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oc

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oc

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oc
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oc

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 关键词:墨子职业教育思想当代价值

摘要:被韩非称为”世之显学”之一的墨家学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支奇葩。在墨家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中,职业教育思想独树一帜。其对科学和技术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等,都对当今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墨子(公元前aso-一公元前389年)名翟,战国初鲁国(今山东滕州)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其科技教育理论与实践达到了同时代世界的最高水平。他本来师从儒学,但讨厌其重礼厚葬的繁文褥节,便创办了墨学,成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截然不同,最突出是把儒家不屑一顾的技术教育,包括自然科学和劳动技能等教育内容倍加重视和推崇。墨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和儒家并称“显学”,其职业教育思想独树一帜。今天,深人研究墨子的职业技术教育思想,对推进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墨子职业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墨子所处的战国初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大转变时期。封建生产关系逐渐成熟,铁器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手工业、商业繁荣,产品极大丰富,生产力迅速上升。这样就把更多的人从物质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脑力劳动,从而创造更丰裕的科学、文化、思想成果。同时,战国初期又是一个动荡的变革时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和新兴的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复杂,除战争外,还竞相养士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产

生了一批著名的学者和派别,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学术繁荣局面。

二、墨子职业教育思想简述

(一》培养‘.兼士”的教育目的

基于“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墨家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兼士”或“贤士”,进而实现贤人政治或仁政德治。对于“兼士”的标准,墨子提出要“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要具有深厚的道德品质,能言善辩的辩论技能和广博熟练的知识技能。道德培养尤甚,使兼士能“爱无差等”,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不分彼此亲疏、贫富、贵贱,都能做到“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埋葬之。”(僵子·兼爱下》)辩论技能的培养是为了能让兼士去社会上推行“兼爱”的主张;知识技能的培养是让“兼士”投人到社会生产实践中去,有兴利除害的能力。墨子经常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墨子门徒大多出身于“农与工肆”,同墨子一起学习和劳动,在培养德行基础上,努力掌握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受到了很好的劳动职业训练。

(二)科学和技术为主的教育内容

墨家确定了一套独特的教育内容以培养兼士,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科学和技术教育的内容和思辨能力的培养。科学和技术教育的内容更多的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思辨能力的培养,在于锻炼和形成严密的语言逻辑,从而在论辩中能说服别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1.自然科学知识

墨家学派对于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独树一帜,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W物理学

力学。力学是现代物理的重要分支。僵升中记述了丰富的力学知识。如关于机械运动的正确定义:“动,域徙也。”意思是说,机械运动的本质是物体位置的移动。这与现代机械运动的定义完全一致。”

光学。光学是墨家科学教育中最出色的部分,从“光的直线行进”这一基本光学原理,探讨了一系列光学问题,对平面镜、凹顶镜、凸面镜等进行了相当系统的研究,得出了几何光学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并做了类似“小孔成像”的实验。

(2)数学

《墨子·经劝中含有丰富的数学概念,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深邃的数理哲学思想。如对圆的定义:“圆,一中同长也”。“一中”即“对中心一点”,“同长”即“等距离”。这与近代数学中圆的定义“对中心一点等距离的点的轨迹”是完全一致的。墨子是对十进位值制概念进行总结和阐述的第一个科学家。十进制的发明,是中国对于世界文明的一个重大贡献。正如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J卿数学卷中所说:“如果没有这种十进位制,就几乎不可能出现我们现在这个统一化的世界了”。

2.生产技能知识

僵矜中记载了许多墨家传授劳动技术的内容。墨子特别注意让学生参加生产劳动,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学习经验,掌握技能。《墨子·辞过》:“圣人做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僵子·节用中》:“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鞍、饱、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墨子自身为人师表,直接从事生产,并且具有很高的技艺,“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他的门徒大多出身于“农与工肆”,他们同墨子一起学习和劳动,在培养德行的基础上,

努力掌握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受到了很好的劳动职业训练,为将来实践墨家的理想打下了基础。

3.军事知识

墨子可以说也是一位著名的军事家,他精通各种军事技能,并把它充分的运用到其宣传“非攻”思想的行动中。僵子·公辙中就记载了墨子通过向公输班演示军事布阵止宋攻楚的一件事。他不动一兵一刃成功的阻止了楚国攻打宋国,且宣传了自己的“非攻”思想。

《墨子》中“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等章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墨子守城理论的特色:军事谋划与工匠技术相结合。

4.思辨能力的培养

包括形式逻辑和论辩方法的教育。墨子特别强调语言的逻辑性,要“上说下教”,必定要有正确的观点和逻辑严密的语言内容和论辩的方法。他提出要用“三表”来衡量人的认识和观点是否正确,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和“有用之者”,从历史的经验知识、民众的经历和社会实践中去检验思想与言论的正确与否。

在中国古代逻辑学史上,墨子首先提出了“类”、“故”的概念,提出“察类明故”的命题,即运用类推与求故的方法,讲求以理服人,追求思辨技巧,言行有据。

(三)重“作”重“行”的教育方法

重“作”即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墨子主张:“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僵子·耕柱》)对古代好的东西应当继承,而在今天则进一步创造出新的东西,希望好东西能更多一些。可见,墨子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十分重视。”

重“行”即重视实践。墨家的实践内容除了道德和社会政治

之外,更多的是生产、军事和科技的。从实践中学习技术,总结经验,培养改造社会、推行政治主张的能力。

在墨家教育方法中,还强调了量力而为。依据学生的精力和能力进行知识的传输和技能的培养,同时告诫学生凡事也要量力而行,切勿贪多务得。

三、墨子职业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儒家学说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因此职业教育也深受其害,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虽然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史中,职业教育一直没有销声匿迹,但也总是作为官方儒学教育的附庸,政治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发展。严格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在我国有上百年的历史,而真正的发展在近二、三十年。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开始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尤其是有一定文化程度的熟练技术人员,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是与社会的需求相脱节的,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往往是理论能力重于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如何培养高质量的技术人员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许多适应社会经济生产发展而开设的职业技术学院也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高于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已成铁的事实。在职业技术教育欣欣向荣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中寻找他山之石。

