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品推荐】次生盐渍化有哪些治理措施

【精品推荐】次生盐渍化有哪些治理措施

【精品推荐】次生盐渍化有哪些治理措施

次生盐渍化有哪些治理措施

小编希望次生盐渍化有哪些治理措施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必要请您下载收藏以便备查,接下来我们继续阅读。本文概述:土壤盐碱化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形成的盐碱化现象,而其中人为原因造成的土壤盐碱化现象叫次生盐碱化。那么,次生盐渍化有哪些治理措施呢?

次生盐渍化又称“次生盐碱化”。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主要发生我国的华北平原、松辽平原、河套平原、渭河平原等。因受人为不合理措施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防治的关键在于控制地下水位,故应健全灌排系统,采取合理灌溉等农业技术措施,防止地下水位抬升和土壤返盐。那么,次生盐渍化有哪些治理措施呢?

实践证明,改良盐渍土是一项复杂、难度大、需时间长的工作,应视各国、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措施。

(1)建立完善的灌溉系统,使地下水深度保持在临界深度以下。

(2)建立现代化排水系统:①水平排水,主要以明沟、暗管的形式进行,既能降低地下水位,又可以排出土壤中的盐份;②垂直(竖井)排水,竖井排水价格低、不占地、水量大、水质好、控制调节性地下水位灵活、维修工作少,同时又可以和灌

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改良措施

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改良措施 国外如欧洲的一些低地国家像荷兰,沿海地区自然水体的盐份过高,也使土壤造成严重的盐渍化问题,其温室产业的发展则是基于避开这些土壤而大量采用人工基质栽培,特别是利用岩棉进行园艺植物栽培。而在美洲,如巴哈马岛、加拿大大部分地区,由于广域的国土和较少的人口,盐渍化区域则大量被闲置,并不需要进行治理。 设施地土壤因农户种植习惯、施肥量及方式、灌溉等不同,而使主要盐分离子含量不同,因此设施地盐害修复应因时因地制宜。目前,国内主要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艺措施等方面防治设施土壤的次生盐渍化。 1.1 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开沟或暗管排水洗盐、客土、换土和深耕翻土等。 (1) 建立和完善排灌系统。排水可分为水平排水和垂直排水。水平排水主要以明沟、暗管等形式进行,既能降低地下水位,又可排除土壤中的盐分;垂直排水主要是用竖井排水,竖井排水不仅有价格低、不占地、水量大、水质好,同时又可以和灌溉相结合的优点。研究发现,有排水沟的大棚,100-200cm 的灌水量即可将积累的盐类排去,无排水沟的大棚要加大灌水量,反复几次,使盐分充分溶解于水中,并集中于排水沟排出。 (2) 通过客土、换土和深耕翻土与污土混合,可以降低土壤中盐分含量,减少对土壤-植物系统产生的毒害。深耕翻土用于轻度盐渍化的土壤,而客土和换土则是用于盐渍化程度高的土壤。 1.2 生物措施 (1) 栽培耐盐品种 不同作物的耐盐程度不同。一般来说,蔬菜的耐盐能力为:番茄>茄子>芹 菜>甜椒>黄瓜。 (2) 轮作换茬和间套作

由于设施栽培土壤连作障碍严重,直接导致土壤中养分元素的不均衡,一些元素严重缺乏,另一些元素严重积累,加剧了土壤次生盐渍化的程度。进行合理轮作和田间套作是解决连作障碍最简单和有效的方法,对减缓土壤盐害有所助益 (3) 生物除盐 选择某些耐盐、吸肥能力强的植物(如苏丹草、玉米和田菁等) ,在夏季温室休闲期栽培,进行生物洗盐。不仅可以有效地减轻土壤盐害,也可减缓土壤连作障碍。 (4) 有益细菌除盐 存在于植物根系的有益自生细菌(PGPR)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抑制有害病原菌繁殖,增强植物代谢功能,缓解土壤酸化和次生盐渍化等问题,如EM原露等。 EM是英文(Effective Microorganisms)的缩写语,中文译为:有效微生物群”。它是日本琉球大学比嘉照夫教授发明的新型复合微生物菌剂,只要使用恰 当,它就会与所到之处的良性力量迅速结合,产生抗氧化物质,消除氧化物质,消除腐败,抑制病原菌,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1.3 农艺措施 (1) 合理施肥和平衡施肥合理施肥和平衡施肥是预防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有效手 段。具体措施主要有: 施用有机肥,合理配施N、P、K 肥,基肥深施,根外追肥;科学选肥,注意生理酸性肥料与生理碱性肥料的交替搭配;使用长效或可控缓释肥料;施用半腐熟有机肥或秸秆,在进一步腐熟过程中使微生物吸收氮素,即“以肥压盐” 。 (2) 覆盖地膜,强化中耕地膜覆盖,既具有保温、保肥、保水和驱芽作用外, 又可减少土表水分蒸发; 强化中耕,及时切断毛细管。两种措施均可减缓在蒸腾作用下盐分的大量聚集。 (3) 调控水分 调控水分主要有两种措施。①选好水源,合理灌溉。对于NOJ为主的盐害土壤,浇水时浇足浇透,将表面聚集的盐分稀释下淋,以供作物根系吸收。对于 SO42-、Cl-为主的次生盐渍化土壤,可以利用滴灌措施,将有害离子排出根群,避免

