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市城镇居民消费函数模型

北京市城镇居民消费函数模型

北京市城镇居民消费函数模型
北京市城镇居民消费函数模型

计量经济学案例分析

摘要:运用数理统计的R2p准则,简单、直观地确定了北京市城镇居民消费模型;并从计量经济学角度,结合消费函数的经济理论,通过对模型经济意义检验、统计检验、计量经济学检验以及模型预测检验等过程,对模型反复修正与改进,最终取得了与绝对收入假说下的消费模型相一致的北京市城镇居民消费模型。对所得模型进行预测检验,结果显示,计量经济模型较R2p所得模型更为合理、精确,对制定相关经济政策更具指导意义。

关键词:北京居民消费模型;R2p准则;序列相关性;异方差性;多重共线性;差分方程

北京市城镇居民消费函数模型

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消费活动是经济活动的终点,也是经济活动的起点,是推动经济增长的真正的和持久的拉动动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消费理念。消费行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探讨、费希社会消费行为的规律,对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打动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仅就北京市城镇居民这一消费群体,建立消费模型,从一个侧面来说明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

1 模型变量的选择

经济社会中,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很多,如:收入水平、收入分配情况、家庭财产状况、商品价格水平、消费者偏好等等。在我国,居民消费是在国内生产总值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形成的,所以,国内生产总值是居民消费的一个影响因素。因此,居民消费支出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居民收入的状况,居民储蓄的增加也直接影响到消费支出,因此,北京市城镇的居民消费模型可以选择市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年人均储蓄余额及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解释变量,以市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作为被解释变量。

2样本数据及其理论模型

以t代表年份,C代表北京市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额,Y代表十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I代表市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S代表市城镇居民年人均储蓄余额,表I 列出了有关的统计数据:(注:由于EVIEWS软件默认值影响的缘故,故在图中分别用Y代表北京市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额C,用X1代表十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Y,用X2代表市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用X3代表市城镇居民年人均储蓄余额S):

表一 消费模型样本数据 元

年份t 居民消费C 国内生产总值Y 可支配收入I 储蓄余额S 1978 359.86 1290 365.4 185.8 1979 408.66 1391 414.95 204.71 1980 490.44 1582 501.36 255.85 1981 511.43 1558 514.14 295.31 1982 534.82 1704 561.05 352.76 1983 574.06 1977 590.47 450.81 1984 666.75 2308 693.7 563.86 1985 923.32 2704 907.72 720.82 1986 1067.38 2955 1067.52 895.65 1987 1147.6 3338 1181.87 1180.38 1988 1455.55 4125 1436.97 1393.08 1989 1520.41 4499 1787.08 2014.31 1990 1646.05 4881 1787.08 2793.91 1991 1860.17 5781 2040.43 3658.57 1992 2134.66 6805 2363.68 4742.92 1993 2939.6 8240 3296.04 6824.33 1994 4134.12 10265 4731.24 10288 1995 5019.76 13073 5868.36 13638.04 1996 5729.45 15044 6885.48 18436.79 1997

6531.81

16735

7813.11

21439.47

利用以上样本观测值,分别做C 与Y ,I,S 的散点图,(即Y 与X1,X2,X3的散点图):

05000

10000

15000

20000

78

80

82

84

8688

9092

94

96

8000

6000

4000

2000

78808284868890929496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78808284868890929496

可知C与Y,I,S间基本上服从线性关系,于是可得出该模型的理论方程

C=β0+β1Y+β2I+β3S+μ, (1) 其中,β1为待估参数,i=0,1,2,3;μ为随机变量,体现除主要解释变量Y,I,S外的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3模型中参数的确定与检验

3.1 数理统计的方法——Rp准则

在(1)式模型中,所选解释变量对居民消费变量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应从模型中找出那些最主要的,而提出哪些影响不显著的因素,使得模型既能拟合又能“最佳”拟合统计数据,而衡量拟合程度,统计上常使用样本决定系数R2p.

R2p =ESS/TSS=1-RSS/TSS (2) 其中,p表示(1)式中所含的解释变量个数,ESS为可解释平方和,RSS为残差平方和,TSS为总离差平方和。

R2p是P的增函数,当(1)式中包含了所有3个变量时,R2p最大,但其却不

一定是最佳的,最佳准则是:模型(1)中所含解释变量尽可能的少,且不必再增加更多的解释变量,也就是说:若再增加一个解释变量,R2p的增量将很小;另外,在解释变量数相同的函数中,使R2p最大者为优。

(1)式中,P 可能取值为0,1,2,3。现将其所对应的函数模型计算出8个R2p值,列于表2。

表2

模型所含

无Y I S Y,I Y,S I,S Y,I,S 解释变量

P值0 1 1 1 2 2 2 3

R值0 0.99509 0.99869 0.97778 0.99907 0.99633 0.99933 0.99943

应用以上R2p准则,模型(1)之中从含有一个解释变量增加到含有两个解释变量时,R2p增量不大于0.00424,已非常小,所以P=1;在含一个变量的模型中,只含有可支配收入I变量的R2p最大,于是‘最佳’模型有如下形式: C=β0+β2I+μ, (3)即(1)式中变量Y,S的影响不是主要的,主要影响因素只有北京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I。

利用EVIEWS软件,根据OLS估计模型,可得到模型I:

C=128.302+0.828I, (4)

(5.756) (117.346)

R2=0.9986,F=13370 ,t0.01(18)=2.552,F0.01(1,18)=8.28.

