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8勾践灭吴复习题

1.18勾践灭吴复习题

1.18勾践灭吴复习题
1.18勾践灭吴复习题

《勾践灭吴》复习题(1)

一.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令壮者无取老妇(“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免者以告(“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年释其政(“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而摩厉之于义(“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其有敢不尽力者乎(“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亿有三千(“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今异义(指出加点词古义)

1、爪牙之士古:()今:帮凶

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古:()今:黄河中下游一带

3、十年不收于国古:()今:接收

4、丈夫二十不娶古:()今:女子的配偶

三、一词多义(解释句中加点字)

1、子:

必哭泣葬理之如其子()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

2、请:

请姑无庸战()

寡人请更()

3、之: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勾践之地()

何后之有()

若水之归下()

4、其:

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

必哭泣葬之如其子()

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

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3、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4、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5、必庙礼之()

五、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

?

>>

<<

?

?

治通鉴

贾人夏则

B.

??

?

?

?

?

?

生者

而择也

C.???????纳宦其子贫病者疾疹寡妇孤了令老者无取壮妻令,,,,

D.???????以烦执事敢不尽力者乎敢其有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谋臣与爪牙之士....(武士,勇猛的将士。)

B.无乃..

后乎(恐怕。 C.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动词,穿。) D.遂使之行成.

于吴(成功。)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勾践)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1.下列各句全都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非其大人之所织则不衣一豚二壶酒生女子,,

B.???饱其食美其服洁其居若水之归下也四方之民归之,,,

C.???纳宦其子贫病者疾疹寡妇令孤子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

D. 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

十年不收于国,民具有三年之食

2..下列各项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归下也之若水贤君之古寡人闻,

B.???????告以

将免者蕃以将帅二三子夫妇

C. ???????者国之孺子之游三年释其政死者当室,

D.令老者无取壮妻

无不餔也

3.下列各项中全都说明勾践救济贫困、礼贤下士的一组是( )

①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②支子死,三月释其政 ③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 ④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⑤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

A.①④

B.③④

C.④⑤

D.①②

《勾践灭吴》复习题(1)答案详解

一、1、取:通“娶” 2、免:通“娩”,怀孕 3、政:通“征”,赋税徭役 4、摩厉通“磨砺” 5、其:通“岂”,难道 6、有:通“又”

二、1、爪牙:武士 2、中原:原野 3、收:收税 4、丈夫:成人男子

三、1、嫡子;你 2、请求对方,你;请允许我3、代词,他们;助词“的”;提宾标志;取独4、代词,士卒;代词,他的;代词他们的;语气词,难道;

四、1、服,使动,使……服2、暴露,使动用法,使……暴露3、使…整洁,使……漂亮,使……充足 4、衣,名作动,穿着5、庙,名作状,在庙堂上

五、1.答案:C

解析:C项两个“令”都是“命令”的意思。A项前者,储备;后者,提供。B项前者,培养;后者,供养。D项前者,有胆量;后者,敬辞。

2.答案:D

解析:D项,达成约定

六、1.答案:A

解析:A项“二壶酒”(奖励二壶酒),“一豚”(奖励一头猪)和“衣”(穿衣),都作动词或动词短语用。B项的后一项“洁”“美”“饱”,都是使动用法,前一项是通常用法。C项只有前一项中的“取”是通假用法。D项的两项全是通常用法。

2.答案:C

解析:C项都是代词,“……的人”。A项的前项是结构助词,的;后项用在主谓间,取消“水归下”的独立性。B项的前项是表目的连词,来;后项是介词,把。D项的前项通“毋”,意为“不要”;后项是否定副词,意为“没有”。

3.答案:B解析:③句体现救济贫困,④句体现礼贤下士。

《勾践灭吴》复习题(2)答案详解

一、(一)1/这是寡人的过错啊。

2、从前打败的那一仗,不是你们的过错,是我的过错。

(二)1、

(1)于是向全部军队发出传告说。

(2)勾践对全体国民说。

(3)还有比这更漂亮的美人会送给您。

(4)十年不向国民征税。

(5)从前吴王夫差使我国君在诸侯面前蒙受耻辱。

(6)越王勾践先在囿打败吴国,再在没打败它。

2、来者四方之士到越国来的各方有名人士

3、有何后?有什么迟的呢?

(三)恐怕太晚了吧?

