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设施蔬菜土壤次生盐渍化原因及解决途径

设施蔬菜土壤次生盐渍化原因及解决途径

设施蔬菜土壤次生盐渍化原因及解决途径
设施蔬菜土壤次生盐渍化原因及解决途径

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改良措施

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改良措施 国外如欧洲的一些低地国家像荷兰,沿海地区自然水体的盐份过高,也使土壤造成严重的盐渍化问题,其温室产业的发展则是基于避开这些土壤而大量采用人工基质栽培,特别是利用岩棉进行园艺植物栽培。而在美洲,如巴哈马岛、加拿大大部分地区,由于广域的国土和较少的人口,盐渍化区域则大量被闲置,并不需要进行治理。 设施地土壤因农户种植习惯、施肥量及方式、灌溉等不同,而使主要盐分离子含量不同,因此设施地盐害修复应因时因地制宜。目前,国内主要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艺措施等方面防治设施土壤的次生盐渍化。 1.1 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开沟或暗管排水洗盐、客土、换土和深耕翻土等。 (1) 建立和完善排灌系统。排水可分为水平排水和垂直排水。水平排水主要以明沟、暗管等形式进行,既能降低地下水位,又可排除土壤中的盐分;垂直排水主要是用竖井排水,竖井排水不仅有价格低、不占地、水量大、水质好,同时又可以和灌溉相结合的优点。研究发现,有排水沟的大棚,100-200cm 的灌水量即可将积累的盐类排去,无排水沟的大棚要加大灌水量,反复几次,使盐分充分溶解于水中,并集中于排水沟排出。 (2) 通过客土、换土和深耕翻土与污土混合,可以降低土壤中盐分含量,减少对土壤-植物系统产生的毒害。深耕翻土用于轻度盐渍化的土壤,而客土和换土则是用于盐渍化程度高的土壤。 1.2 生物措施 (1) 栽培耐盐品种 不同作物的耐盐程度不同。一般来说,蔬菜的耐盐能力为:番茄>茄子>芹 菜>甜椒>黄瓜。 (2) 轮作换茬和间套作

由于设施栽培土壤连作障碍严重,直接导致土壤中养分元素的不均衡,一些元素严重缺乏,另一些元素严重积累,加剧了土壤次生盐渍化的程度。进行合理轮作和田间套作是解决连作障碍最简单和有效的方法,对减缓土壤盐害有所助益 (3) 生物除盐 选择某些耐盐、吸肥能力强的植物(如苏丹草、玉米和田菁等) ,在夏季温室休闲期栽培,进行生物洗盐。不仅可以有效地减轻土壤盐害,也可减缓土壤连作障碍。 (4) 有益细菌除盐 存在于植物根系的有益自生细菌(PGPR)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抑制有害病原菌繁殖,增强植物代谢功能,缓解土壤酸化和次生盐渍化等问题,如EM原露等。 EM是英文(Effective Microorganisms)的缩写语,中文译为:有效微生物群”。它是日本琉球大学比嘉照夫教授发明的新型复合微生物菌剂,只要使用恰 当,它就会与所到之处的良性力量迅速结合,产生抗氧化物质,消除氧化物质,消除腐败,抑制病原菌,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1.3 农艺措施 (1) 合理施肥和平衡施肥合理施肥和平衡施肥是预防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有效手 段。具体措施主要有: 施用有机肥,合理配施N、P、K 肥,基肥深施,根外追肥;科学选肥,注意生理酸性肥料与生理碱性肥料的交替搭配;使用长效或可控缓释肥料;施用半腐熟有机肥或秸秆,在进一步腐熟过程中使微生物吸收氮素,即“以肥压盐” 。 (2) 覆盖地膜,强化中耕地膜覆盖,既具有保温、保肥、保水和驱芽作用外, 又可减少土表水分蒸发; 强化中耕,及时切断毛细管。两种措施均可减缓在蒸腾作用下盐分的大量聚集。 (3) 调控水分 调控水分主要有两种措施。①选好水源,合理灌溉。对于NOJ为主的盐害土壤,浇水时浇足浇透,将表面聚集的盐分稀释下淋,以供作物根系吸收。对于 SO42-、Cl-为主的次生盐渍化土壤,可以利用滴灌措施,将有害离子排出根群,避免

设施蔬菜土壤连作障碍及治理措施

设施蔬菜土壤连作障碍及治理措施 近年来,我国设施蔬菜栽培发展迅猛,设施农业正成为很多地区的支柱产业。但设施栽培的封闭性特点以及设施生产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导致连作障碍现象加剧。所谓连作障碍,就是在同一块土地连续栽培同一种或近缘种植物,导致第二茬以后植物病虫害发生频繁的现象。目前设施条件下,我国黄瓜、茄子、番茄等蔬菜生产中有 20%~40%存在不同程度的连作障碍,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连作障碍已成为制约我国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一、蔬菜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 1.1 土壤次生盐渍化和酸化在设施蔬菜生产过程中,由于栽培管理措施不当、肥料使用不合理等因素,常常导致土壤含盐量增加,影响蔬菜正常生长发育,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童有为等对上海不同设施土壤调查结果表明,温室、大棚根层土壤盐分分别为露地的11.8 倍和4倍。盐分组成阴离子以 NO3 - 为主,约占阴离子的 67%~76%,阳离子以 Ca2+为主,盐分种类主要是硝酸盐。高丽红的研究认为,种植黄瓜的温室土壤含盐量为 0.27%~0.62%,已达到中高度盐渍化程度,对黄瓜的生长产生了不良影响。一般设施种植 2~3 a 就出现盐害,并随着棚龄的增加而呈增加的趋势。造成土壤盐分积聚的原因:一是盲目大量施用肥料,尤其氮肥超标严重。二是设施栽培缺少降雨的淋溶,设施内部的相对高温又增加了蒸发量,改变自然状态下的水分平衡,下层土壤中的肥料和盐分随水分蒸发而上升,导

