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动人口生活状况操作化分析

流动人口生活状况操作化分析

流动人口生活状况操作化分析

xx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生活状况的突出问题剖析

生活状况的突出问题

在多元文化共存的都市社会中,作为民族文化的携带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活状况好坏是影响该群体社会融入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对城市的发展、民族工作的展开至关重要。总的来说,当前青山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生活状况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前,绝大多数前来务工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散居在城中村内,分布在各类市场群落中,住房多为工厂厂房或是廉价的出租屋。不过随着城区改造的逐渐深入,城中村地区都被规划到城市改造的范围之内,这些原本集中生活在城中村的外来务工人员,将面临着严峻的住房问题。大量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滞留时间持续延长,居住半年以上的比重逐年上升,急需大量的廉租房安置。不过武汉廉租房持续减少、旧房持续拆迁,让这个群体只能持续地在各个城中村之间来回搬迁。案例一:金××,男,满族,50岁,河北人,来武汉已有15年,下岗工人,现在在建筑工地工作。棉厂倒闭后,他在私人家具厂打了几年零工,转而开始在建筑工地工作直至现在。自从工厂倒闭,不得不从原来的职工区搬出,十几年来他就一直在余家头租房住。前些年,因为余家头改造,他家也不得不搬迁,几经辗转,搬到了现在的xx村。

xx市的租金越来越高,便宜出租房越来越少,就连东方红村现在也面临拆迁。对他来说,住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口职业分布范围较广,但是主要还是集中在餐饮、个体经营、建筑制造等行业,

大多从事小商品买卖或简单的体力劳动。总的来说,该群体的工作时间较长,尤其是餐饮业,一般拉面馆都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在酒店或者是土菜馆里的服务员轻松一点,但也需要工作8—10个小时。于此同时,该群体的工作环境条件也很艰苦,经常在高温工作。

流动人口生活状况操作化分析

流动人口生活状况操作化分析 xx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生活状况的突出问题剖析 生活状况的突出问题 在多元文化共存的都市社会中,作为民族文化的携带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活状况好坏是影响该群体社会融入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对城市的发展、民族工作的展开至关重要。总的来说,当前青山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生活状况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前,绝大多数前来务工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散居在城中村内,分布在各类市场群落中,住房多为工厂厂房或是廉价的出租屋。不过随着城区改造的逐渐深入,城中村地区都被规划到城市改造的范围之内,这些原本集中生活在城中村的外来务工人员,将面临着严峻的住房问题。大量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滞留时间持续延长,居住半年以上的比重逐年上升,急需大量的廉租房安置。不过武汉廉租房持续减少、旧房持续拆迁,让这个群体只能持续地在各个城中村之间来回搬迁。案例一:金××,男,满族,50岁,河北人,来武汉已有15年,下岗工人,现在在建筑工地工作。棉厂倒闭后,他在私人家具厂打了几年零工,转而开始在建筑工地工作直至现在。自从工厂倒闭,不得不从原来的职工区搬出,十几年来他就一直在余家头租房住。前些年,因为余家头改造,他家也不得不搬迁,几经辗转,搬到了现在的xx村。 xx市的租金越来越高,便宜出租房越来越少,就连东方红村现在也面临拆迁。对他来说,住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口职业分布范围较广,但是主要还是集中在餐饮、个体经营、建筑制造等行业,

大多从事小商品买卖或简单的体力劳动。总的来说,该群体的工作时间较长,尤其是餐饮业,一般拉面馆都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在酒店或者是土菜馆里的服务员轻松一点,但也需要工作8—10个小时。于此同时,该群体的工作环境条件也很艰苦,经常在高温工作。

各省动态监测数据分析报告基本框架【20170306】

各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报告 基本框架 依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相关部署及汇编《流动人口发展分省报告》的要求,各省(区、市)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处(及相关业务处室)每年需基于本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编制分析报告。该报告通过对监测调查数据进行系统地描述分析,从人口学基本特征、迁移流动行为、就业偏好等方面展现当地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以此及时反映流动人口结构变化与流动迁移趋势、公共服务政策的落实等情况,客观分析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加强有针对性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提供科学依据。各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报告的基本框架如下: 一、样本情况 该部分内容居于报告开端,用于简要介绍当地监测调查涉及的样本情况,主要包括:(1)区域样本数量及涉及家庭成员数量(区分全部家庭成员和本地家庭成员);(2)样本分布(区、县等)。 二、流动人口基本特征 (一)人口学基本特征 主要包括:(1)性别:男性占比/女性占比,性别比;(2)年龄:整体平均年龄,男性/女性平均年龄,特定年龄组人口占比(通常为0-17岁未成年人、15-49岁劳动年龄人口、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980年及以后出生新生代流动人口等);(3)婚姻状况:处于在婚、未婚、离婚、丧偶状态样本比例;(4)户口状况:农业户口/非农户

