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可持续建筑案例分析

可持续建筑案例分析

可持续建筑案例分析
可持续建筑案例分析

可持续建筑案例分析

--悉尼奥林匹克体育

摘要:本文的案例是澳大利亚悉尼奥林匹克体育馆,文章从建筑环境、建筑气候适应性和建筑材料、结构与技术表达三个方面介绍悉尼奥林匹克体育馆,介绍建筑从设计到施工到使用过程所采用的可持续性技术。主要技术有被动通风设计,节水回收系统以及太阳能利用

关键词:可持续性建筑;悉尼奥林匹克体育馆;被动通风;节水回收系统。

前言:它们消耗世界上40%的能量,释放50%的温室气体,它们是我们工作、生活和成长的建筑,建筑在设计上下意识的忽视了自然,接受可持续的建筑不仅是进步的表现更是生存的需要。可持续建筑的理念就是追求降低环境负荷,与环境相接合,且有利于居住者健康。其目的在于减少能耗、节约用水、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健康。本文通过对悉尼奥林匹克体育馆所采用的技术分析建筑的可持续性。

一.建筑及环境概况

1.1建筑概况

1)建筑概况

悉尼奥运馆(图1.1.1)地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集所有奥运项目、奥运村以及运动员休闲娱乐场所为一身的奥运会所。宽阔视野的规划设计概念是想创造一个与业已存在的两个圆形场馆,8层大型开放式场馆。悉尼2000年奥运会的主赛场也是奥运历史上最大的室外赛场。在申办之初,悉尼针对越来越兴盛的环境意识,提出了“绿色运动会”的概念,赢得了评委及大众的认可,最终获得了举办权。

图1.1.1悉尼奥林匹克体育馆

2)建筑现状

悉尼奥林匹克体育场因主办了第27届奥运会的开、闭幕式而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现在悉尼奥林匹克体育场每年可以主办40场澳式橄榄球比赛,平均每场观众人数为4万人。但是,由于悉尼奥林匹克体育场的场地与澳式橄榄球的场地规格不尽相同,澳大利亚橄榄球联盟拒绝选择悉尼奥林匹克体育场举办赛事,澳大利亚有关方面宣布,举行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奥林匹克体育场将不再以奥林匹克为名,几经波折现冠名为澳洲新西兰银行体育场。

1.2环境概况

奥林匹克体育场(图1.1.2)占地160000㎡,位于悉尼西郊洪布许湾的一个前养牛场。规划队伍的主要挑战之一是解决如何非常巧妙地把如此大规模的体育场与郊区环境结合起来。

由哈格里夫斯协会设计的一个临近的“城市森林”,突出了澳大林亚和这个特殊场地意味深长的景观特征。

堪培拉的布鲁斯体育场是通过创造一系列的、从原本起伏地势中抬升起来的土路,并一直延续到体育场结构中的手法逐渐展开的。它的屋顶设计成优雅的悬浮在众多桅杆顶的一片树叶,好像漂浮在周围的环境中,并与其后的山岗相呼应。与足球场同时承接的墨尔本网球中心为避免对其所在草原环境产生过大的影响,将除中央赛场之外的全部形体沉埋在堆起的墩座平台之内。这样唯一突出的部分就是中央赛场。而且其暴露的移动屋顶的结构被设计成反映墨尔本一再重复的花边状屋顶,例如在其附近的维多利亚艺术中心。宽阔视野的规划设计概念是想创造一个与业已存在的两个圆形场馆———悉尼曲棍球馆和悉尼表演场形成三位一体的想法。

图1.1.2悉尼奥林匹克体育馆总平图

二.建筑的气候适应性

2.1.地域分析

悉尼地处南半球,南纬33°55',东经150°53',属于副热带湿润气候,全年降雨。悉尼的天气是由邻近的海洋所调节,因此内陆的西部城区大陆性稍强。夏天和冬天的雨量相当平均,由于东风调节,上半年的雨量稍微高一点。平均全年雨量是1217.0毫米,适中且变化不大,年中平均有138.0日降雨。

2.2.应对气候的措施

在我国亚热带气候条件下,一年中四月份到十一月份为防热阶段。建筑的被动式降温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遮阳、隔热、自然通风,三种被动降温技术的作用范围(图2.2.1)。

图2.2.1.被动降温技术作用

悉尼处于南半球,其通风,遮阳,隔热的原理和上图(图2.2.1)表达式一样的,只是时间是相反的。体育场运用了这个原理,尽可能减少空调和机械通风的时间,尽可能延长自然通风等被动技术降温的时间,即在可能的温度条件和风场环境下,运用良好的自然通风改善室内舒适度,降低人体对空调的依赖性,从而达到节能和健康的目的。

从整个体育馆的全生命周期来看,采用自然通风最显著的理由,是体育馆能够通过减少建筑物运行过程中的能量消耗,从而降低它全生命周期内的费用和能量成本。这部分节约的能量在建筑物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耗能量总量中所占比例约为30%到60%不等。设计中考虑了自然通风,没有使用任何机械通风装置。因此,通过强化自然通风的方法来改善人体舒适度,加强散热,减少对空调的依赖,对实现体育馆整体意义上的节能具有重要价值。

图中(图2.2.2)所示为穿过体育场被截去的适合被动通风和自然通风的通风并截面。被动通风系统依赖中央竖井、机动化天窗、一个中央电梯间和四个坡道塔架把热空气从体育场中排出。体育场的通风系统综合了自然驱动的穿堂风、被动通风与冷却、机械通风。整合了自然冷却的通风系统减少了需要空气调节的室内面积的数量。

图2.2.2体育馆被动通风和自然通风示意图

这个体育场在环境保护方面设计得很有特色。悉尼年降雨量丰富,所以所有的雨水都由顶棚汇集到四个大水箱,供场地浇水用,回收的水被用于洗手间冲洗。

体育场两翼呈拱形支撑顶部,并舒展地延伸向两侧。体育场的上方有一对漂亮的巨型曲线层架,是为适应强烈阳光而精心设计的,既可为大部分观众遮挡阳光,又能使中央草坪得到必要的日照。为体育比赛的电视转播创造了最佳条件,这一点是世界上体育场建设的一个技术突破。体育场开敞的设计,开阔的视野,材料的选择,使得自然光的控制和利用最大化。

