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苗笔记运动系统样本

大苗笔记运动系统样本

大苗笔记运动系统样本
大苗笔记运动系统样本

第一节运动系统概述

一、运动系统检查法

物理学检查,是运动系统最重要和最基本检查办法

二、肌力分级

0级肌肉完全瘫痪,触诊肌肉完全无收缩力

1级肌肉有积极收缩力,但不能带动关节活动【可见肌肉轻微收缩】

2级可以带动关节水平活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

3级能对抗地心引力做积极关节活动,但不能对抗阻力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取力,能抬离床面

4级能对抗较大阻力,但比正常者弱【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运动】

5级正常肌力【肌力正常,运动自如】

伟大苗教师给咱们总结了“四个不”一不动、二不抗、三不阻、四不全

一不动不能产生动作

二不抗不能对抗地心引力

三不阻不能对抗阻力

四不全能抗阻力,但不全面

第二节骨折概论

1、概论

一、骨折定义与成因

1.定义:骨折是骨完整性或持续性中断。

2.成因

(1)直接暴力:骨折发生在暴力直接作用部位,常伴有不同限度软组织损伤。

(2)间接暴力:暴力通过传导、杠杆或旋转作用使远处发生骨折。

(3)疲劳性骨折军人骨折和运动员骨折

积累性劳损:长期、重复、轻微直接或间接暴力可集中在骨骼某一点上发生骨折,骨折无移

位,但愈合慢。好发部位:第2、3跖骨和腓骨中下1/3处。

(4)骨骼疾病(也称病理性骨折):有病骨骼(例如骨髓炎、骨肿瘤等)遭受轻微外力即发生断裂。

二、分类

1.依照骨折与外界与否相通,骨折处皮肤与粘膜与否完整可分为:闭合性与开放性骨折。

2.依照骨折形态和限度分为

(1)不完全骨折骨完整性或持续性发生某些中断,按其形态分为:

裂缝骨折:只是有裂缝,没有完全裂开。多见于肩胛骨、颅骨。

青枝骨折:骨质和骨膜某些断裂。见于小朋友。

(2)完全骨折:骨完整性或持续性完全中断。按其骨折线方向和形态可分为:横形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嵌插性骨折、压缩性骨折、凹陷性骨折和骨骺分离。上面记不住不要紧,只要记住裂缝骨折和青枝骨折是不完全骨折外,其他类型全是完全骨折。

3.依照骨折稳定性分为

(1)稳定性骨折:复位后经恰当外固定不易发生再移位者,如青枝骨折、裂缝骨折、嵌插性骨折、横形骨折、压缩骨折。(记忆:分值很差呀)

(2)不稳定性骨折:复位后易于发生再移位者,如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

2、骨折临床体现及影像学检查

一、全身体现

可以有休克(骨盆骨折和股骨干骨折)和发热(考虑浮现感染)。

二、局部体现

(1)畸形:骨折段移位所致。

(2)反常活动:无关节部位浮现活动。

(3)骨擦音或骨擦感:骨折端互相摩擦导致。

(4)疼痛与压痛。

(5)局部肿胀与淤斑。

(6)功能障碍。

前3项为骨折特有体征,只要浮现其中任何一种,即可确诊骨折。

裂缝骨折和嵌插骨折可以不浮现特有体征。

三、影像学检查

所有骨折咱们都首选X线检查只有一种特例,颅底骨折不用X线,用临床体现。

3、骨折并发症

一、初期并发症“伤”

1.休克出要是由于出血

2.脂肪栓塞好发于股骨干骨折,普通栓塞是肺,由于骨折处髓腔内血肿张力过大引起,因此骨折病人浮现呼吸变化(困难)就是脂肪栓塞。

3.重要内脏损伤:肺损伤,肝、脾破裂,膀胱、尿道、直肠损伤等

4.重要周边组织损伤

(1)重要血管损伤股骨髁上骨折远折端也许伤及腘动脉;胫骨上段骨折也许伤及胫前或胫后动脉;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近折端也许伤及肱动脉。

(2)周边神经损伤肱骨中下1/3骨折也许损伤桡神经,腓骨颈骨折导致腓总神经损伤。5.骨筋膜室综合征(最严重并发症)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一种密闭腔隙就是骨筋膜室,它容积有限,出血就会引起里面压力增高,压迫周边血管,导致组织血缺血坏死。

①好发部位是前臂掌侧和小腿(胫腓骨尺桡骨)由2个骨头构成。

②肢体远端发白、发凉、发麻,脉搏或足背动脉削弱或消失。

体现为激烈疼痛,进行性加重,到最后不痛了(神经组织环死了)

急救:立即切开减压。

二、晚期并发症“炎”

1.坠积性肺炎长期卧床可发生,老年病人多见。

2.压疮长期卧床,局部长期受压导致软组织血液供应障碍,易形成褥疮。

3.下肢深静脉血栓

4.损伤性骨化(骨化性肌炎)就是在损伤周边软组织内形成骨化,最常用于肘关节。

5.创伤性关节炎是关节内骨折最常用并发症(注意是关节内骨折),重要见于胫骨平台骨折。(关节附近易骨化,关节内易创伤)

6.关节僵硬:是骨折和关节损伤最为常用并发症。

7.急性骨萎缩

8.缺血性骨坏死最容易发生坏死骨折:①股骨颈骨折(头下型)②腕部舟状骨骨折

9.缺血性肌挛缩是骨折严重并发症,是骨筋膜室综合征解决不当严重后果。(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初期最严重并发症,这个要弄清晰)

10.感染

4、骨折愈合

一、骨折愈合过程

1.血肿炎症机化期骨折后2周;浮现无菌性炎症反映。

2.原始骨痂形成期需要12—24周;

3.骨板形成塑形区需要1—2年;

二、愈合原则:

1.无压痛

2.无异常活动

3.X线有持续性骨痂,骨折线模糊

4.1kg物品举1分钟;下肢骨折,3分钟30步

5、骨折急救及治疗

一、急救目及急救固定目

1.骨折急救目:是用最简朴而有效办法急救生命,保护患肢,迅速转送,以使尽快得到妥善解决,(就是挽救生命)

①急救休克(最重要)②包扎伤口③妥善固定(没有休克,固定最重要)④迅速转运

(1)抗休克如病人处在休克状态中,应以抗休克为首要任务

(2)包扎固定在大血管出血时,可用止血带,记录开始用止血带时间,每间隔1小时放松止血带1-2分钟,

二、骨折治疗

三大原则:复位、固定、康复治疗

(1)复位:复位是治疗骨折重要环节,也是骨折固定和功能锻炼基本。

(2)固定:是骨折愈合核心。

(3)康复治疗:功能锻炼目是在不影响固定前提下,尽快恢复患肢肌、肌腱、关节囊等软组织舒缩活动以防止发生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软组织粘连、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三、.惯用复位和固定办法

