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理)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导向.

(整理)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导向.

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导向

与“四大区”建设

邱凤林

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的转换,既是一定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又是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的任务更是进一步促进未来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因此,适时适度地推进地区主导产业的转换,才能不断推进地区经济的增长。毕节地区在建设“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试验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四大区”建设的构想,正是为了从中选择和培育地区主导产业,为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发展提供明确的导向,推动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一节地区主导产业的基本理论

一、主导产业的基本内涵

主导产业对地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主导产业的选择、培育与演进的过程。

所谓主导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系统中发展速度快,对地区整体经济起引导作用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具有参加区际分工和带动区内其他产业发展的双重功能。从历史上看,毕节地区曾有工业发展的历史,但没有一个产业起到主导产业的作用。在毕节地区选择烟草产业后,烟草产业在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参加区际分工的同时,带动了地区烟草种植,复烤,包装等产业的发展,“两烟”的利税迅速成为毕节地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烟草产业的发展成为毕节地区成功选择主导产业的典型案例。在主导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主导产业表现出以下特征:(1)主导产业的经济增长直接或间接影响地区的经济增长。毕节地区烟草产业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就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当烟草产业逢勃发展时,地区的财政收入,经济增长明显加快。1997年由于市场因素及税率下调,烟草产业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趋缓,地区经济的增长以及在贵州省的排位就迅速下落。事实上,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上,有许多案例可以表明,不同发展阶段正确适时地选择主导产业,可以加速推动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发展。日本战后的迅速崛起,一跃成为经济大国,其主要原因就是正确、及时地选择了主导产业。日本产业经济学家佐贯利雄认为,二战后日本产业结构的转换是由日本工业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三组主导产业更替引起的:第一组主导产业是电力工业。其中,火电的大发展为高耗电的原材料工业(例如石油、石油化工、铝、钢铁等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二组主导产业是石油、石化、钢铁、造船

等。这些产业继电力工业的发展而勃兴。第三组主导产业是需求收入弹性更高的机械工业,尤其是汽车工业和家用电器工业。可见,日本的主导产业的演进经历了一个从原材料到生产手段,再到加工组装工业的生产发展的发展过程。与此相反的案例是英国。英国从19世纪起就走上经济衰退的道路。到本世纪20年代,经济长期陷入停滞状态。其基本原因是由于其顽固和保守,英国没有顺利地选择主导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转换。九十年美国的主导产业是IT产业,IT产业的发展,使八十年衰落的美国再度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而日本却失去了机会,九十年代至今仍然处于经济发展的低迷状态。(2)地区经济阶段的发展表现为主导产业的更替。经济学家钱纳里对34个准工业国的经济发展进行了实研究后,提出: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会规律性地经过六个阶段,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向更高阶段的跃进都是通过产业结构尤其是主导产业的转化来推动的。

一个地区经济中,有许多专业化部门,但是其中的部门要成为主导产业部门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特征:第一,其主要产品主要为区外服务,是出口主导型产业。一个仅供地区内消费的产业,其市场占有率、区域专业化水平难以达到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主导产业的产品和主要为区外服务,这也表明这一个产业在区际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第二,具有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简单地说,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收入变动的百分比之比率。显然,需求收入弹性较高,大于1,则表明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会引起社会对产品和需求更大的增加。这种产业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符合产业结构发展的方向。第三,生产率增长较快,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对当地原材料的吸纳力。事实上,主导产业带动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突出表现在对当地原材料的吸纳能力方面。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毫无竞争能力,生产率增长较慢的产业不会成为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产业。

第四,产业关联度大,具有较强的关联效应。经济学家罗斯托在《主导产部门和起飞》(1963年)一文中分析了汽车工业的产业关联度。

这种关联效应是主导产业的重要特征,有这种关联效应,该产业就会是在地区和国家经济中起支配作用的主导产业。这种关联效应表明:其一、该产业的发展会诱发出新产业;其二、该产业对提供原材料的产业有很大的影响;其三、该产业的发展对所在地区经济结构有较大的影响。

第五、主导产业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部门。由于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资源丰度、发展阶段不同,在发达地区已退出主导产业的部门,在另一不发达地区却是主导产业。因此,从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上讲,主导产业不一定是技术先进的产业,但,一定要使用较为先进的适用的技术。同时,主导产业的持续成长必然以制度创新为背景,没有制度创新作基础,主导产业不可能保持长期的增长。

二、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依据

一个地区选择主导产业关系地区的发展前景,但在实践中,一个地区有选择主导产业的多种可能性。如果确定出很多重点,就等于没有重点,也就不可能把有限的资金集中使用在某个最有利的产业上,以加速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

选择主导产业必须依据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资源优势原则。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具有资源优势。但资源

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进而成为主导产业部门,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1)必须与国家的总体战略发展目标一致,才可能得到确认。我国环渤海地区的工业、科技、交通等领域在全国占有很大优势,但是,由于八十年代初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重点先是珠江三角洲,后是长江中下游,这种优势只是潜在的,直到“十五”计划,才把环渤海地区作为全国经济的增长点。连云港作为欧亚大陆桥的东端出口,地理位置优越,建港条件也好,直到“九五”计划期间,连云港才获得发展机遇。(2)必须进行区内外有利与不利条件进行比较时,才能确认优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区间的分工与协作日益密切,资源优势互补也必须置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进行分析。资源优势的确认必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区内外,省内外,甚至国内外的比较,才能科学地确定。美国与南部丘陵地区,无论从地形、气温、土壤、降水等条件中来看,都非常适合种茶树,又是世界的茶叶消费大国。然而,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这一地区就是没有发展起来,其主要原因是劳动力成本太高,进口茶叶比较成本更低。毕节地区曾经在金沙的一些乡镇,推广过蚕桑种植,然而,市场的原因、种植习惯及技术原因,这种产业并没有发展起来。

二是规模经济原则。这是由主导产业的特征或性质决定的。产业规模有四层含义:其一是产业的绝对规模要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这是规模经济规律对产业的要求。其二是区内的相对规模必须在区域中占一定的比重。这是地区对主导产业傍侧效应的要求。其三是在较高层次区域中相同产业的相对规模占一定的比重。这表明的是产业的区外竞争力。其四是产业的产品的输出规模。这表明的是主导产业的区位商。

三是市场优势原则。主导产业必须具有较强的市场扩张能力和较高的市场需求。

四是关联效应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主导产业必须能带动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能节约能源及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能对地区经济发展目标作出重大贡献。

五是比较优势原则。主导产业必须尽可能使本地区的限制因素得到有效利用,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每个地区都有限制产业发展的因素,如:贫困地区的资源丰富,缺乏资金和技术,劳动力素质不高,甚至交通的制约都存在。因此,利用比较优势原则选择比较成本相对较低的产业,有利于主导产业的发展与竞争。

三、地区主导产业转换的有序性

库茨涅茨曾对美、英、德、法、比利时等国从19世纪初中叶到20世纪初期60种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和35种主要产业价格进行系列分析,发现各产业的发展具有与技术创新相联系的生命周期,特定产业的产量增长先是加快,后是放慢,主导产业不断地从一个部门转向另一个部门,构成不同主导产业部门依次更替的动态序列。

