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民主与自由

论民主与自由

论民主与自由
论民主与自由

论民主与自由

【摘要】民主与自由是现代政治理论中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一方面,民主只是自由社会的必要条件,不是其充分条件;另一方面,自由又与民主达成了促进关系。本文主要论述在不同分类中民主与自由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自由、民主

在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中,自由与民主息息相关,一直是人们苦苦追求的两个价值目标。为了实现自由和民主的和谐,人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付出了长期的奋斗和艰辛的努力。

民主:何为民主?所谓民主, 就其本质来说, 是全体公民掌握最高权力的政治;但是,就其实现来说,却是多数公民而并非全体公民掌握最高权力的政治。所以,在相关文献中看到托克维尔写道:“民主政府的本质,在于多数对政府的统治是绝对的, 因为在民主制度下, 谁也对抗不了多数。”政治学家们追根溯源,总是从希腊语中发现它的最初表达形式。希腊语“民主”一词意为人民的统治,顾名思义是以民为主,它充分尊重了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所应该享有的一切权利和义务。这些权利与义务就来自于人的自由,相对于民主而言,自由是更高层面的社会价值。

自由:何为自由?自由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名词,有哲学意义、法学意义等,因此自由是一个使用的非常广泛的范畴。一般意义上的自由通常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摆脱控制和实现自主的发展程度。我们在这里讨论的自由是政治自由,即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因法律确认而享有的政治权利。同平等相对于特权、民主相对于独裁一样, 自由是相对于专制而言的。它包括人身自由、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出版自由等。政治自由是同政治平等和政治民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政治范畴。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的。

政治自由

所谓政治自由,众所周知, 是能够使政治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的活动。在以往的封建以及奴隶制社会,政治自由是没有的,君王享有独裁专政。反之,在一个民主社会,能够使国家政治按照自己意志进行的,是每个公民。因此,在民主社会, 每个公民都享有政治自由。那么享有政治自由无疑必须拥有政治权力。因为所谓政治,即为权力统治、权力管理。这样, 任何人要想使政治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便必须拥有权力。没有权力,不能进行权力管理或权力统治。所以,一个人只有拥有政治权力,才能使政治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才能有政治自由;如果他没有政治权力,便不可能使政治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不可能有政治自由。政治自由必定只能为拥有政治权力的人所享有,因而必定只能为社会的统治者所享有。这显然仅仅是政治自由事实的客观本性,而不是政治自由的道德原则。所谓道德原则,即每个公民不论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都应该享有政治自由。但是, 如果社会的被统治者能够反过来对统治者进行管理,从而变成统治者的管理者和统治者,那么,这种社会的被统治者便拥有了政治自由。被统治者拥有政治自由,决不是因为他们是被统治者,而是因为他们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统治者。那么,如果一个社会,全体公民都直接或间接掌握国家最高权力,那么才可以使被统治者同时成为统治者。这样, 被统治者就能够与统治者同样直接或间接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同样成为最高权力的掌握者、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同样使国家的

政治按照自己意志进行,因而同样拥有最高的政治自由。可是,如果让一个社会, 为能使全体公民都直接或间接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必须采用民主。

政治民主

民主即民治,民主是一种人民自治的制度;民主即人民自己管理自己,人民即统治者。更确切些说,民主是全体公民直接或间接掌握最高权力的政治,是被统治者与统治者一样直接或间接掌握最高权力的政治, 是被统治者与统治者一样是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是被统治者能够与统治者一样直接或间接地使国家政治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的政治,因而也就是被统治者与统治者一样拥有最高政治自由的政治。只有以民主的方式管理社会时才能充分实现社会主义,即人与人相互关联的个人生活中的自主。只有在民主的政体下,全体社会成员才能拿出自己的规则来管理共同事务,并将自己置于这些规则的约束之下。这样,民主政体通过使被统治者反过来成为统治者,解决了每个公民,无论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都应该拥有政治自由的道德原则与政治自由的事实上只能为统治者所拥有的客观本质的矛盾。

自由和民主之间的关系

自由与民主密切相关。自由是民主的基础,没有自由,民主就失去了平等的前提。所以,讲民主必须讲自由。但是,民主和自由又不是同一个东西,二者不能简单地混为一谈。民主是一种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决定的机制。实现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就意味着少数人的自由意志向多数人作了转移。这种转移表现为一部分人的自由必须服从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决定后形成的制度和法律,这也是民主的重要保障。如果把自由与民主混为一谈,甚至把自由看作民主的核心,民主就无法实行。要实现民主, 就必须坚持自由和平等。自由和平等是民主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自由和平等,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民主之所以不能离开自由,是因为民主的主体首先不能没有人身自由,没有了人身自由也就束缚了人民投入到民主活动中去,丧失了享有公民权利的义务;其次自由是民主活动的前提,没有自由这个前提,民主就无从谈起。经查处民主是相对于独裁和专断而言的。在独裁和专断的制度下, 统治者个人独断专行, 完全垄断国家权力,根本就不可能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和要求。但是民主与其恰恰相反,民主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让人们充分地发表意见和看法。只有在人们自由地发表看法、平等地交换意见的基础上, 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程序才能健康地进行。民主通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但即使如此, 少数人的自由意志和意见也应当加以保护和尊重。在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自由,也就谈不上民主。所以,若追求民主,首先争取自由。

但是自由并不等同于民主,民主是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决定的机制。在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中, 就包涵着在按照多数人的意见进行决定之后少数人的某些自由必须向多数人作出转移,如果在少数服从多数的基础上作出决定并且上升为制度和法律之后,少数人只强调个人自由,甚至在行动中反对按照多数人的意见作出的决定,民主也就不可能实现了。所以,把自由当作民主的核心,在理论上是不能完全实现的。政治自由是与专制形成对立的, 但是与法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法律是对政治自由的确认和保护, 同时也是对无限制的政治自由的限制。在民主社会中,民主必须按照程序化的原则来运行,也就是说民主必须实行制度化和法律化。在民主活动中,按照多数人的政治自由意愿作出的决定,