复位办法:分为手法复位、切开复位和牵引复位。

①手法复位首选复位办法。

②只要损伤血管、神经必要选取手术切开复位。(足背动脉波动消失)

③外固定首选固定办法,动手术了内固定。

四、复位原则

1.解剖复位:骨折段通过复位,恢复了正常解剖关系,即骨折对位对线完全良好。(不太也许)

2.功能复位:临床上有时虽尽了最大努力,仍未能达到解剖复位,但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者,称功能复位。功能复位原则:

(1)旋转分离移位必要完全矫正

(2)成人下肢骨折缩短移位不超过1cm。小朋友不超过2cm

(3)成角移位:向前或向后轻微成角移位不超过5度,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日后可在骨痂改造塑形期自行矫正。向侧方成角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日后不能自行矫正,必要完全复位。

(4)长骨干横骨折,对位应至少达1/3左右,干骺端骨折侧方移位经复位后,至少应对位达3/4左右。

医学笔记-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25~30分) 骨折概论(5~6分) 一、分类 1.根据病因分类: ①直接暴力性骨折:好发于胫骨中下1/3处,三棱形与四边形的移行交界处。 ②间接暴力性骨折:如肱骨髁上骨折。 ③疲劳性骨折(积累性骨折):好发于2、3跖骨、腓骨下1/3处。多见于军人、运动员。 2.根据骨折的程度分类: ①完全性骨折; ②不完全性骨折:儿童的青枝骨折、头颅部的裂缝骨折。 3.根据骨折的稳定性分类: ①稳定性骨折:(分值很差啊)裂缝骨折、青枝骨折、横行骨折、嵌插骨折、压缩骨折。 ②不稳定性骨折:除了稳定性骨折以外的其它骨折。 4.根据与外界是否相通分类: ①开放性骨折:两个特例:骶骨骨折戳破直肠、耻骨骨折戳破膀胱; ②闭合性骨折: 二、临床表现 1.全身表现: ①休克(骨盆骨折、股骨干骨折容易并发休克); ②发热(感染); 2.局部表现: 骨折的三大专有体征:畸形、异常活动(反常活动)、骨擦音。 关节脱位的三大体征:关节畸形、关节盂内空虚、弹性固定。 三、检查 1.骨折的首选检查方法是:X线。 股骨头缺血坏死、神经损伤、膝关节韧带损伤首选MRI; 腰椎间盘突出首选CT; 其它运动系统疾病首选X线。 2.运动系统最基本的检查方法是:理学检查。 肌力分级:一不动、二不抗、三不阻、四不全。 0级:完全瘫痪; 1级:一不动,不能产生动作; 2级:二不抗,不能对抗地心引力; 3级:三不阻,不能对抗阻力; 4级:四不全,能抗阻力,但不全面; 5级:正常。 四、并发症

1.早期并发症: ①凡是带“伤”字的(内脏、血管、神经、周围组织损伤),一般都是早期并发症;(凡是带“炎”字的,一般都是晚期并发症)。 ②脂肪栓塞综合症:骨折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说明并发了脂肪栓塞综合症。病因是创伤后的应激作用,导致骨髓腔压力增大,骨髓腔破坏,里面的脂肪进入肺,阻塞肺的毛细血管;最常好发于股骨干骨折。 骨折+ 呼吸困难、烦躁不安= 脂肪栓塞综合征 ③骨筋膜室综合征:骨折早期最严重的并发症。好发于小腿的胫腓骨、前臂的尺桡骨之间;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远端肢体发白、发麻、脉搏或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一经确诊,必须马上切开减压。 2.晚期并发症: 凡是带“炎”字的,一般都是晚期并发症。 ①坠积性肺炎; ②骨化性肌炎(损伤性骨化、异位骨化):肱骨髁上骨折好发骨化性肌炎; ③创伤性关节炎:是关节内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见于胫骨平台骨折。 ④缺血性肌挛缩:骨折晚期最严重的并发症。是骨筋膜室综合征处理不当的严重后果。(骨筋膜室综合征是早期最严重的并发症) 五、骨折愈合的分期 1.血肿炎症机化期:一般需要2周。骨折处出现无菌性炎症反应; 2.原始骨痂形成期:一般需要12~24周(老标准4~8周);形成骨折的内外骨痂、环状骨痂、髓内骨痂; 3.骨板形成塑型期:一般需要1~2年(老标准8~12周);死骨清除、新骨形成,原始骨痂被新骨替代。 六、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1.全身因素:最重要的是年龄; 2.局部因素:最重要的是血运。 七、骨折的治疗 1.骨折治疗三大原则:复位、固定、康复治疗。 2.复位: *解剖复位:临床上是很难达到解剖复位的; *功能复位: ①旋转移位、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正; ②成角移位向侧方、前臂双骨折必须完全复位; ③成人下肢骨折缩短不能超过1cm; ④儿童下肢骨折缩短不能超过2cm; ⑤长骨骨折至少对位1/3; ⑥干骺端骨折至少对位3/4; ⑦成角移位向前、向后方移位不能超过5度。 复位标准:“12345,旋转分离全矫正,成角向侧前臂双,完全复位是必须”:成

大苗笔记运动系统样本

第一节运动系统概述 一、运动系统检查法 物理学检查,是运动系统最重要和最基本检查办法 二、肌力分级 0级肌肉完全瘫痪,触诊肌肉完全无收缩力 1级肌肉有积极收缩力,但不能带动关节活动【可见肌肉轻微收缩】 2级可以带动关节水平活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 3级能对抗地心引力做积极关节活动,但不能对抗阻力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取力,能抬离床面 4级能对抗较大阻力,但比正常者弱【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运动】 5级正常肌力【肌力正常,运动自如】 伟大苗教师给咱们总结了“四个不”一不动、二不抗、三不阻、四不全 一不动不能产生动作 二不抗不能对抗地心引力 三不阻不能对抗阻力 四不全能抗阻力,但不全面 第二节骨折概论 1、概论 一、骨折定义与成因 1.定义:骨折是骨完整性或持续性中断。 2.成因 (1)直接暴力:骨折发生在暴力直接作用部位,常伴有不同限度软组织损伤。 (2)间接暴力:暴力通过传导、杠杆或旋转作用使远处发生骨折。 (3)疲劳性骨折军人骨折和运动员骨折 积累性劳损:长期、重复、轻微直接或间接暴力可集中在骨骼某一点上发生骨折,骨折无移