一国或一地区的主导产业决定其产业结构的水平,因此,主导产业的转换就规定了产业结构的演进。事实上,主导产业的有序转换,对促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主导产业转换的时机和定位正确,就可以促进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主导产业转换的时机和定位不正确,则会延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日本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八十年代的三次主导产业转换推动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进入九十年代日本没有抓住新经济带来的机遇,日本经济的低速发展至今没有改变。美国二战后进入了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其钢铁、汽车制造等产业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进入八十年代,日本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美国的汽车制造产业失去竞争力和市场的同时,美国经济的也开始走向低迷,直到九十年,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产业成为美国经济的主导产业,美国经济重新走出低谷,而稳步发展。毕节地区在烟草业成为主导产业后,曾经试图选择纺织业作为另一个替代产业,然而,没有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的纺织业没有发展成为地区的另一个主导产业,也没有起到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

一般地说,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的有序转换有以下几方面:

1、从生产要素的密度看: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资金技术密集型→知识技术密集型;

2、从采纳新技术成果能力上看: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新兴与传统相结合产业;

3、从三次产业变动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4、从产业增殖的角度看;低附加值产业→高附加值产业→更高附加值产业。

从总体上看,毕节地区的产业结构导向还处于资源导向层次。从现状上看,这种资源导向产业的结构,由于地区专业化水平低,以及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资源优势还远远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从发展趋势上看,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可替代性,以及随着开发规模的扩大引起开采条件的恶化趋势,容易导致区域发展的不稳定性。因此,毕节地区主导产业的转换,还是要加强资源导向,即逐渐扩大优势资源的开发规模,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同时,通过综合开发,综合利用,有选择地、适度地发展一些加工制造业。

在不发达地区选择主导产业选择顺序中有一个问题必须研究。这个问题是:可否跨越经济发展的阶段,选择高精尖技术产业,以实现经济的跨越发展。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高技术产业群的出现,是工业化的发展和深化,在一个农业社会占主导,还没有完成工业化任务的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不符合地区实际。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须同区域经济,文化环境相适应,才能开花结果。事实上,就我国的实际情况看,

我国许多发达地区的工业中心都尚未实现工业技术的高精尖水平,更何况我国的不发达地区,因此,立足地区的实际,在经济发展初期选择适合地区技术水平的产业才是正确的决策。

第二节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一、地区主导产业与区域发展阶段的适应性。

从钱纳里的理论中可以看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产业结构。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也表明:当产业结构与地区发展阶段相适应时,地区经济就能顺利地发展,否则就会延缓发展,甚至停滞不前。地区产业结构与发展阶段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地区主导产业与发展阶段的适应性上。地区主导产业代表了地区发展的动力与方向。地区主导产业结构与发展阶段的适应性,主要表现为衰退的主导产业能否顺利地退出,新的主导产业能否及时地承担起带动区域经济下一阶段的发展重任。

罗斯托在《经济成长的过程》(1953)一书中,他采取历史分析和结构分析方法来考察经济成长的一般过程,并提出了成长阶段划分的理论。他把经济成长分为六个阶段,经济成长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相应的起主导作用的产业部门。与各个经济成长阶段相对应,罗斯托列出了五种“主导部门综合体系”:

(1)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农业社会占主导):主导产业体系主要是食品、饮料、烟草、水泥、砖瓦等部门。

(2)起飞阶段:主导产业体系是非耐用消费和生产综合体系:如纺织工业。

(3)成熟阶段:主导产业体系是重型工业和制造业综合体系,如钢铁、煤炭、电力、通用机械、肥料等部门。

(4)高额群众消费阶段:主导产业体系是汽车工业综合体系。

(5)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主导产业体系是生活质量部门综合体系,如:服务业,城市建筑等部门。

罗斯托认为,主导部门序列不可随意改变,任何国家或地区都必然经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他在《过去二十五年的经济史和国际经济组织的任务》一文中,指出:从经济史方面看,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如此,英、美等国都经历了这些阶段。从当今世界经济的状况看,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落后国家,中东北非的发展程度中等的国家,发展中国家中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某些拉丁美洲国家,西欧和日本、美国都是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国家的典型。

由此可以看出,根据不同经济发展阶段适时地选择主导产业,提供产业结变动导向,既是一定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又是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的任务,更是进一步促进未来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二、毕节地区经济成长阶段的确定:建设“四大区”的客观基础

毕节地区属于不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阶段上处于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即传统社会后期,工业化初期阶段任务尚未完成。其阶段特征十分明显:

(1)以小农经济为生产经营单位为基础的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农业生产以手工劳动为主,农产品商品率不高。200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为124.9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为44.9∶30.9∶24.2,第一产业农业产值占主导地位。在《贵州省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2001—2010发展规划》中,2010年的产业结构调整目标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分别是23.53%、45.94%、30.53%,第二产业工业产值占主导地位。由此说明,毕节地区2000年至2010年这十年期间,经济发展的任务就是完成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经济发展“起飞”前准备阶段向“起飞”阶段转变。

(2)主导产业突出,工业处于起步阶段。毕节地区成功地选择和培育了烟草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这一产业向后带动了农村烟叶种植,烟叶复烤加工,其旁侧效应是给各级地方政府积累了大量的发展资金,政府的财政收入三分之二来源于“两烟”。同时,毕节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并不高。从2000年毕节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上看,毕节地区的工业产品主要是原煤、硫铁矿、电、卷烟、黄磷、水泥、化肥、生铁、锌、服装等产品,工业和主要的非农业物质生产部门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绝大多数行业和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特别是工业和第三产业与农业的产业关联关系松散;区内企业、行业和各县、市、乡、镇的发展相互封闭,各自发展。

(3)城镇发展处于初期阶段。城镇化水平与工业的发展、人口的聚集密切相关,互为因果。城镇化发展,依赖于工业、人口的聚集,工业、人口的聚集必然会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毕节地区的城镇化率2000年是 6.8%,这意味着,毕节地区城市功能不完善,城镇难以起到聚集经济的作用,不能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任务。毕节地区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副产品的商品率低,与城镇发育不完善有密切的关系。

(4)区内工业中,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体地位。毕节地区工业企业产品绝大多数是资源密集型产品,加上生产技术水平先进的大中型企业很少,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主体。从产品附加值角度看,这种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在区际分工中,虽然比较成本较低,由于对资源的初次加工所获得收入低于深加所获得的收入,因而机会成本却较高。

(5)区内资本供给不足。在这一阶段,由于上述原因,区内的聚集效应低,难以迅速吸引区外资本流入;工业企业大多属于“利税型”,而不是“创利型”,区内资本供给缺乏;财政支出大于收入,属于“吃饭

