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CRB与植物干细胞技术

CRB与植物干细胞技术

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

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 姓名:谢新发班级:大06数学1班学号:43号 摘要: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及作用显得日益广泛、深刻。伴随着信息科技革命的浪潮,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未来也展现出其不可限量的前景。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认识到,一个生命科学的新纪元即将开始,并将对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产生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将会极大地应用于国家的农业、工业和安全。应当说,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为我国提供了一次科技创新和社会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 关键词: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现状前景对策 一、当代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无论是科技界还是产业界,都基本认同这样一个重要判断:在新的世纪里,生命科学的新发现,生物技术的新突破,生物技术产业的新发展将极大地改变人类及其社会发展的进程。日益成熟的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以及正在加速发展的基因组学技术和蛋白质组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生物芯片技术、干细胞组织工程认知与神经科学等关键技术,正在推动生物技术产业成为新世纪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深刻地改变人类的医疗卫生、农业、人口和食品及生物安全状况。尽管世界各国对高科技领域范围的界定不完全相同,但几乎无一例外地将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放在重要位置。 进入21世纪后,生物技术产业显示出其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当今高技术产业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2002年美国在生物技术领域投入研究开发资金已高达157亿美元。日本政府2002年已明确提出生物技术立国战略,强调把“科研重点转向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欧盟已成立生物技术委员会。在软件领域成就斐然的印度,早在1995就提出“人类基因组——印度起点”研究计划,明确提出通过发展生物产业实现经济结构的多元化。这些都表明,世界上许多国家已把发展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及其产业作为赢得未来竞争的战略选择。 目前,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仍然集中在基因组科学、蛋白质科学、认知与神经科学等领域。继200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后,水稻、疟原虫、蚊子和老鼠的全部DNA序列测定也在2002年完成,这些研究成果都直接与粮食生产和人类健康有关。老鼠和河豚鱼基因序列的测定,将可能为人类提供关于脊椎动物进化的重要线索。特别是科学家们已经把目光投入到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 Genomics)和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这两个极富挑战性的领域,这将带来更多与人类自身发展密切相关联的重大研究成果。 生物技术方面的进展则更为迅速,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纳米生物技术等等,将大大加快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的研制,以及推进对重大疾病新疗法的研究进程。总体来看,生物技术目前仍主要应用于医药和农业,但在食品、环保、能源等行业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据统计,全球生物药品市场规模2000年为300亿美元,预计2010年将达到9000亿美元。在转基因技术方面,尽管人们对基因改造生物的讨论和疑虑仍然存在,但2007年全球23个国家种植了1.143亿公顷转基因农作物,比2006年增长12%。随着人类基因组图谱的破译,将有力地促进生物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到2020年,利用生物技术研制的新药可能将达到3000种左右。这将对提高人类的医疗水平和健康水平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值得强调的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正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技术融合趋势。特别是生物技术与其他高技术的融合,形成了生物芯片、生物光电、生物传感器等高技术领域,产生了生物技术群。比如,生物芯片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将在生物学和医学基础研究、食品、农业、环保等领域中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改变生命科学的研究方式,革新医学诊断和治疗。科技发展的这一突出现象以及由此带来的产业深层次变革,已经引起许多国家的高度关注。

