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税收学原理复习归纳

税收学原理复习归纳

1 、税收法定主义:是指税收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必须由法律加以规定,没有法律依据,任何主体都不得征税或减免税收。

2 、税收产生的原因一是国家的产生和存在;二是私有财产制度的存在和发展;三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的需要;四是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

3、税收产生的四个阶段

① 自由贡献时期。在奴隶时期,国家的赋税主要来自诸侯、藩属自由贡献的物品和劳力。从税收的法制观点看,这种以国家征税权和纳贡者自由纳贡相结合的方式所取得的税收,只是一种没有统一标准的自愿捐赠,还不是严格意义的税收,只是税收的雏形阶段。

②请求援助时期。随着国家的发展、君权的扩大,财政开支和王室费用都随之增加。单靠自由纳贡已难以维持,于是封建君主设法增加新税。特别是遇有战争等特别需要,封建君主更需要开征临时税以应急需。当时,由于领地经济仍处主导也位,王权有一定的限制,课征新税或开征临时税,需要得到由封建贵族、教士及上层市民组成的民会组织的承诺。

③ 专制课征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封建国家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和常备军制度。君权扩张和政费膨胀,使得国君不得不实行专制课征。一方面笼络贵族和教士,尊重其免税特权,以减少统治阶级内部的阻力;另一方面则废除往日的民会承诺制度,不受约束地任意增加税收。税收的专制色彩日益增强。

④ 立宪协赞时期。取消专制君主的课税特权曾是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废除封建专制制度和教会的神权统治,实行资产民主制和选举制。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不论是采取君主立宪制,还是采取议会共和制,一般都要制定宪法和法律,实行法治,国家征收任何税收,都必须经过立法程序,依据法律手续,经过由选举产生的议会制定。君主、国家元首或行政首脑不得擅自决定征税,人人都有纳税义务,税收的普遍原则得到广泛的承认,公众有了必须依照法定标准评定课征的观念。

4.税收的基本概念

税收的定义: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1)税收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现代社会政府征税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3)政府征税依托的是公共权力并借助法律形式来进行

5.税收的职能

(1)财政收入职能。

(2)实现社会公平职能。

(3)调节经济运行职能,宏观上保持经济稳定,微观上促进资源的配置

6.亚当斯密的税收四原则

⑤ 平等原则:指国民应按其在国家保护下所获收入的多少来确定纳税的数额。“一国国民,都必须在可能范围内,按照各自能力的比例,即按照各自在国家保护下享得的收入的比例,缴纳国赋,维持政府”。点评:斯密的税收公平思想倾向于受益原则,但倾向于按收入而不是按财产来确定税收。

⑥ 确定原则:国民应纳税额及缴纳方式(时间、地点、手续等),都应清楚明确,不要轻易变动。“各国民应当完纳的赋税,必须是明确的,不得随意变更。完纳的日期、完纳的方法、完纳的数额,都应当让一切纳税者及其他人了解得十分清楚明白”。

⑦ 便利原则:指政府征税的时间、地点、方法等应尽量从简,让纳税人感到便利。“各种赋税完纳的日期及完纳的方法,须予纳税者以最大便利”。

⑧ 最少征收费用原则:指税务部门征税时所消耗的费用应减少到最低程度,使国家的收入额与纳税人所缴纳的数额之间的差额最小。“一切赋税的征收,须设法使人民所付出的,尽可能等于国家所得的收入”。

亚当斯密的税收四原则反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经济自由发展,作为“守夜人”的政府不干预或尽可能少干预经济的客观要求。

7.瓦格纳的“四端九项”税收原则:

(一)财政政策原则(财政收入原则):

① 收入充分原则——税收收入应能充分满足国家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需要。

②收入弹性原则——即税收收入要有弹性,要能够随国家经济的发展而增长,并随财政支出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国民经济原则 :

① 慎选税源原则——税源的选择应有助于保护资本,不应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主张以国民所得为税源,而不能以资本所得和财产所得为税源。

② 慎选税种原则——税种的选择应考虑税负转嫁问题,尽量选择难于转嫁或转嫁方向明确的税种。即税种最好选择不易转嫁的所得税,使税收负担归于应该负担税收的人。

(三)社会正义原则 :

①普遍原则——税负应遍及每一个社会成员,人人有纳税义务。(对一切有收入的国民,都要普遍征税。)

②平等原则——应根据纳税能力的大小征税,通过累进税、免税等措施,达到社会正义目标

(四)税务行政原则 :

① 确实原则——税收法令确定无疑,且不得任意变更,并明确告知纳税人。(纳税的时间、方式和数量等应预先规定清楚)

② 便利原则——征税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尽量简便,应从方便纳税人的角度出发

③ 省费原则——即征收管理的费用应力求节省

8、税收的财政原则

① 充裕原则:是指税收应当能够为政府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

充裕原则实践要求:

➢通过税收获得的财政收入应当能够充分满足一定时期财政支出的需要。

➢政府要选择税基宽广、税源充沛、收入确实的税种作为主体税种。

➢税率应适当,过高的税率有时非但不能增加税收收入,反而有可能减少税收收入。

➢严格税收征管,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税收减免。

➢充分原则并不意味着税收收入越多越好,应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标准,从国民经济整体运行的角度来评判税收收入的规模。

②弹性原则:是指税收收入应当能够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而增长,以满足长期的公私产品组合效率的要求。

税收弹性系数:税收收入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比率。 E = T / T

T Y / Y

➢税收弹性系数的大小,具体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税收收入对经济变化的灵敏程度:当 ET>1 时,表明税收富有弹性,不仅税收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

当 ET=1 时,表明税收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

当 0<ET<l 时,表明税收收入增长速度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

当 ET=0 时,表明税收收入对经济增长没有反应

➢优良的税制应当使税收收入富有弹性,以便无需通过经常调整税基、变动税率或者开征新的税种,就可以使得财政收入能与国民收入同步或更快地增长,从而保证不断增长的财政支出需要。

9.税收的公平原则。政府征税要使不同纳税人承受的税收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个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泡保持平衡。

①受益原则:指根据纳税人从政府提供的服务中享受利益的多少而相应地纳税。

①受益原则的分类

➢一般受益原则:每个纳税人缴纳的税收应当与他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相一致。

➢特定受益原则:要求对政府服务的特定使用者课征税收或收取费用。

➢间接替代征收原则:直接衡量纳税人从某种公共产品和服务中得到多少利益存在技术上的困难,所以在许多场合下,以间接替代的方式来实现受益原则。如,征收汽油税、汽车税作为对公路使用的间接替代征收。

② 受益原则在实践中的局限性:

➢受益原则在现实中的应用,受到公共产品和服务所固有的共同消费性的限制。

➢受益原则无法解释政府的转移性支出。

➢税收负担按受益原则进行分配在总体上是行不通的,按受益原则征税只能解决税收公平的部分问题,而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②支付能力原则原则之客观说三种税基(收入、财产、消费支出)各自的利弊

① 收入之利:收入体现了一定时期内纳税人对经济资源的支配权,它决定了纳税人在特定时期内增添财富或增加消费能力,所以收入通常被认为是衡量纳税人支付能力的最好标准。

收入之弊:第一,纳税人的收入一般是以货币收入来计算的,而许多纳税人除了货币收入外,还有一些实物收入。实物收入的取得,也意味着纳税人实际支付能力的提升。对实物收入不征税,显然是不公平的。然而在具体的征税活动中,又缺乏一个度量不同形式实物收入的客观标准;第二,纳税人取得收入的渠道有多种,既有勤劳所得,也有不劳而获的意外所得或其他所得,如若对不同来源渠道的收入不加区别来征税,也有失公平;第三,纳税人支付能力的确定,还收其他一些情况的影响,如对个人收入征税,一个单身汉的支付能力与一个有着同等收入但需要抚养子女的人的支付能力明显是有差别的。

② 财产之利:财产代表着纳税人一种独立的支付能力。一方面,纳税人可以利用既有的财产来获得收入;另一方面,纳税人通过遗产的继承或财产的获赠而增加的财富拥有量,同样可以增加其支付能力。

