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

第八章脏腑辨证

一、单选题

1. 症见心悸,兼有口咽干燥,失眠烦热,舌红少苔等,最宜诊断为( )

A.心火炽盛证B.心血虚证C.心肾不交证D.心阴虚证E.痰火扰神证2.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的共同症状是:( )

A.心烦B.舌淡C.脉细数D.失眠E.盗汗

3.小便赤涩,灼痛,兼见面赤口渴,心烦不寐,便干,舌红脉数,最宜诊断为( )

A.心火亢盛证B.膀胱湿热证C.小肠实热证D.阴虚火旺证E.下焦湿热证4.下列哪项鉴别心气虚证和心阳虚证最有意义( )

A.有无心悸怔忡B.有无面白神疲C.有无形寒肢冷D.是否舌淡脉弱

E.有无自汗乏力

5.心脉痹阻中,若胸痛以闷痛为特点的是( )

A.痰阻心脉B.气滞血脉C.寒凝心脉D.热郁心脉E.瘀阻心脉

6.咳喘无力,少气短息,吐痰清稀,自汗,舌淡脉弱者,最宜诊断为()

A.肺气虚证 B.肾不纳气证 C.脾肺气虚证

D.心肺气虚证 E.肺气阴两虚证

7.咳喘胸闷,痰多黄稠,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等见于 ( )

A.肺气虚证

B.热邪壅肺证

C.风热犯肺证

D.上焦病证

E.燥邪犯肺证

8.恶风发热,口干咽燥,咳痰少而粘,不易咳出,最宜诊断为()

A.风热犯肺证 B.风热表证 C.燥邪犯肺证

D.肺热炽盛证 E.肺阴虚证

9.下列哪项对鉴别风寒犯肺证和风寒表证最有意义()

A.咳嗽的轻重 B.口渴或不渴 C.是否发热恶寒

D.是否舌苔薄白 E.有汗或无汗

10.大便秘结干燥,难以排出,常数日一行,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涩者,最宜

诊断为()

A.大肠液亏证 B.肠虚滑泻证 C.燥邪犯肺证

D.肺热炽盛证 E.肺阴虚证

11.寒邪客肺证和风寒犯肺证共同的临床表现为()

A.咳嗽痰稀色白 B.形寒肢冷 C.发热恶寒

D.咳嗽痰多性粘色白 E.胸闷

12.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四证的共同见症是()

A.畏寒肢冷,肢体浮肿 B.食少便溏,少气乏力

C.腹部疼痛,喜温喜按 D.脘腹重坠,食后益甚 E.便血衄血,月经量多13.脘腹胀闷,纳呆,泛恶欲吐,大便溏泻,肢体困重,舌淡胖苔腻,脉濡缓,此属()

A.寒滞胃脘证 B.寒湿困脾证 C.脾阳虚证 D.食滞胃脘证

E.脾气虚证

14.患者牙龈肿痛溃烂,齿衄,口臭,渴喜冷饮,便秘尿黄,舌红苔黄燥,脉滑数,此为()

A.肝火犯胃证B.湿热蕴脾证C.胃火炽盛证D.血热证

E.肠热腑实证

15.下列哪项不是肝病的常见症状()

A.急燥易怒 B.少腹胀痛 C.纳呆便溏 D.月经不调

E.头晕目眩

16.面色淡白,眩晕,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脉细无力。宜诊断为()

A.气血两虚证 B.心血虚证 C.肝阴虚证 D.心肝血虚证

E.肝血虚证

17.对诊断肝阴虚证最有意义的是()

A.头晕目眩,胁肋胀痛 B.烦热颧红,手足蠕动 C.月经先期,量多色红D.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E.潮热盗汗,口干咽燥

18.突然昏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面赤,脉弦劲有力。宜诊断为()

A.肝阳上亢证 B.热极生风证 C.肝阳化风证 D.阴虚动风证

E.痰热扰心证

19.下列哪项在肝气郁结证中最不可能出现()

A.视物模糊 B.胁肋胀痛 C.情志抑郁 D.月经不调

E.咽部异物感

20.肝气郁结证的临床表现为()

A.情志抑郁,胸胁胀痛,胸闷,善太息

B.烦躁不安,胸胁闷胀,惊悸失眠

C.头晕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舌红苔黄

D.头目胀痛,眩晕耳鸣,腰膝痠软,头重脚轻

E.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口苦,呕恶

21.胁肋胀痛,口苦,泛恶欲呕,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最宜诊断为()

A.肝火上炎证 B.胆郁痰扰证 C.肝阳上亢证

D.肝胆湿热证 E.肝阴虚证

22.小儿生长发育迟缓者,常见下列何证()

A.肾阳虚证B.肾气不足证C.肾阴不足证

D.肾精不足证E.脾肾亏虚证

23.遗精2年余,五心烦热,耳鸣,腰痠,舌红少苔,最宜诊断为()

A.心肾不交证B.肾气不固证C.肾阴虚证

D.肾阳虚证E.肝肾阴虚证

24.下列哪项是肾阴虚证的常见临床表现()

A.面色黧黑B.滑精早泄C.小便清长

D.腰膝痠冷E.遗精盗汗

二、多选题

1.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的病因常见有( )

A.瘀阻脑络

B. 瘀血内阻

C. 痰浊停聚

D. 阴寒凝滞

E.气机郁滞

2.风寒束表、风热犯肺、燥邪犯肺三表证鉴别要点()

A.咳痰性质

B.发热恶寒的轻重

C.舌苔的变化

D.病程的长短

E.有无胸闷、胸痛

3.下列属于大肠湿热证的临床表现()

A.下利粘冻 B.肛门灼热 C.腹痛、里急后重

D.便泄无度 E.舌淡苔白滑

4.脾气虚证进一步发展,形成的证候有()

A.湿热蕴脾证B.脾不统血证C.脾虚气陷证D.脾阳虚证

E.寒湿困脾证

5.脾不统血证可见:()

A.神疲乏力,食少便溏B.浮肿肢冷C.便血、肌衄、崩漏

D.久痢脱肛E.面黄脉弱

6.下列可由肝气郁结证进一步发展而来的证是()

A.肝火上炎证 B.肝阳上亢证 C.肝胆湿热证 D.肝阴不足证

E.肝血虚证

7.肝火上炎证与肝阳上亢证共有的临床表现有()

A.头晕胀痛 B.急躁易怒 C.舌红少苔 D.腰膝痠软

E.面红目赤

8.肾气不固所致的症状有()

A.小便失禁B.小便涩痛C.睡中遗尿

D.尿频而清E.余沥不尽

9.肾病的常见症状是()

A.腰膝痠软而痛B.牙齿动摇C.耳鸣耳聋D.水肿E.眩晕

三、填空题

1.心脉痹阻证根据诱因的不同,临床上常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肠虚滑泻证以、、为辨证要点。

3.食滞胃脘证以见症为辨证要点。

4.肾精不足证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为诊断依据。

5.膀胱湿热证,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辨证要点。

6. 脾病常见的症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四、简答题

1.心气虚、心阴虚均可出现心悸,其产生原因和临床表现有何不同?

2.湿热蕴脾证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3.何谓肝风内动证?

4.肾气不固证可表现为哪些方面?

5.肝郁脾虚证和肝胃不和证有何异同?

五、论述题

1.肝气郁结证、肝火上炎证、肝阳上亢证有何异同?

