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大地震概论复习笔记_第7章

北大地震概论复习笔记_第7章

北大地震概论复习笔记_第7章
北大地震概论复习笔记_第7章

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

第一节什么是地震学?

第二节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主要的研究方面

第三节地震学的基本名词和概念

第四节古代人类对地震的认识

第五节地震学发展简史

◆全球每年发生500万次地震,人们可以感觉的仅占1%,造成严重破坏的7级以上的大地震约有18次,8级以上的特大地震1~2次。全世界有6亿多人生活在强震带上,上个世纪约有200万人死于地震,预计二十一世纪将有约1500万人死于地震

◆我国是个多地震国家,20世纪以来,我国发生了800多次6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约8次;历史记载全球死亡超过20万人的地震有6次,其中在中国就有4次。

◆6级以上的地震具有破坏性。我国79%地震烈度在VI以上。

世界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1556年陕西关中8.0级地震,死亡83万人。

中国经济损失最多的地震:1990年江苏常熟-太仓5.1级地震,损失13亿元。

迄今为止欧洲最大的地震:1755年11月1日里斯本大地震,7万人死亡。

◆张衡于公元132年发明候风地动仪。

智利大地震:1960年,9.5级。

唐山大地震:1976年,7.8级。

中国减灾法:1998年3月1日。

印度海啸:2004年12月26日。

国际减灾日:10月的第2个星期三。

汶川大地震:2008年,8.0级。

◆1966年3月,河北邢台发生6.8级大地震,损失巨大。

中国地震局成立于1971年,时称国家地震局,1998年更名为中国地震局。

◆XX发布→政府部门;检查监督→地震部门。

◆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

◆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一个量,当前,最基本的震级标度有4种:地方性震级ML、体波震级(Mb和MB)、面波震级MS和矩震级MW。前3种震级是通过测量地震波中的某个频率地震波的幅度来衡量地震的相对大小的一个量。矩震级MW是由基本的物理参数所计算的震级。

1.1什么是地震学?

◆概念:地震学是关于地震的科学,它是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用数学、物理和地质知识研究地震机理及地震波传播的规律,以防御地震灾害、研究地壳和地球内部的构造以及促使研究结果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得以应用。

◆内容:

①地震的科学以及地球内部物理学,后者主要研究地震波的传播,从而得出地球内部结构的结论;

②弹性波(地震波)的科学,主要研究地震、爆炸等激发的弹性波的产生、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记录以及记录的解释;

③应用:地震勘探、工程地震学、识别核爆。

◆学科划分:

·地震学是一门应用物理学。

·地球物理学就是用物理学的方法研究地球的问题。

·固体地球物理学则是通过观测地球表面上的物理效应来研究地球内部的物质的性质。和地质学密切相关,无论从观点上还是从研究方法上看都截然不同。

·1956年北大刚开设的地震学专业就设置在物理系里;“地震概论”是一门物理类课程,而不是地质类课程。

1.2 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主要的研究方面

◆研究范围的三个方面:

①宏观地震学:主要是指地震灾害的调查和研究、地区基本烈度的划分,以达到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提供合理的资料和指标,并为地震预报提供宏观数据。

②地震波:根据地震台网观测得到的地震资料,研究地震波的发生及传播特征,并利用来研究地壳和地球内部的结构、组成和状态。

③测震学:内容包括地震仪器的研制、地震观测台网的布局以及记录图的分析、处理和解释工作。能不能有效预测地震?

·②和③又称为微观地震学。

◆地震学的主要研究具体的八个方面:

①基本烈度的制定及地震区划烈度值。

②地震波传播理论的研究

③地壳和地球内部物理的研究

④震源物理的研究

⑤地震资料的分析和处理方法的研究

⑥地震观测系统的布局及新型地震仪器的研制

⑦地震预报工作的综合研究

⑧模型试验的研究

1.3地震学的基本名词和概念

◆基本概念:

·地震:地球内部介质(岩石)突然发生破坏,产生

地震波,并在相当范围内引起地面震动的现象。

·震源(震源区):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理论

上可看做一个点,实际上是一个区。

·震源深度:将震源看做一个点,此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h。

·震中(震中区):震源在地球表面的垂直投影。同时,地球表面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叫做极震区,理论上极震区和震中区是相同的,但由于地质条件的不同,也可能不在同一个地方。

·对震中(震中对蹠点):与震中相对的地球直径的另一端。

·震中距:从震中到任意一点沿大圆弧测量的距离,△。

·发震时刻:发生地震的时刻,O或T0。

·地震波:发生于震源并在地球表面和内部传播的弹性波.波传播时的路径叫地震射线. ·烈度:按一定的宏观标准,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度,I。按烈度值的大小排列成表,称为烈度表。将地面上等烈度的点联成线,称为等震线。

·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M。它与地震波释放的能量E的关系为: LogE = 11.8 + 1.5*M

震级和烈度都是衡量地震强度的一种量度,两者之间的关系:

M = 1 + 2/3*I

·地震序列:地震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有成丛发生的倾向,这种成丛发生的地震称地震序列。按时间顺序和震级分布,地震序列分为:主震型和震群型。

①主震型:通常包括主震和大量的余震。有些地震序列还包括一系列前震。

若地震序列中,特别大的地震只有一次,则称之为主震;发生在主震之前的中、小地震叫前震;发生在主震之后的大量较小地震叫余震。

②震群型:在一个地震序列中包含着若干个震级相差不多的地震,而无一特大震级的地震时,称之为震群。在中国几个主要地震区都有震群发生,但其规模较小。

◆地震的分类:

·按照震动的性质,可分为:天然地震、人工地震和脉动。天然地震有如下分类:

①按成因划分:

a.构造地震:因地下岩层错动而断裂所造成的地震,90%以上。

b.火山地震:因火山作用(喷发、气体爆炸等)而引起的地震,7%。

c.陷落地震:因地层陷落(如喀斯特地形、矿坑下榻等)引起的地震,3%。

②按震源深度划分:

a.浅源地震:震源深度<60km,又称正常深度地震,大多数地震均为此。--浅震

b.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300km。 --深震

c.深源地震:震源深度>300km,已记录最深的为700km。 --深震

③按震中距划分:

a.地方震:震中距<100km。

b.近震:震中距<1000km。

c.远震:震中距>1000km。

④按震级划分:

a.弱震:M<3

b.有感地震:3≤M≤4.5

c.中强震:4.5

d.强震: M≥6。其中M≥8的地震又称为巨大地震。

1.4古代人类对地震的认识

◆地震学前史

·在科学不发达的过去,人们对地震发生的原因,常常借助于神灵的力量来解释:中国:鳌鱼翻身日本:地震鲶

台湾:水牛(地牛)蒙古:青蛙

古希腊:海神普舍顿古印度:大海龟背上的大象

印尼的西里伯斯:公猪美洲的印第安人:乌龟

新西兰:女神地母,气动说

·伊壁斯鸠:由于风被封闭在地壳内,结果使地壳分成小块不停地运动,即风使大地震动引起地震。

·卢克莱修:风和空气进入大地的空虚处,在空洞中骚动并掀起旋风,大地出现龟裂。·亚里士多德:“气”是地震的成因。

·里斯本大地震:1755年11月1日,迄今为止欧洲最大的地震,7万人死亡。里斯本大地震后,上帝管理地震的能力受到普遍怀疑,欧洲的地震研究开始从神学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我国丰富的史料

·公元前1831年,《竹书纪元》所记载的“泰山震”,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文字记载之一。

·有关地震的记录相当详细,地震史录甚至可以达到6级以上的地震基本不漏。

◆张衡及其候风地动仪

·张衡(公元78-139)是东汉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和地震学家。

·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张衡创制候风地动仪,这是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候风地动仪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思想的成熟:地震是由远处一定方向传来的地面震动。这表明张衡早于西方学者一千多年就知道地震影响是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的。

◆古代中国的地震工程

·历强震而不倒的古建筑:山西洪洞县广胜寺飞虹塔、山西应县木塔、河北赵县的赵州桥、天津蓟县独乐寺的观音阁等等。

◆古代中国的地震成因理论

·周朝伯阳父的“阴阳说”:“阴”“阳”两种力量对峙。

·“天诫论”

