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浙江专版选修一教学案:第一章 实验二 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 含答案 精品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浙江专版选修一教学案:第一章 实验二 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 含答案 精品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浙江专版选修一教学案:第一章 实验二 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 含答案 精品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浙江专版选修一教学案:第一章 实验二 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 含答案 精品

实验二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

1.尿素

又称脲,是蛋白质降解的产物。在人和其他哺乳动物如家畜的尿中都含有尿素,大量尿素的存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2.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的特点

含有脲酶,通过降解尿素作为其生长的氮源。其利用尿素的反应式为: (NH 2)2C =O +H 2O 脲酶,2NH 3+CO 2。 3.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 (1)实验原理:

①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选择培养基上生存的微生物能以尿素为氮源。 ②细菌合成的脲酶能将尿素分解成NH 3,致使pH 升高,使酚红指示剂变红。

(2)培养基的对照:制备LB 全营养培养基和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土壤中的微生物,并对菌落观察并计数。

(3)实验步骤:

1.有一些细菌含有脲酶,它们可以通过降解尿素作为其生长的氮源。利用以尿素作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即可分离出此类微生物。

2.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作选择培养基。

3.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能分解尿素产生氨,氨为碱性,酚红指示剂在碱性下为红色,红色区域大小代表脲酶活性强弱和含量的多少。

1.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所采用的分离方法是( ) A .涂布分离法 B .划线分离法 C .稀释分离法

D .选择分离法

解析:选A 微生物的分离方法多种多样,本实验使用了涂布分离法。 2.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来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其结果与实际值相比( ) A .比实际值高 B .比实际值低

C .和实际值一致

D .比实际值可能高也可能低

解析:选B 培养基上的一个菌落也可能由相连的两个或多个菌体繁殖而来,并且该方法测得的是活菌的菌落数目,未包括死菌数,因此统计的活菌数要少于菌体实际值。

3.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尿素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含有脲酶的微生物会导致培养基呈酸性

B .地表土壤中含有一定量的脲

C .以尿素为氮源的细菌含有脲酶

D .脲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含有氮元素

解析:选A 根据反应式:(NH 2)2C =O +H 2O ――→脲酶

2NH 3+CO 2,在尿素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含有脲酶的微生物会产生NH 3,从而导致培养基呈碱性。

4.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加入酚红指示剂的培养基,培养尿素分解菌后,指示剂将( ) A .变蓝色 B .变红色 C .变黑色

D .变棕色

解析:选B 尿素分解菌合成的脲酶将尿素分解成了氨,会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pH 升高,加入酚红指示剂将变红色。

5.在细菌分解尿素的化学反应中,生成物中除CO 2外还有( ) A .N 2 B .NO -

2 C .NO -

3 D .NH 3

解析:选D 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中含有脲酶,它能降解尿素并产生NH 3,为其生长提供氮源,其反应如下:(NH 2)2C===O +H 2O ――→脲酶

2NH 3+CO 2。

核心要点

| 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

1.筛选菌株的原理

(1)原理:根据不同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不同而制备培养基。

(2)方法:

①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例如,加入青霉素可以分离出酵母菌和霉菌;加入高浓度的食盐可以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

②改变培养基中的营养成分。例如,缺乏氮源时可以分离固氮微生物;石油作为唯一碳源时,可以分离出能消除石油污染的微生物;用含无机碳源的培养基分离自养型微生物。

③改变微生物的培养条件。例如,将培养基放在高温环境中培养可以得到耐高温的微生物;用普通培养基在无氧条件下分离厌氧型和兼性厌氧型微生物。

[特别提醒] 能在选择培养基上生长的不一定是目的菌

原则上选择培养基只能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但实际上,微生物的培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有些微生物可以利用其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生长繁殖,因此能在选择培养基上生长的微生物不一定都是所需的微生物,还需进一步的鉴定。

2.统计菌落数目的方法

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有计数法、重量法、生理指标法等方法,但是一般使用计数法,计数法可分为直接计数法和间接计数法。二者的比较如下表所示:

[题组冲关]

1.下列有关尿素培养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根据物理性质划分,该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

B.培养基中的唯一氮源为尿素,用以筛选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

C.培养基中的酚红,用以鉴别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

D.培养基中加入G6玻璃漏斗过滤的尿素后,要用500 g/cm2压力(90℃以上)灭菌30 min 解析:选D 因为尿素加热会分解,所以应先将培养基经500 g/cm2压力灭菌30 min(为防止葡萄糖分解碳化),再添加经过G6玻璃漏斗过滤后的尿素。

2.下列关于微生物培养和利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利用涂布分离法既能分离微生物也能对微生物进行计数

B.接种时连续划线的目的是将聚集的菌种逐步分散获得单个菌落

C.以尿素为唯一氮源且含酚红的培养基可选择和鉴别尿素分解菌

D.选择培养基作用的原理都是显现某微生物的特征,以区别于其他微生物

解析:选D 涂布分离法能分离纯化微生物也能对微生物进行计数;连续划线是将聚集的菌种逐步分散,以获得单个菌落;尿素分解菌的分离和鉴别可以选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且含酚红的培养基;选择培养基是在培养基中加入某一化学物质或改变某一理化性质,使某一微生物正常生长,而其他微生物则被杀灭或生长受到抑制,从而选出所需要的微生物。

3.土壤中有些微生物能利用尿素是因为( )

A.其体内含有脲酶

B.其体内含有氨(NH3)酶

C.它能将CO2合成为有机物

D.它们不需要氮源

解析:选A 能利用尿素的微生物就是因为体内含有脲酶,可降解尿素为其生长繁殖提供氮源。

核心要点二| 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实验分析1.样品稀释的问题

(1)稀释原因:样品的稀释程度直接影响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数目。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因此,恰当的稀释度是成功地统计菌落数目的关键。

(2)稀释标准:选用一定稀释范围的样品液进行培养,保证获得菌落数在30~300之间,便于计数。

2.与涂布平板有关的问题

(1)防止培养基外溅:在倒平板的过程中,不能将培养基溅在皿盖与皿底之间的部位,因为空气中的微生物可能在皿盖与皿底之间的培养基上滋生。

(2)涂布器的灭菌:玻璃刮刀用70%酒精消毒,取出时,多余酒精在烧杯中滴尽,沾有少量酒精的玻璃刮刀在酒精灯火焰上引燃。

(3)设置对照:可排除实验中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题组冲关]

