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洛神赋图赏析审批稿

洛神赋图赏析审批稿

洛神赋图赏析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洛神赋图》赏析

摘要: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在文学艺术上追求思想高度自由,张扬个性,崇尚玄学,追求真性情的时代,曹植的《洛神赋》表达了凄美哀怨的爱情故事,而顾恺之却将诗画结合,将《洛神赋》改编成卷轴形式的《洛神赋

图》,采用叙事的方法,富有诗意的描

绘了原赋的意境,诗情画意相得益彰,使得视觉意蕴得以再现。

关键词:顾恺之;创作背景;《洛神赋图》赏析;美学价值与影响

引言:翻开浩瀚的历史长卷,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尽展眼前,史诗之精妙,文学之宽博,乐曲之灵动无一不令你目不暇接,赞叹不已。在如此源远流长又璀璨云集的中国历史上,美术只能算是其中的一颗星而已,但同时它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颗星,而能让这颗星闪闪发光的是中国伟大人民的无数杰出画作,《洛神赋图》即为其中之一。

一、顾恺之及其绘画风格

顾恺之生活于东晋中期,字长康,是东晋时期着名画家、绘画理论家,他在诗文、绘画、词赋等方面都有着很高的造诣。年轻时,顾恺之曾在桓温、殷仲堪的幕下当过参军,并与桓温之子桓玄交往甚密,得到谢安、桓温等人的赏识。长期的上层社会生活使顾恺之对上层人物的心理活动、生活方式、人生态度等有着深刻的认识,这为《洛神赋图》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1]。此外,顾恺之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绘画天赋,在诗文、绘画、词赋等方面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又因顾恺之行事似痴,被称为“三绝”,即画绝、才绝、痴绝。顾恺之绘画注重写神,人物清瘦俊秀,笔法犹如春蚕吐丝,造型六法俱全,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谢安称之为“自苍生来未之有也”。顾恺之绘画作品多为肖像画,着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气质,从而开阔传统绘画的艺术视野。

二、《洛神赋图》的创作背景

《洛神赋图》是顾恺之根据着名文学家曹植的《洛神赋》所做,画中洛神凌波微步的美丽身姿,表露她“若往若还”的矛盾心态,而曹植也目光热切,凝滞,充满向往的望着洛神……它生动展现出了曹植和洛神之间凄美惆怅的爱情画面,形象地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爱慕和因“人神之道殊”不能如愿的惆怅之情。这个故事是以历史上确有的人物为原型。相传,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之子曹植少时曾遇上蔡县令甄逸之女甄宓相恋,后甄宓嫁给曹丕为后,生子明帝曹叡后,惨遭迫害致死。曹植获得甄后遗枕,感而生梦,写出《感甄赋》,以作纪念,明帝曹叡将其改为《洛神赋》传世。洛神是传说中伏羲之女,溺于洛水,化而为神,世人称之为宓妃。将甄后和洛神相提并论,实际上是对故人的怀念和感情寄托。故事真假我们暂且不论,仅说曹植的《洛神赋》写于其政治斗争失败后,他是通过洛神的故事来传达自己惆怅抑郁的情绪,而顾恺之深入研读了曹植的《洛神赋》,带着自己对词赋的理解,以高超的绘画技巧、丰富的想象力创作了《洛神赋图》,该画在神态表现、构图形式、内容表达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为传统绘画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2]。

三、《洛神赋图》赏析

(1)空间魅力

《洛神赋图》画卷中画师精心地设计了其间人物的高度变化、山水远近流淌、树木山石的分布和离散等,同时画卷将故事的开端、发展经过和结局都展现出来,这样的结构变化和时间安排将古人的审美意向和强烈的时空感进行了清晰的刻画。同时这样的“连环画”形式将故事的优美旋律和绵绵的情思相互贯穿,让平面的画卷形成一个立体空间,使人们穿梭在故事中随着画中人物的情感变化而顾盼流连。画中的神化部分制造出一种如梦似幻的仙境景象,诸多神兽和神仙人物的出现,给画卷蒙上了一层宗教色彩和虚幻色彩,而画中的诸多景物的大小、形状、线条、明暗、冷暖之间错落有致,动静结合,目不暇接地展示着应有的事物,使画面充满生机和活力。尤其是画中体现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特点,将画师自身的浓厚情感和赋文中真挚的情意都充分表达出来,达到物中有情,情溢于

