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茶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与历史影响研究

建茶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与历史影响研究

建茶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与历史影响研究
建茶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与历史影响研究

本文为厦门社科院重点课题“闽台物质生产习俗历史文化资源调查”(【2011】46号)阶段性成果;福建省社会科学重点课题“闽

台海洋民俗史”(2013A02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蔡清毅(1976.2-),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品牌管理、文化创意、会展经济。

建茶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与历史影响研究

蔡清毅

(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文化产业中心 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产业学院 361004)

摘要:得益于海上丝绸之路和历史移民,福建率先将茶叶作为一种商品,对外传播中国文明。福建人把茶、瓷、丝三位一体,让海上丝绸之路交易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依托这条通道奠定自己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多个主港地位、打下世界茶产业的基础、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文明产生积极影响,更成为两岸品茗同味一心的主体创造者。

关键词:福建茶叶;海上丝绸之路;地位;历史影响。

海上丝绸之路,源自秦汉,发展于三国隋朝,繁荣于唐

宋,转变于明清,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最早起源于巴蜀之地的茶叶发现、茶产业发展,茶文化传播,是中国人对世界一大贡献。得益于海洋经济和移民,闽台茶人率先将茶叶作为一种商品,开辟“丝茶之路”。福建最早之于世界的意义,乃是茶、瓷、丝,这恰好是19世纪中国被卷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三种重要商品。[1]福建茶叶对于世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语言、习俗、产业、经济与政治等方面。近代几大战争中,茶叶以一种更另类的方式影响时势。从某种意义上说,福建茶叶对世界文化史有着深远的影响。1 福建茶叶改变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货物结构

海上丝绸之路,最初由丝绸等贸易而起,中晚唐起陶瓷上升至出口货物之首位,称陶瓷之路;清代茶叶出口上升至首位,称丝茶之路。闽台茶人固执的认为,只有茶、瓷和丝绸三者的结合,才能传达中国式的声音。

福建种茶历史悠久。福建南安莲花峰有一处刻有“莲花荼襟”摩崖石刻,署“太元丙子”4字(即公元376年)。这一石刻比茶圣陆羽撰著《茶经》还早404年。晚唐以及宋代对建茶以及建安窑的推崇,让福建茶叶从此香飘九洲,长活在中国的茶话语体系中。建茶作为地方政府的贡茶,在晚唐开始显露名声。宋元时期,福建茶文化发展一浪高过一浪。北苑茶作为皇家御焙,持续458年,蔡襄、丁谓等人,在此精心制作龙凤团茶,倾倒朝野;私焙壑源茶叶,比肩龙凤;分茶、斗茶风流天下,大观皇帝亲为著作,提炼中国茶道;建盏风靡天下。闽中的茶种、茶器和制茶、品茗方法一同传至东瀛、朝鲜,成为日本茶道、朝鲜茶礼之源。明清时期,茶叶创新增多,开创乌龙这一最高的制茶工艺。

福建自古海运发达,为茶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早在唐代就开辟泉州刺桐港,明初辟漳州月港,清初辟厦门港。据《宋会要辑稿》载:“国家置市舶司于泉、广,招徕岛夷,阜通货贿,彼之所阙者,丝、瓷、茗)、醴之属,皆所

愿得。”[2]可见宋代开始,茶叶已经成为出口的商品。到郑和下西洋打开了茶叶之门,外销渐盛。福建茶人取代长期倒卖中国茶的契丹人,[3]先后把茶叶称呼从Kitan(契丹)转变到Boheatea(武夷茶),从chai(陆路传播对茶的称呼)转变到tea(海路对茶的称呼)。同时因为茶禁,海路尚未畅通之时,陆路已经出现,晋茶帮开辟了“万里茶路”,有利的推动了中欧经济的交流。

明末清初,茶禁松弛,福建省茶叶出口递增,最早以绿茶为主,以后武夷茶渐多,最终成为中国茶在欧洲的代称。1596年,荷兰人在爪哇不丹建立东洋贸易据点。 1610年荷兰商人首次购到由厦门运去的茶叶。1644年英国托马斯卡洛韦(Thomas Garraway)在《茶叶的种植、质量和品质》一书中说:“英国的茶叶起初是东印度公司从厦门引进的。”1689年,东印度公司委托厦门商馆代买茶叶150担直接运往英国。到18世纪初,我国茶叶出口地仅有福州、泉州、广州三个口岸。1699年该公司定购的茶叶有优质绿茶300桶、武夷茶80桶。1702年该公司载运的整船茶叶,松萝茶占2/3,珠茶占1/6,武夷茶占1/6。1751-176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输入茶叶1678余万千克。其中武夷茶2363万磅(1063.35万千克)占总输入量的63.3%,在英国被誉为“东方美人”。许多国家对“茶”的语音也由厦门方言“Tay”的读音称茶为“Thee”。

1842年,福州、厦门成为中国五大通商口岸;北上的茶叶之路走向没落,被新的海上茶之路所代替。福建和台湾茶叶大量输出,促进了茶饮料在各地的普及,并成为世界上最富盛名的三大饮料之一。福州“闽海关”、厦门“厦海关”、宁德三都澳“福海关”,均为福建茶叶出口的重要港埠;广州、潮州、漳州、泉州、厦门等地茶帮兴起。光绪初年为福建茶业的最盛时期。1878年,福建茶叶出口达80多万担(4万吨),约占当时全国年出口量的1/3。2 因茶,福建拥有海上丝茶之路多主港地位

海上丝绸之路是由当时东西洋间一系列港口网点组成的国际贸易网。每一朝代的海上丝绸之路都会出现主要贸易港口和次要贸易港口。海上丝绸之路是由单向到多向、由线状到网状的转变过程。[4]因为茶叶的兴起和创新,福建在主要贸易节点中占有不可多得的多个位置。

2.1 泉州港——海上丝茶之路起点

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识发起对丝绸之路的综合考察,认定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根据记载,南朝(420—589年)就有出口阿拉伯的茶叶从泉州港输出。早于马可波罗280年前就来到中国的意大利商人雅各在《光明之城》中说:“在城里的市场上,可以看到……一种用灌木的小叶子做成的饮料,那种东西在他们中间很受重视,不过尝起来都很苦。”[5]这种饮料就是茶叶。而光明之城就是泉州。宋政府在泉州设置专职提举宫,以管理包括建茶在内的对外贸易事项,又屡次“申严私服(武夷茶)入海之禁”、甚至严令“载建茶入海者斩!”但每年仍有大量的茶叶从泉州港偷运出海。南宋时,中国茶销路日广,日本等国皆愿进口茶叶,如嘉定十五年(1222年)10月11日臣僚言:“国家置舶习于泉广,招来岛夷,阜通货贿。波之所阙青,如瓷器,茗酒之属,皆愿所得”,泉州是福建茶叶外销的重要港口。 陈龙先生指出“宋代福建茶在国内达到首屈一指的地位,著名的建瓯北苑御茶园,生产当时国内最名贵的贡茶,建溪官茶天下绝,茶叶成了宋元时期泉州港海外贸易的宝货之一。在泉州港后渚出土的宋代远洋海船货舱中发现装载茶叶的大型茶壶,闽台之间的海上来往早已开始。”[6]

2.2 厦门港——世界茶港 乌龙通道

具有“八闽门户”之称的厦门港,昔日为中国乌龙茶输出最大的港口,也是茶叶出口最大的输出口岸。1689年,厦门出口茶叶150担,开中国内地茶叶直销英国市场之先。五口通商后,尤以咸丰至光绪年间茶叶出口最为兴盛,1869-1881年间,每年有3000~4000吨乌龙茶由厦门出口。[7]1877年创下5425.68吨的最高历史纪录。[8]之后,因以次充好,无法与台湾、日本产品竞争,建茶对欧美出口逐步衰落。1923年,厦门成立茶叶同业公会,有茶行茶庄40多家,此时出口局限在东南亚地区。上个世纪80年代后,厦门再次成为乌龙茶出口和消费的集散中心。如今厦门,有茶店和茶艺馆近2万家,茶文化浓郁,茶叶界有种说法全国茶叶看福建,福建茶叶看厦门。厦门正打造“世界茶都”,恢复世界茶港的地位。

