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得体会: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当代意义

心得体会: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当代意义

心得体会: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当代意义
心得体会: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当代意义

心得体会: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当代意义

墨子是23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先贤,他出生在现在的山东滕州。他是一位思想家、实践家、科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家。墨子一生都在从事劳动,并且在劳动过程中不断研究。毛泽东评价“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是一位比孔子高明的平民圣人”。墨子为后世留下了以《墨子》命名的经典著作。在《墨子》这本著作中,既有自然科学方面的,又有社会科学方面的,还有专门对人的思维方面的研究,也就是逻辑学。所以,墨子是我国古代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一、墨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墨子思想的内容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逻辑学三大部分,重点有以下几个主张。

1.主张兼爱、非攻

他主张兼爱,主张平等,反对战争,反对侵略。这是他思想的核心内容。兼爱和仁爱不同,兼爱是平等的爱,是不分亲疏的爱;仁爱是由己及人、由近及远的爱。主张非攻,就是不要战争,要和平。但是不要战争并不是说没有对抗,而是以守为攻。

2.主张尚贤、尚同

他尊重人才,崇尚人才。只要是贤者,都应该向他学习。他尚同,他反对分等级,主张一致,主张集体主义。

3.主张节用、节葬

节用就是主张勤俭,不要浪费资源,保护环境。食求其饱,衣求其暖。如同现在的“八项规定”精神一样,不要大吃大喝,铺张浪费。要建设绿色环保的环境,主张绿色发展。他反对人死后在家里办太多的仪式,拖很长时间,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4.主张非命、非乐

所谓非命,就是反对宿命论。他主张“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人人一切皆有可能,不是出身贫贱就永远贫贱,出身高贵就永远高贵。还有非乐思想,要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下去研究。他特别不主张搞一些虚华浮华的东西。

二、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

墨子思想在教育方面也有丰富深刻的内容。在教育目标上,他主张培养“兼士”。“兼士”的标准就是这三句话: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通俗地讲,培养出来的人要“厚道、明白、能干”。“厚道”是做人厚道;“明白”是说得明白,干得

明白;“能干”就是出活儿,不是光说不干,既知乎“道”,又懂乎“术”。这与儒家的培养目标不完全一样。当前研究墨家的教育思想,对于如何看待当前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引导教育向现代化方向迈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墨子的教育方法也特别值得提倡,他主张扣则鸣,不扣则必鸣。对于教育来说,就是学生提问题,你要回答,如果学生不提问题,你更要去教育他。在墨家看来,你一提问题希望学,我要教你;你要是不说话了,这个时候我更要教你,这就是“强教”说。这对于职业教育尤其重要。在职业教育中,很多同学出身贫寒,条件很不好,有自卑感,很多学生都不会表达,心里面有事,但是不会说,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老师,要发扬墨子的精神,要主动地去关心,去帮助。因此,墨子的思想对职业教育很有指导作用。

三、墨子职业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过程十分艰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社会认识不到位,客观地讲,是工业化起步较晚,儒家文化统治时间过长这两个原因造成的。我国从农耕社会进入到工业化社会至今仅仅一百多年,而世界工业革命至今已经有三四百年了。所以我们的认识还在传统的阶段,即第一等人就是读书人,第一等的事就是读书种田。但是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现代社会的分工极其丰富细化。

就业不再是单一取向,而是多样化选择。应该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应做贡献。墨子说“赖其力生,不赖其力则不生”,人人都要出力。传统文化中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是一家之言,是不对的。作为“百家”之一的墨家,主张不管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都要受到尊重。今年“五·四”期间,习总书记到中国政法大学视察,提出:青年人不要立志做大官,而要立志做大事。这二者矛盾吗?不矛盾,关键在“立志”二字上。志向应该是做大事,不是说不让做大官,而是说做官也是为了做事。特别是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更是要弘扬这种精神,全社会要弘扬这种精神,要人人平等,“事事”平等。

当前,我国教育正在推进整个教育的现代化。我国职业教育要争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一方面要向世界学习,洋为中用;另一方面,还要向古人学习,古为今用。在古为今用的过程当中,要去继承和弘扬墨子的思想和学说,要把有益的东西吸收到学校建设中来,吸收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吸收到教育教学中来,吸收到人才培养中来。

此外,职业教育强调实践教育,就是要“干中学,学中干”。这一理论也源自墨子思想。当今社会倡导的“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也是对墨子思想的继承和弘扬。

总之,墨子思想最根本的特点,从价值观上讲,就是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我们要建设一种尊重劳动的文化,尊重劳动人民的文化。

因此,墨学研究大有可为,前途无量。

心得体会: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当代意义

心得体会: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当代意义 墨子是23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先贤,他出生在现在的山东滕州。他是一位思想家、实践家、科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家。墨子一生都在从事劳动,并且在劳动过程中不断研究。毛泽东评价“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是一位比孔子高明的平民圣人”。墨子为后世留下了以《墨子》命名的经典著作。在《墨子》这本著作中,既有自然科学方面的,又有社会科学方面的,还有专门对人的思维方面的研究,也就是逻辑学。所以,墨子是我国古代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一、墨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墨子思想的内容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逻辑学三大部分,重点有以下几个主张。 1.主张兼爱、非攻 他主张兼爱,主张平等,反对战争,反对侵略。这是他思想的核心内容。兼爱和仁爱不同,兼爱是平等的爱,是不分亲疏的爱;仁爱是由己及人、由近及远的爱。主张非攻,就是不要战争,要和平。但是不要战争并不是说没有对抗,而是以守为攻。

