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网络信息资源评价_邱燕燕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网络信息资源评价_邱燕燕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网络信息资源评价_邱燕燕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网络信息资源评价_邱燕燕

?信息资源管理?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网络信息资源评价

邱燕燕

(广东工业大学图书馆,广州510643)

摘 要 本文从分析网络信息资源的特征入手,阐明了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必要性以及评价状况,运用层

次分析法,建构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及评价体系。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网络信息资源 评价体系

The Evaluation of Net Information Resource Based on the Layer Analysis

Qiu Yany an

(L ibr ary of G uangdong U niver sity of T echnolog y ,G uang zho u 510643)

Abstract Beginning with the analy sis o f net info rmat ion r eso urces char acterist ics ,t he paper illustr ates the

necessity and situation o f eva luation to net infor matio n r eso urces,and using the lay er analy sis metho d,co nstr uct s t he ev aluat ion layer str uctur e mode and system.

Keywords L ayer analy sis method N et infor mation reso ur ce Evaluatio n sy st em

收稿日期:2000-10-28

Internet 的发展和普及使人类的信息交流突破了地域空间的限制,拓宽了信息交流的范围,实现了瞬时交流。但是,由于网络提倡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以及现代通讯技术的支持,使得网络上的信息资源不断膨胀,网络信息的超载现象,加大了信息获得的难度,也使信息判断能力减弱,身处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却找不到所需的信息。信息查找困难、信息质量不一、真伪难辨成为现今科技人员有效利用网上资源的瓶颈问题。信息的吸收利用率不断下降,就连网络技术最发达的美国、日本,近几年的信息吸收利用率也仅为10%左右。

拥有庞大信息资源的网络,却很难加以充分利用,从中获取所需信息。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和选择已引起了专家和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分析网络信息资源的特征入手,运用层次分析法,建构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及评价体系。

1 网络信息资源的特征

网络信息资源是指通过Internet 网络可以利用到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和非网络信息相比,它具有以下特征。

(1)信息量大,信息来源广泛。

因特网已经成为继电视、广播和报纸之外的第四媒体,是信息资源存储和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是

集各种信息资源为一体的信息资源网。任何人都可以十分容易地在网上发布信息、传播观点,信息资源数量十分巨大,每天都在迅速增加。据估计,因特网每天发布的信息超过700MB 以上。而且信息来源十分广泛,信息发布者既有政府部门、大学院所、研究机构、学术团体、行业协会,更有大量的公司企业和个人。

(2)信息层次多,品种多样。

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层次众多,有零次信息、一次信息、二次信息、三次信息;有文本信息、图像信息、图形信息、表格信息、超文本信息等,包括各种电子书刊、书目数据库、联机数据库、软件资源等,是多媒体、多语种、多类型信息的混合体。

(3)信息内容庞杂,质量不一。

因特网的信息大都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查,信息发布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自由度,信息缺乏必要的过滤监督和质量控制。信息内容十分庞杂,正式出版物与非正式出版物交织在一起,科技信息、学术信息、商业信息、个人信息与一些暴力、色情等污

染信息混为一体,信息质量良莠不分、参差不齐,既有大量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又有许多难登大雅之堂的涂鸦之作和虚假信息,给利用有价值的网络信息带来极大的不便。

(4)信息传播速度快,变化频繁。

在非网络信息中,信息传播速度快且变化最大

第19卷第6期

2001年6月

 

 

情 报 科 学 

 Vo l.19,No.6

June,

2001

的莫过于报纸,但是报纸一经出版,其信息便无法更改,而在因特网上,信息的更新相当及时,不少新闻站点、商业站点的信息每日更新;信息传播速度十分快,信息交流能实现瞬时交流。

(5)信息资源分散无序。

网络信息资源的分散表现在信息没有一个中心点,也没有全面性的权限,甚至连接本身的意义也显得模糊和多样,通过一种文献可以连接到更多相关或相似的文献;同样,这份文献也可能是从另一份文献连接而来的,这种前所未有的自由度使网络信息资源的共建和共享变得潜力无穷,然而也使信息资源处于无序状态,而且,“海量”的信息和快捷的传播加剧了网络信息的无序状态,许多信息资源缺乏加工和组织,只是时间序列的信息堆积,缺乏系统性和组织性。