高二地理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次生盐渍化的防治

○………○………____班级:_______○………○………绝密★启用前 高二地理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次生盐渍化的防治 试卷副标题 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 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读“次生盐渍化形成原理图”,回答下列问题。 1.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海面上升 B . 水土流失 C . 不合理的灌溉 D . 荒漠化 2.图示区域可能位于( ) A . 宁夏平原 B . 三江平原 C . 成都平原 D . 密西西比河平原 下图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完成下列问题。

○…………装………线…………○……※※请※※不※※要※○…………装………线…………○…… 3.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 A . 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 B . 空气湿度明显增加 C . 干旱、洪涝频率减小 D . 水生生物物种增加 4.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 ) A . 推广蔗基鱼塘 B . 推广水稻种植 C . 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D . 发展大牧场畜牧业 在亚洲西部,有一条弧形的狭长地带,土壤很肥沃,犹如一弯新月,因此有人称它为“新月沃地”。这里萌发了古农业文明,也是两河文明的发源地。结合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5.下列关于甲、乙两地气候对该地农业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甲地冬季降水较多,发展农业无需灌溉 B . 甲地气温年较差较大,农业单产高 C . 乙地河谷地带存在严重的盐渍化问题,影响农业生产 D . 乙地日照强、气温高、风大、相对湿度小,多沙尘、风暴潮等气象灾害,影响农业生产 6.“新月沃地”萌发了古农业文明,也是两河文明的发源地。下列对其成因评述正确的是( )

土壤盐渍化状况与防治措施

土壤盐渍化状况与防治措施 土壤盐渍化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区。由于漫灌和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或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当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时,形成的盐碱灾害。目前,世界各地还有相当面积的盐碱地尚未得到改良和利用,而且,随着全球灌溉面积的增大,土壤此生盐渍化有日趋严重的趋势。根据已有的经验,至少有50%的灌溉土壤发生过次生盐碱化。 1.盐渍土的概念 盐渍土(盐碱土)是指土壤中含有钾、钠、钙、镁的氯化物、硫酸盐、重碳酸盐等。另外青藏高原有硼酸盐,吐鲁番盆地有硝酸盐类;或者是土壤含盐量虽少,但土壤交换性钠占阳离子交换量达到了一定比例。 2. 盐碱地形成条件及原因 2.1条件 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二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如是洼地,且没有排水出路,在潮湿的天气里,雨水能将盐分冲走而不致造成伤害;但在干热天气,因为灌溉水没有排出,地表形成积水,水遇热而蒸发,留下有害的盐分,盐分积聚的危害足以严重到使作物枯萎而死,寸草不长,形成盐碱地。 2.2原因 2.2.1盲目施肥 部分菜农对各类肥料在植物生长发育中所起的作用和所产生的影响了解不够全面,盲目使用化肥,忽视有机肥的使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温室的蔬菜施肥水平较高,尤其是一些农户为了追求产量进行过量施肥,一般在周年蔬菜生产中化肥的施用量均达250kg/666.7m2以上,加剧了温室土壤的盐渍化,造成土壤板结、蔬菜根系发育不良,影响了蔬菜生长。二是忽视有机肥使用和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料。在蔬菜生长期间,有的农户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料,由于温室温度高,人粪尿迅速自然分解成各种成分;如硫化物、硝酸盐等一些含盐离子的成份残存于土壤耕层内而导致土壤盐渍化。 2.2.2 区域内耕作采用长期旱作的连作种植方式,使原来水旱轮作的种植模式被长期的单一旱作连作所替代,在新兴的大棚设施农业中无雨水淋溶,棚内高温,地表水分蒸发量大,盐随毛细管向上被带至地表,使之聚集于土表,土壤溶液中盐分浓度累积偏高而致。 2.1.3 地下水位过高,农田排灌不畅主要为排灌设施老化不匹配,沟渠过浅,排不出、灌不畅,不合理的灌水,以及重复使用耕地周围的水而加快土壤盐渍 2.1.4 耕地的熟制负重增加,利用率过频,高度密集利用,有机肥施用锐减等,致使耕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明显衰减,导致了土壤盐渍的侵袭。 3.我国土地盐渍化现状及其危害 3.1现状 中国也是盐渍土分布广泛的国家,编制中国盐渍土分布图时粗略计算,中国的盐渍土面积约为l.0x108ha,其中现代盐渍土约占37%,残积盐渍土约占45%.潜在盐渍土约占18%。中国盐渍土分布于辽、吉、黑、冀、鲁、豫、晋、新、陕、甘、宁、青、苏、浙、皖、闽、粤、内蒙古及西藏等19个省区。按自然地理条件及土壤形成过程,划分为滨海湿润—半湿润海浸盐渍区、东北半湿润—半干旱草原—草甸盐渍区、黄淮海半湿润—半干旱旱作草甸盐渍区、甘新漠境盐渍区、青海极漠境盐渍区及西藏高寒漠境盐渍区等8个分区,用于指导生产实践。松嫩平原的盐渍土大多属苏打型,土体总含量不算太高,但碳酸根含量高,对植物