位,但愈合慢。好发部位:第2、3跖骨和腓骨中下1/3处。 (4)骨骼疾病(也称病理性骨折):有病骨骼(例如骨髓炎、骨肿瘤等)遭受轻微外力即发生断裂。 二、分类 1.依照骨折与外界与否相通,骨折处皮肤与粘膜与否完整可分为:闭合性与开放性骨折。 2.依照骨折形态和限度分为 (1)不完全骨折骨完整性或持续性发生某些中断,按其形态分为: 裂缝骨折:只是有裂缝,没有完全裂开。多见于肩胛骨、颅骨。 青枝骨折:骨质和骨膜某些断裂。见于小朋友。 (2)完全骨折:骨完整性或持续性完全中断。按其骨折线方向和形态可分为:横形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嵌插性骨折、压缩性骨折、凹陷性骨折和骨骺分离。上面记不住不要紧,只要记住裂缝骨折和青枝骨折是不完全骨折外,其他类型全是完全骨折。 3.依照骨折稳定性分为 (1)稳定性骨折:复位后经恰当外固定不易发生再移位者,如青枝骨折、裂缝骨折、嵌插性骨折、横形骨折、压缩骨折。(记忆:分值很差呀) (2)不稳定性骨折:复位后易于发生再移位者,如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 2、骨折临床体现及影像学检查 一、全身体现 可以有休克(骨盆骨折和股骨干骨折)和发热(考虑浮现感染)。 二、局部体现 (1)畸形:骨折段移位所致。 (2)反常活动:无关节部位浮现活动。 (3)骨擦音或骨擦感:骨折端互相摩擦导致。 (4)疼痛与压痛。 (5)局部肿胀与淤斑。

人体解剖学运动系统知识点资料讲解

人体解剖学运动系统 知识点

1.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 骨起着杠杆作用,关节是运动的枢纽,骨骼肌是动力器官。 2.骨的分类 ①长骨:骨干,髓腔,滋养孔(血管出入),骺,骺软骨,骺线 ②短骨:分布于连接牢固且运动灵活的部位,如腕骨,跗骨 ③扁骨:主要位于颅腔、胸腔和盆腔,如颅盖骨、肋骨、胸骨 ④不规则骨:形态不规则(含气腔—含气骨),如椎骨、上颌骨、额骨、蝶骨、筛骨、颞骨 3.骨的构成 ①骨质:骨密质,骨松质(颅骨中特有—板障) ②骨膜:骨外膜(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骨内膜 ③骨髓:红骨髓(造血功能),黄骨髓(脂肪,可在大出血时转化为红骨髓) 椎骨、髂骨、肋骨、胸骨、肱骨及股骨的近侧端松质内终生保留红骨髓临床常选穿刺部位: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 4.骨中化学成分有机质:无机质=3:7最为合适 5.骨连结(关节):骨与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组织相连,形成骨连结 (1)直接连结 ①纤维连结:韧带连结,缝 ②软骨连结:透明软骨结合,纤维软骨结合 ③骨性结合(如骶椎) (2)间接连结:滑膜关节(关节) 1.基本构造:关节面(关节头,关节窝),关节囊(纤维膜,滑膜),关节腔(负压) 2.关节辅助结构: ①韧带(固定作用):囊外韧带,囊内韧带 ②关节盘:可使两关节面更为适合 ③关节唇:加深关节窝,增加关节稳固性 ④滑膜襞,滑膜囊(滑膜脂垫) 6.椎骨共26块,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 7.椎骨的一般形态 7个突起,其中棘突1个,横突1对,上、下关节突各1对。椎体与椎弓包围形成椎孔,当椎骨连结成脊柱时,各椎孔可炼成椎管。椎弓根上下切迹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通过。 8.各部椎骨主要特征: ①颈椎(3-7块):有横突孔,棘突分叉 第1颈椎—寰椎,第2颈椎—枢椎(齿突) ②胸椎:上、下肋凹;横突肋凹;棘突较长,呈叠瓦状 ③腰椎:椎体粗壮,横断面呈肾形;棘突宽而短,水平伸向后方 ④骶骨:岬,横线,4对骶前孔,4对骶后孔,骶管,骶管裂孔,骶角,耳状面 9.胸骨 ①胸骨分胸骨柄、胸骨体、剑突三部分 ②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2017年大苗运动系统笔记(可打印修改)

第19章运动系统 第1节:概述 一、骨总论: 1.肌力:1不动2不抗3不阻4不全。 0级为完全瘫痪;5级为正常; 2.运动系统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检查方法:物理学检查(理学检查)。 第2节骨折概论 1、骨折概念: 1.积累性老损:好发于第2、3趾骨和腓骨中下1/3处。 2.分类:1)不完全骨折:青枝骨折、裂缝骨折; 2)完全骨折: 3.骨折稳定性:1)稳定性骨折:青枝骨折、裂缝骨折、嵌插型骨折、横行骨折。 2)不稳定性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 二、骨折的临床表现: 1.畸形、反常活动、骨摩擦音。 注:骨折特有的特征是反常活动;慢性骨髓炎的表现是死骨形成; 2.检查首选:X线。 3、骨折的并发症: (一)早期并发症: 1.脂肪栓塞综合症:脂肪栓塞在肺。 骨折+呼吸困难或呼吸窘迫===脂肪栓塞; 2.重要内脏器官损伤: 3.骨筋膜室综合症:早期最严重的并发症。好发部位:前臂掌侧和小腿。 (二)晚期并发症: 1.坠积性肺炎:多见于长期卧床患者,尤其是年老、体弱和伴有慢性病者; 2.下肢深静脉血栓: 3.褥疮: 4.感染: 5.损伤性骨化(骨化性肌炎):骨膜下血肿。关节扭伤、脱位及关节附近的骨折。 6.创伤性关节炎:是关节内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 7.关节僵硬:骨折和关节损伤最常见的并发症。 8.缺血性肌挛缩:是骨筋膜室综合症处理不当的严重后果。 注: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关节僵硬; 骨折最严重的并发症是:缺血性肌挛缩; 骨折早期最严重的并发症是:骨筋膜室综合症; 关节内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创伤性关节炎。 右大腿深部巨大血管瘤,术后良好,伤口一期愈合,拆线后下床5分钟突然晕倒死亡,应考虑:肺动脉栓塞; 4、骨折的急救和治疗: 1.止血带:不能超过1小时,每间隔1小时松止血带1~2分钟;112; 2.骨折的治疗原则:复位、固定、康复治疗。 3.复位标准:1)解剖复位: 2)功能复位:①旋转移位、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正;②缩短移位:成人下肢不超过1cm;儿童不超过2cm;③成角移位:下肢成角移位必须完全移位;其他轻微向前

