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京大学普通地质学实习

南京大学普通地质学实习

南京大学普通地质学实习
南京大学普通地质学实习

《普通地质学》课间实习-栖霞山P1q-D3w地质构造剖面

一、时间:2006年10月15日

二、地点:栖霞山

三、实习内容

点1(位于山脚下):岩性认识

中二叠统栖霞组本部灰岩(P2q4):灰黑色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及生物屑微晶灰岩,含燧石结核较多,化石丰富(筳类)。

点2:岩性认识(位于泵房旁边):

中石炭统黄龙组灰岩(C2h):浅灰色块状微晶生物屑灰岩,较纯,可加工白水泥,不含燧石结核,见缝合线(倾向S)。

点3:化石寻找(位于采坑旁边):

中石炭统黄龙组灰岩(C2h):浅灰色块状微晶生物屑灰岩,含大量动物化石碎屑,偶见动物化石(笛管珊瑚和筳类)。

点4:断层认识

逆断层,上盘为下石炭统(高骊山组)碎屑岩,主要为杂色砂岩和泥岩,下盘为泥盆系(五通组)石英砂岩。岩性破碎,牵引构造,岩性硅化,见断层擦痕等现象。

点5:岩性认识、微层理认识、产状测量(位于山顶)

1、上泥盆统五通组石英砂岩(D3w):岩性坚硬,石英很纯,达80%以上。

2、微层理观察

3、产状测量:受断层影响,此处出现倒转层面,参考值37o/307o<73o。

栖霞山地质图及AB剖面图

栖霞山AB剖面图

《普通地质学》课间实习-紫金山中生代地层剖面

一、地点:紫金山北麓—南麓

二、目的:

1、观察岩性,判别滚石与露头。

2、测量并记录黄马青组产状。

3、X节理的测量与分析。

4、观察黄马青组的虫管构造。

5、观察象山群的岩性,分析其与黄马青组的接触关系。

三、内容

图2 紫金山AB地质剖面图

本路线剖面上出露的地层自老而新有(图1和图2):

1、上三叠统黄马青组(T3h):主要是紫红色钙质砂岩、粉砂岩、砂质页岩和页岩,夹有数层细砾岩、含砾砂岩,岩层具有明显的沉积韵律。有虫迹、交错层、波痕和微层理等原生构造。本组厚度约750米。岩性自下而上可分三部分:

底部:厚约数十米的砾岩层,砾岩成分主要是灰岩,含少量的石英和燧石,在钟山北坡未见露头。

中部:紫红色粉砂岩、粉砂质页岩夹页岩,发育大量虫迹及交错层。

上部:暗灰色的泥质砂岩夹黄色砂质页岩,波痕发育。

2、下、中侏罗统象山群(J1+2):与黄马青组为假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厚度约800米。自下而上分为三组:

1紫霞组以钟山南坡最发育,可分三部分:

底部灰白色砾岩,厚至巨厚层。砾岩成分为石英岩、石英砂岩、硅质岩及黑色燧石等。圆度良好,砾径自1~10cm至30cm,胶结物为硅质。

中部灰白色泥质页岩,含少量云母,有丰富植物化石:苏铁杉、枝脉蕨等。

上部灰白色或微红色石英砂岩。

2陵园组为灰白色及浅灰色含长石的石英砂岩。长石风化白色,砂岩中夹有少量圆度很好的细砾石,成分大多是石英,少量是硅化灰岩和燧石。靠近中上部有砂岩与云母页岩互层,产少量植物化石。

3西山寺组灰的白色至灰黄色细粒云母砂岩夹杂色页岩。页岩中含有丰富的植物化石:苏铁杉、新芦木、拜拉银杏等。

四、作业

作地质剖面图。

实验八制作地质剖面图

实验内容: ①了解地形图有关知识,②了解地质图有关知识, ③学习图切并制作地质剖面图实验工具:毫米纸、直尺、量角器、铅笔、小刀、橡皮

实验重点内容

1.了解地形平面图的有关知识

比例尺、地形图方位、等高线(等高距、平距)、高程、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峭壁、阶地、湖泊、河流、陡坡、缓坡、洼地

2.熟悉地质平面图的有关知识及其表示方法

①概念,②图名、比例尺、图例,③水平岩层、直立岩层、倾斜岩层,④岩石类型(火山岩、侵入岩、变质岩、沉积岩)、产状,⑤背斜、向斜,⑥断层,⑦地层层序,⑧整合、不整合、假整合、侵入接触、断层接触

3. 3.制作地质剖面图的步骤

1)确定水平和垂直比例尺(本次为1:25000)和有关图例。

2)在平面地质图上确定剖面线(C-D)。

3)在地质图的地形底图上,根据剖面线切过的地形,制作一条圆滑连续的地形剖面(比例尺为1:25000)。

提示:确定水平基线→在基线上投影某点对应的水平位置、在其垂线的对应高程处确定某一点。每个投影点包含平距和高程两方面→把所有的点圆滑成一连续曲线→在对应处标志地物名称→标方位。

4)把剖面线切过的各个地质界线点一一投影在地形剖面上(接触界线点、岩体界线点、断层点)。

5)根据各个地质界线点的倾向和倾角,用量角器和直尺标绘各个点的倾斜和倾角(倾斜线

长度1.5mm),标注相应的地层代号。

倾斜表示:左北或西,右南或东。

6)根据(5),绘制地质构造(圆滑褶皱弯曲,用红色标绘断层及其动向)

7)填注岩性花纹。

8)整理成图(标注和核对剖面方向、地层代号、产状、比例尺、图名、图例(下方)等)作业:用p53长山地区地质图资料、p36的图例和上述步骤,制作经过青岩顶的C-D地质剖面图。水平和垂直比例尺为1:25000。

实验七制作地层综合柱状图

实验内容: 运用层序地层律和地质年代表的知识,了解制作地层综合柱状图的内容和意义,学习编制地层综合柱状图。

实验工具:毫米纸、直尺、铅笔、小刀、橡皮

实验重点提示

1.地层综合柱状图的定义

根据一定比例尺和图例,按下老上新的层序律,把某地区各地层的岩性、厚度、接触关系等,用柱状图表的方式表示出来的图件,称之。

2.意义:1)研究区地层、厚度、岩性、岩相古地理、古生物的总结;

2)有助于研究区地壳活动规律、沉积环境、岩浆活动、地质演化

史或地球动力学过程的恢复。

3.内容:1)图头、比例尺(居上);2)图的栏目:地层年代(界、系、统;各1cm宽)、代号(1cm宽)、厚度(m)(1cm宽)、柱状图(2.5cm)、分层号(1cm宽)、岩性描述(5cm宽;颜色-层厚-岩石名称-结构-构造-化石-矿产±标志层);3)岩性花纹与符号:按粗先细后顺序,即沉积岩(碎屑岩-化学岩-生物化学岩)→火山岩→侵入岩→变质岩→化石代号→接触关系代号→岩体代号。

4. 制作步骤

1)根据实测剖面计算获得的各个分层地层厚度、总的厚度及岩性种类,确定适当比例尺(本次为1:10000)和图例。

2)在作业纸上按照上述表格栏目宽度制作图框、各栏目纵线和图头。

3)在图的上方标注图名和比例尺。

4)根据各分层(本次为统)厚度,按比例尺截取柱状图的长度。个别厚度较大而岩性单调者,可用省略号缩短其在柱状图上的长度。某些厚度虽小但意义重大者(矿层、标志层),可适当夸大表示。

5)标明各个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6)用图例规定的花纹与符号在柱状图上填注岩性与化石。如有侵入岩,则根据其产状画在相

应地层的边缘。

7)完成地层年代、代号、厚度、岩性描述等栏目文字内容。

8)在图的右侧画岩性花纹与符号图例 (1x0.8cm)。本次不作。

9)在图的左下方绘制图区位置及剖面位置图;在图的右下方绘制责任表(图名、资料来源、制图人、审核人、制图日期)。本次不作。

5. 作业:用p36-38的资料、p36的图例和上述要求与步骤,制作桃花园地区的地层综合柱状图。

实验九测量岩层产状

一、目的要求

1.初步学会利用地质罗盘仪测量方向、坡度及岩层产状;并掌握其记录方法。

2.通过观察不同产状的岩层、褶皱、断层、地层接触关系等模型及在平面、纵剖面、

横剖面上的特征,达到建立地质构造的时空概念。

二、预习要点

预习岩层产状要素、褶皱与断层的要素及其分类;地层接触关系的类型。

三、实验用品

地质罗盘仪

四、实验内容与方法

⑴测量的工具—地质罗盘仪

一般的地质测量,如测量目的物的方位、岩层空间位置、山的坡度等,均用地质罗盘仪。这是地质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工具。地质罗盘仪式样较多,但其原理和构造大体相同。

①地质罗盘仪的基本构造

一般都由磁针、磁针制动器、刻度盘、测斜器、水准器和瞄准器等几部分组成,并安装在一非磁性物质的底盘上(如图1)。

图1 地质罗盘仪构造图

1—反光镜;2—瞄准觇板3—磁针;4—水平刻度盘;5—垂直刻度盘;6—测斜指示针(或悬锤);7—长方形水准器;8—圆形水准器;9—磁针制动器;10—顶针;11—杠杆;12—玻璃盖;13—罗盘底盘

磁针为一两端尖的磁性钢针,其中心放置在底盘中央轴的顶针上,以便灵活地摆动。由于我国位于北半球,磁针两端所受地磁场吸引力不等,产生磁倾角。为使磁针处于平衡状态,在磁针的南端绕上若干圈铜丝,用来调节磁针的重心位置,亦可以此来区分指南和指北针。

