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一索伦改革学案 人民版选修一

专题一索伦改革学案 人民版选修一

专题一索伦改革学案 人民版选修一
专题一索伦改革学案 人民版选修一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一梭伦改革

第一节雅典往何处去

课程标准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雅典国家的形成---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形势

一、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的对立

(一)雅典国家的形成

1、王政时代:提修斯改革

1)确立:改革,建立。

2)内容:⑴以为前提,动员贵族放弃权。

⑵以为中心,建立起和各种行政组织。

3)影响:奠定了希腊国家的雏形。

2、贵族共和国:公元前7世纪初

1)确立:公元前。

2)机构:⑴元老院——是国家机关,拥有权(元老院由组成)。

⑵执政官——有名(从中选出,任期年)。

(二)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

1、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矛盾

⑴政治上:①平民虽享有,但因而无法参与国家政权。

②贵族把持,包揽官职,压迫平民。

⑵经济上:①贵族占有大量财富,剥削平民。

②平民因欠债而沦为、或买到海外抵债,“”

是典型代表。

2、雅典城邦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与贵族之间尖锐矛盾

⑴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元前,随着雅典工商业发展,部分人发家致富,成为。

⑵工商业奴隶主地位:经济上富裕,但没有地位,仍受到贵族歧视,他们逐渐与

站在一起。

3、雅典社会主要矛盾和影响

⑴主要矛盾:与平民矛盾, 与矛盾是雅典社会主要矛盾,其中前者更加尖锐。

⑵影响:公元前,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政局动荡不安,雅典社会面临严重的危机。

学习思考:雅典社会平民阶层有何特点?

二、解决危机的尝试

(解决危机的尝试)

1、彻底推翻原有体制的尝试——基伦暴动

⑴背景:①动荡的政治形势;②基伦的经历和准备。

⑵结果:基伦暴动失败。

⑶败因:雅典是贵族共和国,雅典公民形成了反专制观念,平民和贵族联合抵制叛乱。

⑷教训:基伦暴动失败表明当时雅典人彻底改变旧制,建立政治并不认同。

2、对原有体制进行改革的尝试——《德拉古法典》

⑴背景:①基伦暴动被镇压后,雅典社会矛盾继续激化,人们试图在原先的体制内实行改革。

②由于贵族掌握国家权力,肆意歪曲法律,实行法制改革,制定成文法成为改革

的方向之一。

⑵特点:①雅典第一部;

②:把不能还债的人及家属罚没为奴或卖为奴。对盗窃蔬菜的人和犯懒惰罪的处死.(内容)

③维护的利益。

⑶评价:①法典对抑制和雅典政治有重要意义。

②法典站在贵族立场上,用严厉的法律维护贵族利益,不能平息公民的不满,也

不能化解雅典社会矛盾。

⑷败因:①法典回避雅典社会尖锐的社会矛盾,并没有改善平民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不利地位。

②法典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采取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的社会矛盾。

③由于审判权完全掌握在贵族手中,法典变成了平民受压迫地位的象征,所以它必然失败。

3、两次事件的影响:没能解决雅典的社会矛盾,年平民开始酝酿暴动,

①雅典严重社会危机之时,麦加拉夺取,对雅典经济造成沉重打击。

②雅典贵族担心夺取港口使平民力量乘机壮大,禁止讨论夺取

之事。

⑵影响:暴露雅典社会内部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雅典处在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

⑶影响:沉重打击了雅典的,空前严重。

第二节奠定雅典民主基石的政治改革

一、诗人政治家

,振兴城邦(诗人政治家)

1、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年,全权负责立法,改革运动政治制度的积弊。

2、原因:①雅典与矛盾再度激化,一触即发。(这是客观原因,以下为主观原因)

②从事过活动,受过良好教育,知识丰富,是希腊“”之一。

③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收复,声望大增。

④中庸政策获得和的支持。(中庸政策:对贵族……,对平民……)。

二、改革目的:

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

2、根本目的: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

三、改革内容:

⑴内容:废除一切和;禁止以和做抵押;限制兼并.(土地和债务)

⑵影响:取消,保护平民的基本权益。经济上的独立,为平民享有政治权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父母必须帮助子女学会一门手艺;鼓励移居雅典并赋予公民权。

②农业:鼓励谷物和限制谷物,鼓励出口、橄榄油。

⑵影响:①从短期看:稳定,保障。

②从长期看:经济上:促进雅典工商业发展和社会;

政治上:工商业者队伍壮大,工商业奴隶主力量增强,格局进一步稳固。

⑴按土地收入多寡分成四个等级,并确定了相应的政治权利。

①目的: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

②内容:四个等级:级、级、级和级。

政治权利:第一、二等级担任官职,第三等级担任官职,第

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保护贵族特别是的利益。

③实质:富豪政治代替政治。

④意义:打破贵族的,维护了利益,为雅典开辟道路。

⑤评价:局限性:没带来真正的平等。

进步性:扩大了民主权利的基础。

学习思考:根据梭伦改革的法令规定,等级越高的人负担的社会义务也越重,如第一、二等级必须提供装备耗费高昂的骑兵,第三等级则需提供耗费次之的重装步兵,第四等级提供的费用较少的轻装步兵和水手。梭伦的这一改革符合正义标准吗?为什么?

⑵创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

①组成:四个部落各选人组成,但第等级没有资格。

②职能:为预审提案,准备日程。

③作用:使第等级公民获得参政议政的机会;提高地位;打破贵族对

垄断。

⑶组建民众法庭和创立陪审法庭,分割贵族法庭权力

①措施:将贵族法庭大多数职权转归,贵族法庭负责和审理。实行(不分等级,抽签产生)制度,陪审员负责案件、和。

②作用:法庭的设立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陪审法庭使平民获得参加国家政权的权利。

四、改革评价(梭伦的遗产)

1、积极意义:

⑴打击势力,完善雅典,促进形成,最大意义是奠定雅典民主政治乃至政治基础

⑵消灭制,稳定,确保雅典公民经济上的独立,为雅典民主政治提供物质基础

⑶按划分社会等级,扩大享有的范围,使越来越多的人享有政治权力权力范围

⑷促进崛起,巩固,,三足鼎立多元格局,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社会基础

⑸完善了雅典的,为参与国家政治和民主政治的建立提供制度保障

2、局限性:

⑴中庸政策决定改革的不彻底性:改善平民的,但又没有很好满足人民的要求;