《运动生理学》笔记

运动生理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及运动反应和适应的过程,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 运动生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在对人体机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制,阐明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研究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水平的人群进行运动时的生理特点,以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防治某些治病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目的。生理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实验。 英国的生理学家希尔,被称作“运动生理学之父”。 运动生理学研究的现状1.从整体、器官水平的宏观研究深入到细胞水平与分子水平的研究。2.最大摄氧量、个体乳酸阈、无氧功率的研究是当前各国研究的热门课题:最大摄氧量是评价耐力运动员身体机能的重要指标,两者有极大的正相关。而个体乳酸阈训练又是提高极限下强度的最佳手段。3.对研究方法的探讨:自动化分析仪器设备、电镜、核电磁共振、电脑信号处理等。4.提高人体机能辅助方法的研究:运动员抓住一切可能,提供能增进人体机能的物质和手段以提高运动成绩。5.密切联系运动竞赛。 ●当前运动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 1.最大摄氧量的研究最大摄氧量是评价耐力运动员身体机能的重要指标,两者有极大的正相关。自动气体分析仪的出现,使得在运动实践中用直接法测定最大摄氧量成为现实。也使得最大摄氧量这一指标在运动科研和实践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深入。目前,运动员最大摄氧量能力的研究与应用仍然是运动生理学的重要课题。 2.对氧债学说再认识传统氧债理论:在进行剧烈的运动时,由于机体所提供的氧不能满足运动的需要,此时机体要进行无氧代谢,产生大量乳酸,从而形成氧债。在恢复期机体仍然保持较高的耗氧水平,以氧化乳酸,偿还氧债。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生理学家展开了对氧债、氧亏和无氧阈这三个概念的争论后,引起了更多人对大强度运动后,人体是否缺氧问题的关注和兴趣。认为:人体在从事短时间的大强度力竭性运动后恢复期,血乳酸的浓度是持续升高的而此时的耗氧量却已恢复到安静水平;在从事长时间力竭性运动过程中血乳酸就已经达到峰值,并且在随后的运动过程中渐趋降低,在运动后的恢复期继续降低到安静时的水平,而此时的耗氧量却高于安静时的水平,表现出乳酸和运动后的额外氧耗没有线性关系,从而证明了“氧债”概念不正确,提出了用“运动后过量氧耗概念”。 3.关于个体乳酸阈的研究人体运动时,随着运动强度的逐渐增大,血乳酸的水平会持续升高,当运动强度增至最大摄氧量的60%左右时,血乳酸开始明显升高,这个血乳酸的拐点被称为无氧阈。亚极限负荷运动时,肌肉组织因缺氧导致乳酸的产生是无氧阈理论建立的基础。即认为这个拐点意味着肌肉开始缺氧,由有氧功能向无氧功能过渡。但是有很多证据表明,亚极限负荷运动时,缺氧并不是肌肉产生乳酸的真正原因。乳酸阈(LAT)的概念是根据血乳酸浓度变化和运动强度的关系而提出来的。当运动强度逐渐加大时,血乳酸的变化出现两个非线性拐点,即2mmol/L和4mmol/L。国内外广泛使用4mmol/L作为乳酸阈值。由于乳酸阈没有考虑运动时乳酸动力学的个体特点,其拐点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他们根据运动时和运动后血乳酸的动力学特点,求出每个受试者的乳酸阈值,并称此为个体乳酸阈(ILAT)。由于个体乳酸阈的改善依赖于最大摄氧量的提高,因此它是极限下强度运动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实践证明,个体乳酸阈训练是提高极限下强度运动能力的最佳手段。目前用个体乳酸阈指导运动训练已成为运动生理学和运动生物化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4.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 1982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学术会议,将疲劳定义为“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于一特定水平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疲劳是一种机体的整体机能水平或工作效率降低的生理现象,应同疾病和运动训练中的过度训练相区别。运动性疲劳是一个特别复杂的生理过程。它是由运动员引起的全身多器官和系统机能变化的综合结果。运动性疲劳可分为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从中枢到骨胳肌细胞再到细胞内物质代谢过程,中间任何一个环节或这些过程综合变化,都可造成疲劳。目前对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的认识已从单纯的能量消耗或代谢产物堆积,向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认识发展。研究水平也由细胞、亚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变化深入到生物分子或离子水平。 5.关于运动对自由基代谢影响的研究 1956年harman在分子生物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由基学说,认为在生物体内进行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副产品,这些副产品称为自由基。研究证明,急性剧烈运动可使体内自由基浓度增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一是剧烈运动时体内代谢过程加强,氧自由基的生成增加;其次是剧烈运动时,乳酸的堆积抑制了清除自由基酶的活性,使自由基的清除率下降;第三是由于运动时体内有些物质可自动氧化而生成自由基。运动引起体内自由基含量增多,会导致脂质过氧化反应加强,而对组织和细胞造成的损伤表现:(1)运动性贫血和血红尿蛋白。剧烈运动时红细胞内氧合血红蛋白自由氧化速率加强,从而产生大量自由基,使红细胞脂肪质过氧化,降低了细胞膜的变形能力,脆性加强,导致红细胞溶血,最终发生运动性贫血和血红尿蛋白。(2)造成肌肉疲劳。剧烈运动后,过多自由基可攻击肌纤维膜湖和肌浆网膜,使其完整性受到破坏,造成一些离子的运转的紊乱。另外也可使线粒体的呼吸链受到破坏,使ATP的生成发生障碍,导致肌肉工作能力下降加速疲劳过程的发展。(3)延迟性肌肉酸痛。目前已有证据显示,延迟性肌肉酸痛与自由基损伤有关。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可以提高体内的抗氧化酶的活性,可有效清除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过量地自由基。另外可以补充外源性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和维生素C及一些中药也可有效地提高人体抗氧化能力。 6.运动对骨胳肌收缩蛋白机构和代谢的影响超过习惯负荷的运动训练或体力劳动能引起骨胳肌延迟性酸痛(Delayed-Onset-Muscular-Soreness,DOMS)、肌肉僵硬、收缩和伸展功能下降及运动成绩降低,因而受到生理学研究人员高度重视,并提出了组织撕裂、痉挛假说。进一步研究表明,运动后产生肌肉酸痛与肌肉损伤或肌纤维结构的改变有关。有的学者把运动引起的骨骼肌超微结构改变称为运动性肌肉损伤(Exercise Induced Muscle Damage ,EIMD)。尝试用针刺和静力牵张促进超微结构变化的恢复和缓解肌肉酸痛。目前,利用电子显微镜、免疫电镜、微电极、色谱分析、同位素示踪、核磁共振和多聚酶链是反应技术先进的实验仪器和技术,通过观察大负荷运动后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自由基水平、酶活性、生物膜的机能、亚细胞结构和功能、收缩蛋白的代谢和基因表达等指标的变化,分析研究大负荷运动后骨骼肌机能的变化,以及促进骨胳肌的机能恢复的生理机制,将运动对骨骼肌机能影响的研究提高到一个崭新阶段。 7.关于肌纤维类型的研究目前,在肌纤维类型研究方面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深入研究快肌和慢肌纤维德机能和代谢特征,运动对运动员肌纤维类型组成的影响,不同类型肌纤维在运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肌纤维类型这一指标在运动选材中的应用等。 8.运动对心脏影响的研究 1984年心钠素的发现,从分子水平内分泌方面改变了人们对心脏传统的认识,证明心脏不仅是一个循环器官,而且还是人体内一个重要的