磁针制动器是在支撑磁针的轴下端套着的一个自由环,此环与制动小螺纽以杠杆相连,可使磁针离开转轴顶针并固结起来,以便保护顶针和旋转轴不受磨损,保持仪器的灵敏性,延长罗盘的使用寿命。

刻度盘分内(下)和外(上)两圈,内圈为垂直刻度盘,专作测量倾角和坡度角之用,以中心位置为0°,分别向两侧每隔10°一记,直至90°。外圈为水平刻度盘,其刻度方式有两种,即方位角和象限角,随不同罗盘而异,方位角刻度盘是从0°开始,逆时针方向每隔10°一记,直至360°。在0°和180°处分别标注N和S(表示北和南);90°和270°处分别标

注E和W(表示东和西)如图所示。象限角刻度盘与它不同之处是S、N两端均记作0°,E 和W处均记作90°,即刻度盘上分成0°—90°的四个象限。

必须注意:方位角刻度盘为逆时针方向标注。两种刻度盘所标注的东、西方向与实地相反,其目的是为了测量时能直接读出磁方位角和磁象限角,因测量时磁针相对不动,移动的却是罗盘底盘。当底盘向东移,相当于磁针向西偏,故刻度盘逆时针方向标记(东西方向与实地相反)所测得读数即所求。在具体工作中,为区别所读数值是方位角或象限角,可按下述方法区分:如图A与B的测线位置相同,在方位角刻度盘上读作285°、记作NW285°或记作285°,在象限角刻度盘上读作北偏西75°,记作N75°W。如果两者均在第一象限内,例如50°,而后者记作N50°E以示区别。

测斜指针(或悬锤)是测斜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放在底盘上,测量时指针(或悬锤尖端)所指垂直刻度盘的度数即为倾角或坡度角的值。

水准器罗盘上通常有圆形和管形两个水准器,圆形者固定在底盘上,管状者固定在测斜器上,当气泡居中时,分别表示罗盘底盘和罗盘含长边的面处于水平状态。但如果测斜器是摆动式的悬锥,则没有管状水准器。

瞄准器包括接目和接物觇板、反光镜中的细丝及其下方的透明小孔,是用来瞄准测量目的物(地形和地物)的。

②地质罗盘仪的使用方法

在使用前需作磁偏角的校正,因为地磁的南、北两极与地理的南、北两极位置不完全相符,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不重合,两者间夹角称磁偏角。地球上各点的磁偏角均定期计算,并公布以备查用。当地球上某点磁北方向偏于正北方向的东边时,称东偏(记为+);偏于西边时,称西偏(记为—)。如果某点磁偏角(δ)为已知,则一测线的磁方位角(A 磁)和正北方位角(A)的关系为A=A磁±δ。如图2- A表示δ东偏30°,且测线所测的角亦为NE30°时,则A=30°+30°=NE60°;图2- B表示δ西偏20°,测线所测角为SE110°,则A=110°-20°=90°。为工作上方便,可以根据上述原理进行磁偏角校正,磁偏角偏东时,转动罗盘外壁的刻度螺丝,使水平刻度盘顺时针方向转动一磁偏角值则可(若西偏时则逆时针方向转动)。经校正后的罗盘,所测读数即为正确的方位。

在对方向或目的物方位进行测量时即测定目的物与测者两点所连直线的方位角。方位角是指从子午线顺时针方向至测线的夹角(如图2- C所示)。首先放松磁针制动小螺纽,打开对物觇板并指向所测目标,即用罗盘的北(N)端对着目的物,南(S)端靠近自己进行瞄准。使目的物、对物觇板小孔、盖玻璃上的细丝三者连成一直线,同时使圆形水准器的气泡居中,待磁针静止时,指北针所指的度数即为所测目标的方位角。

图2-A 磁偏角东偏示意图图2-B 磁偏角西偏示意图图2-C罗盘仪测量目的物的方位

⑵岩层产状要素的测定

岩层的空间位置决定于其产状要素,岩层产状要素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见图3)。

图3岩层产状要素极其测量方法

?岩层走向的测量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线的方位,测量时将罗盘长边的底棱紧靠岩层层面,当圆形水准器气泡居中时读指北或指南针所指度数即所求(因走向线是一直线,其方向可两边延伸,故读南、北针均可)。

?岩层倾向的测量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真倾向线)在水平面上投影的方位。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指向岩层向下倾斜的方向,以南端短棱靠着岩层层面,当圆形水准器气泡居中时,读指北针所指度数即所求。

?岩层倾角的测量岩层倾角是指层面与假想水平面间的最大夹角,称真倾角。真倾角可沿层面真倾斜线测量求得,若沿其他倾斜线测得的倾角均较真倾角小,称为视倾角。测量时将罗盘侧立,使罗盘长边紧靠层面,并用右手中指拨动底盘外之活动扳手,同时沿层面移动罗盘,当管状水准器气泡居中时,测斜指针所指最大度数即岩层的真倾角。若测斜器是悬锤式的罗盘,方法与上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右手中指按着底盘外的按纽,悬锤则自由摆动,当达最大值时松开中指,悬锤固定所指的读数即岩层的真倾角。

?岩层产状的记录方法如用方位角罗盘测量,测得某地层走向是330°、倾向为240°、倾角为50°,记做330°/SW∠50°,或记做240°∠50°(即只记倾向与倾角即可)。如果用方位角罗盘测量但要用象限角记录时,则需把方位角换算成象限角,再作记录。

如上述地层产状其走向应为γ=360°-330°=30°,倾向β=240°-180°=60°。其产状记作N30°W/SW∠50°,或直接记作S60W∠50则可。在地质图或平面图上标注产状要素时,需用符号和倾角表示。首先找出实测点在图上的位置,在该点按所测岩层走向的方位画一小段直线(4mm)表示走向,再按岩层倾向方位,在该线段中点作短垂线(2mm)表示倾向,然后,将倾角数值标注在该符号的右下方。

五、实验报告

在实测岩层产状时,将测量结果填于实验报告纸内。

实验十观察构造模型

一、目的要求

通过观察不同产状的岩层、褶皱、断层、地层接触关系等模型及在平面、纵剖面、横剖面上的特征,达到建立地质构造的时空概念。

二、实验用品

1.岩层产状要素及三种基本岩层产状的模型。

2.褶皱要素及各类褶皱模型。

3.断层要素及各类断层模型。

4.几种地层接触关系模型。

四、实验内容与方法

要了解地质构造的性质,往往需要通过平面和不同方向的剖面进行观察和综合分析才能得到较为全面的认识。现将以下四组地质构造模型的观察步骤与要点分述于下:

⑴岩层的基本产状(图1- A、1- B、1-C)

?观察水平、直立、倾斜三种产状的岩层其平面与剖面表现特征。

?观察新、老岩层的相对位置在三种基本产状模型中,其平面与剖面上的表现。

图1褶曲的要素

A-水平岩层B-直立岩层C-倾斜岩层

⑵褶皱

①褶曲要素(图2)

通过观察掌握褶曲的核部、翼部、轴面、枢纽、轴线(轴迹)、弧尖(转折端)、高点等褶皱要素的含意及其相互位置,并度量褶皱的长、宽、高。

图2 褶曲的要素

g—弧尖;ge—枢纽;fe—轴线;efhi—轴面;ab、cd—翼;j—核

②褶皱存在的依据

褶皱的基本类型是背斜和向斜,它们存在的共同特点是不同时代的地层在平面与横剖面上均表现为对称式重复出现。

③确定褶皱的性质与类型

确定褶皱存在后,需通过以下几方面的观察进一步确定其性质及类型:

?地层的新老关系及产状区分向斜和背斜,核老翼新者为背斜;反之为向斜。核部地层上凸者为背斜;下凹者为向斜。

?根据褶皱轴面的产状判别直立、斜歪、倒转、平卧或翻转等褶皱。

?根据褶皱横剖面的形态判别圆弧(正常)形、尖棱状、箱状、扇状、挠曲等褶皱。

?根据枢纽产状判别是水平褶皱或倾伏褶皱,若属后者还应指出其倾伏方向(褶皱枢纽的倾伏方向是倾伏端岩层从老到新的方向)和倾伏角。

?根据褶皱的平面形态即长短轴之比可判别穹状(或盆状)、短轴或线状褶皱。根据褶皱的剖面组合型式可判别复背斜、复向斜、隔档式或隔槽式等褶皱。

?根据褶皱的平面组合型式可判别平行型、斜列型或弧型等褶皱。

④褶皱的命名与形成时代

a、褶皱的命名对褶皱经过上述观察和分析后应给予正确命名。命名时可用复合命名法。例如图3中的褶皱,从平面和横剖面看其地层分布均表现为对称式重复,且核老翼新,属背斜;从剖面看核部地层产状向上凸,轴面产状直立,横剖面形态为圆弧形,应为圆弧状直立背斜;但平面上看两翼地层表现为弧形转折,倾伏端地层从C-T的指向为NE向,故该褶皱应命名为弧形直立倾伏背斜,其倾伏向为NE。同理,请给图5-7A、B、C、D各褶皱命名。

图3 几种基本的褶皱类型

b、褶皱的形成时代褶皱形成年代介于组成褶皱的最新地层年代与覆于褶皱之上未参与该褶皱的最老地层年代之间。如图5-7 C,参与该褶皱最新的地层是J,故该褶皱在侏罗纪之后形成。

⑶断层

①断层要素(图4)