二、(1)答案:那些明智贤达的人,使他们居住整洁的房子,使他们穿漂亮的衣服,使他们吃得饱,以便能够在礼义方面切磋。

(2)答案:越国出游的年轻人,没有不供给饮食的,没有不给水喝的:一定要问他们叫什么名字。

《勾践灭吴》复习题(2)

一、特殊句式(翻译下列各句,注意其句式特点)

(一)判断句:

1、此则寡人之罪也。

2、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

(1)乃号令于三军曰

(2)勾践说于国人曰

(3)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4)十年不收于国

(5)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6)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

2、定语后置:

四方之士来者

3、宾语前置:

何后之有?

(三)固定句式:

无乃后乎?(无乃,相当于“只怕”,表推测)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2)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

高考语文文言文勾践灭吴知识点归纳-语文综合知识.doc

2016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勾践灭吴知识点总 结|语文综合知识-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越兵败而亡,死前嘱其子夫差复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大败越兵,越几亡。整理了勾践灭吴知识点,请考生认真阅读。 一、重点词语解释 1、贾人夏则资皮(积蓄,储备。这里作准备) 2、吊有忧(慰问) 3、当室者死(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 4、支子死(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 5、践辞曰(推辞) 6、越四封之内(疆界) 7、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 8、旅进旅退(俱,共同) 9、果行,国人皆劝(果决地) 10、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 11、是故败吴于囿(因此) 12、无乃后乎(无乃,恐怕吧) 二、通假字(写出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将帅二三子以蕃(帅通率) 2、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3、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4、三年释其政(政通征) 5、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餔通哺)

6、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 7、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 三、一词多义(解释多义词) 1、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觉得)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主持) 孰为汝多知乎(通智) 2、复:山重水复疑无路(繁复)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 3、既:既而儿醒,大啼(不久)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已经) 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 4、劝:果行,国人皆劝(鼓励) 劝君更进一杯酒(劝说) 5、遂:自杀未遂(成功)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于是) 遂使之行成于吴(终于) 遂灭吴(就) 6、当: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掌管) 木兰当户织(面对)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到了)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阻挡,把守)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必定)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将) 四、特殊句式(指出各句的句式)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一、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畎亩之中() 2、法家拂士()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4、百里奚() 二、解释加点的字: 舜发于畎亩之中:人恒过: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 百里奚举于市衡于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恒过衡于虑 而后作征于色 发于声而后喻 法家拂士敌国 入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选择题: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 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去) D.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曾,同“增”) 2、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A.必先苦其心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对此句理解有误的项是() A.全文只有此句是用来论证“死于安乐”的。 B.此句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C.此句是针对国君治国而言,告诫国君要居安思危,否则死于安乐。

D.此句是从正面论证受磨炼的益处。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填空题: ①全文的中心句是。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用课文词语回答)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 ④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二是;得出的结论是“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⑤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 ”,只有这样,才能“ ”;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 。”

勾践灭吴文言知识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惟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

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

七年级历史上册 2.6 动荡的春秋时期同步练习(3) 新人教版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自主学习 1.东周分与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 2.公元前年,齐桓公在举行诸侯盟会,周天子正式承认了在中原的霸主地位,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楚国与晋国在大战,结果楚国大败,一跃成为中原霸主。 4.楚军在打败晋国,跃升为霸主。 5.六国之间南北联合,共同抗,称为“”。秦利用六国间的矛盾,,各个击破,称为“”。 6.将下面成语与相关的历史人物连线。 ①管鲍之交 A.齐桓公 ②退避三舍 B.楚庄王 ③卧薪尝胆 C.晋文公 ④一鸣惊人 D.勾践 基础巩固 7.“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描述的现象发生在( ) A.夏朝时 B.商朝时 C.西周时期 D.春秋时期 8.下列不属于春秋五霸的是 ( ) A.晋文公 B.齐桓公 C.楚庄王 D.秦孝公 9.齐桓公称霸的有利条件有 ( ) ①齐国是东方大国,拥有山海渔盐之利②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 ③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壮大自己的势力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③ 10.春秋时期争霸中原地区的是 ( )

