山萸肉,沉香,磁石,钟乳石,诃子,硫磺,黒锡

泄泻常用药:

暑湿蕴结证:葛根,黄芩,黄连,茯苓,木通,车前子,藿香,香薷,白扁豆,荷叶,穿心莲,地锦草,拳参,鸡失藤

食滞肠胃证:山楂,神曲,莱菔子,鸡失藤,枳实,枳壳,青皮,槟榔

脾胃虚弱证:党参,茯苓,白术,白扁豆,山药,莲子,芡实,薏苡仁,砂仁,苍术,厚朴

脾肾阳虚证:补骨脂,五味子,肉豆蔻,吴茱萸,干姜,白术,菟丝子,仙茅,益智仁,附子,肉桂,胡芦巴

各章各节第一味中药要熟悉掌握

石斛夜光丸:石斛、枸杞、熟地黄、菟丝子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高频考点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高频考点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历年考试重点是单味中药及中成药的功效、主治病证。重点章节包括:常用单味中药部分第1、2、4、6、12、13、17章,常用中成药部分第1章。 Top1:补虚剂 [考情分析] 本知识点在2011、2014、2015、2016年考试中分别以最佳选择题、配伍选择题、综合分析选择题形式出现,所占分值约为6分。 考频指数:★★★★★ [具体内容] Top2:止咳平喘剂 [考情分析] 本知识点在2011、2012、2015、2016年考试中分别以配伍选择题、综合分析选择题形式出现,所占分值约为4分。考频指数:★★★★★ [具体内容]

Top3:解表剂 [考情分析] 本知识点在2012、2014、2015、2016年考试中分别以最佳选择题、配伍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形式出现,所占分值约为3分。 考频指数:★★★★★ [具体内容] Top4:清热剂(附:牛黄、板蓝根) [考情分析] 本知识点在2012~2015年考试中分别以最佳选择题、配伍选择题形式出现,所占分值约为3分。考频指数:★★★★★ [考情分析] 本知识点在2013、2014、2016年考试中分别以配伍选择题、综合分析选择题形式出现,所占分值

约为2分。 考频指数:★★★★★ [具体内容] 附:葛根 Top6:祛痰剂 [考情分析] 本知识点在2016年考试中分别以配伍选择题、综合分析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形式出现,所占分值约为2分。 考频指数:★★★★★ [具体内容] Top7:开窍剂之安宫牛黄丸 [考情分析] 本知识点在2011、2015年考试中分别以配伍选择题形式出现,所占分值约为1分。 考频指数:★★★★★ [具体内容]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第八章常用中药的鉴别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第八章常用中药的鉴别 ■ 考点1 常用中药的特点总结 1.狗脊:近边缘1 ~ 4 mm 处有1 条棕黄色隆起的木质部环纹或条纹,偶有金黄色绒毛残留。 2.大黄:根茎髓部有“星点”。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3.何首乌:皮部散列“云锦状花纹” (异常维管束)。 4.商陆:切面木部隆起,形成数个突起的同心性环轮,俗称“罗盘纹”。气微,味稍甜,久嚼麻舌。 5.银柴胡: “珍珠盘”“砂眼”。 6.黄连:①味连:多分枝,常弯曲,集聚成簇,形如鸡爪;②雅连:多为单枝,“过桥”较长;③云连:弯曲呈钩状,多为单枝,较细小。 7.防己: “猪大肠”“车轮纹”。 8.延胡索:置沸水中煮至恰无白心时,取出,晒干。 9.人参: “芦头” (根茎)、“芦碗” (芦头上凹窝状茎痕)、“珍珠点” (须根上的明显的疣状突起)、“艼” (不定根,根茎上生长的)。 10.甘草: “菊花心”。气微, 味甜而特殊。 11.黄芪: 嚼之微有豆腥味 12.远志:气微,味苦、微辛,嚼之有刺喉感。

13.白芷: “疙瘩丁” (根表面皮孔样横向突起)。 14.当归: “归头” (根上端)、“归身” (主根)、“归尾” (支根)、“全归” (根的全体)。主产于甘肃岷县。当归一般栽培至第二年秋末采挖,捆成小把,上棚,以烟火慢慢熏干。 15.川芎:药材呈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饮片呈蝴蝶状,习称“蝴蝶片”。 16.防风: 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 习称“蚯蚓头”。 17.玄参:气特异似焦糖, 味甘、微苦。 18.地黄:主产于河南省。烘焙,至内部变黑,约八成干,捏成团块,习称“生地黄”。 19.党参: “狮子头” (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 20.茅苍术: “朱砂点”“起霜” (暴露梢久,常可见析出白毛状结晶,习称“起霜” ;北苍术无起霜现象)。 21.川贝母: ①松贝: “怀中抱月” (外层磷叶2 瓣,大小悬殊,大瓣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②青贝:鳞茎呈类扁球形,外侧鳞片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端多开口;③炉贝:“虎皮斑” (炉贝表面黄白色, 梢粗糙, 常有黄棕色斑块; 22.浙贝母:①珠贝:鳞茎呈扁球形,外侧鳞片略称肾形,较大而肥厚,呈元宝状;②大贝:为鳞茎外层单瓣鳞叶,略呈新月形, 断面白色至黄白色, 富粉性。 23.天麻:“红小辫”“鹦鹉嘴”。 25.羌活: “蚕羌”“竹节羌”“条羌”“大头羌”。 26.鸡血藤:韧皮部有树脂状分泌物呈红棕色至黑棕色, 与木部相间排列呈数个同心性椭圆形