4.(2012·浙江高考)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急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在患者体内采集样本并制成菌液后,进行分离培养。实验基本步骤如下:

(完整版)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大全书本知识浙科版,推荐文档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知识点归纳 实验1 大肠杆菌的培养和分离? 1.微生物是指结构简单、形体微小的单细胞、多细胞或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 物,包括病毒、原核生物、原生生物和某些真菌。细菌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 有细胞壁(肽聚糖)、细胞膜、细胞质,无成型的细胞核,只有一环状DMA 分子 (拟核)。以分裂(二分裂)的方式繁殖,分裂速度很快。用革兰氏染色法将细菌分 为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染液染色后,再脱色处理,细菌仍保留染色液的颜色)和 革兰氏阴性菌两大类,区别在细胞壁的成分不同。大肠杆菌是革兰氏阴性(细胞 壁薄,有荚膜)、兼性厌氧的肠道杆菌。 2.细菌的分离方法有两种:划线分离法和涂布分离法。是消除污染杂菌的通 用方法,也是用于筛选高表达量菌株的最简便方法之一。划线分离就是用接种环 蘸菌液后在含有固体培养基的培养皿平板上划线,在划线的过程中菌液逐渐减少,细 菌也逐渐减少,。划线最后,可使细菌间的距离加大。将接种后的固体培养基培 养10~20小时后,一个细菌细胞就会繁殖成许多细菌细胞,形成菌落,不会重叠。 在斜面上划线,则每个斜面的菌群就是有一个细菌产生的后代。用于基因工程的 大肠杆菌的工程菌,可以用划线分离法获得产物表达能力高的菌株。由于工程菌 的质粒中通常有抗性基因(如抗氨苄青霉素基因),如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氨 苄青霉素,由于非工程菌的其他杂菌都没有抗性基因,所以在划线后只有存在抗 性基因的工程菌能生存下来。 涂布分离时,需要先将培养的菌液稀释,通常稀释10-5~10-7倍之间,然后取 0.1mL 不同稀释度的稀释菌液放在培养皿的固体培养基上,用玻璃刮刀涂布在 培养基平面上进行培养,在适当的稀释度下,可产生相互分开的菌落,每个培养 基里有20个以内的单菌落为最合适。 优点:划线分离法,方法简单;涂布分离法,单菌落更易分开,但操作复杂 。 在培养微生物时,必须进行无菌操作。其首要条件是各种器皿必须是无菌的,各 种培养基也必须是无菌的,转移培养基、倒平板、接种、平板划线、平板稀释涂 布等操作中的每一步都要做到无菌(防止杂菌污染)。进行恒温培养时,要将培养 皿倒置,是因为培养基中的水分会以水蒸气的形式蒸发,倒放培养皿会使水蒸气 凝结成水滴后,落入培养基的表面并且扩散,菌落中的细菌也会随水扩散,菌落相 互影响,很难再分成单菌落,达不到分离的目的。 4.细菌扩大培养要用LB 液体培养基(通用培养基、常用于做生理学研究和 发酵工业),划线分离要用LB 固体培养基(常用于微生物分离、鉴定、计数和菌 种保存)。我们在利用微生物时,常常要求所利用的微生物不被其他微生物污染。 因此,在培养微生物时必须进行无菌操作 无菌操作的首要条件是各种器皿必须是无菌的,如各种大小的培养皿、试管、 三角瓶、取样器的头(或称“枪头”、“tip”)、移液管、三角刮刀、接种环、 镊子等等。这些用具通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前各种用品均需用牛皮纸或报纸包 好。培养皿可几个包在一起;试管加棉花塞或塑料盖后也是几个包在一起;三角 瓶可用封口膜(市售产品,既通气又不使菌进入)或6层纱布封口,再用牛皮纸或 报纸封口;移液管上端用镊子放入少量棉花,再用牛皮纸包上(现在多不用移液管 而用取样器);取样器的“枪头”放在可灭菌的专用塑料盒中,也可放在上口用牛 皮纸包好的烧杯中……在121℃(1kg/cm 2压力)下灭菌15min 。值得注意的是,实 验中所需的棉花不能用脱脂棉,因脱脂棉易吸水,吸水后容易引起污染。灭菌后,建议收藏下载本文,以便随时学习!我去人也就有人!为UR扼腕入站内信不存在向你偶同意调剖沙

课后知能检测-浙科版高中生物选修3

课后知能检测10 一、选择题 1.生态农业比一般农业( ) A.投入多,产出多,污染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B.投入少,产出多,污染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C.投入一样,产出相当,污染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D.投入和产出都较少,污染相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解析】在生态农业中,实现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因此投入少,污染少,同时产出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答案】B 2.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 。关于该农 业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维持,人的作用非常关键B.该生态系统利用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C.该生态系统采用分布式结构,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D.该生态系统充分利用了废弃物中的能量,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解析】该生态系统采用分布式结构,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答案】C 3.世博会伦敦馆又名“零碳馆”。它除了利用太阳能、风能之外,还将剩饭菜中的生物质能用于发电。另外,水源也是位于房顶的花盆接收并过滤的雨水,供生活用水。“零碳馆”的设计与哪种生态工程更相似( ) A.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工程B.节水和废水处理与应用的生态工程 C.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生态工程D.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系统组合利用的生态工程 解析】“零碳馆”强调零排放,因此应属于能源方面的生态工程。 答案】D 4.设计生态工程的常用方法之一是给食物链( 网) “加环”,下图就是一种“加环”示 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增加经济效益 B.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 C.用蛆蛹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运用了能量循环再生的原理 D.该生态工程的运转离不开人的管理 【解析】A 项提高了副产品的经济价值,减少了环境污染;B项使残渣中的能量流向 生物,提高了能量利用率,减少了环境污染;C 项用蛆蛹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其中的能量不能直接被植物利用,且能量也不能循环再生,有机肥中的有机物在田里会被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而被植物利用,这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D项这种农田生态系统,离不开人的管理, 人的作用占主导。 【答案】C 5.某生物小组考查一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从播种到稻秆还田的全过程。在稻田分蘖期间,农民拔草、治虫;然后排水进行搁田(亦称“烤田” ) ;稻谷收获之后,有不少农民在田 里焚烧稻秆。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农民拔草、治虫目的是使能量较多地流向水稻 B.搁田时排出的水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 C.搁田有利于水稻根系生长,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 D.焚烧稻秆可促进物质循环,实现能量高效利用 【解析】焚烧稻秆虽然可以促进物质循环,但是浪费了大量能量,从而使能量的利用效率大大降低。拔草、治虫使能量较多地流向水稻;搁田时排出的水中含有大量氮、磷等无机盐,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但土壤暴露在空气中,有利于水稻根系的呼吸,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 【答案】D 6.下列叙述违背生态工程中生态学原理的是( ) A.充分考虑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B.尽可能减少种间竞争所产生的损耗 C.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D.以单一种群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解析】设计生态工程的目的是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能力,防治