2.3.类似节能建筑

发达国家体育馆的被动式节能研究、实践以日本和欧洲最为典型。在日本,建筑师原广司设计的2002年韩日世界杯的札幌穹顶(图2.3.1),采用了大面积开窗及与风压、热压通风规律相协同的穹顶,使该馆的自然通风性能优良;日本建筑师仙田满于1993年设计的东京辰巳国际游泳馆通过朝向海面的大面积开窗达到良好的采光效果,同时将游泳空间向海面延展(图2.3.2)。

图2.3.1 札幌天穹体育场图2.3.2 东京辰巳国际游泳馆

在欧洲,1994年由尼尔斯·托普建筑师事务所与比翁建筑事务所联合设计的挪威哈马尔奥林匹克体育馆(图2.3.3与图2.3.4),采用了交叉木桁架结构体系,屋面的跌落形成多条纵向的垂直带型天窗,很好改善了体育馆的自然采光。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托马斯·赫尔佐格教授,其作品立足于德国亚寒带的气候条件,其作品的形式、被动技术、环境结合有非常独到之处,如德国汉诺威博览会26号展馆(图2.3.5)在被动通风与建筑的有机结合、工程经验、实践阶段等方面做了非常有价值的理论总结。

图2.3.3利勒哈默尔冬奥会速滑馆图2.3.4速滑馆室内图2.3.5汉诺威博览会25号展馆

发达国家对于大空间、体育馆的被动节能的研究与实践很多有益的探索。虽然研究与实例多集中于寒带、亚寒带、温带地区,但其研究的角度与方法对于湿热地区体育馆的被动式通风研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三.建筑结构、材料与技术表达

3.1结构与材料

1)遮阳棚结构与材料

遮阳棚(图3.1.1)保护了主入口,售票区和体育场上面的宴会厅,清晰的说明了环境敏感的设计。不仅使场馆内部观众区不受日晒雨淋,也体现遮阳棚的更多可能性,遮阳棚为

一个巨大的弧形结构,保护场馆内大多数的观众,另外遮阳棚为非全封闭的,对草皮的生长无害,顶棚采用聚碳酸酯材料,使草坪上的阴影降到最小。

遮阳棚采用的聚碳酸酯材料具有强度高、耐疲劳性、尺寸稳定、具高强度及弹性系数、高冲击强度、使用温度范围广、独特的高透光率、高折射率、高抗冲性、尺寸稳定性及易加工成型等特点。另外无味无臭对人体无害符合卫生安全。这种材料用于遮阳棚具有绿色环保作用。

图3.1.1 遮阳棚

2)材料资源

尽可能利用加工时耗能量较少的材料——例如钢、混凝土和混凝土砌块。钢和混凝土构成构成体育场的主要结构构件。大楼正立面主要由遮阳的玻璃、混凝土砌块和经过绝热处理的钢板组成。

木材从可持续管理的森林采伐,并且节约使用木材。

3.2.能源系统

与典型的体育馆相比,该团队设计的澳大利亚体育场更节能。节能策略包括通过自然通风系统使空气调节减到最小,通过自然采光减小对人工照明的需求,通过充足绝热减少能源需求,用气体废热发电以及太阳能发电。

在屋顶和墙上开设洞口可以改善通风状况,同时屋面本身有助于减少观众席的太阳能热增益。

图3.2.1太阳能面板

1)太阳能利用

体育馆周边安装太阳能面板设施(图3.2.1),用于吸收太阳能并转换为电能给场馆供电,这种绿色能源充分体现绿色建筑的特点。另外这些太阳能设施不仅给场馆提供电能,另外还是场馆周边一道亮丽的风景,将技术性的东西加以装饰上升为艺术性的景观,个人觉得也一定体现绿色建筑的特点。

2)照明

照明策略允许日光透过大的玻璃墙进入大楼。悉尼工业大学提供的研究,包括一个说明了如何最好地平衡自然采光和电力照明的三维计算机模型。

基于微处理器的照明控制——包括被动的红外线居住传感器和光电电池日光传感器——保证光能在空闲的空间和白天不被浪费。该电力照明系统使用了节能高功率的光源。

3.3节水回收系统

体育场采用节约用水技术,例如双供水系统,其中的盥洗室和小便池被连接到奥林匹克统筹机关处理间的非饮用水供应系统。

由于悉尼全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下雨,所以该场馆采用回收雨水的技术。收集落在体育场屋顶上的雨水(图3.3.1)。屋顶雨水沿主拱向下流至斜撑底座,最后流入四个总容量为3200m3的大型地下储槽,通过虹吸排水系统收集。这种雨水收集能力应该会满足体育场绿化的灌溉需求。

屋顶外收集的暴雨流入当地用于尾溪处理和再循环的奥林匹克统筹机关收集系统中。经过那里,水将返回体育场和其他会场,作为部分非饮用水供应。相对于传统的设计,使用再循环的和现场收集的水减少了56%的饮用水需求。

图3.3.1节水回收系统

3.4废物消减

体育场运营期间产生的大多数废物来自食品和饮料。体育场公共垃圾箱中收集的三种废物流包括可再循环的、可堆肥处理的和可掩埋的废物。

对于废物分离,体育场有24个大型废物收集间和2个地下捣碎间。废物从收集地和房后区被转移至这些废物收集间。可对废处理的废物从那里运至地下捣碎机上,其余废物用车辆

往下运。

3.5设计效益

参考文献:

[1]:纪录片.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https://www.doczj.com/doc/0c1991603.html,/v_19rrnw6f5w.html

[2]:桑德拉·门德勒.建筑师实践手册--HOK可持续设计指南[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306

[3]:李晋.湿热地区体育馆与风压通风的协同机制及设计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40

[4]:张红卫.风景园林师与悉尼奥运会的场地建设.[J]中国园林,2003年第02期:1

[5]:王凯军,金冬霞.悉尼奥运会对城市环境整治和景观生态建设的促进及经验.[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3年第01期:9

浅谈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

浅谈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政治与生态环境都发生着巨大变化,中国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弊端,其中就出现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的严重不足的弊端。尤其是在房地产方面的发展,其增长速度过快,已成为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建筑形式也理所当然的发生了变化,将传统的耗材耗能型建筑转向节能环保型建筑。这样,绿色建筑就成为未来建筑业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 随着科技的发展、全球经济的迅猛增长,发展与环境矛盾的问题越来越尖锐,使人类不得不面对。温室效应、环境污染、生物资源退化、贫困、疾病等一系列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迫使人们重新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这一重要论题。人类正在探索“只有一个地球”的生态健康的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人类对发展的认识进步深化的重要标志。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报告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不损害未来一代需求的前提下,满足当前一代人的需求”。换句话说,可持续发展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协调发展,既要是经济得到发展,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这样才能让子孙后代能够持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同时要求在保持自然资源和环境永久利用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程进行反思的结果,也是人类为了克服一系列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特别是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广泛的生态破坏,以及它们之间关系失衡所做出的理性选择,“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依赖互为加强的组成部分”。 二、绿色建筑的概念 为应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一些专家提出了“绿色建筑”的概念。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并以基本不触动自然环境平衡为目的而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 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它既适应地方生态又不破坏地方生态,具有节约土地、节约水源和能源、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等优点。实现无垃圾无污染、高效节能、开放式闭合性良性循环。这种建筑有利于小环境和大环境的保护,而且其所形成的作用对人类的健康生活有很大益处。它所考虑的不仅是指单体建筑的生态平衡、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更

