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律诗的格律、平仄讲解

律诗的格律、平仄讲解

律诗的格律、平仄讲解
律诗的格律、平仄讲解

律诗的格律

(一)诗体

古代诗体的分类,是个错综复杂的问题。今按一般的分类方法,将其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又叫“古诗”、“古风”。初唐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唐代开始出现“近(今)体诗”,但不是说唐代以后的诗都叫“近(今)体诗”,诗人摹仿古体诗所写的作品也是“古体诗”。

划分“古体”还是“近体(今体)”,不是以时间为界线的,而是根据诗体。古体诗不讲究格律。近体诗是初唐才定型的一种讲究格律的诗体。相对于古已有之的诗体,唐代人把新近定型的讲究格律的诗叫做“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律诗”。有了“近体诗”这个名称,原来的那种不讲究格律的诗体就被称为“古体诗”了。所以,虽然先有古体诗,但是“古体”这个名称却出现在“近体”这一名称之后。而且,近体诗成熟以后,还有人仍在创作古体诗。

古体诗与近体诗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从诗的句数上看,古体诗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少的可以只有二、三、四句,多的可达百句以上。律诗一般是八句,少于八句的只能是四句,那叫“绝句”,又叫“律绝”;多于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从理论上说可以无限长,但无论多长,都必须是偶数句。

第二,从每句诗的字数上看,古体诗每句的字数没有严格限制,一般是五、七言,但也有一、二、三、四、六、八、九、十一等字数的情况;句与句之间的字数更没有规定。律诗一般只有五言或七言,而且同一首诗每句的字数必须相等。

第三,从诗的押韵情况看,虽然都是要押韵的,但是,古体诗的用韵比较灵活,没有严格要求,可以句句押韵,也可以隔句押韵;可以隔一句,也可以隔几句;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可以整首诗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换韵;而且,古体诗所押的韵是依口语实际的语音。也正因为这样,古体诗在音韵研究上具有较高价值。律诗押韵要求比较严格,一般只押平声韵;韵脚一般在偶数句末尾,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其他奇数句都不得入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律诗的用韵严格按照韵书(《唐韵》、《广韵》、《平水韵》等),否则科举考试便不会被录取。因为律诗是按韵书规定来选韵脚字的,有时,实际语音已与前代韵书不同了,而写律诗却只能按韵书押韵,因此,律诗并不一定是实际语音的反映,所以对于研究当时的语音,价值就低些。也正因为实际语音与前代韵书之间有差异,所以后代也在不断对韵书进行修改,规定某两个或几个韵“同用”,这种“同用”反映的就是语音的演变。

第四,从平仄情况看,古体诗对字的平仄没有要求,可平可仄。律诗对字音的平仄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同一句内平仄要相间隔,尤其是在节奏点上的字,该平的一般不用仄,该仄的一般也不用平声,如果不得已“拗”了(即违反了平仄规则),有时还要加以补救;律诗同一联内出句和对句平仄要求相对,两联之间(即上一联的对句跟下一联的出句之间)平仄要相粘。

第五,从对仗情况看,古体诗对对仗没有要求,可对可不对。律诗一般要求中间两联用对仗,首尾两联不对;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中间其他联都要求对仗。

顺便说一下,我们平时一般所讲的“古诗”这一名称,是按时间来分的,泛指“五·四”以前的诗,这里面既有“古

体诗”,也包括“律诗”,跟我们上面所讲的按诗体划分所称的“古诗”是不一样的。为了避免这种歧义,一般把古代的不讲究格律的诗称作“古体诗”。

(二)律诗的押韵

律诗的押韵比较严格,它规定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而其他奇数句(三、五、七)不得入韵,韵脚字都在偶数句的最末一个字上,且一韵到底,中途不得换韵。律诗一般只押平声韵,就是说,偶数句结尾的字必须是平声字。

律诗是古代科举考试必考科目,所以对韵脚字规定非常严格,只能押本韵(即韵书中同一韵部的字相押韵),不许通韵(即相邻韵部的字相押。相邻的韵部之间语音比较接近),否则就算是“出韵”(又叫“落韵”)。“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科场中,诗“出”了韵,无论诗意怎样高超,只好算不及格。所以,古人写律诗宁可避免“险韵”,也不能出韵。韵书中各韵所包括的字数多寡不同,有些韵部包括的字很多,可供选择的范围广些,就叫“宽韵”;有的韵部包括的字少,写诗时可供选择的范围很窄,这种韵就叫“窄韵”,或叫“险韵”,意思是说容易出韵,很危险。

在唐代,即使是首句,如果入韵,就得用本韵。到宋代,出现了入韵首句用邻韵的现象,而且形成风气,于是首句押邻韵就不再被视为“出韵”,而是称作“借韵”,有人又称之为“衬韵”。如:

苏舜钦《独游辋川》

行穿翠霭中,

绝磵落疏钟。

数里踏乱石,

一川环碧峰。

暗林麋养角,

当路虎留踪。

隐逸何曾见,

孤吟对古松。

(这首诗是按《平水韵》来押韵的,首句“中”字是冬韵,其他韵脚字:钟、峰、踪、松都是东韵。冬衬东。)押韵最大的忌讳是用“重韵”,即在同一首诗用了两个相同的字作韵脚。

还有几个术语要解释一下:

1.限韵

“限韵”就是规定写诗必须用某韵,或者先给出一个字,规定只许用这个字所在的韵部里的字来押韵。

2.和韵

“和韵”,又叫“次韵”、“步韵”,指应和、回答别人时,采用别人诗作所用的韵部来作诗押韵。

3.迭韵

“迭韵”是指用自己前面一首诗的原韵再作诗,即自己和自己的诗。

(三)平仄规律

1.同一句中平仄要间隔

律诗一般是五言或七言,七言是在五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五言又是在四言的基础上发展来的。所以,我们先来说说四言的平仄情况如何。

汉语中一般两个汉字构成一个音步,同一音步的两个汉字的平仄一般是一样的,而音步与音步之间平仄要变化。就四言来讲,如果前一个音步是“平平”,则后一个音步当作“仄仄”,这样平仄间隔开,就会抑扬顿挫。

一个音步的两个音节中,第二个音节是重心,第一个音节可以不讲究。就四言来讲,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是重心,这两个字的平仄必须不同。四言的通常的平仄格式是:○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加圈号的表示可平可仄。

五言就是在四言的基础上再加一个音步(这个音步只有一个音节,或说只有一个字),加的原则是:“平”起加“平”,“仄”起加“仄”。加的位置,可以是在四言的两个音步之后,如: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也可以加在四言的两个音步之间,如: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四种情况也就是五言律诗的四种平仄规律。

七言是在五言的开头再加上与五言第一个音步平仄相反的音步(两个音节构成),即平起加仄,仄起加平,如: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四种情况也就是七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

2.对和粘

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首律诗四联,自上往下依次是首联(又叫起联)、颔联、颈联、尾联。每一联的上一句叫“出句”,下一句叫“对句”。