温室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综合治理技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d9622217.html, 温室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综合治理技术 作者:倪玉杰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4年第22期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迅猛发展,温室大棚蔬菜、水果、花卉等栽培面积 不断得到扩大,然而,带来的问题确是:农作物重茬的面积也不断在增加,造成土壤恶化,随着土壤次生盐的不断积累,盐渍化日趋严重,导致生产的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产量低下, 质量较差。为了解决温室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农牧局农业技术人员经过反复多次进行试验示范,总结出了温室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综合治理技术,并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使温室大棚土壤盐渍化程度大大降低,实现了果菜生产可持续发展,蔬菜和水果的产量、质量以及产品的经济效益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关键词] 温室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治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 S1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1-0087-01 温室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一、大棚内土壤盐渍的性状与危害 我们知道,西北有些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干旱少雨,蒸腾量大于降雨量,多数地方呈现出盐碱地。故此,大棚土壤盐渍化也是如此。盐渍化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土壤湿度大时为黑灰色,土壤干旱时呈白色,有时有结晶块,这时,土壤盐离子的含量一般在0.5%左右,瓜果、蔬菜对土壤中盐离子浓度适用范围一般在0.2-0.3%,超过此范围就会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作物根系就向泡在咸菜缸内,因反渗透而衰亡。 作物植株受到盐渍化土壤危害后,主要表现为:早晚看叶片正常,随着太阳升高,气温提高,叶片不断卷曲蔫萎,叶片比正常的叶片要小;单株的茎纤细而弱,节长,生长缓慢,矮小,长势不良;受害的植株根系不发达,根短根浅,根尖有平头;果实发育不良,歪瓜裂枣,奇形怪状的果实居多;农作物在盐渍化土壤危害的环境中,只有在坚持经常浇水,保证土壤湿润的条件下,植物才能勉强维持生长。而且,有的作物仍然不能维持生长。如甜瓜受害后叶片萎蔫,发黄,类似枯萎病症状,严重的造成植株大量死亡。 二、大棚内土壤形成盐渍化的主要原因 1.大棚内土壤缺水,是形成土壤盐渍化的主要因素。自然大地的土壤有充足的雨水淋溶冲刷流失或渗透,就不会形成盐渍,而大棚就缺少雨水的一系列作用,而且靠人工浇水,水分也不够充分,不能完全溶解棚内土壤中的多种原因形成的盐离子渗透到土壤的深层中,更没有地表径流来流失土壤中的盐离子。因此,时而久之就形成了土壤的盐渍化。

土壤次生盐碱化 问题

土壤次生盐碱化 是指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壤,因灌溉不合理,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可溶性盐类在土壤表层或土壤中逐渐积累的过程。其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由于垦荒初期不重视或没有足够的排水将土壤中历史时期积累的盐份排出,使地下水位升高,低矿化度的灌溉水快速溶解土壤中盐份,并随着潜水蒸发,将盐份积累于地表或作物根系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次生盐碱化"。 可见: ①气候干旱,排水不畅和地下水位过高,是引起土壤积盐的重要原因,一般是地下水埋深(埋藏深度)比地下水临界深度浅,则将发生盐化;②地下水矿化度高。其积盐过程同土壤盐碱化。 什么是地下水临界xx: 防止土壤盐碱化所要求的最小地下水埋深。又称“临界水位”或“警戒水位”。指在蒸发最强烈季节,土壤表层不显积盐的最浅地下水埋藏深度。临界深度不是一个常数,影响因素很多,主要有气候、土壤(特别是土壤的毛管性能)、水文地质(特别是地下水的矿化度)和人为措施四个方面。一般来说,蒸降比越大,地下水矿化度越高,临界深度越大;壤质土壤较粘质土壤和砂质土壤临界深度为大;表层结构良好、耕作管理精细的土壤,临界深度较小。 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构成威胁: 1.不合理的耕作灌溉,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 2.灌溉不足以将可溶性盐淋洗下渗至土壤底层; 3.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失修,排灌不畅; 4.除盐防碱的养地作物的播种面积大量减少