·古希腊的“气动说”:相对于“阴阳说”更加讲求实证,更接近现代意义上的科研。

1.5地震学发展简史

· 19和20世纪之交是地震学的创业年代,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登上现代科学的舞台,地震仪出现并且广泛使用。

·地震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科学,其定量研究只有100年左右的时间。

·待完善

第二章地震波

第一节波的性质简述

第二节地震波

第三节地震波的类型

第四节地震波的波序

第一节波的性质简述

◆简介:

·波动是振动的传播过程。

·电磁波: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在空间的传播过程。

·机械波: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

◆机械波产生的条件

·波源--产生机械振动的振源

·弹性介质--传播机械振动的介质

注:波动是波源的振动状态或振动能量在介质中的传播,介质的质点并不随波前进。

◆横波和纵波

·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平行。

注:在固体中可以传播横波或纵波,在液体、气体(因无剪切效应)中只能传播纵波。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过程:当波源作简谐振动时,介质中各个质点也作简谐振动,这时的波动称为简谐波(正弦波或余弦波)。

◆波阵面和波射线

·波阵面:在波动过程中,把振动相位相同的点连成的面(简称波面)。

·波前:在任何时刻,波面有无数多个,最前方的波面即是波前。波前只有一个。·波线:沿波的传播方向作的一些带箭头的线。波线的指向表示波的传播方向。

·平面波:波面为平面

·球面波:波面为球面

·柱面波:波面为柱面

注:①在各向同性介质中传播时,波线和波阵面垂直。

②在远离波源的球面波波面上的任何一个小部份,都可视为平面波。 ③实际中并不存在平面波,只是在一些远场问题分析时可以将3维电磁波等效于2维平面波分析。

◆波长和频率

·波长:在同一条波线上,相差为2π 的质点间的距离。 ·周期:传播一个波长距离所用的时间。 ·频率:周期的倒数。

·波速、周期和波长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注:①频率和周期只决定于波源,和介质种类无关。但介质会影响波速。

②当波长远大于介质分子间的距离时,宏观上介质可视为是连续的;若波长小到分子间距尺度时,介质不再具备连续性,此时不能传播弹性波。 ②弹性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存在一个频率上限。

③我们见到的波动很少是单频率的,它们通常是不同频率波动的混合。

在更多的情况下,尽管一种特定的波并不是单一频率的,在这种波的波谱中却有一个或几个起主要作用的优势频率。

第二节 地震波

◆弹性介质及弹性常量 ·介质的弹性性质:

f

T

v λλ

==

·介质的脆性性质:

·介质的塑性性质:

◆弹性常量

·应力、应变及广义胡克定律:

①杨氏模量(E ):

·在线应变(纯伸长或纯压缩)情况下,应力与应变满足:

式中?L 是纵向应力引起的长度变化,E 为杨氏模量。

②泊松比(v): ·当样品受到纵向拉力,在纵向发生伸长的同时,在横向上也必然发生相应的缩短,反之,纵向压缩,必伴随横向的扩张。设样品的横截面线度为d,其变化量为△d,则横向线度的相对变化率△d/d 与纵向长度的相对变化率△L/L 之比为常数,此常数即为泊松比,即

式中v 称为泊松比。实验表明,对于一切介质, 介于0到1/2之间,金属介于1/4到1/3之间。对于地球介质,常取1/4表示地幔的大部分,对于地球外核(液态)取为1/2。式中的负号表明△d 与△L 变化方向相反。 ③体变模量(K )

·在地球介质中,最常见的是液体静压力,即各个方向都受到压力,且大小相等。体变模量则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应力与应变的比值,即

式中K 称为体变模量,?V 是静压力引起的体积变化量。 ④切变模量(K )

·在单纯发生剪切应力(力的方向与受力面平行)时,应力与应变的比值称为切变模量。

切应变时不发生体积变化,

仅发生形状变化。可以表示成

式中?是在切变情况下的偏转角度,

μ为切变模量,或叫刚性系数。

·上述的E 、v 、K 、μ四个弹性常数是由物质本身性质决定的。在这四个弹性常数中,只有两个是独立的,满足:???

◆波动方程

·介质的弹性性质:

L

L d

d ??-

=νV

V K S F ?-=?μS

F =

◆地震横波和纵波

·在无界弹性介质中,存在两种基本类型的弹性波: (1)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振动(能量)传播方向一致

传播速度为 (2)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振动(能量)传播方向一致

传播速度为

ρ

E V P =ρ

μ=S V S

p V V 3≈

纵波速度比横波速度大(一般为: )

因此,在地震记录上纵波总是首先到达。所以,纵波也被称为P 波(Primary wave ),横波也被称为S 波(Secondary wave )。

? 如果切变模量μ=0,则横波速度Vs=0。这说明在切变模量为0的介质(液体)中,

横波不能通过。地球的外核由于没有横波通过,应当属于液态性质。 ? 很多固体,特别是地表附近的岩石,它的泊松比接近于1/4。这时λ=μ,于是

有 ,这种关系式称为泊松关系式,满足此关系式的介质称为泊松介质。

第三节 地震波的类型

·在无限、各向同性的均匀弹性介质中,仅有两种类型的弹性波传播,即纵波和横波。 ·但是在半无限、各向同性的均匀弹性介质或成层介质中,有可能出现一种弹性波,这种波的特点是:扰动的幅度随着离开界面距离的增加而迅速衰减,或者说,扰动只局限于界面附近。通常称这种波为面波。(面波实际上是体波在地表衍生而成的次生波。面波的传播较为复杂,既可以引起地表上下的起伏,也可以是地表做横向的剪切,其中剪切运动对建筑物的破坏最为强烈。) ·由于地球具有边界和内部分层构造,地震波不仅有纵波和横波,还有面波和地球自由振荡。

◆体波 ·体波是指可以在地球内部三维空间中向任何方向传播的波,包括P 波和S 波。弹性波的传播,实际是介质中弹性形变的传播,任何复杂的弹性应变都可分解为两种基本应变——体变和切变来表示,与体变相应的为纵波,与切变相应的为横波。 ·S 波可以分解成两个分量,S 波平行于界面的位移分量为SH 波,S 波在入射线和界面法线构成的平面上(称为入射面)的位移分量为SV 波。 ·P 波和S 波的主要差异:

(1)P 波的传播速度比S 波快,地震图上先出现P 波。 (2)P 波和S 波的质点振动(偏振)方向相互垂直。 (3)一般情况下,三分量地震图上P 波的垂直分量相对较强,S 波的水平分量相对较强。 (4)S 波的低频成分比P 波丰富。

(5)天然地震的震源破裂通常剪切破裂和剪切错动为主,震源向外辐射的S 波的能量比P 波的强。

(6)P 波通过时,质元无转动运动,而有体积变化,P 波是一种无旋波。S 波通过时,质元有转动,而无体积变化, S 波一种无散的等容波。

·在一定的边界条件下,弹性波动方程还给出面波和自由振荡解。

◆面波

·面波的类型:love 波,Rayleigh 波

? 面波是指沿地球表面传播的,在与界面相垂直的方向上,波动的振幅急剧衰减。

S p V V 3≈

?在地震记录上,面波的振幅一般比体波大。

?面波的能量被捕获在表面才能沿着或近地表传播,在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耳语长廊”或中国天坛回音壁的墙面上捕获的声波就是面波。

?不同周期的面波,其渗透深度不同:周期愈大的波,其渗透深度愈大。

?在半无限的均匀介质中,不产生勒夫波,而且它所产生的瑞利波没有频散。地震记录中出现勒夫波以及有频散的瑞利波,则说明地下的介质是不均匀的或是成

层的。

◆地球自由震荡

·看书

◆脉动

·实际地震记录中,除了地震产生的振动之外,记录显示并不是一条直线,而会有一些背景噪声或脉动。过去一般认为这些背景噪声都是没有用的,而且会影响地震信号,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这种脉动或背景噪声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地球内部构造的信息,因此也可以被用来探究地球内部构造。