植物干细胞1

摘要:植物干细胞位于茎尖分生组织区和根尖分生组织区,是植物胚后发育中新的器官产生的源泉。近几年,在干细胞及其周围组织区发现了一些与干细胞稳态维持有关的基因,这些 基因产物与外源性信号(如生长素)一起组成复杂的调控网络控制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表观遗传修饰作为控制基因表达的一种方式也对植物干细胞有重要的影响。该文介绍近几年植物干 细胞分化调控的最新进展。关键词:植物干细胞;基因调控;生长素;表观遗传中图分类号:Q74动物干细胞因其在疾病治疗、组织修复和动物克隆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一直是研究人员和公众关注的焦点[1],相比之下,植物干细胞研究却门庭冷落。由于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植物干细胞的概念也一直存在争议。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在植物的茎尖分生组织(shoot apical meristem,.. SAM)和根尖分生组织(rootapical meristem,.. RAM)中,存在一群特殊的细胞,它们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又能产生具有持续分裂能力的子细胞。这些特殊细胞是植物根、茎、叶和花等器官发生的源泉,因此被认为是植物干细胞[2,3]。与动物干细胞一样,植物干细胞的维持同样受到内源性信号和外源性信号的调控。 1. 植物干细胞的组织学特征 模式植物拟南芥的SAM 是一个半球状的穹型结构,由多个功能结构域组成[图1(A)]。干细胞位于分生组织的顶端中心区域,这个区域的细胞分裂不活跃。中心区域中干细胞分裂后产生两部分细胞,一部分仍然保留在中心区域的叫干细胞后裔(progeny ofstem cells),.. 保持多潜能性,始终留守在原来位置,继承干细胞的衣钵;分裂出来的另一部分叫子细胞(daughter cells),.. 随着干细胞的分裂逐渐脱离中心区域到分生组织周边区域(peripheral zone,PZ),.. 在周边它们快速分裂并进行分化,融入分生组织两侧的器官原基中[4]。由此可见,SAM是不断改变的动态结构,干细胞群的维持依赖于周围组织细胞提供的各种外源性和内源性信号分子。在拟南芥的根尖分生组织中心,也有一群分裂缓慢的细胞,称为静止中心(quiescent center,QC)[图1(B)]。在胚胎发生中,QC的建立不是来自胚体,而是来自胚柄最上部的细胞。QC 细胞通过不对称分裂产生子细胞,子细胞或者保留QC细胞功能,或者取代邻近细胞。实质上直接从QC 衍生出来的细胞就是干细胞,它们能够产生根部特定的组织类型。研究拟南芥根的发育表明,RAM 中干细胞的维持受位置信息的影响[5]。当QC被 切去后,邻近的细胞就发育成一个新的有功能的QC。QC释放信号分子以维持根尖干细胞局部微环境。 2. 植物干细胞调控的分子机制 2.1 WUS-CLV反馈调节环控制茎尖干细胞稳态1996 年Laux等[6]利用诱变技术发现,WUSCHEL(WUS)基因的编码产物是维持干细胞数量的内源性信号分子。WUS mRNA在干细胞组织中心区域表达,wus突变体花的数量明显减少且提前脱落,由此可见,在野生型植株中WUS 基因的功能是通过维持中心干细胞库以促进茎和花分生组织的活性。WUS 基因的异位表达诱导异位干细胞的形成,表明WUS表达区域必须受到严格的调控以维持干细胞的正确位置和数量。与WUS基因功能相反,CLAVATA(CLV)基因突变则产生过多的SAM细胞,形成膨大的分生组织,茎尖呈环型而不是尖型[7]。在突变植株的一生中,由于产生过多的干细胞,其结果是枝条粗大,产生较多的花分生组织。因此,从表型性状推测,在野生型植株中CLV的功能是限制分生区干细胞增殖。 研究表明,CLV表达区域位于WUS之上[8]。CLV3是干细胞分泌的小分子多肽,作为配体与CLV1-CLV2(在干细胞之下表达)组成的受体复合体相互作用。激活CLV 复合体启动下游信号事件,导致WUS 表达区域受到限制。在野生型拟南芥中,干细胞稳态受到正负信号的反馈调节。CLV3是一个负调控信号,控制WUS在分生组织中心很窄范围内表达。在CLV3 突变体中,WUS表达区域向两侧及向上扩展。转基因CLV3过表达的植株类似WUS 突变体,说明WUS基因的活性受到CLV信号通路的下行调节。WUS既是CLV负控信号的重要靶基因,又是促进干细胞数量的正调控基因。然而,诱导WUS 基因异位表达却能促进CLV3 基因转录,说明WUS 和CLV 组成了一个反馈调节环[4,8]。当干细胞后裔脱离干细胞区域,成为器官原基的一部分后, 干细胞数量减少引起CLV3信号水平降低。负控信号水平降低引起WUS表达区域扩展,通过这个正调控途径使干细胞数量增加。干细胞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反馈激活CLV3信号表达,限制WUS表达区域进一步扩大,保持干细胞数量的恒定。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00101) 一、培养目标 1. 热爱祖国,品德优良,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团队精神。 2. 培养博学多才,在本领域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的最新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在本领域中做出创新性成果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 3. 精通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如果第一外语不是英语,则第二外语必须选英语。 4. 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 实验胚胎学: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研究各类畸形发生的机制和相应的预防措施;本研究方向主要致力于常见神经管发育缺陷致病基因定位、克隆和功能分析的研究工作,并着重分析在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外信号;研究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调控机制的研究。 2. 生殖生物学:研究生殖细胞发生过程中的分子调控。胚胎干细胞的建系及定向诱导分化:建立小鼠胚胎干细胞系并研究使其定向分化为不同组织中不同细胞的诱导方法,为器官和组织移植及器官修复开辟新型供体途径。研究胚胎早期发生、分化和胚泡着床的机制并探讨抗早孕避孕方法。 3. 淋巴与肿瘤研究:利用形态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研究淋巴水肿的机理及治疗、淋巴细胞粘附与肿瘤转移的关系;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肿瘤发生、转移等过程的生物学意义及遗传学、表观遗传学机制、肿瘤生物靶标的筛选和鉴定、淋巴再生的机制、肿瘤治疗方案的优化等。 4. 神经再生、神经移植及神经系统疾病: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分子杂交、电生理及神经细胞培养后移植等方法探讨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过程中各种因素的作用机理。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发生机制研究。 5. 初级传入与痛觉调节机制:利用形态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动物行为学检测等手段研究炎症及其它相关疾病状态下初级传入神经与痛觉的调节机制。 6. 断层影像解剖学及临床应用研究:采用国人断层标本、CT、MRI、PET、SPECT

