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深的情结还是中国

最深的情结还是中国

最深的情结还是中国
最深的情结还是中国

最深的情结还是中国

邓文迪的一切造化和机遇,都始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她是那个年代千千万万的受益者之一。

所以,每次谈起祖国,她总是那么深情,总是尽心尽力。汶川大地震时,她第一时间以个人名义捐出巨款,多次偕同其他国际名人关注灾情,为灾区捐款。

197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对于刚刚小学毕业邓文迪来说,也是命运转折的一个大前提。

那年,中国农民以土地联产承包的方式奏响改革序曲;深圳经济特区已经筹备;中美开始建交……

中国向世界展示出日渐开放、繁荣复兴的新气象,为日后的邓文迪打开了一扇看向世界的窗口。

邓文迪就读于徐州市第一中学,父亲是徐州工程机械厂厂长,母亲也是工程师,家中还有两个姐姐,住在厂宿舍三居室,家庭环境在当时算是优越的。

邓文迪喜欢运动,尤其是排球,还参了校队。只是她运动员的瘾还没过足,父母就因工作调动搬到广州。她也顺利考入广州医学院,已长成妙龄女郎。

那时,互联网还未普及,人们对新鲜事物的渴望极强却苦无途径,邓文迪也有过引以为傲的集报册、贴着港台明星

的歌词本、写满格言警句和夏天秘密的小日记……

如今,邓文迪重新翻出过往年月的“旧账”,总是一阵感慨,莫名的思乡情绪就会陡然升起。

那时的人们迷恋一切外国事物,追逐一切进口商品,一旦拥有会炫耀很久。“外国”在那个年代的标签是:先进、文明、时尚,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像所有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一样,社会的发展、眼光的开拓、市场经济的多元化,造就了邓文迪他们宽宏的气度和圆融的个性。对传统的继承,对新兴的渴望,是她独有的底蕴和气息。

如今,已经步入中年的邓文迪,展现出来的不单单是灵动,还有智慧;不单单是美丽,还有魅力。常有人慨叹她的特别之处从何而来!

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喜欢挖掘成功人士的成长背景,却忽略了时代背景也可以决定孩子的起点高低,会间接影响他的人生之路。

邓文迪的成长,既有她的家庭教育特点,也有她个人孜孜求学的勤奋,更带着改革开放的鲜明时代特色。或者说,她也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

徐州是个四季分明的城市。宜人的自然环境,滋养她的乐观自由的心态,邓文迪爱在秋日里大汗淋漓地奔跑,也爱在冬季依偎着温暖被窝学英语。

她来自知识分子家庭,个性开朗,既受传统儒家思想熏陶,又有新时代少年的特征,大方得体,聪敏机灵,学习成绩非常优异。她快人快语,尤其爱笑,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和好奇心。她是一个擅于学习的人,可以像海绵一样迅速吸收知识,将之分解、消化、融会贯通。

父母经常给她灌输一种意识:将知识转化成生产力,才能发挥最大价值。所以,她很注重动手能力并学以致用。这种习惯,在她日后的生活中受益匪浅。否则,她就不可能进入美国耶鲁大学,完成系统的专业学习。

那时没有随处可见的高端网络科技产品,更不能上网查资料、打游戏。除了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其他的知识,几乎都来自于报纸、?s志、图书馆。

虽然她平时也热爱运动,喜欢驰骋疆场般的飞扬感觉。但她更喜欢安静知性的氛围。她总是充满无限感慨地回忆着在图书馆“啃书”的日子。

图书馆是最具文化气息的地方,那里有葱葱郁郁的绿植,有一脸宁和的人们来来往往,有一个面带善意微笑的阿姨递借书卡给她。

她喜欢待在那座藏满图书的漂亮小楼里,汲取她所渴望的营养。她不像有些“学霸”,只看与考试有关的练习题。她常常站在人文读物和历史读物的书架旁,一看就是几个小时,最喜欢阅读各种名人传记类型的书籍,古今中外,无一

不读。

在邓文迪的这张人生白纸上,第一行是父母为她书写的序言,之后的正文便是她自己书写了。内容,便是以那些成功人士为榜样的。她渴望有朝一日可以踏上通往理想的光明坦途。

初中时,她狂读历史题材,那些资料不仅语言艰涩、内容枯燥,甚至有些典故无法完全理解,她就请教他人,克服古文阅读的障碍。

她坚持读历史,看马背帝王南北征战的往事,历史是她成长的必修课,影响着她的哲学思维和行事风格。

后来,有人感慨她作为世界级豪门阔太,只要专心时尚,就好嘛!没必要辛苦地研读历史,多奇怪啊!

