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精神病患者康复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精神病患者康复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精神病患者康复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精神病患者康复

孩儿们,都该回来了吧,都该收心了吧。再次提醒大家,初期答辩还有10-15天。需要内容:

1、封面

2、目录

3、选题背景(为什么选这个题)

4、课题简介(所做课题是什么解释清楚)

5、基地分析

6、设计理念(设计分析,怎样做这个设计,有什么问题、怎样解决问题)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精神病患者康复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和进步,精神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精神病患者逐渐进入我们的视线,成为一个亟待应对的社会问题。本文先从报纸上刊登的一则新闻入手,通过分析案例,得出精神病患者在社会中所处的弱势地位的事实,随后引出精神病患者康复问题。文章主要论述了精神病患者的社区康复,并从精神病社区康复的意义,家属在其中应该扮演的角色,社区康复实际工作中的注意点三方面给予了较为详细的说明。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康复社区康复服务

一、案例及其分析

4月21日凌晨时分,4名中学生翻墙外出玩耍,在曲靖市陆良县街头发现一名精神病患者后,竟以“打着玩”为由,用竹棍、石块等对其进行近两个小时的殴打,最终导致20岁的女孩钱金芬创伤性休克死亡。记者昨日从陆良县公安局获悉,因涉嫌故意伤害罪,4名中学生已被刑事拘留。(《春城晚报》4月26日)

除了谴责4名肇事青少年的暴行,反思未成年人心智教育的得失,我还想提出一个问题:对于精神病患者这样“行走于社会边缘的人”,我们如何给予他们应得的权利?残暴悖逆的背后,凸显的是道德的沦丧与教育的失范,而在其背后,掩饰不住的却是精神病患者面临的社会困境。精神病患者屡屡伤人以及被伤害的现象,理应受到高度重视,这种重视决不等同于忙不迭地将精神病患者送进精神病医院,精神病患者本身有病症的轻重之分,但其无意识下的行为有可能成为“定时炸弹”,也是一个亟待应对的社会问题。

对于精神病患者,社会虽然并没有彻底取消他们的容留空间,却往往在歧视与漠视中表露出人类根深蒂固的集体潜意识——把精神病患者当做生活不能自理乃至有害的群体,这种偏见很容易造成对其应享权利的抹杀。就社会学而言,个人化是社会制度安排的结果,一部分人权利得不到保障,也就是制度设计失当的结果。如果我们始终把精神病患者当成异类,那么无形中就扩散成一种社会性病理,受害者将是包括精神病患者在内的所有人。换个角度来说,当精神病患者脱离了整个社会制度设计的框架,被视为对社会“零贡献”的群体,很容易引发社会“占有与剥夺他人资源”的排斥感,由此而导致的“精神病患者属社会废物”的极端心理将有可能埋下危险的种子。以殴打精神病患者取乐的少年,是否也是缘于我们的社会对精神病患者合法权益保障的漠视,间接纵容了少年们的歧视心态与暴行而终酿惨祸

呢?从另一方面看,现行的社会救助机制还相当粗放,主要还是针对有正常思维与行动能力的流浪者、乞讨者,而没有细分到更特殊的精神病“流浪者”。

必须承认,现行救助体系的功能是有限的,应急性的,它无力承担保护精神病患者群体的所有责任。如果我们承认精神病“流浪者”也是公民,也享有那些与常人同等的权利,那么,给予他们一个比较完善的保障体系是必要的,也是应当的。以更具针对性、更灵活的方式为特定人群提供帮助,应是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常态。就保障精神病“流浪者”权利而言,我们必须建立一种更具广泛意义的救助机制,比如在公众中普及精神病的致病原理、发病方式及日常照顾等知识,帮助公众建立起正确看待精神病患者的社会心理,营造一种普遍性的人文环境,这些都应纳入到精神病患者的救助视野。

二、精神病患者的社区康复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和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和进步,精神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社会的变革,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重新组合,家庭结构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对传统儿童的抚养方式和对老人赡养传统的冲击,以及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革等,都会使人们心理紧张因素、应激因素增加,社会生活环境中的有害刺激,均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不良影响,以上种种因素使精神病的患病率有所上升。精神病患者日趋增多,给社会、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精神病患者造成的伤人事件已屡见不鲜,精神病患者对社会危害程度已呈上升趋势,因此,精神病患者的预防、治疗、康复、管理工作已成为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精神病患者除急性期住院治疗外,多数时间仍生活在社区中,因此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护理对精神病患者更为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明确规定“国家和社会发展社区康复,结合基层卫生网、社区服务网、残疾人家庭和基层的其它资源,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措施,使残疾人在家庭和社区得到康复和社会服务。”1999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WHO(世界卫生组织)/中国精神卫生高层研讨会,充分肯定了发展精神卫生社区服务,发挥家庭在精神病康复者监护方面的积极作用,实行社区预防、治疗和康复工作一体化的工作模式。

精神病患者社区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和谐型社会的构建。社区融纳型精神康复服务模式从改善患者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着眼,通过各种方式加深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相互接纳与支持,这样不但会改变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精神康复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必将有助于促进社会融合,提升整个社会的和谐程度。其次,为精神病患者融入社会提供了便利。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树立人生目标,鼓起了生活勇气,为回归社会做好了心理准备,同时也可以激发患者对生活的兴趣和自强、自信、自立、自尊的信心。

在发展精神病社区服务的工作过程中,患者家属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家属是精神病康复者贴身的护理员和技能训练师。患者家属如能掌握正确的精神疾病护理知识,就能更好地照料康复者,促进其康复。另外,家属对病人进行生活技能及劳动技能的再训练,能提高病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对病人回归社会有更大的帮助。

2、家属是精神病康复者最值得信任的亲人朋友。家属要多与康复者进行情感交流,建立祥和的家庭气氛,关心体贴康复者,鼓励康复者与疾病作斗争,帮助康复者合理安排生活、工作、学习,不仅可以有效预防复发、巩固疗效,还能提高病人的适应能力,使其早日适应社会。

3、同一康复者家庭内的家属是互为谅解者和扶持者。通过家庭治疗,家属之间得到良好的互动,无形中帮助他们自行妥善解决各种与康复者有关的心理应激问题,为康复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这可明显地促进康复者的功能康复及减少复发。

4、不同康复者家庭的家属是互为分担者和分享者。家属间互相积极进行关于精神病康

复者康复体会的交流、分享与学习,不仅能提高家属照顾者对精神疾病知识的了解,还能减轻家属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在具体进行精神病社区康复的工作中,社区康复服务机构还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为精神病康复者家属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如定时为康复者家属举行精神卫生知识