财政”,公共投资能力弱。

毕节地区经济发展阶段是“四大区”建设的客观基础,它确定了“四大区”建设的发展环境,明确了“四大区”建设的方向。

三、建设“四大区”是适应毕节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正确选择

地区主导产业是在一定时期内各种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区主导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来赖以快速成长的条件发生了变化,其主导地位将随之发生变化。按照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任何产业都要依次经历滋生、成长、成熟、衰退几个阶段。毕节地区的烟草产业也正在经历从成熟到衰退的阶段,这种转变已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地区经济发展。因此,根据主导产业演变的规律重新选择、培育新的主导产业,是政府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四大区”建设的构想符合毕节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立足于自然资源禀赋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等因素,选择一个地区产业发展方向,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毕节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其选择主导产业时必须考虑资源导向,与地区比较优势相适应。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所内生决定的。一个地方政府采取的发展战略是否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生重要作用,就看这种战略是否正确运用比较优势。只有以比较优势作为产业发展的基本准则。优先发展的产业才会有一个良好的市场前景。事实证明,当一个地区产业结构与地区比较优势相适应,并且在全国区域分工体系中处于优势地位时,该地区经济将得到顺利的发展。当一个地区产业结构与地区比较优势相适应,但在全国分工体系中处于劣势地位时,表明地区经济优势得到利用,即使没有形成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地区经济近期难以快速发展,但却具有远期的潜在的发展利益。“四大区”构想立足于地区资源,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具有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发展特点,涵盖一、二、三产业,既可以从中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寻找推动未来经济发展动力,又可以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地区产业结构。

建设“四大区”符合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产业政策导向。在“十五”计划《纲要》中,国家对西部产业结构已提出了明确的导向:要在西部发展有特色的农牧业、绿色食品、旅游、中草药及生物制药;推进水电、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钾盐、磷矿等优势资源合理开发和深度加工,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能源大区建设立足毕节地区丰富煤资源,水能资源,使资源优势得以转化为经济优势;畜牧大区的建设可以优化毕节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的发展水平,逐步形成以畜产品为中心的农产品加工体系的形成;绿色大区的建设,是依托试验区的开发扶贫,人口控制,生态建设的主题,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发展绿

色食品,提高毕节地区产品附加值;旅游大区的建设是充分利用我区美丽的自然风光,神奇山水,着眼于长远的有发展前景的产业。

建设“四大区”是培育发展极的需要。所谓“发展极”是由先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的聚集发展而形成的经济活动中心,这种中心能够产生聚集和扩散作用,促进自身发展并推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发展。毕节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其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这种经济结构的聚集效应低,难以吸引大量的外资流入,因此,改变传统主导型均衡结构的最主要的突破口就是培植经济的发展极。而“发展极”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1)必须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群体;(2)必须具有规模经济效益;(3)必须有适当的周围环境,便于投资和生产。烟草产业作为毕节地区的主导产业,在地区经济中的先导作用正逐渐改变,已经影响了毕节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建设“四大区”就是为了从中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通过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形成一批毕节地区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推动毕节地区的经济发展。

第三节建设“四大区”,创造竞争优势

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培育立足于地区的比较优势,然而,比较优势是一种静态的优势。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表明,在国际,区际竞争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比较优势是产生竞争优势的坚实基础,但仅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或地区不一定有竞争优势。要提升主导产业的竞争力,创造竞争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才能促进地区的经济增长。

一、竞争优势的基本内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是由主导产业的发展决定的,而主导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取决于地区比较优势,而且取决于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是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1985

年)一书中提出的概念。他运用“价值链”分析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优势地位,判断企业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可以在产品、企业、产业,地区及国家的层面进行分析,在这里,我们主要从产业和企业的层面使用“竞争优势”的概念。

竞争优势是指地区产业的现实竞争力及产业替代能力,是地区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波特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产业的竞争优势。一个国家或地区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取得

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优势。在这里:(1)竞争优势是一种现实的竞争力。一个地区拥有比较优势、资源优势,而无资源开发能力或资源开发水平低,在区域分工中,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级,难以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而无市场开拓能力,这种比较优势,资源优势不能形成现实的竞争优势,从而也不会起到支撑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西部大多数省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资源的开发成本低,然而,开发水平却很低,这种开发并没有给这些地区带给这些地区以持续的经济发展,反而处于“富裕中的贫困”状态,正是这种情况的说明。(2)竞争优势是一种动态的竞争力。竞争优势强调资源与市场的结合,而市场的需求与供给都是变动的,同时,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的存量,开发成本也是一个动态的变量,因而竞争优势必然是动态的。毕节地区作为全国的优质烟区之一,确定烟草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有很强的比较优势,然而,国家政策及市场的变化正逐渐改变烟草产业的竞争优势。这是竞争优势具有动态性的现实例证之一。(3)竞争优势是一种综合竞争力。竞争优势强调的是资源禀赋,政府行为,社会文化、企业管理的一种完美结合,由此表现为地区的整体竞争优势,因而是一促综合的竞争力。可具体为以下内容:其一,地区的文化与价值观。包括:企业家的精神,劳动者的态度,效率意识,商业文化氛围。其二,社会融合性。包括: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融合。其三,产业部门的状况。包括:产业的竞争激烈程度,合作规则、产业多样化与专业化状况等。其四,政府领导。包括:领导(包括政府和企业)的远见及认识能力,政府的战略扶持、行政效率,政策的连贯性等。因此,竞争优势是由诸多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是一种综合的竞争力。

“四大区”建设立足于毕节地区的比较优势,可以在区域分工中实现扬长避短,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市场经济中,强调竞争优势,是为了在选择与培育主导产业中,实行优胜劣汰,由市场来选择主导产业,实现主导产业的正确选择。

二、创造竞争优势的核心是培育产业竞争优势

毕节地区区位条件、基础设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劣势,但在自然资源禀赋、劳动力供给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这种比较优势只是一种潜在的优势,要使这种潜在的优势真正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培育和创造以企业为中心的产业竞争优势。

“四大区”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这要求主导产业的产品必须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产品供给必须考虑市场的需求,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之根本。贫困地区有资源优势,但并不一定会因此成为经济优势。因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条件就是资源是否有市场开发的价值。比如:资源的开发成本(运费、品位、技术及规模),资源的加工深度,资源的价格优势及竞争力,资源的市场需求潜

力等,这些都是资源的经济优势,没有这种优势,资源的市场利用价值就不高。这是“四大区”建设中培育产业竞争优势的首要条件。

“四大区”建设必须以产业化为基础,以企业发展为核心。地区经济发展是建立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之上,产业经济是构成和制约国民经济及其发展的重要方面。产业经济的核心是企业,只有企业的发展才有产业经济的发展。毕节的烟草产业在地区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是从烟草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核心的。当烟草企业的发展缓慢,竞争力降低时,烟草产业的主导作用就受到直接影响。因此,“四大区”建设必须以能源产业、畜牧产业、绿色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基础,构建毕节地区经济的支柱,从中选择与培育主导产业,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群体,支撑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四大区”建设和发展的过程,是能源产业、畜牧产业、绿色产业、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也是这些产业中的企业经受市场竞争的考验,成长与发展,优胜劣汰的过程。因此,要使潜在的优势最终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关键是要培育、创造并维持这些产业中企业的竞争优势。