必须上升为制度和法律, 根据制度和法律来运作,依靠制度和法律来保护。在民主社会中,相当于没有离开政治自由的法律, 但也没有离开法律的政治自由。

以自由看待民主

通过对上面民主与自由关系的论述,若要以自由看待民主,主张首先要通过民主让自由更加自由,然后要通过自由使民主更加民主,最后要将民主的发展和自由的发展结合起来。通过查阅资料,自由可分为三种模式来分别解析和民主的联系。第一种模式:共和主义式积极的“在场自由”和民主的关系。“在场自由”和民主的关系是一种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自由提升了民主,因此它受到了民主的压制,两者的关系是偏执的。在历史上,古希腊人是无个人自由的。在中世纪的城市共和国中,自由和民主的结合是没有前途的。当代的共和主义的复兴只能仅限于外表。自由和民主关系的第二种模式:自由主义式消极的“下场自由”和民主的关系。在这种自由和民主的关系模式中,自由试图构建民主的目的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的关系,而民主则一直在抗争。两者之间的斗争总是无休无止,循环往复。这是因为,在这种关系模式中自由压制了民主,民主不甘心于这种不平等的关系。自由和民主关系的第三种模式:唯心主义式“离场自由”和民主的关系。在这种自由和民主的关系中,由于人们不从外在社会关系中理解自由,而是从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实现自由。唯心主义“离场自由”往往无视民主和专制的根本区别,成为专制、压迫的“忠实反对派”。这种自由以自我实现为终极目的。

一、通过民主让自由更自由

只要自由中没有足够分量的“下场”和“离场”因素,仅凭着“在场”的因素处理其和民主的关系,或者仅凭着“在场”和“下场”的因素处理其和民主的关系,自由和民主之间就无法摆脱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的对话模式。在这种情况下,自由可以促进民主,而民主却不能反过来促进自由。但在马克思主义的推动下让自由从根本上去除了对民主的排斥作用,使其回归到作为“人的根本属性”的这种状态,使自由从物质转变为规律。马克思主义倡导:物质的自由中,自由式数量;规律的自由中,自由是性质,数量以多少衡量,性质以有无衡量,这就避免了民主以多数人为中心的理论,从而使民主可以促进自由的发展,让自由更自由了。

二、通过自由让民主更民主

通过自由让民主更民主应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使自由在其和民主的关系中发挥更多的工具性作用、增强民主在它和自由的关系中的目的性意义;二是保证自由在发挥工具性作用的同时,不被民主去目的性。这样,始终使自由和民主互为目的、互为工具。在“在场自由”和民主的关系中,自由在本质上便能让民主更民主。所以,通过自由让民主更民主的问题主要涉及的是“下场自由”和民主的关系。仅仅把“在场”的因素引入,“下场自由”也不能使自由能够心甘情愿地促进民主,还必须要把“离场”的因素引入自由,对自由进行某种改造,从而能让自由能够着实促进民主。这种基于“下场自由”,并融合了“在场自由”和“离场自由”的自由观在康德的著作中得到了体现。康德把唯心主义“离场自由”纳入自由,避免了“在场自由”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康德就解决了自由主义内部永远无法解开的难题。他在“下场自由”的基础上融合了“在场自由”和“离场自由”,既增强了民主的目的性价值,又巩固了自由的目的性价值,使两者互为目的。因而,他既保证了通过自由促进民主更加民主,又防止了民主在成为目

的性价值的同时对自由的侵犯,从而使自由和民主能够处于一个远离相互掣肘且能够相得益彰的状态。也因此使其在自由的前提下民主更民主。

自由和民主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辩证关系,相辅相成。一方与另一方在政治理论体系的协助下起到了促进作用,政治自由与政治民主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下的合理体现也标志着自由与民主的一致性。因此这两者的作用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对中国从历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走到了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也为构建中国的特色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动力。与此同时,因自由是民主的基础,体现了民主的价值,只有民主的社会才能健康稳定的发展,而民主的社会必须由自由来推动,自由和民主也因此密不可分。

论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论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秦前红、刘高林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mocracy and Law of Reason 秦前红 【学科分类】法理学 【摘要】激情的民主和理性的法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紧张。二者之间有相互促进的地方,但并不如人们普遍所认为的是天然统一的。本文首先从理论及各国的实践上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然后以足球“黑哨”问题为例证,从法律的视角对二者关系进行了进一步思考,认为树立法律权威、确立法律信用是民主的法治要求,权力制约与权利保障是法治的民主要求。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达到统一。 【关键词】民主;法治;罪刑法定 【写作年份】2003年 【正文】 论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秦前红刘高林 (武汉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民主与法治一直是近代以来文明国家的共同追寻。中国自“开眼看世界”以来便对西方民主与法治环境下的文明社会推崇不已,于是便开始了大规模的思想引进和制度移植。但由于西方社会自身历史的特殊性以及西方对民主和法治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再加上中国自身传统思想的影响,这条学习之路异常缤纷但十分艰辛。其间思想流派杂陈观点互相辩难,而经由思想催化的制度更是千姿百态甚至自相矛盾,不仅难以与我国国情相契合而体现出先进性,反而有淮橘为枳的尴尬甚至流祸无穷。 因此,明确二者的含义、厘清二者的关系便有很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了。而在我党以大无畏的精神拨乱反正并毅然选择了法治的治国之路后,这种探讨尤为重要。当然,笔者并非对民主与法治做一个系统的正本清源,那需要几本厚厚的专著恐怕才能完成,在此只想对民主与法治的关系作一点力所能及的阐述。 一 民主,永远是一个令人神往的词语。民主理论源远流长,它从两千五百年前古希腊的文明中持续不断的发展而来,传播到了每个大陆并成了人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主的含义众多,但在现代宪政理论中,民主的基本含义是政治事务中最基本的权利应属于人民。民主能让我们避免独裁者暴虐、邪恶的统治,能保证公民享有更为广泛的基本权利,使人民能够运用自我决定的自由,在自己选定的规则下生活。从民主的发展史来看,民主理念要在国家统治中得到实现,离不开法治。