第四节地震波的波序

·由于不同地震波类型的传播速度不同,它们到达时间也就不同,从而形成一组序列,它解释了地震时地面开始摇晃后我们经历的感觉。

·一般到序:P波、S波、勒夫面波、瑞利面波、地震尾波。

第三章 地震波传播理论 第一节 地震波传播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地震波传播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体波各种震相和走时表

第一节 地震波传播的基本概念

◆地球可看做均匀、各向同性的完全弹性体。 ◆首波(侧面波)

·若介质是分层的,当地震波由低速的一方向高速的一方入射时,还存在一种波,叫做侧面波(或叫首波、折射波、衍射波、行走反射波,等等)。

·虽然首波的传播路径总是比直达波长,但是因为首波在分界面上是以深层介质中的速度来传播的,因此超过一定临界距离之后,首波就会比直达波率先到达台站。 ·P 波和S 波都会有相应的首波。

◆地震波的吸收和衰减

·将地球介质当作是完全弹性体是一种近似,实际上在波动传播过程中,介质会吸收波动的能量转化为热能。

·振幅随时间的衰减可用 表示,

为衰减系数。

·波的振幅随距离的衰减可用表示,α为吸收系数。

·表示能量消耗的另一个重要参数Q 叫做品质因子,这是由电路理论借用来的一个概念,

定义:

E 是一定体积的介质在一周期时间内所存储的最大应变能。

◆震中距

·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为震中。震中距就是震中到观测台站之间的距离,单位是千米。 ·另一种震中距单位是度,就是震中—地球球心连线与观测台站-球心连线的夹角,与

千米制换算:震中距(度)=(震中距(千米)×180)/(地球半径×π) 估算:1度约等于110千米。

第二节 地震波传播的基本理论

◆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问题,主要有动力学和运动学两种方法。

·运动学方法,就是将波动方程的求解简化成波传播的射线理论,用地震射线这一概念,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运动学特征,同时获得地球内部构造的情况。 ◆射线理论

t e A A 0γ-=γ

x e A A α-=0E E Q δπ?=211

·在研究问题的尺度远大于地震波波长的情况下,可将地震波传播当作射线来处理,从而使复杂的波动问题简化成为射线问题。地震射线问题这和几何光学很相似。 ·地震射线,就是地震波传播时,波阵面法线的轨迹,也即是震动由一点传播到另一点所经过的途径。

·射线地震学,也叫几何地震学,是波动地震学在波长很短时的近似。它可以由波动地震学推演出来,但更直接的是根据费马原理。这个原理说:当一个震动由介质中一点传播到另一点时,它所经过的途径是使其传播时间为一稳定值(最大、最小或拐点)。 设震动由A 点出发,沿途径s 传播到B ,传播速度是v(x,y,z), 所用的时间是t ,则

费马原理就是

δ是变分。根据这个原理,若A 和B 各在一个分界面的两边或一边,就立刻得到斯涅

耳的折射或反射定律。

◆费尔马定理(Fermat ’s Principle ) ·光学中的Fermat 定理:

“光在介质中传播的路径为走时(travel-time)最小的路径” ·地震学中的Fermat 定理:

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路径为走时最小的路径.

注:地震学中的Fermat 定理不是永远成立,是高频情况下地震波波动方程的渐近解。 Fermat 定理是地震波的高频近似解。

·高频近似:地震波的特征波长远小于所研究问题的特征尺度。

注:当高频近似条件不满足时,地震波的传播不能够用Fermat 定理来描述,必须严

格求解原始的波动方程。 ·地震射线(Seismic Ray)

·能量束,能量分布呈高斯分布(Gaussian Beam)

·能量束的宽度(d )反比于频率(f ):

◆Fermat 原理在地震学中的应用 -- Snell 定律

证明:

==?

B A

v

ds t δδf

d 1∝

·射线理论在过去100年中被广泛用于地震资料的分析和解释,由于它简明、直观、易懂且适应性广,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与更完整的解法比较,射线理论直截了当地给出了三位速度模型。

·但射线理论也有缺陷:它是高频近似,对长周期或者陡的速度梯度的介质就行不通;它还不容易处理非几何效应问题。本章的射线理论只涉及地震波的到时,而没有考虑振幅和其他细节。这是因为,这些问题对本书已经很充分,而且很多现代地震学的主要研究也都只用了走时资料。

◆地球介质的变化特征

·地震波的传播主要取决于地震波的速度,地震波的速度与地球介质相关。

·地球内部介质性质的变化,主要有以下情形:

①上下介质的性质、状态迥然不同,出现明显的分界面,地震波速度出现阶梯状跳跃,如地壳与地幔、地幔与地核之间。地壳是固体,外核是液体,地幔介于固态与液态之间。

②上下介质的状态基本相同,但性质变化显著,呈现明显的分界面,如地幔中的细层之间的分界面,地震波在分界面上的速度也有显著的变化。

③在同一层内,地球介质也不是均匀分布的。一般来讲,由于地球介质是分层均匀、各向同性的,地球介质的密度、弹性参数等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地震波速度也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有两种特殊情形:一种是速度随深度增加而减小(称为低速层),另一种是随着深度增加速度异常增加(称为高速层)。

◆地震波的折射、反射和转换

①近震情况

·地震波入射到层之间的界面上时, 会产生折射、反射和波型转换等现象。

·取自由表面为xz 平面,z 轴垂直向下,入射面为垂直面xz 。L 为P 波传播方向,N 垂直于L 。S 波分解为SV 波和SH 波,SV 波为入射面内的横波分量,沿N 方向,SH 为垂直入射面的横波分量。

·对于近震而言,地球的分层界面可以视为水平的。P 波入射时,界面上会产生反射P 波、折射P 波,反射转换SV 波和折射转换SV 波,SV 波入射时与P 波类似;SH 波入射时只有反射SH 波和折射SH 波产生,没有转换波出现。因为水平面内振动的SH 波不可能引起垂直面内振动的P 波和SV 波。 ???

·练习题1:

1

αθV 2

V 12

)

2

sin(2

)

2sin(1

)1

sin(1

)

1sin(ββθααθ

ββθααθ

V

V V

V ==

=2

βθ1

βθ2

αθP 1

S 1

P 2

S 2

弹性波在介面上的反、透射

第二题:

利用费尔马原理证明存在波型转换时的Snell 定律。

·提示:第一个等号的证明参考讲义Fermat 原理 Snell 定律(1),只需将走时改为

(

)2

222

1

1

r L x h x

t V αβ+-+=

+

第二个等号和第三个等号的证明参考讲义 Fermat 原理 Snell 定律(2),注意P 波速度在第一层和第二层分别为 和 ,S 波速度在第二层为 。 ◆射线参数

·P 为射线参数,每条射线只有一个射线参数。

·当介质存在分界面,且V 2>V 1时,地震波入射到分界面就会产生首波,其路径亦遵循费马定理。

·临界透射:

·首波的射线参数:

p V V t inc ≡=2

1)

sin()sin(θθ

·首波的射线参数:

②远震情况

·对于远震而言,地球曲率不能忽略,地球介质性质随深度的变化也应加以考虑。球对称

介质中的地震射线

2

211

)sin()sin(V V V p t inc ===

θθo

t 90 =θ因为:

◆地震波的走时曲线和走时方程

·以观测点的震中距为横坐标,地震波到达时间为纵坐标,绘成的曲线称为走时曲线。地震波到达时间与震中距关系的方程称为走时方程。

①水平层状介质

I.单层地壳介质模型中地震波震相与走时曲线

·如下图所示,设一个速度为α2的半无限弹性介质上覆盖一厚度为H,速度为α1的单层均匀地壳,地壳中震源F的深度为h,接收点S在上层介质的表面,震中距为X。对于近距离的地震,由图可以看到,接收点记录的地震图,可能包含如下震相:

A.震源在地表:

A1.

