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的科普小知识

地震的科普小知识

地震的科普小知识

地震是指地球内部能量释放所引起的地面振动现象。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为了更好地了解地震,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地震的科普小知识。

1.地震的成因

地震的成因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和地壳变形所引起的。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会产生地震波,这些地震波会在地球内部传播,最终到达地表,引起地面振动。

2.地震的分类

地震可以分为自然地震和人工地震。自然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和地壳变形所引起的,而人工地震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例如爆破、地下核试验等。

3.地震的强度

地震的强度是用里氏震级来表示的。里氏震级是一种用来衡量地震强度的标准,它是根据地震波的振幅和频率来计算的。里氏震级越高,地震的强度就越大。

4.地震的预测

地震的预测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目前,科学家们还无法准确地

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但是,科学家们可以通过观测地震前兆来预测地震的可能性。

5.地震的应对

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首先,我们应该尽快躲到安全的地方,例如桌子下面、墙角等。其次,我们应该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最后,我们应该听从当地政府的指示,遵守应急预案。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地震的科普小知识,以便更好地应对地震。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地震预测和应对能力,减少地震给人们带来的损失。

地震科普知识

地震科普知识 第一部分地震基础知识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运动的结果。地球运动中,地壳也在不断运动变化。 地球的运动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对地下岩石产生了非常强的作用力,当岩石承受不了这种力时,就会突然发生破裂和错动。 地震是指地壳中因岩体错动断裂而释放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动。 岩石破裂产生地震波,地震波传到地表,地面随之就振动起来,这就是地震。 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呢 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喷发,使岩浆冲击地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火山地震影响范围比较小,造成的破坏相对较小。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面振动。比如地下的石灰岩溶洞坍塌,或者矿山采空区的塌陷,都会引起小范围的地面振动。这种地震一般破坏程度不大。 我们平时所说的地震叫构造地震。 地震是有大小的。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越强,震级越大。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地震震级分为弱震、有感地震、破坏型地震、严重破坏型地震。

弱震:一般指3级以下地震,这种地震通常人们感觉不到,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得到。 有感地震:一般指3级以上、5级以下地震,这类地震人们能感觉得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全球每年大约发生3级以上地震5万余次。 破坏型地震:一般指5级以上、能够对地表及其建筑设施造成破坏的地震。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5级以上地震1000次左右。 严重破坏型地震:指7级以上地震。全球每年要发生这样的地震10到20次,不过大多数发生在海洋和荒芜人烟的地方。 震级每相差一级,它们的能量相差30多倍,也就是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将近1000个5级地震所产生的能力。 地震发生时,会产生地震波,人们感觉到的振动是由于地震波传播造成的。 地震时,往往是先感到上下颠动,然后左右摇晃。这是由于地震波的特性引起的。地震波主要由纵波、横波等组成,纵波传播速度快,但比较弱,使人有上下颠簸的感觉;横波传播速度略慢,但比较强,能造成巨大的摇晃,给地表建筑带来严重破坏。 地震的破坏程度,除跟震级的大小有关外,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波的传播等因素有关。我们把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用烈度表示。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严重,烈度最高。从震中向四周扩散,烈度逐渐减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烈度区。

防震减灾的10条小知识

防震减灾的10条小知识 2019年10月13日是第30个国际减灾日,今年的主题是“加强韧性能力建设,提高灾害防治水平”。当我们遇到地震、火灾、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该如何正确躲避?懂得正确的防灾常识,才能让我们在紧急情况下逃过一劫。 地震是地球内部部分物质运动的结果。地震依据成因可分为火山地震、构造地震、陷落地震、人工地震等种类,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地震是构造地震。(6级)震级以上的地震为破坏性地震。震中区从感到地动到房屋倒塌之间的时间一般为10~20秒。 1、地震一旦发生,首先怎么做?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判别震动状况,就地避险,千万不能在慌乱中跳楼。其次,及时正确地采取避震措施:住在平房里的人及时跑出室外或迅速躲在桌下、床下、紧挨墙根下;随手抓住纺织品、毛巾等捂住鼻子;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小的厨房、厕所去暂避一时。因为这些地方结合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处理,具有较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较大。 2、震后自救: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你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你,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震后被埋压时求生的对策是保存体力,寻找脱险捷径。人在地震中被埋在瓦砾堆中最重要的是要想方设法保证有空气和水。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首先要保护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用砖块、术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和火灾等并发灾害。 3、震后互救:震后,外界救灾队伍不可能立即赶到救灾现场,在这种情况下,为使更多被埋压在废墟下的人员,获得宝贵的生命,灾区群众积极投入互救,是减轻人员伤亡最及时、最有效的办法,也体现了救人于危难之中的崇高美德。 4、震后救人时间要快,震后救人,力求时间要快、目标准确、方法恰当,互救队伍不断壮大的原则。具体做法是先救近处的,不论是家人、邻居,还是陌生人,都要及时抢救。不要舍近求远;先救容易救的人,这样,可迅速壮大互救