致盐分在土表积聚,形成一层白色盐分即土壤次生盐渍化。大量使用化肥还导致土壤的酸化,南京农业大学测定,塑料大棚在常规管理条件下,连续栽培 5a后土壤pH值下降 1.7。一般适宜蔬菜生长的 pH 值为 5.5~6.5,但目前 50%以上的大棚 PH 值低于 5.5,设施土壤酸化严重。土壤次生盐渍化和酸化影响作物种子的发芽、根系的吸水吸肥、抑制作物生长,引起作物缺素症、降低植株的抗逆性,从而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 1.2 土壤有害微生物积累土传病虫害严重连作栽培条件下,蔬菜作物根系分泌物和植株残茬腐解物给某些病原菌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寄主,适宜的温、湿度环境又为病原菌的生存和繁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中病原菌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马云华等研究显示,5 a 黄瓜连作的日光温室中,土壤真菌数量呈线性增长。而且,过量施用化肥使土壤中病原的拮抗菌减少,也加重了土传病害的发生。日本的调查结果表明,引起蔬菜连作障碍 70%左右的地块是由土壤传染性病虫害引起的土传病虫害成为引起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的最主要因子。近年来,各地设施蔬菜土传病害的发生日益加重,瓜类枯萎病、根腐病,番茄早疫病、根结线虫等,茄子黄萎病、辣椒疫病、芹菜斑枯病等病害对设施蔬菜的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产生的损失巨大。 1.3 作物的自毒作用许多植物通过根系分泌物、分解产物和淋溶物释放一些化学物质从而对异种或同种生物的生长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有益或有害的影响,即化感作用。其中,植物通过释放化学

设施蔬菜连作障碍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设施蔬菜连作障碍形成原因及防治 措施 田爽 (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园艺系) 摘要:连作障碍是当前设施蔬菜栽培中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本文针对设施蔬菜的连作障碍问题,从土壤理化性质、蔬菜自毒作用、土传病害加重、土壤次生盐渍化等方面分析了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合理施肥、合理轮作、调控pH值、土壤物理化学消毒法、选用抗病品种或嫁接栽培和生物防治等多种防治措施,使设施蔬菜能够持续发展。 关键词:设施蔬菜,连作障碍,成因分析,防治措施 The causes of facilities vegetables’succession cropping obstacle and how to control it (Shuang Ti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Abstract:Currently,one of the tough problems that facing to the facilities vegetables is the succession cropping obstacle . This article will from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il,vegetable autotoxicity,soil borne disease,soil secondary salinization and so on to analysis this problem ; and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make the facilities vegetables’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is article provides some measures to control it,such as r

设施大棚蔬菜土壤改良技术

设施大棚蔬菜土壤改良技术 设施蔬菜栽培对稳定市场,确保周 年供应,增加花色品种,丰富市民"菜篮 子",助农增收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 的作用.但随着设施蔬菜的迅速发展, 特别是钢架大棚蔬菜的快速推广,因钢 架大棚使用年限长,不能轻意拆换和改 变种植结构,导致大棚蔬菜棚内土质退 化等一系列障碍,成为制约设施蔬菜发 展的瓶颈.目前,达县推广使用钢架大 棚蔬菜面积已达300hm2,其它设施蔬 菜面积达0.8万hm2,且呈陕速发展势 头.为解决设施大棚蔬菜土质退化问 题,笔者从2006年起,长期深入蔬菜基 地,总结出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及其改 良的具体措施. 一 ,大棚蔬菜土壤养分变化 以达县大棚蔬菜土壤为分析对象, 分别对2年,5年和10年大棚土壤的 养分变化进行了检测,其结果为:随着 种植年限的增加,全氮,全磷,速效磷含 量逐渐增加;土壤盐分,硝态氮也随着 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递增,5年左右的大 棚土壤含量最高,之后逐渐降低;而土 壤pH值,全钾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缓

慢降低,微量元素也逐渐降低. 二,大棚蔬菜土质退化的主要表现 1.土壤板结,盐渍化加重在很多 地区,都存在长期大量不合理施用化学肥料的现象,导致土壤团粒结构破坏严重,透气性降低,需氧性的微生物活性下降,土壤熟化慢,造成土壤板结加重. 其主要危害是造成根系下扎困难,即使根系能扎下去,也会因土壤含氧量过低,出现沤根现象.大棚蔬菜过分强调高产,化学肥料用量都偏多,加之冬春季封闭较严实,气温低,光照弱,蔬菜体内硝酸还原酶活性低易积累硝酸盐,大量盐分在土壤中积累.随着棚内温度的逐渐提高,土壤中的盐分随着水汽蒸发而带到土表,又形成次生盐渍化,初期有清霜和绿皮"青苔",中度危害土壤出现许多块状的红色胶状物,干后变为"红霜".严重时地面出现白色结晶的"盐霜",阻碍了蔬菜的正常生长,导致后期死苗枯萎加重发生. 2.土传病害十分突出由于受利益 驱动,种植习惯和技能等条件限制,种植模式单一,连年季季种植同一作物, 重茬现象普遍.大棚蔬菜生产多年重茬会造成土壤中营养元素平衡被破坏,导致土壤性能变化,寄生虫卵,病原在土壤中越积越多,使得枯萎病,青枯病,颈基腐病,根腐病,根线虫等土传病虫害