运动系统

第一单元骨折概论 不完全骨折:裂缝骨折、青枝骨折。 骨折全身表现:休克、发热 骨折的特有体征:畸形、异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 骨折早期并发症: 1.休克 2.脂肪栓塞综合征:肺—发绀 3.重要内脏器官损伤 4.重要周围组织损伤:肱骨中、下1/3交界处骨-----桡神经 5.骨筋膜室综合征:最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骨折晚期并发症 1.坠积性肺炎 2.压疮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见于骨盆骨折或下肢骨折 4.感染 5.损伤性骨化:又称骨化性肌炎。多见于肘关节 6.创伤性关节炎 7.关节僵硬:这是骨折和关节损伤最为常见的并发症。 8.急性骨萎缩:典型症状是疼痛和血管舒缩紊乱。 9.缺血性骨坏死 10.缺血性肌挛缩:是骨筋膜室综合征处理不当的严重后果。典型的畸形是爪形手和爪形足。 第三节骨折的急救及治疗 骨折的急救目的:抢救休克、包扎伤口、妥善固定、迅速转运。 骨折的治疗三大原则:复位、固定和康复治疗。 功能复位的标准是: ①旋转移位、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正。 ②缩短移位:在成人下肢骨折不超过1 cm;儿童若无骨骺损伤,下肢缩短在2 cm以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自行矫正。 ③成角移位: A. 下肢骨折轻微的向前或向后成角,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日后可在骨痂改造期内自行矫正。 B. 向侧方成角移位,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日后不能矫正,必须完全复位。否则关节内、外侧负重不平衡,易引起创伤性关节炎。 ④长骨干横形骨折:骨折端对位至少达1/3,干骺端骨折至少应对位3/4。 第四节骨折的愈合 骨折愈合的过程 1、血肿炎症机化期:伤后6~8小时

2、原始骨痂形成期:4-8周 3、骨板形成塑形期:8-12周 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1、全身因素:年龄、健康状况 2、局部因素: 第二单元上肢骨折 锁骨骨折多在锁骨中份 儿童的青枝骨折及成人的无移位骨折——三角巾悬吊患肢3~6周 肱骨髁上骨折:10岁以下儿童。肱骨干轴线与肱骨髁轴线之间有30°~50°的前倾角,这是容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的解剖因素。 1、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近折端向前下移位,远折端向上移位。肘后三角关系正常。→→并发症: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缺血性肌挛缩 2、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近折端向后下移位,远折端向前移位 肱骨颈骨折多见于中老年人 桡骨下端骨折——距桡骨下端关节面3 cm以内的骨折。掌侧角(10°--15°;尺倾角(20°--25°) 1、伸直型骨折(Colles骨折):侧面:银叉;正面:枪刺样→骨折远端向桡、背侧移位,近端向掌侧移位。 2、屈曲型骨折(Smith骨折):近折端向背侧移位,远折端向掌侧、桡侧移位。 第四单元脊柱和骨盆 胸腰段(T 10~L 2 )脊柱骨折最多见。 骨盆骨折体征:1.骨盆分离试验与挤压试验阳性 2.肢体长度不对称 3、会阴部的瘀斑是耻骨和坐骨骨折的特有体征。 骺外侧动脉(旋股内侧动脉分出),是股骨头最主要的供血来源。 第五单元关节脱位 肩关节脱位:Dugas征(+)、方肩畸形。 桡骨头半脱位——儿童好发,不用麻醉,复位后不用固定 髋关节脱位——后脱位最常见必须麻醉,Allis法。 第六单元手外伤及断肢(指)再植 第一节手外伤 手的休息位,表现为腕关节背伸10°--15° 手的功能位:表现为腕关节背伸20°--25° 肌腱断裂表现出手的休息位发生改变: 屈指肌腱断裂时该手指伸直角度加大; 神经损伤主要表现为: 1)正中神经:“猿手”(鱼际肌萎缩引起),特别示、中指远节感觉消失,拇指对掌

《机械原理》笔记.doc

《机械原理》 * 号内容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本课程的研究内容 什么是机器、机构? 机器的三特征: 1)由一系列的运动单元体所组成。 2)各运动单元体之间都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3)能转换机械能或完成有用的机械功以代替或减轻人们的劳动。 具有以上 1、2 两个特征的实体称为机构。 构件——由一个或多个零件连接而成的运动单元体。 零件——机器中的制造单元体。 第二节机构的分析与综合及其方法 机构分析:对已知机构的结构和各种特性进行分析。 机构综合:根据工艺要求来确定机构的结构形式、尺寸参数及某些动力学参数。 机构综合的内容 : 1. 机构的结构综合 2. 机构的尺度综合 3.机构的动力学综合。 机构的结构综合:主要研究机构的组成规律。 机构的尺度综合(或运动学综合):研究已知机构如何按给定的运动要求确定其尺寸参数.概括为四类: (1)刚体导引:当机构的原动件做简单运动时,要求刚体连续地变换其位置。 (2 )函数变换:使机构某从动件的运动参数为原动件运动参数的给定函数。 (3 )轨迹复演:使连杆上某点的轨迹能近似地与给定曲线复合。

(4 )瞬时运动量约束:按构件在某些特定位置时的运动量来设计机构的结构参数。准点——符合 预定条件的几个位置。 只要求几个位置处符合给定条件的机构综合方法称为准点法。 减小结构误差的途径是:合理确定准点的分布。可按契比谢夫零值公式配置准点。 第三节学习本课的方法 1 .注意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之间的联系 2. 用工程观点学习理论 与基本方法 3.注意加强感性认识和实践性环节 第二章机构的结构分析 第一节概述 构成机构的基本要素——构件运动副运动链 运动副:两构件间直接接触且能产生某些相对运动的联接称为运动副。约束 --- 对构件间运动的限制。 运动副元素—运动副参加接触的部分。空间运动副和约束的关系。 平面机构中只有Ⅳ级副和Ⅴ级副。(为什么?)低副--- 副元素为面接触(如移动副、转动副); 高副 ---- 副元素为点(线)接触。 运动链 --- 构件由运动副连接而成的系统。 机构—选定机架,给相应的原动件,其余构件作确定运动的运动链。 第二节平面机构自由度 机构自由度——机构具有确定运动所必须的独立运动参数的数目。高副提供一个约束,低副提供两个约束。机构的自由度为: F=3n- (2p l+p h)。(各符号的意义)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1, F >0;2,F= 原动件数。 (F 原动件数、 F 原动件数时会出现什么情况?) 主动件—机构中传入驱动力(矩)的构件。