(6)信息的获得与站点有关。

网络本身为新颖、及时的信息提供了必要条件,但并不是所有的网络信息都是及时、准确的。信息获得与否、信息内容的好坏最终取决于信息提供站点的软硬件条件和服务水平。

2 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必要性

早期的因特网由于网站的数量不多,信息资源未庞杂到造成困扰情形,对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重要性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但随着互联网络对商务活动限制的取消,特别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商业机构、银行、学校、个人纷纷进入因特网,利用信息的同时也成为信息的提供者,信息资源呈爆炸和无序的状态,同种主题和相关主题的网站数量不断增多,当然,利用搜索引擎可以进行信息检索,搜索引擎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和整序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如Yanoo!、So hu等搜索引擎已成为网络信息检索的必备工具,但是由于现有搜索引擎的索引功能尚待完善,一次检索经常会有上千、上万条满足检索条件的情况出现,令检索者无所适从。

而且,网络提倡的开放和自由使得信息的发布和传播缺乏严格的审核和过滤机制。在非网络信息资源中,图书、期刊、报纸的出版都有一整套严格的审稿和出版制度,信息内容需经编辑严格审阅予以把关;书目、索引等工具书的出版还需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审阅筛选,通常还会将审稿意见反馈给作者,以便对稿件进行修改,有时,这个过程要反复进行多次。而网络使用者可以集作者和出版者双重身份于一身,恣意发布任何信息,缺乏编辑出版这一至关重要的质量控制环节,致使信息内容良莠不分、真伪难辨,信息污染程度日益加深,一些色情、暴力的信息充斥于网络。对此,一些严肃的学者已从根本上质疑网络信息资源的质量、正确性和学术性,认为如果研究人员不加分析地直接利用,科学研究就会散失其科学性。

对大量的网络信息资源一一加以分析考证,网络带来的优势和效率则大大减弱。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使高质量的信息资源为用者所用,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日益重要起来。开展学科和专题的网络信息资源评价,能有效地指导专业人员方便、快捷而且有效地选择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并节约大量宝贵的时间,从而产生无法估量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 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状况

近年来,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工作受到了一定的重视,一些商业机构、非盈利组织、院校图书馆及个人以各种方式开展了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工作,主要有:

(1)由Ar gus Associates公司制作的信息评价工具A rgus Clear inghouse,根据站点的资源描述、主观评估、设计水平、组织机构和资源指南本身等指标进行评价;

(2)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从1994年起,每年进行一次,从站点的内容质量、组织机构、外观设计等方面,对一些学术网站进行评价;

(3)比较著名的Lycos T op5%of the Web将网络信息分为新闻、旅行、科学、文化、商业、时尚、体育、技术、教育、购物、娱乐、政府、金融、保健、生活方式、儿童、职业、汽车等18个类型,经过专业评价人员的分级评价,收集每个类型评分较高的网站。评价指标为内容、设计和总体表现;

(4)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的Cy berstarcks站点,主要评价科学、技术方面的网站,评价指标为权威性、内容准确、清晰程度、内容的独特性、新颖性、相关评论和社区需要等;

(5)SelectSurf的评价指标是内容、适用性、设计和易用性,对评价后的网站给出一段简单的评语,并标注黄色记号。

这些站点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基本上采取专

600情 报 科 学 19卷

家评议或问卷调查及统计方法为主,人为因素较强,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公认的方法和客观原则;缺乏大型全面、有影响的评价站点;评选结果也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评测时较注意站点的设计水平、易用性,忽视站点的内容评测;一些站点的评价和推荐带有较浓的商业色彩和大众娱乐性,如开展一些所谓最差网页、最酷网页的评选活动。

另外,一些学者也提出了一些类似的评价指标或评价方法。通过对不同学者提出的评价指标的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评议的方法,建立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和评价体系。

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网络信息资源评价体系

层次分析法(T he A nalytis Hier ar chy Process )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T ?L 萨蒂(Saaty )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它充分利用人的分析、判断和综合能力,适用于结构较为复杂、决策准则较多且不易量化的决策问题。它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具有高度的有效性、可靠性、简明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如下:

将复杂问题概念化,找出研究对象所涉及的主要因素;

分析各因素的关联、隶属关系,构建有序的阶梯层次结构模型;

对同一层次的各因素对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建立判断矩阵; 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因素对上一层该准则的相对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计算各层次相对于系统总目标合成权重,进行层次总排序。