A2.反射波的走时方程:

A3.首波的走时方程:

·练习题:

直达波、反射波和首波

M

X

第一题:

证明:当震中距(X)大

于一定值()时,首波

将最先到达;并求出。

M

X

M

X

2

2

1

)2/

(

2

)

(X

h

V

X

T+

=

B.震源在地下:

B1.直达波的走时方程:

,当X远大于h时。

·若取P波的平均速度6.2km/s,S的平均速度3.5km/s. 由以上两式近似得:

B2.反射波的走时方程:

,当X远大于2H-h 时。

B3.首波的走时方程:

H

h

α1

α2

X

α2>α1

北大地震概论复习笔记_第7章

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 第一节什么是地震学? 第二节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主要的研究方面 第三节地震学的基本名词和概念 第四节古代人类对地震的认识 第五节地震学发展简史 ◆全球每年发生500万次地震,人们可以感觉的仅占1%,造成严重破坏的7级以上的大地震约有18次,8级以上的特大地震1~2次。全世界有6亿多人生活在强震带上,上个世纪约有200万人死于地震,预计二十一世纪将有约1500万人死于地震 ◆我国是个多地震国家,20世纪以来,我国发生了800多次6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约8次;历史记载全球死亡超过20万人的地震有6次,其中在中国就有4次。 ◆6级以上的地震具有破坏性。我国79%地震烈度在VI以上。 世界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1556年陕西关中8.0级地震,死亡83万人。 中国经济损失最多的地震:1990年江苏常熟-太仓5.1级地震,损失13亿元。 迄今为止欧洲最大的地震:1755年11月1日里斯本大地震,7万人死亡。 ◆张衡于公元132年发明候风地动仪。 智利大地震:1960年,9.5级。 唐山大地震:1976年,7.8级。 中国减灾法:1998年3月1日。 印度海啸:2004年12月26日。 国际减灾日:10月的第2个星期三。 汶川大地震:2008年,8.0级。 ◆1966年3月,河北邢台发生6.8级大地震,损失巨大。 中国地震局成立于1971年,时称国家地震局,1998年更名为中国地震局。 ◆XX发布→政府部门;检查监督→地震部门。 ◆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 ◆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一个量,当前,最基本的震级标度有4种:地方性震级ML、体波震级(Mb和MB)、面波震级MS和矩震级MW。前3种震级是通过测量地震波中的某个频率地震波的幅度来衡量地震的相对大小的一个量。矩震级MW是由基本的物理参数所计算的震级。 1.1什么是地震学? ◆概念:地震学是关于地震的科学,它是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用数学、物理和地质知识研究地震机理及地震波传播的规律,以防御地震灾害、研究地壳和地球内部的构造以及促使研究结果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得以应用。 ◆内容: ①地震的科学以及地球内部物理学,后者主要研究地震波的传播,从而得出地球内部结构的结论; ②弹性波(地震波)的科学,主要研究地震、爆炸等激发的弹性波的产生、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记录以及记录的解释; ③应用:地震勘探、工程地震学、识别核爆。

北京大学美术概论期末考题整理.doc

美术概论期末考试: 1、略论美术在当代社会中的功能 传达信息:记录、宣传 日常生活(最重要):装饰、美化 精神活动:宗教、象征 个人表现:自我、思考 娱乐:墨戏(文人画,特定人群的娱乐)、宣泄 市场经济(巨大的引擎):出售、投资 人际交往:交流、送礼 (美术行为与作品的功能,常常具有复合性、多样性) 1,传达信息 一传达信息:记录、宣传 1.成教化,助人伦 》格列高利教皇:”教堂中使用图画,这样那些不识字的人OOOOOO ”(宗教宣传作用,图画补充文字的不足) 2.实际的情景与理想的图像 》《开国大典》有五个版本,多次增删人物(高岗,刘少奇,邓小平等),构图视角的变化(从一个核心领导人到领导集体) △被政治所左右的艺术 领导出题目,群众出思想,专家出技术 》文化大革命时期:作者集体署名延安相关的作品都署名”秦文美” 二日常生活:装饰、美化 1马家窑尖底瓶甘肃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上游图案被视为黄河的漩涡) 2漆器战国湖北 3四川大邑县刘文彩庄园,晚清避暑庄园 三精神活动:宗教、象征 2英国巨石阵:表现对太阳、时间的崇拜? 3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1536年一1541年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 做好事的上天堂,不好的下地狱,成熟的宗教画 5寓意与象征 郑燮,石头图,万古不化 梅兰竹菊的象征意义 清,张若霭,五君子图(梅竹松柏石) 四个人表现:自我、思考 △不为政府、宗教、权贵宣传,不为利诱,特立独行=社会普遍认为的真艺术家 吴冠中;不在乎自己画多少钱,一辈子没有评过奖,和美术协会作对。认为美术应该看形式,不应该看内容。但是晚年越拉越看作品的内容。

》伦勃朗自画像多(探讨内心,对精神性的渴求) 》梵高真性情 》徐渭:比梵高还梵高,他声称他的画不卖给有钱人五娱乐:墨戏、宣泄 》米芾,北宋,珊瑚笔架图,故宫 “金坐”:画一珊瑚笔架,架左书“金坐”二字。然后再加上米点和题款,米家山水便赫然而出。米芾以画代笔,颇有意趣。 米芾是文人画的源头,从小学写字,慢慢的想学画,又不好意思从头开始画,用写字的方式来画画。 六社会交往:国家交流个人送礼洗钱行贿 1972中日建交田中角荣送东山魁夷《春晓》 徐悲鸿送郭沫若《九州无事乐耕耘》 》美元新设计、鸡年吉利钱8888: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扩大 七艺术与经济 催生了收藏、拍卖、文物修复 暴利和暴跌、风险(画的真假:有的可能半真半假) 很多名家的话是半真半假的,比如有些画印章是真的,画是假的。有的是画是真的,印章或者字是假的 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市场越来越商业化

第一学期地震概论模拟试题二

2008-9第一学期地震概论模拟试题二 一、填空 1.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的分界面时,一般情况下在界面上将产生波的和。 2.只有当表层介质的横波速度下层介质的横波速度才能出现勒夫面波,与体波不同,它的速度还与相关,这种特征称为地震波的。 3.当震中距较小时,天然地震的P波垂直向初动方向一般呈分布,而爆破P波垂直向初动方向一般。 4.我国曾成功地预报了地震。 5.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学者发明了。 二、名词解释①地震基本参数②烈度③震级 三、问答题 ①试阐述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的分布特征与形成原因。 ②当只测得四个台站的P到时,何种条件下能够确定震源的位置和发震时刻,何种条件下不能确定,为什么? ③有人说某地区按照抗8级地震设防,正确吗?为什么? ④如何识别震相? 四、综合题(每题10分,共20分) 假设地球完全均匀,半径为R,P波速度为V0,若震源和出射点间的地心夹角为θ,P波走时为T。问:①当震源深度为0时,T=?②当震源深度为h时,T=? 补充:判断 1、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间发生5.1级地震,昆山的震级为4级。(错) 2、减轻地震灾害的唯一措施是地震预报。(错) 3、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错) 4、地震预报是由地震专家发布的。(错) 5、地震发生时,尽可能把门打开。(Yes) 6、地震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Yes) 7、经济越是发达的地区,抗震能力越强,造成的经济损失越少。(错) 8、地震发生时,如果你感到颠动很轻,只有晃动,可以判断地震离我们比较远。(Yes) 9、地幔由固态物质组成,地核由液态物质组成。(错) 10、在上地幔中,地震波速度由浅到深一直都是逐渐加快的。(错) 答案一、填空 1.反射、折射 2.小于、波的频率、频散 3.四象限(正负相间)、均向上 4.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 5.张衡、候风地动仪 二、名词解释 1.地震基本参数:也称地震的三要素,即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震级)。 2.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度。 3.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 三、问答(要点) 1.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有太平洋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地震带(欧亚地震带),除了沿着大陆边缘或贯穿大陆的两个地震带外,在大洋中还有延伸非常长的地震带,沿着大洋