试论民本与民主的区别

论述民本与民主的区别 民本语出《尚书·五子之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巩固,国家才能安宁。《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表达了一种君轻民贵、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民主一词源于古希腊问,最早见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它由“人民”和“权利”两个词组合而成,即“人民的权利”、“人民主权”和“多数人的统治。民本思想是封建时代、君主专制时代的产物,是为专制政体服务的;民主思想是后君主专制时代的产物,是为现代共和政体、人民政权服务的。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 一、民本主张“君权天授”,民主主张“主权在民” 民本思想是从统治者的立场出发的,而不是从人民的立场出发的,为政以民为本,是为了统治者能得天下并保天下。民本既强调“民以君为主”,又强调“君以民为本”,是与“君权天授”思想联系在一起的。《孟子·万章上》:“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说明了君主的权力是天授的,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任何人都不得分享。而民主思想是以人人平等为根本原则的,强调“主权在民”,人民是一切权力的来源,政府是由于人民的委托才获得了权力,这种权力必然要受到人民的监督。如《美国独立宣言》:“为了保障这些权力,所以才在人民中间成立政府。”、“政府的正当权力,则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和杰斐逊:“政府是经过受其治理的人民的同意才获得权力的。” 二、民本提倡“为民作主”,民主主张“当家作主” 民本思想从君主民从的关系出发,确定了民在国家、社稷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倡的是为民作主,而非人民作主。民本思想认为君主的责任是治理好国家,管理好百姓,君主和官员就是民众的父母,他们的贤能和勤奋程度决定了国家的治理状况。如《孟子·梁惠王上》:“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孟子认为,如果君主不为民谋生,则是罪人,寄希望于君主通过实施仁政、德政,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却从不想到如何让百姓自己去争取、去实现自己的权利。而民主思想主张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具有天赋权利,政府的统治权由人民授予,只能按照人民的意志及全体人民制定的宪法进行管理国家,不能代替人民作主。正如林肯所说的“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即是“民有、民治、民享之政府”。 三、民本的思想渊源是性本善,民主的思想渊源是性恶论 民本的思想渊源在于孟子人性本善良的思想,强调君王要道德贤良和聪慧。如《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表示人皆有不忍之心,君王也有不忍之心,君王会采取一些顺应民心的“仁政”“德政”措施来治国爱民。而民主思想的渊源在于人性本恶论,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性中包含社会性、趋善性、理性,以及欲望与兽性,同时指出:“必须用法律来订立有效的教育,人欲没有止境,除了教育,别无节制的方法。”著名的麦迪逊原理认为,如果不受到外部制约的限制,任何既定的个人或个人群体都将对他人施行暴政,而任何权力的集中都将导致外部制约的解除。所以,民主的思想特别强调权力的制约和法律基础。 四、民本寄希望于君王的自我约束,民主则更注重制度建设 民本思想用“天意”、用“仁道”来限制和约束君王行为,加强对君主和官吏的品德培养和人格塑造,希望他们重民、爱民、利民。如《孟子·离娄上》:“人不足与逋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意思是说,人事不值得过于指责,政事不值得过于非议。只有君子才能够纠正国君内心的错误。国君仁,就没有人不仁;国君义,就没有人不义;国君正,就没有人不正。因此,只要国君品行端正,国家就安定了。如“敬德不谄”的典故,说的是唐俭与唐太宗下棋时得罪太宗,被太宗贬官后,太宗还觉得不解气,要尉迟敬德指证唐俭有怨言,但唐太宗在尉迟敬德的多次拖延时间下,怒气渐消,心绪平静,能够冷静思考事情的前因后果,认识到自己太过小气,差点枉杀唐俭。而民主从“主权在民”思想出发,注重国家制度的建设,如建立自由普选、新闻自由、三权分立、多党制和军队国家化等等基

论民主与自由

论民主与自由 【摘要】民主与自由是现代政治理论中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一方面,民主只是自由社会的必要条件,不是其充分条件;另一方面,自由又与民主达成了促进关系。本文主要论述在不同分类中民主与自由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自由、民主 在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中,自由与民主息息相关,一直是人们苦苦追求的两个价值目标。为了实现自由和民主的和谐,人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付出了长期的奋斗和艰辛的努力。 民主:何为民主?所谓民主, 就其本质来说, 是全体公民掌握最高权力的政治;但是,就其实现来说,却是多数公民而并非全体公民掌握最高权力的政治。所以,在相关文献中看到托克维尔写道:“民主政府的本质,在于多数对政府的统治是绝对的, 因为在民主制度下, 谁也对抗不了多数。”政治学家们追根溯源,总是从希腊语中发现它的最初表达形式。希腊语“民主”一词意为人民的统治,顾名思义是以民为主,它充分尊重了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所应该享有的一切权利和义务。这些权利与义务就来自于人的自由,相对于民主而言,自由是更高层面的社会价值。 自由:何为自由?自由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名词,有哲学意义、法学意义等,因此自由是一个使用的非常广泛的范畴。一般意义上的自由通常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摆脱控制和实现自主的发展程度。我们在这里讨论的自由是政治自由,即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因法律确认而享有的政治权利。同平等相对于特权、民主相对于独裁一样, 自由是相对于专制而言的。它包括人身自由、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出版自由等。政治自由是同政治平等和政治民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政治范畴。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的。 政治自由 所谓政治自由,众所周知, 是能够使政治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的活动。在以往的封建以及奴隶制社会,政治自由是没有的,君王享有独裁专政。反之,在一个民主社会,能够使国家政治按照自己意志进行的,是每个公民。因此,在民主社会, 每个公民都享有政治自由。那么享有政治自由无疑必须拥有政治权力。因为所谓政治,即为权力统治、权力管理。这样, 任何人要想使政治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便必须拥有权力。没有权力,不能进行权力管理或权力统治。所以,一个人只有拥有政治权力,才能使政治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才能有政治自由;如果他没有政治权力,便不可能使政治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不可能有政治自由。政治自由必定只能为拥有政治权力的人所享有,因而必定只能为社会的统治者所享有。这显然仅仅是政治自由事实的客观本性,而不是政治自由的道德原则。所谓道德原则,即每个公民不论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都应该享有政治自由。但是, 如果社会的被统治者能够反过来对统治者进行管理,从而变成统治者的管理者和统治者,那么,这种社会的被统治者便拥有了政治自由。被统治者拥有政治自由,决不是因为他们是被统治者,而是因为他们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统治者。那么,如果一个社会,全体公民都直接或间接掌握国家最高权力,那么才可以使被统治者同时成为统治者。这样, 被统治者就能够与统治者同样直接或间接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同样成为最高权力的掌握者、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同样使国家的