“四大区”建设的产业发展定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毕节“四大区”建设面临的客观经济背景是:(1)人口数量大且低素质人口比例大。这意味着,劳动力具有无限的供给弹性,同时,劳动力的文化、技术素质低,存在隐蔽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政府有解决就业的压力,急需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2)交通的制约没有完全解决,市场信息不灵。因而,经济发展的环境差,资源转化机制恶化,高科技产业难以发展。(3)资本短缺。这是因为,人口基数大,人均国民收入低,用于发展的资本主要用于解决“吃饭”问题;地区国有经济比例较高,国有企业运行效率不高,创利、创税能力有限;地区对区外资本缺乏吸引力,减少了地区的资本供给量;国家有限的资金流入都有明确的投资指向,等等。这种资本的短缺状况使作为不发达地区的毕节难以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4)有一定的资源供给优势。毕节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等。同时,也有大量的人力资源。这是产业发展的基础。(5)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生态环境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而且还是许多重要产业尤其是农业、畜牧业、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毕节地区属于生态脆弱地区,为此,1988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同意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试验区。因此,立足资源优势,发展主导产业必须选择产业发展顺序中的适当区段,优先发展,逐渐升级,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符合毕节地区实际。

“四大区”建设的技术水平定位是先进适用技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水平很低的企业必然缺乏竞争力。不能在市场中生存的企业,跟本不可能发展成为主导产业。但是,在贫困地区由于交通制约,信息不灵,市场狭小等原因,加上劳动力素质低,高,精,尖技术也难以在

经济发展初期“生根开花”。因为,毕节地区的产业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劳动力素质低,管理水平不高,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缺乏人力资源与管理的支持,其产业的关联效应不大,难以承担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任。同时,产业的技术更新不能太快。产业一经投产,一定时期相对稳定。否则,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费用,人力资本费用,会影响主导产业对地区收入增加和资本积累的作用。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分析改 赵梓希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130410131 赵梓希 【摘要】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后的一些历史重大事件都值得我们去分析其影响,以便于今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字】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重变化重大历史事件 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 建国以来,尤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较低回落后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 图1 1952—2014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

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 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52年的50.95%下降到2014年的9.17%,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 图2 1952—2014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极增到下降再增,改革开放后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52年的20.88%上升到1960年的44.37%,随后下降到1968年的31.05%,后再次上升。改革开放后,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2010年来有小幅下降,截止14年达42.72%的水平。但总体来讲自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图3 1952—2014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前期平稳后期逐步上升趋势。从1952年的28.16%下降到1978年的23.94%,随后逐渐上升到2014年的48.11%。(其中在1984年,2013年

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与升级对策研究

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与升级对策研究 在对齐齐哈尔市产业发展现状调研基础上,从经济发展所处的工业阶段、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两个方面对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现行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提出促进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 标签:产业结构;产业升级;高度化 “十二五”时期,是全球后金融危机时代第一个五年,是我市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五年,与此同时,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制约齐齐哈尔市经济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抓住国家进一步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机遇,研究齐齐哈尔市产业升级对策,有利于加快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升产业和产品层次,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齐齐哈尔市三次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2013齐齐哈尔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230.4亿元,比上年增长8.5%。第一产业增加值280.3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451.3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498.8亿元,增长9.3%。三次产业结构为22.8:36.7:40.5。第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4.4%、44.5%和41.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3396元,增长9.5%。 二、齐齐哈尔市三次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结构分析 (一)所处的工业阶段分析 工业化是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重要阶段,工业化程度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达程度〔1〕〔2〕。为了分析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的现状,根据我市人均GDP相关数据,运用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三阶段模型〔3〕,判断当前齐齐哈尔市工业化所处的阶段。 根据《1996-2012齐齐哈尔市经济统计年鉴》人均GDP数据和《2013中国统计年鉴》历年汇率均价,把2000-2012年齐齐哈尔市人均GDP折算为美元,并把折算后的人均GDP与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模型进行对比,以1996年为标准进行判断,2011年齐齐哈尔市人均GDP为3081.53美元,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2011年以前齐齐哈尔市工业化水平基本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齐齐哈尔市的经济发展不但落后于整体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而且落后于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速度,同时距实现成熟的工业经济阶段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距离。 (二)高度化分析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一国或地区在动态的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产业结构所

产业结构的变动

高三地理冲刺练三 产业结构的变动,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读2000~2011年中国城市群三大产业结构变动表格,回答23~25题。 2000~2011年中国城市群(部分)三大产业结构变动(单位:%) 城市群2000年2006年2011年 第一产业第二产 业 第三产 业 第一产 业 第二产 业 第三产 业 第一产 业 第二产 业 第三产 业 a 9.6 42.2 48.2 6.0 44.2 49.8 5.3 42.7 52.0 b 9.5 47.0 43.5 7.3 51.2 41.5 6.1 54.5 39.4 c 13.3 40.1 46.6 9.1 45.8 45.1 5.8 57.1 36.9 d 20.4 40.7 38.9 13.5 47.6 38.9 10.1 57.9 32.0 23.表格中a、b、c、d代表的城市群分别是 A. a—江淮; b—辽中南;c—长株潭;d—京津冀 B. a—辽中南; b—京津冀;c—长株潭;d—江淮 C. a—京津冀; b—辽中南;c—长株潭;d—江淮 D. a—长株潭; b—辽中南;c—京津冀;d—江淮 24.表格中城市群的发展方向 A.a城市群适宜大力发展金融等高端服务业 B.b城市群未来宜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 C.c城市群目前应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D.d城市群要积极主动地做好产业转出工作 25.表格中各城市群人口迁移,叙述正确的是 A. a城市群人口迁入能够延缓老龄化进程 B. b城市群人口主要流向长江三角洲地区 C. c城市群人口迁移主要因为大型工程建设 D. d城市群人口迁移降低该地城镇化水平 雾是悬浮于近地面大气层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 的现象。图a和图b分别是1986~2007年四川省乐山市(长江沿岸城市)和峨眉 山雾日的月际变化图,回答26~27题。 26.乐山市与峨眉山雾日的差异是 ①乐山市夏季多雾②乐山市冬季多雾 ③峨眉山全年多雾④峨眉山年均雾日数比乐山市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3年版).docx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3年版) 为引导社会投资方向,优化资源配置,加快转型升级,根据国家、省最新发布的产业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对《中山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2011 年版)》进行修订,编制形成《中山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3 年版)》(下称《目录》)。 一、《目录》修订意义 保持《目录》动态更新,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对推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培育优势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构建区域竞争新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引导投资方向。在结构调整中加快发展是我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目录》坚持“分类指导、有扶有控”的调整原则,将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作为产业 发展的基石,鼓励发展先进生产能力和新兴服务业态,限制严重依赖大规模资源消耗的产业 发展,禁止落后生产能力,防止盲目投资和产能过剩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切实推进产业结 构优化升级。 (二)集约利用资源。资源要素的紧约束现状决定了中山只能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集约发展之路,以更少的资源消耗和更小的环境代价获取更高质量的发展。《目录》鼓励发 展节能、降耗、减排、增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支持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影 响小的现代服务业。通过设定投资强度、用水效率和用水总量等约束性指标,提高项目准入 门槛,从源头上遏制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低效用地的项目上马,有效利用资源要素, 实现经济发展、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消耗降低、环境改善的发展目标。 (三)优化空间布局。国家、省和我市均提出,要进一步强化规划的空间指导,开展主 体功能区规划工作,逐步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人 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区域开发格局。《目录》是规划的延伸、深化和落实,按照主体功能区 规划要求,在《目录》中引导产业向符合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空间布局,有利于明确开发方向, 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二、《目录》结构 《目录》由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三类构成。不属于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为允许类。允许类不列入《目录》。 (一)鼓励类。鼓励类主要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的提升具有先导作用,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自主创新,需要采取政策措施加以鼓励和 支持的产业。 对鼓励类产业实行优先发展、扶持发展的政策。国家鼓励类的投资项目,按有关规定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可享受免征关税优惠政策。对鼓励类产业项目的其他优惠政策,按照国 家、省和我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限制类。限制类主要是工艺技术落后,不利于资源节约和节能降耗,不利于环境 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国内外市场拓展,不符合行业准入条件和产业 布局等政策,低水平重复建设、生产能力明显过剩,需要督促改造和禁止新建的产业。 对限制类产业采取引导存量、控制增量的政策。限制类产业禁止投资新建项目,对限制 类的现有生产能力,允许企业在一定期限内加以改造升级,改建、迁建项目需报市发展改革

