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活过程中真实物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概要

生活过程中真实物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概要

生活过程中真实物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概要
生活过程中真实物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概要

《生活过程中真实物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

上海实验幼儿园课题组一、本课题研究概况

(一)课题的提出

对于0-3岁婴幼儿教育的研究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并形成一股世界性的研究热潮,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积累上取得有价值的成果。

就0-3岁的婴幼儿而言,他们正处于直观行动思维阶段,其思维认知是在直接感知、实际行动中进行,认知不能离开对具体事物的直接感知、不能离开自己的动作。这个时期的孩子喜欢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并经自身的眼、口、鼻、耳、触觉等,以动作和探索为途径来获得对事物的认知,经验的积累。这也为我们在婴幼儿发展过程中提供真实物,让婴幼儿在主动观察和积极探索中认知能力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在现有的托幼一体化教育中,0—3岁教育只是3—6岁教育方法的向下延伸。在材料投放上,依据3—6岁的教育方法,给0—3岁婴幼儿提供图片、玩具等抽象的材料。这种抽象的材料和0—3岁婴幼儿的实际认知能力发展是不适应的,造成了材料投放和认知发展相分离。实际教育中这种小龄教育大龄化的错误急需纠正。

所谓“真实物”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是与婴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实的人、事、物,而非替代品如图片、玩具替代等。

教育者为0-3岁的婴幼儿提供实物对婴幼儿认知、思维发展的重要性,也为我们在促进婴幼儿认知发展过程中以真实物的提供为载体提供了实践操作依据。但是综观国内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研究可见,宏观、中观的研究(如理论的研究、发展特点的研究、活动方案的研究、幼儿园与家庭协同保教的研究等)居多,微观的以点作为切入点研究相对较少,并缺乏一定的认识和可操作的经验。

我们依据儿童年龄越小,其教育与生活越不可分离,教育与生活并存的原理,在总课题《0-3岁婴幼儿早期关心与发展的研究》指导和引领下,以提供婴幼儿真实物为载体和切入点来研究其对婴幼儿的认知发展的影响,并建立子课题《生活过程中真实物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在婴幼儿生活过程中,选择、发掘和积累适宜婴幼儿认知发展的真实物及相应真实物环境的创设,以及真实物对其认知发展的影响,为0-3岁早期关心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本课题研究过程

按照本课题研究计划,我们主要经历了四个研究阶段

1.课题框架研究

文献资料研究。我们检索了近年来国内文献的有关“真实物”的内容。

课题组探讨和形成《生活过程中真实物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的操作方案。

2.调查研究阶段

我们设计了《真实物提供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观察分析》表格,在机构内开展研究。同时,对家长进行调查问卷,了解婴幼儿在家庭环境中所接触的真实物以及对其认知发展的影响,作出相关的调查分析。

3.教育实践研究阶段

开展理论研究,根据调查所提供的事实依据,进行真实物的发掘、积累及相应环境创设

加强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和调整,进行案例的收集,在研究过程中,培训教师、进行个案分析研究、组织实践、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等。

4.课题结题

完成本项研究的结题报告和教师经验论文、《真实物教玩具》集等。

(三)本课题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观察法、案例法等。

由于本研究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的解决需要课题研究者根据相关理论的支撑和自己的经验,在观察、记录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案例的积累、个案的追踪、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寻找出问题的结症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归纳和总结,最终使研究得以不断的提升。因此,行动研究法是主要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案例法也是完成实验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四)本课题研究的特点

以0-3岁婴幼儿为研究对象,以其一日生活过程为途径,真实物的发掘和相应环境创设为载体和切入口,通过对婴幼儿适宜的关心和发展,寻找真实物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和相应真实物环境的创设,促使孩子得到适宜的发展.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积累了适合婴幼儿认知发展的真实物的教玩具。

1、关于真实物的选择:

1)真实物选择的原则:

通过真实物与非真实物的比较,我们挖掘出了为婴幼儿选择适宜其发展的真实物的原则:

适合0—3岁婴幼儿兴趣特点

0—3岁婴幼儿喜欢活的东西,尤其是活的动物。因此在真实物的环境创设中,活着的小动物是不可或缺的。兔子、金鱼、鸽子……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可以让婴幼儿体验不同的动物形态,促进婴幼儿认知的发展。

0—3岁婴幼儿喜欢颜色鲜明的事物,因此在真实物的选择上要注意婴幼儿的喜好,挑选颜色鲜艳、形状简单的事物,比如颜色鲜艳的糖纸,几何形状的木块等。

适合0—3岁婴幼儿认知特点

0—3岁婴幼儿是通过感官认识世界的,是通过双手认识世界的。因此在选择真实物的时候我们要选择能够促进婴幼儿感知觉发展的真实物。

在触觉方面,我们要为婴幼儿提供各种软硬、糙滑不同的真实物。比如各种软硬不同的布料,粗细不同的沙子等。

在视觉方面,我们选择的真实物要考虑颜色、形状等的差异。如:各种形状的瓶子,各种颜色的纸盒等。

在听觉方面,在倾听各种不同的声音刺激的基础上婴幼儿的听觉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利用锅盖、瓷碗、瓶盖等敲打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可以很好的刺激婴幼儿的听觉发展。

0—3岁婴幼儿已经具有感知差别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具有差别性的真实物让婴幼儿玩耍,促进婴幼儿的感知觉能力和客体永久性能力,比如长短不同的牙刷、软硬不同的布料等。

0—3岁婴幼儿已经具有了初步的问题解决能力。小竹竿、小铁锹、小木铲等,这些工具可以让婴幼儿更好的和大自然接触,有利于认知的发展。 选择适合0—3岁婴幼儿身体特点的真实物

0—3岁婴幼儿的身体处于刚刚开始发育的阶段,各个身体部分都异常娇嫩。在生活过程中为婴幼儿提供的真实物必须是安全的,同时也是比较轻巧的,让婴幼儿既愿意玩耍,又有能力玩耍。肥皂盒、饮料瓶、饼干桶等都可以为婴幼儿提供一个自由自在的玩耍空间,同时也可以保证婴幼儿的安全。2)真实物的具体来源:

根据真实物的选择原则和婴幼儿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我们主要从婴幼儿生活过程中进行挖掘,立足于婴幼儿生活中的衣、食、用品三大板块。

衣:

服装类:衣裤(包括爸爸妈妈的)袜子、围巾

饰品,包括用具:发夹、卷发器、橡皮筋、木梳、镜子、眼镜

食:

食物:水果、豆(蚕豆、毛豆、小豌豆)、米、饼干

辅助进食的餐具:杯子、筷子、勺子锅、碗、瓢、盆,包括它们的盖子等

用品:

宝宝自己用的:饼干桶、奶粉罐、酸奶瓶、毛巾等

成人用品:可乐瓶、洗头膏、沐浴露、有特色的喷头瓶子、眼药水瓶子、塑料盆,小石子,餐巾纸,卷筒纸,彩色纸等。

2、真实物在婴幼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运用途径。

1)对真实物的认知渗透于婴幼儿一日生活之中。

孩子年龄越小,其教育与生活越不可分离,教育与生活并存。根据这个原理,我们把婴幼儿对真实物的认知教育划分为两个维度:其一为婴幼儿的衣、食、玩,其二为婴幼儿的生活、运动、游戏、学习即其一日活动,两个维度互为融合,促使真实物在婴幼儿认知过程中发挥最佳效果。

生活活动包括小便、洗手、吃饭、睡觉等具体环节。在这些环节中真实物的数量是100%。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自主、自觉地发展各种生活自理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交往行为,遵守共同生活必要的规则。

游戏活动的器材选择中真实物的比例约占75%,其中角色游戏中真实物的数量比例又高与区角游戏。

学习活动主要包括集体的学习活动和个别化的区角学习。真实物的运用主

要体现在教具学具的选择运用上,真实物约占总数的80%。尤其以科常类、数活动中运用较多,语言、艺术上的较少。会结合使用一些模型、图片等。

运动活动中真实物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器械的选择上。其中真实物所占的比例约为50%,如:球、布、纸、桶、罐子箱子等,其余的多为商业性的器材,如各种玩具车、大型运动器具、拖拉玩具等。

2)真实物应用于教育活动和日常随机教育之中。

对真实物的应用,一方面是依据婴幼儿认知水平和思维特征采取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如水果主题、蔬菜主题、衣服主题、鞋子主题等;另一方面,结合婴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进行随机教育。

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依据婴幼儿认知水平和思维特征采取主题形式的活动等;

我们把婴幼儿生活中熟悉的衣、食、用品三大板块进行相关真实物内容的选取,并把这些内容渗透于婴幼儿在园一日活动的生活、游戏、运动、学习内容之中,形成一个个适宜婴幼儿认知的主题活动如杯子主题、衣服主题、水果主题等等,每个主题中我们提供各种不同性质的相关真实物,如在杯子主题中我们为孩子提供奶瓶、宝宝杯、彩色杯、吸管杯、不锈钢杯等等。

随机教育:结合婴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进行。

如下雨了,让孩子们观察地面和树叶上都有水,让孩子们踩一踩水坑。再如每天的散步活动中,让孩子们看看认认幼儿园四周的各种花草树木,闻闻花香,听听鸟语,在自然环境中积累各种相关的经验。再如本班教室、邻班教室的自然角,也是孩子们认认、说说的好场所。