土壤盐渍化状况与防治措施

土壤盐渍化状况与防治措施 土壤盐渍化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区。由于漫灌和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或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当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时,形成的盐碱灾害。目前,世界各地还有相当面积的盐碱地尚未得到改良和利用,而且,随着全球灌溉面积的增大,土壤此生盐渍化有日趋严重的趋势。根据已有的经验,至少有50%的灌溉土壤发生过次生盐碱化。 1.盐渍土的概念 盐渍土(盐碱土)是指土壤中含有钾、钠、钙、镁的氯化物、硫酸盐、重碳酸盐等。另外青藏高原有硼酸盐,吐鲁番盆地有硝酸盐类;或者是土壤含盐量虽少,但土壤交换性钠占阳离子交换量达到了一定比例。 2. 盐碱地形成条件及原因 2.1条件 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二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如是洼地,且没有排水出路,在潮湿的天气里,雨水能将盐分冲走而不致造成伤害;但在干热天气,因为灌溉水没有排出,地表形成积水,水遇热而蒸发,留下有害的盐分,盐分积聚的危害足以严重到使作物枯萎而死,寸草不长,形成盐碱地。 2.2原因 2.2.1盲目施肥 部分菜农对各类肥料在植物生长发育中所起的作用和所产生的影响了解不够全面,盲目使用化肥,忽视有机肥的使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温室的蔬菜施肥水平较高,尤其是一些农户为了追求产量进行过量施肥,一般在周年蔬菜生产中化肥的施用量均达250kg/666.7m2以上,加剧了温室土壤的盐渍化,造成土壤板结、蔬菜根系发育不良,影响了蔬菜生长。二是忽视有机肥使用和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料。在蔬菜生长期间,有的农户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料,由于温室温度高,人粪尿迅速自然分解成各种成分;如硫化物、硝酸盐等一些含盐离子的成份残存于土壤耕层内而导致土壤盐渍化。 2.2.2 区域内耕作采用长期旱作的连作种植方式,使原来水旱轮作的种植模式被长期的单一旱作连作所替代,在新兴的大棚设施农业中无雨水淋溶,棚内高温,地表水分蒸发量大,盐随毛细管向上被带至地表,使之聚集于土表,土壤溶液中盐分浓度累积偏高而致。 2.1.3 地下水位过高,农田排灌不畅主要为排灌设施老化不匹配,沟渠过浅,排不出、灌不畅,不合理的灌水,以及重复使用耕地周围的水而加快土壤盐渍 2.1.4 耕地的熟制负重增加,利用率过频,高度密集利用,有机肥施用锐减等,致使耕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明显衰减,导致了土壤盐渍的侵袭。 3.我国土地盐渍化现状及其危害 3.1现状 中国也是盐渍土分布广泛的国家,编制中国盐渍土分布图时粗略计算,中国的盐渍土面积约为l.0x108ha,其中现代盐渍土约占37%,残积盐渍土约占45%.潜在盐渍土约占18%。中国盐渍土分布于辽、吉、黑、冀、鲁、豫、晋、新、陕、甘、宁、青、苏、浙、皖、闽、粤、内蒙古及西藏等19个省区。按自然地理条件及土壤形成过程,划分为滨海湿润—半湿润海浸盐渍区、东北半湿润—半干旱草原—草甸盐渍区、黄淮海半湿润—半干旱旱作草甸盐渍区、甘新漠境盐渍区、青海极漠境盐渍区及西藏高寒漠境盐渍区等8个分区,用于指导生产实践。松嫩平原的盐渍土大多属苏打型,土体总含量不算太高,但碳酸根含量高,对植物

温室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综合治理技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c1531887.html, 温室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综合治理技术 作者:倪玉杰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4年第22期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迅猛发展,温室大棚蔬菜、水果、花卉等栽培面积 不断得到扩大,然而,带来的问题确是:农作物重茬的面积也不断在增加,造成土壤恶化,随着土壤次生盐的不断积累,盐渍化日趋严重,导致生产的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产量低下, 质量较差。为了解决温室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农牧局农业技术人员经过反复多次进行试验示范,总结出了温室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综合治理技术,并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使温室大棚土壤盐渍化程度大大降低,实现了果菜生产可持续发展,蔬菜和水果的产量、质量以及产品的经济效益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关键词] 温室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治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 S1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1-0087-01 温室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一、大棚内土壤盐渍的性状与危害 我们知道,西北有些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干旱少雨,蒸腾量大于降雨量,多数地方呈现出盐碱地。故此,大棚土壤盐渍化也是如此。盐渍化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土壤湿度大时为黑灰色,土壤干旱时呈白色,有时有结晶块,这时,土壤盐离子的含量一般在0.5%左右,瓜果、蔬菜对土壤中盐离子浓度适用范围一般在0.2-0.3%,超过此范围就会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作物根系就向泡在咸菜缸内,因反渗透而衰亡。 作物植株受到盐渍化土壤危害后,主要表现为:早晚看叶片正常,随着太阳升高,气温提高,叶片不断卷曲蔫萎,叶片比正常的叶片要小;单株的茎纤细而弱,节长,生长缓慢,矮小,长势不良;受害的植株根系不发达,根短根浅,根尖有平头;果实发育不良,歪瓜裂枣,奇形怪状的果实居多;农作物在盐渍化土壤危害的环境中,只有在坚持经常浇水,保证土壤湿润的条件下,植物才能勉强维持生长。而且,有的作物仍然不能维持生长。如甜瓜受害后叶片萎蔫,发黄,类似枯萎病症状,严重的造成植株大量死亡。 二、大棚内土壤形成盐渍化的主要原因 1.大棚内土壤缺水,是形成土壤盐渍化的主要因素。自然大地的土壤有充足的雨水淋溶冲刷流失或渗透,就不会形成盐渍,而大棚就缺少雨水的一系列作用,而且靠人工浇水,水分也不够充分,不能完全溶解棚内土壤中的多种原因形成的盐离子渗透到土壤的深层中,更没有地表径流来流失土壤中的盐离子。因此,时而久之就形成了土壤的盐渍化。