“对”,指律诗同一联的出句和对句要求平仄相对(即相反)。如: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出句是仄收的,与对句可以形成完全的“对”;出句是平收的,对句与它就不能形成完全的“对”,因为律诗要求押平声韵,也就是说,偶数句(即对句)结尾的字必须是平声。如: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收的如: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收的如: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粘”,指为了使每联不是简单重复,律诗要求联与联之间要相粘,即上一联的对句(即二、四、六三句)与下一联的出句(即三、五、七三句)的第二字、第四字的平仄要相同(五言),或第二、四、六字的平仄相同(七言)。如:

1.仄起仄收的

2.平起仄收的

3.平起平收的

4.仄起平收的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的如:

1.平起仄收的:

2.仄起仄收的:

3.仄起平收的:

4.平起平收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分析两首律诗的平仄:

寇准《春日登楼怀归》

高楼聊引望,平平平仄仄

杳杳一川平。仄仄仄平平

野水无人渡,仄仄平平仄孤舟尽日横。平平仄仄平荒村生断霭,平平平仄仄古寺语流莺。仄仄仄平平旧业遥清渭,仄仄平平仄

沉思忽自惊。平平仄仄平

温庭筠《题李处士幽居》

水玉簪头白角巾,仄仄平平仄仄平瑶琴寂历拂轻尘。平平仄仄仄平平浓阴似帐红薇晚,平平仄仄平平仄细雨如烟碧草新。仄仄平平仄仄平隔竹见笼疑有鹤,仄仄平平平仄仄卷帘看画静无人。平平仄仄仄平平南窗自有忘机友,平平仄仄平平仄谷口徒称郑子真。仄仄平平仄仄平

“忘”字在中古有平、去二音,此处读平声。

“失对”,即不合乎“对”的规律;“失粘”,即不合乎“粘”的规律。

古人的格律诗中,真正“失对”的少见,如: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阙题》)

从此洛阳社,吟咏属书生。(刘禹锡《送河南皇甫少尹》)

落潮洗鱼浦,倾荷枕驿楼。(储光羲《京口送别汪四谊》)

且喜河南定,不问邺城围。(杜甫《忆弟》)

七言失对的例子非常难找,杜甫的《卜居》有人以为是“失对”,其实应该看成古体诗:

杜甫《卜居》

浣花溪水水西头,仄平平仄仄平平,

主人为卜林塘幽。仄平仄仄平平平。

已知出郭少尘事,仄平仄仄仄平仄,

更有澄江销客愁。仄仄平平平仄平。

无数蜻蜓齐上下,平仄平平平仄仄,

一双鸂鶒对沈浮。仄平平平仄平平。

东行万里堪乗兴,平平仄仄平平仄,

须向山阴入小舟。平仄平平仄仄平。

头两句有人说是失对,其实这是一首古体诗,三平调是其特征。

古人“失粘”的情况,初唐、盛唐是有一些的,如:

陈子昂《送著作佐郎催融等从梁王东征》

金天方肃杀,平平平仄仄,

白露始专征。仄仄仄平平。

王师非乐战,平平平仄仄,(失粘)

之子慎佳兵。仄仄仄平平。

海气侵南郡,仄仄平平仄,

边风扫北平。平平仄仄平。

莫卖卢龙塞,仄仄平平仄,(失粘)

归邀麟阁名。平平仄仄平。

杜甫《咏怀古迹之二》

揺落深知宋玉悲,仄仄平平仄仄平,

风流儒雅亦吾师。平平仄仄仄平平

怅望千秋一洒泪,仄仄平平仄仄仄,(失粘)

萧条异代不同时。平平仄仄仄平平。

江山故宅空文藻,平平仄仄平平仄,

云雨荒台岂梦思。仄仄平平仄仄平。

最是楚宫俱泯灭,仄仄平平仄平仄,

舟人指点到今疑。平平仄仄仄平平。

中唐以后,失粘的现象渐少,乃至于没有了。

3.拗救

凡不合乎平仄规律的字都叫“拗”,就是说,在该用仄声的地方用了平声字,或者是在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字,就是“拗”。

所谓“救”,是说某一句有个字“拗”了,诗人会在本句别的地方或对句相应的地方再“拗”一次来救前面的“拗”。具体地说,就是前面一个字该用平声的而用了仄声,那么在后面该用仄声的地方改用平声;或者是在前面该用仄声的而用了平声,那么在后面该用平声的地方改用仄声,也可以看作是“负负得正”吧。

可是事实上,前人并不是对每一个字的平仄同样看重的。对于“拗”了的字,有的字诗人并不去救它,而有的字却必须要救。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拗救”。

① 本句自救

本句自救就是同一句中拗两次。

a.“孤平”拗救

每个音步的第一个音节不是重心,所以它的平仄一般是不太重要的,拗了诗人一般可以不救。但如果五言“平平仄仄平”的第一个字拗了,变成“仄平仄仄平”,古人称之为“犯孤平”,意思是说,除了韵脚平声,句中就只剩一个平声字。“犯孤平”是律诗的大忌,所以,在这种句式里,如果第一字不得已用了仄声,拗了,诗人就一定要去救。救的办法是把第二个音步的第一个字(不是音步的重心),也就是全句的第三个字由仄声改成平声,变成“仄平平仄平”,这样一来,除了韵脚字,还有两个平声,就避免了“犯孤平”。“孤平”的拗救是在同一句中进行的,所以就叫“本句自救”。如:

刘禹锡诗:三秀悲中散,仄仄平平仄

二毛伤虎贲。平平仄仄平

“三”字虽然拗了,可以不救。“二”字拗了,就必须救;本来“伤”这个位置因为不在重心,是可平可仄的,现在为了救“二”这个拗,它就只能是平声了。再如:

刘禹锡诗:沈约台榭故,仄仄平平仄

李衡墟落存。平平仄仄平

“榭”字是音步重心,拗了,必须救,详下文。“李”字拗了,如果不救,就“犯孤平”了,“墟”字也拗了,就是为了救“李”字。

就七言诗来讲,如果“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个字拗了,变成“仄仄平平仄仄平”,也是犯了“孤平”,诗人会把第五个字改成平声来救“孤平”,变成“仄仄平平仄仄平”。如:

苏东坡诗:野桃含笑竹篱短,平平仄仄平平仄

溪柳自摇沙水清。仄仄平平仄仄平

“野”、“含”、“竹”三个字都不在音步的重心,拗了可以不管。“溪”字的平仄也是不管的;“自”拗了,如果不救,就是犯孤平,所以必须要救;本来“沙”这个位置是可平可仄的,现在为了救“自”,那就只能用平声了。再如:陆游诗:一身报国有万死,平平仄仄平平仄

双鬓向人无再青。仄仄平平仄仄平

“一”和“有”不是重心,可平可仄;“万”这个位置是重心,本该是平声,作者不得已用了个仄声字,拗了,这是必须救的,留待下面再讲。“双”是可以不管的。“向”字拗了,如果不救,就犯了“孤平”,所以必须救;“无”这个位置本来是可平可仄的,现在为了救“向”,就只能是平声了。(“无”还有个作用就是又救了出句的“有万”两个字,尤其是“万”字。)

b.特拗

五言“平平平仄仄”,第三字是音步重心,如果拗了,作“平平仄仄仄”,诗人都会去救的,办法是将下一音步的非重心的音节再拗一次,作“平平仄平仄”。如:

杜甫诗:何时倚虚幌,平平平仄仄

双照泪痕干。仄仄仄平平

“倚”的位置是音步重心,该作平声,现在拗了,必须救,把下一音步的非重心的音节再拗一次。

欧阳修诗:依依半荒苑,平平平仄仄

行处独闻蝉。仄仄仄平平

“半”的位置是音步重心,该作平声,现在拗了,必须救;“荒”的位置本可平克仄,为救“半”字就只能用平声了。

七言就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的第五字拗了,作“仄仄平平仄仄仄”,诗人会将第六字再拗一次,作“仄仄平平仄平仄”。如:

陆游诗:已把痴顽敌忧患,仄仄平平平仄仄

不劳团扇念寒灰。平平仄仄仄平平

“敌”的位置本该平,现在拗了,必须救;“忧”的位置本可平可仄,现在为救“敌”救只能做平声了。

徐铉诗:若许他时作闲伴,仄仄平平平仄仄

殷勤为买钓鱼船。平平仄仄仄平平

“作”的位置该是平声,现在拗了,必须救;“闲”的位置本可平可仄,现在为了救“作”,就只能用平声了。

五言的“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如果拗了,作“仄仄平平平”;七言的“平平仄仄仄平平”的第五字拗了,作“平平仄仄平平平”,结尾连续三个“平”,就成了所谓“三平调”,这在律诗中是要尽量避免的。也见到有拗救的情况。如:

孟浩然:八月湖水平,仄仄仄平平

涵虚混太清。平平仄仄平。

只是结尾“平仄平”一般是古体诗才有,所以律诗尽量避免。

② 对句救

“对句救”有两种情况:一是指出句的不是音步重心的某个字拗了,在对句的同样的位置(即非重心音节)再拗一次以补救。在唐代,五言诗“仄仄平平仄”的第三个字如果拗了,诗人可以不救;如果要救,本句的后两个字都是不能改的,办法是将对句“平平仄仄平”的第三个字也拗了,作“平平仄仄平”。如:

王维诗:落日鸟边下,仄仄平平仄

秋原人外间。平平仄仄平

“鸟”字拗了,“人”字救。

就七言诗来讲,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字拗了,诗人可以不救;如果要救,办法是将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五个字也拗了,作“仄仄平平仄仄平”。如:

李嘉佑诗:谁言宰邑化黎庶?平平仄仄平平仄

欲别云山如弟兄。仄仄平平仄仄平

“化”字拗,“如”字救。

“对句救”的第二种情况是指出句音步重心的字拗了,那是必须要救的;救的时候不能将对句音步重心的字也拗了,而只能是将对句相同一个音步上非重心的那个字也拗了。或者出句某一音步的两个字都拗了,当然是要救的;救的时候也只是将对句同一音步的非重心音节再拗一次,而不是将对句同一音步的两个音节都拗了。如:裴迪诗:有法知不染,仄仄平平仄

无言谁敢酬?平平仄仄平

“不”字拗了,必须要救,就将对句的第三个字再拗一次;“谁”这个位置,本来是可平可仄的,现在为了救“不”,就只能用平声了。

再如孟浩然诗:落日池上酌,仄仄平平仄

清风松下来。平平仄仄平

“上”字是音步重心,拗了,必须救;“松”字的位置本可平可仄,为救“上”就只能作平声了。

再如苏舜钦诗:数里踏乱石,仄仄平平仄

一川环碧峰。平平仄仄平

出句的“踏”、“乱”二字皆拗,对句的“环”救了对句的两个字;同时“环”还救了本句的第一个字“一”,否则就犯了“孤

平”。

再如周紫芝诗:池面过小雨,仄仄平平仄

树腰生夕阳。平平仄仄平

“池”字的拗,可以不管。“过”、“小”两个字拗了,必须救;“生”字救了出句的两个字;同时“生”字又救了本句的“树”字,否则就犯“孤平”了。

就七言来讲,就是五、六两个字拗了,在对句的第五个字上来救。如:

许浑诗:溪云初起日沈阁,平平仄仄平平仄

山雨欲来风满楼。仄仄平平仄仄平

“初”字的拗,可以不管。“日”字拗了,救的办法是将对句同样位置上的仄改为平,“风”字就救了“日”;同时“风”字还救了本句的“欲”,否则就犯了“孤平”。“山”字平仄不论。

再如薛能诗:三秋木落半年客,平平仄仄平平仄

满地月明何处砧。仄仄平平仄仄平

“半”字拗,对句的“何”字救了;“何”字同时又救了本句的“月”字,否则就“犯孤平”了。

再如陆游诗:一身报国有万死,平平仄仄平平仄

双鬓向人无再青。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的第一个字是不论的。出句的五、六两个字拗了,是必须要救的,对句的第五字“无”就救了它们;同时它还救了本句的“向”字,否则就“犯孤平”了。

再如杜牧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平平仄仄平平仄

多少楼台烟雨中。仄仄平平仄仄平

“八”、“十”二字拗,“烟”字救。

③ 避免“三平调”

五言“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是可平可仄的,所以它如果作了“平”,即“平平仄仄平”,一般是不救的;而且也无法在本句救,因为第四字和第五字都是重心,是不能改的;又不能在对句救,对句本该是“仄仄仄平平”,对应位置上的字实际是音步重心,本就不能改的;如果把同样位置上的“仄”改作“平”,就成了“仄仄平平平”,就成了“三平调”,而“三平调”是古体诗常见的句式,律诗必须避免,所以也就不能在对句去救出句第三字的“拗”。就七言来讲,那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五字拗了,本句无法救,对句也无法救;若救就成了“三平调”,所以也是不救的。

五言的“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的第五字是很少会拗的,因为拗了就成了三平调了,这是律诗必须避免的。

附:辨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对律诗格律的一种粗浅的看法。

所谓“一、三、五不论”,是说七言的第一、三、五三个字(就五言来说,就是第一、三两个字)的平仄是可

以不限的。七言的第一个字确实是不论的;七言的第三字和第五字(五言的第一字和第三字)有时可以不论,有时也是讲究的。具体分析如下:

在“平平仄仄平平仄”(五言的“仄仄平平仄”)中,一、三、五(五言的一、三)字的平仄确实是可以不论的。

在“仄仄平平仄仄平”(五言的“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当然不论;第三字(五言的第一字)如果用了仄声而又未救,那就犯孤平了,必须在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上救,这样一来,本句中七言的第三和第五字(五言的第一和第三字)就不是完全不论的了。

在“仄仄平平平仄仄”(五言的“平平平仄仄”)中,第一、三两个字(五言的第一字)可以不论。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是音步重心,如果拗了,那是必须救的;对句无法救(会形成“三平调”),只能在本句后一音步去救,形成所谓“特拗”,即作“仄仄平平仄平仄”(五言作“平平仄平仄”)。既然拗了必须救,当然就不能看做“不论”了。