3)改变软环境、假环境,创设真实物环境。

创设以真实物为载体的适宜婴幼儿认知的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对婴幼儿认知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让孩子在活动过程中时常保持最佳的活动情绪、活动探索兴趣,才能保证较好地实现婴幼儿对真实物的认知过程,并把其所掌握的知识与经验进行内化。

首先在物质环境的创设上我们主张为幼儿提供“家庭化”的活动环境,如实物架、沙发、双人床、单人床、楼梯、厨房、淋浴房等等。就以班级中的实物架为例:每个孩子在实物架上都有一个自己的筐,筐内放有孩子自己带来的生活用

品。年龄越小的孩子差异越大,带来的物品也不同:月龄小的孩子还在使用奶瓶、尿布,有的还放上饼干和牛奶;经常大便出的孩子筐内就放置了擦小屁屁的强生婴儿湿巾纸、换洗衣裤;月龄稍大一点的孩子还不会用茶杯喝水,筐内就放置了宝宝杯或吸管杯;自己学吃饭的宝宝,筐内还放置了反穿衣、围兜兜等等,以满足不同月龄孩子的不同需求。

其次在心理环境的创设中,老师都以孩子最亲近的角色(妈妈)出现在孩子的面前,通过语言、动作、肌肤交流,增强孩子的安全感,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积累了以真实物为载体的适宜婴幼儿发展的活动案例和《真实物教玩具》集。(另附)

(三)初步的认知能力在真实物环境中得到发展

认知,主要是指认识事物的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提供的真实物在婴幼儿认知过程中是否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是否符合其认知特点,是否适宜,因而对活动过程的观察、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我们依据真实物的性质特点及婴幼儿在活动中的认知发展现状设计了观察分析表格。(附图)表格以环境创设、真实物提供(名称、类型、性质、数量)、婴幼儿认知发展状况及分析(感知、记忆、语言、思维)为依据,观察孩子对每次提供的真实物的真实反应,同时作好照片等的资料收集工作,并依据此观察进行及时的分析和调整,提炼出适合0-3岁婴幼儿认知发展的真实物。

真实物提供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观察分析表格

通过研究分析,我们发现:真实物的运用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真实物环境有利于0—3岁婴幼儿获得准确的认知经验

真实物是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事物,真实物可以使0—3岁婴幼儿具有准确的认知经验,避免认知混淆。

0—3岁婴幼儿关于外部表征的认识是有限的。通常,3岁儿童在外表—事实的区分任务中表现不佳,即使在测验之前的训练中已经向他们说清楚了外表和事实的区别。这是因为0—3岁的婴幼儿还不具备区分真相和假相的能力,特别是,他们难以区分事实与“非真实的”指示物之间关系的确切性质。因此非真实物很可能引起0—3婴幼儿的认知混淆,阻碍了婴幼儿获得准确的认知经验。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在真实的生活中应用视崖来促进婴幼儿深度知觉的发展,那结果会如何呢?最可怕的结果就是婴幼儿在遇见真正的悬崖时仍旧以为这只是和视崖一样的假象,婴幼儿会象爬过视崖一样的去爬真正的悬崖……视崖应用在心理实验中是成功的,但是这种非真实物应用在实际的婴幼儿教育中就会造成0—3岁婴幼儿的认知混淆。

真实物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本来就是现实世界中的真实物体,为0—3岁婴幼儿认识真实世界提供了实际的载体。在和真实物的直接互动中婴幼儿获得了真实的感性经验,积累了准确的认知经验,有利于和周围世界的良好融合。

2、真实物环境有利于0—3岁婴幼儿积累丰富的实物表象。

著名的教育学家维果斯基提出:3岁前儿童经验的积累是由儿童从周围世界攫取什么决定的,婴幼儿的学习有其自身的大纲,成人对婴幼儿的早期教育要通过创设适宜婴幼儿需要的丰富的环境来进行。我们认为真实的生活环境中有适宜0—3岁婴幼儿认知发展特点的丰富的真实物素材,通过对真实物的直接的感知探索,0—3岁婴幼儿可以在真实物环境的耳濡目染中积累丰富的实物表象。

从图片上认识水果不如在真实物环境中利用真实的水果进行感知。从图片上认识水果,0—3岁婴幼儿只获得了水果的名称、形状等外部的经验,缺乏真实而深刻的认识。在真实物环境中让婴幼儿认识真实的水果,婴幼儿可以摸水果的形状,可以嗅水果的气味,可以尝水果的滋味……在生活过程中利用真实的水果

让0—3岁婴幼儿进行直接的感知探索,可以让婴幼儿积累丰富的实物表象,获得触觉、味觉等多方面的感知觉经验,比从图片上认识水果更有利于婴幼儿认知的发展。这些丰富的实物表象不但增加了婴幼儿关于事物如何生长的认识,而且让婴幼儿真实的体会到了生命的伟大和脆弱,增加了婴幼儿关于生命的感性经验,赋予了婴幼儿关于生命的理性认知,促进了婴幼儿的认知发展。

儿童的感觉和知觉是他们认识世界的基础。我们给2―3个月的宝宝看妈妈的脸,看红色和绿色的布,以刺激婴幼儿的视觉;从宝宝一出生,我们就给宝宝念儿歌,说话,听节奏明快的音乐,刺激宝宝的听觉;给5、6个月大的宝宝一小截手指饼干,让宝宝抓握并用嘴去啃咬,促进宝宝的触觉和味觉;给宝宝闻自己涂脸用的润肤露的香味等,利用真实物让婴幼儿亲自看、摸、闻、嗅、尝,以促进宝宝的感知觉发展。

从出生到4个月的宝宝通过视、听、嘴咬和吸吮探索,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使大脑功能一步步发展和完善。5~7个月时,视觉、听觉和触觉联合活动,通过双手的抓握、摆弄物体,协调操作能力的发展,探索和认识事物的技能开始。如给宝宝一个苹果,让宝宝看一看,摸一摸,听到妈妈说苹果,再用嘴尝尝,对苹果的知觉发展了,以后就慢慢认识苹果了。

宝宝到了1.5岁—2岁,孩子会走会跳会跑后,我们就经常带孩子去户外活动,在广阔的空间里,运用生活中各种真实的物质环境,让宝宝奔跑跳跃,活动全身,锻炼对身体控制平衡的能力。在大自然中还能扩大宝宝的视野,刺激视觉的发育,小花、小草、小树、小鸟等等都是真实生动的。另外自然界的风声、鸟声对听力的发展也有好处。锻炼孩子手部的能力,除了利用各种真实物让孩子摆弄外,还通过锻炼他生活能力来达到对手部动作的锻炼,如用匙、用杯、洗手等。

我们给宝宝准备不同材质的纸,如:餐巾纸、画纸、牛皮纸、皱纸等,让宝宝在捏、揉、撕、咬等各种动作中,感受软硬、粗糙光滑等事物特性,也从而提高感知的明锐性。

因为真实物是真实、具体的,它引发并促进了宝宝感知觉的发生和发展,对婴幼儿感知的准确性尤有好处。

3、真实物环境有利于0—3岁婴幼儿思维的抽象化。

对真实物的操作过程是婴幼儿思维发展的过程。宝宝9~12个月时我们把苹

果藏在毛巾下面,宝宝会尝试拉掉毛巾,用手去抓取苹果。对苹果这一真实物的认知,萌发了婴幼儿观察、寻找、拉开布等一系列的动作。整个动作的过程,也是宝宝思维的过程。

给宝宝若干个大大小小的奶粉罐子、饼干桶等,宝宝会尝试将这些罐子进行垒高。在垒高的过程中,会获得关于上下、高矮、大小等方面的概念,同时在越垒越高的过程中,会逐渐体会到罐子的大小形状、彼此关系对垒高的不同影响。宝宝在把一个个罐子越垒越高的过程也是他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发展是一个从实物表象到具体表征到抽象表征的过程。思维的逐步抽象化、概括化是从对大量的真实物的直接感知开始的。只有在积累了大量的实物表象的基础上,思维才能得到逐步的抽象和概括。真实物是活生生的,是可以让0—3岁婴幼儿进行直接感知探索的。在对真实物的直接探索中婴幼儿积累了丰富的实物表象,从而有利于婴幼儿思维的抽象化发展。

4、真实物为婴幼儿语言的习得提供了载体。

语言是儿童认识活动和交际的工具,又是向幼儿进行教育的重要工具,它在幼儿教育的整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调查发现,24个月的宝宝名词占总词汇量的比例约为70.4%,35个月时为59.5%,而形容词和其他词占总词汇量的比例约从8%增加到14%。这说明儿童掌握语言的规律是从具体到抽象。

根据儿童语言发育规律,我们运用真实物,让宝宝学说话从“这是什么”开始,让孩子说出真实物的名称,而后结合宝宝的感知觉,使小儿经历听—理解—模仿—表达的过程,从而即学习名词,也学会与该名词相应的动词、形容词等,丰富宝宝的词汇。