口样本比例;(5)民族状况;(6)家庭情况:家庭户规模,家庭结构情况(核心家庭、单人户家庭等);(7)入党情况:党员所占比例。 (二)受教育程度 主要包括:(1)受教育年限:整体平均受教育年限,男性/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2)特定年龄组样本受教育情况(15岁及以上样本未上过学、小学、初中、大专、高中、大学等的比例,及初中及以下、高中及以上、大专及以上等受教育情况样本的比例;1980年以后出生新生代流动人口文盲率、高等教育率等)。 (三)流动情况 主要包括:(1)流动人口原户籍地情况(主要来自哪些省份);(2)流动人口本地生育情况(本地出生的流动人口比例);(3)流动迁移史:平均流动时间,随同流动人员情况,流动次数及部分流动地点;(4)流动范围:跨省、省内跨市、市内跨县、跨市的样本比例;(5)流动原因:分别以务工经商、家属随迁、婚姻嫁娶等作为流动原因的样本比例(整体、男性、女性);(6)父母流动情况:父母外出经历情况(2016年调查首次加入)。 二、就业与收入支出 (一)就业情况 主要包括:(1)就业率:整体就业率,男性/女性就业率;(2)未就业原因(选择不同就业原因的样本比例,分整体/男性/女性);(3)就业身份及领域:就业身份;就业行业;就业单位性质;职业类别;(4)劳动合同签署情况。

中国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报告——基于重点地区流动人口监测试点调查

中国流淌人口生存进步状况报告——基于重点地区流淌 人口监测试点调查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进步的不息壮大,中国流淌人口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解中国流淌人口的生存进步状况,本报告以重点地区的流淌人口监测试点调查为基础,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和归纳,对中国流淌人口的现状进行全面解读。 一、流淌人口总体状况 依据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流淌人口总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2019年达到2.88亿人。其中,男性流淌人口占比略高于女性,年龄结构主要集中在25至54岁之间。不同地区之间流淌人口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是主要的流淌人口来源地和目标地。 二、生活状况分析 1. 就业状况 调查显示,流淌人口中的就业率逐年提升,但依旧存在一定的就业难度。部分流淌人口在城市找不到稳定的工作机会,只能从事低技能、低薪酬的劳动工作。同时,流淌人口的工作条件普遍较差,加班时长长、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恶劣等问题依旧存在。 2. 居住环境 大部分流淌人口依旧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地区或者农村城市之中,居住条件欠佳。他们大多数居住在出租房、简易房和集体宿舍等简陋的住处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足。此外,流淌人口的子女在城市中的教育问题也亟待解决。

3. 社会保障 流淌人口的社会保障状况相对较弱。不少流淌人口无法享受当地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医疗、养老、住房等问题缺乏保障。此外,流淌人口在城市中的法律意识和权益意识较低,存在较高的法律风险和社会风险。 三、进步机遇与挑战 1. 市场机遇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仍在继续,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市场需求相对较大,为流淌人口提供了就业的机遇。尤其是一些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快速进步,为流淌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可能性。 2. 持续的挑战 然而,流淌人口在生存进步中依旧面临一系列的挑战。起首,户籍制度限制了流淌人口在城市中的权益保障;其次,流淌人口的教育和医疗问题长期存在,得不到有效解决;再者,流淌人口在城市中的融入程度不高,缺乏社交支持网络。 四、政策建议 为改善流淌人口的生存进步状况,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 完善政策支持。建立健全流淌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 为其提供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保障,增强其生存能力和进步机会。 2.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流淌人口居住条件,改善居 住环境,增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3. 增进城乡融合进步。推动户籍制度改革,为流淌人口 提供更多的社会权益保障,加强城乡一体化进步。 4. 加强法律教育和维权意识。提高流淌人口的法律意识 和维权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风险防范和自我保卫能力。 五、结论

流动人口问卷调查报告

流动人口问卷调查报告 流动人口问卷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流动人口是指在城市间流 动的人群,他们常常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为了了解流动人口的生活状况、 需求和困境,我们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我们选择了某大城市的几个流动人口聚集区作为调查地点,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共计调查了500名流动人口。调查采用了匿名的问卷形式,包括基本信息、生活状况、就业情况、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内容。 三、调查结果 1.基本信息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中男性占比65%,女性占比35%。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8-40岁之间,其中25-30岁的人群占比最高,达到40%。另外,调查发现大 部分流动人口来自农村,他们离开家乡来到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 2.生活状况 调查显示,近六成的流动人口生活在集体宿舍或出租屋中,居住条件较为拥挤。超过一半的人表示每月租金占收入的50%以上,生活压力较大。此外,流动人 口普遍面临着就业不稳定、工资待遇低、社会融入困难等问题。 3.就业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的流动人口从事低技能劳动,如建筑工人、服务员、保 洁员等。他们的工作时间长,工资待遇低,缺乏稳定的职业发展机会。此外,

调查还发现部分流动人口存在拖欠工资、违法用工等问题。 4.社会保障 调查发现,超过六成的流动人口没有参加任何社会保障制度。其中,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参保率较低,分别为42%和38%。这意味着流动人口在面临疾病和老年时面临较大的经济风险。 5.教育和医疗 调查显示,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仍然较为突出。超过七成的流动人口的子女在城市就读,而他们面临的问题包括学费负担重、入学难等。此外,流动人口普遍表示医疗服务不便利,医疗费用高昂。 四、调查结论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我们对流动人口的生活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调查结果表明,流动人口面临诸多问题和困境,包括居住条件差、就业不稳定、社会保障缺失、教育和医疗问题等。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共同努力来解决。 为了改善流动人口的生活状况,我们建议: 1.加强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参保率和保障水平,确保他们在面临风险时能够得到应有的帮助。 2.加大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资助政策,确保他们能够平等接受教育。 3.改善流动人口的就业环境,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机会,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4.加强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减少流动人口的数量。

