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悲秋情结

悲秋情结

悲秋情结
悲秋情结

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题之一,自古以来,无数骚人墨客的作品中,都郁积着浓浓的悲秋情结。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秋天是一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荒凉而充满寒意的图景。宋玉在《九辩》中流露“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慨,可以说开启了文人悲秋的先河。其后,这种悲秋情结便层出不穷。曹丕在《燕歌行》里咏道:“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雁辞归雁南翔”直追宋玉。杜甫在《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抒发了诗人伤时忧国、老病孤独、壮志难酬的复杂感情。柳永在“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的凉意中,同样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伤心的惨淡秋景,抒发了悲秋之叹。被

誉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极凝炼地勾勒出一个天涯游子在秋日黄昏

中茫然、孤独、疲惫、感伤、无奈的情态。

为什么“秋”偏偏与“悲情”相关联,说法不一。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列举了许多赋秋的例子,解释古人逢秋言悲的道理。认为“节物本…好?而人自…惆怅?,风景因心境而改观耳。”又说“物逐情移,境由心造,苟衷肠无闷,高秋爽气遽败兴丧气哉?”并进而言之“以人当秋,则感其事更深,亦人当其事而悲秋逾甚。”钱先生主要是从主观意识方面阐释的。赵敏俐的《秋与中国文学的相思怀归母题》一文则表现出另一种观念,赵敏俐认为“中国文学的悲秋作品,并不仅仅是一种生命意识的自然感应,而始终比较明显地和相思与怀归的母题有着不解之缘。悲秋是源于相思怀归这一母题的。而相思怀归之情愫又是源于早期农业社会的生产和生

活方式。”

秋景秋事秋情,都为一“气”所化,故宋玉曰:“悲哉,秋之为气也。”秋气乃阴盛衰杀之气。人感秋气而衰,原是自然之理。自然意义上的天人感应,主要是通过物质性的“气”的作用来达到的。正如《吕氏春秋》所云:“类固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鼓宫则宫动,鼓角则角动。平地注水,水流湿,均薪施火,火就燥。”客观自然之秋与主观人心之悲,其实也是一种“类固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看,悲秋情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作者的时代与个人经

历的统一,但它根本上还是人的自然性与对象世界的自然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说,往往就是一个处于秋季的独特主体与处于

秋季的诸多自然存在之间的感应,是天人合一。

人有悲,人可以咏其悲;历史的盛衰兴亡不断循环也有悲。悲是人的基本情感之一,秋是自然界的基本季节之一,亡是历史循环的基本阶段之一,三者在功能上是相遇的、互

感的。人之所以能伤情、诉情、融情于历史的兴亡和自然的春秋,在于天人合一的文化基础,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秋与人生、历史的同一,使古代文人坎坷不遇的命运与自然、历史、社会交织在一起。在古代文化心态中以秋为悲的思维定势,不仅以建功立业为实现生命价值、追求生命永恒的重要内容,而且包含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忧时患世的思想。悲秋文学中的生命意识既具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生短暂的生命觉悟、“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离骚》)生命价值追求中的苦闷,也包含生命忧患与社会忧患的多个层面。“我岂楚逐臣,惨怆出怨句?逢秋未免悲,直以忧国故。”(陆游《悲秋》)。

悲秋情结是先民悲秋集体无意识积淀的结果。夏商周居住在黄河流域的以农业为主的人们,由于生产力极为低下,劳动产品剩余并不多,而少数奴隶主统治者却极为暴虐贪婪,致使人民生活极为困苦。在严酷的剥削

下,人民纷纷反抗,要“誓将去汝,适彼乐土”,但终究力量单薄,大批人被抓获问罪,遭杀戮之祸。而处死犯人的时间就是秋天。《周礼·秋官司寇》把掌管刑罚的司寇称为“秋官”,可见一斑。秋天成了统治者大发淫威杀人的季节,怎不阴风惨惨,令广大劳动人民哀伤不已。再加上当时各个部族、小国为争地夺人,统治者经常发动残酷战争,互相残杀,无数人战死疆场,家园毁坏,流离失所,广大人民苦不堪言。而战争也总是要在秋天来进行,所谓“沙场秋点兵”。《礼记·月令》上记载:“孟秋之月,用始行戮”,在“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臣以迎秋于西郊……乃将帅选士厉兵,简练桀俊,专任有功以征不义……”秋天,人们置身于战争的血腥、恐惧与痛苦之中,怎不黯然神伤、悲悲切切。而且,古时繁重的徭役也是春秋两季开始征发的,而以秋天为主。《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是月也,可以筑城郭,建都邑,穿窦窖,修仓”。秋天适宜征发人们去作各种徭役。统治者称人民去服役可以“春行秋返,秋行春返”,但

这只不过是骗人的言语,很多去服役之人往

往在秋天期满之时并未被放回,而且常常是

有去无回。不见人回,而新征徭役的秋天又

开始了。秋天又成了思念、盼归、生离死别

之日。思念之切,死别之痛,阻隔之恨都凝

结在秋天。一秋一秋的只是无望的思念,无

尽的等待。独自面对秋之凄情,怎不令人伤

悲。

总之,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是先民集

体无意识的结果,富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也

反映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伦理

价值观念对中国文人生命意识的深刻影响。

油画作品

下,秋天既是美丽的、灿烂的,而同时又多是感伤的。中国文人常常在赞秋的同时又悲秋。为何中国文人在写秋、咏秋时多为悲秋、伤秋之作呢?笔者认为,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相当多的读书人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政治抱负。自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为下层寒士提供了一个最主要的入仕、实现自己理想和改变自己命运的平台。客观地说,科举制度直到今天也是被全世界公认为比较公平、公正、先进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但由于统治阶级的政治腐败、高压专制政策,它在实际上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公平公正。另外,还有广大读书人自身的客观原因,使得相当一部分人并不能够实现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理想。