A.宋、楚 B.吴、越 C.晋、楚 D.秦、楚 11.据《史记》记载:一位诸侯国的国君为了报仇雪恨,“苦身焦思,置胆于座,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这位国君是 ( ) A.吴王夫差 B.齐桓公 C.楚Kt D.越王勾践 12.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 A.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王室得到霸主的支持而中兴 C.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弱小 D.争霸战争激烈,分裂趋势加强 13.战国时期是指 ( ) A.公元前774~前。t76年 B.公元前475~前221年 C.公元前770~前·476年 D.公元前476~前221年 14.战国时期,瓜分晋国的三家是 ( ) A.韩、赵、魏 B.齐、楚、秦 C.齐、楚、燕 D.楚、赵、韩 15.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在最西边的是( ) A.楚国 B.秦国 C.燕国 D.齐国 16.战国时期,秦国对六国实施的政治外交策略是( ) A.合纵 B.连横 C.和平共处 D.“挟天子以令诸侯” 17.下列人物中.不是战国中后期纵横家的代表的是 ( ) A.张仪 B.公孙衍 C.苏秦 D.荆轲 18.要了解中国古代的军事,探索战争的规律,应该关注哪一历史时期的历史 ( ) A.商周时期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第1章第1节同步练习

前言 地理在文科中属于较为理科的科目,需要一定的逻辑理解,同时也需要刻苦的死记硬背。所以合适的学习课件对大学来说至关重要。 因此这份资料提供给大家使用,主要包含有一些课件和习题教案。 后序中有提到一些关于学习的建议。 高中地理选修4 同步练习及解析 读下图,完成1~2题。 1.在①~④四幅图片中,属于聚落环境的是() A.①②B.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图片④与图片①相比,最基本的特征是() A.密集B.以非农业活动为主 C.高效率和高效益D.多功能 解析:聚落不仅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还包括与居住相关的生产生活设施。图①~④依次描述的是村落、梯田、车间和城市,它们都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所,与乡村聚落相比,密集是城市最基本的特征。 答案:1.D 2.A 3.读下图,制约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 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 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

D .水资源分布及数量 解析:选D 。依据图示的地理特征及经纬度数值判断,该区域位于塔里木盆地。盆地距海遥远,受海洋影响较小,再加上高大山地的阻挡,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水资源是主要的制约因素,图示区域城镇沿河流分布。 (2011年镇江高二检测)许多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和自然资源状况。据此回答4~6题。 4.下列四组城市中,均位于河流干支流汇合处的是( ) A .上海、纽约和伦敦 B .巴黎、伦敦和北京 C .武汉、重庆和宜宾 D .南京、武汉和成都 5.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 A .人口的不断增加 B .经济的不断增长 C .工业的不断集聚 D .农业的不断增加 6.城市发展后期,城市社会经济表现为( ) A .第二产业向中心迅速集中 B .第三产业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C .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地位明显下降 D .第一产业的地位显著提高 解析:武汉位于汉江和长江的交汇处,重庆位于嘉陵江和长江的交汇处,宜宾位于岷江和长江的交汇处。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可知其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经济的不断增长。到城市发展后期,社会发展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第三产业的推动。 答案:4.C 5.B 6.B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春秋战国时期,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为吴国置治城于此,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令越相范蠡修筑越城于秦淮河畔,为南京最早古城。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古都及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长江不仅孕育了长江文明,也催生了南京这座江南城市,早在20世纪30年代,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在游记《南京》中评价: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时代侵蚀的痕迹,你可以揣摩,你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 材料2:“在新一轮的发展较量中,南京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角色不会变”,2008年4月11日,时任南京市市长的蒋宏坤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语气坚定地说。今天的南京是副省级城市,江苏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国家重要创新基地,区域现代服务中心,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滨江生态宜居城市,长三角承东启西的国家重要中心城市。 (1)对古南京城市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 A .政治 B .科技 C .商业 D .交通 (2)材料2中蒋宏坤市长为什么称南京市为区域中心? (3)结合南京城的发展,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图示城市的发展史? 解析:本题以南京城的古今对比为背景材料,考查城市的形成及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在其形成发展初期政治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南京作为长三角的特大型城市对周围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即分析剩余产品和社会分工对城市形成的推动作用。 答案:(1)A (2)南京作为一个特大城市,不仅可以辐射带动周围的区域,还可与外界的城市和区域进行广泛的交流。 (3)农耕业发展―→稳定聚落――→商品交换集市―→手工业、商业集聚区(经济功能)―→防护功能城―→城市。 一、选择题 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

