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俄罗斯东正教的特点

俄罗斯东正教的特点

俄罗斯东正教的特点
俄罗斯东正教的特点

俄罗斯东正教的特点 

乐峰

东正教从拜占廷帝国传入俄罗斯后,迄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在其传播和发展过程中,适应俄罗斯的国情,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点,这些新特点表现为俄东正教与多神教的混合;俄东正教重视对圣徒、干尸和圣像的崇拜;俄东正教的排他性和不宽容;俄东正教的依附性;俄东正教的传教术等。 

关键词:俄罗斯 东正教 多神教 传教术 

作者乐峰,1928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一、俄罗斯东正教与多神教的混合 

 

公元988年,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出于政治的需要,将拜占廷的东方正教引入基辅罗斯,他首先受洗入教,而后命令所有基辅罗斯人入教。由于“罗斯受洗”不是出于人民的自觉自愿,多数基辅居民对“受洗”存有疑虑或恐惧。因此,接受东正教只是一种表面形式。原来居民信仰的多神教经过改头换面后保存了下来,由此,便出现了“双重信仰”,说明罗斯人在其基督教化以后几百年间宗教意识的状况①。 

东正教传入罗斯后,罗斯人民对它慢慢适应习惯了,新的圣像、十字架进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后在民族的传统中确立了下来,成为大多数人的东正教信仰。但是,当时在人们的观念中,不仅在老百姓,就连在当时的知识分子的头脑中,仍然没有放弃对多神教神祇的崇拜。在人们的意识和生活中,新旧两种宗教密切的互相交织在一起,旧的多神教成为新的东正教的不可分割的部分。教会历史家伽利可夫斯基认为:罗斯人虽然已经受洗,但仍然崇拜和祭祀风神、太阳神、雷神、火神、畜神以及山妖、夜叉和吸血鬼……②东正教认为神圣的善恶神(天使、圣徒、魔鬼等)就是多神教的神灵们(山神、太阳神、山妖、林妖等);在东正教徒看来,上帝的三位一体等于三个神住在一起;东正教把多神教的神的名字换成东正教的神的名字,如:泊伦(雷神)变为伊里亚(传教士),维列斯(畜神)变为弗拉西(圣徒)。 

东正教与多神教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既相信善恶两种本原,又认为恶神具有巨大的力量。一些恶神在多神教中所扮演的角色,同魔鬼在东正教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没有什

① 参见И.А.克雷维列夫:《宗教史》,第1卷,莫斯科思想出版社1957年俄文版,第344页。 

② 参见伽利可夫斯基:《古代罗斯基督教同异教残余的斗争》,第1卷,哈尔科夫1916年俄文版,第126页。 

103

世界宗教研究 2004年第3期

么不同。在多神教里有一个以至高神为首的万神殿,而在东正教里则有一个以至高魔王(撒旦)为首的群魔殿,两者十分相似。正如历史学家卡伽罗夫所说,魔鬼群获得了一个总司令,统帅着“原始宗教的一切妖魔鬼怪”①。这样,最终形成了一种混合性的宗教。罗斯人在相当长的时期信奉这种混合性的宗教。 

东正教跟多神教的混合在宗教仪式方面也有所反映。例如,新受洗入教的罗斯人对去教堂做礼拜,并不感到困难,甚至还觉得新鲜好奇。但是,在做完礼拜后,他们马上“走向湖边、河边、井边,走向树林、圣石。在那里依照传统的规矩进行顶礼膜拜。”② 在远离教俗当局监视的人家当中,在“罗斯受洗”以后的很长时间里,一直设有多神教鬼神的灵堂。即便在东正教圣像流行以后的几百年间,家神也依然与之并列而占有自己的位置。例如,在家庭中人们常常祭祀男女家神——罗德和罗让尼采,向死者的幽灵致祭,供献美味佳肴。 

在男女婚礼的仪式中,东正教的婚礼,在几百年间始终兴不起来。男女结婚仍然按照古老的风俗进行。 

在殡葬方面,多神教的火葬被东正教的土葬所代替③。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东正教的这种葬礼已经流行,但是,按传统的习惯,向死者供给他来世所需要的东西——起居、衣物、食物、兵器等,这种旧的风俗仍然保留了下来。 

对东正教的圣物——教具、圣像、十字架、干尸——的崇拜,同多神教徒的法术活动实质上没有什么两样。不过,东正教的圣物比多神教的偶像和护身符更富有内容,更能使人振奋想象力。这些圣物展出后,能加强它们激发感情的作用。 

新的东正教节日,不仅赋予多神教节日以自己的外部形式和名称,同时把这些多神教节日的内容吸收过来。一些东正教的节日常常跟多神教的农业崇拜有关。多神教和东正教的许多节日在日期上恰好吻合。多神教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之中,它的观念、礼仪和生活方式,早就具有牢固的传统力量,而东正教是从外部、通过强制的手段灌输给人民群众的。外部的压力和影响,必须战胜自发形成的信仰和礼仪才行,而这总是会遇到困难和阻力的。正如俄罗斯科学院A.C.阿尔洛夫院士所说:“罗斯多神教比从上面强加于人的基督教更顽强”④。 

 

二、俄罗斯东正教重视对圣徒、干尸和圣像的崇拜 

 

圣徒是东正教对已故东正教教徒册封的尊号,指被正式承认对国家和教会有卓越贡献、品德圣洁和信仰虔诚的东正教徒。据说他们之所以如此高尚,是由于他们与上帝有密切关系,具有上帝赐予的神力。俄东正教会把圣徒描绘为忠于职守、忠于祖国、忠于

① 卡伽罗夫:《古斯拉夫人的宗教》,莫斯科1918年俄文版,第27页; 

② 季特林诺夫:《俄罗斯教会史讲演录》,圣彼得堡1913年俄文版,第570页。 

③ 参见《古代罗斯文化史》,莫斯科——列宁格勒,1951年俄文版,第77页; 

④ Н.М.伽塔耶夫:《罗斯的教会与封建主义》,苏联科学院出版社1960年俄文版,第7页。 

104

俄罗斯东正教的特点

人民的化身。例如,俄东正教会把鲍利斯(Борис)和格列勃(Глеб)两个圣徒描写为俄罗斯王公们在反对国内动乱和异族侵略的斗争中的得力助手,崇拜他们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俄罗斯许多重要文献里,都有对他们的记载。为纪念他们,俄许多教堂里都挂有他们的像。圣徒崇拜在俄罗斯教会史和民俗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给俄教会带来许多益处,把广大居民的旧的多神教观念和崇拜仪式排挤出去。最初,俄罗斯教会没有圣徒。后来,俄教会在国家的协助下从拜占廷找到一批圣徒。这些圣徒是在公元988年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带领军队攻占拜占廷的一个城市佩尔森时弄来的。对圣徒的崇拜和敬意是从拜占廷教会那里承袭来的,这是因为圣徒的众多功绩受到俄教会的赞许和敬仰。随着时间的推移,圣徒崇拜逐渐在俄罗斯广为流行。于是,在俄罗斯出现了自己的“国产”圣徒,如尼古拉?托特活耶茨、格奥尔基?巴别托洛谢茨等。 

在罗斯时代,圣徒崇拜不是一般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当时罗斯东正教会和大公们要与邻国平起平坐,要向全世界证明也有自己的圣徒,但是,根据东正教教规的规定,册封圣徒的权力或追认圣徒和核准为之祈祷、纪念的权力,属于东正教最高领导。而罗斯教会在很长时间内隶属于君士坦丁堡教会牧首和拜占廷皇帝的管辖。因此,罗斯教会无权册封圣徒。拜占廷帝国当局及其所属教会出于私心和政治原因,对罗斯教会确认圣徒一事怀有妒意。当时,君士坦丁堡教会在罗斯教会强烈反对的情况下,也不得不同意册封鲍利斯和格列勃为圣徒(1025年),但一直拒绝将基辅奥列格女王公及受洗者弗拉基米尔封为圣徒。基辅洞窟东正教修道院曾是罗斯的文化中心,该院院长费奥多西为罗斯培养了众多文化名人,对国家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这样的有功之臣,君士坦丁堡教会领导人格奥基(希腊人)出于私利和政治目的,千方百计地阻挡将其册封为全罗斯的圣徒。 

在封建时代,俄罗斯东正教会摆脱了拜占廷君士坦丁堡教会牧首的控制,成为独立自主的教会。从此以后,俄罗斯教会有了册封圣徒的权力,圣徒开始逐渐增多。在封建割据时代,除了有全俄的圣徒外,还有地区性的圣徒,即只是在个别公国范围和王公领地内的圣徒。为了自身的利益,每个王公保护自己的圣徒,因此,要求人们对圣徒加以崇拜。遇到敌对的王公时,还要求圣徒拿起武器保卫他,要求圣徒捍卫本公国人民的利益和城市不受侵犯。由此可见,册封圣徒具有政治意义。例如莫斯科公国教会的大主教彼得作为一名圣徒,不论在生前,还是在死后,对莫斯科公国王公伊凡?卡利塔给予了帮助,特别是对后者在跟异国特维尔王公争夺大公宝座的关键时刻给予了大力支持。因此,伊凡?卡利塔王公对彼得圣徒感激涕零,并记载了他的历史功绩和他死后所显现的“神迹”。这些记载后来陈列在莫斯科弗拉基米尔大教堂里,供人们瞻仰。1339年,莫斯科大公国教俗当局追认彼得大主教为全俄罗斯的圣徒,要求有封邑的王公们尊他为“莫斯科的捍卫者”,要求王公们在彼得圣徒的灵柩前宣誓效忠莫斯科大公。 

随着俄罗斯国家中央集权制的形成,众多的地区性圣徒(450多名)的命运有了不同的变化:一些圣徒升到全俄罗斯圣徒的地位,另一些圣徒没有改变,还有一些圣徒被

105

世界宗教研究 2004年第3期

完全遗忘了。应该指出的是,16世纪在俄罗斯,莫斯科作为第三罗马的思想已完全占了上风。根据这一思想,作为第二罗马的君士坦丁堡已经取代了沉缅于“拉丁邪说”的第一罗马(即古罗马)。然而它因不能抵御拉丁教会“魔鬼的诱惑”而受到了惩罚,于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土耳其攻陷了。于是,荣耀降临到俄罗斯,莫斯科因此成了第三罗马。第三罗马思想的创立者、东正教神学家、俄罗斯修道院院长菲洛费依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作了如下表述:“第二罗马已灭亡,第三罗马屹立着,第四罗马永不会有①。”传记作家萨维?克雷别茨根据俄罗斯东正教会大主教马卡里的建议,对莫斯科——第三罗马与君士坦丁堡——第二罗马进行了比较,得出结论,认为莫斯科的圣徒要比君士坦丁堡的圣徒多。为此,应该在俄罗斯建立“圣徒万神殿”。这样,既可以美化俄罗斯教会,又可以提高俄罗斯国家的地位。 