保护特权,但贵族利益受损而心生怨恨。致使梭伦两面不讨好。

⑵按财产划分等级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

⑶不能完全满足平民阶级的政治经济需求。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五、性质:性质的改革。

六、特点:

1、从目的上看,其主要目的是消除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2、从措施上看,很多措施都带有“折中”色彩;

3、从立场上看,对贵族和平民采取了“不偏不倚”的政策.但自身却站在工商业奴隶主的立场上;

4、从结果上看,既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又带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

本课知识小结:梭伦改革的历史背景:

1

2(解决危机的尝试);

3(解决危机尝试的影响)

【课堂作业】

阅读下列材料:

(公元前621年,司法执政官德拉古受命编订成文法。)

公民权授予所有有财力准备武装、从军打仗的人。

执政官从拥有不少于10明那自有财产的人中选出。其他低级官员从有能力从军的人员中选出。高级军队官职从拥有不少于100明那的财产,缔结了合法婚姻,子女超过10岁的人中选出。

公民大会由401人组成,从全体年满30岁的公民中通过抽签产生。在所有的人轮过之后重新开始第二轮抽签,在此之前,任何人不得连任两次。如果有人拒绝任职,富人罚款3德拉克玛,中等阶层罚款2德拉克玛,下层罚款1德拉克玛。

最高法庭议事会由贵族组成,监督司法活动和各类官员。遭受不公正对待的人可以向其提出申诉。

请回答:

(1)材料援引自哪一部文献?代表了什么人的利益?摘引材料加以说明。

(2)这部文献有哪些进步的政治意义?

(完整版)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大全书本知识浙科版,推荐文档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知识点归纳 实验1 大肠杆菌的培养和分离? 1.微生物是指结构简单、形体微小的单细胞、多细胞或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 物,包括病毒、原核生物、原生生物和某些真菌。细菌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 有细胞壁(肽聚糖)、细胞膜、细胞质,无成型的细胞核,只有一环状DMA 分子 (拟核)。以分裂(二分裂)的方式繁殖,分裂速度很快。用革兰氏染色法将细菌分 为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染液染色后,再脱色处理,细菌仍保留染色液的颜色)和 革兰氏阴性菌两大类,区别在细胞壁的成分不同。大肠杆菌是革兰氏阴性(细胞 壁薄,有荚膜)、兼性厌氧的肠道杆菌。 2.细菌的分离方法有两种:划线分离法和涂布分离法。是消除污染杂菌的通 用方法,也是用于筛选高表达量菌株的最简便方法之一。划线分离就是用接种环 蘸菌液后在含有固体培养基的培养皿平板上划线,在划线的过程中菌液逐渐减少,细 菌也逐渐减少,。划线最后,可使细菌间的距离加大。将接种后的固体培养基培 养10~20小时后,一个细菌细胞就会繁殖成许多细菌细胞,形成菌落,不会重叠。 在斜面上划线,则每个斜面的菌群就是有一个细菌产生的后代。用于基因工程的 大肠杆菌的工程菌,可以用划线分离法获得产物表达能力高的菌株。由于工程菌 的质粒中通常有抗性基因(如抗氨苄青霉素基因),如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氨 苄青霉素,由于非工程菌的其他杂菌都没有抗性基因,所以在划线后只有存在抗 性基因的工程菌能生存下来。 涂布分离时,需要先将培养的菌液稀释,通常稀释10-5~10-7倍之间,然后取 0.1mL 不同稀释度的稀释菌液放在培养皿的固体培养基上,用玻璃刮刀涂布在 培养基平面上进行培养,在适当的稀释度下,可产生相互分开的菌落,每个培养 基里有20个以内的单菌落为最合适。 优点:划线分离法,方法简单;涂布分离法,单菌落更易分开,但操作复杂 。 在培养微生物时,必须进行无菌操作。其首要条件是各种器皿必须是无菌的,各 种培养基也必须是无菌的,转移培养基、倒平板、接种、平板划线、平板稀释涂 布等操作中的每一步都要做到无菌(防止杂菌污染)。进行恒温培养时,要将培养 皿倒置,是因为培养基中的水分会以水蒸气的形式蒸发,倒放培养皿会使水蒸气 凝结成水滴后,落入培养基的表面并且扩散,菌落中的细菌也会随水扩散,菌落相 互影响,很难再分成单菌落,达不到分离的目的。 4.细菌扩大培养要用LB 液体培养基(通用培养基、常用于做生理学研究和 发酵工业),划线分离要用LB 固体培养基(常用于微生物分离、鉴定、计数和菌 种保存)。我们在利用微生物时,常常要求所利用的微生物不被其他微生物污染。 因此,在培养微生物时必须进行无菌操作 无菌操作的首要条件是各种器皿必须是无菌的,如各种大小的培养皿、试管、 三角瓶、取样器的头(或称“枪头”、“tip”)、移液管、三角刮刀、接种环、 镊子等等。这些用具通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前各种用品均需用牛皮纸或报纸包 好。培养皿可几个包在一起;试管加棉花塞或塑料盖后也是几个包在一起;三角 瓶可用封口膜(市售产品,既通气又不使菌进入)或6层纱布封口,再用牛皮纸或 报纸封口;移液管上端用镊子放入少量棉花,再用牛皮纸包上(现在多不用移液管 而用取样器);取样器的“枪头”放在可灭菌的专用塑料盒中,也可放在上口用牛 皮纸包好的烧杯中……在121℃(1kg/cm 2压力)下灭菌15min 。值得注意的是,实 验中所需的棉花不能用脱脂棉,因脱脂棉易吸水,吸水后容易引起污染。灭菌后,建议收藏下载本文,以便随时学习!我去人也就有人!为UR扼腕入站内信不存在向你偶同意调剖沙