中药学答案

一、选择题 A型题 1. 川芎的功效为 B.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2. 既能活血,又能补血的药物为B. 鸡血藤 3 ?能利水消肿的药物是E.黄芪 4 .哪项不是熟地黄的功效B.活血 5. 厚朴的功效是D.行气燥湿消积平喘 6 .麻黄根的功效是:A.敛肺止汗 7 ?下述哪项不是中药的性能 C ?轻 重 8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典是:B.《新修本草》 9 ?常用治疥癣、秃疮、湿疹的药物是: E.硫黄 10 ?治疗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的药物组合是:C ?柴胡、黄苓 11 ?既疏散风热,又疏肝解郁的药物是E .薄荷 12 ?马钱子的功效为C ?散结消肿,通络止痛 13 ?用治脾寒泄泻,腹中冷痛的药物 是C .益智仁 14 ?肺气亏虚的短气喘促,脉虚自汗,宜选 A .人参 15.能缓和药物烈性或减轻毒副作用的药物是 D .甘草 16 .治阴虚内热,口渴多饮,小便频数的消渴证,宜选D.山药 17 .既能安神又能纳气平喘的药物是A .磁石 18 ?具有软坚散结之效的平抑肝阳药 是C ?牡蛎 19 .下列除哪项外均为仙鹤草的功效E.退黄 20 ?既能行气散结,又能散寒止痛的药物是 A .荔枝核 21 ?宋代最有影响的本草著作是 D.《证类本草》23. 七情配伍关系中表示增效的是 D.相使 24. 下列哪味药不反甘草? C.大蓟 25. 既利咽开音、透疹,又息风止痉、退翳 的药是E.蝉蜕 26. 治疗咽喉肿痛,首选E.射干 27. 性微温,外感风寒、风湿、风热表证均 可应用的药是E.防风 28. 治少阴经头痛的药是 D.细辛 29. 治气滞血瘀,胁肋脘腹疼痛,常用川楝 子配伍C延胡索 30. 既温肺化饮,又温中回阳的药物 是B干姜 31. 具有托毒生肌作用的药是 A.黄 芪 32. 下列哪项不是青蒿的功效?E凉血 33. 既能消食化积,又能下气化痰的药是C 莱菔子 34. 既健脾燥湿,又止汗安胎的药是 E.白术 35. 别名为大力子的药是A.牛蒡子 36. 功能疏肝破气,消积化滞的药是C.青皮 37. 味甘质粘的止血要药是 C.阿胶 38. 下列哪项不是金钱草的主治证? B痰饮咳喘 39. 既清热解毒,又升举阳气的药是 C.升麻 40. 既破气行血,又消积止痛的药是A莪术 41 ?中药动物组织、器官及激素制剂的 使用始于: D.唐代 42 ?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的 是哪部著作:D.《本草纲目》 43 .下列除哪味药外均能散风热,透疹:E. 柴胡 44. 两药合用,能产生毒性或增强毒性反应 或副作用的配伍是:C.相反 45. 除哪味药外均具有利水功效:C._ 黄连 46 ?下列哪项不是虎杖的功效:E.滋阴降火 47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选哪味药:C.知母 48.善治肺痈吐脓的药物是:C.鱼腥草 49 ?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的是: D. 苦参 50 .下列哪项不是葛根的功效: C. 祛风杀虫 51 .退虚热,善除无汗骨蒸的药物是D.地 骨皮 52?下列哪组属沉降药性:E.苦酸寒 53?补益药应该在何时服:C.空腹服 54. 平性药是指:E.寒热偏胜之性不显著, 药性平和的药物 55. 善治小便混浊色如米泔膏淋的药物是: C.萆薢 56 .《证类本草》的成书年代是 B . 宋代 57 ?芫花醋制用的目的是D.减低毒 性 58 ?具有清肺润燥,解毒消痈功效的 是:E .天花粉 59.柴胡治少阳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 苦咽干,与下列何药配伍最佳: D.黄苓 60 .均能化湿行气,温中止呕的药对 是:D.砂仁、白豆蔻 61. 以植物花粉入药的是B蒲黄 62. 产于江苏的道地药材是B薄荷 63. 下列不属于十九畏”的是E 丁香畏三棱 64. 宋代本草的代表著作是B《证类 本草》 65. 既可温中散寒、回阳通脉,又可温 肺化饮的药物是A干姜

中药学-七版教材

《中药学》教材 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f313151138.html,/default.aspx 简介: 本站的《中药学》教材全文内容取材于网上流行的《中药学》七版教材文本格式,经过本站整理并仔细校对而成,纠正了其中许多错误。本站为每味中药配以图片,包括源态(源植物、源动物、源矿物等)、药材、饮片,以方便学习者更加方便快捷地学习《中药学》。 本站的《中药学》教材仅收取《中药学》七版教材中所有474种中药,不包括总论,因此,章节从第八章解表药开始,并配以各种索引方式,如按章节索引、按出处索引等,可以给学习者以不同的角度,以使学习者对《中药学》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 第一节现代中药事业发展的历程 一、五十年代初期的分散经营(1949~1954) 1949年到1954年,中药主要是私人经营,据商业部门1954年统计,全国私营中药商有10.4万余户,为西药商6600万户的15倍多,中药从业人员有27万多人,私营业起主要作用。 1954年毛泽东主席对中医工作明确指出“中药应当很好的保护与发展,我国的中药有几千年的历史,是祖国极宝贵的遗产,如果任其衰落下去,那是我们的罪过。所以,对各省主产药材应加以调查保护。鼓励生产,便利运输,改进推销。对中药研究光做化学分析是不够的,应进而做药理实验和临床实验,特别上对中药的配合作用更应注意”。毛泽东这一重要指示,对中药事业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由于中药涉及多部门,为了便于协调进行工作,分工负责,由中央卫生部、商业部、农业部、林业部、中国科学院、全国合作总社等单位组成了中药管理委员会。由卫生部负主要责任,统一管理中药的生产和研究工作。 二、中药农工商一体、产供销结合的体制形成与发展(1955~1985) 1955年3月1日,商业部成立了中国药材公司。中国土产公