(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1 相同或相关主题网络信息资源的层次结构模型

(2)根据萨蒂提出的“1~9标度方法”,建立一系列的判断矩阵,并计算各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和相应的排序向量,进行一致性检验。

层次分析法的计算方法,即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 max 及其对应的排序向量W ,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及人的主观判断的差异,每一个判断难以达到完全的一致,为了保证层次分析法的结论基本合理,还需对各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因此,在层次分析法中引入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以外的其余特征根的负平方值,作为度量判断矩阵偏离一致性指标,即用:

CI=

max -n n-1

来检查判断思维的一致性

为了检验不同的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同时还须引入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数RI 值,如下表。

表1 判断矩阵的R I 值

阶数123456789RI 值

0.00

0.00

0.58

0.90

1.12

1.24

1.32

1.41

1.45

对于1,2阶的判断矩阵,总有满意的一致性,当阶数大于2时,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 与同阶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 之比,称为随机一致性比率,记为CR,当

CR =CI

RI <0.10

时,即认为该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即认为各层次的思维是一致的,层次分析法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否则就需调整判断矩阵,使之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下面我们运用萨蒂提出的“1~9标度方法”(表2),建立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各判断矩阵,计算出各矩阵的最大特征根 max 和相应的排序向量W ,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如下:

表2 1~9标度及其含义

601

6期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网络信息资源评价

表3 判断矩阵A~B

A B1B2B3B4W

B115270.523

B21/511/330.122

B31/23150.298

B41/71/31/510.057

ma x=4.069;CI=0.02;CR=0.002

表4 判断矩阵B1~C

B1C1C2C3C4C5W

C1184390.495

C21/811/51/730.052

C31/4511/270.168

C41/372180.256

C51/91/31/71/810.030

ma x=5.291;CI=0.073;CR=0.065

表5 判断矩阵B2~D

B2D1D2D3D4D5W

D111/41/321/20.099

D2412530.425

D331/21320.253

D41/21/51/311/20.072

D521/31/2210.151

ma x=5.07;CI=0.018;CR=0.016

表6 判断矩阵B3~E

B3E1E2E3E4E5W

E1131/61/31/20.087

E21/311/91/71/40.037

E3691340.509

E4371/3120.233

E5241/41/210.137

ma x=5.09;CI=0.023;CR=0.021

表7 判断矩阵B4~F

B4F1F2F3F4F5F6W

F111/51/71/71/51/60.027

F2511/51/61/41/40.057

F37513430.384

F4761/31520.264

F5541/41/511/30.101

F6641/31/2310.168

ma x=6.66;CI=0.12;CR=0.097

在得出各准则下的排序向量后,再进行层次总排序,如下表。

表8

(续表)

E10.0870.0259

E20.0370.0110

E30.5090.1517

E40.2330.0694

E50.1370.0408

F10.0270.0015

F20.0570.0032

F30.3840.0219

F40.2640.0150

F50.1010.0058

F60.1680.0096

最后,在方案层中,假设参与测评的同主题相关网站Q1、Q2、Q3……Qn若干个,针对子准则层中21个评价因素建立21个判断矩阵(略),得出21个判断矩阵Q1、Q2、Q3……Qn的排序向量,将每一个排序向量乘以相应的各子层次的合成权重(如上表),然后将每个向量相加,得出网站Q1、Q2、Q3……Qn的总排序向量,其结果就是网站Q1、Q2、Q3……Qn的优劣排序。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综合人的主观判断来分析复杂的定性问题的拟定量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但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其结果只是针对准则层中评价因素而来,人的主观判断对于结果的影响较大。另外,在进行网络信息资源评价中,应该注意不同主题、不同性质的网站之间,如商业网站和学术网站,网站和网页之间在许多方面具有不可比性。

参考文献

1 Weny au L in.L ibr ary and t he W WW Reso ur ces Ev al-uatio n.Journal o f Educat ion M edia&L ibr ar ies Sciences, 1997(12)

2 Kirkw oo d H.P.Beyo nd Ev aluat ion:A M odel for Co pper ativ e Evalua tio n o f Internet R eso urces.O nline,

1998(4)

3 李刚,孙兰.网络信息资源评价初探.情报杂志,2000

(1)

:标准和方法.图书情报工作,

net信息评估:新世纪图书馆员的重要职

,2000(5)