北京大学地震概论

北京大学地震概论 08 篇一:北京大学地震概论 08-09-10 年试题合集 2008 春地震概论模拟试题一 1、我国地震较多的省(区)依次是(A)。 A、台湾、西藏、新疆、云南 B、台湾、西藏、云南、河北 C、西藏、台湾、云南、四川 D、台湾、云南、新疆、陕西 2、本世纪在印尼苏门答腊西北近海发生 8.7 级地震引起的印度洋海啸,造成巨大的人员 伤亡、财产损失和影响。具体时间是( B) A、2004 年 11 月 26 日 B、2004 年 12 月 26 日 C、2005 年 1 月 26 日 D、2005 年 2 月 26 日 3、大震的预警时间,即从人感觉震动开始,到房屋倒塌的时间差,一般有(A)。 A、十几秒 B、一分钟 C、三分钟 D、十多分钟 4、下面(D)说法是地震谣言。 (1)不是政府正式向社会发布的地震预报;(2)把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说得 非常精确; (3)说国外“XX 专家”、“XX 报纸”、“XX 电台”已预报了我国要发生地震; (4)说“XX 地震办公室”,“××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己发布了的地震预报;(5)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地 震谣传。 A、(1)(5)B、(3)(5)C、除(4)以外都是 D、上述都是 5、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根据震源深度划分,地震可分为(C)。 A、浅源、深源两类 B、远震、近震两类 C、浅源、中源、深源三类 D、远震、近震、中 震三类 6、全球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震带是(C),全球 80%的浅源地震、90%的深源地震均集 中在该带上,这是一条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地震带。 A、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B、大洋中脊地震带 C、环太平洋地震带 D、大陆裂谷地震 带 7、我国被世界公认成功的一次地震预报是(A )地震。 A、1975 年辽宁海城地震 B、1976 年四川松潘地震 C、1976 年云南龙陵地震 D、1976 年唐山地震 8、世界上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是( B )。 A、1923 年日本关东 8.3 级大地震 B、1556 年陕西华县 8.0 级大地震 C、1964 年阿拉斯加 8.4 级大地震 D、1976 年唐山 7.8 级大地震 9、大震发生后的瞬间抉择很重要,正确的抉择( D)能有效地减少伤亡。A、不顾一切
1 / 18

地震概论习题及答案

第2章习题答案 一、简答题 1、什么是地震烈度,与地震震级有何关系? 2、划分烈度的依据是什么? 3、什么是基本地震烈度、研究基本烈度有什么意义? 4、简述我国基本地震烈度状态,并分析我国地震危险性,说明抗震烈度的意义。 5、什么是抗震烈度? 6、利用地震烈度知识,解释分析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的震灾情况。 二、填空题 1、1883年,第一个烈度表是由_罗西、__弗瑞尔_____制定,分___七____级。 2震级和烈度的含义不同。震级是衡量地震__能量大小_的级别。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就__越大_ ___。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是指某地区受地震影响的__强弱或破坏程度__。破坏越严重,烈度就越大。 3、防震减灾三大体系是_监测预报、震害防御_和应急救援。 4、抗震设防目标总概括是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5、上网查寻《我国主要城市设防烈度》,查找你的家乡是_____ ___、当地的设防烈度为,基本烈度为____ __。 6、划分不同烈度地区的线称为等烈度线,简称等震线。正常情况下,地震烈度随震中距离的增加而递减。通常等震线是封闭的。 7、某地区基本烈度是6度,在该地区建水库、大坝设防烈度应为7度、建小学校防烈度应为__6度___。 三、选择题 1、在地震灾情分析,怎样定量描述各地方人对地震感受不同,建筑物破坏程度?(B ) A 用震级 B 用地震烈度 C 用发震时间段 D 用本区地质构造条件 2、中国第三代地震烈度区划图发布施行时间是( B ) A、1956年 B 1990年 C 1977年 3、反映某地区地震风险用(C )衡量 A震级 B 烈度 C 基本烈度D抗震设防烈度 4、反映某建筑物质量用( D )衡量 A震级 B 烈度 C 基本烈度D抗震设防烈度 一、填空题 1、密度,弹性性质 2、一致,垂直 3、逆进椭圆 4、东西向,南北向,垂直向 5、震中距,地震波走时 二、选择题 1、C; 2、B; 3、C; 4、A; 5、A 第4章习题答案

北京大学地震概论复习整理

地震概论复习材料 1、课件 2、笔记 3、计算题和时间 4、往年样题 5、讨论报告ppt 震级、体波、地震延迟线、LOVE面波、球对称介质的射线参数和垂向变化介质中的射线参数、秒差距求法、圣安德烈斯到洛杉矶的距离(纬度差)、计算内核半径Rcos(θ1/2)、各种震相、反射波直达波首波的走时方程和曲线、春季试题最后几道论述题、走滑断层、 ?绪论 1、秒差距(pc):恒星间距离单位,数值上等于恒星周年视差的倒数。 天文单位(AU):日地平均距离。1天文单位=1.495亿公里。 2、太阳系的轨道特性:近圆性、同向性、共面性。 3、决定地球演化的能量来自引力势能和放射性衰变能。 4、金星是启明星。 木星和太阳之间的引力形成了小行星带。 陨石撞击地球的几率小:地球有大气层的保护。 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是因为: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是相同的。 5、冥王星被排除出行星是它不具备行星的性质,而并不是因为它周围无小行星物质. 6、行星运动三大规律 一、地震学研究范围和历史 1、气象灾害是频度最高的,而地震灾害(突发性、毁灭性)是损失最大的。 2、唐山地震或汶川地震与日本福岛地震的比较,结合09考题与台湾差别。 二、地震波 1、控制地震波传播的最基本定理是牛顿定律。 2、地震学中的费尔马定理(高频近似解)。 3、地震射线:能量束的宽度反比于频率,f→ +∞,d→0. 4、弹性波基本的有纵波和横波(在无界弹性介质中):纵波的速度一般是横波的根号3 倍。 5、面波类型:Love波(像抖毯子一样前进),Rayleigh波(回旋前进)。 6、自由震荡:环形震荡(上下两半球不同向转)、球型震荡(像瘪了的皮球、不规则)。 影响自由震荡周期的因素:自转、横向非均匀性。 7、地震波的波序:纵波→横波→面波。 三、地震仪和基本参数的设定 1、现代地震仪 2、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 3、地震定位:震源、震中(震源之上,确定震中十分重要)、

北大越南语专业教学计划

越南语专业教学计划 一、专业简介 本专业始建于1949年,前身是国立东方语专越南语科,是我国高校最早建立的越南语专业,也是国内本学科中最早设立硕士研究生点的专业,现有副教授1名、讲师2名、助教1名。本专业自创建以来共培养本科生、代培生400多名,硕士研究生近30名,他们中的许多人已成为我国外交、文化、新闻、经贸、教育等各领域的骨干或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其中有5人曾任驻外大使。本专业相继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专业课程20余门。 在科研方面,本专业教师编写、出版各类教材10余种,其中由傅成劼教授等编著的《越南语基础教程》(共三册)是国内出版最早、使用范围最广的越南语基础教材,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该教材修订后更名为《越南语教程》(共4册),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本专业教师撰写发表有关越南语言、文学、历史、文化等领域的学术论文90余篇,专著、译著40余部。 二、专业培养要求、目标 培养能从事外交、外贸、国际文化交流、涉外企业管理、新闻、出版、外语教学和外国问题研究等工作的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经过四年学习,要求学生扎实地掌握越南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和能胜任实际工作的听说读写译技能,对越南国情、社会、历史、文化、外交以及政治、经济现状等有较广泛的了解,了解东南亚区域的基本概况,对中国和世界文化有比较广博的知识。英语水平达到四级,具有较好的汉语水平和表达能力,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初步研究的能力以及较强的适应不同社会职业需要的能力。 三、授予学位 文学学士 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2009级及以后适用) 总学分:148学分,其中: 1.必修课程:92学分(公共必修32+大类平台8+专业必修52); 2.选修课程:52学分(大类平台8+专业选修16+通选12+其他选修课); 3.毕业论文:4学分; 4.其它:社会实践与实习、校外学习与交流、科研训练等,无学分 并须同时满足下列选课要求: 1)全校公共必修课程:32学分

北大通选课介绍(1.2.1版)