财产之弊:第一,数额相等的财产未必会给纳税人带来相同的收益,如果仅按财产的数量来征税,显然是不公平的;第二,拥有财产的纳税人各自的情况也不同,有的纳税人在拥有财产的同时还有负债,有的纳税人却没有负债,有的纳税人拥有财产中不动产多占的份额大,有的纳税人却是动产所占的份额大,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度量财产;第三,现实生活中财产的种类繁多,难以准确查实评估,这也限制了以财产作为标准进行税收负担公平分配的广泛应用。

③ 消费支出之利:以消费支出作为衡量纳税人支付能力的标准来征税,不会使纳税人在当前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选择产生扭曲,也有利于储蓄和经济增长。

消费支出之弊:第一,由于不同纳税人的消费倾向是各不相同的,假如都以消费支出来确定支付能力的话,也会产生不公平,因为部分高收入者总会因为某种原因而不消费或消费不多;第二,在消费支出标准下,只有在纳税人进行消费后,政府才能征税,如果纳税人不消费或者延迟消费,这就有可能使得政府难以及时筹集到足额的税收收入。

10.税收超额负担或税收额外损失,指的是政府征税导致纳税人的福利损失大于政府所取得的税收收入的部分,具体可以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净损失来衡量。

11、一种税之所以会产生超额负担,根本原因就在于替代效应。

12、税收超额负担图解

在上图中,横轴表示商品的数量,纵轴表示商品的价格,产品的需求曲线 D 和供给曲线 S 相交于点 A,决定了政府征税前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 P0 和 Q0,税前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分别为 P0AP 和 P0AO。现假定政府对生产者征收税率为 t 的从价税,产品的供给曲线就会由原来的 S 向左上方移动至 S',它与供给曲线 D 相交决定了税后供求均衡点为 B,新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 (1+t)P0 和 Q1 。政府征税使得消费者剩余由 P0AP 变为(1+t)P0BP,消费者剩余减少了(1+t)P0BAP0,其中(1+t)P0BCP0 为政府税收收入, CBA 为消费者剩余的净损失。由于税后生产者实际得到的价格为(1-t)P0 ,政府征税使得生产者剩余由 P0AO 变为(1-t)P0DO,减少了(1-t)P0DAP0 ,其中(1-t)P0DCP0 为政府的税收收入,CAD 为生产者剩余的净损失。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净损失总和为 ABD,也就是政府征税所带来的超额负担。

13、税收收入效应:纳税人由于纳税而使可支配的实际收入随之减少,从而降低商品的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14、税收的替代效应:纳税人因为政府的征税而改变在可供替代的经济行为之间的选择。

15、税收的中性原则:(税收中性:不产生替代效应的税收):通过征收税收,不会改变人们的经济决策,不干扰市场的正常调节。

(1)从理论上说,政府征税除了使纳税人因纳税而损失部分资金外,最好不要再导致其他的经济损失,不产生额外负担。

(2)在税收实践中,税收保持中立性,要求避免影响或干扰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和投资决策、储蓄倾向以及消费选择,政府征税不能伤害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16、宏观税收负担:是从整个社会或国民经济的角度来衡量的税收负担水平,具体是指一个国家所有的纳税人或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具有总体性质的纳税人所承担税收负担的总和。

17、宏观税收负担水平的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政府职能范围、税收制度、税收征管因素。

18、国内生产总值税收负担率:指的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税收总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公式如下:

税收总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税收负担率 (T/GDP)= 100 %

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收税负担率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本国国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在该国境内提供的全部产品和劳务所承受税收负担的状况。

19、小口径的宏观税收:指的是税收收入占 GDP 的比重。

20、中口径的宏观税收:指财政收入占 GDP 的比重。(财政收入指预算内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国有企业收入、变卖公产收入以及规费收入等)

21 、大口径的宏观税收:指政府收入占 GDP 的比重。(政府收入包括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社会保障费收入以及没有纳入预算外管理的制度外收入)

22、大口径的宏观税负才全面反映了我国政府从微观经济主体取得收入的状况,并真实地体现了政府集中财力的程度。

23、税式支出:指的是政府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政策,而对某些负有纳税义务的组织和个人,所给予的少纳税或者不纳税的优惠待遇而形成的以放弃政府财政收入的形式进行的财政支出,它主要有税基式、税率式、税额式和延期纳税式等四种形式。

24.税式支出的测算方法

收入放弃法(revenue foregone method),即计算政府在每一年度内由于实施税收优惠而减少的税收收入,或者是国家放弃某一征税权力,而给予纳税人的退税额。也就是纳税人获得政府税收优惠之后少缴纳的税款。这是对于某种税收优惠成本的事后测量。利用收入放弃法来估算税式支出规模,适用于所有的税式支出项目。它以包含有关税收优惠条款的实际税制与没有包含税收优惠条款的标准税制之间的比较为基础,估算由于税收优惠的存在而减少了多少税收收入。

收入放弃法的数据来源比较方便简单,只要知道实际税制与标准税制的差异就可以估算出由于税式支出而放弃的收入总额。

收入收益法(revenue gains method),即计算政府由于取消税收优惠而增加的税收收入 ,这是假定取消减免、收入预期增加的一种事先测量。但收入获得法不同于收入放弃法 , 要考虑税收优惠的取消对纳税人行为和税收结构的影响。即必须熟知纳税人的行为以及有关弹性标准的资料。

由于取消一项税收优惠应该考虑的效应很多,有纳税人的行为效应、反馈效应、各税种间的相互影响等。因此,在实践中,对纳税行为变化的预测较为困难,数据来源较少,因此运用收入获得法来估算税式支出并不是一件易事,许多国家要应用此法也要忽略由于税收优惠项目的取消而引致的各种效应。

支出等量法(outlay equivalent method) ,即计算政府如果以相应的直接财政支出取代一项税式支出,需要多少政府的直接支出才能达到相同的受益或者效果。如此估算的直接支出额即为税式支出的成本。这种方法是假定纳税人行为不改变,测量通过财政直接支出提供与税式支出同样经济效益的成本。此方法有利于与相应的直接财政支出相比较。

25、最低税负制:指的是使那些因享受较多税收优惠而只承担较低税负甚至完全不用缴税的高收入者或高利润企业,缴纳最基本税款的一中制度安排,其目的在于让有纳税能力的经济活动主体对政府财政保持基本的贡献度,以维护税收公平,同时也确保政府的税收收入。

最低税负制的实施,也起到了对税收负担分配进行局部调整的作用。

从性质上看,最低税负制是作为税收优惠过多、过滥应对手段而出台的。

26、税负转嫁:纳税人在商品交易过程中,把由自己缴纳的税款通过提高价格或压低价格等途径,全部或部分转嫁给他人负担的行为。

27、税负前转(顺转):指纳税人将其所缴纳的税款,通过提高商品或生产要素出售价格的方法,向前转移给商品与生产要素的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负担。

税收负担向前转嫁,是税负转嫁的最典型而且也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28、税负后转(逆转):指纳税人在有关的经济活动中通过压低商品或劳务的购买价格的方法将由其缴纳的税款向后转嫁商品或劳务的销售者承担。

☺税收负担向后转嫁,在国内市场上主要出现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但它在国际贸易中却比较常见,在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情况下尤盛。

☺税收转嫁之所以表现为后转,一般是因为市场供求条件不允许纳税人以提高商品售价的办法,向前转移税收负担。

29、税收资本化(税收折入资本、税收还原) :是生产要素购买者将所购买的生产要素未来要缴纳的税款,通过从购进价格中预先扣除的方式,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的出售者承担的税负转嫁形式。税收资本化是税负后转的特殊形式,是将累次应纳税款作一次性转嫁。

30、税负归宿:是指税收负担的最终归着点或税收转嫁的最后结果。只要税收的转嫁过程结束,税负总要落到最终负税人身上,不再转嫁,这便是税负归宿。

31、法定归宿:根据税法应该负有纳税义务的承担者,它说明的是谁在法律上负责纳税。

32、经济归宿:税收负担的最后承担者,它说明的是到底谁真正负担了税收。

33、税负转嫁的影响因素:

1) 税负转嫁与税收负担的分担

2) 供求弹性对税负转嫁程度的影响

➢商品的需求弹性越大,生产者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把税收负担转嫁给消费者就越困难。