2017-2018学年浙科版生物选修一习题:学业达标测评6Word版含答案.doc

学业达标测评( 六 )泡菜的腌制和亚硝酸盐的测定 1. 制作泡菜所利用的乳酸菌最初来自于() A.人工加入到泡菜水中的 B.所选蔬菜自身原有的 C.腌制过程中自生的 D.水中的乳酸菌 【解析】制作泡菜时所利用的乳酸菌最初来自于所选蔬菜自身原有的。 【答案】 B 2.制泡菜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是() A.先减少后增加B.先增加后减少 C.逐渐增加D.逐渐减少 【解析】泡菜腌制过程中,由于坛内环境中硝酸还原菌的繁殖,促进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但随 腌制时间延长,乳酸菌大量繁殖,产生乳酸,抑制硝酸盐还原菌繁殖,产生的亚硝酸盐被分解,使亚硝酸 盐含量逐渐下降。b5E2RGbCAP 【答案】 B 3.亚硝酸盐溶液与对氨基苯磺酸反应后与N-1- 萘基乙二胺偶联出现的颜色是() A.橙黄色B.紫红色 C.黄绿色D.橘红色 【解析】亚硝酸盐溶液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 萘基乙二胺偶联会形成紫红色产物。 【答案】 B 4.在泡菜的腌制过程中容易造成亚硝酸盐含量增加的因素主要是() A.食盐用量过多B.细菌大量繁殖 C.腌制时间过长D.加水过少 【解析】泡菜坛中硝酸盐还原菌大量繁殖可导致坛内亚硝酸盐含量增多。 【答案】 B 5.下列与泡菜制作及亚硝酸盐含量测定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泡菜和酸菜都是利用天然微生物进行发酵制成的 B.泡菜腌制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是假丝酵母和乳酸菌 C.泡菜发酵过程中的无氧环境主要依赖于容器凹槽加水再加盖密封 D.亚硝酸盐可与对氨基苯磺酸偶联,形成紫红色产物,之后可用光电比色法定量

色产物,然后可用光电比色法定量。p1EanqFDPw 【答案】 D 6.有关膳食中的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膳食中的亚硝酸盐在人体内会随尿液全部排出 B.亚硝酸盐可作为食品添加剂 C.亚硝酸盐在特定条件下可转变成致癌物质 D.蔬菜放置过久,亚硝酸盐含量将上升 【解析】研究表明膳食中的亚硝酸盐一般不会危害人体健康,可作为食品添加剂,但当人体一次摄 入的亚硝酸盐总量达到某一数值时将会致病。亚硝酸盐本身无致癌作用,在特定条件下转变成的亚硝胺有 致癌作用。蔬菜放置过久,其亚硝酸盐含量会上升。少量的亚硝酸盐可随尿排出,过量时将危害健康。 DXDiTa9E3d 【答案】 A 7.关于亚硝酸盐定量计算公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式中X1为样品中亚硝酸盐含量,单位为g/kg B.式中m1为样品质量,m2为通过标准曲线得到的亚硝酸盐质量,m1、 m2单位应相同 C.式中V1为测定用样品液体积,V2为样品处理液总体积 D.式中m1为样品质量,单位为g,m2为通过标准曲线得到的亚硝酸盐质量,单位为μg 【解析】亚硝酸盐定量计算公式中,X1为样品中亚硝酸盐含量,单位mg/kg;m1为样品质量,单位g;m2为通过标准曲线得到的亚硝酸盐质量,单位μg;V1为样品处理液总体积;V2为测定用样品液体积。RTCrpUDGiT 【答案】 D 8.如图是泡菜的制作及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实验流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制作泡菜宜选用新鲜的蔬菜或其他原料,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PCzVD7HxA (2) 盐水需煮沸并冷却后才可使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jLBHrnAILg 试说明盐在泡菜制作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xHAQX74J0X (3)泡菜风味形成的关键在于 ________的加入。 (4)泡菜的制作方法不当,很容易造成泡菜变质,甚至发霉变味,试分析可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DAYtRyKfE

高中生物选修3(浙科版)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基因工程 一、工具酶的发现和基因工程的诞生 1、基因工程的概念: (1)广义的遗传工程:泛指把一种生物的遗传物质(细胞核、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等)移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中去,并使这种遗传物质所带的遗传信息在受体细胞中表达。(2)基因工程: 就是把一种生物的基因转入另一种生物体中,使其产生我们需要的基因产物,或者让它获得新的遗传性状。基因工程的核心是构建重组DNA分子。由于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因此又叫做DNA重组技术。 (3)基因工程诞生的理论基础: DNA是遗传物质的发现过程、DNA双螺旋结构的确立、遗传信息传递方式的认定。 2、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1)“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 ①来源: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 ②功能: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能切割(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因此具有专一性。 例如:某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能识别的序列是GAATTC,能在G和A之间切割DNA,如下图所示。 黏性末端 黏性末端 ③结果:能将DNA分子切割成许多不同的片段。 备注:不同DNA分子用同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形成的黏性末端都相同;同一个DNA分子用不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产生的黏性末端一般不相同。 (2)“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 ①作用:将具有末端碱基互补的2个DNA片段连接在一起(缝合磷酸二酯键)形成的D NA分子称为重组DNA分子。 因此,DNA连接酶具有缝合DNA片段的作用,可以将外源基因和载体DNA连接在一起。 (3)“分子运输车”——载体——质粒