婴幼儿在与真实物相互发生作用的过程中,一定会伴随着语言的发生。在感知真实物的过程中,成人伴随语言的说明,如:球是圆的,毛巾真软呀……等等,这对于宝宝来说,就是语言的输入过程。宝宝再用语言表达自己对真实物的感受,就是语言的输出了。真实物对语言的促进作用最典型表现莫过于:在宝宝使用妈妈的各种发卡、包,爸爸的眼镜、围巾等真实物的过程中,常常会有装扮游戏的发生。在宝宝模仿成人行为的过程中,也会伴随语言的模仿和运用。

5、真实物的真实而高频度的存在有利于婴幼儿记忆的保持。

记忆是将感知、思考和体验过的事物保存在大脑中的过程。婴幼儿的记忆是无目的的、无意识、短时为主的;利用形象鲜明和有兴趣的物品,能促进其记忆。因为缺乏知识和经验,小儿的记忆常不准确。

幼儿时期主要发展是无意记忆。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两类:1. 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幼儿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大多是在生活和游戏活动中无意地、自然而然地记住的。他们的记忆决定于事物是否新奇、鲜明,是否感兴趣。因此,在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中,就能很好地培养幼儿的记忆力。真实物作为记忆材料,具有准确、直观、简单、熟悉的特性,方便宝宝的感知记忆。

引起无意注意的另一个原因是:人本身的状态。自身状态不同,对同样的刺激注意的情况也可能不一样。走进百货商场,姑娘们的眼光可能被琳琅满目的时装和装饰品吸引,小朋友们则更注意糖果和玩具。因为我们所选择的真实物都是来源于婴幼儿本身的日常生活,是为婴幼儿喜欢并且熟悉的东西,如:食物、宝宝自己的用品、爸爸妈妈的服饰等,所以更能引发婴幼儿的注意,并产生无意记忆。而且,因为这些真实物都存在于宝宝的身边,宝宝常常能接触到。多次的反复印象更有利于记忆的保持。

(四)真实物与非真实物对婴幼儿认知发展影响的比较

与商品玩具比较,真实物和商品玩具同样具有推动婴幼儿的认知发展的价值,但更为经济价廉。

经过科学的设计,商品玩具漂亮美丽,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比如各种各样的积木,不同的颜色、形状、质地可以增加婴幼儿的感知经验,拼、搭、设计图形的过程可以促进婴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不可讳言,经过科学设计的商品玩具可以很好的促进婴幼儿的认知发展。但是我们想论证的是,生活中的真实物与商品玩具可以具有同样推动认知的价值。可是它们在提供给孩子发展的机会上却又是不同的。

首先,生活过程中的真实物具有和部分商品玩具同样的认知价值,可以取代部分商品玩具。

比如:以真实物中的纸盒与商品玩具中的积木为例比较。纸盒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颜色,也有各种软硬不同的质地,在和真实的纸盒的直接接触中,婴幼儿的感知觉能力得到了发展。在利用纸盒搭建各种不同的图形的过程中婴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有利于婴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另外,因为

纸盒是天然的,没有经过积木的专业设计,在搭建的时候会出现比搭建真正的积木更多的问题。在利用自己的智慧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婴幼儿的潜能得到开发,认知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再者,除了做积木,作为真实物的纸盒还可以开发出很多其他的用途。这一点是商品玩具的积木所不具备的。所以说生活过程中的真实物可以取代部分的商品玩具而具有同样的认知价值。

其次,从经济价值上看。许多商品玩具都售价不菲。而与此相反,真实物是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真实物具有价廉,但又有所值的特点,可以很大的减轻教育上的经济负担。大量的真实物的投放可以提供给婴幼儿大量的发展机会。在和真实物的直接接触中婴幼儿的认知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因此,和商品玩具比较,真实物同样能够的促进0—3岁婴幼儿认知的发展,但是真实物比商品玩具更经济价廉。

与自制玩具比较,真实物为婴幼儿发展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供更多的可能。

在当前的幼儿园教育中流行着一种自制玩具的时尚,大家都觉得这样变废为宝是一个好办法,既可以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可以节省购买玩具的费用。这确实不失为是一种好的做法。

自制玩具实际上是真实物的人为功能变化。如把纸盒自制成电视机玩具,把纸盒的多种转换功能变化为电视机的观赏功能。除了自制成电视机玩具,纸盒可以发挥很多其他的功能,可以用来装东西,可以用来比大小,可以用来学颜色……真实物的身上蕴藏着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功能。在生活过程中为0—3岁婴幼儿提供真实物可以促进婴幼儿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促进婴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相比于自制玩具而言,真实物的一个大优点就在于可以让婴幼儿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真实物可以给婴幼儿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只有让婴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来设计自己的玩法,婴幼儿才能得到更多的欢乐。因此说,和自制玩具相比,真实物能够更好的促进0—3岁婴幼儿的认知发展。

与替代物相比较,真实物更具有真实性、直观性,有利于0—3岁婴幼儿的正确认知,是婴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替代物的前提。

人的认知规律就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婴幼儿可以运用替代物来进行角色游戏的前提是对要替代的事物有了真实而深刻的了解。婴幼儿只有在对奶瓶有了深刻感知的基础上才可能运用另外一种实物来进行奶瓶的替代。对真实物的深刻感知是运用替代物的前提。

例如,在开展“兔子”这一活动时,我们幼儿园婴托班的老师以真实的兔子为载体来让婴幼儿感受兔子的特征。把真实的兔子放在绿绿的草地上。真实、活动着的兔子符合了婴幼儿的认知兴趣特点。婴幼儿在不断的抚摩、观看、讨论中,关于小兔子的各种知识都有了一定的具体的认识。在以后的替代游戏中,婴幼儿可以很好的运用兔子的替代物来进行游戏。

所以让婴幼儿对真实物直接进行感知,使其先帮助婴幼儿正确认识事物。在和真实物的直接接触中,婴幼儿运用自己已经开始发展的各种感知觉器官进行感知,运用自己已经开始成长的各种认知能力来进行思考,逐渐地形成对事物真实而具体的了解,进一步增加感知觉经验的积累,更好地促进了认知能力的发展。在经过对真实物的直接感知理解后,婴幼儿可以更快、更好地发展到运用替代物来进行各种活动。

三、研究的结论:

在生活过程中为0—3岁婴幼儿提供真实物,可以很好的改善在当前的婴幼儿教育中存在的小龄教育大龄化的弊端,可以很好的把婴幼儿的身心发展和真实的世界相联系。在生活过程中为0—3岁婴幼儿提供真实物是把认知领域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的婴幼儿教育领域的一项有效的尝试。真实物对0—3岁婴幼儿的认知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让婴幼儿获得准确的认知经验,积累丰富的实物表象,促进思维的抽象化。相比商品玩具等非真实物,真实物在促进0—3岁婴幼儿认知发展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成人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真实物品,挖掘其内含的多种教育价值,让孩子在摆弄、操作物品中,获得各种感官活动的经验,促进感知、语言、记忆、思维等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在接触真实物的基础上,再进行替代和符号化,对婴幼儿的认知发展将更为有利。

主要参考文献:

J.P戴斯等著,杨艳云等译:《认知过程的评估——智力的PASS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J.H费拉维尔等著,邓赐平等译:《认知发展(第四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王绠、王安圣:《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Victor I. Golod and Jane E. Knox, 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behavior: ape, primitive , and child/ L. S. Vygotsky, A. R. Luria, Hillsdale, N. J. :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3.

Behl-Chadha, Basic-level and superordinate-like categorical representations in early infancy, Cognition, V60, P105-141.

孟昭兰:《婴儿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心理学百科全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儿童早期教育与训练》,徐云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新生儿行为和0—3岁教育》,鲍秀兰主编,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幼儿园工作规程》,国家教育委员会制订,1996年版

《儿童发展心理学》,许政援,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大班幼儿思维发展特点

大班幼儿思维发展特点 1、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提高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心理各个方面的发展,大班幼儿不再满足于追随、服从成人,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他们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水平明显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很多地方适当放手让孩 子去做,有时为他们创造适当的条件,真正动手做的人应该是孩子。如:可以让孩子在家中做一些简单家务等所能及的事情。 2、活动更加有目的、有计划 同中班、小班幼儿在行动过程中进行思考的特点相比,大班幼儿已有可能在行动之前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一个大致的想法,他们的 行为少了一些盲目性,多了些目的性和计划性。但是这种目的性和 计划性不是自然发生的、它有赖于成人的引导。这就要求我们让孩 子参与活动计划的制定,并引导他们按照计划进行活动。一方面可 以使幼儿的主动行为始终围绕着活动计划进行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 发展他们制定计划、按照计划行动的习惯和能力。如:让孩子参与 指定周末出游计划等等。 3、自我控制能力提高 以大脑额叶逐渐发展和神经纤维髓鞘化接近完成为标志,5—6 岁幼儿的神经系统比5岁前的幼儿成熟许多。与此相对应,幼儿的 自我控制能力明显提高。这既表现在他们对动作准确性的控制上, 又表现在对他们自己行为的控制上,如规则意识、坚持性的增强等等。与规则意识提高相通的是,大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增强,坚 持性普遍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带孩子活动的时候可以提一些要求,如到一些公共场合要安静,服从一定的纪律等等。 4、好学、好问、喜欢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5—6岁的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思维积极、活跃,愿意学 习新东西。在他们的头脑中有数不清的疑问、问不完的问题。这就