2.3 三都澳——中国近代海上茶路

宁德市三都澳是“中国第一,世界少有”的天然良港,是近代中国东南“海上茶叶之路”,出口茶量曾占全国的26%—30%,占全省的47%—60%。1868年5月8日,三都澳成立“福海关”。不久出口茶叶就从1899年的8.91万担提升至1910年的12.39万担。海关报告中指出:“其他各口出现的贸易萧条,至今为止还没影响本口。” 1915年国际红茶畅销,该埠出口茶上升到建港后的第一次最高水平,达142588担。据《中华民国十二年(1923年)之都澳华详贸易情形论略》载:“本年春间欧美各国所存红茶无多……出口之数,较上年多至两倍有奇,……春间绿茶,在此方销路极广”。这年茶叶输出量达142829担,比1922年增长36.52%,达历史最高水平。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三都澳出口茶量约保持于11万担。

2.4 马尾港——独领风骚“闽海关”

19世纪中叶,福州成为五大通商口岸和全国三大茶市之一。1853年,太平天国运动和上海小刀会起义切断了武夷山运往广州的旧茶路及运往上海的新茶路,从而使福州一跃成为国际茶叶贸易的中心之一,改变了鸦片战争中国对外贸易格局,使茶叶贸易成为福建地区的经济支柱。对此,美国传教士卢公明(Justus Doolittle)这样描述:有数据表明,福州的茶叶贸易是快速发展的,1856-1857年间,从4月30日算起,广州出口茶叶21359865磅,上海是36919064 磅,福州34019000磅。1859年7月起,广州向美国出口了3558424磅的茶叶,厦门是5265100磅,上海是6893900磅,福州则达11293600磅。福州出口的茶叶总数比广州和上海的总和还要多一百万磅。同期,运往英国的茶叶,广州是41586000磅,上海12331000磅,福州达到36085000磅,相当于上海和广州总和的三分之二。1863-1864年间,截止到5月31日,福州运往英国的茶叶额达43500000磅,到澳大利亚的是8300000磅,美国7000000磅,总计超过5800万磅。不难看出福州在商业上的重要地位。截止到1863年12月31日,福州进口货物总值超过1050万美元。与广州、上海不同的是,福州无丝绸可出口。[9]港口输出货物总值中,茶叶几达80%,各茶类一应俱全。

2.5 武夷山—恰克图的万里茶路

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的万里茶路,是在1728年由山西商人开拓从福建武夷山下梅村至中俄边境恰克图的贸易通道。全程5150公里,这条“万里茶路”,绵延清代200余年,成为我国历史上继汉唐丝绸之路之后,又一条重要的亚欧国际商路。其中茶叶贸易占九成以上。经此道运往恰克图茶叶,1735年为一万普特,1830年达十四万普特,1850年增至三万普特,百年间增加了30倍。

3 凭借海上丝绸之路,建茶奠定世界茶产业的基础

中国、印度、斯里兰卡一直是世界三大茶产业基地。中国是茶叶发源地,福建还是世界茶产业的发源地。

3.1 从茶单词发音看

如今世界大致有50多个国家种植茶叶。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知识、文化习俗、栽培加工技术、品饮艺术。其传播有两条通道:一是丝绸之路,经过俄罗斯,到达希腊、土耳其等国家,所以这些国家中“茶”的发音和汉语北方话里的发音很相似;一是“海上丝绸之路”从福建东南沿海出发,到达欧洲,主要是西班牙,因此西语以及和西语同语族的法语、意大利等的发音与闽南话几乎一样。英国早期为“CHA”,自从厦门进口茶叶后,即依照闽南话称茶为“TEA”。

福建(厦门)语音线(te)

捷克te意大利 te马来西亚the斯里兰卡 they芬兰 tee 荷兰thee印度tey (chaya)英国tea 德国tee 挪威te 法国 the匈牙利tea西班牙te丹麦te 瑞典te

普通话及广东语音线(cha)

日本cha朝鲜 cha孟加拉 cha伊朗cha (tzai)葡萄牙cha 蒙古chai土耳其chay希腊te-ai阿尔巴尼亚cai阿拉伯chay 波兰chai俄罗斯chai (tchai)

3.2 从茶品种选育看

福建茶产区的戴云山脉、武夷山脉是生物多样性的标本产地,各处的原生茶树为有性生殖群体,经过历史和自然的选择,演变成互有差异的众多单从、名从和品种,素有“茶树良种王国”之称。福建单株选育命名从宋代就开始,今有830多个品种,保存种质资源8000多份,福鼎大白茶为全国良种标准种,全省良种普及率95%,均居世界前茅。早在1942年,林馥泉调查单武夷山中就达千种以上。正因如此,植物学家林奈将茶叶分为两个变种,其中之一是武夷变种(var. Bohea)。英国《茶叶字典》注释“武夷(Bohea)”为:“中国福建省武夷(WU-I)山所产的茶,经常用于最好的中国红茶(china black tea)”。因此英国称最好红茶为“BOHEATEA”,为武夷的谐音。1840-1850年间,英国科学家发现单宁并分离 “武夷酸”。Bohea也被欧美作为中国茶的总称。

3.3 从茶叶栽种技术及制作工艺看

有史以来,福建茶品类名列华夏之冠,引领世界潮流。自唐至明就产蜡面茶、团茶、散茶、叶茶、蒸青、炒青绿茶。明清时期,福建茶农先后首创红茶(熏烟小种红茶、工夫红茶)、乌龙茶、茉莉花茶、白茶等,尤其乌龙茶把茶叶制作技术推向顶峰。同时,福建境内也产黄茶、砖茶,连同原有的绿茶,六大茶类七品类俱全。且乌龙茶、白茶、茉莉花茶、小种红茶均属中国特种茶。1950年,中国茶叶专家陈椽根据茶叶制作工艺,把茶叶分为六类,为福建成为中国第一产茶大省奠定了理论基础。

茶叶种植和生产方面,福建的贡献度更是值得称赞。1636年,安溪茶农发明茶树整株压条育苗法,这是茶树从有性繁殖到无性繁殖的重大发明。1920年前后,安溪茶农实验茶树长穗扦插成功。1935年短穗育苗在安溪西乡获得成功,[10]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茶树无性繁殖法。

3.4 从世界茶业格局看

美威廉?乌克斯在其《茶叶全书》第9、22章中写到:1934年,英国茶委员会戈登乔装打扮进入武夷山,偷走茶籽,次年在印度阿萨姆地等地种植成功。1936年,潜入武夷山,了解种、制茶技术并带走8名武夷茶工。1837年以乌龙茶制法制出样茶,1938年成功运到伦敦。[11]1874年才省去做青、炒青等工序,改制“工夫红茶”。这段历史充分说明,福建茶种、茶工以及工艺,最早奠定印度的茶业基础。这些茶树的后裔又输入斯里兰卡,成为第三大产茶国的茶之祖。4 福建茶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连绵中国茶文化历史,福建茶文化凝聚着地理灵性,随着丝绸之路的传播,福建茶叶及茶文化所到之处都深深的影响在地文化,具有世界性的文化价值。这里举其要者论述。

4.1 建茶是日本茶道的根

中国饮茶的高峰在宋代,宋代茶叶的圣地在北苑。这里盛行斗茶,历史上叫“茗战”,代表着宋代茶文化的最高水平。李尾咕认为:宋代建安斗茶通过各种途径向日本传播,对日本茶道的草创有着极大的贡献。建安斗茶影响日本的传播途径:(一)通过浙江一带间接传到日本;(二)通过泉州大港直接传到日本;(三)通过麻沙、书坊的刻书,将建安斗茶之风传到日本;(四)日本和福建商人、僧侣等直接进行交流。 [12]1995 年1 月10 日,日本东京博物馆副馆长林屋靖三参观了“北苑”遗址之后说:这里是中国古代精制茶的始祖地 。陈龙先生也认为:建安成为中国茶艺文化的发祥地,乃日本茶道文化的根。日本茶道四谛“清静和寂”与宋徽宗居于北苑茶艺基础上提出的“清静谵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建安斗茶与日本茶道也存在大量的同质部分。如:茶宪、点、击拂等斗茶精华,建盏及其制作工艺、考古资料等,都印证日本茶道的建安源流。至今,日本茶具仍以福建德化出产的黑瓷茶具为佳。其实建茶文化也极大影响朝鲜茶礼、新加坡等国茶文化的形成。

4.2 BOHEATEA对英国茶文化的影响

茶承载着一部厚重无比的中国历史。而英国人以茶为神(god tea)。正是茶在东西方各自不同的宇宙观图式所占据的相同地位,才使得商品交易成为可能。“明末崇祯十三年(1664年)红茶(有工夫茶、武夷茶、小种茶、白毫等)始由荷兰转至英伦”,[14]BOHEATEA由英国发端,渗透入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最终形成了与东方相映成趣的另一种“茶文化”。