➢商品的供给弹性越大,生产者就越容易将税负转嫁给消费者承担。

3) 市场结构对税负转嫁程度的影响

4) 市场期限对税负转嫁程度的影响

5) 其他

34、税收楔子:税收楔子是指政府税收在供求关系曲线之间打入一个“楔子”使得供应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偏移导致无谓的社会总收益减少。

35、几种情况下商品供需弹性对税负转嫁程度的影响 P126

① 在商品的需求完全无弹性的情况下,作为纳税人的生产者可以将税收负担全部向前转嫁给消费者

② 在商品的需求完全有弹性的情况下,作为纳税人的生产者无法将税收负担向前转嫁,只能由自己承担全部的

税收负担。

③ 在商品的供给完全无弹性的情况下,作为纳税人的生产者无法将税收负担向前转嫁,只能由自己承担全部的

税收负担。

在商品的供给完全有弹性的情况下,作为纳税人的生产者可以将税收负担全部向前转嫁给消费者。

供需双方都有一定弹性的情形下,政府对生产者征税,一部分可以通过提高价格向前转嫁给消费者或生产要素的购买者负担,另一部分税收负则由商品或生产产要素的供给者自己承担。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供需双方各自承担的税负份额与供需弹性成反比关系。

36、税制的要素: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目、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税免税、违章处理等,其中纳税人、课税对象和税率为税收制度的基本因素。

37、累进税率:指按课税对象某一标志数量的大小,划分若干个等级,不同等级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标志的数量越大,税率定得就越高。基本特点是税率等级与课税对象的数额同方向变动,相对符合税收的公平原则;从宏观上看,它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的波动,具有稳定经济运行的功效。主要适用于对所得和财产的征税。 P162

38、累退税率:指按课税对象某一标志数量的大小,划分若干个等级,不同等级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标志的数量越大,税率定得就越低。几乎没有国家采用,但作为一种分析税收调节公平效果的工具,还是被广泛采用。

39、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分别用来衡量纳税人的名义税收负担和实际税收负担。名义税率指税法规定的适用税率;实际税率则是指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缴纳的税额占其计税依据的比例。

40、边际税率和平均税率:边际税率(MTR)指在课税对象的一定数量水平上,课税对象的增加导致的应纳税额的增量与课税对象的增量之间的比例。平均税率(ATR) 指全部税额与课税对象总量之比。

41、平均税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税收收入效应的强弱,平均税率越高,税收的收入效应也就越强,反之越弱。边际税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税收替代效应的强弱。

42、税收优惠

1) 税基式优惠:通过直接缩小税基的方式实现的免除或减轻税收负担,包括起征点、免征额或税收扣除、亏损递补、

跨期结转等。应用最广泛。

2)税率式优惠:只对特定的纳税人或特定的经济活动,采用较正常税率低的税率征税的方式,来实现免除或减轻税收负担,包括减按低税率征税、实行零税率。

3)税额式优惠:指通过直接减少应纳税额的方式实现的免除或减少税收负担,包括税收抵免、优惠退税、减免税等。

4)税收递延式优惠:又称延期纳税呢,指政府准许纳税人推迟缴纳应纳税款或分期缴纳应纳税款,从而减轻其当期税收负担。加速折旧是其一种表现形式。

43、税制结构的影响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

②政府政策目标的选择

③税收征管水平

④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

44、衡量税收累进程度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说,随着收入增加,平均税率上升的越多,税制的累进性越强。

T T

1 0

Y Y

1 0

Y Y

1 0

第二种可能的方法是说,如果一种税制的税收收入弹性越大,则这种税制比另外一种税制的累进性更强。即税收收入变化除以应税收入的百分比变化.

t t

1 0

t

Y Y

1 0

Y

Y

1 与Y

0 表示两种不同的收入水平,且

Y

0 <

Y

1,

t

0 和t1 表示不同收入时缴纳的税款。

45、商品税的特点

商品税收入的稳定性。与所得税相比,商品税的税收收入较为稳定。这是因为,商品税是只要有市场交易行为就要课税,而不受或较少受生产经营成本的影响;但所得税只有在市场交易行为发生以后有净收入才能课税,一旦亏损,就不用纳税。因此,从政府角度来看,商品税能及时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主体税种为商品税的主要原因。

课税对象的灵活性。商品税的课税对象是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因此,在具体税制设计时,可以选择所有商品和服务进行征税,也可以选择部分商品和服务进行征税;可以选择商品流通的所有环节进行征税,也可以选择其中某一个或几个环节进行征税;可以选择商品或劳务流转总额进行征税,也可以选择课税对象的增值额进行征税等等。这种灵活性,有利于国家或政府通过商品税对经济进行有效调节。

税收征收的隐蔽性。商品税属于间接税。由于税负转嫁的存在,商品税的纳税人经常与负税人分离。因此,其税负的承担者往往并不能直接感受自己是税收的实际缴纳者,而纳税人只不过是整个税收活动的中介者而已。同时,负税人对于税负增减的感受程度,也相对弱于所得税的负税人。增加商品税所受到的反对程度相对较少。

税收负担的累退性。商品税一般具有累退性质,较难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商品税一般按比例税率征收,因此负税人的税负随消费的增加而下降。这样,随着个人收入的提高,相应的税负就会下降。因此,商品税征收的结果是穷人用自己较大份额的收入承担了这类税收的负担,而富人只用了其收入的较少份额。从这个意义上说,穷人的税收负担率更高。因而,当社会对公平问题予以较多关注时,必须降低此类税收在税制结构中的地位。

税收征管的相对简便性。商品税主要对有生产经营的企业课征,相对于个人征税而言,由于企业规模比较大,税源集中,征收管理比较方便。商品税的计算相对于所得税来说,较为简单方便。

46、怎么理解商品税在税收负担上具有累退性?

商品税之所以在税收负担上具有累退性,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商品税大多采用比例税率。直观上看,对商品课税,消费数量多,则承担的税收负担也就重一些,反之,则承担的税收负担也轻一些,这似乎符合公平课税的原则。但是,个人的基本消费总是有限度的,个人消费品数量的多寡与个人收入并不完全成比例。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所以随着个人收入的增加,个人消费支出占其收入的比重必然下降。越是富有的阶层,消费支出占其收入的比例越小,越是贫穷的阶层,消费支出占其收入的比例越大。同样税率的商品税,穷人要用自己较多份额的收入去承担税负,而富人只需用其收入的较少份额就足以支付税收的课征。从阿这个意义上说,穷人的税负重;

第二,由于不同商品的需求弹性不同,征收商品税引起的价格上涨往往是生活必需品最快、日用品次之、奢侈品最慢。而商品税的课征范围由偏重于生活资料,因此商品税的税收负担总是更多的落在低收入者的身上;

第三,任何国家的富裕阶层总是少数,相对贫穷的阶层总是多数。不管是富有阶层还是贫困阶层,都要消费商品和服务,并承担一定的商品税。就总体而言,商品税的税收负担主要由居多数的贫困阶层承担。

47、三种类型的增值税的比较:

➢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不同。生产型增值税的税基最大,消费型增值税的税基最小。

➢对投资和技术进步的影响不同。消费型增值税可以彻底消除重复征税问题,起到鼓励投资、加速设备更新的作用,也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

➢对出口退税的影响不同。消费型增值税体现的是终点征税原则,出口退税较为彻底,有利于增强出口产品的对外竞争力。

48 、收入型增值税下的法定增值额,最接近于理论上的经济增值额,应当说是最为理想和规范的增值税类型,但实际操作上比较复杂,也不便于采用发票抵扣的方法进行管理,所以采用的国家不多。

49、增值税的经济效应(了解)

➢增值税比周转税更加符合税收中性原则。值税只对各个环节的增值额课税,虽道道课税,但税不重征,相同商品的税收负担不受流转环节多少的影响。从而从根本上消除了对企业组织形态选择的负面影响。

➢增值税有利于经济增长。

➢增值税在税收公平目标的实现方面的积极意义非常弱。

50、消费税的效应

➢配合相关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实现。

➢获取财政收入。尽管只限于对特定消费品征税,但这些消费品大都具有生产集中、产销量大、税源集中和征收便利等特征,因而聚财方便,且数量非常可观。

51、所得税的特点

➢所得税的税源广泛、课征普遍

➢所得税的税收负担具有直接性和累进性

➢所得税符合税收中性原则的要求

➢所得税的征收管理较复杂,征收阻力相对较大

52、生计费用扣除额的确定要考虑的因素:

①最低生活费用标准

②其他税种的负担

③财政收入

④个人所得税的功能定位

53、税收指数化:指在一个或多个侧面通过某一指数来反映个人所得税制受通货膨胀影响的程度,其目的是消除通货膨胀对纳税人税收负担的影响。

54、负所得税:是政府对于低收入者,按照其实际收入与维持一定社会生活水平需要的差额,运用税收手段,依率计算给予的补助的一种方法。

操作方法:先由政府制定出贫困者的基本收入保障额,如果纳税人的所得超过了这一标准,就要课征所得税,所得越高,需要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就越多;如果纳税人的所得低于这一标准,就采用负所得税。通过负所得税对那些低于保障标准的人提供补助,即相当于政府的转移性支付。

55、第十章最优税收详见课本,分析题。三大法则。

56、最优税收理论的积极意义

57、拉姆齐法则:如果商品课税是最优的或者说要使政府征税带来的超额负担最小化,那么税率的定制应当使各种商品在需求量上按相同的比例减少。

58、逆弹性法则:指为了实现最优商品课税,当各种商品的需求相互独立时,对各种商品课征的税率,必须与该商品自身的价格弹性呈反比例关系。

59、科利特-黑格尔法则:指为了纠正商品课税对工作—闲暇关系的干扰,有必要在设计及商品课税的税率结构时采取一种补偿性措施,即对与闲暇互补的商品课征较高的税率,而对与闲暇互替的商品或者说与劳动互补的商品课征较低的税率。

60、拉弗曲线,供给学派经济学家阿瑟B 拉弗提出的,用一个简单的图形形象的揭示了税率、经济增长及政府税收收入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它对定制合理的税收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拉弗曲线结论的意义:

1.该曲线说明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高税收不一定是高效率。因为高税率会挫伤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削弱经济主体的活力,导致生产的停滞或下降;高税率还往往存在过多的减免或扣除优惠,造成税制不公平。

2 该曲线还说明,基于上面同样的理由,取得同样多的税收,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税率。适度的低税率,从当前看可能减少收入,但从长远看却可以促进生产,扩大税基,反而有利于收入的增长。

3 税率、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税收学原理复习归纳

1 、税收法定主义:是指税收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必须由法律加以规定,没有法律依据,任何主体都不得征税或减免税收。 2 、税收产生的原因一是国家的产生和存在;二是私有财产制度的存在和发展;三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的需要;四是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 3、税收产生的四个阶段 ① 自由贡献时期。在奴隶时期,国家的赋税主要来自诸侯、藩属自由贡献的物品和劳力。从税收的法制观点看,这种以国家征税权和纳贡者自由纳贡相结合的方式所取得的税收,只是一种没有统一标准的自愿捐赠,还不是严格意义的税收,只是税收的雏形阶段。 ②请求援助时期。随着国家的发展、君权的扩大,财政开支和王室费用都随之增加。单靠自由纳贡已难以维持,于是封建君主设法增加新税。特别是遇有战争等特别需要,封建君主更需要开征临时税以应急需。当时,由于领地经济仍处主导也位,王权有一定的限制,课征新税或开征临时税,需要得到由封建贵族、教士及上层市民组成的民会组织的承诺。 ③ 专制课征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封建国家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和常备军制度。君权扩张和政费膨胀,使得国君不得不实行专制课征。一方面笼络贵族和教士,尊重其免税特权,以减少统治阶级内部的阻力;另一方面则废除往日的民会承诺制度,不受约束地任意增加税收。税收的专制色彩日益增强。 ④ 立宪协赞时期。取消专制君主的课税特权曾是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废除封建专制制度和教会的神权统治,实行资产民主制和选举制。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不论是采取君主立宪制,还是采取议会共和制,一般都要制定宪法和法律,实行法治,国家征收任何税收,都必须经过立法程序,依据法律手续,经过由选举产生的议会制定。君主、国家元首或行政首脑不得擅自决定征税,人人都有纳税义务,税收的普遍原则得到广泛的承认,公众有了必须依照法定标准评定课征的观念。 4.税收的基本概念 税收的定义: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1)税收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现代社会政府征税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3)政府征税依托的是公共权力并借助法律形式来进行

税收学原理复习材料

第一部分 1.为什么说税收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经济范畴? ①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②最早期的财政中没有税收因素 ③国家是税收产生的政治前提 ④私有财产制度是税收产生的经济条件 ⑤税收是凭借政治权力而不是财产权力的分配 2.你身边有哪些社会经济现象属于税收范畴? 当你的工资收入超出一定标准,要交个人所得税;如果你买车,要交车辆购置税、车船税;如果你买房、卖房,要交相关的契税、印花税,也可能交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和土地增值税;如果你办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涉及的税就更多,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城市维护与建设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可以说,在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个角落,税收无处不在。 3.“私有财产制度是税收产生的经济条件”,这是否说明只有在私有财产制度下才需要税收这一财政收入的形式?怎样理解国家对国有企业征税的合理性? 税收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税收是以国家为主体,来实现国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分配形式。国家和企业之间是一定社会制度下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 4.就确立方式而言,税收的演进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又

有什么不同? (1)自由贡献阶段 ①征税原因:在人类从氏族社会步入奴隶社会后时期内,国王因公产收入难以满足不断扩大的支出需求,便开始依赖于社会成员和被征服部落自由贡献的劳力和物品。 ②君臣关系:一种由下敬上的关系,社会成员贡献何物、贡献多少以及何时贡献,都具有较大的自发性和随意性,并不十分严格 ③意义:自由贡献阶段的税收,还只是处于萌芽阶段,严格说来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税收。 (2)请求援助阶段 ①征税原因:随着奴隶制国家王室费用和军事费用的急剧增加,仅靠公产收入和社会成员的自由贡纳已难以满足支出需要。 ②君臣关系:此时的税收不再是完全自发的由下敬上,而是先由上对下提出请求,再由下对上给予援助;下对上援助什么、援助多少以及何时援助,也不再是完全随意的,而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的。 ③意义:请求援助阶段的税收,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具有了税收的一些性质,但还不是很完备。 (3)专制课征阶段 ①征税原因:到了奴隶社会末期和封建社会初期,各国陆续建立起了中央集权制度和常备军制度,王权得到极度扩张,军费不断膨胀。 ②君臣关系:专制课征的税收是单纯的由上取下的关系。至于取什么、取多少和何时取,完全取决于至高无上的专制权。 ③意义:进入专制课征阶段,是税收开始从不成熟形态走向成熟形态的标志。

税收学原理期末复习提纲-整理版

税收学原理期末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纳税人:是纳税义务人的简称,即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亦 称纳税主体。 2、税率:是税法上对征税对象或税目从价或从量规定的征收比率或征收额度。 3、起征点:即征税对象数额达到开始征税的起点,亦称起税点。 免征额:即征税对象总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4、社会契约论:主张国家是通过人民或者是人民同统治者之间相互订立契约而建立起来 的。 5、租庸调:是以田、户、身为课税对象,以人丁为本的一种课税制度。 6、摊丁入地:就是丁银摊入地亩征收。 7、公需说:国家的职能是满足公共需要和增进公共福利,这一职能的实现需要税收来提 供物质资源,故此,税收存在的客观依据就在于公共需要或公共福利的存在。 8、义务说:国家是人类组织的最高形式,个人依存于国家,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就应有征 税权,人民纳税是应尽的义务,任何人不得例外。 9、牺牲说:税收对于国家是一种强制征收,对于人民是一种牺牲。 10、外部性:指的是企业或个人强加于市场之外的其他人的成本或效益。 11、受益原则:认为个人所承担的税负应与他从政府公共服务中获得的利益相一致。 12、能力原则:是根据个人纳税能力的大小来确定个人应承担的税收。 13、税收弹性:在财政需要增加支出或是税收以外的收入减少时,税收应当能基于法律增 加或自动增收。 14、税收收入弹性:是指税收收入变化率与经济变化率之间的比率,反应税收收入对于经济增长的灵敏度。用公式表示:Er=(T/T)/(Y/Y) 15、税收影响点 16、税收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即通常所说的税收调节作用或效应。 17、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改变纳税人的经济决策。 18、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减少了纳税人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导致商品生产量的减少和消费水平的降低。 19、税收的乘数机制:在一个存在资源闲置的经济中,政府可以通过减税来刺激消费需求,极大地增加产出,即税收的变动使产出呈倍数变化。 20、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纳税后,在市场交易过程中通过变动价格的方式,将其缴纳的税款全部或部分的转嫁给他人负担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 税负归宿:是指税收负担通过转嫁的最终落脚点。 21、税收资本化:又称资本还原,是指在一项资产出售时,买主会将课预见的未来应纳的税款折成现值,从所购商品的资本价值中预先一次性扣除,商品交易发生后,名义上由买主按期纳税,而实际上税款以通过税收资本化由卖主负担。 22、从价税:是以课税对象的价值(价格)为课税依据的一类税。 从量税:是以课税对象的自然单位(重量、面积、体积、数量等)为计税依据的一类税。 23、价内税:是指税金作为价格组成部分的税种。 价外税:是指税金不作为价格组成部分的税种。 24、税收支出: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社会政策目标,通过税收制度、税收政策