2022年区人口普查摸底数据工作分析报告

2022年区人口普查摸底数据工作分析报告 一、引言 2022年区人口普查摸底数据工作是对区域内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信息进行摸底调查的重要工作。本报告旨在对摸底数据工作进行分析,为区域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二、数据来源和调查方法 本次摸底数据工作主要借助区域内社会调查员进行实地走访和在线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数据。调查涉及户籍人口、流动人口、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教育程度、职业分布等多个方面。 三、人口总量和结构情况分析 根据摸底数据,2022年区人口总量为X万人,相比上一次人口普查增长约X%。数据显示,青壮年人口占比高达X%,老年人口占比X%,这说明了区域人口结构逐渐老龄化的趋势。 四、流动人口状况分析 本次摸底数据也对流动人口进行了分析。数据显示,流动人口占比为X%,其中外来流动人口占比约X%。这些流动人口主要来自于附近的农村地区,主要从事建筑业、服务业和制造业等工作。 五、教育和职业状况分析 针对居民的教育程度,摸底数据显示,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居民占比约X%,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居民占比为X%。对于职业分布,数据显示,第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约占总就业人口的X%。服务业和金融业是最主要的就业行业。 六、性别比例分析 按照性别比例分析,数据显示男性人口占比约X%,女性人口占比约X%。在不同年龄段中,性别比例有所不同,这为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七、人口分布情况分析 根据摸底数据,人口分布较为集中在城市中心地区,这与区域经济和城市规划的发展密切相关。也发现一些县级城市和乡村地区的人口数量在逐渐减少,这需要深入分析背后原因,并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政策。 八、结论和建议

中国流动家庭类型分析

中国流动家庭类型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流动人口的日益增多,成为中国社会 的一大特点。这些流动人口往往带着家庭进入流动状态,形成了众多流 动家庭。本文将探讨中国流动家庭的类型,并分析其特点及影响。 一、中国流动家庭类型 根据流动家庭的流动性质及家庭成分等因素,可以将中国流动家庭 分为以下几类: 1. 与产业密切相关的家庭 这种家庭往往是因为找工作或开展商业活动而流动。在城市中,他 们可能是来自乡村的农民工,也可能是具有商业头脑的商人。在农村中,他们可能是因为缺乏耕地而外出打工。这些家庭具有强大的经济动力, 不仅有较高的收入,而且还能够通过流动过程中的社会网络获得更多的 机遇。 2. 家庭主要靠照顾家人为生的家庭 这种家庭在流动过程中往往需要顾虑家庭成员的生活和教育问题。 他们往往会选择到有亲戚或朋友的地方流动,使得家庭成员更容易适应 新的环境。然而,由于他们的经济来源相对薄弱,仅靠照顾家人为生, 并且需要承担高昂的教育费用,生活质量相对较低。 3. 追求提高生活水平的家庭 这种家庭往往是因为追求更好的生活而流动。他们通常会选择到经 济发达、机会更多的地方流动,例如大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这些家庭 的流动往往受到较高的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的驱动,具有良好的自我发 展和升迁的潜力。 4. 由于灾害和其他原因而流动的家庭

因为灾害、战争等突发事件,有一些家庭被迫流动。这些家庭往往 是弱势群体,他们很少有选择。在流动过程中,他们会遭遇各种困难, 例如缺乏食物和水,处于较低的生活水平中。 二、中国流动家庭的特点 1. 经济动力强大 由于需要在新的环境中生活,流动家庭往往具有强大的经济动力。 尤其是在城市中的流动家庭,在保障自身生存的同时,还承担着家庭成 员的经济保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往往会通过权衡收入与成本的方式,寻找最佳的生活方式和就业机会。 2. 生活质量较低 虽然流动家庭拥有强大的经济动力,但是照顾家庭成员、生活保障 以及教育等问题,往往也使他们的生活质量较低,缺少安全感。特别是 在城市中,他们通常租住低成本的房屋或栖身于简陋的工厂宿舍中,缺 乏基本的卫生和安全条件。 3. 子女教育问题 对于流动家庭,子女教育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验。由于经济水 平有限,流动家庭往往难以为子女提供质量较高的教育资源,这对于子 女的发展是一个限制。 三、流动家庭对社会的影响 1. 经济活力的促进 流动家庭的涌入,对于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他们往往拥 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和创业经验,能够带进新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并促进 当地产业的升级和调整。 2. 社会文化融合 在流动过程中,流动家庭往往与当地社会形成交往和互动。这种交 流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社会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鲜的活力。

余姚市流动人口变动趋势及特点

余姚市流动人口变动趋势及特点 一、余姚市流动人口概述 1.1 余姚市流动人口的定义与分类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余姚市的流动人口逐渐增加。本章将介绍流动人口的定义、分类以及在余姚市的数量和比例。 1.2 余姚市流动人口的数量和比例 余姚市流动人口的数量和比例是影响余姚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本章将对余姚市流动人口的数量和比例进行分析。 1.3 余姚市流动人口的特点和趋势 余姚市的流动人口存在一些特点和趋势,本章将对余姚市流动人口的特点和趋势进行分析。 二、余姚市流动人口的原因分析 2.1 经济原因 余姚市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本章将对余姚市经济吸引力及其对流动人口的影响进行分析。 2.2 地域原因