括号中的值是对因参数的t值。可以看出,模型I的拟合优度很高,也能通过t 检验与F检验。因此,当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1%时,居民的消费额将增加0.828%。

3.2 计量经济模型参数估计与检验

对北京市城镇居民消费的理论模型(1)式采用OLS法,可估计出其参数βi, I=0,1,2,3,但作为计量经济模型,能否客观解释经济现象中各种因素的关系,能否付诸使用,还必须通过对模型的四级检验:一是经济意义建言:即判断待估参数的符号,大小,相互关系是否合理,是否与经济理论中的预期值相符;二是统计学检验:包括拟合优度检验、t检验和F检验;三是计量经济学检验;需要进行随机五岔乡的序列相关性和异方差性检验、解释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检验等,以便检验模型计量经济学性质;四是预测检验:所建模型对样本某一时刻的预测与实际观测之间的误差应在合理范围之内,而不应有显著差异。如果模型能够通过全部四级检验,模型就可以被确定,并能被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否则就需要重新修正。

下面是对模型(1)式的检验过程:

首先,由OLS参数估计,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11/03

Time: 13:04

Sample: 1978

1997

Included

observations: 20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6.32539943635 33.7795202741 -0.187314662405 0.853*********

X1 0.0539608857529 0.0312835353599 1.72489730244 0.103806057641

X2 0.857974835027 0.0919141477092 9.33452418817 7.09803771859e-

08

X3 -0.0510********

7

0.015858464609 -3.21856002724

0.0053642876395

1

R-squared 0.999433193491 Mean dependent

var

1982.795

Adjusted R-squared 0.999326917271

S.D. dependent

var

1893.42487276

S.E. of regression 49.122708126 Akaike info

criterion

10.8033763454

Sum squared

resid

38608.6472581 Schwarz criterion 11.0025228002 Log likelihood -104.033763454 F-statistic 9404.04930908

Durbin-Watson

stat

2.37590050299 Prob(F-statistic) 0

得到模型Ⅱ:

C= -6.325 + 0.05396Y + 0.858I –0.051S ,(5)

(-0.187)(1.725)(9.335)(-3.219)

R2=0.999,F=9404.05, DW=2.376, n=20, k=3.

查表可得:t0.01(16) = 2.583 , F0.01(3,16) = 5.29.

括号中的数字为t估计值,由统计检验知,常数项β0与变量Y的系数β1不能

通过t检验,考虑从模型中去掉解释变量Y修正模型如下:

C=β0+β2I+β3S+μ. (6)

再次估计,结果为

模型III: =21.508+0.9999I-0.0617S, (7) (0.686) (23.08) (-4.002)

R2=0.999,F=12636.7,DW=2.32,n=20,k=2,t0。01(17)=2.567,F0。01(2,17)=6.11.

对模型进行统计检验,只有常数项不能通过t检验,暂时先不处理。从经济意义

上检验,参数β2在经济理论中表示边际消费倾向,其预期值在0,1之间,估计

值=0.9999是符合理论预期值的。估计值=-0.0617,符号为负,表明居民储蓄额增

加,会使居民消费额下降,这与实际生活情况不矛盾。模型Ⅲ可通过经济意义检

验。

随机误差项μ的序列相关性检验:利用DW检验,样本容量n=20,解释变量个数k=2,可查得DW分布临界值d t=1.2,d w=1.41,从而(d w=1.41)<(DW=2.32)<(4-d w=2.59).说明模型不存在一阶自相关.

异方差性检验:模型的残差值=C-可被视为随机误差项μ的近似估计值。利用(7)式作出残差平方和与解释变量I与S的散点图,(即X2与X3的散点图)

25000

20000

15000

3

X

10000

5000

02000400060008000

X2

从图形类型即可判断该模型无异方差性。

模型共线性检验:居民可支配收入I与居民储蓄余额S间存在相关关系的可能性不能被排除,可使用方差扩大因子VIF(I)=1/(1-R I2)来检验(R I为I关于S作回归的决定系数)。计算得DIF(I)=71.43>10,可以认为I与S之间存在共线性关系。下面采用一阶差分法消除共线性。

记C=(C t),I=(I t),S=(S t),ΔC t=C t-C t-1,ΔI t=I T-I t-1,ΔS t=S t-S t-1,t=1978, 1979, (1997)

将模型(6)式化为差分模型:

ΔC t=β2˙ΔI t+β3˙ΔS t, (8)

进行估计,得如下结果:

模型ⅣΔ =0.885˙ΔI t-0.0275˙ΔS t, (9)

(9.173) (-0.876)

R2=0.978,F=369.279,t0.01(18)=2.552,F0.01(2,18)=6.01.

(9)式中ΔS t的系数不能通过t检验,所以,将(6)式中储蓄额S变量剔除,得一新模型:

C=β0+β2I (10)

估计结果为:

模型Ⅴ: =128.302+0.828I, (11)

(5.756)(117.346)

R2=.09986,F=13370,DW=1.194,t0.01(18)=2.552,F0.01(1,18)=8.28.

对模型Ⅴ的检验:因为模型Ⅴ与用R p2准则所得模型I完全相同,统计意义同前;计量经济学检验:检验步骤、方法类似模型Ⅲ的检验,略去过程,得结论为,模型Ⅴ的随机误差项不存在自相关性和异方差性;经济意义检验:为边际消费倾向,0< =0.828<1,符合经济理论预期值的要求。事实上,模型Ⅴ就是西方经济学中绝对收入假说下的消费函数模型,因此,模型是可行的。但若考虑到1989年前后,我国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会影响居民消费行为,仍可将模型进一步改进。

1989年以前,我国经济处于低产出、低消费状态,市场上商品极为短缺,居民普遍消费不足。1989年以后,我国商品市场变卖方市场为买方市场,同时,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也有很大幅度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行为已与从前有了很大的不同。所以,考虑将1978—1997年这20年,以1989年为界分为2个时期段:1978—1997年这11年为一段,1989—1997年为另一段,利用表1中样本观测值分段建模,经过前的一系列模型估计与检验,可得如下结果:

