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代著名女乐舞人

汉代著名女乐舞人

汉代著名女乐舞人
汉代著名女乐舞人

汉代著名女乐舞人

xx

戚夫人(?-公元前194年)一称戚姬,名懿,下邳(今江苏邳州)人,祖籍秦末汉初定陶(今山东定陶),是汉高帝刘邦的宠妃,曾随刘邦征战四年,她也是西汉初年的歌舞名家,她擅跳“翘袖折腰”之舞,从出土的汉画石像看来,其舞姿优美,甩袖和折腰都有相当的技巧,且花样繁复。

戚夫人舞时只见两只彩袖凌空飞旋,娇躯翩转,极具韵律美。戚夫人还长于鼓瑟,节奏分明,情感饱满细腻,刘邦听之常不由自主地随声唱和,高兴时,两人开怀大笑,忧伤时则相对唏嘘不已。

汉高祖刘邦的宠姬戚夫人,本山东定陶人,是西汉初年擅长歌舞的名姬。戚夫人多才多艺,会鼓琴、歌唱,精于舞蹈。既会跳当时流行、刘邦又极喜爱的「楚舞」,又擅长「翘袖折腰之舞」。

所谓「翘袖折腰之舞」,看来不是某个舞蹈的专名,而是一种以舞袖、折腰为主要动作的舞蹈,是注重腰功与袖式变化的舞蹈形式。从汉画像砖石所见,多为舞袖、折腰,这是当时常用的舞蹈动作。

刘邦常与戚夫人在宫中歌舞作乐。相传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出宫后曾讲,每年正月十日,戚夫人等共入灵女庙,祭神歌舞,吹笛击筑,歌《上灵之曲》,接着「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到了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之相连爱。」这很像民间迎神赛会时群众性的娱乐歌舞活动,「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是人们手臂相连,一面唱歌,一面脚踏着拍子舞蹈,有如唐代的「踏歌」。

戚夫人曾红极一时,极得汉高祖宠爱。但汉高祖死后,势单力薄的戚夫人母子,惨遭汉高祖之妻吕后的毒手,先毒死其子赵王刘如意,后斩断戚夫人手脚,挖去眼睛,熏聋她的耳,又迫她喝下哑药,丢入窟室,叫作「人彘」。

后人赞美戚夫人的技艺,并深切同情她悲惨的遭遇。在不少反映这一历史故事的文艺作品中,都表现了上述感情。登位后,刘邦宠爱戚姬,渐渐冷落了陪他四处征战的结发妻子吕雉。戚夫人生有一子,名如意,被封为赵王,刘邦

认为太子刘盈软弱,不像自己,想要改立如意。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病重,自知不久于人世,于是就想换立太子,但在张良的计策下,太子于一次宴会中请来闻名遐迩的贤人“商山四皓”相随,换立之事已不可能,刘邦无奈,召来戚夫人,指着“四皓”背影说:

“我本欲改立太子,无奈他已得四皓辅佐,羽翼已丰,势难更动了。”说罢,长叹一声,戚夫人也凄楚不已,随后,刘邦让戚夫人跳楚舞,自己则借着酒意击筑高歌:

xxxx,一举千里。

羽翼已就,横绝xx。

横绝xx,当可奈何?

虽有xx,xx所施!

刘邦死后,刘盈即位,即汉惠帝,吕后便做了太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逼戚夫人穿上囚衣,戴上铁枷,关于永春巷舂米。戚夫人悲痛欲绝,乃作歌:

“xx,xx,终日舂xx,常与

死为伍!相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吕雉知道后,以此为把柄,毒死了刘如意,下令剪去戚氏的一头飘逸青丝,并且将戚姬的手脚砍断,用两只月牙形的钳子夹出了戚姬的眼球,用香烛熏聋了她的耳朵,灌哑酒,关在厕所里,起名为“人彘”。

吕后还特地要她的儿子皇帝去看,刘盈得知“人彘”就是戚姬时,大惊失色,泪流满面,喃喃说道:

“太残忍啦!哪里是人做的事,太后如此,我还凭什么治理天下!”他受不住惊吓,惠帝从此一厥不起,天天借酒消愁,不理朝政,只当了七年皇帝就病死了,年方24岁。说到赵王刘如意,这年不过十五岁,虽然名为封国之王,实际上年幼识浅,凡事都靠国相周昌主张。他自然也是吕雉铲除的对象。只是当年刘邦曾经郑重其事地向周昌托孤,吕雉征召了赵王三次,三次都被知道底细

的周昌硬邦邦地拒绝了。吕雉只好先召周昌,再召赵王。刘如意不敢拒绝,果然来到长安。

吕雉虽狠毒,刘盈却天性善良,无论如何都要想法子保全弟弟的性命。所以打从刘如意踏进长安地域的那一刻起,他就亲自出城迎接,并从此与弟弟同食同寝,使吕雉无从下手。刘盈每日有早起习射的习惯,年幼娇气的如意却无法坚持。刘盈心软,想想一时半刻也没什么要紧,就依了弟弟。可吕雉偏偏趁这半刻,鸩死了如意。

等到刘盈兴冲冲地回来,那温暖轻柔的床帐里,只剩下弟弟七窍流血的尸体。经历生平

◎时代:

xx初

◎xx:

xxxx

◎其夫:

汉高帝刘邦

◎非正常死亡方式:

折磨致死

◎非正常死亡原因:

得罪吕后

李夫人

孝武皇后李氏,倡家出身,中山人(今河北省定州市),父母兄弟妹均通音乐,都是以乐舞为职业的艺人。由平阳公主推荐给汉武帝。李氏被封为夫人,生汉武帝第五子刘髆(昌邑王),后追封为皇后。有兄弟姐妹:

李延年、李广利。是目前动用汉语资源来赞颂最多的美女:

先后有“倾国倾城”、“绝世佳人”、“姗姗来迟”等成语以及刘彻的《落叶哀蝉曲》,白居易的《李夫人》,李延年的《佳人歌》,美国意象派大师庞德的《Liu Ch'e》以及“玉搔头

”等诗词典故均因其而来,某种程度上可谓最美的女人。“夫人”是嫔妃的称

号,李夫人没有留下她的名字,薄命不薄命难说,祸水不祸水也谈不上,但这位死后许多年还能让汉武帝恋恋不忘的李夫人却实在不寻常。她的开始和结局同样不可思议。武帝的无尽思痛几乎全在她计划之中,美艳的容颜是她受宠的原因,而更在于她做人极有分寸,不因武帝的宠幸忘乎所以。一句“遗世而独立”衬托了她的本质,有可遇而不可求的距离美。李白的那句“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也许是李夫人所说的最好注脚。

赵飞燕

赵飞燕,原名宜主,是西汉汉成帝的皇后和汉哀帝时的皇太后。赵飞燕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传奇的人物和神话般的美女。在《汉书》中对她的描述仅仅只有少数几句,但关于她的野史却有许多。

在中国民间和历史上,她以美貌著称,所谓“环肥燕瘦”讲的便是她和杨玉环,而燕瘦也通赵飞燕,出身卑微,原来不过是宫中的一个婢女,平时干些端茶送水,扫庭洒户的杂活,没有什么名气。也许是天生丽质难自弃,被阳阿公主选去学歌舞。这赵飞燕天生就是个跳舞的材料,身材袅娜,娇小可爱,和杨贵妃比起来,是个骨感美人,不是有环肥燕瘦的成语吗?赵飞燕走路的姿态尤其撩人,仿佛是天生的猫步,如风拂杨柳,又如燕飞翩跹,有万种风情,故命飞燕。再加上歌舞双绝,就是现在也会成为众人瞩目的明星。汉成帝皇后(前45年—前1年)原名宜主(生),精通音乐,长安宫人,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因其舞姿轻盈如燕飞凤舞,故人们称其为“飞燕”。常用以比喻体态轻盈瘦弱的美女。