按照东正教会的说法,干尸是圣徒的遗骨,作为崇拜之物具有神力、创造奇迹的能力,具有庇护、保佑的作用。在东正教里,“遵守教规者”或圣徒的尸体、遗骨常常因有神迹而不腐烂被视为干尸。干尸经常以内部或半公开的形式,以所谓的干尸匣或约框,在教堂里长期保存和展览。干尸崇拜是东正教会巨额财富的来源,每年来教堂朝拜圣徒干尸的香客络绎不绝,给教会带来大量钱财,直到今天,教会仍在宣扬这种干尸崇拜。 

干尸崇拜在拜占廷特别盛行,其数量也很大。干尸可以作为赠品,也可以用来买卖。当时,罗斯东正教会没有圣徒干尸,所以花钱买了许多干尸。后来,俄罗斯教会仿效拜占廷的作法,也搞起自己的“国产”干尸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干尸崇拜在俄罗斯曾达到极端的地步,以致于在所谓“显灵的圣徒”灵柩前进行祈祷被认为特别灵验。如果人们去敬拜显灵的干尸,可以得到保佑,否则就会遇到灾难②。由此可见,干尸崇拜充满迷信色彩。 

与拜占廷的东正教会不同,俄罗斯东正教会认为干尸只是一种不朽的身体,圣徒的干尸被发现的时间、地点越早、越久,信徒的怀疑就越少,其价值就越大,同时被编纂的圣徒言行的故事性就越强。17-18世纪,俄罗斯教会及其主教公会认为除了有真实的、公认的圣徒干尸外,有些人为了私利而伪造圣徒干尸,因而遭到教会的谴责。19-20世纪初,俄罗斯教会里出现了怀疑派,某些教会人士和神学家虽然也是“遵守教规者”,但对圣徒干尸不朽性产生了怀疑。俄罗斯革命民主主义者作家赫尔岑在《落后的主教、陈腐的政府和受骗的人民》一文中抨击了东正教中干尸崇拜的欺骗性和反动性。 

1918年-1920年,苏俄政府根据广大人民的要求,在神职人员代表参与下,在苏俄14个省份里当众打开了63个圣徒干尸匣,发现多数干尸匣装有一堆半腐烂的尸体,而在另一些干尸匣里放着一些人造的尸骨和一些不相干的东西。从而彻底揭露了干尸不朽的骗局。尽管如此,今天某些教会人士仍然违背事实,继承古老的所谓传统,顽强地宣扬罗斯托夫的圣徒德米特里、都主教彼得、谢尔盖?拉多涅日斯基等“圣徒干尸的不朽

① Н.М.伽塔耶夫:《罗斯的教会与封建主义》,苏联科学院出版社1960年俄文版,第14页。 

② 参见Н.М.伽塔耶夫:《罗斯的教会与封建主义》,苏联科学院出版社1960年俄文版,第16页。 106

俄罗斯东正教的特点

性①”。 

在东正教会人士看来,圣像跟圣徒、干尸一样,可以显灵,能起保卫者、庇护者的作用。对圣像进行崇拜,可以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不受侵害,可以战胜一切敌对者。教会人士还认为,圣像不仅有特殊的超自然的神力,而且作为活的生物可以发挥看、听、哭、跑、跳、游、飞等功能②。圣像崇拜也是教会发财致富的泉源。一些教会神职人员常常利用圣像崇拜愚弄人们,骗取人们的钱财。由此可见,圣像崇拜也充满着不少的迷信色彩。 

最初,罗斯受洗时,并没有所谓的圣像,也没有什么圣像崇拜。后来,随着东正教在罗斯的传播和发展,圣像也从拜占廷运来了。于是,罗斯教会以君士坦丁堡教会为榜样,制作了一些“显灵的圣像”,这些圣像在罗斯居民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到了封建时代,圣像崇拜在俄罗斯有增无减。一些“显灵的圣像”被俄教会广泛宣扬,并大批复制。比如,喀山的圣像,约在1576年曾与喀山义勇军一道反击波兰人入侵莫斯科,教徒们确定是这幅圣像帮助季米特里?帕沙尔斯基王公将敌人从莫斯科赶出去。米哈依尔?费多洛维奇沙皇专为这幅圣像确定了一年有两个节日,以示纪念。因此,这幅圣像名声大震,以致彼得大帝于1710年迁都时也用它来为自己的新都壮声威。又比如,在打仗时,要夺取敌人的圣像,因为人们坚信敌方的圣像能显奇迹,可解除对方的武器,因此,圣像被视为军事武器③。俄教会经常把圣像描绘成剥削阶级(沙皇、封建主、资本家)的代表;比如,在17世纪,把一幅穿着金袍的圣像视为俄国沙皇米哈依尔?罗曼诺夫;在18世纪,把一幅具有神威的圣像说成是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在沙皇俄国帕夫洛瓦-波沙达城,把一幅圣像认定为是纺织工厂主瓦西里?格樑兹诺夫。喀山和费多罗夫城的圣母像特别受到敬仰和颂扬,因为这幅圣像被认为是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的庇护者。在现代,某些俄罗斯东正教神学家放弃对圣像的崇拜,认为圣像是无生命的东西,也不可能显灵,所谓“显灵的圣像”,完全是臆造出来的。但是,圣像在今天依然是教会在思想和心理方面影响教徒的重要手段。 

 

三、俄罗斯东正教的排他性和不宽容 

 

从历史上讲,东正教一直占据统治地位,拥有种种特权,而对其他宗教则采取排挤和不宽容态度。现将俄东正教如何排挤和迫害其他宗教异端的情况分别扼要介绍如下: 1.迫害旧礼仪派(民间宗教)。17世纪中叶,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依洛维奇掌权期间,为了巩固政权,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教会,为自己服务。为此,就要消除东正教经书中存在的分歧和礼仪上的差别,使全国教会活动统一化,使一切教会组织更加严格地

① 参见H.C.戈尔季因科主编《东正教》(无神论词典),莫斯科政治书籍出版社1988年俄文版,第

138页。 

② 参见同上书,第90页。 

③ 参见Н.М.伽塔耶夫:《罗斯的教会与封建主义》,苏联科学院出版社1960年俄文版,第18页。 

107

世界宗教研究 2004年第3期

服从最高教会的领导。为了对教会进行有效的改革,沙皇指定尼康牧首为东正教会改革的领导人。尼康所进行的教会改革激起旧礼仪派广大神职人员和教徒的愤慨和反抗。为了把教会改革进行到底,沙皇与尼康牧首结合起来共同迫害旧礼仪派。现举几个例子说明他们是如何迫害旧礼仪派的。 

(1)最初迫害旧礼仪派的代表人物阿瓦库姆(大司祭),将他流放,先是流放到托波尔斯克,后又流放到外贝加尔。1682年,阿瓦库姆因不屈服官方的压力而在普斯托泽尔斯克被活活烧死。 

(2)1656年的宗教会议后,官方对旧礼仪(用两个手指划十字和唱两遍赞美诗——哈利路亚)的维护者进行了大规模的迫害,他们被赶到遥远的修道院,有的被割舌和鞭打,其目的就是要使他们懂得新礼仪(用三个手指划十字和唱三遍赞美诗——哈利路亚)的正确性。 

(3)1685年的沙俄政府特别法令颁布后,当局对旧礼仪派的追捕采取了极端残忍的方式,有12项条款都是在国内禁止搞分裂的。法令规定:对按旧礼仪形式划十字者或“怂恿自焚”以“非难教会”者判以死刑(火刑);对与旧礼仪派有秘密联系和庇护分裂派的人处罚要轻些——鞭打、流放、罚款。 

(4)在沙俄政府及其官方教会多年的打压下,许多旧礼仪派的信徒们明白,他们已经没有取得胜利的希望,于是向森林茂密的伏尔加河流域,向乌拉尔,向西伯利亚,向北部地区,向顿河、外高加索一带逃亡。逃亡者中间有逃避政治迫害和逃脱农奴生活的苦难人,也有人想找到一个能自由履行旧礼仪教规,不受尼康牧首邪恶改革影响的地方①。 

2.排挤伊斯兰教。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因对伊斯兰教无兴趣,最后选择了东正教作为国教。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称帝后,对内加强专制统治,对外实行扩张。他夺取喀山时,对伏尔加河流域穆斯林文化进行了彻底的摧残,不仅摧毁清真寺和学校,还把穆斯林居民赶出城。1905年4月,沙俄当局虽然制定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但穆斯林在其日常宗教生活中仍遇到很多困难和限制。沙俄政府及其官方教会200年来欲使俄罗斯穆斯林东正教化,其结果收效甚微。 

3.限制天主教,俄官方及其教会对天主教的态度,既有宽容的一面,也有排挤的一面,但排挤更多于宽容。伊凡雷帝时期,俄官方及其教会允许西方人士信奉自己的天主教,但禁止向俄罗斯人传教,更不能在俄罗斯土地上建造自己的教堂。彼得大帝时期,俄官方及其教会准许耶稣会在俄罗斯创办学校,但耶稣会士在俄国青年人中间宣扬天主教思想却引起俄罗斯人的不满,因而于1688年被驱逐出国。18世纪初,在俄罗斯又出现了天主教学校,因为非法而被勒令停办。19世纪初期,耶稣会士的活动重新在全世界恢复起来,耶稣会士在俄国的活动超出了纯教育的范围,开始在东正教徒中间公开传播天主教,发展教徒,公开宣称天主教比东正教有优越性,这样一来就引起了俄东正

① 以上4例,参见И.A.克雷维列夫:《宗教史》,第2卷,莫斯科思想出版社1976年俄文版,第

36-42页。 

108

俄罗斯东正教的特点

教会的强烈不满和斥责。最后,1820年,耶稣会士在全俄罗斯遭到驱逐。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执政时期,居住在俄罗斯西部地区的波兰天主教徒因民族纠纷而举行起义,起义失败后,俄当局强行将许多波兰天主教徒迁到西伯利亚。随之天主教修道院被关闭,修士遭到流放,财产被没收,天主教堂归东正教所有。1905年,沙俄政府公布了“信仰自由法”,之后天主教会在俄罗斯的活动获得了自由,传教活动积极起来。由于历史的原因,沙俄当局对待天主教的态度依然不十分宽容,尽管法律上东正教可以改信天主教,但实际上这样的改信是不允许的。十月革命后,天主教像其他外来宗教一样,遭受了沉重打击。根据苏联法律,天主教会在苏联不具有法人地位,因此不能拥有财产。19世纪20年代初,天主教会学校在苏联几乎全部被关闭。到赫鲁晓夫时代,天主教组织在苏联绝大部分不复存在,教徒已经转入地下活动。 