地震科普知识

地震科普知识70问 一、地震常识 1、地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答:地球的最外层叫地壳;地壳下面的部分叫地幔;地球最中心的部分叫地核。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0公里左右,地壳厚度为35公里左右,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就发生在地壳内。 2、地球表面是由什么组成的? 答: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完整的岩石,而是由大小不等的板块彼此镶嵌组成的,其中最大的有七块,它们是南极板块、欧亚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澳洲板块和非洲板块。这些板块在地幔上面每年以几厘米到十几厘米的速度漂移运动,相互挤压和碰撞。 3、地震是什么? 答: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面震动(即地震)的主要原因。 4、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多大? 答:地震释放的能量决定地震的震级,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大,地震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1995年日本大阪神户7.2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00颗二战时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放的原子弹的能量。 5、地震有几种类型? 答:有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 6、什么是构造地震? 答: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7、什么是火山地震? 答: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8、什么是塌陷地震? 答: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

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9、什么是诱发地震? 答: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10、什么是人工地震? 答: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11、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有哪些?是如何引起的? 答:火灾,由房屋倒塌、煤气泄漏和明火引起;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 12、什么是震级? 答:震级是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为弱震;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5级的地震为有感地震;震级大于5级小于6级的地震为中强震;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为强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地震为巨大地震。 13、什么是烈度?震级与烈度有什么区别? 答:烈度是地面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它们是衡量地震的两把“尺子”。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烈度不只一个,离震中近的地方烈度高,破坏大;反之烈度低,破坏小。 14、什么是震源? 答:地壳内发生地震的地方。 15、什么是震中? 答:从震源向上垂直对应地面的地方。 16、什么是震中距? 答:从地面上任一点到达震中的距离。 17、什么是地震波?分为哪几种? 答:当地壳内岩石产生断裂发生地震时,有一部分能量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称为地震波。主要分为纵波、横波和面波。 18、地震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基本知识 本文由查字典物理网资料整理 地震是群灾之首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专门强的自然灾难.一次强烈地震,往往会摧残大 批建筑物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地震是人类生存与进展的“天敌”,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 地震是如何样发生的 地球由于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步积存起庞大的能量,造成地壳某些脆弱地带的岩层突然断裂,或者引起原有断层产生错动,地震就发生了。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世界要紧地震带 地震多发区称为地震带。全球地震要紧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即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之间,地震频繁。 几个常用地震术语 地壳内部发生地震的区域叫震源。地面上正对震源的位置叫震中。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是震源深度.震源越浅,地震的破坏就越大。 震级与烈度 震级和烈度是衡量地震的两把尺子。震级是指地震开释能量的大小;烈度是指地震在不同地点造成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有多个烈度,一样讲,离震中越近的地点破坏就越大,烈度也越高。 地震等级大小 弱震:震级小于3级的为弱震,一样人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等于或小于4.5级的为有感地震,人们容易感受到,一样可不能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的为中强震,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为强震,其中震级等于或大于8级的称为庞大地震,会造成专门大的破坏。

地震能量 地震开释的能量决定地震震级。震级相差1级,能量相差约30倍。目前地球上最大地震的震级为8.9级。 地震的类型 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等。构造地震的数量最多,破坏力也最强,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90%。所有造成重大灾难的地震差不多上构造地震。 地震的要素 地震发生的时刻、地点、震级是一次地震最要紧的信息,通常被称为地震三要素。此外,对地震灾难而言,人员伤亡和财产缺失也是人们期望了解的。以上5点又被称为地震灾难五要素。 地震成灾 地震的强度大,发生在人口稠密区,造成的破坏就大;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弱、人们的防灾知识欠缺,会更加剧地震的危害。 地震灾难的类型 地震灾难分原生灾难、次生灾难和诱发灾难三种类型。原生灾难指地震直截了当产生的地表破坏、各类工程结构的破坏及由此引发的人员伤亡与经济缺失。次生灾难指由地震破坏间接引发的火灾、水灾、毒气泄漏扩散、爆炸、放射性污染、海啸、滑坡、泥石流等。诱发灾难指地震引起的各种社会性灾难,如瘟疫、饥饿、社会动乱、人的心理创作等。有时次生灾难造成的缺失比原生灾难还要大,其中火灾最常见也最严峻。 我国地震带分布 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800多次,遍布除贵州、浙江和香港专门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我国地震活动要紧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1.台湾省及其邻近海域;2.西南地区,要紧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3.西北地区,要紧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 4.华北地区,