图4 断层要素

1—下盘;2—上盘;3—断层线;4—断层带;5—断层面

通过观察掌握断层面、断层线、断层带、断盘(上盘、下盘及上升盘与下降盘即仰侧与俯侧等要素的含义及其所在位置)。

②断层的依据

在模型中决定断层是否存在,主要取决于平面和剖面上地层的分布状况,如果地层出现非对称式重复或缺失。地层沿走向中断(即与不同时代地层接触)。则可确定断层的存在和位置。

③确定断层的性质与类型

确定断层存在后,需通过以下几方面的观察进一步确定其性质与类型:

?观察断层走向与地层走向间的关系判别属走向断层、倾向断层或斜向断层。

?观察断层两盘的运动方向判别正断层、逆断层或平移断层。当为逆断层时还应从断层面倾角大小,判别冲断层、逆掩断层或推覆构造。

?据断层线与褶皱轴线方向的关系判别纵断层、横断层或斜断层。

?据断层组合关系判别地垒、地堑、阶梯状断层、叠瓦状断层、放射状断层或环状断层等。

④断层的命名与形成时代

?断层的命名按上述观察与综合分析后应给予正确命名,若断层具有两种性质,则用复合命名法。如图5- D,从平面图上看,缺失志留系(S)。横剖面上看,地层沿走向中断,S与O接触;O与∈接触。根据以上特点可以确定断层存在,并可确定其位置。从平面图上看可确定断层位于O与D之间,其方向与地层走向相同,属走向断层;从横剖面可见断层倾向SW,从而定出上、下盘;再从地层错动的位置可知上盘向上运动,属逆断层。因而该断层名为走向逆断层。

?断层形成的时代断层的形成总是晚于被断层所切割的最新地层年代,而早于不整合地覆于断层之上未被断开的最老地层年代。例如图5-D,其横剖面可见断层切断了Z、∈、O、S、D等地层,其中最新的地层是泥盆系,故该断层是泥盆纪之后发生的。

图5 断层的基本类型及其几种表现

A、C、E—正断层;

B、D、F、H—逆断层;G—平移断层

⑷地层接触关系

图6断层的基本类型及其几种表现

A—整合接触B—假整合接触C—不整合接触D—沉积接触E—侵入接触F—断层接触

概括地说地层接触关系(图6)包括地层间的整合、假整合(平行不整合)和不整合;与侵入体的接触关系有侵入接触和沉积接触。此外还有断层接触等。现将判别和区分的要点简述如下:

①整合、假整合和不整合接触关系的观察

首先应注意地层时代是否连续?有无地层缺失和沉积间断;其次是详细观察接触带的特征。看其上覆和下伏地层的产状是否一致?上覆地层底部有无来源于下伏地层的碎屑物组成的底砾岩?上覆地层底界面有无盖于不同时代或同一时代不同层位的地层上?上、下地层间有无冲刷面?上、下地层间有无岩浆侵入或区域变质程度的差异等。

②侵入接触和沉积接触关系的观察

首先应注意岩体与围岩产状的关系是平行还是穿插。其次是观察接触带两侧的特征。例如岩体内有无捕虏体?岩体边缘围岩有无烘烤边?有无接触变质?上覆岩层底部有无下伏岩体成分的砾石?以及岩体顶部有无古风化壳等等。

③断层接触

则应注意观察地层是否呈不对称式重复出现或缺失?岩体或地层沿走向延伸是否连续或被错断等。

④综合分析

在了解上述各种接触关系的特征后,综合分析图7的平面与剖面特征,指出其平面图上所标各数目字处的接触界线各属何种接触关系?例如图中花岗岩体(γ)在横剖面见其穿过∈与O地层,在这些岩层边缘有接触变质作用的矽卡岩出现;在平面图上还见γ被包围在O

的地层界线内,说明花岗岩与奥陶系是侵入接触关系。在横剖面见J 覆于γ之上。在接触

面上的地层中的底砾岩成分中有花岗岩。在平面上见J底界线截断γ的界线,这说明花岗岩与侏罗系是沉积接触关系。

图7几种地层接触关系的界线

实验十一地质图判读

一、目的要求

1、了解地质图的—般知识,初步学习地质图的阅读方法;

2、通过读地质图,进一步建立地质构造的立体概念。

二、预习要点

在认真复习教材中有关地质年代表、地层接触关系和褶皱断层确定依据等部分的基础上,并预习本次课的实习讲义。

三、内容和方法

1、地质图的概念及图式规格

地质图是一种将出露在地表的地质构造现象按比例投影到平面图(通常带有地形等高线,即地形图)上,并用规定的符号、色谱、花纹予以表示的图件。

地质图的编制,首先必须是通过野外观场观察,对区内地层、岩石、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构造变动等情况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再以规定的线条把各种地质界线(包括地层界线、岩体界线、断层线、不整合界线等)勾划出来,把岩层和断层等的产状标记上去,对各时代地层和各类型岩浆岩涂以各种统一规定的颜色,对各种岩相(岩浆岩、变质岩)和蚀变、矿化现象加以各种规定的符号、花纹。

地质图不仅反映野外各种地表地质现象,还将区内地层、岩石、构造和矿产等方面形成、发展的一定时间、空间规律反映出来,包括能反映地下一定深度的地质构造。因此,地质图是帮助我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重要而最基本的地质资料。

在普通地质学课程中,我们要学习地质图的简单知识。接着,在普地教学实习中要实际运用地质图,并取得较多的感性知识。为二年级构造地质学课深入学习地质图有关知识打下良好基础。构造地质学和其它地质基础课基本学完后,三年级还有两个月时间进行系统的地质图测制(通常叫地质测量)教学实习,运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把地质图的测制与运用这一基本功练得更好。

一幅地质图应有图名、比例尺、图例、测制单位和测制日期。

图名表明图幅所在地区和类型。如《北京门头沟地区地质图》、《江西德兴铜矿矿床地质图》。

比例尺包括数字比例尺与线条比例尺,数字比例尺用分数表示图上长度与实地长度的比例(如1:1000表示图上1cm相当实地1000cm即10m)。分子规定用1。因此,分母愈大,表明图缩得愈厉害。线条比例尺是在图上绘一直线如尺状,在该直线上截取若干段、每段标出所代的实地长度米或公里)。比例尺一般放在图名下或图框下方正中位置。

图例表示地质现象的各种色谱。花纹和符号的说明,通常放在图的右方或下方。地质图例的安排以上到下由新到老,如横排则一般由左向右从新到老。岩浆岩体图例放在地层图例之后。或按新老排列,或按酸性到基性的顺序排列。构造图例,如地质界线、断层、岩层产状等排在最后。

图切地质剖面图正规地质图均附有一幅或几幅切过图区主要地层、构造的剖面图。它有代表性地和最醒目地概略揭示了本区的地质构造特征。这种图通常是室内由地形图上切制成的。在地形图切制成的地形起伏剖面上,还要按地质界线位置及地层产状绘上地质的内容。这种剖面图通常附在地质图的下方。

地层柱状图是以柱状剖面形式系统表示各地质时代地层的岩性、厚度和接触关系的一种图件。由于它是测制地质图的首要依据,故许多地质图特别是区域地质图,常在图幅左侧附上地层柱状图。关于地层柱状图的编制,已在上次实习中专门解决。

2、地质图的读图方法和步骤

在前面,我们已阐明地质图是各种地质构造现象的综合图件。对这种内容繁多的图件,阅读时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才能抓住主要内容。现将阅读地质图的方法和步骤简要介绍如下:

首先是读框外的内容:包括阅读图名、比例尺、图例和地层柱状图。通过这一步,我们就可以了解图幅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大小和制图精度。特别是可了解本区有哪些时代的地层、岩石类型、岩性特点、地层接触关系,即对地质图幅有一总体的概念。

第二步是读图框内的内容在深入分析图的各个细节之前,首先要大致将地质图的内容通读一遍。在通读时,先根据地形等高线、水系及标高点的分布情况,了解本区的地形特点、山脉、水系分布的主要方向,地形和岩性、构造的关系,然后对照图例了解各时代地层的分布和产状,主要褶皱和断层构造的分布方向,岩浆岩体的分布和产状等,查明本区总的地质构造轮廓。在这基础上,便可对地层、褶皱、断层、岩浆岩、变质岩及矿产等方面

的细节,逐一按步进行详细分析。

第三步是综合归纳和提出问题地质图中的地质构造不是孤立的东西。这些地质现象是这个地区历史演变发展的结果,实质上说是这个地区所经受的各种地质作用的结果。因此,它们之间是有着密切联系的。通过对地质现象逐一的分析之后。应该进一步找出这些地质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它们是怎样演变发展成现在所见的情况,即综合本区的地质发展概况。最后提出问题。

3、初步认识岩层、岩体露头形状与地形的关系

在野外进行地质制图时,是将各种岩层、岩体露头的边界线垂直投影到地形底图上。因此不同产状、地形情况下,地形地质图上的各种露头的地质界线形状就有所不同。

水平岩层露头的地质界线在地质图上的特点是和地形等高线重合或平行。时代老的岩层分布在低处。新岩层在高处、山顶是新岩层(山坡对称重复出现老岩层,不应误认为向斜)。 倾斜岩层露头的地质界线在地质图上的特点,是切穿地形等高线,岩层界线本身也受岩层产状和地形影响表观为V形或“之”字形曲线。

当倾斜岩层倾角逐渐加大,至最陡(90°)时,即为直立岩层,这时地质图上的岩层界线也与等高线斜交在倾角加大时,“之”字形的拐变渐缓,到岩层直立时,地质图上的地质界线已是顺岩层走向的一条直线,完全不受地形影响。