第五章 发扬民主,正确处理民主与法制的辩证关系

第五章发扬民主,正确处理民主与法制的辩证关系 民主和法制是密不可分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直进行探索而又没有解决好的重大课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政治建设指导方针,这是贯穿邓小平法制思想始终的一条主线。邓小平的全部法制思想也都是围绕这条主线展开的。 一、对社会主义民主重要性的认识 邓小平对民主重要性的认识,可以追溯到战争年代。在1941年《党与抗日民主政权》一文中,邓小平就阐释了实行民主政治的优越性。他说:“民主政治的好处,正在于它能够及时反映各阶级各方面的意见,使我们能够正确地细心地去考虑问题决定问题;它能够使我们从群众的表现中去测验我党的政策是否正确,是否为群众所了解所拥护;它能够使我们对事物感觉灵敏,随时具有高度的警惕性;它能够使我们党得到群众的监督,克服党员堕落腐化的危险,及时发现投机分子以及破坏分子而清洗出党;它能在民主政治斗争中提高党员的斗争能力,使党更加接近群众,锻炼党使党成为群众的党。”正是基于对民主的重要性的认识,他同时提出要“加强民主教育”,“我党要善于在一切工作中,一切运动中,大大发扬大众的民主主义作风,与一切不民主的现象作斗争”。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邓小平一贯十分重视。他一直把“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看作是检验“党和国家的各项制度究竟好不好,完善不完善”的三个重要标准之一。他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著名讲话中指出:“当前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强调民主。因为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民主集中制没有真正实行,离开民主讲集中,民主太少。”据此,他强调,要人们解放思想,必须发扬民主,改变“许多人还不是那么敢讲话。好的意见不那么敢讲,对坏人坏事不那么敢反对”的状况。1979年3月,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针对我们过去对民主宣传实行得不够,制度上有许多不完善的情形,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就是要真正实行民主集中制。因此,“继续努力发扬民主,是我们全党今后一个长时期的坚定不移的目标”。 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环境、目的、内容和保障条件 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一系列问题,诸如如何加强民主建设、民主建设的目的以及民主建设的内容涉及哪些方面,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保障条件等,邓小平都作出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论美国民主

《论美国民主》演讲稿 法国政治思想家夏尔·阿列克西·托克维尔1805年7月29日出生于今伊夫林省塞纳河畔维尔内伊,1859年病逝于戛纳。他出身家庭是诺曼底贵族世家,托克维尔虽出身贵族,但在政治上倾向于自由主义,曾拒绝继承贵族头衔。他经历过5个“朝代”(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复辟王朝、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1839年出任众议院议员,1848年二月革命后参与制订第二共和国宪法,并一度出任外交部长。1851年曾因反对路易·波拿巴称帝而被捕,因此提高了知名度。但是这件事使托克维尔对政治日益失望,从政治舞台上逐渐淡出,并逐渐认识到自己“擅长思想胜于行动”,因此专门从事著作。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1835年问世于法国,它是研究美国民主的最经典著作。这部作品刚刚出版就受到普遍好评,也使年仅25岁的作者托克维尔名扬海外。这本书先后在英、美、德、荷、匈、意、西班牙、瑞典、日本等几十个国家出版发行。 《论美国的民主》是世界学术界第一部对美国社会、政治制度和民情进行社会学研究的著作,它也是一本论述民主制度的专著,托克维尔在这部著作里阐述了他的政治哲学的基本原理,以及他对平等与自由的关系的观点。这本书分上下两卷,上卷分两部分,主要讲述了当时美国的民主对其国家的法律制度,政府的工作和国家事物所产生的影响,下卷主要是对美国的民主对美国的公民社会,人民的思维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首先我想先说下关于托克维尔写作《论美国民主》一书当时的时代背景,在1830年七月革命后,因在效忠奥尔良王朝(奥尔良王朝又称七月王朝,始于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1848年法国革命后被第二共和国取代。1830年,资产阶级对被剥夺选举权大为不满,因而发动七月革命,法国国王查理十世退位。查理十世指定香波堡伯爵亨利(1820年—1883年)为继承人,然而亨利并未继位。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利浦依靠资产阶级的支持登上王位,史称奥尔良王朝。)的问题上与拥护已被推翻的波旁复辟王朝的家庭有意见分歧,以及为了避免七月革命的余波的冲击,而与好友古斯达夫·德·博蒙商定,借法国酝酿改革监狱制度之机,向司法部请假,要求去美国考察其受到欧洲各国重视的新监狱制度。而其实际真正目的是到美国去考察民主制度的实际应用。在