浙科版选修1第三部分《实验九 腐乳的制作》学案2

浙科版选修1第三部分《实验九腐乳的制作》学案2 课堂导学案 【重难点突破】 一、腐乳制作的主要菌种是哪种菌? 腐乳制作的主要菌种有毛霉菌和根霉菌,两者都是真菌。 1、毛霉 ①毛霉外呈毛状,白色菌丝细胞无横隔,由单细胞组成,细胞质中有多个核,白色菌丝呈分枝。常栖生在果实、果酱、蔬菜、糕点、乳制品等食品上,引起食品腐败变质。 ②菌落特征:菌落一般灰色或浅褐色,质地疏松,高度1 cm以内,在豆腐坯或熟的大豆粒上生长得旺盛,菌丝厚密,高度在1 cm以上,白色或灰白色。 ③毛霉生长的温度控制在15—18O C。 2.根霉菌 ①根霉菌丝较粗,无隔膜,一般认为是单细胞的。菌丝会在培养基表面迅速蔓延,称为匐匍菌丝。在匐匍菌丝上有节,向下伸入培养基中,成为分枝如根状的菌丝,称为假根。从假根部向空气中丛生出直立的孢子囊梗,顶端膨大,形成孢子囊,内生长大量的孢囊孢子。 ②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常生长在淀粉质的物品上,如馒头、面包、山芋。市售甜酒曲中主要是根霉。根霉也可制造豆腐乳及生产糖化酶,另外,它又是甾体物质、延胡索酸等物质生产的菌种 ③腐乳旧法生产只能在冷天进行,现在炎热的夏天也能每天连续制造,使生产不受季节性的限制,主要就是在豆腐坯上培养能耐高温的根霉群系。米根霉生长的最适温度是37℃~40℃。华根霉在45℃时还能生长。 3.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够将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使腐乳具有鲜味和芳香;脂肪酶可以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4.腐乳酿造选择优良菌种的条件:①不产生毒素,菌丝壁细软,棉絮状,色白或淡黄;②生长繁殖快速,且抗杂菌能力强;③生产的温度范围大,不受季节限制,④有蛋白酶、脂肪酶、肽酶及有益于腐乳质量的酶系;⑤使产品质地细腻柔糯,气味正常良好。 【典题演示1】 1.(原创)细胞结构和毛霉不相同,含有有氧呼吸酶的生物是 A.酵母菌 B.醋酸菌 C.根霉 D.青霉 【答案】B

浙科版选修三判断100题(有答案)

高三生物专项训练(选修3) ——判断题 ()1.基因特定序列中限制酶切割位点的消失是染色体结构改变的结果 ()2.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和DNA连接酶处理后可产生质粒-质粒、质粒-目的基因和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三种两两连接产物 ()3.用两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可保证质粒与抗盐基因的定向连接 ()4.应用DNA探针技术,可以检测转基因抗冻番茄植株中目的基因的存在及其完全表达()5.质粒每个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位点至少插入一个目的基因 ()6.B淋巴细胞与肿瘤细胞融合,杂交瘤细胞中含有B淋巴细胞中的抗体基因 ()7.将人的干扰素基因重组到质粒后导入大肠杆菌,获得能产生人干扰素的菌株 ()8.用紫外线照射青霉菌,使其DNA发生改变,通过筛选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 ()9.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烟草茶叶病毒的核酸 ()10.用DNA连接酶连接经切割的抗除草剂基因和载体 ()11.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原生质体 ()12.目的基因和受体细胞均可来自动、植物或微生物 ()13.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是两类常用的工具酶 ()14.人胰岛素原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胰岛素原无生物活性 ()15. 载体上的抗性基因有利于筛选含重组DNA的细胞和促进目的基因的表达 ()16.植物组织培养中主要通过调节营养物质的配比来实现器官发生和形态建成 ()17.胚胎干细胞培养需要使用CO2培养箱,CO2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呼吸 ()18.培养液中添加适宜浓度的胰岛素,有利于提高动物细胞克隆的形成率 ()19.胚胎干细胞培养中,饲养层可促进胚胎干细胞的分化 ()20.动物细胞培养时,保留接触抑制的连续细胞系获得不死性,但不致癌 ()21.由于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水稻等在多次传代培养后,细胞全能性的表达能力不变 ()22.从个体中分离出单个组织进行培养是细胞克隆最基本要求 ()23.若原生质体培养需要先对原生质体的活力进行检测,可以采用质壁分离的方法()24.愈伤组织是一团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薄壁细胞 ()25.二倍体植株的花粉经脱分化与再分化后得到稳定遗传的植株 ()26.用人工薄膜将胚状体、愈伤组织等分别包装可制成人工种子 ()27.植物耐盐突变体可通过添加适量NaCl的培养基培养筛选而获得 ()28.培养保留接触抵制的细胞在培养瓶壁上可形成多层细胞 ()29.克隆培养法培养过程上多数细胞的基因型会发生改变 ()30.二倍体细胞的传代培养次数通常是无限的 ()31.恶性细胞系的细胞可进行传代培养 ()32.肝组织经胰酶处理和悬浮培养可获得肝细胞克隆 ()33.培养体系中小鼠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周期大于肝细胞 ()34.肝细胞贴壁生长时没有接触抑制现象 ()35.体细胞杂交技术可用于克隆动物和制备单克隆抗体

高中历史选修3优质学案: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预习导引 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1.了解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 2.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 门的。 1.重点:斯大林格勒战役。 2.难点:中途岛战役美军获胜的原因。 知识点一从莫斯科战役到斯大林格勒战役 1.莫斯科战役 (1)概况 ①1941年9月底,德军向莫斯科发动进攻,局势紧张。 ②1941年12月初,严冬来临,苏军在朱可夫将军指挥下大举反攻,德军后撤。 (2)意义 ①德国陆军在二战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 ②宣告德军“闪电战”的破产。 [关键点拨』莫斯科保卫战是苏德战争前期的大规模战略性战役,使德国陆军在二战中遭到第一次重大失败,无力在东线发动全面进攻,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奠定了基础。 2.斯大林格勒战役 (1)原因 ①莫斯科战役后,德军在东线改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 ②为夺取高加索,首先选择了战略要地斯大林格勒。 (2)过程 ①防御:1942年7月战役开始,德军一度突入市区,苏联军民与德军展开巷战。 ②反攻:苏军从南北两侧包围德军,1943年2月德军惨败。 (3)意义 ①规模:苏德战争中最为激烈的战役。