地震安全小知识

地震安全小知识 在经常会发生地震的地方,人们都积累了一些预防地震的经验。当然,有预报地震的健全设备和机构是可以避免巨大的损害的。对 一般家庭来说,当发生地震时,该怎么办呢?现列出九条注意事项, 供参考: 1、不要惊慌地奔出室外,首先暂时躲在坚固的家具或桌子底, 最好躲在体积小的房间,如卫生间、厨房。 2、一次强震过后,不应安心下来,要准备应付余震的发生。 3、震后首先将大火扑灭。 4、尽量步行到避震所,携带物应尽量减至最少。 5、不要走过狭窄的道路、沟渠边缘、悬崖或河边,以免发生意外。 6、注意不要靠近山体、悬崖,以免崩裂发生意外。 7、靠近海岸时,必须注意海啸的发生。在低洼地则应防止水淹。 8、不要害怕余震,也不要乱听谣言。 9、遵守秩序,注意卫生。 在平时,预先准备好各种避难的工具和装备: 1、水; 2、五日左右的粮食(准备好即使一天不生火也足够食用的粮食); 3、贵重物品(现金、银行存款薄,各种证件以及必要的印鉴等); 4、手电筒、蜡烛、火柴等; 5、收音机; 6、毛毯; 7、手巾、绳、 草纸等日用品以及洗漱用品;8、急救药品;9、背囊等用品。 这些用具应平时整理好,以便需要时可以马上携带走。

如果有婴儿或幼儿的家庭,要准备好婴儿用的尿布、奶粉、伞、席子等其他小孩子用品、最重要是根据家庭的需要,随时准备好可以足够两至三天生活的各种应急日用品或食物。 学校人员避震 在学校中,地震时最需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冷静与果断。有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地区,平时要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们讲述地震和防、避震知识。震前要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震后沉着地指挥学生有秩序地撤离。在比较坚固、安全的房屋里,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教学楼内的学生可以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决不可让学生们乱跑或跳楼。 地震时,在街上行走避震 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物的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土碎块、以及广告招牌,马口铁板、霓红灯架等,可能掉下伤人,因此在街上走时,最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作好自我防御的准备,要镇静,应该迅速离开电线杆和围墙,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 车间工人避震 车间工人可以躲在车、机床及较高大设备下,不可惊慌乱跑,特殊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关闭易燃易爆、有毒气体阀门,及时降低高温、高压管道的温度和压力,关闭运转设备。大部分人员可撤离工作现场,在有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少部分人员留在现场随时监视险情,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地震发生时行驶的车辆应急避震 (1)司机应尽快减速,逐步刹闸;(2)乘客(特别在火车上)应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席等,并注意防止行李从架上掉下伤人,面朝行车方向的人,要将胳膊靠在前坐席的椅垫上,护住面部,身体倾向通道,两手护住头部;背朝行车方向的人,要两手护住后脑部,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作好防御姿势。 楼房内人员地震时应急避震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一、地震知识 1.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平均每天发生地震4万多次。早在公元前23世纪,我国尧舜时代就已记载到发生在山西现称薄州的地震。 2.我国目前仍处在20世纪地震活动第5个活跃期,直至本世纪初。 3.给人类以生命环境的地球内部可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层。地壳又分成许多板块,如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板块等六大板块,以及许多次级板块。 4.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球板块的飘移、互相碰撞,使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大量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叫地震。 5.按成因,地震可分为天然地震(如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等)和人为因素的地震(如水库地震、核爆地震等)。其中构造地震对人类危害最大,因为它是地球内部地质构造变动导致岩石断裂而引起的地震。 6.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球表面上的投影点叫震中,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7.地震分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距地表70公里内的地震叫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内的地震叫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的地震叫深源地震。其中浅源地震破坏性最大。 8.地震时,震源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地震波是由纵波和