1657年,咖啡店老板托马斯?加勒维在伦敦开了第一家茶叶店。1662年,被世人称为“饮茶皇后”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与英国国王查尔斯二世,武夷茶这一珍品随着进入英国皇室,饮茶也扩展到各王公贵族豪富世家。饮武夷茶对欧洲人的情趣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一首英国民谣唱道:“当时钟敲响四下时,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1700年伦敦已有800多家咖啡馆兼营茶水,众多的杂货店供应茶叶。不到10年英国输入茶叶从1669年仅100多磅升至4000

多磅,而1721年突破100万磅。1751-176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输入茶叶3700余万磅,其中武夷茶2363万多磅,占总输入量63.30%。武夷茶至此名扬海外,被誉之为“东方美人”。英吉利人云:“武夷茶色,红如玛瑙,质之佳胜过印度、锡兰远甚”。英国诗人拜伦则在《唐璜》中深情地说:“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真可惜酒却是那么地有害,因为茶和咖啡使我们更为严肃”。柯勒律治也曾经写道:“因为有茶喝要感谢上帝!没有茶的世界真难以想像——让人怎么活!侥幸我自己生在有了茶以后的世界”。塞纽尔?约翰逊自称“与茶为伴欢娱黄昏,与茶为伴抚慰良宵,与茶为伴迎接晨曦。典型顽固不化的茶鬼”。佩尼罗对品茶的精神文明更赞赏备至:“茶之所在,即是希望之所在。”

英国工业革命与饮茶盛行的时间几乎重叠,可能不是偶然的现象。有学者指出,在以人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时代,茶叶的重要性“犹如非人力机械时代的蒸汽机”,“如果没有茶叶,大英帝国和英国工业化就不会出现。如果没有茶叶常规供应,英国企业将会倒闭”。[15]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个观点可能并不夸张。[16]

4.3 一片树叶与两场战争

人们似乎无法把淡雅飘逸的茶香与血腥的战争联系在一起,然而,在某一个特别的历史时刻,茶叶的确是人类争夺的战略资源。[17]从茶叶作为“中国时尚的高级奢侈品”被英国人认识之后,英国对中国茶叶的需求增长迅猛,到18世纪,茶叶成为全球贸易链条的关键一环。英国人一方面设法从美洲弄到白银,一方面在印度找到鸦片。于是,世界因为茶叶、白银和鸦片而连接在一起了。[18]对于中国茶叶争夺,最终引发了两场战争。一场改变了中国国体,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场催生美利坚共和国,改变了世界格局。4.3.1 建茶与鸦片战争

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从澳门收购武夷茶,将茶叶首度输入欧洲。并到1650年几乎垄断茶叶贸易。

164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厦门设立贸易办事处,开始与荷兰人在茶叶贸易上发生摩擦。经过两次英荷战争,英国取代荷兰垄断的地位。1669年,英国立法禁止茶叶由荷兰输入,授予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叶专营权。 茶叶贸易对英国财政至关重要。东印度公司每年在茶叶贸易中获利都在一百万镑以上,占商业总利润的90%,占英国国库总收入的10%。[19] 茶叶贸易中,福建茶占了重头。英国甚至规定回英船只必须载满七分之一的武夷茶才能靠岸。1755-1760年间,在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输入的茶叶中武夷茶占据63.3%。鸦片战争前夕,两江总督梁章钜曾说:“该夷所必需者,中国之茶叶。而崇安所产,尤为该夷所醉心。”

当时武夷山出去的主要茶路,一是崇安到广州,一是崇安到上海。前者全长2885里,通常需要50至60天才能到达,后者全程1860里,也要24天到达。这对茶叶出口贸易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不能适应世界茶叶市场急剧增长的需要。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阿美士德号寻找新的茶路。4月2日该船到达“中国最繁盛的城市之一”的厦门。胡夏米认为 “由于港口的优良,厦门早就成为中华帝国最大的市场之一” “无论就它的位置、财富,或者是出口的原料来说,厦门无疑是欧洲人前来贸易的最好港口之一”。4月21日,阿美士德号不顾阻拦闯入福州港,5月3日抵达福州。他们一方面勘探福州港,收集军事情报,另一方面考察福州的商业经济,认为“就福州地位与商业的便利来说,那帝国的城市在地位上很少比福州更适宜的……福州与广州相比,也是一个分配英国毛织品更适中的地点”,而闽江上游是“一切最好的红茶产地”,福州是很理想的茶叶输出港。

是时,从1700年到鸦片战争前,欧洲、美洲运往中国的白银高达一亿七千万两。为扭转这样茶叶贸易逆差,西方殖民者强迫中国接受鸦片,将鸦片的销售收入用于支付购买茶叶的款项。近 50 年时间,鸦片输入从2000箱递增到 40000箱。截止到林则徐禁烟时为止,输入中国的鸦片价值约两亿四千万两白银。[20]很快中国禁烟运动,给他们以借口,鸦片战争爆发, 列强的炮舰轰开了清廷大门,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福建、台湾茶叶(通过厦门港出去)被英荷等竞相掠夺,客观上促进了茶叶普及,并成为世界最富盛名的三大饮料之一。

因此,鸦片战争就经济意义来看是场茶叶战争!

4.3.2 闽台茶叶与北美独立战争

同样,北美独立战争的导火线也是中国茶叶,主体是武夷茶。

1660年,欧洲移民将茶叶引进北美殖民地,把饮茶习惯传播到美洲。1767年已达将近90万磅(合400多吨)。1765年以来,英国在北美的殖民统治受到在地反抗,英国对北美的出口下跌38%。1773年制造波士顿惨案的同时,为增加利源,英当局实行茶叶法,对每磅茶叶征税3便士,导致了当地人民新一轮的反英浪潮。12月16日,—群波士顿茶党,化装成印第安人,爬上停泊在波士顿港的东印度公司商船,将342箱茶叶倒入大海。“波士顿倾茶事件”爆发,船上的茶叶正是武夷茶,故历史上有“波士顿大茶会”之说。斗争赢得响应,各地纷纷成立抗茶会,揭开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1776年美国独立。随着1785年, “中国皇后号”商船首次从广州输入茶叶,美国商人纷纷投入茶叶贸易。[21]显然,“波士顿倾茶”被列为美国独立革命的导火索,是从茶叶这个代表大英帝国主要贸易的显著符号作为出发点,从“我反对”到“我销毁”,其实虎门硝烟也类似。[22]

5 依托海上丝绸之路,两岸品茗,一味同心

台湾位于适合茶树生长的照叶树林带,也有原住民以原生茶制茶饮茶的记录。“但是200年来的台湾茶叶史是两岸交流与世界贸易体系交织的故事。”[23]福建茶叶正是其中光辉使者。

5.1 台湾百年产业的根基

台湾茶叶不是原生种,来自闽南和闽北(红茶为间接传入)。两岸茶业同根同源,特别是乌龙茶。1810年,台湾人柯朝从建宁府带去小籽乌龙茶茶籽,在台湾繁殖,制成成品,取名“清心乌龙”,后发展为文山包种茶。1855年,

台中鹿谷乡林凤池引种矮脚乌龙36株于冻顶山,后进京面君将斯茶进献给光绪皇帝,赐名“冻顶茶”,由此冻顶乌龙饮誉海内外。1990年台湾茶叶泰斗吴振铎教授亲临建瓯桂林村百年乌龙园,证明园中矮脚乌龙乃台湾当家品种清心乌龙的亲缘茶树。两百多年前,安溪张姓人家迁到木栅樟湖山(今猫空一带)种茶。1895年,茶师张乃妙、张乃干前往福建安溪引进纯种铁观音茶种,带回12丛,[24]是木栅铁观音茶滥觞。1919年成立木栅茶叶公司,自制优良茶。为此成就台湾百年多来唯一古老的传统产业,而闽台乌龙茶区也成为中国最活跃、文化最浓郁的区域。

5.2 “观音”过台湾到“番边”

安溪是著名的茶乡,安溪人移民到哪里,就把种茶和制茶工艺传播到哪里。明万历年间,安溪乡民开始入垦台湾。嘉庆年间,有安溪茶人带茶叶到台北贩卖,称“安溪茶贩”。但渡过海峡实在不易,就引进茶苗试种鱼坑山附近。据《噶马兰厅志》记载,现北宜公路的前身就是160年前由安溪茶贩走出来的一条茶路,[25]台湾茶叶圣地——坪林就在这条茶路的中心位置。