A类 地震概论(授课老师:赵克常老师):这个课很火,一学期要开两个班,一个班500人……而且老师讲的也很好,前几个学期,我的几个同学选了的都是九十七八分,不过上个学期据说得高分的难度有所增加,不知道这个学期什么情况……总之,算是比较理想的A类课程; 环境生态学:被誉为文科生必选的两门A类课程之一(另一个是三宝),成绩主要根据两部分,一个是上课的随机点名,另外就是一个大论文,很大很大,最起码要一万五以上才有可能拿到一个相对高的分……而且环生的论文要求很高,尤其是格式什么的,不过上课的时候老师会讲解,而且在BBS环生的版上也有说明,不过目前的一种风气是借师兄师姐写过的环生论文改一改拿来交上……不做评论; 人类的性、生育与健康:俗称三宝,要选这门课要投比较高的意愿点,或者靠补选的时候用人品刷……总之是很有用的一门课,讲的知识还是很实用的(其实不想大家想的那样的……),闭卷考试,给分一般,但是总的来说对于文科生来说算是学起来相对容易的一门A类课; 人类生存发展与核科学:上过的人不多,目前我认识的只有一个上过,不过上课还比较轻松,给分也不错; B类 美国文化与社会(也属于E类):一门很高级很丰富的课,前一个学期,我有个同学选了,上课方式是每一节课请一位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老师来讲授,很像听讲座,不过具体考试和最后的给分则没有什么特点可说,如果对于美国的文化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可以选一下; 中西文化比较:这个课还挺有趣的,辜老师是辜鸿铭先生的后代,在学术上也颇有建树,不过考试要记的东西很诡异,有些难记; 晚清历史人物及外交(授课老师:李扬帆老师)(具体名字我想不起来了,因为我选过这个课,所以现在不显示了,也不知道这个学期还开不开)这个课很轻松愉快,两篇论文,几次点名,而且李老师蛮有趣的,虽然有点WS…… 中国政府与政治过程(授课老师:徐湘林老师)(我忘记是不是B类了……):也是一个很轻松的课,我上的时候,这个课招100人,但是只报了20多个,所

尔雅美术概论90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 分) 1 19世纪法国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是下面哪一位:()?A、 提香 ?B、 左拉 ?C、 米勒 ?D、 马蒂斯 我的答案:C 2 印象派画家作画通常一天持续多长时间 ?A、 30分钟 ?B、 2个小时 ?C、 4个小时 ?D、 8个小时 我的答案:A 3

下面哪一位不是“文艺复兴三杰”:() ?A、 库尔贝 ?B、 米开朗基罗 ?C、 达芬奇 ?D、 拉斐尔 我的答案:A 4 下面关于齐白石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A、 湖北人 ?B、 文人画 ?C、 作品体现中下层老百姓的趣味 ?D、 教师出身 我的答案:c 5 “营丘”代指的是 ?A、 黄庭坚

?B、 王希孟 ?C、 李成 ?D、 李唐 我的答案:C 6 下列有关米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法国著名画家 ?B、 以表现贵族题材著称 ?C、 现实主义画家 ?D、 代表作有《播种者》《晚祷》我的答案:B 7 中国收藏拓片最多的大学是 ?A、 清华大学 ?B、 北京大学 ?C、

浙江大学 ?D、 复旦大学 我的答案:B 8 下面哪一项不是库宁的作品:() ?A、 《女人与自行车》 ?B、 《玛丽莲·梦露》 ?C、 《第31号》 ?D、 《两个女人》 我的答案:C 9 超现实主义分为两类,即() ?A、 无机的和有机的 ?B、 无机的和自然主义的 ?C、 有机的和自然主义的 ?D、 自然的和非自然的 我的答案:C

10 下面关于奥登伯格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美国人 ?B、 20世纪著名雕塑家 ?C、 他喜欢将一些日常的小东西做的无限大 ?D、 其作品技术含量很高,代表作《青铜时代》我的答案:D 11 下面哪一项不是中国画中字的作用:() ?A、 固定格式 ?B、 构图的一部分 ?C、 展示书法 ?D、 写诗表现内容 我的答案:A 12 《群虾图》的作者是下面哪一位:() ?A、

地震概论复习要点及历年试题

地震概论复习要点 绪论 一、地球科学概况 1、地震学:研究地震及其相关现象 2、四大起源问题:行星(宇宙)、地球、生命、人类 3、C.S.H: Composition(组成):同位素地球化学. Structure(构造):全球构造. History(历史):全球变化. 4、地学发展:水火不相容(Werner水成论与Hutton火成论)——均变与灾变——固定论与活动论固定论:海洋与陆地永恒不变 5、极地科学:全球变化;海平面变化;气候与生态演变 二、宇宙演化 1、哈勃发现非稳衡宇宙红移:相互背离,频率变小由此宇宙是由一个基点爆炸而得 2、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证据:2.7K的发现 3、哥白尼原理:宇宙中各点是平权的,有限无边的宇宙没有中心 三、太阳系 1、行星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冥王星 2、太阳系的轨道特征:近圆性同向性共面性 3、行星运动三大规律: (1). 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2). 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3). 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轨道半长径的立方成正比. 4、体积密度卫星表面 类地行星小大少固体 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体 5、彗星结构:慧发、慧核、慧尾 6、太阳系起源假说及发展: Kant-Laplace星云说(18世纪Kant, 1755《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Laplace, 1796《宇宙体系论》)无法解释角动量分配异常 灾变说和爆发说 新星云说 补充:Laplace星云说中太阳系形成的过程:炽热的气体云—分离环—团块—行星 7、地球的早期演化:地球形成期(约46亿年前) ——放射熔融期——小天体碰撞期——熔流外溢期——.板块构造发育期 8、金星温室效应严重,不适合开发 9、月球公转与自转周期一致,导致月球仅有一面面向地球 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 1、全球7.0以上强震约13次,15%在大陆, 2、中国西部地震较频发,中国每年4.7级以上地震平均50次 3、地震频发性低于气象灾害,而由于其突发性和毁灭性使得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高居所有自然灾害之首。130次伤亡巨大的地震中95%以上伤亡由建筑倒塌造成。 4、地球物理学包含固体地球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包含地震学 5、地震学是研究地震的发生、地震波的传播及地球内部构造的一门科学 6、地震的成因:中国——阴阳论古希腊——气动说日本——地震鲶

(完整版)北京大学《地震概论》重点知识点

地震概论笔记(2016春) 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 1.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全球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全球有6亿多人生活在强震带上,20世纪约有200万人死于地震,预计21世纪将约有1500万人死于地震。我国是多地震国家,历史记载死亡人数超过20万人的地震,全球6次,中国4次。 2.地震的两面性:①自然灾害②给人类了解地球内部的信息 3.地震:地球内部介质(岩石)突然破坏,产生地震波,并在相当范围内引起地面震动。破坏开始的地方称为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理论上看成一个点,实际上是一个区) 震源深度:将震源看做一个点,此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4.震中:震源在地表上的垂直投影。 震中距:观测点与震中的大圆弧距离(在地面上,从震中到任一点沿大圆弧测量的距离)可证明是两点间的最短距离。 烈度:宏观,实际的破坏程度(我国12度烈度表)震级: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仪器测量(地震差一级,能量相差32倍(101.5),两级相差1000倍:log E=11.8+1.5M,E:能量,M:震级) 两者都反映地震大小 5.分类: 地震序列:①主震型(一个主震,多个余震)②震群型 按震源深度分:①浅源:震源深度 < 60km ②中源:60-300km ③深源:> 300km 按震中距分:①地方震:震中距<100km ②近震:<1000km ③远震:>1000km (以观测点为圆心,1000km为半径) 6. 地震学是应用物理类课程。地震学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中日美在地震学三足鼎立 第二章地震波 第一节波的性质简述 1.液体、气体只能传播纵波,固体可以传播横波(S波)、纵波(P波) 2.波线和波阵面垂直 3.远离波源的球面波波面上任何一小部分视为平面波 第二节地震波 1. P波和S波的主要差异总结:vP=√3vS (1)P波的传播速度比S波快,地震图上总是先出现P波。 (2)P波和S波的质点振动(偏振)方向相互垂直。 (3)一般情况下,三分量地震图上P波的垂直分量相对较强,S波的水平分量相对较强。 2.频率上限:波长 < 分子间距:弹性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存在频率上限。(波长小到分子间距尺度时,介质不具备连续性,不能传播弹性波)