(整理)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导向.

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导向 与“四大区”建设 邱凤林 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的转换,既是一定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又是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的任务更是进一步促进未来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因此,适时适度地推进地区主导产业的转换,才能不断推进地区经济的增长。毕节地区在建设“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试验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四大区”建设的构想,正是为了从中选择和培育地区主导产业,为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发展提供明确的导向,推动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一节地区主导产业的基本理论 一、主导产业的基本内涵 主导产业对地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主导产业的选择、培育与演进的过程。 所谓主导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系统中发展速度快,对地区整体经济起引导作用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具有参加区际分工和带动区内其他产业发展的双重功能。从历史上看,毕节地区曾有工业发展的历史,但没有一个产业起到主导产业的作用。在毕节地区选择烟草产业后,烟草产业在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参加区际分工的同时,带动了地区烟草种植,复烤,包装等产业的发展,“两烟”的利税迅速成为毕节地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烟草产业的发展成为毕节地区成功选择主导产业的典型案例。在主导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主导产业表现出以下特征:(1)主导产业的经济增长直接或间接影响地区的经济增长。毕节地区烟草产业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就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当烟草产业逢勃发展时,地区的财政收入,经济增长明显加快。1997年由于市场因素及税率下调,烟草产业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趋缓,地区经济的增长以及在贵州省的排位就迅速下落。事实上,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上,有许多案例可以表明,不同发展阶段正确适时地选择主导产业,可以加速推动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发展。日本战后的迅速崛起,一跃成为经济大国,其主要原因就是正确、及时地选择了主导产业。日本产业经济学家佐贯利雄认为,二战后日本产业结构的转换是由日本工业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三组主导产业更替引起的:第一组主导产业是电力工业。其中,火电的大发展为高耗电的原材料工业(例如石油、石油化工、铝、钢铁等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二组主导产业是石油、石化、钢铁、造船

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二十次大会论文 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韩建雨1,支大林2,路宇立3 (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摘要:本文运用协整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动态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1952年—2004年的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和实际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同时,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尽管我国的经济增长非常迅速,但产业就业结构却并未发生同经济发展同步的变化,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三次产业转移的速度相对于经济增长明显迟缓,这已经成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和进入小康社会的制约条件。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协整;格兰杰因果关系 一、引言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从完全竞争均衡假设出发,通过边际分析将经济增长归结为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变化三大因素,并未考虑结构效应。哈罗德——多马模型强调经济增长的动力是投资,假定在资本和劳动处于固定的技术关系的前提下,通过资本——产出比率把产出与全部实际资本联系起来,从而证明了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和资本——产出比率有关。索洛修改了哈罗德——多马模型,提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考虑了劳动的影响因素和技术水平的因素。然而传统经济增长模型及其理论存在严重的缺陷: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竞争均衡从未真正实现。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库兹涅茨(S?Kuznets)、罗斯托(W?W?Rostow)、钱纳里(H?B ?Chenery)和帕西内蒂(L?L?Pasinetti)等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产业结构问题。库兹涅茨1与罗斯托2关于现代经济增长的认识存在分歧,前者侧重于产业结构趋势分析,认为在总量与结构变动的关系中总量增长是首要的,而后者主要偏重于产业结构机理分析,强调从结构角度看总量增长。之后的钱纳里等人都从结构的角度研究经济增长,并认为产业间资源的再分配可以促进经济增长。Chenery 3把非均衡的经济增长过程看作是国民经济结构的一组变 作者简介:韩建雨(1982-),男,河南省濮阳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产业经济; 支大林(1955-),男,吉林省公主岭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学、区域金融; 路宇立(1984-),女,河南省商丘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需要反思的若干问题 1、我国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目标过分强调比例关系的变化 理论界研究工业发达国家在不同工业化阶段所对应的产业各种比例关系(如钱纳里模式、库兹涅茨模式等所规定的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我国往往以此为基准来确定当前我国工业化阶段,确定三次产业之间是否存在偏差,并以“纠偏”作为结构调整的目标。当前我国一直强调要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就是以为当前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从而要进行“纠偏”。 追求单纯的数量比例关系变化往往其效果难以取得。这么多年来我国一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其纠偏效果并不明显,值得反思。实际上,单纯的数量上升并不能解决产业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三次)产业之间内在的协同发展往往比单纯的数量比例关系更为重要。也就是说,解决某些制约相关产业的“瓶颈”更为重要。 2、我国工业发展的定位目标没有确定 一是重化工业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定位没有确定。目前我国有两种观点,一是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要尽量利用国际贸易或走出去来获取重化工业产品,从而减少能耗和污染;二是我国无法绕过重化工业阶段,重化工业将为我国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支撑。尽管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但依靠国外市场来发展本国经济总是存在风险和难度。不能否认根据世界工业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所总结出来的工业化规律。当然,重化工业阶段随着技术不断创新,应该说,重化工业的内容和工业发达国家工业化阶段存在差异。 二是制造业的国际产业分工定位目标尚未确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理论界一致认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加工厂”,要向世界制造业中心转型,要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实际上,一方面,我国产业发展需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基本出发点;但另一方面要解决产业高端化(也就是所谓的“中国创造”)问题,需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是战略任务。这二者之间存在矛盾性。从而导致了我国产业政策的出台存在摇摆性或者矛盾性。 3、重视产业链升级融入国际产业链而忽视了本土产业链的建设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的优化,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时期,急需国家政策的制约目前而言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扭曲,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中,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错位。 (2)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 (3)高增长新生行业的地位尚不突出。我国缺乏高增长性、带动力强的支柱行业,这是经济增长