横波组成。纵波传播速度快,上下颠动,衰减也快,一般在震中附近才能感觉到。横波传播速度慢,左右摇晃,振幅大,作用时间长,对建筑物造成破坏作用的主要是横波。 9.凭感觉人们可以判断地震的远近。先感觉到上下颠动明显,后感觉到左右摇晃比较明显,则为近震,此时震中就在附近,应立即避震;先感觉到左右摇晃比较明显,上下颠动不明显,则为远震,此时不必惊慌。 10.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叫震级,释放能量越大,震级也就越大。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的地震是8.9级的地震;1960年5月22日发生在南美洲智利的8.9级地震,1906年1月31日南美洲厄瓜多尔——哥伦比亚边界近海中及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陆东边海中也增发生8.9级地震。 11.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例如:1979年7月9日溧阳发生的6级地震,波及宜兴,对宜兴来说,这是地震震级也是6级。 12.地震的发震时间、震中位置和震级叫地震三要素。 13.地震级大小可分为:(1)微震:即2.8级以下的地震叫微震,人无明显感觉;(2)有感地震:2.8-4.5级以上的地震,人有感觉;(3)破坏性地震:一般4.5级以上的地震就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种地震叫破坏性地震;(4)中强地震:4.5-6.9级的地震;(5)强烈地震:震级在7级以上,破坏性大,影响面大的地震。 14.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对地面的破坏程度。一次地震,距离震中不同的地方烈度也不同,同一距离上的烈度也会不同。烈度与震级大

地震科普知识

地震科普知识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年要发生地震500多万次,其中只有5万多次左右人们能感觉得到,并不是所有的地震都能造成破坏,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我们该怎样面对地震?下面我们向大家做一简要介绍。 第一部分地震基础知识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运动的结果。地球运动中,地壳也在不断运动变化。 地球的运动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对地下岩石产生了非常强的作用力,当岩石承受不了这种力时,就会突然发生破裂和错动。 地震是指地壳中因岩体错动断裂而释放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动。 岩石破裂产生地震波,地震波传到地表,地面随之就振动起来,这就是地震。 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呢? 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喷发,使岩浆冲击地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火山地震影响范围比较小,造成的破坏相对较小。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面振动。比如地下的石灰岩溶洞坍塌,或者矿山采空区的塌陷,都会引起小范围的地面振动。这种地震一般破坏程度不大。 我们平时所说的地震叫构造地震。构造地震是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这类地震大约占到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而且振动的强度大,影响的范围广,所以对人类的威胁也就最大。 地震是有大小的。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越强,震级越大。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地震震级分为弱震、有感地震、破坏型地震、严重破坏型地震。 弱震:一般指3级以下地震,这种地震通常人们感觉不到,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得到。 有感地震:一般指3级以上、5级以下地震,这类地震人们能感觉得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全球每年大约发生3级以上地震5万余次。 破坏型地震:一般指5级以上、能够对地表及其建筑设施造成破坏的地震。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5级以上地震1000次左右。 严重破坏型地震:指7级以上地震。全球每年要发生这样的地震10到20次,不过大多数发生在海洋和荒芜人烟的地方。

地震知识总结(精选5篇)

地震知识总结(精选5篇) 地震知识总结(精选5篇) 地震知识总结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地震知识总结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地震知识总结(精选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地震知识总结篇1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基础知识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这些能量包括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和地震波的传播等。地震发生时,震源处的岩石会受到极大的压力,从而导致其破碎和移动,产生地震波向四周传播。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它可以传递能量和信息,使地球表面产生震动和地面破裂。二、地震预测和预防地震预测仍然是一个挑战,但科学家们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目前,地震预测主要包括地质方法、地震学方法和地球物理学方法。此外,一些预测方法包括利用卫星数据监测地壳运动、地震活动性分析等。地震预防方面,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和地震预警系统是两个重要的方面。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可以通过加强结构设计和施工质量控制来提高。地震预警系统则可以在地震发生前,向可能受到影响的地区发布警报,

以便人们有时间采取措施,减少地震灾害的影响。三、地震应急响应地震发生后,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救援和应急物资调配。地震应急响应包括搜索幸存者、评估地震影响、提供紧急救助和开展恢复重建工作等。在地震发生后,应尽快向受影响地区提供救援物资和人力支持,以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总之,地震是自然灾害之一,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了解地震基础知识,加强地震预防和应急响应,是减少地震灾害损失的关键。地震知识总结篇2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前兆1.地震前,一些动物会有异常反应,比如老鼠搬家、鸡鸣狗叫、蛇过道、猫跳架,海鱼翻跃,鸽子不飞,鸽哨声音沉闷。2.震前地下水也会异常,比如突然干涸或突然喷水,井水水面或油面升降。3.地震前,气象也会异常,比如震前闷热,阴雨或大雾。二、地震常识1.地震的三个要素:震级、震源、震源深度。2.地震烈度: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叫地震烈度。3.地震震级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多少来划分,一共分为了10级。 4.微震:5级以上的地震才会形成微震,5级以下的地震只能形成弱震或微震。 5.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分为12级。三、地震求生1.地震发生时产生的碎石瓦砾可能会造成地面或天花板倒塌,在地震发生时,要保护好自己的生命,最安全的做法是躲在坚固的桌子下或床下。2.地震发生时产生的强

地震科普常识

什么是地震? 1、我们常说的地震是指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2. 地球内部可分为几层?哪一层常发生地震? 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据统计约有92%的地 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3.地球上一年大约能发生多少次地震? 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 4.根据成因地震分为哪几类? 按成因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 地震三类。因人为因素直接造成的振动是人工地震,如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动。我们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5.按地震成因划分,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地震主要属于哪几类型? 主要属于构造地震。据统计,构造地震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90%以上。 6.地震的三个基本参数是什么? 发震时刻、地点和震级。 7.什么叫震源、震中、震中距?