所以说,要防治土壤盐碱化就要设法降低地下水位.要让地下水位下降的措施有很多,比如减少利用地表水而采用地下水进行灌溉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平衡措施,还有就是布设排水沟进行排水等等.不过一定要注意采补平衡,地下水位过高不好,到过低更不行,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地面沉陷,地裂缝,地下水污染,海水入侵等. 不合理的灌溉为什么可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 说"不合理灌溉会引起地下水水位上升"有一个前提的,那就是灌溉所用的是地表水(例如河水等)而不是地下水(如井灌).以地下水源源不断地补给地下水,地下水位自然就下降了,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 第二,地下水位下降不但不会导致土壤盐碱化,而且有利于防治土壤盐碱化. 导致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就是因为地下水位长期过高,地下潜水持续蒸发,土壤中的水分不断地以水汽的形式散逸到空气中,而水中的盐份却被带到地面表层并在这里不断的积聚,正是这种"水走盐留"长期的结果最终导致了土壤的盐碱化. 预防土壤次生盐碱化: 关键在于保持排水通畅,控制地下水位,故应健全灌排系统,采取合理灌溉等农业技术措施,防止地下水位抬升和土壤返盐 1.建立完善的灌溉系统,使地下水深度保持在临界深度以下。前苏联科学院v.AKovda等专家认为,可能引起土壤盐渍化的矿化地下水的深度平均为 3~5m。 2.建立现代化排水系统: ①水平排水,主要以明沟、暗管的形式进行,既能降低地下水位,又可以排出土壤中的盐份;②垂直(竖井)排水,竖井排水价格低、不占地、水量大、水质好、控制调节性地下水位灵活、维修工作少,同时又可以和灌溉相结合,竖直设井以梅花型布井效果为最好。 3.种植耐盐碱的树种

土壤盐分累积规律

温室土壤盐分累积规律及其调控措施 ——以土壤盐渍化为视角 摘要:概述并分析了有关温室土壤盐分累积的原因、危害及累积规律的研究进展,并 对调控治理温室土壤盐分累积的主要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温室土壤、影响因素、调控治理 由于设施栽培(主要是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和地膜覆盖技术)在我国蔬菜和其他重 要经济作物的反季节和跨地区种植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设施农业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大面 积的推广应用,然而与当前设施栽培迅猛发展所不相适应的是在设施栽培系统中,至今 尚无一套与之相适宜的土肥管理措施。由于温室、大棚等栽培条件下的土壤缺少雨水淋洗,且温度、湿度、通气状况和水肥管理等均与露地栽培有较大差别. 其特殊的生态环境 与不合理的水肥管理措施导致了土壤次生盐渍化、养分不平衡、土壤酸化等诸多生产问 题的产生,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土壤次生盐渍化,它不仅直接危害作物的正常生长,而且 也易引发其他相关生产问题。因此,了解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基本特征、成因、影响 因素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对于认识我国设施土壤环境质量的变化,指导合理生产, 实现设施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基本特征 (一)、设施土壤盐分离子的组成特点 由于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形成受其特殊棚室环境和人为水肥管理措施的影响,故其盐分组成与滨海及内陆盐渍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引起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的8种盐分离子(K+、Na+、Ca2+、Mg2+、HCO3-、Cl-、SO42-、NO3-)中,除HCO3-外,其余7种离子的含量在设施土壤中均比露地高,且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Na+已不是土壤主要盐分离子,其累积量远远小于Ca2+ 和NO3-。研究表明,设施土壤中Ca2+ 的含量约占阳离子总量的60 %以上,Mg2+ 在15 % ~ 20 %之间;阴离子以NO3-为主,其含量约为阴离子总量的56 % ~ 76 %。其中硝酸盐的积累既是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引起设施作物生理障碍的主导因子,造成蔬菜作物生长受阻,产量降低以及植株体内硝酸盐的大量累积。但也有报道,设施土壤中的主要阴离子是SO42- 或Cl-,这与设施栽培中施用化肥的种类和用量有关。 (二)、土壤次生盐渍化的表观现象 次生盐渍化土壤干燥时其表面会出现白色盐霜,土壤发生板结,破碎后呈灰白色粉末状;土壤湿润时,颜色发暗。当土壤含盐量超过10 g/kg时,土面会有块状紫红色胶状物(紫球藻)出现. (三)、积盐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1.土壤耕层盐分离子的组成变化特点 由于设施土壤不受雨水淋洗,施入的多余肥料则全部残留于土壤中并逐年累积。因此,随着棚室使用年限不断延长,土壤中盐分的累积量也不断增加,且由于棚室内的温度相对较高,土壤蒸发量大,盐分离子便会随着土壤水分的向上运动而逐渐向表层迁移、积聚。据报道,大棚土壤总盐量是露地的2.1 ~ 13.4倍,0 ~ 5 cm 的表层土壤含盐量约占土壤剖面总