2.试述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证的鉴别要点。

六、病案分析题

1.张某,男,16岁,患者于1周前出现心烦多梦,口渴,口角溃疡糜烂,便秘,小便时感灼痛,色赤。舌尖红赤,脉数。

要求: (1)写出主诉;(2)病性辨证结果;(3)脏腑辨证结果;(4)作证候分析。

2.某患者身体素盛,三天前气温骤高,汗出当风,次日即见咳嗽,发热微恶风寒。今日上症加剧而来门诊。症见咳嗽,咯痰黄稠,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涕,咽喉红肿疼痛,口微渴,少汗,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要求:(1)写出主诉;(2)病性辨证结果;(3)脏腑辨证结果;(4)作证候分析。

3.患者张某,男,65岁,头痛、头晕6年,近10天来症状较甚。症见头目胀痛,眩晕,面色如醉,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腰膝痠软,步履不稳,如踩棉絮,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要求:(1)写出主诉;(2)病性辨证结果;(3)脏腑辨证结果;(4)作证候分析。

4.某患者,男,48岁。咳喘5年余,经检查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曾服中西药治疗,未见明显好转,近1个月来,自觉心中悸动不安而来就诊。症见面色淡白,咳喘气短,动则加剧,吐痰清稀,心悸胸闷,神疲乏力,自汗,头晕,舌紫淡紫,脉沉弱。

要求:(1)写出主诉;(2)病性辨证结果;(3)脏腑辨证结果;(4)作证候分析。

答案

一、单选题

1.D

2.D

3.C

4.C

5.A

6.A

7.B

8.C

9.A 10.A 11.A

12.B 13.B 14.C 15.C 16.E 17.B 18.C 19.A 20.A

21.D 22.D 23.C 24.E

二、多选题

1. BCDE

2.ABC

3.ABCD

4.BCD

5.ACE

6.ABD

7.ABE

8.ACE

9.ABCDE

三、填空题

1.瘀阻血脉证痰阻心脉证寒凝心脉证气滞心脉证

2.利下无度大便失禁神疲畏寒

3.胃脘胀痛,嗳腐吞酸,厌食

4.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成人早衰生殖机能低下

5.尿频尿急尿道灼热涩痛

6.腹胀腹痛纳少便溏浮肿出血内脏下垂

四、简答题

1.产生原因不同:心气虚,鼓动无力,故见心悸;心阴虚证由于心阴亏少,心失所养,故见心悸。临床表现不同:除心悸外,心气虚证常见气短,精神疲惫,活动后加重,或见精神恍惚,或有自汗,或面色淡白,舌质淡,脉虚等。心气虚证以心悸及气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而心阴虚证常见心烦,失眠多梦,或喜笑不休,举止失常,或见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津,脉象细数等。心阴虚证以悸烦不宁、失眠多梦及阴虚证为辨证要点。

2.湿热蕴脾证的常见症状有脘腹痞闷,呕恶纳呆,肢体困重,小便黄短,大便溏泄不爽,或身目发黄,色泽鲜明如橘,或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

3.肝风内动证泛指患者出现眩晕欲仆、抽搐、震颤等具有“动摇”特点为主的一类证候,属内风。临床常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和血虚生风等证候。

4.肾气不固可表现为膀胱、精关、带脉、冲任、胎元等方面的不固。

膀胱不固见小便频数清长,或尿后余沥不尽,或夜尿频多,或遗尿,甚或尿失禁;精关不固,见滑精,早泄;带脉不固,见带下清稀量多;冲任不固,见崩漏;胎元不固,见滑胎。

5.二者都是由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所致,故都有胸胁胀痛,情志抑郁或烦躁等肝气郁结的表现。但肝郁脾虚证兼脾失健运,常有腹胀、食少、便溏等症;肝胃不和证兼胃失和降,常有胃脘胀痛,嗳气,呃逆等症。

五、论述题

1.肝气郁结证、肝火上炎证、肝阳上亢证的鉴别

肝气郁结证、肝火上炎证、肝阳上亢证的鉴别表

2.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三证鉴别列表如下:

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三证鉴别

畏寒肢冷、心痛、面色白或面

呼吸微弱,

六、病案分析题

1.主诉:心烦多梦,口角糜烂疼痛1周余。

病性辨证:实证,热证。

脏腑辨证:心火亢盛证。

辨证分析:患者心烦多梦,是因心火炽盛,内扰于心,身不守舍所致;火邪伤津,故口渴,便秘,尿黄;心火上炎则口角糜烂,舌尖红赤;血行加速,则脉数。

2.主诉:咳嗽伴发热、微恶风寒3日。

病性辨证:热证,实证。

脏腑辨证:风热犯肺证。

辨证分析:汗出当风,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而犯病;风热犯肺,肺失清肃则咳嗽,咯痰黄稠,鼻塞流涕,咽喉红肿疼痛;风热袭表,卫气失和,发热,微恶寒,少汗,口微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3.主诉:头痛头晕6年,加重10天。

病性辨证:热证,虚实夹杂证。

脏腑辨证:肝阳上亢证。

辨证分析:肝肾之阴不足,阴不制阳,肝阳上亢,气血上冲,则头目胀痛,眩晕耳鸣,面色如醉;肝性失柔,故急躁易怒;亢阳扰及神魂,则失眠多梦。肝肾阴亏,筋骨失养,故腰膝痠软。阳亢于上,阴亏于下,上盛下虚,则步履不稳,如踩棉絮。舌红少苔,脉弦细数,为肝阳亢盛,阴液不足之象。

4.主诉:咳喘5年余,伴心悸1月余。

病性辨证:里证、虚证、寒证、阴证。

脏腑辨证:心肺气虚证。

辨证分析:久病咳喘,耗伤肺气,心肺气虚而为病;咳喘气短,动则加剧,咳痰稀薄,

为肺气虚,宣降失职,肺气上逆的表现;胸闷心悸,为心气虚,心失所养,心动失常;气虚血行无力,机体、头、面失养,可见神疲乏力,自汗头晕,面色淡白;气虚血行瘀阻,舌淡紫;气虚无力鼓动脉道,气血不充,可见脉沉弱。

脏腑辨证论治(一):概述

脏腑辨证论治是中医各种辨证论治的基础。它首先运用四诊八纲,掌握、分析病情,然后结合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映判断出病变的脏腑和确定所患何证,最后根据证来确定治疗原则和方药。证是脏腑阴阳盛衰或外邪内犯的反映。由于每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他们所反映出来的病证也不同,据根脏腑不同生理病理变化来推断病证,这就是脏腑辨证的理论根据。如心有主血脉、藏神志、开窍于舌的功能,故把心悸、脉结代、失眠、神志昏乱、舌尖红、舌强不语等证候归之于心。据此,可以推断出病变在何脏腑,再结合八纲辨证,进而作出全面诊断。脏腑辨证论治的方法和步骤是: 1.首先通过四诊来掌握病史、主诉、症状和体征。如心慌、气短、自汗、倦怠无力、畏寒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或结代等。 2.运用八纲辨证来分清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如见心慌、自汗等脏腑症状,知病在里;见面白、畏寒、肢冷,知证为寒;见气短、倦怠无力,知正已虚。 3.再根据脏腑病理反映判断病变脏腑,如见心慌、脉细无力或结代知是心不主神与不主血脉之症,从而判断病变在心。从以上分析看出,八纲辨证为里、虚、寒,脏腑辨证,知病位在心,综合诊断为“心、虚、寒”,即“心阳不振”或“心阳虚”。 4.辨清何证,就为立法、处方、用药提供了理论根据。诊断是“心阳虚”,虚则补之,寒则热之。虚在心就要用补法治心之虚,心有寒,就要用温法祛心之寒。据此得出“温阳补心”或“补心阳,益心气”的治则。方用参附汤加减;熟附子、干姜、桂枝(温心阳);人参、远志、炙甘草(益心气)。以上是脏腑辨证论治的整个过程,也是阴阳、脏腑、病因、四诊、八纲、方药等基本理论联合应用于临床实际的过程。这一过程解决了病人所患的是什么“证”?为什么是这个证,根据在那里?这个证怎样治?为什么要这么治等四个问题。