建筑设计中的可持续性

建筑设计中的可持续性 摘要:介绍建筑设计中的可持续性现状,解析建筑设计中的可持续性发展趋势,指出建筑设计中的可持续性主要包括精神层面上的生态设计意识、物质层面上环保材料的使用、技木层面上的设计基本措施,并需要这三个方面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墙体自保温中空遮阳玻璃可持续性环境保护 1可持续性建筑设计现状 可持续性建筑和可持续性发展一样,许多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积极投身于可持续性建筑的研究与实践。在我国,建筑业是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最深的行业之一,建筑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可持续性建筑的主要问题往往不在于技术,而在于观念。当前的一些经济政策也不利于可持续性建筑的推行,必须通过建立环境评估制度和环境管理体系,重新思考很多过去习以为常的东西,重新审视某些传统的价值观念, 只有这样我国的建筑业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任何建筑物都是消耗大量能源和材料的产物,而且在其使用过程中还将继续不断地消耗能源与材料。我们需要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重新认识建筑,实现对建筑的“再认识”,减少建筑物对大自然的伤害和不良影响。 2可持续性建筑设计发展趋势 可持续性建筑的基本技术原则——“整体适用性”。建筑是一个动态非线性的“大系统”,可持续性建筑应强调系统集成。城市地区可以比非城市地区多使用更为高层次的技术,农村地区更可以结合生态村、生态庭院的建设来实施可持续性建筑。从建筑类型讲,奢侈类建筑可相应采用中、高技术来实现可持续性建筑,其运用的一些技术可以和西方可持续性建筑看齐。非奢侈类建筑可以通过中、低技术措施实现其可持续性,但是可持续性建筑标准不可降低。 3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的探索 3.1 精神层面上的设计 在精神层面上,除注重对空间布局等的感受,生态环境也是一种人类意识的精神平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应该建立在人类的自然观等发生了根本变化的基础之上。在建筑外环境创造中,尽管环境生态设计把“改善人居条件,提供更舒适优美的环境”作为目标;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它同时强调人类在遵循生态规律和形式美法则的前提下,倡导适度消费思想,运用科技手段改造自然,倡导节约型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无原则地为满足某一方面的需求去破坏环境。应充分考

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人、建筑、环境--呼唤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以实用和粗糙为特征的原始建筑阶段到以美学和艺术为基础的古典建筑阶段,从古典建筑阶段到以功能、经济、技术为原则的现代建筑阶段,这其中的每一发展阶段都是一个建筑认识深化的过程。如今,建筑要如何发展才能顺应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趋势呢? 回答是明确的,那就是在人,建筑与生态环境之间建立相互保护,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合理关系,达到三者的和谐统一。 作为社会发展主力军之一的建筑业是耗能的大户,建筑的建造与使用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 % ,同时,由于现代建筑携带的破坏性格,与建筑业有关的环境污染也占35 % ,成为对生活环境影响巨大,造成恶劣后果的主要根源之一,在以往的建筑发展过程中,人们只注重建筑环境中的硬件部分———道路、房屋、广场、城市等可见性强的部分的设计,疏忽了其软件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地、矿产的破坏、恶化、减少。 自然生态环境是建筑的必要条件,而在这样一个生态环境到了极度危险的时刻,建筑有责任对生态环境付出回报,在人,建筑与生态环境之间建立更加和谐的关系才能使生态环境得到优化,有了生态环境的优化,才能使包括建筑在内的社会环境不致畸形发展。只有充分理解建筑是人,社会,环境的共生品,并将人,建筑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充分运用,才是建筑生命的真谛所在。 无论从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优化,还是从建筑本身的发展来看,都要求人,建筑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和谐,相互促进。 从主观出发,我们需要改变长久以来以人为中心的观念。将人从一味的中心主体转变到既为主体也为客体的位置,树立人与生态环境共生共存的观念,将优先权赋予整体生态环境。 同时客观上,我们还必须一系列的实际措施。 一、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建筑的自然采光通风,注重建筑节能 二、加强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可有效的节约能源 三、从建筑材料上下功夫挖掘潜力 四、合理利用水资源,作好垃圾的处理与回收 随着能源消耗的加剧,作为耗能大户的建筑业也应把建筑节能当作一件大事来考虑。目前,空调的滥用是造成环境和能源问题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可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建筑提供取暖和制冷及生活热水; 另一方面必须强调自然通风,因为自然通风可以不消耗不可再生的能源而达到人体舒适度,而又有利于人的健康。对于目前高层建筑能耗大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上,以长期持续的城市增长及其结构进化,实现高度发展的城市化和现代化,从而既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满足未来城市的发展需要。 在城市经营中应贯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可持续发展城市经营的功能导向性。功能导向的城市经营注重对城市资源进行以服务于城市功能提升为主要目的的资本资产运作与管理。这种经营方式,有助于政府根据城市功能对城市环境的要求,对构成城市各种资源进行市场化运作,进而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资本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 二是可持续发展城市经营的生态环境导向性。城市经营应强调以生态环境为基

建筑可持续发展

摘要 当前,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世界性潮流,已成为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趋势。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的建筑节能可持续发展工作起步时间晚、水平低,是期待深入开展的一项前沿应用型课题。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影响,其发展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成为行业的必然选择。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分析建筑可持续发展,对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介绍,并针对当前建筑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节能建筑;

目录 摘要 (1) 引言 (3) 1.绪论 (4) 1.1 可持续发展 (4) 1.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4) 1.3 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5) 2 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5) 2.1 对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的目的和意义在于 (5) 2.2 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7) 2.3 影响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7) 3 建筑业可持续的应用与发展 (11) 3.1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工程项目绿色施工 (11) 3.2 建筑企业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11) 3.3 建立全面的服务体系 (14) 4 可持续发展的展望 (17) 参考文献 (18)