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的IT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虽然很快,但由于相关政策的不够完善,导致其中的泡沫十几分严重,更是由于08年的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导致今年的高增长行业的不堪一击。 (4)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我国的服务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用三种国际上常用的指标衡量,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低10~17个百分点,而且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扭曲,没有正确的政策来制约,从而使得服务行业目前而言一片混乱。 (5)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口众多,我国工业化所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等问题,是其它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未曾遇到过的。我国如果模仿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消费模式,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都将难以承受。 二、WTO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取向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 第一类鼓励类 一、农林业 1、农田建设与保护工程(含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农田整治等),土地综合整治 2、农产品及农作物种子基地建设 3、蔬菜、瓜果、花卉设施栽培(含无土栽培)先进技术开发与应用,优质、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开发与应用 4、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开发与应用 5、重大病虫害及动物疫病防治 6、动植物(含野生)优良品种选育、繁育、保种和开发;生物育种;种子(种苗)生产、加工、包装、检验、鉴定技术和仓储、运输设备的开发与应用 7、旱作节水农业、保护性耕作、生态农业建设、耕地质量建设、新开耕地快速培肥、水肥一体化技术开发与应用 8、生态种(养)技术开发与应用 9、全生物降解地膜农田示范与应用及受污染耕地风险管控与修复 10、获得绿色食品生产资料标志的饲料、饲料添加剂、肥料、农药、兽药等优质安全环保农业投入品及绿色食品生产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开发 11、内陆流域性大湖资源增殖保护工程

12、远洋渔业、人工鱼礁、渔政渔港工程 13、牛羊胚胎(体内)及精液工厂化生产 14、农业生物技术开发与应用 15、耕地保养管理与土、肥、水速测技术开发与应用 16、农、林作物、畜禽和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地、保护区建设;动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开发与应用 17、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秸秆肥料化利用,秸秆饲料化利用,秸秆能源化利用,秸秆基料化利用,秸秆原料化利用等) 18、农村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工程(沼气工程、生物天然气工程、“三沼”综合利用、沼气发电,生物质能清洁供热,秸秆气化清洁能源利用工程,废弃菌棒利用,太阳能利用) 19、草原、森林灾害综合治理工程 20、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及天然草原植被恢复工程,优质高产牧草人工种植与加工 21、动物疫病新型诊断试剂、疫苗及低毒低残留兽药(含兽用生物制品)新工艺、新技术开发与应用 22、天然橡胶及杜仲种植生产 23、无公害农产品及其产地环境的有害元素监测技术开发与应用 24、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有机肥料产业化技术开发与应用 25、农牧渔产品无公害、绿色生产技术开发与应用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 析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摘要:近年来,山东省作为人口大省产业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推动我省 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并发现山东省经济发展迅猛主要归功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本文将从纵向和横向上剖析山东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状况。 【关键词】山东省;产业结构 一、山东省简介: 山东省通过不断改善产业结构,促进多方面产业发展,使得山东省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使得山东省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率先突破万元,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始终处于我国的排 行前端。山东省采取的强而有力的措施让山东省成为了我国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省的农业产值已经取得优异的成绩,位居全国第一。山东省非常重视林业的发展,在平稳中发展林业,保护林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林业。山东畜牧业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这些产业的积极发展奠定了山东在中国的农业区域的地位。同时促进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山东工业的发展步伐非常迅速,到现在以能源、化工、冶金等为支柱产业的体系已经形成。 二、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国民经济按照产业发展的时序及劳动对象上的特点, 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一般来说,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 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 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相互制约的方式,它包括三次产业之 间的比例关系和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它的变动对经济起着决定性影响。 1.产业结构现状纵向分析: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山东统计信息网。从2002 年开始,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 将农林牧渔服务业划归于第一产业, 但是山东省的第三产业占比并没有太大的回落,

三大产业结构变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三大产业结构变动对河北省生产总值的影 响 专业:金融学学号:41016113 姓名:卢红吉 摘要: 经济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的,而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强调产业结构的转变也是当前经济增长的发展要求。本文采用1978年至2011年河北省地区生产总值和三大产业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eviews软件,研究三大产业增长对河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得出调整产业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字:经济增长;三大产业;最小二乘法;产业结构;GDP;可是续发展 一、引言 20世纪以来,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是在竞争均衡的假设条件下,认为经济的增长是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结果,总产出函数是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以及技术变化的长期作用结果。而结构主义非均衡增长理论则认为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关于竞争均衡的假设在实际中并不成立,结构主义理论认为,实际中这种竞争均衡的假设是不可能存在的,由于各个部门的生产技术、产品需求、要素供给等都是各不相同的,生产要素在不同的部门其报酬率必然也就不相同,这样一来,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会使得总产出增加,因而产业结构变动会促进经济增长;反过来,经济增长在不同部门间也是不完全均衡的,经济的增长也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化。 世界各国把各种产业划分为三大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是指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直接以自然物为对象的生产部门。第二产业是指加工产业,利用基本的生产资料进行加工并出售。第三产业又称服务业,它是指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行业广泛。包括交通运输业、通讯业、商业、餐饮业、金融保险业、行政、家庭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各国划分不完全一致。我国的为三大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 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状态及优化升级能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省亦是如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促进整个省的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

2015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实践仅适用于2015年度 考试题集讲解

试卷名称:2015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分析实践(仅适用于2015年度) 一、单选题 1.对产业转出的地区是把一些不合适发展的产业淘汰转移,培育发展引进的或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产业,从而推动区域产业的()。[3分] A.转型升级√ B.有力发展 C.改革 2.东部沿海地区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率先走出()的阵痛期。。[3分] A.结构调整√ B.改革试点 C.企业升级 3.()地区要改变过去低端的、依赖资源的产业承接结构,使承接产业层次更高,资源依赖性更低,从而带动自身内生动力的增强。[3分] A.中西部√ B.东部 C.东北地区 4.( )在空间上会发生梯度转移,一般是从高技术梯度到中技术梯度,再到低技术梯度。[3分] A.供应链 B.产业√

C.生产企业 5.我国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阶段、比较优势,来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结构调整( )。[3分] A.方向 B.方向和思路√ 思路C. 6.企业在产业转移中要更多发挥市场的作用,自主地做出选择。政府更重要的作用就是保护好我们的()。[3分] A.环境√ B.家园 C.企业 7.发达国家目前主要是侧重在内部结构的优化。发展高端制造业和()。[3分] A.现代服务业√ B.现代餐饮行业 C.现代机械行业 8.建立若干(),通过贸易平台吸引国内外资本,推进进出口贸易,加快经济发展。[3分] A.自贸园区√ B.改革试验区 C.产业基地 9.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和方向,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发展阶段来确定各个地区未来产业的

发展方向和( )。[3分] A.改革 B.重点√ C.试点 10.服务业方面,在工业化阶段保持一个比较平稳的发展,到工业化后期开始发力,对经济的贡 献度( )。[3分] A.越来越高√ B.越来越少 C.保持平稳 11.国家工信部制定了目前至()的规划,希望我国在智能制造方面有一个很大的提升。[3分] √年A.2025. 年B.2015年C.2035使经济更有活力。加快产业的发展,()12.中西部地区要积极去争取改革试点,通过改革的] [3分 A.实验区 B.先行先试√ C.力度与步伐[3 )之间发生转移。。13.国际间产业会随着贸易条件、技术条件、市场环境的变化,在(] 分国际√A. B.企业国内C.。)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后期再到发达阶段,对经济贡献一直在(B14.农业和采掘业方面,] 分[3 A.上升 B.下降√ C.平稳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特别是重化工的占比比较大,经济受到外部形势的影响,下行压力15.]