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目的应用超大剂量的放、化疗,以最大限度清除病人体内的肿瘤细胞或骨髓中的异常细 胞群以及抑制或摧毁宿主免疫系统(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而言),然后移植正常的造血干细胞,重建造血和免疫功能而使病人康复。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适应症有哪些 1、恶性血液病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2、造血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纤维化等。 非恶性血液病 1、先天性及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尤其存在危及生命的不可逆的骨髓衰竭或对免疫抑 制治疗无效的再障。 2、遗传性红细胞疾病, 3、遗传性免疫缺陷, 4、遗传性代谢性疾病。 NMDP推荐的恶性血液病URD-HSCT适应症和移植时机具体如下: 1、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 ①高危AML:继发性AML(如既往有MDS病史),治疗相关性白血病,诱导治疗失败; ②细胞遗传学高危患者CR1;③CR2或CR3。 2、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①高危ALL; ②细胞遗传学高危患者(如Ph染色体阳性, 11q23), ③初诊时高白(>30 C 50×109/L), ④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或睾丸白血病, ⑤初始诱导治疗4周未获CR, ⑥诱导治疗失败,⑦CR2或CR3。 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IPSS中危-1 (INT-1),中危-2(INT-2)或IPSS 高积分并包括以下任一条: ①骨髓原始细胞>5% ②除了细胞遗传学预后良好患者[包括5q- 获核型正常] ③>1系细胞减少。 4、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ML) ①伊马替尼治疗后3月无血液学或次要细胞遗传学反应, ②伊马替尼治疗后6到12月无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 ③疾病进展(加速期或急变期)。 5、淋巴瘤 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 (一)基本的技术方法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以正常造血干细胞替代病人的 病理干细胞。具体方法分以下几种情况: 1、对于恶性血液疾病的病人应先进行化(放)疗诱导治疗,使病情缓解,再给予超剂量化(放)疗,尽可能杀灭病人体内所有的肿瘤细胞并抑制其免疫功能,为植入干细胞留置空间,然后通过静脉输注将正常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给病人。 2、对于造血功能衰竭或异常以及先天遗传性疾病者可直接应用免疫抑制剂摧毁其体内原

干细胞研究发展历程.

1950:将骨髓细胞移植到遭受致死剂量辐射的动物,发现能够挽救生命,重建骨髓造血免疫系统 1960:真正认识和了解人和哺乳动物干细胞始于20世纪60年代 1961:Till 和Mc Culloch 提出多能干细胞概念 1967:多纳尔–托马斯完成第一例骨髓移植,后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1980:造血干细胞移植成为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手段 1981:Evans等首次成功建立小鼠胚胎干细胞系 1981: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细胞)的分离和培养首先在小鼠中获得成功 1988:美国科学家James Thomson分离出人类胚胎干细胞 1998:美国两个科研小组分别报告从胚胎和生殖脊成功建立人类胚胎干细胞系,使人类胚胎干细胞能在体外生长和增殖 同年,美国科学家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报告:小鼠肌肉组织的成体干细胞可以“横向分化为血液细胞”。此后,世界各国科学家相继证实,包括人类的成体干细胞具有可塑性,从而掀起了全球成体干细胞研究高潮。干细胞研究进展被《科学》杂志评选为该年度世界十大科学成就之首。人类ES (hES)细胞建系获得成功,由此推动了干细胞研究的兴起。 2000: 日本把以干细胞工程为核心技术的再生医疗列为“千年世纪工程”之一,当年投资108亿日元;同年,全世界有10622例造血干细胞移植。 成体干细胞移植使糖尿病大鼠恢复正常 神经干细胞能够进入脑组织并修复脑损伤 角膜干细胞有助于恢复视力 发现成人骨髓干细胞形成肝细胞 成人骨髓干细胞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转化为神经细胞 成人骨髓干细胞可以在体外大规模培养 证实成人骨髓干细胞可以形成多种类型组织

植物干细胞维持与分化的分子机理研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植物所简报 2007年第85期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007年11月27日 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植物干细胞维持与分化的分子机理研究”项目启动会召开 11月24日,由植物所承担的“十一五”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植物干细胞维持与分化的分子机理研究”项目启动会植物所召开。出席会议的领导和专家有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家洋院士,河北师范大学孙大业院士,中科院生物局副局长苏荣辉、生物医药处处长韩华等,来自植物研究所、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以及厦门大学的项目各课题组负责人也出席了会议。 植物所副所长种康研究员主持了启动会。马克平所长代表项目第一承担单位对到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对项目的实施表示衷心地祝贺。生物局苏荣辉副局长在随后的讲话中对该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希望科学家们努力工作,争取做出好成绩。接着,项目首席科学家胡玉欣研究员介绍了项目的研究目标、任务和参加单位的