模型Ⅵ: =0.9993I1t, (12) (149.854)

R2=0.999,F=22456.326,DW=2.183,t=1978,1978, (1988)

=186.525+0.816I2t, (13)

(3.172) (75.04)

R2=0.999,F=5632.27,DW=1.017,t=1989,1990, (1997)

比较模型Ⅰ与Ⅵ,不同的建模方法会导致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模型形式,哪一模型更合理、更可靠,可通过下面的预测结果及误差来分析。

3.3 预测与分析

将R p2所得模型I与计量经济模型Ⅵ,分别计算样本期内对北京城镇居民消费的预测值,并分别计算预测值的相对误差值,结果列于表3。

表3 消费函数模型预测结果

从表3中看出,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预测,误差都比较小,最大为1989年的8%,用R p2准则的模型,预测误差普遍不如计量经济模型好,尤其1980年前后,误差偏大,最大为19.43%。模型Ⅰ和模型Ⅵ均表明消费函数主要受居民可支配收入影响,但模型Ⅵ更符合实际。1989年以前,边际消费倾向为0.993,而1989年以后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消费额也迅速增长,但边际消费倾向却降为0.816。这表明,北京市城镇居民的消费在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例有所下降,这一现象是遵从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所以,有关西方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在我国制定经济政策时是可以借鉴的。

4 结束语

从以上分析过程看到,用统计方法建立的消费函数模型简单、便捷,但只能从量的方面进行估计、预测,难以揭示深刻的经济内涵。而计量经济模型,结合特定的历史时期,以特殊的国情为背景,引用经济理论作指导和检验,综合运用经济学、统计学、计算机等各种工具和方法,对模型不断修正和改进,最终得出与经济理论相一致的模型,可为国家制定相关经济政策提供一种理论依据,这种模型是单靠数学知识或某一门单科知识建立的模型所不能相比的,因此,数学只有与经济理论或其他学科广泛地、有机地相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统计分析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统计分析 引言 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欲望而使用物品的一种经济行为,它是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又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归宿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消费需求都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城镇居民的收入稳步增加,消费支出强劲增长,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结构是指居民在消费过程中的各类消费品和服务支出在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消费结构既反映了居民的消费偏好以及对收入、价格等因素的敏感程度,又反映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其消费结构就越趋向于追求安逸享受的消费结构。在这样的消费结构中,奢侈品支出如精神文化消费、服务性支出所占的比例就会较大。反之,在经济较不发达的地区中,生活必需品消费支出所占的比例就会较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和日益加快发展,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迅速上升,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相对过去而言,居民食品方面的消费支出比重在逐渐下降,而在交通通讯、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支出比重越来越大。消费结构的变化,反映居民需求的变化。研究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现状及其变化、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各种因素,对建立合理的消费结构,扩大内需,搞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定产业政策,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是经济学家Luch(1973年)在Stone(1954年)的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的基础上推出的一种需求函数系统。其经济涵义为:在一定时期内,在收入和价格既定的前提下,消费者首先满足其基本需求支出,扣除基本需求支出之后则按比例在各消费支出和储蓄之间分配。称为消费者选择理论。它不仅考虑了收入和价格因素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而且把居民的各项消费支出看作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行为。同时,它还将居民各项支出区分为基本消费支出和非基本消费支出。并认为基本消费支出与收入无关,居民在基本消费需求首先得到满足之后,才将剩余收入按某种边际消费倾向安排各种非基本消费支出。该方法具有分析比较科学合理、全面和方便实用,是当前进行消费结构分析的较为先进的经济计量方法。扩展线性模型为: (=1,2,3…,n) (1.1) 其中,为消费者对第类消费品的支出额,为维持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商品需求量,为第种商品的市场价格,Y为人均可支配收入,为第类商品的边际消费倾向。所谓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居民每增加一单位的收入所引起的消费额的变动。边际消费倾向通常是一个0~1之间的系数,系数越大,表示增加的收入用来消费的比例越大,相反则表示增加的收入用于储蓄的比例较大。 (1.1)式可解释为消费者对第种商品的支出额可分解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消费者为维持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最少支出,后一部分为可支配收入减去对所有商品的基本需求支出的剩余中用于第种商品的支出额。在采用截面数据作为样本时,可以假设在同一截面上。商品价格是定值,这样可使ELES的参数估计较为简单。我们可以设: (=1,2,……,n)(1.2) 则有: (=1,2,……,n)(1.3) (1.3)式中,为随机差项,并以收入Y为自变量,第种消费品的支出额为应变量的一元线性回

北京市城镇居民消费函数模型

计量经济学案例分析 摘要:运用数理统计的R2p准则,简单、直观地确定了北京市城镇居民消费模型;并从计量经济学角度,结合消费函数的经济理论,通过对模型经济意义检验、统计检验、计量经济学检验以及模型预测检验等过程,对模型反复修正与改进,最终取得了与绝对收入假说下的消费模型相一致的北京市城镇居民消费模型。对所得模型进行预测检验,结果显示,计量经济模型较R2p所得模型更为合理、精确,对制定相关经济政策更具指导意义。 关键词:北京居民消费模型;R2p准则;序列相关性;异方差性;多重共线性;差分方程 北京市城镇居民消费函数模型 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消费活动是经济活动的终点,也是经济活动的起点,是推动经济增长的真正的和持久的拉动动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消费理念。消费行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探讨、费希社会消费行为的规律,对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打动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仅就北京市城镇居民这一消费群体,建立消费模型,从一个侧面来说明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 1 模型变量的选择 经济社会中,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很多,如:收入水平、收入分配情况、家庭财产状况、商品价格水平、消费者偏好等等。在我国,居民消费是在国内生产总值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形成的,所以,国内生产总值是居民消费的一个影响因素。因此,居民消费支出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居民收入的状况,居民储蓄的增加也直接影响到消费支出,因此,北京市城镇的居民消费模型可以选择市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年人均储蓄余额及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解释变量,以市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作为被解释变量。 2样本数据及其理论模型 以t代表年份,C代表北京市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额,Y代表十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I代表市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S代表市城镇居民年人均储蓄余额,表I 列出了有关的统计数据:(注:由于EVIEWS软件默认值影响的缘故,故在图中分别用Y代表北京市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额C,用X1代表十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Y,用X2代表市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用X3代表市城镇居民年人均储蓄余额S):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