讲座。家属对精神疾病知识掌握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们对待康复者的态度。讲授内容不应只停留在精神病基础知识和应付技能的训练上,还应拓展到精神病康复者的婚姻、恋爱等日常实际问题,还可以请病愈的康复者或家属现身说法,每期出一份简报发放家属。

2、实事求是,做好每一例精神病康复者家庭的工作。从实际情况入手认真做好家属的

思想工作,提供相应的政策。这能达到帮助病人和家属的双重目的,帮助他们建立起有利于病人康复的家庭环境,提高他们帮助病人的技巧,减轻家庭的负担,促进病人康复。

3、加大在社区内宣传精神卫生知识的力度。当社区人群能正面了解到精神病后,精神

病康复者就能更大程度得到社区的接纳。康复者就能参加日常的社会活动,促进身心活跃,使病人重新获得信心。当社区掌握到足够的精神疾病知识,康复者就能享受到更多的招工便利,重新投入服务社会的行列。

4、要拓宽精神病康复者家属的信息来源渠道。某些康复者及家属的信息来源较少,不

知道他们所享有的权利及保障,如办理残疾证和职业介绍等。让康复者和家属掌握更多的信息,能使他们感受到来自社区和社会的支持和关怀,懂得用各种法律、规章、制度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5、进一步健全社区康复服务机构。比如机构可以定期举行康复组和家属组的活动。社

区精神病患者能在这里参加群体活动,逐渐达到实现沟通互动的效果,消除压抑情绪,还能减轻精神病康复者对家庭造成的负担,提高康复者家属的生存质量,促使病人更好地实现心理与社会功能康复。

虽然精神病社区康复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意义,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此项工作在我国毕竟还处于起步阶段,从理论体系到具体的实践环节都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努力完善理论,增强技能,切实做好工作,为此项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和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帮助精神病患者早日摆脱疾病,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精神病患者家属在社区康复中的角色及功能》黄碧玉

2.《精神病患者社区康复大有作为》韩庆影左凤祥

3.《精神病患者的社区康复之重要性》

4.《社区健康教育对精神病患者康复的作用》宋金环刘彭梅

5.《青海省精神病患者社区康复工作思考》张红英

6.《反思精神病患者的救助机制》毕舸

7.《从精神病患者遭锁刑看社会救助缺位》黄戎杰

精神病(psychosis)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

常见类型

精神分裂症、狂躁抑郁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及各种器质性病变伴发的精神病等。患者及家属应和精神科医生配合治疗。

还有不少人爱把神经病与心理疾病特别是精神病等同起来,总爱用嘲笑的口吻说:你有神经病。其实是个误区,神经病和精神病是区分开来的,精神病属于心理疾病范围,神经病属于器质性病理范围。

了解精神病的各大症状,可以有效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提高精神病的治愈率。

(1)思维破裂。患者思考问题时没有中心,第1个念头和第2个念头之间缺乏任何联系,讲话时前言不搭后语,颠三倒四,有头无尾,缺乏条理。医生完全无法与思维破裂的患者进行语言交流和进行医疗检查。

(2)情感障碍。对亲人疏远、冷淡,甚至敌对。对一切事物表现冷淡,漠不关心,整天闷坐,胡思乱想。情感障碍明显的患者完全失去自我管理的能力,严重影响进食、睡眠和休息,对患者自身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3)幻觉妄想。幻觉中以幻听为多,患者听到空中或房上有人对她讲话,或听到一些人议论她。患者的行为常常受到幻觉的影响,甚至服从幻觉的“指令”做出一些危险动作。幻觉妄想可导致突发行为改变,会突然出现自杀、自伤、冲动、出走、无自知力等精神症状。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障碍患者有1亿人以上,其中重症患者超过1600万,约一成人有潜在肇事肇祸倾向。为此,我们邀请到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姚贵忠为我们解析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暴力倾向的原因,以及怎样有效预防和正确认识精神疾病。

重度精神病患病率达到1%

中国经济时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如何?目前的患病率是多少?是否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精神病患者康复

孩儿们,都该回来了吧,都该收心了吧。再次提醒大家,初期答辩还有10-15天。需要内容: 1、封面 2、目录 3、选题背景(为什么选这个题) 4、课题简介(所做课题是什么解释清楚) 5、基地分析 6、设计理念(设计分析,怎样做这个设计,有什么问题、怎样解决问题)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精神病患者康复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和进步,精神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精神病患者逐渐进入我们的视线,成为一个亟待应对的社会问题。本文先从报纸上刊登的一则新闻入手,通过分析案例,得出精神病患者在社会中所处的弱势地位的事实,随后引出精神病患者康复问题。文章主要论述了精神病患者的社区康复,并从精神病社区康复的意义,家属在其中应该扮演的角色,社区康复实际工作中的注意点三方面给予了较为详细的说明。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康复社区康复服务 一、案例及其分析 4月21日凌晨时分,4名中学生翻墙外出玩耍,在曲靖市陆良县街头发现一名精神病患者后,竟以“打着玩”为由,用竹棍、石块等对其进行近两个小时的殴打,最终导致20岁的女孩钱金芬创伤性休克死亡。记者昨日从陆良县公安局获悉,因涉嫌故意伤害罪,4名中学生已被刑事拘留。(《春城晚报》4月26日) 除了谴责4名肇事青少年的暴行,反思未成年人心智教育的得失,我还想提出一个问题:对于精神病患者这样“行走于社会边缘的人”,我们如何给予他们应得的权利?残暴悖逆的背后,凸显的是道德的沦丧与教育的失范,而在其背后,掩饰不住的却是精神病患者面临的社会困境。精神病患者屡屡伤人以及被伤害的现象,理应受到高度重视,这种重视决不等同于忙不迭地将精神病患者送进精神病医院,精神病患者本身有病症的轻重之分,但其无意识下的行为有可能成为“定时炸弹”,也是一个亟待应对的社会问题。 对于精神病患者,社会虽然并没有彻底取消他们的容留空间,却往往在歧视与漠视中表露出人类根深蒂固的集体潜意识——把精神病患者当做生活不能自理乃至有害的群体,这种偏见很容易造成对其应享权利的抹杀。就社会学而言,个人化是社会制度安排的结果,一部分人权利得不到保障,也就是制度设计失当的结果。如果我们始终把精神病患者当成异类,那么无形中就扩散成一种社会性病理,受害者将是包括精神病患者在内的所有人。换个角度来说,当精神病患者脱离了整个社会制度设计的框架,被视为对社会“零贡献”的群体,很容易引发社会“占有与剥夺他人资源”的排斥感,由此而导致的“精神病患者属社会废物”的极端心理将有可能埋下危险的种子。以殴打精神病患者取乐的少年,是否也是缘于我们的社会对精神病患者合法权益保障的漠视,间接纵容了少年们的歧视心态与暴行而终酿惨祸