2016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勾践灭吴

2016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勾践灭吴 一、重点词语解释 1、贾人夏则资皮(积蓄,储备。这里作准备) 2、吊有忧(慰问) 3、当室者死(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 4、支子死(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 5、践辞曰(推辞) 6、越四封之内(疆界) 7、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 8、旅进旅退(俱,共同) 9、果行,国人皆劝(果决地) 10、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 11、是故败吴于囿(因此) 12、无乃后乎(无乃,恐怕吧) 二、通假字(写出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将帅二三子以蕃(帅通率) 2、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3、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4、三年释其政(政通征) 5、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餔通哺) 6、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 7、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 三、一词多义(解释多义词) 1、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觉得)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主持) 孰为汝多知乎(通智) 2、复:山重水复疑无路(繁复)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 3、既:既而儿醒,大啼 (不久)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已经) 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 4、劝:果行,国人皆劝(鼓励) 劝君更进一杯酒(劝说) 5、遂:自杀未遂(成功)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于是) 遂使之行成于吴(终于) 遂灭吴(就) 6、当: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掌管) 木兰当户织(面对)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到了)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阻挡,把守)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必定)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将) 三、特殊句式(指出各句的句式)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山上(介宾短语后置) 2、何后之有(宾语前置) 3、执其手与之谋(省略) 4、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判断句) 5、十年不收于国(介宾短语后置) 6、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省略) 7、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定语后置,判断句) 8、此则寡人之罪也(判断句)

勾践灭吴同步测试题及答案

勾践灭吴同步测试题及答案 【课内理解与分析】 1、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全都有误的一组是(D ) ①君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知:掌管) ②支子死(支子:支撑家业的长子) ③寡人请更(更:换人) ④吊有尤(对人民有丧者进行慰问) ⑤广运百里(广:指东西;运:指南北) ⑥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通“征”,指征税) A、①②③ B、③④⑤、②④⑤D、②③④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语句中加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B ) ①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②如寡人者安与知耻? ③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④进不用命,退则无耻。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 ④相同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下列句中加线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②唯君左右之

③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④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⑤生丈夫,二壶酒,一犬⑥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 A、①③ B、②⑤、②⑥D、②④ 4、下列句中加线的“之”,都作助词的一组是(A ) ①臣闻之②何后之有 ③夫差将欲听与之成④我攻而胜之 ⑤服之而已⑥若水之归下也 ⑦公与之母⑧国之孺子之游者 ⑨昔者之战也⑩今寡人将助天灭之 A、①②⑥ B、②③⑧、②⑤⑨D、①⑥⑩ 5~7题各句在中的意思正确的分别是 5、①无乃后乎?②何后之有?( B) A、①不就太迟了吗?②怎么会有这样的后果呢? B、①恐怕太迟了吧?②哪能说太迟了呢? 、①不是太落后了吗?②怎么会有落后一说呢? D、①恐怕太落后了吧?②哪能说太落后了呢? 6、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B ) A、我不想凭一般人的血气之勇,我要让我的军队齐步向前,齐步后退。 B、我所要的不是一般人的血气之勇,我想要我的军士齐步向前,齐步后退。 、我不想凭自己的匹夫之勇,让军队打进去再退回。

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名词用在动词前,又不能充当句子的主语,这时名词活用为状语。 1、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时间或处所。例:(1)早.出暮.归。《促织》 (2)草.行露.宿。(成语)《晋书?谢玄传》(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4)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勾践灭吴》 2、表示动作所凭借的工具。例:(1)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3、表示动作行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方式。例: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4、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例:(1)其一犬.坐于前。《狼》 (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二)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占据谓语的位置时,就活用为动词。 1、【名词+宾语】例:(1)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2)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 2、【名词+补语】例:(1)今王鼓乐 ..于此。《庄暴见孟子》(2)上.于盆而养之。《促织》 3、【副词作状语+名词】例:⑴汉水又东.。《水经注?江水》⑵直上.载公子上坐。《信陵君窃符救赵》 4、【能愿动词+名词】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5、【所+名词】例:(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桃花源记》 (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6、名词充当并列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例: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7、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孙讨虏聪明仁慧,敬贤礼.士。《赤壁之战》 8、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事物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 9、同一名词叠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并列、偏正、复指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齐桓晋文之事》 (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二、形容词的活用 (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1、用在动词后的形容词,往往作宾语,因此活用为名词。 例:(1)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2)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2、处于主语位置的形容词往往活用为名词。例: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3、作名词性偏正短语的中心词的形容词往往活用为名词。例:(1)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2)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形容词占据谓语的位置或者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就活用作一般动词。例:(1)欲穷.其林,《桃花源记》(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4)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2、【副词+形容词】例:(1)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 一、教材分析 “教学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就阅读能力的要求如下: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考纲的要求如下: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其中,包括1.理解[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20个: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被、宾前、省略、词类活用)、]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分析综合[①分析并提取文中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鉴赏评价[①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3大块9个考点,覆盖了大纲的要求。 刚升入高中的一年级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根据大纲、考纲及教参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1.积累本课要求掌握的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奋斗精神。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的最后两段。 教具: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我制作课件,利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用时:根据教参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计划用2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诵读、串讲、讨论相结合;第二课时:讨论、诵读为主。 二、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学习任务 1.熟读《勾践灭吴》《游侠列传》,达到流利诵读的程度。 2.学生分成小组,查阅以下内容 ①《国语》相关信息(史书类型、主要内容、文字特点及“勾践灭吴”的相关历史背景) ②列出“勾践灭吴”故事中吴越两国人物对应表 ③《史记》的相关信息(作者、史书类型、体例、在中国史学界文学界的地位及《游侠列传》全文的大概内容) 3.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4.收集并阅读材料。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史记》、《国语》、《左传》、《古文观止》中跟勾践灭吴有关的资料。具体有:成语、俗语、文章(文言文)、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等。整理后在全班小结:推荐有思想内容、有意义、有兴趣、有趣味的文章。