引言 建筑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随处可见的高楼大厦、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姿态优美的各式桥梁,坚实如堡垒般的水利设施等,是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进入新世纪后,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下,我们又将迎来新的一次基础设施建设高潮。上个世纪末开启的三峡工程建设,主体工程在新世纪虽己建成,可相应的附属工程建设还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们带来了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引起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以大规模的能源消耗为代价的,大片的草原和耕地被开垦、大片森林被砍伐,储量有限的石油、煤炭等自然资源被开采等等,引发了江河流域大面积的水土流失,珍稀物种的消失、气候异常和空气的严重污染、矿产资源的匮乏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上述情况不仅仅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恶化的真实写照,也同样反映了发达国家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使人类不得不回首以往走过的路,重新审视自己所作所为给子孙后代带来的影响,于是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应运而生。 结合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潮流,作为建筑从业人员,我们应在大规模经济建设中,把可能出现的各种工程环境问题,如水资源减少、水质恶化、地面沉陷、

多孔性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实践案例研究

图 3 海洋海绵 多孔性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实践案例研究 1案例分析 1.1Steven Holl 的多孔建筑实践 a 设计者的理论背景分析 斯蒂文·霍尔是一位以现象学为理论基础的建筑师,他将哲学思想与建筑实践相结合,探讨了现象学与建筑 设计间的相互联系。现象学(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纪初在欧陆地区兴起的哲学流派,而后发展成为一个影 响深远的思想体系。在其发展过程中,莫里斯·梅洛·庞蒂将“身体”的概念引入现象学的体系之中,使知觉与 外部世界之间有了本质的联系。霍尔以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为理论出发点,将“知觉”的概念全面引入建筑 领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索人对空间、色彩、光影、透明度、质感等一系列因素的多重感官体验。 在《视差》的“多孔性”一节中,霍尔引用梅洛·庞蒂的理论阐释了自己的有关场地与环境条件的想法,“梅 洛·庞蒂的概念是我们建筑设计方法的关键。他指出,环境包括模式、‘线的力量’和意义。解决不确定因素的 方法是关注一种情况的本质特征和一种结构的几何形态。例如,如果一个场地的某一方面——多孔性——成为一 个概念会怎样呢?多孔性可以成为一种新的类型。它潜在的思想表明包含界限的开口。我们希望发展让界限开放 并使其内部与外部合并的可能性,以这种新的方式将事物结合在一起。” b 案例一:麻省理工学院学生公寓“西蒙斯楼” 场地与建筑: 1999年,斯蒂文·霍尔建筑师事务所被选中来设计新的学生公寓。由于斯蒂文·霍尔在设计此公寓时模仿了 海绵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因此大楼直接被戏称为“海绵”。整座大楼由291块特别预制的钢筋多孔混凝土板 搭制而成,拥有350个床位,5538个2英尺见方的窗洞,包含了餐厅、剧场、健身房、夜间咖啡屋等众多公共设 施。西蒙斯公寓从设计、施工到最后完成历经2年多时间,于2002年8月终于向学生开放使用。 斯蒂文·霍尔对于基地环境的了解仅限于这个区域的总平、照片以 及一些文字资料,基地的条件并不理想,地段高低不平且非常混乱,整 个校园看上去杂乱不堪,大量的停放车辆使得人们不能立刻获得对整体 结构的印象。新建公寓面临了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处在工业化色彩浓 重且看似杂乱无章的街区,新建筑如何以一种统一的姿态出现并突显其 独特的个性,成功掌控其所在片区并为之带来新生的活力;二是如何连 通瓦萨大街与查尔斯河,保证视觉上的通透性。 通过对场地的剖析以及草图的绘制,霍尔从中找到了灵感。他预想 新的住宅地块是像四五栋由多孔膜构成的实验性独立建筑,而不是一面 均匀的砖墙(图2)。每个住宅都是一个有着特定身份的独特的“家”。 这些建筑的视觉空间、光、实体和透明度尤其重要,因为它们处在两种 城市肌理中间的自由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形成了北边住宅区的一 个“门面”。作为门面,必须尽量不遮挡视线,因此应该是“可渗透的”。 而宿舍住宅作为特殊的房屋类型是一种社会空间,必须使人们团结在一 起,引发互动、友谊和对话等活动,可渗透的开口应对应这些活动场所。 因此,斯蒂文·霍尔选择了“多孔性”和“渗透性”作为对场地的回应, 并将“个性化”赋予建筑及周边环境和设施。 形态生成: 据霍尔本人描述,公寓多孔性形态的来源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他从自己买来的一串海洋海绵(图3)中 发现了极其复杂的有机结构。不同于厨房和洗浴用的合成海绵,海洋海绵展现了各种令人无法想象的丰富空间。 海绵上有很多孔洞可以让水进去再释放出来,而MIT宿舍楼吸收的不是水而是光,白昼将自然光引进,夜里室 内的光得以外放,无论从社区关系还是从建筑本身来看,开放性都是这栋建筑的关键词。 在推敲室内空间时,霍尔用海绵蘸取墨水按压在建筑平面图上,形成了一系列的墨水画(图4)。霍尔将这 些海绵痕迹印在其它每一层上形成“海绵区域”,用直线把它们连接起来即可生成三维形式的直纹曲面。直纹曲 面的优点是为霍尔提供了一种构建建筑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摆脱直线建立复杂的双重扭曲的表面。随后在 深化构想的过程中,霍尔的团队做了一系列的研究模型将最初的概念图具体化。 从模型上看,西蒙斯公寓以一种渗透性很强的空间形态出现。建筑外立面较为规则地布满窗洞,形成了纵横 的网格。建筑表面还分布着若干较大的不规则形孔洞,整个建筑类似于谢尔宾斯基海绵的概念模型。在建筑内部, 通过垂直钻孔穿透楼板,用复杂的双重扭曲的表面限定空间,通过这种方法形成了许多不定形的孔洞。建筑实体 从平面到剖面通过直纹曲面系统自由地连接到每一层楼板的“海绵区域”(图5),形成了垂直多孔性。霍尔并 没在建筑中增加空间,而是通过这种掏挖空间的方式将这些孔洞变成了公寓的体息空间。公寓设计了10个“社 区”,因此与之相应地设置了10个体息室。这些大型的动态开口相当于建筑的肺,通过剖面(图6)可以看出这 些开口为整个公寓引入了自然光和流动的空气。 整栋建筑高10层,长达100多米,好似一座小型的城市,体现着相互对比的建筑元素之间的平衡关系,例 如虚与实的平衡,透明与不透明的平衡等等。西蒙斯楼基于海绵的设计理念,经由一系列计划性的和生物工艺学 的功能进行排列,最终通过多孔建筑形态学演化而成。西蒙斯楼基座大小为52*382英尺,整体呈长方体的基本 形态。为了减小建筑的体量,形成通透的视觉效果,霍尔在其顶部、侧面和底部都掏挖了不同体积的立方体空间, 形成了大小、高度不同的悬挑区域。这栋建筑共有五个大规模的开口。这些开口空间分别对应了公寓的主要入口、 观景走廊,以及连接诸如健身房之类的功能性房间的公寓室外活动平台。 图1 总平面图 图2 多孔建筑水彩草图 图4墨水画图5海绵区域 图6剖面图图7外立面图8海绵区域