引言 消费结构,不仅是消费领域的中心问题,也是社会再生产运行中一个极重要的问题。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看,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好坏,衡量国民经济是良性循环还是恶性循环,关键在于是否合理解决了消费问题。研究消费结构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性,研究产业结构如何适应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研究消费结构的变化,不仅是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也是政府调节经济、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加强对消费支出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及趋势分析 正确把握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了解消费需求变动的规律,不仅在理论分析中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质量和档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从消费结构变化、边际消费倾向、需求收入弹性变化三个角度来对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并得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呈现出的几大趋势。 (一)费结构的变化分析 表1 1993—2002年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构成表单位:% 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其中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又

称为恩格尔系数。德国经济学家恩格尔发现随着个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因此,恩格尔系数被用作判断居民消费水平的一项指标。国际粮农组织根据恩格尔系数提出划分不同贫富程度的标准: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40%以下为富裕。根据有关资料计算的1993—2002年中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结构如上面表1所示。 通过表1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从恩格尔系数来看,我国城镇居民从1993年的50.2%逐年下降到2002年的37.7%,年平均下降1.39个百分点,表明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日趋下降。这一方面得益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由于城镇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居民生活消费需求逐渐从低水平的温饱向高层次的小康、富裕型转变。 2.从消费的用途结构来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住房、医疗、教育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加速演进,主要体现为受改革影响较大的各项消费(住房、医疗、交通通讯和教育等)支出比重上升,恩格尔系数有较大幅度的下降。2002年同1993年相比,用于住房方面的支出比重上升了3.8个百分点,用于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上升了4.4个百分点,用于教育娱乐方面的支出上升了5.8个百分点,用于交通通讯方面的支出上升了6.6个百分点,同时衣着支出比重下降了4.4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杂项商品及服务业略有下降。这些变化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新趋向,并显示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逐渐趋向合理化。 3.从各种消费所占比重由高到低的顺序看,1993—2002年,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由食品、衣着、文化教育娱乐服务、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的消费顺序转变为食品、文化教育娱乐服务、居住、交通通讯、衣着、医疗保健、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和杂项商品及服务。这种消费顺序的变化体现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不断完善以及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显示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反映了城镇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 (二)边际消费倾向分析 根据1993-2001年数据对各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性支出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得到总需求函数为: Q=246.531+0.751y (3.615) (60.023) 括号内为t值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SPSS统计分析

应用多元统计论文 题目基于SPSS分析方法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院系 年级专业 姓名

基于SPSS分析方法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 摘要:2012年11月8日将召开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至2013年3月两会召开和政府换届,这段时间将成为市场演化的重要时间窗口;而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也将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后,居民消费支出也开始增长,消费结构显著变化。本文通过数据的SPSS分析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出现的趋势特点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城镇居民消费描述分析整体拟合分析方差分析 回归分析

一、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状况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日益的提高,并且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我国各地区各地域的资源、技术、科教水平等基础条件的不同,造成各地区各地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异,因此,各地区各地域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的结构、水平是不相同的。而众所周知,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因此消费情况如何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直接的影响。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改革,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出高速发展的势头,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不仅体现为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普遍地有所提高,也在城镇居民的家庭消费性支出结构的变化上有所体现。 二、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分析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食品消费支出比重随收入增加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与恩格尔定律的表述一致。但最低收入户与最高收入恩格尔系数相差太过悬殊,城镇最低收入户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而最高收入户的生活水平按照恩格尔系数的评价标准早已达到了 富裕型,甚至接近最富裕型; 第二,衣着消费支出比重随收入增加缓慢上升,到高收入户又有所下降,但各收 入组支出比重相差不大。衣着支出比重没有更多的递增且最高收入户的支出比重有所下降,这些都符合恩格尔定律关于衣着消费的引申。随着收入的增加,衣着支出比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 第三,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和杂项商品与服务的支出比重呈逐组上升趋势,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随收入的增加而不断提高和改善; 第四,医疗保健支出比重随收入水平提高呈现一种两端高、中间低的走势; 第五,居住支出比重基本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与我国居民消费能级不断提升,住宅商品正在越来越成为城镇居民关注的热点是相吻合的,同时与恩格尔定律的引申也是一致的。 另外,调查还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显著提高,居民的各项支出显著增加。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从注重量的满足到追求质的提高,从以衣食消费为主的生存型到追求生活质量的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质量和消费结构都发生了明显