在“平平仄仄仄平平”(五言的“仄仄仄平平”)中,第一、三两个字(五言的第一字)可以不论;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如果作平声,结尾就成了“三平调”,这是律诗所不允许的,可见在这种句式里,七言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也不是不论的。

因此,“一、三、五不论”的说法是很不全面的。

所谓“二、四、六分明”,是说七言的第二、四、六三个字(就五言来说,就是第二、四两个字)的平仄是不能有变化,该平就平,该仄就仄。要说这些字不是“不论”,那是正确的,尤其是七言的第二、四两个字(五言的第二个字),都是音步重心,当然平仄“分明”,即该平就平、该仄就仄的;要说七言的第六字(五言的第四字)不能有变格,那就太绝对了。七言的第六字(五言的第四字)不一定都是音步重心,如果不是重心,也是可以不论的,如“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的第六字(五言的第四字);如果是重心,当然要论了,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六字(五言的第四字)一般是不会拗的。如果不得已拗了,七言的“平平仄仄平平仄”(五言的“仄仄平平仄”)实际写成“平平仄仄平平仄”(五言作“仄仄平平仄”),第六字(五言的第四字)拗了,只要在对句中救了也是允许的;“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六字(五言第第四字)是不会拗的,因为它的对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无法把第五字“仄”改成“平”,否则就形成“三平调”了。

可见,“二、四、六分明”也不是绝对的。

4.对仗

对仗又叫对偶。它本不是律诗特有的,但律诗对对仗的要求更为严格。律诗的四联中,中间两联一般要求用对仗。使用对仗可以在诗体结构上造成一种对称的美。

对仗的两句,除了要求字数相等,还要求句型要一致,两句中相对应位置上的词的词性要相同、字的平仄要相对。

根据相对的两句的具体情况,一般把对仗分为“工对”(又称“严对”)和“宽对”两种。

(1)工对

“工对”要求上下两句中对应的词语不仅词性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值对数量值等),而且相对应的词所表示的事物是属于同一小类(即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人事对人事、专名对

专名、颜色对颜色等)。如:

王维《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2)宽对

“宽对”只是对应的词的词性和它所表示的事物的大类相同(如天文可以对地理、动物可以对植物等)。如:元稹《早归》:春尽晓风微,凌晨带酒归。

远山笼宿雾,高树影朝晖。

饮马鱼惊水,穿花露滴衣。

娇莺似相恼,含啭傍人飞。

还有几种特殊的对仗技巧,略作介绍。

(1)借对

借对时利用汉字的一字多义或二字同音的特点而构成的对仗。可分为借义对和借音对两种情况。

a.借义对

借义对是利用汉字的多义性特点而构成的对仗。一字有甲乙两义,诗句中表甲义,而借其乙义来形成对仗。如: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唐孟浩然《归终南山》)

“青阳”是春的别名,这里的“青”并不是表示颜色的,可是诗人却用“青”的青色之义,跟出句的“白发”构成对仗。

世间好物黄醅酒,天下闲人白侍郎。(唐白居易《尝黄醅新酎忆微之》)

“白侍郎”的“白”是姓氏,诗人却用它的白色之义与出句的“黄”构成对仗。

b.借音对

借音对是利用汉语的同音现象构成的一种对仗。如:

若听清猿后,应多白发生。(唐马戴《送人游蜀》)

因为“清”与“青”同音,借“青”与“白”相对。

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唐张乔《试月中桂》)

“下”与“夏”同音,借“夏”与“秋”相对。

(2)流水对

普通的对仗,出句和对句是并行的,所以,两句的位置如果互换,意思是不受影响的。流水对实际上是诗人把一句话分成两句,出句与对句在意思上是相承而连贯,两句的位置是不可以互换的,必须联系起来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字面上,出句跟对句又形成对仗。如:

纵被微云掩,终能永夜清。(唐杜甫《天河》)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唐李白《春思》)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五言律诗的平仄

五言律诗的平仄 五言律诗的平仄 律诗必须讲究平仄,这可以说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使用平仄的规则,一直影响到后来的词、曲。在五言律诗中,平仄只有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就是:仄仄平平仄a,仄仄仄平平 A。平平平仄仄 b,平平仄仄平 B。 每句后的英文字母表示每种格式:a、A都是仄头(仄声开头),b、B都是平头(平声开头)。有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仄起式仄仄平平仄 a,平平仄仄平 B。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 a,平平仄仄平 B。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 A。 季秋苏五弟缨江楼夜宴 [唐] 杜甫 对月哪无酒,登楼况有江。听歌惊白发,笑舞拓秋窗。尊蚁添相续,沙鸥并一双。尽怜君醉倒,更觉片心降。 从军行 [唐]杨炯烽火照五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云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平起式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 a,平平仄仄平 B。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 a,平平仄仄平 B。春日登楼怀归 [宋] 寇准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答白刑部闻新蝉 [唐] 刘禹锡 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晴清依露叶,晚急畏霞天。何事秋卿咏,逢时亦悄然。 一、三、五、七这四个出句开头两个字如果是平头,那么二、四、六、八四个对句开头两个字就必须是仄头;出句如果是仄头,对句就必须是平头。这叫做“对”。律诗共八句,出句和对句合称为一联。一共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上一联的对句如果是平头,,下一联的出句必须也是平头;上一联的对句如果是仄头,下一联的出句必须也是仄头。这叫做“粘”。五言排律是五言律诗的延长,五言律绝是五言律诗的减半,因此,五言排律或五言律绝都只要依照五言律诗的平仄,不违反“粘”“对”的规则就可以了。

律诗的平仄

【第四节律诗】 一、律诗的平仄 平仄,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有一套固定的平仄格式,八句的每一句的每一个字,该平该仄,都必须逐字讲究。用字不合平仄格式,就不是律诗。这种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五言律诗只有四种平仄格式,七言律诗也只有四种平仄格式。 (一)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种句型,如下: (1)仄仄平平仄(2)平平仄仄平 (3)平平平仄仄(4)仄仄仄平平 (二)七言的平仄 和五言一样,七言也只有四种句型,如下: (1)平平仄仄平平仄(2)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平平平仄仄(4)平平仄仄仄平平 (二)七律的平仄 (1)仄起不入韵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十六唐) 仄仄平平平仄仄,剑外忽传收蓟北,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初闻涕泪满衣裳。cháng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却看妻子愁何在,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漫卷诗书喜欲狂。kuáng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白日放歌须纵酒,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青春作伴好还乡。xiāng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即从巴峡穿巫峡,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便下襄阳向洛阳。yáng * “看”在这里作平声。 (2)平起不入韵式 野望杜甫(十三豪) 平平仄仄平平仄,西山白雪三城戍,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南浦清江万里桥。qiáo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海内风尘诸弟隔,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天涯涕泪一身遥。yáo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惟将迟暮供多病,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未有涓埃答圣朝。cháo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跨马出郊时极目,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不堪人事日萧条。tiáo (3)仄起入韵式 书愤陆游(十四寒) 仄仄平平仄仄平,早岁那知世事艰?jiān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中原北望气如山。shān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楼船夜雪瓜州渡,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铁马秋风大散关。guān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塞上长城空自许,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镜中衰鬓已先斑。bān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出师一表真名世,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千载谁堪伯仲间?jiān (4)平起入韵式 贫女秦韬玉(十六唐) 平平仄仄仄平平,蓬门未识绮罗香,xiāng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拟托良媒益自伤。shāng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谁爱风流高格调,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共怜时世俭梳妆。zhuāng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敢将十指夸针巧,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不把双眉斗画长。cháng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苦恨年年压金线,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为他人作嫁衣裳。sháng 三、律诗平仄的变通 律诗的平仄格式要求严格,但也有灵活性,在一定条件下,有的地方也可以变通。细心的朋友也许不难发现,在前面所举的例子中,平仄关系都与要求不一致,难