运动解剖学笔记 十

运动解剖学笔记十 《运动解剖学》 内容提纲

绪论 一、运动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正常人体解剖学基础上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产生的影响和发展规律,探索人体机械运动与体育运动的关系,属于运动人体科学范畴的一门基础学科。 二、学习目的和任务: 1、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为运动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3、为学习后继课程奠定基础。 三、学习运动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一)基本观点(二)基本方法。 四、运动解剖学发展史 五、解剖学定位术语 (一)人体解剖姿势:人体标准解剖姿势为身体直立,双眼平视,手臂下垂,掌心向前,两足并拢,脚尖向前。 (二)常用方位术语: 上:靠近头部下:靠近足部前:靠近腹侧后:靠近背侧 内侧:靠近身体正中面外侧:远离身体正中面浅:靠近体表或器官表面深:远离体表或器官表面近侧端:四肢的近躯干端远侧端:四肢的远躯干端 桡侧:前臂的外侧尺侧:前臂的内侧腓侧:小腿的外侧胫侧:小腿的内侧(三)人体基本面: 1、水平面:横断身体,与地面平行之切面,亦称横切面。 2、矢状面:沿身体前后径所作的与地面垂直的切面,其中通过正中线的切面称为正中面。 3、额状面:沿身体左右径所作的与地面垂直的切面,亦称冠状面。 (四)人体基本轴: 1、额状轴:横贯身体,,垂直通过矢状面的轴,又叫冠状轴。 2、矢状轴:前后贯穿身体,垂直通过额状面的轴。 3、垂直轴:纵贯身体,垂直通过水平面的轴。 第一章人体的基本构成 第一节细胞和细胞间质 一、细胞细胞是人体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功能单位。 (一)、细胞的大小和形态: 细胞形态多样:有圆形、椭圆形、立方形、扁平形、菱形等 人体最大的细胞如卵细胞;最小的细胞如小脑内的颗粒细胞。 (二)、细胞的结构、功能: 1、细胞膜 结构:由双层脂类分子嵌入一层蛋白质分子构成,称为单位膜。 功能:A、保持细胞的完整性。B、选择性的通透作用。C、调节作用。 2、细胞质:半透明的胶样物质,叫基质;悬浮两种颗粒——细胞器和包含物。细胞器:细胞内具有特殊功能的器官。包括: A、线粒体: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B、内质网: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C、内网器:与细胞的分泌机能有关。

运动训练笔记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 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一)源起:(概念)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的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 1、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 2、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形成; 3、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到方面。 (二).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2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④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世⑤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⑥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 二、竞技体育的构成:包含着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有机组成部分。 (概念)运动训练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有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1、竞争性; 2、规范性; 3、公平性; 4、集群性; 5、公开性; 6、观赏性。 四、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简) 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 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 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 4、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 5、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6、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第二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 一、运动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问答) (一)释义: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二)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中的主体构件: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来自于遗传效应、生活效应及训练效应多元的途径。 (三)运动训练与运动员选材的关系: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包括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和后天训练获得性竞技能力两个部分。科学的选材出了具有优势的先天性遗传能力的可造之材,还必须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训练才能有效地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并使得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的竞技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现。 (四)运动训练与运动竞赛的关系。 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论)★ 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每名运动员都从事着特定专项的训练,其训练的目标是在特定的专项上夺取比赛的胜利和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具有鲜明的专一性。运动项目和内容的专一性,并不排斥有利于专项竞技能力的其他项目的训练内容和手段,而是要分析各种内容和手段对提高专项能力的作用 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无论哪一个运动项目,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都是由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里能力和运动智能构成的。个项目运动员的主体竞技能力和次要的竞技能力,各以适当的发展水平。相应的结构协调的组合在一起,构成了表

运动系统(执业医师医考笔记)

运动系统 1、最基本的检查:物理学检查。 2、肌力:○11级肌力:不能产生动作。○22级肌力;可以水平运动,不能抵抗自身重力。○33级肌力:不能抵抗阻力。○4有阻力,不完全。 骨折概论:直接暴力,间接暴力,疲劳骨折(军人,运动员)。 分类:结构分:不完全骨折(青枝骨折、头骨裂缝骨折)、完全骨折(除了青枝和裂缝,其余都是完全骨折) 稳定性:稳定:分(裂缝)值(青枝)很(横行)差(嵌插)呀(压缩)。不稳定:临床表现:1、休克:骨盆、股骨干骨折易休克。2、发热:并发感染。 特有体征:1、畸形,2反常运动,3、骨檫音。裂缝、嵌插骨折可无特有体征。 所有骨折首选检查:X线。 ☆骨折的并发症:早期:1、带“伤”字(***损伤),2、脂肪栓塞(好发股骨干)→肺栓塞。只要骨折病人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嗜睡,就是脂肪栓塞。3早期最严重的并发症:骨经膜室综合症(有两个骨头的地方才能前臂、小腿)。表现:肢体远端发麻、发白,脉搏减弱或消失。治疗:切开减压。 晚期:1、带“炎”字(***炎)骨关节肌炎→肘关节骨折。创伤性关节炎→胫骨平台骨折 2、关节僵硬:是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 3、缺血性骨坏死。股骨头下型骨折,腕部的舟状骨骨折。 4、缺血性肌挛缩:骨经膜室综合症的后期表现 骨折的愈合:1、血肿炎症机化期:骨折后2周 2、原始骨痂形成期:骨折后12-24周 3、骨板形成塑性期: 1-2年 愈合标准:1、无压痛,2、无异常活动,3、X线见连续性骨痂,折线模糊。4、上肢负重1kg,1分钟,下肢走三分钟,30步。 骨折急救:挽救生命:1、抢救休克,2、包扎伤口,3、妥善固定4、迅速转运。没休克最重要是妥善固定 骨折的治疗:复位:1、解剖复位: 2、功能复位:○1、成人的下肢缩短不超过1CM叫功能复位。○2、儿童下肢缩短不超过2CM,○ 3、长骨的骨折断端对位至少达1/3,干垢3/4,○ 4、成角移位:向前向后不超过5°○5前臂双骨折以及成角向侧方移位必须要完全复位。 固定:首选手法复位外固定,但只要损伤血管、神经,必须手术切开复位。 康复: 锁骨骨折:1、胸锁关节疼痛,肩峰疼痛。2、用手托患肢肘部。3、最容易损伤臂丛神经。4、治疗:三角巾悬吊(3周)。 肱骨外科颈骨折:1、好发于大小结节移行骨折,2、最容易损伤腋神经,可引起三角肌皮肤麻木。3、治疗:三角肌悬吊(3周)。 肱骨干骨折:容易损伤桡神经→垂碗。 肱骨髁上骨折:1、好发于10以下儿童。2、肘后关节正常。 3、伸直型:多见,近向前方,远端向上,最容易损伤肱动脉。 屈曲型:少见,近向后下,远端向前。 前臂双骨折:孟式骨折:尺骨上1/3骨折,桡骨头脱位 盖式骨折:桡骨下1/3骨折,尺骨头脱位 桡骨远端骨折:伸直型:柯式骨折:手掌着地→远端背侧,近端掌侧 屈曲型:史密斯骨折:手背着地→远端掌侧,近端背侧 桡骨下端骨折首选手法复位,外固定。 股骨颈骨折: 血供:○1旋骨内外侧动脉(内动脉更重要→垢外侧A)。○2股骨干滋养动脉。○3小凹动脉。

简单易记的执业医师考试资料:运动系统笔记(用心记住考点,必定能过!)