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1我国建筑设计中的生态性问题 1)可持续发展意识有待加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已经宣传了很多年,然而,在实际行动中,很多情况下可持续发展只是一声响亮的口号。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仍然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线,造成华而不实的建筑工程数不胜数,导致建筑物的毒性逐步吞噬了居住者的健康,也加重了自然环境的压力。我国建筑缺乏生态因素的重要原因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口号响亮,光说不练,因此,通过建筑设计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落实是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重要课题。 2)建筑物的整体性意识有待加强。建筑物既是单独个体,也与其他建筑物之间存在整体性联系,建筑物的整体性意识能够全方位评价建筑物的周围环境和能源。目前,我国的建筑设计对建筑之间的整体性关联缺乏重视。建筑物的整体性意识薄弱是目前我国建筑设计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建筑物孤立,评价单一,导致人与自然很难连接,建立综合的生态观念也存在很大的困难,由此可见,将生态策略是计划的重要方法就是建筑物的整体意识。 3)建筑物的实际功能意识有待加强。我国建筑设计存在一个通病,那就是建筑设计过于形式化,建筑物华而不实。目前国际上的建筑风格都趋向于简约风格,而中国建筑背道而驰。生态策略对环境保护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实际的建筑设计中,重视建筑的实际功能是尤为重要的,我国对建筑物的实际功能意识还有待加强。对建筑各个方面的实质性功能考察我国实现生态建筑的重要因素,需要得到高度重视。 2在建筑设计中融入生态策略的措施 2.1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要求设计师将生态策略积极有效地应用到建筑设计过程中,达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的目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要在不断的实践之中进行落实,参与生态建筑的

可持续发展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可持续发展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⒈“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提出 发展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主题,人类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进化、协调发展的历史,在社会进步中,人类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坚持总目标不变的情况下,不断选择,休整自己的发展模式。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理性思考开始在全世界推开,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已经为世人普遍承认,成为全球性的命题。新的时代,要求建筑师探求和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并在其指导下进行设计。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一是表现在建筑与环境的协调问题上,着眼于即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能造福于后代的长远考虑。如节能、节水、节材、减噪、减少垃圾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建筑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建筑设计还要注意建筑使用的长期特性,在使用周期中,建筑功能应有其可变性和对未来的适应性。 ⒉“可持续发展”在内部功能设计中的体现 建筑是人们营造的生活、工作空间,其功能随技术进步和时间推移始终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可持续发展”在内部功能中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功能随时间推移有其可变性。“马赛公寓”这座历时百年的建筑如今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建筑师和参观者,主要原因是其功能的多元性及可变性。如今,它的外观依然维持着建造之初的状态,但内部的动态变迁较为明显,如住户或将复式二层的卧室合二为一,或连同两个居室等等。 社会不同时期对建筑创造性的改造,揭示了建筑的发展是包含时间因素的动态的过程,从目前一些建筑来看,功能老化大大快于实体材料的老化,这对社会来说是一笔巨大的损失。因此,建筑内部功能设计应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是通过建筑的可变性,使其达到较长时间的适应性。应做到以可发展的建筑适应发展中的功能需求,充分发挥实体材料的寿命,在设计中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⑴强调整体设计的意识即重全局,轻细节的设计思路。未来的不确定性,使我们难以把握其发展的方方面面,精心设计往往带来明天的局限,因此,可变性设计应是有预测性的,把握全局的整体设计。美国一些设计公司开展拓展服务,即为业主提供全过程的设计。需要为业主提供系列设计而非仅仅是一个计划。

浅谈建筑设计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一)

浅谈建筑设计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一)(以下文字仅代表个人理解)--------建筑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从古至今都是这样 By 0 柯兵 前言 建筑师首先是一个艺术家艺术家的定义则是对美学哲学数学等诸多繁琐的基本的科目有一定功底受过专业培训的匠人就像写文章一样一切源于艺术又高于艺术书本上的知识掌握得再好缺乏了对人性的探究终究是不够的包括对自己的历练多年的设计经验的积累阅历都是一个成熟的好的建筑师不可或缺的东西这里所谓的“好”的定义是宽泛的是相对而言的是对大部分群众(包括使用者或者相同设计行业内的设计者)喜欢的被当时或者以后的时代所能接受的就像午夜猫头鹰的叫声一样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所以建筑物无所谓好坏只有“好用不好用”之说 一座建筑物就像是当时的大社会环境下和大时代下的集体反映的是当时那个时代的人文气候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体现考验的是当时的建筑师对历史的传承对人文的脉络的理解不管设计的建筑物的功能是如何的复杂建筑师的责任就是在有限的空间将其功能发挥至极致并且做到将建筑师本身的设计理念手法与建筑物进行融合这一点是从始至终千百年来一直都没有变化过的 正文 以下的三个题目并无先后可以说同样重要(以后看情况会针对以下三点着重讲一下快题设计中的运用) 1 表皮-材料的运用 可以说是观众对建筑物的第一眼的认识建筑师对外立面的考虑必须做到对表皮的处理不管是公建还是住宅项目都是对建筑师本身的的功底的考验也就是维特鲁威对建筑定义的“美观”这一点当然满足这一点的时候说明建筑就已经满足了“坚固”“实用”这两个条件了就现代而言对外表皮的研究已经变得空前高涨因为大家都知道我们所获得的大部分知识是靠视觉的所以谁能做到第一眼就能抓住眼球就能够成名(现在的明星建筑师对自己的包装已经可以和娱乐明星同日而语了)所以说在这个浮夸的年代里没有大师现在这是个潮流的时代泡沫的时代只有很少的“老式”的传统的建筑师或者有了更多的经验或者经历的一些建筑师更多的是对内心对自己的素养的追求“向内”而不是”向外”的追求当然在这个时代建筑师不得不对自己的从业需求和人生追求有个明确的抉择这就是前面说到的这个时代造就了这个时代的建筑因为更多的建筑师必须面对的是养活自己还有家人不得不去从一个商业建筑师开始毕竟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时代造就人性 当然所谓的表皮不只只是外立面的装修工程还包括了内部隔墙的装饰更多的建筑师越来越关注声光电也是对科技的力量的需求绿色建筑也应运而生节能减排成为了大头这都是建筑界的好事毕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新技术新材料永远都是建筑界的话题 当然表皮也就可以分为装修部分及声光电(本人不是很喜欢用浮夸的东西还是阿道夫鲁斯说的那句“装饰及罪恶”所有的东西就系那个绣花枕头一样中看不中用并且浪费才是最可怕的现在看来中国人的节约社会也只是口号)记住保罗安德鲁的话:“??中国需要野心!!所以我们来了!?” 2 形体-设计理念的表述 不管你的建筑是线性的还是非线性的不管你是盒子还是什么的变异体都是一回事很多建筑师上学的时候应该都有本书叫做《建筑大师的作品分析》所有的建筑理念都体现在