与精神病患者沟通的原则和技巧

与精神病患者沟通的原则和技巧 近年来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的提出和建立,使得护患沟通在护理工作中备受关注。护患间的沟通是一种治疗,尤其是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护士所用文字、谈话方式等都可成为整体护理的工具,以帮助患者康复,护患间有效沟通是实施整体护理的前提。本文总结了临床中与精神病患者沟通的原则和技巧,供精神科护理同仁参考。 1 精神科护理有效沟通的原则 1.1 一切为了患者,以患者为中心,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护患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护士不要潜意识里把自己放在支配地位。尊重患者、把护患关系摆对是沟通的重要原则之一。20世纪中叶,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需求的5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的需求、受尊重的需求及实现自我的需求。马斯洛的这一阶梯理论,不仅适用于健康人同样适合于患不同疾病的患者。无论他处于何种状况也是需要尊重的,拥有被尊重的权利。如果护士把患者视为一个有尊严的人,就会自觉尊重患者的权利,设法满足他的合理需求,与患者取得有效的沟通,帮助他更好的进行治疗,促进康复。反之,如果护士只注重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就会把患者仅仅当作护理操作的对象,完成任务了事。 1.2 宽容和接纳由于精神病患者思维活动的异常,以及精神症状的支配,他们不再是正常情况下的自己,其言行举止往往荒谬怪异,让人无法理解;或焦虑、忧郁、沉默不语,或狂躁、兴奋、蛮不

讲理,甚至打骂护士,这时通常的一些交流技巧可能是不实用的,但作为精神科护士,决不能拒绝患者,而要用爱心、宽容接纳患者,从患者的无理中看到合理的一面,理解同情患者,尽职和真诚的努力帮助患者走出“迷茫”。 1.3 协助患者维持希望,稳定情绪护士要对患者负责,以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与患者沟通,对他们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通过沟通技巧理解患者的内心活动、病态体验,同情、理解和接受他们的感受,营造一种能够让患者倾诉心中焦虑不安或恐惧的氛围,减轻患者心理压力,稳定情绪,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而不应只是简单的敷衍了事地说教,以免阻断护患间沟通。 1.4 坦诚相待,一视同仁护士对每位患者都要坦诚、平等对待。与患者的沟通要针对治疗目标,不能添加个人喜好。交往要有度,尤其对异性患者既要有利于沟通,又要防止患者产生非分之想,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不允许发生私人友谊、给予特殊关照。 2 与精神病患者沟通的技巧 2.1 重视语言沟通沟通前,熟悉病情;沟通时尊重患者,灵活运用交谈技巧。在与患者沟通接触前,要全面了解患者各方面情况,熟知病史、治疗和护理等有关情况。同时还要了解患者的兴趣爱好、个人特征、生活习惯、家庭经济状况、学习或工作情况等。在接触患者时尊重患者,形成良好护患关系,提高沟通的效果。精神病患者因病常敏感多疑,因此对患者羞于启齿的言行遭遇不提及、不议论,不可任意谈论病情表现或不良预后。与患者交谈时,侧重于帮助患者明

社会工作的机遇与挑战精神病人社区康复过程中的社会服务介入

社会工作的机遇与挑战:精神病人社区康复过程中的社会服务 介入 作者:童敏, TONG Min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社会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刊名: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6,22(3) 被引用次数:2次 参考文献(17条) 1.Chamberlin J;Rogers E S;Ellison M L Selfhelp programs:A description of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members 1996(19) 2.Lyons J;Cook J;Ruth A;Karver M,Slagg N Service delivery using consumer staff in a mobile crisis assessment program 1996(32) 3.Peterson C L;Patrick S L;Rissmeyer D J Social work's contribution to psychosocial rehabilitation 1990(35) 4.Stromwall L K;Hurdle D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An empowerment-based approach to mental health services 2003(03) 5.Barton R Psychosocial rehabilitation services in community support systems:A review of outcomes and policry recommendations 1999(50) 6.Pratt C W;Gill K J;Barrett N M;Roberts M M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1999 7.Rapp C A The strengths model:Case management with people suffering from severe and persistent mental illness 1998 8.Lee J A B The empowerment approach to social work practice 1994 9.Anthony W A Recovery from mental illness:The guiding vision of the mental health service system in the 1990s 1993(16) 10.Cook J A;Pickett S A;Razzano L;Fitzgivvon.G,Jonikas J.A,Cohler J.J Rehabilitation services for persons with schizophrenia 1996(26) 11.Frese F J;Davis W W The consumer-survivor movement,recovery and consumer professionals 1997(28) 12.Solomon P;Draine J Perspectives concerning consumers as case managers 1996(32) 13.Pearson V;Lam P C W Oh their own:caregivers in Guangzhou,China 2002 14.Xiong W Family-based intervention for schizophrenic patients in China: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1994(165) 15.Pearson V;Phillips M Psychiatric social work and socialism:Problems and potential in China 1994(39-3) 16.Spearman L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to social work practice in mental health:Building on strengths 2005 17.Vourlekis B S;Edinburg G;Knee R The rise of social work in public mental health through aftercare of people with serious mental illness 1998(43)

与精神病患者沟通的原则和技巧

与精神病患者沟通的原则与技巧 近年来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的提出与建立,使得护患沟通在护理工作中备受关注。护患间的沟通就是一种治疗,尤其就是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护士所用文字、谈话方式等都可成为整体护理的工具,以帮助患者康复,护患间有效沟通就是实施整体护理的前提。本文总结了临床中与精神病患者沟通的原则与技巧,供精神科护理同仁参考。 1 精神科护理有效沟通的原则 1、1 一切为了患者,以患者为中心,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护患之间的关系就是平等的,护士不要潜意识里把自己放在支配地位。尊重患者、把护患关系摆对就是沟通的重要原则之一。20世纪中叶,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需求的5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感的需求、受尊重的需求及实现自我的需求。马斯洛的这一阶梯理论,不仅适用于健康人同样适合于患不同疾病的患者。无论她处于何种状况也就是需要尊重的,拥有被尊重的权利。如果护士把患者视为一个有尊严的人,就会自觉尊重患者的权利,设法满足她的合理需求,与患者取得有效的沟通,帮助她更好的进行治疗,促进康复。反之,如果护士只注重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就会把患者仅仅当作护理操作的对象,完成任务了事。 1、2 宽容与接纳由于精神病患者思维活动的异常,以及精神症状的支配,她们不再就是正常情况下的自己,其言行举止往往荒谬怪异,让人无法理解;或焦虑、忧郁、沉默不语,或狂躁、兴奋、蛮不讲理,