诗词平仄详细

十六字令 词例:[元]周晴川 眠, △, 月影穿窗白玉钱。 ◎ ● ◎ ○ ● ● △。 无人弄, ◎ ◎ ●, 移过枕函边。 ◎ ● ● ○ △。 说明:十六字令,又名《苍梧谣》、《归字谣》,单调十六字,三平韵。捣练子 词例:[南唐]李煜 深院静, ○ ● ●, 小庭空, ● ○ △, 断续寒砧断续风。 ◎ ● ◎ ○ ● ● △。 无奈夜长人不寐, ◎ ● ◎ ○ ○ ● ●, 数声和月到帘栊。 ◎ ◎ ◎ ● ● ○ △。 说明:《捣练子》又称《捣练子令》,单调廿七字,三平韵。 忆江南 词例:[唐]白居易 江南好, ○ ◎ ●, 风景旧曾谙。 ◎ ● ● ○ △。 日出江花红胜火, ◎ ● ◎ ○ ○ ● ●, 春来江水绿如蓝。 ◎ ○ ◎ ● ● ○ △。

能不忆江南? ◎ ● ● ○ △。 说明:《忆江南》又名《望江南》、《梦江南》、《望江梅》、江南好等,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北宋起开始有双调,实际不过是将单片重复而已。 忆王孙 词例:[宋]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 ◎ ○ ◎ ● ● ○ △, 柳外楼高空断魂。 ◎ ● ◎ ○ ◎ ● △。 杜宇声声不忍闻。 ◎ ● ◎ ○ ● ● △。 欲黄昏, ● ○ △, 雨打梨花深闭门。 ◎ ● ◎ ○ ◎ ● △。 说明:《忆王孙》,单调三十一字,五平韵,句句用韵,亦有将单片重复做双调者。 如梦令 词例:[宋]秦观 遥夜月明如水, ◎ ● ◎ ○ ○ ▲, 风紧驿亭深闭。 ◎ ● ◎ ○ ○ ▲。 梦破鼠窥灯, ◎ ● ● ○ ○, 霜送晓寒侵被。 ◎ ● ◎ ○ ○ ▲。 无寐! ○ ▲, 无寐! ○ ▲。 门外马嘶人起。 ◎ ● ◎ ○ ○ ▲。

[VIP专享]格律诗的平仄押韵讲义

盐井乡初级中学教师培训 讲义 培训人: 时间:

格律诗的平仄与对仗 概念: 格律诗: 指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的诗歌。中国古典格律诗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近体诗: 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近体诗,和古体诗相对,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也被称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其实它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代初期。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双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五言、七言两体较常见,简称五律、七律。偶有六言体,简称

六律。每首十句以上的,称为排律。 “同句相对,邻句相粘”。 《寓舍书怀》陆游 借得茅斋近筰桥,羁怀病思两无聊。 春从豆蔻梢头老,日向樗蒱齿上消。 丛竹晓兼风力横,高梧夜挟雨声骄。 书生莫倚身常健,未画凌烟鬓已凋。 “同句相对” 这里的同句相对,指一个句号之内的两个分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先看首对: 借[得]茅[斋]近[筰]桥,羁[怀]病[思]两[无]聊。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通]仄[平]平。 依照前次我所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可见这句中的两个分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那么再看其它句子是不是也相对呢? “春[从]豆[蔻]梢[头]老,日[向]樗[蒱]齿[上]消。” “丛[竹]晓[兼]风[力]横,高[梧]夜[挟]雨[声]骄。” 观察方括号里面的字,都是合乎“对”的规则的。 “邻句相粘” 邻句相粘,指不同句的相邻两分句,平仄相同。 借得茅斋近筰桥,羁怀病思两无聊。春从豆蔻梢头老,[此两句