4.镇压基督新教。基督新教最初是从德国传入的,在俄罗斯不属于传统宗教,而是外来宗教,即异教。基督新教有许多派别,先后传入俄罗斯的有路德派、浸礼派、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五旬节派等。16世纪,俄东正教莫斯科扎哥尔斯克圣三一修道院院长从德国人在俄罗斯居住区引进了路德派福音思想,否认圣物,反对宗教仪式,追求对基督的精神信仰。他的追随者费奥多希自称是上帝之子,因而受到东正教会的指责。当时,基督新教思想的传播者一经被发现,就会被俄官方教会当作异端处以火刑。17世纪,俄东正教会对基督新教的镇压有增无减。沙皇命令异教徒从首都迁出城外,不许他们雇用东正教徒做工,还将一个自称“先知”的德国人作为异端处死。18世纪,叶卡捷琳娜二世当政时期,一方面对基督新教实行宽容政策,允许居住在俄罗斯的德国人信奉基督新教;另一方面规定新教传教活动只可针对穆斯林进行,而不能向东正教徒和少年儿童传教。此外,基督新教组织举行活动,每次须缴纳一定的税款;牧师的薪水,每年须缴纳64-96戈比所得税,而东正教会及其神甫则免去一切税款。彼得大帝统治时期,当局不许波罗的海沿岸和圣彼得堡近郊的路德派教徒用本民族语言进行祈祷活动,规定必须改用俄语举行宗教仪式。新教路德福音派在19世纪80年代初,由于俄全民族追求自由的氛围很浓,俄当局对福音派学说的追随者并没有加以限制。于是该派中有人想打进国家宗教管理机构圣主教公会里任职,引起了圣主教公会的警惕。圣主教公会随之开始围剿福音派。1882年,俄东正教会在圣彼得堡警方的协助下逮捕了该派的一些头面人物。20世纪30年代末,苏联境内的路德派教堂全部被关闭,其神职人员被关押。到了50年代中叶,全苏领土上已经见不到路德派的踪影。 

基督新教的浸礼派同路德派一样,在沙俄和斯大林时代受到严重打击,一直处于受压的地位。1887-1891年,拉脱维亚浸礼派3名负责人因传播新教思想而被沙俄当局驱逐,许多知名新教活动家被禁止活动。20世纪30年代,苏当局查封了莫斯科的浸礼派总部,关闭了列宁格勒的福音堂,没收了大批《圣经》。该派多数领导人被捕,被流放,从而导致许多组织自行解散。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领导人因宣扬“异端”而遭苏当局的监控。1934年,该组织所有领导人均遭逮捕,其主席列波萨科死于监狱里。他的继承人格里高利耶夫牧师也遭监

109

世界宗教研究 2004年第3期

禁。该组织的200名神职人员,绝大多数受到迫害。到了1938年,最后一个礼拜堂在列宁格勒被关闭。20世纪50年代,苏当局对宗教的迫害又日益加剧。1953年,当局关押了该组织全苏委员会秘书加拉基耶夫。1954年,该会主席马查被驱逐出莫斯科。1960年该会的图书档案全部被没收,该会又一次被迫转入地下。 

五旬节派于20世纪30年代在苏联的活动也受到限制和打击,而不得不转入地下。 

20世纪90年代,虽然叶利钦对各种宗教实行了宽容政策,但未免也有偏袒东正教会的地方。例如,叶利钦总统就职典礼上只邀请俄东正教会领袖阿列克西参加,并接受了东正教会领袖的祝福。对这件事,其他异端教派比较敏感。基督新教路德福音派一名牧师就说:“俄罗斯的东正教是另一个阵营。”这反映出基督新教人士心理的不平衡和压抑。俄新教教会高层情况如此,基层教区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5.仇视犹太教。10世纪时,哈扎尔王国的使者向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介绍了犹太教的优点,希望他信奉犹太教,但被他拒绝了。13-15世纪,犹太教随着移居到俄罗斯的犹太人而传入。但俄罗斯王公们却有很强的反犹意识,彼得大帝称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为“流氓和骗子”。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时期,当局先是对犹太教教徒实行宽容政策,后对他们实行了各种限制,如禁止他们租借土地、开设旅馆等。沙皇尼古拉一世时代,当局把犹太教教徒视为“吸血鬼和寄生虫,无法同化的份子”,并规定犹太儿童必须在国立学校接受义务教育。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当权时,俄东正教会命令犹太人改变宗教信仰,否则予以消灭。俄沙皇对犹太教的仇视和不宽容以及植根于群众意识中的反犹思想,常常导致屠杀犹太人事件的发生。在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统治期间,反犹法规继续存在,1903年,基什尼奥夫大屠杀事件震撼了犹太世界,引起了许多国家的抗议。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犹太教徒的处境极为艰难。犹太教不但在事实上,而且在法律上都是处在受歧视的地位,这种歧视远远超出了宗教的范围,包括了俄犹太人生活的所有领域。十月革命后,一部分犹太人拥护、支持苏维埃政权;另一部分犹太人反对布尔什维克党。因此,1918年苏维埃政府发布公告,关闭了犹太教会堂,限制犹太人的宗教活动。赫鲁晓夫上台后,依然存在着严重的排犹情绪。1967年,中东战争爆发,苏以两国断交,苏联出现反犹运动,犹太人的宗教信仰受到限制,一些犹太教会堂被关闭。勃列日涅夫继任后,排犹政策依然如故。苏联解体后,俄政府的宗教政策有所调整,实行了包括犹太教在内的各宗教教派的宽容政策。 

 

四、俄罗斯东正教的依附性 

 

沙俄帝国是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东正教依附于帝国政权,皇权需要作为意识形态的东正教为自己服务,而教权的存在和发展也需要皇权的支持。这说明双方都需要相互支持、相互依靠。但是,俄罗斯历史的经验表明,教权依附皇权则是主要的。俄东正教的依附性是从拜占廷那里继承来的。1453年,拜占廷帝国灭亡后,拜占廷的东正教首脑就为俄国沙皇所取代,沙皇接受了拜占廷的东正教王冠,并被视为统一东正教帝国的直接

110

俄罗斯东正教的特点

继承者。东正教在沙俄帝国像在拜占廷帝国一样,其特点也是政教合一,东正教会直接受制于沙皇,完全依附于沙俄世俗政权。东正教作为沙俄封建主义的思想体系始终美化和神化统治阶级政权。18世纪,沙俄彼得大帝针对过去教会牧首尼康企图与沙皇争权,居于沙皇之上的教训,在东正教教制改革中限制牧首权力,加强皇权对教权的控制,加强国家对教会财产的控制,利用教会财富扩充国家的经济实力。 

1721年,彼得大帝发布特令,取消东正教会对皇权的独立,废除牧首制,设立东正教事务管理局,局长由沙皇指派,将教会置于沙皇直属官吏的监督下。在管理局长下设立“主教公会”,实行教会集体领导。这样,就使东正教会成为沙皇统治的有力精神支柱,使东正教会成为沙俄帝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使神职人员成为沙俄政府的附庸,使教会置于沙皇直接监控下。从此,沙皇被尊为俄国东正教会的最高领导和东正教的最高保护者。 

彼得大帝采用多种措施使教会神职人员为自己服务,利用主教或神父在听一般教徒忏悔时窃取情报,把神职人员变为沙皇的情报耳目,从而使教会成为沙皇手中的统治工具。正如马克思所指出:“东正教会变成了国家的普通工具,变成了对内进行压迫和对外进行掠夺的工具。”① 

 

五、俄罗斯东正教的传教术 

 

俄东正教会为了传播东正教思想,扩大其影响,巩固其阵地,有以下传教术: 1.指出传教形式具有决定性意义。在俄东正教会和神学院校所讲的全部传教术课程中,教会人士和神学家着重指出,既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教会传教的内容上,也要集中在传教的形式上。这时,形式并不是被看作什么次要的东西。在将东正教教义渗透到“人的内心深处”方面,传教的形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教会人士和神学家认为,这一点可以靠形式的优美和多样化来实现。B.Ф.别弗尼茨基神学家指出,传教与一般宗教讲座不同,传教是演讲艺术的产物,它有生动的语言、明确的目的,能影响听众,能触动听众的心灵,能说服和鼓舞听众。它的任务不仅是阐明宗教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教徒的宗教信仰。在特别注意传教形式的同时,教会人士和神学家一直强调,形式应该完全服务于内容。这个内容是不变的、永恒的、绝对的。但它的不变性应理解为传教的内容始终包含着东正教因素。神学家认为不论传教的内容多么丰富,多么精彩,不论它的表达形式多么清楚,多么优美,但如果没有引人入胜的形式,就不能同时给教徒听众留下深刻印象,那么它的目的就没有达到。进一步讲,教会要求在教堂里读《圣经》前务必庄重地将《圣经》从祭坛里取出,以便给人以“救世主亲自来传教”的印象;在读《圣经》前务必要带上点燃的蜡烛或油灯,而在主教正在祷告时,甚至要带上绘有天使图案的图画,象征上帝语言的伟大。传教士在传教时务必将上帝的语言融入到传教士的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41页。 

111

世界宗教研究 2004年第3期

语言中,读《圣经》时要读得响亮、有节奏、充满热情,以便让上帝的话打动听众的心灵。教会还要求传教士在读《圣经》时不仅要读得绘声绘色,而且要向听众说明所读内容的意思。在诵读赞美诗前,传教士务必向教徒讲明其意思,在诵读它时告诉教徒为何才能将赞美诗诵读得清晰、明确和清楚。 

2.强调东正教道德的重要性。东正教在俄罗斯人民中间有深厚的基础,在他们的心目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东正教道德在教徒的行为中起着主导作用。俄东正教伦理学家教育教徒要作好人好事,弃恶行善,要敬老扶幼,办事要公道,诚恳待人,不可搞欺骗行为等等。特别是《圣经》十诫中的后六诫专门讲了人们的道德规范问题,要求人们遵守它们。这六诫是:“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证陷害人,不可贪图别人的妻子和财产。”①这些美德至今仍然是俄罗斯教徒的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的道德准则。俄东正教伦理学家教育所有神职人员和教徒要有“爱心”、“凭爱心做事”、“以爱心互相宽容”、“要彼此相爱”等等。这些爱的思想能够动员、鼓舞和团结大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把事情办好,这对国家、社会、人民、家庭和个人都好。此外 ,俄东正教伦理学家还教育神职人员和教徒要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由此可见,在向人民传教时强调道德问题是如此重要! 