2.主张尚贤、尚同 他尊重人才,崇尚人才。只要是贤者,都应该向他学习。他尚同,他反对分等级,主张一致,主张集体主义。 3.主张节用、节葬 节用就是主张勤俭,不要浪费资源,保护环境。食求其饱,衣求其暖。如同现在的“八项规定”精神一样,不要大吃大喝,铺张浪费。要建设绿色环保的环境,主张绿色发展。他反对人死后在家里办太多的仪式,拖很长时间,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4.主张非命、非乐 所谓非命,就是反对宿命论。他主张“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人人一切皆有可能,不是出身贫贱就永远贫贱,出身高贵就永远高贵。还有非乐思想,要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下去研究。他特别不主张搞一些虚华浮华的东西。 二、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 墨子思想在教育方面也有丰富深刻的内容。在教育目标上,他主张培养“兼士”。“兼士”的标准就是这三句话: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通俗地讲,培养出来的人要“厚道、明白、能干”。“厚道”是做人厚道;“明白”是说得明白,干得

新时代道德教育的理想信念教育

新时代道德教育工作的理想信念教育——“弘扬墨子教育思想促进教育适合学生”系列谈(二十三) 蒋振远 墨子对道德教育极为重视,《墨子》中有《修身》一文,专门论述品行修养与君子人格问题,强调品行是为人治国的根本,君子必须以品德修养为重。墨子把“修身”看作道德完善的基础,认为这是成就完美人生的途径。道德德育,是学生幸福成长的根基;是对学生施行正确的、有目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是在学生身上养成国家和人民所希望的品质。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借鉴墨子的思想;要跟上时代步伐,必须学习墨子的创新。2017年8月17日国家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中小学德育的五项主要内容是: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人生的支柱和前进的灯塔。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就会“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修身》),就能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墨子说:“事无始终,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修身》)意思是:做事有始无终,就不要去从事更多的事情;做一件事情都糊里糊涂,就不能追求博学多闻。古往今来人们把立志视为成功的第一阶梯。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就是说人要有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重要的就是坚持用客观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世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定理想信念,必须与求真务实紧密结合起来,立足于现实,切实完成工作有贡献、清廉不变质两大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 一、理想信念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根本问题 理想信念教育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工作的根本性问题。放眼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定语只能是“社会主义”。 二、理想信念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方向指南 理想信念教育对学生而言,恰似阳光之于小麦,绝不是可有可无,更不能随意裁量。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形,若是第一颗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能不能正确看待小我梦想和大我情怀,能不能正确认识中国大势和世界潮流,能不

浅析墨子经济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墨子经济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邹沣 [摘要]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其政治思想、道德思想和经济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仅选择其经济思想加以论述,介绍了墨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论述了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它的局限性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墨子经济伦理兼相爱交相利生财节用 一、墨子经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墨子,名翟,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墨家学派,曾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纷呈、百花齐放的年代占据显赫地位,与儒家学派分庭抗礼,被同称为“显学”。墨子自称“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①,可见他既不是上层统治者,也不是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他属于当时社会下层的“士”。从历史记载来看,墨子和小生产者接触颇多,不单学会了一些手艺,还懂得农耕,深知下层人民生活的疾苦。因此,墨子的思想是一般小生产阶层利益和要求的反应。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进步非常迅速。土地制度发生有利于生产的变化,农业生产技术广泛改进,农业产量大幅提高。手工业也获得长足发展。这些物质生产的发展又带动了商业的发展。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独立的富商,而且很受社会尊重;到战国时期,商品交换更为兴盛,经商者随处可见。 伴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局面却是日益动荡,战争频繁。在这一时期,旧的政治秩序分崩离析,旧的宗法关系解体,社会政治、经济关系和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奴隶制日趋瓦解,封建制日趋形成。正是这样的时代特征,铸就了墨子的经济思想。 二、墨子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无差等”的社会平等观 在墨子看来,国无大小,人无贵贱。“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②人们在社会经济交往过程中是对等和公平的,“强不执弱,众不劫富,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③。 同时,墨子在“无差等”的基础上,引申出追求平等的社会理想。墨子明确要求打破贵族统治阶级垄断政治、经济的局面,使庶民也有平等参与的权利。他说:“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段予以令。……故当是时,以德就烈,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墨子还批判了儒家“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主张,反对奴隶主贵族利用宗法关系和等级制度垄断富贵爵禄的旧制度。 墨子“无差等”的思想,反映了当时庶民阶级要求实现社会平等的强烈愿望,表达了劳动人民对改变自身社会地位和生活境况的期盼,表述了他理想中的社会

墨子论文德育教育论文:墨子德育思想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启示

墨子论文德育教育论文:墨子德育思想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启 示 摘要:墨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提出了兼爱、节用等十大纲领,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教育思想。墨子的德育思想博大精深,为学生思想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内容、教育原则和方法,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墨子德育思想学生德育教育启示 墨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墨子的德育教育思想极为丰富,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墨子的德育思想有着独特价值,可以在学生的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养成教育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1.墨子的德育思想内容及启示 德育教育的内容主要是说用什么样的道德思想和品质 来陶冶学生的问题,墨子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包含“兼相爱,交相利”、“尚力”热爱生产劳动、勤俭节用几个方面。 1.1“兼相爱,交相利”既是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德育教育的前提条件。 “兼爱”和“相利”是墨子德育思想的核心,墨子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中》),所谓“兼爱”,所包含的就是平等、博爱和相互友爱的意思。“兼相爱,交相