山水之间的诗情画意之意蕴。

(2)情感之美

《洛神赋图》中最美的不是洛神惊艳的容貌,也不是如梦似幻的景色,而是那贯穿始终荡气回肠的绵绵情意和顾盼流连间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人神之间触不可及的悲凉和遗憾。情感是艺术的升华,《洛神赋图》便将这种情感展现在画卷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中,使得这幅画卷美到脱俗。画卷中,画师将赋文中“人神道殊”的情感悲剧深深地体现了出来。首先是洛神在画卷中同样是一个幻化的神灵,她对曹植有着深深的眷恋,在画卷中洛神侧目顾盼曹植的画面使人联想到女子深情却害羞的场景,然而,因为自己是神,洛神即使深深地爱慕曹植也依旧不敢与他靠得太近。而再观曹植,当他在洛水之滨看见洛神之时,几乎冲动得想要站起,伸手去触摸,然而,却似有顾忌一般,只能深深凝望,无法再向洛神靠近一分。由此,二人彼此凝望,含情脉脉,其间的情意绵绵无法言表。洛神在不得不离去之际,与曹植话别的场面,两人的距离是如此的近,却依旧无法触及,曹植眼中的悲伤和洛神眼中的留恋将画卷的情感渲染到高潮,相望不能相守的无奈和心酸蔓延到画卷中的每个角落。即使在神府的车仗如此浩大的气势下,依旧不能淹没两人之间的深情,洛神回望,曹植追思和无尽的等待,换来了一场离别的心伤。正是这种黯然神伤的情感变化回旋在山水之间,才为画卷增添了无尽的艺术魅力,使人们与画达到心灵上的共鸣。

四《洛神赋图》的美学价值与影响

《洛神赋图》可谓是开创了中国传统绘画长卷的历史先河,因此也被后世人誉为“中国绘画始祖”。这幅画作不管是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型、环境刻画等方面来看,都无愧于是中国古代绘画宝库中的璀璨明星之一。创作者顾恺之将自己想要表现的对象内在的韵味来作为艺术追求的最高目标,进而将绘画创作境界提高到另一个水平线上,这也让汉代绘画注重动态、节奏、生动的情况产生巨大改变,人们逐渐开始注重内在、神韵。从审美角度来看,这幅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再到汉代的古朴、磅礴的阳刚之美,变为阴柔、温婉的静素之美,这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体现出是当时人们的审美心理

与思想认识转化的最终结果,并且以《洛神赋图》的艺术手法为先河,为后世艺术家们开辟了一条新的创作道路。

五、找回我们原有的率真

与顾恺之相比,身处现代的我们就独独少了那些率性、单纯、真性情,试问现在有多少人做一件事是不计得失的?我们上学工作又有多少人是因为真正喜欢呢?也许就因为这样当今美术界仍出不了像《洛神赋图》这样经典精彩的画作,我不懂美术鉴赏,技巧什么我也说不出来,但是唯有画品中传递出的真情能感受。只有心无旁骛的去做一件事,才能够做到最好,只有因为喜爱去做,才能做到最真。顾恺之因为喜爱所以在绘画上投入了全部心血,所以他作出来的画才能够不夹杂一点儿杂质,所以他能做出《洛神赋图》!身处现代的我们正应该找回我们原有的率真。

结束语:

一副《洛神赋图》,跨越了千年的时光,展现在了现世之人的眼中,我们为其喟叹,感慨它的精妙绝伦,同时更多的,我们应该体会作者顾恺之的精神和心情。也许他的出现正是要告诉我们,教会我们,找回最初的自己。《洛神赋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作”之一,因为它情节完整且感人,又加之绘画手法多变,形式隽永,为以往画作所不及,故为人们广泛流传和推崇,在历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它的存在不仅应影响了当世之人,也为后世的许多画家提供了珍贵的灵感,它是中国美术史中一颗熠熠生辉的宝石。

[1]常德强.《洛神赋图》情感表达中的三重蕴含[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8 ( 4) .

[2]蒋娜.从《洛神赋》到《洛神赋图》的审美转化[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 (5)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