二、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高压政策。而这就使许多读书人非常压抑痛苦,他们借由悲秋来表达心中的不 书法作品

满和自己的理想。具体来说,自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直到明清两朝科举制度“八股取士”,清朝康、雍、乾三朝更是大兴“文字狱”,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专制政策推向高潮。

三、入仕的读书人借由悲秋表达自己仕途坎坷、宦海沉浮的哀怨和心中的愤懑。如前所述,苏轼《前赤壁赋》、欧阳修《秋声赋》都是借由哀秋表达自己被贬谪迁、仕途辛酸的感怀情绪。

四、一些文人借由悲秋表达自己身世悲惨、命运坎坷、家国之痛、人生无常的感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年四季到了秋天,时令气候的变迁,自然景观的变化,引起一部分文人强烈共鸣。由于政治事件的影响、自己身世命运的悲惨、家庭的变故、世事的无常,使他们睹物思人,一种悲秋的感伤情怀油然而生。像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后期词作《声

声慢·寻寻觅觅》,就是通过残秋景物来渲染秋情。词作表达作者丈夫新逝、国破家亡、只身流落江南,晚景十分凄惨的景况,整首词描述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境况和内心深处近乎绝望的愁绪

排列规律

排列规律 教学目标:1.经历拼摆、交流、观察等探索稍复杂图形的排列规律的过程。2.能发现图形排列中的简单规律。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发现和欣赏图形排列的美妙。课前准备:圆、正方形、正三角形图片各3张,每人“3×3格”的方格纸3张。教学方案:教学环节教学预设一、复习引入教师谈话,先让学生说一说春节期间最高兴的事情,然后启发学生交流庆祝春节中有规律的现象。师:同学们,春节过得很高兴吧!谁愿意把你们最高兴的事情给大家说一说?请几个人发言。师:春节期间,街道、商店等公共场所都增加了许多装饰,营造喜庆的氛围,哪个同学发现了有规律摆放的现象?学生可能说出,街道挂的彩条、商场楼顶的彩灯等。二、自主探索1.把图形有规律地摆一行。(1)教师启发性谈话,提出把○□△图片各3张有规律地排成一行的要求,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师:同学们真细心,能发现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今天这节课,我们利用△□○等图形来“创造”规律,有信心吗?如果有个别学生说“没有”,老师可鼓励学生试一试。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图片各三张,把它们有规律地排成行。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了解摆的情况。(2)交流学生个性化的摆法,要给学生充分的展示不同摆法的机会。让学生说出摆图的规律,并启发学生说一说如果接着摆,下一组会是什么样的。师: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自己的摆法呢?告诉大家你摆的图形的规律是什么。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进行启发式对话。生:我先摆3个○,又再摆3个□,再摆3个△。规律是3个○,3个□,3个△。师:那接着往下摆,下一组该怎么摆?生1:再摆3个○,3个□,3个△。生2:我先摆1个○、1个□、一个△当作第一组,接着摆第二组,最后摆第三组。规律是:1个○、1个□、一个△依次重复出现。生3:我先摆1个○、1个□、一个△,再摆2个○、2个□、2个△,规律是○□△各一个,○□△各2个。师:接着下一组该怎样摆?生:接着摆3个○、3个□、3个△……学生可能有图形位置不同的摆法,让学生充分交流。如果第三个学生的摆法没有出现,教师可组织交流。 2.在九宫格里有规律地摆图形。(1)出示3×3方格图。(以下简称九宫格)。提出“要使每行或每列的图形相同”的要求,让学生把○□△图片各3张摆在九宫格里。师:刚才同学们把这些○□△有规律地摆成了一行,