税收学原理 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每题的考中几率约为14.8%】 1. 税收: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按照法律预定的对象和标准,非惩罚性的参与社会剩余产品价值分配的一种方式。 2. 代扣代缴义务人:指税法规定有义务从持有的纳税人收入中扣除其应纳税款并代为缴纳的企业单位或个人。 3. 代收代缴义务人:指有义务借助与纳税人的经济往来关系,向纳税人收取应纳税款并代为缴纳的企业和单位。 4. 征税对象:税法中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国家据以征税的依据。 5. 税率:纳税人应纳税额与计税依据之间的关系与比例,是计算税额的尺度。 6. 边际税率:是指课税对象数额的增量中税额所占的比率。 7. 政府剩余: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通过组织与管理经济社会活动所增加的社会财富。 8. 外部性:企业或个人强加于市场之外的其他人的成本或效益。 9. 税收原则:国家设计税收制度,制定税收政策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 10. 能力原则:根据各人纳税能力的大小来确定个人应承担的税收。 11. 最小牺牲:全体纳税人因纳税所直接牺牲的效用最小,即全社会所获得的效用最大。 12. 税收的社会公平:税收应该在社会和政治意义上满足公平的要求,通过税收手段妥善协调社会上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政治上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使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13. 税收的效率原则:以尽量小的税收成本取得尽量大的税收收益。 14. 税收的经济效率:它要求征税应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或者对经济效率的损失最小。 15. 税收的额外负担:指政府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对纳税人的生产和消费行为产生了负面影响,干扰了纳税人正常的经济决策,从而引起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 16. 税收职能:是税收这一分配范畴本身固有的和经常起作用的职责或功能。 17. 税收的调节职能:指税收在取得收入的过程中,通过改变社会成员占有社会产品份额,影响其经济利益进而影响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的功能。 18. 税收效应: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即通常所受的税收调节或效用。 19. 收入效应:指税收减少了纳税人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导致商品生产量的减少和消费水平的降低——效用一定发生变化

税收学考研科目

税收学考研科目 税收学是财政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指研究税收制度及税收政策 的学科。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税收学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成 为了考研的一个必备科目。本文将全面介绍税收学考研科目的相关内容,为考生提供学习指导。 首先,税收学考研科目主要包括税收的基本原理、税种、税制、 税法和税收征收管理等方面。其中,税收的基本原理包括税收的目的、税收的权力基础、税收的歧视性和税收的收益递减性等方面。税种则 是指不同类型的税,如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等。而税制则是指不 同的税收体系,如综合与分类两种税制等。税法则是税收实施的法律 依据,主要包括国家税法、地方税法等各种税法法规。税收征收管理 则是指税务机关按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对纳税义务人进行的税收管理 活动。掌握这些基本知识是理解税收学的基石,对于考生来说也是必 不可少的。 其次,税收学考研科目的复习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整理笔记:在学习过程中,考生应该注意对重点知识进行 笔记整理,逐步形成自己的体系化知识结构体系,以便做到快速复习。 2.重视案例分析:税收学的案例分析是非常多的,考生可以通过 案例分析来加深对税收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平衡记忆和理解:税收学考研科目不仅包含大量的知识点,还有很多概念和数学计算,考生既要记忆概念,又要理解计算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4.盯住重点难点:在复习时,应该着重掌握重点难点知识,不断地巩固和深化学习。 最后,税收学作为财政学的重要学科,对我国的税收政策和税收法规的制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税收学作为考研的重要科目,考生需要掌握税收学的基本知识、复习方法和重点难点,以便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同时,也要加强对我国税收政策和税法法规的了解,增强实际应用能力。

安徽大学《税收学》复习思考题

《税收学》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外部效应 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即社会成员(包括组织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分为正外部性 (positive externality) 和负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y)。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负外部性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税负转嫁 税负转嫁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一般包括前转和后转两种基本形式(还有消转与税收资本化)。 复合税制 复合税制是指在一个课税主权范围内,同时课征两种以上的税收。 税制结构 税制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根据其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税收征管水平等各方面情况,合理设置各个税类、税种和税制要素等而形成的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税制体系和布局. 税收政策 税收政策是政府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而确定的指导制定税收法令制度和开展税收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税收政策是和预算政策一起发展的.税收政策的核心问题是税收负担问题。 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Public good)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

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一是非竞争性。一部分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不会影响其他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 二是非排他性。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不让他们享受这一产品的利益是不可能的. 替代效应 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对征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对无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商品替代征税商品. 单一税制 所谓单一税制就是在一个税收主权范围内,课征某一种税作为政府税收收入的唯一来源税负归宿 税负归宿指税负转嫁的最后结果或税收负担的最终落脚点,它表明转嫁的税负最后是由谁来承担的。 税收资本化 税收资本化(capitalization of taxation)也称资本还原。生产要素购买者将所购生产要素未来应纳税款,通过从购入价格中预先扣除,压低生产要素价格,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的出售者。 二、问答题 1.简述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税收的收入效应,“税收替代效应”的对称。是指由于政府征税减少了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产生的激励纳税人增加收入的效应。税收的替代效应则是指政府征税改变了一种经济活动的机会成本,使纳税人放弃这种经济活动而代之以另外一种经济活动的效应. 2。简述税负转嫁的方式. 前转、后转、混转、消转、税收资本化 3.简述税负转嫁的规律. 错误!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能转嫁。错误!供给弹性小,需求弹性大的商品不易转嫁,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商品较易转嫁.错误!征税范围小的商品课税不易转

税收学复习资料

1.税收有那些主要特征 答案提示: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确定性、均一性4个基本特征 2.税收包括那些基本要素 答案提示:按照税收概念;税收涉及征收主体、纳税主体、征收客体、征收程度等内容;相应地其基本要素包括税收管辖权、纳税人、税基和税率等.. 3.税收有那些主要类别 答案提示:按照征税对象的不同;税收可分为3大类;一是流转税类turnover taxes;二是所得税类income taxes;三是财产税类property taxes.. 5.为什么会出现对农民的非对称财政机制 答案提示:非对称财政机制是指;农村居民购买包含有增值税和营业税等的农业生产资料和工业品;因此农民仍然承担了税负;而这部分税收收入却归城市政府所有并用于城市的公共开支;在收和支上面是非对称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我国的税制以流转税为主;另一方面在于我国长期实行城市偏向的公共政策;对农村的投入长期不足;农村居民实际负担了税收;却不能或不能全部享有用其交纳的税收所提供的公共产品.. 8.英国推行所得税为什么会成功其对世界各国理财治税提供了怎样的经验 答案提示:英国推行所得税取得成功主要原因有经济发展;存在特别的文化基础;或许是基督教教化的结果人民信任和诚信程度的提高使收入隐瞒的动机减少了;社会公正情感的普及;宪政民主基础上的预算决定过程的公开、透明所形成的对财政支出必须“用之于民”有效制约机制;导致公民纳税自觉性的提高;形成一套与国情充分融合的有效实用的收入评估和征收方法..在不存在这样经济基础、文化基础和管理措施的国度中;就难以有效实施这样的所得税制度和征收方法..英国所得税的成功为世界范围的理财治税提供了两条重要经验..其一;要想使个人所得税成功推行需要一套与国情充分融合的有效实用的收入评估和征收方法..英国在分类的基础上;采用了在收入源头扣税的征收方法即代扣代缴或源泉扣缴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并推广到全世界;这一方法避免了收入汇总的困难和收入评估..此外;英国通过在税制中设置宽免额;将许多低收入者排除在所得税之外;这对提高税制的公平性和减少征收成本也起了重要作用;从而成为所得税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其二;要尽量采用具有较高收入弹性的税种;有效推行并普遍课征的个人所得税正符合这样的特点;它容易随着国民收入和根据财政需要的变化而变化..个人所得税运行成功以后;英国获得长期稳定的、丰富的财政收入;一方面经济增长促进了税收收入的增长;另一方面福利损失较小的优良税制的推行也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税收学原理复习重点