情况,各课题负责人分别汇报了各自的研究进展及计划及进度安排。李家洋副院长在听取汇报后发表讲话,对该项目的研究内容和目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对本项目的顺利实施寄予了厚望,他鼓励大家切实地加强交流,在创新性成果上多下功夫,不要仅局限在发表文章上。 下午,与会人员围绕研究方向的凝聚和具体研究方案的实施展开了认真协商与讨论,并就项目的研究内容、分工协作及定期交流机制等方面充分发表了意见。与会专家就如何紧密围绕科学问题、如何实现各课题协作攻关等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生物局韩华处长对项目的管理、执行以及如何加强与动物干细胞研究领域科学家的交流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会议决定建立相关研究小组,实行定期碰头制度,做到明确方向、共享资源,并通过项目的实施,力争使我国的植物干细胞的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2006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了蛋白质研究、量子调控研究、纳米研究、发育与生殖研究四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为落实《规划纲要》的部署,2006-2007年,科技部已批准82个重大项目立项,其中“发育与生殖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1项,“植物干细胞维持和分化的分子机理研究”是其中之一,项目首席科学家为植物所胡玉欣研究员,该项目于2007年批准,前两年的经费为1187万元,计划于2011年8月结题。 (信号中心供稿)

2.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质量控制指标(2017版)

附件2 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临床应用 质量控制指标 (2017年版) 一、造血干细胞移植适应证符合率 定义:造血干细胞移植术适应证选择正确得例数占同期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总例数得比例。 计算公式: =×100% 意义:体现医疗机构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时,严格掌握适应证得程度,就是反映医疗机构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医疗质量得重要过程性指标之一。 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植入率 定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100天内,实现造血重建(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0、5×109/L与血小板>20×109/L)得患者例次数占同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总例次数得比例。 计算公式:

=×100%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水平得重要指标之一。 三、重度(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 定义: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就是指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100天内,由于移植物抗宿主反应而引起得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疹、腹泻与黄疸,就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得主要并发症与主要死亡原因。重度(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就是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发生重度(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例次数占同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总例次数得比例。 计算公式: =×100% 意义:体现医疗机构对不同移植方式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aGVHD预防水平,就是反映医疗机构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医疗质量得重要过程性指标之一。 四、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

定义: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就是指造血干细胞移植术100天后,由于移植物抗宿主反应而引起得慢性免疫性疾病。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就是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例次数占同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总例次数得比例。 计算公式: =×100% 意义:体现医疗机构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cGVHD预防水平,就是反映医疗机构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医疗质量得重要过程性指标之一。 五、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死亡率 定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100天内非复发死亡患者数占同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总数得比例。 计算公式: =×100% 意义:体现医疗机构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得综合管理水平,就是反映医疗机构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医疗质量

发育生物学论文-干细胞和发育生物学

干细胞与发育生物学 莫肇勇2009574201 09生本2班 摘要:发育生物学是研究有机体从胚胎发生、生长发育至衰老死亡的生命过程所发生的变化和规律的科学,它是传统胚胎学的深入和发展。它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生殖细胞的产生以及受精机理,受精卵的分裂、分化, 组织和器官发生、生长以及机体的衰老等, 在这些生命现象中, 基因调控是其最基本的机制。干细胞的决定、分化、机体细胞的衰老、凋亡和细胞间的信号传导是其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关键字:发育生物学;干细胞;发展;基因 我理解的生命科学,是破译密码的过程。就像计算机被输入程序一样,我们每个人的机体都被编好了程序,每一分每一秒所发生的事情都是按照程序进行的,甚至可以精确到我们无法识别的程度。生命科学的目的,就是要解开生命背后的密码。虽然说生命科学不同于其他很多理论性的基础学科,但他们都是相互紧密联系,也可以说生命科学是用数学、化学和物理的语言来还原生命活动的本质。 生物学没有真正的公理,随着技术一天天的更新,理论一次次的被推翻,新理论不断建立。正因为如此,一张纸、一本书和一支笔对于生物学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纸上完全推到成立的结论,在实验上很有可能不能实现。相反的,也许我只是个新手,可是如果用事实证明了我自己的假说,我也可以取得很大的发现。 另一方面,当今生物学的研究对技术有非常高的要求,可以说,技术的发展决定了生命科学前进的速度。发育生物学的迅速兴起和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应用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同时,学科的交叉也为生命科学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干细胞生物学与发育生物学。 可以肯定地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相关学科的结合,未来的生命科学将会飞速发展,生命的奥秘将一个个被解开。 下面我就具体谈谈这次的主题:干细胞与发育生物学。 发育生物学(developmental biology)是应用现代生物学的技术研究生物发育机制的科学。它主要研究多细胞生物的发生、受精、胚胎发育、生长到衰老和死亡,即生物个体发育(ontogent)中生命现象发展的机制。同时,也研究生物种群系统发生(systematics development)的机制。发育生物学不同于传统的胚胎学(embryology),而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及生物化学等其他生命学科的发展和与胚胎学的相互渗透,才逐渐发展和形成的一门新兴的生命科学。 一、细胞理论对发育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影响 关于生殖细胞的特性和重要意义是随着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人们才逐渐认识到的。1839年德国著名植物学家Schleiden和生理学家Schwann指出,所有生物有机体都由细胞构成,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通过细胞的有丝分裂产生其他细胞。因此,发育也必然是逐渐变化的过程。在胚胎发育中,通过受精卵的分裂产生许多新细胞,同时产生新的细胞类型。到19世纪40年代,对于卵子的特性开始有所认识,认识到卵子也是一个细胞,是一个特殊的细胞。Weismann进一