中药学笔记之完整版

一,解表药--味辛归肺膀胱经1.辛温解表药 麻黄--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平喘风寒表实无汗 桂枝--发表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表实无汗表虚有汗皆可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毒气滞胎动不安,妊娠恶阻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疗疮止血既散风寒又散风热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引经药无所不达一身之风寒湿痹痛 羌活--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上半身风湿痹痛太阳之头项强痛 藁苯--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巅顶头疼 细辛--散寒祛风温肺化饮通窍止痛阳虚感冒用量<3克 白芷--发散风寒燥湿止带通窍止痛消肿止痛阳明头痛眉棱骨痛 香薷--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湿夏季乘凉冷饮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热

苍耳--散寒通窍除湿止痛有小毒 辛夷--散寒通窍风寒头痛鼻塞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肺胃心经 2.辛凉解表药 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蔓荆--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风湿痹痛肢拘急 牛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辛苦寒能升浮沉降兼可通便 蝉蜕--疏散风热明目退翳透疹止痒息风止痉喑哑咽痛 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桑叶--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葛根--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长于缓解颈部肌肉紧张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少阳之寒热往来配黄芩半表半里之热 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丹毒痄腮温毒发斑

豆鼓--解表除烦辛甘微苦凉归肺胃经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二,清热药--多寒凉味多苦主治里热证 1.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配黄柏阴虚火旺配川贝母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注射液引产不宜与乌头孕妇禁用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配淡豆鼓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 夏枯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瘰疬瘿瘤 芦根--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津止呕利尿 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上炎之口糜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下移小肠之热淋尿痛,尿赤,尿涩 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中药学的学习方法

中药学的学习方法 清代本草学家汪昂曾风趣地告诉读者:“最能使人如寐如睡者,莫过于读本草。”在《中药学》的教学中,反映员为强烈的是“中药难记”。这是因为中药为数众多,每一味药物自成一体,性能功效互异,配伍应用变化难测。就是性能功用相似的同一类药物,其主治范围,作用强度,用量用法,毒性和禁忌,往往也各有其个性特征。除了中药自身的学科知识外,中药学还要涉及中医药基础、诊断学,甚至初学者尚未学习的方剂学和临床各科的一些内容。因此,中药学的信息量大,知识面广,很容易混淆,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掌握记忆,十分困难。但是,中药学也并非杂乱无章、其中存在很多规律性的东西和趣味性,只要学习方法正确,并为之付出艰苦的劳动,这些团难是可以克服的,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圆满地完成中药学的学习任务。 下面提出几点学习中药学的方法,以供参考: 一、学习小药学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因为中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中药学的理论相知识,与中医理论紧密联系,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中医理论有寒、热、虚、实等辩证纲领,中药学才有四气、补泻等相应的药性理论。中医学有脏腑经络学说,中药学才有与这一特殊疾病定位方法相适应的归经内容。中医学有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的生理和病理体系,中药学则归纳出药物作用的升降浮沉趋向。名目繁多的中药功效,也是完全与中医理论的病因、病机对应的。后者的病因有风、寒、暑、湿、燥、火、痰饮、瘀血、食积、虫积,病机有阴阳失调、气血失常、风气内动等,前者遂以祛风、散寒、解暑、除湿、润燥、泻火、化痰、活血、消食、杀虫、滋阴、助阳、养血、益气、行气等一一呼应。 根据现行的中医、中药各专业教学计划,在学习中药学之前,已经完成了中医基础理论或中医诊断学的系统学习。应当把这些课程中掌握的有关中医理论,融会贯通于中药学的学习之

中药学笔记整理之完整

一,解表药--味辛归肺膀胱经 1.辛温解表药 麻黄--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平喘风寒表实无汗 桂枝--发表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表实无汗表虚有汗皆可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毒气滞胎动不安,妊娠恶阻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疗疮止血既散风寒又散风热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引经药无所不达一身之风寒湿痹痛羌活--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上半身风湿痹痛太阳之头项强痛 藁苯--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巅顶头疼 细辛--散寒祛风温肺化饮通窍止痛阳虚感冒用量<3克 白芷--发散风寒燥湿止带通窍止痛消肿止痛阳明头痛眉棱骨痛 香薷--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湿夏季乘凉冷饮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热 苍耳--散寒通窍除湿止痛有小毒 辛夷--散寒通窍风寒头痛鼻塞 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肺胃心经 2.辛凉解表药 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蔓荆--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风湿痹痛肢拘急 牛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辛苦寒能升浮沉降兼可通便 蝉蜕--疏散风热明目退翳透疹止痒息风止痉喑哑咽痛 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桑叶--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葛根--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长于缓解颈部肌肉紧张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少阳之寒热往来配黄芩半表半里之热 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丹毒痄腮温毒发斑 豆鼓--解表除烦辛甘微苦凉归肺胃经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二,清热药--多寒凉味多苦主治里热证 1.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配黄柏阴虚火旺配川贝母阴虚劳嗽肺燥咳嗽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注射液引产不宜与乌头孕妇禁用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配淡豆鼓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 夏枯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瘰疬瘿瘤 芦根--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津止呕利尿 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上炎之口糜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下移小肠之热淋尿痛,尿赤,尿涩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记忆宝