设 施 蔬 菜 栽 培

设施蔬菜栽培 一、设施蔬菜栽培的特点 设施蔬菜生产,是在不适宜蔬菜生长发育的寒冷或炎热季节,利用防寒增温保温或遮光降温及防虫驱虫设备,人为地创造有利于蔬菜生长发育的小气候及环境条件,从而获得高额而稳定的优质产品的一种保护性生产方法。和露地栽培相比较,设施栽培具有下列特点。 1、具有足以改善自然气候条件,使之有利于蔬菜生产发育的保护性设施,如温室、温床,塑料大、中、小棚,遮阳网、防虫网、电加温设备等。 2、有特定的环境条件。在设施栽培中,除了具有优越得多的环境条件外,还有一些因素是在露地条件下,不能出现或很少出现的。比如: (1)光照度低,由于设施的采光材料性质不同,它们又很容易被灰尘、水滴等污染,因此使透入棚室的光质和光量都受到影响,设施的架材及建造的方位、角度不合适都可能降低太的入射率。所以,一般棚室的照度都比较低,不利于某些喜光蔬菜的生长。 (2)温差大,棚室的小气候特点之一是昼夜温差大,在较暖和晴天的中午可能出现40-50℃的高温,而夜里可能出

现0℃以下的低温,昼夜温差可达30-40℃,过大的昼夜温差对蔬菜生长是不利的。 (3)湿度大,尤其是在密闭的塑料棚里,空气相对湿度通常都在90%以上,这样大的持续高湿对大多数蔬菜生长不利,而且为多种病害的发生和蔓延提供了条件。 (4)气流缓慢在密闭的棚室里,空气的流动几乎为零,气流的相对静止状态会严重地妨碍蔬菜作物吸收CO2进行光合作用。 (5)土壤盐分含量高由于棚室里土壤很少受到雨水冲刷;过多地施用化肥;土壤蒸发量大,土壤中的矿物盐随水向上运动而聚积在上层土壤里等原因,使土壤溶液浓度增大,而且栽培的时间越长,盐分积累就越多。 3、需要严格的栽培管理技术蔬菜设施栽培,是研究设备、环境条件与蔬菜生长的需要三者之间复杂关系的一门科学,需要用农业工程、农业气象、植物生理生化、土壤肥料、植物保护、蔬菜栽培等方面的现代科学知识来指导,才能取得最佳的效益。 二、棚室建造 1、日光温室场地的选择,一般规模比较小,只要注意不被树木、建筑物遮阴,靠近水源、电源即可。规模较大的日光温室群,在场地选择上,要注意下列几点: 一是要充足,东南西三侧无遮阴物。

土壤次生盐碱化 问题

土壤次生盐碱化 是指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壤,因灌溉不合理,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可溶性盐类在土壤表层或土壤中逐渐积累的过程。其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由于垦荒初期不重视或没有足够的排水将土壤中历史时期积累的盐份排出,使地下水位升高,低矿化度的灌溉水快速溶解土壤中盐份,并随着潜水蒸发,将盐份积累于地表或作物根系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次生盐碱化"。 可见: ①气候干旱,排水不畅和地下水位过高,是引起土壤积盐的重要原因,一般是地下水埋深(埋藏深度)比地下水临界深度浅,则将发生盐化;②地下水矿化度高。其积盐过程同土壤盐碱化。 什么是地下水临界xx: 防止土壤盐碱化所要求的最小地下水埋深。又称“临界水位”或“警戒水位”。指在蒸发最强烈季节,土壤表层不显积盐的最浅地下水埋藏深度。临界深度不是一个常数,影响因素很多,主要有气候、土壤(特别是土壤的毛管性能)、水文地质(特别是地下水的矿化度)和人为措施四个方面。一般来说,蒸降比越大,地下水矿化度越高,临界深度越大;壤质土壤较粘质土壤和砂质土壤临界深度为大;表层结构良好、耕作管理精细的土壤,临界深度较小。 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构成威胁: 1.不合理的耕作灌溉,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 2.灌溉不足以将可溶性盐淋洗下渗至土壤底层; 3.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失修,排灌不畅; 4.除盐防碱的养地作物的播种面积大量减少

所以说,要防治土壤盐碱化就要设法降低地下水位.要让地下水位下降的措施有很多,比如减少利用地表水而采用地下水进行灌溉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平衡措施,还有就是布设排水沟进行排水等等.不过一定要注意采补平衡,地下水位过高不好,到过低更不行,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地面沉陷,地裂缝,地下水污染,海水入侵等. 不合理的灌溉为什么可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 说"不合理灌溉会引起地下水水位上升"有一个前提的,那就是灌溉所用的是地表水(例如河水等)而不是地下水(如井灌).以地下水源源不断地补给地下水,地下水位自然就下降了,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 第二,地下水位下降不但不会导致土壤盐碱化,而且有利于防治土壤盐碱化. 导致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就是因为地下水位长期过高,地下潜水持续蒸发,土壤中的水分不断地以水汽的形式散逸到空气中,而水中的盐份却被带到地面表层并在这里不断的积聚,正是这种"水走盐留"长期的结果最终导致了土壤的盐碱化. 预防土壤次生盐碱化: 关键在于保持排水通畅,控制地下水位,故应健全灌排系统,采取合理灌溉等农业技术措施,防止地下水位抬升和土壤返盐 1.建立完善的灌溉系统,使地下水深度保持在临界深度以下。前苏联科学院v.AKovda等专家认为,可能引起土壤盐渍化的矿化地下水的深度平均为 3~5m。 2.建立现代化排水系统: ①水平排水,主要以明沟、暗管的形式进行,既能降低地下水位,又可以排出土壤中的盐份;②垂直(竖井)排水,竖井排水价格低、不占地、水量大、水质好、控制调节性地下水位灵活、维修工作少,同时又可以和灌溉相结合,竖直设井以梅花型布井效果为最好。 3.种植耐盐碱的树种