消费函数模型

消费函数模型 消费函数是表示决定消费行为的函数,即消费与其决定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消费函数与第二章所讨论的消费需求不同。消费需求是指消费者对各种商品(劳务)的需求,涉及消费支出在各项商品之间的分配;消费函数是研究人们的总消费需求,涉及收入在消费与储蓄之间的分配。 在现代经济中,消费支出占社会总收入的60%以上,消费的决定及其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自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中第一次提出消费函数理论以来,对消费函数的研究已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几乎所有的宏观经济模型中都有消费 函数。本章先讨论消费行为因素分析,接着介绍几种主要的消费函数理论,然后,对我国居民的消费 行为进行分析,举例说明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函数模型。 第一节消费者行为因素分析 消费函数取决于消费者的行为。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很多,有社会的、历史的、经济的等多方面的因素,但最主要的是经济方面的因素。本章主要是分析影响消费者行为的经济因素。 由于消费函数理论是随着新古典经济学的产生而产生、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因此,这里关于消费者行为因素分析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里进行。新古典经济理论关于消费者行为因素分析的假定分作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消费者行为外部环境的假定;二是关于消费者行为的内在假定。这里给出新古典经济理论关于消费者行为的一般性假定。 一、消费者行为外部环境假定 1、消费者选择自由这里假定消费者购买商品和劳务时选择是自由的,不受限量、配额和短缺的 约束。在不同的商品和劳务之间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其对商品和劳务的主观偏好,以及预算约束。 2、价格充分弹性在新古典经济理论中,价格具有充分弹性。即商品(劳务)的价格随着市场的 供给和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价格下跌;反之,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上升。 3、预算约束 预算约束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劳务)受到其收入的约束,即 、Rq i 乞丫 (10.1.1) i 4 式中丫为消费者的收入,P i是第i种商品的价格,q i是对第i种商品消费的数量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区域特征与类型分析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区域特征与类型分析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ypes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in China 盛成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统计学专业2007(2)班 200771078 指导教师:李芳芝讲师 摘要: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确引导消费趋势,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必要对我国各省市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考察和研究,以期发现特点和规律从而更方便引导正确消费。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对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结构特点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对我国各地区居民消费结构之间的异同进行考察并作分类研究,总结得出我国居民消费呈现富裕型、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消费攀升的趋势特点。从理论角度出发,消费需求的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消费结构上。要增加居民合理消费,就要从研究居民消费结构入手。只有了解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和规律,掌握消费需求的重点和发展方向,才能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消费者合理扩大消费,才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相协调,才能推动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消费结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Abstract:For consummating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directing the consumption tendency, improving the daily living standard, it is necessary to investigate on each region of our country to discover the character and the laws for appropriate consumption. This paper utilizes Factor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on different structure features and different regions. Through this paper we can know that people in our country which prefer to entertainment, education, express the increasing trend. In theory, the content of consumer demand reflect on consumption structure .Only study on consumption structure can enhance the reasonable inhabitant consumption. It will provide the favourable politic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the trim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insure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if we understand the trend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control the direction of consumption demands. Keyword: Consumption Structure; Factor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中国居民数量消费函数

计量经济学作业 题目: 中国居民总量消费函数的实例分析 院系:数学系 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组成员:赵山云、陈兴耀、贾梦、冉静飞、母军 学号: 成绩: 2012年5月8日

中国居民总量消费函数的实例分析 摘要 本例旨在针对我国1978-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从总体上考察中国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关系。首先,我们综合了几种关于收入和消费的主要理论观点,进而建立了理论模型。然后,收集了相关的信息,利用EVIEWS软件对计量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和检验,并预测。最后对我们所得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并相应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一元回归分析,最小二乘法。EVIEWS软件,模型检验,数据收集,预测。 1、问题重述 为了从总体上考察中国居民收入的关系,附录1中给出了中国名义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GDP,名义居民总消费CONS以及表示CPI(1978=100),并由这些数据整理出实际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GPPC=GDP/CPI,居民实际消费总支出Y=CONS/CPI,以及实际可支配收入X=(GDP-TAX)/CPI等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中国居民总量消费函数模型。 2、问题分析 对于时间序列数据,也可建立类似于截面数据的计量经济模型,并进行回归分析。运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一元回归模型;用拟合优度进行模型检验;运用点预测法则,置信区间预测法则进行预测。 3、模型假设 (1)、模型选择了正确的变量; (2)、模型选择了正确的函数形式; (3)、解释变量X在所抽取的样本中具有变异性,而且随着相关容量的增加,解释变量的样本方差趋于一个非零的有限常数; (4)、解释变量X是确定性变量不是随机变量在重复抽样中取固定值。 4、符号说明 X:实际可支配收入(单位:亿元) Y:实际消费总支出(单位:亿元)