(一)要有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识

中国的传统教育一直忽视职业教育,从几千年前的孔子开始,轻视劳动技能的学习,使教育的目的一直在“人仕”中徘徊,上学是为了做官,直到现在,很多大学生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进政府谋得一官半职。这种观念已经与社会的需求相违背。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合格的技术人才,才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

《二)结合社会需求开设专业

墨子在当时动荡的年代,为了社会安定与人民幸福,毅然抛弃儒家繁文褥节“礼”的教育,从实际生产实践中寻找教育目标、内容与方法,只要是对生产劳动有帮助的技能都被墨子吸收到自己的教育中来,上升到理论,并亲自带领学生践行。他的军事技能是为了宣扬自己“非攻”思想,为了人民的安定生活。我们现在的职业技术学校也应根据社会需求开设专业,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有助于学生的就业,对社会的发展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在实践操作中掌握技能

墨家教学注重教书育人、学以致用,即所谓“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即使有广博的知识,还应以实践为根本。一切说教,一切理论,都必须见诸行动,根本在于实践应用。墨家艰苦实践的精神不仅体现于践德,而且体现于生产、科技及军事领域。用以指导教育和教学,表现出积极的实践特征。

职业技术教育要求学生走出校门后,就能立即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独当一面,这就要求重视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就应该多到现场练习、操作实践。多练,多动手,才能熟练地掌握技巧,真正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培养出更多的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动手能力的社会所需要的真正人才。”

(四)勇于创新、警于创新

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中蕴含创新的精神,他反对孔子“述而不作”的观点,指出要根据实际需要教学,“述而且作”拓展了教育的范围,教学的内容冲出了孔子“六艺”范围,生产技能和科技教育等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墨子根据已有的材料和技术创

造出新的事物,如他削竹木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在以技术技巧为基础的职业技能中,创新能力举足轻重。如何在现有的技术之上通过技术改革,提高生产力,提高产量和质量,为企业节约成本,也正是体现一名合格的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的学生的素质所在。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创新,通过创新提高自己,证实自己,发展自己。

兰千多年前的墨子给当今的职业技术教育做出了一个成功的榜样,我们更应该在前人的基础上,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意识和行动上真正重视起职业技术教育,把它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发挥其巨大的作用,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作出贡献。

心得体会: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当代意义

心得体会: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当代意义 墨子是23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先贤,他出生在现在的山东滕州。他是一位思想家、实践家、科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家。墨子一生都在从事劳动,并且在劳动过程中不断研究。毛泽东评价“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是一位比孔子高明的平民圣人”。墨子为后世留下了以《墨子》命名的经典著作。在《墨子》这本著作中,既有自然科学方面的,又有社会科学方面的,还有专门对人的思维方面的研究,也就是逻辑学。所以,墨子是我国古代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一、墨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墨子思想的内容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逻辑学三大部分,重点有以下几个主张。 1.主张兼爱、非攻 他主张兼爱,主张平等,反对战争,反对侵略。这是他思想的核心内容。兼爱和仁爱不同,兼爱是平等的爱,是不分亲疏的爱;仁爱是由己及人、由近及远的爱。主张非攻,就是不要战争,要和平。但是不要战争并不是说没有对抗,而是以守为攻。

2.主张尚贤、尚同 他尊重人才,崇尚人才。只要是贤者,都应该向他学习。他尚同,他反对分等级,主张一致,主张集体主义。 3.主张节用、节葬 节用就是主张勤俭,不要浪费资源,保护环境。食求其饱,衣求其暖。如同现在的“八项规定”精神一样,不要大吃大喝,铺张浪费。要建设绿色环保的环境,主张绿色发展。他反对人死后在家里办太多的仪式,拖很长时间,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4.主张非命、非乐 所谓非命,就是反对宿命论。他主张“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人人一切皆有可能,不是出身贫贱就永远贫贱,出身高贵就永远高贵。还有非乐思想,要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下去研究。他特别不主张搞一些虚华浮华的东西。 二、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 墨子思想在教育方面也有丰富深刻的内容。在教育目标上,他主张培养“兼士”。“兼士”的标准就是这三句话: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通俗地讲,培养出来的人要“厚道、明白、能干”。“厚道”是做人厚道;“明白”是说得明白,干得

新时代道德教育的理想信念教育

新时代道德教育工作的理想信念教育——“弘扬墨子教育思想促进教育适合学生”系列谈(二十三) 蒋振远 墨子对道德教育极为重视,《墨子》中有《修身》一文,专门论述品行修养与君子人格问题,强调品行是为人治国的根本,君子必须以品德修养为重。墨子把“修身”看作道德完善的基础,认为这是成就完美人生的途径。道德德育,是学生幸福成长的根基;是对学生施行正确的、有目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是在学生身上养成国家和人民所希望的品质。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借鉴墨子的思想;要跟上时代步伐,必须学习墨子的创新。2017年8月17日国家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中小学德育的五项主要内容是: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人生的支柱和前进的灯塔。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就会“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修身》),就能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墨子说:“事无始终,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修身》)意思是:做事有始无终,就不要去从事更多的事情;做一件事情都糊里糊涂,就不能追求博学多闻。古往今来人们把立志视为成功的第一阶梯。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就是说人要有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重要的就是坚持用客观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世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定理想信念,必须与求真务实紧密结合起来,立足于现实,切实完成工作有贡献、清廉不变质两大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 一、理想信念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根本问题 理想信念教育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工作的根本性问题。放眼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定语只能是“社会主义”。 二、理想信念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方向指南 理想信念教育对学生而言,恰似阳光之于小麦,绝不是可有可无,更不能随意裁量。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形,若是第一颗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能不能正确看待小我梦想和大我情怀,能不能正确认识中国大势和世界潮流,能不

论墨子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一)