3.关注现代生活。为了取得好的传教效果,俄教会人士和神学家主张传教应与实际情况相联系,反对空谈。M.M.塔列耶夫神学教授写道:“传教士的使命是把上帝的话翻译成听众能理解的语言……,使语言能够表达此时此地人们的需求。”②现在,这个问题正受到特别关注。A.韦捷列夫神学教授强调指出:“传教中的现代生活就是在传教中反映迄今为止在教徒个人、家庭和教会生活中存在的道德精神病态、偏差和毛病。如果传教能对今天的这些病态作出回答并克服它们,那么它就是符合现代精神的。”③神学家进一步指出,假设通过教徒认清耶稣复活的实质,将培养出对光明必将战胜黑暗,欢乐必将战胜痛苦,生存必将战胜死亡,也就是对现代人所渴求的一切都必将取胜的信心。俄东正教神学家从现实情况中得出结论说,只要从实际出发,从现代情况出发,借助各种传教手段,就可以解决当今所有最复杂的问题,可以实现人们的所有渴望和要求。神学家具体指出,由于传教士在传教中能够把传教的宗教内容与当今的各种社会问题,特别是像培养青少年这样的问题,与婚姻、家庭关系的问题,与消除社会的不道德现象的问题联系起来讲,使人听起来头头是道,很有说服力,从而使教徒相信,东正教能够使人类摆脱因不相信上帝而陷入的困境。④ 

4.善于掌握教徒的内心世界。俄教会人士认为,传教不仅应包括东正教的内容和形式,不仅应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联系,而且还要考虑“每个教徒内心”的特点。A.韦捷列夫神学教授在《传教术》中谈到,研究“教徒群众的宗教心理和宗教意识”是做出类

①《旧约圣经?出埃及记》,第20章,第12-17节。 

② M.M.塔列耶夫:《关于传教术》,谢尔盖圣三一大修道院,1903年俄文版,第106页。 

③ A.韦捷列夫:《传教术》,第186页。 

④ 参见M.Π.诺维科夫:《东正教与现代生活》,莫斯科大学出版社1965年俄文版,第229页。 

112

俄罗斯东正教的特点

似考量的必要条件。而且,他认为这是很困难的。“当传教发自传教士内心,并渗透到每个教徒的内心深处时,它就实现了自己的崇高使命——拯救教徒的心灵”。因此,A.韦捷列夫将现代教徒划分为6种类型:唯理论观察者、严守戒律者、行善者、迷信者、神秘主义者、狂信宗教者。其中每种教徒类型都以不同的形式领会上帝的概念,以完全不同的态度对待宗教活动(如祷告、圣礼等),对待在实际生活中宗教观点的运用。但是A.韦捷列夫继续说道,这几种纯粹的教徒类型现在很少碰到。“现代信教的人认为自己多半是各种宗教意识和信仰的混合体:一方面,从多神教到东正教;而另一方面,从唯理论观察者到假仁假义者。属于纯粹单一宗教类型的人非常少”。然而,传教士仍然必须注意每个人单独理解宗教真理的特点。 

5.对传教士的要求。俄东正教教会指出,传教士能否在教徒群众中发挥作用,成为上帝的代言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教士个人的素质。教会要求传教士不仅要研究祈祷者的生活状况和条件,不仅要观察他们的最复杂的心理现象,而且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现身说法鼓舞人心,成为仿效的典范。对传教士的这些要求是事出有因的。教会明确指出,不论是以前,还是现在,在东正教界有不少道德品质极其低下的人。很多传教士酗酒、调戏妇女、生活不检点。A.韦捷列夫讲道:“道德败坏的现象在某些情况下越来越严重,以致于传教士成为大家谈笑的话柄,甚至引起人们对他所做祷告的神圣性和真实性产生怀疑。”①因此,俄东正教教会要求每个传教士认清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在整个宗教作用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东正教神学家В.ф.别弗尼茨基教诲说:“不是指导者或监督者的目光,而是传教士自己的良心遏止他的各种企图和不体面的行为”,每个传教士都应忠于职守,那时“他的言行举止就不会受到任何人的辱骂和指责”。真正的传教士不是靠现在许多传教士身上所佩带的法冠和十字架上闪耀的宝石来装饰,而是靠精神品质的光辉来美化。他应当把个人的家庭生活提高到精神生活的水平,摆脱尘世的诱惑,放弃世间的享乐,在每个方面都成为模仿的榜样。②与此同时,教会还要求:传教士要道德纯洁、品行端正、精神集中、忠于自己的事业;传教士要更圣洁、更有教养、更有才能;传教士不仅要精通《圣经》和《圣经故事》,而且要熟悉所有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列宁格勒宗教学院的A.伊凡诺夫教授认为:“那些不注重自身才智的完善和自身知识的丰富的传教士不可原谅。”只有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传教士才能“帮助教徒寻找正确的道路和方法去克服生活中的阴暗面和恶习”。③ 

以上几点是俄东正教会对宗教传教的形式、内容、使命、作用所提出的基本要求。 

(责任编辑黄夏年)

① A.韦捷列夫:《牧师神学》,第159页。 

② 参见М.П诺维科夫:《东正教与现代生活》,莫斯科出版社1965年俄文版,第234页。. 

③《莫斯科牧首公署杂志》1957年第1期,第54-55页。 

113

俄罗斯东正教的特点

俄罗斯东正教的特点  乐峰 东正教从拜占廷帝国传入俄罗斯后,迄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在其传播和发展过程中,适应俄罗斯的国情,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点,这些新特点表现为俄东正教与多神教的混合;俄东正教重视对圣徒、干尸和圣像的崇拜;俄东正教的排他性和不宽容;俄东正教的依附性;俄东正教的传教术等。  关键词:俄罗斯 东正教 多神教 传教术  作者乐峰,1928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一、俄罗斯东正教与多神教的混合    公元988年,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出于政治的需要,将拜占廷的东方正教引入基辅罗斯,他首先受洗入教,而后命令所有基辅罗斯人入教。由于“罗斯受洗”不是出于人民的自觉自愿,多数基辅居民对“受洗”存有疑虑或恐惧。因此,接受东正教只是一种表面形式。原来居民信仰的多神教经过改头换面后保存了下来,由此,便出现了“双重信仰”,说明罗斯人在其基督教化以后几百年间宗教意识的状况①。  东正教传入罗斯后,罗斯人民对它慢慢适应习惯了,新的圣像、十字架进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后在民族的传统中确立了下来,成为大多数人的东正教信仰。但是,当时在人们的观念中,不仅在老百姓,就连在当时的知识分子的头脑中,仍然没有放弃对多神教神祇的崇拜。在人们的意识和生活中,新旧两种宗教密切的互相交织在一起,旧的多神教成为新的东正教的不可分割的部分。教会历史家伽利可夫斯基认为:罗斯人虽然已经受洗,但仍然崇拜和祭祀风神、太阳神、雷神、火神、畜神以及山妖、夜叉和吸血鬼……②东正教认为神圣的善恶神(天使、圣徒、魔鬼等)就是多神教的神灵们(山神、太阳神、山妖、林妖等);在东正教徒看来,上帝的三位一体等于三个神住在一起;东正教把多神教的神的名字换成东正教的神的名字,如:泊伦(雷神)变为伊里亚(传教士),维列斯(畜神)变为弗拉西(圣徒)。  东正教与多神教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既相信善恶两种本原,又认为恶神具有巨大的力量。一些恶神在多神教中所扮演的角色,同魔鬼在东正教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没有什 ① 参见И.А.克雷维列夫:《宗教史》,第1卷,莫斯科思想出版社1957年俄文版,第344页。  ② 参见伽利可夫斯基:《古代罗斯基督教同异教残余的斗争》,第1卷,哈尔科夫1916年俄文版,第126页。  103

东正教对俄罗斯的影响

简述东正教对俄罗斯的影响 东正教是俄罗斯的国教,与天主教、基督教并立的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目前也是第二大教派。“正教”在希腊语中是正统的意思,因此东正教也称为正教会或正统教会。十世纪以前俄罗斯的主要宗教是本土的多神教,直到988年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才把基督教定为国教,俄罗斯的基督教化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也就是在长期的与本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思想意识,改变了俄罗斯,培育了俄罗斯人的宗教性。1997年的《信仰自由和宗教组织法》更是强调了“东正教在俄罗斯历史上、俄罗斯精神和文化形成于发张中的特殊作用”,由此也可以看出东正教对俄罗斯的文化、艺术、生活甚至是政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东正教是俄罗斯人精神文化之源。俄罗斯文字的形成是由东正教会的传入为前提产生的。东正教的传播要求很多神职人员,因此他们支持开办大量的学校,虽然主要目的是培养为完成圣礼的神甫,但客观上这些学校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有我们比较熟悉的俄罗斯著名作家普希金、托尔斯泰、果戈理等,都把很深的宗教意识和宗教情感写到他们的作品中。 俄罗斯绘画的起源与基础来自于东正教拜占庭风格的俄罗斯古典绘画艺术,随着东正教的传入,俄罗斯掌握了拜占庭的艺术风格和画技。在俄罗斯东正教的文化中,绘画成为人类与神沟通的媒介,这就给宗教绘画赋予了崇高的境界。东正教不但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石建筑艺术的发展。俄罗斯的建筑艺术在10-11世纪达

到了很高的水平,宗教成为俄罗斯建筑艺术发展的动力因素。还有音乐剧《圣母俄罗斯》就是用音乐的形式来表示东正教对俄罗斯文化生活的影响。 在接受东正教后,俄罗斯人了解了“罪孽”的概念,禁止了祭祀、贩卖奴隶、限制奴役,使得他们成为最具品格的民族,在现实生活中东正教所宣传的爱与宽恕的思想处处可见。 俄罗斯独立以来东正教不断拓展势力,发展教育事业,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在俄罗斯的政治生活中成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普金就是一名虔诚的东正教教徒,他执政后很重视宗教的作用,因为在历史上东正教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权的有效工具和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总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001年俄罗斯权威机构社会结果显示俄罗斯人55%信奉宗教,其中就有91%信奉东正教。由此可以看出东正教已经融入到俄罗斯人的精神里,东正教不仅创造了俄罗斯,而且也在精神上哺育了俄罗斯人。