同时她也因美貌而成为淫惑皇帝的一个代表性人物。

赵飞燕可能算是中国古代最为杰出的著名舞蹈家,又是身材最为苗条,姿容最为秀丽的绝色美人。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应玄宗之诏创制“清平调三章”歌颂杨贵妃的艳美时,其中有“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之绝句。可见她的美,在大诗人李白心中,占有绝对的席位。

中国历代文人学士在吟诗作赋时多提到她的名字,并且创作了不少以赵飞燕为题材的小说、诗歌、绘画等文艺作品,唐代诗人徐凝作《汉宫曲》题写了:

水色箫前流玉霜,赵家飞燕侍昭阳。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

故而使得她精美绝伦的舞蹈技艺,广为传诵和发扬。赵飞燕,被称之中国古代最杰出的舞蹈家是当之无愧的。

留仙裙的来源

有一次,在湖里的船上,赵飞燕跳舞时几乎要摔下船去,皇帝急忙喊人拉

住她,结果把她的裙子拉破了,以后,很多人就学赵飞燕,故意让裙子后边有个缺口,还起名叫“留仙裙”,人一走起

来,隐约可以看见双腿,现在妇女的裙后开叉,据说就是这个时候传下来的。赵飞燕的妹妹美丽而体态丰满,也受皇帝喜欢,皇帝叫赵合德“温柔乡。”这也是现在的一个形容词。

汉代有一位身轻若燕、「能作掌上舞」的著名舞人──赵飞燕(原名宜主)。由于家藏有「彭祖分脉」之书,因此她「善行气术」。宜主长大成人,容貌绝丽,体态轻盈。后来父死家败,宜主与妹妹合德流落首都长安(西安),后辗转到阳阿公主家当婢女。宜主暗下功夫,刻苦钻研歌舞技术,由于她舞姿特别轻盈,故改名为赵飞燕。

一次,汉成帝微服出宫,到阳阿公主家,见赵飞燕舞艺超群,极为赞赏。于是召她入宫,封为婕妤(宫中女官),后又封为皇后。一次,赵飞燕在太液池瀛洲高榭表演歌舞《归风》、《送远》之曲,舞兴正酣,忽然大风骤起,赵飞燕扬袖纵身飘舞,好似将乘风飞去。成帝急呼左右拉住赵飞燕。风停舞罢,

飞燕的裙子被人抓出了皱褶,此后宫中流行一种有皱褶的裙式,名「留仙裙」。

成帝为赵飞燕特制了一个水晶盘,命宫人托盘,让飞燕在盘上起舞,倍增飘逸轻盈之美。

赵飞燕还擅走一种特别的舞步──踽步,走起来「若人手执花枝,颤颤然」,由于这是一种很难掌握的舞步,故此流传不广。

赵飞燕天生丽质,舞艺超群,因而得到皇帝的宠爱,以至被封为皇后,但由于出身微贱,在统治集团中,势单力薄。成帝一死,哀帝即位,不久哀帝死,平帝即位,即废赵飞燕为庶人,逼其自杀身死。

赵飞燕的舞蹈技艺久久被人传颂,后世有许多以赵飞燕为题材的小说、戏曲等,这并非因为她曾当过皇后,而是因为她是个杰出的古代舞蹈家。

唐姬

唐姬是东汉废帝(此处指东汉后少帝)弘农怀王刘辩的妃子。汉灵帝驾崩,皇子刘辩继位,后来被董卓所废,拘禁在小楼上。董卓让中书令官名李儒进献毒酒,弘农王说:

“这是要杀我啊。”于是不肯喝。李儒强迫弘农王喝,弘农王就与唐姬和宫女行酒令、宴会作别。酒令行到弘农王处,弘农王悲切地唱道:

“天道无常,如今即将改变,我的生活何其艰辛;我放弃了帝王的万乘之尊,退守到地方,只能做一介藩王;我被造反的臣子逼迫,性命不久;即将离开人世,要和你们阴阳两隔。”于是让唐姬起身伴舞,唐姬拂袖,翩翩而起,和着弘农王的歌,唱道:

“刘汉的天下分崩离析,被

各路豪杰割据一空;我身为皇帝的宠妃,而性命危在旦夕;如此孤独,我心中泛起无限的哀伤。”

唱完后,唐姬流泪呜咽,在座的诸位无不感伤。弘

农王对唐姬说:

“你是帝王家的妃子,必然不会成为官吏、百姓的妻子;你如果能够洁身自好,我也会感到幸福。我们从今以后就阴阳两隔,再也见不到了。”说完,就喝毒酒而死,死时年仅14岁。唐姬回到故乡颍川,父亲会稽太守唐瑁想要把她嫁出去,唐姬宁可死也不同意。等到李傕攻破长安,抄没关东地区,得到唐姬,想要娶她,唐姬就是不从,李傕最终没有和唐姬成婚。

尚书贾诩听说此事后,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汉献帝刘协。汉献帝感到悲怆,把唐姬迎接到宫里的后花园中,让当朝侍中带着节(一种官凭)拜她为弘农王妃。

华容夫人

华容夫人,汉武帝四子燕王旦夫人。燕王谋立事发,心中忧愤,置酒会宾客,席间自歌,华容夫人起舞续歌。歌毕,燕王自尽身亡,华容夫人亦从之而死。华容夫人所歌者,后人称为《起舞歌》。

起舞歌

发纷纷兮,寘渠。骨籍籍兮,亡居。母求死子兮,妻求死夫。徘回两渠间兮,君子将安居?

汉代舞蹈的审美特征

汉代舞蹈的审美特征 汉承楚风,汉代乐舞继承了“楚舞”风格。以折腰、舞袖来表现轻柔、飘逸的舞姿是“楚舞”的主要特征,汉代舞蹈文物充分显示了楚人的这种审美趣味。汉画像石更是有“汉风楚韵”之说。在山东临沂白庄和沂南县北寨等地汉墓出土的大量画像石中,有许多形象直观的乐舞图像,如腾挪踢跳、刚劲有力的“盘鼓舞”;有高髻细腰舞女表演的婀娜多姿的“巾舞”、“长袖舞”等,以巾绸的柔软回旋、飘逸多变,以长袖的抛曳环绕、飘动飞舞而体现宇宙的空旷无垠,使人产生无限遐想。 观察汉代出土文物上那些绚丽多彩、神色飞动的舞蹈场面,在我们清晰地感受其洒脱飘逸的同时,还给人一种“古拙凝重”之感。不管是杂技、舞蹈或是百戏表演,多见塌腰突臀、重力下沉的体态动作,且不显漂浮无力。如山东梁公林汉画像石上的三位长袖舞女,体态飘逸、舞袖轻柔,但其上方中间的舞者却呈臀部下沉的屈膝造型,给人以某种凝重感。这里的凝重绝非沉重,有人认为这是汉人自信,是其坚实的勇气和力量的一种气韵生动的精神写照。 汉代舞蹈受江淮文化和黄河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俗乐舞的发展高潮,既有北方坚实、舒朗、厚重的务实风格,又有南方巫文化影响下的洒脱、俏丽、敬事鬼神的谶纬情节。受董仲舒易学思想天人宇宙观的影响,人们创造了幽冥与昆山仙界的奇想,黄老之术散播的虚幻迷离,又为汉代文化注入了灵动飘渺的气韵,使得汉乐舞外观奔放古拙实则意蕴纤巧。 汉代精神是一种“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的雄浑气魄,是中华民族青春勃发的“少年时代”特有的乐观性格的体现,是一种崇尚阳刚、大气磅礴的英雄情怀,汉代乐舞的百戏场面是这种精神特征的典型体现。作为俗乐舞文化的一个高峰,汉代乐舞百戏也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汉乐舞百戏对后世的深刻影响 从汉代舞蹈文物和汉赋所描述的恢弘浪漫的歌舞乐艺及幻术杂耍的表演场景中,可以看出汉代乐舞百戏对后世的舞蹈及相关表演艺术发展的影响,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开创了我国古代乐舞雅俗共赏的新局面 汉代民间乐舞的兴盛对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历史作用。经历了西周礼乐制的势微、先秦雅乐的流失与衰落,汉代民间舞蹈在两汉封建制度的蓬勃发展中迅速成长壮大。平民出身的汉代统治者以崭新的思想观念,开明开放的文化策略,重新构建新乐舞体系,自西汉始,汉乐舞第一次拥有了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浑然不分的双重品格,也第一次成为雅俗趋同的主流的审美时尚。汉代的乐舞不仅有正宗的雅乐舞,如祭祀宗庙的《文始》、《五行》、《昭德》,礼仪性宫廷舞蹈《昭容》、《礼容》等,而且倡优舞伎表演的俗舞别开生面,且渐跃为主流。民间舞蹈更是如烂漫山花,似浩荡春风,使汉代舞蹈五彩缤纷。儒家素有“郑声淫,放郑声”的主张,然不可否认,与雅乐相对的俗乐新声,较前者确实更富有魅力。听古乐则唯恐高卧,听新声则兴高采烈。“文人不能怀其藻”,“武毅不能隐其刚”,就连板着面孔装腔作势的君王,在郑卫之音面前,也“严颜和而怡怿”,“幽情形而外扬”。进一步佐证了在汉代就已确立了我国乐舞艺术雅俗共赏的历史地位。 2、确立了舞蹈的娱乐功用 如果说周代总结了远古舞蹈,使之符合礼的规范,汉代舞蹈则是对规范的突破;如果说周舞主要用于祭祀与教化的目的,汉代舞蹈则更多地具有世俗娱乐的性质。关于这点已有不少学者曾指出。而在汉代文物所表现的百戏场景中,也反映出汉舞从古代乐舞祭祀的功能中解放出来后加速由娱神向娱人转变的轨迹。傅毅的《舞赋》在舞蹈思想方面最难能可贵的是把舞蹈作为艺术来看,强调舞蹈的