以上岩层露头分布形状与地形的关系,不仅层状、似层状的地质体如此,其它地质体露头的分布形状与地形间的关系也都符合此特点,如岩浆岩侵入体、矿体与围岩的接触界面、断层面及不整合面等。

4、在地质图上判读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

岩层、岩体与岩层间的接触关系诸概念和这些接触关系在地质剖面图上的判读,已在前次实习中解决,这次主要是在地质图上进行判读。

整合、平行不整合接触上、下岩层地质界线互相平行,其间无地层缺失者为整合接触。岩层间缺失某时代地层者即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在附有地层柱状图时,可参看柱状图中情况进行判断。

角度不整合接触较新地层盖在较老的不同层位地层上,在地质图面上的具体表现是,较新地层的下界面地质界线与较老地层的一个或几个地质界线相接触,前者明显地切断后者。

判读时也可参看地层柱状图。角度不整合反映了重大地质事件,为求醒目、地质图上通常用特有的符号加以表示。

侵入接触岩体的边界线切断一条或数条地层界线。当存在与侵入有关的接触变质现象时,地质图上常用一定的花纹表示出来。在某一时代地层出露较宽而岩体较小时,往往只见岩体边界线在该地层分布区内呈封闭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根据岩体附近是否存在接触变质现象来进行判断。

沉积接触岩体的边界线为晚于某形成时期的较新地层的界线所切断;岩体与该地层的接触带附近不见接触变质花纹标志。

喷出岩一般放在地层内,作为与某相当时代的地层统一处理,岩床则不归入地层中而单独圈出来,但其界线也与地层界线的相平行。对于喷出岩和包括岩床在内的各种侵入岩体,往往在地质图面上还用规定的花纹或颜色表示出来,在读图时应注意辨认其岩性、岩相与时代。

5、地质图上褶皱构造的判读

众所周知,褶皱判断首先得注意新老岩层的分布,但在地质图上,新老岩层的分布还与地形切割有关。那么,地质图上的褶皱判读不是太复杂了吗?好在绝大多数地质图上,图切剖面的地形起伏并不大。如全国地图(或地质图)上我们需切制—条从海平面附近的上海到“世界屋脊”上的珠穆朗玛峰的长达3300公里的大剖面,当剖面线画出后,我们发观高差0.6公里与几千公里的平距相比,地形线简直成了一条水平线。再如最常见的区域地质

图的比例尺为1:20万,以江西省为例,这样一幅图通常长约半公尺(代表实地距离近百公里),图切剖面一般也长约半公尺,由于江西山丘的比高通常在500公尺以下,在这1:20万的剖面上只是2.5mm高,也就是说半公尺长的剖面上只有许多不超过2.5mm的小起伏,粗略看来,也可说接近一条水平线。因此,我们阅读地质图上的褶皱时,可首先暂不考虑地形起伏的干扰,于是讨论起来就较为方便(当然,大比例尺矿区地质图,特别是当地形切割厉害时,是要充分注意地形起伏因素的)。

在地质图上判读褶皱构造时,首先要垂直地层走向(顺倾向或背倾向)进行追索,注意沿途地层出露的新老关系。若地层依次对称出现时,即表示区内有褶皱存在,当较新的地层两侧依次出现较老地层时为向斜构造;相反,在较老地层两侧依次出现较新地层时为背斜构造。向斜构造中的最新地层分布区向斜核部,背斜构造中的最老地层分布区为背斜核部,核部两则的其余部分为褶曲(背斜或向斜)的翼部。

当追索中发现地层被岩体、断层切断,或为较薪地层角度不整合覆盖时,可沿走向追索,注意用相邻地段出露情况来推断被切断或被覆盖部位原应属何地层分布,以使恢复褶皱构造的原来面貌。

在确定褶皱构造的基本类型后,应进一步分析下列内容:

(1)褶皱轴的延展方向传统的褶皱轴(也叫褶皱)指轴面与水平的交线,亦即轴面的走向线。在地质图上,两翼相应地层界沿走向相交点的连线即为褶皱轴所在,它的方向即为人们通常所说的“轴向”。

(2)褶皱构造的横断面形态两翼地层倾向相反、倾角大小相等的为直立褶皱;两翼倾向相反而倾角大小不等的为倾斜褶皱;两翼倾向相同,其中有一翼地层层序倒转时为倒转褶皱。

(3)褶皱枢纽产状的确定如果褶曲核部宽窄大体不变,两翼的地层界线大致平行,表示枢纽是水平的;如果核部呈封闭曲线,两翼地层界线不平行,具有弧形转折端,表示枢纽是倾伏的在倾伏方向上地层时代越来越新。同时,从核部宽窄变化上也能反映枢纽的产状及倾伏方向,核部变窄或闭合尖灭的方向,是背斜枢纽倾伏的方向,或向斜枢纽扬起方向。

6、地质图上断层构造的判读

大部分地质图上都用一定的符号表示出断层的产状要素和断层类型;在没有用符号表示断层产状及类型的地质图上,也画出了断层线。此时,首先要注意断层的大致倾向及倾角,然后判断两盘相对位移方向。关于断层的存在,我们还可以撇开断层符号来检验。当地质图上某一地层界线沿走向突然中断,说明该处有倾向断层或斜交断层存在;如图面上沿地层倾向发现地层有不正常的缺失(这从与地层柱状图的比较可以鉴别),或不对称的重复

出现,则往往有走向断层存在。

在上述褶皱、断层构造判读时,参阅所附图切地质剖面图是有益的,但本次实习应侧重于根据地质图面的判读。

7、褶皱、断层和侵入岩体的时代确定

区域性的褶皱通常是在重要的构造运动中形成,运动中还伴有断层发生,在大断层发生的基础上常导致深部岩浆向上入侵。褶皱上升过程中产生了大面积的剥蚀,随着地壳下降,新的沉积物覆盖其上就形成了角度不整合,因此,研究角度不整合对以上诸方面的时代确定有重大意义。概括说来,褶皱、断层和岩体侵入形成于不整合面下最新地层或侵入的最新地层之后、不整合面上最老地层形成之前。此外,岩体与岩体间的相互穿插关系和岩

体本身的同位素年龄测定等,也是时代确定的依据。

四、实验报告

根据上述方法步骤,读长山地区地质图。

南京大学普通地质考研真题

南京大学普通地质考研真题 南京大学普通地质学试卷 2000 一.择题(在正确答案的号码上画上圆圈,如①)10分 1.里氏震级是Richer根据1960年发生在----的8.9级地震能量确定的。1.日本2.印尼3.智利 2.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与太平洋型大陆边缘主要不同在----。 1.有无海沟存在2.有无岛弧存在3.大陆架的宽与窄 3.岩浆的喷发强度与-----关系最大。 1.地壳活动2.围岩掉入量3.岩浆粘度 4.科马提岩最重要的鉴定标志是-------。 1.化学成分2.矿物成分3.鬣刺结构(构造) 5.环太平洋火山带主要发育的火山岩是----------。 1.流纹岩2.安山岩3.花岗岩 6.地震波中-------波长大,振幅大,传播慢,破坏性最大。 1.纵波(P波)2.横波(S波)3.面波(L波) 7.世界上规模最大、强度最大的地震带是--------。 1.洋中脊带2.地中海-印尼带3.环太平洋带 8.地壳中,硅镁层的成分相当于-------。

1.安山岩2.花岗岩3.玄武岩 9提出地幔对流说的学者是-------。 1.魏格纳2.毕乌夫3.霍尔姆斯 10.承压水是-------。 1.地面下第一个隔水层上面的饱和水2.岩石空隙中的水3.围限在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 一.是非题(对的打√,错的打×)10分 1.喷出岩中含有许多实含水及实含挥发份的矿物。() 2.片麻岩矿物组成特点是长石含量大于石英。() 3.莫霍面是岩石圈与地幔的分界面。() 4.石灰岩地区地下水主要埋藏在裂隙断裂中。() 5.侧蚀作用发生时,河流凸岸受到冲刷和崩塌。() 6.层理是岩石沿水平方向变化所产生的层状构造。() 7. V形谷是幼年期河谷的特征。() 8. 河流搬运入海的沉积物越丰富,其三角洲就一定越发育。() 9.没有河流及其它外动力作用的侵蚀,便没有大陆地面的起伏。() 10.确定岩层走向之后,便可推断其倾向。() 二.填空(每空一分,20分) 1.代表洋壳的岩套是()。 2.现代毕乌夫带在地球表面的位置是(),是大洋板块()到大陆板块之下的场所。 3.距洋中脊越远,洋底玄武岩年龄越()。

地质学中一些概念

1 地质学笔记 地质学复习参考 1.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它主要研究地球的组成、构造、发展历史和演化规律。 2.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 3. 地质学研究的任务:理论上,处在自然科学的前沿,要解决天体的起源,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等自然科学的基本命题;实践上,矿产,认识自然灾害规律,地质环境等。 4. 地质学的特点: ①地质学的普遍性与区域性差异。 ②地质现象的复杂性。 ③地质发展过程的复杂性。 5. 学习地质学的方法: ①要学会观察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野外考察是研究地质学的基本手段。 ②要建立地质事件的时空观。 ③建立辩证发展思维方法。 ④运用现实类比和历史分析的原则。 ⑤运用分析对比法。 6. 常温层——从地表向下到达一定深度,其温度不随外界温度而变化,这一深度为常温层。 7. 地热增温级——在年常温层以下,温度每升高1℃时所增加的深度,单位:m/℃。 8. 地热梯度——地热增温级的倒数。每深100m所增加的温度,单位是℃/100m。 9. 莫霍面——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一级不连续面。深度:33km 10. 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线。二级不连续面。深度:2900km 11. 软流圈:深度:60-250km 12. 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称为克拉克值。 13. 克拉克值前十位的化学元素:O Si Al Fe Ca Na K Mg H Ti 14. 地壳(A层)可以分为上下两层。中间被康拉德面所分开。康拉德面深度:10km