要求我们在带孩子进行活动的时候活动内容要有适当的难度,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这不仅顺应了幼儿积极思考的特点,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培养他们勤于思维的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在解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时不要敷衍了事,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尽可能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5、同伴间互动、合作多了,开始注意向同伴学习 5—6岁的幼儿注意的广度提高了,交往能力也增强了,他们不仅注意自己的活动,而且还注意同伴的活动。遇到共同的兴趣和目标幼儿之间会有很好的分工、合作、协作等。他们还会主动向同伴学习,一起讨论问题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多给孩子创造一些同伴交流的机会,如按时送孩子来园,让孩子尽可能多的参加集体活动,让他们在实实在在地与别人一起共事的过程中学习共同做事,发展交往、协作能力、也为小学的班级式学习做准备。 6、思维中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大班幼儿的思维水平较小、中班幼儿也有了提高,表现为虽然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却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萌芽。在认识事物方面,他们不仅能够感知事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推理。这就要求我们带孩子进行一些比较深入和持久的活动,而不是一会一换。如在陪孩子游戏时,可以安排一些半天或一天能够完成的内容。 直觉行动性思维(2-3岁)是指幼儿在操弄物体时才进行思维,离开了动作和实物,思维也就停止了。幼儿思维发展在2岁左右,2岁前是思维发展的准备时间,,思维开始的标志是幼儿语词的概括。 这种思维方式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第一,离不开思维的对象,凭空不能思维;第二,离不开操纵或摆弄实物的动作。直接行动思维有个好处:它属于无意识思维,不太消耗能量,孩子不感到累。皮亚杰认为:如果剥夺孩子的动作就会影响孩子思维的进程,思维的积极性就会降低。比如幼儿握笔画画,事先是没有目的的,即先做后想,边画边想,画出来以后问宝宝他才知道画了什么。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感知觉、注意、记忆 一、认知发展概述 1.认知发展的界定 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形成,及其随年龄和经验增长而发生变化的过程。 2. 感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对直接作用于脑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又有区别。 3. 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4. 记忆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5. 认知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等客观事物的特征、性质、事物之间关系、规律等方面的认识都是依靠认知活动来完成的,它是心理发展的开端,在整个心理发展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6.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概况 感知觉发展概况:一是原始的感知阶段。二是从知觉的概括向定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三是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的阶段。 注意发展概况:新生儿在出生时就具备了注意的能力,3岁前以无意注意为主,婴儿末期出现有意注意萌芽。 记忆发展概况:新生儿形成的第一个条件反射标志着儿童已有记忆。一般来说,最早的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反射。 二、婴儿期认知的发展 1. 感知觉的发生与发展 婴儿有着与生俱来的感知能力,这些能力使得他们能够获得外界信息、对照料者做出反

应、形成各种社会关系。这些都是他发展的基础。 (1)0-1岁婴儿感知觉的发生 ●听觉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不仅新生儿具有明显的听觉能力,就是尚未出生的胎儿也有明显的听觉反应。 ●视觉敏锐度 ●视觉在婴儿出生时还没有完全得到发展与成熟,主要表现在视敏度。视敏度简称视觉敏锐度,是指眼睛精确地辨别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它是测查新生儿视觉发展的重要指标。 ●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 在颜色视觉方面,对新生儿颜色视觉的评估十分困难,所以对新生儿颜色视觉的认识很有限,不过新近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注视 大多测查婴儿视觉感知能力发展的技术是通过观察婴儿的眼睛运动来完成的,主要表现为注视和追视。 ●其他感知能力 儿童一出生时就有了触觉反应,其先天的无条件反射,如吸吮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都是触觉反应的表现。 味觉和嗅觉也生来就有,保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味觉和嗅觉的敏感性,有助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认知。 现代研究发现,婴儿不仅能感知客体某一方面的简单属性,而且能够感知客体复杂的特点。 (2)1-3岁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触觉 婴儿触觉探索有两种形式:口腔探索和手的探索。 ●形状知觉 在两岁以后,儿童往往在游戏或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能够区分辨别一些物体的大小、形状或颜色等属性;也常常说出有关大小、形状和颜色的语词。这表明在这一时期儿童认识物体时,首先注意的是物体的形状,而不是物体的颜色。

婴幼儿能力发展个

婴幼儿能力发展(第7个月) 手腹爬行——锻炼宝宝身体平衡协调性,发展运动综合能力。这个月龄仍是宝宝爬行的关键期,尽管宝宝的爬行姿势不是很标准,但是宝宝还是很积极的练习爬行,家长可以帮助宝宝把胸部离开床面,并给宝宝向前的力量,同时用玩具吸引宝宝爬行、够取,逐渐宝宝的爬行能力。 扶站——锻炼宝宝下肢力量,为站立和走路做准备。育婴师指导家长扶住宝宝的腋下,让宝宝练习站立,并学着迈步,但每次时间不宜过长,每次3-5分钟,每日2-3次,7个月的宝宝重 捏取——锻炼宝宝手指的灵活性。给宝宝准备一些小物体,如花生米、小糖豆等,让他练习用拇指和其他手指捏取,每日数次,以增加捏取的准确性。家长要给宝宝多提供手指锻炼的机会,更好促进手眼脑协调能力。提示:在本环节中,家长要谨防孩子吧小物品放入口中。 对击玩具——锻炼双手主动合作能力及手指的控制力。让宝宝学会倒手、拿起、放下,有利于宝宝对自己手的控制,但要经过反复的锻炼,也可以让宝宝双手各拿一个玩具对击,以锻炼宝宝双手的主动合作能力以及对手的控制力,一般宝宝要到9-10个月以后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双 发音——锻炼宝宝的发音,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宝宝多与人说话,让他多发音,如叫爸爸、妈妈、奶奶等,以扩大他的发音范围,0-1岁是宝宝形体语言的关键期,因此让宝宝学会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增加宝宝对语言的理解。 行为语言——锻炼宝宝的行为语言、表达能力。让宝宝用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比如让宝宝用行为语言表示谢谢、再见、亲亲等,家长对宝宝的表达要积极的反应,以增加宝宝的表 视觉寻找有效——锻炼宝宝的观察记忆力,激发探索兴趣。让宝宝在爬行的基础上,玩寻找东西的游戏,先将有趣的玩具,让他玩一会,然后当着宝宝的面,把东西藏在身后或用布盖起来,然后让宝宝找,找到后一定要给予鼓励,或让宝宝找爸爸妈妈在哪里等,在玩的过程中,训练宝 语言动作能力——锻炼宝宝行为语言能力,发展社会性。宝宝对自己熟悉的人能表现出明显的交往愿望,在家长提示下,可以配合语言完成一些简单动作,如再见、欢迎等。 交往——锻炼宝宝的交往能力,发展社会性。育婴师建议家长要为宝宝多提供与人交往的机 用杯子喝水——锻炼宝宝口腔协调能力,培养自理能力。建议家长让宝宝学会用杯子喝水,以锻炼宝宝口腔肌肉的协调能力,同时注意宝宝辅助食品的准备,这对宝宝语言表达能力非常重要。

婴幼儿早期教育之认知能力训练

婴幼儿早期教育之认知能力训练 专注力 1、目标--能专心地看著眼前或周围的人事物 你的宝贝会了吗? l 如果周围有事情发生或出现了人物,他会专心看着吗? l 他会持续地专心看着周遭发生的事情吗? 帮助他的小秘诀: u 拿出孩子喜欢的玩具(如小汽车、皮球)在他面前玩,如果他开始注意看着你手中的玩具,这时候要讚美他,然后试着慢慢地移动玩具、或鼓励他和你一起玩这个玩具,这样让他的注意力可以持续一段时间。 u 你可以用布偶和他玩,扮演孩子生活中常见的人物(如爸爸、妈妈、警察、小狗、娃娃等),一面动着布偶、一面用布偶说话,让他能一直专心地看着布偶和你的动作。 u 平常,多安排一些他喜欢的邻居玩伴或亲戚带着他玩,要那些孩子一边玩、一边製造出声音和动作(如玩电动汽车、打玩具电话等),吸引他的注意。如果他不注意看,你可以提醒他或轻轻地帮他把头转向玩具或其他孩子。 u 如果你的孩子年纪比较小或是注意力比较不容易集中,可以选择颜色鲜艳、外型特殊、会动的玩具(如电动火车),来吸引他的注意。要注意的是,你要选安全玩具让他玩,不要给他太小或太尖的玩具,免得可能会有危险。 多一份关心: u 对于一开始就不能专心的孩子,必须要先瞭解他的情况,选择最好的方式让他能专心。有的孩子只要轻轻拉一下他的手或肩膀,他就会注意到你;有的孩子则需要用吃的东西去吸引他的注意。因此,你必须首先找到最能吸引他注意的方法才行。