百花深处藏笑泪从百花深处看陈凯歌矛盾的历史文化情结

今传媒 2013年第2期 广播影视评论 99 百花深处藏笑泪 ——从《百花深处》看陈凯歌矛盾的历史文化情结 阙一都 (南京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摘 要:导演陈凯歌以独特而宏观的历史视角和文人思维著称影坛,时代和命运让他对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既悲又喜、一言难尽的情感。无论是早期的《黄土地》《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还是近年来的《梅兰芳》《赵氏孤儿》都以历史文化为题材,倾注了导演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辨。本文将以他为电影《十分钟年华老去》拍摄制作的短片《百花深处》为例,选取电影选题、表现手法、象征修辞、音乐音响这四个方面,分析陈凯歌蕴育其中矛盾的历史文化情结。 关键词:传统文化;人文关怀;文化反思;矛盾情结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2-0099-02 收稿日期:2012-11-23 作者简介:阙一都,女,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电新闻学专业,主要从事广播电视文艺、电影研究。 《百花深处》是《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中的最后一 部短片。在这部主题繁复、色彩瑰丽、汇聚了世界大师级导演的电影中,《百花深处》以平实而幽默的外表、深刻而厚重的内心表达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反思,情切哀浓、笑中裹泪。 影片讲述了老北京人冯先生请搬家公司搬他“一无所有”的家的悲剧故事。搬家在工人不留神的“松手”和冯先生的无限悲痛中告下段落,影片在夕阳下冯先生高呼着奔向已夷为平地的家时落幕。我们很容易读出导演陈凯歌在电影中一贯倾注的对国家民族的历史反思和理性思考,以及他对忧患和理想痛苦矛盾的观照。 一、选题分析——追寻时代步伐 执着文化反思 影片发生的地点是“百花深处”胡同,导演选择这种建筑富有深意。因为胡同是北京的象征,而它正在衰微。在《京城胡同留真》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八十年代以后,北京的城市建设似一场飓风席卷而来。昨天存在的胡同四合院,今天忽然消失了……。[1]”延续到新世纪初,也就在影片拍摄前夕,北京正沉浸在获得第29届奥运会举办权的欣喜自豪中,大刀阔斧地进行着城市整容。现代化建设将城市焕然一新,而传统文化却被无情地摧毁了,这究竟是新时代的胜景还是人类文明的衰退?陈凯歌陷入挣扎。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就已经认识到:十几年前开始的‘文革’,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我以为最重要的要算是民族的精神文化的现状了[2]。这种郁结一直纠缠萦绕在陈凯歌的心头,出身文化世家,亲历文革,当过知青、红卫兵,这样复杂的阅历给予了陈凯歌不一样的视野和思维,他自觉承担了民族的忧患及时代的重任[3] 。他曾在一次访谈中说:“对于一个立志于艺术的人来讲,最要紧的在于勤于思索,永远投身于时代的潮流之中,去接受新的信息,去对自己、对他人、对整个民族进行愈益深入的了解和判断。[4]”我们可以看到,从《黄土地》到《孩子王》、《霸王别姬》到这部《百花深处》,以及新片《搜索》,导演始终紧随着时代步伐站到社会风云变幻的第一线,践行文化反思,执着与世人分忧、给世人警醒。 现实中的百花深处胡同已经是一片涂鸦的世界,再也见不到“小院半壁阴,老庙三尺草”,也看不到“住着老情人缝着绣花鞋。”在十分钟的短暂时间里,导演选择了一个如此牵动人心、一言难尽的题材,足见他的忧虑之深、哲思超验。 二、表现手法分析——反差阐释失望现实 对比表现文明失落 影片中导演充分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赋予了影片巨 大的视听冲击,观众随之得到了笑泪相接的心理补偿。从镜头的角度形式上来说,俯拍和仰拍的对比运用尤为突出。影片一开始,就以仰拍镜头展现了一座高楼,高耸入云的大楼充斥着画面给人压抑的感觉,仿佛迷失在高速汹涌的现代文明中,难辨方向。而影片最后拍摄奔向孤树的冯先生时用了俯拍的角度,加上他浸润着悲哀的欢呼声,更添了一份凄凉和酸楚。不仅冯先生个人的悲惨命运呈现在人们眼前,传统文化落寞的黄昏仿佛也已来临。俯仰镜头的对比也在表现处理人物关系之中。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大多以仰拍表现搬家 工人,而用俯拍表现冯先生,暗示在常人眼中冯先生是个“疯子”,表明了居于强势地位的现代文明对传统文明的蔑视和不 屑[5] 。而在后半部分,搬家工人理解了冯先生并对他产生怜悯之情后,冯先生的镜头变为了仰拍,而搬家工人多为俯拍。 对比蒙太奇的运用是电影的一个亮点。冯先生坐上搬家 公司的车后,映入眼帘的是交错林立的高楼大厦、宽街立交。而当车驶入胡同,残断灰黄的土墙和满眼的“拆”字给了人们

初中数学常用拓展公式定理汇总.pdf

初中数学实用拓展公式定理汇总 一、解析几何 直线斜率公式 已知11(,)A x y 、22(,)B x y 是直线l 上两点,α是直线l 的倾斜角,k 是它的斜率,则 1212 tan y y k x x α?==?. 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 已知11(,)A x y 、22(,)B x y ,则 AB =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已知直线:l y kx b =+,00(,)A x y ,l 到点A 的距离是d ,则 d =. 平行直线的距离公式 已知直线11:l y kx b =+、22:l y kx b =+,l 1到l 2的距离是d ,则 d =. 两直线位置关系的判定 已知直线l 1、l 2的斜率是k 1、k 2,则 1212l l k k ?=∥;1212=1l l k k ⊥??. 二、三角函数 已知α、β是任意角,则下列公式成立: 和差角正弦公式 sin()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 和差角余弦公式 cos()cos cos sin sin αβαβ αβ±=; 和差角正切公式 tan tan tan()1tan tan αβαβαβ ±±=; 倍角正弦公式 sin 22sin cos ααβ=; 倍角余弦公式 2cos22cos 1αα=?;

倍角正切公式 22tan tan 21tan ααα = ?. 当0180α?<

心理学的几个著名定律

◎韦奇定律 ——不要让闲话动摇了您的意志 即使您已经有了自己的瞧法,但如果有十位朋友的瞧法与您相反,您就很难不动摇。这种现象被称为“韦奇定律”。它就是由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学家伊渥、韦奇提出的。 韦奇定律有以下观点: 一、一个人能够拥有自己的主见就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二、确认您的主见就是正确的并且不就是固执的; 三、未听之时不应有成见,既听之后不可无主见; 四、不怕众说纷谈,只怕莫衷一就是。 不要让闲话动摇了您的信念。一旦确立了自己的目标,就要一直走下去,如果自己觉得那就就是自己想要的,就不要在乎别人的瞧法,努力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 ◎巴纳姆效应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就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即所谓的“从众”。 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有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勇敢地面对自己。 学会正确瞧待自己的优缺点,不掩耳盗铃,也不自欺欺人,切莫以己之短比人之长,或以己之长比人之短。认识了解自己,从容面对自己的一切。不要觉得自己有“缺陷”就要把“缺陷”用某种方式掩盖起来,这样的人

后果只就是自己骗了自己。 第二,培养一种收集信息的能力与敏锐的判断力。 判断力就是一种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能力,信息对于判断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视,没有收集相当数量的信息,很难做出明智的决断。没有人天生就拥有明智与审慎的判断力,所以需要我们主动去培养自己这种能力。 第三,以人为镜,通过与自己身边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较来认识自己。 在比较的时候,对象的选择至关重要。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条件相当的人来进行比较,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合适位置,这样认识自己,才会相对客观。 第四,要善于总结。 通过对重大事件,特别就是重大的成功与失败认识自己。重大事件中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可以提供了解自己的个性、能力的信息,从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越就是在成功的巅峰与失败的低谷,最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实性格。 ◎杜根定律 ——自信比什么都重要 D、杜根就是美国橄榄球联合会前主席,她曾经提出这样一个说法:强者未必就是胜利者,而胜利迟早都属于有信心的人。换句话说,您若仅仅接受最好的,您最后得到的常常也就就是最好的,只要您有自信。这就就是心理学上的“杜根定律”。 在体育竞技中,自古希腊以来,人们一直试图达到4分钟跑完l英里