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8.什么叫震源深度?何谓浅源地震、深源地震、中源地震? 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在70公里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叫深源地震;震源深度介于70 —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 9.何谓地方震、近震和远震? 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震中距在100公里—1000公里的称为近震;震中距超过1000公里的称为远震。 10.什么是震级?影响震级的因素有什么?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有关。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11.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分为哪几类? 按震级大小分:7级和7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大震;7级以下、5级和5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强震或中强震;5级以下、3级和3级以上的,称为小震;3级以下、1级或1级以上的称弱震和微震。小于1级的称为超微震。 12.目前记录到的世界上最大地震是多少级? 8.9级,发生于1960年5月22日的智利地震。 13.何谓地震烈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哪些?

地震安全小知识

地震安全小知识 一、地震安全常识 1.地震专家提醒,发生地震后千万不要慌乱,按照以下经验和方法进行防震避震。 2.在室内时,躲在坚固家具下面,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也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 3.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此外,水泥预制板墙、自动售货机等也有倒塌的危险,不要靠近这些物体。 4.户外场合,保护好头部。 5.在人多的场所时保持镇静。 6.避难时要步行,尽量少携带东西。 7.注意山崩和地裂。 8.不要害怕余震,不要听信谣言,应当用携带的收音机,把握正确的信息。 二、在家里如何避震 大地震从开始到振动过程结束,时间不过十几秒到几十秒,因此抓紧时间进行避震最为关键,不要耽误时间。室内较安全的避震空间有:承重墙墙根、墙角;有水管和暖气管道等处。屋内最不利避震的场所是:没有支撑物的床上;吊顶、吊灯下;周围无支撑的地板上;玻璃(包括镜子)和大窗户旁。 三、在学校如何避震

1.在平房教室遭遇地震时,坐在离门窗较近的学生应迅速从门窗逃出教室,离门窗较远的同学应迅速蹲下,用书包等保护好头部躲在课桌下面。 2.在楼房教室遭遇地震时,不要乱跑或跳楼,应迅速躲进跨度小的空间,保护头部,地震后,有组织地撤离教室,到附近的开阔地带避震。 3.在操场或室外的学生,应原地蹲下,双手抱头,注意避开危险物和高大建筑物。 4.正在上课的学生,震时迅速将书包放置头顶,躲避在课桌下。地震停止时,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迅速撤离教室,就近在开阔地带避震。 5.震时值班教师应立即组织小孩在桌下避震,震后带领孩子疏散。 四、公共场所避震注意事项 1.在商场、影剧院、展览馆、体育馆等场所遭遇地震时,千万不要拥挤,避免因相互挤压而导致人员伤亡。 2.地震时,就地蹲下或躲在椅子及坚固物品旁边,注意避开悬挂物,用包或手护住头部。 3.乘坐电梯发生地震时,迅速将电梯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电梯一旦停下,便迅速离开。 4.所有室内人员都应在初震之后迅速撤出,到广场、应急避难场所等空旷的地方以避余震。

地震安全知识

地震安全知识 安全知识,让你化险为夷。小编今天就为大家带来地震安全知识,欢迎阅读。 一、地震知识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 1.按地震成因划分,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地震主要属于哪几类型? 主要属于构造地震。据统计,构造地震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90%以上。 2.地震的三个基本参数是什么? 地点、震级和发震时刻。 3.什么叫震源、震中、震中距? 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4.地球内部可分为几层?哪一层常发生地震? 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5.地球上一年大约能发生多少次地震? 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 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 6.根据成因地震分为哪几类? 按成因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三类。因人为因素直接造成的振动是人工地震,如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动。我们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7.什么叫震源深度?何谓浅源地震、深源地震、中源地震?