余姚市地理位置优越,通达性强,与周边地区交通便捷,本章将对余姚市地域原因对流动人口的影响进行分析。 2.3 政策原因 国家和地方政策的调整和变化,可能会影响大量人口的流动。本章将对余姚市政策对流动人口的影响进行分析。 三、余姚市流动人口的就业与来源 3.1 就业情况 余姚市流动人口的就业情况很重要,本章将对余姚市流动人口的职业构成及兼职情况进行分析。 3.2 来源情况 余姚市的流动人口来自各地,本章将对余姚市流动人口来源地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四、余姚市流动人口的生活与保障 4.1 生活状况 余姚市的流动人口在各个方面都需要得到充分保障,本章将对余姚市流动人口的生活状况进行分析。 4.2 保障情况

余姚市在对流动人口的保障方面已经做出了一些措施,本章将对余姚市流动人口保障的现状和措施进行剖析。 五、余姚市流动人口的社会关系 5.1 家庭关系 余姚市的流动人口与家庭关系的变化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本章将对家庭关系的变化对余姚市流动人口的影响进行分析。 5.2 社交关系 余姚市的流动人口与社交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是很重要的,本章将对余姚市流动人口的社交关系进行分析。 六、余姚市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 6.1 心理压力 余姚市的流动人口在生活和工作中也会面临很多压力,本章将对这些压力对余姚市流动人口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分析。 6.2 心理咨询 余姚市也在对流动人口心理健康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本章将对余姚市流动人口心理健康的保障措施进行分析。

2019扬州市流动人口基本状况分析:沿江城区人口多为净流入(附图表)

2019扬州市流动人口基本状况分析:沿江城区人口多为净流 入(附图表) 展开全文 中商情报网讯:流动人口是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特殊群体。随着城市化建设加快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流动人口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2017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459.98万人,常住人口为450.82万人,人口净流出9.16万。其中,沿江城区人口多为净流入,沿河县区人口多为净流出。 一、扬州市流动人口基本情况 1、扬州人口总体呈现净流出态势 近年来,扬州市流出人口和流入人口同步增长,但总体呈现流出人口总数大于流入人口的净流出态势。2017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459.98万人,常住人口为450.82万人,人口净流出9.16万。 2、户籍人口流出数量呈加大趋势 从户籍人口看,流出人口呈增长态势。2016年,全市户籍人口为461.67万人。其中,迁入人口总数为22509人,迁出人口总数为26489人,人口净流出3980人;2017年,全市户籍人口为459.98万人。其中,迁入人口总数为36688人,迁出人口总数为48208人,人口净流出11520人。人员流出数量在2017年出现了大幅度增加。 3、常住人口呈现小幅增长态势 从常住人口看,人口数量进一步增加。2016年,全市常住人口为449.14万人;2017年,全市常住人口为450.82万人,常住人口一年间增加1.68万人。 二、扬州市流动人口的特征 (一)从地域分布看,沿江沿河地区态势差异大 1、沿江城区人口多为净流入 2017年,全市六大县市区流动人口呈现两种态势。一种是净流入状态。分别为广陵区、邗江区和仪征市3个地区;另一种是净流出状态。分别为江都区、宝应县、高邮市3个地区。净流入中,广陵区净

中国流动人口就业状况分析

中国流动人口就业状况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成为流动人口。这部分流动人口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与此同时,他们也面临着许多就业问题。本文将从流动人口的规模、就业形势以及就业困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 至2024年底,中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了2.89亿人,其中农民工占到了绝 大多数。这个庞大的人口规模为中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为经济的 发展提供动力。然而,由于流动人口的户籍制度限制以及社会保障问题, 他们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 其次,我们来看看中国流动人口的就业形势。由于流动人口多数来自 农村,他们在城市就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如制造业、建筑业、 服务业等。在这些行业中,流动人口往往承担着低技能、低工资的劳动岗位。虽然这些岗位为流动人口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但同时也暴露出了 流动人口就业困境的一些问题。 首先,流动人口就业稳定性较差。由于行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竞争的 加剧,许多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都面临着转型和裁员的压力。这使得 流动人口的就业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旦失业后再次就业的困难度较大。其次,流动人口的工资待遇低。由于流动人口的教育和技能水平相对 较低,他们通常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的工作。在城市高 昂的生活成本下,这使得他们难以获得应有的生活水平。再次,流动人口 的社会保障不完善。由于流动人口的户籍不在城市,使得他们难以享受到 城市的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这使得 他们在面临疾病和失业等风险时缺乏必要的保障。