一些著名的原理、定理、法则

1蓝斯登原则:在你往上爬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梯子的整洁,否则你下来时可能会滑倒。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蓝斯登。 点评:进退有度,才不至进退维谷;宠辱皆忘,方能够宠辱不惊。2点评:如果把自己想得太好,就很容易将别人想得很糟。 3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 提出者:法国社会心理学家托利得 点评:思可相反,得须相成。 4互相刺伤。 点评:保持亲密的重要方法,乃是保持适当的距离。 5将一只稍强的鲦鱼脑后控制行为的部分割除后,此鱼便失去自制力,行动也发生紊乱,但其他鲦鱼却仍像从前一样盲目追随。 提出者:德国动物学家霍斯特 点评:1、下属的悲剧总是领导一手造成的。2、下属觉得最没劲的事,是他们跟着一位最差劲的领导。 62、最重要的七个字是:你干了一件好事 3、最重要的六个字是:你的看法如何 4、最重要的五个字是:咱们一起干 5、最重要的四个字是:不妨试试 6、最重要的三个字是:谢谢您 7、最重要的两个字是:咱们 8、最重要的一个字是:您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雷鲍夫 点评:1、最重要的四个字是:不妨试试;2、最重要的一个字是:您 7而是你不在场时发生了什么。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洛伯 点评:如果只想让下属听你的,那么当你不在身边时他们就不知道应该听谁的了。 8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斯坦纳 点评:只有很好听取别人的,才能更好说出自己的。 9少讲。 提出者:英国联合航空公司总裁兼总经理费斯诺 点评:说得过多了,说的就会成为做的障碍。 10牢骚效应:凡是公司中有对工作发牢骚的人,那家公司或老板一定比没有这种人或有这种人而把牢骚埋在肚子里公司要成功得多。提出者: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院 点评:1、牢骚是改变不合理现状的催化剂。2、牢骚虽不总是准确的,但认真对待牢骚却总是准确的。 11避雷针效应:在高大建筑物顶端安装一个金属棒,用金属线与埋在地下的一块金属板连接起来,利用金属棒的尖端放电,使云层所带的电和地上的电逐渐中和,从而保护建筑物等避免雷击。 点评:善疏则通,能导必安 12氨基酸组合效应:组成人体蛋白的八种氨基酸,只要有一种含量

第二章物质变化及其规律

第二章
物质变化及其规律
能的转化
第一节
一、物质三态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固态
液态
气态
二、溶解过程及其能的转化 1.溶解的过程 溶解是一个复杂的 离子)的 过程。 通常物质溶解于水经历两个过程: 一是溶质分子 (或 过程;另一是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 过程,这个过程是 过程。
过程,这个过程为
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称为 2.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溶解过程必然伴随着能量变化。这是因为物质溶解时的两个过程都有能量变化。扩散 过程由于要克服溶质微粒之间的作用力而需要 离子与水分子形成水合离子或水合分子而会 显然,物质溶解过程中总的热效应取决于 ①当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 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就会升高,如 热量;而水合过程由于溶质分子或 热量。 。 、
等溶解于水;②当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 就会降低,如
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 时,
等溶解于水;③当两个过程放出的热量与吸收的热量 、 等溶解于水。
溶液温度基本不变,如
利用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可以制成热敷袋或冰袋。化学中也可以根据溶解过程中的 热效应差异来鉴别物质。 3.溶解平衡:溶解和结晶是同时进行的相反的两个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当溶质的溶解速 率和结晶速率 时,固体溶质的质量 平衡。 的状态,称为溶解和结晶平衡,简称
溶解平衡。溶解平衡是一种 4.溶解和结晶的关系
(1)物质溶解和结晶是同时进行的两个相反过程,通常用“ 固体溶质
溶解 结晶
”号表示:
溶液中的溶质

占主导地位时,过程就表现为固体的溶解;当
占主导地位时,过程就表现 状态。
为固体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当两过程处于“势均力敌”状态,也就是处于 溶解和结晶的关系可列表如下: 速率关系 溶解速率 结晶速率 看到现象 溶质不断溶解 溶液状态 不饱和溶液
1

我的中国历史情结

我的中国历史情结 我的梦是古黄色的,一层厚厚的黄沙蒙上了它的真面目,掀开就是中国历史的真谛。我的心中有一个隐隐约约的梦,就是当一位考古学家,在尘土中寻觅我的中国历史情结。 原来的我,很少看历史新闻,总是不以为然地说:“翻过去的一页,何必还要翻回来?”可是,有一件小事让我改变了对历史的看法。一次和爸爸一起看历史频道,电视上说开采煤矿时,挖到了一具女尸,她的陪葬品有许多,可史书中却没有记载。“为什么没有记载呢?像这种达官贵人也没有记载她的资料?”我好奇地问爸爸。“中国历史还存在空白。”爸爸回答道。这时我想:一个中国人,不知道自己国家的历史难道不可悲吗?于是我下定决心做一名解读中国历史的小卫士,为研究中国历史献一份力。 为了能当一名优秀的考古学家,我必须好好学习。为此,我上课时更专注了,发言更积极了,因为我明白,只有最优秀,最刻苦的人才能有资格成为权威的考古学家。除了努力学习,我还要了解历史知识,于是我经常参考工具书,网上资料,所以历史上许多经典的事情都被我记下来了。我一直坚持努力着,向梦想进发着。 我爱历史那尘土飞扬的名字,我更爱中国几千年来扑朔迷离的历史,因此我借阅了《史记》、《资治通鉴》、《商圣吕不韦》。 - 1 -