安溪人循着茶路,找到生路,在台湾落地生根。他们首先带来“大叶乌龙”。据史料记载,1798年安溪人王义程创制包种茶,并在台北县传授。1882年,安溪籍茶商王安定和张占魁设立茶厂,掀起台湾茶叶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1885年,安溪人王水锦、魏静在南港从事包种茶栽制和改进,扩大到文山各区。同年,张乃妙引进铁观音于木栅。包种茶渐与乌龙茶并驾齐驱,成为台湾外销的大宗商品。 “茶饭好吃”,茶种来自安溪,茶人也得来自安溪。据记载每年有一两万安溪人从厦门到台湾经营茶叶。他们在茶叶精制中心和集散地大稻埕定居下来,从事茶叶的生产和贸易。如今安溪人后裔在台湾达到230万之众。

以茶维生,安溪人脚步陆续来到泰国、越南、马来亚等地,建立铁观音王国,把家乡的产业推向全球。据安溪县志记载,1920-1947年,安溪人在东南亚地区的茶号有一百多家。其中新加坡30多家、印尼十多家泰国20多家、越南10多家、香港10多家,台湾20多家。当时,安溪茶叶在原籍已经面临困境,唯有靠这些海外尖兵才得以维持茶叶运营。

如今,两岸安溪人后裔更是挺起了“乌龙热潮”。

参考文献

[1] [美]何伟亚.英国的课业:19世纪中国的帝国主义教程[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2

[2] 宋会要辑稿食货六十卷[M] 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

[3] 周重林.从茶叶看福建人的”偷渡”精神[J].锦绣2010年5

月号

[4]舒曼. “海上丝路”与“海上茶路”知多少?——戒“海上

丝路和海上茶路”一家说了算https://www.doczj.com/doc/0b5088687.html,/travel/ blog/q/2013-05-02/081725580.html

[5] [意]雅各·德安科纳/[英]大卫·塞尔本著[M].光明之城.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

[6] 陈龙, 饮茶思源. [J]农业考古. 1992年第4 期

[7] 陈慈玉,《近代中国茶业的发展与世界市场》,台北市:中

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1982,页183-187

[8] 张永存,《福建乌龙茶60年产销历程》,中国茶叶,

2010,32(5)P9-11

[9] Justus,Doolittle.Social Life of the Chinese.Vol.1

introduction P20

[10] 谢志群,刘渊滇.茶树短穗扦插历史渊源[J].福州:福建茶叶,

2000年特刊

[11] [美]乌克斯.茶叶全书[M].上海:东方出版社,2011

[12] 李尾咕. 宋代建安茶文化与日本茶道.教育前沿.2006年

04期

[13] 陈龙, 饮茶思源. [J]农业考古. 1992年第4 期

[14] 萧一山.清代通史(6),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p847

[15] Alan Macfarlane and lfis Maefadane.Green Tea:The

Empire of Tea,Ebury Press London,2003,PP.179,

189.

[16] 仲伟民.茶叶、鸦片贸易对19世纪中国经济的影响[J].南京:

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2.99~113

[17] 中央电视台10套《探索·发现》栏目.茶叶战争.[N].大众

网—大众日报. 2010-12-01

[18] 周重林、太俊林. 茶叶战争与天朝的兴衰[M]. 武汉:华中科

技大学出版社,2012.08

[19] 中央电视台10套《探索·发现》栏目.茶叶战争,2010-

12-1,21:225播出

[20] 庄国土.茶叶、白银和鸦片:1750—1840年中西贸易结

构[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3);周重林、太俊林. 茶叶战争与天朝的兴衰[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08 [21] 苏文青、兰芳.以福建茶为载体的中外文明交流[J].福州: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P68-72; [22] 周重林、太俊林. 茶叶战争与天朝的兴衰[M]. 武汉:华中科

技大学出版社,2012.08

[23] [台]陈焕堂,林世熠.台湾茶第一堂课[M].台北:如果大雁

文化出版社,2008年11月

[24] 张乃妙茶师纪念馆https://www.doczj.com/doc/0b5088687.html,/

2013.7.16

[25] 薛化元等坪林乡志https://www.doczj.com/doc/0b5088687.html,.tw/image/

f0043327/00041.pdf

据民国《崇安县新志》记载:朝野杂记云,绍兴十三年,诏载建茶入海者斩。可见建茶的贵重。1普特=16.8千克。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在秦朝以来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海上丝绸之路发生很大的变化。总体说来,大致可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一)秦汉时期—形成期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发展很快。当时番禺地区已经拥有相当规模、技术水平很高的造船业。南越王墓出土的具有波斯风格的银盒、两河流域工艺制作的金珠泡饰、非洲原支象牙等珍贵文物,见证了当时以“番禺都会”(今广州)为中心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实况。 西汉史书明确记载海上丝绸之路。公元前111年,汉朝平南越,汉武帝派使者前往南海地区。《汉书·地理志》记载,其航线为:从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境内)、合浦(今广西合浦县境内)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这是目前可见的有关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文字记载。 这样,从中国广东番禺、徐闻、广西合浦等港口启航西行,与从地中海、波斯湾、印度洋沿海港口出发往东航行的海上航线,就在印度洋上相遇并实现了对接,标志着贯通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打通,广东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此后,远至印度、罗马帝国的外国商人、使节,都沿着这条航路,往来沿海地区,进入中国内地。 (二)魏晋南北朝—发展期 这一时期南方政权(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因为与北方对峙,更注重向海洋发展,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以及航海经验的积累,也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魏晋以后,开辟了一条沿海航线。这条航线自广州启航,经海南岛东面海域,直穿西沙群岛海面抵达南海诸国,再穿过马六甲海峡,直驶印度洋、红海、波斯湾。 这条航线穿越印度洋后,向西延伸到了阿拉伯半岛。那时,中国南方与斯里兰卡之间已经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官方联系。不少前往印度求法的中国僧人也取道海路。东晋高僧法显沿陆路到印度,由海路返回中国。 (三)隋唐时期—繁荣期 隋唐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中国与西方的交通以陆路为主转向以海路为主,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大发展时期。广州成为唐朝最大的海外贸易中心,朝廷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 唐朝的“广州通海夷道”是最重要的海上交通航线,具体走向为:从广州启航,沿东南方向航行至屯门山(今广东深圳南头),然后西行,经海南岛东部海面,越过西沙群岛,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抵印度南部后,沿半岛西岸北上,再沿海岸线西行直达波斯湾,从波斯湾沿阿拉伯半岛西南行可到非洲东岸。这条海路是八世纪至九世纪间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 在南海,东南亚诸国基本上进入以广州为中心的南海海洋贸易圈内。考古发现显示,唐代广州极可能已开辟直航菲律宾的航线。唐朝陶瓷开始成为主要出口商品,湖南长沙窑、河南巩县窑、河北邢窑、浙江越窑、广东潮州窑等地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因而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陶瓷之路。 (四)宋元时期—鼎盛期 宋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明显提高,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中国商船的远航能力大为加强。更重要的是宋代社会经济发展远超前代,私人海上贸易在政府

(完整版)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

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 引言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内容摘要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传播,浅析东西方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丝路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对当代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丝绸之路历史意义现实价值 正文: 论丝绸之路在历史的文化价值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它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古今历史文化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的形成 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兴衰