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在70公里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叫深源地震;震源深度介于70 —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 8.何谓地方震、近震和远震? 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 震中距在100公里—1000公里的称为近震; 震中距超过1000公里的称为远震。 9.什么是震级?影响震级的因素有什么?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有关。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 10.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分为哪几类? 按震级大小分:7级和7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大震;7级以下、5级和5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强震或中强震;5级以下、3级和3级以上的,称为小震;3级以下、1级或1级以上的称弱震和微震。小于1级的称为超 微震。 11.目前记录到的世界上最大地震是多少级? 8.9级,发生于1960年5月22日的智利地震。 12.何谓地震烈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哪些? 地震对某一地区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称地震烈度,简称为烈度。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就越大。同一次地震,震中距小烈度就高,反之烈度就低。影响烈度的因素,除了震级、震中距外,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地基条件等因素有关。 13.震级和烈度有何不同? 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它是用“级”来表示的;而烈度则表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它是用“度”来表示。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各地不同。 14.何谓等烈度线?等烈度线图的作用何在? 等烈度线是地面上各相同烈度点的连线。等烈度线图绘出了地震影响的总轮廓,为我们进行震灾快速评估、部署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防地震的小知识

防地震的小知识 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为了提高公众的地震防护意识,减少地震可能造成的损失,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防震的小知识。 1. 室内防震 地震发生时,室内很容易出现瓷器、玻璃等易碎物品的碎裂,造成刮伤和砸伤等伤害。因此,在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迅速躲到桌子、床下或者墙角等相对稳固的地方,保护头部和颈部,避免直接接触易碎物品。 2. 建筑结构 地震时,建筑物的结构是人们的避难所,因此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尤为重要。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应严格按照抗震设计规范进行,确保建筑物的稳固性。另外,建筑物的年限也是影响抗震能力的重要因素,老化的建筑物容易在地震时出现倒塌,因此要定期检查和维修建筑物。 3. 家居安全 家居安全设施是防震的重要环节。在地震前,我们应该确保家里的家具、电器等固定牢固,尽量减少它们在地震中的倾倒和滚动。此外,我们还可以在家里设置一些紧急逃生设施,如灭火器、紧急逃生通道等,以备不时之需。

4. 防震教育 提高公众的地震防护意识是预防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政府、学校、社区等应该加强地震防灾教育的宣传和培训,让人们了解地震的危害和应对措施,掌握自救互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可以组织地震演习,提高公众应对地震的应变能力。 5. 地震预警系统 地震预警系统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技术,可以提前几秒到几十秒发出地震警报,为人们提供逃生和保护的时间。目前,一些地震频繁的地区已经建立了地震预警系统,如日本、美国等。在地震预警系统的警报下,人们可以迅速采取避震措施,减少伤亡和损失。 6. 地震保险 地震保险是一种经济上的防震措施。通过购买地震保险,可以在地震造成损失时获得经济赔偿,减轻灾后重建的负担。对于地震频发的地区,购买地震保险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地震是一种无法预测的自然灾害,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防震知识,提高自己的防震意识和能力,减少地震可能带来的伤害。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强地震防护工作,才能更好地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关注地震防护,为自己和家人的安全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

地震科普宣传小常识

地震科普宣传小常识 1.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台风、洪水、泥石流等,我国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自然灾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自然灾害频发于全国各地,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加强防灾减灾意识,有利于人们在灾难降临之际能够有效的躲避危险。 2.震后救人的原则 震后救人的原则:①先救近处的人。不论是家人、邻居,还是萍水相逢的路人,只要近处有人被埋压就要先救他们。 ②先救容易救的人。这样可加快救人速度,尽快扩大救人队伍。③先救青壮年。这样可使他们迅速在救灾中发挥作用。 ④先救“生”,救“人”。唐山地震中,有一个农村妇女,她为了使更多的人获救,采取了这样的做法:每救一个人,只把其头部露出,使之可以呼吸,然后马上去救别人;结果她一人在很短时间内救出了好几十人。 3.震前地下水为什么会有异常变化 震前地下水为什么会有异常变化:地震前地下岩层受力变形时,埋藏在含水岩层里的地下水的状况也会跟着改变。有时,含水层像饱含水的海绵一样,在受力时把水挤出来;有时,隔水层破裂,使原来分层流动的水掺和在一起,等等。 4.地下水异常一定与地震有关吗? 地下水异常一定与地震有关吗?不一定。由于地下水很