.Inter net网站资源的评价.情报科学,2000

.情报研究方法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信息分析.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6

.层次分析法:一种简易新决策方法.科学

1986.9(责任编辑:孙晓明)

602情 报 科 学 19卷

层次分析法在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

X学院 毕业论文 中文题目:层次分析法在水环境质量评价的 应用 学生姓名X 系别X 专业班级X 指导教师X 成绩评定 2011 年6月

目录 1 引言 (1) 2 水环境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 2.1 水环境质量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1) 2.2 水环境质量评价发展趋势 (4) 3 水环境质量评价应用 (5) 3.1 玄武湖水质概况 (5) 3.2 层次分析法简介及基本步骤 (5) 3.3 玄武湖质量评价计算 (5) 3.3.1 西北湖质量评价计算 (6) 3.3.2 东南湖质量评价计算 (9) 3.3.3 东北湖质量评价计算 (11) 3.3.4 西南湖质量评价计算 (13) 3.4 计算结果 (15) 4 结论 (15)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8) 附表 (19)

摘要 玄武湖是南京城区内最大的湖泊,分为西北,东南,西南和东北四个湖区。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大量的生活污水被排入湖中,使得湖水逐年水质污染严重,近年来大有加重趋势。水质将变浑发臭,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和市民身体健康。因此,对玄武湖整治是势在必行的。本次研究是根据玄武湖实测水质指标资料,应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建立层次分析模型体系,经计算最终得出各指标权重,从而对玄武湖四个湖区水资源质量状况进行相关分析与评价,并提出保护水资源措施,为更好的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提供参考。此次研究结果表明,湖水中BOD5超标严重,应采取针对性治理。 关键词:玄武湖;层次分析法;权重;水环境评价

层次分析法在玄武湖水环境评价的应用 X 1 引言 玄武湖位于南京城东北,为全国五大城市湖泊之一。湖泊总面积4.42 km,其中湖水面积3.912 km。从80年代开始,玄武湖流域 km,湖中陆地面积0.492 人口迅速增加,大量的生活污水排入湖内,使湖水中的有机物,营养盐的负荷不断增加。2003年的水质监测报告表明:玄武湖水质的总氮超标率为8.3%。另一项针对玄武湖底层泥巴的调查实验表明,表面上一汪清水的玄武湖,底层的那些淤泥重金属含量,已经超过了南京城市的土壤的重金属含量[1]。本研究的目的是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研究玄武湖水环境问题,通过分析计算确定其污染程度及主要污染物,并对玄武湖水质进行相关评价,以期为提高和改善玄武湖的水环境提供有效途径和理论依据。水环境评价能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辅助决策信息,对于水环境保护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研究成果将大大提高玄武湖水环境管理与决策的水平,对于更好地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控制水污染,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国内外水环境评价研究现状 国内外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多种多样,但目前国内还没有制定出统一的评价方法标准供环保工作者使用[2]。其中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较多如:布朗水质指数、普拉特水质指数、罗斯水质指数、内梅罗水质指数、综合污染指数、模糊数学法和地图叠加法等,最后一种方法是国内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简单且实用。以上种种评价方法都要首先确定断面单项指标代表值,大多用平均值作为代表值,而内梅罗水质指数法则既考虑到平均值,同时考虑端值对评价结果的影响,但评价工作中有很多具体问题不易解决,很少采用。其他方法还牵涉到标准问题或评价指标的权重问题,也很少采用[3]。 水质评价方法有两大类,一类是以水质的物理化学参数的实测值为依据的评价方法;另一类是以水生物种群与水质的关系为依据的生物学评价方法。较多采用的是物理化学参数评价方法,其中又分:①单项参数评价法即用某一参数的实测浓度代表值与水质标准对比,判断水质的优劣或适用程度。②多项参数综合评价法即把选用的若干参数综合成一个概括的指数来评价水质,又称指数评价法。