里面的火牛阵、张仪连横、思子宫、竹林七贤我早已熟读百遍。再读思子宫,我仍能体会出太子被人冤枉却不能发泄的感受。字字句句把人的思想感情都表达出来了。于是我的意志更坚定了,我的梦想也清晰了起来,对!就是历史学家,还原历史的真相! 我的历史梦,也是圆一个中国梦,突破几层黄土,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不正该是中国人所明白的吗?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就应该成为我们的责任,继续追寻,探索下去。 我坚信:不久的将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星河中必将升起一颗耀眼的明星中寻觅。 - 2 -

几何五大定理

第一大定理:共角定理(鸟头定理) 即在两个三角形中,它们有一个角相等(互补),则它们就是共角三角形。它们的面积之 比,就是对应角(相等角、互补角)两夹边的乘积之比。 雪帆华数: 这个不建议记,符合这种的直接用,不符合这种的呢?还不如直接记推导的思 路。
2013-5-20 22:15 回复
第二大定理:等积变换定理。 1、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2、两个三角形(底)高相等,面积之比等于高(底)之比。 3、在一组平行线之间的等积变形。
如图所示,S△ACD=S△BCD;反之,如果 S△ACD=S△BCD,则可知直线 AB 平行于 C D。 第三大定理:梯形蝴蝶定理。
这个为了竞赛,不得不记

对,竞赛的数学图形题都是这一类型的题。 任意四边形中,同样也有蝴蝶定理。
2013-5-20 22:15 回复 2013-5-22 13:22 回复
上述的梯形蝴蝶定理,就是因为 AD‖EC 得来的。
如果知道鸟头定理是怎么推导的,这个简直就是小菜。
2013-5-20 22:16 回复
:是的,共角定理。
2013-5-21 12:22 回复
这个很好,尤其是由△ABC 和△ADC 的面积得出对角线的比,对于任意四边形都可以,可 以当个定理来用了。
2013-5-21 19:17 回复
第四大定理:相似三角形定理。 1、相似三角形:形状相同,大小不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寻找相似模型的大前提是平行线: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延长线 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3、相似三角形性质:1.相似三角形的一切对应线段(对应高、对应边)的比等于相似比; ②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③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相似模型大致分为金字塔模型、沙漏模型这两大类,注意这两大类中都含有 BC 平行 DE 这样的一对平行线!

最深的情结还是中国

最深的情结还是中国 邓文迪的一切造化和机遇,都始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她是那个年代千千万万的受益者之一。 所以,每次谈起祖国,她总是那么深情,总是尽心尽力。汶川大地震时,她第一时间以个人名义捐出巨款,多次偕同其他国际名人关注灾情,为灾区捐款。 197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对于刚刚小学毕业邓文迪来说,也是命运转折的一个大前提。 那年,中国农民以土地联产承包的方式奏响改革序曲;深圳经济特区已经筹备;中美开始建交…… 中国向世界展示出日渐开放、繁荣复兴的新气象,为日后的邓文迪打开了一扇看向世界的窗口。 邓文迪就读于徐州市第一中学,父亲是徐州工程机械厂厂长,母亲也是工程师,家中还有两个姐姐,住在厂宿舍三居室,家庭环境在当时算是优越的。 邓文迪喜欢运动,尤其是排球,还参了校队。只是她运动员的瘾还没过足,父母就因工作调动搬到广州。她也顺利考入广州医学院,已长成妙龄女郎。 那时,互联网还未普及,人们对新鲜事物的渴望极强却苦无途径,邓文迪也有过引以为傲的集报册、贴着港台明星

的歌词本、写满格言警句和夏天秘密的小日记…… 如今,邓文迪重新翻出过往年月的“旧账”,总是一阵感慨,莫名的思乡情绪就会陡然升起。 那时的人们迷恋一切外国事物,追逐一切进口商品,一旦拥有会炫耀很久。“外国”在那个年代的标签是:先进、文明、时尚,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像所有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一样,社会的发展、眼光的开拓、市场经济的多元化,造就了邓文迪他们宽宏的气度和圆融的个性。对传统的继承,对新兴的渴望,是她独有的底蕴和气息。 如今,已经步入中年的邓文迪,展现出来的不单单是灵动,还有智慧;不单单是美丽,还有魅力。常有人慨叹她的特别之处从何而来! 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喜欢挖掘成功人士的成长背景,却忽略了时代背景也可以决定孩子的起点高低,会间接影响他的人生之路。 邓文迪的成长,既有她的家庭教育特点,也有她个人孜孜求学的勤奋,更带着改革开放的鲜明时代特色。或者说,她也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 徐州是个四季分明的城市。宜人的自然环境,滋养她的乐观自由的心态,邓文迪爱在秋日里大汗淋漓地奔跑,也爱在冬季依偎着温暖被窝学英语。

