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教师自制教具说明书

小学科学教师自制教具说明书

小学科学课自制教具

小学科学课教具制作设计方案 摆的研究 原实验器材存在问题: 教科版五年级“时间的测量”单元中《摆的研究》一课:学生需要对摆的速度(与摆的轻重、摆线长短、摆幅大小)的关系进行分组研究,我在教学中发现,采用教材中的实验器材进行研究,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 1、在向用回形针做的钩子上逐个增加钩码时,当加到2个以上钩码时,由于钩子不够长,在摆摆动过程中,钩码容易掉下来,并且摆的重心会偏移,对学生实验有一定影响,并且在改变摆锤时,学生有的竖着挂,这样数据对研究问题有影响。 2、在改变摆线长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用直尺来测量线的长度,要想测量准确比较困难,并且需要大量的时间(我对教学的6个班进行统计,结果发现:完成一次摆线长度更改需要1.5分钟左右,累计三次需要5分钟,并且测量的摆线长度存在偏差。 3、在学生证明摆幅大小实验时,对于摆幅的改变,只能变摆线与摆锤的角度,在记录上也是模糊的数据,这与科学的精神不相符合,不能以科学数据说明问题。 自制教具说明: 鉴于上述实际情况,对原有的实验器材提出了以下改进方案:1、采用生活中的“乌鸡白凤丸”的药盒子来当摆锤,可以通过

打开盒子,往里加螺帽方便的改变摆锤的重量,并且将其他干扰因素最大化消除。 2、用PVC塑料管,将摆线通过小孔穿过塑料管,在塑料管上量出10CM一段并作标记,在塑料管上夹上“凤尾夹”,根据移动距离等长原理,可以简单的通过移动“凤尾夹”,使它对应数字,就能得到相应的摆线长度,只要用几秒时间就能解决更改摆线长度这一难题,大大提高了效率。 上述器材在教学中,笔者通过多次使用,能节约大量时间,得出实验结论更加科学。

小学数学教具制作

小学数学教具制作 数学,这门古老而又永恒的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通过各种公式、概念和理论来揭示自然界的规律和奥秘。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可能是一门抽象且难以理解的学科。因此,制作简单而实用的数学教具,可以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一、教具制作的原则 1、简单实用:教具应简单易做,且能够有效地说明数学原理。过于复杂的教具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习效果降低。 2、贴近生活:教具应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创新有趣:教具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二、教具制作实例 1、几何形状教具: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几何形状,可以制作一些简单的几何形状模型,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可以用纸板、

木棍或塑料材料制作,涂上不同的颜色,以便于学生辨认和记忆。 2、计数器:用一些小木块或塑料块制作一个简单的计数器。每个数字用一个方块表示,并可以在方块上写上数字。通过移动方块,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的顺序和大小。 3、钟表模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时间的概念,可以制作一个简单的钟表模型。可以用纸板、彩笔和指针制作,钟表上的数字可以用色彩鲜艳的图形代替,如小兔子、小熊等。通过旋转指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时间的流逝和顺序。 4、分数教具: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可以制作一些分数板。可以用纸板或塑料板制作,上面贴上不同颜色的纸条,代表不同的分数。例如,可以将一条纸条分成五份,其中一份代表1/5。 5、小秤: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重量的概念,可以制作一个小秤。可以用纸板、细绳和砝码制作,砝码可以用小玩具或小物件代替。通过在小秤上放置不同重量的砝码,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重量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三、使用教具的意义 使用这些自制的数学教具,可以带来以下好处:

温州市小学科学教师自制教具说明书(样稿)