专题:中外历史上的民主与法制

中考复习专题五:中外历史上的民主与法制 一、世界古代史民主法制的进程 《汉谟拉比法典》是现存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 古代雅典(古希腊)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伯利克里); 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法制的进程 (一)理论思想基础 1.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启蒙运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由开明的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批判天主教会的黑暗和腐朽,为即将进行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利的支援;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启蒙思想传播到世界各地,也被介绍到中国、日本,促进了这些国家、地区的思想解放。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法制进程 1.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1871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1917年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四.中国的民主法制进程.中国民主法制的进程 (一)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法制进程 1.1898年的维新变法运动,主张用改良的方式改封建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的民主政治制度,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3.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口号。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法制推进历程 1.中共二大制定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以革命的方式实现民主。 2.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七大召开。大会上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主张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3.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庆谈判。目的是为争取和平民主,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经过共产党的努力,签订了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4.民主建国时期 (1)1949年9月在北京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5.曲折发展 1966年,毛泽东错误的发动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使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经过文化大革命,人们认识到民主和法制的重要性,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我国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这些法律的颁布和实施,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逐步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五、民主法制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建设是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民主法制建设是经济建设的保障 六、对民主法制建设的认识:任何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都是一个渐进过程,法律制度和民主实现程度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的,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资本主义的民主法制建设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阶级要求,我国应该不断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维护人民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练习题: 1、活动主题:感受“民主与法制” 步骤一:回顾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 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民主代替专制、以法治代替人治、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利代替以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 (1)1689年,英国颁布了,确立了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走上了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 (2)在美国,(历史人物)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 (3)法国大革命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产生了著名的(历史文献),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后来,颁布的,第一次确认了资产阶级民法的基本原则。步骤二:反思中国民主与法制的探索历程 (4)近代化就是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哪个事件开启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5)什么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开创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

达尔《论民主》

达尔《论民主》 该书分析民主的起源、民主的含义、民主的理想与现实及如何生成民主。把平等精神作为民主的主要内涵是它的主要特色,也是达尔一贯的精神,正如他对规范分析与经验分析的长期坚持一样。在民主思想家中,达尔无疑是重视经验和事实的。这不仅得益于他长年在美国纽黑兰所做的详细调查,也源于他对行为主义政治学多年的研究。作为民主理论家的代表人物之~,达尔教授的一生经历表达了美国民主思想的学术史,反映了自二战后到东欧剧变的民主演变史。正是扎实的大量依据,使得达尔教授在中观政治学分析方面的成就格外引人注意,在党团民主的剖析方面尤见功底。 一、理想与现实:民主的含义与合理性 规范主义学者是从理论到理论的规范式研究,大多采用静态的、历史的、制度型分析方法,注重从抽象角度考虑问题,其方法即理论上应该是怎样的就怎样的“应然”(should be)研究方法;经验主义则大多采用调查研究型的、动态的实证方法,注重从具体的、可操作角度考虑问题,其方法为现实是怎样的就怎样的“实然”(It is)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取向的不同,学者所得出的结论就不一样,从而造成理论价值与事实的二维分野?。经验主义学者把民主当成一种程序、一种手段、一种机制,在这种安排下,采用竞争性选举投票来决定官员,再由这些官员来代表选民决策,这就是“程序民主观”;规范主义学者则把民主当成一项崇高的原则如自由、平等、最高的善、多数人统治等具有实质内涵的、抽象的意义来看待,即“实质民主观”。达尔既把民主当成一种具有实质内涵的东西来研究,又把民主视为实现这一原则的手段、方法或机制。这是达尔为了调和上述分歧所作的努力。民主过程就是社会团体制定一项公共政策的过程(学者称之为“团体政治学”)。在这个过程中,要有一个抽象原则即政治平等来保障。从公民的角度,我们应该把每个人的内在幸福看作是与他人平等的;从政府的角度,政府在决策的时候,对于受到决策约束的人,应当平等地考虑他们的幸福和利益。民主内涵的合理性是个“应然判断”命题,要从“理论到理论”的思辨角度回答。由于政治平等更符合多数人的利益,更审慎、更易让人接受;而专制政体的权力趋于腐败,绝对的权力趋于绝对的腐败。无论是从“价值判断”的视野,还是从“监护统治”的理论而言,专制政体都远逊于民主政体。“平等的投票、有效的参与、充分的知情、对议程的最终控制及成年人的公民身份”,是保证民主平等的程序性内涵。民主政体有助于使个人自我决定的 机会更多,个人的自由程度更大,个人会更关注自身性格(人性)的充分发育,个人也就会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公民权利同时也履行更多的道德责任,从根本上维护自身的利益。民主就是个人自由的最大发展和保护。对于国家来讲,民主政体有助于“避免暴虐、邪恶的统治”,“彼此没有战事”,经济繁荣,较高的政治平等。暴虐与邪恶的统治指的就是所有权力的聚集,权力集中到某个人或组织手中。而民主体制中权力分立和互相制衡的原则有效地分散了权力,权力不可能全部聚集到某个人或某个组织手中,因而在现实政治中不会出现暴政。代议制国家有高度联系的经济交往,国家的领导者有高超的妥协谈判艺术与和解能力等,导致民主国家内部彼此没有战事。民主有利于经济繁荣,也要求达尔对西方民主国家的经验进行分析。市场与民主是怎样的关系呢?不论是过分变态发展的市场(主要是垄断),还是不充分发育的市场,都破坏平等和不利于多元民主的发展。一定程度市场的发展可以造就民主政治。一个庞大的追求教育的中产阶级,他们有闲暇,有资金,追求法治、自由和自治,是民主社会的主体。市场主体本身就是有着独立决策权力的个人与组织,这有助于民主的发展。二、审慎与权衡:民主的理论建构和条件分析 实现民主是目前很多发展中国家遇到的关键性问题。政治精英们知道民主是什么,坚信民主