第19章:运动系统(25分) 第1节:运动系统概述 一、运动系统检查法 物理学检查是运动系统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检查方法 肌力分级(6级) 0级:肌肉完全瘫痪,触诊肌肉完全无收缩力0【肌肉完全瘫痪】1级:肌肉有主动收缩力,但不能带动关节活动1【可见肌肉轻微收缩】2级:可以带动关节水平活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2【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3级:能对抗地心引力做主动关节活动,但不能对抗阻力 3【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对抗阻力】4级:能对抗较大的阻力,但比正常者弱4【肢体能对抗外界阻力运动】5级:正常肌力5【肌力正常,运动自如】●记忆歌诀:一不动、二不抗、三不阻、四不全 一不动:不能产生动作 二不抗:不能对抗地心引力 三不阻:不能对抗阻力 四不全:能抗阻力,但不全面 第2节:骨折概论 一、概论 一、骨折的定义与成因 1.定义:骨折是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的中断。 2.成因 (1)直接暴力:骨折发生在暴力直接作用的部位,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 (2)间接暴力:暴力通过传导、杠杆或旋转作用使远处发生骨折。 (3)积累性劳损: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或间接暴力可集中在骨骼的某一点上发生骨折,骨折无移位,但愈合慢。 好发部位:第2、3跖骨和腓骨中下1/3处。比如:运动员、战士拉练后(4)骨骼疾病(也称病理性骨折):有病骨骼(例如骨髓炎、骨肿瘤等)遭受轻微外力即发生断裂。 二、分类 1.根据骨折与外界是否相通,骨折处皮肤与粘膜是否完整可分为:闭合性与开放性骨折。 2.根据骨折形态和程度分为 (1)不完全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发生部分中断,按其形态分为:裂缝骨折:只是有裂缝,没有完全裂开。多见于肩胛骨、颅骨。 青枝骨折:骨质和骨膜部分断裂。多见于儿童。

运动控制原理与应用笔记

运动控制原理与实践》学习笔记(一)徐声远2011年10年16日 1、运动控制过程中脑神经细胞及分工:大脑、小脑、丘脑、脑干等,其中最复杂的部分仍由大脑进行程序控制。运动控制越精细,越复杂,难度越大,参与的神经细胞数量就越多,细胞越健壮,神经细胞的的网状结构越健全。 2、运动控制的原理: 有关运动控制的过程是多神经、多肌肉系统协同工作的复杂过程。其运动反射的建立是生命成长过程中反复学习和不断强化记忆的结果。与此相反,已经建立的运动控制,如不运动也会随时间和老龄而逐渐衰退(一日不练自己知道,三日不练同行知道,十日不练观众知道。) 3、神经细胞的可塑性及神经修复机理: 中风初期一些脑神经细胞受水肿压迫可暂失功能,水肿消失后可能恢复功能。受损细胞周围的神经细胞可产生“反应性突触再生,再生出芽,继而侧支发芽”,并与其它神细胞建立新的连接,完成神经的修复。大脑或修复过程中可用仪器捡测到对应的脑部供血增加,温度增高(是一个具体的物理化学过程)。 神经细胞的二次损伤:神经细胞传导“链”因受损中断,链上的健康神经细胞随时间推移会渐渐失去功能(用进废退,康复越早效果越好)。 康复冶疗的介入时间:早期介入康复训练有利于后期恢复(三日至七日之后),但过早训练也可能加重脑部的损坏(一周内,因受伤组织还未稳定时,过早活动患部可增加出血和水肿)。 4、运动康复训练:中风后的运动康复训练不是一个简单的恢复记忆、排异或打通经络的过程,是一个类似婴儿学步的复杂的再学习过程,其中包括完成动作,调节平衡,观察环境,规避危险,安全保护,效果评估和动作改进等环节,其每一个动作的恢复都涉及全身的肌肉、神经、感官及大脑思维联系的重建。这是在医生指导下患者通过努力自救的过程。不可依赖医生,不要指望神医,不要等待奇迹出现,要靠自己的意志,靠自己的努力,在医生指导下通过系统认真的训练创造奇迹。 健肢训练与患肢训练具有同样的重要性。训练中限制键肢训练患肢可促进患肢恢复。对于一部分患者需要通过训练健肢取代患肢并成为优势肢(如用左手写字)。 肢体康复的过程是先大关节(近心端),后小关节(远心端)。上肢康复顺序为先肩、后肘、再腕,最后才是手指。 重力辅助训练:康复训练初期,患肢力量小,感觉不灵敏,可采用重力辅助法,用微小力量和微弱感觉控制肢体做大幅度的运动,帮助患者找到运动控制的感觉,加速运动反射过程的建立。如,上肢自然竖立,控制不同方向的倾倒或抗倾倒,上肢自然下垂,控制不同方向的摆动和转动等。康复

运动生理学笔记整理

运动生理学 绪论 第一节生命得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 ?二、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得特性。 兴奋: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得生物电反应过程及表现。 三、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得能力或特性。?四、适应性:生物体所具有得这种适应环境得能力。?五、生殖 第二节人体生理机能得调节?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不就是绝对静止不变得,而就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称为稳态。稳态就是一种复杂得动态平衡过程,一方面就是代谢过程使稳态不断得受到破坏,而另一方面机体又通过各种调节机制使其不断得恢复平衡。 一、神经调节:就是指在神经活动得直接参与下所实现得生理机能调节过程,就是人体最重要得调节方式。 二、体液调节:由内分泌腺分泌得化学物质,通过血液运输至靶器官,对其活动起到控制作用,这种形式得调节称为体液调节。?三、自身调节:就是指组织与细胞在不依赖外来得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得适应性反应过程。 四、生物节律:生命体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除了需要进行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与自身调节外,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得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得周期性变化,称为生物得时间结构,或称为 1、最大摄氧量得生物节律。?当前运动生理学得几个研究热点(如何用生理学观点指导运动实践)? 研究 2、对氧债学说得再认识 3、关于个体乳酸阈得研究 4、关于运动性疲劳得研究 7、关于肌 6、运动对骨骼肌收缩蛋白机构与代谢得影响? 5、关于运动对自由基代谢影响得研究? 纤维类型得研究 8、运动对心脏功能影响得研究 10、运动与免疫机能 9、运动与控制体重? ?第一章骨骼肌得机能 知识点内容: 人体得肌肉分为骨骼肌、心肌与平滑肌三大类.?骨骼肌得主要活动形式就是收缩与舒张。通过舒缩活动完成运动、动作,维持身体姿势。 骨骼肌得活动就是在神经系统得调节支配下,在机体各器官系统得协调活动下完成得. 第一节肌纤维得结构 一、肌肉得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 1、肌细胞即肌纤维,就是肌肉得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 3、肌纤维直径60微米, 2、肌纤维(肌内膜)集中形成肌束(肌束膜),肌束集中形成肌肉(肌外膜)。? 长度数毫米-—数十厘米。 4、肌肉两端为肌腱,跨关节附骨。? (1)肌原纤维与肌小节(肌细胞得结构)?肌原纤维(A、I带,H区,M线,Z线与粗、细肌丝得排列关系,粗细肌丝得空间排列规则等)图P19?肌小节:两条Z线之间得结构,肌细胞最基本得结构与功能单位. 二、肌管系统 肌原纤维间得小管系统。 横小管:肌细胞膜延伸入肌细胞内部得小管,与肌纤维走向垂直。?纵小管:围绕肌纤维形成网状,与肌纤维走向平行,又称肌质网在横管处膨大,形成终池,内贮钙离子。 三联管:两侧终池与横管合称。互不相通。 三、肌丝分子得组成