②地位:是苏德战场局势的根本转折,对于推动整个反法西斯战局的变化也具有深远影响。 知识点二中途岛战役 1.背景 (1)1942年4月,美国舰载飞机对日本东京、横滨的轰炸使日本举国震动。 (2)日本为巩固并加强在太平洋上的优势,诱出美国舰队主力加以歼灭。 (3)美军事先破译了日军密码,了解日军的作战计划。 2.经过:1942年6月,美日双方在中途岛附近海域展开一场海空大战,日军惨败。 3.影响:日本开始丧失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太平洋战争出现转折。 [归纳总结』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三大战役,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各主要战场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开始牢牢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知识点三阿拉曼战役 1.背景:1942年,北非德意军队进逼阿拉曼,但因给养供应困难,攻势停顿。2.概况 (1)1942年10月,英军在蒙哥马利指挥下发动大规模反攻。 (2)德意军队处于劣势,折损过半,被迫全线西撤。 3.影响:北非战场的形势发生了转折。 [历史比较』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和阿拉曼战役的相同点 (1)背景:都是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的背景下进行的。 (2)目的:旨在遏制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最终打败法西斯势力。 (3)性质:反法西斯国家进行的军事斗争,具有明显的正义性。 (4)影响:都是具有转折性的重大战役,使法西斯军队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 主题一苏德战场的转折

高中生物 3.9《实验九 腐乳的制作》学案2 浙科版选修1

高中生物 3.9《实验九腐乳的制作》学案2 浙 科版选修1 【重难点突破】 一、腐乳制作的主要菌种是哪种菌?腐乳制作的主要菌种有 毛霉菌和根霉菌,两者都是真菌。 1、毛霉①毛霉外呈毛状,白色菌丝细胞无横隔,由单细胞 组成,细胞质中有多个核,白色菌丝呈分枝。常栖生在果实、果酱、蔬菜、糕点、乳制品等食品上,引起食品腐败变质。 ②菌落特征:菌落一般灰色或浅褐色,质地疏松,高度1 cm 以内,在豆腐坯或熟的大豆粒上生长得旺盛,菌丝厚密,高度在1 cm以上,白色或灰白色。③毛霉生长的温度控制在1518OC,而夏天发酵的是根霉菌,它能够在高温下进行。 二、乳腐制作的原理是什么腐乳酿造是利用豆腐坯上培养的 毛霉或根霉,培养及腌制期间由外界侵入微生物的繁殖,以及配 料中加入的红曲中的红曲霉、面包曲中的米曲霉、酒类中的酵母 等所分泌的酶类,在发酵期间,特别是后期发酵中引起极其复杂 的化学变化,促使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的低分子含氮化合物氨基酸,淀粉糖化,糖分发酵成乙醇和其他醇类及形成有机酸,同时 辅料中的酒类及添加的各种香辛料等也共同参与作用,合成复杂

的酯类,最后形成腐乳所特有的色、香、味、体等,使成品细腻、柔糯而可口。 【典题演示2】 1、(改编xx徐州三模)下列关于造成相关实验失败的原因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制作腐乳的卤汤时,料酒加的量较多,易造成豆腐腐败变质 B、制作果酒时,先除去葡萄的枝梗再进行冲洗,可能造成葡萄霉烂 C、制作果醋时,通氧不足或温度过低,造成发酵失败 D、根霉、毛霉分别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进行腐乳的发酵 【答案】 A 【解析】 正确理解微生物在食品加工方面的应用是关键。腐乳制作过程中添加料酒过多会延长发酵的时间。 【变式训练4】 1、(xx南通三模)(多选)腐乳制作过程中,豆腐含水量、盐的用量、发酵温度和酒的用量等均会影响腐乳风味和质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豆腐含水量过高,腐乳不易成形 B、加盐量过多,腐乳硬度会增大

高中生物选修3(浙科版)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基因工程 一、工具酶的发现和基因工程的诞生 1、基因工程的概念: (1)广义的遗传工程:泛指把一种生物的遗传物质(细胞核、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等)移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中去,并使这种遗传物质所带的遗传信息在受体细胞中表达。(2)基因工程: 就是把一种生物的基因转入另一种生物体中,使其产生我们需要的基因产物,或者让它获得新的遗传性状。基因工程的核心是构建重组DNA分子。由于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因此又叫做DNA重组技术。 (3)基因工程诞生的理论基础: DNA是遗传物质的发现过程、DNA双螺旋结构的确立、遗传信息传递方式的认定。 2、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1)“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 ①来源: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 ②功能: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能切割(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因此具有专一性。 例如:某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能识别的序列是GAATTC,能在G和A之间切割DNA,如下图所示。 黏性末端 黏性末端 ③结果:能将DNA分子切割成许多不同的片段。 备注:不同DNA分子用同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形成的黏性末端都相同;同一个DNA分子用不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产生的黏性末端一般不相同。 (2)“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 ①作用:将具有末端碱基互补的2个DNA片段连接在一起(缝合磷酸二酯键)形成的D NA分子称为重组DNA分子。 因此,DNA连接酶具有缝合DNA片段的作用,可以将外源基因和载体DNA连接在一起。 (3)“分子运输车”——载体——质粒

人教版历史选修3《走向世界大战》word学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3《走向世界大战》word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把握绥靖政策及慕尼黑阴谋;了解《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阻碍;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缘故。 情境设置:1938年,德国要求割占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希特勒信誓旦旦地说“苏台德区是我在欧洲最后一次领土要求”。你相信希特勒所说的吗?英法相信吗? 材料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政治家认为德国有理由对一战后的现状不满,有理由修改《凡尔赛》和约,因此主张对德国采取“安抚”、“平息其不满”的政策,这是“绥靖”(Appeasement)一词的由来和最初的含义。随着绥靖政策推行的恶劣后果逐步明显,人们才更加确定地用另外的含义来明白得这一词汇,即“用满足要求的方法息事宁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绥靖政策是纵容法西斯国家扩张入侵的政策,是在贬义上使用那个词汇的。 材料二: 英法尽管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要紧战胜国,但其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仍因战争受到庞大的削弱,这种状况使得英法统治集团的部分人士不敢同德、意、日入侵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是试图通过满足入侵者部分贪欲的方法来坚持自己的既得利益,战后英法两国国内政治也极为复杂。 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规定了颇为苛刻的条件,这不仅引起了德国方面的不满,而且在英法两国相当一部分居民中造成了一种负罪感。它们对战后德国显现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采取了一种明白得的态度,对30年代德国的违约行动采取了一种容忍的立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它导致了交战国军队和人民的大量伤亡,严峻破坏了交战国人民正常的经济生活。因此,战后在英法等国中显现了一种鼓吹不惜一切代价幸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还有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内阁更替频繁,专门难希望政府在法西斯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决和连续的政策。在这一时期内希特勒尽力造成一种看起来唯有共产国际、唯有苏联方是德国敌人的假象,英法统治集团相信了这一点。 绥靖者在专门大程度上是顽固的反共产主义者,他们相信通过支持德国重新获得其原有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他们就会建起一座阻遏苏联共产主义西进的前哨堡垒 由于时机尚不成熟,法西斯国家不情愿过早刺激英法美等国,又感到苏联和共产国际是它们进行入侵的庞大障碍,如此,“反共”就成了他们结盟的最好招牌 材料三: 现在我们为了一个遥远的国家中我们完全不了解的民族之间所发生的争吵,在那个地点挖掘战壕,试带防毒面具,这真是多么可怕,多么不合理,多么不可思议!……我那个人,从心底里确实是一个爱好和平的人。国与国之间的武力冲突,对我来说,好比一场恶梦……战争总是一件可怕的情况,在我们投入斗争之前,我们必须明白,这是一个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1938年9月27日张伯伦广播演说 一、通过学习课本内容和阅读史料,完成学习任务 1、绥靖政策 (1)绥靖政策的含义、西方国家推行绥靖政策的缘故,以及这一政策表现。 (2)美国什么缘故要实行“中立”政策?“中立”政策是一种变相的绥靖,这种说法正确