土壤盐分累积规律

温室土壤盐分累积规律及其调控措施 ——以土壤盐渍化为视角 摘要:概述并分析了有关温室土壤盐分累积的原因、危害及累积规律的研究进展,并 对调控治理温室土壤盐分累积的主要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温室土壤、影响因素、调控治理 由于设施栽培(主要是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和地膜覆盖技术)在我国蔬菜和其他重 要经济作物的反季节和跨地区种植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设施农业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大面 积的推广应用,然而与当前设施栽培迅猛发展所不相适应的是在设施栽培系统中,至今 尚无一套与之相适宜的土肥管理措施。由于温室、大棚等栽培条件下的土壤缺少雨水淋洗,且温度、湿度、通气状况和水肥管理等均与露地栽培有较大差别. 其特殊的生态环境 与不合理的水肥管理措施导致了土壤次生盐渍化、养分不平衡、土壤酸化等诸多生产问 题的产生,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土壤次生盐渍化,它不仅直接危害作物的正常生长,而且 也易引发其他相关生产问题。因此,了解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基本特征、成因、影响 因素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对于认识我国设施土壤环境质量的变化,指导合理生产, 实现设施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基本特征 (一)、设施土壤盐分离子的组成特点 由于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形成受其特殊棚室环境和人为水肥管理措施的影响,故其盐分组成与滨海及内陆盐渍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引起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的8种盐分离子(K+、Na+、Ca2+、Mg2+、HCO3-、Cl-、SO42-、NO3-)中,除HCO3-外,其余7种离子的含量在设施土壤中均比露地高,且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Na+已不是土壤主要盐分离子,其累积量远远小于Ca2+ 和NO3-。研究表明,设施土壤中Ca2+ 的含量约占阳离子总量的60 %以上,Mg2+ 在15 % ~ 20 %之间;阴离子以NO3-为主,其含量约为阴离子总量的56 % ~ 76 %。其中硝酸盐的积累既是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引起设施作物生理障碍的主导因子,造成蔬菜作物生长受阻,产量降低以及植株体内硝酸盐的大量累积。但也有报道,设施土壤中的主要阴离子是SO42- 或Cl-,这与设施栽培中施用化肥的种类和用量有关。 (二)、土壤次生盐渍化的表观现象 次生盐渍化土壤干燥时其表面会出现白色盐霜,土壤发生板结,破碎后呈灰白色粉末状;土壤湿润时,颜色发暗。当土壤含盐量超过10 g/kg时,土面会有块状紫红色胶状物(紫球藻)出现. (三)、积盐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1.土壤耕层盐分离子的组成变化特点 由于设施土壤不受雨水淋洗,施入的多余肥料则全部残留于土壤中并逐年累积。因此,随着棚室使用年限不断延长,土壤中盐分的累积量也不断增加,且由于棚室内的温度相对较高,土壤蒸发量大,盐分离子便会随着土壤水分的向上运动而逐渐向表层迁移、积聚。据报道,大棚土壤总盐量是露地的2.1 ~ 13.4倍,0 ~ 5 cm 的表层土壤含盐量约占土壤剖面总

分析土壤盐碱化的原因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分析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基本思路: 1.地下水位高:(1)地势低平(洼); (2)不合理灌溉; (3)修建蓄水工程或河道水量大等。 2.蒸发旺盛:(1)天气、气候:干旱,降水少;气温回升快; 多大风天气等; (2)土壤疏松,孔隙多。 防治: 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和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四个方面。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气候因素是形成土壤盐碱化的根本因素,如果没有强烈的蒸发作用,土壤表层就不会强烈积盐。地貌因素特别是盆地、洼地等低洼地形有利于水、盐的汇集。地质因素主要反映在土壤母质上。人为因素表现为人类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各种活动。盐渍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气候干旱,土壤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等重要条件所制约,以及地形、母质、植被等自然条件综合影响的结合所造成的。 1气候干旱、排水不畅和地下水位过高,使盐分积聚土壤表层的数量多于向下淋洗的数量,结果导致盐渍土的形成,这是引起土壤积盐的重要原因。 土壤盐碱化 一、盐碱化的概念以及产生原因 (一)盐碱化的概念 土壤盐渍化(土壤盐碱化)是指盐分不断向土壤表层聚积形成盐渍土的自然地质过程。盐渍土是在一定的气候、地形、土地、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

下形成的。人类活动、历史上的洪、涝、旱灾害,河道变迁,以及土地利用、农业、水利技术措施等,又对土壤盐渍化的发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般将土壤层0.2 m厚度内可溶盐含量大于0.1%的土壤称为盐渍土。土壤盐渍化分盐化与碱化两种类型,故又称为土壤盐碱化。当土壤表层中的中性盐含量超过0.2%时,称为盐化土(盐土);以碳酸盐为主的盐渍土,土中代换性钠含量大,通常称为碱化土(碱土)。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 若是排水条件不好或缺乏适当的排水措施,灌溉管理不当,过量引水,灌溉水的渗漏引起地下水位升高和强烈蒸发,就可能招致土壤盐渍化。由于灌溉管理不当(人为原因)而产生的土壤盐渍化,称为次生盐碱化。由于人为影响产生的盐渍土称为次生盐渍土。 (二)盐碱化的产生原因 土壤盐碱化形成的因素很多,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及水文地质等。气候因素是形成土壤盐碱化的根本因素,如果没有强烈的蒸发作用,土壤表层就不会强烈积盐。地貌因素特别是盆地、洼地等低洼地形有利于水、盐的汇集。地质因素主要反映在土壤母质上。人为因素表现为人类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各种活动。盐渍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气候干旱,土壤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等重要条件所制约,以及地形、母质、植被等自然条件综合影响的结合所造成的。 1. 气候 由于季风气候影响,我国四季明显导致盐碱地区土壤盐分状况的季节性变化,夏季降雨集中,土壤产生季节性脱盐,而春秋干旱季节,蒸发大于降水,又引起土壤积盐为主。气候干旱、排水不畅和地下水位过高,使盐分积聚土壤表层的数量多于向下淋洗的数量,结果导致盐渍土的形成,这是引起土壤积盐的重要原因。 2. 地下水位浅、矿化度高 盐渍土中的盐分,是通过水分的运动且主要是由地下水运动带来的,因此在干旱地区,地下水位的深浅和地下水的矿化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土壤的盐渍化程度。 地下水位埋藏越浅,地下水越容易通过土壤毛管上升至地表,蒸发散失的水量越多,留给表土的盐分就越多,尤其是当地下水矿化度大时,土壤积盐更为严重。 在干旱季节,不致于引起表层土壤积盐的最浅地下水埋藏深度,称为地下水临界深度。临界深度一般3m左右,但并非一个常数,是因具体条件不同