层次分析法详解

构建风险层次结构 通过选取的指标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多目标的且问题涉及到许多因素,各种因素的作用相互,情况复杂。依据层次分析法处理这类复杂的问题就需要对所涉及的因素指标进行分析:哪些是需相互比较的;哪些是需相互影响的。把那些需相互比较的因素归成同一类,构造出一个各因素类之间相互联结的层次结构模型。各因素类的层次级别由其与目标的关系而定: 第一层是目标层,也就是国家风险的评价排序 第二层是准则层,这一层中是国家风险排序所涉及的国家风险类型,即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 第三层是子准则层,这一层是评价衡量准则层中各要素的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 即政权凝聚力、腐败状况、相关法律政策、国际关系、官僚主义、经济政策、汇率稳定性、金融环境、内部冲突、外部冲突、民族差异等。 第四层也就是我们要选择的方案即所要选择的并购方案国家。 为了方便计算以及模型的理解,层次结构中各层次均用字母代替,目标层为A i 准则层为B,子准则层为C,方案层为D。 522重要性程度描述 为了将上述复杂的多因素综合比较问题转化为简单的两因素相对比较问题。首先找出所有两两比较的结果,并且把它们定量化;然后再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从所有两两相对比较的结果之中求出多因素综合比较的结果。进行定性的成对比较时, 我们将比较结果分为5种等级:相同、稍强、强、明显强、绝对强并将我们所做出的比较结果应用1?9个数字尺度来进行定量化,比较具体含义及相应数字对应如下表: 表5.2 AHP重要程度描述表 子准则层 方案层 图5.1风险层次结构模型 Fig.5.1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model of country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网络信息资源评价_邱燕燕

?信息资源管理?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网络信息资源评价 邱燕燕 (广东工业大学图书馆,广州510643) 摘 要 本文从分析网络信息资源的特征入手,阐明了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必要性以及评价状况,运用层 次分析法,建构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及评价体系。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网络信息资源 评价体系 The Evaluation of Net Information Resource Based on the Layer Analysis Qiu Yany an (L ibr ary of G uangdong U niver sity of T echnolog y ,G uang zho u 510643) Abstract Beginning with the analy sis o f net info rmat ion r eso urces char acterist ics ,t he paper illustr ates the necessity and situation o f eva luation to net infor matio n r eso urces,and using the lay er analy sis metho d,co nstr uct s t he ev aluat ion layer str uctur e mode and system. Keywords L ayer analy sis method N et infor mation reso ur ce Evaluatio n sy st em 收稿日期:2000-10-28 Internet 的发展和普及使人类的信息交流突破了地域空间的限制,拓宽了信息交流的范围,实现了瞬时交流。但是,由于网络提倡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以及现代通讯技术的支持,使得网络上的信息资源不断膨胀,网络信息的超载现象,加大了信息获得的难度,也使信息判断能力减弱,身处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却找不到所需的信息。信息查找困难、信息质量不一、真伪难辨成为现今科技人员有效利用网上资源的瓶颈问题。信息的吸收利用率不断下降,就连网络技术最发达的美国、日本,近几年的信息吸收利用率也仅为10%左右。 拥有庞大信息资源的网络,却很难加以充分利用,从中获取所需信息。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和选择已引起了专家和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分析网络信息资源的特征入手,运用层次分析法,建构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及评价体系。 1 网络信息资源的特征 网络信息资源是指通过Internet 网络可以利用到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和非网络信息相比,它具有以下特征。 (1)信息量大,信息来源广泛。 因特网已经成为继电视、广播和报纸之外的第四媒体,是信息资源存储和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是 集各种信息资源为一体的信息资源网。任何人都可以十分容易地在网上发布信息、传播观点,信息资源数量十分巨大,每天都在迅速增加。据估计,因特网每天发布的信息超过700MB 以上。而且信息来源十分广泛,信息发布者既有政府部门、大学院所、研究机构、学术团体、行业协会,更有大量的公司企业和个人。 (2)信息层次多,品种多样。 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层次众多,有零次信息、一次信息、二次信息、三次信息;有文本信息、图像信息、图形信息、表格信息、超文本信息等,包括各种电子书刊、书目数据库、联机数据库、软件资源等,是多媒体、多语种、多类型信息的混合体。 (3)信息内容庞杂,质量不一。 因特网的信息大都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查,信息发布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自由度,信息缺乏必要的过滤监督和质量控制。信息内容十分庞杂,正式出版物与非正式出版物交织在一起,科技信息、学术信息、商业信息、个人信息与一些暴力、色情等污 染信息混为一体,信息质量良莠不分、参差不齐,既有大量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又有许多难登大雅之堂的涂鸦之作和虚假信息,给利用有价值的网络信息带来极大的不便。 (4)信息传播速度快,变化频繁。 在非网络信息中,信息传播速度快且变化最大 第19卷第6期 2001年6月     情 报 科 学   Vo l.19,No.6 June, 2001