温州市小学科学教师自制教具说明书(样稿) 一、教具名称:“布料的防水性”实验装置 二、教材实验分析 教科版《科学》(五上)《雨天中的布料》一课,安排了几种不同布料的防水性强弱的比较活动。教材设计的活动是:把四块不同的布料用橡皮筋扎在大小相同的4个塑料杯口,放进水槽中;然后用洒水壶在上面洒水。通过观察渗入4个塑料杯中的水量的多少来判断四种布料的防水性的强弱。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实验,有许多问题:首先是用喷壶洒水,水量的大小很难控制,一洒往往过多,会使水槽中的杯子浮起甚至倾斜。另外,很难保证洒到每块布上的水量是一样的,影响了实验变量控制的难度,导致实验结果的不科学。 三、材料与制作 1.材料与工具 20×20cm的吹塑板一块、上大下小的一次性透明塑料杯四个、缝衣针、带刻度的塑料杯8个、布料四种(13×13cm)、橡皮筋4根、水槽一个、水240毫升。 2.制作过程 先用烧红的缝衣针把四个上大下小的塑料杯底戳出大小相同、密度一样的小孔,再把吹塑板挖出四个和塑料杯底一样大的圆孔;然后把戳好小孔的漏杯分别套在吹塑板上,最后架在已经放置好四个蒙上布料的水槽上。 3.装置图(数码照片) 四、教具使用说明 进行实验时,小组4位同学各用刻度杯装好60毫升的水,同时分别往4个漏杯中倒下;漏杯中的水就会以同样的高度、同样的速度、同样的水量同时“淋”到4块不同的布料上。经过相同的时间,再去观测渗入杯中的水量,就可以科学地比较出四种布料的防水性强弱。 五、效果分析 用这样的装置取代原有的实验方法,材料简单、制作方便,提高了对比实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水量相同、水位高度一致、“淋雨”时间相同、“雨量”大小一样等变量得到很好的控制,也避免了让水洒到水槽之外的负面影响,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设计者:温州市建设小学饶正辉

自制教具说明

自制教具说明 第一篇:自制教具说明 教具名称:测量仪制作单位:xx小学制作人: xxx 制作材料:三合板木条设计意图: 该测量仪用于小学数学中画各种几何图形,如:直线、角、平面图形。还能测量线段长度、角的大小。还可用于自然课中测量太阳高度等。使用说明: 1、用于测量线段长度时,具有三角尺的功能。 2、测量角的度数时,角的一条边和0度刻度线重合,木条和角的另一条边重合,可以准确地测出角的度数。 3、画平面图形时让木棒和任意度线重合,可画出任意和此度数互补的角。 4、另外加上一个吊锤,一个底盘就能测量太阳高度了。 第二篇:自制教具说明[模版] 简单制作 1.首先用笔和直尺在硬纸板上画出四个相同大小的正方形 2.用笔在从左面开始数第三个正方形的下面画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 3.用笔继续在这个正方形的上面也画出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 4.用剪刀沿着笔印剪下来。 5.然后按每个正方形的印痕折叠出来 6.最后用胶带把每个正方形边缘粘合在一起,正方体就完成了 7.首先用笔和直尺在硬纸板上画出四个相同大小的长方形 8.用笔在从左面开始数第三个长方形的上下两面分别画一个以长方形宽为边长的正方形。9.用剪刀沿着笔印剪下来。10.然后按每个正方形的印痕折叠出来 11.最后用胶带把每个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缘粘合在一起,长方体就完成了 12.用以上制作方法制作四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 13.最后以四个正方体两两分组作两个桥墩,一个长方体作为桥面粘合成一个小桥。 14.用以上制作方法制作三个正方体和两个长方体,最后将三个正