利”既爱自己也爱别人,与人交往彼此有利。墨子认为,“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兼爱中》),既爱他人,才能被他人所爱,给他人以利,他人才能以利相报,这样才能达到人人相爱,任人相利的和平、和谐和充满爱的社会境界,从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过程,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在各种互动和交往中完成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思想政治教育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前提。 1.2继承墨子的“尚力”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品德。 墨子认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墨子·非命下》),既是努力劳动,必定会富裕;不努力劳动,必定会贫穷。努力劳动,必定能饱食;不努力劳动,必定要挨饿。墨子强调,人是劳动者,劳动实践是人的本质规定,人必须辛勤劳动,才能够生存下去。“赖其力者以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上》),人是靠着自己的劳动而生存的生命体,人必须劳动才能生存。 时至今日,墨子提出的重视自然教育,倡导热爱劳动的德育内容仍然十分重要,值得我们教育者重视。在日常德育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劳动观念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劳动意

浅谈墨子的文艺思想(一)

浅谈墨子的文艺思想(一) 【摘要】:传统的观点认为,墨子与老子一样,都对文艺持否定、排斥的态度。《荀子》书中“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1]的论调,则道出了墨子文学思想的实用性和功利性。这显然与孔子所提倡的文章宜“文质彬彬”的文学主流思想背道而驰。《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可看作反映墨子言论、思想的主要作品。因此近代对《墨子》一书文艺思想的论调多有偏颇,认为其全面否定美和艺术的社会价值。笔者通过熟读《墨子》一书,认为《墨子》一书拥有丰富的文艺思想,并没有全面否定文学和艺术的存在价值。本文试图从《墨子》一书中墨子对文学的论述来探讨和梳理其文艺思想。 【关键词】:墨子;功利;三表;天治。 我国著名诗人闻一多曾说:“懂得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2]林继中先生也认为,要体味“作为独特的唐人生活再现之唐诗”,就不能不先了解那“诗一般的唐人生活”3]。这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研究作家的作品,先要了解作家所处的时代。要了解《墨子》一书的文艺思想,就要联系墨子所生活的时代特色。 1、《墨子》产生的社会背景 墨子,名翟,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其生活的年代略晚于孔子。《日知录》中有一段对孔子死后百余年间社会剧变的精彩概括: 自《左传》之终以至此(指周显王三十年),凡一百三十三年,史文阙佚,考古者为之茫昧。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日知录集释》卷十三) 由上可见,墨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奴隶社会建立起来的各种制度已破坏殆尽。各诸侯大国间竞相争霸,连年混战。而诸侯国的统治者们不但不奋发图强、与民休养生息,反而务为耳目之娱乐、穷凶极奢致使民不聊生。《墨子》一书中对此也有所披露: 今王公大人,虽无造为乐器,以为事乎国家,非直掊潦水,折壤坦而为之也,将必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墨子·非乐》) 今天下为政者,其所以寡人之道多。其使民劳,其籍敛厚,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且大人惟毋兴师,以攻伐邻国,久者终年,速者数月,男女久不相见,此所以寡人之道也。与居处不安,饮食不时,作疾病死者,有与侵就橐,攻城野战死者,不可胜数。(《墨子·节用上》) 今王公大人之为葬埋,则异于此。必大棺、中棺,革阓三操,璧玉即具,戈剑、鼎鼓、壶滥、文绣、素练、大鞅万领、舆马、女乐皆具,曰:必捶差通,垄虽凡山陵。此为辍民之事,靡民之财,不可胜计也,其为毋用若此矣。(《墨子·节用下》) 在封建制度发展、生产力大为提高,各诸侯国间割据混战、相互吞并的战国时代,孔子那种以“仁义”治天下的做法,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急需对其进行反思和改造。墨家学说由此应运而生。 2、《墨子》所反映的墨子主要的文艺思想 古代“文艺”一词,与我们现在的文艺概念不同,主要指撰述和写作方面的学问,如《大戴礼记·文王官人》中:“有隐于知理者,有隐于文艺者。”。今天“文艺”一词的含义则更为广泛,不仅指写作,也包括音乐、表演、绘画、装潢装裱等各种文化表现形式。本文是就此义谈墨子的“文艺”思想。 2.1“功利”的文艺价值观。 面对战国时代诸侯混战、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尖锐的社会,墨子主张礼乐文章必须从功利角

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oc

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 关键词:墨子职业教育思想当代价值 摘要:被韩非称为”世之显学”之一的墨家学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支奇葩。在墨家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中,职业教育思想独树一帜。其对科学和技术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等,都对当今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墨子(公元前aso-一公元前389年)名翟,战国初鲁国(今山东滕州)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其科技教育理论与实践达到了同时代世界的最高水平。他本来师从儒学,但讨厌其重礼厚葬的繁文褥节,便创办了墨学,成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截然不同,最突出是把儒家不屑一顾的技术教育,包括自然科学和劳动技能等教育内容倍加重视和推崇。墨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和儒家并称“显学”,其职业教育思想独树一帜。今天,深人研究墨子的职业技术教育思想,对推进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墨子职业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墨子所处的战国初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大转变时期。封建生产关系逐渐成熟,铁器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手工业、商业繁荣,产品极大丰富,生产力迅速上升。这样就把更多的人从物质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脑力劳动,从而创造更丰裕的科学、文化、思想成果。同时,战国初期又是一个动荡的变革时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和新兴的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复杂,除战争外,还竞相养士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产