1税收的概念,范畴,认识(界定)论述题 税收涵义: 是国家为向社会提供公共品或公共服务,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向居民和经济组织强制、无偿地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 理解:一、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二、行使征税权的主体是国家三、国家征税凭借的是政治权力四、征税的目的是为向社会提供公共品或公共服务(依据)五、税收必须借助于法律形式进行六、税收征收的对象是居民和经济组织。税收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以政治权力为依据的对社会产品进行分配的一种特殊分配关系 税收的特征又叫税收的形式特征,是税收本质属性的外在表现。税收的形式特征主要表现为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规范性(简称税收“三性”)。税收的强制性是指政府凭借政治权力以法律形式确定征纳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并保证税收分配的实现。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归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再直接归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向纳税人支付任何报酬或代价。税收的稳定性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纳税人和征税标准等征纳行为规则,征纳双方部必须遵守,不能随意改变。 2 税收的职能论述题 税收的职能可概括为财政收入(筹集资金)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宏观调控职能。 1)税收的财政收入职能就是税收的筹集资金职能,是税收所具有的 从社会成员处强制性地取得一部分收入,为政府提供公共品,满足公共 需要所需物质的功能。税收收入的特点(一)来源的广泛性(二)形成 的稳定性(三)获得的持续性 2)税收的资源配置职能,是税收所具有的通过一定的税收政策、制 度影响个人、企业的经济活动,从而使社会经济资源得以重新组合、安 排的功能。税收资源配置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平衡产销供 求二、合理经济结构三、有效利用资源 3)税收的收入分配职能,是税收所具有的影响社会成员收入分配格 局的功能。税收收入分配职能丰要体现在调整要素分配格局和不同收入 阶层的收入水平上。一、个人收人分配的市场决定二、税收对个人收人 分配的影响三、税收的收入分配职能 4)税收宏观调控职能是税收所具有的通过一定的税收政策、制度, 影响社会经济运行,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功能。税收宏观调控职能 主要为控制需求总量,调节供给结构,促进经济增长。一、控制需求总 量二、调节供给结构。 3 税收的原则 1.效率原则:包括资源配置效率、经济运行效率和税务行政效率 2.公平原则:包括按能力征收和按收益征收 3.稳定原则:包括减少经济波动和经济平衡增长

财政与税收考试要点总结

第三章财政收入概述 财政收入的类型及基本特点: 有若干种分类方法,依据: 1.收入的持续与否,可分为经常性收入与临时性收入 2.收入的来源渠道,可分为直接收入和派生收入 3.强制性特征,可分为强制收入与非强制收入 根据政府取得收入的形式不同,财政收入可分为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入、公共债务收入、公共收费,这是财政学最常用的方法。 税收收入,指一国政府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据相关法律和预定的标准,向处于本国税收管理范围之内的居民和企业组织强制无偿征收的财政收入。 特点: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国有资产收益,国有资产以税、利及少量的收费形式上缴国家财政时,所形成的财政收入。特点:国家具有行政管理者和资产所有者的双重身份,“有税有利,税利互补” 公共债务收入,国家通过信用方式取得的有偿性收入,也称公债或国债。 特点:自愿性和有偿性 公共收费,公共部门中的企事业单位通过销售自己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以有偿交换取得收入的形式称之为公共收费。、 特点:缴费者通过履行缴费义务,已取得政府所赋予的权利,享受相应的服务和利益 财政收入规模是指财政收入的总体水平,可用绝对数额和相对数额来表示。 绝对数额就是财政收入总额,相对数额就是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其影响:首先,对一个国家来说,财政收入规模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其次,财政收入得规模应该适当。若规模过大,则说明政府集中的资金过多,会压低社会的生产和消费,市场就会走向萧条,全社会的经济效率就会受到影响;若规模过小,政府职能受到限制,不能满足公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同样会降低社会的经济效率。 影响财政规模的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簪水平越高,财政收入规模越大;反之,规模越小 收入分配政策:影响剩余产品占国民收入总量的份额;影响财政收入占剩余产品的份额。一般,越强调分配公平,财政收入规模越大。 价格因素:首先,对财政收入实际购买力的影响,价格水平上涨率高于、等于、低于财政收入增长率时财政收入为实际负增长、不增不减、实际增长。其次,价格总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也会通过不同的税制和税种反映出来。再次,价格结构的变化会引起财政收入的变化。财政收入的原则,是一个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时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如下: 1.立足发展经济,扩大财政收入来源的准则 2.兼顾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规范政府间收入分配的原则 3.区别对待、合理负担的原则 征税对象和税源可以不一致,如财产税;和税基(计税依据)也可以不一致,如增值税 第四章税收原理 税收制度要素: 税收主体,是指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分为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 税收客体,是指对什么征税,是区别不同税种的标志。 税率,是指税额与税收客体的数量关系比例,它是计算应纳税额的尺度,体现征税的深度,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

自考税收学复习资料

自考税收学复习资料 自考税收学复习资料 税收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国家通过征收税收来调节经济运行和实 现社会公平的一门学科。对于自考税收学的复习,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 和理论,并且了解税收的实际应用和相关政策。下面,我将从税收的基本概念、税收原理和税收分类等方面进行复习总结。 一、税收的基本概念 税收是指国家依法强制性地向纳税人征收的一种财政收入。税收的基本特征包 括强制性、无偿性和权力性。强制性意味着纳税人无法拒绝缴纳税款,无偿性 表示纳税人在缴纳税款后无法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权力性则体现了税收征收 是国家行使主权的一种方式。 二、税收原理 税收原理是税收学的基础理论,包括公平原则、效益原则、便利原则和弹性原则。公平原则要求税收的征收应该按照纳税人的经济能力来确定,即所得越高、财富越多的纳税人应缴纳更多的税款。效益原则认为纳税人应该按照他们从政 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所获得的效益来缴纳税款。便利原则强调税收的征收 应该简化、方便,减少纳税人的负担和成本。弹性原则则要求税制设计应该具 有适应经济变化和调节经济波动的弹性。 三、税收分类 税收可以按照多种方式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方式包括按税种分类、按征收主 体分类和按征收方式分类。按税种分类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直接税是指由纳 税人直接缴纳给政府的税款,如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间接税则是由纳税

人通过购买商品和服务时支付给商家,由商家代为缴纳给政府的税款,如增值税和消费税。按征收主体分类包括中央税和地方税。中央税是由中央政府征收的税款,地方税则是由地方政府征收的税款。按征收方式分类包括一次性税和周期性税。一次性税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点缴纳的税款,如财产税和遗产税;周期性税则是按照一定周期征收的税款,如所得税和营业税。 四、税收的实际应用和相关政策 税收在实际应用中起到了调节经济运行和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作用。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国家可以调节经济的收入分配、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速度。在实际应用中,税收政策需要根据国家的经济状况和发展目标进行调整。例如,在经济增长较快的时期,可以适当提高税收的税率和税基,以增加财政收入和抑制过快的经济增长;而在经济下行时,可以适度降低税收的税率和税基,以刺激经济的增长和消费的增加。 总结起来,自考税收学的复习需要掌握税收的基本概念、税收原理和税收分类等基础知识,并且了解税收在实际应用中的相关政策和调整。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复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税收的作用和意义,为未来的工作和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希望以上内容对你的自考税收学复习有所帮助!