分析土壤盐碱化的原因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分析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基本思路: 1.地下水位高:(1)地势低平(洼); (2)不合理灌溉; (3)修建蓄水工程或河道水量大等。 2.蒸发旺盛:(1)天气、气候:干旱,降水少;气温回升快; 多大风天气等; (2)土壤疏松,孔隙多。 防治: 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和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四个方面。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气候因素是形成土壤盐碱化的根本因素,如果没有强烈的蒸发作用,土壤表层就不会强烈积盐。地貌因素特别是盆地、洼地等低洼地形有利于水、盐的汇集。地质因素主要反映在土壤母质上。人为因素表现为人类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各种活动。盐渍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气候干旱,土壤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等重要条件所制约,以及地形、母质、植被等自然条件综合影响的结合所造成的。 1气候干旱、排水不畅和地下水位过高,使盐分积聚土壤表层的数量多于向下淋洗的数量,结果导致盐渍土的形成,这是引起土壤积盐的重要原因。 土壤盐碱化 一、盐碱化的概念以及产生原因 (一)盐碱化的概念 土壤盐渍化(土壤盐碱化)是指盐分不断向土壤表层聚积形成盐渍土的自然地质过程。盐渍土是在一定的气候、地形、土地、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

下形成的。人类活动、历史上的洪、涝、旱灾害,河道变迁,以及土地利用、农业、水利技术措施等,又对土壤盐渍化的发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般将土壤层0.2 m厚度内可溶盐含量大于0.1%的土壤称为盐渍土。土壤盐渍化分盐化与碱化两种类型,故又称为土壤盐碱化。当土壤表层中的中性盐含量超过0.2%时,称为盐化土(盐土);以碳酸盐为主的盐渍土,土中代换性钠含量大,通常称为碱化土(碱土)。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 若是排水条件不好或缺乏适当的排水措施,灌溉管理不当,过量引水,灌溉水的渗漏引起地下水位升高和强烈蒸发,就可能招致土壤盐渍化。由于灌溉管理不当(人为原因)而产生的土壤盐渍化,称为次生盐碱化。由于人为影响产生的盐渍土称为次生盐渍土。 (二)盐碱化的产生原因 土壤盐碱化形成的因素很多,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及水文地质等。气候因素是形成土壤盐碱化的根本因素,如果没有强烈的蒸发作用,土壤表层就不会强烈积盐。地貌因素特别是盆地、洼地等低洼地形有利于水、盐的汇集。地质因素主要反映在土壤母质上。人为因素表现为人类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各种活动。盐渍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气候干旱,土壤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等重要条件所制约,以及地形、母质、植被等自然条件综合影响的结合所造成的。 1. 气候 由于季风气候影响,我国四季明显导致盐碱地区土壤盐分状况的季节性变化,夏季降雨集中,土壤产生季节性脱盐,而春秋干旱季节,蒸发大于降水,又引起土壤积盐为主。气候干旱、排水不畅和地下水位过高,使盐分积聚土壤表层的数量多于向下淋洗的数量,结果导致盐渍土的形成,这是引起土壤积盐的重要原因。 2. 地下水位浅、矿化度高 盐渍土中的盐分,是通过水分的运动且主要是由地下水运动带来的,因此在干旱地区,地下水位的深浅和地下水的矿化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土壤的盐渍化程度。 地下水位埋藏越浅,地下水越容易通过土壤毛管上升至地表,蒸发散失的水量越多,留给表土的盐分就越多,尤其是当地下水矿化度大时,土壤积盐更为严重。 在干旱季节,不致于引起表层土壤积盐的最浅地下水埋藏深度,称为地下水临界深度。临界深度一般3m左右,但并非一个常数,是因具体条件不同

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改良措施

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得改良措施 国外如欧洲得一些低地国家像荷兰,沿海地区自然水体得盐份过高,也使土壤造成严重得盐渍化问题,其温室产业得发展则就是基于避开这些土壤而大量采用人工基质栽培,特别就是利用岩棉进行园艺植物栽培。而在美洲,如巴哈马岛、加拿大大部分地区,由于广域得国土与较少得人口,盐渍化区域则大量被闲置,并不需要进行治理。 设施地土壤因农户种植习惯、施肥量及方式、灌溉等不同,而使主要盐分离子含量不同,因此设施地盐害修复应因时因地制宜。目前,国内主要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艺措施等方面防治设施土壤得次生盐渍化。 1、1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开沟或暗管排水洗盐、客土、换土与深耕翻土等。 (1) 建立与完善排灌系统。排水可分为水平排水与垂直排水。水平排水主要以明沟、暗管等形式进行,既能降低地下水位,又可排除土壤中得盐分;垂直排水主要就是用竖井排水,竖井排水不仅有价格低、不占地、水量大、水质好,同时又可以与灌溉相结合得优点。研究发现,有排水沟得大棚,100-200cm 得灌水量即可将积累得盐类排去,无排水沟得大棚要加大灌水量,反复几次,使盐分充分溶解于水中,并集中于排水沟排出。 (2) 通过客土、换土与深耕翻土与污土混合,可以降低土壤中盐分含量,减少对土壤-植物系统产生得毒害。深耕翻土用于轻度盐渍化得土壤,而客土与换土则就是用于盐渍化程度高得土壤。 1、2 生物措施 (1) 栽培耐盐品种 不同作物得耐盐程度不同。一般来说,蔬菜得耐盐能力为:番茄>茄子>芹菜>甜椒>黄瓜。 (2) 轮作换茬与间套作 由于设施栽培土壤连作障碍严重,直接导致土壤中养分元素得不均衡,一些元素严重缺乏,另一些元素严重积累,加剧了土壤次生盐渍化得程度。进行合理轮作与田间套作就是解决连作障碍最简单与有效得方法,对减缓土壤盐害有所助益