生了一批著名的学者和派别,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学术繁荣局面。 二、墨子职业教育思想简述 (一》培养‘.兼士”的教育目的 基于“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墨家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兼士”或“贤士”,进而实现贤人政治或仁政德治。对于“兼士”的标准,墨子提出要“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要具有深厚的道德品质,能言善辩的辩论技能和广博熟练的知识技能。道德培养尤甚,使兼士能“爱无差等”,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不分彼此亲疏、贫富、贵贱,都能做到“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埋葬之。”(僵子·兼爱下》)辩论技能的培养是为了能让兼士去社会上推行“兼爱”的主张;知识技能的培养是让“兼士”投人到社会生产实践中去,有兴利除害的能力。墨子经常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墨子门徒大多出身于“农与工肆”,同墨子一起学习和劳动,在培养德行基础上,努力掌握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受到了很好的劳动职业训练。 (二)科学和技术为主的教育内容 墨家确定了一套独特的教育内容以培养兼士,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科学和技术教育的内容和思辨能力的培养。科学和技术教育的内容更多的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思辨能力的培养,在于锻炼和形成严密的语言逻辑,从而在论辩中能说服别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1.自然科学知识 墨家学派对于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独树一帜,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尚贤兼爱,非攻交利,大同以容世界——浅论墨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代意义 墨子,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出生在一个工匠世家,本是一个善于制造器械的能手。后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但他认为儒家思想所重视的周礼烦琐不容易实行,厚葬既浪费钱财又贫民害事,另立了一个与儒家不同的学派——墨家。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由其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形成的《墨子》一书集中反映了墨子和墨家思想。 《墨子》书中的《兼爱》、《天志》等篇反复提倡“兼相爱”、“交相利”。这是墨子的主要主张。墨子认为当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人与人之间的争夺,使得“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乱者不得治”,成为天下的大害,而战争与掠夺的根源就在于缺失“兼爱”精神。他说:“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必不忠惠,父子不相爱则不孝慈,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所以墨子认为“兼爱”是为天下兴利除害的唯一办法。 墨子的“兼爱”亦为“仁”,把具有“兼爱”精神的人称为“仁人”,与孔子提倡的“仁”字面相同,但具体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异。孔子主张的“爱人”是依照宗法制度的“亲亲”原则,对亲疏不同的人有先后轻重之分。而墨子主张爱无差等,爱无厚薄。 “非攻”就是反对攻伐战争,它是“兼爱”思想在国与国关系上的运用。在墨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割据,战乱频繁,普通百姓对此痛恶不已。因此,墨子提出“非攻”的思想。他指责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都是“攻伐无罪之国”,并且批判其对被侵略国家的“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残酷的战争不仅给被侵略国家带来沉重的灾难,而且对发动战争的国家也是“夺民之用,废民之利”。最终的结局就是两败俱伤。墨子的“非攻”也不是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他也区分进攻战争和防御战争,还区分“伐”与“诛”。他的“非攻”实质上是“非战”、“和平”,这与他的“兼爱”思想是一致的,并且是“兼爱”思想的最集中地体现。 墨子的“尚贤”、“尚同”思想是出于消除战国初期的混乱割据局面提出的政治解决方案。春秋战国之交,大小诸侯国林立。各诸侯国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子民,发动了无数次战争。墨子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提出了“非攻”的解决方法。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制止战争。所以他又从政治用人和政治体制两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即:“尚贤”、“尚同”。 墨子的“尚贤”思想就是主张实行贤人政治。他认为“国家治薄”的原因在于“贤良之士寡”,所以他首先提出了“众贤”的“尚贤”措施。所谓“众贤”就是使社会

墨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墨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墨子名翟,生卒年不详,说法之一,约生于公元前468年,卒于公元前376年。这样算起来,活了九十多岁,算是老寿星了。墨子生活于孔、孟之间,可以说是既幸也不幸。说幸,是因为那个时代礼崩乐坏,王权式微,于是,知识分子们的地位空前提高,他们纷纷成为诸侯、权贵们延揽的对象,身上的束缚就此散落,可以尽情地释放自己的聪明才智,泼洒自己生命的光华。因此,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正因如此,墨子得以建构、宣扬自己的学说,形成了几乎与儒家比肩的墨家学派。说不幸,则是由于他前有孔子,后有孟子,而这两位因种种原因,在风云际会间,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相继被尊称为“圣”与“亚圣”,而他夹在中间,自汉魏已降,光辉渐被遮掩,声名不显,史料阙如,究竟出于何地,或宋或鲁,亦众说不一,迨至近现代,几乎已不为大众所知。 其实,比之孔孟,墨子不遑多让,同样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甚或犹有过之。 孔子、孟子都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墨子不同,他出身于社会底层。据说,他的父亲是位优秀的工匠,在父亲的影响和教育下,墨子很快学会了木、车、皮革、制陶、冶金