方体每个单独作为桥墩,两个长方体纵向粘合在一起作为桥面与桥墩构成一个小桥。三教具特点 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构思巧妙,演示的现象特别明显新鲜和奇特。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和吸引力。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四运用对象七年级学生 第三篇:自制玩教具玩法说明 小二班自制玩教具 名称:有趣的多变娃娃 主要材料:五块泡沫板、不织布、彩色鞋带制作人:党敏、李淑、鲁甜甜、苏亚丽 玩法:四面泡沫板上有四个不同的人物头像,分别为两个小男孩儿两个小女孩儿。 1.幼儿可以根据自己今天的心情,给娃娃的脸上贴上不同的表情。高兴就贴弯弯的眼睛,生气就贴愤怒的眉毛,能使幼儿将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经验表现出来,符合《指南》在艺术领域中提出的3-4岁幼儿能模仿有趣的动作、表情和声调的目标以及喜欢涂涂画画、粘粘贴贴并乐在其中的目标。 2.每个人物的嘴巴形状是不同的图形,有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梯形。我们用不织布制作了不同的图形供幼儿挑选,将与嘴巴形状相同的图形从嘴巴里放进箱子中,在游戏中帮助幼儿认知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这符合《指南》在科学领域中数学认知部分提出的3-4岁幼儿能感知和发现周围物体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对不同的形状感兴趣的目标。同时,小班上学期只要求幼儿能认识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我们特别加入了梯形,是着眼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幼儿的学习潜能。 3.四个人物的头发部分只用了不织布勾画轮廓,中间穿了很多孔,可以将其拆开,作为大型穿线板使用。幼儿在穿线时不仅能锻炼其手指小肌肉的发展,也能在与他人一起合作时感受合作游戏的乐趣,进而从平行游戏向合作游戏发展。穿线板也是小班幼儿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幼儿可以按照穿线板上的洞洞就行有规律的穿插,也可以将鞋带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自制教具“多功能月相模拟实验装置”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自制教具“多功能月相模拟实验装置”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有关于月相变化的实验教学。为了挖掘月相模拟实验的使用效能,在月相变化日地月原理图的基础上,加入地球昼夜时间面、可视范围观察角度面等,以实现多功能、高效、形象而便捷的使用效果。 一、加工工具: 抛光机,电钻,卡夫特AB胶,玻璃胶,螺丝刀,扳手,黑色喷漆,宽单面胶若干。 二、制作方法: 1、月相模型制作: (1)用宽单面胶分别沿八个白色乒乓球一侧半球线粘贴,注意将有字白色半球面完整保留,纯白色半球面包裹在单面胶内。 (2)将粘贴有8个乒乓球的单面胶集合粘贴到废旧纸板上,再用喷漆将乒乓球露出面进行喷漆。待喷漆晾干后,将每个乒乓球的单面胶逐个撕去,就可以看到半黑半百的月球模型效果了。 (3)在每块边长2cm厚0.4cm有机玻璃中央钻取直径0.4cm小孔,将0.3cm 棱长强磁块用AB胶粘贴到小孔内。 (4)将8个半黑半白乒乓球用玻璃胶逐个粘贴到边长2cm厚0.4cm有机玻璃中央,注意沿黑白线竖直粘贴。

2、反光镜观测架制作: 3.5cm× 4.6cm厚0.4cm有机玻璃宽边一侧AB胶垂直粘贴3.5cm×5cm有机玻璃宽边,然后将3.5cm×6cm镜子成45度角用AB胶粘贴在两块直角有机玻璃夹角之间,两块有机玻璃内夹角两侧1.5cm处分别用AB胶纵向粘贴两块1cm×3.5cm铁片。

3、操作底板制作: (1)将75cm×50cm木板上用玻璃胶对齐粘贴75cm×50cm蓝白色铁片,再将75cm×50cm彩绘不干胶(八个直径4cm月相位置图示布置在半径19cm的圆周上,其左、上、下分别保留2cm边距,右侧绘制太阳光照射效果)对齐粘贴。 (2)距地月星空图左侧25cm上下中央位置钻取0.4cm直径的小孔,小孔下端用较粗电钻头钻取刚好能放入直径0.4cm长杆螺帽为准的小孔。 4、扇形观测面制作:有机玻璃店加工厚0.4cm半径18cm有机玻璃半圆片,以圆心小孔为中心的左、下、右三侧保留边长8cm方块,圆心处钻0.8cm直径小孔。距扇形面圆心上端6cm处钻取直径1cm左右小孔,将直径1cm厚0.5cm强磁用AB胶粘贴入内。在扇形面左、右、前分别粘贴“左:东地平线视角、右:西地平线视角、前:正南视角”等必要不干胶。