15. 硅铝层——上层地壳,其成分以O、Si、Al和K、Na等为主,和花岗岩的成分相似,所以叫花岗岩层。 16. 硅镁层——下层地壳,其成分以O、Si、Al等为主,但Ca、Mg、Fe等成分增加,和玄武岩的成分相似,所以叫玄武岩层。 17. 大陆型地壳和大洋型的区别: ①陆壳的特征是厚度较大,具有双层结构,在玄武岩层之上有花岗岩层。地表起伏越大莫霍面的位置越深,地壳越厚。 ②洋壳的特征是厚度较小,具有不双层结构,只有玄武岩层,其表层被海洋沉积所覆盖。 18. 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促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引起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成为地质营力。 19. 地质作用的能源:地内热能、重力能、地球旋转能、太阳辐射能、潮汐能、生物能。 20. 地质作用的分类:见书P22 表1-7 21. 地质年代——地质科学中来说明地壳中各种岩层形成的时间和顺序的术语。 22. 相对地质年代——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即相对地质年代。 23. 绝对地质年代——地质事件发生到今天有多少年龄。 24. 地层层序律——地层是在一定地质时期内所形成的层状堆积物或岩石。这里的岩石包括沉积岩、火成岩及它们变质所形成的变质岩。 25. 岩层——层状堆积物或岩石。 26. 一个重要的前提:地层形成时原始产状是水平或接近水平的。 27. 一个重要的结论:在没有受到剧烈变动的情况下,出露在剖面下部的岩层,比上部岩层要老,即原始产出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层序规律。除非:地层倒置。 28. 生物层序律——地层年代越老,其中所含的生物就越原始,越简单;地质年代越近,其中所含的生物就越进步,越复杂。另一方面,不同时期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极其组合。而在相同时期在相同的古地理环境下所形成的地层,不论距离多远含有相同的化石极其组合。 29. 进化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和发展而且是不可逆的。

东北大学2020级自命题大纲-普通地质学

020年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 《普通地质学》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普通地质学是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硕士生入学必考的专业基础课。考试对象为参加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准考考生。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答题时间:180分钟 (三)考试题型及比例(均为约占) 概念题 20分(14%) 简答题 50分(33%) 论述题 50分(33%) 综合题 30分(20%) 总分 150分 (四)参考书目:《普通地质学》,舒良树主编,2010年,地质出版社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 (一)矿物 晶体与非晶质体,矿物形体、基本性质,常见矿物描述(二)岩浆作用与火成岩 1.岩浆的基本概念;2.喷出作用与火山岩; 3.侵入作用与侵入岩;4.火成岩的结构构造

(三)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 1.基本概念;2.沉积岩的基本特征;3.常见沉积岩 (四)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1.基本概念;2.原岩的变化; 3.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4.常见变质岩 (五)地质年代 1.相对年代的确定;2.绝对年龄的测定原理;3.地质年代表(六)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1.岩层空间位置的确定;2.褶皱;3.节理 4.断层;5.地壳发展的构造旋回 (七)风化作用 1.风化作用的基本概念;2.风化作用的类型 3.控制风化作用的因素;4.风化作用的产物 (八)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1.暂时性水流;2.河流的侵蚀作用 3.河流的搬运作用;4.河流的沉积作用 (九)海洋地质作用 1.海洋概况;2.海水的运动及其地质作用;3.海洋的沉积作用(十)湖泊及沼泽地质作用 1.湖泊、沼泽的概念;2.湖泊的地质作用; 3.沼泽的成因及其沉积作用

南京大学2016年地球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公示

南京大学2016年地球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公示地球科学与工 程学硕-固体地球物理 学102846212902449冯旭平非定向全国统考6271123110366247 地球科学与工 程学硕-固体地球物理 学102846212906135韩存瑞非定向全国统考6063110102335242 地球科学与工 程学硕-固体地球物理 学102846212907761吕天阳非定向全国统考6074115118367240 地球科学与工 程学硕-矿物学、岩石 学102846212910774陈德亮非定向全国统考686012193342239 地球科学与工 程学硕-矿物学、岩石 学102846104911549陈光弘非定向推荐免试00000合格 地球科学与工 程学硕-矿物学、岩石 学102846232903273陈士海定向单独考试71429187291192单独考试 地球科学与工 程学硕-矿物学、岩石 学102846212915750党奔非定向全国统考6558130115368212 地球科学与工 程学硕-矿物学、岩石 学102846212911916杜佛光非定向全国统考6764127119377217 地球科学与工 程学硕-矿物学、岩石 学102846212906137高婉露非定向全国统考686611695345214 地球科学与工 程学硕-矿物学、岩石 学102846232903277何国建定向单独考试776410687334194单独考试 地球科学与工 程学硕-矿物学、岩石 学102846104911550何叶非定向推荐免试00000合格 地球科学与工 程学硕-矿物学、岩石 学102846232903281姜辛定向单独考试727273122339197单独考试 地球科学与工 程学硕-矿物学、岩石 学102846232903283况沅忠定向单独考试60459193289195单独考试 地球科学与工 程学硕-矿物学、岩石

普通地质学实习报告完整版

编号:TQC/K867 普通地质学实习报告完整 版 Daily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r new direction of efforts, so that the overall process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direction, continue to move towards the established goal. 【适用信息传递/研究经验/相互监督/自我提升等场景】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普通地质学实习报告完整版 下载说明:本报告资料适合用于日常描述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使整体流程的进度信息实现快速共享,并使整体过程不偏离方向,继续朝既定的目标前行。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第一章绪言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许多地质理论和知识都必须经过实践的过程,才能加深我们对它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地质学的野外实习是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通过这次在昆明、武定、元谋地区的教学实践活动,使我们有了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使我对《地质学》的有关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地层、构造、岩石、矿物等地质学基本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南京大学普通地质学试卷及答案

南京大学普通地质学试卷及答案2005年11 月8日《普地》期中考试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40 分) 1 摩尔硬度 2 克拉克值 3 同质多像 4 混合岩化 5 均衡原理 6 剥蚀作用 7 碎屑岩 8 科里奥利力 二、叙述题(每题30 分,任选2 题,共60 分。应加文字说明. 缺文字说明, 扣分。) 1.叙述火山岩和侵入岩的形成机制及其主要岩石类型 2.叙述地震形成的原因 3.如何识别褶皱并确定褶皱类型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摩尔硬度:矿物抵抗外力的强度称硬度。世界通常使用由摩尔确定的硬度标准,由10 种不同硬度的矿

物为标准,称摩尔硬度记。它们是:1 滑石,2 石膏,3 方解石,4 萤石,5 磷灰石,6 长石,7 石英,8 黄晶9 刚玉10 金刚石 2克拉克值:中上地壳中50 种元素的平均含量。国际通用单位是ppm=10-6,即克/吨. 3同质多象:化学成分相同、但质点的排列方式不同(结构不同)的现象。其结果就是同一物质将形成不同的矿物。如:碳,金刚石(高压)- 石墨(常压)4混合岩化:区域高级变质岩进一步变质,发生高温部分熔融(酸化)现象,形成基体+脉体的特殊变质岩石(混合岩)。基体:变质岩(暗色);脉体:熔融体(长石, 石英,浅色)。 5均衡原理:解释地表高低不平却能保持平衡的一种假说。目前通用均衡补偿(Holmes A,1978),即高山下面地壳厚, 平原下面地壳薄. 地势的起伏与莫霍面起伏呈镜像反映, 称均衡现象。原因是,地幔顶部有一平面, 叫补偿基面, 在此面以上各柱体的物质总重量相等, 故能保持重力的平衡 6剥蚀作用:使岩石破碎、分解,进而脱离原地的地质作用,包括风化、水流侵蚀、冰川侵蚀、海浪侵蚀、风沙侵蚀、地下水侵蚀、湖水侵蚀等。 7碎屑岩:具有碎屑结构的沉积岩。包括砾岩、砂岩、

普通地质学笔记

绪论 1、概念 地质学:研究地球的科学,研究固体地球的组成、构造、形成、演化规律。 2、固体地球的组成: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壳、地幔、地核 3、分支学科 物质组成。地壳变形和运动方面的。地壳历史演化。其它。 4、研究方法 历史恢复、规纳为主: 工作程序:调研、推断解释、实践检验 原则:将今论古 基础是均变说(地壳的演化和发展是渐进的,在各个方面,古今都是一致的,即现今所能观察到的地质作用过程在过去也是以这种方式起作用的。)地球发展有一定阶段性,是不可逆的,现今不可能是过去简单的重复。 灾变论:将地壳的演化和发展规于某些超出现在经验和知识范畴的短暂猛烈、多少具世界性规模的激变事件。 第一篇地球及地质作用(30)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外部层圈和地表形态 1、大气圈