浙科版生物选修一知识点填空,推荐文档(20201121164110)

选修一知识点填空 实验 1 大肠杆菌的培养和分离 1、微生物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单细胞、多细胞或______________ 的低等生物。如: 等。绝大多数微生物与传染病(有关/ 无关),90%以上的微生物是对人类(有利/ 有害)。 2、大肠杆菌是革兰氏 ______ 性菌,新陈代谢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 。从细胞结构上看,它属于 _________ 生物。在肠道 中一般对人体无害,也有少数菌株对人体_________ ,可以侵袭_______ 并产生_____ 。但是,任何大肠杆菌如果进入人的,都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大肠杆菌是工程中被广泛采用的工具。如重组的人粒细胞- 巨噬细胞(rhGM-CSF就是用大肠杆菌工程菌生产的。这种刺激因子是一种,只要用级的量即可提高人的白细胞的数量,目前是放疗和化疗过程中的必用辅助药物。大肠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细 胞质中含有的细胞器是 __________ ,控制细菌遗传性状的DNA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 ,此外,细胞质中也有小型的 环状DNA称为_____________ 。 3、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用于 ____________的染色法。此法将细菌分为两大类,即革兰氏阳性菌和____________________ 。 4、各类生物细胞壁的成分:植物 ___________________ 细菌 ___________________ 真菌___________________ 5、细菌通常以 ________ 方式繁殖, _________________ 在固体培养基上大量繁殖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细胞群统 称为单菌落。菌落是鉴定菌种的重要依据。单菌落的分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通用方法,也是用于 6、细菌培养的通用培养基是 _________ ,其液体培养基的配方(以1升为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若要配制固体培养基则需加入 ________________ ;培养基的分类:按物理性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按化学成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用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细菌喜 _________ ,霉菌喜_________;细菌通常要求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环境中生长,霉菌要求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环境中生长。 8、常用的细菌分离方法:划线分离法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者的具体操作是:用已经在 _________________ 烧红后冷 却的 ____________ 蘸取带菌的培养物,在_______________ (固体/ 液体)培养基的平板上划线。其中烧红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冷却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种环部分深入到菌液中,然后,在固体培养基的平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划线。注意:接种环只在菌液中蘸菌液次。每次划完线,接种环都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冷却(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 始再重新划线(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在划线的末端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表明菌已被分离。如果再将单个菌落接种至固体培养基的试管斜面上,即在斜面上划线,则斜面上的菌群就是单个细胞产生的后代。制成斜面培养基是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且斜面密闭效果比平面的好很多, 不容易进入杂 菌, 同时能用来做纯细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斜面过长就会使棉塞沾上培养基而造成污染,所以使培养基形成 的斜面的长度不超过试管总长的___________________ 。后者的具体操作是:将培养的菌液稀释成10-5 —10-7 倍。(举例 说明如何稀释10 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取 _________ 稀释倍数不同的菌液,加在 培养皿的固体培养基上,用 ____________ (该器具的灭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涂布在培养基的平面上,然后进行培养。在某个稀释度下,可培养得到不连续的菌落,通常以每个培养皿中有 ___________ 个以内的单菌落最为合适。这两种细菌的分离方法的优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写出消毒和灭菌的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灭菌或消毒的常用方法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同的器具应选择合适的方法灭菌。接种环等金属应选用的灭菌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操作者的手应选用的消毒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培养基应选用的灭菌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培养基中有葡萄糖,则

浙科版高中生物教材目录(推荐文档)

(浙科版)《高中生物》教材目录 必修一 第一章细胞的分子组成 第一节分子和离子第二节无机物 第三节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综合学习与测试 第二章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细胞概述第二节细胞膜和细胞壁第三节细胞质 第四节细胞核第五节原核细胞综合学习与测试 第三章细胞的代谢 第一节细胞与能量 第二节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第三节酶第四节细胞呼吸第五节光合作用综合学习与测试 第四章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第一节细胞的增殖第二节细胞的分化第三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必修二 第一章孟德尔定律 第一节分离定律第二节自由组合定律综合学习与测试第二章染色体与遗传 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第二节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第三节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综合学习与测试 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第二节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 第三节遗传信息的传递第四节遗传信息的表达—RNA和蛋白质的合成综合学习与测试 第四章生物的变异 第一节生物变异的来源 第二节生物变异在生产上的应用 综合学习与测试

第五章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和进化第二节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第三节探索生物进化的历史综合学习与测试 第六章遗传与人类健康 第一节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第二节遗传咨询与优生 综合学习与测试 第三节基因治疗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第四节遗传病与人类未来 必修三 第一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植物激素第二节环境信号 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内环境与稳态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第三节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 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第一节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第二节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第三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 第四章种群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第二节种群的增长方式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第五章群落 第一节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第二节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 第三节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第四节群落的主要类型第五节群落演替 第六章生态系统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第二节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 第三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第四节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第七章人类与环境 第一节生物圈第二节全球人口动态第三节人类对全球环

浙科版(2019)生物必修1:2.2 细胞膜控制细胞与周围环境的联系 教案

细胞膜控制细胞与周围环境的联系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细胞膜的选择透性、细胞膜的流动性、细胞膜的结构,流动镶嵌模型和细胞壁三部分。这是在学习了第一章《细胞的分子组成》的基础上,通过功能与结构有关,建构质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识细胞壁的组成和功能,也是后面学习《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神经调节》、《特异性免疫反应》和《植物细胞工程》等内容的基础。由此可见,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内容展示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这是一个很好的科学史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分析科学家的实验和结论,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自然而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科学家的辛勤工作;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修正、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发展。②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接受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在头脑中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结构,理解和掌握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这对于更好的理解下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很重要的联系。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知识目标: 1.概述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体会建立模型是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 2.举例说出细胞膜的选择透性。 3.说出膜组成成分的生理作用。 4.说出植物细胞壁的组成和生理作用。 核心素养: 1.运用对照方法于课堂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2.分析磷脂分子在不同条件下的排列方式,提高运用和处理信息能力。