小学科学教师自制教具

影子”三合一实验装置说明书

2009年张家港市教具创新设计评选活动 教师作品申报表申报人(单位)实验小学

自制教具《滑轮情景教学组合演示操作仪》介绍 咱们自制的是科学学科教具《滑轮情景教学组合演示操作仪》,本自制教具适合用于小学、初中阶段的学生。教学用途:熟悉滑轮的结构,理解滑轮、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和实质。主要材料:木质框架、滑轮、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测力计、细绳、钩码等;咱们做到了原理正确,结构简单牢固、合理、科学;材料廉价,制作简便,操作简单,美观实用性强。 演示实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在猜想、假设的基础上动脑、动手探讨,有利于从直观上发觉事物的性质、规律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熟悉试探,达到较深刻的理解。使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更高,质量更好。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进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此教具做到了这点。这是咱们的一个亮点。此教具最大的另外一个亮点就是在物体重力同样情形下,能够同时显示出滑轮、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及滑轮组的滑轮个数的多少,哪个更省力及它们各自的作用和实质。教学时利用此教具,安装方便,示范演示功能强,效果明显,操作、讲解、携带方便,直观、有效地演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想象能力和对动态知识理解能力的感性熟悉上升到直观、抽象的理性熟悉。 自制教具《滑轮情景教学组合演示实验仪》与国家科学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相结合,性能和教学应用效果超级好。从课堂教学上来看,通过演示,一目了然地明白滑轮的结构、特点;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够改变更力的方向,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的杠杆;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更力的方向,动滑轮实质是一种能省力的杠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路利用能够组成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重物和动滑轮的重力由几段绳索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使学生很直观、有效地识别出滑轮、定滑轮和动滑轮及滑轮组,顺利地解释滑轮的实质问题。 自制教具的演示实验,配合讲解讨论,同时和多媒体课件有机结合起来,直观清楚,易懂易理解;自制教具有效地帮忙学生克服了想象能力和对动态知识理解能力有限,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培育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及周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明白熟悉事物要抓本质,既要研究共性,又要重视不同性。此教具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进展和自身需要,并使之取得充分的进展和展现。教学重难点得以冲破,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取得了升华,实现质的飞跃,提高了学生对科学探讨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二年级道法上自制教具说明

二年级道法上自制教具说明 自制教具,是指师生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就地取材,因陋就简,自己动手制作的教学用具。目前,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实验教具已跟不上教材变化的需要,很多在教材中已不适用,急需补充新的教学仪器与实验器具。我校地处边远山区,教育经费比较紧张,学校的一些教学仪器都是十几年前上级调拨的。不能及时满足新的实验教学的需要,因此自制教具就成为我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长期应用大量自制教具的教学实践,我感觉到它在搞好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素质有着以下几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自制教具直观、明显,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自制教具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师生用自己研制的教具、学具做实验,得心应手。如:我在讲“气(液)体热胀冷缩”一课时,我用输液瓶与废注射器结合,在输液瓶内装满气(液)体,用橡胶塞塞紧使之不漏气(液)体,再把废注射器插入输液瓶内,使针头和瓶中气(液)体接触。这样,注射器的推拉杆便会随着瓶内气(液)体的热胀冷缩而上下移动,依据注射器盛液筒上的刻度,直接读出容器内的气(液)体在受热后体积增加了多少,其效果非常明显。 二、自制教具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动手欲望,有利于探究性实验的开展。自制教具一般具有取材容易、经济、可大量利用现代生活产生的废弃物,而且制作都比较简单、方便,有利于师生共同完成。这不仅容易做到人人动手实验,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动手能力及创造精神。兴趣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极好手段,它对增强学生们的好奇心,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例如:在讲“水的三态变化”一课时,我用八宝粥桶、输液器、开塞露瓶和

小学科学优秀自制教具演示教案

小学科学优秀自制教具演示教案 教案标题:小学科学优秀自制教具演示教案 教案目标: 1. 通过自制教具的演示,提高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激发他们对科学实验和探索的兴趣。 3. 提供一个互动和合作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教学内容: 1. 科学概念:通过自制教具演示,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有关科学概念,如物体 的浮力、电路的导通等。 2. 自制教具:介绍学生如何使用简单的材料制作自制教具,如水平仪、电路模 型等。 3. 演示过程:指导学生展示自制教具的使用方法和实验过程,鼓励他们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 教学步骤: 引入: 1. 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兴趣,如浮力 的应用、电路的作用等。 探究: 2.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制教具进行探究和演示。 3. 自制教具制作:指导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和步骤,制作自己选择的自制教具。 4. 实验演示:每个小组轮流进行实验演示,其他小组成员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 和结果。

5. 分享和讨论: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其他小组提出问题或给予反馈。 总结: 6. 教师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表现,强调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和自制教具的应用价值。 7. 学生反思: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分享他们的体会和收获。 拓展: 8. 拓展活动:鼓励学生在家中或课余时间继续制作和使用自制教具,进行更多的科学实验和探索。 9. 展示和评选:组织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自制教具,并评选出最优秀的作品。评估: 10. 评估方式: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演示中的表现、学生分享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反思,评估他们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自制教具的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 1. 引入部分的故事、图片或视频资源。 2. 自制教具制作的材料和步骤指导。 3. 学生分享和讨论的记录表格或工具。 4. 拓展活动的参考材料和指导。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通过自制教具的演示,更深入地理解科学概念,并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小组合作和互动,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得到了促进。拓展活动的安排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评估方式的多