包绕于地球,为最外一个层圈,主要由空气(O, N ,CO2)构成,可深入地下,但不超过3公里。无上界,向上过渡为星际空间。97%的质量聚集在地表29公里内。 对流层:距离地表10公里内的大气层。对流层温度主要受地面辐射影响,越高温度越低,纬度不同,各地气温不同形成大气对流。 作用:气候。 2、水圈 地表有%为水(海洋、河流、湖泊、冰川)覆盖,地下水、岩石中的孔隙水。它们构成一个基本连续的水圈。 作用:塑造地表形态。对人类生存、生活环境。水的循环 3、生物圈 是指生物有机体所分布和活动的地球外圈,主要是地壳表层和近地表的大气圈。绝大部分分布于地表及水圈。 作用:人为地质作用。生物成矿。对大气环境影响。参与地质作用。第二节固体地球的形状及表面特征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为一旋转椭球体,外形呈现梨形。 赤道半径:6378.160KM;两极半径:6356.755KM;扁率:1/ 2、表面特征 可明显分为陆海两大部分;不论海底或陆地均有线状分布的特殊地型。 3、大陆地势

普通地质学复习要点

普通地质学 名词解释: 1.内力地质作用:以地球内热为能源并主要发生在固体地球内部,包括岩浆作用、 构造作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地球各层圈互相作用。 2.外力地质作用:以太阳能及日月引力能为能源并通过大气、谁、生物因素引起, 包括地质体的风化作用、重力滑动作用以及各种地壳表层载体的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3.克拉克值: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之百分数。 4.解理:指晶体受到外力打击时能够沿着一定结晶方向分裂成为平面(即解理面) 的能力。 5.岩浆:地下高温熔融物质。 6.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周围岩石,在地下冷凝、结晶、固结成岩的 过程。 7.科里奥利效应:地球上一切物体的运动,包括水的运动,同样都会受到地球自转 的影响而发生偏转,其偏转方向在北半球者向右,在南半球者向左。 8.波痕:波痕是由风、水流或波浪等介质的运动在沉积物表面所形成的一种波状起 伏的层面构造。按成因可分为浪成、流水成因和风成波痕三种类型。 9.搬运作用:指风化、剥蚀的产物被搬运到他处的作用。 10.沉积作用:指搬运物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发生沉积的作用。 11.变质作用:岩石基本处于固体状态下,受到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 用,发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石结构构造的变化,形成新的结构、构造或新的矿物与岩石的地质作用。

12.接触交代变质作用:从岩浆中分泌的挥发性物质,对围岩进行作用,导致围岩化 学成分发生显著变化,产生大量新矿物,形成新的岩石和结构构造。 13.标准化石:对于确定地质年代有决定意义的化石,应该是在地质历史中具有演化 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这种化石称为标准化石。 14.地质年代表:按年代先后把地质历史进行系统性编年列表。 15.震源:引发地震、释放深部能量的源区。 16.震中: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点,是接受震动最早的部位。 17.地震烈度:地震对地面的破坏程度。 18.莫霍面:地壳同地幔间的分界面,位于地表以下数千米到30-40千米深度。 19.康拉德面:地球大陆地壳内玄武岩层和花岗岩层之间的界面。 20.古登堡面: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深度。 21.岩石圈:软流圈以上的部分,均为固态物质,具有较强的刚性,称为岩石圈。 22.洋脊:是绵延全球各大洋底的巨大山脉,是地球最为突出的地貌现象。 23.地质构造:岩石变形和变位的产物。 24.正断层:上盘向下滑动,两侧相当的岩层相互分离。 25.逆断层:上盘向上滑动,可掩覆于下盘之上。 26.走滑/平移断层:被断的岩块沿陡立的断层面做水平滑动。 27.背斜:原始水平岩层受力后向上凸曲者,称为背斜。 28.向斜:原始水平岩层受力后向下凹曲者,称为向斜。 29.地堑:是倾斜面相背的两个正断层所夹持的共同下盘岩块,常为山岭。

普通地质学专业实习报告

普通地质学专业实习报告 第一章绪言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许多地质理论和知识都必须经过实践的过程,才能加深我们对它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地质学的野外实习是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通过这次在昆明、武定、元谋地区的教学实践活动,使我们有了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使我对《地质学》的有关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地层、构造、岩石、矿物等地质学基本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一、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 实习目的 通过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地质学基础理论知识。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研究、分析和判断各种地质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锻炼我们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地质精神。树立热爱专业以及勤奋学习的思想和决心。 任务 1、在野外对各种内、外地质作用进行初步观察分析,着重点是外力地质作用的观察分析。 2、初步对三大类岩石、地质构造和矿产进行观察认识,了解它们在自然界的分布状况。 3、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手标本采集、地质现象观察

和描述记录等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 要求 1、实习前认真学习实习指导书,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 2、实习中听从老师安排,认真听指导老师讲解。 3、认真细致观察各种地质现象,作好记录,多提问、多思考。 4、采集3~5块有代表性的岩石、矿物或化石标本。 5、实习结束后,编写一份地质实习报告。 二、实习的基本情况 组织形式 以班为单位进行。每个班作为一个小组,由一名实习教师指导,组长和安全员协同老师工作,同时还有班主任负责学生生活、交通等管理。 实习过程 本次实习地点为昆明、武定、元谋地区。时间为一周,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天昆明西山 第二天上午由昆明至武定县五孔桥; 下午芭蕉箐采矿场、雷钢厂; 第三天上午人民渡至狮山石棉厂至狮山风景区; 下午由武定县至元谋县;

南京大学普通地质学实习

《普通地质学》课间实习-栖霞山P1q-D3w地质构造剖面 一、时间:2006年10月15日 二、地点:栖霞山 三、实习内容 点1(位于山脚下):岩性认识 中二叠统栖霞组本部灰岩(P2q4):灰黑色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及生物屑微晶灰岩,含燧石结核较多,化石丰富(筳类)。 点2:岩性认识(位于泵房旁边): 中石炭统黄龙组灰岩(C2h):浅灰色块状微晶生物屑灰岩,较纯,可加工白水泥,不含燧石结核,见缝合线(倾向S)。 点3:化石寻找(位于采坑旁边): 中石炭统黄龙组灰岩(C2h):浅灰色块状微晶生物屑灰岩,含大量动物化石碎屑,偶见动物化石(笛管珊瑚和筳类)。 点4:断层认识 逆断层,上盘为下石炭统(高骊山组)碎屑岩,主要为杂色砂岩和泥岩,下盘为泥盆系(五通组)石英砂岩。岩性破碎,牵引构造,岩性硅化,见断层擦痕等现象。 点5:岩性认识、微层理认识、产状测量(位于山顶) 1、上泥盆统五通组石英砂岩(D3w):岩性坚硬,石英很纯,达80%以上。 2、微层理观察 3、产状测量:受断层影响,此处出现倒转层面,参考值37o/307o<73o。

附 栖霞山地质图及AB剖面图 栖霞山AB剖面图 《普通地质学》课间实习-紫金山中生代地层剖面 一、地点:紫金山北麓—南麓 二、目的: 1、观察岩性,判别滚石与露头。 2、测量并记录黄马青组产状。

3、X节理的测量与分析。 4、观察黄马青组的虫管构造。 5、观察象山群的岩性,分析其与黄马青组的接触关系。 三、内容 图2 紫金山AB地质剖面图 本路线剖面上出露的地层自老而新有(图1和图2): 1、上三叠统黄马青组(T3h):主要是紫红色钙质砂岩、粉砂岩、砂质页岩和页岩,夹有数层细砾岩、含砾砂岩,岩层具有明显的沉积韵律。有虫迹、交错层、波痕和微层理等原生构造。本组厚度约750米。岩性自下而上可分三部分: 底部:厚约数十米的砾岩层,砾岩成分主要是灰岩,含少量的石英和燧石,在钟山北坡未见露头。 中部:紫红色粉砂岩、粉砂质页岩夹页岩,发育大量虫迹及交错层。 上部:暗灰色的泥质砂岩夹黄色砂质页岩,波痕发育。 2、下、中侏罗统象山群(J1+2):与黄马青组为假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厚度约800米。自下而上分为三组: 1紫霞组以钟山南坡最发育,可分三部分:

地质学基础复习问答题(DOC)

1、岩相: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岩岩性和生物群的综合特征,称为岩相。包括:海相、陆相和海陆过渡相三类。 2、克拉克值:把地壳中每种元素含量的百分比值称为克拉克值。 3、元素的丰度:根据大陆地壳中(地下16Km以内)的5159个岩石、矿物、土壤和天然水的样品分析数据,于1889年第一次算出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数值(平均质量百分比),即元素的丰度。 4、矿物:天然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内部原子排列顺序和物理特征的元素单质和无机化合物。 5、晶体:有三个特征:(1)晶体有一定的几何外形;(2)晶体有固定的熔点;(3)晶体有各向异性的特点。 6、非晶质体:凡内部质点呈不规则排列的物体。 7、岩石:是天然产出的具一定结构构造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和上地幔的物质基础。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8、岩浆岩:是由高温熔融的岩浆在地表或地下冷凝所形成的岩石,也称火成岩; 9、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产物经水、空气和冰川等外力的搬运、沉积和成岩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10、变质岩:是由先成的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由于其所处地质环境的改变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11、岩石的碱度即指岩石中碱的饱和程度,岩石的碱度与碱含量多少有一定关系。通常把Na2O K2O的重量百分比之和,称为全碱含量; 12、变质岩是在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构造的变化和改造产生的新型岩石。这些力量包括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 13、矿物的发光性:指矿物受外加能量激发,能发出可见光的性质。 14、矿物的力学性质:矿物在外力作用下表现出来的性质。其中最重要的是解理和硬度,其次有延展性、脆性、弹性和挠性等。 15、矿物的解理与断口:矿物受外力作用后,沿着一定的结晶方向发生破裂,并能裂出光滑平面的性质称解理。这些平面称解理面。如果矿物受外力作用,在任意方向破裂并呈各种凹凸不平的断面(如贝壳状、锯齿状)则这样的断面称为断口。 16、矿物的脆性:矿物受外力作用容易破碎的性质为脆性。 17、矿物的延展性:是矿物在锥击或引拉下,容易形成薄片或细丝的性质。 18、矿物的弹性:矿物受外力作用发生弯曲变形,但外力作用取消后,则能使弯曲变形恢复原状的性质。 19、矿物的挠性:矿物受外力作用发生弯曲变形,如当外力取消后,弯曲了的形变不能恢复原状的性质。

《普通地质学》试卷B_(答案).