07-08 复习题-经济模型及应用

07-08 复习题-经济模型及应用 第七章单方程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 一、内容题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若干种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应用模型。包括生产函数模型、需求函数模型、消费函数模型以及投资函数模型、货币需求函数模型等经济学领域常见的函数模型。本章所列举的内容更多得关注了相关函数模型自身的发展状况,而不是计量模型估计本身。其目的,是使学习者了解各函数模型是如何发展而来的,即掌握建立与发展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的方法论。 生产函数模型,首先介绍生产函数的几个基本问题,包括它的定义、特征、发展历程等,并对要素的替代弹性、技术进步的相概念进行了归纳。然后分别以要素之间替代性质的描述为线索与以技术要素的描述这线索介绍了生产函数模型的发展,前者包括从线性生产函数、C-D生产函数、不变替代弹性(CES)生产函数、变替代弹性(VES)生产函数、多要素生产函数到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介绍;后者包括对技术要素作为一个不变参数的生产函数模型、改进的C-D、CES生产函数模型、含体现型技术进步的生产函数模型、边界生产函数模型的介绍。最后对各种类型的生产函数的估计以及在技术进步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了讨论。 与生产函数模型相仿,需求函数模型仍是从基本概念、基本特性、各种需求函数的类型及其估计方法等方面进行讨论,尤其是对线性支出系统需求函数模型的发展及其估计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讨论。 消费函数模型部分,主要介绍了几个重要的消费函数模型及其参数估计问题,包括绝对收入假设消费函数模型、相对收入假设消费函数模型、生命周期假设消费函数模型、持久收入假设消费函数模型、合理预期的消费函数模型适应预期的消费函数模型。并对消费函数的一般形式进行了讨论。 在其他常用的单方程应用模型中主要介绍了投资函数模型与货币需求函数模型,前者主要讨论了加速模型、利润决定的投资函数模型、新古典投资函数模型;后者主要讨论了古典货币学说需求函数模型、Keynes货币学说需求函数模型、现代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函数模型、后Keynes货币学说需求函数模型等。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Demonstration Analysis of Residents’Consumption Structure in Town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尤其是中东部地区,居民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本文从中国统计年鉴截取了1996-2005年的统计数据,对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了分析,图文起用生动的描述了新时代里居民消费的特征,在此基础又综合了其它方面的资料以及党中央的近期的文件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 关键词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边际消费倾向恩格尔系数 Abstract: Since reform and opened to the world, china’s economy has developed quickly, especially in east-middle area, thus town resident s’ consumption structure has experienced a series of change and emerges a lot of new characteristics. The author gathered a lot of data analyzed the demonstration of resident s’consumption structure in china and put forward some advice on optimizing town resident s’consumption structure. Key Words: Town Residents; Consumption structure; Marginal consumption trend; Engle coefficient;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聚类分析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聚类分析 摘要: 近年来,中国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消费需求更加活跃,居民消费不断升级换代,但消费结构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差异。本文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研究与分析,探讨我国各区域之间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差异,从而为各地政府根据地区间的消费结构差异制定更加合理的用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引导性政策提供更加有效的决策依据。 关键词: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消费需求,聚类分析 一、消费结构指标的确定 我国经济区划的分类尽管每种都包含不同类型的省份,但基本是按照地理位置进行分类的。对中国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大都是以当时的经济区划为依据展开的,分析中国的消费问题也不例外。由于不同类型的省份影响其消费结构的因素不尽相同,因此,单纯地按照地理位置进行分类,以此划分为基础的进一步分析难免会产生一定的片面性。本文分类的目的是为了将消费结构相近的地区合归为一类,避免单纯按地理位置划分的不合理性,使地区分类更具代表性;也为研究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提供一种不同的角度。因此,本文选取构成居民消费支出的主要项目作为指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统计口径,构成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的项目有: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以上构成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的八个项目即为所选指标。 二、数据来源 为了消除各地区在区域面积、人口等方面的先天差异,使数据的分析结果更合理,这里的指标均采用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作为分析对象,即采用人均值。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得到2012年的统计数据,见表1。 表1 2012年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单位:元)

消费函数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研究

消费函数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研究 [摘要]当前,在利率连续下调及收入增长趋缓的情况下,我国居民的储蓄额仍高速增长的态势,造成了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疲软。消费函数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主要表现为四个假说,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持续收入假说和莫迪里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本文将通过统计建模来检验哪一种消费函数模型更适用于我国当前现状,并因此分析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差距对于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解释消费不足的原因。通过使用E.G协整检验进行长期均衡分析,继而建立ECM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析结果表明两者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以及单向因果关系。 [关键词]消费函数;收入假说;收入分配差距;计量模型;协整检验 1 消费函数理论及我国当前消费现状 1.1 相关理论阐释 (1)绝对收入假说:凯恩斯认为,实际消费支出和实际收入之间有稳定的函数关系,即消费随当前收入的增加而增长,且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 (2)相对收入假说:杜森贝里认为,消费具有“不可逆性”,即不仅受本人目前收入的影响,而且受自己过去收入和消费的影响。 (3)持续收入假说:弗里德曼将收费者的收入分为一时收入和持久收入,将消费者的消费分为一时消费和持久消费,其中只有持久收入和持久消费之间存在固定的比率关系。所谓持续收入是指连续三年及以上的稳定收入。 (4)生命周期假说:莫迪里安尼以人的生命周期为线索,强调了消费与财产之间的关系。该假说认为每个人在少年、壮年、老年三个时期的消费支出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在每个时期的消费不仅依赖于某一时期的收入,也依赖于一生中各个时期的收入。 1.2 我国消费领域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和消费结构转换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但近几年来国内消费领域出现了一些可能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隐忧,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消费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且明显低于同期统计水平。消费率过低而储蓄率过高将可能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受到国内市场需求的严重制约。 2 模型选择及参数估计 2.1 变量指标及数据来源说明

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统计分析

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统计分析 摘要 消费结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消费结构和消费质量情况,也是人们生活质量的衡量指标和优化途径。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形成了一种重速度轻质量的经济发展模式,居民消费水平普遍偏低,居民消费差距在不断拉大,这使消费增长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有所下降。所以,本文认为要促进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从外部因素来看,要优化居民消费结构,提高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稳定消费品价格,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服务发展水平。从内部结构来说,就是把消费热点从传统的消费慢慢转化为精神文化等新的消费领域,如教育、文化、医疗等方面,最大程度优化消费结构。最后本文得出了结论。 关键词:居民消费结构、影响因素、良好途径 一、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成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依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如何优化消费机构,如何提高生活质量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而生活质量的表现形式就是消费水平,提高消费水平取决于消费结构的优化。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发展的重点将会转移到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但是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社会发展中凸显出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河南省是中国人口大省之一,也是带动中部发展的一大省份。所以,在了解中原人民生活消费结构的基础上,如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引导居民改善消费结构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而且对缩小我国中部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以及推动我国消费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消费结构的概念 关于消费结构,常常被人们定义为: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从消费的客体去考察,人们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之间的比例关系。消费结构有两种表现形式,分别是实物形式和价值形式。消费结构的实物形式通常是指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实用价值的种类和数量;价值形式则表示为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不同类型的商品和劳务价值的比例。 在不同的视角下,对于消费结构的组成也可以有以下几种分类:第一,从满足人们不同层次需求的效用角度,按照马斯洛的方法,可以将人们消费的生活消费资料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社会性的需求、对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按照马克思的方法,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满足人们生存需求、享受需求和发展需求的各种消费资料和劳务。这两种划分方法有利