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学案-浙科版高中生物选修1实验

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 1.尿素在自然界中氮循环有怎样的关系? 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在保持生态稳态上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过程可参看下图。 自然界中的氮循环 如果土壤中有许多尿素,在自然界较高温度下就会被水解,水解后的NH3会使土壤变成碱性,NH3与其他阴离子物质如SO2-4、CO2-3、NO-3等形成化合物,则会使土壤板结。有脲酶的细菌使植物废弃物和动物尸体降解,并利用了所形成的氨,有利于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2.为什么本实验中要用琼脂糖来代替琼脂配制固体培养基呢?琼脂糖与琼脂有何区别? 琼脂在制作固体培养基时起凝固剂的作用。但它却是一种未被纯化的混合物,里面有一定量的含氮化合物。在本实验中所使用的尿素培养基却要求提供氮元素的物质只有尿素,用这种培养基才能分离得到含脲酶的细菌。若用琼脂来制备本实验的尿素固体培养基,则提供氮元素的物质除了尿素还有琼脂,用这种培养基就不难只得到含脲酶的细菌,还会得到大量以非尿素为氮源的细菌,这样就达不到分离出以尿素为氮源的细菌这一实验目的了。所以要将琼脂纯化,去除那些含氮化合物,这样经纯化得到的琼脂糖就可以代替琼脂做固体剂且不会带来含氮化合物对本实验的干扰了。 3.本实验的微生物分离与上一实验中大肠杆菌的分离实质上一样吗? 两者的细菌分离有很大的不同。

若在尿素培养基上出现了菌落,则表明已经分离得到有脲酶的细菌菌落了。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尿素培养基中提供氮源的只有尿素,在这样的培养基中能存活的细菌则能利用尿素做氮源,它们就是有脲酶的细菌。 5.全营养培养基与尿素培养基上的菌落在数量和类型上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出现这种差异呢?

LB培养基稀释度10-4尿素培养基稀释度10-4比较上图,可明显发现:全营养培养基数量和种类都明显多于尿素培养基上的。因为全营养培养基中的氮源是蛋白胨,很多细菌都能利用它,而尿素培养基中的氮源只有尿素,只有含脲酶的细菌才能利用尿素,能存活。 6.全营养培养基与尿素培养基属于什么类型的培养基呢?微生物的培养基是怎么分类的? 全营养培养基属于基础培养基,而尿素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 培养基名目繁多,种类各异,为了便于系统化,可对其进行分类。 (1)按对培养基成分的了解程度分: ①天然培养基:利用一些天然材料制成的培养基,对其成分无法确定。 具体材料:如用肉汤、芽汁等制成的。 用途:适合作实验室用的基本培养基及大生产中的种子培养基。 ②组合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化学限定培养基或综合培养基): 是用化学成分及其数量都很清楚的物质配制的培养基。 用途:一般用作营养、代谢、生理、生化、遗传、育种、菌种鉴定和生物测定等较高的研究工作。 (2)按物理状态分: ①固体培养基:外观呈固态的培养基。 用途:广泛,可用于菌种的分离、鉴定、菌落计数等。可用于菌种保藏、生物活性物质测定等。 ②半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内加入少量琼脂(0.5%左右),当培养基倒放时会流动。 用途:细菌运动观察(穿刺接种)噬菌种的效价;厌氧菌的培养及菌种保藏。 ③液体培养基:不加入凝固剂呈液体状态的培养基。 用途:广泛,在实验室中作各种生理、代谢研究和获得大量菌体,生产上绝大多数用液体培养基。 (3)按培养基的用途分: ①基础培养基:含有一般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基本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如: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是培养细菌的基础培养基。 ②选择性培养基: 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某些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它的目的是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从而提高该菌的筛选效率。 ③加富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某些特殊营养物质制成的一类营养丰富的培养基。如加入血液、血清、酵母浸膏、动植物组织液等。一般是用来培养营养要求苛刻的微生物。一定意义上有选择的作用。它可以增加所要分离微生物的数量,达到富集,从而形成优势,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课时7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

学案7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课标要求] 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 一、盟军的反攻 1.太平洋战场 (1)时间:1942年8月开始。 (2)战役: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马里亚纳群岛战役、菲律宾战役。 (3)影响:美军牢牢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1945年初,日军的海空军主力基本被消灭。 2.北非、地中海战场 (1)时间:1942年11月开始。 (2)事件 ①美英联军在西北非实行代号为“火炬”的两栖登陆。 ②1943年5月突尼斯的德意军队投降,北非战事胜利结束。 ③7月,美英盟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政府垮台,新政府投降。 (3)影响:①北非战事胜利结束。②意大利退出战争,法西斯轴心国开始瓦解。 [深度点拨] 意大利投降是其在战场上不断失利、国内政治和经济危机等多种因素的结果。意大利投降标志着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从此,在欧洲大陆的法西斯战争由德国单独进行,从而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3.苏德战场 (1)时间:1943年7月开始。 (2)战况:①德军大规模进攻库尔斯克,力图消灭该地苏军主力。②双方在普罗霍罗夫卡地区发生了二战中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德军损失惨重。③1944年1月起,苏军对德军发动10次大规模进攻。 (3)影响:①德军从此一蹶不振,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②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等法西斯仆从国退出战争。 [深化探究] 材料毛泽东说:“只要迫使希特勒转入战略防御,法西斯的命运就完结了。因为像希特勒这样的法西斯国家的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从它出生的一天起,就是建立在进攻上面的,进攻一完结,他的生命也就完结了。” 思考 在二战反攻阶段,太平洋战场、苏德战场与北非战场在反法西斯力量上有何不同特点?