建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建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班级:建环101 学号:1009110013 姓名:吴结东指导老师:付善明提要:建筑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但总体来说可以分为3个阶段。从以实用和粗糙为特征的原始阶段到以艺术和美学为基础的古典阶段,再从古典阶段到以功能、经济、技术为原则的现代阶段。而其中的每一发展阶段都是一个建筑认识深化的过程。如今,建筑要如何发展才能顺应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趋势呢? 回答是明确的,那就是在建筑与环境之间建立相互保护,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合理关系,达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建筑;环境;可持续发展 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状态下,工业化与城市化逐步扩大。作为社会发展主力军之一的建筑业是耗能的大户,建筑的建造与使用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 % 。同时,由于现代建筑携带的破坏性格,与建筑业有关的环境污染也占35 % ,成为对生活环境影响巨大,造成恶劣后果的主要根源之一,在以往的建筑发展过程中,人们只注重建筑环境中的硬件部分——道路、房屋、广场、城市等可见性强的部分的设计,疏忽了其软件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地、矿产的破坏、恶化、减少。自然生态环境是建筑的必要条件,而在这样一个生态环境到了极度危险的时刻,建筑有责任对生态环境付出回报,在人,建筑与生态环境之间建立更加和谐的关系才能使生态环境得到优化,有了生态环境的优化,才能使包括建筑在内的社会环境不致畸形发展。同时,时代发展要求建筑本身从稳定的“凝固音乐”发展成为非稳定的多变的可流动的“活物”,现代建筑作出了种种探索,从开敞空间,镜面玻璃,绿色植物的引入到“人看人”艺术空间的创造,机动房屋的发展都是这一思想的体现,而这些都未能真正使建筑活起来,而只有充分理解建筑是人,社会,环境的共生品,并将人,建筑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充分运用,才是建筑生命的真谛所在。 可见,无论从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优化,还是从建筑本身的发展来看,都要求人,建筑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和谐,相互促进。 从主观出发,我们需要改变长久以来以人为中心的观念,将人从一味的中心主体转变到既为主体也为客体的位置,树立人与生态环境共生共存的观念,将优先权

可持续发展中外案例分析之建筑可持续发展

中外可持续发展案例对比分析 之 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对比 一、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地位: 建筑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消耗自然资源和造成环境污染,下图定量地表示出了建筑业带来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的关系。 资源和污染是可持续发展的两个极为重要的制约因素,而建筑占用的资源和产生的污染之大,严重制约着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十分有必要研究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发展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建筑是人类改变和适应周围环境的一种开发行为,建筑行为包含了以不同形式大量消耗、改变和转化自然资源,显然这些行为在各方面对环境造成了影响,也将影响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全球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也吸引着建筑领域的专业人士开始研究和评估建筑对环境的影响。人们发现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有害物质中,50%是在建筑施工和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在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营中消耗的能源已占到总能耗的1/3。 建筑师们已经意识到了建筑本身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手段是可以减少这种负面影响的。研究表明,在概念设计阶段就关注建筑节能,把建筑作为整体系统设计,并注重与各个子系统的相互关系,可以比一般建筑节省50-70%的能量。

二、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建筑可持续发展对比: 1.背景: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过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出现了经济的腾飞。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为了国家城市的再发展,现在正是建筑业、房地产业发展繁荣的重要阶段。大型城市面临着复杂的问题,城市人口膨胀,要解决住房问题,要旧城改造,同时向外延伸;中小型城市求发展,商业性、工业性建筑大量被兴建。由此可见中国快速、大量的建筑兴建趋势是不可避免的。 外国: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处在较高和较稳定的经济水平,社会基础设施已经有了一定的累积,社会福利水准也较高,且人口相对较少。面临的建筑前景,主要是再城市化的市政工程改善,及边缘城市化的卫星城城市改造。建筑工程量较少与中国有较大差距。 2.技术: 中国:建筑的施工速度快,施工质量较为参差。就建筑的理论技术与设计技术而然,稍落后于先进国家,但差别不大。然节能性、循环性的建筑理念发展得较迟,理论层面稍落后与发达国家,但实际应用得较少。且建筑设施的后期维护不到位,大型市政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缺乏长远预期。 外国:有较为久远且系统性强的建筑理论发展历史,在建筑设计技术、工程施工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环保材料工程等方面较为领先。 3.资源与污染问题: 中国:建筑量大导致用于建筑的资源消耗巨大,技术层面的制约导致建筑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国内建筑业的污染较为广泛,原料开采,原料运输,建筑施工,建筑围护,不合理设计导致建筑使用过程产生新的环境污染都带来了或多或少的环境忽然。主要体现在施工造成的粉尘污染、噪声污染,建筑使用时的光污染、热岛效应等。