东正教与当代俄罗斯价值观的重塑

东正教与当代俄罗斯价值观的重塑 苏联解体后,东正教重新登上历史舞台,其丰富的伦理观对处于转型时期俄罗斯价值观的重塑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对国家的发展方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东正教在俄罗斯的历史演进 东斯拉夫人是俄罗斯人的祖先。在统一的国家建立之前,东斯拉夫人有着自己的宗教多神教。随着基辅罗斯的建立,统治者们为了建立统一政权,以一神教取代多神教。后来,在基辅罗斯入侵拜占庭帝国的过程中,基督教传入俄罗斯。1054年,基督教正式分裂为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天主教及以拜占庭为中心的东正教。1453年,东罗马帝国被新兴的奥斯曼帝国灭亡。日益强大的莫斯科莫斯科大公国成为东正教新的中心。东正教的引进对俄罗斯社会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统治者通过东正教结束了多神教带来的混乱局面,为确立稳固的君主政体奠定了坚实的意识形态基础。在俄罗斯,东正教依附于世俗权力,是统治者手中掌握的精神工具,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东正教教会也借助世俗权力获得了在宗教界的领导地位,具有凌驾于其他宗教派别之上的绝对优越性。东正教在俄罗斯的传播促进了文字的形成及俄罗斯文学的发展。俄罗斯民族的精神和价值观也深受东正敎宗教伦理的影响。一直到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建立之前,东正教在俄罗斯民族的政治、精神生活中占主导地位,拥有国教的重要地位。苏联时期,由于意识形态的改变,东正教的发展受到重创,很多教堂被关闭,宗教人士受到迫害。苏联解体后,在社会转型期间,俄罗斯国家领导人基于历史和现实,以宗教取代了无神论,东正教的地位和发展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对俄罗斯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二、东正教的伦理观对当代俄罗斯价值观的重塑 宗教往往蕴含着鲜明的伦理观。东正教的伦理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弥赛亚救世观。“弥赛亚”由圣经《旧约》中的“膏油”、“涂油”、“涂膏者”等词语演变而来的。根据基督教教义,被涂膏者是上帝的使徒,担负着拯救世界的使命。在俄罗斯帝国的发展扩张时期,弥赛亚意识是其坚定的精神基础。苏联解体之后,弥赛亚意识重新登上历史舞台,在在民族迷茫徘徊之际,传统的精神财富成为人们重拾民族自信,自我拯救、提高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精神来源。尤其是在照搬英美模式受挫的困顿中,俄罗斯民族的弥赛亚意识重新升腾起来,成为在困境中激发爱国主义的重要动力,是当代俄罗斯价值观重塑的重要资源之一。 东正教中蕴含的第二个重要的伦理观是以聚合性为基础的集体主义。俄罗斯宗教学者认为,聚合性是指人所共在的世界并不是按照人的世俗法规来实现统一,世界的统一唯有神赐,即在灵魂同一的前提下实现全世界精神的统一。聚合性被认为是东正教相对于西方基督教的独特优势。西方基督教崇尚个性自由与独立,从而导致在精神道德层面普遍的利己主义和个人至上的倾向。而东正教崇尚聚合性,强调自由与统一相融合。因此,俄罗斯宗教学者认为,西方文明因其

俄罗斯是一个具有浓厚宗教传统的国家

俄罗斯是一个具有浓厚宗教传统的国家。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无论是最初的多神教还是后来持续久远的东正教,都在俄罗斯的广袤土地上找到了繁殖的土壤。它们的传播带给俄罗斯的不仅仅是宗教的信仰,还涉及到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诸多方面,并以其强势的姿态给社会和生活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建筑艺术在俄罗斯的繁荣和发展亦是见证了这个铁一样的历史演变进程,并以其各个时期的艺术形式和建筑风格昭示出这种演变的真实风貌。本文正是基于宗教因素介入和指引的思想上,将俄罗斯建筑的辉煌与伟大作一个关联的呈现。重点论述在20世纪之前的俄罗斯建筑发展史及其所受的宗教影响。 关键词:俄罗斯建筑宗教东正教 引言 关于俄罗斯东正教和俄罗斯建筑的书目不胜枚举。其中乐峰先生的《东正教史》是前者比较典型和突出的代表作;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教授的译作《俄罗斯建筑史》,应当是关于后者的文献中比较权威的著作之一。北京大学教授任光宣所著的《俄罗斯艺术史》对俄罗斯的建筑也有专门的论述。而将宗教文化与建筑相联系并将这种联系进行研究的著作尚未发现。本文的初衷在于:俄罗斯的宗教文化传统和建筑艺术传统都是非常优秀的,所取得的成就也是巨大的;而这两种文化传统之间的联系是如此显著和强烈,每一个欣赏俄罗斯文化艺术的人都不应忽视,而是应当更加真切地用身心去体验它。我们在看问题的时候强调联系,同样的理论可应用于俄罗斯的宗教与建筑。本文的重点是介绍建筑艺术的发展,而宗教的动力因素被看作建

筑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为宗教服务的祭祀建筑——教堂,本身就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俄罗斯的建筑艺术是伟大的,它有着与生俱来的古朴风格,同时在不断的宗教文化势力的影响下,具有了为宗教服务的浓厚性质。本文在简要讲述俄罗斯的建筑历史发展的同时,着重论述建筑中的主流建筑——宗教建筑,即“教堂”的主要艺术取向,历史特征和发展趋势,力图体现建筑艺术所受宗教的影响之深刻。其中从东正教作为中世纪俄罗斯国教的地位来看,它的影响无疑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应当着重讲述。当然,在例举的同时,不免涉及建筑方面的专业术语。本文举其大概特色,尽量避免枯燥罗列,做到有主有次。对建筑主体的描写可能是不全面的,但却会不遗余力地突出中心。 建筑是艺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巨著《历史研究》中,将世界文化划分为21个文明单位,其中俄罗斯文化被称为“俄罗斯东正教”,这非常突出地表现了宗教特别是东正教对俄罗斯文化艺术领域的强烈影响。 特别是在中世纪,宗教文化对建筑起过重大的作用。建筑通常是植根于一定的社会和自然土壤之中的,但是宗教文化的力量将相距数千公里,政治体制并不相同的国家和地区纳入到一个建筑文化圈中。而这时的主要文明国家和地区被几个宗教势力所囊括:一个是欧洲的基督教世界,一个是北非、中亚、西亚、印度和西班牙的伊斯兰教世界,一个是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的印度教-婆罗门教世界。其中,基督教世界又可分为东正教和天主教,后来又有新教的世界。宏观的说,

国别俄罗斯与东正教文化复习参考

俄罗斯与东正教文化复习要点 1. 俄罗斯历史 俄罗斯位于欧洲的东部和亚洲的北部,国土面积1700万平方公里,陆地所接壤的国家有十余个。俄罗斯的主体民族是斯拉夫人,斯拉夫人分为东斯拉夫、南斯拉夫和西斯拉夫三支,其中东斯拉夫人人数最多。东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区被称为“罗斯”。 公元9世纪时,以基辅为中心的“基辅罗斯”国家建立,统治者自称“大公”。基辅罗斯国受到南面的文明大国拜占庭的影响。东正教是基辅罗斯接受拜占庭文化的最重要的一个结果。公元988年,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为迎娶拜占庭公主,决定改宗教信仰,把东正教定为国教。而在“罗斯受洗”之前,俄罗斯的宗教信仰是多神教,东正教定为国教以后,迅速扩展为全民的宗教信仰,渗透到俄罗斯社会的方方面面。从文字到建筑,从宗教信仰到社会生活,无一不在东正教文化的深刻影响之下。俄文字母直接采用拜占庭僧侣创制的基立尔字母,起先有43个字母,后来逐渐演变为今天的由32个基立尔字母构成的俄文。建筑艺术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样式,俗称“洋葱头”建筑。还有音乐和绘画,等等,都体现着东正教的教义和思想。 到13世纪,基辅被蒙古大军攻克,基辅罗斯国灭亡。基辅罗斯的东斯拉夫民族也就逐渐分化,最终演化为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 13世纪时,莫斯科公国的版图开始急剧扩展。伊凡三世在位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俄罗斯国家。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时,被主持仪式的总主教宣布为“沙皇”,“沙”源于拉丁语词,意为“大皇帝”。此后的历代俄罗斯皇帝都被称为“沙皇”。 1613年,俄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罗曼诺夫王朝建立。1712年,彼得一世迁都圣彼得堡,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主要内容有:削弱大贵族;收回军权,加强沙皇的专制权力;改进军事设备;开办各类军事学校;建立和扩大海军;简化斯拉夫字母,创办报纸,建立科学院,推行学校教育;还有就是提倡西欧的服饰礼仪和生活方式。1725年根据彼得一世的赦令,俄罗斯科学院成立。彼得一世的改革使俄罗斯迅速强大起来,因此他也被人们尊称为“彼得大帝”。 1755年根据皇帝的旨意,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创立了莫斯科大学,女皇的宠臣亲任学监。莫斯科大学不仅招收贵族子弟,同时也招收贫民子弟,成为俄罗斯最重要的大学。创办人罗蒙诺索夫是俄罗斯唯物主义哲学家和自然科学的奠基者,同时还是一位诗人。他提出物质与运动守恒的理论,并进行实验。 1825年12月,参加过卫国战争和巴黎远征的部分青年军官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启蒙,秘密组织革命团体“南方协会”和“北方协会”,并在1825年12月乘新沙皇即位之际,分别在乌克兰和圣彼得堡举行起义,史称十二月党人起义。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是它成了俄罗斯人民民族意识空前觉醒的标志。 1917年3月,圣彼得堡爆发了工人武装起义,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宣布退位,至此,统治了俄国300余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宣告终结。史称这次起义为“二月革命”。俄历1917年10月24日(公历11月6日),圣彼得堡工人和士兵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并于次日深夜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同日晚,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全部政权归苏维埃。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十月革命”。世界历史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由此建立。 经过将近70年的风风雨雨,1991年12月25日晚,苏联正式解体。俄罗斯跟其他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一样,各自成为了独立国家。