论民主与法制关系

论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摘要】民主与法制已成为现代宪法的主流价值追求,但二者间的关系却十分复杂。成功地调和二者间的价值是一部宪法融入现实生活的关键。事实上,法制与民主间的争论从来就没有消停过。二者在“谁来统治”和“如何统治”的问题上意见不一。法制是民主思想的实现方式。人治是专制思想的实现方式。真正的民主离不开法制。实现法制是实现民主的前提,民主是法制的内容。有的民主的内涵,法制变的更加完善和稳定。没有法制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如果用人治的方式实现民主,那么随着人的改变,民主的内容就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不是真正的民主。也不符合民主的本质---主权在民的思想。 【关键词】民主法制 By democracy and legal system's relations 09 Undergraduate Law Yan Chaofei 【Abstract】The democracy and the government by law have become the modern constitution the mainstream value pursue, but the two's relations are very actually complex. Compromises the two's value is successfully a constitution integrates the real life the key. In fact, the government by law and the democracy argument has not always stopped. The two in “who rules” and “how to rule” in the question the opinion to vary. The government by law is the democratic idea realizes the way. The rule by people are the despotic thought realizes the way. The true democracy cannot leave the government by law. Realizes the government by law is realizes the democracy premise, the democracy is the government by law content. Some democracy's connotation, the government by law changes is more perfect and is stable. Does not have the government by law not to have democracy in the true sense. If realizes the democracy with the rule by people way, then along with person's change, the democratic content will have the very big uncertainty. 【keywords】 Democracy Government by law 论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浅谈民主与科学的关系

浅谈民主与科学的关系 201611102096 蒋威 内容摘要:自近代以来,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蒙,发芽,深入人心,而回顾这段历史,一边是近代中国的民主与科学艰辛旅程;另一边是近代西方各国民主和科学的进一步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立,民主与科学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出现了一些矛盾,而今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大力倡导科学,使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全面地深人到国民精神之中。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充满着科学精神的基础上,民主与科学才能真正的统一。 关键词:民主;科学;政治制度 自从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国门,一大批爱国人士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严复不仅用新的思想武器猛烈抨击封建主义,而且积极引进西学,以杰出的学术见解和积极的文化实践丰富和发展了科学与民主思想的内涵,将国人的科学民主观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并进一步阐述了科学与民主并举的思想,为近代“新文化运动”的形成做了奠基的工作[1]。到1919年5月4日爆发五四运动,在全中国的范围内宣传科学与民主的思想,中国的思想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与民主实际上变成了强势话语,几乎无人敢撄其锋[2],人们开始思考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科学? 1.中国近代民主与科学的历程 在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五四新文化时期三个时期中,科学与民

主因为遇到的阻力和发展方式不同,其结果也是不同的。科学凭借其政治上的中立态势和利用厚生的功能使其很容易被稍具务实精神,被当政者所采用,洋务派认为科学是现代社会的必备条件,发展科学是振兴中华的必由之路。维新派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一系列保障和鼓励科技的政策。1915年成立的以留学生为主体的中国科学社对西方科 学体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移植,标志着中国科学建制化建设已经粗具规模。总之,从内容上来说,科学历程经历了偏重科学技术知识、偏重科学建制和科学知识、科学建制与科学文化多元并进三个阶段[3]。而相比之下,民主建设所走的路程要坎坷得多。鸦片战争后,魏源、林则徐、徐继畲等人对西方民主的认识尚属道听途说阶段,可信度不足。而王韬、薛福成、郭嵩焘等早期改良派则已走出国门,他们通过耳闻目睹及切身感受,介绍了一些西方民主思想,赞扬议会制度,希望仿效党派制对专制集权有所制约,但囿于传统的强大及理解的肤浅,虽然对民主制有所介绍,却害怕真正的“以民为主”。甲午海战,“亚洲第一舰队”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面对如此惨痛的事实,维新派指出救亡的关键不在枪炮船舰,而在政治制度,进而提出了君主立宪主张,并进行制度设计。然而,戊戌维新仅持续了百日就被慈禧等当权派扼杀,慈禧虽迫于形势着手推行新政,但“一误再误”,令国人对其变 革的诚意产生怀疑,遭到抛弃。1911年,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诞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仿照法国建立责任内阁制,开始酝酿政党 制度,地方代议制度和政府制度也逐渐建立起来。随着袁世凯的篡权,

民主与自由

民主与自由——从理念的分析谈中国民主建构 来源:岁月联盟作者:佚名时间:2010-08-10 摘要:民主与自由是理论中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从这两个概念出发形成了现代政治的两个基本派别——民主主义与自由主义,对这两个概念及两个派别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清现代政治的思想脉络,进而探索民主的建构途径。 关键词:民主,民主主义,自由,自由主义,民主建构 在现代政治理念中,民主与自由是两个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概念。在政治理论的过程中,由于对两个概念的侧重点不同,分别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派别,他们对民主的理解各不相同,对政治制度的理论建构也各有侧重。相对于不同的条件和政治背景,他们的理论自有其合理和积极之处,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中国毕竟有着自身独特的历史积淀、文化传统和政治环境,相应地,也应该有符合自身特点的民主观。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两个概念及其之间矛盾冲突的解析,分析建构中国民主的途径。 一、理念解析 1、民主: 1)概念的由来: 谈到“民主”(Democracy),政治学家们追根溯源,总是从希腊语中发现它的最初表达形式。希腊语民主(Demokratia)一词意为“人民的统治”,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才出现。它源于Demos(德谟),意为“村社”,常指住在村社的平民。所以民主政治又称为平民政治。“Demo”一词在希腊文中有双重含义:第一,它指整个公民团体。希腊的民主制城邦在其公民大会决议的正式开头的一句话就是:“The Demos has decided”(人民决定);第二,由于公民中普通平民占多数,所以它又指平民、多数人、穷人。后一种用法往往含有贵族的偏见。 2)发展进程: 由上文不难看出,古希腊小国寡民的城邦制是民主政治的源头,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按照现代标准来看,即使最民主的城邦仍然是“寡头制”的,是寡头内部的平等。因为它排斥了居民的大多数:奴隶、外邦人和妇女。民主只为少数特权集团即公民所垄断。但是这些并不能否定希腊民族的政治天才,他们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民主和法治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他们对自由、民主、法治等政治价值的追求,都是他们的前人和同时代其他民族所不曾有过或到达过的,这也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十九世纪初黑格尔的一段话,最精辟地阐述了古代希腊人对现代西方文明的贡献:“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 近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源自于最早由伊壁鸠鲁提出的“社会契约论”的兴起,并成为十七、十八世纪新兴资产阶级用以进行革命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资产阶级民主理论的逻辑起点。所谓社会契约论,简言之就是:在人类还没成立国家和社会之前,曾经存在着一种“自然状态”(Natural State),在这种状态中,人类享受着种种“自然权利”(Natural Right),除了“自然法”(Natural Law)以外,不存在人为的,人们是完全平等自由的。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使人们生活的不方便,不安全,生命和财产得不到必要的保障,于是就趋于意见一致,彼此订立契约,把各自的“自然权利”让给第三者,由他们充当社会(国家)领袖。 3)民主主义: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是民主主义的代表人物。卢梭思想的核心在于他的公意思想和人民主权论。什么是主权?卢梭说,“唯有公意才能够按照国家创制的目的,即公共幸福,来指导国家的各种力量。”主权就是公意的运用,是最高无上的权威。在卢梭看来,公意是类似于数学真理或柏拉图式观念的东西,它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人民的意志,它“永远是