流动人口普查数据分析:现状与趋势

流动人口普查数据分析:现状与趋势 流动人口普查数据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对人口流动进行的普查。这项普查的目的是为了知道流动人口的数量,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等一系列信息,以便为政府制定合适的人口政策和社会发展策略提供科学依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人口流动日益增多,以往的人口普查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了。因此,对流动人口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对我们了解社会现状和掌握未来趋势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流动人口普查的现状 据2018年的数据显示,中国流动人口已经达到了2.4亿。其中,流动人口的性别比例大致相当,男性占51.5%,女性占48.5%。年龄结构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其中18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占总数的18.9%;18-35岁的青年人占总数的42.4%;3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占总数的38.7%。此外,流动人口中的教育水平总体较低,大约有83.1%的人只受过初中以下的教育。而职业方面,以农民工和服务业工作者居多,占总数的69.6%。 这些数据反映了当前中国流动人口的一般状况,但并不能完全反映流动人口的整体特征和变化趋势。为了更好地理解流动人口的分布和变化趋势,我们需要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流动人口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二、流动人口普查数据的趋势 随着人口流动的频繁发生,流动人口普查也不断地进行着。从历史数据看,流动人口的增长趋势一直都比较稳健,特别是近年来更是

变得更加明显。到2023年,预计中国流动人口会达到2.8亿,居住地迁移频率和跨区迁移频率都会大幅增加。 此外,数据显示,未来几年,流动人口的职业结构和教育水平将会逐步提升。其中,服务业工作者将会越来越多,而农民工的数量则将会逐渐减少。另外,随着中国的教育水平逐渐提高,未来的流动人口中将会有更多的高学历人才,大约有17%的人将会受过本科及以上的教育。 从家庭和社会角度看,流动人口普查数据还反映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状况。比如,由于大部分流动人口都是来自贫困地区,他们的生活条件和收入水平普遍较低,这造成了生活风险增加、心理健康问题增多等问题。此外,流动人口往往缺乏社会保障和法律保护,尤其对于女性和儿童来说更加突出。 三、未来流动人口普查数据分析的挑战 虽然流动人口普查数据对于了解社会风貌和制定政策都有重要作用,但是这项工作并不容易。未来流动人口普查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1.数据可信度不高:由于流动人口数量庞大和分散,普查过程中不能排除有些流动人口并没有被统计进来,或者统计的数据不够准确。这导致数据分析时会存在误差,影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2.流动人口信息保护问题:在普查中,政府需要获取流动人口的信息来制定政策,但这些信息却是个人隐私的一部分,容易泄露。因此,如何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基础上获得高质量的数据,仍是普查工作的一大难题。

2024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方案

2024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方案 流动人口是指在本地区居住、生活、工作的,但户籍不在该地区的人口。他们通常是外来务工人员、流动商贩、求学者等,他们在流动过程中 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服务流动人口,制定一套全面、科学、可行的管理方案是非常必要的。以下是2024年的流动人口服务管 理工作方案,供参考。 一、目标和原则 1.目标:提供更好的服务,改善流动人口的生活状况,促进社会和谐 稳定。 2.原则:公正、公平、便捷、高效、科学、智能。 二、管理措施 1.建立健全流动人口信息登记制度。将流动人口的基本信息进行登记,并建立数据库,方便管理和服务。 2.加强流动人口监测和调查工作。定期对流动人口进行监测和调查, 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 3.提供基本生活服务。为流动人口提供基本的生活服务,包括医疗、 教育、住房、就业等,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4.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为其提供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障,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5.加强法律援助和维权工作。为流动人口提供法律援助和维权服务, 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6.加强公共安全管理工作。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治安管理,确保社会安全稳定。 7.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8.加强组织协调和合作。各相关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三、工作措施 1.建立流动人口服务机构。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合作。 2.加强流动人口信息管理。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确保流动人口的信息得到及时更新和共享。 3.推动社会保障制度。推动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确保流动人口能够享受到与本地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待遇。 4.加强流动人口就业服务。建立流动人口就业服务平台,提供就业信息、培训等服务,促进流动人口就业创业。 5.加强流动人口医疗服务。建立流动人口医疗服务机制,为流动人口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 6.加强流动人口教育服务。建立流动人口教育服务机制,为流动人口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7.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执行。加强对涉及流动人口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的监督和指导,确保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我国流动人口生育问题研究概述

我国流动人口生育问题研究概述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流动人口是指离开了本人常住户籍所在地,跨跃一定的行政辖区范围在他地暂住、滞留,并从事各种活动,最终仍会返回原籍的人群I在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带动之下,人口流动已成为我国现阶段一个最显著的人口现象。截止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已达亿,占总人口的17%;男性亿人,女性亿人;18-49岁女性流动人口约为8007万[21。由此可明显看出育龄人口在流动人口中是个庞大群体。由于其工作、生活等环境的特殊性,其生育状况也会有不同于常住人口的一些特征。对此,我国学者也做了许多持续而广泛的研究,本文拟主要从流动人口生育意愿、生育水平、生育服务管理方面对当前的研究做一简要综述,意图对我国流动人口生育问题初步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以期对我国流动人口生育服务管理建设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一、生育意愿 国外学者Pritchett曾指出,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生育意愿是决定生育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对生育意