2、目标-- 能专心地听声音或听别人说话 你的宝贝会了吗? l 他能专心听周围发出的声音吗? l 他能持续地专心听别人说话吗? 帮助他的小秘诀: u 如果孩子不能注意到他周围听到的声音,你就要尽量多和他说话,或是刻意製造一些声音(如开关门、开关电灯、按门铃等),要让声音大一点,才能够吸引他的注意。 u 你可以在孩子面前放一些他很熟悉而且会发声的玩具(如音乐盒、电动小汽车等),趁他不注意的时候,让玩具发出响亮的声音,来吸引他的注意。如果他看着玩具或靠近玩具的时候,马上告诉他这是什么声音,然后很开心地和他一起玩玩具。 u 除了要让他能注意听周围发出的声音外,还要让他能在持续的声音之外,注意到另外的声音。例如,让他周围有一些声音(如:音乐、电风扇、电动玩具等),然后你在他的视线外摇铃或製造一个比较大的声音,训练他在塬有声音之外,注意到你发出来的声音。 u 多带孩子出去走走,扩大他的生活空间和经验,让他能够注意听周围的声音。此外,除了让他可以注意听到熟悉的声音,另外,在和他玩、讲故事、或用餐等日常生活里,用各种高低、快慢不同的语调和他说话,让他练习能专心听别人说话。 u 你可以把孩子带到四周都有各种声音的地方,跟他说话或说故事,训练他在干扰的声音中还可以专心听你说话。例如,你可以一边放音乐,一边用高低起伏的声音来说故事,训练他能不受音乐的影响,专心听你说故事。 u 平日说故事给孩子听的时候,尽量用比较清楚、夸张的声音、语调和动作来吸引他的注意和兴趣,让他能够慢慢增加专心听别人说话的时间。如果孩子有简单的语言能力,可以和他一起讨论故事的内容,要他回答问题或是说出故事大概的意思。 u 你也可以多放录音带或用有声玩具和他玩,不过,给他的玩具要是安全玩具。如果你的孩子年纪比较小,要注意不要製造太大的声响,以免伤害到孩子的听力。 多一份关心: u 如果孩子的注意力无法集中,除了听觉刺激以外,可以同时让他操作玩具,搭配视觉和触觉的刺激,增加他注意听的能力。如果他不注意看,你可以提醒他或轻轻地帮他把头转向声音的来源。

幼儿科学认知活动认识左右优秀教案

幼儿科学认知活动《认识左右》优秀 教案 教育活动目标: 1.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左右的位置与顺序。 2.通过活动,使幼儿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语言来表达,初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3.使幼儿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活动准备: 1.铅笔、橡皮、剪刀、文具盒、尺子。 2.幼儿每人1套图片。 活动过程: 1.举手回答 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些客人,首先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谁知道,一共来 了几位客人? 刚才你回答时举的哪只手?右手还可以做哪些事?左手呢?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你身上还有这样一对对好朋友吗?(左腿、右腿;左脚、右脚;左耳、右耳;左眉毛、右眉毛等) 2.听口令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耸耸你的左肩,耸耸你的右肩;跺跺你的左脚,踩跺你的右脚;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3.按方位说名称 (1)教师将铅笔、橡皮、剪刀、文具盒、尺子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摆好,让幼儿说出文具的名称。“小朋友,你们看一看,放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文具,放在最右边的又是什么文具?”“谁来告诉老师,尺子的左边是什么文具?尺子的右边又是什么文具?” (2)请幼儿按教师的要求把图片摆出来。先找出老虎图片,把小兔子图片摆在老虎图片的左边,把小猫图片摆在小兔子图片的左边,把熊猫图片摆在老虎图片的右边,把小鸭子图片摆在熊猫图片的右边。请幼儿跟自己旁边的幼儿说一说,老虎图片的左边是什么图片?右边又是什么图片? (1)教师和幼儿面对面站着,教师请幼儿举起右手,教师自己也举起右手。教师举的右手和幼儿举的右手怎么不同呢? (2)教师转过背,与幼儿方向一致,再举右手。让幼儿体验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不同,所以自己

1-3岁婴幼儿应具备的观察认知能力

1~2岁 宝宝能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辨认物体,通过声音辨别家庭成员,能从一堆大小、形状相同而颜色不同的木块中挑出一个和成人手中一样的木块。父母要多从生活中要引导孩子多观察,让孩子多看、多听、多嗅、多摸,促进孩子观察力的发展。 认识形状 通过各种感觉感知形状特征父母拿出一个圆形的积木告诉宝宝说:“这是圆形的。”一边口中说儿歌:“小皮球,圆又圆。”一边拿着圆形积木滚来滚去,接着把圆形的积木给宝宝玩一会,让宝宝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来认识圆形。然后让宝宝选出其他圆形的积木,宝宝如果能顺利地把圆形积木选出来,要鼓励宝宝,并给予宝宝及时的反馈,加强记忆印象。 通过分类加深对形状概念的理解 将积木分为圆形和不是圆形的两类,让宝宝在很多的积木中找出圆形的积木。将圆形的积木搭高或者将圆形的积木进行组合拼成一幅画,这样可以训练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身边的物品中找到相同的形状和宝宝一起找找生活中的圆形。让宝宝通过观察以及平时的生活积累,说说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圆形的,如:球、算盘珠、钟等等,帮助宝宝将圆形与周围的事物联系起来,将圆形的抽象概念具体化。如果宝宝一时想不起来,那家长可以和宝宝展开寻找“圆形”比赛,在家里或者把宝宝带到超市、公园,看看谁找得又快又多。 认识天气 带宝宝看图。给宝宝找来天气画册,让宝宝自己坐在床上翻书,妈妈指着各种天气的图画予以解说,例如晴天会有太阳、雨天会从天上掉下水珠、雪天会飘起雪花等等。让宝宝在翻书学习的过程中,对各种天气有一个总体的印象。让宝宝亲自体验天气的变化。带宝宝出门的时候,用宝宝听得懂的语言为宝宝介绍各种天气的特点,让宝宝亲眼看见,会增强宝宝对天气的感知和判断能力,很容易就能把握住天气的主要特点。和宝宝一起看天气预报。天气预报非常专业和详细,宝宝从节目中可以慢慢的熟悉各种专业的词语。比如温度、湿度、风向等等,还能熟悉很多地名。对于南方的宝宝来说,还会知道原来北方会下雪;对于内陆的宝宝来说,还会了解到原来南方会有可怕的台风。1岁半的宝宝虽然还无法完全学会,但是他们会听在耳里,记在心上。 2~3岁 宝宝在观察时仍然需要动作的参与,常常要用手一一指着所要观察的物体。家长应注意利用日常生活来发展宝宝的观察力,并在发展宝宝观察力的同时,让宝宝把所观察到的事物用语言描述出来,这对宝宝的语言能力大有裨益。 认识时间 2、3岁教宝宝钟表还太早,家长可以用具体的现象来向他们说明时间。如果孩子每天要看动画片,你就可以指着墙上的钟告诉她,“当短针到了8,长针到12的时候,你就告诉妈妈给你开电视”,这样,孩子就会自己观察钟表,到了时间提醒妈妈。 用图表的形式给孩子制定一个每天的日程表,例如,画一个小钟表,指针指向7点,然后旁边画上一个小孩子起床的图画,表示早上7点起床。然后,7点半吃饭,等等。这样可以让孩子非常清楚每天固定的时间里会发生什么,他们会很快对时间有了概念。

幼儿思维发展特点(1)

幼儿思维发展特点 思维力是孩子智力活动的核心,也是智力结构的核心,而人的智力因素都是从孩提时代开始发展的。要让孩子更聪明、更胜人一筹,父母就应从小就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什么是思维? 心理学一般把思维定义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认识过程,并且通过这种认识,可以把握事物的一般属性和本质属性。 为了提出和解决生活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孩子们在思维活动中进行着各种心智操作,这个过程充满了思索与判断,也体现了孩子在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具体化。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个别方面和个别特性,并加以认识的过程。 ?综合:是指把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结合成为某个整体。 ?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相同与不同之处的过程。 ?抽象:是在比较基础上分离出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 ?概括:是将抽象的部分事物共有的本质特征结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其他事物上的过程。 ?具体化:是在概括的基础上,将对事物的一般认识,应用到相应的个别事物上去。 一、思维力的发展

培养和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必须先了解人的思维发展的过程。 思维的发展总趋势是:有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即由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依次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 ?0~3岁:最早的思维活动——动作思维 这一阶段,婴幼儿的思维是依靠感知和动作来完成的。 他们在听、看、玩的过程中,才能进行思维。比如,婴幼儿常常边玩边想,但一旦动作停止,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 ?4岁: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 3岁后,幼儿的思维就可以依靠头脑中的表象和具体事物的联想展开,他能摆脱具体行动,运用已经知道的、见过的、听过的知识来思考问题。虽然这时动作思维仍占相当大的部分,但形象思维仍占据了很大比例。他的思维活动必须依托一个具体形象来展开。 ?5~6岁: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已经初步出现抽象逻辑思维。 5~6岁时,孩子思维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对事物的理解也发生各种变化。 1、从理解事物个体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2、从依靠具体形象的理解过渡到主要依靠语言来理解(这时,你用语言向他描述事物,一般情况他会理解); 3、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不停留在对事物的简单表面的评价,现在已经开始对事物比较复杂、深刻的评价。 比如,早期孩子在看电视时,便可以说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这时已经能知道好在哪里,坏在哪里,还会用各种理由来说明他的看