等手工艺。他自称“贱人”,与“农与工肆之人”相熟。这个出身的不同,决定了墨子与孔孟的思想,特别是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方面不同。 一、教育目标的不同 孔孟的教育目标,都是为国家培养管理人才,即是一种精英教育。 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而君子是要管理国家的。他说:“学而优则仕。”有一次,子张问孔子:“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即什么样的人可以从政?孔子说,能做到“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的君子就可以从政了。孟子则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可见,他要教育的也是精英。 墨子出身并主要活动于社会底层,从底层人们的愿望出发,他提倡“兼爱”:“兼相爱,交相利。”本质上是希望底层的人们也能得到关爱,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他要培养的是兼爱之士。 兼士与君子有什么不同? 君子的标准,见上引孔子的话。而兼士的标准,依墨子所说,就是要“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要有好的道德行为,善于论辩,具备或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亦即包括品德和才能两个方面。孔子的君子标准,主要在道德方面,墨子兼士的标准包括技能。这就是孔、墨在教育标

浅谈墨子的教育思想

浅谈墨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的教育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朵奇葩,是古代教育思想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有很多值得认真研究的精髓。对其进行探讨,对发展和完善今日的教育理念,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墨子教育思想的出发点 墨子所处是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战国时代, 当时诸侯纷争,社会动荡,是所谓“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的局面。如何制止征战,安定政治,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是当时思想家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墨子,作为一个更加接近于下层劳动者的士人,认为当时社会之所以出现如此混乱的状态,是因为人们都“不相爱,交争利”。他说:“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 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墨子?鲁问》,以下引《墨子》只注篇名)。因此,墨子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能平等爱人、兼爱天下的“兼士”,“以兼易别”,从而达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下》)的目的,使“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尚同下》)。 二、墨子教育思想的特点 1. 墨子十分重视因材施教。他认为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爱好与志趣进行教学。他的“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耕柱》)说的就是依教育对象的材质而施教的意思。他说:“夫知者,亦必量力所能至”(《公孟》),又说:“子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大取》),指的也是按学生的知识能力施教。如《公孟》载“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虽“身体强良,思虑徇通”,但他不具有从政潜能,故墨子仅使其“随而学,而没有把“吾将士子”的许诺付诸实际。 2. 特别强调言行的一致。认为学要落实到行,突出了墨子的实践观念。他在《修身》中讲到:“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就是说学要以行为本,学要致用。他主张评价一个人要“合其志功而观焉”(《鲁问》),认为“言义而弗行,是犯明也”(《鲁问》)。 3. 持积极的教育方法,主张“强说人”。认为儒家的“不扣则不鸣”的方法很消极,会错过教育时机。假如“不强人说”,则“人莫之知也”(《公孟》)。因此,即使人们不来请教,也要争取主动去送教。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社会教化的目的,使社会风气好转起来。墨子实际上也是这么做的。《公孟》中记载到:“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子墨子曰:‘盍学乎?’对曰:‘吾族人无学者。’子墨子曰:‘不然,夫好美者,岂曰吾族人莫之好,故不好哉?夫欲富贵者,岂曰我族人莫之欲,故不欲哉?好美、欲富贵者,不视人犹强为之,夫义,天下之大器也,何以视人?必强为之。’” 4. 墨子十分重视教师的作用。考虑到“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鲁问》),墨子认为自己虽然不耕稼,但上说下教,“而功贤于耕织”(《鲁问》)。 三、墨子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当代社会是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为动力的知识经济的时代,国家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目前中国倡导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社会,无疑需要国民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这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更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这就给当今的教育提出了一个较难的课题。或许我们从墨子的教育理念中可以找到某些启示。 1.培养专才和通才相统一。墨子的教育模式是因材施教,要培养一般的专业人才,即“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耕柱》)。就是在分工合作的原则下,从事各种专业劳动,以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投入实践,发展生产,解决天下的衣食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培养通才,培养不仅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能够“揣曲直”的管理人才,即所谓的“贤士”。他主张让“贤士”治理政治,批判了那种以血缘,出身为根基,用人唯亲而不问贤能与否的腐败社会制度。

墨子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墨子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 启示 摘要:墨子一生都在从事“上说下教”的教育活动,其活动中蕴涵了丰富的教育思想。他提出很多深刻的见解,不仅丰富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而且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对墨子教育思想的研究得出几点启示,希冀对我国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有所借鉴。 关键词:墨子;教育思想;现代职业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XX)11-0181-03 一、墨子教育思想概述 墨子,名翟,是孔子之后又一个具有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所创立的墨家学派,与孔子的儒家学派并称为显学。 墨子一生都在从事“上说下教”的政治宣教活动,其活动中蕴涵了丰富的教育思想。他提出了很多非常深刻独到的见解,丰富了我国古代思想教育遗产。 (一)教育目的:培养“兼士” 墨子认为,天下之害的根源在于人们“不相爱”,如果人们能够兼相爱、交相利,“天下祸篡可使毋起”;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之人。他认为,教育就承担起培养“贤士”或“兼士”的重任,“贤士”的主要标准是兼爱,不仅要“厚乎德行”,还要“辩乎言谈”,更要“博乎道术”。“厚乎德行”是要求受教育者达到“兼爱”的思想境界与道德品行;“辩乎言谈”是为了让他们善于去推行自己的思想主张;“博乎道术”是让他们拥有兴利除害的能力,能够亲身投入生产实践中。墨子把教育的作用提升到为天下兴利治乱的高度,充分地显示了墨子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 (二)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墨子主张每个人都应当接受教育,即“上说王公大人,次说匹肤徒步之士”。他的教育对象不仅包括“王公大人”,也包括“农与工肆之人”,真正做到了“有道者劝以相教”。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与权利。他的这种教育思想体现了教育公平观。 与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培养社会上层人物的精英教育思想相比,墨子的“有教无类”更为彻底、更接地气,把受教育对象扩展到整个社会阶层。他对教育对象受教前的品行及出身、天性、资质、等级、贫富、贵贱等并无明确规定,对所有自愿“修德进业者”均予以教诲。 (三)教学内容:突出技能 墨子为了把“王公大人”、“匹肤徒步之士”培养成“兼士”,达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创设了一套独特的教学内容。在对儒家教育内容吸收和扬弃的基础上,他突破“六艺”的教育范畴,不断丰富完善,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科技知识、军事技能、逻辑知识