论墨子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一) 摘要:墨子有着非常丰富的哲学伦理思想,挖掘墨子思想中的有益成份,尤其是墨子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思想,对今天我们构建全面、谐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墨子;和谐思想;研究 墨于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子用丰富的思想构建了一个“和平济世”的理想社会,“兼爱、非攻、尚贤、节用、非命”是其思想的精髓所在。重新挖掘墨子思想中的有益成份,尤其是墨子的和谐思想,寻找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结合点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墨子的和谐思想能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伦理规范,提高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 一、人与人的和谐思想 (一)“兼相爱、交相利”的复合价值观,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墨子深刻认识到混沌社会状况造成了人们畸形心理,长期的战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自私自利、反目成仇。墨子认为:“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者,以不相爱生也。”(《墨子,兼爱中》)意思是说,一切祸乱都源自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不相爱”归根结底是一种单纯的“利己观”,为解决这一问题,墨子提出了解决方案,即“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孔子讲“仁义”的基础在于道德本心,即先义后利,而墨子讲“兼爱”的基础在于义利合一,这是墨子“兼爱”比孔子“仁爱”高明的地方。 墨子用“视人若已”的换位思考准则来阐释“兼相爱、交相利”的道德准则。“‘视人若已’,就是多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这样可以避免误解、消除冲突”。墨子认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枧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之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家,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群臣相爱,则惠患。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墨子·兼爱下》)墨子在此构建了一个理想社会,一个谐调的群体组织的蓝图,在那个时代显示出了可贵的进步意义。社会是一个隐含着相同价值取向的共同体,社会中的每个群体、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尊重、肯定和理解。出于对人性、社会的考虑,墨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要相互理解,相互关爱,而唯有经常地“兼相爱,交相利”,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方营造出温暖和谐的社会氛围。 墨子阐述“兼相爱、交相利”思想,是针对“不相爱”现象进行剖析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入,道德领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滑坡,个人私欲不断膨胀,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相爱”现象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断作祟。在墨子看来,这些都是社会不和谐的诱因,然而他并不排斥“不相爱”(利己)的存在。他认为:“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墨子·大取》)这是说,爱他人不排除爱自己,在爱人(利他)的过程中就已经实现了爱己(利己),这种双向“互爱”的本质就是“互相尊重,互惠互利”的复合价值取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也不反对利益主体对私利的追求,但这种追求不能以满足自身的单纯“利己”为目的,而应以“兼相爱、交相利”的复合价值观为指导原则,“利他”是出发点,“利己”是终结点,最终双方追求的结果是在相互作用中实现共赢。只有一个人从单纯的“利己”、“利他”观中解放出来,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才能建立,才能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社会互助体系。 (二)“义利合一”的功利观,有利于人们利益分配上的和谐 墨子认为仁义必须与人们的实际利益结合起来。他说:“所谓贵良宝者,为其可以利人也。而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异,不可以利人,是非天下之良宝也。今用人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墨子·耕柱》)。墨子以利人、利民为义,认为义与利是合一的,所以义是天下之良宝。他还认为,义作为一种道德,必须“有力以劳人。有财以分人,有道以教人”(《墨

墨子论文德育教育论文:墨子德育思想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启示

墨子论文德育教育论文:墨子德育思想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启 示 摘要:墨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提出了兼爱、节用等十大纲领,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教育思想。墨子的德育思想博大精深,为学生思想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内容、教育原则和方法,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墨子德育思想学生德育教育启示 墨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墨子的德育教育思想极为丰富,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墨子的德育思想有着独特价值,可以在学生的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养成教育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1.墨子的德育思想内容及启示 德育教育的内容主要是说用什么样的道德思想和品质 来陶冶学生的问题,墨子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包含“兼相爱,交相利”、“尚力”热爱生产劳动、勤俭节用几个方面。 1.1“兼相爱,交相利”既是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德育教育的前提条件。 “兼爱”和“相利”是墨子德育思想的核心,墨子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中》),所谓“兼爱”,所包含的就是平等、博爱和相互友爱的意思。“兼相爱,交相

利”既爱自己也爱别人,与人交往彼此有利。墨子认为,“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兼爱中》),既爱他人,才能被他人所爱,给他人以利,他人才能以利相报,这样才能达到人人相爱,任人相利的和平、和谐和充满爱的社会境界,从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过程,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在各种互动和交往中完成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思想政治教育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前提。 1.2继承墨子的“尚力”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品德。 墨子认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墨子·非命下》),既是努力劳动,必定会富裕;不努力劳动,必定会贫穷。努力劳动,必定能饱食;不努力劳动,必定要挨饿。墨子强调,人是劳动者,劳动实践是人的本质规定,人必须辛勤劳动,才能够生存下去。“赖其力者以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上》),人是靠着自己的劳动而生存的生命体,人必须劳动才能生存。 时至今日,墨子提出的重视自然教育,倡导热爱劳动的德育内容仍然十分重要,值得我们教育者重视。在日常德育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劳动观念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劳动意

墨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墨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墨子名翟,生卒年不详,说法之一,约生于公元前468年,卒于公元前376年。这样算起来,活了九十多岁,算是老寿星了。墨子生活于孔、孟之间,可以说是既幸也不幸。说幸,是因为那个时代礼崩乐坏,王权式微,于是,知识分子们的地位空前提高,他们纷纷成为诸侯、权贵们延揽的对象,身上的束缚就此散落,可以尽情地释放自己的聪明才智,泼洒自己生命的光华。因此,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正因如此,墨子得以建构、宣扬自己的学说,形成了几乎与儒家比肩的墨家学派。说不幸,则是由于他前有孔子,后有孟子,而这两位因种种原因,在风云际会间,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相继被尊称为“圣”与“亚圣”,而他夹在中间,自汉魏已降,光辉渐被遮掩,声名不显,史料阙如,究竟出于何地,或宋或鲁,亦众说不一,迨至近现代,几乎已不为大众所知。 其实,比之孔孟,墨子不遑多让,同样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甚或犹有过之。 孔子、孟子都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墨子不同,他出身于社会底层。据说,他的父亲是位优秀的工匠,在父亲的影响和教育下,墨子很快学会了木、车、皮革、制陶、冶金