(浙江专版)高中生物第四章实验七植物的组织培养教学案浙科版选修1

(浙江专版)高中生物第四章实验七植物的组织培养教学案浙科版 选修 1 一、植物组织培养 1.概念:取一部分植物组织,在无菌的条件下接种在培养基上,给予一定的温度和光照,使之产生愈伤组织,或进而生根发芽,培养为成熟植株的技术。 2.理论基础: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3.培养基 (1)发芽培养基:细胞分裂素浓度大于生长素浓度的培养基。 (2)生根培养基:生长素浓度大于细胞分裂素浓度的培养基。 4.培养过程 外植体――→脱分化愈伤组织――生芽丛状苗―→生根幼苗――→ 植株 二、菊花的组织培养 1.材料 MS 培养基、发芽培养基、生根培养基、萘乙酸(NAA)、苄基腺嘌呤(BA)、菊花幼苗。 2.操作流程 1.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因素有:植物材料、营养物质、植物激素 及pH 、温度、光照等。 3.植物组织培养的一般过程为: 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脱分化愈伤组织――→发芽培养基丛状苗――→生根培养基 生根――→ 植株 4.发芽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相对较多而生长素相对较少;生根培 养基中生长素较多而细胞分裂素较少。

1.不同植物、不同组织的生根和生芽是否都要使用相同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浓度? 提示:不相同。 2.本实验用人工合成的激素,而不用植物中存在的天然激素,为什么? 提示:天然激素都有相应的使之分解的酶,所以使用时间短,而人工合成的,没有分解酶,作用时间长,效果显著。 3.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产生污染的途径有哪些? 提示:①外植体带菌;②培养基及接种器具灭菌不彻底;③接种操作时带入;④环境不清洁。 核心要点一| 有关植物组织培养的几个问题及分析1.细胞的全能性 (1)概念: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2)原因:生物体的每一个体细胞都是由受精卵经有丝分裂而来的,含有本物种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套基因。 (3)植物细胞表达全能性的条件:①离体状态;②一定的营养物质;③植物激素;④其他适宜的外界条件(温度、pH、氧气、光照、无菌等)。 2.激素用量比例产生的影响 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比值结果

浙科版生物选修3模块同步测试题二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测试 班级 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利用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可生产人类所需要的产品。下列各项中能说明目的基 因完成了在受体细胞中表达的是() A.棉花细胞中检测到细菌的抗虫基因 B.大肠杆菌中检测到人胰岛素基因及英mRNA C.山羊乳腺细胞中检测到人生长激素D7A序列 D.酵母菌细胞中提取到人F扰素蛋白 2.在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中,下列哪一项条件是不需 要的() A.消毒灭菌 B.适宜的温度 C.充足的光照 D.适宜的养料和激素 3.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运用的原理包括 ①物质循环再生原理②协调与平衡原理③整体性原理④工程学原理⑤物种多样性原理 扎①②??⑤ B.②③?@ C. ③④ D.②?④ 4.下列有关生物技术安全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技术既可造福人类,又能威胁社会 B.在严格控制和检验下培育的转基因生物绝对不会危害英他生物体的生存和环境 C.转基因生物带来的安全性问题主要包括食物安全、环境安全、生物安全 D.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担心,从某些实例来看并非是多余的 5.下列不属于克隆的是() A、植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 B、将某种瘤细胞在体外大呈:培养繁殖 C、扑插和嫁接 D、将鸡的某个D\A片段导入小鼠的细胞中,并得以表达 6.动物细胞体外培养时,通常要在培养基中补充一左浓度的某些物 质。右图是血清对正常细胞和癌细胞培养影响的实验结果。从该图提 供的信息可以获得的正确结论有 ①有无血消对正常细胞培养的影响不同 ②正常细胞与癌细胞的增殖速率相同 ③培养基中补充血淸有助于正常细胞的培养 ④培养基中是否补充血清对癌细胞的培养影响不大 A.?@? B.①③④ C. ?@? D.①?? 7.农业的发展已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现代农业虽然产量大大提高,但乂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我国现在农村大力推广生态农业,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农业中食物链和营养级越多越好 B.生态农业的抵抗力稳泄性比现代农业高 C.生态农业设计的指导原则是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 D.生态农业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人的作用非常突出 &碱基互补配对发生在下列哪些生理过程或生物技术中: ①受精作用②病毒的增殖过程③细菌的二分裂过程④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的结合 ⑤DNA探针的使用⑥细胞的融合 A.④⑤ B.①??⑤ C.②④⑤ D. @?@? 9.现有一长度为1000碱基对(by)的DNA分子,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I酶切后得到的

浙科版高中生物回归教材复习

回归教材复习终极篇——判断并改错 1.甲状腺可以选择性地吸收碘,通过碘释放的射线破坏甲状腺细胞,使甲状腺肿大得到缓 解。因此,碘的放射性同位素就可用于治疗甲状腺肿大。 2.由于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使得水具有缓和温度变化的作用。 3.Mg2+是叶绿体内各种色素的必需成分,Fe2+是血红蛋白的必要成分。 4.碳是所有生命系统中的核心元素,碳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最多。 5.淀粉、糖元和纤维素都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贮能物质。 6.1g油脂所含的能量是1g糖类所含能量的2倍以上。 7.一般来说,细胞的大小以纳米计。 8.脂双层的形成是由磷脂分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质决定的。在有水的环境中,脂双层会自 发地形成。 9.脂双层中的两层是完全相同的。 10.蛋白质分子也和磷脂分子一样,有水溶性部分和脂溶性部分。这就是为什么有的蛋自质 分子整个贯穿在膜中,有的一部分插在膜中,一部分露在膜外,还有的整个露在膜表面。 11.膜结构中磷脂的合成与光面内质网有关。 12.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后的处理与溶酶体有关。 13.液泡中含有各种色素,这些色素只能用有机溶剂溶解。 14.活细胞的细胞质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 15.易化扩散过程中被转运的分子会和转运蛋白结合使转运蛋白改变形状。 16.通道蛋白能够在A TP作用下对某些离子进行主动转运。 17.被胞吞或胞吐的物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 18.酶促反应过程中酶结构始终不会改变,改变的只是底物的结构。 19.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底物的反应。 20.细胞中葡萄糖的能量利用效率大约为30%。 21.厌氧呼吸只能利用葡萄糖中的一小部分能量,而乳酸再转变为葡萄糖又要消耗能量。 22.各种色素分子之所以有不同的颜色,是因为它们吸收了某些波长的光而另一些波长的光 则透过或被反射。 23.以某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率(可用百分率表示)为纵坐标,以波长为横坐标作图, 所得的曲线就是该物质的吸收光谱。