自制教具说明书

自制教具说明书 单位东阿县大李联合校教师李存锋 一、教具名称:“菠萝”手工笔筒模型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变废为宝》一课,课本中利用八幅范例作品来启发学生,联系周边可以搜集到的各种废旧物品、材料,通过自己的创意设计,把 它们变成可以利用的手工艺品和装饰品等,课本范例作品有限,我做这个模型, 来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动手制作欲望,达到引导、开拓学生眼界和示范演示的教 学初衷。 三、材料与制作: 1.材料: 废旧书本(约50多张,同等大小的,纸张与课本纸厚度相当,不要太薄)、卡片纸或较厚的纸一张。 2.工具: 小刀,圆规,剪刀,胶水或胶棒。 2.制作过程: (1)把书本拆开,每张以长的中线为折叠线,反复折叠三次,把一张纸叠成厚厚的八份小的长方形。如下图:

1、2、3,均为沿着双箭头长方形长的中线进行折叠。 (2)用小刀将这八份小长方形纸裁剪开。 (3)把每一个裁剪开的小长方形按照下面步骤进行折叠,做出有两个 小插孔的 三角形。 (4)用同类方法大量折叠三角形,然后将两个折好的三角形并在一起, 将另一个三角形插在中间。

(5)不断插接到50个三角形左右,连接成环形作为底座。在底座的外延,再不断添加三角形,将第三个三角形插在两个并排的三角形的中间位置。插到四五层左右,即可翻转向上插接,到一定高度即完成。 (6)用圆规估测出笔筒底座的半径,在选好的卡片纸或硬纸上画圆裁剪下来用胶水或胶棒粘贴在笔筒底座上,笔筒制作完成。 3.完成图。 四、教具使用说明: 1、将菠萝手工笔筒模型进行展示,进一步激发学生手工制作的兴趣和积 极性,开拓学生的视野。 2、通过展示让学生了解三角形叠纸插接的方法和规律。 五、效果分析 菠萝笔筒模型样式新颖,构思巧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动手操作欲望。 笔筒模型可以弥补课堂屏显图片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循环展示让学生近距离和多角度的了解菠萝笔筒的结构和表现原理,更直观,生动。 菠萝笔筒取材非常容易,实用性强,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和长期保存性。通过本模型的教学应用,最终达到了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使其实用价值得到了一定的推广。 大李小学自制教具标签

自制玩教具讲解

自制玩教具——可爱的娃娃 适应区域:美工区操作区 玩具功能:在我设计的玩教具中,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可爱的娃娃。在设计的娃娃中运用了多种材料,并且注重教育性,遵循《纲要》以及《指南》的精神,促进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再设计思路上秉承着科学,合理,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在所用的材料上,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并且注重幼儿在操作时的安全性。本次活动,幼儿可以在小娃娃的头发上夹夹子,培养幼儿夹的能力,幼儿可以运用教师提供的小块皱纹纸进行捏、团的操作,装饰小娃娃的衣服,并提供纸条,幼儿通过折、撕,粘在小娃娃衣服上,进行装饰。通过这些操作促进了幼儿脑,眼,手的协调,锻炼幼儿手部小肌肉群,并且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因为这个操作需要小朋友认真、有耐心,培养了幼儿耐心细致的良好习惯。为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教师改变了传统的穿珠游戏,使幼儿在操作中更加具有游戏性。小朋友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为小娃娃穿上胳膊和腿,长度可以自己确定。穿珠游戏看似简单,却有很多作用。锻炼幼儿手指小肌肉,增强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并且可以练习数数,幼儿边穿珠边数数,使幼儿对数能有更多的认识。同时,认识颜色,五颜六色的珠子能够让幼儿区分各种颜色。对于以后的中大班,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数的组成与分解。 幼儿园《纲要》中曾经提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中有动作,有情节,有玩具和游戏材料,符合幼儿认知的特点,能唤起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激发幼儿积极的感知,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促进幼儿的发展。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幼儿创设更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材料,使幼儿在观察,操作中得到发展。 玩具玩法:幼儿可以用小夹子从教室留下的空隙中,为小娃娃夹夹子,装饰娃娃的头发。幼儿通过团,捏皱纹纸,并提供纸条引导幼儿进行折、撕等操作,最后用胶棒粘在衣服上,进行装饰。用穿珠的方式珠子穿到小娃娃的胳膊和腿上。