浅谈几个著名的大数定律及应用

2010.No34 4 摘 要 大数定律以严格的数学形式表达了随机现象最根本的性质——平均结果的稳定性,是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的具体表现,本文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大数定律,并给出一些简单应用。 关键词 大数定律 随机变量 数学期望 概率 1 引言 “大数定律”本来是一个数学概念,又叫做“平均法则”。在随机事件的大量重复出现中,往往呈现几乎必然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大数定律,通俗地说,这个定理就是在试验不变的条件下,重复试验多次,随机事件的频率以概率为稳定值。比如,我们向上抛一枚硬币,硬币落下后哪一面朝上本来是偶然的,但当我们向上抛硬币的次数足够多时,达到上万次甚至几十万几百万次之后,我们就会发现,硬币向上的次数约占总次数的二分之一。偶然中包含着必然。 从概率的统计定义中可以看出:一个事件发生的频率具有稳定性,即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多,事件的频率逐渐稳定在某个常数附近.人们在实践中观察其他一些随机现象时,也常常会发现大量随机个体的平均效果的稳定性。这就是说,无论个别随机个体以及它们在试验进行过程中的个别特征如何,大量随机个体的平均效果与每一个体的特征无关,且不再是随机的深入考虑后,人们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稳定性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在什么条件下具有稳定性?这就是大数要研究的问题。 2 几个大数定律 在介绍大数定律之前,先介绍几个相关定义。 定义1[1]设ξn (n=1,2,……)为概率空间(Ω,F,P)上定义的随机变量序列(简称随机序列),若存在随机变数ξ,使对任意ε>0,恒有: 则称随机序列 依概率收敛于随机变量ξ(ξ也可以是一个常数),并用下面的符号表示: 定义2[2]设 为一随机序列,数学期望E(ξn )存在,令 ,若 ,则称随机序列 服从大数定律,或者说大数法则成立。 切比雪夫不等式 设随机变量X的数学期望E(X)与方差D(X)存在,则对于任意正数ε,不等式 都成立。不等式(1)和(2)称为切比雪夫不等式。切比雪夫不等式给出了在随机变量X的分布未知的情况下,只利用J的数学期望和方差即可对J的概率分布进行估值的方法,这就是切比雪夫不等式的重要性所在。 大数定律形式很多,我们仅介绍几种最常用的大数定律。定理1[1] (切比雪夫大数定律) 设随机变量ξ1,ξ2,…ξn 相互独立,它们的数学期望依次为a 1,a 2,…a n 方差依次为σ12,σ22,…σn 2而且存在正常数k,使得对一切i=1,2,…,有σi 2

蝴蝶效应青蛙现象鳄鱼法则鲶鱼效应手表定律木桶原理刺猬法则二八定律破窗原理

1、蝴蝶效应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蝴蝶效应”的复杂连锁效应,每天都可能在我们身上发生,我们不可能回到以前去改变我们的过去、改变我们的未来,我们需要的是正确地把握我们的现在,也许,以后的结果就会趋向于好的方面,而走错一步你可能短时间无法发现,但是几十年后断送的,就不仅是你的未来,而是更多。 蝴蝶效应对我们工作中的另一个启示是:细节决定成败。古英格兰有一首著名的名谣:“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丢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丢了一个国家。”古人说得好:“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注重训练和提高自我的洞察力,认真做好、做细每一件事,经过一点一滴的积累,最后才能走上成功之路。 2、青蛙现象

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青蛙现象的启示有(1)我们的组织和社会生存的主要威胁,并非来自突如其来的事件,而是由缓慢渐进而无法察觉的过程形成。人们目光短浅,只看到局部,而无法纵观全局,对于突如其来的变化,可以从容面对,对于悄悄发生的大的变化,而无法察觉,最终会带给我们更加严重的危害! (2)青蛙,就好象是我们生活中的芸芸众生,我们在生活和工作当中不能一味的沉迷于现状、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要着眼未来,勤于思考新的问题,勤于学习新的知识,不能过“今日有酒,今日醉”和“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否则到头来将是非常可悲的! 3、鳄鱼法则 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

历史文学与盛世情结阐述

历史文学与盛世情结阐述 “盛世”的本义是对中国封建王朝盛衰、治乱过程中一种社会状态的历史学概括,引申为对“国家从大乱走向大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和稳定的一个时期”①的价值指认。近年来,“盛世叙事”、“盛世情结”等提法在历史题材影视剧领域甚为流行。实际上,以历史学判断的“盛世”为题材的“盛世叙事”类作品并不多见,当前的历史文学作品所显示的,主要是一种“盛世”、“乱世”、“末世”的审美思维视角和开国治国、开创“盛世”的执政文化价值立场,这种视角和立场才是整个当代历史文学创作中一直存在的现象,并由此构成了一种“盛世情结”。长篇历史小说则是其中的主导者。本文即拟对这种精神文化现象及其历史生成,进行必要的辨析与探讨。 一“盛世情结”在建国初十七年的历史文学创作中就已经存在。对应于现代中国的阶级斗争思维和人民革命的时代特征,反映王朝“乱世”、“末世”状态的历史文学作品在当时成为创作的主流。电影《宋景诗》、长篇小说《李自成》以歌颂农民起义英雄为己任,电影《林则徐》、《甲午风云》等着重表现内忧外患的末世状态中民族英雄的情操与品格,作品普遍表现出一种批判性的革命文化立场,自然缺乏“盛世情结”的精神意蕴。但与此同时,不少现代文学史上即名满天下的老作家,却应和新中国的开国气象,表现出关注开元治世、呼唤升平“盛世”降临的创作心态。郭沫若的话剧《蔡文姬》和《武则天》,就浓墨重彩地歌颂“了不起的历史人物”②开创新时代的“政治才干”、“文治武功”及其所向无敌、“天下归心”的人格魅力。曹禺的《胆剑篇》