但阅读历史,让邓文迪练就出一番通过现象看透本质的能力,她喜欢这样冷静自持的思维方式,并把它嫁接到生活中,指引自己的人生。

邓文迪喜欢以男人的视角理解历史、解析历史,所以她注定不同于其他女子且格外的醒目。

虽然没有人能真正准确的预测未来,谁也不能亲手摆布自己的命运,可是潜意识的东西,具有无形的巨大能量,可以牵引着人们走向一条自己所希冀的人生旅途。

读书的日子是最简单纯粹的时光。古人云“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邓文迪就是这少数中的少数。

知识是人类武装头脑的最好“利器”,让人类具有理解外界事物,参透内心活动的能力,收敛乖张戾气,戒断粗鄙无知,得以成长、进步。

邓文迪读过许多类型的书,涉猎过不同领域的知识。这给她未来留学美国奠定了非常坚实的文化基础。也让她在后来的各种生存环境中,擅于运用各种知识剖析问题、认清真相,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决定。

在她前半生的经历中,曾面临过许多艰难抉择,而每一次抉择,她都展现出了独特的勇气与果敢。事实证明,她做出的每一个选择对她而言都是利益最大化的。此种慧根,与她少年时代博览群书不无关系。

一个空瓶子,你向里面灌水,里面就装着水;你向里面灌垃圾,里面就装着垃圾。人类的脑袋就像空瓶子,你向里面灌什么,得到的就是什么。

她在规划自己的人生之前,曾好好打量过自己这张人生白纸的大小,然后才磨一砚饱含毅力、学识、信心、眼光、勇气甚至是野心的浓墨,开始描摹、填充。

一个天性乐观的明朗少女,把读书当成进步的基石,把大脑当成不满的空瓶,用“铁杵磨成针”的努力,一丝不苟地填写人生的“履历表”,离成功还会远吗?

邓文迪在中学时代就爱上了排球运动。一米七五的身高,浓厚的运动兴趣,使她顺利地进入学校排球队。她刻苦

训练,很快便成为主力队员。参加比赛,常常获得胜利,成为众人喝彩的学校小明星。但每次大家为她庆祝胜利时,她都难以找到成功的喜悦感。她心底好像被什么莫名其妙的情绪影响着,总是感觉空落落的。

曾有段时间,她甚至想放弃排球运动。一个初中的孩子,不应该对自己努力获取的好成绩反应如此淡漠。是的,她向来不是一个喜欢以取悦他人的方式,为自己加分的柔弱女孩儿。

她在想,身边有太多人,年复一年地过着近乎相同的日子。除了高考、读大学、毕业工作、职务升迁、结婚生子……这些让人有深刻记忆的时间点,其他的日子都去了哪里?

邓文迪不愿意把几百天都过成一天,也不甘心浑浑噩噩地浪费生命!

那是一个快乐的暑假,邓文迪早早起床,一睁开眼睛就被夜雨之后的明媚阳光所吸引,“这样好的天气,我要登山去!”她在家里欢呼雀跃着。

妈妈担心雨后湿滑,一个人不安全。爸爸支持她:“爸爸陪你一起去!”

来到山脚,她却发现山顶雾气氤氲,看不清楚前行的路,遗憾地说:“明明是大晴天,山里怎么雾蒙蒙的?害得爸爸跟我白跑了一趟!”

爸爸说:“你不亲自试一下,怎么知道登不上去呢?”

当她和爸爸一路顺利登顶时才发现,路上的雾水根本没有想象的那么厚,甚至都看不出来!

日后她常用“山下看山上”的故事,来解释并帮助自己走出困惑。

人们喜欢用一个人的成功结果,反过来推演这个人个性中的特质。在他成功前,所有瑕疵都是不足;成功后,所有不足都是特色。

所以坚持做自己,才不会在成功的路上被别人影响。

正是因为她性格中具备许多成功因子,才奠定了邓文迪人生的传奇和精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