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解放军医学院 《血液系统》 论文题目: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学员姓名: 学号: 研究专业: 2016年月日

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何艳 ZS15078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造血干细胞是最早发现,研究最多和最先用于治疗疾病的成体干细胞。血干细胞移植是从6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医疗技术,由于最初是通过抽取供体骨髓而获得造血干细胞,所以又称为骨髓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通过大剂量放化疗预处理,清除受者体内的肿瘤或异常细胞,再将自体或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给受者,使受者重建正常造血及免疫系统。目前广泛应用于恶性血液病、非恶性难治性血液病、遗传性疾病和某些实体瘤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主要包括骨髓移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脐血干细胞移植。由于骨髓为造血器官,早期进行的均为骨髓移植。近10年来,由于科学的进步,人们已可通过一些药物将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中,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分取造血干细胞,称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一般来说,人体有三个部位生产和存储造血干细胞,大部分在骨髓里,所以叫骨髓造血干细胞。还有一部分在外周血液中,也就是在血管里面有少量的造血干细胞。第三就是在脐带里有大量丰富的造血干细胞。一般根据患者的疾病种类、疾病状态及预后、HLA配型结果及供者年龄等因素综合考虑来选择造血干细胞移植方式。目前异

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绝大多数为配型相同的同胞间、半相合父母与子女间、不全相合同胞间的移植,而随着全世界及我国骨髓库的增加,非血缘供者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不同移植类型各自优劣不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优点在于不受供者的限制,移植后不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不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严重并发症较少,费用较低,缺点是复发率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疾病,植入的供者细胞有持久的抗肿瘤作用,复发率低,但严重并发症多,费用相对较高。近年来,全球每年的骨髓移植病例已超过1万例。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已进入有序健康深入发展的状态,21世纪中国将成为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需求大。 骨髓移植技术使众多白细胞患者得到救治,使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提高到50%-70%。为发展此项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的美国医学家托马斯因而获得了1990年度的诺贝尔医学奖。1976年托马斯报道100例晚期白血病病人经HLA相合同胞的骨髓移植后,13例奇迹般长期生存。从此全世界应用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及其他严重血液病,严重血液功能缺陷病,急性放射病,部分恶性肿瘤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功,开创临床治疗白血病及恶性肿瘤的新纪元。目前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数一直占我国的半数以上,长期存活率已达75%,居国际先进水平以达到75%以上。 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治疗多种血液病、实体瘤、免疫缺陷病和重度急性放射病,这已被很多人所熟悉。然而科学家们在对造血干细胞的研究中还取得了许多新进展并发现许多新功能,研究结果表明造

1001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简介

1001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简介 一、学科概况 基础医学从宏观到微观层次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揭示人体与外界因素的相互作用,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为疾病防治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它起源于中世纪开启的人体解剖学。在观察研究正常人体与患病机体的形态学变化的基础上,解剖学成为疾病特征描述、机理研究和外科治疗的主要知识与技术基础。17世纪后,一方面借助新生的生物显微技术和早期细胞生物学理论,产生了在微观形态学水平上研究人体与疾病的组织学、胚胎学和细胞学理论与方法;另一方面在人体机能定量测定技术和机体化学组成与化学规律描述的基础上,发展了健康和疾病状况下的人体生理机能学和医学生物化学研究;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致病生物、微生物及免疫现象的发现,以及对人类遗传因素及其致病意义与规律的认识,形成了由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人体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医学免疫学、药理学、医学遗传学等为主干构成的基础医学学科基本框架,整体上构成人体疾病治疗与健康维护的科学基础,同时也成为医学人才培养必备的知识基础。 20世纪中,随着DNA双螺旋结构、遗传密码子等重大发现的产生,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科学解释更多地建立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基础医学中人体形态学、人体生理机能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等各学科领域的研究逐步深入到分子水平。正常机体功能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基础,成为上世纪后半叶连接各基础医学研究方向最重要的纽带,开启了医学各基础领域的交叉融合,使基础医学学科发展呈现出的整体性,也使学科人才培养在各研究方向之间显示出的共通性。 21世纪以来,基础医学的学术内涵正经历着又一次飞跃。首先,