常用单味中药 第一章解表药 1.麻桂香姜发汗,香麻利水力缓;宣肺平喘麻黄,和中化湿寻香。桂枝解肌助 阳,温通经脉常用。姜紫发散解表,鱼蟹中毒可疗;生姜温胃止呕,温肺止咳可投;紫苏行气宽中,胎动恶阻可控。 2.羌防苍藁祛风解表,散寒除湿止痛可靠。防风解痉擅长,苍耳通窍止痒;羌 活善治肩痹,藁本巅顶尤宜。 3.苍芷辛细祛风解表,散寒止痛通窍均好。白芷善治阳明,细辛专攻少阴;苍 耳上能通脑,辛夷通窍绝妙。白芷止带排脓兼止痒,细辛温肺化饮止咳棒; 苍耳止痒除湿,上下内外通使。 4.薄荷牛蒡子与蝉蜕,疏风利咽透疹兼备;薄荷清利头目疏肝,牛蒡解毒消肿 祛痰;蝉蜕明目退翳,又可开音止痉; 5.桑菊木贼与蝉蜕,明目疏风病邪退;桑菊均可平肝阳,菊花清热解毒良;桑 叶木贼凉血止血,桑叶清肺润肺效切,蝉蜕开音止痉特别。 6.葛根柴胡与升麻,发表退热疗效佳;升阳原理各不一,升柴举陷配黄芪。葛 根升阳以止泻,项背强痛效特别,解肌缓急生津切。升麻葛根又透疹,升麻解毒是特征。柴胡和解少阳,疏肝调经效强。 7.蔓荆薄荷疏散,清利头目同甘;蔓荆祛风止痛性寒,薄荷透疹利咽疏肝。 既解表又透疹:荆芥、西河柳、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浮萍; 既散风寒又止痛:羌活、藁本、防风、苍耳子、细辛、白芷; 既疏散风热又解毒:牛蒡子、菊花、升麻。 白芷善治阳明头痛;细辛善治少阴头痛;藁本善治巅顶头痛;羌活善治太阳头痛及上半身风湿痹痛。 善治项背强痛的药物是:葛根; 邪在少阳半表半里往来寒热证最宜选择的药物是:柴胡

第二章清热药 1.石知天芦四药对,清热泻火入肺胃。芦知花粉滋阴生津,石膏敛疮止血生肌。 知母善润上中下,肺胃肾阴全靠他;花粉排脓消肿,引产孕妇禁用。芦根清肺透表,除烦止呕利尿。 2.栀子竹叶淡竹叶,利尿泻心除烦热。栀子解毒消肿止痛强,凉血止血利湿而 退黄。 3.密蒙青葙谷决夏,清肝明目效不差。决明善通便润肠,夏枯消肿散结效量, 谷精疏散风热用常。 4.三黄燥湿泻火解毒,龙胆专攻肝胆效宏;苦参尤善祛风止痒,下行利尿杀虫 效强。 5.玄地凉血养阴润肠,玄参解毒散结火降。赤紫丹凉血活血,牡丹退虚热效确, 赤芍止痛清肝热。紫草牛角凉血解毒,紫草透疹斑疹透出,牛角泻火定惊效独。 6.银翘野心解毒疏散,连翘清心利尿散结;心莲燥湿可观,野菊疏风平肝。 7.蝴蝶射马大板豆,清热解毒利咽喉;大青叶善凉血消斑,射干散结消肿祛痰; 蝴蝶疏肝又和胃,马勃止血兼清肺。 8.白苋秦鸦解毒止痢,头翁齿苋凉血止痢,鸦胆秦皮燥湿止痢。鸦胆杀虫截疟 蚀疣,齿苋通淋止血效优。秦皮燥湿止带,清肝明目厉害。 9.鱼蒲二半垂盆土,清热利湿又解毒。公英尤善治乳痈,腥草尤善疗肺痈;二 半均可利水消肿,枝莲散瘀止血不同;土苓解毒利关节,梅毒拘挛均完结。 垂盆性寒而不强,解毒利湿可退黄。

中医院校“十二五”教材《中药学》重点

一:中药总述 清热药: 含义:凡以清热里热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里热症得药物,称为清热药 功效:实热证-—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气血两清 虚热证-—养阴清热 适应证:温热病高热烦渴,脏腑实热证,湿热黄疸/泻痢,温毒发斑,疮痈肿毒等里热证 注意点:①该类药物药性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用 ②苦寒药物易化燥伤阴,热证伤阴或阴虚者慎用 ③清热药禁用于阴盛格阳或真寒假热之证 分类: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 化湿药: 含义:凡气味芳香,性偏温燥,以化湿运脾为主要作用得药物,称为化湿药 功效:醒脾化湿,燥湿健脾解暑 适应证:湿浊内阻,脾为湿困,运化失常所致得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体倦 口干多涎、舌苔白腻等证 注意点:药物气味芳香,多含挥发油,一般以作为散剂服用疗效较好,如后下 多属辛温燥之品,易于耗气伤阴,故阴虚血燥及气虚者慎用 利水渗湿药: 含义: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水湿内停病证得药物 功效: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作用 适应证:主要用于水湿内停所致得各种病证,如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痰饮、淋证、黄疸、湿疮、带下、湿温等 注意点:易耗伤津液,对阴亏津少、肾虚遗精遗尿者,宜慎用或忌用 有些药物有较强得通利作用,孕妇应慎用 分类:利水消肿药、利尿通淋药与利湿退黄药