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改良措施

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得改良措施 国外如欧洲得一些低地国家像荷兰,沿海地区自然水体得盐份过高,也使土壤造成严重得盐渍化问题,其温室产业得发展则就是基于避开这些土壤而大量采用人工基质栽培,特别就是利用岩棉进行园艺植物栽培。而在美洲,如巴哈马岛、加拿大大部分地区,由于广域得国土与较少得人口,盐渍化区域则大量被闲置,并不需要进行治理。 设施地土壤因农户种植习惯、施肥量及方式、灌溉等不同,而使主要盐分离子含量不同,因此设施地盐害修复应因时因地制宜。目前,国内主要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艺措施等方面防治设施土壤得次生盐渍化。 1、1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开沟或暗管排水洗盐、客土、换土与深耕翻土等。 (1) 建立与完善排灌系统。排水可分为水平排水与垂直排水。水平排水主要以明沟、暗管等形式进行,既能降低地下水位,又可排除土壤中得盐分;垂直排水主要就是用竖井排水,竖井排水不仅有价格低、不占地、水量大、水质好,同时又可以与灌溉相结合得优点。研究发现,有排水沟得大棚,100-200cm 得灌水量即可将积累得盐类排去,无排水沟得大棚要加大灌水量,反复几次,使盐分充分溶解于水中,并集中于排水沟排出。 (2) 通过客土、换土与深耕翻土与污土混合,可以降低土壤中盐分含量,减少对土壤-植物系统产生得毒害。深耕翻土用于轻度盐渍化得土壤,而客土与换土则就是用于盐渍化程度高得土壤。 1、2 生物措施 (1) 栽培耐盐品种 不同作物得耐盐程度不同。一般来说,蔬菜得耐盐能力为:番茄>茄子>芹菜>甜椒>黄瓜。 (2) 轮作换茬与间套作 由于设施栽培土壤连作障碍严重,直接导致土壤中养分元素得不均衡,一些元素严重缺乏,另一些元素严重积累,加剧了土壤次生盐渍化得程度。进行合理轮作与田间套作就是解决连作障碍最简单与有效得方法,对减缓土壤盐害有所助益

土壤次生盐碱化

土壤次生盐碱化(及与土壤盐碱化区别) 土壤与化肥各具酸碱性,在酸性土壤上选用碱性肥料,在碱性土壤上选用酸性肥料,是减 少肥料养分的损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充分发挥肥效的合理施肥重要原则之一。 土壤之所以有酸碱性,是因为在土壤中存在少量的氢离子和氢氧离子。当氢离子的浓度大 于氢氧离子的浓度时,土壤呈酸性;反之呈碱性;两者相等时则为中性。土壤酸碱性的强弱,叫做酸碱度,通常用pH值来表示。pH等于7为中性,小于7为酸性,大于7为碱性。土壤的 pH值一般变动在8至10的范围内。一般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酸碱条件,是在pH 值6.0至7.5的弱酸到弱碱范围内,土壤过酸过碱都会对植物产生毒害。土壤的酸碱性是 可以判断的,一是看土色。红色或黄色土通常为酸性。如红壤旱土、黄泥田、红壤荒地等。红壤因成土母质不同,酸性强弱不同,一般红壤pH值为4.5至6.0,黄壤酸性较大,一般pH值为4.0至5.5。二是看水质。如灌溉水、田水中浑浊,甚至出现锈膜,表明土壤酸性 较强。长期引灌石灰岩溶洞水,土壤多为碱性。三是看石头。石黄沙岩、粉沙岩、板页岩 等地区的田土及山地的土壤多是酸性;在石灰岩和钙质紫色土地区的田地和山地多是微碱性。四是看植物。观察野生植物中有无喜酸指示植物。凡是田土附近坡地和山林中,长有 栲稠、苦槠、毛栗、闹羊花、杨梅、茶树、马尾松、杉树、杜鹃花、石松等耐酸性植物, 说明土壤酸性很强;凡是长有南天竺、柏木、棕榈、枸杞、石苇、卷柏等植物表明土壤带 碱性。 与土壤一样,化肥有酸碱性之分。化肥的酸碱性可分为化学酸碱性和生理酸碱性两种。化 学酸碱性是指肥料溶于水中所呈现的酸碱性。按着这一定义可把肥料分为化学酸性肥料、 化学碱性肥料、化学中性肥料。硫酸铵、硝酸铵、过磷酸钙等,溶于水中呈现酸性或弱酸 性的肥料称为化学酸性肥料;氨水、碳酸钾等,溶于水中呈现碱性或弱碱性的肥料称为化 学碱性肥料;碳铵、硫酸钾、硝酸钙等,溶于水中呈现中性或接近中性的肥料称为化学中 性肥料。 生理酸碱性,就是把肥料施入土壤,经过植物吸收作用以后,土壤所呈现的酸碱性。根据 肥料施入后在土壤中呈现的酸碱性不同,可将肥料划分为生理酸性肥料、生理碱性肥料和 生理中性肥料。硫酸铵是一种常用氮素化肥,施用后可在土壤中分解为铵离子和硫酸根离子,虽然这两种离子均能被植物吸收、利用,但植物吸收的铵离子量远远大于硫酸根,因 而大部分硫酸根遗留在土壤中。在植物吸收铵离子的同时,又释放出氢离子,使土壤呈酸 性的为生理酸性肥料。硝酸钠、硝酸钙等肥料施入土壤后,经植物的吸收作用,土壤呈现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之盐碱化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之盐碱化 盐碱地是中国最主要的后备土壤资源,改良利用盐碱地可以增加耕地面积,缓解人地矛盾。但盐渍化土壤因较高的盐分含量不利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是限制我国农林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且治理工作十分艰巨。目前为止,我国还有80%左右的盐渍土尚未开发利用,所以如何开发利用盐渍化土地资源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盐碱地的分类: 盐碱土形成的实质是可溶性盐类在土壤中发生重新分布,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超过了正常值。轻度盐化土,土壤含盐量0.1%~0.2%;中度盐化土,土壤含盐量0.2%~0.4%;重度盐化土,土壤含盐量0.4%~0.6%。 √天然形成的盐碱地滨海地区:含盐主要以氯化钠为主,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地下水形成的盐碱地内陆地区:含盐主要以硫酸钠为主。 √苏打盐碱地:含盐主要以碳酸钠碳酸氢钠为主。 √人为造成的盐碱地次生盐渍化盐碱地:过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等。 二、土壤盐渍化形成的原因 当前,土壤盐碱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盐碱地是指地下潜水位升高、矿化度增强,加上气候干旱和蒸发强烈,