乐舞化_风_论汉代乐舞美学思想之_乐治_

收稿日期:2010 03 20 作者简介:袁禾(1956 ),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舞蹈史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2009年度重大项目 隋唐五代文学艺术思想史!(项目批准号:2009jj d750006)研究成果之一,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基金资助。 文章编号:1674 3180(2010)03 0083 05 乐舞化 风! * 论汉代乐舞美学思想之 乐治! 袁 禾 (北京舞蹈学院 舞蹈学系,北京 100081) 摘要: 乐治!是指由于乐舞的道德感化力量促成了社会的安定和谐而引起的对 治!的快乐,是汉代乐舞审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春秋战国沿至汉代的乐舞享乐之风导致的官乱民散,汉儒特别强调乐舞在社会教化方面的意义,他们的这种深信不移,归根结底是因为乐舞与人情、人性、人的生命密切相连。 关键词:乐治;乐舞;教化 中图分类号:J701 文献标识码:A Moralization function of Dance with Music On Joy in Order !in Aesthetics of Dance with Music in Han Dynasty Yuan He Abstract: Joy in order !means pleasure in the social order and rule because the dance with music plays a role in moralization and contributes to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y.It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aes thetic ideology of the dance with music in the Han Dynasty.Since the pursuit of hedonism in the dance with music is passed do wn from the Spring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to the Han Dynasty,as a result of which both the government and public have gone astray,Confucians in the Han Dynasty particu larly stress the function of moralization of the dance with music.The reason for their firm beliefs lies in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ance with music and humanity.Key words:joy in order;dance with music;moralization 汉代乐舞思想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充分继承了先秦乐舞思想,并且 大大丰富完善了先秦儒家乐舞美学理论。尤为重要的是,汉代人将 乐!视为天地精神的象征, 2010年5月第3卷 第3期 文化艺术研究 Studies in Culture &Art May,2010 Vol 3 No 3

从夏到汉代俗乐舞的发展概况

从夏到汉代俗乐舞的发展概况俗乐舞,是一种民间风俗推崇的民间乐舞,从目前出土的文物上看,最早的文物主要是夏代的,如1980年在山西临汾地区襄汾县陶寺出土的文物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约在公元前4300余年,相当夏代。所以推算夏代应该是乐舞的兴起阶段,到了汉代达到一个繁荣时期,可以说汉代是俗乐舞的时代。 古代人们主要用舞蹈来祭祀,以取悦神灵,祈求丰收和平,后来除了这些之外还用来供统治者娱乐等。随着舞蹈的发展,其内容不断被丰富,如原来都是很简单的手舞足蹈的动作,到后来舞蹈受杂技、幻术、角抵、俳优的影响向高难度发展,丰富了传情达意的手段,扩大了舞蹈的表现能力。从一些出土的文物上可以看出当时的演出场面是很生动的,如我在上课的时候留意到老师投影出来的一幅画,场面非常壮观动人,里面有很多种表演,如一大群舞女在婀娜多姿地跳舞,有壮士在飞奔的马上表演高难度动作,更有人一只手举着长棍,而棍上还有几个人在表演杂技,其动作灵敏得像个猴子,对比现在应该很少人敢这样做,一不小心就会丢性命的,我当时深深地被人们精湛的技艺征服了。 西周盛行雅乐舞,周王朝建立后,宫廷设置舞蹈机构,在整理前代遗存乐舞的基础上,结合新编乐舞,与宗法礼制对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强调乐舞的政治和教化功能。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礼崩乐坏,民间俗乐舞开始进入宫廷。秦始皇灭六国,八方乐舞齐聚咸阳,各国不同风格的舞蹈大大促进了俗乐舞的交流和发展,为汉代舞蹈的繁荣埋下了伏笔。到了汉代,俗乐舞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其原因主要是俗乐舞的兴盛,是适应了社会发展、文化需求、放开了礼教对乐舞娱乐功能的禁锢。汉代国力强盛,经济强盛,所以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都比较开放,所以俗乐舞就有了发展的机会。同时,汉武帝在中央设立乐府机构专门管理俗乐舞,汉武帝也深感俗乐舞的艺术魅力,因此俗乐舞成了宫廷舞蹈节目的主要内容。俗乐舞经常和杂技和武术一起在角抵百戏中表演,相互发生多方面影响,汉代杂技中许多跳、转、滚、翻、扑、跌的技巧被舞蹈吸收,逐渐发展成我们今天看到的丰富多彩的舞蹈。 俗乐舞的发展主要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统治者的影响,如西周实行礼乐制度,有严格的封建礼教,因此盛行雅乐舞,这是俗乐舞没有发展的机会,而到了汉代,汉武帝设立乐府,专门管制乐舞,这时候俗乐舞得到了发展的良好时机并迅速繁荣。总结起来,俗乐舞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夏开始兴起,之后一直到春秋战国都是发展时期,且速度比较缓慢,秦汉时期得到快速发展,并在汉代达到繁荣。

汉代百戏

汉代百戏 一、百戏的起源 我国古代的表演艺术,经过春秋战国时期“新乐”的兴起,到汉代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西汉盛行的“百戏”便是当时表演艺术水平的标志。我国的乐舞百戏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地域性。汉代的百戏不都是戏曲,它是作为我国古代乐舞、杂技表演之总称,更是各种综合艺术的统称。是经春秋战国到秦代的孕育,至汉代时蓬勃发展起来。它起源于秦汉漫衍之戏,也就是由人装扮成珍异动物并表演。百戏上承夏代乐舞、周代散乐、下启魏、晋、唐、宋、元、明、清各代的戏曲、乐舞、杂技艺术。它的兴起冲破了周礼所规定的“礼乐”的束缚,抛弃了僵化的庙堂歌舞,代之以活泼新鲜的民间歌舞等。百戏的蕴涵量极为丰富,它不仅反映了我国古老文化传统的深厚和表演艺术的多彩,而且对我国整个艺术的发展,有着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并起着有利的推动作用。可以这样说,在我国现存的戏曲、歌舞及杂技等艺术中,大都具有古代“百戏”的因素和特征。 “百戏”一词,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已经出现。百戏的起源和一切文化艺术活动一样,无疑地,也是植根于原始人类的劳动和实践。从文献记载来看,战国、秦代和西汉初年,乐舞和百戏虽然都已产生,但似乎还是各自分离的。较早的百戏,只是伴随着音乐和节奏进行表演,并未加进演唱,场面不甚壮观。而较早期的歌舞,则常常是和饮