理气药: 含义:凡以梳理气机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气机不畅之气滞、气逆证得药物,称为理气药,又称行气药、其中行气力强者,又称为破气药 功效:梳理气机,理气健脾,疏肝解郁,理气宽胸,行气止痛,破气散结,降逆止呕 适应证:气逆证 气滞证—脾胃气滞、肝气郁滞与肺气壅滞 注意点:本类药物多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故气阴不足者慎用 止血药: 含义: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各种出血病证得药物,称止血药 功效:凉血止血,温经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 适应证:咳血,吐血,便血,尿血及外伤出血等体内外各种出血证 分类:凉血止血药,温经止血药,化瘀止血药,收敛止血药 注意点:1。注意用药配伍 2、止血不流瘀 活血化瘀药: 含义:凡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瘀血证得药物,称为活血化瘀药,也称活血祛瘀药,简称活血药或化瘀药。其中活血化瘀作用强者,又称破血药或逐瘀药 功效:通过活血化瘀作用从而达到止痛,调经,疗伤,消癥,通痹,消痈,祛瘀生新等功效 适应证:适用于一切瘀血阻滞之证 分类: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活血疗伤药,破血消癥药 注意点:1.活血化瘀药行散走窜,易耗血动血,应注意防其破泄太过,做到化瘀而不伤正 2.不宜用于妇女月经过多以及其她出血证而无瘀血现象者,对于妇女尤当慎用或忌用化痰止咳平喘药: 含义: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痰证得药物,称为化痰药;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喘息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咳嗽气喘得药物,称止咳平喘药

《中药学》

《中药学》教学课件 相关概念 ◆什么就是中药? ◇中药: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得药物。 ●传统药物得总称,相对概念,近百余年 ●大部分产于中国 ●大部分为天然产物 ●中医学理论为基础,有独特理论体系 ◇本草:大部分来源于植物 ●常用:500种左右; ●文献:3000多种; ●目前:12800种以上; ●80%以上来源于植物。 ◇草药、中草药:中药混称 ◇民族药:理论体系不同 ◇产品形式: ●药材:药物在产地采集、初加工后得产品。 ●饮片:药材经炮制加工,降毒、增效,供调剂、制剂。 ●成药:疗效突出得经验处方,按严格方法,制成一定得剂型。 ◆中药学:(本草学) ◇基本理论 ◇具体药物: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 ◆国外相关:汉方、韩药、Herbs、Botanic 原始社会药物得起源 ◆口尝身受,药、食同源 ◆无意误食→ 有意试验→ 积累药物经验 ◆“神农尝百草” ◆长期生活、医疗实践结果 夏商周时代 ◆酒、汤剂得运用 ◇酒:“百药之长” ◇汤液:方便服用、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促进了复方药剂发展。 ◆口耳相传→文字记载 ◇钟鼎文:“药”,“治病之草,从草,乐音” ◇《诗经》:植物、动物300多种 ◇《山海经》:100余种药:动物、植物 ◇《黄帝内经》:药性理论基础: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 ◇《五十二病方》:药物240余种,炮制、制剂、用法、禁忌

秦汉时期 ◆《神农本草经》(《本经》) ◇现存最早得药学专著 ◇作者:不详 ◇年代:东汉末年 ◇载药:365种 ◇版本:原书早佚,明清学者整理 ◇内容、价值: ●中药基本理论。“序例”:四气五味、有毒无毒。 ●“三品分类法”:上、中、下三品,养身延年与祛邪治病。 ●总结秦汉以前得药学成就。 ●各药历用不衰,现教材:204种。 两晋南北朝时期 ◆《本草经集注》 ◇作者:陶弘景 ◇年代:梁代(公元500 年左右) ◇载药:730 种 ◇内容、价值: ●补充药物理论与操作原则。 ●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各类又分三品。 ●首创诸病通用药。80余种。 ●朱书《本经》,墨书《别录》,小字作注。 ●总结梁代以前得主要药学成就,综合本草模式初步确立标志。 ◆其她本草著作 ◇《雷公炮炙论》:南朝刘宋·雷斅 ●300种药物炮制方法。 ●第一部药物炮制专著。 ●分支学科产生标志。 ◇《吴普本草》 ◇《李当之药录》 ◇《名医别录》 ◇《徐之才药对》 隋唐时期 ◆《新修本草》(《唐本草》) ◇第一部官修本草(药典)。 ◇作者:苏敬、李勣主持,23人参与。 ◇年代:唐显庆四年(公元659 年)。

考点归纳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 2017年分值:5分左右1.四气 2017年预测:必考,四气+五味的综合运用,1分 2.五味 2017年预测:必考,五味的简单理解,具体考法同2016年真题,3分 3.“七情” 2017年预测:必考,七情的综合理解,具体考法参考2014年真题,配伍题 4.君臣佐使 2017年预测:考试频率约在50% 5.升浮沉降 2017年预测:考试频率50%

6.功效分类题 2017年预测:考试频率50%,考法见2014年真题 7.历代本草题 2017年预测:考试频率<20%,考法在本草名称和特点 第二章中药材生产与品质分值:5分左右 重点:1.采收原则 2.药材加工方法,其中“发汗”必考,单选/多选 3.“道地药材”产地,必考,配伍题 1.“道地药材”产地题 2017年预测:必考4分,80%考试考点见下表 2.加工方法 2017年预测:“发汗”的5个药材,必考 3.采收原则题 2017年预测:花蕾入药,必考,单选题1分 第三章中药化学