干细胞生物特性及其应用

子抗体相关性研究[J ]1中国男科学杂志,2006,20(2):57~591 [7] Berger RE 1Eti ol ogy manifestati ons ang therapy of therapy of acute ep i 2 didy m itis:Pr os pective study of 50cases [J ]1J U r ol ogy,1979,750:754~7611 [8] Hales RB ,D ie mer T,Hales KH 1Role of cyt okine in tesicular functi on [J ]1Endocrine,1999,10(1):201~2071 [9] 朱应武,卢芳国,伍参荣等1解脲脲原体感染对精子质量的影响 [J ]1实用预防医学,2003,12(10):931~9331 [10]史海军,常永超1支原体感染与男性不育症患者精液质量状况分 析[J ]1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5,19(6):358~3591 [11]Nunez CR,Caballer o P,Redondo C,et al 1U reap las ma U realyticum re 2 duces motility and induces me mbrane alterati ons in human s per mat o 2z oa [J ]1Hum Rep r od,1998,13(10):2756~27611 [12]林成楚,许恩赐,汪志伟等1解脲脲原体感染与精子凋亡的关系 [J ]1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5,21(4):3661 [13]ZiniA,FischerMA,Sharir S,et al 1Prevalence of abnor mal s per m P NA denaturati on in fertile and infertile men [J ]1U r ol ogy,2002,60(6):1069~72 [14]徐 晨1解脲支原体引起男性不育的机理研究I 1精子形态学观 察[J ]1男性学杂志,1992,6(2):661 [15]徐 晨,王一飞1支原体与男性不育的研究进展[J ]1男性学杂 志,1992,6(1):541 [16]石建莉,鲁梅格,王一飞1溶脲脲原体与人精子膜蛋白交叉反应 性抗原的研究[J ]1生殖与避孕,2003,23(3):153~1571 [17]Desil Va 1Patticja A Q 1Localizati on of endogenous activity of phos pho 2 li pases A and C in ureap las ma urealyticum [J ]1Jchn M icr obi ol,1991,29:14981 [18]胡 涛,王海燕,高美华1沙眼衣原体、溶脲脲原体感染致精浆 T NF 2a,Il 26升高在男女不育发病中的意义[J ]1生殖与避孕,1999,19(2):80~841 [19]王光荣,周曾娣,郭争鸣1精子凋亡与男性不育关系的初探[J ]1 中华男科学,2002,8(1):25~271 [20]Dousset B,Hussenet F 1Cyt olines in the human se men 1A ne w ap 2 p r oach t o male fertility [J ]1Presse Med,1997,26(1):24~291[21]Forrest VJ,Kang YH,Mcclain DE,et al .Oxidative stress 2induced ap 2 op t osis p revented by Tr ol ox [J ]1Free Radic B i olMed,1994,16(6):675~6841 [22]Halli w ell B,Gutteridge Jm,Role of free radicals and cataiytic metal 2 li ons in human disease:an overvie w methods [J ]1Enzy mol ogy,1990,186(1):1~31 [23]杨 欣,王 琦1溶脲脲原体感染与精液不液化症的相关性研究 [J ]1中国男科学杂志,1998,12(4):222~2241 [24]逯 越,陈国卫1解脲脲原体感染对附睾上皮分泌功能影响的研 究[J ]1解剖学研究,2003,25(4):277~2781 [25]马春杰,唐立新,蒋 敏1供精者解脲脲原体感染与精液参数的 相关性研究[J ]1广东医学,2006,27(1):59~611 [26]W ang Y,L iang CL,W u JQ,et al 1Do U reap las ma urealyticum infec 2 ti ons in the genital tract affect se men quality [J ].A sian J Andr ol,2006,8(5):562~568. [27]ReichartM,Levi B ,Kahane I,et al 1Dual energy metabotis m 2depend 2 ent effect of ureap las ma urealyticum infecti on on s per m activity [J ]1J Andr ol,2001,22(3):404~4121 (收稿日期:2008210206) 作者简介:余文静,泸州医学院2006级研究生 △ 通讯作者:李著华(指导老师) 干细胞生物特性及其应用 余文静  综述,李著华△  审校(泸州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四川泸州646000) 【摘要】 近年来人们对干细胞的认识逐渐增加,当知道干细胞具有独特的分化潜能,能治愈组织难以自愈的创伤,能治疗临床上难以治愈的疾病,甚至可以使人返老还童,让青春永驻时,人们便开始企盼着干细胞时代的到来。本文就干细胞近年来在其生物学特性及应用方面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 干细胞;生物特性;应用 【中图分类号】 R 39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7193(2009)0120094203 近年来人们对干细胞的认识逐渐增加,当知道干细胞具有独特的分化潜能,能治愈组织难以自愈的创伤,能治疗临床上难以治愈的疾病,甚至可以使人返老还童,让青春永驻时,人们便开始企盼着于细胞时代的到来。本文就干细胞近年来在其生物学特性及应用方面进展做一综述。 1 干细胞的概念 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和多分化潜能的早期未 分化细胞,医学界称之为“万用细胞”。按照干细胞的分化潜能,分化层次及其所具有的功能,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胚胎干细胞、组织干细胞和专能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又称全能干细胞,是从哺乳动物包括人的早期胚胎分离培养出来的。其分化潜能大、增殖能力强,既是胚胎发育的基础,又是机体各种细胞最早的祖先,由它可形成完整的生物个体,如早期的卵裂球细胞、胚泡中的内细胞群中的细胞、早期生殖嵴的胚芽细胞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受精卵也可视为特殊的全能干细胞。胚胎干 ? 49?