最新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二)

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二)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 (一)三次产业结构矛盾的原因分析 1、第一产业矛盾的症结,在于耕地、水等资源相对短缺和劳动力严重过剩。我国人均耕地和水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农业剩余劳动力较多,今后每年还有大量新成长的劳动力需要就业。这就使我们面临一个难题,由于资源短缺,必须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这要花费大量投资,包括水利设施的建设,机械设备、动力、化肥、农药的投入等。这就使农产品的成本不断上升,而富余劳动力又使得农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成本的不断上升和劳动生产率的低下,使得从事农业生产的纯收入难以增加,“增产不增收”,“农业大县、财政穷县”等现象还很严重,成为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多年来,采取的提高粮食、棉花等农产品价格,“以工补农”等措施起到了促进农业发展的效果。但当主要农产品价格接近国际市场价格后,我们面临着政策上的新的选择。除了继续增加农业的投入,特别是科技投入,还需要开辟新的道路,采取新的措施。 2、第二产业供给能力大、需求相对不足矛盾的根子,是农民多,收入低。我国人均拥有的主要工业品和住房,在世界上尚属低水平,具有发展的潜力。但由于农民收入水平低,目前在城市已经普及的商品在农村尚无购买能力。(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点选择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依次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农业、第三产业和能源、交通、通信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的矛盾,以解决这三个矛盾为战略方向,带动了国民经济的成长,推进了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促进国民经济的全

面发展。为解决这三个矛盾而制定的国民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采取重点加强这些产业发展的措施,使资源的配置向“瓶颈”部门倾斜,在调整产业结构上取得很大的进展。产业比例严重失调的状况已得到基本解决,“瓶颈”产业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矛盾已得到较大的缓解,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以解决产业供给能力不足,平衡产业比例关系为目标的结构调整,将顺利完成。今后,为了进一步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竞争为动力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相应地,产业政策,也要由倾斜式地开发产业供给能力,转向开拓市场,创造和培育需求,通过市场引导产业的调整和优化。 2、我国除了人均耕地、水资源相对短缺外,一部分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也相对不足。随着经济总量日益增大,资源消耗过多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目前阶段,应以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率为基本任务。在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中,要大力节地、节水、节材、节能,以及节约消耗自然资源较多的产品,如粮食、电力、钢铁、燃料、化工等产品。要通过节约资源,推动各个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3、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其重点和战略方向,应当放在“三农”,即农村经济、农业和农民上。其原因是:——在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仍是基础最薄弱的产业,也是风险最大,比较利益最差的产业。加上我国人均耕地、水资源相对较少,农业的发展,面临增加投入,提高效益、调整结构等一系列难度较大的问题。在国民经济长期发展中,始终把农业放在首位,是我国必须牢牢把握的方针。——农村居民工业消费品的需求过小,这是我国工业产品供大于求的主要原因。农村居民对工业产品的需求,还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资料和部分建筑材料上,工业消费品,特别是家用电器等,农村居民因购买力低,市场还未打开。如

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与挑战

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与挑战 近两年我国经济发生新的变化,出现一些新特点,最突出的是经济增长速度呈现趋势性放缓,经济转型的动力增强,压力加大。世界经济也在发生一些变化,比如,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实施重振制造业战略,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孕育着突破,等等。这些新变化不仅给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不少机遇,也带来不少挑战。 面临五个方面的机遇 机遇一:新的区域增长极和产业升级动力正在生成。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其实正在发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现代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相当活跃,近两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一直处于扩张期,今年以来这种态势仍然明显延续。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效果凸显,新的区域增长极正在形成。在东部工业增加值、出口利润和财政收入等指标明显下滑时,中西部一些省份和城市的这些指标却逆势上扬,甚至大幅度上升。产业迁移促使要素流动,有利于矫正扭曲的市场价格和效益分布状况,催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新动力。制造业技术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有所增强,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逐步提高。同时,全社会就业总量并未减少,相反还在扩大,去年经济增速慢于8%,但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年初预期目标366万人。正是由于产业结构、区域布局和增长动力的这些新变化,我国才能在经济增速放慢的情况下扩大就业容纳量。 机遇二:我国的市场回旋余地大,综合竞争优势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新技术和产业容易形成规模经济,应用新技术的成本会迅速下跌,成本下跌就可以促进产业化、商业化、规模化。当前,虽然我国土地、资源、环境、劳动力等综合成本确实在上升,但我们的综合竞争优势仍然明显。有12项指标,其中除了对劳动力成本和水电成本上升的评分为下降之外,其他10项指标评分全部是上升的,包括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基础设施条件、产业配套环境、政府服务效率,还有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等。 这表明我们的综合竞争优势仍然明显。虽然我国劳动力数量增长速度放慢了,甚至绝对量减少了,但是这么多企业肯定并继续看好中国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可见,不能简单说年轻劳动力减少,人口红利就没了,而劳动力素质提高则是我们新的人口红利来源。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当中,劳动力素质提高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我国的市场规模和回旋余地这么大,又有这样明显的综合竞争优势,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些积极因素,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机遇三:地区分工和产业布局将展开新的重组。我国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汇成4股潮流,居民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升级进程持续活跃,投资和消费两大内需十分旺盛。中西部和东部的差距也是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中西部正在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一些资源型城市加快产业转型,新的市场需求和后发优势孕育积累,产业梯度转移的战略纵深不断拓展。“十二五”期间,突出环境约束、民生改善和创新驱动的转型导向日益鲜明,支持结构优化、实体经济发展和有利于构建生态文明的财税金融改革、资源价格改革,以及鼓励竞争的改革,亦将陆续配套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分工、市场需求、产业关联、制度环境等都将继续发生新的变化。 机遇四:产业组织和供应链将发生新的整合。在新技术和新市场的引导下,原有的工业门类可能演化为生产性服务业,传统的服务业可能整合为新型的服务业,制造业的核心业务可能越来越趋向于精、专、强,而原来的非核心业务可能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摘要:近年来,山东省作为人口大省产业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并发现山东省经济发展迅猛主要归功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本文将从纵向和横向上剖析山东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状况。 【关键词】山东省;产业结构 一、山东省简介: 山东省通过不断改善产业结构,促进多方面产业发展,使得山东省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使得山东省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率先突破万元,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始终处于我国的排行前端。山东省采取的强而有力的措施让山东省成为了我国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省的农业产值已经取得优异的成绩,位居全国第一。山东省非常重视林业的发展,在平稳中发展林业,保护林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林业。山东畜牧业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这些产业的积极发展奠定了山东在中国的农业区域的地位。同时促进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山东工业的发展步伐非常迅速,到现在以能源、化工、冶金等为支柱产业的体系已经形成。 二、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国民经济按照产业发展的时序及劳动对象上的特点, 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一般来说,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相互制约的方式,它包括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它的变动对经济起着决定性影响。 1.产业结构现状纵向分析: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山东统计信息网。从2002 年开始,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 将农林牧渔服务业划归于第一产业, 但是山东省的第三产业占比并没有太大的回落, 说明山东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限制类)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限制类) 第二类限制类 一、农林业 1、天然草场超载放牧 2、单线5万立方米/年以下的普通刨花板、高中密度纤维板生产装置 3、单线3万立方米/年以下的木质刨花板生产装置 4、1000吨/年以下的松香生产项目 5、兽用粉剂/散剂/预混剂生产线项目(持有新兽药证书的品种和自动化密闭式高效率混合生产工艺除外) 6、转瓶培养生产方式的兽用细胞苗生产线项目(持有新兽药证书的品种和采用新技术的除外) 7、松脂初加工项目 8、以优质林木为原料的一次性木制品与木制包装的生产和使用以及木竹加工综合利用率偏低的木竹加工项目 9、1万立方米/年以下的胶合板和细木工板生产线 10、珍稀植物的根雕制造业 11、以野外资源为原料的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加工 12、湖泊、水库投饵网箱养殖 13、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开荒性农业开发项目 14、缺水地区、国家生态脆弱区纸浆原料林基地建设 15、粮食转化乙醇、食用植物油料转化生物燃料项目 16、在林地上从事工业和房地产开发的项目 二、煤炭 1、单井井型低于以下规模的煤矿项目:山西、内蒙古、陕西120万吨/年;重庆、四川、