一、总论 考点一:提取方法题(2017年必考1分) 考点二:分离方法题(2017年50%,1分) 考点三:结构鉴定题(50%, 1分) 考点四:分子极性大小题(2017年考试频率80%) (极性小)石油醚<乙醇<甲醇<水(极性大) 最喜欢考乙醇和水的极性最大 考点补充:物质纯度判断方法:熔点、熔距+TLC(波层色谱) 二、生物碱(中药化学重点,历年考分在5-7分) 考点五:生物碱分类题(必考,配伍题2分) 考点六:生物碱性质 1.碱性强弱(2017年考试频率80%) 碱性用pKa表示,pKa越大,碱性越强 碱性强弱:季铵碱>脂肪胺>酰胺 2.小檗碱、蛇根碱呈黄色,小檗碱碱性最强,利血平在紫外光下显荧光,咖啡因等个别生物碱具有升华性。 3.生物碱主要在双子叶植物中,苦味,多为无色或白色结晶,多呈左旋光性。 考点七:生物碱鉴别反应题(2017年考试频率40%)

中药学

中药学 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和保健作用的物质。 中药学:就是指专门研究中要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作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称,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如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青海的大黄,内蒙的黄芪,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山西的党参,河南的地黄、牛膝、山药、菊花,云南的三七、茯苓,四川的川芎、黄连、贝母、乌头,山东的阿胶,浙江的贝母,江苏的薄荷,广东的陈皮和砂仁等等。 炮制方法: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 1修治:纯净药材、粉碎药材、切制药材 2水制:漂洗、浸泡、闷润、喷洒、水飞(是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3火制:炒(分为炒黄、炒焦、炒炭)、炙、烫、煅、煨(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至于热火灰中或用吸油纸与药物隔层分开进行加热的方法)。 4水火共制:煮法、蒸法、炖法、潬法 5其他制法:制霜、发酵、精制、药拌 四气:就是指寒热温良四种不同的药性,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性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泄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倾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多用治热证、火证、咳喘、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 甘:“能缓、能和、能补”,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方面。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多用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咸:“能下、能软”,即具有写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多用治大便燥结、痰核、瘿瘤、癥瘕痞块等证。 淡:“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多用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之证。 涩:“与酸味要的作用相似,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出血等证。 其中,酸入肝(属木),苦入心(属火),甘入脾(属土),辛入肺(属金),咸入肾(属水)。 升降沉浮:使药物对人体不同的趋向性。升,即上升提举、趋向于上;降,即下达降逆,趋向于下;浮,即向外发散,趋向于外;沉,即向内收敛,趋向于内。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些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

中药专业课程教材

云南新兴职业学院课程教材目录汇总 制药营销系专业课程教材目录 中药专业课程教材 课程设置:公共基础课程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专业主干课、素质拓展课程、综合实践课五类。 1、公共基础课程课程 课程名称教材名称出版社主编出版 时间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 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教社 本书编 写组 201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高教社 本书编 写组 2015 英语创新医学英语(第一册)上交社刘荣朝2011 体育大学生体育与健康北邮社潘琼2014 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科社黎建锋2014 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自编2015 大学语文大学语文北理社郭秀兰2015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云人社李艳梅2015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性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性教育中言实社王明娟2015 形势与政策形势与政策 2、专业基础课程课程 课程名称教材名称出版社主编出版 时间人体解剖学人体解剖学人卫社盖一锋2015 生理学生理学人卫社郭争鸣2015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人卫社吕文亮2015 基础化学基础化学河科技社李炳诗2011 分析化学分析化学人卫社谢庆娟2013

3、专业主干课 课程名称教材名称出版社主编出版 时间中药学中药学人民卫生杨丽2015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学人卫社郑小吉2014中药药理与运用中药药理与运用人卫社徐晓玉2014 中药药剂学中药药剂学人卫社胡志方2015药用植物栽培学药用植物栽培学高教社郭巧生2014 方剂学中药方剂学人卫社李铁男2014 药学微生物药学微生物化工社刘春兰2011制剂技术与设备药物制剂设备人卫社邓才彬2014 中药鉴定技术中药鉴定技术人卫张钦德2014 中药化学技术中药化学技术人卫李端2014 药事管理与法规药事管理与法规人卫社杨世明2015 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品经营与管理河科技社王麦成2011 中药炮制技术中药炮制技术人卫社刘波2014 4、素质拓展课程 课程名称教材名称出版社主编出版 时间 2015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医药科技本书编 写组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化工社刘素梅2015 5、综合实践课 课程名称教材名称出版社主编出版时 间入学教育入学教育系部 国防教育国防教育学院 基础化学实验基础化学实验系部 中药学技能实训中药学技能实训系部中药药剂学技能实训中药药剂学技能实训系部中药炮制技能实训中药炮制技能实训系部 中药综合技能实训中药综合技能实训系部

中药学-(8)

中药学-(8) 1. 防己具有的功效是 A.活血通经,除湿和胃 B.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C.行气化湿,利尿消肿 D.温里散寒,活血通络 E.软坚散结,补益肝肾 答案:B 2. 五加皮的功效是 A.祛风湿,强筋骨,利尿 B.祛风湿,补肝肾 C.祛风湿,强筋骨,止痹痛 D.祛风湿,强筋骨 E.祛风湿,强腰脊 答案:A 3. 被称为“风药中之润剂”的药物是 A.威灵仙 B.防己 C.蕲蛇 D.川乌 E.秦艽 答案:E