高中人教版、浙科版生物教材分析比较

高中人教版、浙科版生物教材分析比较 发表时间:2019-08-22T15:58:48.34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9月总第313期作者:周润王威 [导读] 在一纲多本的前提下,我国使用的高中生物教材主要有五种版本,目前大多数地区选用了人教版教材。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610101 摘要:以高中生物的人教版教材和浙科版教材为研究对象,通过必修1《分子与细胞》比较两种教材的异同,分析两种教材在内容设计、课程容量、图文安排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分析两种教材对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培养点。 关键词:高中生物人教版浙科版教材比较 在一纲多本的前提下,我国使用的高中生物教材主要有五种版本,目前大多数地区选用了人教版教材,在江浙教育较发达地区选用了浙科版教材,所以将这两本教材对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本文主要通过必修1《分子与细胞》比较两种教材的异同,以便教育者更好地了解教材,继而能更精准地领悟新教材观的理念实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一、两版教材的共同特征 1.知识目标。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引领下,人教版和浙科版的教学内容相似,都包含“(1)细胞中的有机物、无机物;(2)细胞的统一性和多样性;(3)细胞的基本结构;(4)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5)细胞中的能量转化;(6)细胞的生命历程”六部分内容。在教材编排上,两种教材都采用了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直观化,让学生能更完整地建构知识网络。 2.能力目标。作为一门科学课程,生物学的教材中也体现了科学的本质特征,即通过实验获得结论。在这两本教材中都有许多实验操作环节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在教材编排中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核心素养。这种在教材中穿插实验教学的教材编写模式,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向学生传递学习的方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两本教材都有注重发展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和核心素养。这些内容不仅是传递生物学相关信息,更是培养科学观、生物观的落脚地,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和核心素养。 二、两版教材的差异之处 1.教材顺序。虽然这两种教材在内容容量上有一致性,但是在内容编排上具有差异性,具体差别可见表1。 两个版本的教材在第一章的编排就存在不同。浙科版教材从“分子”入手,介绍了组成生命的元素、无机物、有机物等;人教版教材从“细胞”入手,主要介绍了细胞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就概念而言,细胞比分子和离子概念更为具体,学生可以通过显微镜亲自观察,这会在一开始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第二章中,浙科版将细胞分为一个具体板块,分述了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介绍了组成细胞的物质,这样的编排更利于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不过人教版教材有一明显优于浙科版的是,在每一节的标题中给了一个贴切、明确的总结,例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等。这样的标题十分利于方便教师把握教学重点,也利于学生的学习记忆。浙科版的第三章“细胞的代谢”对应的是人教版的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与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不难看出人教版的章节分类更为详细、具体,方便学生以后概念图的建构。 通过两本教科书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的大致比较,能直观地看出教材在编写思路上的不同。浙教版教科书更重视学科内容上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人教版教材更重视学生的兴趣和知识框架的构建。 2.知识呈现方式的差异。人教版和浙科版教材在一节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也有很大的区别。以“细胞核”一节内容为例,两套教材的区别可见表2。

浙科版生物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 》《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分离》教案-新版

实验12 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分离 【学习目标】 1.了解同工酶的概念,进行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分离。 2.认识电泳法分离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原理,尝试蛋白质的电泳分离。 【教学重点】 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分离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 样品的预处理,电泳凝胶板的制备和实验分离过程。 【教学方法】 运用“指导——创新”实验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含义是:以实验活动为基础,以改进、完善、设计实验为切入点,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个性特征和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细胞内含量最高的有机化合物。对蛋白质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对生命过程的认识和理解。所以需要从细胞中提取蛋白质进行研究。怎样提取蛋白质呢? (二)进行新课 1.基础知识 蛋白质的物化理性质:形状、大小、电荷性质和多少、溶解度、吸附性质、亲和力等千差万别,由此提取和分离各种蛋白质。 1.1缓冲溶液 (1)原理:由弱酸和相应的强碱弱酸盐组成调节酸和盐的用量,可配制不同pH的缓冲液。 (2)缓冲液作用:抵制外界酸、碱对溶液pH的干扰而保持pH稳定。 1.2凝胶电泳法: (1)原理:不同蛋白质的带电性质、电量、形状和大小不同,在电场中受到的作用力大小、方向、阻力不同,导致不同蛋白质在电场中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不同。

[思考]填写下表: (2)分离方法:琼脂糖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经胶电泳等。 2.实验步骤: 2.1制备电泳凝胶板。依照课本P64图16组装电泳槽后,制备5ml分离胶倒入槽中。在胶的上端轻轻加入少量水,以防止生成胶的弯月面。待胶凝固后,小心倒出蒸馏水,再用滤纸吸净残留的水。将2ml浓缩胶倒入,插入数字,再加入少量水,待胶凝固后,小心倒出蒸馏水,再用滤纸吸净残留的水,拔出梳子。凝胶一定要在倒入前配制,由于电泳槽的大小不同,制作和倒入凝胶的量由教师告知。 2.2加样。取10μl血清,加入等体积40%蔗糖溶液,在离心管中混匀后,用移液器吸取15μl样品,小心加入到凹槽中,每组一槽,组间进行比较。也可取胎牛、小牛、老牛的血清比较同工酶相对百分含量的差别。 2.3电泳。装配好电泳装置,打开电源将电流调至10mA,待样品进入分离胶时,改为20-25mA,当溴酚蓝前沿距下框1-2cm时,将电流调至0,关闭电源。 2.4染色。配置LDH活性染液。电泳后,取出凝胶板,放在盛有染色液的培养皿中,在37℃水浴上保温20-30min,可看出LDH同工酶呈现蓝紫色区带。 【核心解读】 1.除了LDH还有哪些酶具有同工酶? (1)哺乳动物的肝脏中,己糖激酶有Ⅰ、Ⅱ、Ⅲ、Ⅳ4种同工酶; (2)碱性磷酸酯酶(AKP)有4种同工酶;