酒与狩猎联系在一起,也并未与百戏相结合。汉武帝以前,音乐、舞蹈、百戏往往是分属于不同门类艺术的单独表演。但到了汉武帝时,不但百戏的种类大大增多,而且常常是配合着音乐、歌唱、舞蹈来共同进行表演,所以有“歌舞百戏”之称。 二、汉代政府为发展百戏所采取的举措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奠定中国文明的重要时期,不仅统一了全中国的疆域,在文化上也有高速的进展,在文学艺术上,提倡辞赋,设立乐府,推动了乐舞的发展。汉代,是我国乐舞、杂技等艺术发展最繁荣的时期。汉代经过文、景时期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天下殷富,财力有余,国势空前强大,人民生活安定,这就为广泛开展“百戏”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百戏活动,在汉代能有一个比较繁荣的局面,除了当时国内安定,人民生活比较安宁等客观条件外,同当时统治者的重视与提倡是分不开的。这些封建统治者为了满足个人的享乐,都很重视乐舞。把它作为主要娱乐工具,同时还把演出“百戏”作为对外夸耀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在汉代,为了发展“乐舞百戏”,大致采取了几种重要措施: 首先,建立国家乐府机构,乐府十分重视民歌民曲的搜集汉武帝设置了庞大的乐府官署,采集巷陌歌谣,制作乐谱,训练乐员,推动了乐舞的发展。当时的乐舞分为六部:鼓吹曲、相和歌、杂曲、清商曲、横吹曲、杂歌谣辞。宫廷舞蹈名目繁多,有文坛舞、武德舞、五行舞、四时舞、昭德舞、盛德舞、云翘舞,还有描写武王伐纣的巴渝舞、刘

汉代著名女乐舞人

汉代著名女乐舞人 xx 戚夫人(?-公元前194年)一称戚姬,名懿,下邳(今江苏邳州)人,祖籍秦末汉初定陶(今山东定陶),是汉高帝刘邦的宠妃,曾随刘邦征战四年,她也是西汉初年的歌舞名家,她擅跳“翘袖折腰”之舞,从出土的汉画石像看来,其舞姿优美,甩袖和折腰都有相当的技巧,且花样繁复。 戚夫人舞时只见两只彩袖凌空飞旋,娇躯翩转,极具韵律美。戚夫人还长于鼓瑟,节奏分明,情感饱满细腻,刘邦听之常不由自主地随声唱和,高兴时,两人开怀大笑,忧伤时则相对唏嘘不已。 汉高祖刘邦的宠姬戚夫人,本山东定陶人,是西汉初年擅长歌舞的名姬。戚夫人多才多艺,会鼓琴、歌唱,精于舞蹈。既会跳当时流行、刘邦又极喜爱的「楚舞」,又擅长「翘袖折腰之舞」。 所谓「翘袖折腰之舞」,看来不是某个舞蹈的专名,而是一种以舞袖、折腰为主要动作的舞蹈,是注重腰功与袖式变化的舞蹈形式。从汉画像砖石所见,多为舞袖、折腰,这是当时常用的舞蹈动作。 刘邦常与戚夫人在宫中歌舞作乐。相传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出宫后曾讲,每年正月十日,戚夫人等共入灵女庙,祭神歌舞,吹笛击筑,歌《上灵之曲》,接着「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到了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之相连爱。」这很像民间迎神赛会时群众性的娱乐歌舞活动,「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是人们手臂相连,一面唱歌,一面脚踏着拍子舞蹈,有如唐代的「踏歌」。 戚夫人曾红极一时,极得汉高祖宠爱。但汉高祖死后,势单力薄的戚夫人母子,惨遭汉高祖之妻吕后的毒手,先毒死其子赵王刘如意,后斩断戚夫人手脚,挖去眼睛,熏聋她的耳,又迫她喝下哑药,丢入窟室,叫作「人彘」。 后人赞美戚夫人的技艺,并深切同情她悲惨的遭遇。在不少反映这一历史故事的文艺作品中,都表现了上述感情。登位后,刘邦宠爱戚姬,渐渐冷落了陪他四处征战的结发妻子吕雉。戚夫人生有一子,名如意,被封为赵王,刘邦