4. 治疗风湿痹证,腰膝酸痛,下肢痿软无力,遇劳更甚者,应首选 A.防己 B.秦艽 C.五加皮 D.旆莶草 E.白花蛇 答案:C 5. 既能祛风湿,又能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药物是 A.木瓜 B.杜仲 C.桑枝 D.桑寄生 E.防己 答案:D 6. 桑寄生、五加皮除均可祛风湿外,还具有的功效是 A.清热安胎 B.利尿消肿 C.定惊止痉 D.温通经络 E.补肝肾,强筋骨 答案:E A.威灵仙

C.狗脊 D.独活 E.木瓜 7. 既能祛风湿,又能消骨鲠的药物是 答案:A 8. 既能祛风湿,又能强腰膝的药物是答案:C A.祛风湿,止痛,解表 B.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C.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D.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 E.祛风湿,温经止痛 9. 五加皮的功效是 答案:D 10. 桑寄生的功效是 答案:B 11. 砂仁具有的功效是 A.温肝 B.暖肾 C.温肺 D.温中

答案:D 12. 肉豆蔻与白豆蔻均具有的功效是 A.涩肠止泻,下气平喘 B.温中散寒,行气消胀 C.温中行气,燥湿止带 D.收敛固涩,制酸止痛 E.涩肠止泻,敛肺止咳 答案:B 13. 藿香具有的功效是 A.止呕 B.止咳 C.止血 D.止痛 E.止泻 答案:A 14. 既能化湿,又能解暑的药物是 A.藿香、佩兰 B.苍术、厚朴 C.砂仁、白豆蔻 D.橘皮、青皮 E.茯苓、玉竹

中药学最全面完整版笔记讲义

中药功效比较表 (一)解表药 (1)发散风寒药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 +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解表散寒解鱼蟹之毒+行气宽中 生 +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炒炭止血 防风 +胜湿止痛,止痉,止泻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藁本 + 白芷 +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痈排脓 细辛 + +温肺化饮,通窍醒神 苍耳子发散风寒,宣通鼻窍,止痛+散风祛湿 辛夷 +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2)发散风热药薄荷疏散风热,透疹利咽+清利头目,疏肝行气 牛蒡子 +宣肺祛痰,清热解毒散肿,滑肠通便 蝉蜕 +开音,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桑叶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平抑肝阳+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 +清热解毒 柴胡解表,升阳举陷+退热,疏肝解郁,退热截疟 升麻 +透疹,清热解毒 根 +透疹,生津止渴,止泻 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二)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石膏清热泻火,止渴+除烦,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知母 +生津润燥,滋阴润燥(肺,胃,肠,肾阴) 芦根 +生津,除烦,止呕,清热利尿 天花粉+生津,消痈排脓 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栀子 +利湿,凉血解毒。焦栀子凉血止血 夏枯草清热泻火,清肝明目,降血压+散结消肿 决明子 +润畅通便 (2)清热燥湿药黄芩清热燥湿(上焦),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黄连(中焦) + 黄柏(下焦) +退热除蒸,解毒疗疮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止泻 白鲜皮 +清热解毒,祛风 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明目 (3)清热解毒药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 连翘 +消肿散结,清心利尿(疮家圣药)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通经下乳 紫花地丁 +凉血

中药学(功效)

执业药师中药功效总结(汇总) 1.解表药 1.1辛温解表药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 紫苏:发散风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半夏天南星毒。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炒炭止血。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藁本: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细辛:祛风散寒,止痛,通鼻窍,温肺化饮。 白芷:发散风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

消肿。 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除湿止痛,止痒。 辛夷:散风寒,通鼻窍。 西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 1.2辛凉解表药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 蔓荆子: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 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葛根:解 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 泻, 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

阳气, 淡豆豉:解表,除烦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2.清热药 2.1清热泻火药 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夏枯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 芦根: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 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2.2清热燥湿药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

中药学教材附篇

附篇 临床常见百种病证 用药简介 本教材是按药物功效不同分章论述的,本附篇则是以常见病证为纲,打破章节界限,介 绍临床用药。这样正文以药物功效主治纵向归纳,附篇以病证用药横向综合,纵横交错,融汇贯通,以期使学生打下辨证用药的坚实药性基本功,同时为学习方剂学、临床课,搞好辨 证论治和遣药组方创造条件。 1。感冒常用药 (1)风寒表证: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香薷辛 夷苍耳子生姜葱白淡豆豉 (2)风热表证:薄荷牛蒡子蝉衣浮萍桑叶菊花金银花连翘蔓荆子葛 根升麻柴胡淡豆豉 (3)暑湿表证:藿香佩兰紫苏大腹皮香薷白扁豆厚朴 (4)暑热表证:青蒿滑石金银花露通草连翘绿豆荷叶白扁豆西瓜翠衣 淡竹叶香薷 2.气分实热证常用药石膏知母寒水石栀子黄芩黄连黄柏竹叶芦根 天花粉鸭跖草 3。营分血分实热证常用药(包括热入心包证) 水牛角生地玄参赤芍丹皮 丹参莲子心连翘心连心麦冬竹叶卷心 4,温毒发斑证常用药水牛角玄参生地赤芍丹皮大青叶板蓝根青黛 羚羊角升麻紫草番红花 5.湿温暑温证常用药白豆蔻薏苡仁杏仁藿香佩兰青蒿黄芩滑石通 草香薷茵陈厚朴清水豆卷黄连金银花露绿豆荷叶 6.温邪发热、骨蒸劳热证常用药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秦艽龟 甲鳖甲女贞子旱莲草牡蛎玄参泽泻丹皮熟地黄生地黄知母黄柏 7。咳嗽常用药 (1)寒痰阻肺证:白芥子苏子莱菔子生姜皂角子半夏天南星白果 (2)湿痰阻肺证:半夏天南星白前旋覆花橘皮枳壳茯苓苍术厚朴白