税收学重点复习知识

1.税收及其特征 定义:税收是国家为满足其行使职能的需要;依靠手中所掌握的行政权;按照事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向居民、公民或经济组织征收而取得的财政收入;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形式.. 特征:一强制性:是指政府凭借行政权;以法律形式来确定政府作为征税者和个人、社会组织作为纳税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二无偿性:是指税收国家向纳税人进行的无须偿还的征收.. 三固定性:国家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对什么征税、对谁征税及其征收比例;在实际征纳中;国家和纳税人双方都必须共同遵照执行.. 2.税收要点: 一、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二、国家征税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三、税收的征税主体是国家;国家征税凭借的是手中掌握的行政权.. 四、征税必须借助于法律形式进行..五、税收是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形式.. 3公共物品特征:受益的非排他性;消费的非竞争性;效用的非分割性.. 4税收与公债区别P8 税收:无偿性固定性强制性 公债是政府举借的债务;公债具有自愿性、灵活性、有偿性的特征.. 5夏商周三代的“供助彻”;都是对土地上的收获物进行原始的强制征税;是税收发展的雏形阶段 6税收效应:是政府课税对经济的影响;分为微观经济效应和宏观经济效应两种..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是指政府课税对纳税人经济选择和经济行为的影响;包括对生产、消费、劳动力供给、私人投资、个人储蓄的影响..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是指政府课税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包括税收对经济增长与经济稳定的影响;税收对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的影响等.. 收入效应是指当政府对商品、所得或财产课税时;纳税人因此减少了实际收入或可支配收入.. •替代效应是指当政府对商品、所得或财产课税时;纳税人因此而降低了对原来经济行为或经济选择的偏好;转而用另一种行为或选择来 代替.. 7.税收总量政策旨在通过调节宏观税负来影响宏观经济总量;如扩张性税收政策、紧缩性税收政策、中性税收政策..税收总量政策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稳定经济增长方面:

税收学复习整理

税收学复习整理 税收学复习整理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税收: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二:思考题 1. 税收特性? 答:税收具有三个基本特征:非直接偿还性,强制性和规范性。 (1)非偿还性:税收虽然最终用之于民,但 政府征税与具体纳税单位和个人受益之 间并不存在一一对等的交换关系。 (2)强制性:在国家税法规定的范围之内,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依法纳税,否则 就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3)规范性:税收课征的依据是税法,国家 在征税之前,就通过法律形式,把应开 征的税种,征税范围,纳税人,征收比 例及违法处罚标准等规定定下来,由征 纳双方共同遵守。 2.税收职能? 答:税收具有两大职能:财政收入职能和经济 调节职能。 (一)财政收入职能:筹集资金或组织收入的职能。它是国家对税收最基本的要求,也是税收最重要的职能目标。它有以下三个特点: (1)适用范围广泛性。 (2)取得财政收入的及时性。 (3)征收数额上的稳定性。(二)经济调节职能:现代税收主要有以下三大经济调节职能。 (1)促进资源有效配置。资源配置

指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 等经济资源的分配与使用。在 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对资源 配置起基础作用。另一方面, 在市场经济运行失调或存在 某种缺陷时,政府课税能矫正 失调或弥补缺陷,有利于改善 资源配置状况,产生增进社会 福利的正效应。 (2)调节收入分配。收入分配及公 平与否,既是一个社会价值观 问题,更是一个经济问题。运用税收手段调节收入分配既是税收的一个重要经济职能,又是各国经济社会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税收作为 政府直接掌握的经济工具,在平抑经济波动,体现政府政策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税收对宏观经济稳定的调节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税收自动稳定机制。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政府税收规模随经济景气状况而自动进行增减调整,从而“熨平” 经济周期波动的一种税收宏观调节机制。这种机制主要是通过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表现出来的。 二是相机抉择的税收政策。是指政府根据经济景气状况,有选择地交替采取减税和增税 措施,以“熨平”经济周期波 动的调控政策。具体包括以下 两方面的政策:①扩张性税收 政策。在经济发生萎缩。衰退 时,政府实行减水政策,增加 个人可支配收入,刺激私人消 费和投资需求,促进国民收入 恢复到充分就业水平。②紧缩

税收学原理

税收学原理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税收学作为 财政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税收的原理、性质、规律和效应。税收学原理是指税收产生的基本原因和规律,了解税收学原理对于正确理解税收的本质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税收学原理涉及税收的基本原理。税收的基本原理包括法定性原则、公 平原则、效益原则和便利原则。法定性原则是指税收的征收必须有法律依据,依法征收;公平原则是指税收的征收应当公平合理,财政负担应当按照纳税人的经济能力分配;效益原则是指税收的征收应当符合税收的效益原则,即纳税人应当获得相应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便利原则是指税收的征收应当方便纳税人,减少纳税人的征税成本。 其次,税收学原理涉及税收的经济效应。税收的经济效应包括资源配置效应、 收入再分配效应和宏观调控效应。资源配置效应是指税收通过改变价格信号和利润信号,影响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收入再分配效应是指税收通过向贫困人群提供福利和向富裕人群征收更多的税款,实现收入再分配;宏观调控效应是指税收通过调节经济总需求和总供给,实现宏观经济平衡和稳定。 再次,税收学原理涉及税收的社会效应。税收的社会效应包括公共产品和服务 供给、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税收通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税收通过税收再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税收通过征税和执法,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最后,税收学原理涉及税收的政治效应。税收的政治效应包括国家权力的实现、国家统一和国家安全。税收是国家实现权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税收的征收和使用,国家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税收是国家统一的重要保障,通过税收的征收和使用,国家可以维护国家统一和国家安全。

税收学的基本原理与概念

税收学的基本原理与概念 税收学是研究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经济学、 财政学以及法律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税收作为一种重要的财政收入 来源,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了解税收学的 基本原理与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税收制度和政策的运作方式。 一、税收学的基本原理 1.税收目的原理:税收的首要目的是满足政府的财政需求,为公共 事业提供资金支持。通过对个人和企业征收税收,政府能够筹集资金 用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如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 2.公平原则:税收的征收应该遵循公平原则,即根据纳税人的税收 能力来确定税额和税负。一般来说,收入较高的个人或企业应当承担 较高的税务负担,而收入较低的个人或企业应当承担较低的税务负担。这种公平原则有助于实现社会的经济公正。 3.效率原则:税收制度应当具备高效率,即在实现税收目标的同时,尽量减少对经济资源的扭曲和浪费。高效率的税收制度有助于促进经 济增长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4.简易原则:税收征收过程应当简化、透明,便于纳税人遵守。税 收征收的程序应当简洁明了,避免繁琐的手续和冗余的环节。 5.稳定原则:税收制度应当具备稳定性,避免频繁调整和变动,以 便纳税人能够依据确定的税率和政策进行经营和个人财务规划。

二、税收学的基本概念 1.税收:指政府依法从居民和企业收取的非自愿性财政收入。税收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两种形式。直接税是指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直接从个人或企业收取的税收;间接税是指增值税、消费税等以货物和服务为征税对象的税收。 2.税基:指纳税对象的计税依据,通常是与个人或企业的收入、支出、财产等相关的数据。税基的确定对于确定纳税人应缴纳的税收金额具有重要影响。 3.税率:指在税基的基础上确定的税收征收比例,用于计算纳税人应缴纳的税款金额。税率通常分为逐级征税率和比例税率两种形式。 4.税务管理:指税收征收和管理工作。税务管理主要包括纳税人登记、税款计算和申报、税务稽查以及税收政策宣传等方面的工作。 5.税收政策:指国家对税收的调整和利用。税收政策的目的是通过调整税制、税率等措施,达到宏观调控经济的目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以上是关于税收学的基本原理与概念的简要介绍。税收作为一种重要的财政手段和调控工具,在现代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了解税收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对于我们理解税收制度的运作方式和税收政策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本文能对读者有所启发。

税收学原理

税收学原理 税收学是一门研究政府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的学科。它探讨如何通过税收政策实现公共利益,如何通过税收制度实现公平和效率的平衡。本文将详细阐述税收学的原理,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解释。 一、税收的定义和基本原则 税收是政府依法征收的一种强制性质的财政收入,它是政府实现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税收学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法性原则:政府征收税收必须遵守法律规定,不得侵犯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公正性原则:税收应该根据纳税人的财力能力来征收,贫富差距越大的社会,税收应该越加重负担。 效率性原则:税收应该通过最小化资源浪费和最大化社会效益来实现经济效率。 透明度原则:政府应该公开税收政策和税收征收的相关信息,让纳税人了解政府的税收政策和税收征收。 稳定性原则:税收政策应该稳定,不应该频繁变动,使纳税人不至于受到不必要的困扰。 二、税收的功能和作用 税收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财政收入:税收是政府的重要财政收入来源,可以用于满足公共