肿瘤干细胞研究回顾

肿瘤干细胞研究回顾 发表时间:2015-06-29T13:44:10.813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5期供稿作者:杨鸣1 邓明明1 霞晓燕2 [导读] 肿瘤干细胞理论提出较早,白血病干细胞是最早分离出的CSC。 杨鸣1 邓明明1 霞晓燕2 1.泸州医学院 646000; 2.绵阳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四川绵阳 【中图分类号】R3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5-426-01 现代医学的发展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许多诊治各类恶性肿瘤的的手段,但是肺癌、肝癌、胃癌及乳腺癌等肿瘤仍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死亡率极高的常见疾病,至今人们都是“谈癌色变”。目前我国医疗水平仍较低,各地区医疗资源不均衡、全民健康体检未实现普及,加之人民群众健康意识薄弱,许多分恶性肿瘤患者在明确诊断时实际上处于疾病的中晚期,即使进行外科手术,术后再结合放疗、化疗,患者的愈后均不佳,远期疗效仍极差,我们在临床上常常发现很多实施了外科手术的病人术后出现癌肿复发或远处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较低。由此看来如何能能够让恶性肿瘤患者能够得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其生存质量,一方面需要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定期进行全民健康体检,开展健康教育知识宣传,提高人民健康知识水平,让人们在出现恶性肿瘤早期报警症状就到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诊治,另一方面需要医学工作者通过不断的探索研究发现各类肿瘤发生、发展的原因。近20年来肿瘤干细胞学说已经得到医学界普遍的公认,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揭示了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的主要原因是各种肿瘤组织中均存在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CSC ),这类存在于肿瘤组织中的少量细胞亚群具有无限自我更新和高度增殖能力以及多种分化潜能,能产生不同表型的肿瘤细胞,使肿瘤在体内不断扩大或转移形成新的肿瘤[1-2],且对放化疗具有较强的耐受性。目前医学研究者先后从乳腺癌、脑胶质瘤、前列腺癌、肺癌、黑色素瘤、肝癌、卵巢癌、胰腺癌和结肠癌等肿瘤中成功分离出了肿瘤干细胞。医学界曾经一度认为肿瘤生长是所有肿瘤细胞增殖的结果,但肿瘤干细胞学说的提出,已经颠覆了医学界对肿瘤发生发展的认识,肿瘤干细胞学说如人体干细胞技术一样成为当今国内外医学界研究的热点。 1肿瘤干细胞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肿瘤干细胞理论提出较早,白血病干细胞是最早分离出的CSC, 20世纪70年代Hamburger等学者首先提出了CSC的概念,因其在研究发现白血病患者的大量的肿瘤细胞中仅有极少量的肿瘤细胞能够在体内进一步增殖,异体移植后可形成肿瘤细胞集落[3]。20世纪80年代单克隆抗体和流式细胞术广泛应用后证实了该理论,1994年Dick等首次把分离获得的人急性髓白血病肿瘤干细胞(CD34+CD38-细胞)移植入非肥胖糖尿病/重度联合免疫缺陷(NOD/SCID)小鼠体内,发现小鼠体内形成了白血病移植瘤细胞群,从而证明了CSC的客观存在[4]。此后医学研究者提出了实体肿瘤干细胞存在的可能性,并于2003年从人原发性乳腺癌和乳腺癌转移性胸水中分离出CD44+CD24-/low乳腺干细胞,证明实体肿瘤中存在CSC,医学研究者先后从脑胶质瘤、前列腺癌、肺癌、黑色素瘤、肝癌、卵巢癌、胰腺癌和结肠癌等肿瘤中分离出CSC。 2 肿瘤干细胞的分选鉴定 正确认识CSC的生物学特性和从肿瘤组织中分选鉴定CSCs对研究肿瘤形成生物学机制、临床预防及肿瘤的诊治意义重大。因为CSC 不具备任何特异的形态学特征,故目前能够鉴定肿瘤干细胞的金标准为连续传代培养并在动物模型上进行体内成瘤性试验,将分离的各细胞亚群按不同细胞浓度梯度接种于NOD/SCID小鼠,看分选得到的CSC在移植动物体内形成新的肿瘤能力。但这种方法仅仅适用于科研。目前常用的CSC的分选方法有体外培养分选、免疫学分选以及功能学分选等,最为常用的是免疫学分选法。免疫学分选法根据分选仪器的不同可分为流式分选技术和免疫磁珠分选技术,根据分选原理不同又可分为细胞表面标志分选法和侧群(side population,SP)细胞分选法。目前常用的荧光活化细胞分选(fluorescence activated cell sorting, FACS),磁性活化细胞分选(magnetic activated cell sorting, MACS)均需依赖肿瘤干细胞表面标志分子的识别。 3 肿瘤干细胞的调控机制 国内学者认为CSC的调控与异常信号通路、小分RNA、肿瘤微环境密切相关。目前发现的CSC异常的信号通路主要有Wnt、Notch、EGFR和CDC2等。维持正常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重要信号通路中关键基因发生突变导致通路紊乱或过度激活,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微小RNA在肿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人类约30%基因受微小RNA的调控,它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部分微小RNA为抑癌基因,大部分具有癌基因的功能。CSC处于的微环境由成纤维细胞、细胞因子、脂肪细胞、内皮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组成,微环境在肿瘤发生、发展和维持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研究发现只有0.02%的肿瘤转移细胞可以形成明显转移病灶,这些在转移处微环境中维持自我生长并大量增殖的细胞正是CSC。 4 肿瘤干细胞的临床应用 CSC是所有恶性肿瘤复发和转移的最重要因素,彻底清除CSC是治愈肿瘤的重要前提。 与干细胞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帕金森病、骨关节退行性病变、失代偿期肝硬化及糖尿病足等疾病不同,CSC 的临床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发现肿瘤的发生、进展及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CSC在其起着重要作用。CSC的成功分离已经证明了CRC肿瘤干细胞的存在,找到了CRC的发病根源,它与肿瘤的抗药性的产生以及治疗后的复发关系密切,同时研究也是影响CRC转移的重要因素。利用抑制异常信号通路是一种可行方法,法针对CSC的调控机制,发明生产特异性靶向治疗药物,使用抑制药物选择性靶向阻断Wnt、Notch、Hedgehog异常信号通路,从而提高各系统恶性肿瘤的治愈率。因为研究表明CSC需要特殊的微环境才能被激活后开始自我更新和增殖继而发生转移,故阻断转移微环境和肿瘤干细胞的联系,破坏肿瘤转移的条件也是今后CSC应用于临床需要研究的重点。目前分选和鉴定肿瘤干细胞主要依靠具特异性肿瘤干细胞标志物胞,如何找到各类肿瘤特异性CSC标志物,从而早期诊断和治疗肿瘤,使临床医生能够在结直肠癌瘤体形成之前,即可作出准确的诊断,并结合外科治疗手段同时针对CSC及其分化细胞进行靶向药物治疗,实现靶向治疗杀伤CSC而不损伤人体正常组织细胞,避免传统化疗和放疗对人体较大的毒副作用,减少肿瘤的复发、耐药和转移,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肿瘤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才能早日改变目前各类恶性肿瘤患者预后不佳、术后易复发以及出现远处转移等现状。 参考文献: [1] ReyaT,Morrison sJ,ClarkeMF,et a1. Stem cells,cancer,and cancer stem cells[ J].Nature,2001,414:105. [2] Tu SM, Lin SH, Logothetis CJ. Stem—cell origin of metastasis and heterogeneityin solid tumours. Lancet Oncol,2002,