贵州、云南15万吨/年;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西9万吨/年;其他地区30万吨/年 2、采用非机械化开采工艺的煤矿项目 3、设计的煤炭资源回收率达不到国家规定要求的煤矿项目 4、未按国家规定程序报批矿区总体规划的煤矿项目 5、井下回采工作面超过2个的新建煤矿项目 三、电力 1、小电网外,单机容量30万千瓦及以下的常规燃煤火电机组 2、小电网外,发电煤耗高于300克标准煤/千瓦时的湿冷发电机组,发电煤耗高于305克标准煤/千瓦时的空冷发电机组 3、直接向江河排放冷却水的火电机组 4、无下泄生态流量的引水式水力发电 四、石化化工 1、新建1000万吨/年以下常减压、150万吨/年以下催化裂化、100万吨/年以下连续重整(含芳烃抽提)、150万吨/年以下加氢裂化生产装置 2、新建80万吨/年以下石脑油裂解制乙烯、13万吨/年以下丙烯腈、100万吨/年以下精对苯二甲酸、20万吨/年以下乙二醇、20万吨/年以下苯乙烯(干气制乙苯工艺除外)、10万吨/年以下己内酰胺、乙烯法醋酸、30万吨/年以下羰基合成法醋酸、天然气制甲醇、100万吨/年以下煤制甲醇生产装置(综合利用除外),丙酮氰醇法丙烯酸、粮食法丙酮/丁醇、氯醇法环氧丙烷和皂化法环氧氯丙烷生产装置,300吨/年以下皂素(含水解物,综合利用除外)生产装置 3、新建7万吨/年以下聚丙烯(连续法及间歇法)、20万吨/年以下聚乙烯、乙炔法聚氯乙烯、起始规模小于30万吨/年的乙烯氧氯化法聚氯乙烯、10万吨/年以下聚苯乙烯、20万吨/年以下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本体连续法除外)、3万吨/年以下普通合成胶乳—羧基丁苯胶(含丁苯胶乳)生产装置,新建、改扩建溶剂型氯丁橡胶类、丁苯热塑性橡胶类、聚氨酯类和聚丙烯酸酯类等通用型胶粘剂生产装置 4、新建纯碱、烧碱、30万吨/年以下硫磺制酸、20万吨/年以下硫铁矿制酸、常压法及综合法硝酸、电石(以大型先进工艺设备进行等量替换的除外)、单线产能5万吨/年以下氢氧化钾生产装置 5、新建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三氯化磷、五硫化二磷、饲料磷酸氢钙、氯酸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统计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统计分析 学生:杨欢指导老师:杨立勋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很大的变革,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工业结构重型化,服务业发展滞后,为了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经济措施。 【关键字】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变化调整 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图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 图1 1978—2008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

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 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87年的28.20%下降到2009年的10.73%,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图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 图2 1978—2008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但总体来讲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图3)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 图3 1978—2008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与思路

“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与思路 作者:王岳平单位:国家发改委产业研究所 “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应由过去的比例关系的调整,转向以强化薄弱环节为主的功能性调整,围绕提升国际分工地位,提高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实施“突破关键环节”的战略,重点突破研发、设计、营销、品牌培育、技术服务、供应链管理、专门化分工等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和生产性服务业,切实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矛盾特征与“十二五”时期结构调整面临的起点 产业结构具有影响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就业和环境等方面的多重效应。过去一段时期我国产业结构比较好地发挥了其增长效应,但在分配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方面,产业结构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在环境效应方面,过度依赖重化工业的扩张,加上相关制度建设滞后,使得资源、环境难以为继。在就业效应方面,由于在剩余劳动力还没有得到充分转化就开始了资本深化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就业矛盾仍然突出。在分配效应方面,由于过度集中于一般加工制造环节,在全球产业链中,国外高端环节的垄断与国内加工制造环节的过度竞争与产能过剩,导致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摩擦加剧,并使得国民所得比重下降。总的来看,上述矛盾集中体现在研发、设计、品牌、营销、供应链管理和分工深化等关键环节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滞后而非简单数量比例关 系的不协调,我国产业结构的主要矛盾由过去部门之间的不协调转向关键环节及其相关生产性服务业滞后的制约。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摆脱国际经济危机影响和走出国内 经济调整迈向新繁荣的时期,是我国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的过渡时期;同时,也是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 第一,由工业化、城市化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仍将有条件取得比较高的速度增长,但很有可能呈现前低后高的格局。虽然此轮国际金融危机是在全球经济增长需要新的推动力,国内调整刚刚启动、前期积累的矛盾尚未得到有效释放的条件下爆发的,加快增长面临的制约因素较多、较强,从低谷到恢复到高速增长所需时间也会长一些,但工业化和城市化等支撑我国经济继续保持较高速度增长的基本面并没有根本的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