服务和公共投资的需要。 调节经济:税收可以通过改变纳税人的行为来影响经济运行,如通过降低个人所得税率来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改善收入分配:税收可以通过税收制度来改善收入分配,如对高收入者征收高税率,对低收入者征收低税率。 约束社会行为:税收可以通过税收制度来约束社会行为,如对烟酒等有害物品征收高税率,以减少其消费量。 实现公共利益:税收可以用于实现公共利益,如通过征收环境保护税来促进环境保护。 三、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 税收制度是指政府征收税收的规则和程序。税收政策是指政府通过税收制度来实现经济、社会和政治目标的方式和手段。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是密不可分的,税收政策是在税收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的。 直接税和间接税 直接税是指纳税人直接向政府支付税款,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间接税是指纳税人通过购买商品和服务而向政府支付税款,如增值税、消费税等。 税率和税基 税率是指纳税人应该缴纳的税款与其应税收入或应税销售额的

税收学原理考点汇编

税收学原理考点汇编 税收中性税收中性是针对税收的超额负担提出的一个概念,一般包含 两种含义: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 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 的正常运行进行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 决定因素。 税收超额负担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 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国家课税后, 会直接减少纳税人收入,不可避免地对纳税人的行为选择产生一定影响。 如果国家征税后增加的社会效益,小于将相应税款留给纳税人而增加的效益,则税制就没有效率。 拉弗曲线拉弗曲线描绘了政府的税收收入与税率之间的关系,当税率 在一定的限度以下时,提高税率能增加政府税收收入,但超过这一的限度时,再提高税率反而导致政府税收收入减少。因为较高的税率将抑制经济 的增长,使税基减小,税收收入下降,反之,减税可以刺激经济增长,扩 大税基,税收收入增加。税负转嫁的形式基本方式有两种,即前转和后转。前转指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顺着商品流转方向,通过提高商品价格的办法,转嫁给商品的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负担。后转即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逆商 品流转的方向,以压低购进商品价格的办法,向后转移给商品的提供者。 生活中,前转和后转两种基本方式经常并行使用,即一种商品或要素的税 负通过提高卖价转移一部分,又通过压低其他商品或要素的买价转移一部分,这种转嫁方式称为混转或散转。税收风险的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1.税收收入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不匹配2.有些税收征管范围不够规

范(1)税收流失严重(2)税收虚收不容忽视3.税制结构分散性指标过 高与纳税人集中度过高并存4.我国政府收入不规范5.税收政策风险税收风险的特点1.从属性税收风险是财政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具 有明显的从属性。由于国家财政是各种社会经济矛盾的最终承担者。税收 就成为整个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风险最重要和最终的承担者。2.隐蔽 性当这种危害性超过了国民经济的承受力时,税收风险才会显现出来,并 进而演变成财政风险甚至财政危机。3.累积性当税收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超过某个临界点之后,才会像火山喷发一样爆发出来,引起政府财政危机,并进而演亦成经济的全面危机。4.危害性税收风险一旦爆发,破坏力更大,具有极强的危害性。 税收成本总指标税收净收益(R)=税收总收入(T)-税收成本(C) 在税收总收入既定的条件下,税收净收益与税收成本成负相关关系,税收 成本越小,税收净收益就越大,税收成本越大,税收净收益就越小。 税收成本收入弹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一税种的税收成本的相对变动 对于该税种的税收收入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税收成本收入弹性系数= 税收成本变动率/税收收入变动率所得课税的特征所得税是整个税收体系 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与其他税类不同的特征1.税收负担的直接性2.税 基的广泛性3.征收管理的复杂性4.税收分配的累进性5.税收收入的弹性 法人所得税课税范围1.企业所得税型,以企业所得为课税对象征收2.公 司所得税型,以公司所得为课税对象征收3.法人所得型,以法人所得为 课税对象征收 资源税的作用1.调节资源级差收入,有利于企业在同一水平上开展 竞争2.加强资源管理,有利于促进企业合理开发,利用国有资源

税收学原理

税收学原理 税收学原理 税收的特征 1、税收是最主要的财政收入形式,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相比具有强制性、无 偿性、确定性或固定性、均一性4个基本特征。 税收的征收主题是政府。 政府行使税收管辖权,可以基于两个基本因素: 1、一国政府可以基于它所管辖的人的范围实施税收管辖权。 2、一国政府还可以基于它所管辖的地域范围(包括领土、领海、领空)来实施 其税收主权。目前绝大多数国家都是两种管辖权并用。 累进税率又可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 以税收负担是否转嫁为标准,可把税收分为直接税与间接税 政府要履行的社会管理职能主要包括克服市场缺陷、提供公共产品、调配收入 分配税收的可能规模取决于一定时期全社会的剩余产品价值创造能力物化劳动的 转移价值(C)、必要劳动创造的必要产品价值(V)、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产品价值(M) 税收不能课及物化劳动转移价值和必要产品价值 西方税收公平思想集中体现在受益原则、按能力负担原则和社会公平三个方面 斯特恩经过研究认为,劳动的供给弹性越大,边际税率t的值应当越小斯特恩将 米尔利斯以及后来的相关研究取得的成果概括为以下三个观点并通称之为米尔利斯 模型的结论,即: 第一,边际税率处在0和1 之间 第二,对最高收入的个人的边际税率应为0

第三,如果具有最低工资率的人正在最优状态下工作,那么他们的边际税率也应为0. 税负转嫁的一般方式有前传和后传以及两者的混合(混转)。 税负转嫁的特殊方式有消转和税收资本化 目前衡量全社会经济活动总量比较通行并可进行国际比较的指标一是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二是国民收入。 按增值税做委托加工、私人使用、自我供应、连锁交易、不动产销售等。(175页) 各种途径获得的商品被用于连续的生产过程不征增值税,待生产出用于销售或私人用途时再行征税。175页 商品运输时,以商品的发运地点为销售发生地(177) 构成增值税税基的项目有:商品和劳务的销价;关税和其他各种税;各种收费如代理商佣金、包装、运输、保险或其他收费;收货人或劳务取得者的追加付款。180页以旧换新,各种对此类交易的税收处理很不相同,大致可概括成一下类型: 1、按全部报酬征税 2、按差额征税 3、视同两笔交易 出售企业所负担的各项债务在计算税基时不得扣除。 增值税的进项税额抵扣制度:账簿法;发票法。 二、名词解释 1、等比例规则:102页 2、逆弹性规则:102页 3、科利特-黑格规则:104页 4、税收资本化:112页 5、税赋归宿: 6、一般不漱及既往原则90页

税收学原理题库

税收学原理题库 第一章税收基本概念 一、名词解释 1、税收 2、征税对象 3、纳税人 4、税率 5、超额累进税率 6。减税、免税 7。起征点与免征额 8。税收体系 1、税收: 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运用法律手段,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强制性的分配,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2、课税对象:又称征税对象,即税收客体,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税收法律关系中征纳双方权利义务所指向的物或行为3纳税人:又称纳税主体,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4税率:是指政府征税的比率。税率是税收制度得的核心,反映的是对课税对象征税的制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

二、判断题 1、在税收的“三性”中,强制性是税收的第一性。( )无偿性是第一性 2、税收的“三性”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分配方式(主要是其他财政收入方式)的基本标志,是鉴别一种分配方式(主要指财政收入)是不是税的基本尺度或标志。(√ )税收的重要意义 3、在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模式下,依据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税收主要是为政府提供资本性公共产品而筹资。公债主要为政府提供耗尽性公共产品而筹资。( )税收主要为政府提供耗尽性公共产品而筹资,公债主要是为政府提供资本性公共产品而筹资 4、税目规定着不同税种征税的基本界限,反映着征税的广度;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 )征税对象规定着不同税种征税的基本界限,反映着征税的广度;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 5、征税对象数额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就要对征税对象全部数额征税。(√ )起征点规定征税对象数额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就要对征税对象全部数额征税 6。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一致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