2015年语文勾践灭吴原文及译文

2015年语文勾践灭吴原文及译文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

百里,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遂灭吴。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课本阅读练习1 人教版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课本阅读练习1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子: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 B.共知.越国之政知:管理 C.夏则资.皮资:积蓄,储备 D.以待乏.也乏:需要 【解析】子,与“姓”结合在一起,犹“子民”,指百姓。 【答案】A 2.对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乃.号令于三军③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 ②然后乃.求谋臣④执其手而.与之谋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解析】①乃:于是;②乃:才;③④连词,分别表承接和修饰关系。 【答案】A 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①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②时雨既至,必求之 A.①我和您一起执掌越国的政事 ②下雨的时候,是一定要用上它的 B.①我和他一起主持越国的政事 ②下雨的时候,是一定要找到它的 C.①我和您一起执掌越国的政事 ②下雨的时候,是一定要找到它的 D.①我和他一起执掌越国的政事 ②下雨的时候,是一定要用上它的 【解析】考查对句子的准确把握。之,指代“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译为“他”;求,需要,使用。 【答案】D 4.翻译下列句子。 (1)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2)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答案】(1)一个国家即使没有外患,然而有谋略的大臣和勇敢的将士不能不事先培养和选拔。 (2)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 二、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一册: 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 Ⅰ、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饱、满足)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⒈敢以烦执事古义: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⒊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指秦穆公今义:尊称人的妻子三、词类活用: ⒈名词活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南驻军 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 既东封郑以……为疆界 与郑人盟结盟 ⒉名词作壮语: 夜缒而出在夜间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既东封郑向东 ⒊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 君亦无所害损害 ⒋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年轻 越国以鄙远远方的国家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以乱易整,不武乱:混乱相攻;整:联合一致

四、特殊句式: ⒈省略句: ⑴省主语 辞曰许之夜缒而出…… ⑵省宾语 敢以烦执事…… ⑶省介词“于” 晋军函陵,秦军南…… ⒉倒装句: ⑴壮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言于郑伯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⑵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⒊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 ⒋固定句式: 焉……(为什么要……、何必……)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五、一词多义: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叙述、陈述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文体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言语粗鄙.:粗俗 辞停数日,辞.去:告别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以…为边邑不辞.劳苦:推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人微.言轻:轻微辍耕之.垄上:到 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之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是寡人之.过也:的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大全(1—6册全)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1—6册全) 第一册 通假字 《烛之武退秦师》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勾践灭吴》 7.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知,通“执”,掌管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勾践灭吴》(节选)教案

《勾践灭吴》(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 3.揣摩人物语言,体会其说话艺术。 4.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审视勾践等人物。 教学重点: .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 教学难点: .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等。 2.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审视勾践的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介绍《国语》及历史背景,讲析前三段。

一、导入新课: 老师摘录了蒲松龄是一幅有名的对联,希望与大家共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卧薪尝胆”这个成语与春秋时期哪位著名人物有关?对,越王勾践。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勾践灭吴》的主人公。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89页。 二、介绍《国语》: 师:《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请同学们看一下注释①:《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到周贞定王十六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约八国的史实,“国”就是指周王朝和七个诸侯国,“语”就是语言。这部书记载各国人物语言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所以称之为《国语》。《国语》的作者没有定论,相传与《左传》都是左丘明所作。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称《春秋外传》。 三、介绍历史背景: 在进入课文的学习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 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磨擦。公元前496年,越王允长去世,吴王阖闾趁着越王允常之子勾