土壤次生盐碱化

土壤次生盐碱化(及与土壤盐碱化区别) 土壤与化肥各具酸碱性,在酸性土壤上选用碱性肥料,在碱性土壤上选用酸性肥料,是减 少肥料养分的损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充分发挥肥效的合理施肥重要原则之一。 土壤之所以有酸碱性,是因为在土壤中存在少量的氢离子和氢氧离子。当氢离子的浓度大 于氢氧离子的浓度时,土壤呈酸性;反之呈碱性;两者相等时则为中性。土壤酸碱性的强弱,叫做酸碱度,通常用pH值来表示。pH等于7为中性,小于7为酸性,大于7为碱性。土壤的 pH值一般变动在8至10的范围内。一般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酸碱条件,是在pH 值6.0至7.5的弱酸到弱碱范围内,土壤过酸过碱都会对植物产生毒害。土壤的酸碱性是 可以判断的,一是看土色。红色或黄色土通常为酸性。如红壤旱土、黄泥田、红壤荒地等。红壤因成土母质不同,酸性强弱不同,一般红壤pH值为4.5至6.0,黄壤酸性较大,一般pH值为4.0至5.5。二是看水质。如灌溉水、田水中浑浊,甚至出现锈膜,表明土壤酸性 较强。长期引灌石灰岩溶洞水,土壤多为碱性。三是看石头。石黄沙岩、粉沙岩、板页岩 等地区的田土及山地的土壤多是酸性;在石灰岩和钙质紫色土地区的田地和山地多是微碱性。四是看植物。观察野生植物中有无喜酸指示植物。凡是田土附近坡地和山林中,长有 栲稠、苦槠、毛栗、闹羊花、杨梅、茶树、马尾松、杉树、杜鹃花、石松等耐酸性植物, 说明土壤酸性很强;凡是长有南天竺、柏木、棕榈、枸杞、石苇、卷柏等植物表明土壤带 碱性。 与土壤一样,化肥有酸碱性之分。化肥的酸碱性可分为化学酸碱性和生理酸碱性两种。化 学酸碱性是指肥料溶于水中所呈现的酸碱性。按着这一定义可把肥料分为化学酸性肥料、 化学碱性肥料、化学中性肥料。硫酸铵、硝酸铵、过磷酸钙等,溶于水中呈现酸性或弱酸 性的肥料称为化学酸性肥料;氨水、碳酸钾等,溶于水中呈现碱性或弱碱性的肥料称为化 学碱性肥料;碳铵、硫酸钾、硝酸钙等,溶于水中呈现中性或接近中性的肥料称为化学中 性肥料。 生理酸碱性,就是把肥料施入土壤,经过植物吸收作用以后,土壤所呈现的酸碱性。根据 肥料施入后在土壤中呈现的酸碱性不同,可将肥料划分为生理酸性肥料、生理碱性肥料和 生理中性肥料。硫酸铵是一种常用氮素化肥,施用后可在土壤中分解为铵离子和硫酸根离子,虽然这两种离子均能被植物吸收、利用,但植物吸收的铵离子量远远大于硫酸根,因 而大部分硫酸根遗留在土壤中。在植物吸收铵离子的同时,又释放出氢离子,使土壤呈酸 性的为生理酸性肥料。硝酸钠、硝酸钙等肥料施入土壤后,经植物的吸收作用,土壤呈现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之盐碱化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之盐碱化 盐碱地是中国最主要的后备土壤资源,改良利用盐碱地可以增加耕地面积,缓解人地矛盾。但盐渍化土壤因较高的盐分含量不利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是限制我国农林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且治理工作十分艰巨。目前为止,我国还有80%左右的盐渍土尚未开发利用,所以如何开发利用盐渍化土地资源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盐碱地的分类: 盐碱土形成的实质是可溶性盐类在土壤中发生重新分布,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超过了正常值。轻度盐化土,土壤含盐量0.1%~0.2%;中度盐化土,土壤含盐量0.2%~0.4%;重度盐化土,土壤含盐量0.4%~0.6%。 √天然形成的盐碱地滨海地区:含盐主要以氯化钠为主,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地下水形成的盐碱地内陆地区:含盐主要以硫酸钠为主。 √苏打盐碱地:含盐主要以碳酸钠碳酸氢钠为主。 √人为造成的盐碱地次生盐渍化盐碱地:过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等。 二、土壤盐渍化形成的原因 当前,土壤盐碱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盐碱地是指地下潜水位升高、矿化度增强,加上气候干旱和蒸发强烈,