浙科版生物选修一知识点填空,推荐文档(20201121164110)

选修一知识点填空 实验 1 大肠杆菌的培养和分离 1、微生物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单细胞、多细胞或______________ 的低等生物。如: 等。绝大多数微生物与传染病(有关/ 无关),90%以上的微生物是对人类(有利/ 有害)。 2、大肠杆菌是革兰氏 ______ 性菌,新陈代谢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 。从细胞结构上看,它属于 _________ 生物。在肠道 中一般对人体无害,也有少数菌株对人体_________ ,可以侵袭_______ 并产生_____ 。但是,任何大肠杆菌如果进入人的,都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大肠杆菌是工程中被广泛采用的工具。如重组的人粒细胞- 巨噬细胞(rhGM-CSF就是用大肠杆菌工程菌生产的。这种刺激因子是一种,只要用级的量即可提高人的白细胞的数量,目前是放疗和化疗过程中的必用辅助药物。大肠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细 胞质中含有的细胞器是 __________ ,控制细菌遗传性状的DNA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 ,此外,细胞质中也有小型的 环状DNA称为_____________ 。 3、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用于 ____________的染色法。此法将细菌分为两大类,即革兰氏阳性菌和____________________ 。 4、各类生物细胞壁的成分:植物 ___________________ 细菌 ___________________ 真菌___________________ 5、细菌通常以 ________ 方式繁殖, _________________ 在固体培养基上大量繁殖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细胞群统 称为单菌落。菌落是鉴定菌种的重要依据。单菌落的分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通用方法,也是用于 6、细菌培养的通用培养基是 _________ ,其液体培养基的配方(以1升为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若要配制固体培养基则需加入 ________________ ;培养基的分类:按物理性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按化学成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用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细菌喜 _________ ,霉菌喜_________;细菌通常要求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环境中生长,霉菌要求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环境中生长。 8、常用的细菌分离方法:划线分离法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者的具体操作是:用已经在 _________________ 烧红后冷 却的 ____________ 蘸取带菌的培养物,在_______________ (固体/ 液体)培养基的平板上划线。其中烧红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冷却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种环部分深入到菌液中,然后,在固体培养基的平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划线。注意:接种环只在菌液中蘸菌液次。每次划完线,接种环都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冷却(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 始再重新划线(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在划线的末端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表明菌已被分离。如果再将单个菌落接种至固体培养基的试管斜面上,即在斜面上划线,则斜面上的菌群就是单个细胞产生的后代。制成斜面培养基是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且斜面密闭效果比平面的好很多, 不容易进入杂 菌, 同时能用来做纯细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斜面过长就会使棉塞沾上培养基而造成污染,所以使培养基形成 的斜面的长度不超过试管总长的___________________ 。后者的具体操作是:将培养的菌液稀释成10-5 —10-7 倍。(举例 说明如何稀释10 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取 _________ 稀释倍数不同的菌液,加在 培养皿的固体培养基上,用 ____________ (该器具的灭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涂布在培养基的平面上,然后进行培养。在某个稀释度下,可培养得到不连续的菌落,通常以每个培养皿中有 ___________ 个以内的单菌落最为合适。这两种细菌的分离方法的优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写出消毒和灭菌的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灭菌或消毒的常用方法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同的器具应选择合适的方法灭菌。接种环等金属应选用的灭菌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操作者的手应选用的消毒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培养基应选用的灭菌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培养基中有葡萄糖,则

浙科版生物选修3第一节《工具酶的发现和基因工程的诞生》word学案

浙科版生物选修3第一节《工具酶的发现和基因工程 的诞生》word学案 【学习目标】 1.简述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进步催生了基因工程。 2.简述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技术。 3.运用所学的DNA重组技术的知识,模拟制作重组DNA模型。 4.运用基因工程的原理,提出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方案。 【学习过程】 1.总结基因工程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保证。 2.阅读课文,了解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3.阅读课文,总结DNA连接酶并比较DNA连接酶和DNA聚合酶的区别。 4.阅读课文,总结运载体需要具备的条件以及质粒作为运载体的特点。 【知识梳理】 一.“分子手术刀”──限制酶。 1.特点 2.作用 二.“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 1.作用 2.种类 三.“分子运输车”──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载体。 1.条件 2.种类 【典题解悟】下列关于各种酶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DNA连接酶能使不同脱氧核苷酸的磷酸与脱氧核糖连接 B.RNA聚合酶能与基因的特定位点结合,催化遗传信息的转录 C.一种限制酶能识别多种核苷酸序列,切割出多种目的基因 D.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能够得到植物的原生质体 解析:DNA连接酶能够将两个DNA片段末端的不同脱氧核苷酸的磷酸与脱氧核糖连接形成磷酸二酯键,故A正确。RNA聚合酶催化的是转录过程,B正确。C错在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碱基序列,而不是多种序列。D是植物细胞工程常用的手段,是正确的,故选C。 【当堂检测】 1.把兔操纵血红蛋白合成的信使RNA加入到大肠杆菌的提取液中,结果能合成出兔的血红蛋白,这说明( ) A.兔和大肠杆菌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子 B.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RNA C.兔的RNA和大肠杆菌的RNA携带相同的遗传信息 D.兔操纵血红蛋白合成的基因能进人大肠杆菌 2.能够使植物体表达动物蛋白的育种方法是() A.单倍体育种B.杂交育种 C.基因工程育种D.多倍体育种 3.科学家用纳米技术制造出一种“生物导弹”,能够携带DNA分子。把它注射入组织中,