论中国古代乐舞文化发展的高峰

论中国古代乐舞文化发展的高峰 发表时间:2015-10-23T10:07:35.763Z 来源:《教育学》2015年10月总第87期供稿作者:韩莉娟[导读] 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宫廷燕乐是唐代乐舞民族性、个性化和多样性的体现,可谓海纳百川,兼容并包。韩莉娟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050228 摘要:纵观中国古代舞蹈史,中国乐舞文化发展的高峰期是周代、汉代、唐代这三个朝代。本文分别论述了周代是雅乐舞文化发展的蓬勃时期;汉代是乐舞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唐代是乐舞文化发展的辉煌时期。关键词:雅乐舞俗乐舞燕乐舞 在中国古代乐舞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三个非常繁盛的历史时期,这就是周代、汉代和唐代。 一、周代是乐舞文化发展的蓬勃时期 1.建立较为明确的宫廷雅乐体系。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作乐”,是将“礼”、“乐”相互结合,把乐舞与统治秩序和伦理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让人们通过乐舞的习演,使内在的道德修养与外在的行为规范完美统一于一体。周公“制礼作乐”的主要内容有六大舞、六小舞,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乐舞,也是当时统治阶级对于后代的教育内容之一。周代的郊社、宗庙、宫廷礼仪、乡射及军事典礼等一系列活动都要使用配套乐舞,歌乐舞是这些仪式的组成部分,有固定的搭配,大致是歌乐—奏乐—歌曲、笙奏相间—合乐,其程序就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较为明确的雅乐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 2.民间乐舞全面兴旺繁荣。战国时期,民间乐舞的影响力超过日益僵化的旧雅乐,全面兴旺繁盛起来。《诗经》的产生为我们提供了周代乐舞诸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诗经》之《风》、《雅》、《颂》三类,《国风》之民间乐舞,形式活泼,质朴清新,舞蹈擅长,道具运用有羽、弓、簧等,舞者容貌姣好,动作流畅,由此可见这一时期舞蹈的审美取向。《雅》、《颂》所反映的乐舞,主要是歌颂统治阶级,属于当时的正统乐舞。除此之外,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楚辞》也体现了诗与音乐的关系。《楚辞》之《九歌》就是根据民间巫歌加工而成的祭祀歌舞辞。《九歌》各篇写法多样,舞蹈也有群舞、独舞、歌舞加伴唱等多种形式,各篇乐舞节奏气氛相互间也有变化对比。 二、汉代是乐舞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 1.乐舞“角抵百戏”广为流传。由于汉代政治宣传、统治阶级娱乐的需要,导致角抵百戏空前发展。角抵百戏表演丰富多彩,有举援大木者,有曲折肢体者,有跳跃轻巧如猿猴者,有攀高宛如燕龙者,有舞巾舞袖者。同时汉乐舞与“角抵百戏”中其他各种技艺相互吸收和渗透,使得汉乐舞具有技艺结合、技艺并重的特点,观赏性也有所增强。 2.缤纷多彩的汉代俗乐舞。汉代俗乐舞是包含在“百戏”中的,在琳琅满目的汉舞世界里,这些形式各异的百戏歌舞,按其特征可大致分为四类:一是以手巾、袖为容的舞蹈;二是手持刀、剑、棍、铎等器物的舞蹈;三是载歌载舞的形式;四是模拟鸟兽之形的舞蹈。 3.中外各民族乐舞文化大交汇。中外各民族乐舞文化互相交流影响,比较突出的是西域乐舞的传入即“胡乐胡舞”。此舞传入中原后,无论皇室还是百姓都非常喜欢,盛行状况在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均有所反映。汉武帝时,中原与辽东半岛、朝鲜半岛乐舞交流频繁,吉林省吉安出土的高句丽古墓“百戏”壁画就是最好的例证。 三、唐代是乐舞文化发展的辉煌时期 1.唐代乐舞体现了古代艺术的高度发展。首先,唐代首次出现以动作力度和风格特征来进行舞蹈分类,主要有软舞、健舞之分。这表明了唐人对乐舞的分类突破了传统观念,更加突出了舞蹈动作的风格特点,侧重于舞蹈本体的表现。这种舞蹈分类,对于古代乐舞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其次,乐舞新作唐代阵舞《破阵乐》是大型群舞,其性质属武舞类,表现了大唐的国武皇威,体现了文武兼备的帝王思想。它是唐代变化较多,影响较大,应用范围较广的一种延续周代“功成作乐”传统的乐舞,同时也充份体现了唐代乐舞艺术的生命力。第三,唐代乐舞荟萃,其中《霓裳羽衣》是唐代乐舞中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 2.兼容并包的唐代宫廷燕乐。唐代燕乐是礼仪与乐舞的结合,主要用于娱乐欣赏,糅合了前代乐舞、民间俗乐和西域胡乐舞,兼有典礼、娱乐、表演等多重功能。部伎乐舞是唐代燕乐的主要内容,如七部伎、九部伎、十部伎、坐部伎、立部伎。其中七部伎、九部伎、十部伎汇集了这一时期中原传统乐舞、西域胡乐舞之精粹。十部伎汇集了多国家、多民族的乐舞,象征开国定邦的丰功伟业。坐部伎和立部伎,主要体现本土乐舞文化,突出技艺水平和风格特点,主要是为帝王歌功颂德。宫廷燕乐是唐代乐舞民族性、个性化和多样性的体现,可谓海纳百川,兼容并包。 3.中外乐舞文化交流频繁及乐舞汉化。自唐至盛唐,外国各地多向唐王朝进献乐舞。如:南诏王(今云南)进献的《南诏奉圣乐》;从古印度传入的《天竺伎》等。民俗乐舞“踏歌”传到日本后,与日本的歌垣逐渐融合。古朝鲜吸收了大量中国乐舞文化,学习流经中国的西域乐器,如横吹笛箫,乐舞有“玄鹤”等。而外来乐舞的汉化表现在如原中亚一代的民间舞《柘枝舞》,唐初为健舞《柘枝》后经汉化后成为软舞《屈柘枝》,风格温文尔雅。 参考文献 [1]王宁宁中国古代乐舞史.山西人民出版社[M],2008。 [2]李希凡中华艺术通史简编[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袁禾中国舞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金秋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茅慧夏商周舞蹈.大连出版社,2005。

从像砖中了解汉代乐舞的动作特征

从像砖中了解汉代乐舞的动作特征 汉代统治时期,为了适应封建统一国家的需要,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并进行了一系列制度改革,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在其政治、经济稳定的社会背景下,乐舞艺术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尤其是表演性的女乐歌舞。两汉的乐舞融汇了各民族民间乐舞的内容和表演技巧,舞蹈艺术水平大为提高,构成了我国乐舞历史发展的新高峰。 汉代是文化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它表现在舞蹈活动的普遍兴盛,乐舞百戏等表演艺术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舞蹈和舞人;西域乐舞杂技幻术和边疆少数民族舞蹈的传入,以及乐府在汇集民间乐舞中的重要作用等等。然而汉画像砖石是最能反映汉代舞蹈形象的珍贵史料,它向我们展示了汉代舞蹈的百态风貌。由于汉代舞蹈经常与“百戏”中的其他节目掺杂或相间演出,偏重技巧表演的杂技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舞蹈的发展。汉代舞蹈具有技艺结合、技艺并重的特点。同时汉代充分利用舞具、舞服,抒发感情、加强美感,成为我国传统舞蹈的特色之一。汉代舞蹈具有技艺结合、 技艺并重的特点,“女乐”也不例外。这一特点,至今仍保存在我国的许多传统舞蹈中,成为中国舞蹈的特色之一。 一、汉画像砖石中的女乐舞姿 南阳出土的汉化像石中,有两个“女乐”舞人在四乐人的伴奏下,并列齐折腰,舞人脚下还有四个圆形状物,可能是盘和鼓。这证明了汉代表现腰功的折腰动作,是《盘鼓舞》中的重要技巧。又如戚夫人的“翘袖折腰之舞”,所谓“翘袖折腰之舞”,是一种以舞袖、折腰为主题动作的艺术舞蹈,是注重腰功与袖式变化的舞蹈形式。从汉画像石所见舞姿,多为舞袖、折腰,可见这是当时常用的舞蹈动作。山东画像石有一乐舞图,一人仰面,深下腰,另一人倾身面向折腰者,挥袖而舞。两人姿态各异,却彼此呼应协调。 山东安丘汉画像石中,有好几幅细腰长裙,盛装打扮的人物形象,他们手执长巾,缭绕空际,那圈纹、波纹的流动线条,显示了舞巾的动态。浙江海宁出土的汉画像石中,那越身腾空的舞巾者,舞姿奔放而优美;脚下有盘,似在表演“盘舞”时同时舞巾。再现了《巾舞》的形态样貌。

汉代舞蹈艺术的楚风汉韵探源解析

汉代舞蹈艺术的楚风汉韵探源解析摘要:汉代,历时四个多世纪,和同时期的罗马帝国与印度的孔雀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并与之后的唐朝合称为“强汉盛唐”。汉代历史悠久,文化绚烂,舞蹈艺术文化之所以如此纷繁复杂,是朝代的历史造就了它,那不是一种巧合,历史的脚步必然推动着它的发展,它的内涵底蕴如此深厚,妖娆灵动的荆楚巫风与淳朴厚重的尊周礼制融合凝结,造就出别样的艺术形式,那舞蹈中的狂放大气让人畅想不已,是什么样的国情造就了它,又是什么样的时代成就了它,走进汉代,走进历史,回到那久远的文明深处,品味舞蹈所带来的别样震撼 关键词:汉代舞蹈;荆楚;儒道;百姓;女乐 汉朝所在的历史时期是在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与“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合称两汉。汉朝是一个强大的帝国,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和之后的唐朝合称为“强汉盛唐”。汉帝国和同时期的罗马帝国与印度的孔雀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汉朝统治时期所确立的社会与政治制度,一直延续到20世纪。所以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称呼自己为”汉人”,而中华民族中以 1 华夏族为主的中原部族集团亦慢慢被统称为“汉族”,其文字系统亦称为“汉字”。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刘邦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在手下萧何、韩信、张良等人的辅助下,在垓下之战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并正式称帝,定国号汉,汉朝就此开始。历经孝惠皇帝刘盈、孝武皇帝刘彻、孝昭皇帝刘弗陵等三十位皇帝。其疆域最广,西到葱岭(帕米尔高原)、西北至大巴尔喀什湖、北临贝加尔湖、