俄罗斯留学必知的东正教节假日介绍.doc

俄罗斯留学必知的东正教节假日介绍 东正教在沙俄时代是国教,十月革命后教会的活动受到了限制。苏联解体后,东正教重新活跃起来。东正教的节日繁多,其中复活节最为重要。和看看俄罗斯留学必知的东正教节假日介绍。 一、复活节 东正教最大的节日是复活节。复活节是东正教最古老、最突出的节日,是“节日中的节日”。它为纪念耶稣复活而设,在每年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日举行,一般在三月底四月初。这个节日来源于《圣经》中关于耶稣从死里复活的记载。 复活节前夕(星期六晚上),在耶稣像前点起油灯,供上圆柱形的鸡蛋面包及染成各种颜色的鸡蛋。晚上教徒手持蜡烛和彩蛋到教堂门口排队。夜间12点正,圣门敞开,内有教士喊:“耶稣复活了!”人们都跟着喊:“耶稣复活了!”并且互相拥抱、接吻、交换彩蛋。然后教士把少量的面饼和葡萄酒分给教徒吃,把面饼称为耶稣的“圣体”,葡萄酒称为“圣血”,谓之领“圣餐”。据说,吃了“圣餐”的人会得到幸福。 二、十二大节日 1.主降生节 主降生节又称圣诞节,是纪念“耶稣诞生”的节日。东正教的圣诞节日期与天主教的不同。天主教把12月25日定为圣诞节;东正教因历法不同,节期也不同,东正教把圣诞节定在公历1月7日。长期以来,不论是否是教徒,俄罗斯人都隆重庆祝这一节日并把12月24日至1月19日之间的这段日子定为圣诞节期。俄罗斯人认为圣诞节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在圣诞节期间,人们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占卜,吃圣诞鹅,装饰圣诞树。由于这一节期正好在元旦前后,所以往往和迎新年的各项庆祝、娱乐活动交织在一起。 2.主领洗节

主领洗节又称显现节或主显节,是纪念耶稣在约旦河里接受先知约翰洗礼的节日。东正教把主领洗节定在公历1月19日。这一天,俄罗斯人除去教堂祈祷外,还要到江河里破冰取“圣水”,健康的人还要跳进冰窟窿里洗一洗。按风俗习惯,18日晚上,人们要进行占卜。特别是女孩子可在此时占卜自己的终身大事。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3.主进堂节 主进堂节又称圣母行洁净礼日。东正教把主进堂节定在公历2月14日或15日。此节是纪念圣母玛丽亚在生育耶稣满了洁净期后,带婴儿耶稣进圣殿,为自己行洁净礼,将婴儿耶稣献给上帝。 4.圣母领报节 东正教把圣母领报节定在公历4月6日。此节是为纪念圣母玛丽亚领受天使向她传报上帝的旨意,告知她将由“圣灵”感孕而生耶稣。 5.主进圣城节 主进圣城节又称棕枝主日,东正教把主进圣城节定在复活节的星期日。此节是为纪念耶稣“受难”前不久,骑驴最后一次进耶路撒冷城。当时群众手执棕枝踊跃欢迎耶稣。为表示纪念,此日教堂多以棕枝为装饰,有时教徒也持棕枝绕堂一周。 6.主升天节 主升天节又称耶稣升天节。东正教把主升天节定在复活节(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后第四十日,即公历5月14日和6月17日之间。此节为纪念耶稣“升天”的节日。据《新约圣经》记载,耶稣于“复活”后第四十日升天。 7.圣三主日(复活节后第五十日后的星期日) 8.主显圣容节(公历8月18日) 9.圣母安息节(公历8月27日) 10.皇母圣诞节(公历9月20日)

简论基督教对俄罗斯文化影响

简论基督教对俄罗斯文化的影响[摘要] 公元988年,罗斯受洗,基督教被定为国教,从此基督教作为罗斯社会的一种宗教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深地植根于俄罗斯民族的灵魂之中。基督教精神逐渐与俄罗斯民族的天性融合,沉淀在俄罗斯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对俄罗斯民族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论述了基督教与俄罗斯文化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俄罗斯文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并从政治、地域、民族性格和村社制度几个方面简要分析产生这种深刻影响的根源,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俄罗斯文化,促进两国人民的沟通和交流。 [关键词] 俄罗斯基督教文化影响根源 一、宗教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本文所论述的文化定义取其狭义,即倾向于精神文化部分。而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主要由信仰、仪式、道德、经典和组织等构成,信仰是宗教的核心。我国学者梁漱溟认为“人类的文化都是以宗教为开端;且每以宗教为中心,人群秩序及政治,导源于宗教;人的思想知识及各种学术亦无不是源于宗教。”同时,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其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别尔嘉耶夫曾说,文化是拥有宗教内涵的人之精神道路。马林诺夫斯基指出,“凡有文化必有宗

教”。 在对人类文化进行整体分析时,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即人类文化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各个方面都渗透着宗教的影响,并且尤其明显的体现在宗教对人们道德观念、价值尺度等世界观的影响上。文化从来都是与宗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化具有宗教性的特征。宗教与文化相得益彰:宗教因其文化性而根深蒂固、流传广泛、影响久远;文化因其宗教性而扑朔迷离、意蕴深刻、绚丽多彩。分析文化的宗教性特征对于正确解读文化现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基督教对俄罗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 (一)基督教的传入使古罗斯有了统一的意识形态的道德构建俄罗斯一向被认为是最具有宗教品格的一个民族,10世纪前,俄罗斯人主要信奉的是本土的多神教。公元988年,符拉基米尔大公(владимир)迎娶拜占庭公主,“罗斯受洗”,拜占庭式的基督教(东正教)被定为国教。从此,基督教成为了罗斯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宗教意识形态,与俄罗斯国家、民族、以及民族文化和民族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潜伏在人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中。罗斯受洗奠定了俄罗斯文化基督宗教性的基础,罗斯受洗后,基督教精神逐渐渗透到了罗斯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入了俄罗斯文化的精神内核,成为俄罗斯文化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正处于萌芽期的罗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宗教基础,开创了俄罗斯文化发展的历史新纪元。一方面,基督教思想

简要概述东正教对于俄罗斯文化的重要意义

简要概述东正教对于俄罗斯文化的意义 俄罗斯民族文化是和东正教联系在一起的。从公元988年俄罗斯受洗开始,东正教就开始影响这个民族,这种影响首先表现为对俄罗斯物质文化的影响,中世纪俄罗斯主要的文化成就是绘画和建筑,而这些绘画和建筑主要体现的就是宗教文明;到了近代,教会的地位逐渐下降,但是在俄罗斯民族的精神中,它已经生根发芽,影响了整个民族就精神状态,塑造了俄罗斯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 俄罗斯受洗在俄罗斯历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它标志了俄罗斯由多神教向一神教的转变,代表着一种先进文化的的东正教开始进入俄罗斯文化,使得俄罗斯各民族的信仰统一,从而促进了东斯拉夫各部落的团结,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民族性”和:国家性“的意识开始萌芽。这大大促进了俄罗斯文化的发展。与此同时,东正教的进入也让俄罗斯这个国家加入了基督教世界,也就是加入了西方世界,使俄罗斯国家与西方整个基督教国家,建立了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联系。在如今的俄罗斯,东正教也在政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东正教对俄罗斯人民生活方式的影响。俄罗斯人接受东正教之后,在各个地方广泛地建立教堂,因为教堂是东正教徒礼拜的场所,围绕着教堂,形成了一些小的城市。于是,本来是一个农业国家,现在逐渐走向了城市化的道路。所以说,城市文化正是由于东正教的引入才在俄罗斯开始。 东正教对俄罗斯艺术文化的影响。在蒙古入侵之前东正教的最重要代表的拜占庭文化是罗斯文化的最重要来源,拜占庭文化的引入丰富了罗斯民族的文化生活,让十分封闭,并且尚未脱离原始公社的俄罗斯在文化认知上实现了一个飞跃。此外,俄罗斯人的文字,就是由于东正教会的传入,才开始产生的。教会的斯拉夫语成为基辅的书面语言,同时也是官方语言,东正教的引入更使大量希腊词汇流入基辅。基里尔字符成为俄罗斯文字的基础,这一变化为日后俄文的正式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再者,俄罗斯的建筑艺术在10—11世纪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宗教成为罗斯建筑艺术发展的动力因素。10世纪末,东正教的传入不但促进了石建筑艺术的发展,而且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发展。随着东正教的传入,罗斯的画师们掌握了拜占庭的艺术风格和几百年来锤炼的画技。 在教育方面,东正教也对也对俄罗斯产生一定的影响。东正教的传播要求大幅度提高神职人员的数量,因此支持开办大量的学校,虽然主要目的是培养为完成圣礼和“教区管辖下教徒的科学教育”所必需的神甫,但客观上这些学校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东正教是俄罗斯人精神文化之源。基督教作为一种思想意识,最初被统治者自上而下强加给人民,但是在长期的与本民族自己的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思想意识,改变了俄罗斯文化的精神面貌,培育了俄罗斯人的宗教性,巩固了俄罗斯人超越个体自身存在的精神性。正如别尔嘉耶夫指出,俄罗斯人民按其类型和精神结构是宗教性的,甚至就是脱离了东正教,俄罗斯人也会继续寻找上帝和真理。因此俄罗斯的无神论,虚无主义,唯物主义都带有宗教色彩。 综上所述,在俄罗斯漫长而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东正教在创造俄罗斯文化,哺育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深深地融入了俄国人民的生活,成为流淌在他们血液里不可分割的精神物质。