古诗词平仄韵部

平韵: 上平一东: 东同童僮铜桐峒筒瞳中[中间]衷忠盅虫冲终忡崇嵩[崧]菘戎绒弓躬宫穹融雄熊穷冯风枫疯丰充隆窿空公功工攻蒙濛朦瞢笼胧栊咙聋珑砻泷蓬篷洪荭红虹鸿丛翁嗡匆葱聪骢通棕烘崆 上平二冬: 冬咚彤农侬宗淙锺钟龙茏舂松淞冲容榕蓉溶庸佣慵封胸凶匈汹雍邕痈浓脓重[重复]从[服从]逢缝峰锋丰蜂烽葑纵[纵横]踪茸蛩邛筇跫供[供给]蚣喁 上平三江: 江缸窗邦降[降伏]双泷庞撞豇扛杠腔梆桩幢蛩[冬韵同] 上平四支: 支枝肢移[竹移]为[施为]垂吹陂碑奇宜仪皮儿离施知驰池规危夷师姿迟龟眉悲之芝时诗棋旗辞词期祠基疑姬丝司葵医帷思滋持随痴维卮麋螭麾墀弥慈遗肌脂雌披嬉尸狸炊湄篱兹差[参差]疲茨卑亏蕤骑[跨马]歧岐谁斯澌私窥熙欺疵赀羁彝髭颐资糜饥衰锥姨夔祗涯[佳、麻韵同]伊追蓍缁萁箕椎罴篪萎匙脾坻嶷治[治国]骊綦怡尼漪牺饴而鸱推[灰韵同]匙陲魑锤缡璃骊羸帔糜蘼脾芪畸牺羲曦欹漪猗崎崖萎筛狮蛳鸱绥虽粢瓷椎饴嫠痍惟唯机耆逵岿丕毗枇貔楣霉辎蚩嗤媸颸埘莳鲥鹚笞漓怡贻禧噫其琪祺麒嶷螭栀鹂累踟琵祁骐訾咨睢馗胝鳍蛇[委蛇]陴淇丽[地名]厮氏[月氏]僖嘻琦怩熹孜罹磁痿隋逶郦嵋唯椅[音漪,木名] 上平五微: 微薇晖辉徽挥韦围帏违闱霏菲[芳菲]妃飞非扉肥威祈畿机几[微也、如见几]讥玑稀希衣[衣服]依归饥[支韵同]矶欷诽绯晞葳巍沂圻颀上平六鱼:鱼渔初书舒居裾琚车[麻韵同]渠蕖余予[我也]誉[动词]舆胥狙锄疏蔬梳虚嘘墟徐猪闾庐驴诸储除滁蜍如畬淤妤苴菹沮徂龉茹榈於祛蘧疽蛆醵纾樗躇[药韵同]欤据[拮据] 上平七虞: 虞愚娱隅无芜巫于衢癯瞿氍儒襦濡须需朱珠株诛硃铢蛛殊俞瑜榆愉逾渝窬谀腴区躯驱岖趋扶符凫芙雏敷麸夫肤纡输枢厨俱驹模谟摹蒲逋胡湖瑚乎壶狐弧孤辜姑觚菰徒途涂荼图屠奴吾梧吴租卢鲈炉芦颅垆蚨孥帑苏酥乌污[污秽]枯粗都茱侏姝禺拘嵎蹰桴俘臾萸吁滹瓠糊醐呼沽酤泸舻轳鸬驽匍葡铺[铺盖]菟诬呜迂盂竽趺毋孺酴鸪骷刳蛄晡蒱葫呱蝴劬殂猢郛孚 上平八齐: 齐黎犁梨妻[夫妻]萋凄堤低题提蹄啼鸡稽兮倪霓西栖犀嘶撕梯鼙赍迷泥溪蹊圭闺携畦嵇跻奚脐醯黧蠡醍鹈奎批砒睽荑篦齑藜猊蜺鲵羝上平九佳:佳街鞋牌柴钗差[差使]崖涯[支麻韵同]偕阶皆谐骸排乖怀淮豺侪埋霾斋槐[灰韵同]睚崽楷秸揩挨俳上平十灰:灰恢魁隈回徊槐[佳韵同]梅枚玫媒煤雷颓崔催摧堆陪杯醅嵬推[支韵同]诙裴培盔偎煨瑰茴追胚徘坯桅傀儡[贿韵同]莓开哀埃台苔抬该才材财裁栽哉来莱灾猜孩徕骀胎唉垓挨皑呆腮 上平十一真: 真因茵辛新薪晨辰臣人仁神亲申身宾滨槟缤邻鳞麟珍瞋尘陈春津秦频蘋颦濒银垠筠巾民岷泯[轸韵同]珉贫莼淳醇纯唇伦轮沦抡匀旬巡驯钧均榛莘遵循甄宸纶椿鹑屯呻粼嶙辚磷呻伸绅寅姻荀询峋氤恂嫔彬皴娠闽纫湮肫逡菌臻豳 上平十二文: 文闻纹蚊云分[分离]氛纷芬焚坟群裙君军勤斤筋勋薰曛醺芸耘芹欣氲荤汶汾殷雯贲纭昕熏 上平十三元: 元原源沅鼋园袁猿垣烦蕃樊喧萱暄冤言轩藩媛援辕番繁翻幡璠鸳鹓蜿湲爰掀燔圈谖魂浑温孙门尊[樽]存敦墩炖暾蹲豚村屯囤[囤积]盆奔论[动词]昏痕根恩吞荪扪昆鲲坤仑婚阍髡馄喷狲饨臀跟瘟飧 上平十四寒: 寒韩翰[翰韵同]丹单安鞍难[艰难]餐檀坛滩弹残干肝竿阑栏澜兰看[翰韵同]刊丸完桓纨端湍酸团攒官观[观看]鸾銮峦冠[衣冠]欢宽盘蟠漫[大水貌]叹[翰韵同]邯郸摊玕拦珊狻鼾杆跚姗殚箪瘅谰獾倌棺剜潘拼[问韵同]槃般蹒瘢磐瞒谩馒鳗钻抟邗汗[可汗] 上平十五删: 删潸关弯湾还环鬟寰班斑蛮颜奸攀顽山闲艰间[中间]悭患[谏韵同]孱潺擐圜菅般[寒韵同]颁鬘疝讪斓娴鹇鳏殷[赤黑色]纶[纶巾] 下平一先: 先前千阡笺天坚肩贤弦烟燕[地名]莲怜连田填巅鬈宣年颠牵妍研[研究]眠渊涓捐娟边编悬泉迁仙鲜[新鲜]钱煎然延筵毡旃蝉缠廛联篇偏绵全镌穿川缘鸢旋船涎鞭专圆员乾[乾坤]虔愆权拳椽传焉嫣鞯褰搴铅舷跹鹃筌痊诠悛先邅禅婵躔颛燃涟琏便[安也]翩骈癫阗钿[霰韵同]沿蜒胭芊鳊胼滇佃畋咽湮狷蠲蔫骞膻扇棉拴荃籼砖挛儇璇卷[曲也]扁[扁舟]单[单于]溅[溅溅]犍 下平二萧: 萧箫挑貂刁凋雕迢条髫调[调和]蜩枭浇聊辽寥撩寮僚尧宵消霄绡销超朝潮嚣骄娇蕉焦椒饶硝烧[焚烧]遥徭摇谣瑶韶昭招镳瓢苗猫腰桥乔娆妖飘逍潇鸮骁祧鹪鹩缭獠嘹夭[夭夭]幺邀要[要求]姚樵谯憔标飚嫖漂[漂浮]剽佻龆苕岧噍哓跷侥了<明了>魈峣描钊轺桡铫鹞翘枵侨窑礁 下平三肴: 肴巢交郊茅嘲钞包胶苞梢姣庖匏坳敲胞抛蛟崤鵁鞘抄蝥咆哮凹淆教[使也]跑艄捎爻咬铙茭炮[炮制]泡鲛刨抓 下平四豪: 豪劳毫操[操持]髦绦刀萄猱褒桃糟旄袍挠[巧韵同]蒿涛皋号[号呼]陶鳌曹遭羔糕高搔毛艘滔骚韬缫膏牢醪逃濠壕饕洮淘叨啕篙熬遨翱嗷臊嗥尻鏖螯獒敖牦漕嘈槽掏唠涝捞痨芼 下平五歌: 歌多罗河戈阿和[和平]波科柯陀娥蛾鹅萝荷[荷花]何过[经过]磨[琢磨]螺禾珂蓑婆坡呵哥轲沱鼍拖驼跎佗[他]颇[偏颇]峨俄摩么娑莎迦疴苛蹉嵯驮箩逻锣哪挪锅诃窠蝌髁倭涡窝讹陂鄱皤魔梭唆骡挼靴瘸搓哦瘥酡 下平六麻: 麻花霞家茶华沙车[鱼韵同]牙蛇瓜斜邪芽嘉瑕纱鸦遮叉奢涯[支佳韵同]巴耶嗟遐加笳赊槎差[差错]蟆骅虾葭袈裟砂衙呀琶耙芭杷笆疤爬葩些[少也]佘鲨查楂渣爹挝咤拿椰珈跏枷迦痂茄桠丫哑划哗夸胯抓洼呱 下平七阳: 阳杨扬香乡光昌堂章张王房芳长塘妆常凉霜藏场央泱鸯秧嫱床方浆觞梁娘庄黄仓皇装殇襄骧相湘箱缃创忘芒望尝偿樯枪坊囊郎唐狂强肠康冈苍匡荒遑行妨棠翔良航倡伥羌庆姜僵缰疆粮穰将墙桑刚祥详洋徉佯粱量羊伤汤鲂樟彰漳璋猖商防筐煌隍凰蝗惶璜廊浪当裆珰沧纲亢吭潢钢丧盲簧忙茫傍汪臧琅当庠裳昂障糖疡锵杭邙赃滂禳攘瓤抢螳踉眶炀阊彭蒋亡殃蔷镶孀搪彷胱磅膀螃 下平八庚: 庚更[更改]羹盲横[纵横]觥彭亨英烹平枰京惊荆明盟鸣荣莹兵兄卿生甥笙牲擎鲸迎行[行走]衡耕萌甍宏闳茎罂莺樱泓橙争筝清情晴精睛菁晶旌盈楹瀛嬴赢营婴缨贞成盛[盛受]城诚呈程酲声征正[正月]轻名令[使令]并[并州]倾萦琼峥嵘撑粳坑铿撄鹦黥蘅澎膨棚浜坪苹钲伧檠嘤轰铮狰宁狞瞪绷怦璎砰氓鲭侦柽蛏茔赬)茕赓黉瞠 下平九青: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讲解学习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