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它的异常变化并非一定与地震有关。影响地下水变化的因素有:气象因素,如干旱、降雨、气压变化等;地质因素,如非震的地质原因,改变了地下含水层的状态;人为因素,如用水量变化、地下工程活动、环境污染等... 5.孤立型地震 孤立型地震:有突出的主震,余震次数少、强度低;主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9.9%以上;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2.4级以上。例如,1983年11月7日山东菏泽5.9级地震就属于此类。 6.世界上震源最深的地震 世界上震源最深的地震:世界上记录到的震源最深的地震是1934年6月29日发生于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东的地震,震源深度720公里,震级为6.9级。深源地震常常发生在太平洋中的深海沟附近。在马里亚纳海沟、日本海沟附近,都多次发生了震源深度达五六百公里的大地震。我国吉林和黑龙江省东部也发生过深源地震。 7.地震遗迹 大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导致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堰塞湖以及建筑物倒塌、道路损毁等,留下了各种地震的痕迹。在典型地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震遗迹进行保护对于深入研究地震成因和地震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对后人起到警示教育的作用。 8.震级及其测定方法

预防地震灾害小常识

预防地震灾害小常识 1.地震知识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目前人列尚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由于地球不断运动,逐渐积累了巨大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 地震烈度是距震中不同距离上地面及建筑物、构筑物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是两个概念,如唐山7.8级地震,唐山市的地震烈度是11度,天津中心市区的烈度是8度,石家庄的烈度是5度。 3度,少数人有感。 4—5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破坏。 7—8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9—10度,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11—12度,毁灭性破坏。 2.发生有感地震应急行动 有感地震是指发生的地震级别较低,有明显震感,没有造成破坏和重大破坏的地震。 应急要点 ★发生有感地震后,室内人员在震发瞬间不知道地震强弱的情况下,

应迅速按预先选定的较安全的室内避震点分头躲避。 ★震后快速撤到室外,注意收听、收看电视台、电台播发的有关新闻,做好防震准备。 ★了解震情趋势,不听信、传播谣言,确保社会稳定。 3.发生破坏性地震应急行动 破坏性地震是指发生地震级别较大,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或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地震。 应急要点 ★住平房的居民遇到级别较大地震时,如室外空旷,应迅速跑到屋外躲避,尽量避开高大建筑物、立交桥,远离高压线及化学、煤气等工厂或设施;来不及跑时可躲在桌下、床下及坚固的家具旁,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防尘、防烟。 ★住在楼房的居民,应选择厨房、卫生间等开间小的空间避震;也可以躲在内墙根、墙角、坚固的家具旁等容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要远离外墙、门窗和阳台;不要使用电梯,更不能跳楼。 ★尽快关闭电源、火源。 ★正在教室上课、工作场所工作、公共场所活动时,应迅速包头、闭眼,在讲台、课桌、工作台和办公家具下边等地方躲避。 ★正在野外活动时,应尽量避开山脚、陡崖,以防滚石和滑坡;如遇山崩,要向远离滚石前进方向的两侧方向跑。 ★正在海边游玩时,应迅速远离海边,以防地震引起海啸。 ★驾车行驶时,应迅速躲开立交桥、陡崖、电线杆等,并尽快选择空

地震小常识十条简短

地震小常识十条简短 地震小常识十条简短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发生时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很大的威胁。在地震发生前,我们应该了解一些地震常识,以便在发生地震时能够 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以下是地震小常识十条简短。 一、什么是地震 地震是指由于内部构造变化或岩石断裂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面振动现象。它是一种自然灾害,可能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很大的威胁。 二、如何预防地震 目前还没有办法预防地震,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轻其对我们 造成的影响。例如,在建筑物中设置抗震支撑结构,加强建筑物的抗 震能力;在居住区域内设置避难所等。 三、如何判断是否有可能发生地震 通常情况下,我们无法准确预测是否会发生地震。但有些现象可能暗

示着有可能发生地震,例如出现动物异常行为、水井水位升高或下降等情况。 四、地震前的预警信号 地震前可能会出现一些预警信号,例如听到类似飞机声的低频噪音、感觉到头晕、恶心等症状。此外,还可能会出现地面裂缝、水井水位升高或下降等现象。 五、发生地震时应该做什么 在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例如,在室内时应躲到桌子下或者坚固的墙角处;在户外时应远离建筑物和电线杆等高大物体。 六、如何保护自己 在地震发生后,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自己。例如,在室内时应尽量避免使用明火和电器设备;在户外时要注意避开断裂带和塌方区域等。 七、如何寻找避难所

如果你无法回家或者家中受损严重,你可以寻找避难所。通常情况下,政府会提供一些避难所供人们使用。你也可以选择前往亲戚朋友家暂住。 八、如何与家人联系 在地震发生后,与家人联系是非常重要的。你可以通过手机、互联网 等方式与家人联系,告诉他们你的安全情况和所在地点。 九、如何应对余震 在地震发生后,可能会出现余震。在遭遇余震时,我们应该采取正确 的应对措施。例如,在室内时应继续待在安全区域;在户外时要注意 避开高大物体和电线杆等。 十、如何处理灾后问题 地震过后可能会造成很多问题,例如停水停电、交通中断等。我们需 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处理这些问题,例如准备足够的食品和水源、保持 良好卫生环境等。 结语:

地震科普知识资料三篇

地震科普知识资料三篇 地震科普知识资料(一) 第一部分地震基础知识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运动的结果。地球运动中,地壳也在不断运动变化。 地球的运动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对地下岩石产生了非常强的作用力,当岩石承受不了这种力时,就会突然发生破裂和错动。 地震是指地壳中因岩体错动断裂而释放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动。 岩石破裂产生地震波,地震波传到地表,地面随之就振动起来,这就是地震。 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呢? 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喷发,使岩浆冲击地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火山地震影响范围比较小,造成的破坏相对较小。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面振动。比如地下的石灰岩溶洞坍塌,或者矿山采空区的塌陷,都会引起小范围的地面振动。这种地震一般破坏程度不大。 我们平时所说的地震叫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这类地震大约占到全球地震数的地震科普知识资料以上,而且振动的强度大,影响的范围广,所以对人类的威胁也就最大。 地震是有大小的。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越强,震级越大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地震震级分为弱震、有感地震、破坏型地震、严重破坏型地震。

弱震:一般指3 级以下地震,这种地震通常人们感觉不到,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得到。 有感地震:一般指3 级以上、5 级以下地震,这类地震人们能感觉得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全球每年大约发生3 级以上地震5 万余次。 破坏型地震:一般指5 级以上、能够对地表及其建筑设施造成破坏的地震。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5 级以上地震1000次左右。 严重破坏型地震:指7 级以上地震。全球每年要发生这样的地震 10 到20 次,不过大多数发生在海洋和荒芜人烟的地方。 震级每相差一级,它们的能量相差30 多倍,也就是说,一个7 级地震相当于将近1000个5 级地震所产生的能力。 地震发生时,会产生地震波,人们感觉到的振动是由于地震波传播造成的。 地震时,往往是先感到上下颠动,然后左右摇晃。这是由于地震波的特性引起的。地震波主要由纵波、横波等组成,纵波传播速度快,但比较弱,使人有上下颠簸的感觉; 横波传播速度略慢,但比较强,能造成巨大的摇晃,给地表建筑带来严重破坏。 地震的破坏程度,除跟震级的大小有关外,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波的传播等因素有关。我们把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用烈度表示。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严重,烈度最高。从震中向四周扩散,烈度逐渐减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烈度区。 地震时,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个点叫震中。震源到震中的距离叫震源深度。地面任意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地球上的地震分布并不是均匀的,从世界震中分布图可以看出,全球地震分布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大陆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上。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是一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 从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可以知道,我国地震分布很广,全国约有20 多条主要地震带。

地震防护小常识小知识

地震防护小常识小知识 地震是怎样引发的 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地壳的不同部位受到挤压、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逐渐 积累了能量,在某些脆弱部位,岩层就容易突然破裂,引起断裂、错动,于是就引发了地震。地震来临如何避震 专家强调,地震发生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选择避震,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 离到安全地方,这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大地震的危险振动期大约只有1至几分钟。强 裂地震发生时,在家中的人可暂躲较坚实的家具如床、桌下面、或躲在跨度小、刚度强的 小开间的室内暂避,如厨房、卫生间等处。主震后应迅速撤离户外,撤离时要注意保护头部,可用枕头等软物将头部护住。要注意关闭煤气,切断电源。住在高层建筑里的人不能 使用电梯,也不要跑到阳台上,尤其是不能跳楼,也不能使用电梯。 自救法宝: 1、保持清醒的头脑,选择避震,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这是应 急避震较好的办法。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震动到建筑物被破坏时间很短,如果人身处平房,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身处楼房,千万不要跳楼,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震后 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2、远离危险区,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 车要立即停车。 3、被埋要保存体力,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 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 4、身处楼房,千万不要跳楼。 5、如果正在上课时发生地震,要在教师指挥下抱头、闭眼,尽量蜷曲身体,迅速躲 在各自的课桌下,幼儿园的小朋友应躲在课桌和小床下,要听从老师的安排,不要乱跑。 在影剧院或其它公共娱乐场所的人们应因地制宜躲避到椅子下,舞台下、乐池、桌子、柜 台两侧,保护好头部,切不可一齐拥向出口。 6、在行驶的电汽车内避震,车上的乘客要抓住座椅或车上的牢固部件,以免摔倒或 碰伤;并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不要急于下车,地震过去后再下车。正在运行的车辆因 紧急停车,设法停在开阔处。 7、如果正在过桥,则要紧紧抓住桥栏杆,主震后立即向靠近的岸边转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