人教版历史选修3《走向世界大战》word学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3《走向世界大战》word学案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把握绥靖政策及慕尼黑阴谋;了解《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阻碍;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缘故。 情境设置:1938年,德国要求割占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希特勒信誓旦旦地讲“苏台德区是我在欧洲最后一次领土要求”。你相信希特勒所讲的吗?英法相信吗? 材料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政治家认为德国有理由对一战后的现状不满,有理由修改《凡尔赛》和约,因此主张对德国采取“安抚”、“平息其不满”的政策,这是“绥靖”(Appeasement)一词的由来和最初的含义。随着绥靖政策推行的恶劣后果逐步明显,人们才更加确定地用另外的含义来明白得这一词汇,即“用满足要求的方法息事宁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绥靖政策是纵容法西斯国家扩张入侵的政策,是在贬义上使用那个词汇的。 材料二: 英法尽管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要紧战胜国,但其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仍因战争受到庞大的削弱,这种状况使得英法统治集团的部分人士不敢同德、意、日入侵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是试图通过满足入侵者部分贪欲的方法来坚持自己的既得利益,战后英法两国国内政治也极为复杂。 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规定了颇为苛刻的条件,这不仅引起了德国方面的不满,而且在英法两国相当一部分居民中造成了一种负罪感。它们对战后德国显现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采取了一种明白得的态度,对30年代德国的违约行动采取了一种容忍的立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它导致了交战国军队和人民的大量伤亡,严峻破坏了交战国人民正常的经济生活。因此,战后在英法等国中显现了一种鼓吹不惜一切代价幸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还有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内阁更替频繁,专门难希望政府在法西斯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决和连续的政策。在这一时期内希特勒尽

(浙江专版)高中生物课时跟踪检测(五)果酒及果醋的制作(含解析)浙科版选修1

(浙江专版)高中生物课时跟踪检测(五)果酒及果醋的制作(含 解析)浙科版选修1 1.某同学尝试制作果酒,他将葡萄汁放入已灭菌的发酵装置中进行实验(见下图),有关做法不恰当的是( ) A.在果酒传统发酵中,不需人工添加酵母菌菌种 B.把发酵装置放到4 ℃冰箱中进行实验 C.发酵一段时间后关紧阀a,偶尔打开阀b几秒钟 D.制作果酒的过程中,25~30 ℃将时间控制在2~3 d左右 解析:选B 在果酒传统发酵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不需人工添加酵母菌菌种;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25~30 ℃;在实际酿酒过程中,一般先让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需氧呼吸,从而大量繁殖,然后关紧阀a让酵母菌厌氧呼吸充分发酵产生酒精,偶尔打开阀b几秒钟,以排出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制作果酒的过程中,将时间控制在2~3 d左右。 2.在制作果酒、果醋的发酵过程中所利用的微生物及对氧气的需求分别是( ) A.酵母菌、无氧,醋杆菌、有氧 B.酵母菌、有氧,醋杆菌、无氧 C.酵母菌、无氧,醋杆菌、无氧 D.酵母菌、兼氧,醋杆菌、有氧 解析:选A 果酒制作利用了酵母菌的厌氧呼吸;果醋制作利用了醋杆菌的需氧呼吸。 3.图甲是果醋发酵装置。发酵初期不通气,溶液中有气泡产生;中期可以闻到酒香;后期接种醋杆菌,适当升高温度并通气,酒香逐渐变成醋香。图乙中能表示整个发酵过程培养液pH 变化的曲线是(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选B 在果醋的发酵过程中,首先瓶中进行的是需氧呼吸产生CO 2,会使pH 下降;一段时间后由于O 2消耗殆尽,开始进行厌氧呼吸,也可产生CO 2,会使pH 继续下降;最后进行醋酸发酵生成醋酸,会使pH 迅速下降。 4.某研究小组用梨酿制醋酸,具体流程如图所示,请回答: 梨――→甲 浑浊的梨汁――→乙 澄清的梨汁――→丙 酒精发酵―→醋酸发酵 (1)图中乙过程可加入________酶。分别取等量浑浊的梨汁和澄清的梨汁,各加入等量的____________,预计后者出现的沉淀物比较少。 (2)适宜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发酵完毕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待沉淀后,可用________(方法)将上清液(即果酒)取出。若培养液酒精浓度超过________时,酵母菌会死亡。 (3)若用于醋酸发酵的醋杆菌被杂菌污染,欲消除污染的杂菌,常用方法是____________。 (4)用适宜方法获得优质醋杆菌的菌种,若要扩大培养,适宜的培养基是( ) A .MS 培养基 B .添加蔗糖的豆芽汁 C .含蛋白胨、酵母提取物、NaCl 及其他适宜添加物的培养液 D .尿素、葡萄糖,K 2HPO 4,NaCl ,酚红,琼脂糖配制的培养基 (5)右图表示不同醋杆菌接种量(5%、10%、15%)与醋酸发酵的关 系,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发酵液中的醋杆菌进行需氧呼吸 B .培养时间越长,培养液的pH 越低 C .接种后20 h ,接种量为5%的醋酸产量最少,主要是因为发酵 速度较慢 D .接种后70 h ,接种量为15%的醋酸产量最少,与菌体生长繁殖消耗较多营养物质有关 解析:(1)图中乙过程可以用果胶酶分解果胶,有利于生产果汁。果胶不溶于乙醇,会出现沉淀。(2)酒精发酵,可以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因此发酵完毕的标志是停止产生气泡。待沉淀后,可用虹吸法将果酒取出,培养液酒精浓度超过16%时,酒精浓度太高,酵母菌会死亡。(3)消除污染的杂菌,常用方法是单菌落的分离、划线分离法和涂布分离法。(4)醋杆菌属于异养好氧菌,因此培养基中需要有机物碳源、有机物氮源和无机盐,要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该微生物。 (5)醋杆菌属于需氧型细菌;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醋酸含量越来越高,会抑制醋杆菌的活性最终醋酸含量保持不变,培养液的pH 保持不变;接种量为5%的醋杆菌,繁殖速度慢,因此发酵速度较慢;接种量为15%的醋杆菌,其发酵速度快,营养物质消耗快,因此接种后70 h ,接种量为15%的醋酸产量最少。 答案:(1)果胶 95%乙醇 (2)停止产生气泡 虹吸法 16%