等手工艺。他自称“贱人”,与“农与工肆之人”相熟。这个出身的不同,决定了墨子与孔孟的思想,特别是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方面不同。 一、教育目标的不同 孔孟的教育目标,都是为国家培养管理人才,即是一种精英教育。 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而君子是要管理国家的。他说:“学而优则仕。”有一次,子张问孔子:“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即什么样的人可以从政?孔子说,能做到“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的君子就可以从政了。孟子则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可见,他要教育的也是精英。 墨子出身并主要活动于社会底层,从底层人们的愿望出发,他提倡“兼爱”:“兼相爱,交相利。”本质上是希望底层的人们也能得到关爱,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他要培养的是兼爱之士。 兼士与君子有什么不同? 君子的标准,见上引孔子的话。而兼士的标准,依墨子所说,就是要“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要有好的道德行为,善于论辩,具备或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亦即包括品德和才能两个方面。孔子的君子标准,主要在道德方面,墨子兼士的标准包括技能。这就是孔、墨在教育标

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oc

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 关键词:墨子职业教育思想当代价值 摘要:被韩非称为”世之显学”之一的墨家学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支奇葩。在墨家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中,职业教育思想独树一帜。其对科学和技术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等,都对当今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墨子(公元前aso-一公元前389年)名翟,战国初鲁国(今山东滕州)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其科技教育理论与实践达到了同时代世界的最高水平。他本来师从儒学,但讨厌其重礼厚葬的繁文褥节,便创办了墨学,成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截然不同,最突出是把儒家不屑一顾的技术教育,包括自然科学和劳动技能等教育内容倍加重视和推崇。墨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和儒家并称“显学”,其职业教育思想独树一帜。今天,深人研究墨子的职业技术教育思想,对推进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墨子职业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墨子所处的战国初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大转变时期。封建生产关系逐渐成熟,铁器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手工业、商业繁荣,产品极大丰富,生产力迅速上升。这样就把更多的人从物质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脑力劳动,从而创造更丰裕的科学、文化、思想成果。同时,战国初期又是一个动荡的变革时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和新兴的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复杂,除战争外,还竞相养士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产

生了一批著名的学者和派别,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学术繁荣局面。 二、墨子职业教育思想简述 (一》培养‘.兼士”的教育目的 基于“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墨家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兼士”或“贤士”,进而实现贤人政治或仁政德治。对于“兼士”的标准,墨子提出要“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要具有深厚的道德品质,能言善辩的辩论技能和广博熟练的知识技能。道德培养尤甚,使兼士能“爱无差等”,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不分彼此亲疏、贫富、贵贱,都能做到“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埋葬之。”(僵子·兼爱下》)辩论技能的培养是为了能让兼士去社会上推行“兼爱”的主张;知识技能的培养是让“兼士”投人到社会生产实践中去,有兴利除害的能力。墨子经常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墨子门徒大多出身于“农与工肆”,同墨子一起学习和劳动,在培养德行基础上,努力掌握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受到了很好的劳动职业训练。 (二)科学和技术为主的教育内容 墨家确定了一套独特的教育内容以培养兼士,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科学和技术教育的内容和思辨能力的培养。科学和技术教育的内容更多的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思辨能力的培养,在于锻炼和形成严密的语言逻辑,从而在论辩中能说服别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1.自然科学知识 墨家学派对于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独树一帜,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浅析墨子经济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墨子经济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邹沣 [摘要]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其政治思想、道德思想和经济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仅选择其经济思想加以论述,介绍了墨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论述了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它的局限性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墨子经济伦理兼相爱交相利生财节用 一、墨子经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墨子,名翟,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墨家学派,曾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纷呈、百花齐放的年代占据显赫地位,与儒家学派分庭抗礼,被同称为“显学”。墨子自称“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①,可见他既不是上层统治者,也不是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他属于当时社会下层的“士”。从历史记载来看,墨子和小生产者接触颇多,不单学会了一些手艺,还懂得农耕,深知下层人民生活的疾苦。因此,墨子的思想是一般小生产阶层利益和要求的反应。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进步非常迅速。土地制度发生有利于生产的变化,农业生产技术广泛改进,农业产量大幅提高。手工业也获得长足发展。这些物质生产的发展又带动了商业的发展。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独立的富商,而且很受社会尊重;到战国时期,商品交换更为兴盛,经商者随处可见。 伴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局面却是日益动荡,战争频繁。在这一时期,旧的政治秩序分崩离析,旧的宗法关系解体,社会政治、经济关系和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奴隶制日趋瓦解,封建制日趋形成。正是这样的时代特征,铸就了墨子的经济思想。 二、墨子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无差等”的社会平等观 在墨子看来,国无大小,人无贵贱。“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②人们在社会经济交往过程中是对等和公平的,“强不执弱,众不劫富,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③。 同时,墨子在“无差等”的基础上,引申出追求平等的社会理想。墨子明确要求打破贵族统治阶级垄断政治、经济的局面,使庶民也有平等参与的权利。他说:“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段予以令。……故当是时,以德就烈,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墨子还批判了儒家“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主张,反对奴隶主贵族利用宗法关系和等级制度垄断富贵爵禄的旧制度。 墨子“无差等”的思想,反映了当时庶民阶级要求实现社会平等的强烈愿望,表达了劳动人民对改变自身社会地位和生活境况的期盼,表述了他理想中的社会