愿的关注是研究生育问题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生育是包括生育子女数量、性别和时间三个特征的事件因此考察生育意愿也应包括这三个方面,然而生育时间在问卷调查设计中很难操作化,因此我国大部分生育意愿调查研究所涉及的主要是生育的理想数量和性别偏好两部分内容%也有学者将生育意愿表述为生育期望、生育态度、生育观念等,研究所涵盖内容包括理想生育数量、生育性别偏好、生育目的、生育时间等内容鉴于生育时间的难以准确测量性和生育目的往往交织于生育理性数量和性别偏好之中的特性,本文仅对研究相对较为集中的生育理想数量和性别偏好的观点进行总结梳理。 (一)理想生育数量 对于流动人口理想生育数量的研究不仅仅聚焦于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之间的差异,还关注了流动人口中男性与女性、新生代流动人口与传统流动人口在理想生育数量上的差异。尤丹珍、郑真真2000年曾在对安徽和四川两省4县区里的38个村中进行抽样,对3186位16-40岁妇女的生育意愿经行回顾性调査,研究发现流动妇女的理想生育数量普遍集中在1个或者2个,采用logistic回归的反向剔除法控制了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水平等因素后,外出因素仍然是

中国各大城市人口排名、城市人口吸引力、城市流动人口数量排名及全国主要城市人口流动情况分析

中国各大城市人口排名、城市人口吸引力、城市流动人口数量排名及全国主要城市人口流动 情况分析 一、2019年中国各大城市人口排名 2019年全国各大城市人口数据排名中,沿海地区与其他省会城市人口数量都增长比较快,在当地常住人口数据排名中。重庆以3000万人口数量排名第一。 北京上海人口数量为2000多万,广州深圳成都1000万,除却北上广深的人口数量较多之外,天津、武汉、苏州、西安、郑州、杭州、长沙、青岛、南京、济南等省会城市人口数量也比较多,均在1000万以上。另外,宁波、无锡、东莞、佛山、合肥、常州、嘉兴、厦门、珠海等城市人口数量也在百万以上。 二、2019年中国城市流动人口数量排名及全国主要城市人口流动情况分析 流动人口是指一个地区的非常住人口。包括寄居人口、暂住人口、旅客登记人口和在途人口。在建筑和运输部门做临时工的外地民工,进城经商、办企业、就学或从事各种第三产业劳动的外地人口,探亲访友人员,来自外地参加各种会议、展览、购货、旅游的人员,都构成了流动人口。流动人口的构成、数量受城镇性质、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所制约。各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城市,革命与历史纪念性城镇,风景名胜旅游区,生产规模较大的名优土特产区,流动人口就多。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的变动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随着《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的发布,国家放宽了对农村人口进入中小城镇就业生活的限制,促进了农村人口的乡城转移,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从1982年的657万人增加至1990年的2135万人,年均增长约7%。 第二个阶段是1990~2010年,流动人口规模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从1990年的2135万人增加至2010年的22143万人,年均增长约12%。

影响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因素分析

影响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因素分析 影响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因素分析 摘要:2021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的流动人口已到达2.1个亿,进入到一个顶峰期。在这个大趋势下,西宁市流动人口也增加到了45.44万,对于一个常住人口只有231.08万的城市来说,流动人口已经占据了相当的比例,造成流动人口不得不做出去留选择。除此之外,影响流动人口的居留因素很多,本文基于流动人口居留需求意愿多样化的态势的前提下,对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的特征、经济因素等原因,对于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城市中庞大的流动人口的去向抉择提供依据。 关键词:西宁市;流动人口;居留意愿 在中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之中,人口的流动现象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在各种术语充满学术界的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对流动人口进行了表述,如:外来人口、流迁人口、农民工等。由此可见,流动人口的概念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它是以中国特有的户籍制度为依据的,从其构成要素来看,流动人口的界定是以户籍所在地的住所为标志的,其空间上的流动是以一定的行政区域划分为范围的,同时,流动人口的概念具有离而复归、双向往返的流动特点。从宏观意义而言,流动人口是跨越了一定的地域界限,但是没有改变常住户口的人群;从微观层面来看,是指某一特定区域内的人口流入和流出两大类,其存在前提是以不改变人口常住地为目的流动行为,其流动的目的是以从事一定的经济活动为目标的人群。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是一种较难测量的概念,它要考虑各种实际的情况,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习俗的实际状态,进行长期居住或者不长期居住的意愿,它大致可以分为三种:长期永久性居住意愿、非永久性居住意愿、没有居留打算的意愿。当然,这种居留意愿的前提也是在不改变常住地的前提下,对未来迁居的自我愿望和想法。 西宁市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人口迁移活动,形成了大规模的流动人口迁移,这些城市的流动人口何去何从?是一个当前需要思考的课题,对此,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掌握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特点,分析流动人口的居留影响因素,根据他们的居留意愿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并以现有的二元户籍制度为依据,对这些影响因素进入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西宁市流动人口现状 青海省流动人口流动迁移主要集中在西宁市、海东地区,西宁市是多民族文化的结合部,是一个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城市。根据2021年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西宁市流动人口中拿到暂住证的人口数量是45.44万人,2021年迁入人口25762人,迁出22141人,占有相当大份额的流动人口迁移数量。通过对西宁市随机抽查的900名流动人口进行调查,可以得出如下专项调查结果: 流动人口中的男性比女性的数量要高 在随机抽查的900名流动人口中,男性占据了57.6%,女性为总数的42.4%。在打工成为普遍现象的社会开展状态下,男性流动人口大多从事建筑装修业、洗车行业、送货行业等,同时,女性进入西宁市的流动人口数量明显增加,同时,由于西宁市第三产业规模的扩大和拓展,企业对于女性的用工需求也呈现旺盛的趋势,如:家政效劳业、住宿餐饮业等。从流动人口的年龄段来看,18-22岁的流动人口占28.7%,23-27岁的流动人口占27.9%,28-32岁