苏联时期的东正教

苏联时代的东正教 东正教又称正教、希腊正教、东方正教,是基督教中的一个派别,主要是指依循由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所流传下来的基督教传统的教会,它是与天主教、基督新教并立的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正教”的希腊语意思是正统。与天主教和新教相比,东正教更具原教旨主义倾向和保守性。三大教派都信仰基督,但从圣经中吸取的“真理”却各有侧重。东正教标榜正教信仰是源自基督和使徒纯一不变的正道,指责西方天主教讲求“商业救赎”,指责新教避讳内心的痛苦与折磨,只追求外在生活的明朗与欢乐。总之,东正教不能容忍的是蕴涵于天主教与新教之中,导致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滋生的那些因素。 东正教于公元988年。即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当政时期传入俄罗斯,至今已有一千年的历史。在过去200多年里,俄罗斯经历了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19世纪宗教改革、民主主义运动和20 世纪的十月革命、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从建立到解体等沧桑巨变。 而在苏联时代的东正教,其实也经历了四个时期。 一是苏维埃政权与东正教会时期。在列宁的领导下,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于1917年取得了胜利。革命胜利之后,苏维埃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宗教的法令和政策,比较重要的法令和政策有:(1)“土地法令”,削弱了东正教在经济上的实力。(2)“俄罗斯各族人民权利宣言”,该宣言废除了一切民族与宗教的一切特权和限制。(3)“关于教会同国家分离和学校同教会分离”,东正教会不再是国家教会了,国家不干预教会事务,教会也不干预国家事务。这些措施引起了教会及其神职人员的强烈不满和仇恨。他们借口保卫宗教和教会,激励煽动教徒反对苏维埃政权。东正教在这个时期里与其他教会联合;召开全俄东正教大会决定恢复牧首制;勾结外国干涉者;组织反革命队伍。1922年苏联遇到灾荒,吉洪牧首因鼓动神职人员抵抗政府没收教会财产用以解决人民饥饿问题的决定而被捕入狱,而最后愿意在政治上忠于苏维埃政权。尽管如此,反苏维埃政权的思想情绪,在东正教神职人员中间仍然时有出现。 二是卫国战争与东正教会时期。1941-1945年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俄罗斯东正教会对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表示支持。从战争开始,教会领导人就站在爱国主义的立场上,号召全体教徒去跟德国法西斯侵略者作斗争,动员各级神职人员和广大教徒为国家捐募钱财,用以购买飞机、大炮、坦克和军需品。政府用教会捐来的钱财组建了一个坦克纵队。由于他们的爱国行动,最高统帅斯大林和外交人民委员会主席莫洛托夫接见教会领导人并表彰了他们的爱国行动。虽然在德国法西斯侵略者占领区仍有少数神职人员充当了奸细,他们出卖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配合敌人反对苏联共产党和政府。但在这个时期里,1943年成立的俄罗斯东正教会事务委员会的,它直属于苏联部长会议,其目的在于管理好教会组织,团结广大教徒群众。同年,政府同意举行了全苏东正教地方主教会议的,大会选举出已空缺多年的牧首,谢盖尔都主教被选为莫斯科和全俄东正教牧首。同时,苏联政府也允许教会开办神学院校,解决神职人员后继乏人问题,并允许出版宗教刊物,供教徒使用。这些问题的解决使都表明了教会与国家关系趋于正常化。教会的地位大大提高了。 三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与东正教会时期。卫国战争结束后,东正教一直与苏联政府保持着比较协调的关系。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他在宗教问题上实行了一条机会主义路线,忽左忽右,摇摆不定。在赫鲁晓夫执政期

俄罗斯文化特色——基于俄罗斯文化宗教性

俄罗斯文化特色 ——基于俄罗斯文化宗教性俄罗斯文化承自古罗斯国,用一句话来形容俄罗斯文化特征便是“起步晚、进步快、特征明、水平高”。对俄罗斯文化特点的阐述最突出的便是是俄罗斯文化的宗教性在各方面的综合体现,本文将从文化宗教性的表现,本文从其受难意识出发阐述。 “俄罗斯文化的神性意象是以受难意识为基础的。”在俄罗斯眼中,基督是受难的象征,只有经受苦难,从精神与肉体上获得超脱与自我满足。俄罗斯人的道德意识很不同于西方人,这种意识更富有基督教色彩,俄罗斯对待过失和罪行是另一种态度,这就是同情那些堕落的受屈辱的人。“这种受难意识基于宗教信仰之下,在受难之后方可实现自我救赎”,宗教文化在作品占据了主导的绝对的地位。这种受难意识,在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好的诠释:如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罪与罚》中,拉斯科尼科夫伏在地上亲吻她的脚说“我不是向你下跪,而是想让人类的一切苦难下跪”这种受难意识用索尼娅的话说是“用苦难实现自我救赎”在其他人的眼里“人有时强烈的爱上苦难,爱到吓人的程度”。而当拉斯科尼科夫在杀死了对他如跳蚤虱子般无用的女房东与他的妹妹后,他也真是靠着这种宗教信仰,让索尼娅为其朗诵《新约全书》以寻求内心的安宁。这种受难意识的出现与耶稣受难为感召有罪的人实现自身的圣洁,赦免除掉我们的罪的宗教意识有着天然的联系。 当然这种受难意识与传统认知的英雄主义相糅杂,形成的便是一种殉道者为信仰而死的无畏姿态,在各种社会活动中有了十分明显地体现。十六世纪初,俄罗斯一名东正教的长老曾提出过世界是三个罗马的历史,前两个罗马已灭亡,莫斯科作为“第三罗马”将永世长存。很显然,他们这种东正教的历史传统中,所要做的不是拯救自身,而是拯救世界。这种基于宗教的,主观意识上的论断更促成的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膨胀,他们不承认自己的失败,不承认自己落后于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洪流中选择固守传统的态度,在彼得大帝一世选择出国向西方学习的时候射击军官兵进行了叛乱,被彼得大帝一世处以绞刑,车裂等残酷刑法之时,而受刑者却无所畏惧,表现出的是愤怒,而以一种殉道者的姿态高举蜡烛,唱着赞美诗从容赴死,为心中所信仰的东正教历史传统:俄罗斯是世界上最伟大

东正教对俄罗斯民俗风情的影响

分类号密级 U D C 编号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东正教对俄罗斯民俗风情的影响 院(系)外语学院俄语系 专业俄罗斯语言文学 年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二○○年月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障、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学位论文管理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ПРОСВЕЩЕНИЯ КНРПедагогиче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Центрального Китая Факультета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и литературы Влияние православия на русские народные обычаи Дипломная работа Чжу Таотао На соискание учёной степени бакалавра филологических наук Научный руководитель: Доцент Цзин Юйцин Утверждено назаседании специализированного УчёногоСовета 8-огомая 2006 г. Председатель Совета: Профессор Лю Юнхун Ухань 2006

俄文化风俗俄英美文化与差异

俄罗斯文化风俗 俄罗斯领土跨越欧亚两大洲,不仅地域广阔,其文化习俗也是多种多样。 俄罗斯的宗教文化 俄罗斯信仰东正教,俄罗斯教堂里的圣像更是独具一格,它们所具有的体现象征意义的独特语言,尤其突出地反映出古罗斯人的神秘主义认识世界的方式。有人说,没有圣像,俄罗斯人就不知道如何向上帝祷告。这说明了圣像在俄罗斯信仰东正教的人们的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信教的俄罗斯人不会去亲吻一幅让他感动的现代画作品,但是他会亲吻、触摸、佩带圣像,圣像帮助他找到心灵的慰藉与寄托。 俄罗斯的饮食文化 俄罗斯人吃啥?择其要者,有面包、牛奶、土豆、奶酪和香肠——“五大领袖”,圆白菜、葱头、胡萝卜和甜菜——“四大金刚”,以及黑面包、伏特加、鱼子酱——“三剑客”。还有俄式馅饼、俄式饮料格瓦 生 差别。俄在国内实行“主权民主”,美国更斥之为“民主的倒退”,是“专制独裁”,而且不断干涉俄的内政。由于俄美价值观的差异,必然导致双方在“民主”、“自由”、“人权”等问题上出现尖锐分歧。这也是俄美双方产生矛盾和纠纷的重要原因。 生活方式的双重性: 西方人日常以喝咖啡为主,而俄罗斯人则既喜欢喝咖啡又钟情于茶 ,甚至对茶的迷恋更甚 ,茶和咖啡是他们招待客人比不可少的东西。。从俄罗斯人的传统婚俗来看 ,跟东方文化一样 ,俄罗斯人也有说媒一说 , ,但婚礼的举行要按照东正教仪式在教堂举行 ,有牧师主持婚礼 ,就像西方人那样 ,可见连婚礼也具有双重文化特征。 价值观的双重性: :(俄罗斯人对待个人生活 ,男女关系 ,大学结婚(或非婚)生孩子等诸事方面类似西方人 ,比较随便 ,但是他们非常注重亲情 ,注重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和睦。)俄罗斯人注重依靠集体的力量 ,但同时又强调个人的独立性。俄罗斯人既像西方人重视分析 ,又像东方人比较感性 ,他们有时非常理性 ,

东正教与俄罗斯民族性格_武玉明

第21卷第1期潍坊教育学院学报V ol.21N o.1 2008年3月JOURNA L OF WEIFANG E DUCATIONA L CO LLEGE M ar.2008 东正教与俄罗斯民族性格 武玉明 (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潍坊 261061) 摘要:东正教是俄罗斯精神的基础和核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东正教对俄罗斯民族性格产生了质的影响,俄罗斯性格的极端性、矛盾性、神秘性都可以在东正教中找到源头。宗教性是俄罗斯民族性格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东正教;俄罗斯民族性格;宗教性 中图分类号:D751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080(2008)01-0053-03 俄罗斯是一个具有悠久宗教传统的国家。从10世纪末到上世纪初近千年的时间里,东正教作为俄罗斯的国教,对俄罗斯国家社会生活和民族意识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沉淀于俄罗斯精神的核心,并在其民族性格中凸显出来。对后者的研究,多年来学术界和思想界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未有定论。作为俄罗斯精神文化构成的核心,东正教对俄罗斯民族性格形成的影响是不容否认的。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讲,从宗教的角度来解读俄罗斯民族性格,不失为探本求源的研究途径。 一、俄罗斯东正教概述 东正教又称为正教(православие),是在东罗马帝国发展起来的基督教的一个分支。公元330年,君士坦丁一世因避乱迁都拜占庭(即君士坦丁堡),成立牧首区,视为东部教会中心,与西部教会对峙。东部教会自认为是传承正统教义的教会,是“正宗天主教”。东正教的名称即由此而来。 俄罗斯直到10世纪末才接受东正教为国教。在此之前,古俄罗斯人信奉的是多神教,即崇拜多个神祗的宗教。多神教地域性和迷信色彩很强,没有统一的教义和宗教伦理,而只是对自然力量、部落祖先和神灵的简单膜拜。除雷神佩伦、火神斯瓦罗格等这些“中心神”之外,几乎每个部落和村社都有专属自己的神。随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多神教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弊端。基辅罗斯建立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弗拉基米于公元988年与拜占庭帝国联姻并宣布基督教为国教,下令破除多神教的神像,强令基辅的国民到第聂伯河受洗。这就是著名的“罗斯受洗(крещениеРуси)”。 古俄罗斯的统治者接受东正教,主要是因为他们急需一神宗教来统一民族信仰和思想,以使人民相信他们的神圣地位。俄罗斯东正教从一开始就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并在此后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得到加强。东正教作为官方思想逐渐渗透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对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俄罗斯“民族性”和“国家性”的意识逐渐萌芽、膨胀,东正教思想从而顺利进入到俄罗斯的精神构成和伦理道德之中。 虽然东正教的引进顺应了历史潮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俄罗斯的东正教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作为国民主体的农民本能地维护自己的神祗,但又迫于政府压力,从表面上接受了外来的“上帝”。此后,东正教与多神教进行了几个世纪的斗争和磨合,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吸收俄罗斯传统文化和多神教的一些因素,形成了具有俄罗斯特色的新的东正教文化。这种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改造了东正教。可以说,俄罗斯东正教化的过程也是东正教俄罗斯化的过程。时至今日,在俄罗斯宗教信仰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原始多神教的成分。 现代意义上的俄罗斯民族是在接受东正教之后才出现的。统一的东正教信仰奠定了民族意识的基础,成为俄罗斯民族身份认同的首要标志之一。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东正教对俄罗斯的影响不只是在信仰方面,以其为中心的拜占庭文化对俄罗斯精神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正是基于这种宗教信仰和民族精神的一致性,我们才有可能在宗教的层面上剖析谜一般的俄罗斯民族性格。 二、东正教决定了俄罗斯民族性格的本质属性 如上所述,东正教提供了俄罗斯民族意识产生和发展的深层次的平台,并进而构建了宗教色彩浓厚的俄罗斯精神的基础。它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形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构成性作用。总的来看,东正教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东正教的社会历史地位决定了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宗教性。苏联以前的俄罗斯是政教合一的国家。东正教向人们灌输“君权神授”的思想,认为沙皇是上帝在尘世的代表,世界上只有一个上帝和一个沙皇。这种宣传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同和欢迎,因而东正教的国教地位在沙俄时期一直稳如泰山。统治者从拜占庭输入东正教的本意是为了神化自己的政权, 收稿日期:2007-10-08 作者简介:武玉明(1974-),男(汉族),山东沂水人,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35