干细胞技术

干细胞技术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根据干细胞所处的发育阶段分为胚胎干细胞(ES细胞)和成体干细胞。根据干细胞的发育潜能分为三类: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和单能干细胞(专能干细胞)。干细胞是一种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和人体的潜在功能,医学界称为“万用细胞”。 以上我介绍了干细胞的定义,下面我们说一下干细胞如何获取吧。其中的最原始的胚胎干细胞可以从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胚胎干细胞是属于全能干细胞,全能干细胞是能够发育成为各种组织器官的完整个体潜能的细胞,因此全能干细胞的用途特别大,在这里就不一样列举了。而多能干细胞以及单能干细胞可以从人体内直接获得,也可以用全能干细胞分化形成。多能干细胞能够分化成的细胞类型没有全能干细胞那么多,单能干细胞只能分化成一种或者一类细胞,类型有限。 最近看到了这么一条信息:1997年Glukman等发表了从1988-1996年由45个移植单位完成的143例脐带血移植报道,认为特别是对有血缘关系的捐赠者和接受者来说,脐带血是一种能够用于小儿血液病和一些成人患者,可行的造血干细胞为源。Wagner和Kurtzberg报道了截至1997年3月,超过450例血缘或非血缘脐血移植的初步临床结果,证明脐血移植后,高风险的急性GVHD发生率低,并与供体类型无关。1998年Rubinstein等报道了562例异基

因脐带血移植患者的术后情况,充分肯定了脐带血在临床应用上的价值。同年,第一例自体脐血干细胞移植,成功治疗了成神经细胞瘤。2000年10佣工世界上第一例通过脐带血扩增进行成人脐带血移植。迄今为止,国际上完成的脐带血干细胞移植已超过8000例。脐带血干细胞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丰富的细胞来源及广泛的移植适应证,随着对其生物学和免疫学特性的了解以及多种脐带血干细胞分离纯化、培养扩增方法的建立,临床上已将脐带血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脐带血干细胞移植弥补了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在临床治疗中的不足,已成为干细胞治疗的重要资源。 脐血也称胎盘/脐带血,是胎儿脐带及胎盘近胎儿一侧血管内的血液,脐血长期以来都被认为是废物而被丢弃。1974年,Kundtzon首次发现人类脐带血中含有大量的造血干细胞/祖细胞,并且富含与骨髓间质干细胞相同的多向分化潜能干细胞。1988年,法国Gluckman等在巴黎圣路易斯医院,第一次成功的以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合的同胞脐带血移植治愈了范可尼贫血患儿,揭开了脐带血干细胞移植的序幕。自此以后,脐带血治疗多种疾病的临床研究蓬勃展开,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由此可见干细胞技术的作用。在这个技术里,由于脐带血里含有大量的造血干细胞,科学家们发现后就想利用这个现象来解决一些医学疾病,例如有些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不足,就可以从本没有用的脐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