墨子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墨子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 启示 摘要:墨子一生都在从事“上说下教”的教育活动,其活动中蕴涵了丰富的教育思想。他提出很多深刻的见解,不仅丰富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而且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对墨子教育思想的研究得出几点启示,希冀对我国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有所借鉴。 关键词:墨子;教育思想;现代职业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XX)11-0181-03 一、墨子教育思想概述 墨子,名翟,是孔子之后又一个具有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所创立的墨家学派,与孔子的儒家学派并称为显学。 墨子一生都在从事“上说下教”的政治宣教活动,其活动中蕴涵了丰富的教育思想。他提出了很多非常深刻独到的见解,丰富了我国古代思想教育遗产。 (一)教育目的:培养“兼士” 墨子认为,天下之害的根源在于人们“不相爱”,如果人们能够兼相爱、交相利,“天下祸篡可使毋起”;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之人。他认为,教育就承担起培养“贤士”或“兼士”的重任,“贤士”的主要标准是兼爱,不仅要“厚乎德行”,还要“辩乎言谈”,更要“博乎道术”。“厚乎德行”是要求受教育者达到“兼爱”的思想境界与道德品行;“辩乎言谈”是为了让他们善于去推行自己的思想主张;“博乎道术”是让他们拥有兴利除害的能力,能够亲身投入生产实践中。墨子把教育的作用提升到为天下兴利治乱的高度,充分地显示了墨子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 (二)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墨子主张每个人都应当接受教育,即“上说王公大人,次说匹肤徒步之士”。他的教育对象不仅包括“王公大人”,也包括“农与工肆之人”,真正做到了“有道者劝以相教”。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与权利。他的这种教育思想体现了教育公平观。 与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培养社会上层人物的精英教育思想相比,墨子的“有教无类”更为彻底、更接地气,把受教育对象扩展到整个社会阶层。他对教育对象受教前的品行及出身、天性、资质、等级、贫富、贵贱等并无明确规定,对所有自愿“修德进业者”均予以教诲。 (三)教学内容:突出技能 墨子为了把“王公大人”、“匹肤徒步之士”培养成“兼士”,达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创设了一套独特的教学内容。在对儒家教育内容吸收和扬弃的基础上,他突破“六艺”的教育范畴,不断丰富完善,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科技知识、军事技能、逻辑知识

墨子的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d3308879.html, 墨子的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作者:邢文蕴 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09期 摘要:墨子的伦理思想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其兼相爱、交相利、尚同、尚贤,节用、节葬的思想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宝贵精神财富,直至今天,其中的某些思想仍可作为我国道德建设的有益资源;墨子的道德实践精神,更是鼓舞着一代代中国人为践行自己的道德准则而不懈奋斗。 关键词:墨子伦理思想道德实践现代价值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享有圣名的思想家。他所创立的墨家学派是当时唯一能与儒家思想分庭抗礼的学派,正如韩非子所评价的那样:“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韩非子·显学》)由于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原因,墨子的思想在秦汉以后逐渐被儒家思想所淹没,其在哲学、政治学和伦理学等方面的许多精华未能得到很好的挖掘和整理。今天我们重视墨子的思想,特别是墨子的伦理道德思想,将其时代价值发掘出来,这对于现代中国的道德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墨子的核心道德观:“兼相爱、交相利” “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用以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道德原则,是墨子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墨子认为:“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生者,以不相爱生也。”(《墨子·兼爱中》)就 是说,人们之间的相互争斗、相互怨恨,都是由于不相爱造成的。于是他提出用“兼相爱,交相利”的方法来改变这种状况,“兼”就是相互、彼此的意思,与“别”相对。“兼爱”就是人与人之间,不分亲疏贵贱,无差等地互相爱,视人若己。即“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提倡“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 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墨子·尚贤下》)对朋友要做到“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墨子·兼爱下》) 墨子讲“爱”,常常与“利”联系在一起,认为“爱利不相为内外”(《墨子·经说下》),在他看来,“兼爱”之所以正确可行,正因为“兼爱”能兴天下之利,“姑尝本原若众利之所自生,此 胡自生?此自恶人、贼人生与?即必曰:‘非然也。’必曰:‘从爱人、利人生。’分名乎天下,爱人而利人者,别与?兼与?即必曰:‘兼也。’然即之交兼者,果生天下之大利者与?是故子墨子曰:‘兼是也。’”(《墨子·兼爱下》)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别人,天下人就会互相爱,彼此的利益就会合而为一,天下人的利益就会合而为一,那么家庭和睦,国家安定,天下大治就是很自然的。这样,墨子就把“兼爱”的道德理想落实到了现实功利的基础之上,以是否合于“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作为判断一切思想行动是否正确的标准,进而提出了功利主义的义利观。需

浅析墨子教育思想

浅析墨子教育思想 摘要:墨家,在先秦时代与儒家学说并称“显学”,它的代表人物墨子提出了其独特的一套关于教育的理论,对于当时的思想和政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学说,即使在历经几千年之后的现代,仍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育思想影响启示 墨子,名翟,鲁人,出身微贱,精于工艺。他意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在他的教学思想中,主要论述了教育的作用,教育内容和教育教学原则。在教育作用方面,墨子认为教育要“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他的中心教育思想是“兼爱”“非攻”。在教育目的方面,他认为要培养“兼士”。他的教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也包括文史知识的学习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在教育教学原则上,他坚持志功合一,主动性原则和实践原则。 一“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教育作用 在墨子的思想体系中,教育就是通过教人学会“兼爱”,“非攻”,拥有一颗博爱的心,爱天下的一切人,从而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虽然他的思想并没有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但在当时的社会,他的思想指导了一批仁爱之士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尽力改变人民的生活。在社会中,出现了一批行侠仗义,牺牲自己利益为民谋利益的侠士。在现代社会,我们当然不需要这样的侠士,但是“兼爱”的思想对于我们现代的教育仍有很重要的意义。在现代中国,应试教育的现状无法改变,所教出来的所谓高材生有一部分仍是自私自利的,他们认为自私是人的本性没有过错,他们认为人生在世就应该为自己谋福利。而对社会,他们没有任何责任,他们只爱自己,认为这就足够了。在之前西安音乐学院的学生药家鑫的案子也可以从一个侧面来反映他的自私,只为了自己能少些麻烦,就残忍的夺去了他人的生命。这虽然很极端,但是也让我们看到了当代部分大学生只顾自己的现状。为此,以兼爱的思想教育学生,使他们从小就意识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到大爱的重要性,从而能够成为关爱他人的公民,对于建设一个和谐安宁的国家,“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是极其有益的。而教育对于国家也将能够起到一个促进国家和平安宁的作用。 二教育内容——重视“实用技能” 在墨子的教育内容中,不仅有道德教育内容,文史知识和逻辑知识,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实用技能的学习。在当时,墨子的教学内容中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有利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虽然在这一教学内容中不乏功利主义的思想,但这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做到“兼爱”,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能在实际中帮助他人,而不是像儒家弟子满口仁义道德,但真正实施却很少能做到实处。这一学习内容,对于当代的教育,也是很有指导意义的。在现在的教育体系中,课本内容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学生学习各种理论的知识,做很多看似联系实际的习题。但是真的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少有学生能够运用书本中的知识,他们只懂得理论。很多学生在初中和高中就学习了很多有关电路的知识,也知道电路的结构,但是绝大部分同学到了大学都还不能自己装一个电灯泡。这也提示我们现代教育中所存在的弊端,没有把实用技术和书本理论很好的联系起来,从而只能培养出一群群的书呆子。为了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我们应该从墨子的理论中借鉴其关于实用技能培养的思想,通过合适的方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增加实用技能的培养。 另一方面,墨子的关于实用技能的培养与当代的职业教育也有很大的联系。在很多人的眼中,职业教育是低等教育,是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才应该接受的教育。所以在选择学校时,除了那些学习成绩差无法上普通高中的同学,几乎没有同学愿意选职业教育学校。他们认为在职