诗词的平仄

诗词的平仄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成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简单的说: 平:一声和二声,分别又叫阴平和阳平; 仄:三声和四声。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衰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而现代普通话已经没有了入声字,都归入其他三个调子的字里(现代汉语的四个调依次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也就是说,要分辨平仄,只要把混在阴平阳平里的入声字分辨出来就行了。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

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象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 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已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已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 -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就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旧诗词的平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为当时的四声是平、上、去、入,而不是阴平、阳平、上、去。旧四声的调值实质怎样,现在还有许多争论。我们读旧诗词、写作格律诗,哈哈认为只要知道同现在的明显区别就行了,特别是写旧体诗,哈哈是主张用今声今韵的,反对照过去的韵书照搬照用,因为那样写出来的东西,大家读起来有时会有很明显的别拗的感觉。

格律诗的平仄声律要求解读

格律诗的平仄声律要求 格律诗根据声律上追求的不同一类应是普通的律体,另一类当是“前格律诗”永明体,又称齐梁体、拗体。 普通律体讲究粘对,尽量使用律句,确因表达需要出现拗句原则上要进行相“救”,而拗体则讲究不粘,讲究不对,尽量使用拗句。因次,区别普律与拗体最显著的标志就是看是否粘对。粘与不粘,对与不对,代表作者不同的追求。 下面就普通律体的平仄声律要求作如下说明: 一、句内要平仄相间 句内平仄相间,不是要一个字一个字的平仄相间,而是以一定的单位相间,这也就决定着句子的意义结构和节奏结构。例如七言句的平仄相间,前四个字要每两个字为一个单位,后三个字可分为5与67相间或56与7相间,在拗句中后三字也可单字相间。 说具体点:如: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身无彩凤双飞翼轻烟散入五侯家 但是在具体写作中,也不要求我们像这样按标准格律来写,我们可遵“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理论(当然这说话不是绝对的,有道理,但说来有毛病)来进行常用格律模式的创作。 如: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可怜九月初三夜一行白鹭上青天 二、联内平仄相对 即要求每联内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对。亦即相反。 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对: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但是实际中一三五不论的情况下,只要做到二、四、六分明即二四六平仄必须相反。如果二四六平仄不相反即为“失对”。“失对”是大毛病,不能违反。 如:郎在溪西妾岸东诗中二四六几字平仄一定是相反的。 双眸寄恨托溪风 平仄不相反的一定是永明体(拗体) 如:昔时无偶去仄平平仄仄(“昔”在过去是入声字作仄) 今春犹独归平平平仄平(“独”在过去是入声字作仄)此句是拗句。

诗词平仄格律及常见诗病(精校版)

诗歌平仄格律及常见诗病(精校版) 一、五绝平仄 1.五绝仄起,首句不入韵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例:《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2. 五绝仄起,首句入韵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例:《哥舒歌》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 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 不敢过临洮。 3.五绝平起,首句不入韵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例:《听筝》李瑞 鸣筝金粟柱 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 时时误拂弦 4.五绝平起,首句入韵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例:《闺人赠远》王涯

花明绮陌春柳拂御沟新 为报辽阳客 流芳不待人二、五律平仄 1.五律仄起,首句不入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例:《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 3.五律平起,首句不入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例:《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另一式:首句可改为平平仄仄平 2.五律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例:《终南山》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4.五律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 诗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

试论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

试论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 刘志纲 (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广东广州510303) 摘要:关于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学界迄今很少有人专题论及。将仄声韵的平仄格式与平声韵诗的平仄格式略作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仄声韵诗的平仄格式,有不少与平声韵诗的平仄格式一样,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的诗,也都有四种基本句式和四种基本格式,平仄变化的规律性也很强,与平声韵诗不同的只是出句末字不入韵的字可用平声也可用仄声,且平仄格式更灵活多变。 关键词:仄声韵;格律诗;平仄格式;句式 中图分类号:H 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754(2008)02-0037-06 收稿日期:2008-03-05 作者简介:刘志纲(1949-),男,江西南昌人,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硕士。 关于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王力《汉语诗律学》曾作过一些论述,但却未能细论其平仄的格式。对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的分析,也主要是对仄声韵诗五律的分析,五律以外的其它格律诗则很少分析。关于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韩成武《仄韵五律之 声律和韵律研究》[1] 一文对仄韵五律的格式作了一 番推断,但也未能论及五律以外的其它格律诗。文中对五律仄韵诗平仄的分析,与王力的分析基本一致,用王力的话说,就是“在五律仄韵诗里,各联出句 的末字须平仄相间。”[2]81笔者近些年来对全唐诗中 的所有仄声韵诗,包括在一首诗中平声韵仄声韵相间的,都作了分析,发现仄声韵诗的平仄格律,有不少与平声韵诗的平仄格式一样,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的诗,也都有四种基本句式和四种基本格式,平仄变化的规律性也很强。将仄声韵的平仄格律与平声韵的平仄格律略作比较,更能清楚地了解仄声韵诗的平仄格式。 一、平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 我们知道,平声韵的格律诗有四种基本句式,每一句式都可以作为一首律诗或绝句的第一句,然后又可演变出四种不同的格式。为什么只能演变出四种格式?因为平声韵的格律诗要求一联诗中上下句逢双的字平仄要相对,尤其是第二个字;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逢双的字平仄要相粘,特别是第 二个字;而且凡是逢双的句子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 平声(入韵字),逢单的句子(除第一句外)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非入韵字)。由于有这许多限制,所以就只能产生四种格式。比如一首七绝,第一句诗用“平平仄仄平平仄”开头,第二句就必须用第二个字是仄声,最后一字是平声的句子才能和这一句组成一联。第三句属下一联的出句,它的第二个字必须和第二句的第二个字一样是仄声,同时最后一个字又必须是仄声(非入韵字)。第四句的第二个字又必须是平声(与第三句第二个字相对),最后一个字为平声(入韵字)。按这样的平仄要求将四句诗连接起来,就成了一首七绝: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②仄仄平平仄仄平③仄仄平平平仄仄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是平声韵七言绝句的一种格式,同时又是七言格律诗的四种基本句式。由这四种基本句式,又可演变出四种不同的七绝或七律格式。用上面的①②③④四个数字分别代表这四个基本句式,其演变出的七绝(前四句)或是七律(前四句+后四句)的四种基本格式如下: 第一种基本格式:①②③④+①②③④第二种基本格式:②④①②+③④①②第三种基本格式:③④①②+③④①② 第28卷 第2期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4月Vol.28 No.2Journal of Guangdong Educatio n Instit ute Apr.2008