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读书报告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主席1956年4月25日发表,刊登于《人民日报》的文章,它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在1956年初,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取得胜利,中共中央开始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向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转移。社会主义建设,从1953年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算起,已有3年多的实践经验。对于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也逐步有所了解。于是,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借鉴,结合自身国情,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已经提到了中国共产党面前。 十大关系包括了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问题;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党和非党的关系问题;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问题;是非关系问题;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上。就现在看来,当时毛主席的观点基本可谓是十分正确的。 就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而言,不管是美国还是苏联,只有拥有独立的工业体系,才能不受制于人。50年代末中俄关系的恶化,就体现要想不受制于人,必须有自己的高科技体系和工业体系。农业和轻工业的作用在于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在于维护币值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同时又有利于重工业的交流

与发展。对于农业的发展,毛泽东重视高科技的作用,如袁隆平的两系杂交稻,引进美国高产化肥技术等,重视人民的作用。但是,错误地开展大跃进以及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也是一定程度上的违背了毛主席对这一问题的初衷。至于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沿海的地区要利用好原有的工业基础,同时出于战争布局的考虑,要平衡工业分布,新建的工厂要大部分放在内地。就这一观点来看,它确实符合中国地理特征,在改革开放后,沿海地区迅速发展也进一步证明其正确性。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这一方面,毛泽东重视经济建设,降低军费,裁军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因为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重要基础,国防建设是经济建设需要的良好的国际环境的保证。同时毛泽东尤其重视核技术的发展,重视高精尖国防工业的发展。此外,军工技术的进步也促进了民用技术的发展。而在中外关系上,毛泽东的见解也的确十分的正确,他正确的认识到了我们要学习外国,不能依赖外国,但是最终因为急于求成导致了大跃进的悲剧。 尽管《论十大关系》观点都是比较正确的,但仍有自身不足的地方。在革命与反革命、是非问题中毛泽东提出的一些说法,是没有考虑到民主与法制的。在“革命与反革命”中就有这样一句话。“但是,要不要立条法律,讲机关里的反革命一个不杀呢?这是我们的内部政策,不用宣布,实际上尽量做到就是了。”就现在观点来说这就是不足之处。当然,我们是有着历史经验的人,在文革之后我们才能够深刻的认识到民主法治的重要性,在当下

论民主理想与民主教育

论民主理想与民主教育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书的内容框架,在辨析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和杜威的民主教育基础上,选取了几个重要的教育观点,如教育之外无目的、教育即改造、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等进行了浅析,并阐述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意义,以期对杜威民主教育的研究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民主理想;民主教育 1杜威及其《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评论家以及实用主义哲学家,是教育哲学的先行者和奠基人。他把实用主义哲学与美国教育的实际相结合,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为美国以及世界诸多国家教育的发展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借鉴意义。《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全面系统的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体现杜威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并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共同被称作不朽的教育瑰宝。 《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主要集中体现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的哲学思想,其核心是通过教育来塑造民主社会的合格公民。在书中,杜威对传统的教育做了整体、创造性的现代转换。在推动教育由传统向现代化迈进时,他选择了“民主”作为整个理论的基调,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适合于民主社会发展的教育,作为进一步更加详尽地对教育进行分析的标准。”民主社会是杜威提出的一种理想社会,这样的社会不是泯灭个性、压制个人的社会,而是在批判现实的基础上不断使个人和社会同时得到协调发展的社会。民主社会的全体成员都能以同等的条件,共同享受社会利益,并通过各种形态的联合生活发生相互影响,让社会各种制度得到机动灵活的重新调整。可见,杜威认为“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与此同时,民主社会理想也是与单个人的充分发展互为结果、互为条件的。因而,杜威主张教育之外无目的即“教育的目的就是不断生长的能力,而这种不断生长的能力只有在一个民主社会中才能达到,因为人只有在相互交往和社会变革的环境中才能够生长,就意味着这是一个民主的社会。所以教育并不从属于教育过程以外的任何目的。生长即意味着民主。民主作为一种目的就寓于过程之中。”至此我们可以看出,杜威在对教育目的的思考中把个人与社会有机的结合到一起,统一为个人的生长与社会的改造。 2杜威的教育观点 杜威提出,民主主义社会的学校教育与传统的学校教育是有很大差别的,认为让儿童能够尽快获得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是学校教育产生的重要原因,而在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育中,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与实际生活经验基本不相关的抽象文字和语言,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如此的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生活的需要相脱离,