甚至打骂护士,这时通常的一些交流技巧可能就是不实用的,但作为精神科护士,决不能拒绝患者,而要用爱心、宽容接纳患者,从患者的无理中瞧到合理的一面,理解同情患者,尽职与真诚的努力帮助患者走出“迷茫”。 1、3 协助患者维持希望,稳定情绪护士要对患者负责,以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与患者沟通,对她们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通过沟通技巧理解患者的内心活动、病态体验,同情、理解与接受她们的感受,营造一种能够让患者倾诉心中焦虑不安或恐惧的氛围,减轻患者心理压力,稳定情绪,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而不应只就是简单的敷衍了事地说教,以免阻断护患间沟通。 1、4 坦诚相待,一视同仁护士对每位患者都要坦诚、平等对待。与患者的沟通要针对治疗目标,不能添加个人喜好。交往要有度,尤其对异性患者既要有利于沟通,又要防止患者产生非分之想,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不允许发生私人友谊、给予特殊关照。 2 与精神病患者沟通的技巧 2、1 重视语言沟通沟通前,熟悉病情;沟通时尊重患者,灵活运用交谈技巧。在与患者沟通接触前,要全面了解患者各方面情况,熟知病史、治疗与护理等有关情况。同时还要了解患者的兴趣爱好、个人特征、生活习惯、家庭经济状况、学习或工作情况等。在接触患者时尊重患者,形成良好护患关系,提高沟通的效果。精神病患者因病常敏感多疑,因此对患者羞于启齿的言行遭遇不提及、不议论,不可任意谈论病情表现或不良预后。与患者交谈时,侧重于帮助患者明确自己的

精神病患者康复指导

精神病患者康复指导与家属护理教育 精神病患者家庭就是社会关怀中得主力军之一,给病 人一个良好得生活坏境与更多得关心,使她们降低了对家庭、她人与社会得潜在危害,提高了她们得生活质量。让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生活,就是精神康复工作得主要目得,也就是患者家屈最为期盼得、然而,事实上不少精神病患者得社会功能受损后,并非都随着住院病情得控制而同步恢复,她们出院后往往变得懒散,退缩,对社会交往缺乏信心、因此,家属如能给予全而、细致得家庭护理,帮助她们振作起来,重新回归社会显得极为重要。 家庭支持系统就是患者获得得支持系统中最直接得、最重要得一个环节。家庭干预,可以减轻精神病理过程带来得创伤,有助于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正常生活。 家庭康复技能训练 洗脸,洗脚,刷牙,整理床铺2次/天扫地,拖地,轻微家庭劳动1次/天剪指(趾)甲,洗澡1次/周理发1次/周散步,瞧电视,听音乐1次/天文体活动,如象棋、扑克、羽毛球及健身器材等1次/天 精神病复发得原因

停药或减药,最多见;社会心理因素;生物学因素等。 精神病复发得先兆 自知力动摇;睡眠障碍;生活能力减退;工作或学习效果下 降;情绪不稳定;躯体不适;精神症状再现。 如何预防复发 坚持服药;正确处理社会心理应激因素;识别复发早期得 “预警症状”;有效、便利得求助策略;保持良好得社会角 色;避免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如酒精、毒品。 预防复发得训练 防复发训练 首先出现得征象 5试图做很多事情来转移烦恼 中间出现得征象 2、感到人们都与自己作对2、增加药物 3、离不开房子 4、变得重负荷健忘 晚期出现得征兆 复发标记 1担心人际关系 1与社区医生联系 2感到嫉妒 2用思想日记使自己得思维变得合理 3变得多疑 3花时间放松自己 4没有正规服药 4、避免承担太多事务 1、感到恐惧与焦虑 1、拜访朋友与社区医生

【沟通】重性精神病患者沟通

【关键字】沟通 重性精神病患者沟通 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大脑功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精神疾病分为精神病性精神障碍(重性精神病患者)和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轻性精神病)。 重性精神病患者大多数对自己的疾病缺乏自知力,否认有病,不主动求医,不能与医务人员合作或配合。有的患者还隐瞒病情或不主动暴露自己的症状。因此,与精神病患者的沟通有其特殊性,分两个层次:一是与精神病患者进行沟通;二是与精神病患者家属进行沟通。根据病种及疾病的不同时期,确定沟通的东西:①患者在发病期,无行为能力时,需与家属进行沟通。②患者在部分缓解期,有限定行为能力,则需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③患者在完全缓解期,自知力恢复,有行为能力,则需与患者进行沟通。 一、患方需求 1.患者家属的要求 (1)精神病患者家属希望获得同情、尊重和理解,保护其隐私。 (2)精神病患者家属需要获得知识,识别精神疾病,使患者早日得到治疗。 (3)当患者家属接受了患者患有精神病的现实后,希望得到快速有效的治疗,希望选择医术高明的医师和良好的治疗环境,明确诊断,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4)精神病患者家属希望医生选用的药物治疗副作用少,且不影响患者的智力和生育能力。 (5)患者住院时,家属希望医院住院环境好,病房安排有利于患者康复,希望住院设施、条件适合患者,患者间不会互相干扰。在确保病区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实行开放管理,患者有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 (6)精神病患者家属希望医疗费用合理,不超出其经济承受能力。 (7)精神病患者家属希望医院提供疗效确切的维持治疗方案及恢复后痊愈康复的相关指导。 2.患者的需求 由于重性精神病的性质和特征,疾病发作期患者不会主动求医,拒绝医治,甚至会出现抵触情绪和冲动行为,不能与医务人员合作或配合治疗。经治疗病情好转,进入恢复期后才能逐步表达他们的需求。 (1)精神病患者经急性期治疗,症状控制病情稳定后,希望得到医务人员的尊重,不被歧视,希望医务人员主动关心他的病情,保护他的隐私。 (2)进入疾病恢复期,患者需要了解其所患疾病的情况,疾病对其今后工作、生活有无影响,如何进行药物维持治疗,服药后的药物副作用及相关的注意事项。自己如何面对所处的家庭、社会和人际环境,怎样进行精神康复,恢复社会功能。 (3)完全缓解期的患者需要医务人员的指导、帮助,使患者能适应环境,获得科学的维持治疗,塑造良好的个性。 (4)未婚或未育患者,希望得到医务人员的帮助、指导,在婚姻和生育方面提出科学的医学建议。 二、沟通目的与要点 1.重性精神疾病发病期,医患沟通的东西主要是家属,医患沟通的目的及要点主要有以下 几个方面:

精神病人的康复训练措施有哪些

精神病人的康复训练措施有哪些? (一)生活行为的康复训练 生活行为的康复训练是训练精神病患者逐步掌握生活技能,生活技能的水平方面,较低的是基本维持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较高的是“文体娱乐活动”的能力,以至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可分为以下三方面进行训练。 (1)日常生活活动训练:主要是针对病期较长的慢性衰退患者。这些患者往往行为退缩,情感淡漠,活动减少、生活懒散,仪表不整,甚至完全不能自理日常生活。具体措施可着重培训个人卫生、盥洗、饮食、衣着、排便等活动,坚持每日数次手把手地督促教导和训练,并可结合奖励刺激。除了严重衰退者缺乏效果外,大多在2一3周内即明显改善。但这种力训练必须持之以恒,一旦放松,即可回复原状。至于其他未出现衰退的患者,由于急性发病期过后尚残留某些精神障碍,也可影响日常生活活动。通常表现较为被动,懒散以及对事物缺乏情感关注等,则需进行督促和引导。 (2)文娱体育活动训练:着重于培养社会活动能力,加强社会适应力,提高情趣和促进身心健康。文娱体育活动的内容应按患者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除一般的游乐和观赏活动外,可逐渐增加带有提高学习和竞技性质的参与性内容。如歌咏、舞蹈、书画、乐器演奏、体操、球类比赛等。又如举行智力竞赛,音乐欣赏等。 (3)社会交往技能训练:精神病患者的社会交往能力往往因脱离社会生活而削弱,在慢性患者甚至严重削弱以至丧失。而这项技能

对参与社会生活起重要作用,应尽可能促进其恢复。目前对慢性精神病患者已逐渐采取社会交往技能训练,以改善患者对付应激情况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适当参与社会生活 (二)学习行为的训练 学习行为的训练是训练患者学会善于处理、应付各种实际问题的行为技能。训练的内容包括一般教育性活动和家庭生活技能两部分。 (1)一般性教育活动,如卫生常识教育、科技知识教育。以提高其常识水平,及培养学习新事物和新知识的习惯,以免过份脱离社会现实。 (2)家庭生活技能训练:在社区康复中,应训练精神病残疾者重新掌握家庭生活技能,包括家庭清洁卫生、家庭布置、物品采购、食物烹该、钱财管理及社交礼节等 (三)工作行为的康复训练 工作行为训练指劳动作业与职业活动方面的技能训练。 (1)简单劳动作业:又称“工疗”,一般集体进行,工种较简单易做的,如贴信封、糊纸袋、拆纱团、参加病房卫生工作,帮助开膳等。 (2)工艺制作活动:内容包括 ①各种编织:织毛衣、织网袋、编篮筐等; ②各种美术品:绘画、书法、摄影、雕刻等; ③布制或木制玩具,各种模型制作,书籍装订、园艺种植等。上述活动根据不同病程及病人要求指导参加训练。参加训练的病人,可

小组工作对精神病患者的康复作用

小组工作对精神病患者的康复作用 社102 刘婧仪09 摘要: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中的小组工作方法对精神病患者的社会性康复进行了介入研究。小组工作在巩固传统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为精神病患者提供了心理和社会支持,对其社会性功能的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的路程大大缩短,为精神病患者的社会性康复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精神病康复;小组工作;社会性康复\ 引言精神病是精神病是由于人体丘脑、大脑功能紊乱及病变而导致患者在感觉、记忆、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表现异常的疾病。这类疾病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患者的正常生活和行为方式。传统的住院治疗将病患同社会完全割裂隔绝,这避免了患者治疗期间被外界环境所干扰,也造成了患者社会性功能如: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功能的衰退。使得患者无法重新回到社会只能栖身医院,并且形成恶性循环,即住院越久的病人越无法离开医院,成为习惯性住院病患。 如何有效的对住院治疗的精神病患提供社会支持,有条件的建立病患同社会接触的渠道,促使病患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恢复,对病患认知、行为、心理方面的矫治和其生理能力、心理能力、社会能力等方面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小组工作与精神病患者社会性康复 1.传统治疗无法实现患者的社会性康复 精神病是由于人体丘脑、大脑功能紊乱及病变而导致患者在感觉、记忆、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表现异常的疾病。这类疾病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患者的正常生活和行为方式。精神病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患病类型的不同和患病程度的轻重而有很大的差别,严重的患者往往采取封闭式的入院治疗。相对于国外技巧训练、同辈支持、职业服务、社区资源发展四位一体的精神病康复模式来说,在我国,精神病患的康复模式比较单一,主要依赖于医疗单位或其他专业机构来进行,方法也局限于传统的集中住院、封闭管理、药物治疗。这样是为了避免患者在治疗期间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从而保证治疗效果。但这种方式虽然可以有效的治愈生理或精神方面的疾病,却往往无法实现患者社会性的康复。所谓社会性康复是指患者社会性功能:如人际交往、社会适应方面的康复。这种康复,无法在封闭住院的治疗方式下得到。首先,住院治疗的封闭环境割裂了患者同社会的联系,使患者失去了接触社会的机会,无法与社会进行沟通与交流,导致患者在治疗期间逐渐丧失社会交往的能力,自我感觉迷茫、焦虑和受到歧视,产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障碍。其次,住院治疗的命令式管理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患者交流的自主性,使其在封闭环境内部的人际交往明显受到