脏腑辨证

第八章脏腑辨证 一、单选题 1. 症见心悸,兼有口咽干燥,失眠烦热,舌红少苔等,最宜诊断为( ) A.心火炽盛证B.心血虚证C.心肾不交证D.心阴虚证E.痰火扰神证2.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的共同症状是:( ) A.心烦B.舌淡C.脉细数D.失眠E.盗汗 3.小便赤涩,灼痛,兼见面赤口渴,心烦不寐,便干,舌红脉数,最宜诊断为( ) A.心火亢盛证B.膀胱湿热证C.小肠实热证D.阴虚火旺证E.下焦湿热证4.下列哪项鉴别心气虚证和心阳虚证最有意义( ) A.有无心悸怔忡B.有无面白神疲C.有无形寒肢冷D.是否舌淡脉弱 E.有无自汗乏力 5.心脉痹阻中,若胸痛以闷痛为特点的是( ) A.痰阻心脉B.气滞血脉C.寒凝心脉D.热郁心脉E.瘀阻心脉 6.咳喘无力,少气短息,吐痰清稀,自汗,舌淡脉弱者,最宜诊断为() A.肺气虚证 B.肾不纳气证 C.脾肺气虚证 D.心肺气虚证 E.肺气阴两虚证 7.咳喘胸闷,痰多黄稠,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等见于 ( ) A.肺气虚证 B.热邪壅肺证 C.风热犯肺证 D.上焦病证 E.燥邪犯肺证 8.恶风发热,口干咽燥,咳痰少而粘,不易咳出,最宜诊断为() A.风热犯肺证 B.风热表证 C.燥邪犯肺证 D.肺热炽盛证 E.肺阴虚证 9.下列哪项对鉴别风寒犯肺证和风寒表证最有意义() A.咳嗽的轻重 B.口渴或不渴 C.是否发热恶寒 D.是否舌苔薄白 E.有汗或无汗 10.大便秘结干燥,难以排出,常数日一行,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涩者,最宜 诊断为() A.大肠液亏证 B.肠虚滑泻证 C.燥邪犯肺证 D.肺热炽盛证 E.肺阴虚证 11.寒邪客肺证和风寒犯肺证共同的临床表现为() A.咳嗽痰稀色白 B.形寒肢冷 C.发热恶寒 D.咳嗽痰多性粘色白 E.胸闷 12.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四证的共同见症是() A.畏寒肢冷,肢体浮肿 B.食少便溏,少气乏力 C.腹部疼痛,喜温喜按 D.脘腹重坠,食后益甚 E.便血衄血,月经量多13.脘腹胀闷,纳呆,泛恶欲吐,大便溏泻,肢体困重,舌淡胖苔腻,脉濡缓,此属() A.寒滞胃脘证 B.寒湿困脾证 C.脾阳虚证 D.食滞胃脘证 E.脾气虚证 14.患者牙龈肿痛溃烂,齿衄,口臭,渴喜冷饮,便秘尿黄,舌红苔黄燥,脉滑数,此为() A.肝火犯胃证B.湿热蕴脾证C.胃火炽盛证D.血热证 E.肠热腑实证 15.下列哪项不是肝病的常见症状() A.急燥易怒 B.少腹胀痛 C.纳呆便溏 D.月经不调

浅析《傅青主女科》之辨证论治(一)

浅析《傅青主女科》之辨证论治(一) 【关键词】《傅青主女科》八纲辨证脏腑辨证 傅山,字青主,山西太原阳曲西村人,生活于明万历35年至清康熙23年(公元1607-1684)间,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医家。先生为医,精诣歧黄,通晓各科,尤精于妇科。《傅青主女科》(以下简称《女科》)为其代表作,这是一部很有影响的中医妇产科专着,书中许多独到的见解和经验,至今仍指导着中医妇科临床。笔者学习先生著作,对其辨证论治思想初探一二。1论病求因,辨证简要 《女科》书中每论一病一证,必探其病因,别其异同,且言简意赅,扼要得当,便于临床掌握。如论不孕证,详列十种之多,但每一证型只抓住一两个主证加以识别:如谓身瘦者为血虚,阴虚;下部冰冷者为胞宫寒;心怀狭隘,易生嫉妒者为肝气郁结;体胖痰多者为湿胜;骨蒸潮热者为骨髓内热。又如论妇人带下,谓“带下俱是湿证”,一个“湿”字便概括了带下病的病因病机,进而以显而易见的带下颜色为根据,区别为青、赤、黄、白、黑五带。证候虽然复杂,但寥寥数语即剖析清楚,判然有别,要简不繁,形成傅氏辨证的一个重要特点。 2八纲辨证,妙解病机 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傅氏在《女科》中灵活运用阴阳之理,妙解病机,见病知源,尤具特色。其以阴阳为纲,辨明证候寒热虚实。如论经水先期云“妇人有先期而经来者,其经水甚多,人以为血热之极也,谁知是肾中水火太旺乎”;“又有妇人先期经来一二点者,人以为血热之极也,谁知肾中火旺而阴水亏乎。夫同时先期之来,何以分虚实之异?……先期者,火气之冲,多寡者,水气之验。故先期而来多者,火热而水有余也;先期而来少者,火热而水不足也”;又如“妇人有经水后期而来多者,人以为血虚之病也,谁知非血虚乎?盖后期而来少,血寒而不足,后期而来多,血寒而有余。”以上从月经的先后期辨其寒热,又从月经的量来辨其虚实,这种方法至今仍指导着临床。 3脏腑辨证,统筹兼顾 傅氏十分重视脏腑学说,针对妇科病特点,提出肾为任脉之本,脾为带脉之本,肝为冲脉之本,强调肝、脾、肾在妇科疾病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又指出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 肾为先天之本,肾主生殖,肾藏精,精生血,精血同源又相互滋生,因此肾与妇女经、孕、产、乳均密切相关。“经本于肾”,傅氏认为月经病与肾精、肾气均密切相关;不孕则多责之肾虚:身瘦为血虚肾阴亏虚,胸满不思饮食为肾阳气不足;骨蒸夜热为肾水不足;同样肾水足而胎安,肾水不足而胎动。因此,傅氏善用生熟地,山萸肉等滋补肾精,加上当归,阿胶等养血以生精。总结其补肾之法,有温润填精补肾阳法、甘温补肾气法、甘咸滋阴养血补肾法、滋阴清热泻火法、引火归元法、滋肾养肝法、补肾健脾法等。

中医护理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护理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 入题干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由冬至春到夏气候由寒逐渐变热是阴阳( ) A.阴消阳长过程 B.阳消阴长过程 C.寒极生热过程 D.相互对立斗争 2.肾精以养肝属五行( ) A.相侮关系 B.相乘关系 C.相生关系 D.相克关系 3.以下不属肺生理功能是( ) A.肺主气、司呼吸 B.肺主升清 C.通调水道 D.主宣发,肃降 4.与爪甲荣枯变化有关是( ) 来源: A.心血盛衰 B.脾气运化 C.肝血盛衰 D.肾精盛衰 5.老人骨脆易折,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多因( ) A.肾阴不足 B.肾阳不足 C.髓海空虚 D.肾精不足 6.两目干涩多因( ) A.肝血不足 B.肝火上炎 C.肝阴不足 D.肝经风热 7.血液组成包括( ) A.原气 B.营气 C.宗气 D.卫气 8.元气根源于肾,通达全身须通过( ) A.经络 B.血脉 C.肺 D.三焦 9.寒邪性质和特点之一是( ) A.其性开泄 B.其性重浊 C.其性收引 D.易伤肺 10.崩漏小腹疼痛拒按者,可给予腹部热敷是( ) A.血热妄行证 B.气不摄血证 C.瘀血阻滞证 D.肾虚证 11.久病衰竭,突然精神兴奋,欲饮欲食是( ) 表现. A.有神 B.失神 C.假神 D.少神 12.望诊患者形体消瘦、手足心发热者一般多( ) A.痰湿 B.虚火 C.气滞 D.气虚 13.舌体肿胀满口,色深红多属( ) A.脾肾阳虚 B.气血两虚 C.阴虚火旺 D.心脾热盛 14.苔灰黑、舌质谈白润泽主( )证 A.大热 B.大寒 C.食积 D.气滞 15.患者口气酸馊多见于( ) A.胃热 B.龋齿 C.胃有宿食 D.口腔不洁 16.瘀血引起疼痛以( )为主. A.刺痛 B.胀痛 C.隐痛 D.重痛 17.黎明时腹泻多属( )证. A.湿热证 B.虚寒证 C.肾阳虚 D.伤食证 18.脉形细小如线属( )脉. A.浮脉 B.数脉 C.弦脉 D.细脉 19.患者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稠,或咳痰带血,口干咽燥,声音嘶哑,午后潮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按脏腑辨证属( )证.