《美术概论》期末考试100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权是()。(1.0分) ?A、 苏维埃共和国 ? ?B、 苏联 ? ?C、 巴黎公社 ? ?D、 第一国际 ? 我的答案:C 2 当代艺术作品《草船借箭》的创作者是以下哪位?()(1.0分)?A、 方力钧 ? ?B、 曾梵志 ? ?C、 蔡国强 ? ?D、 岳敏君 ? 我的答案:C 3

在中国的大学里,收藏拓片最多的学校是以下哪所?()(1.0分) ?A、 武汉大学 ? ?B、 北京师范大学 ? ?C、 复旦大学 ? ?D、 北京大学 ? 我的答案:D 4 构成可视物象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是()。(1.0分) ?A、 透视与明暗对比 ? ?B、 线条与空间 ? ?C、 形体和色彩 ? ?D、 平面与立体 ? 我的答案:C 5 董其昌提出了“南北宗”论,在他看来,南宗的开山鼻祖是()。(1.0分)?A、 李思训

?B、 曾鲸 ? ?C、 王维 ? ?D、 倪瓒 ? 我的答案:C 6 《自由引导人民》是为了纪念以下哪个历史事件而作的?()(1.0分)?A、 克里米亚战争 ? ?B、 滑铁卢战役 ? ?C、 英国宪章运动 ? ?D、 法国七月革命 ? 我的答案:D 7 下列关于《您好,库尔贝先生》的描述中,错误的一项是()。(1.0分)?A、 体现了画者的自我崇拜倾向 ? ?B、 表现了劳动者的主张 ?

布局简单、颜色质朴,具有自然主义特点 ? ?D、 是威尼斯画派的代表作之一 ? 我的答案:D 8 下列毕加索的作品中,政治色彩最浓的一副是()。(1.0分)?A、 《坐在海边的女人》 ? ?B、 《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 ? ?C、 《格尔尼卡》 ? ?D、 《卡思维勒像》 ? 我的答案:C 9 道教三清尊神中的道德天尊指的是()。(1.0分) ?A、 天真皇人 ? ?B、 玉皇大帝 ? ?C、 太上老君 ? ?D、

地震概论模拟试题

2009年秋地震概论模拟试题 一、填空 1.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的分界面时,一般情况下在界面上将产生波的反射和折射。 2.只有在介质具有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出现面波,与体波不同,它的速度还与波的频率相关,这种特征称为地震波的频散。 1.3.当震中距较小时,天然地震的P波垂直向初动方向一般呈分布,而爆破P波垂 直向初动方向一般。四象限(正负相间)、均向上 4.我国曾成功地预报了海城地震。 5.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学者张衡发明了候风地动仪。 二、名词解释①地震基本参数②烈度③震级 三、问答题 ①试阐述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的分布特征与形成原因。 ②当只测得四个台站的P到时,何种条件下能够确定震源的位置和发震时刻,何种条件下不能确定,为什么? ③有人说某地区按照抗8级地震设防,正确吗?为什么? ④如何识别震相? 四、综合题 假设地球完全均匀,半径为R,P波速度为V ,若震源和出射点间的地心夹角为θ,P波走 时为T。问:①当震源深度为0时,T=?②当震源深度为h时,T=? 补充:判断 1、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间发生5.1级地震,昆山的震级为4级。(错) 2、减轻地震灾害的唯一措施是地震预报。(错) 3、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错) 4、地震预报是由地震专家发布的。(错) 5、地震发生时,尽可能把门打开。(Yes) 6、地震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Yes) 7、经济越是发达的地区,抗震能力越强,造成的经济损失越少。(错) 8、地震发生时,如果你感到颠动很轻,只有晃动,可以判断地震离我们比较远。(Yes) 9、地幔由固态物质组成,地核由液态物质组成。(错) 10、在上地幔中,地震波速度由浅到深一直都是逐渐加快的。(错) 答案一、填空 2.反射、折射 3.波的频率、频散 4.四象限(正负相间)、均向上 5.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 6.张衡、候风地动仪 二、名词解释 1.地震基本参数:也称地震的三要素,即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震级)。 2.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度。 3.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 三、问答(要点) 1.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有太平洋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地震带(欧亚地震带),除了沿着大陆边缘或贯穿大陆的两个地震带外,在大洋中还有延伸非常长的地震带,沿着大洋

18年上期地震概论笔记

一、地球科学概况 1、地震学:研究地震及其相关现象 2、四大起源问题:行星(宇宙)、地球、生命、人类 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全球每年发生500万次地震,人们可以感觉的仅占1%,造成严重破坏的7级以上的大地震约有18次,8级以上的特大地震1~2次。全世界有6亿多人生活在强震带上,上个世纪约有200万人死于地震,预计二十一世纪将有约1500万人死于地震。我国是个多地震国家,20世纪以来,我国发生了800多次6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约8次;历史记载全球死亡超过20万人的地震有6次,其中在中国就有4次。地震有两面性,虽然是一种自然灾害,但人们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来自地震给我们带来的信息,地震相当于一盏照亮地球内部结构的明灯。 地震学是关于地震的科学,它是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用数学、物理和地质知识研究地震机理及地震波传播的规律,以防御地震灾害、研究地壳和地球内部的构造以及促使研究结果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得以应用。 地球物理学就是用物理学的方法研究地球的问题 固体地球物理学则是通过观测地球表面上的物理效应来研究地球内部的物质的性质,和地质学密切相关,无论从观点上还是从研究方法上看都截然不同。地球物理学包含固体地球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包含地震学 烈度:按一定的宏观标准,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度。 按烈度值的大小排列成表,称为烈度表。 将地面上等烈度的点联成线,称为等震线。 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 震级和烈度都是衡量地震强度的一种量度。两者之间的关系复杂。用字母M表示。 地震序列:地震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有成丛发生的倾向。这种成丛发生的地震称地震序列。按时间顺序和震级分布,地震序列分为:主震型和震群型。 ①主震型:通常包括主震和大量的余震。有些地震序列还包括一系列前震。若地震序列中,特别大的地震只有一次,则称之为主震;发生在主震之前的中、小地震叫前震;发生在主震之后的大量较小地震叫余震。 ②震群型:在一个地震序列中包含着若干个震级相差不多的地震,而无一特大震级的地震时,称之为震群。在中国几个主要地震区都有震群发生,但其规模较小。 天然地震的分类 按震源深度分:1)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天然地震称为浅震;也称正常深度地震。大多数地震都为浅源地震。2)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公里至3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中源地震。3)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地震称为深震。已记录到的最深地震的震源深度约700公里。有时也将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统称为深震。 按震中距分:1)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2)近震:震中距小于1000公里的地震。3)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 按震级分:1)弱震:M<3的地震。2)有感地震:3≤M≤4.5的地震。3)中强震:4.5

北京大学计算概论综合练习

题目- 求序列中的众数 来源BatmanFly(ZHAO Xin) 描述 输入一个长度为N的整数序列(不多于128个整数),每个整数的范围在[-10^52,10^52],计算这个序列的众数。 众数是指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 如果有多个数出现的次数都达到最多,则取在原序列最先出现的数为众数;如果所有的数都相等,则返回"no"。 关于输入 第一行为序列长度N。 然后是N个数据,每一个数的范围都是在[-10^52,10^52]。注意,这N个数之间可能有若干个空行隔开。 注意,输入数据可能有一些冗余表达信息,具体来说: 1)正数和0前面可能有前导0和'+'符号,例如 +000123=123 +0000=0 -0000=0 2)每个数字中不含有空格和其他非数字字符,例如不会出现"100 0"或者"- 100"。 3)每个数字前面至多有一个符号,即不会出现+(-1)、-(+4)和-(-1)等情况。 关于输出 输出只有1 行: 该序列的众数或者”no”。 如果有多个数出现的次数都达到最多,则取最先出现的数为众数,并且输出形式应该最简形式。 例如,如果原序列众数为+000123,则输出123;如果原序列众数为+0000或者-0000或者0000,输出0。 负数正常输出,例如:如果原序列众数为-000000001111,就输出-1111。 例子输入