导致深层土壤盐分向表土迁移,表土盐化或碱化程度加重的现象。 土壤盐渍化分为原生盐渍化和次生盐碱化两类。其中不受人为影响,自然发生的土壤盐渍化为原生盐渍化;而由于人类活动引发的土壤盐渍化为次生盐渍化。土壤盐渍化不仅是限制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主要因子,也是制约滨海地区盐碱地改良绿化、沿海防护林营造等林业项目的重要影响因子。(一)自然条件 盐随水动,土壤和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分,所以土壤水分的运动对于土壤中盐分累积有重要的影响。地下水越浅,蒸发作用越强,越易引起地表积盐,可见,地下水深浅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壤盐碱化。 1.气候条件 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气候条件对水的运动有重要的影响,大气降水可以对地表水、地下水进行补给,大气水分蒸发使土壤水形成向上的运动,可见气候条件是引发土壤盐碱化的重要前提。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蒸发量大于降雨量,土壤盐分随水分的蒸发向上运动,使盐分积累在土壤表层,如此过程长期反复进行,就会造成土壤盐渍化。

土地盐碱化原因

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另一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如是洼地,且没有排水出路,则洼地水份蒸发后,即留下盐份,也形成盐碱地。 不利影响: 1、土壤板结与肥力下降。 2、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 分布 我国盐碱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北内陆地区及滨海地区. 地下水矿化度与土壤盐碱化 根据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在80年代初的调查估算,中国现有农林牧土地面积68912万hm,受盐碱化危害的农林牧土地面积有3382万hm,占农林牧总土地面积的%,而农林牧各业盐碱化土地面积占各业总土地面积分别为%、%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估算,中国有潜在盐碱土约1733万hm,即如不合理利用和管理,就会发生 盐碱化的土地。 意义 中国盐碱地大部分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这些地区地处中国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带,不利和有利的农业生产条件同时存在大部分地区 气候资源丰富,土层深厚,地势平坦,有一定的水资源开发潜力,相对人少地多农业生态潜力较大。一旦消除了土地盐碱化这一主导制约因素后,农业生态系统的巨大潜力必将得到发挥。土地盐碱化治理和预防对农业生态系统退化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和未来食物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影响: 1、土壤板结与肥力下降。 2、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 防治 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和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四个方面。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盐碱地有望变“绿洲” 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出一种耐盐基因 我国科学家从一种盐生植物中成功地克隆出一个耐盐关键基因,并已导入多种植物。这一发现,将有望使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约四分之一的盐碱地变为“绿洲”。 土地盐碱化 山东师范大学赵彦修、张慧两位教授主持的课题组,从1999年开始这项研究,最近在测定了1755个盐地碱蓬基因的序列后发现了这一基因。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计划专家组对这一研究成果进行了验收。国家专利局在今年第18卷第28期的专利公告上公布了这项成果。 这个基因的全名叫作“Na+ / H+逆向运转蛋白(SsNHX1)全长cDNA”。由这种基因决定的一种蛋白,使碱蓬能在细胞内形成一种“离子区隔化”解钠离子毒的机制。 据介绍,盐地碱蓬是我国盐碱地上普通的一种藜科植物。它能耐3%的盐度,可以在海水中生长。在盐碱地上可长到1米高,在海滩上,长度可达30厘米。课题组研究人员将这一基因转移到拟南芥上做了对比试验:在1/2海水浇灌条件下,拟南芥能完成生活史;在盆栽条件下,15天不浇水,复水后仍能恢复生长并结实。而对照株均死亡。在所有已知公开发表的资料中,他们培育的转基因植物耐盐性是最强的。 目前,这一成果已经得到应用,培育出了适宜盐碱地生长的转基因植物幼苗。记者在山东师范大学生物科学院实验室看到,新培育出的耐盐转基因植物已有蕃茄、大