生活过程中真实物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概要

《生活过程中真实物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 上海实验幼儿园课题组一、本课题研究概况 (一)课题的提出 对于0-3岁婴幼儿教育的研究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并形成一股世界性的研究热潮,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积累上取得有价值的成果。 就0-3岁的婴幼儿而言,他们正处于直观行动思维阶段,其思维认知是在直接感知、实际行动中进行,认知不能离开对具体事物的直接感知、不能离开自己的动作。这个时期的孩子喜欢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并经自身的眼、口、鼻、耳、触觉等,以动作和探索为途径来获得对事物的认知,经验的积累。这也为我们在婴幼儿发展过程中提供真实物,让婴幼儿在主动观察和积极探索中认知能力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在现有的托幼一体化教育中,0—3岁教育只是3—6岁教育方法的向下延伸。在材料投放上,依据3—6岁的教育方法,给0—3岁婴幼儿提供图片、玩具等抽象的材料。这种抽象的材料和0—3岁婴幼儿的实际认知能力发展是不适应的,造成了材料投放和认知发展相分离。实际教育中这种小龄教育大龄化的错误急需纠正。 所谓“真实物”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是与婴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实的人、事、物,而非替代品如图片、玩具替代等。 教育者为0-3岁的婴幼儿提供实物对婴幼儿认知、思维发展的重要性,也为我们在促进婴幼儿认知发展过程中以真实物的提供为载体提供了实践操作依据。但是综观国内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研究可见,宏观、中观的研究(如理论的研究、发展特点的研究、活动方案的研究、幼儿园与家庭协同保教的研究等)居多,微观的以点作为切入点研究相对较少,并缺乏一定的认识和可操作的经验。 我们依据儿童年龄越小,其教育与生活越不可分离,教育与生活并存的原理,在总课题《0-3岁婴幼儿早期关心与发展的研究》指导和引领下,以提供婴幼儿真实物为载体和切入点来研究其对婴幼儿的认知发展的影响,并建立子课题《生活过程中真实物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在婴幼儿生活过程中,选择、发掘和积累适宜婴幼儿认知发展的真实物及相应真实物环境的创设,以及真实物对其认知发展的影响,为0-3岁早期关心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幼儿园户外活动-认知天气

幼儿园户外活动-认知天气 XX课件幼儿园户外活动:认知天气主题由来:一天早晨,我和孩子们在操场上户外活动,正到孩子们玩的开心起劲的时候突然间下起了雨,我赶快组织孩子们到大厅躲雨。 正当大家都纷纷的往大厅跑的时候我听到有个孩子在边跑边喊:太奇怪了这天气好好的,还有太阳怎么就下起雨了?接着又听到:嗨,那是天空在哭。 当我跑到了大厅回头一看,原来是恒宇和笑微在说话。 可是让我想不到的是笑微刚说完依伊又说了:才不是呢?是变天了才下雨。 何平连忙大声说:但是变天会有乌云,现在又没有而且天气还很好有太阳。 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的大家议论开了。 在这次户外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于大自然中的自然现象充满了好奇心,而且现在正出去春季又是梅雨季节天气的变化也比较明显,那何不借用大自然的力量来揭开孩子们心中的问号呢?于是我找来了一些有关于云风雨的图片贴在教师四周的墙壁上,支持和鼓励幼儿积极地去探索自然现象的奥秘。 主题活动目标:有兴趣观察风雨云雷等自然现象,注意它们的不同变化。 感受天气的变化,了解天气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初步的了解雨形成的过程。 引导幼儿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支持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交谈,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主题活动的环境创设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活动区认知区:提供风雨云雷形成的一些图片供幼儿研究学习。 美工区:提供白乳胶剪刀蜡笔圆形纸张(中小)画纸卡纸等物品供孩子表征和制作晴雨表。 语言区:提供有观自然现象的书和供幼儿欣赏讲述。 表演区:提供录音机录音磁带头饰,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随音乐的变化进行表演。 操作区:提供云雨风雷样子的穿板绳子。 让幼儿通过操作锻炼手的精细动作。 建构区:提供积塑花片让幼儿通过想象建构自然现象中的风雨雷云。 (二)环境布置:活动室内的环境。 :一部分墙壁张贴自然现象风云雨雷的图片和它们形成的图片。 :一部分墙面做为孩子的作品展览墙,以软垫作为背景,幼儿可将自己的美工作品展示在墙上。 :活动室上方的空间垂吊上老师和幼儿用卡纸制作立体的风雨雷云形状的作品。

正常儿童认知能力发展规律表

正常儿童认知能力发展规律表

2--6岁儿童认知发展 24个月(2岁) 1 会从两个实物中分辩大,小。 2 听从指示,将东西放进杯子里或放在杯子旁边。 3 给予两种不同的实物时,会依照指示选择一种。 4 依序将三个不同大小的套杯放入插座里。 5 完成三块拼板。 6 配对基本相同的形状和颜色。 (1). 1对1 (2).1对2 (3). 1对3 7 模仿把数字卡1放在一个东西的旁边。 8 看到数字卡1会自动说一。 36个月(3岁) 1 能辨认大小、长短、软硬。 2 有位置的概念(利用实物表现):上面、下面、穿过。 3 依指示给一样或全部的东西。 4 会做1对三配对。(1). 红(2).绿(3).蓝(4).黄(5).黑(6).白 5 会做上述6色,1 对2 的选择。 6 会做上述6色,1对4的选择与配对。 7 将8张简明图卡加以配对--选择--分类。 8 完成6块拼图。 9 模仿把数字卡2,放在两个东西的旁边。 10 看到数字2,会说2。 11 能认数字卡3。 12 将数字卡3与3的集合,配对。 13 将1.2.3依序排列。 48个月(4岁) 1 会分辨真实与不真实的东西(如模型水果与真的水果)。 2 会选择轻与重的东西。 3 会将东西与图卡分类,如分出:(1).人(2).衣服(3). 动物(4).食物 4 依指示放置和选择东西(1).旁边(2).前面(3).后面 5 会选择很多和很少的东西 6 给5样东西,凭触摸找到指示的东西 4--5岁 1 专注力增加,能听故事最少15分钟 2 说出3件物品中不见的一件的名称 3 知道"昨天""明天"的意思 4 顺序排列数字1--10 5 配对数字与实物1--10 6 数10件物品

3岁婴幼儿标准能力表.docx

0-3岁婴幼儿标准能力表 心心班(0-3个月) 一、认知能力 1. 注视离眼20 厘米的黑白图片达10 秒以上:对离耳15 厘米远的响声有转头眨眼的表现;对突然 从远外到眼睛的东西眨眼反应。 对喜欢与不喜欢的图画有明显的表现。对喜欢的笑看时间长,不喜欢的一扫而过;追视红球能头、眼同时 转动达 180 度;听到母亲的声音能转头观看。 见到母亲主动要抱;能上下左右环形追视红球。 手部精细动作(小肌肉运动能力) 能任意吸吮一侧手指;紧握笔杆10 秒以上。 能把手伸到眼前看 5 秒以上;小玩具等东西放入手心紧握 1 分钟左右。 能眼看双手互相握玩耍、衣、被;把小铃系在某一肢体上,知道动哪一肢体铃会发出响声。 语言能力 宝宝啼哭时,大人模仿哭,宝宝能回应性发音二次,大人逗宝宝讲话,宝宝会发出喉音回答。 能发三个元音如:啊、咿、哦、噢、呜;饥饿啼哭时,听到妈妈的声音、脚步声和奶瓶声,会暂时停止哭 声等待。 会发三个长元音或双元音;能小声应答妈妈的说话。 大肌肉运动能力 10 天会俯卧能抬眼观看;扶腋在硬板上能迈步 4 步 . 俯卧抬头下巴离床,竖抱头直立,扶腋在硬板上能迈 4 步。 能俯卧转侧卧;俯卧能用肘支持抬起半胸。 社会交往能力 15天前大人用手指挠宝宝胸部能发出回应性微笑。 45天前发出笑声。 爱笑,熟人一逗就笑,对镜子笑。 自理能力 15-20 天后,用声音、姿势、便盆做条件,宝宝能排便、尿。 用勺子喂钙剂会吸吮吞咽。 要大小便会做表示,白天会小湿床铺。 婴婴班( 4-6 个月) 认知能力 眼睛追视红球目光可从桌子一头到另一头;在白纸上能很快发现细小的东西;听胎教音乐能够微笑;对母 亲皆投怀。