《普通地质学》试卷(B 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 丰度:化学元素在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 2. 冰期:气候寒冷时期,冰川发育,冰雪覆盖面积扩大的地史时期。 3. 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4. 向斜:岩层向下凹陷的一个弯曲,核心部位岩层时代较新,两侧岩层时代依次变老。 5.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成光滑面的性质。 6. 向源侵蚀:使河流向源头方向加长的作用称河流的向源侵蚀作用。 7. 类质同像: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相似的它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此种现象称为类质同像。 8. 地震烈度: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9. 死火山:人类历史以来未曾活动的火山。 10. 标准化石: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对于研究地质年代有决定意义的化石。 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古生物的研究对象是化石。与现代生物一样,根据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古生物可划分为动物界和植物界。 2. 某地层产状测得为3100∠600,则其产状三要素分别是走向为400或2200,倾向为3100,倾角为600。 3.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是气候、地形、岩石特征。

4. 根据岩石SiO2的含量,岩浆岩可以分为四大类,分别是:(1)超基性岩、SiO2为<45%;(2)基性岩、SiO2为45-52%;(3)中性岩、SiO2为52-65%;(4)酸性岩、SiO2>65%。 5. 新生代在生物演化史上,植物为被子植物时代,动物为哺乳动物(人类)时代。 6. 按照岩石的成因(形成方式),岩石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7. 世界主要地震活动带有环太平洋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地中海-印尼带)、大洋中脊地震带等。 8.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其代号分别是、、。8. 早古生代包括三个纪,由老到新分别是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其代号分别是888。 9. 断层要素主要有断层面、断层盘、断层线、断层位移等。 10.板块构造学说建立的基础是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 11. 根据断层两盘相对运动的方向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及平移断层。 12.河谷形态的基本要素有谷坡、谷底、河床。 13. 海蚀地貌主要类型有:海岬、海湾、拱桥、海蚀柱、海蚀崖、海蚀洞穴、海蚀凹槽和海蚀沟谷等。 14. 地质学上计算时间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相对年代,另一是绝对年代。 15. 矿物摩氏硬度计中位于第3、第7和第8位的矿物分别为方解石、石英和黄玉。 三、判断题(正确打“√”,错误打“×”)(共7分)

普通地质学地质认识实习报告

普通地质学地质认识实习报告 专业:地质工程 班级:10级3班 姓名:杨东兴 学号:1009020323 指导教师:骆祖江、赵燕容 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二零一一年九月

目录 第一章绪言 (3) 第一节地质野外实习的目的及意义 (3) 第二节地质野外实习的任务及要求 (3) 第三节地质野外实习概况 (7) 第二章地质实习内容 (9) 第一节燕子矶、汤山镇阳山地貌岩性观测 (9) 第二节南京六合瓜埠地质公园考察 (12) 第三节南京地质博物馆参观 (13) 第四节安徽张八岭地区地貌岩性观测 (14) 第五节巢湖地区地貌岩性观测 (15) 第六节苏州灵岩山、虎丘地区地貌岩性观测 (19) 第七节瑶琳仙境地貌岩性观测 (21) 第八节新安江水电站参观考察 (22) 第九节灵隐寺飞来峰观测考察 (23) 第十节西湖成因考察 (24) 第三章结束语 (26) 第一节地质野外实习内容概述 (26) 第二节地质野外实习个人体会及建议 (26)

第一章绪言 第一节、地质野外实习的目的及意义 野外地质实习是地质专业学生在学完《普通地质学》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一次大型的重要实习。实习的目的是令我们获得对基本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掌握野外工作的基本技能,培养我们的专业兴趣。 地质野外实习是在课程理论学习基础上对基本地质现象的野外 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借此使我们巩固并深化课程理论,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野外地质实习的特殊课堂使我们开阔思维, 野外实习使我们能够更好的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方法,建立并完善地质体的空间概念,进一步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的地质学基本理论和知识,从而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阅读前人的研究资料,以及对当地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判断、整理、图件编制、报告编写等一系列工作的系统训练,获得对研究区的沉积发展史、生物演化史、构造活动史的较全面认识,并为地质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其他地质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实习,我们对地质工作的性质与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开阔了眼界,加深了我们对地质科学的热爱;巩固专业基础,为后续地质专业的进一步发展确定了方向。 第二节、地质野外实习任务及要求 地质野外实习是我们在老师的协助下开展地质研究的起点,在实习过程中使我们学会从各种地质现象出发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良好的研究习惯。为达到上述要求,地质野外实习的任务大致如下:

南京大学普通地质学试卷及答案讲解

2005年11月8日《普地》期中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摩尔硬度 2 克拉克值 3 同质多像 4 混合岩化 5 均衡原理 6 剥蚀作用 7 碎屑岩 8 科里奥利力 二、叙述题(每题30分,任选2题,共60分。应加文字说明.缺文字说明,扣分。) 1. 叙述火山岩和侵入岩的形成机制及其主要岩石类型 2.叙述地震形成的原因 3.如何识别褶皱并确定褶皱类型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摩尔硬度:矿物抵抗外力的强度称硬度。世界通常使用由摩尔确定的硬度标准,由10种不同硬度的矿物为标准,称摩尔硬度记。它们是:1滑石,2石膏,3方解石,4萤石,5磷灰石,6长石,7石英,8黄晶9刚玉10金刚石 2 克拉克值:中上地壳中50种元素的平均含量。国际通用单位是ppm=10-6,即克/吨. 3 同质多象:化学成分相同、但质点的排列方式不同(结构不同)的现象。其结果就是同一物质将形成不同的矿物。如:碳,金刚石(高压)-石墨(常压) 4 混合岩化:区域高级变质岩进一步变质,发生高温部分熔融(酸化)现象,形成基体+脉体的特殊变质岩石(混合岩)。基体:变质岩(暗色);脉体:熔融体(长石,石英,浅色)。 5 均衡原理:解释地表高低不平却能保持平衡的一种假说。目前通用均衡补偿(Holmes A,1978),即高山下面地壳厚,平原下面地壳薄.地势的起伏与莫霍面起伏呈镜像反映,称均衡现象。原因是,地幔顶部有一平面,叫补偿基面,在此面以上各柱体的物质总重量相等,故能保持重力的平衡. 6 剥蚀作用:使岩石破碎、分解,进而脱离原地的地质作用,包括风化、水流侵蚀、冰川侵蚀、海浪侵蚀、风沙侵蚀、地下水侵蚀、湖水侵蚀等。 7 碎屑岩:具有碎屑结构的沉积岩。包括砾岩、砂岩、粉砂岩。 8 科里奥利力: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表运动物体改向的力(取决于不同的纬度和线速度)。在北半球,物体向北运动,顺着运动方向看,作用力向右。大气、河流运动均受此影响。 二、叙述题(每题30分,任选2题,共60分。应加文字说明.缺文字说明,扣分。) 1. 叙述火山岩和侵入岩的形成机制及其主要岩石类型 答:1)岩浆作用定义和主要特征;2)按SiO2含量分类, 熔岩和侵入岩被分为4类;3) 对火山岩,分爆发岩和熔岩两大类; 4) 火山岩的主要岩石类型;5) 侵入岩的主要岩石类型。 2.叙述地震形成的原因 (1)地震是地壳的快速颤动,由地球内部的不平衡运动(内动力地质作用)所产生,是一种经常发生的、有规律的自然灾害地质现象。 (2)板块运动形成的地震,分布在全球3大地带。 (3)板块内部断裂作用形成的地震,分布在板块内部断裂带及其附近。 (4)岩浆作用形成的地震,分布在岩浆活动带及其附近。 (4)塌陷作用形成的地震,分布局限,在喀斯特地貌发育区,经常发生。 3.如何识别褶皱并确定褶皱类型 (1)定义:在应力作用下岩层发生各种形态的弯曲现象叫褶皱。上凸的叫背斜anticline,下凹的叫向斜syncline。2)识别标志:a. 地层对称、重复出现。b.产状有规律变化(背斜:中间老、二侧对称变新(3-2-1-2-3);向斜:中间新、二侧对称变老(1-2-3-2-1))。(3)确定褶皱类型:i)根据轴面划分:直立,倾斜,倒转,平卧(躺)褶皱(ii)根据剖

考试大纲(0818普通地质学)