新时代道德教育工作的传统文化教育

新时代道德教育工作的传统文化教育——“弘扬墨子教育思想促进教育适合学生”系列谈(二十五) 蒋振远 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需要深入挖掘和阐发墨家思想。墨子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富有科学和人文精神的优秀文化遗产,蕴含着“施诸四海而皆准,行诸百世而不悖”(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第四章)的普遍真理成分,由于墨子思想的价值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和当代价值。墨子的先进思想、科学理念在新时代德育工作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值得弘扬和继承的内容有: 一、规制的“贤良之士”标准 墨子认为,要建立和谐社会,根本在于贤人治国。必须把有德行、有才能的“贤良之士”,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贤良之士”的标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尚贤》)也就是道德高尚、睿智善辩、博学多才的人,他们才是国家之珍宝和栋梁之材。墨子的这个标准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可谓有异时同工之妙。 二、提出的和谐社会主张 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一直是中国人的追求和梦想。墨子提出了“尚同”思想,即“上下一致、行动统一、和谐有序”的要求。国家如果思想不一致,就会互相矛盾。墨子强调:“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访荐之……”(《尚同上》)也就是上级正确必须服从,上级有错必须提出建议,下边有好的经验,必须积极推广,从而达到上下一致,和谐统一。 三、高擎的“非攻”反战大旗 墨子认为:建立和谐社会,战争是最大的障碍。所以他高举“非攻”反战大旗。针对当时天下诸侯相互攻伐的行径,墨子主张“非攻”而不废除“征诛”。他明确地把侵略——非正义的“攻伐”之战和为民除害——正义的“征诛”之战区别开来。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是当时没有任何诸子可以与墨子相比的。“和平与发展”成为今天世界的主题,科学民主政治在世界地推进,这不能不说是墨子精神的感召。 四、倡导的勤俭节约主张 墨子“非乐”,是反对统治者所享受的淫乐活动。墨子认为,淫乐活动会加重平民百姓的负担。统治者制作乐器,“厚措敛乎万民”;演奏乐器需大批青年男女,这不仅影响生产,还要供给他们美

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尚贤兼爱,非攻交利,大同以容世界——浅论墨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代意义墨子,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出生在一个工匠世家,本是一个善于制造器械的能手。后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但他认为儒家思想所重视的周礼烦琐不容易实行,厚葬既浪费钱财又贫民害事,另立了一个与儒家不同的学派——墨家。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由其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形成的《墨子》一书集中反映了墨子和墨家思想。 《墨子》书中的《兼爱》、《天志》等篇反复提倡“兼相爱”、“交相利”。这是墨子的主要主张。墨子认为当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人与人之间的争夺,使得“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乱者不得治”,成为天下的大害,而战争与掠夺的根源就在于缺失“兼爱”精神。他说:“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必不忠惠,父子不相爱则不孝慈,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所以墨子认为“兼爱”是为天下兴利除害的唯一办法。 墨子的“兼爱”亦为“仁”,把具有“兼爱”精神的人称为“仁人”,与孔子提倡的“仁”字面相同,但具体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异。孔子主张的“爱人”是依照宗法制度的“亲亲”原则,对亲疏不同的人有先后轻重之分。而墨子主张爱无差等,爱无厚薄。 “非攻”就是反对攻伐战争,它是“兼爱”思想在国与国关系上的运用。在墨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割据,战乱频繁,普通百姓对此痛恶不已。因此,墨子提出“非攻”的思想。他指责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都是“攻伐无罪之国”,并且批判其对被侵略国家的“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残酷的战争不仅给被侵略国家带来沉重的灾难,而且对发动战争的国家也是“夺民之用,废民之利”。最终的结局就是两败俱伤。墨子的“非攻”也不是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他也区分进攻战争和防御战争,还区分“伐”与“诛”。他的“非攻”实质上是“非战”、“和平”,这与他的“兼爱”思想是一致的,并且是“兼爱”思想的最集中地体现。 墨子的“尚贤”、“尚同”思想是出于消除战国初期的混乱割据局面提出的政治解决方案。春秋战国之交,大小诸侯国林立。各诸侯国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子民,发动了无数次战争。墨子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提出了“非攻”的解决方法。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制止战争。所以他又从政治用人和政治体制两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即:“尚贤”、“尚同”。