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兴衰 “丝绸之路”海上行 据说古代西方人最喜欢中国的两样东西,一是瓷器,一是丝绸,而后者更是被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用以冠名西域商路,即人们熟悉的“丝绸之路”(1877年首次提出,后为世人所公认)。中国丝绸走向世界大约在秦汉时期,在西方,它被称为“赛里斯”(希腊文),当时的罗马贵族妇女都以穿上这种高贵典雅的中国丝织衣裙为荣,以至于丝价竟与黄金价格相等,丝绸也成为罗马帝国最知名的奢侈品之一。在丰厚利润的驱使下,商人们竞相前往中国贩运丝绸及其他物品,这条贯穿西域的“丝绸之路”也由此繁荣一时。 由于古代交通落后,长途贩运物品利润高,但风险也极大。以路程而言,当时的这条陆上商路从中国长安(今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穿越帕米尔高原,然后通往土耳其或伊拉克、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最终才达到罗马帝国。唐中期后,由于受到中亚国家崛起并控制商路等因素的影响,陆上“丝绸之路”也几度中断而日渐衰落,最终埋没在无边的黄沙之中。 陆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同时,海上也有一条“丝绸之路”通往世界。在前者不断衰落的过程中,随着国内造船及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海上的贸易商路逐渐上升为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据《新唐书》记载,当时东南沿海有一条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红海沿岸、东北非和波斯湾诸国的海上航道,即所谓“广州通海夷道”,这大概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 一般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隋唐时期,具体而言,有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主线路。由于距离较近,中日两国通过海路交往十分便利,传说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药,曾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船员、百工等数千人东渡日本,但船队出发后杳无音信,有一说法是到了日本,所以日本至今仍有尊祀徐福为“蚕神”的做法。唐朝时期,日本遣唐使和僧侣频繁往来中国,中土物品包括丝绸也都大量从海上运往日本,如今的奈良(当时日本国都)正仓院俨然成为保存中国唐代丝织品的宝库,其中的很多丝织品即使在大陆也很难见到。直到明清时期,日本仍把从中国开往长崎贸易的商船称之为“唐人船”,而这些船大多从江浙出发,顺风三日(一般七天)即可抵达日本,并在次年春天顺风返航。 另外一条商路则以广州为起点,以南海为中心,其间途经百余国,全长共两万八千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国际航线。当时的广州港,“大舶参天”、“万舶争先”,唐代诗人刘禹锡惊叹之余,曾留下“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

海上丝绸之路为何以泉州为起点

海上丝绸之路为何以泉州为起点 在中国漫漫的五千年历史当中,丝绸之路铸就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辉煌。泉州这颗嵌在我国东南沿海的璀璨明珠,也曾经沐浴在丝绸之路的光芒之中,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以泉州为起点的。今天,我们重提这个话题,就是要探究泉州当时所具备的历史条件,更好地解读这段历史。 首先,从它的历史前提条件来看,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给泉州提供了一个历史契机。在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之前,东西方交流以主要是通过陆路丝绸之路来进行沟通的。然而随着战争的硝烟,加之另经济重心的南移,陆路丝绸之路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直至最后被取而代之。应该这样说,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有着必然性,但同时也有偶然性。 就在中国当是处于四分五裂的时期,一个兴起于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蒙古族,带着他们的骑兵,带着他们的思想,席卷中华大地,继而统一整个中国,开创了另一个新的历史天地。它大力发展漕运和海运,拉直大运河,沟通南北航路,进一步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泉州,就是在这种历史机遇的推动下,走在了历史的最前头。摩洛哥旅行家伊本·泰图说它"可以和埃及的亚历山大山港并驾齐驱,是世界上的两大港口之一。"后来游历中国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更说它是"世界第一大港"。史载:"当时泉州港中有大船百余艘,小船不可胜数,这里出产的绸缎,较杭州及大都更好。"足见当时泉州的繁荣景象,这也正是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典型表现。 当然,维系着这一繁荣景象,除了当时商品及海外贸易的发达之外,还在于当时统治者的统治策略。这与后来明清实行的海禁是大不相同的。开放的心态,正是当时元政府的施政理念。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元政府于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在泉州、庆元等地设立了市舶司,即专门用来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基于这样一个有序的管理,国际贸易范围更广了,出口的商品更多了。沿着这样一条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起源(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书名:丝绸之路的起源(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书号:ISBN978-7-311-04662-0 定价94.00元 作者简介: 石云涛,男,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 师。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中国古代文学 和中西交通史。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讲 析》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内容简介: “欧亚历史文化文库”主要收入的是1978年以来我国内陆欧亚诸方向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同时选择了部分国际欧亚学的经典名著,涉及区内众多民族、多种文化类别的语言、文字、风俗、宗教、生产和生活方式等内容及其相互影响,在研究方法和资料构建上独显欧亚视野的优势和特色。 该套丛书的出版宗旨是:使读者能够在欧亚这一视野下系统、全面地品读历史,审视文化传统的发生、发展和变迁,认识我们的历史文化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推动我国的民族史、宗教史、边疆史、断代史乃至中华文化传统等现代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进步。 系统出版这些成果,对于指导我们国家的发展实践和构建稳定的发展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其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对于我国的民族史、宗教史、边疆史、各断代史乃至中华文化传统等现代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启发和推动作用,也将意义深远。 通常意义上的丝绸之路,指东起渭水流域,向中国内地延伸的贯通欧亚大陆的古代交通道路。有时随着中国政治形势的变化,特别是都城的迁移,丝绸之路的东端会改变为其他地方,比如东汉时洛阳,就成为丝绸之路的起点。这条道路绵亘数千里,两千多年间是中西交通的大动脉,它不仅是贸易路,也是古代世界文化交流的道路,对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巨大的作用。本书探讨了丝绸之路经历的创辟和开拓两个阶段,始终把中外交通的开辟和文化交流的开展与 “人”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上编讲述汉代以前丝绸之路的创辟,下编讲述汉代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与山西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与山西 丝绸之路通常指亚欧北部的商路,即西汉张骞和东汉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的陆地商路,称为“陆上丝绸之路”。广义讲,丝绸之路还应包括公元前5世纪形成的草原丝绸之路,以及宋代以来发挥着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 山西作为内陆省不仅与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之间历史悠久,而且与海上丝绸之路也有着历史缘源。 先说陆上丝绸之路,虽然以长安(西安)、洛阳为起点,实际与陕、豫邻省的山西关系很大,且历史久远。从考古方面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西亚物品已传到晋国,如在侯马市晋国王公贵族墓葬中出土的许多陪葬的锥柱形红玛瑙佩饰。据学者研究,此物与伊朗高原远古墓葬出土物完全一致,所以此物很可能是来自西亚。又如1983年朔州出土东汉墓中西域人面貌的铜俑,也可为一证。北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平城为当时丝绸之路的东端。尤其鲜卑拓跋部入主中原,对游牧民族与外国人采取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国人涌向平城,使平城留下许多外国人活动的记录与遗物。东魏北齐时期,晋阳是北方军政中心,商贸发达,胡商辐辏,也留下许多外国人的记录与遗物。如《晋书?慕容垂载记》:

“封翟檀为弘农王、翟德为范阳王、翟楷为太原王。”北朝翟氏是并州大族。《隋翟突娑墓志》载:“君讳突娑……并州太原人也,父娑摩诃,大萨宝。”墓志翟突娑,并州太原人是指出生地,祖籍在西域,其父翟娑摩诃,是并州大萨宝,即并州胡教大首领。北齐太原娄睿墓壁画有胡商形象,商队为首一人,深目高鼻,似商队首领,其后一胡人牵骆驼,骆驼间还有几位胡商身影,显然是来山西经商的胡人商队。蒲州(今山西永济)是唐代河中府所在地,位处长安、洛阳两京之间,皇帝、官员、文人、商人都往返其间,其地十分繁华。在黄河边矗立着大铁牛与铁人,其中一铁人似胡人着侧翻领服装。唐代蒲州有“酒家胡”,山西籍唐代大诗人王绩诗云:“有客须教饮,无钱可别沽,来时长道贯,惭愧酒家胡。”说明胡人酒在当时很有名。有人考证,《西厢记》崔莺莺原名曹九九,是一位中亚粟特族酒家胡女子。又如,《旧唐书》:高祖“师次灵石县,营于贾家堡”。此堡是当时胡人聚居地,晚清曾在灵石县发掘出16枚罗马古铜钱,从钱币文字看是罗马皇帝梯拜流斯至安敦皇帝时代的流行货币,在灵石县发现此币绝非偶然。在并州出土的北朝和隋唐墓葬中,有各种粟特人骑骆驼俑、突厥人骑马俑、胡人伎乐俑等。北魏时内迁山西的粟特人曾将葡萄栽培技艺传山西人,所以唐代太原葡萄酒为名产、贡酒。(以上考古资料均见张庆捷《胡商胡腾舞与入华中亚人》)