导致深层土壤盐分向表土迁移,表土盐化或碱化程度加重的现象。 土壤盐渍化分为原生盐渍化和次生盐碱化两类。其中不受人为影响,自然发生的土壤盐渍化为原生盐渍化;而由于人类活动引发的土壤盐渍化为次生盐渍化。土壤盐渍化不仅是限制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主要因子,也是制约滨海地区盐碱地改良绿化、沿海防护林营造等林业项目的重要影响因子。(一)自然条件 盐随水动,土壤和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分,所以土壤水分的运动对于土壤中盐分累积有重要的影响。地下水越浅,蒸发作用越强,越易引起地表积盐,可见,地下水深浅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壤盐碱化。 1.气候条件 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气候条件对水的运动有重要的影响,大气降水可以对地表水、地下水进行补给,大气水分蒸发使土壤水形成向上的运动,可见气候条件是引发土壤盐碱化的重要前提。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蒸发量大于降雨量,土壤盐分随水分的蒸发向上运动,使盐分积累在土壤表层,如此过程长期反复进行,就会造成土壤盐渍化。

土壤盐碱化的成因及措施

盐碱地是如何形成的, 如何改良和利用? 各种盐碱土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其形成的实质主要是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地面作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从而使盐分在集盐地区的土壤表层逐渐积聚起来。影响盐碱土形成的主要因素有: 气候条件: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夏季雨水多而集中,大量可溶性盐随水渗到下层或流走,这就是“脱盐”季节;春季地表水分蒸发强烈,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而聚集在土壤表层,这是主要的“返盐”季节。东北、华北、半干旱地区的盐碱土有明显的“脱盐”“返盐”季节,而西北地区,由于降水量很少,土壤盐分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 地形条件:地形部位高低对盐碱土的形成影响很大,地形高低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运动,也就与盐分的移动和积聚有密切关系,从大地形看,水溶性盐随水从高处向低处移动,在低洼地带积聚。盐碱土主要分布在内陆盆地、山间洼地和平坦排水不畅的平原区,如松辽平原。从小地形(局部范围内)来看,土壤积盐情况与大地形正相反,盐分往往积聚在局部的小凸处。(局部蒸发,凸起处水分

散失的快,周边的水向凸起处靠拢,盐分随水聚集到凸起处) 土壤质地和地下水:质地粗细可影响土壤毛管水运动的速度与高度,一般来说,壤质土毛管水上升速度较快,高度也高,砂土和粘土积盐均慢些。地下水影响土壤盐碱的关键问题是地下水位的高低及地下水矿化度的大小,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容易积盐。 河流和海水的影响:河流及渠道两旁的土地,因河水侧渗而使地下水位抬高,促使积盐。沿海地区因海水浸渍,可形成滨海盐碱土。 耕作管理的影响(人为):有些地方浇水时大水漫灌,或低洼地区只灌不排,以致地下水位很快上升而积盐,使原来的好地变成了盐碱地,这个过程叫次生盐渍化。为防止次生盐渍化,水利设施要排灌配套,严禁大水漫灌,灌水后要及时耕锄。 次生盐碱化是指本来该地没盐碱化,但因为不合理灌溉等因素导致地下水上升,因该地蒸发量大,水被蒸发后矿物质便留在土壤中,导致盐碱化。 盐碱土的改良和利用: 盐碱土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水分状况不良,所以在改良初期,重点应放在改善土壤的水分状况上面。一般分几步进行,首先排盐、洗盐、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再种植耐盐碱的植物,培肥土壤;最后种植作物。具体的改良措施是:

土地次生盐碱化和土地盐碱化的区别

一、土地次生盐碱化和土地盐碱化的区别 土壤盐碱化也叫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 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 二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洼地水份蒸发后,即留下盐份,也形成盐碱地。 不利影响: 1、土壤板结与肥力下降。 2、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 防治: 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和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四个方面。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次生盐碱化 次生盐渍化又称“次生盐碱化”。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地下径流不畅、地下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盐的冲积平原,如我国的华北平原、松辽平原、河套平原、渭河平原等。因受人为不合理措施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防治的关键在于控制地下水位,故应健全灌排系统,采取合理灌溉等农业技术措施,防止地下水位抬升和土壤返盐。 二、什么是积温? 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一个地方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呢?人们一般用农作物生长期内积温的多少来反映 我们知道,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主要因素。由于大多数农作物只有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才能活跃生长,因此我们把日均温达到10℃以上的持续时期视为作物的生长期。把作物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或活动积温,写作≥10℃积温。