精神病患者康复指导

精神病患者康复指导 家庭支持系统是患者获得的支持系统中最直接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家庭干预,可以减轻精神病理过程带来的创伤,有助于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正常生活。 家庭康复技能训练 洗脸,洗脚,刷牙,整理床铺2次/天 扫地,拖地,轻微家庭劳动1次/天 剪指(趾)甲,洗澡1次/周 理发1次/周 散步,看电视,听音乐1次/天 文体活动,如象棋、扑克、羽毛球及健身器材等1次/天 精神病复发的原因 停药或减药,最多见;社会心理因素;生物学因素等。 精神病复发的先兆 自知力动摇;睡眠障碍;生活能力减退;工作或学习效果下降;情绪不稳定;躯体不适;精神症状再现。 如何预防复发 坚持服药;正确处理社会心理应激因素;识别复发早期的“预警症状”;有效、便利的求助策略;保持良好的社会角色;避免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如酒精、毒品。 首先出现的征象 1担心人际关系 1与社区医生联系 2感到嫉妒2用思想日记使自己的思维变得合理 3变得多疑 3花时间放松自己 4没有正规服药 4.避免承担太多事务 5试图做很多事情来转移烦恼 中间出现的征象 1.感到恐惧和焦虑 1.拜访朋友和社区医生 2.感到人们都和自己作对 2.增加药物 3.离不开房子 4.变得重负荷健忘 晚期出现的征兆 1.感到日益恐惧 1.立即与社区医生联系 2.自我孤立 2.增加药物 3.睡眠困难 4.感到困倦 5.听到声音 6.有怪异的想法 7.日常工作中有问题 降低自杀风险 自杀的高危因素:严重精神疾患;有自杀观念和自杀企图;有抑郁、绝望情绪;病前工作能力强,智商高;男性;自尊心过强;酒、药物滥用史;自杀家族史。 自杀行为的核心问题 缺乏自信绝望感。家庭成员和与患者关系密切的应现实而乐观的方式给他们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护理。 患者发生意外时的对策 自缢: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外伤出血:包扎止血→送医院。服毒:催吐→送医院。噎食:抠出食物,拍击背部。暴力行为:想方设法,齐心协力制服。 给予精神病患者良好的社会关怀,不仅是社会公平之要义,也是保障公共安全免遭其害的根本。 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康复单靠亲情远远不够,但精神病患者家庭的作用仍是举足轻重。 精神病患者的康复需要社会和家庭共助,是患者在心理、生理上及社会适应上实现的、全面整体的康复,重返社会。

社会工作本位的精神健康实务

社会工作本位的精神健康实务 香港叶锦成教授 随着精神健康服务的发展一向以来社会工作和精神健康实务都结下不解之缘。在美国,社会工作者在不同种类的精神健康服务都有非常重要的参与,临床社会工作者是以地区为单位的社区健康服务的重要提供者,在一些较偏远的地区甚至是唯一的鼓舞提供者。社会工作者占据了所有在社区精神健康服务中的专业人员数目47%。 在英国,社会工作者一向与发展中的精神健康服务同时并进。社会工作者参与医院为主导的精神健康实务不单是最早的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一种,而且是在非院社化及社区健康及社区照顾模式中的积极参与者,在多份重要的官方报告及文献中,如1913年的精神残缺条例、1928年成立的中央监管委员会、1939年的菲氏报告、1946年的麦氏调查、1959年的杨氏报告、1962年的社会工作者训练条例、1968年的施氏报告、1971年和1975年的有关精神健康服务的白皮书、1968年的毕氏报告和1990年的全国健康和社区照顾条例,都有提及社会工作者在精神健康服务中的角色和肯定社会工作者在精神健康实务上的贡献。从这些重要文献中,显示社会工作者随着精神健康服务的发展产生下列几种转变: 1、从医护式的非专业助手成为科技队工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员。 2、从以院舍为基础的工作手法转变为以社区照顾为主导的工作趋向。 3、从以临床个案工作为主的工作手法转变成为多元化的多种工作手法。 4、从以患病者的角度转变为以消费者及参与者的角度去看受助的精神病患者和康复者。 这几种转变,表面看来没有什么大问题,但在实际却往往因为种种的局限如机构、社会文化、受训程度、案主特质、专业权威等等,已产生矛盾和冲突。矛盾中的主因是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与手法和精神健康实务在现状中产生不协调所致。这些矛盾简单来说可以分成下列几个层次: 1、信念上的矛盾。 2、角色上的矛盾。 3、服务定向上的矛盾。 4、介入手法上的矛盾。这些矛盾如果不妥善地加以处理,社会工作者在精神健康实务上就会显得无奈、“贫血”和对社会工作中的专业理念和实务缺乏承担,久而久之,变得短视,只重视工作上的任务和机构的官僚架构而忽视案主的需要和沟通,不理会“康复”效果的从业人员。本文尝试从这些矛盾中去探讨和建构一个以社会工作为本位的精神健康实务模式以供参考,并试从本港的精神科

精神病患者出院指导

精神疾病患者出院指导 精神病患者需要全社会的关心,给病人一个良好的生活坏境和更多的关心,使他们降低了对家庭、他人和社会的潜在危害,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让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生活,是精神康复工作的主要目的,也是患者家属最为期盼的.然而,事实上不少精神病患者的社会功能受损后,并非都随着住院病情的控制而同步恢复,他们出院后往往变得懒散,退缩,对社会交往缺乏信心.因此,家属如能给予全面、细致的家庭护理和心理支持,帮助他们振作起来,重新回归社会显得极为重要。因此家庭支持系统是患者获得的支持系统中最直接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家庭干预,可以减轻精神病理过程带来的创伤,有助于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正常生活。 家庭服药指导 每日按照出院医嘱给患者摆药,督促服用药物,每次服药要在餐后,检查病人是否真正服用药物,防止病人藏药,吐药。并按照出院医嘱进行查体。 家庭康复技能训练 洗脸,洗脚,刷牙,整理床铺1次/天 扫地,拖地,轻微家庭劳动 1次/天 剪指(趾)甲,洗澡1次/周 理发1次/月 散步,看电视,听音乐1次/天 文体活动,如象棋、扑克、羽毛球及健身器材等1次/天 精神病复发的原因 最常见的原因是自行停药或减药;社会心理因素;生物学因素等。 精神病复发的先兆 睡眠障碍;生活能力减退;工作或学习效果下降;情绪不稳定;躯体不适;自知力动摇;精神症状再现。 如何预防复发 坚持服药;正确处理社会心理应激因素;有效、便利的求助策略;保持良好的社会角色;避免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如酒精、毒品。 复发标记与预防复发应对 复发标记防复发应对 首先出现的征象 1担心人际关系 1与社区医生联系 2思维变得欠合理 2 按时服用药物 3变得多疑 3尽量放松自己 4不能正规服药 4.避免承担太多事务 5试图做很多事情来转移烦恼 中间出现的征象 1.感到恐惧和焦虑 1.拜访朋友咨询社区医生 2.感到人们都和自己作对 2.增加药物 3.离不开房子