术香橼佛手桔梗 (3)热痰阻肺证:瓜萎贝母知母青黛海蛤壳胆南星竹茹竹沥瓦楞子 海浮石车前子石韦冬瓜子芦根天花粉前胡四季青鸡矢藤 (4)燥痰阻肺证:知母贝母桑叶沙参杏仁天花粉阿胶百合麦冬天冬 玉竹百部紫菀款冬花梨皮荸荠 8.肺痨常用药百合地黄天冬麦冬阿胶西洋参知母五味子川贝百 部沙参紫菀款冬花冬虫夏草枸杞子黄柏龟甲鳖甲仙鹤草白及三七丹皮山栀紫珠血余炭花蕊石 9.喘证常用药 (1)肺热壅遏证:石膏麻黄杏仁黄芩桑白皮地骨皮葶苈子牛蒡子前胡 地龙鱼腥草马兜铃枇杷叶金荞麦瓜蒌海蛤壳旋覆花白前羚羊角 (2)寒饮涉肺证:麻黄干姜细辛桂枝苏子沉香五味子厚朴肉桂磁石 (3)痰浊阻肺证:陈皮半夏茯苓苏子白芥子莱菔子旋覆花皂荚白前 (4)肺肾虚喘证:人参蛤蚧冬虫夏草胡桃仁五味子补骨脂紫河车山萸肉 沉香磁石钟乳石诃子硫黄黑锡 10.痞证常用药 (1)脾胃气滞证:橘皮枳实枳壳木香苏梗乌药砂仁白豆蔻厚朴沉香 檀香降香柿蒂大腹皮槟榔甘松薤白 (2)湿滞伤中证: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白豆蔻砂仁白扁豆草豆蔻香薷 陈皮大腹皮 11.胃脘痛常用药 (1)寒邪客胃证:高良姜干姜吴茱萸生姜小茴香胡椒乌药丁香砂仁 荜茇荜澄茄白豆蔻 (2)脾胃虚寒证:黄芪党参茯苓白术山药白扁豆干姜桂枝蜂蜜大枣 饴糖 (3)肝胃气滞证:香附青木香半夏吴茱萸佛手香橼木香乌药 12.呕吐常用药 (1)胃寒呕吐证:半夏生姜吴茱萸砂仁木香丁香橘皮柿蒂刀豆灶心 土旋覆花藿香佩兰代赭石 (2) 胃热呕吐证:竹茹黄连芦根枇杷叶黄芩生石膏栀子藿香佩兰 13.呃逆常用药丁香柿蒂刀豆沉香荜茇荜澄茄 14.腹痛常用药

中药学最全面完整版笔记讲义

中药功效比较表 (一)解表药 (1)发散风寒药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 +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解表散寒解鱼蟹之毒+行气宽中 生姜 +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炒炭止血 防风 +胜湿止痛,止痉,止泻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藁本 + 白芷 +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痈排脓 细辛 + +温肺化饮,通窍醒神 苍耳子发散风寒,宣通鼻窍,止痛+散风祛湿 辛夷 +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与中,利水消肿 (2)发散风热药 薄荷疏散风热,透疹利咽+清利头目,疏肝行气 牛蒡子 +宣肺祛痰,清热解毒散肿,滑肠通便 蝉蜕 +开音,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桑叶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平抑肝阳+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 +清热解毒 柴胡解表,升阳举陷+退热,疏肝解郁,退热截疟 升麻 +透疹,清热解毒 葛根 +透疹,生津止渴,止泻 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二)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止渴+除烦,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知母 +生津润燥,滋阴润燥(肺,胃,肠,肾阴) 芦根 +生津,除烦,止呕,清热利尿 天花粉+生津,消痈排脓 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栀子 +利湿,凉血解毒。焦栀子凉血止血 夏枯草清热泻火,清肝明目,降血压+散结消肿 决明子 +润畅通便 (2)清热燥湿药 黄芩清热燥湿(上焦),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黄连 (中焦) + 黄柏 (下焦) +退热除蒸,解毒疗疮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止泻 白鲜皮 +清热解毒,祛风 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明目 (3)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 连翘 +消肿散结,清心利尿(疮家圣药)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通经下乳 紫花地丁 +凉血 穿心莲 +凉血,燥湿 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 板蓝根 +利咽 青黛 +清肝泻火,熄风定惊 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熊胆清热解毒,熄风止痉,清肝明目 射干清热解毒,利咽+祛痰, 山豆根 +消肿 马勃 +止血 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止血, 鸦胆子 +截疟,腐蚀赘疣 白头翁 + 贯众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2018年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重点(第一章)

2018年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 习重点(第一章) 的更新。 2018年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重点(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一)《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 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了本草学理论基础。 (二)《本草经集注》: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著,载药730种。在各论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初步确立了 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三)《新修本草》:又称为《唐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共载药850种。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代唐慎微,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 (五)《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七)《中华本草》:当代。中药,民族药,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含药最多。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四气之外,还有平性,寒热偏性不明显者。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 所示作用: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 补火助阳、回阳救逆等作用。 二、五味: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确立依据:1.药物的真实滋味。2.药物的功能。 今药味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 (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2.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3.酸:能收、能涩,生津、安蛔,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4.苦:能泄、能燥、能坚。(1)泄:①通泄,如大黄;②降泄,如苦杏仁;③清泄,如黄连。(2)燥指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