北京城市居民消费函数模型分析

北京城市居民消费函数模型分析 民为立国之本,百姓消费历来就是经济学家关注的热点,这里我们试图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来分析这一问题。改革开发以来我们城市居民消费变化很大,北京作为我国首都,其居民消费指标的变化更具典型性,为此我们仅就北京城市居民这一消费群体建立消费模型,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 1、模型变量的选择 经济社会中,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很多,如:收入水平、收入分配情况、家庭财产状况、商品价格水平、消费者偏好等等。在我国,居民消费是在国内生产总值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形成的,所以,国内生产总值是居民消费的一个影响因素。而且,居民消费支出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居民收入的状况,居民储蓄的增加也直接影响到消费支出。因此,北京市城镇居民消费模型可以选择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人均储蓄余额及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解释变量,以及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作为被解释变量。 2、样本数据及其理论模型 以t代表年份,Y代表北京市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额,P表示市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I代表市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S代表市城镇居民年底人均储蓄余额。表1列出了有关的统计数据(数据来源:1998年《北京统计年鉴》)

利用以上数值,分别做Y 与 P 、I 、S 的散点图。 0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2000 400060008000 Y 由图可知,Y 与P 、I 、S 间基本上服从线性关系。于是可以得出该模型的理论方程: Y= β0 + β1P + β2I+ β3S+ u (1) 其中,β0、β1、β3、β2 为待估参数,u 为随机变量,体现除主要解释变量P ,I ,S 外的所有因素的综合影响。 3 模型中参数的确定与检验 我们用两种方法来确定参数。 方法一: R 2 i 准则 在(1)式模型中,所选解释变量对居民消费变量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因从模型中 找出那些最主要的,剔除那些影响不显著的因素,使得模型既能拟合又能最佳拟合统计数据,而衡量数据拟合程度,我们常使用样本可决系数 R 2 i 。

SPSS统计分析报告案例(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及趋势地统计分析报告)

SPSS统计分析案例 专业:经济学姓名:000 学号:00000000 一、我国城镇居民现状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在国家连续出台住房、教育、医疗等各项改革措施和实施“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经济政策的影响下,全国居民的消费支出也强劲增长,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消费结构不合理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本文通过相关数据分析总结出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呈现富裕型、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消费攀升的趋势特点。 二、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横向分析 第一,食品消费支出比重随收入增加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与恩格尔定律的表述一致。但最低收入户与最高收入恩格尔系数相差太过悬殊,城镇最低收入户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而最高收入户的生活水平按照恩格尔系数的评价标准早已达到了富裕型,甚至接近最富裕型。第二,衣着消费支出比重随收入增加缓慢上升,到高收入户又有所下降,但各收入组支出比重相差不大。衣着支出比重没有更多的递增且最高收入户的支出比重有所下降,这些都符合恩格尔定律关于衣着消费的引申。随着收入的增加,衣着支出比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事实上,在当前的价格水平和服装业的发展水平下,城镇居民的穿着是有一定限度的,而且居民对衣着的需求也不是无限膨胀的,即使收入水平继续提高,也不需要将更大的比例用于购买服饰用品了。第三,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和杂项商品与服务的支出比重呈逐组上升趋势,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随收入的增加而不断提高和改善。第四,医疗保健支出比重随收入水平提高呈现一种两端高、中间低的走势。这是因为医疗保健支出作为生活必须支出,不论居民生活水平高低,都要将一定比例的收入用于维持自身健康,而且由于医疗制度改革,加重了个人负担的同时,也减小了旧制度可能造成的不同行业、不同体制下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差别,因而不同收入等级的居民在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上差别不大。第五,居住支出比重基本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与我国居民消费能级不断提升,住宅商品正在越来越成为城镇居民关注的热点是相吻合的,同时与恩格尔定律的引申也是一致的。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消费状况虽然受价格水平、消费习惯、消费环境、消费心理预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归根结底仍取决于居民的收入水平,要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必须增加居民收入。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加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仅可以提高全国城镇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促进消费结构向着更加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而且在启动内需,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方面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纵向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显著提高,居民的各项支出显著增加。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从注重量的满足到追求质的提高,从以衣食消费为主的生存型到追求生活质量的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质量和消费结构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城镇居民在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三项支出在消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统计分析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统计分析 摘要:城镇居民消费 关键字:城镇消费统计恩格尔系数消费结构 引言 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欲望而使用物品的一种经济行为,它是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又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归宿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消费需 求都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 变化,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城镇居民的收入稳步增加,消费支出强劲增 长,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结构是指居民在消费过程中的各类消费品 和服务支出在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消费结构既反映了居民的消费偏好 以及对收入、价格等因素的敏感程度,又反映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 研究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现状及其变化、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各种因素,对建立 合理的消费结构,扩大内需,搞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定产业政策,促进国民经 济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 2.1恩格尔系数分析 恩格尔系数最能反映消费结构的层次性,它是居民用于食品支出在居民可支配收入 的比重。因而选取了1996年-2005年的恩格尔系数,(见表2.1)并将其绘制折线图 如下: 表2.1 恩格尔系数表(城镇) 年份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恩格尔系数48.8 46.6 44.7 42.1 39.4 38.2 37.7 37.1 37.7 36.7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网统计数据库 https://www.doczj.com/doc/0a16767336.html, 图2-1 恩格尔系数折线图 1996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完成了从解决温饱——达 到小康——向富裕迈进的转变历程。根据恩格尔系数判定生活发展阶段的标准(国际 上通常用恩格尔系数反映国民生活阶段,通常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表示贫困; 50-60%表示温饱;40-50%表示小康;30-40%表示富裕;30%以下表示是最富裕)。从 表2.1看出,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所占的比重在逐渐减小,经过八年的发展,到 2005年已降至36.7%,按照这一标志衡量,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已经开始 向富裕迈近。当然也不能排除我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之间是存在的差异。例如:根 据国家统计局国际中心的数据,在杂项商品与服务所占消费的比重中,中国大大低 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美国人收入的1/5用于娱乐休闲,而中国城镇人口平均仅有 3.5%的收入用于服务娱乐等杂项。 2.2参数估计及其分析 根据模型(1.3),利用我国城镇居民2005年按收人水平分组的平均每人全年生活费 支出及构成的截面资料(见表2.2),采用最小平方法可以求得、和的估计值。 表2.2 按人均可支配收入分组的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情况[1] (单位:元/年)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1 摘要 本文运用消费结构的一般理论,依据大量的历史统计资料,首先深入的剖析了当前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的现状,利用恩格尔系数、边际消费倾向、需求收入弹性等方面知 识对当前消费结构进行了静态分析;接下来又针对全国不同地区,以及我国与发达国家消 费结构的对比,得到了有用的借鉴和启示;最后文章针对前面的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 建立合理消费结构的对策和建议,以实现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 关键词: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边际消费倾向;扩展线性支出系统;因子分析The Study of the Consumptive Structure on Town of China Abstract Firstly, this thesis analyzes deeply present town dwellers’ structure of consumption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based on large amount of statistical data and general theory of consumptive structure. Secondly, this article does static analysis to present consumptive structure according to Engle Index, marginal propensity of consumption, elasticity of needs and income. Then the thesis also gets helpful enlightenment and reference by comparing with different areas and some typica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t last, the dissertation puts up with some measures so that the government could establish rational structure and promote the consumptive structure to upgrade. Keywords: consumptive structure;Engle Index ;marginal propensity of consumption;ELSE model factor analysis