自由与民主的辩证关系

浅谈自由与民主的辩证关系 自由与民主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时代发展的论证题材。各派思想家各执一词,自由主义者认为自由优先于民主,自由是目的,民主是手段。而社会民主主义者看来,“在党内和社会主义国家内,民主必须高于一切”……各种思想潮流的相互冲击,就像是一场博弈,它可能是零和博弈,但也可能是非零和博弈。因此,纵观政治思潮的发展演变,我们可以看到,自由与民主都曾各自占领着某一个时期的主导地位。然而进入20世纪后期以来,自由与民主的斗争变得较缓和,它们各自的棱角已慢慢被磨平,变得可以相互包容,相互吸收。尤其是在现代社会,自由民主与民主自由往往成为了同一种意思的代名词而伴随着出现。自由与民主的关系就是一对辩证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对立又统一,统一于物质发展的过程之中。 首先,我们从自由与民主的含义看两者的区别。自由就是不受约束,不受限制,以个人为枢纽。跟自由相关的词语有: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政治自由、思想自由、经济自由等。而民主,词源于希腊字"demos",意为人民,指权力属于人民。它以多数决定、同时尊重个人与少数人的权利为原则,以社会为中心,并且人民有权选择、监督、罢免他们的统治者。代表民主的相似词语有:民主主义、计划、平等、法律、政府、权利等。 其次,我们从它们的内容和地位来看它们的不同。自由主义主要要求的是自由,而民主主义主要要求是平等;民主一般主张加强政府干预,而自由则坚决捍卫自由市场秩序。自由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正义的第一个原则,而民主(平等)居于次要地位,是正义的第二个原则。自由更像是一种目的,而民主更像是一种手段。 它们各自有各自的内涵,并不能一概而论。如果用较激进的话语来表达它们的关系,它们更像是相互对立的,当一方的旺盛发展的时候另一方就萎靡消沉。但事实并非如此,相反,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依托。 一方面,自由离不开民主,没有完全脱离民主的自由。 我们从社会契约论中,论述政府的起源来看它们两者的联系。著名的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人人具有与生俱来的权力,这些权力不仅仅包括人生,而且还包括个人自由和拥有财产的权力。他还认为,“人在社会中的自由只受根据国家的意志而建立的立法权的限制而不受任何其他立法权的限制……”一方面它体现出,这些与生俱来的平等权力包含了自由,平等的权利保障了自由权利。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它认同“自由的实现需要法律的保障”这一基本原则。 我们从自由的两种形态观看自由与民主的内在关系。新自由主义者格林主张的是“积极自由”,即是去做什么的自由,而保守自由主义者柏林主张的是“消极自由”,即不受……限制的自由。其实,不管“积极自由”还是“消极自由”,它们本身都接受“限制是必然的”这一基本原则,只是限制的程度多少的区别。支持这样观点的思想家还有很多,比如杜威、哈耶克。杜威反对把自由看作是一种自然权利,也反对把自由和限制绝对对立起来。他认为,“在任何时候存在的自由系统总是那个时候存在的限制系统”,它们两者是相互存在的。就像法律的限制一样,就是为了保障更多的自由,没有法律的限制也就没有自由。哈耶克也认为,民主是人类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能以和平方式更换政府的方法,是防止专断权力、保障自由的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 另一方面,民主离不开自由,没有脱离自由的民主。 从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资产阶级明确提出,追求人的解放和个性自由,人类

解读罗伯特达尔《论民主》

解读罗伯特达尔《论民主》 我一直很喜欢波尔的那句话“物理学不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而是告诉我们关于世界我们可以谈论什么。”满怀真诚、自信、克制、谦卑,包含了人类认识这个世界以及如何对待人类知识的态度。类似的,没有人能说清民主究竟是什么,大家都是在自己的所知范围内增加我们谈论民主的内容。《论民主》的作者也是如此,他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掌握的就是最正确的观点,他一直在强调,作为一种理想,我们可以如何探讨民主。 民主的本质是什么 英语里,democracy,包含人民和治理两个词根,所以民主一词的字面意思即是民治。但是,将民主看作人民自己统治自己,总有些奇怪。社会上只有存在被统治者才能说得上统治者,人民不可能一方面是统治者,另一方面又是被统治者。而现实则是明明有些人处于统治地位。按这样的方式理解民主必然会有偏差。因此作者认为应该从治理的另一个意思来理解民主才能抵达民主的内核,这就是治理在指导、引导上的含义。从个人来说,自己为自己选择、决策与别人强加的选择是完全不同的。整个社会也是如此,人民自己对影响自身的问题进行决策,以此决策作为整个社会的指导原则,则是说得通的。这便是作者提出的民主参与上的含义。作者认为,民主就是社会全体成员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或允许参与影响他们的决策。参与是民主的核心,是民主的本质。 以参与来看民主才能更正确的评价民主。评价民主有三个尺度,民主的广度、深度以及范围。民主的广度是指参与决策的人占整个社会的比率。但是许多时候问题往往并不是几个数字那么简单。影响民主广度的因素非常多,要看具体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参与广度,还要看某种广度的降低是否带来了民主深度的增加。民主的深度指的是社会成员持续,有效,有力的参与到影响他们的决策中去。范围是社会成员在哪些问题上有发言权,对政策的选择和制定有多大的影响力。 民主要以社会和理性为前提 民主必定是在一定的社会中实行的,但不一定是在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政治社会:民族-国家。作者将人类社会分成政治的和非政治的,当前人们谈到民主首先想到的就是国家层面的。诚然,民族国家是最重要的社会,但是,小至一个家庭,一个社团,一个学校都是可以实行民主的,因为民主的本质在于参与,在于对关切自身的问题进行辩论进行决断。 一个社会要实现民主,另一个前提是该社会的成员具有一定理性。何为理性?理性是成员可以顺畅无误的表达自己的见解看法,并且能正确客观评价别的观点和意见的能力。参加公共事务的辩论,必然要求一定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并且能够估量各种决策实施后的代价。理性与民主的智力条件有重合之处,而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