东正教对俄罗斯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东正教对俄罗斯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俄罗斯国徽俄罗斯教堂君权神授 复活节开斋

东正教,亦称“正教”或“希腊正教”,是基督教的教派之一,与天主教、新教幵称为基督教三大教派。基督教产生后不久,就分化为以希腊语地区为主的东派和以拉丁语为主的西派,1054年,东西派正式分裂,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派教会自称为“正教”,意为“保有正统教义的教会”,东正教正式形成。《辞海》(1999年,3679页“正教”词条) 在东正教成为俄罗斯的国教之前,当时生活在现在俄罗斯境内的各民族的信仰是非常混乱的,当时俄罗斯民族的前身罗斯族主体仍保持着“万物有灵论”的自然崇拜,当时罗斯人信奉的主要神祗包括:太阳神达日博格、天火之神斯瓦罗格、地火之神斯瓦罗日奇、雷神彼伦、风神斯特里博格、畜神维列斯、丰收女神莫科什、生命始祖罗德、家庭庇护女神罗莎尼采、春之神,亚里洛、善良神灵贝列格尼、邪恶神灵乌佩利、带翅膀的狗西马尔格。此外,罗斯人相信森林里有林神、鸟神,水里有水怪和人鱼,而家里有家神。罗斯人为各神建造神殿,供祈祷和祭祀之用。而近邻拜占庭帝国强大的文化影响也使罗斯人中不少人开始信仰东派基督教(东正教的前身)。 混乱的信仰状冴,让罗斯族没有形成统一的信仰,信奉不一,国体不固,这对于希望早日实现思想统一的罗斯民族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障碍。有识之士无不思考着这一问题,基辅城的一位领主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雄心勃勃的基辅名君圣弗拉基米尔大公在尝试多神教信仰失败后,转而寄望于通过一神教来建立属于罗斯民族的统一信仰,他派人到罗斯各地考察。结果形式富丼堂皇、宗教礼仪隆重华美的东派基督教深深吸引了大公,而这一派宣传统一、拯救的主

东正教传入俄罗斯已有一千余年

东正教传入俄罗斯已有一千余年,它已完全融入这个宗教文化氛围异常浓烈的民族之中。自公元988年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确定拜占庭正教(东正教)为国教后,在一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东正教已成为国家的精神主宰。总体来看,俄罗斯的政教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曲折的发展阶段:传入之初至沙俄末期的“政教一体”时期;十月革命胜利至苏联解体的“政教对立”时期;俄罗斯独立至今的“政教默契协作”时期。 一、“政教一体”时期 十月革命之前是“政教一体”时期。弗拉基米尔大公之所以选择东正教作为国家统一的宗教,主要是出于现实和政治上的考虑:拜占庭正教从一开始就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对维护帝王的统治发挥着巨大作用。东正教传入俄罗斯后,教权与皇权之间也曾存在斗争。东正教试图保持对世俗君主政权相对的独立性,甚至一度想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但遭到专制皇权的强烈压制,使教会逐渐变得驯服。特别是彼得大帝时期,当局从体制入手,进一步调整政教关系,削弱教会的经济实力,使其完全依附于政权。政教一体的国家体制明显强化:沙皇既是国家最高领导人,又是东正教会最高首领;教会的全部活动都必须按照沙皇旨意进行;建立由沙皇政府管辖的最高宗教事务局,在此任职的神职人员应宣誓效忠沙皇等等。从此,皇权把教会紧紧控制于股掌之中。 二、“政教对立”时期 十月革命后,苏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共产主义成为苏联共产党整个社会的唯一信仰,在思想上,无神论占据了统治地位,当局进行广泛的反宗教和无神论宣传,不仅结束了政教合一的历史,使东正教丧失了在意识形态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且宗教被看作是腐蚀人民意志的精神鸦片,遭到唾弃和打击,从此进入“政教对立”时期。 苏联建国后先后通过了《俄罗斯各族人民宣言》、《关于教会同国家分离和学校同教会分离》等一系列法令,没收了教会和修道院的土地;禁止教会干预国家事务;“废除任何民族的和一切民族宗教的一切特权和限制”等等,使教会遭到沉重打击。斯大林执政时期,宗教政策又出现重大失误,教会的处境更加艰难:1929-1930年关闭了696座教堂,1931年炸毁了莫斯科基督教主大教堂;许多教士和神职人员无端受到审讯和镇压;40年代还制造了大批无教堂村、区、州,如在俄联邦有25个州没有一座教堂。东正教昔日的繁荣和喧嚣,被长期的冷落和凄凉所取代。 但直至戈尔巴乔夫上台,东正教的境遇才出现实质性转机。1990年10月苏联当局通过了《信仰自由和宗教组织法》、《宗教自由法》,从法律上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使东正教重新登上政治舞台。各种宗教组织纷纷涌现,宗教经典和刊物充斥街头巷尾,宗教活动空前活跃。 三、“政教默契协作”时期 俄罗斯独立后,执政当局开始进行反思,注重吸取苏联宗教政策的教训,重新评价东正教的作用,使政教关系进入了一个“政教默契协作”的崭新阶段。 可以说,从叶利钦到普京都是在苏联社会主义体制下培育起来的新一代领导人,接受的是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但苏联解体后,他们很快就抛弃了共产主义信仰,不仅成为虔诚的东正教徒,而且还是东正教再度复兴的有力推动者。俄领导人对东正教态度的重大转变,以及如此看重这一宗教的深层原因在于:首先,力求再现东正教在历史上辅佐政权的特殊作用。俄两代领导人都非常清楚,在历史上东正教不仅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权的有效工具,而且在国家生死关头总能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当局有意维护和抬高东正教的地位,甚至将其视为“准国教”,旨在借助东正教强化自身的统治地位。其次,有意以东正教思想填充

东正教对俄罗斯文化的影响

东正教对俄罗斯文化的影响 摘要:俄罗斯是个笃信宗教的国家,拥有深厚的宗教传统。宗教对俄罗斯国家的政治、经济、语言、文化以及风俗、历史事件的形成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俄罗斯千余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东正教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一度是俄罗斯的国教,对俄罗斯的文化产生了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东正教;俄罗斯;文化;影响; 俄罗斯民族是一个信仰宗教的民族,对国家的形成和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宗教对社会、对民族的影响,既是思想的影响,也是语言的影响。宗教文化与民族文化、宗教语言与民族语言逐渐融合,成为民族文化和民族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俄罗斯的宗教主要为东正教,其次为伊斯兰教。俄罗斯人被认为是最具宗教品格的一个民族,在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中,东正教所宣传的爱与宽恕的思想处处可见。在果戈里、列夫·托尔斯泰等著名俄罗斯作家的作品中都充满了种种宗教的哲理。 东正教对俄罗斯文化影响深远,其宗教思想已经渗透进日常生活,成为传统思想的组成部分。以宗教为媒介传入网络丝的还有拜占庭的宗教艺术和希腊文化。在俄罗斯建有大批的拜占庭风格的教堂建筑,教堂内汇集了大量精美的宗教题材的圣像画、壁画、镶嵌画和雕塑等艺术作品。 东正教对俄罗斯文化的影响体现在很多方面,主要有:

东正教对语言的影响,实际上是东正教对俄语语言的影响。俄罗斯信奉东正教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正教传入俄罗斯之后就对俄罗斯的语言文字以及俄罗斯民族的意识、思想、文化、习俗等都产生了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从成语上看,大量来自东正教的成语已成为俄语标准语,无旧词的痕迹,宗教色彩淡化或消失,已获得新义或转义。从谚语上看,含有上帝等词的谚语众多,已成为农谚、民谚的来源,语义发生极大变化。从词汇上看,加快了俄语对外来词的吸收进程,丰富了俄语词汇的语义系统,赋予俄语全民用词以新的内涵。东正教文化对俄语成语、谚语、词汇三个方面的影响,有助于深化东正教对俄罗斯语言文化影响的系统性认识, 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俄罗斯国情与文化,为跨文化交际服务。同时,对培养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丰富外语教学内容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东正教对俄罗斯政治文化的影响。从叶利钦到普京,俄罗斯两任总统都迅速抛弃了共产主义信仰,不但成为虔诚的东正教徒,而且成为东正教复兴的有力推动者,其中的原因首先在于东正教曾经在历史上发挥过辅佐政权的特殊作用,当局一方面希望东正教能够重新整合民族精神,为国家再度振兴效力,另一方面也意在通过东正教来抬高自身的统治地位。 东正教对文学、编年史的影响。文学是10世纪末和东正教一起传到罗斯的。这是文学活动较为活跃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创作为以后几个世纪的罗斯文学提供了文学形式和体裁的范例。《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