注目于弱小国家同心同德、卧薪尝胆、奋发图强,从而战胜强敌、开创伟业的精神。田汉的《文成公主》,则表现了唐蕃团结、民族亲好的盛世期待。在小说领域,陈翔鹤的短篇小说《陶渊明写〈挽歌〉》、《广陵散》和黄秋耘的《杜子美还乡》、《鲁亮侪摘印》等,着意抒发“盛世遗才”的落寞、挑剔、愤激与自矜,而“盛世”思维的审美视野和精神路线,实际上也曲折地隐含其中。 文革结束、拨乱反正时期,历史文学作家们的关注焦点仍然是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题材,从刘亚洲的《陈胜》、杨书案的《九月菊》、蒋和森的《风萧萧》和《黄梅雨》,到姚雪垠的《李自成》、凌力的《星星草》、顾汶光的《大渡河》、李晴的《天国兴亡录》,等等,一时蔚为壮观。此外还有徐兴业的《金瓯缺》、冯骥才与李定兴合著的《义和拳》和《神灯》、鲍昌的《庚子风云》等抗御外侮题材作品,任光椿的《戊戌喋血记》、周熙的《一百零三天》等戊戌变法题材作品。这批作品主要是表现中国封建王朝“末世”、“乱世”的各种社会抗争及其失败,贯穿其中的是对历史教训的总结,“盛世”向往之情则相对匮乏。但80年代中期以后,整个社会转入以经济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轨道,阶级斗争的历史哲学风光不再,农民起义题材的历史文学创作逐渐淡出,凌力的《少年天子》、唐浩明的《曾国藩》、二月河的《康熙大帝》和《雍正皇帝》等力作巨制,逐步将审美重心转移到了对帝王将相和王朝历史盛衰本身的思考上来。这类长篇小说大量涌现,而且大多以篇幅浩繁的多卷本形式出现,力图形成一种史诗的风范与气势,再加上电视剧改编的巨大影响和一些同类题材电影的出现,一种

八年级数学勾股定理拓展提高拔高练习

5?教材16题:如图,某沿海城市 A 接到台风警报,在该市正南方向 150km 的B 处有一台风中心正以 20km/h 的速度向 BC 方向移动,已知城市 A 到BC 的距离AD=90km (1)台风中心经过多长时间从 30km 的圆形区域内都有受到台风破坏的危险, 为让D 点的游人脱离危险, 游人必顺在接到台风警报后的几小时内撤离 (撤离速度为6km/h ) 三、证明题(共3道,每道10分) 1?教材2题:如图,在正方形 ABCD 中,E 是DC 的中点,F 为BC 上的一点且BC=4CF 试说明△ AEF 是直角三角形 1题图 2题图 3题图 2?作业1题:如图,已知 P 是矩形 ABCD 内任一点,求证: PA2+PC2=PB2+PD2 3?教材6题:如图所示.已知:在正方形 ABCD 中,/ BAC 的平分线交 BC 于E ,作EF 丄AC 于F ,作FG 丄AB 于G .求证: AB2=2FG2. 八年级数学勾股定理拓展提高(勾股定理)拔高练习 一、填空题(共5道,每道4分) 1?教材 1 题:△ ABC 中,AB=15, AC=13,高 AD=12,则△ ABC 的周长是 _______ ? 2?教材3题:在直线I 上依次摆放着七个正方形(如图所示)?已知斜放置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 1、2、3,正放置 的四个正方形的面积依次是 S1、S2、S3 S4,贝U S1+ S2+ S3+ S4= ________ ? 5题图 3?教材4题:△ ABC 周长是24, M 是AB 的中点,MC = MA = 5,则A ABC 的面积是 _______ . 4.教材5题:将一根长24 cm 的筷子,置于底面直径为 5cm 、高为12cm 的圆柱形水杯中,设筷子露在杯子外面的长为 hcm ,则h 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_________ ? 5?教材10题:矩形ABCD 中,BC=4, DC=3,将该矩形沿对角线 BD 折叠,使点C 落在点F 处,求EF 的长 ____________ ? 二、解答题(共5道,每道10分) 1?教材9题:如图,有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 AC=8cm , BC=6cm,现将直角边 BC 沿直线BD 折叠,使它落在 斜边AB 上的点C 处,求CD 的长以及折痕BD 的平方 DE=m , BC=n , / EBC 与/DCB 互余,求兰二;上+■汀的值. 1题图 2?教材8题:如图,已知 3?教材12题:如图,四边形 ABCD 是边长为9的正方形纸片,将其沿 MN 折叠,使点B 落在CD 边上的B '处,点A 对 应点为A',且B' C=3求CN 和AM 的长? 3题图 4题图 4?教材14题:如图,某隧道的截面是一个半径为米的半圆形,一辆高米,宽 3米的卡车能通过该隧道吗 B 点移到D 点( 2)如果在距台风中心