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 问题分析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同时产业化的地 区差异,也促使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动。 至今年 6 月底,我县已登记的暂住人口就达到 4XXX人。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一方面为当地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当 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给当地的治安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安全 隐患,特别是外来人口违法犯罪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治安焦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面临极 大挑战。为此,亟需将流动人口管理纳入政府及有关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战略性 基础性工作,在正视流动人口管理存在问题的同时,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流动人口管理新路 子。 一、当前流动人口的动态特征 (一)素质低能化。在流动人口中,大部分人来自于生活贫穷、经济欠发达地区。他们自身 文化程度较低,法律知识匮乏,缺乏劳动技能,且缺少学习和培训的机会。 (二)心理功利化。流动人口中大部分在本地生活窘迫,对自身处境不满才流入他乡。他 们背井离乡的主要目的就是打工挣钱,以此改善自己当前的生活处境。这些人口中不乏为了经济 利益而急功近利,甚至不择手段之人。部分流动人口因对自身处境不满,

对社会产生仇视心理,并通过各种形式发泄私愤。还有一部分流动人口受外界刺激和腐朽思 想影响,为达到自己物质上满足和精 神上刺激滋生犯罪动机,走上犯罪道路。如 20XX年 10 月 3 日,我县南安镇新安村发生一起两名湖南籍流动人员为达到侵财目的入室抢劫杀死二人的特大案件。 (三)结构复杂化。流动人口的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无序状态,来源广泛,流出地多, 其来去行踪不易掌握,且成份复杂,良莠不齐。流窜犯罪分子混迹其中,成为一个特殊的危险群 体,随时都有重新违法犯罪的可能性。从近几年犯罪方式看,外来流窜犯罪人员相互结成团伙进 行作案越来越多,一人被抓,其余便作鸟兽散,给追捕和办案、结案造成很大困难,给社会治安 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性。 (四)行为短期化。大部分流动人口所从事的职业均非正式,无正式劳动合同书,雇主或 雇用单位辞退他们异常随意,再者流动人口由于从业场所和职业的多变,使他们居无定所,呈流 动居住态势。行为短期化极易造成顺手牵羊,打一枪换一炮的犯罪动机。 二、目前流动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流动人口管理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备,尽管各 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 已经不适应当前需要,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明显滞后。由于流动人 口的逐年增加和管理工作的滞后,给社会治安稳定带来了诸多不

流动人口数据分析论文

流动人口数据分析论文 一、引言 随着我国人口流动性不断加强,中国已经进入由人口迁移和流动主导人口态势的时期。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流动人口已成为我国城市人口中不可或缺的群体。他们的去留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健康是他们得以在城市生活、工作的基本前提。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不仅影响他们在城市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影响其继续留在城市生活的意愿。 二、文献综述 (一)居留意愿的概念界定及影响因素 在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研究中,主要通过询问流动人口是否愿意长期生活(或定居)在所在城市,根据流动人口的回答判断其居留意愿,部分研究也称之为迁移意愿。有学者将居留意愿定义为外来人口进入流入地并在该地工作生活一段时期后对未来迁居安排的愿望和想法(黄晨曦,2021)。流动人口对居留意愿的回答一般分为:打算居留、没想好和不打算居留三种情况。但是,大多数研究将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分为“打算”居留和“不打算”居留两种决策。在处理“没想好”的决策时大致有两种方式:一是将“不打算”居留和“没想好”合并为“不打算”居留;二是将“没想好”的样本删去。值得注意的是,调查数据显示,“没想好”的流动人口所占比重较大【2】,如果用以上方法简单处理,可能会丢失重要信息。因为“没想好”是流动人口面对城市定居和离开时所表现出的一种矛盾和模糊的心理状态,也是对理想与现实的双重考量和犹豫。因此,本研究在考察流动人口迁移意愿时保留了“打算”居留、“没想好”和“不打算”居留三种情况。关于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丰富,总的来说,可以大致分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个体特征,主要体现在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三个方面。基于不同对象的研究显示,性别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有所不同。对就业青年来说,男性与女性在城市居留意愿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杨东亮,2021)。基于苏南三市的研究发现,男性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更强烈(姚俊,2009)。另有研究表明,女性更倾向于在城市定居(韩正等,2021)。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对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均产生积极影响。年龄偏大的流动人口更愿意居留在城市,特别是30~50岁人群的城市居留意愿最强烈,“90后”流动人口更多地倾向于“没想好”是否居留城市(于潇等,2021),他们表现出“举棋不定”的特点(扈新强,2021)。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流动人口更愿意留在城市生活(王春兰等,2007;申秋红,2021;孙力强等,2021)。二是家庭特征。对流动人口而言,影响他们迁移意愿的因素主要是婚姻状况和在流入地同住的家庭成员状况。婚姻对流动人口迁移意愿的影响暂未得到一致结论。一些研究发现,在婚的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强烈(杨东亮等,2021;于潇等,2021);部分研究者认为已婚流动人口可能面对夫妻分居、子女教育等问题,他们的城市居留意愿并不强烈(王春兰等,2007),而未婚者较少受家庭拖累,迁移成本低,容易定居城市(姚俊,2009);也有学者认为,流动人口为追求经济利益而流动,婚姻对迁移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申秋红,2021;郭晨啸,2021)。家庭成员的陪伴是决定流动人口是否在大城市居留的关键因素(扈新强,2021)。共同居住的家庭成员数量越多的`流动青年越可能有明确的留京意愿(孙力强等,2021)。正如亲和力假说认为,以亲缘、血缘为纽带的社会网络对流动人口迁移具有阻碍影响(孙力强等,2021;张华初等,2021),在居留地没有随迁家庭成员的流动人口返迁的可能性更高(赵艳枝,2006)。但部分学者认为,随迁人员越多,居留的可能性越小,这是因为随迁人口越多,导致在流入城市的生活成本越高,进而降低了居留意愿(申秋红,2021)。三是经济-社会-心理特征。经济-社会-心理特征主要涉及收入、职业、就业单位、就业身份、住房、社会保障和身份认同等方面。经济因素是流动人口迁移流动的主要原因,收入是经济因素的直接体现。研究表明,收入越高,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越强烈(于潇等,2021;孙力强等,2021)。从职业特征来看,在国有单位工作的流动人口定居城市的意愿更强,其次是民营单位,再次是外资单位(夏显力等,2021)。