东北起于黑龙江口直达西南青藏高原,同时东南由滨海到南面岭南。疆域如此辽阔,可谓是史无前例 一、汉代舞蹈的历史支撑 汉朝的政治制度离不开秦朝的政治基础,这所谓“汉承秦制”,一个独立的朝代是不能存在的,它或多或少都被以前的历史影响着,同时也影响着以后的社会发展。虽然说汉代延用了秦始皇执政时的政策,但是废除了一些暴政酷刑。鼓励生产,轻徭薄赋。着力于农业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收到了显著的成效。所以人们才有自娱自乐,这为汉代艺术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汉代的疆域之广,那么它的文化就存在多元化。在武帝时期,曾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这为在吸收外来文化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除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密切交往,对外交流更是频繁。匈奴、乌恒、鲜卑、蛮越、夷、氐、羌以及楼兰、罗马、波斯等等都有过交往,交往必然会对 2 双方产生影响,文化、经济、政治都包括在其中,以及老百姓日常生活用品、食物,现今我们使用的调料胡椒就是汉代时期从外引进而来的最好例子。汉族在同少数民族及域外的文艺交流中,从汉舞百戏中可以得到再现,《吞刀吐火》、《自肢解》、《易牛马头》、《自缚自解》以及象的表演都是中外交流的体现,其中不乏统治范围内的少数民族,汉初建国时曾对边陲的很多少数民族进行了攻伐兼并,这种兼并所带来的就是文化的杂融,使得汉文化丰富多彩,以至于汉代艺术繁荣绚烂 二、汉代舞蹈的思想基础 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初汉,文景两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之后得以休养生息。采用“与民休息、清静无为的黄老政策”。推行皇帝、老子的思想,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面对着那时候变革的社会,他的主张从实质上看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尽管当时没有

近十年汉画像石中的汉代乐舞研究综述

近十年汉画像石中的汉代乐舞研究综述 文学院 10级1班宁夏学号:2010013666 摘要:汉代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汉代歌舞是中国古代歌舞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画像石上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乐舞图像将二者完美的结合,不仅再现了雄浑广博的大汉风韵,更体现了当时文化繁荣、气势恢弘的时代精神。近十年,随着汉代画像石的不断挖掘,对汉代画像石上的汉代乐舞研究也日益繁盛。本文将从汉代乐舞画像石的地区分布及特征、乐舞类型、审美以及影响四个方面对近十年来关于汉画像石上的乐舞研究进行整理。 关键字:汉乐舞画像石分布地区乐舞类型审美影响 一、汉代乐舞画像石分布地区及特征 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上,汉画像石的分布十分广布,卫雪怡在《汉画像石的乐舞研究》中对汉乐舞画像石的区域分布及特征进行了阐述。她将汉乐舞画像石分布地区分为四个大区域,分别是:画像石数量最多、分布区域最广的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河南省中部的广大区域;以南阳为中心,包括湖北省北部地区在内的区域;以成都、重庆为轴心的川渝地区和陕北、晋西地区。以山东为首的第一个分布区域受儒家文化和道家升仙思想影响颇深;以南阳为代表的第二个区域受楚文化影响最大,长袖细腰、轻盈飘逸的楚舞风格、小型乐队的表演艺术等形式是此区域汉乐舞画像石的主要艺术特征;以成都、重庆为轴心的第三个区域深受巴渝文化影响,浓郁的西域文化风貌,手持鼗鼓和排箫的伏羲、女娲图以及独特的巴人民间舞蹈是本区乐舞汉画像石最为显著的艺术特征;陕北、晋西地区的乐舞画像石以剪影似的科化手法、鼓员敲击建鼓是动作缺乏舞蹈性、长袖舞伎人衣长袍、挥广袖舒缓而舞为主要艺术特征。除了以上四大汉乐舞画像石区域,卫雪怡还阐明散见于各省的画像石也不少,但数量有限、画面表现内容相对单一,不具有代表性和区域性特征[1]。关于汉乐舞画像石地域分布,吴金宝对于分布区域划分和特征描述与卫雪怡大致相同但稍有差异,他从深沉厚重的苏鲁豫皖边界区的艺术风格、迤逦灵动、迷离浪漫的南阳区乐舞艺术风格和博采众长、独具特色的四川去乐舞艺术风格对目前各地出土的汉代乐舞画像石的内容、形式、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描述总结[2],对于相关方面的研究有一定价值。关于汉代乐舞画像石地区分布的研究梁宇在《从汉画像砖石上寻访汉代舞蹈》[3]中也有简单阐述,但是分类不如前两位清晰、描述也没有前两位详细。 除了对汉代乐舞画像石整体分布及特征的研究以外,对各代表区域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其中对南阳地区的汉代乐舞画像石研究最为突出:王松阳从图像学角度,以汉代画像入手,探讨了百戏中舞蹈艺术的形式与内容,女乐歌舞表演的技术和韵味,“四夷”之乐与汉乐舞的融合与繁荣,以及汉代贵族间自娱性的即兴舞蹈和礼仪性舞蹈“以舞相属”风俗等方面对南阳汉代乐舞画像石进行了研究[4];黄茜文以南阳汉代画像石中的乐舞图像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通过乐舞图像中的舞姿形态、表演形式以及对汉代社会文化娱乐生活的折射等方面来追溯汉代艺术的嬗变轨迹[5];田平以南阳汉乐舞画像石为标准从六个方面欣赏汉画像乐舞艺术的审美内涵:飘逸轻盈奔放的舞技给人一种艺术美的享受;用生动形象演绎出震人心弦的旋律美;舞蹈者妩媚动人的形象给人一种自然美的愉悦;夸张变形,出奇制胜;寓巧于拙,稚拙朴实之美;“形神兼备”——汉画乐舞具有传情达意的美学意蕴 [6];王蕊研究的是南阳汉画像石刻与汉乐舞融合所产生的双向审美效应的表现和内在成因与机制[7];王孟秋则是对南阳汉画像石中常见的几种乐舞形式——建鼓舞、长袖舞、盘鼓舞进行了探讨,讲述它们各自的舞蹈艺术特点,分析了汉代乐舞繁荣的原因。通过研究汉画像石

从汉画像石看汉代乐舞艺术

从汉画像石看汉代乐舞艺术 汉代乐舞是伴随着汉代经济繁荣、文化兴盛而发展起来的宫廷表演艺术。我们今天还能从出土汉墓的大量画像石中欣赏到汉代乐舞的某种神韵。 在山东临沂市白庄和沂南县北寨等地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中,有大量形象直观的乐舞图像,如长袖舞、折腰舞、鼓舞、抚瑟、吹竽等,它充分体现了当时乐舞精湛绝伦的技艺和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画像中的女伎舞姿皆呈长袖细腰的阿娜之态,加上折腰、倒立等精彩的表演艺术,又呈现出一种力量的壮美。 源于楚国的长袖舞和折腰舞为汉高祖刘邦所喜爱。据《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在平定黥布叛乱凯旋途中路经故乡沛郡时,大宴父老乡亲,“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从此留下了著名的楚味浓郁的《大风歌》。在楚汉战争的关键时刻,刘邦又巧妙地利用“四面楚歌”打心理战,瓦解敌军,致使项羽军队几乎不战而溃,。晚年的刘邦谋废太子孝惠,另立宠姬戚夫人之子,事未成,乃令夫人作楚舞而自歌《鸿鹄歌》以抒发心绪。由此可以看出,刘邦无论悲喜,都善于运用楚歌楚舞来表达自己的情怀,展现他对楚歌楚舞的迷恋。而从上行下效的角度来讲,刘邦的这种嗜好自然推动了长袖舞的普及和发展。 “长袖”是舞蹈中必不可少的助舞道具和艺术特色之一,汉画中的长袖形状有两种:一为喇叭形状的筒袖,一为袖口端接一长飘带。临沂市白庄汉墓画像石中长袖属前一种形式。“长袖”后来演化为两支:一支长袖更加长,变为巾舞,其舞名亦随之改称“长巾舞”;另一支演化为“水袖”,后来成为中国古典戏曲不可缺少的艺术表演形式之一。折腰舞后来则分别被舞蹈、杂技、戏曲、体操等所吸收继承,杂技和体育中的“踏鞠”、“蹴鞠”技艺就与长袖折腰舞融汇在一起。汉代画像石上的舞蹈图像显示了源于楚人的审美趣味。在数以千计的舞蹈图像中,舞蹈者们均着长袖舞衣,长袖或柳枝低垂,或回雪漫卷,或飞扬于空。细腰的表现,以女舞为最甚,个个杨柳细枝显得灵巧飘逸。河南省南阳汉代画像石所表现的舞蹈者细腰达到细若束素的程度。在山东省临沂市白庄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中的舞蹈杂技者均为男伎,表演者有挥舞长袖、单膝着地后脚翘起的舞者;有翻身倒立双脚在空中为弓箭步态者;有右腿弓左腿欲提双手持桴展臂轮翻击鼓者。为舞者伴奏的有吹排箫、吹笙、吹埙、振铎、敲鼓的乐队。在陕西省绥德的汉画像石中,有男女对舞的表演,女舞伎身姿秀美,动作轻盈柔曼,为站立姿舞,其身旁的男舞,则头部夸张,表情滑稽,体态粗壮且半蹲。这种谐趣气氛的表演与一高一低的舞姿和今天我国民间流行的《秧歌》、《花灯》等舞蹈动作十分相似。 在汉代乐舞中较常见的舞蹈形式还有面具舞。舞者各戴假面具,或执兵器作攻战姿态,或戴木质假面扮十二神兽。他们手持各种兵器绳索,模拟驱赶杀逐之状。与假面具舞相近似还有各种拟兽舞蹈,舞者的假面具有的似猪,有的像猴。山东省沂南县出土的汉画像石百戏图上有一只凤鸟,上身地鸟首彩羽,下面露出一人下身,束裙穿裤着鞋。另有一巨鱼,鱼身上部露出二人上身,各戴平巾帻,着高领大袖衣。右手执鼗鼓的似兽舞蹈。这种舞蹈也是当今我国民间龙舞、狮舞等拟兽舞蹈的表现手法之一。