分析土壤盐碱化的原因

分析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基本思路: 1.地下水位高:(1)地势低平(洼); (2)不合理灌溉; (3)修建蓄水工程或河道水量大等。 2.蒸发旺盛:(1)天气、气候:干旱,降水少;气温回升快; 多大风天气等; (2)土壤疏松,孔隙多。 防治: 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和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四个方面。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气候因素是形成土壤盐碱化的根本因素,如果没有强烈的蒸发作用,土壤表层就不会强烈积盐。地貌因素特别是盆地、洼地等低洼地形有利于水、盐的汇集。地质因素主要反映在土壤母质上。人为因素表现为人类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各种活动。盐渍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气候干旱,土壤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等重要条件所制约,以及地形、母质、植被等自然条件综合影响的结合所造成的。 1气候干旱、排水不畅和地下水位过高,使盐分积聚土壤表层的数量多于向下淋洗的数量,结果导致盐渍土的形成,这是引起土壤积盐的重要原因。 土壤盐碱化 一、盐碱化的概念以及产生原因 (一)盐碱化的概念 土壤盐渍化(土壤盐碱化)是指盐分不断向土壤表层聚积形成盐渍土的自然地质过程。盐渍土是在一定的气候、地形、土地、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下形成的。人类活动、历史上的洪、涝、旱灾害,河道变迁,以及土地利用、农业、水利技术措施等,又对土壤盐渍化的发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般将土壤层0.2 m厚度内可溶盐含量大于0.1%的土壤称为盐渍土。土壤盐渍化分盐化与碱化两种类型,故又称为土壤盐碱化。当土壤表层中的中性盐含量超过0.2%时,称为盐化土(盐土);以碳酸盐为主的盐渍土,土中代换性钠含量大,通常称为碱化土(碱土)。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 若是排水条件不好或缺乏适当的排水措施,灌溉管理不当,过量引水,灌溉水的渗漏引起地下水位升高和强烈蒸发,就可能招致土壤盐渍化。由于灌溉管理不当(人为原因)而产生的土壤盐渍化,称为次生盐碱化。由于人为影响产生的盐渍土称为次生盐渍土。

黄河流域环境问题和土壤盐碱化

黄河各河段环境问题和治理措施 黄河上游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严重,上游的水文特征冬季有结冰现象,春季有凌汛现象. 治理措施:退耕还林还草,减少放牧,禁止乱砍滥伐,增加植被覆盖量;春季的凌汛,可以使用炸冰船,防止水患. 中游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致使黄河中游河段含沙量大增. 治理的措施是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将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下游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盐碱化问题,断流现象.下游的水文特征除了有结冰期、含沙量等问题外,还有地上河的水患,凌汛现象. 土地盐碱化的治理措施是改良灌溉方式;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种植技术,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 下游的地上河的治理措施是加固两岸大堤,用水电站调沙,调水,减少下游泥沙沉积,避免断流现象发生. 土壤盐碱化 一、盐碱化的概念以及产生原因 (一)盐碱化的概念 土壤盐渍化(土壤盐碱化)是指盐分不断向土壤表层聚积形成盐渍土的自然地质过程。盐渍土是在一定的气候、地形、土地、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下形成的。人类活动、历史上的洪、涝、旱灾害,河道变迁,以及土地利用、农业、水利技术措施等,又对土壤盐渍化的发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般将土壤层0.2 m厚度内可溶盐含量大于0.1%的土壤称为盐渍土。土壤盐渍化分盐化与碱化两种类型,故又称为土壤盐碱化。当土壤表层中的中性盐含量超过0.2%时,称为盐化土(盐土);以碳酸盐为主的盐渍土,土中代换性钠含量大,通常称为碱化土(碱土)。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 若是排水条件不好或缺乏适当的排水措施,灌溉管理不当,过量引水,灌溉水的渗漏引起地下水位升高和强烈蒸发,就可能招致土壤盐渍化。由于灌溉管理不当(人为原因)而产生的土壤盐渍化,称为次生盐碱化。由于人为影响产生的盐渍土称为次生盐渍土。 (二)盐碱化的产生原因 土壤盐碱化形成的因素很多,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及水文地质等。气候因素是形成土壤盐碱化的根本因素,如果没有强烈的蒸发作用,土壤表层就不会强烈积盐。地貌因素特别是盆地、洼地等低洼地形有利于水、盐的汇集。地质因素主要反映在土壤母质上。人为因素表现为人类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各种活动。盐渍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气候干旱,土壤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等重要条件所制约,以及地形、母质、植被等自然条件综合影响的结合所造成的。 1. 气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