人体解剖学运动系统知识点

1.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 骨起着杠杆作用,关节是运动的枢纽,骨骼肌是动力器官。 2.骨的分类 ①长骨:骨干,髓腔,滋养孔(血管出入),骺,骺软骨,骺线 ②短骨:分布于连接牢固且运动灵活的部位,如腕骨,跗骨 ③扁骨:主要位于颅腔、胸腔和盆腔,如颅盖骨、肋骨、胸骨 ④不规则骨:形态不规则(含气腔—含气骨),如椎骨、上颌骨、额骨、蝶骨、筛骨、颞骨 3.骨的构成 ①骨质:骨密质,骨松质(颅骨中特有—板障) ②骨膜:骨外膜(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骨内膜 ③骨髓:红骨髓(造血功能),黄骨髓(脂肪,可在大出血时转化为红骨髓) 椎骨、髂骨、肋骨、胸骨、肱骨及股骨的近侧端松质内终生保留红骨髓 临床常选穿刺部位: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 4.骨中化学成分有机质:无机质=3:7最为合适 5.骨连结(关节):骨与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组织相连,形成骨连结 (1)直接连结 ①纤维连结:韧带连结,缝 ②软骨连结:透明软骨结合,纤维软骨结合 ③骨性结合(如骶椎) (2)间接连结:滑膜关节(关节) 1.基本构造:关节面(关节头,关节窝),关节囊(纤维膜,滑膜),关节腔(负压) 2.关节辅助结构: ①韧带(固定作用):囊外韧带,囊内韧带 ②关节盘:可使两关节面更为适合 ③关节唇:加深关节窝,增加关节稳固性 ④滑膜襞,滑膜囊(滑膜脂垫) 6.椎骨共26块,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 7.椎骨的一般形态 椎骨由椎体,椎弓及其围成的椎孔组成。椎弓有7个突起,其中棘突1个,横突1对,上、下关节突各1对。椎体与椎弓包围形成椎孔,当椎骨连结成脊柱时,各椎孔可炼成椎管。椎弓根上下切迹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通过。 8.各部椎骨主要特征: ①颈椎(3-7块):有横突孔,棘突分叉 第1颈椎—寰椎,第2颈椎—枢椎(齿突) ②胸椎:上、下肋凹;横突肋凹;棘突较长,呈叠瓦状 ③腰椎:椎体粗壮,横断面呈肾形;棘突宽而短,水平伸向后方 ④骶骨:岬,横线,4对骶前孔,4对骶后孔,骶管,骶管裂孔,骶角,耳状面 9.胸骨 ①胸骨分胸骨柄、胸骨体、剑突三部分 ②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10.肋 ①第1-7对—真肋,第8-10对—假肋,第11-12肋—浮肋 ②肋骨:肋头,肋颈,肋结节,肋体,肋沟(神经,血管通过),肋角 ③肋弓:第8-10肋软骨依次与上位肋软骨连接成

运动训练学笔记

运动训练学笔记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一是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三是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从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的广泛开展,建立相对完整的管理体制,体育竞赛活动的日益活跃,现代奥运会的百年盛事,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竞技体育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等几个方面可以清晰地描绘出20世纪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历程。 竞技体育的构成: 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的开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少年儿童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起始工作。选材时,应注意考虑各个运动项目的特点,力求使用科学的测试和预测方法,努力提高选材的成功率。 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运动训练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的重要途径。 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规则的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系,并作用于社会媒介。运动员通过训练不断提高的竞技能力,只有通过运动竞赛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 竞技体育管理无论是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还是运动竞赛,都必须在专门的管理体制组织管理下才能得以实施并得到理想效果。 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竞争性竞技体育中的“竞”是指比赛和竞争,“技”是指运动技艺。运动员参加比赛的能力,即竞技能力。竞技体育可以简单理解为比较竞技水平高低的体育活动。激烈的竞争性就成为竞技运动区别于其它体育运动的最本质的特点之一。竞技运动的参加者总是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去战胜对手。竞争性是竞技体育不断发展的杠杆,它既增加了比赛胜负的不确定性,也使得竞技运动更具有魅力。 规范性高度的技艺性是竞技体育赖以生存的基础,但高度的技艺又是以对技术、战术和各种训练的规范性要求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竞技体育的规范性还表现在各个竞技体育项目竞赛规则、竞赛规程等制约机制的规范性和竞技体育管理的规范性方面。 公平性竞技运动中的竞争应该在高度公平的条件下进行,比赛规则和规程就是其中最主要的要求参加者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不仅比赛必须严格根据规程和规则的要求来进行,平时训练也必须针对规则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 集群性竞技体育是由若干运动员组成的群体行为。必须有一定数量的运动员同时参与,才有可能组织竞赛活动。在集体项目中,这种集群性的特点表现得更为突出。竞技体育的集群性还表现在运动员或运动队与其他个人或集体的关系中,如与教练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的关系,与裁判员、球迷和观众等各方面人员之间的关系。 公开性现代通讯的发展,使重大体育比赛活动能够成为吸引全球数亿人关注的社会活动。而且,积极体育具有比一般社会活动更为明显的公开性和外相性的特点。在运动训练方面,新的运动技术和训练方法,经由运动员比赛,很快成为大家共享财富,同时也会成为被对手利用而成为战胜自己的武器。因此,竞技体育的公开性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竞技体育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观赏性竞技体育是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游戏发展而来的,现代竞技体育日益加强的竞争性,更大大加强了其可观赏性。 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 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现时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排解社会成员不良心绪。 运动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