《卧薪尝胆》阅读题的答案

《卧薪尝胆》阅读题的答案 篇一:卧薪尝胆阅读答案 卧薪尝胆阅读答案 自励,立志雪耻图强。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前都尝一尝苦胆。吴王阖闾打败楚国后,成了南方的霸主。越国是吴国的临国,它与吴国素来不和。公元前496年,越国国王勾践即位。为了征服越国,吴王发兵攻打越国。两国在槜李地方展开了一场大战,吴王阖闾满以为可以打赢,没想到打了个败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伤,再加上上了年纪,回到吴国,就咽了气。 吴王阖闾死后,儿子夫差即位。阖闾临死时对夫差说:“不要忘记报越国的仇。”夫差记住这个嘱咐,叫人经常提醒他。他经过宫门,手下的人就扯开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吗?” 卧薪尝胆 [2] 夫差流着眼泪说:“不,不敢忘。” 夫差为了报父仇,叫伍子胥和另一个奸臣伯嚭操练兵马,准备攻打越国。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于是被抓到吴国。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与喂马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越王心里虽然很不服气,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耻。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

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还问自己:“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他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作褥子。这就是后来人传诵的“卧薪尝胆”。 篇二:比较阅读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3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 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2)行拂乱其所为()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4)越王句践反国() 19.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一些词的翻译。(3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019年201X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勾践灭吴》原文翻译及考点-推荐word版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201X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勾践灭吴》原文翻 译及考点 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X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勾践灭吴》原文翻译及考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 方式的特点。以下《勾践灭吴》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 为主。 《勾践灭吴》原文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 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 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 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 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 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 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三 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 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 差与之成而去之。

必修一《勾践灭吴》阅读练习

阅读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吴王夫差《国语·吴语》 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践起师逆之。大夫种乃献谋曰:“夫吴之与越,唯天所授,王其无庸战。夫申胥、华登简服吴国之士于甲兵,而未尝有所挫也。夫一人善射,百夫决拾,胜未可成也。夫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不可以授命。王不如设戎,约辞行成,以喜其民,以广侈吴王之心。吾以卜之于天,天若弃吴,必许吾成而不吾足也,将必宽然有伯诸侯之心焉。既罢弊其民,而天夺之食,安受其烬,乃无有命矣。” 越王许诺,乃命诸稽郢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使下臣郢,不敢显然布币行礼,敢私告于下执事曰:昔者越国见祸,行罪于天王,天王亲趋玉趾,以心孤勾践,而又宥赦之。君王之于越也,繄起人死人而肉白骨也。孤不敢忘天灾,其敢忘君王之大赐乎?今勾践申祸无良,草鄙之人,敢忘天王之大德,而思边垂之小怨,以重得罪于下执事?勾践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颡于边。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越国固贡献之邑也。君王不以鞭棰使之,而辱军士使寇 令焉。勾践请盟:一介嫡女,执箕帚以姓于王宫;一介嫡男,奉槃以随诸御。春秋贡献,不解于王府。天王岂辱裁之?亦征诸侯之礼也。夫谚曰:‘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无成功。’今天王既封殖越国。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虽四方之诸侯,则何实以事吴?敢使下臣尽辞,唯天王秉利度义焉!” [注]①宥(y^u)赦:原谅,宽容,赦免 ②繄(y9)住,只是搰h*,据 ③槃(p2n y0):即盘,洗脸洗手用的器具 1.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以广侈吴王之心 ②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2.下列句子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同于现代汉语的一项是 [] A.不敢显然布币行礼 B.孤不敢忘天灾 C.越国因贡献之邑也 D.孤埋之而狐搰之,是以无成功 3.下列各句括号中为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以(之)喜其民,以(之)广侈吴王之心 B.(吴)将必宽然有伯诸侯之心焉 C.(越)既罢弊其民 D.(勾践)亲委重罪,顿颡于边 4.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不确切的一项是 [] A.既罢弊其民,而天夺之食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大全(高考必备)

百校联盟高考资源整理 高中语文全六册文言文知识点大全 按章节整理共99页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30.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40.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