6 -00001 10000 000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01 +0000000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00000000000001 例子输出 -1 提示 -1出现3次 告诉你们多少次了数组开大点!!!!!By 脸哥 题目- 寻找山顶 描述 在一个m×n的山地上,已知每个地块的平均高程,请求出所有山顶所在的地块(所谓山顶,就是其地块平均高程不比其上下左右相邻的四个地块每个地块的平均高程小的地方)。 关于输入 第一行是两个整数,表示山地的长m(5≤m≤20)和宽n(5≤n≤20)。 其后m行为一个m×n的整数矩阵,表示每个地块的平均高程。每行的整数间用一个空格分隔。 关于输出 输出所有山顶所在地块的位置。每行一个。按先m值从小到大,再n值从小到大的顺序输出。 例子输入

艺术学必读书目

艺术学必读书目.txt丶︶ ̄喜欢的歌,静静的听,喜欢的人,远远的看我笑了当初你不挺傲的吗现在您这是又玩哪出呢?艺术学必读书目.黑格尔:《美学》(共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汪流等编:《艺术特征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版。 .王士达等著:《各门类艺术的特征》,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版。 .隆荫培、徐尔充:《舞蹈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 .谭霈生著:《论戏剧性》,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欧纳斯特?林格伦(英国):《论电影艺术》,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版。 .M?兰福德(英国):《世界摄影史话》,中国摄影出版社1986年版。 .卓菲亚?丽莎(波兰):《论音乐的特殊性》,上海文艺出版社。 .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经典论著.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恩格斯:《反杜林论?引论》,同上书。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同上书,第四卷。 .列宁:《哲学笔记》(费尔巴哈《宗教本质讲演录》一书摘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普列汉诺夫:《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三联书店1973年版。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西方文艺理论重要论著.《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外国理论家作家论形象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西方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 .《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 .《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亚里士多德:《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达?芬奇:《芬奇论绘画》,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版。 .荷加斯:《美的分析》,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 .狄德罗:《狄德罗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莱辛:《拉奥孔》,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维柯:《新科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黑格尔:《美学》一、二、三卷(共四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安格尔论艺术》,辽宁美术出版社1979年版。

地震概论习题

地震学:地震学是关于地震的科学,它是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用数学、物理和地质知识研究地震机理及地震波传播的规律,以防御地震灾害、研究地壳和地球内部的构造以及促使研究结果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得以应用。 地震:地震(earthquake)是地球内部介质(岩石)突然发生破坏,产生地震波,并在相当范围内引起地面震动的现象。 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如右图。 发震时刻:发生地震的时刻。 地震波:发生于震源并在地球表面和内部传播的弹性波称为地震波。 烈度:按一定的宏观标准,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序的一种量度。按烈度值的大小排列成表,称为烈度表。将地面上等烈度的点联成线,称为等震线。 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用字母M表示。 地震序列:地震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有成丛发生的倾向。这种成丛发生的地震称地震序列。按时间顺序和震级分布,地震序列分为:主震型和震群型。 按成因分类:构造地震(90%);火山地震(7%);塌陷地震(3%);碰撞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 按震源深度分类:浅源(深度小于60千米);中源(深度为60~300

千米);深源(深度大于300千米)。 按观测台站到震中距离分类: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千米);近震(震中距100-1000千米);远震(震中距1000千米以上)。 按震级大小分类:弱震(M<3);有感地震(3=

北大生活

北大生活 选课制度 北大的选课方式是按照意愿点抽签决定,说起来比较复杂,等来了北大就清楚了。每个学生在新学期开始前需要选择自己新学期的课程,以专业课和必修课为主,也会选择部分其它院系面向全校开课的选修课程。每个学生每学期学分上限是25学分,每个学分相当于每星期1小时的课程(不包括作业),如果是实验课、体育课可能1个学分需要占更多的课时。如果学生修了双学位,主修专业加双学位的总分

一般不超过30学分/学期;如果学生有辅修专业,主修专业加辅修专业的总分一般不超过25学分/学期。 一个本科生的培养计划包括140多个学分,很多学生出于未来发展的考虑都会超额修课。如果学生还修双学位的话就需要额外完成45学分左右的培养计划。 通识教育 北大能给你提供非常好的不同学科的教育资源,至于算不算所谓的“通识教育”,留待后人判断。我刚入学的时候,本科生的培养计划中,除了英语、政治课、体育等全校必修课外,还要求学生修12学分的通选课(相当于通识课)与8学分的跨学科平台课。其中12学分的通选课必须来自6个不同的领域,包括理工、社科、哲学、史学、艺术等。 当我还是个萌新的时候,选课也曾经非常的走心,结果选课一时爽,期末火葬场...我的感觉是很多学生到了高年级,在选择非本专业课程的时候还是会权衡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精力。看重GPA的学生会选一些给分好的课程,课业压力大的学生会选一些相对轻松的课程。当然,在权衡的过程中还是听过了非常多的好课(或许是因为通选课好课的比例还是很高的),比如赵克常老师的地震概论、陆绍阳老师的世界电影史、陈波老师的逻辑学导论、朱青生老师的艺术史、初晓波老师的对外关系等等,都收获了非常多有趣有用的知

地震概论笔记及大纲

地震概论整理 一、一些概念与常识 1.震源:地震破坏开始的地方。 2.震中: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 3.震源区,震中区(极震区),震中距。 4.震级:表示地震强度,是根据地震图记录到的地震波的强弱来表征地震大小的一个标度, 无量纲。 5.烈度:是描述地震破坏性的一种经验性的定性标度。不仅与地震大小和震源深度有关, 而且与观测点距震中的远近,场地条件,建筑物结构、质量和固有周期有关。 6.走时:地震射线从震源出发到达地震台所用的时间。 7.地震的分类(主要)(详见讲义p3) 按成因:a.构造地震(占全球发生的天然地震的90%)。所有危害人类的大地震都是构造地震。b.火山地震(中国少有)。c.诱发地震(人为)(d.陷落地震) 按震源深度、震源机制、震级等划分 地方震:震中距在100km内;近震:震中距在100~1000km内;远震:>1000km 8.地震序列 主震型:有一次大的主震,前有前震,后有余震。(一般观测到前震的地震序列不多,因为即使主震是大地震,其前震有可能震级极小) 震群型:一个地震序列中包含若干震级差不多的地震,无一特大震级的地震。 9.全球大地震带(三条) a.环太平洋地震带。震源深度从大洋一侧向大陆逐渐加深。所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 75~80%,是全球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震带(全球80%的浅源地震、90%的深源地震均集中在该带上,这是一条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地震带)。 b.地中海—南亚地震带。以浅源地震为主,局部有中深源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 球的20%左右。中国西藏、云南局部地区属于此。 c.全球断裂带地震带(洋中脊、海岭)。均为浅源地震,深度<30km,无巨大地震,地震 频度低。 10. 地震成因:弹性回跳理论(断层说)、岩浆冲击说、相变理论。(后两者没有进一步论证、 应用) 宇宙演化 1. 距离 光年天文单位(AU/UA) 秒差距parsec (pc) :恒星距离单位,数值上等于恒星周年视差的倒数。详见ppt。 1pc=360×60×60/2PI×1天文单位=206265天文单位=3.2616光年=308568亿公里 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的距离约为1.29pc(4.22光年)。 周年视差:一个天文单位对某点所夹的角。 2. 多普勒效应与哈勃常数,引力红移 太阳系 1. 从里到外:水、金、地、火、(小行星环带)、木、土、天王、海王、(冥王) 其中,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为类地行星。其余为类木行星。 轨道近圆、同向、共面 2. 小行星的形成原因(课堂提问):(根据回忆整理)本来可以形成大行星的。但由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