中国现代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现代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性建筑的提出背景 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得的物质原料中有50%以上用来建造各种类型的建筑及其附属设施,这些建筑又消耗了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能源的40%。而与建筑业有关的环境污染占环境总污染的34%。这些数据结果足以说明,作为现代支柱产业的建筑业是环境污染的“大户”,对自然生态平衡存在较大的破坏作用。因此如何协调建筑质量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有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可持续性建筑的定义 可持续性建筑实际上也叫做生态建筑。它的定义是在1987年的联合国《蒙特利尔协议》上提出来的,但真正受到世界范围内众多国家饿重视还是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地球峰会召开之后的事。 可持续性建筑的一般性定义是:“一种开发模式,既可以满足我们这一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他们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它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四点: 1、尽可能使用天然材料; 2、尽可能使用天然能源与可再生能源; 3、采用节能技术和防止污染措施; 4、建造地远离污染源。 对于可持续性建筑的质量评估标准分为: 1、在生理生态方面有广泛的开敞性; 2、采用无害无污,可以自然降解的环保型建筑材料; 3、按生态经济开放式闭合循环的原理作无废无污的生态工程设计; 4、有合理的立体绿化,能有利于保护,稳定周遍地域的生态; 5、利用清洁能源,降低建筑的运转能耗,提高自养水平; 6、富有生态文化及艺术内涵。 三、中国建筑的现状和国外可持续性建筑的技术应用 实际上,可持续性建筑这一概念中的“可持续”主要包括能源可持续、环境可持续和生态可持续。而能源可持续问题是三个问题中最为突出的,它包括了能源节约,能源替代和能源回收三个问题。 (一)能源节约 据了解,我国既有的城乡建筑中,98%为高能耗建筑,新建住宅中,也只有5%符合现阶段的节能标准。这导致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高达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建筑能耗的3倍左右。在建筑能耗中,空调又是“能耗大户”,夏季城市电能消耗的40%都用在空调上。但这种状况不是不能改变,事实上,在建筑能耗中,空调制冷用电有巨大节能空间。有专业人士算了一笔账:按现有建筑建设规模和增速,到2020年,全国制冷

(整理)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具有广泛的建筑设计知识和相关理论基础,能够独立开展建筑设计工作,具有较强的创 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高级人才。 二、研究方向 1.公共建筑 公共建筑类型丰富,且有各种规模等级。本研究方向内容包括对公共建筑的总体规 划、功能组织、形体塑造、结构选型等各方面研究,强调对公共建筑中出现的各类型新 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2.居住建筑 新的使用功能的出现,多种使用功能的结合,新的管理理念和新的运作方式的采用, 新设备和新材料的发明等等,这些新事物的出现,要求设计师必须重新来认识居住建筑, 研究各种新问题的解决方法。本研究方向强调对居住建筑中出现的各类型新问题的研究 和解决,使设计观念和设计方法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3.文化建筑 文化建筑在城市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本研究方向强调对文化建筑中出现的各种新 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使设计观念和设计方法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4.教育建筑 教育建筑是当代建筑类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建筑类型,本研究方向强调对教育建筑 中出现的各类型新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使设计观念和设计方法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的结合 在一起。 5.高层建筑 高层建筑对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有着重大的影响,本研究方向强调对高层建筑中出 现的各类型新问题以及高层建筑与城市的关系的研究和解决,使设计观念和设计方法与 时代的发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三、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四、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实行导师负责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论文工作、

社会实践、工程实践等)相结合的方式,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并重。 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研究生中期考核,中期考核通过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工作阶段。五、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其中,学位课程分为公共学位课程和专业学位课程两类,均为必修课;非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补修课三类。 硕士研究生应修总学分不得少于33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23学分。 补修课程一般为2-3门,由指导教师根据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和专业基础等因素在个人培养计划中确定。由各院协调随本科专业同堂上课、同堂考试,也可采取学生自学,本科任课教师或导师考核等方式补修。如学生已经具备相关知识或修过相同或相近课程,可申请免修,但必须提出书面申请经过导师同意,报研究生部备案。 参见课程及学分设置表: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生课程及学分设置表

建筑师: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2010年建筑师: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建筑节能---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建筑能耗,已经占有整个国家能源消耗的约30%.2000年全国建筑能耗3.5亿吨标准煤,根据目前建筑每年建成约16亿至19亿m2面积的发展速度,如果建筑能耗维持现状,2020年建筑能耗将超过10亿吨标准煤。因此,建筑节能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在建筑设计、科研等领域中,近年来认真贯彻国家的相关节能政策和相关技术标准,深入进行建筑节能的科学研究,积极应用和实践了许多成熟的建筑节能新技术。(1)节能设计管理----对于该院的所有工程设计,均按照相关标准进行严格的节能审查。(2)节能专项设计和咨询----受对方的委托,对一些工程进行了节能专项设计和咨询工作(包含各有关专业的方案设计以及施工图设计),使对方进一步认识到了建筑节能的重要性和所带来的经济效益。(3)工程设计节能的实践----根据该院承接的工程实际情况,通过对建筑维护结构、暖通空调冷热源及末端系统、建筑电气节能系统、给排水系统等的深入研究,将建筑热工、蓄能空调、可再生能源空调、变流量空调、辐射供冷供热空调系统、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利用以及BMS控制与管理系统等先进的新技术研究成果,并结合目前已有的成熟的节能技术,不断在相关项目中积极推广和应用,取得了显著的节能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得到了同行的一致好评。(4)节能诊断----积极参加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既有政府办公楼的节能诊断工作,并对既有建筑的相关节能改造提出了合理化建议。(5)技术标准的编制----该院积极参加了有关的国家节能标准的编制工作,为政府进行节能设计和管理提供了相应的支持和建议。 为了更好地做好建筑节能,促进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向着"全面发展、讲求实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方向深入发展,他们充分认识到了建筑设计领域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为此,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在第一次科技大会期间,组织"建筑节能论坛"专题研讨会,特邀请国内相关的政府管理部门、大专院校、科研设计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建筑界的同行,共同探讨和交流建筑节能的有关内容。会议主题:政策先导、技术支撑、观念提高、节能实效。会议目的:贯彻国家节能政策、探讨建筑节能技术、交流建筑节能实践。 会上共有六个专题报告:(1)国家建筑节能的基本法律制度和政策----建设部科技司节能处梁俊强处长;(2)中央空调运行调查中发现的各种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江亿教授;(3)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物理研究所所长、林海燕研究员;(4)建筑节能设计实践----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机电专业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丁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5)建筑电气节能设计----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张文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6)太阳能建筑理念与技术进展----国家住宅工程中心副主任、仲继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这些专题报告,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建筑节能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我们有理由相信,必将对建筑节能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以院科技大会和节能论坛为契机,以国家政策为根本性依靠,以"开源、节流"作为建筑能源领域工作的思路,对符合我国国情的可再生能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建筑能源运行管理机制、建筑节能先进技术等进行深入研究和不断的实践,为促进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取得进一步的发展,作出的努力。 关注建筑节能,就是关注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和未来。 建筑三维协同设计论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们现在已经处于一个网络社会的时代。跨地域、跨专业的分工与协作,使得数据、信息、知识不再作为一个孤立的单元,而是放在一个整体的业务链和工作流中去应用和考虑。计算机支持下的协同工作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CSCW)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已经在建筑设计、机械、电子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所谓