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尚贤兼爱,非攻交利,大同以容世界——浅论墨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代意义墨子,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出生在一个工匠世家,本是一个善于制造器械的能手。后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但他认为儒家思想所重视的周礼烦琐不容易实行,厚葬既浪费钱财又贫民害事,另立了一个与儒家不同的学派——墨家。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由其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形成的《墨子》一书集中反映了墨子和墨家思想。 《墨子》书中的《兼爱》、《天志》等篇反复提倡“兼相爱”、“交相利”。这是墨子的主要主张。墨子认为当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人与人之间的争夺,使得“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乱者不得治”,成为天下的大害,而战争与掠夺的根源就在于缺失“兼爱”精神。他说:“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必不忠惠,父子不相爱则不孝慈,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所以墨子认为“兼爱”是为天下兴利除害的唯一办法。 墨子的“兼爱”亦为“仁”,把具有“兼爱”精神的人称为“仁人”,与孔子提倡的“仁”字面相同,但具体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异。孔子主张的“爱人”是依照宗法制度的“亲亲”原则,对亲疏不同的人有先后轻重之分。而墨子主张爱无差等,爱无厚薄。 “非攻”就是反对攻伐战争,它是“兼爱”思想在国与国关系上的运用。在墨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割据,战乱频繁,普通百姓对此痛恶不已。因此,墨子提出“非攻”的思想。他指责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都是“攻伐无罪之国”,并且批判其对被侵略国家的“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残酷的战争不仅给被侵略国家带来沉重的灾难,而且对发动战争的国家也是“夺民之用,废民之利”。最终的结局就是两败俱伤。墨子的“非攻”也不是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他也区分进攻战争和防御战争,还区分“伐”与“诛”。他的“非攻”实质上是“非战”、“和平”,这与他的“兼爱”思想是一致的,并且是“兼爱”思想的最集中地体现。 墨子的“尚贤”、“尚同”思想是出于消除战国初期的混乱割据局面提出的政治解决方案。春秋战国之交,大小诸侯国林立。各诸侯国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子民,发动了无数次战争。墨子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提出了“非攻”的解决方法。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制止战争。所以他又从政治用人和政治体制两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即:“尚贤”、“尚同”。

浅析墨子教育思想

浅析墨子教育思想 摘要:墨家,在先秦时代与儒家学说并称“显学”,它的代表人物墨子提出了其独特的一套关于教育的理论,对于当时的思想和政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学说,即使在历经几千年之后的现代,仍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育思想影响启示 墨子,名翟,鲁人,出身微贱,精于工艺。他意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在他的教学思想中,主要论述了教育的作用,教育内容和教育教学原则。在教育作用方面,墨子认为教育要“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他的中心教育思想是“兼爱”“非攻”。在教育目的方面,他认为要培养“兼士”。他的教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也包括文史知识的学习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在教育教学原则上,他坚持志功合一,主动性原则和实践原则。 一“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教育作用 在墨子的思想体系中,教育就是通过教人学会“兼爱”,“非攻”,拥有一颗博爱的心,爱天下的一切人,从而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虽然他的思想并没有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但在当时的社会,他的思想指导了一批仁爱之士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尽力改变人民的生活。在社会中,出现了一批行侠仗义,牺牲自己利益为民谋利益的侠士。在现代社会,我们当然不需要这样的侠士,但是“兼爱”的思想对于我们现代的教育仍有很重要的意义。在现代中国,应试教育的现状无法改变,所教出来的所谓高材生有一部分仍是自私自利的,他们认为自私是人的本性没有过错,他们认为人生在世就应该为自己谋福利。而对社会,他们没有任何责任,他们只爱自己,认为这就足够了。在之前西安音乐学院的学生药家鑫的案子也可以从一个侧面来反映他的自私,只为了自己能少些麻烦,就残忍的夺去了他人的生命。这虽然很极端,但是也让我们看到了当代部分大学生只顾自己的现状。为此,以兼爱的思想教育学生,使他们从小就意识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到大爱的重要性,从而能够成为关爱他人的公民,对于建设一个和谐安宁的国家,“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是极其有益的。而教育对于国家也将能够起到一个促进国家和平安宁的作用。 二教育内容——重视“实用技能” 在墨子的教育内容中,不仅有道德教育内容,文史知识和逻辑知识,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实用技能的学习。在当时,墨子的教学内容中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有利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虽然在这一教学内容中不乏功利主义的思想,但这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做到“兼爱”,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能在实际中帮助他人,而不是像儒家弟子满口仁义道德,但真正实施却很少能做到实处。这一学习内容,对于当代的教育,也是很有指导意义的。在现在的教育体系中,课本内容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学生学习各种理论的知识,做很多看似联系实际的习题。但是真的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少有学生能够运用书本中的知识,他们只懂得理论。很多学生在初中和高中就学习了很多有关电路的知识,也知道电路的结构,但是绝大部分同学到了大学都还不能自己装一个电灯泡。这也提示我们现代教育中所存在的弊端,没有把实用技术和书本理论很好的联系起来,从而只能培养出一群群的书呆子。为了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我们应该从墨子的理论中借鉴其关于实用技能培养的思想,通过合适的方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增加实用技能的培养。 另一方面,墨子的关于实用技能的培养与当代的职业教育也有很大的联系。在很多人的眼中,职业教育是低等教育,是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才应该接受的教育。所以在选择学校时,除了那些学习成绩差无法上普通高中的同学,几乎没有同学愿意选职业教育学校。他们认为在职