2018年浙科版生物选修1 第1部分-实验1 大肠杆菌的培养和分离

实验 1大肠杆菌的培养和分离 一、大肠杆菌 1.大肠杆菌是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的肠道杆菌。 2.在肠道中,大肠杆菌一般对人无害,但也有一些菌株可以侵袭肠黏膜并产生毒素,任何大肠杆菌如果进入人的泌尿系统,都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3.大肠杆菌是基因工程技术中被广泛采用的工具。 二、实验内容 1.本实验的内容是将大肠杆菌扩大培养和划线分离。分离后,一个菌体便会形成一个菌落,这是消除污染杂菌的通用方法,也是用于筛选高表达量菌株的最简便方法之一。 2.本实验用LB 液体培养基(通用的细菌培养基)扩大培养大肠杆菌。培养后再在LB 固体平面培养基上划线进行分离,随后培养基上便会形成一个个单独的菌落。

三、细菌的培养和分离 1.细菌以分裂的方式繁殖,分裂速度很快,约20分钟分裂一次。人们在培养细菌时,一般用接种环转移带菌的培养物。接种时,先将接种环在明火上烧红后冷却,再操作。 2.细菌的分离 (1)划线分离法:在液体培养基中,只要接种后培养8 h,每毫升培养基中就有几亿个细菌。可用接种环蘸菌液在含有固体培养基的培养皿平板上划线,在划线过程中接种环上的菌液逐渐减少,因此,划线到最后,可使细菌间的距离加大。在固体培养基培养10~20 h后,可由一个细菌产生单菌落,菌落不会重叠。如果再将每个菌落分别接种至含有固体培养基的试管斜面上,在斜面上划线,则每个斜面的菌群就是由一个细菌产生的后代。这种方法也可用于分离细菌,将污染的杂菌除去。 接种环在取菌种前和划线前都要灼烧、而后都要冷却、操作完毕后又要灼烧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取菌种前灼烧接种环的目的是消灭接种环上的微生物;除第一次划线外,其余划线前都要灼烧接种环的目的是消灭接种环上残留菌种;取菌种和划线前都要求接种环冷却后进行,目的是防止高温杀死菌种;最后灼烧接种环的目的是防止细菌污染环境和操作者。 (2)涂布分离法:先将培养的菌液稀释,通常稀释10-5~10-7倍,然后取0.1 mL不同稀释度的稀释菌液加在培养皿的固体培养基上,用玻璃刮刀涂布在培养基平面上进行培养,在适当的稀释度下,可产生相互分开的菌落。通常每个培养皿有20个以内的单菌落最为适合。将每个菌落分别接种在斜面上扩增培养后,再做功能性实验。 细菌的两种分离法各有优点,都可采用。划线分离法,方法简单;涂布分离法,单菌落更易分开,但操作复杂些。 四、灭菌操作 1.各种器皿必须是无菌的:实验用具用牛皮纸或报纸包好,所有容器都先封口,然后进行高压蒸汽灭菌(1 kg/cm2压力、121 ℃、15 min)处理,并在超净台上使用。