徐浩然——小学科学教师自制教具说明书

自制教具“互动专用触摸显示器与教师用机集成设备” 说明书 一、学校名称:柳市镇十四小 二、制作教师:徐浩然 三、教具名称:互动专用触摸显示器与教师用机集成设备 四、教材实验分析: 教科版《科学》(六上)轮轴、滑轮等实验,源于这两个探究型实验,因为需要探究,我不演示,安排好实验内容后,半数学生不知道要做什么,等在那看,又等不耐烦,还有少部分学生只是觉得好玩,打扰了在努力实验的小组同学。 实验过程中,教师不能花时间再让学生听一次实验原由、实验的目的,只能在黑板上出示个别注意事项,因为实验室无投影设备,吸引不了学生注意力,实验中途声音噪杂,学生各自“有事做”不宜打断,自己也忙于帮助解决个别小组的特殊困难。但半数学生还不知道如何下手,我希望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新走到探究轨道上,这需要他们快速了解一系列的准备知识与排除盲点。所以我就想到用此设备让一部分学生自己通过触摸电脑获得知识,我只需把这单元的知识做成树形思维导图,各个分叉又具体地描述,有必要的话把实验事先拍成录像放在那,边做边解释,那么这些后进生在这个时候就可以反复看直到明白原由了。 五、适用教材年级与课题: 高年级探究性实验(例如:利用滑轮组提升物体的实验) 其它还有如:需画图的平常课、复习课。 六、材料、工具与制作: 1.材料:废弃的液晶电视22寸、22寸触摸屏、废弃木头若干、螺丝钉内外牙(8mm-10mm)、直角铜固6个、弯折设备3个、美化物品(真皮、贴木皮、碳纤贴纸)、AB胶 2、工具:电钻、锯、抛光机、螺丝刀、内六角、三个钻头(6-8-10)、固定闸、剪刀。 3.制作过程: 首先测量,在3dmax做初步设计,然后集中设备材料,通过淘宝网、木场购得,再像木工师傅一样边量边做,锯、抛光、钻洞,上螺丝……再贴真皮、木纹纸美化(见图1) 3.装置图(见图2) 七、教具功能: 教具具有把显示器调到各个角度的功能,所以在授课时可将显示器放平藏于桌面,以免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电脑画面上,需要人机交互时再调到合适学生操作的角度,需要学生座在座位上观看录像时可调到90度角,虽不够大,但比投影清晰可代替投影,当然同时连接投影仪设备作为扩展设备更好。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学校争相投标招大批的触摸电脑,价格昂贵,无调节角度功能,不能实现一机多用。而且很多还采用电阻式触摸屏,经不起小学生使用,本教具采用红外触摸屏表面硬度类似钢化玻璃。同时即插即用价格低,把废弃液晶电视变废为宝。(液晶电视的废弃是因为电视站推出的电视盒只供一台电视播放节目)现在学校里的电子白板,极少有教师使用,只能实现教师与机器互动,投影范围太大太高,学生要互动太矮够不着。 本教具的功能能实现以下几点:

小学科学教师自制教具

小学科学教师自制教具“太阳和 一、教具名称:“太阳和影子”三合一实验装置 二、教材实验分析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第一课“太阳和影子”一课,本课有三个活动,分别达到以下目的:1.认识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和高度变化;2.发现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3.模拟太阳视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引导发现规律。 观察太阳在天空中高度时教材设计的是叠拳法,拳头数就是太阳的高度,叠拳法由于学生本身主观性和拳头大小的差异,实验结果不统一,误差比较大。 观察太阳的位置时原有教具是在底盘前端放一个指南针,指南针四周标明东、南、西、北方向,物体再放另一处,分隔开来,个人觉得不如把物体放在中心,四周注明东、南、西、北方向比较符合学生平常的认知经验,也比较形象直观,不管好生、差生一眼能看明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实验目的是得出一天中,影子变化由长至短再至长,温度变化由低→高→低的的规律,教材设计2个活动,活动1.早晨,在校园里找一个物体,给它的影子做上记号。下课的时候再去画一画。由于场地不能专有,实验记录得不到保证,另外受到时间、课程设置的限制,实验并不顺利。原有教具干脆没有活动1只测量影子的长度。我认为活动1很重要,影子是随着时间变化的,每一节下课,把同一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画下来,进行比较,更能直观的得出同一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变化规律。至于活动2.每到课间话画出白纸上铅笔影子,并在影子的顶端记下当时的温度和时间,完全可以在活动1的影子旁标上当时的温度和时间,合二为一!为了方便学生还可以集成电子表和温度计。 教材设计了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实验,目的是得出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反之影子越长的规律,教材设计用手电筒代表太阳,竹篾代表太阳运动的轨迹,小标杆代表地球上能产生影子的物体。实际是竹篾不容易找到,而且易变形,时间一长就发黄干枯,又不能重复使用。所以我用四号钢筋弯成半圆状代替竹篾,不用铁丝是因为够粗才不易变形,可重复使用,手电筒也选择扁平的,尽量放大模拟的空间! 为了方便教学,更简单易行的解决本课难点,结合生活实际,我把书上的三个活动整合成了“太阳和影子”三合一实验装置。 三、材料与制作 1.材料与工具 木料底座一个,长短不一的铝合金管三根(根据实际需要),四号钢筋一根,可充电手电筒一个,带孔尺子一把(孔要能够套进铝合金管),量角器一个,带坠指针一个,电子表一个,温度计一个。 2.制作过程 ①先在木料底座中心打一孔(孔要正好能够套进并固定住铝合金管),两侧中心各钻一小孔(固定铁丝用);②再将短铝合金管插入底座中心孔;③将剩下的两根铝合金管钻孔,用螺帽把量角器一起固定住,并用线系坠子当指针用,为避免缠绕影响准确性,线一头系小铁圈,再把小铁圈套在螺帽上;④最后将相交的两根铝合金管短的一根插入底座铝合金管。观测气温时,应把温度计放在太阳晒不到的地方测量,所以我固定在底座后侧阴影处,根据我校学生自有电子表很少的实际情况,我又加了个电子表,固定在底座右上角。

自制教具使用说明书

务川民族寄宿制中学 自 制 教 具 使 用 说 明 书 化学教研组

目录 一、细颈试管 (3) 二、分子运动演示实验 (5) 三、收缩式枕木 (6) 四、钟式氢气发生器 (7) 五、钟式乙炔发生器 (9) 六、蔗糖与浓硫酸反应封闭式实验装置 (11) 七、氯气的漂白性探究实验装置 (13) 八、钠与水反应所得产物气体的检验装置 (16) 九、铜和浓硫酸反应装置改进 (18) 十、收缩式酒精灯 (20)

一细颈试管 一、教具名称:细颈试管 二、制作人:申克修 三、制作时间:2012年9月16日 三、用途:做分子之间有间隙的实验 四、优点:制作简单、操作方便。实验现象直观明显。 五、制作方法: 用常见的试管(25*200)放在酒精喷灯火焰上 均匀受热,待快熔化时,用两手握住两头(即试管口,试管底)均匀用力拉,待中间变为如图1所示即可。注意:中间段要均匀,要比试管口径小。口颈与颈颈比为3:1(如图1). 六、使用方法:先在试管里加适量水(加适量品红)使水呈红色,其

量为下部容积的一半,再在上部加酒精到细颈口上端,塞上橡皮塞,反复颠倒数次,观察。

二 分子运动演示实验 一、名 称:分子运动演示实验 二、制 作 人:冉康 三、制作时间:2012年9月21日 三、用 途:做分子运动实验 四、制作方法: 在铜丝上系上小棉花团,再把系上棉花 团的铜丝插入木方中即可(如图2)。 五、使用方法: 把装置放到实验桌上,并在棉花上滴上酚酞试液,移近浓氨水旁边的烧杯中,再在上面罩一个大烧杯,过一会观察 六、优 点:操作简单,现象直观,明显。

三收缩式枕木 一、教具名称:收缩式枕木 二、制作人:李先玺 三、制作时间:2012年10月27日 四、用途:垫酒精灯的高度。 五、制作方法: 取一块木板,把它削成上图所示的底座,然后用一带有螺丝的直径稍大的铁圆形筒套在底座上,最后把一个木质的托盘固定在铁圆形筒上方即可(如图3)。 六、使用方法:松开螺丝,根据需要调整高度再固定螺丝。 七、优点:使用方便,实用性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