路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与变迁

陆上丝绸之路是原来将亚欧大陆连接的一条历史要道,它形成于于公元前2世纪和公元1世纪之间,直至15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道路本由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到敦煌。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古罗马帝国。起初它是没有命名的,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时,大家就接受了这个称呼。 (上图为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总图) 丝绸之路的兴起: 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西行,于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11年。他不忘使命,设法逃脱,辗转到达大月氏。那时大月氏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张骞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在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张骞率领使团,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曰趋频繁。 丝绸之路的繁盛: 丝绸之路在唐代进入了鼎盛时期,在丝绸之路东段,大漠南北与西域各国,修了很多支线通丝绸之路。大食、东罗马帝国也不断派使节到长安与中国相通。敦煌、阳关、玉门这些地方,成了当时“陆地上的海市”。唐朝贞观年间,中国僧侣游历印度的东道,并详细记载了从河西,经青海,由西藏进入尼泊尔的具体路线。玄奘就是其中的一位,从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写道:宜穈、麦,有粳稻,出蒲萄、石榴,多梨、柰、桃、杏。土产黄金、铜、铁、铅、锡。气序和,风俗质。文字取则印度,粗有改变。管弦伎乐,特善诸国。服饰锦褐,断发巾帽。货用金钱、银钱、小铜钱。这就可以展现出丝绸之路的诸国 经济繁盛的大概了。 丝绸之路的没落: 海运的兴起,曾经使古老的丝绸之路在宋代以后逐渐没落。由于西域的风沙化,导致当地的特产不再丰富,饥荒也变得逐渐的频繁起来,再加上战乱等多种因素导致丝绸之路从此不复存在。 本文资料节选自知乎,百度知道,百度百科 丝绸之路图片 玄 奘西行图:东 京国立 博 物 馆 藏 大唐西域记 玄奘著

路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与变迁

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与变迁 陆上丝绸之路是原来将亚欧大陆连接的一条历史要道,它形成于于公元前2世纪和公元1世纪之间,直至15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道路本由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到敦煌。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古罗马帝国。起初它是没有命名的,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时,大家就接受了这个称呼。 (上图为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总图) 丝绸之路的兴起: 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 西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 138年,张骞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西行,于途中 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11年。他不忘使命,设法 逃脱,辗转到达大月氏。那时大月氏西迁已久,无 意再与匈奴打仗。张骞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 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在张 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张骞率领使团,带着上万头牛 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 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曰趋频繁。 丝绸之路的繁盛: 丝绸之路在唐代进入了鼎盛时期,在丝绸之路 东段,大漠南北与西域各国,修了很多支线通丝绸 之路。大食、东罗马帝国也不断派使节到长安与中 国相通。敦煌、阳关、玉门这些地方,成了当时“陆 地上的海市”。唐朝贞观年间,中国僧侣游历印度 的东道,并详细记载了从河西,经青海,由西藏进 入尼泊尔的具体路线。玄奘就是其中的一位,从玄 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写道:宜穈、麦,有粳稻, 出蒲萄、石榴,多梨、柰、桃、杏。土产黄金、 铜、玄奘西行图: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历史知识:丝绸之路

; 中国是最早养蚕和缫丝的国家。公元前138年一公元前119年,西汉的外交家张骞就沟通了这条古道。他率使团携黄金和绵帛,到达搂兰(今若羌一带)、尉犁、龟兹(今库车)、疏阿姆河流域等地区。勒(今喀什)、于田(今和田)、乌孙(今伊犁河流域)和大宛、康居、大月氏等新疆及中亚阿姆河流域地区。他的副使还到达安息(今伊朗)和身毒(今印度)等国进行访问。这些地区的国家也派使节去中国中原,商旅往返,络绎不绝。丝绸、铁器、黄白金、铜镜、漆等大量流入中国的中原地区。 公元73年,中国又派班超率36人出使西域,他的副使甘英到达大秦(古罗马)和波斯湾(阿拉伯湾),保障了丝路的畅通并进一步拓展了丝路。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丝道”是指把在中国织成丝织品运往地中海沿岸诸国这条横断亚欧的古代贸易之路,它起自中国的安西(古代长安),西至罗马。 “丝绸之路”一词的来源:19世纪末德国的地理学家李希德·霍芬在中国的甘肃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察时,看到从东面来的商队,便想这是否就是古代运送丝织品的通道呢?他在其所著的《中国》一书的第一卷中第一次将这条路命名为“丝绸之路”,此后这句话便被广泛地用于泛指古代连接东西方两个世界的贸易之路。 绿洲之路:丝绸之路总的来说可以分为陆路和海路两条。陆路又可分为经中亚、天山以北草原的草原之路和经天山以南的绿洲之路两条。其中绿洲丝路又分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缘的西域北路和经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的西域南路,海路是指经中国南部、印度、波斯湾抵达红海。现在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我们还是把目光转向陆路丝绸之路。 连接中亚绿洲城市的这条路以西安(古代长安)为出发点,途中在中国境内又分为三条,它们分别是: 1、天山北路:西安—敦煌—哈密—乌鲁木齐—伊犁—现原苏联境内—罗马 2、西域北路:西安—敦煌—哈密—吐鲁番—焉耆—库尔勒—库车—阿克苏—喀什—帕米尔高原—中亚 3、西域南路:西安—楼兰—且末—尼雅—和田—喀什—帕米尔高原—中亚—西亚 这条连接绿洲之间的商队之路是人类与严酷的自然斗争中开创的道路。 丝绸之路开通前的状况:位于丝路中央位置的帕米尔高原西侧,是久负盛名的蓝宝石产地,这里所产的宝石在很久以前就被运往地中海沿岸。此外,在帕米尔高原东侧的塔里木盆地西南的和田,以出产玉石而闻名,中国自古以来都以此处所产玉石为上乘之品而极为重视。因此,丝路开通以前,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至西亚诸国“蓝宝石之路”和通往中国内地的“玉石之路”就已经开通了。 1 2 3 4 5

海上丝绸之路的三大著名港口

海上丝绸之路的三大著名港口 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开辟了国际间文化与物质交流渠道,加速了世界经济、科技与社会的发展,增进了各国人民的瞭解和友谊。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发展,中国南方港口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历代有所变迁。从公元3世纪30年代起,广州成为海丝主港;宋末至元代时,泉州超越广州,并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第一大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承认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便是泉州。 广州:史上唯一逾二千年长盛不衰的大港 广州古称番禺,位于南海之滨,凭借自身拥有的海上交通中心的优越条件, 成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是世界海上交通史上惟一的2000多年长盛不衰的大港。 从3世纪30年代起,广州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市。由广州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的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元代时,广州的中国第一大港的位置被泉州替代,但广州仍然是中国第二大港。在海上丝绸之路2000多年的历史中,相对其他沿海港口,广州被认为是唯一长期不衰的港口。明初、清初海禁,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 目前保存在广州市内各地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遗址共有20多处,包括南 海神庙、怀圣寺(光塔寺)、光孝寺、清真先贤古墓、莲花塔、沙面西式建筑等, 其中怀圣寺就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清真寺。中山四路的秦代造船工场遗址。光学寺,它是中国古代四大佛教翻译基地之一,有宋代羊城八景“光孝菩提”。位于下九路的西来初地、是印度名僧达摩首登广州的地方,建有西来庵,是今华林寺的前身。南海神庙,是古代扬帆出海前要祭拜的海神庙,历代皇帝都派人前来祭海,留有许多御碑。建于唐代的怀圣寺与光塔是古代阿拉伯人来广州经商的重要遗址,在唐宋时期这里曾居住过12万阿拉伯人,是盛极一时的“蕃坊”所在地。相关的文化古迹还有六榕寺与花塔、琶洲塔、赤岗塔、莲花塔、海幢寺、荔枝湾、长洲岛竹岗外国人公墓、琐罗亚斯德教徒墓地等,文化遗产之丰富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广州港无疑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最重要的港口,世界上亦属罕有。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可以称为“历久不衰的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发祥地”。 泉州:元代为世界第一大港

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等方式,查询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或人物故事等相关信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激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中国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2.学生寻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 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要求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1)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2)交流、生发。教师在对话中点拨:安息国(今伊朗)方面: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大汉国方面: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3)小结: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1)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2)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4)交流、生发。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为什么说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5)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部编版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张骞通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2.通过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全面地认识和思考的能力。 3.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勇于冒险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解读学习目标,导入新课。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提醒学生用表格的方法梳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知识(从任务、出发时间、结果、成效等方面归纳),让学生学会制表,掌握制表的基本方法。 方法指导二: 教会学生使用顺口溜的形式巧记本课重要知识: 追溯历史两汉期, 甘肃玉门阳关西。 而今人们称西域, 那时小国被匈欺。 武帝统治有心计, 招募使者出西域。 企图联络大月氏, 共同对匈来夹击。 张骞两次出西域, 排除艰险建史绩。 沟通促进东与西,