第五章-单方程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试题及答案

第五章 单方程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 一、填空题: 1.当所有商品的价格不变时,收入变化1%所引起的第i 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化百分比叫做需求的 。 2.对于生活必需品,需求的收入弹性i E 的取值区间为 ,需求的自价格弹性的取值区间为 。 3.当收入和其他商品的价格不变时,第j 种商品价格变化1%所引起的第i 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化百分比,叫做需求的 。 4.替代品的需求互价格弹性ij E 0;互补品的需求互价格弹性 ij E 0;无关商品的需求 互价格弹性 ij E 0。 5.吉芬商品的需求自价格弹性 0。 6.西方国家发展的需求函数模型的理论模型,是由 函数在 最大化下导出的。而对数线性需求函数模型和线性需求函数模型则是由 拟合得到的。 7.在线性支出系统需求函数模型 )(∑-+ =j j j i i i i r p V p b r q 中,V 表示总 ,i r 表示第i 种商品的 需求量,i b 表示第i 种商品的边际 份额。 8.在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需求函数模型 )(∑-+ =j j j i i i i r p I p b r q 中,I 表示 ,i r 表示第i 种商 品的 需求量,i b 表示第i 种商品的 消费倾向。 9.在绝对收入假设消费函数模型C Y Y t t t t =+++αββμ012 (t T =12,,,Λ)中,参数a 表示 , 且a 0; t t Y C 10ββ+=,参数b 1<0,表示递减的边际消费倾向。 10.在绝对收入假设消费函数模型 C Y Y t t t t =+++αββμ012 (t T =12,,,Λ)中,参数b 1 0,以反映边际消费倾向 规律。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1. 居民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分析主要是考察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娱乐、居住和其他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关系。一个国家的居民消费结构与其收入水平、人口结构、自然资源、风俗文化、教育水平甚至社会制度等众多因素密切相关。这其中,收入水平对消费结构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一般来说,收入水平越低,食品等生活必需品所占比重越高,而娱乐等高档消费或奢侈品所占比重越低;收入水平越高,则刚好相反。 分析消费结构问题通常有下列两种方法: (1)利用各类消费品支出占消费品总支出的比重关系来说明问题; (2)通过估计各类消费品支出的收入弹性来考察居民对各类消费品“想要消费”的程度,利用各类消费品支出的收入弹性结构来进行分析。 在本案例中,我们主要采取第二种方法。 2.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 1954年英国计量经济学家Stone 首先提出线性支出系统(LES )用以描述消费者对各种消费品的需求规律,随后美国经济学家Luch 于1973年对其进行了扩展,并最终形成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xten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 ELES)。目前,ELES 是经济学界研究居民消费的最重要工具之一。 该系统假定某一时期人们对各种商品(服务)的需求量取决于人们的收入和各种商品的价格,而且人们对各种商品的需求分为基本需求和超过基本需求之外的需求两部分,并且认为基本需求与收入水平无关,居民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将剩余收入按照某种边际消费倾向安排各种非基本消费支出。扩展线性支出系统的模型为 ),X P -(Y X P V i i i i i i ∑+=β i=1,2,3,…n (1) 式(1)中P i 为第i 种商品的价格,V i 为消费者对第i 种商品的消费支出,Y 表示居民实际收入,X i 为消费者对第i 种商品的基本需求量,P i X i 是对第i 种商品的基本需求支出,i β表示满足基本消费需求后剩下的收入)X P -(Y i i ∑对第i 种商品的边际消费倾向或投向需求系数,它应该满足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