脏腑辨证临床用药

脏腑辨证临床用药 (一)心 1.心气虚: 面色(白光)白,心悸气短,动则易汗,舌质较谈,体倦乏力,舌体胖嫩,苔白脉虚。治宜补心气。 人参、炙黄芪、党参、孩儿参、茯苓、五味子、炙甘草。 2.心阳虚: 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心胸憋气,心悸气短,经常自汗,舌淡或紫暗,脉细弱或结代。甚则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治宜温心阳。 桂枝、肉桂、制附子、薤白、干姜、大枣。 3、心血虚: 面色不华,头晕目眩,心悸易惊,健忘失眠,唇舌色淡,脉细弱。治宜补心血。 酒当归、丹参、白芍、鸡血藤、龙眼肉、紫河车。 4.心阴虚: 心悸心烦,五心烦热,低热盗汗,口干,健忘失眠,脉细数。治宜补心阴。 熟地、生地、麦冬、玉竹、阿胶、百合。 5.心神不宁: 心血虚,心阴虚均可导致心神失养.而出现失眠,健忘,易惊等症。除可用补心血,补心阴的药物以外,还可用养心安神或镇心宁神的药物。 养心安神: 酸枣仁、首乌藤、炙远志、合欢皮。 镇心安神; 琥珀、朱砂、煅龙骨、煅龙齿、煅珍珠母、磁石。飞铁落、生牡蛎。 6.心火旺: 心中烦热,急躁失眠,口渴,口舌糜烂疼痛,舌尖红或舌质红,脉数。治宜清心火。 水牛角、牛黄、黄连、马尾连、生栀子、莲子心、百合、竹叶、木通、连翘、生地、丹皮。7.痰迷心窍: 神志错乱,意识不清,或神呆目滞,自言自语,举止失常,脉沉弦滑,苔白腻。严重者可昏倒在地,不省人事,喉口痰鸣,漉漉有声。治宜开窍化痰。 麝香、人工麝香、苏合香、牛黄、冰片、蟾酥、菖蒲、炙远志、郁金、细辛、猪牙皂、竹沥、青礞石。 8.心血瘀阻: 心悸、心前区刺痛或闷痛,并向左臂内例放射,时发时愈,严重者并有面、唇、指甲青紫,四肢逆冷,舌质暗红或见紫色斑点,苔少,脉微细或涩。治宜活血祛瘀、理气止痛。 丹参、桃仁、酒红花、酒川芎、三七、赤芍、郁金、毛冬青、银杏叶、鱼腥草根、荜苃、檀香、降香、沉香、公丁香、乳香、麝香、人工麝香、苏合香。 (二)小肠 1.小肠虚寒: 小腹疼痛,腹胀肠鸣,排气则舒,或疝气作痛,苔白脉弱。治宜温小肠寒。 煨肉豆蔻、乌药、肉桂、小茴香、橘核、青皮。 2.小肠实热、心移热于小肠,心胸烦热,尿频而痛,口舌糜烂疼痛。治宜清小肠热。 木通、竹叶、小蓟、泽泻、白茅根、生地、赤茯苓、猪苓、灯芯、滑石、玉米须、赤小豆。 (三)肝

中医诊断学病位辨证脏腑辨证总结大全

精品文档 . 心脉痹阻证:心悸怔忡心胸闷痛+①瘀阻心脉:刺痛伴舌质晦暗青紫斑点脉细涩结代②痰阻心脉:憋闷伴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苔白腻脉沉滑③寒凝心脉:痛势剧烈突然发作遇寒加剧得温痛减伴形寒肢 心 小肠 肺 大肠 脾 胃 肝 胆 肾 膀胱 血虚 面睑唇舌色淡白脉细 心悸失眠多梦+ 眩晕视力退肢麻 阴虚 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脉细数尿黄便结 心悸心烦失眠+ 干咳无痰痰少而黏+ 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 眩晕目涩胁肋隐痛+ 腰酸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月经失调+ 气虚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脉虚动则诸症加剧为主要表现 心悸怔忡+ 咳喘痰稀+ 纳少腹胀便溏+气虚 胃脘痞闷隐痛喜按纳少+气虚 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滑精带下量多清稀+肾气不固 出血+不统血 眩晕泄泻重坠脾虚气陷 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甚肾不纳气 阳虚 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面色咣白气虚舌淡共见 心悸怔忡或心胸疼痛+ 大便失禁+|肠虚滑泻证 腹胀腹痛大便清稀+ 胃脘冷痛喜温喜按+阳虚 头目胀痛眩晕耳鸣急躁易怒头重脚轻+肝阳上亢 腰膝冷痛性欲减退夜尿多+ 下半浮肿虚水泛 实热 发热口渴便秘尿黄出血舌红苔黄脉数 心烦失眠舌赤生疮吐衄尿赤+(心火亢盛证) 小便赤涩疼心烦舌疮+()小肠实热证 咳嗽气喘胸痛+咽喉红肿疼痛+(肺热炽盛证 腹满硬痛便秘脉沉数或沉迟 +(肠热腑实 证) 胃脘灼痛消谷善饥+实热 头目胀痛胁痛烦躁耳鸣+肝火炽盛证 湿热 脘腹胀闷、下利尿磺、舌苔黄腻 腹痛泄泻+ 腹胀纳呆便溏+ 尿频急尿道灼痛尿短黄 痰热 痰黄稠咳吐不爽 发热口渴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烦躁不宁失眠多梦狂躁神昏谵语+(痰火扰神) 咳嗽气喘息粗+痰热壅肺 惊悸失眠胆怯易惊+胆郁痰扰 燥 干燥不润 干咳无痰黏+ 阻 滞 实寒 恶寒肢冷舌淡苔白润脉沉紧 冷痛恶心呕吐+寒滞胃脘 少腹前阴颠顶冷痛+|寒凝肝脉 气滞 胀闷胀痛窜痛脉弦 面黄体瘦排虫+虫积肠道 胃脘胀满嗳腐 吞酸食滞胃脘 情志抑郁胸胁少 腹胀痛脉弦 特殊 心阳虚脱证:心悸胸痛神志模糊或昏迷与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冷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欲绝 痰蒙心神:神志抑郁错乱痴呆昏迷与独语喉有痰声口吐涎沫面色晦暗胸闷呕恶 瘀阻脑络:头痛头晕与固定刺痛肿块出血与肤色舌色青紫 风寒犯肺:咳嗽痰稀色白+恶寒发热鼻塞清涕头身头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寒痰阻肺:咳嗽气喘痰多色白+痰稠易咯肢冷 风热犯肺:咳嗽痰黄稠+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浊涕口干微渴咽喉肿痛苔薄黄脉浮数 风水搏肺:骤起面睑浮肿+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苔薄白脉浮紧或发热重恶寒轻苔薄黄脉浮数 饮停胸胁 肠燥津亏:大便燥结难下+口渴尿少便干口鼻唇舌皮肤干燥 寒湿困脾:脘腹痞闷纳呆腹胀便溏身重+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量多或身目发黄