0 ~ 6岁婴幼儿颜色认知发展及其偏好4页

0 ~ 6岁婴幼儿颜色认知发展及其偏好 颜色是人与外部环境接触较为普遍的一种刺激,通过人与颜色的视觉接触,颜色不仅引起相应的知觉反应,更能通过联想和回忆与色彩相关的事物等一系列心理操作,引发一定的情绪和动机变化,进而影响思维、认知等高层次心理活动。婴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表明这一阶段的儿童通过对事物的直观具体的感受来认知事物,颜色这种视觉冲击必然引起幼儿的兴趣。本文主要在国内外研究者对婴幼儿关于颜色的研究的基础上,从婴幼儿颜色感知的发展出发,探讨婴幼儿颜色偏好情况,分析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对研究进行了进一步的展望。 一、婴幼儿颜色感知的发展 研究者对于婴幼儿的颜色认知的研究,Marsden研究了5个月的孩子,在孩子面前呈现两种颜色的卡片,实验发现,这个年龄的孩子,对于黄色有了感知。3个月的婴儿喜欢长波(红、黄),不喜欢短波(蓝、绿),相比黄、绿,四个月大的婴儿更喜欢红、蓝、紫。随后的研究发现这时的婴儿不喜欢白色,表现出对色调的偏爱。颜色感知发展成熟的年龄在Garbini 的研究中是3岁,他发现三岁的时候颜色视觉发展已经成熟。而Shinn在观察他的侄女的发展的时候发现,对于明亮的颜色,尤其是红色、橙色、黄色,是首先被识别,所有的颜色在18个月的时候都能被感知,但是要到两岁的时候才能像成人一样辨别,三岁以前,孩子更偏爱暖色。Marsden 发现对于6-7个月的孩子,发现对于红色和黄色有了感知,并且也偏爱这两种颜色,蓝色、绿色和白色就次之,毫无疑问,6个月的孩子对于这些颜色都有了感知。

对于婴幼儿开始对颜色有感知的研究,多是通过其对颜色的抓握、目光跟随或者是注视的时间来判断,这种方法是否真正揭示了幼儿的颜色感知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婴幼儿的颜色偏好 颜色偏好(colorpreference)是人在心理上所喜爱或偏好的颜色。人们对于颜色偏好有着不同的理解。 首先,婴幼儿颜色偏好的顺序是怎么样的呢?曹漱芹在研究4-6岁自闭症儿童的颜色偏好中发现作为对照组的正常的儿童的颜色的偏好顺序为:红、橙、绿、蓝、黄、紫,而且男孩对蓝色的偏好强于女孩,另外女孩则明显比男孩更加喜欢橙、黄等暖色调。可以发现幼儿最喜欢的颜色主要是红色色调区域和明度最大的颜色。 其次,影响婴幼儿颜色偏好的因素又有哪些呢?其中包括性别、年龄、文化以及其他因素。曾虹文在研究中发现一般颜色的喜好有性别差异,这与Silver和Bukritt的发现一致,他们女孩比男孩更喜欢粉红色,而男孩则比女孩更喜欢蓝色。另外杨淑丽和张莉在研究颜色偏好以及其与幼儿偏好的玩具和衣服颜色、教室背景颜色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中发现4-5岁幼儿的颜色偏好不存在显著性性别差异,而5-6岁的幼儿在最喜欢的颜色上存在显著性性别差异,42%的男幼儿最喜欢的颜色是大红色,而女幼儿只有11%最喜欢大红色,相应地有59%的女幼儿最喜欢粉红色和淡粉红色。另外,关于年龄对婴幼儿的颜色的偏好的影响的研究中,刘少英发现4-6岁不同年龄的幼儿颜色偏好年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蒋盈与王茜发现:4岁幼儿对室内环境的颜色偏好顺序依次是:紫、橙、红、绿、蓝、黄、灰;

大班认识时钟活动方案

大班认识时钟活动方案 教学目的:1、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会看整点、半点。 2、发展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3、教育孩子珍惜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1、实物挂钟一个,自制一座大钟(分针上有一只小兔,时针上有一只小乌龟)。 2、为每个幼儿准备硬纸片做的钟一个。 3、龟兔赛跑课件,幼儿一日作息图片5张,小猴、小老鼠、奥特曼、大灰狼等布动物。 教学过程: 一、教师出示挂钟 1、提问:它叫什么?家里还有哪些钟(大座钟,催我们早早起的小闹钟,还有人们为了携带方便,将钟做得很小,戴在手上,叫手表)? 2、钟的作用是什么?(时钟不停地走动,为人们显示时间,人们按时钟上的时间来进行工作,学习和休息)。

二、教师出示自制的大挂钟 1、请幼儿看看这个钟是什么形状的(圆形的),小朋友们还看见过什么样的钟(正方形的,青蛙形的,心形的等)。 2、请幼儿看看钟上面有什么?(有1-12的数字,有二根针)教师讲解钟上的数字12总是在上面,6总是在下面,并教幼儿认识时针和分针的名称。 三、放龟兔赛跑课件给幼儿看,帮助幼儿认识较短的时针和较长的分针,感受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 课件的内容是:兔子的脚长,跑得快,乌龟的脚短,跑得慢。有一天,兔子和乌龟在圆形跑道上赛跑,兔子跑了一圈,乌龟才跑一点点远。 四、教师将时针、分针都拨在12上,然后将长针转一圈,让幼儿注意短针有什么变化(走了一大格,或走了一个数字)教师反复拨几次,使幼儿明白长针(分针)每走一圈,短针(时针)就走一个字,这就是一个小时。 五、教师继续拨长针。边拨边告诉幼儿当短针(时针)正指向某一个数字,长针(分针)正指向12时就表示点钟。边拨边和幼儿一起说:一点钟、二点钟、三点钟直到十二点(即两针再次重合)为止。 六、请幼儿看一日作息图片,要求全体幼儿按上面的方法在自制的硬纸片钟面上拨出各个钟点(早上7点起床,上午9点上课,中午12点吃午餐,下午5点放学,晚上8点睡觉)。教育幼儿从小

0-3岁婴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教案(养育一个聪明宝宝)

0-3岁婴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教案(养育个聪 明宝宝) 0-3岁婴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教案(养育一个聪明宝宝) 教案基本内容 课程名称 养育一个聪明宝宝 ――0-3岁婴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与培养 教学目标 2

1. 帮助家长初步知晓0-3岁婴幼儿认知发展基本规律。 2. 让家长意识到婴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在养育过程中重视认知能力的培养。 3. 介绍一些简单的适合家庭操作的游戏和策略,发展婴幼儿的认知能力。 教学重点 认知能力发展基本知识及培养策略

教学思路 通过简单的语言,帮助家长初步知晓0-3岁婴幼儿认知发展基本规律。使家长在互动过程中,意识到婴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在养育过程中重视认知能力的培养。介绍一些简单的适合家庭操作的游戏和策略,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意识地发展婴幼儿的认知能力,为婴幼儿一生发展打基础。 教学环节 一、互动寒暄。 二、通过现场小测试,丰富家长对于认知规律的认识。 1. 认知能力有哪些?认知的基本成分。 (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 三、培养宝宝认知能力的游戏及策略 第一部分:培养宝宝的感知能力

小测试1:关于视觉 (一).感知能力的训练一:视觉游戏 1. 温馨漂亮的婴儿房布置。 (1 )图片:色彩鲜艳、大色块的图片或布置。 (2 )器具:婴儿小床边绑一些漂浮的鲜艳气球等。 2. 会发出声响的、色彩鲜艳的塑料玩具、充气玩具等。 3. 配合鲜艳的图片等,父母跟宝宝做些简单交流。 (二)感知能力的训练二:听觉游戏 1. 根据作息定时播放音乐。 (1 )婴幼儿时期:起床、进餐、睡眠。 (2)1岁以后:节奏明快的音乐。 2. 父母哼唱的音乐。 3. 配合音乐,用串铃等小乐器摇动发出的声响。 (三)感知能力的训练三:味觉游戏 1. 味觉游戏。 (1)品尝不同味道的液体食物,告诉宝宝相应的味道 (2 )猜猜盘中的食物。 2. 餐桌上的小游戏:《百变套餐》 用特制餐具做出的色彩鲜艳、营养丰富、口感美味的套餐,激发宝宝进餐兴趣,发展味觉。 (四)感知能力的训练四:触觉游戏 1. 自制触摸板的多种用途。

幼儿园教案生成活动:认识各种各样的船

z 幼儿园教案生成活动:认识各种各样的船 生成背景:本周我们开展了《做小船》这一活动,幼儿在活动中表现积极,并对船的相关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为了更好的丰富幼儿对船的了解,我于是生成了此次活动。 生成内容: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并了解各种形状的船的名字、外形、用途,激发幼儿对船的探究兴趣。 2、培养幼儿安静倾听、认真观察的能力。 活动准备:船的图片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出示制作的小船,并引导幼儿回忆自己认识的船。 教师:看,这是什么?你们知道还有哪些船吗?(教师引导幼儿回忆认识的船) 二、教师出示船的图片并引导幼儿观察、了解 教师:我这里有许多船的图片,我们来看看这都是些什么样的船? 教师出示图片,先向幼儿介绍船的名字,后引导幼儿观察这只船的外形,再介绍这只船的用途。教师在介绍的同时,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船的名字、外形、用途。 提问:这两只船的样子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它们的本领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你还知道哪些船的名字? 三、讲述有关船的故事 教师讲述有关船的故事,以此吸引幼儿的兴趣并让幼儿更好的了解船的相关知识。 四、教师小结 教师小结船的名字、外形、用途,并引导幼儿一起回忆本次活动中认识的船。 活动反思:在本次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很高,对认识各种各样的船很感兴趣。在认识船的本领的时候,有的幼儿能说出一些教师没有说到的本领。在活动过后,幼儿都兴致勃勃的和同伴围绕着船讨论着各种话题。这次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引导幼儿认识并了解各种形状的船的名字、外形、用途,激发幼儿对船的探究兴趣。在活动过后幼儿还都在进行讨论,说明本次活动进行的是成功的,也说明小班幼儿已经具有对事物进行探究的能力了。 z