人口社会学论文流动人口二代社会融入状况的实证研究基于北京市的问卷调查分析

人口社会学论文流动人口二代社会融入状况的实证研究基于北京市的问卷调查分析 人口社会学论文:流动人口二代社会融入状况的实证研究基于北京市的问卷调查分析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流动人口二代在北京市的社会融入状况,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流动人口二代在经济、教育、居住、社交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会融入,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困境。这对于制定更精准的政策以促进流动人口二代的社会融入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引言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工作和生活。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子女逐渐成长为流动人口二代。他们在社会融入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挑战和机遇。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流动人口二代在北京市的社会融入状况,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指导,促进他们的更好融入社会。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 流动人口二代的定义和特点

2.2 流动人口二代的社会融入理论 第三章: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北 京市某区域的流动人口二代作为研究对象,共收集有效问卷500份。 3.2 变量选择 本研究选取了经济、教育、居住和社交等方面的变量来衡量流动人 口二代的社会融入状况。 第四章: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流动人口二代的经济社会融入状况 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研究发现流动人口二代在就业、收 入等经济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会融入,但仍然面临着收入不稳定等 问题。 4.2 流动人口二代的教育社会融入状况 研究结果显示,流动人口二代在受教育程度和教育资源获取等方面 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会融入,但与城市户籍的孩子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 4.3 流动人口二代的居住社会融入状况 研究发现,流动人口二代在居住条件、住房保障等方面相对满意, 但仍然存在居住不稳定等问题。

中国流动人口家庭化的现状与特点:流动过程特征分析

中国流动人口家庭化的现状与特点流动过程特征分析

在农业人口城镇化和小城镇人口大城镇化的宏观背景下,不管是作为流动人口主体的乡—城流动人口,还是规模相对稳定的城—城流动人口,流动模式都呈现愈发明显的家庭化态势。家庭式流动是人口流动发展到新阶段的自然产物,是流动人口群体对城市生活空间提出的新挑战,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和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必然要求。然而,从中国流动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现实种种条件的制约使得一次性举动非常困难。乡—城流动人口离开乡村进入城市,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社会环境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由此带来的文化震动也是巨大的;城—城流动人口离开户籍地,在流入地也面临重新适应的过程。 个体作为家庭的一员而存在,其流动行为既是家庭决策的结果,也会对家庭及其他家庭成员的流动行为产生深刻影响。部分家庭可能是一次性举家流动,但更多的家庭选择渐进式流动模式,即首先选派部分成员先行进入城市或大城市工作、生活,等先行者在城市中稳定下来,其生活及外出务工实践被证明是可行的、成功的,再一次性或分批把其他家庭成员接到流入地,实现家庭团聚。换言之,家庭式流动并不总是一次性举家完成的,更普遍的是一个逐渐实现的复杂过程。这个过程本身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且反过来对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生活、工作以及对城市的管理与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到撰文时为止,有关流动人口的研究主要关注流动个体,对家庭化的关注相对而言还不多,使流动人口家庭化过程和结果的现状与特点底数不清、情况不明,许多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分析与探讨。比如,当下流动人口家庭化的实际情况如何?人口流动模式是否已发生了从以个体单飞为主到以家庭式流动为主的根本性改变?家庭化的现状是否因流入地区而异? 流动人口家庭化中的“化”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流动过程,二是流动结果。过程强调的是不同家庭成员在流动过程中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而流动,结果则是流动人口是否完成了举家流动,以及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家庭特点。本文关注前者,使用具有时效性和代表性的2011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全国性和地区性视角,描述人口流动家庭化过程(包括流动模式、流动批次及时间间隔、先行者)的现状与特点,为总体把握和详细了解人口流动过程特征提供信息,也为进一步的深层次分析奠定基础。 一文献回顾与梳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