墨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职业教育的启示

墨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职业教育的启示 [摘要]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墨子就开始重视职业教育,这些特点是弥足珍贵的,墨子教育思想中很多闪光的地方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即使在千年之后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仍然适应于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向前发展,文章着重分析了其教育思想所涵盖的五个方面内容,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总结了这些教育思想为我国现实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的理论启示。 [关键词]墨子教育思想;当代职业教育;启示 墨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科学家,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别具特色,被学界誉为在我国率先实行职业教育的第一人。以下从几个方面阐述墨子的教育思想及墨子教育思想对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墨子教育思想的概况 墨子基于“兼爱”这个教育思想,提出了很多独特的教育理念。他身处乱世,看到社会环境对人们思想的重大影响;关注下层社会人民,提倡人人都应平等地接受教育;立说传教,注重实践和创新。在墨子的教育思想中到处都闪现着人性的光芒。 1、一视同仁的平等教育 身逢乱世的墨子深刻观察和体会到社会大环境对人们思想和生活等方面的重大深刻的影响,没有像儒家那样讨论、争辩人性是善还是恶,而是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性形成的影响,提出了独特的“染丝说”。“染丝说”认为人性本没有善恶之分,就像没有染过色的“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己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染丝说”否定了人性先天就有善恶之分,主张不论贵贱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上说王公大人,次说匹夫徒步之士”,同时也肯定了后天教育和环境的重要性,认为人不仅有受教育的可能性,更有受教育的必要性。 墨子主张积极的教育方法,提倡“强说人”。《论语·述而》中记载孔子主张“自行束惰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但是墨子不同意孔子的这个观点,认为讲学授业要积极主动,不能错过传教的机会。孟子曾反对墨子说:“君子共己以待,问焉则言,不问焉则止。譬若钟焉,扣则鸣,不扣则不鸣。”墨子针对这点提出“虽不扣必鸣者也”,主张积极地施教。 通过教育培养“不问出身”的贤士,实施其“兼爱”“尚贤”“节用”等思想和主张,把教育对象扩展到整个社会,是墨子把教育作为实现自己社会理想的一种手段!这里涉及到教育机会的问题,在墨子那里人人有机会接收教育,人人都具有可教性,与当前教育大众化的做法具有相同的道理! 2、德智并重的技能教育 墨子强调德智并重,提出“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认为要实现“兼爱”的社会理想,在人才方面就要培养“兼士”,“兼士”要具有高贵的品格:“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墨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贤才,这是他人才培养的三条标准,也就是要培养品德高尚,能言善辩,有实际操作能力和一技

浅析墨子经济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墨子经济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其政治思想、道德思想和经济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仅选择其经济思想加以论述,介绍了墨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论述了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它的局限性与现实意义。 墨子经济伦理兼相爱交相利生财节用 一、墨子经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墨子,名翟,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墨家学派,曾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纷呈、百花齐放的年代占据显赫地位,与儒家学派分庭抗礼,被同称为“显学”。墨子自称“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①,可见他既不是上层统治者,也不是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他属于当时社会下层的“士”。从历史记载来看,墨子和小生产者接触颇多,不单学会了一些手艺,还懂得农耕,深知下层人民生活的疾苦。因此,墨子的思想是一般小生产阶层利益和要求的反应。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进步非常迅速。土地制度发生有利于生产的变化,农业生产技术广泛改进,农业产量大幅提高。手工业也获得长足发展。这些物质生产的发展又带动了商业的发展。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独立的富商,而且很受社会尊重;到战国时期,商品交换更为兴盛,经商者随处可见。 伴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局面却是日益动荡,战争频繁。在这一时期,旧的政治秩序分崩离析,旧的宗法关系解体,社会政治、经济关系和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奴隶制日趋瓦解,封建制日趋形成。正是这样的时代特征,铸就了墨子的经济思想。 二、墨子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无差等”的社会平等观 在墨子看来,国无大小,人无贵贱。“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②人们在社会经济交往过程中是对等和公平的,“强不执弱,众不劫富,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③。 同时,墨子在“无差等”的基础上,引申出追求平等的社会理想。墨子明确要求打破贵族统治阶级垄断政治、经济的局面,使庶民也有平等参与的权利。他说:“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段予以令。……故当是时,以德就烈,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墨子还批判了儒家“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主张,反对奴隶主贵族利用宗法关系和等级制度垄断富贵爵禄的旧制度。 墨子“无差等”的思想,反映了当时庶民阶级要求实现社会平等的强烈愿望,表达了劳动人民对改变自身社会地位和生活境况的期盼,表述了他理想中的社会关系,可以看成他其他经济思想的前提。

浅谈墨子的教育思想

浅谈墨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的教育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朵奇葩,是古代教育思想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有很多值得认真研究的精髓。对其进行探讨,对发展和完善今日的教育理念,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墨子教育思想的出发点 墨子所处是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战国时代, 当时诸侯纷争,社会动荡,是所谓“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的局面。如何制止征战,安定政治,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是当时思想家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墨子,作为一个更加接近于下层劳动者的士人,认为当时社会之所以出现如此混乱的状态,是因为人们都“不相爱,交争利”。他说:“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墨子·鲁问》,以下引《墨子》只注篇名)。因此,墨子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能平等爱人、兼爱天下的“兼士”,“以兼易别”,从而达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下》)的目的,使“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尚同下》)。 二、墨子教育思想的特点 1.墨子十分重视因材施教。他认为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爱好与志趣进行教学。他的“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耕柱》)说的就是依教育对象的材质而施教的意思。他说:“夫知者,亦必量力所能至”(《公孟》),又说:“子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大取》),指的也是按学生的知识能力施教。如《公孟》载“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虽“身体强良,思虑徇通”,但他不具有从政潜能,故墨子仅使其“随而学,而没有把“吾将士子”的许诺付诸实际。 2.特别强调言行的一致。认为学要落实到行,突出了墨子的实践观念。他在《修身》中讲到:“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就是说学要以行为本,学要致用。他主张评价一个人要“合其志功而观焉”(《鲁问》),认为“言义而弗行,是犯明也”(《鲁问》)。 3.持积极的教育方法,主张“强说人”。认为儒家的“不扣则不鸣”的方法很消极,会错过教育时机。假如“不强人说”,则“人莫之知也”(《公孟》)。因此,即