0-3岁婴幼儿认知能力培养

0-3岁婴幼儿认知能力培养 0~3个月婴儿训练方案一、认知能力的培养 一、认知能力的培养 1、视觉训练:婴儿仰卧位,在小儿胸部上方20~30cm 用玩具,最好是红颜色或黑白对比鲜明的玩具吸引小儿注意,并训练小儿视线随物体作上下、左右、圆圈、远近、斜线等方向运动,来刺激视觉发育,发展眼球运动的灵活性及协调性。 2、听觉训练:家长可在小儿周围不同方向,用说话声或玩具声训练小儿转头寻找声源。母亲的声音是婴儿最喜爱听的声音之一。母亲用愉快、亲切、温柔的语调,面对面地和婴儿说话,可吸引小儿注意成人说话的声音、表情、口形等,诱发婴儿良好、积极的情绪和发音的欲望。可选择不同旋律、速度、响度、曲调或不同乐器奏出的音乐或发声玩具,也可利用家中不同物体敲击声如钟表声、敲碗声等,或改变对婴儿说话的声调来训练小儿分辨各种声音。当然,不要突然使用过大的声音,以免婴儿受惊吓。 3、触觉训练:婴儿面颊、口唇、眉弓、手指头或脚趾头等处对触压觉很敏感。可利用手或各种形状、质地的物体进行触觉练习。光滑的丝绸围巾、粗糙的麻布、柔软的羽毛、棉花、头梳齿、粗细不同的毛巾或海绵、几何形状的玩具均可让小儿产生不同的触觉感,有助于发展小儿的触觉识别能力。 4、味、嗅、温度等感知觉训练:利用日常生活,发展婴儿各种感觉。如吃饭时,用筷子蘸莱汁给婴儿尝尝;吃苹果时让婴儿闻闻苹果香味、尝尝苹果味道;洗澡时,让小儿闻闻肥皂香味,用奶瓶喂奶时,让孩子用手感受一下奶瓶的温度等等,均有助于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二、动作能力的培养 1、抬头练习 (1)俯卧抬头:使小儿俯卧,两臂屈肘于胸前,成人在小儿头侧引逗小儿抬头,开始训练每次30秒钟,以后可根据小儿训练情况逐渐延长至3分钟左右。 (2)坐位竖头:将婴儿抱坐在成人一只前臂上,婴儿的头背部贴在成人前胸,成人一只手抱住婴儿的胸部,使小儿面前呈现广阔的空间,能注视到周围更多新奇的东西,这可激发小儿兴趣,使小儿主动练习竖头。也可让婴儿胸部贴在成人的胸前和肩部,使婴儿的头位于成人肩部以上,用另一只手托住婴儿的头、颈、背,以防止小儿头后仰。 2、侧翻训练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教案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教 案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项目八: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一、教学目的 (一)了解思维的概念、过程及特性 (二)熟悉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基本形式 (三)掌握幼儿园教育活动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重点难点 (一)重点 幼儿园教育活动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难点 思维的概念、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 六、课程主要内容 导入:小班孩子数苹果的时候会指着苹果一一对应地数,数数的时候会借用手指头来数。 思考并分析:这个认识活动与我们学习过的感知觉有什么不同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过程 任务一:了解思维的基础知识

一、思维的概念 (一)讲解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二)讲解思维的特性 1.概括性:指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反映。 2.间接性:以一定事物为媒介来反映那些不能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提问巩固知识点:“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主要指思维什么特性 二、思维的过程和基本形式 (一)讲解并一一解释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 2.比较与分类 3.抽象与概括 4.具体化与系统化 (二)讲解思维的基本形式 1.概念 概念是反应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例】如:“玩具”,它反映了皮球、娃娃等供人们玩的物品所共同具有的本质属性,而不涉及他们彼此不同的具体特征。 2.判断 判断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东西的存在或指明某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思维形式。 【例】如:“老虎是一种动物“、”蝴蝶不是鸟“等。

指导婴幼儿认知活动

知识点:指导婴幼儿认知活动 3.婴儿数概念发展的三阶段是( B )。 (A)会背数、会数的分解和组合、会加减法 (B)会背数、会数的分解和组合、学数数 (C)学数数、会背数、会加减法 (D)学数数、会背数、会珠心算 17.( C )是婴儿进行看图讲故事的正确训练方式。 (A)成人讲故事的速度要快,词语越是华丽越好 (B)成人讲述一遍后,让婴儿讲述给成人听 (C)成人讲述几遍后,让婴儿复述,熟练后由婴儿讲述给成人听 (D)直接让婴儿一边看图一边讲述给成人昕 18.( D )不属于婴儿进行日常用语的练习的正确方法。 (A)在生活中要有意识的帮助婴儿正确的使用表示时间或状态的生活用语 (B)借助游戏的方式进行造句,帮助婴儿理解人称用语 (C)多给婴儿提问的方式,增加婴儿说话的机会,提高其思考问题的能力 (D)在婴儿没提出要求前及时的满足婴儿的各种需求 20.婴儿阅读材料选择最好选用( B )。 (A)杂志上色彩鲜亮的图书和图片 (B)以主题鲜明婴儿熟悉的科学及生活为主的图片和图书 (C)色彩鲜艳,形象,线条逼真与选择图书无关紧要 (D)从婴儿看书的兴趣选择 22.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者是( A )。 (A)霍华德·加德纳 (B)乔姆斯基 (C)戈尔丁·梅多 (D)皮亚杰 31.( B )是一个人智力发展的奠基时期。 (A)0-1岁 (B)0-3岁 (C)0-5岁 (D)0-6岁 79.( C )是对婴儿教育的错误原则。 A、尊重婴儿发展权利的原则 B、促进婴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原则 C、教育第一,养育第二的教养原则 D、以情感体验为主体的原则 80.( C )是多元智能理论论述的7个方面。 A、音乐、自然、体育、数学逻辑、语言、人际关系、自我认识 B、音乐、美术、运动、数学逻辑、语言、人际关系、自我认识 C、音乐、智能、运动、数学逻辑、语言、人际关系、自我认识 D、音乐、智能、形体、数学逻辑、语言、自理能力、自我认识 11.( B )是1—3岁婴儿产生的人类低级思维类型。 A、具体形象思维 B、感知动作思维

新生儿和婴幼儿视觉发展

新生儿和婴幼儿视觉发展资料 目录 1、新生儿和婴儿视觉偏爱倾向 (1) 2、婴儿视觉发展的7大阶段 (4) 3、0-3岁是宝宝视觉发展的关键期. (5) 4、婴儿视觉的发展 (6) 5、1岁以内婴儿视觉是怎样发育的 (7) 7、视觉和眼睛 (11) 8、为什么不要给孩子画简笔画? (12) 9、怎样纠正小孩子不爱看书的习惯 (15) 10、《天线宝宝》 (16) 1、新生儿和婴儿视觉偏爱倾向 有学者做了一项研究,结果发现,在不同构成的人脸画面中,新生儿表现出喜欢看正常人脸图片的偏爱倾向。这表明婴儿从出生后就已经具有了对周围环境的视觉偏好。 这种被国内外公认的研究成果,势必给婴儿的教养者,特别是父母提出了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那就是如何适应婴儿的心理特点,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处理好婴儿的需要与家长“供给”之间的关系。 新生儿和婴儿的视觉偏爱现象 刚生下来不久的新生儿,有没有能力适应周围环境的问题,一直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父母渴望了解的主要内容之一。按照传统的观点,新生儿是软弱无能的,一出生便面临着嘈杂混乱的环境,处于一团混沌之中。有人认为

他们如同一块“白板”,对大千世界茫茫然一无所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这种观点占据着统治地位。近几十年来,人们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认为新生儿和婴儿都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所以有人惊呼:“新生儿并非新手”,“婴儿是有本事的”。 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在多种原因中,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新的研究方法的出现。比如前面提到的婴儿对人面孔模式的偏爱便是有利的证据之一。 怎样认识婴儿的视觉偏爱现象 1.是一种视觉生理现象 0至2、3个月的小婴儿喜欢看正常的人的面孔图像,也比较偏好看五官位置颠倒的人面图像,这说明他们的注视兴趣在于人面图像的特征,如图形的模式、大小、颜色对比等。这与这个时期婴儿的视觉生理功能相一致。所以说婴儿的这种视觉偏爱现象属于一种视觉生理现象。 2.是先天具有的视觉模式 对这么一点点的小宝贝,没有任何人可以教会他们优先去看什么,多看什么或者少看什么。而且这种现象是古今中外的小婴儿所共有的,所以说这是先天带来的视觉倾向。小宝贝的视觉偏爱是一种模式化了的现象。因而把这种视觉偏好成为先天具有的模式视觉。 3.促进视觉模式的发展 婴儿初期显示出来的视觉偏好行为,主要是针对他们比较容易看清一些的东西,他们搜索这类视觉刺激物。这样的活动有助于视觉器官和视觉中枢的发展。3个月的婴儿才开始形成心理表现,以人的面孔为例,经过几个月,他们逐渐积累了人的面孔的经验,形成了开始模糊而后渐渐清晰的人的面孔的表象。当他们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