古诗平仄规律

古诗平仄规律 要区别平仄,就要先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就是“不平就是仄”。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例如:诗词曲赋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四声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心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声调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两读的,在用于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读去声了。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平仄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我们怎样辨别平仄,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象广州入声还分三类。你只要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

【中华仄韵格律诗平仄谱】

中华仄韵格律诗平仄谱□陈宗显 传统观点,格律诗应为平韵。也就是韵脚为一声(阴平)或二声(阳平),而且有一套平仄谱。凡离谱的诗,今人出于对那些著名诗人的尊敬,又多归纳为十几种变体律诗,而予以合法化。对于仄韵诗,有很多人,干脆不承认这是律诗,统纳入古风。 汉语中,仄声字比平声字还多,将这么多仄韵字统统打入另册,不予作格律诗韵,一是可惜,二是不公平。平韵是为律诗,仄韵不成其为律诗,实在没有客观公道的理由。有人说平声字发音长,那上声字比平声字短吗?况且,在比如词、曲、二人转等一些文学、文艺作品中,已经广泛使用仄韵,有的还平仄韵混用。 从古到今,押仄韵的绝句律诗层出不穷,而且不乏好诗佳句。但是,仄韵诗失对、失粘、违律的较多,好像没“谱”。为了加以规范,亦然按平韵律诗的平仄格谱“推导法”,推导出仄韵格律诗的16个格谱,并理顺如下: (一)首句不入韵格谱(8 种) 一.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对);仄仄仄平平(粘*),平平平仄仄(对)。【平起平收五绝】 (* 注:粘,就是本句与上句在平仄相同的基础上,将倒数第1、第3两字的平仄对调) 将一的1、2句和3、4句对调就变成—— 二.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对);平平仄仄平(粘),仄仄平平仄(对)。【仄起平收五绝】 将一.二的五言四句,加倍,即变成五律三和四 三.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起平收五律】 四.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起平收五律】 以上一、二、三、四的句首,平平前加仄仄,仄仄前加平平,即成如下 4 首平仄谱—— 五.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平收七绝】

平仄韵律

平仄韵律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在普通话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普通话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不想太过受限于平仄的其实知道这些就够了,但如果像我一样的考据癖……你就只能把平水韵背下来了,因为古今很多字音真的是不同的。 接下来是韵律。 谈到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 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 三是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一般是停顿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这三个方面都来自于汉语语音的特点,就是单音节语素占优势,有声调。 在诗词写作特别是格律诗写作时平仄、对偶和押韵运用的好,运用的自然,可以使诗作增强音乐感,呈现韵律美;运用的不好,用得过多过滥,就会给人以生拼硬凑之感,甚至以文害义,六朝到初唐的骈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这是每一个诗词爱好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近体诗的平仄规律规则

【近体诗平仄规则】 -------------------------------------------------------------------------------- 〖简介〗 没有平仄限制的诗不能称做近体诗或格律诗,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分辨一首诗是古风还是近体诗,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该诗是否区分平仄。我们对平仄的要求可以不如古人那么严格,但不能完全丢弃。 -------------------------------------------------------------------------------- 〖规则〗 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主要又三条: 1、同句交替: 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七言诗则依此类推。是为组句规则。 2、上下句相对: 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何谓上下联? 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例如: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平平平仄仄,

恨别鸟惊心。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仄仄平平仄, 家书抵万金。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平平平仄仄, 浑欲不胜簪。仄仄仄平平。 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之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平白了这三个规则,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也许你一时还难以明白,那就先别理这些,西风已经将常见的集中格式排列出来放在下面供您直接套用即可。 另外,如果你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例子中的平仄不完全符合,在仔细看看,原来粗体字的位置的平仄有所出入,如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按规则应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那么第五个字(七言的第七个字)呢?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凡要押韵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第七字)只能用平声字,这是指偶数句而言,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就要用仄声字。 近体诗另有一个可以变通的地方是第一句的末字,前面说过,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如果押韵的话,则首句末字也要使用“平”声字。 至此,近体诗的格律规则基本已经讲完,下面归纳出集中最常见的格式供大家创作时参考。 传统标记平仄的方式很多,根据实践,我采用下面这种平仄标记法来标明每种格式的平仄,这种方法在古籍中最常见,十分简洁易记。 标记方法:应该押韵的位置用“红色”表示。 -------------------------------------------------------------------------------- 〖五绝〗

格律诗的基本格式(升级版)

格律诗的基本格式【陈林·湄潭求是高中语文高级教师】 注:加()的字表示可平可仄,平[韵]表示押韵的字。出句是起句;对句指双句对单句,“对”指的是这两句的平仄相反,即第二句对第一句,第四句对第三句,第六句对第五句,第八句对第七句,;粘句指除第一句以外的单句粘双句,“粘”指这两句处在二、四、六位置的字的平仄相同,即第三句粘第二句,第五句粘第四句,第七句粘第六句。 一、五言绝句 1、仄起式(分首句用韵和不用韵两类,两类第一句不同,后三句相同) 第一种: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出句 平平(仄)仄平[韵]。——对句 (平)平平仄仄,——粘句 (仄)仄仄平平[韵]。——对句 第二种: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韵],——出句 平平(仄)仄平[韵]。——对句 (平)平平仄仄,——粘句 (仄)仄仄平平[韵]。——对句 2、平起式 第一种: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出句 (仄)仄仄平平[韵]。——对句 (仄)仄平平仄,——粘句 平平(仄)仄平[韵]。——对句 第二种: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韵],——出句 (仄)仄仄平平[韵]。——对句 (仄)仄平平仄,——粘句 平平(仄)仄平[韵]。——对句

二、七言绝句 在上述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的每句前加上两字,则为七绝。平前加仄仄,仄前加平平。则变为: 1、仄起式(分首句用韵和不用韵两类,两类第一句不同,后三句相同) 第一种: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出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对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粘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对句 第一种: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出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对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粘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对句 2、平起式 第一种: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出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对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粘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对句 第二种: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出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对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粘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对句 三、五言律诗 1、平起式(分首句用韵和不用韵两类,两类第一句不同,后七句相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