SANNA建筑设计理论——探寻当代空间的本质

SANNA建筑设计理论——探寻当代空间的本质(上)和(下) 【草译自Juan Antonio Cortes,Architectural Topology--An Inquiry into Nature of Contemporary Space,EL(),P33-57,请勿转载】 1,空间组织的清晰性 “对我们而言,清晰地解释每个项目的内在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以最简洁与直接的方式,而非通过图形或者形式来表现概念。评判一个方案是否简洁,概念必须得以清晰阅读。”(妹岛和世,2004) “通常,体量上的透明与轻巧并非最终目的,我们致力于将各构成部分以一种清晰的方式来组织。”(SANAA,2005) 评论家反复地将妹岛和西泽的建筑学冠以简洁、朴素(austerity)、纯粹几何的特征。话虽如此,我们还是该定义这些特征在他们作品中的含义。总的来说,热衷简洁的建筑师常被称为极简主义者(minimalist)。10多年前,Atan Allen就认为妹岛不应被归类为本质主义者的极简主义(essentialist minimalism),本质主义者们总想着去除作品中不必要的成分(component)以显现理想形式。实际上,妹岛和西泽都不能被称为极简主义者,如开篇的引言,他们并非像要构筑理想形式,而是要让概念——空间或者构成要素的组织——明晰。 这两位建筑师的作品也常被冠以“非物质性”(immateriality)、“轻巧”、“透明”。然而,就前两个特征而言,应该说他们的作品看起来是“非物质的”与“轻巧”的,而非真正的非物质。虽然常使用透明的玻璃,他们总是强调物质上的透明性并非他们设计的最终目的。“透明性意味着创造各种关系,它并非只是被看穿。透明性也意味着清晰性,不仅在视觉方面,更指概念方面。” 妹岛和西泽在一些访谈与出版物中表达过一些观点,其中,追求清晰的空间组织并清晰地展现出来是最明确的设计目的,这使得他们以简单方案的方式来做项目,只画线条,没有厚度,也没有对物质的期待,线条勾勒出空间轮廓、明确总平面。 在方案中,他们用“最简单与直接的方式”来组织基本的空间关系,从而呈现出关于拓扑学(topological issue)议题的基本组织形式:群集或分区(clustering or compartmentalisation)、集中或分散(concentration or dispersal)、紧凑或分裂(compactness or breakup)、缝隙或封闭(aperture or

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建筑

(1)环保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主要包含三方面内涵: 一是节能,这个节能是广义上的,包含了上面所提到的“四节”,主要是强调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 二是保护环境,强调的是减少环境污染,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三是满足人们使用上的要求,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 (1)建筑物的环境:要有洁净的空气、水源与土壤,不致受到不良自然环境的危害,也不易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 (2)建筑物能够有效地使用水、能源、材料和其它资源,也就是说,要使能源和资源消耗降至最低程度。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外墙、窗户、门与屋顶,应该采用高效保温隔热构造;充分利用太阳能;良好的自然采光系统;气密性良好,夏季又有充分的自然通风条件。 (3)回收并重复使用资源:从旧有建筑物中拆除的建筑材料,如砖石、钢材、木料和玻璃等等,尽可能保护好,根据不同情况,力求回收利用,并积极利用其他工农业废弃物料。 (4)建筑物的朝向、体形与室内空间布置:减小建筑物的表面积与其体积的比值,以减少采暖与制冷能耗;使建筑物朝向合理以获取更多的太阳热量;建筑物内房间设置及寸尺布置恰当,既提高居住生活舒适度,又节省能源。 (5)尽量保持和开辟绿地,在建筑物周围种植树木,以改善景观,保持生态平衡,并取得防风、遮荫等效果。 (6)重视室内空气质量。一些“病态建筑”就是由于油漆、地毯、胶合板、涂料及粘结剂等含有挥发性造成对室内空气的污染。通风不良又使家电设备、吸烟、氡气以及浮游在空气中的细菌、人类和宠物的皮屑和微小的尘螨等引进人体不适或导致疾病。因此,围护结构保温效果好的建筑物,更应该具备良好的通风系统。新风在室内的流动对健康是必不可少的。 (7)积极保护建筑物附近有价值的古代文化或建筑遗址。 (8)建筑造价与使用运行管理费用经济合理。适用的先进技术,可使建筑运行费用较低,还有可能使建筑物造价得到节约。

浅析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 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至今已取得日新月异的发展。从最初的遮风避雨之所到今天的智能化建筑,让人们真正享受到因现代文明和现代科技带来的快乐与舒适。但在全面回顾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一系列的严重问题也摆在我们的面前:建筑材料的大量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过度开采,建筑活动对空气造成的污染等。因而,如何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变得至关重要。如何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变得尤为重要。当低碳经济的理念在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提倡的同时,作为年新增建筑量世界排名第一的我国来说,发展绿色建筑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环境保护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重要性 一、我国当前人居环境发展现状——建筑业发展状况 1、建筑业是国民经济中的用能大户。据统计,每年建筑能耗占全社会终端 能耗总量27.6%。全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建筑面积 20 亿平方米,85% 以上为高能耗建筑;在441亿平方米存量建筑中,95%以上是高能耗建 筑。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二至三倍。 2、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每年约有 1000 万以上农村人口转移 到城市。照此计算,未来15—20 年我国将有几亿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 市。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不仅是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也 是资源能源消耗量成倍增长的过程。预计到2020 年,全国城乡房屋建 筑面积还将新增约 300 亿平方米,如果不采取有力的节能措施,每年 建筑用能将消耗 1.2 万亿度电和 4.1 亿吨标准煤,几乎是目前全国建 筑能耗的3倍。 3、我国能源发展的现状也日益严峻。我国的能源、土地、水、原材料等资 源又严重短缺。从能源供求看,在我国化石能源资源探明储量中,90% 以上是煤炭,人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人均石油储量仅 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1%;天然气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4.5%。从土地、 水资源方面来看,我国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水资源 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能源发展的危机,对我国的建筑业发 展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阻碍。 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绿色建筑势在必行。 二、通过绿色建筑实现我国建筑行业乃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1、绿色建筑作为一种建筑规则和建筑环境性能的衡量标准,是指为人们提 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用过程)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也被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 2、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 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重要的内涵: ①需要,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 优先的地位来考虑; ②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通过人类 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与限制,要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