刘静(北中医11级东硕)五运六气之我见

五运六气之我见 与运气学说初识,是在大二年间翻看的《子午流注针法》,当时只觉其晦涩难懂,也没有实际的临床应用价值,便浅尝辄止。为窥运气之全貌,遂选修了《五运六气讲座》,当真受益匪浅。存在即是合理,运气学说是古人通过对太阳运动和昼夜寒暑变化的观测而总结出的客观规律,不是唯心主义也不是糟粕,个人觉得它的实用价值应该是怎么强调也不过分的。通过5周的学习和相关书籍的阅读,不仅重燃了我对中医的激情,也更坚定了我对中医经典理论和传统文化的信仰,这不失为一件幸事。但是几千年文化的失传与断层,使的运气学说的学习异常的艰难,5周的时间实在太短,说懂了也只能说是会计算了、会背天干地支24节气了,对于深奥的运气学说仍难窥一斑。因此笔者在此只能说浅谈学习运气学的体会,其间亦有些个人粗鄙的见解,不对之处还望老师指正。 谈一个问题,首先要追本溯源,那么何为五运六气?五运即地之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六气指天气,是为风、热、火、湿、燥、寒;运气学说即为天之六气加于地之五行后一切物候、气候运动变化的总规律,并以此决定人的健康与疾病的一套理论体系。其归结起来有三大系统:中运主一年之主气;主运(司天)与客运(在泉),分主上半年与下半年之气;主气与客气,主气为每年不变之气,而客气则首尾相接,变幻无常。例如分析1954年4月21日的气候状况,从大寒节算起,可知1954年为甲午年,主气为土旺,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4月21日为二之气,主气为少阴君火,客气为厥阴风木。可知1954年上半年可能较为湿热,下半年以燥气为主。4月较容易受到风气影响。在推断运气变化时,应知“五运相袭, 而皆治之, 终期之日, 周而复始”,即天气物候的变化肯定是有一定规律的,但在具体运用中就要做到“既识一定之常规, 再审不定变化情”,既不能迷信盲从也不能“未达天道之常变, 反谓气运不相应。” 下面,我想谈一下困扰我已久的“三阴三阳”问题。《内经》、《伤寒论》都论述有“三阴三阳”,然两者之间到底有没有联系,至今仍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厥阴之表,名曰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结合“开、阖、枢”原理和彭子益老先生的著作《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有关四季阴阳变化的论述,我将自己总结的关于运气学中“三阴三阳”内涵的观点阐述如下:我将阴阳比喻为水中之元阴元阳。小雪-小寒,“冬至一阳生”,水中之元阳始升,阴气始降,但阴气仍占主导地位,故气候寒冷如水,又太阳主阳气之开,故这4个节气称之为太阳寒水;大寒-惊蛰,水中之阴气降至最低开始闭藏,《陰陽類論》“一陰至絕作朔晦”,厥阴既一阴,主阴气之阖,又阳气初得志故妄作,则风大,天气始温如木之柔和,万物发陈以树木花草为标志物,故称此4节气为厥阴风木;春分-小暑,此时阳气主令,但潜藏之阴气仍借助少阴少阳转枢之力不断的制化着阳气,使阳气不亢,因此热气尚在人的承受范围之内,此时热气的程度由太阳的光照强度和位置来决定,如阴天凉爽、晴天炎热;中午炎热,傍晚就凉爽。不正是“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的具体表现吗?因此春分-立夏较为凉爽时称之为少阴君火,小满-小暑天气炎热时称为少阳相火;大暑-白露,夏至时阴已升,此时阳气和阴气已降至可以媾合的位置,乾阳健,坤阴柔,阴阳交泰,云行雨施,化生万物,与土德相类,又太阴主土气,故称之为太阴湿土;秋分-立冬,此时阴气正蠢蠢欲动,需要蓄积薄发,大部分阴气留为己用,阳气得不到阴气资助,故阳气化燥,类金肃杀万物,阳气渐行渐衰,以致闭合,阳明主阳之阖,又阳明之为病,多为燥病,故曰阳明燥金。如此可见,六时的变化是阴阳不断生克制化、此消彼长的结果,运气大法也不外乎是对天、地、人三才阴阳变化规律的一种总结。但笔者中医功底浅薄,所论所述如有不当之处,还望老师指正。 学习运气学,使我思考颇多的还是它在指导针灸临床治疗上的重大意义。我以我所接触的一个病人为例:王某,女,52岁,文员已退休。一年前因与家人争吵后左下眼睑跳动不止,近一月加重,伴有心慌。曾接受西医治疗无效。既往体健。眠可,纳可,小便黄,大便粘滞不爽,舌红苔黄腻,舌下经脉瘀曲,脉弦滑。公历1960年10月22日生人。这一年为庚子年,主气为金运过旺,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生于五之气,主气为阳明燥金,客气为少阳相火。可认为此人先天燥火过旺,容易得与阳明有关的疾病,与大便常粘滞不爽,苔黄腻,脉滑等相合。得病之时为一年之前,公历2011年2月10号。这一年为辛卯

中医诊断学之脏腑辨证 脾胃病辨证

中医诊断学之脏腑辨证脾胃病辨证 中医诊断学之脏腑辨证脾胃病辨证 脾位居中焦,与胃相表里。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外应于腹。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水谷、水湿,输布精微而藏营,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有后天之本之称。脾又主统血,其气主升,喜燥恶湿。胃居中焦,与脾相表里。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之海"。胃气以降为顺,喜润恶燥。脾的病变主要以运化、升清功能失职,致使水谷、水湿不运,消化功能减退,水湿潴留,化源不足,以及脾不统血,清阳不升为主要病理改变。因此,临床以腹胀或痛,纳少,便溏,浮肿,困重,内脏下垂,出血等为脾病的常见症状。胃病以受纳、腐熟功能障碍及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主要病理改变。临床以食少,脘胀或痛,呕恶,呃逆,嗳气等为常见症状。脾病的证候有虚实之分。虚证多因饮食、劳倦、思虑过度所伤,或病后失调所致的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实证多由饮食不节,或外感湿热或寒湿之邪内侵,或失治、误治所致的湿热蕴脾、寒湿困脾;实证多由饮食倍伤,或误食不洁之品,或寒邪、热邪犯胃而成的脾之特性:(1) 六腑之氣皆降,唯脾性上升。(2) 喜燥惡濕。

氣下陷之病歸屬脾,濕之證亦常屬於脾。 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病變範圍: (1)運化遲鈍(脾者運化),水和穀,出現 1. 吃的東西不消化,吸收不良,水穀不化,化源不足,水詩瀦留。 2. 營養不足,出現營血虧損,生血無源。 脾氣升,然清陽不升。清陽為何?混濁之物不會升,清的陽氣(指好的物質,有營養的物質)。清陽不升,統血失職,脾主統血。脾的功能還包括小腸的吸收。 脾有問題常出現的症狀: (1)腹脹隱痛,肚子脹。脾的功能可能主要指小腸的吸收消化功能。小腸分清別濁。 小腸即在肚臍周圍。小腸(脾)功能減退可出現腹脹,隱痛。不欲食而納少(納少除了與脾有關,也與胃有關)。由於消化吸收不好,胃納減退,或腹瀉便溏(不是新起腹瀉,新起的屬腸的問題)。長期慢性的腹瀉便溏,浮腫,身重,乃因脾主

中医脏腑辨证临床用药

中医脏腑辨证临床用药 (一)心 1.心气虚: 面色(白光)白,心悸气短,动则易汗,舌质较谈,体倦乏力,舌体胖嫩,苔白脉虚。治宜补心气。 人参、炙黄芪、党参、孩儿参、茯苓、五味子、炙甘草。 2.心阳虚: 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心胸憋气,心悸气短,经常自汗,舌淡或紫暗,脉细弱或结代。甚则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治宜温心阳。 桂枝、肉桂、制附子、薤白、干姜、大枣。 3、心血虚: 面色不华,头晕目眩,心悸易惊,健忘失眠,唇舌色淡,脉细弱。治宜补心血。 酒当归、丹参、白芍、鸡血藤、龙眼肉、紫河车。 4.心阴虚: 心悸心烦,五心烦热,低热盗汗,口干,健忘失眠,脉细数。治宜补心阴。 熟地、生地、麦冬、玉竹、阿胶、百合。 5.心神不宁: 心血虚,心阴虚均可导致心神失养.而出现失眠,健忘,易惊等症。除可用补心血,补心阴的药物以外,还可用养心安神或镇心宁神的药物。 养心安神:

酸枣仁、首乌藤、炙远志、合欢皮。 镇心安神; 琥珀、朱砂、煅龙骨、煅龙齿、煅珍珠母、磁石。飞铁落、生牡蛎。 6.心火旺: 心中烦热,急躁失眠,口渴,口舌糜烂疼痛,舌尖红或舌质红,脉数。治宜清心火。 水牛角、牛黄、黄连、马尾连、生栀子、莲子心、百合、竹叶、木通、连翘、生地、丹皮。 7.痰迷心窍: 神志错乱,意识不清,或神呆目滞,自言自语,举止失常,脉沉弦滑,苔白腻。严重者可昏倒在地,不省人事,喉口痰鸣,漉漉有声。治宜开窍化痰。 麝香、人工麝香、苏合香、牛黄、冰片、蟾酥、菖蒲、炙远志、郁金、细辛、猪牙皂、竹沥、青礞石。 8.心血瘀阻: 心悸、心前区刺痛或闷痛,并向左臂内例放射,时发时愈,严重者并有面、唇、指甲青紫,四肢逆冷,舌质暗红或见紫色斑点,苔少,脉微细或涩。治宜活血祛瘀、理气止痛。 丹参、桃仁、酒红花、酒川芎、三七、赤芍、郁金、毛冬青、银杏叶、鱼腥草根、荜苃、檀香、降香、沉香、公丁香、乳香、麝香、人工麝香、苏合香。 (二)小肠 1.小肠虚寒: 小腹疼痛,腹胀肠鸣,排气则舒,或疝气作痛,苔白脉弱。治宜温小肠寒。

耳鸣讲座

浅谈中医经典理论对耳鸣耳聋的防治 一、耳科理论 (一)耳科玄府学说 ●玄府——最早见于《内经》,创立于金代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所谓聋者,由水衰火实,热郁于上,而使听户玄府壅塞,神气不得通泄也。其所验者,《仙经》言双手闭耳如鼓音,是谓…鸣天鼓?也。由脉气流行,而闭之于耳,气不得泄.冲鼓耳中,故闻之也。或有壅滞,则天鼓微闻;天鼓无闻,则听户玄府闭绝,而耳聋无所闻也” ●启发 开通玄府,如风药味辛能通(柴胡、升麻、川芎、荆芥、石菖蒲) 耳部的疾病不论为何经所犯,均可用风药治疗,如《医方考》云:“邪在太阳者治以羌活,邪在阳明者治以白芷邪在少阳者治以黄芩,邪在太阴者治以苍术.邪在少阴者治以细辛.邪在厥阴者治以川芎。 (二)耳为清窍 ●耳居于头面部,故称“上窍”,在生理上依靠清阳的温阳滋养,又称清窍。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之气上于目而为视,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启发 耳病治则——升清降浊,如提升之葛根、桔梗 二、耳科辨证 (一)虚实辨证 ●《景岳全书》提出:“ 耳鸣当辨虚实。” ●“凡暴鸣而声大者多实,渐鸣而声细者多虚;“ ●“少壮热盛者多实,中衰无火者多虚;” ●“饮酒厚味素多痰火者多实,质清脉细素多劳倦者虚” ●“实闭者少,而虚闭者多” ●《类证治裁》载:“ 由痰火者其鸣甚,由肾虚者其鸣微” 。 ●唐宗海《医学见能》云:“ 耳虽肾窍辨声音,绕耳游行是胆经,时辈不知清木火,漫将滋肾诩亮明” 。 (二)诊脉辨证 ●《诸病源候论》介绍了耳鸣的诊脉辨证方法:左手气口脉浮沉俱虚,“ 此为血气虚损,宗脉不足,病若耳鸣嘈嘈,眼时妄见光,此是肺与大肠俱虚也” ; ●左手神门脉虚,“ 为膀胱虚也,肾与膀胱合病,苦耳鸣,忽然不闻,时恶风” 。 三、辨证创新 (一)从脾胃论治耳鸣耳聋 ●( 1 ) 补益脾胃,培补根基:东垣主张甘温益气。对内伤脾胃所致的耳鸣耳聋以调中益气汤 ●( 2 ) 佐以风药,升举清阳:耳居人身之首部,东垣认为只有轻扬风药可使精气、清阳上行至耳。其主治耳鸣耳聋的名方柴胡聪耳汤,即用升麻、柴胡等风药,目的不在祛风,而在升举。 ●( 3 ) 慎用苦寒,顾护脾胃:耳为清阳之窍,此清阳乃清净之阳气,非火热之阳邪。阴火源于脾胃虚弱,故用药应以益气升阳为要,伍以苦寒降泻之品,但须特别注意护胃。

浅谈脏腑辨证

浅谈脏腑辨证 一,什么是脏腑? 中医思维运用最成功的物质演化观,是“通天下一气耳”。宇宙,一气所演,生命,一气所化,“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死。……故万物一也”(庄子.知北游)。“烦气为虫,精气为人”。 《洛书原理》所说:“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生万物”。太极即精元之气,生命,以元气为演化根源;以阴阳五行揭示出的宇宙五程演化律,为生命演化的程序设计。 生命是进化的结果,脏腑,也是合着五行谱序演化而来。脏腑同源演化,都由先天之精特化形成的统一细胞演变而来。这与现代医学的干细胞说不谋而合。 脏腑,是生命演化中形成的内源性器官。中医与现代医学对诠释同一脏腑有不同的理论,这是由时代与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的。中医注重功能,现代医学注重解剖。 二,什么是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在认识脏腑生理功能、病变特点的基础上,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体征及有关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判断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及其病性的一种辨证方法。简言之,即以脏腑病位病性为纲,对疾病进行辨证。 脏腑辨证的意义,是能够较为准确地辨明病变的部位。通过八纲辨证,可以确定证候的纲领,通过病性辨证,则可分辨证候的具体性质,但此时尚缺乏病位的判断,因而并非完整的诊断。由于脏腑辨证的体系比较完整,每一个脏腑有独特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和证候特征,有利于对病位的判断,并能与病性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完整的证候诊断。所以,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临床辨证的基本方法,是各科辨证的基础,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尤其适用于对内、妇、儿等科疾病的辨证。 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首先是应辨明脏腑病位。脏腑病证是脏腑功能失调反映于外的客观征象。由于各脏腑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它反映出来的症状、体征也不相同。根据脏腑不同的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来分辨病证,这是脏腑辨证的理论依据。所以熟悉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病变特点,则是脏腑辨证的关键所在。其次是要辨清病性。脏腑辨证不单是以辨明病变所在的脏腑病位为满足,还应分辨出脏腑病位上的具体性质。病性辨证是脏腑辨证的基础,如在脏腑实证中,有寒、热、气滞、血瘀、水、湿、痰、等不同;在脏腑虚证中,又有阴、阳、气、血、精、津虚之别,只有辨清病性病机,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为治疗立法提供确切依据。 三,脏腑辨证的发展。 早在《黄帝内经》中对脏腑辨证已从理论上进行了阐述,《内经》云:“治病务求于本,本于五脏阴阳”,在“邪气脏腑病形”、“经脉”、“本脏”等诸篇为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之本源。 东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将脏腑病机理论运用于临床,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等篇目均有论及,奠定了脏腑辨证的基础。 华佗《中藏经》有专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顺逆脉证等篇,首创脏腑辨证之八纲,即“虚实寒热生死顺逆”,在其《中藏经》中提出:“脏腑辨证,首论阴阳”的总规律使脏腑辨证初具系统性。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对《素问》《灵枢》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文献进行了