新时代道德教育工作的传统文化教育

新时代道德教育工作的传统文化教育——“弘扬墨子教育思想促进教育适合学生”系列谈(二十五) 蒋振远 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需要深入挖掘和阐发墨家思想。墨子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富有科学和人文精神的优秀文化遗产,蕴含着“施诸四海而皆准,行诸百世而不悖”(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第四章)的普遍真理成分,由于墨子思想的价值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和当代价值。墨子的先进思想、科学理念在新时代德育工作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值得弘扬和继承的内容有: 一、规制的“贤良之士”标准 墨子认为,要建立和谐社会,根本在于贤人治国。必须把有德行、有才能的“贤良之士”,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贤良之士”的标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尚贤》)也就是道德高尚、睿智善辩、博学多才的人,他们才是国家之珍宝和栋梁之材。墨子的这个标准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可谓有异时同工之妙。 二、提出的和谐社会主张 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一直是中国人的追求和梦想。墨子提出了“尚同”思想,即“上下一致、行动统一、和谐有序”的要求。国家如果思想不一致,就会互相矛盾。墨子强调:“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访荐之……”(《尚同上》)也就是上级正确必须服从,上级有错必须提出建议,下边有好的经验,必须积极推广,从而达到上下一致,和谐统一。 三、高擎的“非攻”反战大旗 墨子认为:建立和谐社会,战争是最大的障碍。所以他高举“非攻”反战大旗。针对当时天下诸侯相互攻伐的行径,墨子主张“非攻”而不废除“征诛”。他明确地把侵略——非正义的“攻伐”之战和为民除害——正义的“征诛”之战区别开来。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是当时没有任何诸子可以与墨子相比的。“和平与发展”成为今天世界的主题,科学民主政治在世界地推进,这不能不说是墨子精神的感召。 四、倡导的勤俭节约主张 墨子“非乐”,是反对统治者所享受的淫乐活动。墨子认为,淫乐活动会加重平民百姓的负担。统治者制作乐器,“厚措敛乎万民”;演奏乐器需大批青年男女,这不仅影响生产,还要供给他们美

浅析墨子经济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墨子经济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其政治思想、道德思想和经济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仅选择其经济思想加以论述,介绍了墨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论述了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它的局限性与现实意义。 墨子经济伦理兼相爱交相利生财节用 一、墨子经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墨子,名翟,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墨家学派,曾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纷呈、百花齐放的年代占据显赫地位,与儒家学派分庭抗礼,被同称为“显学”。墨子自称“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①,可见他既不是上层统治者,也不是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他属于当时社会下层的“士”。从历史记载来看,墨子和小生产者接触颇多,不单学会了一些手艺,还懂得农耕,深知下层人民生活的疾苦。因此,墨子的思想是一般小生产阶层利益和要求的反应。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进步非常迅速。土地制度发生有利于生产的变化,农业生产技术广泛改进,农业产量大幅提高。手工业也获得长足发展。这些物质生产的发展又带动了商业的发展。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独立的富商,而且很受社会尊重;到战国时期,商品交换更为兴盛,经商者随处可见。 伴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局面却是日益动荡,战争频繁。在这一时期,旧的政治秩序分崩离析,旧的宗法关系解体,社会政治、经济关系和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奴隶制日趋瓦解,封建制日趋形成。正是这样的时代特征,铸就了墨子的经济思想。 二、墨子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无差等”的社会平等观 在墨子看来,国无大小,人无贵贱。“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②人们在社会经济交往过程中是对等和公平的,“强不执弱,众不劫富,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③。 同时,墨子在“无差等”的基础上,引申出追求平等的社会理想。墨子明确要求打破贵族统治阶级垄断政治、经济的局面,使庶民也有平等参与的权利。他说:“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段予以令。……故当是时,以德就烈,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墨子还批判了儒家“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主张,反对奴隶主贵族利用宗法关系和等级制度垄断富贵爵禄的旧制度。 墨子“无差等”的思想,反映了当时庶民阶级要求实现社会平等的强烈愿望,表达了劳动人民对改变自身社会地位和生活境况的期盼,表述了他理想中的社会关系,可以看成他其他经济思想的前提。