(浙江专版)高中生物第四章实验七植物的组织培养教学案浙科版选修1

(浙江专版)高中生物第四章实验七植物的组织培养教学案浙科版 选修 1 一、植物组织培养 1.概念:取一部分植物组织,在无菌的条件下接种在培养基上,给予一定的温度和光照,使之产生愈伤组织,或进而生根发芽,培养为成熟植株的技术。 2.理论基础: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3.培养基 (1)发芽培养基:细胞分裂素浓度大于生长素浓度的培养基。 (2)生根培养基:生长素浓度大于细胞分裂素浓度的培养基。 4.培养过程 外植体――→脱分化愈伤组织――生芽丛状苗―→生根幼苗――→ 植株 二、菊花的组织培养 1.材料 MS 培养基、发芽培养基、生根培养基、萘乙酸(NAA)、苄基腺嘌呤(BA)、菊花幼苗。 2.操作流程 1.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因素有:植物材料、营养物质、植物激素 及pH 、温度、光照等。 3.植物组织培养的一般过程为: 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脱分化愈伤组织――→发芽培养基丛状苗――→生根培养基 生根――→ 植株 4.发芽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相对较多而生长素相对较少;生根培 养基中生长素较多而细胞分裂素较少。

1.不同植物、不同组织的生根和生芽是否都要使用相同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浓度? 提示:不相同。 2.本实验用人工合成的激素,而不用植物中存在的天然激素,为什么? 提示:天然激素都有相应的使之分解的酶,所以使用时间短,而人工合成的,没有分解酶,作用时间长,效果显著。 3.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产生污染的途径有哪些? 提示:①外植体带菌;②培养基及接种器具灭菌不彻底;③接种操作时带入;④环境不清洁。 核心要点一| 有关植物组织培养的几个问题及分析1.细胞的全能性 (1)概念: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2)原因:生物体的每一个体细胞都是由受精卵经有丝分裂而来的,含有本物种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套基因。 (3)植物细胞表达全能性的条件:①离体状态;②一定的营养物质;③植物激素;④其他适宜的外界条件(温度、pH、氧气、光照、无菌等)。 2.激素用量比例产生的影响 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比值结果

高中生物浙科版选修3知识条理整理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知识条理 第一章基因工程 第一节工具酶的发现和基因工程的诞生 一、基因工程的概念——操作环境、对象、水平、过程、结果、实质 二、基因工程的理论基础——DNA是遗传物质、DNA双螺旋结构、中心法则 三、基因工程的技术保障 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作用、特点、部位、结果。 (知道教材中的2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碱基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 2、DNA连接酶——作用、部位 3、载体——作用、原理、种类、质粒的概念 [“小资料:基因工程的载体”不要求。] 第二节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技术 一、基本原理: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内稳定高效的表达 二、操作步骤★★★★★ 1、获得目的基因(序列已知、序列未知) 2、形成重组DNA分子(通常用同一种限制酶处理后,再DNA连接酶作用) 3、导入手提细胞(常用Cacl2、显微注射、脓杆菌转化法) 4、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标记基因、发光蛋白、DNA分子杂交等) 注意:根据受体细胞不同,选择使用载体不同;根据表达产物不同,选择受体细胞不同。 5、目的基因的表达(转录、翻译合成蛋白质) [“课外读: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小资料:基因工程的受体细胞”不要求。] 第三节基因工程的应用 一、基因工程与遗传育种 1、转基因植物:举例 2、转基因动物:举例 二、基因工程与疾病治疗 1、基因工程药物:举例(乙肝疫苗主要成分是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 2、基因治疗:基本原理 三、基因工程与生态环境 第四节基因工程的发展前景(不要求) 第二章克隆技术 第一节什么是克隆 一、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二、克隆的定义:三个水平 三、克隆的发展历史 四、克隆的条件:理论条件与实际条件 第二节植物的克隆 一、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定义、原理、体现、关键 二、植物组织培养 1、培养基及其他条件 2、程序 3、应用 (1)植物细胞培养和器官培养的方法(调控激素配比)和意义 (2)原生质体培养的方法(酶解法)和意义(容易摄取外来遗传物质或进行细胞融合)

【北师大版】历史选修一:3.1《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学案(含答案)

学案1 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 [课程标准]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北魏的建立 1.建立的背景 (1)西晋灭亡后,北方和西南地区先后出现过十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 (2)在十六国的混战中,鲜卑族拓跋部逐渐崛起。 (3)315年,拓跋氏首领建立代国,后被前秦所灭。 2.建立: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并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统一: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地区,结束了北方割据局面。 [重点精讲] 北魏孝文帝能够实施大规模改革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战乱,有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中联系密切,融合加强。 深化探究 材料 拓跋珪 思考 (1)简述以上历史人物对北魏发展所做的重大贡献。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386年,拓跋珪重新建立了鲜卑族的代国,并改国号为魏;398年,他迁都平城,并于第二年称帝。拓跋珪为北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促进了北方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③为北魏进行封建化改革准备了条件。 二、北魏前期的民族融合趋势 1.为了巩固统治,北魏前期统治者注意汲取汉文化的营养,学习中原地区的经济、政治制度。 2.少数民族带来的胡文化对中原汉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北方地区广泛流行。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已经显现。

[教材百家] 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是危机四伏。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颇为悬殊,拓跋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心,汉族地主官僚也是心存不满,常常与鲜卑贵族发生矛盾。(人民版) 北魏统一北方后,与汉族的经济和文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虽然各民族在一起生活,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再加上鲜卑贵族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更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岳麓版) [名师指津]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处于奴隶社会或是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转化。其主要表现是在生产方式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在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的官制、法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也是中原封建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向边疆地区传播的过程。 深化探究 材料 魏晋时期的耙地画像砖(甘肃嘉峪关出土) (1)上图反映了当时出现了怎样的历史趋势? (2)出现这种历史发展趋势的原因是什么? (3)这种历史发展趋势对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答案(1)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北魏统治者采取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和政治经济制度;重用汉族人士,使其参与政权;鲜卑族与汉族生活在同一地域,相互学习和交流等。 (3)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提供了条件和基础。 三、社会矛盾激化 1.原因 (1)北魏基层实行“宗主督护制”,这些豪强地主大肆搜刮人民。 (2)统治者把大量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民变为奴隶和杂户,战争中驱使他们冲锋在前,任意杀戮。 (3)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由于政治经济利益冲突,矛盾日益尖锐。 2.表现:各族人民反抗不断,农民起义接连爆发。 [归纳总结] 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的原因。 (1)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是改革最主要的客观原因。 (2)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需要是改革的直接动力。 (3)孝文帝自身的个性品质和对汉文化的了解是改革的主观原因。 (4)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为改革创造了条件。 深化探究 探究点1 阶级矛盾尖锐 材料《魏书·李冲传》曰:“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官吏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