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热点领域与展望

摘要:为完善我国职业教育思想领域的研究,以中国知网作为文献数据来源,利用 Bicomb软件及SPSS软件,绘制了从中国知网查询到的520篇(2000-2017年)有关职业教育思 想的文献热点知识图谱。结果表明,新世纪以来国内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主要围绕民国时期职 业教育思想、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创新背景下职业教育思想、现代职业教育视域下中外名家职 业教育思想当代价值、基于普职关系的职业教育思想等方面进行研究。当然,我国职业教育思 想研究还需要在加强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背景下职业教育思想内容研究、深化多学科交叉视 域下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注重国内外职业教育思想比较研究、促进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方法综合 运用与转型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以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愈加完善和成熟,更好地指引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共词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154(2018)04-0042-07 *基金项目: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立项课题《弘扬工匠精神研究》(编号:18VSJ86)。 作者简介:王羽菲(1994-),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祁占勇(1978-),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 收稿日期:2018-04-18 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热点领域与展望* 王羽菲祁占勇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 进入新世纪,教育领域作为社会子系统,大量研究 成果的涌现使其呈现出日益繁荣的景象,为社会发展 注入了原动力。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政治的变 革、文化的传承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凝练出了这 一时代的精华产物。在教育思想的研究过程中,职业 教育思想研究是该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理清当 前国内对职业教育思想的研究现状,对于澄清对职业 教育认识、探究职业发展教育规律、解决职业教育发展 的相关问题都有着重要价值。由此,有必要对当前国 内教育思想研究进行系统地梳理和思考,以进一步明 确现有的研究热点、发掘未来的研究课题。研究基于 共词分析及数据可视化理论与方法,对2000-2017年 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现状与研究热点之 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量化分析,旨在揭示职业教育思 想研究的热点领域以及相对比较薄弱的领域,从而为 职业教育思想的蓬勃发展提供有效参考和可靠支持。 一、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来源 研究以“中国知网”的文献为资料来源,选定“高级 检索”,以篇名为检索条件,将其设定为“职业教育思 想”,期刊年限设为“2000-2017年”,期刊类别为“全部 期刊”,共获得相关文献552篇(检索时间为2018年4 月9日)。同时,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研究性甄别与筛 选,去除专访、学术通知等非研究型文献共32篇,共得 到520篇有效文章。除此之外,对关键词进行标准化 加工处理,如将“职教”“职业技术教育”合并为“职业教 育”,“陶先生”“陶行知先生”统一为“陶行知”等,从而 得到本文研究资料。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关软件进行数 据处理,主要对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以期梳理进入新 世纪以来国内学术界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的基础现状 和发展方向。 (二)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选择Bicomb共词分析软件与SPSS23.0 统计软件。Bicomb软件的基本操作步骤为:第一,选 取研究资料;第二,收集与整理资料,将收集到的文献 转化为ANSI编码的文本供Bicomb识别;第三,进行关 键词统计;第四,提取统计结果;最后,导出共词矩阵并 进行分析解读。[1] 理论探讨 42

墨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墨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中国文化概论》 学生姓名:李永宾 教师姓名:敖依昌教授 学院: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环境工程 学号: 电话: 中国重庆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 二零一一年五月

摘要 墨家学说,博大精深。其自然科学方面的成果,具有普遍真理性;其社会学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其“十论”,即墨家十大政治主张,充分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与需求。我们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墨学比儒学具有更积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精华更多。 关键词:墨家学说、社会伦理道德、政治道德理想、消费观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礼崩乐坏”、“邪说暴行”不断发生的动荡、无序时代。正是在这样一个动荡、无序乃至无道的社会里,刚刚觉醒的士人群体从各自不同的理想和愿望出发,自觉担当起“救世”的重任。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宗旨,以兴邦治国、救世济民为己任,“以自苦为极”节俭用度,为平民利益而奔波。墨学兴盛了两个多世纪后,便骤然沉寂,在两千年的漫漫长夜中,它几乎被人们遗忘,然而,似乎是在忽然之间,它又迅速复苏,形成了墨学研究的热潮。这充分显示了墨家学说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其对当今社会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兼爱”、“非攻”与当代社会伦理道德 “兼爱”借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主张“人类之爱”,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类似基督教式的博爱思想。 这在封建专制社会里显然是一种极富乌托邦色彩的社会理想。墨家倡导的兼爱思想是在批判“交相恶”的社会现状中展开的。墨子深恶痛绝地揭露了当时“国之与国相攻,家之与家相篡,人之与人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兹孝,兄弟不和调”的残酷现实。认为这种“交相恶”现象的产生,源于彼此间的“不相爱”,即“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人独爱其身,不爱人之身”。而天下之人彼此皆不相爱是导致全社会“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的最大祸害。 他认为,解决这个最大祸害的根本办法就是要倡导并推行“兼相爱、交相利”,即要努力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以此达到“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的良治状态。 墨子的兼爱思想还表现在他的民生关怀上,他主张“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若饥则得食,寒则得衣,乱则得治,此安生生。”他认为只要大家都抱有一颗博爱之心,就能实现“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的社会理想。 墨子的兼爱思想是他整个社会理想的核心,他的“尚同”、“非攻”等主张都只是其兼爱思想的拓展,或是为实现兼爱理想而采取的手段。墨子的兼爱思想体现了战国时期普通百姓对构建平等和谐社会秩序的理想追求与向往,尽管他主张的这种不分人我、不别亲疏、没有差等的爱在专制等级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仍不失为一幅极具吸引力的社会蓝图。[1] 承认兼爱是在阶级社会里不能实现的社会理想,却不能否认其价值和意义,比如共产主义也是在阶级社会里不能实现的社会理想,但它却是我们为之奋斗的壮丽事业。当然兼爱不能和共产主义相提并论,但作为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它在中国历史上曾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而在我们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今天,它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2] 如果现代社会中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都能遵循‘兼相爱、交相利’的普遍伦理理则,世界将变得更加安宁、祥和与美好。 二、“尚贤”与“尚同”的政治道德理想 墨子认为,贤良之士是国家治理的根基,统治者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聚集贤良之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