中医脏腑辨证临床用药

中医脏腑辨证临床用药 (一)心 1.心气虚: 面色(白光)白,心悸气短,动则易汗,舌质较谈,体倦乏力,舌体胖嫩,苔白脉虚。治宜补心气。 人参、炙黄芪、党参、孩儿参、茯苓、五味子、炙甘草。 2.心阳虚: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心胸憋气,心悸气短,经常自汗,舌淡或紫暗,脉细弱或结代。甚则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治宜温心阳。 桂枝、肉桂、制附子、薤白、干姜、大枣。 3、心血虚:面色不华,头晕目眩,心悸易惊,健忘失眠,唇舌色淡,脉细弱。治宜补心血。酒当归、 丹参、白芍、鸡血藤、龙眼肉、紫河车。 4.心阴虚: 心悸心烦,五心烦热,低热盗汗,口干,健忘失眠,脉细数。治宜补心阴。熟地、生地、麦冬、玉竹、阿胶、百合。 5.心神不宁:心血虚,心阴虚均可导致心神失养.而出现失眠,健忘,易惊等症。除可用补心血,补心阴的药物以外,还可用养心安神或镇心宁神的药物。 养心安神: 酸枣仁、首乌藤、炙远志、合欢皮。 镇心安神;琥珀、朱砂、煅龙骨、煅龙齿、煅珍珠母、磁石。飞铁落、生牡蛎。 6.心火旺:心中烦热,急躁失眠,口渴,口舌糜烂疼痛,舌尖红或舌质红,脉数。治宜清心火。水牛角、牛黄、黄连、马尾连、生栀子、莲子心、百合、竹叶、木通、连翘、生地、丹皮。 7.痰迷心窍:神志错乱,意识不清,或神呆目滞,自言自语,举止失常,脉沉弦滑,苔白腻。严重者可昏倒在地,不省人事,喉口痰鸣,漉漉有声。治宜开窍化痰。 麝香、人工麝香、苏合香、牛黄、冰片、蟾酥、菖蒲、炙远志、郁金、细辛、猪牙皂、竹沥、青礞石。8.心血瘀阻:心悸、心前区刺痛或闷痛,并向左臂内例放射,时发时愈,严重者并有面、唇、指甲青紫,四肢逆冷,舌质暗红或见紫色斑点,苔少,脉微细或涩。治宜活血祛瘀、理气止痛。 丹参、桃仁、酒红花、酒川芎、三七、赤芍、郁金、毛冬青、银杏叶、鱼腥草根、荜苃、檀香、降香、沉香、公丁香、乳香、麝香、人工麝香、苏合香。 (二)小肠 1.小肠虚寒:小腹疼痛,腹胀肠鸣,排气则舒,或疝气作痛,苔白脉弱。治宜温小肠寒。煨肉豆蔻、乌药、肉桂、小茴香、橘核、青皮。 2.小肠实热、心移热于小肠,心胸烦热,尿频而痛,口舌糜烂疼痛。治宜清小肠热。木通、竹叶、小蓟、泽泻、白茅根、生地、赤茯苓、猪苓、灯芯、滑石、玉米须、赤小豆。 (三)肝 1.肝阴虚;头痛眩晕,两胁隐痛,耳鸣失眠,五心烦热,口干咽操,盗汗,舌红少苔,脉弦细或数。治宜滋养肝阴。山茱萸、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白芍、生地、熟地、沙苑子、龟甲、鳖甲。 2.肝血虚:眩晕头痛,四肢发麻或震颤,失眠,两目干涩,月经少或经闭不行,面色萎黄,唇舌色淡,脉沉细。治宜补养肝血。 当归、白芍、制首马、阿胶、鸡血藤,枸杞子、木瓜、怀牛膝。 3.肝气郁结:胁肋胀痛,胸闷不舒,情绪低沉,食欲不振,头晕目眩,脉弦,舌苔白滑。妇女可有月经不调、痛经或经前乳房作胀等症。治宜疏肝解郁。 柴胡、醋制香附、郁金、川楝子、延胡索、木香、青皮、麸炒枳壳、橘叶、佛手柑、八月扎、绿萼悔、玫瑰花、炒白蒺藜、薄荷、苏梗。 4.肝阳上亢:头痛,头胀,眩晕,时轻时重,耳鸣耳聋,口燥咽干,两目干涩,失眠健忘,肢麻震颤,舌红少津,脉多弦而有力。治宜滋阴平肝潜阳。 滋阴: 生地、熟地、山茱萸、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菟丝子、怀牛膝、沙苑子、鳖甲; 平肝:

中医执业中医诊断学第十一单元 脏腑辨证(习题及答案)

第十一单元脏腑辨证 一、A1 1、症见心悸失眠,头晕健忘,皮下出血,便溏,神疲乏力,舌淡脉弱,此为 A、心血虚证 B、脾不统血证 C、心脾气血虚证 D、气不摄血证 E、心气虚证 2、干咳无痰,口干咽燥,声音嘶哑,形体消瘦,午后潮热,腰膝酸软,舌红脉细,证属 A、肺肾阴虚证 B、肺肾气虚证 C、肾阴虚证 D、燥邪犯肺证 E、肺阴虚证 3、胸胁灼痛,急躁易怒,头晕口苦,咳嗽咯血,舌红脉弦数,证属 A、肝火炽盛证 B、肝胆湿热证 C、肝阳上亢证

D、肺热壅盛证 E、肝火犯肺证 4、胃脘胁肋胀满疼痛,呃逆嗳气,吞酸嘈杂,苔薄黄属于 A、肝脾不调证 B、肝胃不和证 C、肝胆湿热证 D、肝郁气滞证 E、胃热炽盛证 5、症见咳嗽无力,喘息短气,呼多吸少,耳鸣,腰膝酸软,或尿随咳出,属于 A、肾气不固证 B、肺肾气虚证 C、肺肾阴虚证 D、肺气虚证 E、肺脾气虚证 6、心肾不交临床表现不包括 A、心烦失眠 B、食欲不振 C、腰膝酸软 D、五心烦热 E、潮热盗汗

7、心悸气短,神疲自汗,面色淡白,舌淡脉虚,此属 A、心血虚证 B、心阳虚证 C、心阴虚证 D、心气虚证 E、心脾气血虚证 8、下列不属于心血虚证表现的是 A、心悸怔忡 B、失眠多梦 C、健忘 D、心中烦躁 E、面色萎黄 9、头痛,痛处固定,痛如针刺者属于 A、心脉痹阻证 B、肝阳上亢证 C、肝火上炎证 D、痰蒙清窍证 E、瘀阻脑络证 10、痰蒙心神证的表现应除外哪项 A、神情痴呆 B、心烦失眠

C、意识模糊 D、喃喃自语 E、举止失常 11、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阴虚四证的共同临床表现是 A、心痛 B、心烦 C、失眠 D、健忘 E、心悸 12、口舌糜烂又见小便灼热涩痛者属于 A、心火亢盛证 B、膀胱湿热证 C、胃热炽盛证 D、肝火上炎证 E、肠道湿热证 13、下列哪项是胃阴虚证临床特征 A、胃脘灼痛,消谷善饥 B、胃脘隐痛,食欲不振 C、食少脘痞,口淡不渴 D、胃脘嘈杂,饥不欲食 E、脘腹痞胀,胃有振水声

中医眼科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doczj.com/doc/0a968192.html, 中医眼科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医眼科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庞氏中医眼科学术思想的传承和创新.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4 年5期.张铭连.王浩.庞朝善. [2].中医药信息学在中医眼科的应用思考.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 ISTIC.2014年12期.安娜.刘成源. [3].中医眼科诊疗理论框架的沿革与解析. 《世界中医药》.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4年11期.郑齐. [4].启发式教学法在中医眼科教学中的应用.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5 年1期.曹平.苏露煜. [5].从唐由之学术思想看中医眼科发展.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1 年6期.李新.刘玉玮.周尚昆. [6].民国年间中医眼科学术发展历史研究.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3 年4期.和中浚.汪剑. [7].强化临床思维培养进一步提高中医眼科教学质量.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2 年5期.张殷建. [8].陆绵绵中医眼科脏腑辨证经验总结. 《辽宁中医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 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8年10期.王菁. [9].浅谈中医眼科现代化的发展思路.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1 年1期.申进亮.徐小新. [10].海派中医眼科名家陆南山. 《中医文献杂志》.2014年2期.董志国.张殷建.