2013年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 《普通地质学》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普通地质学是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硕士生入学必考的专业基础课。考试对象为参加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准考考生。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答题时间:180分钟 (三)考试题型及比例 概念题 20分 简答题50分 论述题 50分 综合题 30分 总分 150分 (四)参考书目:夏邦栋,普通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98年。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 (一)矿物 晶体与非晶质体,矿物形体、基本性质,常见矿物描述(二)岩浆作用与火成岩 1.岩浆的基本概念;2.喷出作用与火山岩; 3.侵入作用与侵入岩;4.火成岩的结构构造 (三)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 1.基本概念;2.沉积岩的基本特征;3.常见沉积岩 (四)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1.基本概念;2.原岩的变化; 3.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4.常见变质岩 (五)地质年代 1.相对年代的确定;2.绝对年龄的测定原理;3.地质年代表 (六)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1.岩层空间位置的确定;2.褶皱;3.节理 4.断层;5.地壳发展的构造旋回 (七)风化作用 1.风化作用的基本概念;2.风化作用的类型 3.控制风化作用的因素;4.风化作用的产物 (八)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1.暂时性水流;2.河流的侵蚀作用 3.河流的搬运作用;4.河流的沉积作用 (九)海洋地质作用 1.海洋概况;2.海水的运动及其地质作用;3.海洋的沉积作用(十)湖泊及沼泽地质作用 1.湖泊、沼泽的概念;2.湖泊的地质作用; 3.沼泽的成因及其沉积作用 (十一)风的地质作用 1.风的剥蚀作用与风蚀地貌;2.风的搬运作用方式 3.风的沉积作用及风积物、风积地貌;4.荒漠的形成和类型 5.黄土的成因及特征 (十二)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 1.大陆漂移说;2.海底扩张说;3.毕鸟夫带;4.古地磁与磁异常带5.转换断层;6.海底扩张的概念和机理;7.板块构造

普通地质学实习报告

普通地质学实习报告 第一章绪言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许多地质理论和知识都必须经过实践的过程,才能加深我们对它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地质学的野外实习是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通过这次在昆明、武定、元谋地区的教学实践活动,使我们有了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使我对《地质学》的有关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地层、构造、岩石、矿物等地质学基本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一、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 (一)实习目的 通过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地质学基础理论知识。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研究、分析和判断各种地质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锻炼我们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地质精神。树立热爱专业以及勤奋学习的思想和决心。 (二)任务 1、在野外对各种内、外地质作用进行初步观察分析,着重点是外力地质作用的观察分析。 2、初步对三大类岩石、地质构造和矿产进行观察认识,了解它们在自然界的分布状况。 3、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手标本采集、地质现象观察和描述记录等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 (三)要求

1、实习前认真学习实习指导书,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 3、认真细致观察各种地质现象,作好记录,多提问、多思考。 4、采集3~5块有代表性的岩石、矿物或化石标本。 5、实习结束后,编写一份地质实习报告。 二、实习的基本情况 (一)组织形式 以班为单位进行。每个班作为一个小组,由一名实习教师指导,组长和安全员协同老师工作,同时还有班主任负责学生生活、交通等管理。 (二)实习过程 本次实习地点为昆明、武定、元谋地区。时间为一周,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天昆明西山 第二天上午由昆明至____(省、市、区、县)五孔桥; 下午芭蕉箐采矿场、雷钢厂; 第三天上午人民渡至狮山石棉厂至狮山风景区; 下午由____(省、市、区、县)至____(省、市、区、县); 第四天上午____(省、市、区、县)朱布超基性岩体; 下午____(省、市、区、县)黄瓜园大桥; 第五天上午____(省、市、区、县)德大大桥至那化大桥; 下午____(省、市、区、县)弯堡土林; 第六天返回昆明

2016年南京大学《普通地质学》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6年南京大学《普通地质学》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 ,共20 分) 1 、以下各组中,全部是矿物的一组是() A 、石英、煤黑云母 B 、橄榄石、冰、方解石 C 、辉石、花岗岩、金刚石 2 、以下各组中,是同质多像矿物的是() A 、角闪石与辉石 B 、金刚石与石墨 C 、白云母与黑云母 3 、角闪石矿物发育有两组解理,其解理交角是() A 、87° B 、45° C 、56° 4 、岩浆中含()较少者,其粘性小,流动性好。 A 、围岩碎屑 B 、气泡 C 、SiO2 5 、SiO2含量为55 %的岩石是() A 、流纹岩 B 、安山岩 C 、玄武岩 6 、在不等粒结构中,基质为隐晶质或非晶质的称为 A 、斑状结构 B 、似斑状结构 C 、碎屑结构 7 、枕状玄武岩多形成于()环境。 A 、大陆喷发 B 、岛弧喷发 C 、海底喷发 8 、科马提岩最重要的鉴定标志是() A 、鬣刺结构(构造) B 、化学成分 C 、矿物成分 9 、以下各组中,都属于世界上火山密集分布带的是 A 、环太平洋带和洋脊带 B 、喜马拉雅带和地中海-印尼带 C 、东非带和亚洲中部 10 、在正常层序下的递变层理中,同一层内,碎屑粒级由下而上() A 、逐渐变小 B 、保持均匀 C 、逐渐变大 11 、沉积岩中的波痕构造指示()的古环境。 A 、寒冷 B 、暴露 C 、介质动荡 12 、由于科里奥利力作用,南半球的由南向北流的河流运动的方向表现为() A 、偏西 B 、偏东 C 、朝向正北

13 、以下选项中,具有非碎屑结构的石灰岩的是() A 、鲕状灰岩 B 、泥晶灰岩 C 、竹叶状灰岩 14 、以下选项中,是中温中压条件下形成的矿物是 A 、蓝晶石 B 、矽线石 C 、钾长石 15 、在我国大别山地区榴辉岩中发现的超高压矿物是 A 、蓝闪石 B 、柯石英 C 、斯石英 16 、石灰岩变成大理岩所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A 、矿物成分 B 、岩石结构 C 、岩石颜色 17 、以下各组中,不属于国际通用的年代单位或地层单位的是() A 、宙-代-纪-世 B 、宇-界-系-统 C 、群-组-段 18 、生命大爆发发生在() A 、震旦纪初期 B 、寒武纪初期 C 、侏罗纪初期 19 、震源深度是指()的距离。 A 、震中到地震台 B 、震源到地震台 C 、震源到震中 20 、在地震中,对建筑物破坏力最大的地震波是 A 、纵波(P 波) B 、横波(S 波) C 、面波(L 波) 二、判断题(每题0.5 ,共10 分) 1 、非晶质体是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在三维空间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晶体是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在三维空间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 2 、解理是岩石发生破裂,沿破裂面无明显滑动。解理的裂开面称为解理面。() 3 、断口是矿物受打击后所形成的不沿固定的结晶方向的破裂面,它总是不光滑的。() 4 、显晶质结构是侵入岩所常见的结构,非晶质及隐晶质结构是喷出岩所常见的结构。() 5 、层状构造是喷出岩特有的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及流动构造主要见于喷出岩,也能见于侵入体边缘。() 6 、矿物晶体细小且晶形无法辨认的,主要为长英质的火成岩,称为伟晶岩。() 7 、安山岩浆的喷发只见于环太平洋四周的大陆边缘及岛屿,而不出现在大洋内部,大洋内部只喷发玄武岩浆,两者的界线为安山岩线。()

油气地质学考试重点(经典)

第一章绪论 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地质科学。属于矿产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对象是油气藏。 2、石油地质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生、储、盖、圈、运、保” 3、括提出“石油”这一名词 4、建国后第一个大型油田:克拉玛依油田 第二章油气藏中流体成分和性质 1、?石油: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以液态烃为主体的可燃有机矿产,又称原油。 2、元素组成:碳(C)和氢(H)为主;其次为氧(O)、氮(N)、硫(S)。 C:80%-88%;H:10%-14% 3、?石油的化学组成:元素、化合物、馏分和组分。 4、化合物组成:烃类组成和非烃类组成 烃类组成:饱和烃(烷烃、正构烷烃、正构烷烃、环烷烃)、不饱和烃(芳香烃、单环芳烃、多环芳烃、稠环芳烃、环烷芳香烃) 非烃类组成: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氧化合物 5、高硫石油:S>2%(辽河);低硫石油:S<0.5%();含硫石油:S =0.5~2%(胜利)。 6、馏分:馏分就是利用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各自具有不同沸点的特性,通过对原油加热蒸馏,将石油分割成不同沸点围的若干部分。(温度区间(馏程):馏分有所差异。) ?轻馏分:石油气、汽油(C5-C10);中馏分:煤油(C11-C13)、柴油(C14-C17)、重质油(C18-C25);重馏分:润滑油(C26-C35)、渣油 7、石油的组分组成:油质、胶质、沥青质。 8、海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海相含蜡量低、含硫量高、V/Ni>1、碳稳定同位素13C>-27‰;陆相含蜡量高、含硫量低、V/Ni<1、碳稳定同位素13C<-29‰。石油类型也不同。 9、颜色:淡黄色、黄褐色、棕色、深褐色、黑绿色至黑色。胶质和沥青含量越高,颜色越深。 10、密度: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g/cm3)。 相对密度:105Pa,20oC石油与4oC纯水的密度比值。(一般介于0.75~1.00之间,相对密度大于0.93为重质石油,小于0.90为轻质石油。) 膨胀系数:温度每增加1oF,单位体积所增加的体积数。 11、粘度:反映流体流动难易程度。粘度大则流动性差。与温度、压力、组成有关。 12、溶解性:石油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与温度、压力、含盐量有关。 13、石油物理性质:颜色、密度和相对密度、粘度、溶解性、荧光性、旋光性 14、天然气——广义:自然界所有天然形成的气体。狭义:指气态烃和非烃气。 15、天然气的产状类型 ?(1)聚集型:a、气藏气:不与石油伴生,单独聚集成藏,为纯天然气气藏。甲烷占气藏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