汉代乐舞中巴蜀乐舞的体现与表达

Yi Shu Ping Jian 汉代乐舞中巴蜀乐舞的体现与表达 韩坤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汉代是封建社会初期的一个上升时期,国力强盛,政治、经济水平在当时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准,舞蹈在这一良好的基础条件下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态势,其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都较之先秦形成了飞跃。川渝地区作为现代中国的经济、文化重镇,在古代时期却是偏远的未开发地区。但恰恰是其地理位置导致了川渝地区的乐舞表达形式的不同,本文就川渝地区汉代历史遗存进行梳理,阐述中原地区与川渝地区乐舞发展的不同走向与联系。 关键词:汉代乐舞巴蜀文化 中图分类号:J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6-0088-02 一、汉代政治的巩固 汉代,分为西汉(公元前202年12月-公元8年11月)与东汉(公元25年6月-公元220年11月)。是经历过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之后的大一统。是中国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在汉代初期异姓王的封地总面积超过了汉郡,他们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行政方面自主,名为汉臣,实际上是汉廷所不能控制的独立王国。汉高祖刘邦以及统治集团先后铲除了韩信、彭越、英布,其他的几个异姓王也相继被杀或被废除,仅存的长沙王吴芮因为实力弱小得以保存。自此解除了异姓王对汉朝政权的威胁。而后因为惠帝刘盈的孱弱,国家大权渐渐落入吕后之手,惠帝死后吕后便掌握了实权,独揽朝政,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和刘氏宗亲深感愤慨,但迫于吕后势力和惧怕吕后的凶残手段而敢怒不敢言。吕后死后诸吕怕受伤害和排挤,便在上将军吕禄家中共谋作乱造反之事。后被发觉,齐王刘襄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不分老幼全部处死,自此吕氏集团彻底消灭。而在诸吕之乱后迎来了西汉的第一个稳定时期—— —文景之治。 二、川渝地区概述 川渝,“川”是现在四川省的简称,“渝”是现在重庆市的简称,两地原本同属一个省份(四川省),并且,由于两地都处于四川盆地,在文化、语言、风俗乃至食物、特产、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都极为相似,故而“川渝”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亦是一个文化概念,在中国文化分区上属于巴蜀文化副区。而在古代,四川和重庆则合称巴蜀,即蜀国和巴国。 巴国,以今重庆市为中心,巴人在夷城(今湖北长阳土家自治县境内)建立了第一个巴国的国都。在先秦时期是地处西南地区、嘉陵江中上游的一个国家,国都江州,即今重庆市江北区。最早兴起于商周,公元前316年,秦朝灭巴国,并在此设巴郡,自此巴国纳入华夏文化。 蜀国,也称古蜀国,蜀国是由蜀族人鱼凫氏建立,经历了729年,于前316年10月因与巴国矛盾,巴国请秦国援助,被秦国司马错所灭。关于蜀国历史最著名的诗句便是李白的《蜀道难》:“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在西汉时期,西南地区则被设为七个郡(汉代时期施行郡县制):蜀郡、广汉郡、巴郡、犍为郡、越隽郡、益州郡、牂牁郡,到了东汉则成了十三郡:蜀郡、犍为郡、朱提郡、越隽郡、牂柯郡、建宁郡、永昌郡、汉中郡、广汉郡、梓潼郡、巴郡、巴西郡、巴东郡。这些郡都同属益州,而其中巴郡、蜀郡即是曾经的巴国和蜀国,今川渝地区。由此可见,曾经辉煌的巴蜀,在汉代时期受到了中央集权的压制,也与中原文化和汉族思想有了较为亲密的接触。 三、汉代乐舞发展 汉代是封建社会初期的一个上升时期,国力强盛, 88

汉代百戏研究

汉代百戏研究 本文发表于《重庆大学学报》(CSSCI)增刊,2007.7月出 字数限制,节选。 一、百戏的起源 我国古代的表演艺术,经过春秋战国时期“新乐”的兴起,到汉代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西汉盛行的“百戏”便是当时表演艺术水平的标志。我国的乐舞百戏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地域性。汉代的百戏不都是戏曲,它是作为我国古代乐舞、杂技表演之总称,更是各种综合艺术的统称。是经春秋战国到秦代的孕育,至汉代时蓬勃发展起来。它起源于秦汉漫衍之戏,也就是由人装扮成珍异动物并表演。百戏上承夏代乐舞、周代散乐、下启魏、晋、唐、宋、元、明、清各代的戏曲、乐舞、杂技艺术。它的兴起冲破了周礼所规定的“礼乐”的束缚,抛弃了僵化的庙堂歌舞,代之以活泼新鲜的民间歌舞等。百戏的蕴涵量极为丰富,它不仅反映了我国古老文化传统的深厚和表演艺术的多彩,而且对我国整个艺术的发展,有着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并起着有利的推动作用。可以这样说,在我国现存的戏曲、歌舞及杂技等艺术中,大都具有古代“百戏”的因素和特征。 “百戏”一词,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已经出现。百戏的起源和一切文化艺术活动一样,无疑地,也是植根于原始人类的劳动和实践。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和发展,和自然界展开斗争的过程中,依靠自己的体力和智能,创造了跑、跳跃、支撑、攀登、爬越等技能。在狩猎和战争中,他们发明了各种武器,有了弓箭,就产生了射的技能;有了尖形石和剑,就产生了击和刺的技能。正是以后发展各项杂技、武术和舞蹈活动的基本手段。从文献记载来看,战国、秦代和西汉初年,乐舞和百戏虽然都已产生,但似乎还是各自分离的。较早的百戏,只是伴随着音乐和节奏进行表演,并未加进演唱,场面不甚壮观。而较早期的歌舞,则常常是和饮酒与狩猎联系在一起,也并未与百戏相结合。汉武帝以前,音乐、舞蹈、百戏往往是分属于不同门类艺术的单独表演。但到了汉武帝时,不但百戏的种类大大增多,而且常常是配合着音乐、歌唱、舞蹈来共同进行表演,所以有“歌舞百戏”之称。 二、汉代政府为发展百戏所采取的举措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奠定中国文明的重要时期,不仅统一了全中国的疆域,并且在工业、商业、农业上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在文化上也有高速的进展,如在礼乐方面,继承了一部分周代的典制和秦代的朝仪;在学术上,斥百家而“独尊儒术”,作为巩固政权的工具;在文学艺术上,提倡辞赋,设立乐府,推动了乐舞的发展。汉代,是我国乐舞、杂技等艺术发展最繁荣的时期。汉代经过文、景时期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天下殷富,财力有余,国势空前强大,人民生活安定,这就为广泛开展“百戏”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百