墨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的教育思想逍遥行者 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研究·墨子的教育思想(日记770) 2011年4月3日 第一章墨子综述 第一节墨子的生平事迹 墨子姓墨,名翟,鲁国人。生在周贞定王初年,约当孔子卒后十余年,也就是公元前468到459年间;死在周安王中叶,约当孟子生前十余年,也就是公元前390到382年间,享寿八十岁左右。墨子可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而又神秘的人物。他创立的墨家学派和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最著名的两家,他和孔子两人被并称为“显学”的大师,成为天下人学习的榜样,当时的男女老少没有不欢欣企望的。如此伟大的人物在历史上应享有盛名,然而,与孔子在人们心目中的辉煌传诵成反照,各种史籍对墨子的生平却未有一明确、肯定的记载,以至后人关于墨子本人的情况知道很少,使我们无法认清墨子的真面目。墨子出生何地,也有争议。《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宋国的大夫,《吕氏春秋·当染》则认为他是鲁国人。 从墨子的一生的活动看,墨子可能出生于当时的士阶层,但他本人曾经当过制造器具的工匠,具有丰富的生产工艺技能,他称自己为“贱民”。墨子早年曾受过儒家的教育,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他发觉儒家非常强调礼乐,主张厚葬久丧,不利于人民,因而不满儒家所提倡的繁琐的礼乐,于是弃儒而去,后来创立了自己的学派。墨子是一位将自己的一生无私奉献给社会民生的人。他一生都是在扶危济困的事业而奔忙,班固《答宾戏》中说:“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就是说墨子像孔子一样为天下事终日奔劳,连将席子坐暖和将炉灶的烟囱染黑的功夫都没有。 墨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高度。他的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墨子的思想学说博大精深,他的科学思想前无古人,他的军事技术高于其它诸子,他对世界、对社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政治方面,墨子主张“尚贤”与“尚同”。他提出了“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的主张,认为只要有贤能,不管亲疏远近,贫富贵贱,都要任用他们。他认为人民的思想都要向他们的长官认同学习,下级的主管必须向上级的主管认同学习,建立起上下的共识,而最高的统治者(天子)要能统一天下的思想。墨子也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的主张。在经济方面,墨子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对于分配“利”,墨子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在伦理方面,墨子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在教育方面,墨子的教育思想是独树一帜的。墨子主张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救世拯民。他是第一个不畏劳苦送教上门的教育家。他很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他提出了教育上量力性(可接受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等。教学方法有因时(材、人)施教、讲清事物的所以然、以行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在力学、几何学、代数学、光学等方面,都有重大的贡献。在军事方面,墨子主张“有备无患”,他反对侵略战争,采取防御战争。他主张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 第二节墨子时代的社会情形 墨子所处的是战国初期时代,虽然没有战国后期的大屠杀和大混乱,但比较春秋时期却是不如的。由于封建制度的崩溃,游牧时代进入农业时代的变,社会生产有了显著的进步,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发生了新的不平衡,出现了强弱的差异,产生了大国争霸。强国争霸侵略,造成强欺弱,大拼小的战争局面,弄得一般善良百姓,生活丧失了安定。国家越强

墨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职业教育的启示

墨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职业教育的启示 [摘要]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墨子就开始重视职业教育,这些特点是弥足珍贵的,墨子教育思想中很多闪光的地方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即使在千年之后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仍然适应于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向前发展,文章着重分析了其教育思想所涵盖的五个方面内容,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总结了这些教育思想为我国现实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的理论启示。 [关键词]墨子教育思想;当代职业教育;启示 墨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科学家,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别具特色,被学界誉为在我国率先实行职业教育的第一人。以下从几个方面阐述墨子的教育思想及墨子教育思想对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墨子教育思想的概况 墨子基于“兼爱”这个教育思想,提出了很多独特的教育理念。他身处乱世,看到社会环境对人们思想的重大影响;关注下层社会人民,提倡人人都应平等地接受教育;立说传教,注重实践和创新。在墨子的教育思想中到处都闪现着人性的光芒。 1、一视同仁的平等教育 身逢乱世的墨子深刻观察和体会到社会大环境对人们思想和生活等方面的重大深刻的影响,没有像儒家那样讨论、争辩人性是善还是恶,而是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性形成的影响,提出了独特的“染丝说”。“染丝说”认为人性本没有善恶之分,就像没有染过色的“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己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染丝说”否定了人性先天就有善恶之分,主张不论贵贱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上说王公大人,次说匹夫徒步之士”,同时也肯定了后天教育和环境的重要性,认为人不仅有受教育的可能性,更有受教育的必要性。 墨子主张积极的教育方法,提倡“强说人”。《论语·述而》中记载孔子主张“自行束惰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但是墨子不同意孔子的这个观点,认为讲学授业要积极主动,不能错过传教的机会。孟子曾反对墨子说:“君子共己以待,问焉则言,不问焉则止。譬若钟焉,扣则鸣,不扣则不鸣。”墨子针对这点提出“虽不扣必鸣者也”,主张积极地施教。 通过教育培养“不问出身”的贤士,实施其“兼爱”“尚贤”“节用”等思想和主张,把教育对象扩展到整个社会,是墨子把教育作为实现自己社会理想的一种手段!这里涉及到教育机会的问题,在墨子那里人人有机会接收教育,人人都具有可教性,与当前教育大众化的做法具有相同的道理! 2、德智并重的技能教育 墨子强调德智并重,提出“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认为要实现“兼爱”的社会理想,在人才方面就要培养“兼士”,“兼士”要具有高贵的品格:“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墨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贤才,这是他人才培养的三条标准,也就是要培养品德高尚,能言善辩,有实际操作能力和一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