历史意义了不起。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一可以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展示。 知识模块二可以假如这里有一商队要到西方去经商,你带着他们沿丝绸之路的足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你知道古代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吗?他们非常喜爱中国的丝织品。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许多罗马的商人,纷纷贩运中国的丝绸。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当时中国的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形成的?是谁打通了这样一条连接中西的交通要道?他当时为什么要到西域去?为什么只需一年半载的路程他却用了二十多年? 中国与欧洲远隔重洋,在没有飞机、火车、汽车等工具,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国和欧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交往的?带着这许多问题让我们来学习本课吧!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张骞通西域 自主阅读课本P62~64内容,完成第1~2题。 1.西域的概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任务和结果、意义是什么? 西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第一次出使西域第二次出使西域 任务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发展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出发时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 结果未完成联络大月氏的任务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开始了 意义了解了西域的情况和西域人想与汉朝交往的愿望互通有无,促进交流 2.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 我们应学习他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最终完成使命的坚强意志等。 知识模块二丝绸之路 自主阅读课本P64~65内容,完成第3题。 3.依照课本地图和相关知识,写出陆上丝绸之路的简单图示。这条要道对当时和后来产生了什么影响?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的大秦。

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_下_

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下) □孙占鳌 四、元明清时期丝绸之路的衰落 元代以后,丝绸之路贸易整体上趋向于衰落。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二是海上丝路贸易的繁荣,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地位。 唐代安史之乱后的数百年间,北方地区战火纷飞,为丝绸之路贸易提供直接服务的黄河流域丝绸生产几乎陷于停顿。同时,西北地区各民族政权的分裂、对立,使丝路贸易安全难以保障,丝绸之路因此逐渐衰落。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6年),金军攻占北宋都城开封。次年五月,北宋灭亡,赵构即位称帝建立南宋,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重要影响。南宋建立后,人民抗金斗争阻止了金军南进,北方劳动人民纷纷南迁,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和经验,南方相对和平稳定,这些条件促使南方经济在原有基础上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农作技术最发达的江浙地区,水田增加,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农业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这一时期,南方棉花的种植推广、棉纺织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进步以及商品经济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都是北方所不能企及的,至于元朝开通漕运和海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首先产生于江南地区,更是说明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海上丝绸之路开辟后,在隋唐以前只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形式。但到了宋元时期,随着欧洲海权及阿拉伯世界的兴起,特别是马可·波罗的中国游记刊行后,中国及亚洲成为许多欧洲人向往的一片繁荣富裕的文明国度,东西海上往来逐渐频繁。此后,西班牙、葡萄牙等西方国家开始绕过被意大利和土耳其控制的地中海航线与陆上丝绸之路,经由海路接通中国,并希望能从中获得比丝路贸易更大的利润。一些国家也希望将本国的所信仰的宗教传至东方。元代中央政府、元代官方积极经营对外贸易和允许私人出海贸易的开放政策进一步促进了海上丝绸贸易的繁荣。元政府大力鼓励外国来中国进行贸易,并在广州设立了市舶使专管外贸事务。当时中国与南洋和波斯湾地区有6条定期航线,这些航线都集中在广州,其中最著名的一条航线叫“广州通海夷道”,广州起航,越南海、印度洋、波斯湾、东非和欧洲,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长共14000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国际航线。同时,伴随着中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其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及至非洲大陆航路的纷纷开通与延伸,海上丝绸之路替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元代中期,中西丝绸之路贸易曾一度活跃。从东亚到西亚钦察道—— —敦煌、哈密、别失八里(吉木萨尔)、土库曼、克里米亚半岛;波斯道—— —敦煌、罗布泊、天山南路、大不里士到土耳其,驿道纵横交错,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就是这个时候由这些驿道来到中国,这是丝绸之路的又一个繁荣时期。但好景不长,到15世纪初,察合台后王势力进一步分裂,新疆和中亚地区各自割据,不相统属。同时,为了推行伊斯兰教并控制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察合台后王与明朝争夺哈密,这场战争前后进行了一百三十余年。在蒙元时期,由于蒙古的西征和对中亚、西亚广大地区的直接统治,使东西驿路通畅,许多欧洲使者、教士和商人,都沿此路东来中国,丝路又繁荣一时。但蒙古帝国也摧毁了以往在丝绸之路上大量关卡和腐朽的统治,令丝绸之路通行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要方便。元代丝绸之路交往的主要目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大多是以宗教信仰及其他文化交流为使命,而不再是以商人为主导。诸如马可·波罗和长春真人的游记就体现了这一点,这从侧面反映西北丝绸之路贸易的衰落。 明代中期以后,采取闭关政策。与此同时,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不断发展,海上交通更是代之而起,使丝绸之路贸易全面走向衰落。 五、21世纪丝绸之路的复兴 进入21世纪,丝绸之路贸易和投资在古丝绸之路上再度活跃,出现了复兴热潮。 FAZHAN·LONGYUANCHUNQIU陇原春秋 25 2014年第06期/总第284期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要点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2014-01-05 07:48作者:徐素琴来源:南方日报编辑:常磊 在秦朝以来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海上丝绸之路发生很大的变化。总体说来,大致可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一)秦汉时期—形成期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发展很快。当时番禺地区已经拥有相当规模、技术水平很高的造船业。南越王墓出土的具有波斯风格的银盒、两河流域工艺制作的金珠泡饰、非洲原支象牙等珍贵文物,见证了当时以“番禺都会”(今广州)为中心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实况。 西汉史书明确记载海上丝绸之路。公元前111年,汉朝平南越,汉武帝派使者前往南海地区。《汉书·地理志》记载,其航线为:从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境内)、合浦(今广西合浦县境内)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这是目前可见的有关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文字记载。 这样,从中国广东番禺、徐闻、广西合浦等港口启航西行,与从地中海、波斯湾、印度洋沿海港口出发往东航行的海上航线,就在印度洋上相遇并实现了对接,标志着贯通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打通,广东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此后,远至印度、罗马帝国的外国商人、使节,都沿着这条航路,往来沿海地区,进入中国内地。 (二)魏晋南北朝—发展期 这一时期南方政权(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因为与北方对峙,更注重向海洋发展,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以及航海经验的积累,也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魏晋以后,开辟了一条沿海航线。这条航线自广州启航,经海南岛东面海域,直穿西沙群岛海面抵达南海诸国,再穿过马六甲海峡,直驶印度洋、红海、波斯湾。 这条航线穿越印度洋后,向西延伸到了阿拉伯半岛。那时,中国南方

海上丝绸之路2019尔雅答案

千里的旅途:唐宋时代的东亚海路(一) 1 【单选题】 ()是影响人类航海活动的最重要的因素。答案:季风 A、 温度 B、 季风 C、 经济因素 D、 政治因素 2 【单选题】据学者研究,()技术就是史前的中国人通过黄海、东海传至朝鲜半岛,再由朝鲜半岛传至日本的。答案:稻米耕作 A、稻米耕作 B、造纸术 C、航海术 D、纺织术 3

【单选题】东亚各地区从史前时代开始,已经以()为媒介建立起了紧密联系。答案:海洋 A、信鸽 B、书信 C、马车 D、海洋 4 【多选题】东亚主要由亚洲大陆最东部的()所构成。BCD A、印度 B、中国 C、朝鲜半岛 D、日本列岛 5 【多选题】下面选项中属于关乎古代航海的三大要素的是()。ABD A、海风 B、海流 C、交通工具 D、航海距离 6 【多选题】黑潮北上形成的两股支流指的是(),它们是影响中日韩三国航海的最重要的海流。AB A、黄海暖流 B、对马暖流 C、北太平洋暖流 D、南赤道暖流 7 【填空题】()是东亚最重要的海流之一,它来自菲律宾北部,温暖而迅速。答案: 黑潮 8 【判断题】东亚其间由黄海、南海、日本海所环绕。答案:×

【判断题】东亚各国家地区的人们穿越大海所形成的的路线被称作“古代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答案:√ 10 【判断题】迅速发现和选择航线,是古代航海活动中最基本的安全保障。答案:√ 11 【判断题】南风和北风是东亚地区最典型的季风。答案:√ 12 【判断题】日本海,水位较深,海岸线相对简单,适合航海活动。答案:× 千里的旅途:唐宋时代的东亚海路(二) 1 【单选题】到了(),位于今天朝鲜的高丽首都开城附近的京畿湾的礼成港是往来使臣或商人出发时所利用的主要港口。答案:宋朝 A、唐朝 B、明朝 C、宋朝 D、清朝 2 【判断题】前期的隋唐使出发时正值朝鲜半岛战争频发之际,其出使带有浓厚的政治外交色彩。答案:√ 3 【判断题】海洋在东亚交流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和重大意义在于推动东亚各国携手共建更加完善的海洋合作体系。答案:√ 4 【判断题】后期隋唐使正逢隋唐帝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关系和谐安定之时出发,出使的目的主要是输出本国先进的文明制度。()答案:× 海上的王国:张保皋的贸易世界