土壤盐碱化的成因及措施

盐碱地是如何形成的, 如何改良和利用? 各种盐碱土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其形成的实质主要是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地面作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从而使盐分在集盐地区的土壤表层逐渐积聚起来。影响盐碱土形成的主要因素有: 气候条件: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夏季雨水多而集中,大量可溶性盐随水渗到下层或流走,这就是“脱盐”季节;春季地表水分蒸发强烈,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而聚集在土壤表层,这是主要的“返盐”季节。东北、华北、半干旱地区的盐碱土有明显的“脱盐”“返盐”季节,而西北地区,由于降水量很少,土壤盐分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 地形条件:地形部位高低对盐碱土的形成影响很大,地形高低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运动,也就与盐分的移动和积聚有密切关系,从大地形看,水溶性盐随水从高处向低处移动,在低洼地带积聚。盐碱土主要分布在内陆盆地、山间洼地和平坦排水不畅的平原区,如松辽平原。从小地形(局部范围内)来看,土壤积盐情况与大地形正相反,盐分往往积聚在局部的小凸处。(局部蒸发,凸起处水分

散失的快,周边的水向凸起处靠拢,盐分随水聚集到凸起处) 土壤质地和地下水:质地粗细可影响土壤毛管水运动的速度与高度,一般来说,壤质土毛管水上升速度较快,高度也高,砂土和粘土积盐均慢些。地下水影响土壤盐碱的关键问题是地下水位的高低及地下水矿化度的大小,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容易积盐。 河流和海水的影响:河流及渠道两旁的土地,因河水侧渗而使地下水位抬高,促使积盐。沿海地区因海水浸渍,可形成滨海盐碱土。 耕作管理的影响(人为):有些地方浇水时大水漫灌,或低洼地区只灌不排,以致地下水位很快上升而积盐,使原来的好地变成了盐碱地,这个过程叫次生盐渍化。为防止次生盐渍化,水利设施要排灌配套,严禁大水漫灌,灌水后要及时耕锄。 次生盐碱化是指本来该地没盐碱化,但因为不合理灌溉等因素导致地下水上升,因该地蒸发量大,水被蒸发后矿物质便留在土壤中,导致盐碱化。 盐碱土的改良和利用: 盐碱土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水分状况不良,所以在改良初期,重点应放在改善土壤的水分状况上面。一般分几步进行,首先排盐、洗盐、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再种植耐盐碱的植物,培肥土壤;最后种植作物。具体的改良措施是:

土地次生盐碱化和土地盐碱化的区别

一、土地次生盐碱化和土地盐碱化的区别 土壤盐碱化也叫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 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 二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洼地水份蒸发后,即留下盐份,也形成盐碱地。 不利影响: 1、土壤板结与肥力下降。 2、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 防治: 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和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四个方面。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次生盐碱化 次生盐渍化又称“次生盐碱化”。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地下径流不畅、地下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盐的冲积平原,如我国的华北平原、松辽平原、河套平原、渭河平原等。因受人为不合理措施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防治的关键在于控制地下水位,故应健全灌排系统,采取合理灌溉等农业技术措施,防止地下水位抬升和土壤返盐。 二、什么是积温? 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一个地方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呢?人们一般用农作物生长期内积温的多少来反映 我们知道,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主要因素。由于大多数农作物只有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才能活跃生长,因此我们把日均温达到10℃以上的持续时期视为作物的生长期。把作物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或活动积温,写作≥10℃积温。

土壤盐碱化

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另一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如是洼地,且没有排水出路,则洼地水份蒸发后,即留下盐份,也形成盐碱地。 分布:我国盐碱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北内陆地区及滨海地区. 不利影响: 1、土壤板结与肥力下降。 2、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 防治: 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和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四个方面。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1.盐渍土是盐土和碱土以及各种盐化、碱化土壤的统称。盐土是指土壤中可溶盐①含量达到对作物生长有显著危害的程度的土类。碱土则含有危害植物生长和改变土壤性质的多量交换性钠,又称钠质土。盐渍土相当于美国分类有关土纲中的盐化、碱化土类,相当于联合国分类的盐土、碱土单元。 2.盐化过程是指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母质中含有的盐分,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通过土体毛管水的垂直和水平移动逐渐向地表积聚的过程。 3.碱化过程是指交换性钠不断进入土壤吸收性复合体的过程,又称为钠质化过程。碱土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显著数量的钠离子进入土壤胶体;二是土壤胶体上交换性钠的水解。阳离子交换作用在碱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特别是Na—Ca离子交换是碱化过程的核心。碱化过程通常通过苏打(Na2CO3)积盐、积盐与脱盐频繁交替以及盐土脱盐等途径进行。 4.积盐层是盐土的诊断层。我国新拟的积盐层标准涉及积盐层的含盐量、积盐层出现的部位和厚度以及测定含盐量的采样时间,具体规定如下:1)对积盐层易溶盐含量下限的要求依不同盐类而异,氯化物盐土(盐分组成中Cl-占80%以上)≥6克每千克,硫酸盐盐土≥20克每千克,氯化物和硫酸盐混合型的盐土≥10克每千克,苏打盐土则要求每千克土含苏打0.5厘摩尔以上;2)在土表30厘米深度范围内,积盐层至少1厘米厚;3)应以旱季(3—5月)或未灌溉前土壤积盐层的含盐量为准。 5.国际上对碱土的诊断指标尚未统一,习惯上用碱化度、电导率和pH作为划分指标。碱化度大于15%(美国)或20%(前苏联、中国),电导率<4分西每米,pH值高于8.5即划为碱土。当前国际上有把碱土的碱化指标提高的趋势。我国学者新近建议的指标为:碱化层的碱化度大于30%,pH大于9,表层土壤含盐量不超过5克每千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