浅析脏腑辨证在方剂配伍中的运用

浅析脏腑辨证在方剂配伍中的运用 【摘要】方剂的配伍理论,实乃一种制方模式,它是从众多方剂中总结出来的治疗规律。脏腑辨证是中医临床诊断脏腑病证的主要手段, 也是临床遣药组方的主要依据。本文主要从脏腑生理功能以及脏腑辨证在方剂配伍中的运用来略论脏腑辩证对现代临床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方剂配伍;临床组方;脏腑 方剂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也是辩证实施的重要环节。方剂的配伍理论,实乃一种制方模式,包括方剂组成之“君臣佐使”,也涉及药物配伍之“七情和合”。临床组方时,为提高临床疗效,还要把四诊、八纲、辨证论治以脏腑为中心,在气血阴阳用药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方剂配伍。下面就脏腑辨证在方剂配伍中的运用来浅述之。 1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与方剂配伍 中医学奠基著作《黄帝内经》中所论及的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系统沟通联络形体官窍, 形成人体的五大功能系统,因此方剂的配伍也应以五脏的生理特性为基础。 1.1肝体阴用阳肝藏阴血,其体阴柔,临证组方中应达到刚柔相济,条达肝气之目的。肝为藏血之脏,主疏泄,秉承春木升发之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即所谓“肝体阴而用阳”。如《伤寒论》之四逆散,后世尊称为疏肝解郁之基础方。方中取柴胡入肝胆经,升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白芍敛阴养血柔肝为臣,与柴胡合用,以补养肝血,条达肝气。二者相配,既疏肝又柔肝,恰适肝体阴而用阳之性。 1.2心主血脉心主血脉而藏神,临证组方以达到通补并用,脉平悸宁之目的。心之气血的虚实和病变,可影响血脉的运行;血液的盈亏,也直接影响着心脏的功能。《素问·五脏生成篇》:“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故临床心病之治,辨证组方用药,当应兼顾心之生理特性。 1.3脾升清之性脾喜燥恶湿, 喜通恶滞,组方达到甘燥合剂,脾气升清之目的。临床配伍方剂治疗气血不足的病变时多从脾论治。 1.4肺宣发肃降肺气通调, 主宣发与肃降,组方以达到肺气通达,宣降调畅之目的。肺气通畅,宣降和谐,肺的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朝百脉的功能才能得以实施;肺与他脏才能共济。治疗肺洗病证除辨证施治用药外, 尚须顺应肺脏生理功能而配伍宣降之品, 以求提高临床疗效。 1.5肾藏精肾乃水火之宅, 内寓真阴真阳, 临证配伍以达到阴阳互根,肾者主蛰之目的。

中医诊断学 脏腑辨证考点练习解析

中医诊断学第九单元脏腑辨证 一、A1 1、风寒犯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犯肺证的共同病机是 A、肺失肃降 B、肺卫失宣 C、肺气壅逆 D、肺卫不固 E、肺阴亏虚 2、下列关于胃阴虚证与胃热炽盛证的鉴别错误的是 A、胃阴虚证为隐痛,胃热炽盛证为灼痛 B、胃阴虚证呕吐吞酸,胃热炽盛证干呕 C、胃阴虚证口眼干燥,胃热炽盛证渴喜冷饮 D、胃阴虚证大便干结,胃热炽盛证大便秘结 E、胃阴虚证脉细数,胃热炽盛证脉滑数 3、寒滞胃肠证与胃肠气滞证共同的症状为 A、脘腹痞胀 B、恶寒肢冷 C、嗳气呃逆 D、渴喜热饮 E、大便秘结 4、肝火炽盛与肝阳上亢证的共同点中应除外下列哪项 A、头晕胀痛

B、面红目赤 C、急躁易怒 D、失眠耳鸣 E、脉弦细数 5、不属于肝火炽盛证与肝阳上亢证共同表现的是 A、头晕胀痛 B、口苦口干 C、急躁易怒 D、面红目赤 E、潮热盗汗 6、寒湿困脾证与湿热蕴脾证的共同症状是 A、身热不扬 B、脘腹痞闷 C、面黄不泽 D、面白无华 E、白带量多 7、脾气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证的共同症状是 A、纳差乏力 B、久泻不止 C、畏寒肢冷 D、头晕目眩 E、月经过多

8、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证的共同表现是 A、腰膝酸软 B、眩晕耳鸣 C、梦遗失精 D、精神倦怠 E、浮肿少尿 9、肾阳虚证的脉象是 A、脉沉细无力 B、脉沉缓无力 C、脉细无力 D、脉虚无力 E、脉细涩无力 10、肾阳虚证表现为生殖功能减退的症状应除外下列哪项 A、阳痿 B、早泄 C、经闭 D、不孕 E、精冷 1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肾阴虚证临床表现的是 A、五心烦热 B、腰膝酸软 C、潮热盗汗 D、小便清长

中医脏腑辨证

中医脏腑辨证 心血虚证 【临床表现】心悸,头晕,失眠多梦,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 心阴虚证 【临床表现】心烦心悸,失眠、多梦,或见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两颧发红,舌红少津 心气虚证 【临床表现】心悸,气短,精神疲惫,活动后加重,面色淡白,或有自汗,舌质淡 心阳虚证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气短,自汗,形寒畏冷,面色 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 肺气虚证 【临床表现】咳喘无力,少气短息,动则益甚,咳痰清稀,语声低怯,或有自汗、畏风,易于感冒,神疲体倦,面色淡白,舌淡苔白 肺阴虚证 【临床表现】干咳少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颧红,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舌红少津

脾气虚证 【临床表现】腹胀纳少,食后胀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见肥胖、浮肿,舌淡苔白 脾阳虚证 【临床表现】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形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白不华或虚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或见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见带下量多而清稀色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 寒湿困脾证 【临床表现】脘腹痞闷或痛,口腻纳呆,泛恶欲吐,口淡不渴,腹痛便溏,头身困重,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身目发黄,其色晦暗不泽,或妇女白带量多,舌体胖,苔白腻或白滑 胃气虚证 【临床表现】胃脘隐痛或痞胀,按之觉舒,不思饮食,食后胀甚,时作嗳气,口淡不渴,面色萎黄,气短神疲,倦怠懒言,舌质淡,苔薄白 胃阳虚证 【临床表现】胃脘绵绵冷痛,时发时止,喜温喜按,食后缓解,泛吐清水或挟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口淡不渴,倦怠无力,畏寒肢冷,舌质淡嫩或淡胖 胃阴虚证 【临床表现】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或胃脘嘈杂,或脘痞不舒,或干呕呃逆,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津

中医五脏辨证要点

脏腑辨证 心、小肠 脏腑辨证 辨证要点 虚证 气 心气虚 心神不足 血运无力 血 心血虚 血不养心 心神不安 血脉不充 阴 心阴虚 血不养心 心神不安 虚热内扰 阳 心阳虚 形寒肢冷 血脉寒滞 心胸憋闷 实证 火 心火炽热 火扰心神 迫血妄行 口舌生疮 小便赤、涩、灼、痛 淤 心血瘀阻 心悸怔忡 闷憋疼痛 痰 痰迷心窍 神志异常 痰浊内盛 痰+火 痰火扰心 外感病,高热、痰盛、神昏:内伤病,心火失眠、心志失常 小 肠 心火下移 小肠实热 小便赤涩灼痛、心火炽盛 阳虚 小肠虚寒 肢冷乏力 畏寒畏冷 口淡不渴 喜暖喜按 小便频数清 长 肺、大肠 脾、胃 脏腑辨证 辨证要点 虚证 气虚 脾气虚 胃脘隐痛 腹胀 纳呆 气虚见症 脾气下陷 内脏下垂 脾气虚 脾不统血 脾气虚 出血见证 阳虚 脾阳虚 脾胃气虚 虚寒见证 实证 寒 寒湿困脾 脾阳受困 运化失职 寒湿内盛(阴黄) 热 脾胃湿热 脾运化失调 湿热内盛(阳黄) 胃 胃阴虚 胃脘隐隐灼痛 饥不欲食 阴虚见证 胃阳虚 胃脘隐痛 喜温喜按 得食痛减 胃火炽盛 胃脘灼痛 拒按 吞酸 实热见证 食滞胃脘 胃脘胀满或胀痛 呕吐、泄泻酸腐食物 胃府气滞 胃脘胀痛 痛窜两肋 肝、胆 脏腑辨证 辨证要点 虚证 肺气虚 咳喘无力 咯痰清稀 气虚 肺阴虚 干咳痰少或咳血 口干舌燥 阴虚见证 实证 表证 风寒束肺 咳,痰(清稀)+风寒表证 风热犯肺 咳,痰(黄稠)+风热表证 燥邪犯肺 干咳少痰 干燥少津 热证 痰热壅肺 咳喘 咯痰黄稠量多,有脓血,腥臭味 痰饮 痰湿阻肺 咳喘 痰白清稀 里寒见证 大肠 大肠湿热 腹痛下痢 泄泻 湿热见证 大肠液亏 便秘干燥 难于排出 津亏湿润 大肠结热 腹满硬痛 便秘 里热炽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