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与当代启示――

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与当代启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访谈 作者:本报记者户华为《光明日报》(2015年04月20日05版)丝绸之路:连接亚欧非三大洲的古代文明之路 记者:一般认为,汉朝出于军事战略需要,迫切希望与西域大月氏等国建立联盟以“断匈奴右臂”,所以才派张骞出使,“凿空西域”。但近年来的研究则表明,实际上丝绸之路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亚欧非三大洲就已经有较为频繁的接触和交流,是这样吗? 邢广程:古代丝绸之路是连接欧洲、亚洲和非洲之间的商贸之路,更是三大洲之间多层面的交流之路。古代欧亚非三大洲文明是在相互隔绝的状态下独自形成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华夏文明像四颗珍珠散落在北非和欧亚大陆的广阔空间。囿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当时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各文明相互之间无法实现直接交往,甚至相互之间不知对方的存在。但是,历史的发展规律决定了它们必然要向外界伸展探索之臂的,间接信息传递和文化贸易往来逐渐出现,位于欧亚大陆东端的华夏文明也在不断探索与西域的古代文明进行交往。 古希腊文明对欧亚非大陆的文明交流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公元前8世纪初至前6世纪末,古代希腊与当时其他一些文明中心发生越来越多的联系。从希腊考古和文献资料中可以发现,公元前6世纪时,中国的丝绸等物品就已经传入希腊。战国时期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学者们就将当时的中原地区认定为与丝绸相关的地区,古代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在《自然史》中将中国称为“赛里斯”,“赛里斯”在希腊古语里意思是“丝”的意思。从古代中国的情况看,公元前10世纪周穆王西征犬戎就曾到达中亚一带,沿路还将丝绸、“黄金”、“贝带”和“朱丹”等中原贵重物品作为礼物馈赠给当地部落首领。尽管《穆天子传》等带有神话色彩,但它却提供了古代各族分布、迁徙和交往的历史素材,描述了古代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基本状况。这些都表明在张骞出使西域以前,中原内地和西域之间的交往和接触就已经开始,到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朝这种交流越来越频繁。

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丝绸之路》

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因其名中的“丝绸”一词,长久以来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一条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进行丝绸贸易的通道。不过牛津大学拜占庭研究中心主任彼得·弗兰科潘认为,丝绸之路远不止是一条连接东西方的贸易道路,而是贯穿推动两千年人类文明历程和世界史的伟大道路,“丝绸之路之于人类历史的重要性,就像一个人的动脉和静脉”。你以为丝绸之路只是一条贸易通道? “错!三大宗教、造纸术、黑死病统统沿着这条路传遍全世界!”你以为哥伦布远渡重洋,是为了发现新大陆? “错!哥伦布最初的目标,是去寻找通往丝绸之路的其他途径!”你以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都在欧洲? “错!欧洲列强在丝绸之路上利益博弈的失控,才是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丝绸之路》这本书3天狂销10万册,《人民日报》破天荒地在一个月内两次刊文推荐。为什么这么火? 因为作者彼得·弗兰科潘(牛津大学顶尖历史学家),首次以世界史的视角,彻底讲清了中国政府打造“一带一路”国家级顶层战略背后的历史逻辑:两千年来,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谁能赢得丝绸之路,谁就能在未来领

先一步。彼得·弗兰科潘历史巨著《丝绸之路》作者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高级研究员,牛津大学拜占庭研究中心主任。曾多次在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公开演讲。 一直以来“大部分欧洲人都将丝绸之路视作充满异域情调,但本文作者认为,丝绸之路并不处在世界的边缘,恰恰相反,它一直是世界的中心,而且它还将持续影响当下的世界”,比如三大宗教的兴起、人类地理大发现和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两千年来,丝绸之路上发生的15 件改变人类历史走向的大事儿!1 亚历山大东征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继位,当时的西方没有城市,没有文化,没有尊严,没有利益,文化、思想和机遇——同样还有威胁——统统都来自东方。 亚历山大在继位后,将所有的精力都放诸东方,他一路东进,一座座城池向他投诚,巨大的城邦、富足美丽的城市,纷纷拜倒在这个年轻英雄的脚下。 丝绸之路上的资源使得亚历山大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马其 顿王国,同时亚历山大也促进了古希腊文明与波斯、印度、中亚及中国文明的交汇融合。亚历山大与第欧根尼2 汉武帝进攻匈奴公元前129年,汉王朝为了摆脱不断向匈奴的进贡而造成的政治上的弱势,汉帝国决定一劳永逸地解决

“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及启示

“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及启示 作者:朱艳《光明日报》(2015年03月22日07版) “海上丝绸之路”(也称海上丝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的统称。相对于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对“丝绸之路”的命名来说,“海上丝路”的提法出现较晚,直到1913年才由法国的东方学家沙畹首次提及。从此之后,有关“海上丝路”的使用和研究越来越多,划分也越来越细。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一般对我国海上丝路的划分大概归为两条比较重要的线路:一条是东海航线,也叫“东方海上丝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在胶东半岛开辟的“循海岸水行”直通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直至东南亚的黄金通道;另一条是南海航线,也称“南海丝路”,是西汉时始发于广东徐闻港到东南亚各国后延续到西亚直至欧洲的海上贸易黄金通道。 “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 “海上丝路”是在大陆文明东渐与河海文明相互影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经历了漫长而且线路不断变化、反复的过程,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东方海上丝路”航线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开始萌芽,到秦汉时期开始成熟的。它是黄河文明与海洋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期间秦始皇派徐福从琅琊郡东渡大海寻仙药、汉武帝派五万大军从山东半岛渡海对朝用兵,都与“东方海上丝路”的拓展成熟有关。而胶州板桥镇古港口在唐宋时期成为北方唯一、也是最大的市舶司,承担着日韩等国派遣唐使来华的主要海上运输任务,使“东方海上丝路”达到辉煌。 “南海丝路”起源于西汉时期广东的徐闻港,兴盛于隋唐时期的广州港。到元朝,泉州成为当时全国的第一大港,也是“南海丝路”的典型代表。“南海丝路”航线最早是从徐闻、合浦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今天的斯里兰卡。唐宋时期,南方沿海诸多港口都开通了通往东南亚、南亚、直到西亚的航线。 “海上丝路”的南北航线在元明时期达到最大程度的交融。元明时期的中国,经济中心在南方而政治中心在北方,相对先进的航海技术使得南北方之间的海运成为保证南方粮食、丝绸、瓷器等北上的重要运输方式。在对外贸易上,明朝中期的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更是开创了中国远洋航海的新时代。 明末清初的海禁政策,使“海上丝路”一度被阻隔。南线“海上丝路”在海禁的同时,“朝贡”贸易仍在进行,民间商贸和文化往来也一直没有间断,因此明清时期仍在广州设市舶司。康熙十二年以后,朝廷开海禁,但由于清朝整体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所以,整个“海上丝路”并不繁荣。 “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和影响 从《竹书纪年》中记载了夏帝芒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就“东狩于海,获大鱼”,到秦皇汉武多次派人或军队探索海洋和拓展海外,表明“东方海上丝路”的形成在时间上可能要早于陆上“丝绸之路”很多年。“海上丝路”首先是古代中外进行商贸往来和军事战备的通道。通过“海上丝路”,中国向韩、日、南洋和西亚等地运送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进入中国的主要有栗子、香料、玉米、番薯、洋葱、药物、奇禽异兽等。日韩向中国学习制铜、制陶技术;中国从印度学习熬糖(蔗糖)法;印度从中国学习造纸术;中国的火药、指南针、丝织等技术又传入大食。 “海上丝路”还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如唐朝的政治制度、文字艺术、宗教信仰、礼仪服饰等向韩日的传播,主要就是通过“东方海上丝路”实现的。而高丽乐、天竺乐也是通过“海上丝路”进入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的贡献更是通过“陆海丝路”得到广泛传播。同样,西方文化特别是宗教也是通过“海陆丝路”影响着中国的。隋唐时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