6设计原理-设计的法则和原理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设计概论课程教案视觉传达专业教师胡绪华授课时间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备课用纸 形式与功能的关系释义:形式:事物的形状、结构等;功能: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效能。即是说,就设计而言,看得见的是形式,如形状、结构、材质、色彩等表现形式指的是它的装饰性;看不见的是功能,如衣食住行,指的是它的使用价值、实用性。设计的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其中“为人造物”指明了设计必须是人工创造的产物,且必须具备有用性即实用功能。在设计中,一般来说设计作品的内容即是其功能,而与内容相对的,必然要有相应的形式。设计作品的形式,作为与内部结构相关联的外部表现形态,需要通过一定的材料、形状、色彩等在作品外部形成可被人感知的实体,因此设计中要求的“按照美的规律”也主要体现在对形式的创作中。一般来说, 人造物的发展大致要经过功能至上、形式至上、功能与形式的融合三个阶段。每当生产方式发生变革时, 设计会重复经历这三个阶段, 或以更高的形态重复经历这三个阶段。一、设计生产之初的功能至上如果说设计是一种“为人造物的艺术”,那么“为人造物”就是设计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衡量设计的标准。人类产生之初,造物行为就是植根于人的生存、生活需要,进行造物的最初目的也是为了制造出满足人生存基本需要的物品,在以后的石器制作中无论是制作技术从一次加工到二次加工以及到后来的局部磨光、整体磨光,还是工具的品类从单一到多样化再到专门化和组合,始终都体现着“功能至上”的原则。而在漫长的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过程中,为了追求实用的目的对物的原形不断进行改造,在物的使用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所引起的精神上的快感和舒畅的基础上,人类萌发了对形式中体现的形式美感的最初认识。 二、追求形式的手工业时代设计当人类的设计活动进入手工业时代,由于最初的设计是在一种“功能至上”思想指导下进行,设计出的产品都是以追求物的有用性为根本目的,因此,大量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到了手工业时期其内在的使用功能就趋于稳定。在通常情况下,当一件东西的基本功能已经基本确定的情况下,形式作为一种可以为人所感知的外部形象,在不影响物的有用性的前提下,对它的处理就有了相对较大的自由度。手工业的独立是在原始社会的瓦解时期,伴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手工业时代的来临也意味着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了阶级社会。居于社会下层的手工匠人所生产出来产品的主要消费对象是居于社会上层的统治阶级。为了满足统治阶级彰显社会地位、炫耀财富的需要,手工匠人在制作器物时往往不记成本的追求“错金镂(lòu)银,雕缋(huì)满眼”的效果,有时甚至到了穷加雕饰的地步,在这一时期的设计所体现出的是一种形式凌驾于功能之上的状况,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欧洲的设计中都得到反映。比如明代的宣德炉,再如洛可可时期的路易十五的办公桌和豪华台柜,都是形式凌驾于功能之上的典型作品。圆明园的海晏堂是仿制的西方建筑,但是由于对功能结构原理的忽视以至喷泉的动力机构瘫痪后,只得由人工提水来维持其正常喷水,这更加是只重形式。 三、手工业设计向现代设计转型期中形式与功能的争斗 18世纪的工业革命翻开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以煤、铁、钢等新材料的使用为基础的工业技术飞速发展,整个社会处于重大的变革之中。在强大的机器面前,个性的设计屈服于机器的生产,那些充满艺术创意和手工技艺的设计也被惟利是图的商人所摈弃,传统的审美趣味被单纯注重使用功能和效率的大批量机械产品所掩盖。针对机器生产引起的产品艺术质量的下降,也是为了重新唤起人们对产品形式的关注,威廉·莫里斯领导了工艺美术运动。随后,以法国、比利时为首开展了新艺术运动,还有几乎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同时发生的装饰艺术运动

论历史散文传统文化情结的历史文化渊源

论历史散文传统文化情结的历史文化渊源【摘要】历史散文书写内容的核心集中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回望,彰显着浓烈的传统文化情结,形成历史散文的主要特点。这种书写形式不是凭空生成的,其中存在内在和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对士人文化遗风的回望与追恋;寻求精神“归隐”的无奈与渴望;“达则兼济、穷则自善”的表白与再阐释。 【关键词】历史散文;传统文化;情结;历史文化;渊源 abstract: looking back to the spiri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the core of the writing content of historical prose,and it reveals the strong traditional cultural complex and forms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historical prose. this kind of writing forms is not out of thin air,but exist inherent and profou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origins, i.e. looking back on and yearn for the culture legacy of literati; the frustration and desire to seek the spirit of the “hermitage”; the self-revealing and re-interpretation of “cherish one’s nobleness as a nobody,endeavor the society’s righteousness as a somebody” etc.. key words: historical prose; traditional culture;complex; historical culture; origins 历史散文是兴起于上世纪末的散文书写形式,21世纪后有所降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拓展提升训练及解析)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拓展提升训练及解析) 1.(多选)两位同学穿旱冰鞋,面对面站立不动,互推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不计摩擦阻力,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互推后两同学总动量增加 B.互推后两同学动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C.分离时质量大的同学的速度小一些 D.互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解析:对两同学所组成的系统,互推过程中,合外力为零,总动量守恒,故A错误;两同学动量的变化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B、C正确;互推过程中机械能增大,故D 错误.答案:BC 2.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车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车的上表面是粗糙的,有一质量为m的木块,以初速度v0滑上小车的上表面.若车的上表面足够长,则() A.木块的最终速度一定为m v0/(M+m) B.由于车的上表面粗糙,小车和木块组成的系统动量减小 C.车的上表面越粗糙,木块减少的动量越多 D.车的上表面越粗糙,小车增加的动量越多 解析:以小车和木块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所受合外力为零,因此系统动量守恒,由于摩擦力的作用,m速度减小,M速度增大,m速度减小到最小时,M速度达最大,最后m、 M以共同速度运动.有m v=(m+M)v′,解得v′=m v0 M+m ,无论车表面如何粗糙,最终两者 的速度都是v′=m v0 M+m ,故A正确.答案:A 3.(多选)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物体M,物体上有一光滑的半圆弧轨道,最低点为C,两端A、B一样高.现让小滑块m从A点由静止下滑,则()

A.m不能到达M上的B点 B.m从A到C的过程中M向左运动,m从C到B的过程中M向右运动 C.m从A到B的过程中M一直向左运动,m到达B的瞬间,M速度为零 D.M与m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水平方向动量守恒 解析:M和m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所以m恰能达到小车上的B 点,到达B点时小车与滑块的速度都是0,故A错误;M和m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m从A到C的过程中以及m从C到B的过程中m一直向右运动,所以M一直向左运动,m到达B的瞬间,M与m速度都为零,故B错误,C正确;小滑块m从A点静止下滑,物体M与滑块m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所受合力为零,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竖直方向有加速度,合力不为零,所以系统动量不守恒.M和m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故D正确.答案:CD 4.如图,质量为M的小船在静止水面上以速率v0向右匀速行驶,一质量为m的救生员站在船尾,相对小船静止.若救生员以相对水面速率v水平向左跃入水中,则救生员跃出后小船的速率为() A.v0+m M v B.v0- m M v C.v0+m M(v0+v) D.v0+ m M(v0-v) 解析:人在跃出的过程中,船、人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上动量守恒,规定向右为正方向.则:(M+m)v0=M v′-m v, 解得:v′=v0+m M(v0+v) 故选C.答案:C 1.关于牛顿运动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牛顿运动定律也适合解决高速运动的问题 B.牛顿运动定律也适合解决微观粒子的运动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