浅论社工视角下的心理咨询

浅论社工视角下的心理咨询 一、社会工作与心理咨询的区别与联系 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方式里渗透了心理咨询的理念与工作手法。 个案工作的基本技巧(沟通技巧、会谈技巧),个案工作中的建立专业关系的方法(同感、尊重、真诚),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人本治疗模式、行为修正模式、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等)中的很大一部分来自心理学。 对社会工作不是很了解的人在看了几本个案工作的书以后很容易将其与心理咨询混为一谈。事实上,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个案工作是指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或情感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和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 心理咨询是指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过程。 同为助人专业,个案工作与心理咨询有许多相同之处: 1)都以个别的方式、沟通的手段帮助需要的人; 2)关注受助者的困难或问题的心理因素;

3)注重对受助者的同感反应和情绪疏导; 4)心理咨询以受助者为中心、非评价、非指导和保密的专业原则与社会工作注重的尊重人的需要、相信人的潜能、案主自决等价值观念有相通之处。 个案工作与专业的心理咨询与许多不同之处: 1)从解决的问题来看,心理治疗与辅导主攻的是“心病”,追求的是心理健康。个案工作常处理的是个人的社会性问题如贫困、失业、家庭、越轨、学校生活适应等问题。 2)从知识背景看,生理学、精神医学和心理学是心理治疗与辅导工作的主要知识基础。个案工作处理的是个人社会功能发挥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心理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更多的则是环境方面阻碍个人正常发挥社会功能的因素。个案工作必须拥有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律等学科中关于人和社会的关系、人类行为与人际关系调整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相当丰富的个案社会工作的实践经验。 3) 从工作手法看,心理辅导强调的是“攻心”术,“心病要用心药医”。个案工作除挖掘个人潜能,让个人做调适外,还强调调动个人之外的组织和社区资源来解决问题。 4)从工作关系看,在我国心理辅导与治疗员在与当事人的关系中多充当权威人物,以专家的身份面对当事人,他对当事人负有专业责任。而个案工作员则强调与当事人保持平等的、工作伙伴关系。

精神病人恢复期康复指导

重性精神病恢复期的康复指导 一、培养病人生活自理能力 有些病人在病情稍微好转之后就不再注意个人卫生,不打扫房间,也不洗衣做饭。这有可能是病情本身的残留症状,也可能是药物反应,还有可能是家属对病人过分照顾,不让他做家务,这些都对病人的康复极为不利。康复科护士应注重帮病人培养生活能力、交往能力,这对于精神病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康复过程应渗透到病人的一言一行当中。病人需要像小孩学走路一样,重新学习和锻炼。精神病不同于躯体疾病,在恢复期不需要充分的体力休养,适当的活动可以增加病人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提高他的生活独立性,为他进一步融入社会生活打下基础。护士应向病人以及家属做好健康宣教,让病人主动做家务,自己来安排生活,家属要多加督促和鼓励。 二、培养病人情感交流能力 人的情感活动包括内心体验和面部表情两方面。正常人对外部事物都会有喜、怒、哀、乐等情感反应,然后再通过表情表达出来。恢复期病人常常给人一种表情呆板、反应迟钝的印象,因此要加强训练。首先要提高病人的兴趣。兴趣越大,情感的投入越多,愉快感也就越强;其次,要设身处

地地体谅和关心他人。理解了别人的情感,才能唤起自己的情感;三要充实生活内容。聊天、看电视、听广播、读报纸等等日常生活中非常简单的小事,都可以充实病人的信息来源。整日呆坐少语、无所事事,自然难以产生丰富的情感。最后,要善于适时、适度地让病人表达情感,让病人有意识地在实践中学习和摸索,这需要家属耐心的帮助。 三、培养病人注意力 恢复期病人的注意力往往难以集中或不能持久,这对病人的生活、工作会有很大妨碍。对此,首先要排除药物的影响,选用镇静作用轻微的药物进行维持治疗。另外,要加以训练,来延长主动注意的时间。具体的方法是,先从简单的、病人感兴趣的事做起。如果病人喜欢听音乐,就安排一个安静的环境,让病人全神贯注地听音乐,并记录病人集中注意的时间。每天坚持训练,病人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就会逐渐延长。然后再训练病人集中从事复杂事物(如读书、写字等)的时间。一般来说,如果病人能够集中从事一件事达一个小时以上,就不会给他的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带来大的妨碍。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恒地锻炼。 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存在主义视角社会工作案例

存在主义案例分析 一、案例简介 案主于某,男,二十二岁,系南京某高校大学生。因来自农村,自我感觉在服饰,能力,口才,语言以及风度上都不能和城里的同学相比,而产生了处处不如人的自卑心理特征,但是自尊心又极强,不满足于现状,加上家庭对他抱有的期望很大,他想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展现自己的才能,所以他就拼命学习,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交际和兴趣爱好。自从上了大学之后,由于过度的学习和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案主开始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很难像以前一样安安静静的静下心来学习,上课听讲的效率比较低,自我感觉各方面的状态已经滑坡了。在临近期末考试的一段时间里,案主感觉到压力比较大,情绪和心态不够平稳,并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眠现象。 二、背景分析 案主家庭情况:案主家里共有五口人,有一位70多岁的奶奶,身体比较健康;父亲44岁,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母亲也是44岁,患有慢性肾炎,原先是一名乡镇企业职工,后来因为单位的经济效益不好,下岗在家务农;哥哥也是一名高校大三学生。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父亲的工资,同时因为母亲患病在床,医药费的开支,家庭的日常开支,再加上自己和哥哥高额的学费,这样的开支使得原本已经拮据的家境更加捉襟见肘,总的来说,案主家庭的经济状况比较差。

案主基本状况: 1.健康状况:一般,但是缺乏体育锻炼 2.情绪状况:一般,有时低落,会觉得很孤单 3.精神病纪录:无 4.自毁行为/自杀行为倾向纪录:无 5. 经济状况:目前无经济收入,经济来源主要是家庭给予和奖学金 三、案例分析 通过与案主的几次接触后,发现案主主要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信心不足和自卑心理案主家庭的状况是导致他自信心不足的直接原因,由于家庭的经济情况比较差且来自于贫困的农村地区,使得案主感觉到与别人进行交流时会有地位和等级的差别,他没有足够的自信心来与同学和朋友保持较好的交流和沟通,人际交往能力不是很好,交往所涉及的范围也比较窄,同时,案主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做出过底的评价,又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怀疑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导致了自我否定的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自信心不足和自我评价较低,应该是导致案主其他问题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 孤独心理孤独是一种感到与世隔绝,无人与之尽行情感或思想交流,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孤独者往往表现出萎靡不振,并且产生出不合群的悲哀,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交际和生活。而