汉代著名女乐舞人

汉代著名女乐舞人 戚夫人 戚夫人(?-公元前194年)一称戚姬,名懿,下邳(今江苏邳州)人,祖籍秦末汉初定陶(今山东定陶),是汉高帝刘邦的宠妃,曾随刘邦征战四年,她也是西汉初年的歌舞名家,她擅跳“翘袖折腰”之舞,从出土的汉画石像看来,其舞姿优美,甩袖和折腰都有相当的技巧,且花样繁复。戚夫人舞时只见两只彩袖凌空飞旋,娇躯翩转,极具韵律美。戚夫人还长于鼓瑟,节奏分明,情感饱满细腻,刘邦听之常不由自主地随声唱和,高兴时,两人开怀大笑,忧伤时则相对唏嘘不已。 汉高祖刘邦的宠姬戚夫人,本山东定陶人,是西汉初年擅长歌舞的名姬。戚夫人多才多艺,会鼓琴、歌唱,精于舞蹈。既会跳当时流行、刘邦又极喜爱的「楚舞」,又擅长「翘袖折腰之舞」。所谓「翘袖折腰之舞」,看来不是某个舞蹈的专名,而是一种以舞袖、折腰为主要动作的舞蹈,是注重腰功与袖式变化的舞蹈形式。从汉画像砖石所见,多为舞袖、折腰,这是当时常用的舞蹈动作。 刘邦常与戚夫人在宫中歌舞作乐。相传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出宫后曾讲,每年正月十日,戚夫人等共入灵女庙,祭神歌舞,吹笛击筑,歌《上灵之曲》,接着「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到了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之相连爱。」这很像民间迎神赛会时群众性的娱乐歌舞活动,「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是人们手臂相连,一面唱歌,一面脚踏着拍子舞蹈,有如唐代的「踏歌」。 戚夫人曾红极一时,极得汉高祖宠爱。但汉高祖死后,势单力薄的戚夫人母子,惨遭汉高祖之妻吕后的毒手,先毒死其子赵王刘如意,后斩断戚夫人手脚,挖去眼睛,熏聋她的耳,又迫她喝下哑药,丢入窟室,叫作「人彘」。 后人赞美戚夫人的技艺,并深切同情她悲惨的遭遇。在不少反映这一历史故事的文艺作品中,都表现了上述感情。登位后,刘邦宠爱戚姬,渐渐冷落了陪他四处征战的结发妻子吕雉。戚夫人生有一子,名如意,被封为赵王,刘邦认为太子刘盈软弱,不像自己,想要改立如意。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病重,自知不久于人世,于是就想换立太子,但在张良的计策下,太子于一次宴会中请来闻名遐迩的贤人“商山四皓”相随,换立之事已不可能,刘邦无奈,召来戚夫人,指着“四皓”背影说:“我本欲改立太子,无奈他已得四皓辅佐,羽翼已丰,势难更动了。”说罢,长叹一声,戚夫人也凄楚不已,随后,刘邦让戚夫人跳楚舞,自己则借着酒意击筑高歌:

从汉乐府诗看汉代的乐舞文化修改

从汉乐府诗看汉代的乐舞文化 【摘要】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宝库中,汉代文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汉乐府诗更是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历代的学者都对汉乐府尤其是民间乐府高度地关注和研究,并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在汉乐府的艺术手法和思想内容研究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果。汉代是我国文化大发展的第一个辉煌时期,在继承了先秦的思想艺术基础上,汉代舞蹈还吸收了外族的精髓,形成了特有的音乐舞蹈艺术,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汉代舞蹈形式繁多,其中以踏鼓舞、长袖舞、建鼓舞和七盘舞最有特色,这些舞蹈艺术在中国的民族乐舞史上有着里程碑意义。本文将汉乐府诗进行深入研究,以求能更好地解读汉代乐舞文化。【关键词】汉乐府;汉代;乐舞 自秦统一六国后,经过汉朝初期的南征北战,中华民族初次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经济空前繁荣,在齐楚文化的影响下,百戏、乐舞开始在民间甚至是宫廷广为流传。曾有学者说:“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朝代能像汉朝那样对乐舞有着如痴如醉的喜爱,无论尊卑、也无论华夷,都对歌舞伎乐趋之若鹜。”汉代文化有那个时代的特点,汉朝统治者弘扬宽仁德治、喜欢向周边各国宣传自己的盛世景象。汉朝与周边异域民族的文化融合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汉代的民族大一统对汉乐府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根本影响,所以,汉乐府中体现出许多在汉代才有的文化特色。汉代的文化思想体现在汉乐府中的一个表现是宗教神学思想的融入,汉代的神学思想不仅继承了前朝的神学思想内涵,而且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也对汉代神学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二、汉代文化思想的另一个明显特征是血亲伦理,提倡“孝”、“德”为先。三,游仙主题思想也是汉乐府中的主要文化思想,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封建社会初期,人们对死亡有着极大的恐惧,所以对神仙观念有着无比的向往,这也代表了那个时代对生命意识的思考,这种思想的根源是道家学说。乐舞歌伎是汉代各阶级普遍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专业乐舞艺人的出现也代表了乐舞在汉代的重要地位,这也为汉代乐舞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与乐舞相结合而产生的汉诗也在那个时代开始流行,汉代人们对乐舞的喜爱和欣赏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汉诗的发展。本文就汉乐舞对汉诗的影响,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汉乐府诗中随处可见乐舞文化的艺术思想 汉朝时期,我国的封建社会迎来了第一个大发展时期。在社会大变革的推动下,传统雅乐在功能和形态上都产生了重大变革。先秦时期,废除了礼乐的等级制度,乐舞不再是文化构架的核心。到了汉代,统治者大力推崇乐舞,再加上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和自身情感抒发的需要,享乐之风开始盛行,乐舞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乐舞开始本来是统治阶级为了祭祀而制定的仪式,慢慢的转变为宫廷或者宦官阶级的礼乐,到了汉代,随着礼乐等级制度的废除,乐舞开始逐渐在民间流行,成为一种娱乐活动,并很快风靡全社会,成为了一种时代特有的文化艺术。宋代学者郭茂倩整理编撰的《乐府诗集》中曾提到:“自汉而始,乐舞盛行。”讲的就是汉朝初期,随着楚人的北上,南北文化开始了第一次大融合,楚声楚舞逐渐流行,以“俗”为基本审美观的乐舞开始风行,代表了一个新的文化时代的开始。俗乐舞不仅在上流社会盛行,而且还广泛流传到平民百姓中。翻阅《汉书》、《史记》、《后汉书》等资料都可以发现,在两汉时期,平民百姓的歌谣民谣已经有了很强大的生命力,乐府搜集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歌谣并由专业的乐师融入乐府舞中,形成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宫廷乐舞。如《相和歌》就已经非常成熟,而且对后来新的乐府诗《相和大曲》、《清商乐》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现存资料我们发现,《相和大曲》分为多节,趋、艳、乱杂乱纷呈,形式多样。这种影响甚至在几百年后的唐代仍然有其不可忽视的力量。唐《大曲》就在乐、舞、诗等各方面都体现出对汉《相和歌》的继承和发扬。 此外,汉代民间还盛行一种音乐形式——“鼓吹乐”,它对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意义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