浙科版高中生物学新教材中若干问题的认识

浙科版高中生物学新教材中若干问题的认识 浙江省湖州中学全刚 一、植物体内运输的糖为什么是蔗糖而不是葡萄糖? 浙科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P93页,有“光合作用碳反应的产物三碳糖,大部分运至叶绿体外,并转变成蔗糖,供植物体所有细胞利用”。为什么不是以葡萄糖的形式运输,供其他细胞所用呢? 叶片中的光合产物通过植物韧皮部向外运输,在韧皮部汁液中,碳水化合物的比例最大,占90%,而碳水化合物中含量最大的是蔗糖,也就是说碳水化合物运输的主要形式是蔗糖。其主要原因是蔗糖的运输效率高,具体有以下四点: 一、是蔗糖的溶解度高,在O0C时,100ml水中可溶解179克蔗糖,1000C时,可溶解487克; 二、是蔗糖的化学性质稳定,蔗糖是非还原性糖,蔗糖的糖苷键水解时所需的活化能较多,不易分解,也不易与其它物质反应,不会中途中止运输; 三、是蔗糖携带能量较多,一个蔗糖水解可得到70个左右ATP,而两个葡萄糖分子氧化分解只产生60至64个ATP。因此,以蔗糖形式运输的经济效益高; 四、是蔗糖具有较高的运输速率。蔗糖在密度、粘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特性优于葡萄糖,每水解一个A TP分子可使600000——900000个蔗糖分子移动0.02cm。 二、单倍体与一倍体是什么关系? 浙科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P80页,有“只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体细胞中含单个染色体组的个体称为一倍体”另有“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称为单倍体”。一倍体与单体倍从概念上说有何区别与联系? 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是单倍体,由于含有不同染色体组数的生物体所产生的配子中的染色体组数也不同,所以单倍体中的染色体组数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一个染色体组用符号“x”来表示。据此,单倍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二倍体生物的配子发育而成的单倍体,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称为单元单倍体(x),也可称为一倍体。例如:玉米二倍体细胞2n =2x =20,其产生的配子染色体数目减半n =x =10,其配子为单元单倍体,即一倍体。另一类是由多倍体生物产生的配子发育而成的单倍体,但不像二倍体生物产生的配子那样只有一个染色体组,而是含有多个染色体组,故称为多元单倍体或多倍单倍体。例如:二粒小麦为四倍体(4x)、普通小麦为六倍体(6x)、小黑麦为八倍体(8x),它们产生的配子,均为多元单倍体,可分别表示为:二倍体单倍体:n =2x 、三倍体单倍体:n =3x、四倍体单倍体:n =4x。综上所述,无论二倍体生物,还是多倍体生物,其产生的配子均称为单倍体,但由于单倍体所含的染色体组数目不同而有不同类型。所以单倍体中包括了一倍体,但单倍体不等于一倍体,一倍体只是单倍体的一种类型。 三、成熟B淋巴细胞表面受体就是抗体,为什么? 浙科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P53页,有“成熟的B淋巴细胞合成能与特定抗原结合的受体分子,也就是相对应的抗体分子”。为什么在没有抗原刺激前的B淋巴细胞表面已经有对应相应抗原的受体分子,并且它就是浆细胞大量分泌的抗体? 我们知道,抗原和抗体都有特异性,抗原种类千千万万,抗体种类也千千万万,这些抗体就是B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因此带有不同受体的B淋巴细胞的种类也应该有千千万万。这么多种类的淋巴细胞是怎么来的?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分化的?有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给动物注射高剂量的同位素标记的抗原,结果动物不但不发生免疫反应,而且以后对同种未标记的抗原也不再发生免疫反应。此时如给实验动物注射其他抗原,动物仍能发生正常免疫反应。这一实验表明,实验动物失去对此种抗原免疫力的原因是:大剂量同位素标记的抗原与带有互补受体的淋巴细胞结合,这种淋巴细胞全被杀死,因此不发生免疫反应。第二次注射同种未标记的抗原仍不发生免疫反应,是由于有相应受体的淋巴细胞已全部死亡,而其他种类的淋巴细胞对其他抗原仍能正常反应,但不能对此种抗原反应。由此可见,淋巴细胞不需要抗原的作用,就已分化出带有不同种受体的淋巴细胞。据估计,一个人就会有1010种以上的带有抗原受体的B淋巴细胞,这是由于淋巴细胞内的有关基因随机重新组合的结果。人体每个B淋巴细胞的基因都是相同的,其中包括为抗原受体编码的基因,但是在淋巴细胞成熟过程中,由于抗原受体编码的基因数以百万计的重排,对于一个B淋巴细胞,这种随机重排的过程就产生一种基因,它编码出一种抗原受体,就形成一种B淋巴细胞。在免疫过程中,当一种抗原侵入人体后,在无数种淋巴细胞中,只有表面本来就有和这种抗原互补的受体的少数B淋巴细胞能和抗原结合。一经结合,这种B淋巴细胞就被激活,并克隆分化为浆细胞群和记忆B细胞群。浆细胞在短时间内分泌大量的抗体分子(即原B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进入到血液和组织液中,并与体液中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四、关于B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 浙科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P53页,有“细胞毒T细胞遇到与它的受体相适应的抗原,而且是呈递在抗原—MHC复合体上时,这个T细胞便会受到刺激。但是还必须有一个辅助性T淋巴细胞也被同样的呈递在抗原—MHC复合体上的抗原。。。”另有“。。。这个B淋巴细胞被致敏了,并准备开始分裂。但B细胞分裂的启动还需要另外一个适当的信号,这个信号来自。。。”体液免疫中有没有B淋巴细胞,不需要白细胞素—2的作用,就能增殖分化成效应细胞群与记忆细胞群的? 现代免疫学研究发现,根据B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时是否需要辅助性T淋巴细胞作为标准,可以把B细胞分为T细胞不依赖性B细胞亚系和T细胞依赖性B细胞亚系两种。B细胞对极少数抗原(如:肺炎球菌多糖)的免疫应答属于前者,该过程通过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活化而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并分泌抗体来发挥作用而无需T细胞辅助。该免疫过程的特点只产生高效、短命的浆细胞,但不产生记忆细胞,所以只有初次免疫应答,没有再次免疫应答。B细胞对绝大多数抗原的免疫答案属于后者,此过程不仅需要抗原刺激(即抗原与B细胞膜表面特异性识别受体结合)提供第一活化信号,还需要T辅助细胞及其分泌的白细胞介素-2提供第二活化信号。 五、通过PCR技术获得目的基因 浙科版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P5页有“如果目的基因的序列是已知的,我们可以用化学方法合成目的基因,如胰岛素基因,或者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目的基因”利用PCR技术能不能从DNA分了中分离到完整目的基因? PCR技术又叫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在反应体系中加入模板DNA序列、两个DNA引物、DNA 聚合酶和4种脱氧核苷酸。PCR技术的基本过程由变性--退火--延伸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①模板DNA的高温变性:模板DNA经加热至93℃左右一定时间后,使模板DNA双链解旋,使之成为单链DNA,以便它与引物结合;②单链模板DNA与引物的低温退火(复性):模板DNA经加热变性成单链后,温度降至55℃左右,引物与模板DNA单链的互补序列配对结合;③引物的适温延伸(72℃):DNA模板--引物结合物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单链DNA 序列为模板,按碱基配对与半保留复制原理,合成一条新的与模板DNA 链互补的半保留复制链。重复循环变性-退火-延伸三过程,就可获得更多的“半保留复制链”,而且这种新链又可成为下次循环的模板。每完成一个循环需2~4分钟,2~3小时就能将待扩目的基因扩增放大几百万倍。六、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形成完整植株的两个途径 浙科版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P份22页有“愈伤组织通过调节营养物质和生长调节剂的适当配比,可以从这种愈伤组织诱导出芽和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并可由此再生出新的植株”和“将含有愈伤组织培养物的试管放在摇床上,通过液体悬浮培养可以分散成单个细胞。这种。。。。这是胚性细胞的特征。在适宜培养基中,这种单细胞可以育成胚状体”这是所说的是愈伤组织再生成植株的两条途径。 外植体经脱分化后形成愈伤组织,由愈伤组织形成再生植株主要有两条途径,一种为器官形成途径,即在愈伤组织的不同部位分别独立形成不定根和不定芽,这一步是先后完成的,首先在一种培养基上诱导形成芽(或根),再在另一种培养基上继代培养诱导形成根(或芽),而后发育成为一株完整的植株。另一种为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即愈伤组织表面或内部形成类似于合子胚的称之为胚状体的结构,胚状体的形成经历了与合子胚相似的发育过程,从球形胚、心形胚、鱼雷胚到成熟胚,而后发育成为一株完整的植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