广州市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

广州市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 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广州市残疾预防行动方案》(穗府办〔2017〕4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做好我市社区精神康复服务工作,构建更加完善的社区精神康复服务体系,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运营、管理等活动。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是指通过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方式,由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承接运营,为辖区内有精神康复需求的对象提供康复训练、心理疏导、事前预防、危机介入,实时支援、个案跟进等专业社工服务,从个人、家庭、社区三个层面介入,坚持“加强经济保障、立足个人发展、促进家庭和谐、推动社区共融”的服务理念,保障在社区生活的精神障碍者生存、参与和发展的权利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平台。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的社区精神康复工作从业人员,是指具备相应的社区精神康复工作经验、具有社区精神康复相关专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从业人员。 第五条本办法所称的社会工作者包括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和社会工作辅助人员。其中,社会工作专业人员,是

指具备相应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专门从事社会工作服务的从业人员,包括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高级社会工作师等取得社会工作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社会工作辅助人员,是指尚未取得社会工作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但已接受社会工作行业组织管理、培训的其他从业人员。 第六条本办法所称的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项目的购买方和监督方是指区残联;服务承接方是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第七条市民政局、市卫生计生委、市残联、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做好中心建设与运营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协调解决推进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与运营过程中的各类问题。 市、区卫生计生部门负责对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开展医院和社区间双向康复转介工作。 市、区民政部门负责指导各镇(街)社工服务站(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与与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建立联动合作关系,开展精神障碍者在镇(街)社工服务站(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与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之间的康复转介工作。 市残联负责申报市本级财政预算,制定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服务、运营、监管政策;区残联负责具体开展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服务实施工作,做好本区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分中心的规划布局、统筹协调工

精神疾病患者小组社工活动计划书

“笑口常开,康复自然来”小组活动计划书 一、总体计划 1、活动主题:笑口常开,康复自然来。 2、活动目标: (1)通过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社交康乐活动,培养并锻炼组员的注意力和反应能力。 (2)通过组员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培养大家迅速决策和融入小组的意识和能力,在小组中找到归属感。 (3)鼓励组员将在小组活动中学到的积极乐观的态度与方法运用到治疗与康复中。 3、招募对象:我院各病房住院患者及荣军疗养区休养员。 4、招募方式:主管医生推荐、社工人员通过会谈、量表筛选。 5、小组特征: (1)小组性质:开放式 (2)持续时间:六周 (3)小组人数:10-12人 (4)活动时间:每周二上午9:30-10:30 (5)活动地点:康宁医院康复科一层 6、评估方法:访谈法、观察法、问卷测量法。 二、理论基础 2.1团体动力学

团体动力学是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理论基石。它认为团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有着互相联系的个体间的一组关系,每个组员的状况与其他组员的状况密切相关;团体具有改变个体行为的力量;团体决策的动力作用,增加团体行为的促进和减少团体行为的对抗力都可以促使团体的价值和行为发生改变。由此可见,团体具有吸引各个组员的内聚力,他将个体的动机需求与目标结构连结在一起,使得团体行为影响个体行为,这就为调动同伴群体资源,开展小组社会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2.2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普遍认为,个体内在的认知活动和认知过程影响并制约个体的行为。个体的认知活动、认知过程是能够加以了解、调整和控制的,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可以改变个体的行为。根据此理论,小组社会工作者通过一系列游戏活动与分享可以尝试改变成员消极或错误的认知,进而促使其在态度与行为方面做出改变。 2.3社会学习理论 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是角色扮演用于塑造个体行为的理 论基础。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同时受环境和个人的认知与需要的影响,它强调人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人不是消极地接受外界刺激,而是积极地对这种刺激做出选择、组织和转换,并且调节自己的行为。小组社工活动的实施需要每个组员的积极参与,组员不仅可以通过小组组长讲授中的榜样示范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直接参与讨论获得直接的交往经验,还可以通过对小组组长以及其他成员的观察、交流、分享获得间接经验。 2.4人际沟通理论

残障社会工作(完整版)

1.残疾人事业和残障社会工作的基本内涵是(A )。 A.保障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2.残障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有 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努力维护残障者的合 法权益,二是(B )。 B.千方百计改善和提高残障者的生活质量 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全面保护残疾 人的法律是(A )。 A.《残疾人保障法》 4.残疾人回归社会,首先表现为经济方 面,最重的社会障碍是(B )。 B.就业难 5.无障碍环境主要包括物质环境无障碍、 (D )。 D.信息和交流无障碍 6.下列不属于物理性障碍的是(C )。 C.地铁站的坡型通道 7.下列哪类残疾会影响残疾人的创造 性?(C ) C.精神残疾与重度智力残疾

8.1961年世界上第一个制定无障碍标准的国家是(B)。 B.xx 9.每年的“国际残疾人日”是( C)。C.12月3日 10。 2006年11月,第61届联合国大会 以协商一致的方式通过了什么公约(A )。A.《残疾人权利公约》 11.我国对无依无靠的老年人、残疾人和弃婴主要实行(A )制度。 A.福利院集中收养 12.中国政府批准的全国性残疾人事业团体是( C )。 C.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13.xx先天性残疾儿出生,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工程。下列哪种做法无助于降低先天性残疾儿的出生率(D )。D.孕期不参加体育活动,防止运动损伤14.残疾人xx的最终目标是(C)。c.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15.下列哪一理论是残障扶助中的核心理 论(A )。 A.社会网络理论理原则的优先顺序。最重要的伦理原则是(C)。 C.保护生命 18.社会支持网络的哪种特性是保持社会 支持得以延续的最重要条件。(A) A、互惠性 19.(A)在残疾人社会支持系统中的作 用是无可替代的。 A、家庭 20.1990年通过的哪像法律,被称为是中 国残障者扶助政策历史上的里程碑。(B) B、《残疾人保障法》 21.我国的助残日是(C)。 C.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 22.( C )是孤儿和弃婴重返家庭、融入社 会的最佳途径。 C.收养 23.寄养年满( A )周岁的儿童,应当征得 被寄养儿童的同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