★ 第六章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

★课前索引 【本章提要】 本章主要讲解了网络信息资源这种重要而又独特的信息资源的管理。在介绍网络信息资源类型和特点的基础上,从多个层次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进行了探讨,并着重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进行了详细论述。介绍了网络信息检索的过程、网络信息检索的工具,并对搜索引擎这一众所周知的最常用网络检索工具进行了多角度探讨。在此基础上,本章从检索技术的角度,对网络检索技术做了较大篇幅的讨论,并结合常用的搜索引擎进行了案例分析。本章最后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进行了研究。 【学习目标】 1、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及特点; 2、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方法; 3、网络信息检索的过程; 4、网络信息检索的工具; 5、搜索引擎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其作用; 6、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 【学习指南】 本章的重点是第1节、第3节、第4节。 【预习思考题】 1、网络信息资源主要有哪些类型? 2、和传统信息资源相比,网络信息资源具有什么特点? 3、目前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主要有哪些方法? 4、请简述网络信息检索的过程。具体的网络信息检索技术主要有哪些? 5、网络信息检索的工具有哪些? 6、搜索引擎主要有哪些类型?各类搜索引擎各有什么特点? 7、网络信息资源评价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第一节网络信息资源概述 本节内容 一、网络信息资源类型二、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一、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 ★网络信息资源的分类有多种标准,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网络信息资源分为不同的类型。 第一,网络信息资源从内容范围上可以分为五个大类:学术信息,教育信息,政府信息,文化信息,有害和违法信息等。 第二,按信息源提供信息的加工深度分,可分为一次信息源、二次信息源、三次信息源等。 第三,依据信息源的信息内容则可将网络信息资源分为以下类型:一是联机数据库,即各类数据 库是联机存储电子信息源的主体。二是联机馆藏目录。三是电子图书。四是电子期刊。五是电子报纸。六是软件与娱乐游戏类。七是教育培训类。八是动态性信息。 第四,如果认为网络中的信息存取方式所要达到的功能是在简单地模拟和再生人类信息传播方式

网络信息资源获取方式

网络信息资源获取方式 搜索引擎/网络全文数据库/学科信息门户/开放存取, 国外科技报告检索 美国政府四大科技报告:PB报告AD报告DOE报告NASA报告 检索工具的类型 ?按著录形式的不同划分/目录型、题录型、索引型、文摘型、全文型 检索工具的类型 ?按载体形式的不同可分为 ●书本式检索工具、卡片式检索工具、缩微式检索工具、机读式检索工具 ?按照检索手段的不同 ●手工检索工具、机械检索工具(主要包括两种类型:机电检索工具如打孔机和光电 检索工具如缩微机)、计算机检索系统 ?按收录范围划分 ●综合性检索工具、专业性检索工具、单一性检索工具 ?语言类检索工具 ●单语、双语和多语词典数据库 全文数据库 ?超星数字图书馆方正Apabi电子图书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中国数字图书馆OCLC的NetLibrary The Knovel四种免费参考书SpringerLink 电子图书Ebrary 电子图书John Wiley电子图书美星外文电子图书《不列颠百科全书》 专利权的特点专有性时间性地域性 专利的种类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 科技报告的类型 ●按报告的形式划分, 主要有:技术报告书、技术札记、技术论文、技术备忘录、技 术通报、技术译文、特种出版物。 ●按研究阶段划分有:初期报告,进展报告,状况报告,中间报告,年度报告,终结 报告。 ●按报告的性质划分有:正式报告,非正式报告,试验报告,交流报告,专题报告, 经济报告,评估报告,生产报告。 标准及其概述 ?标准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水平的管理,对科学、技术和经济领域内具有重复应用特征的事物所作的统一规定。 ?标准文献(Standard Literature)指按照规定程序编制并经过一个公认的权威机构(主管部门)批准的,在一定范围内广泛使用,包括一整套在特定活动领域内必须执行的规格、定额、规则、要求的技术文件。 专利制度的特点法律保护提出申请科学审查公开通报国际交流 专利申请的审查和批准申请 ●延迟审查制(中——发明专利) ●形式审查制(中——外观设计专利、实用新型专利) ●实质审查制 选题的几个原则 (1)要有理论价值或实践意义(2)自身对此选题要有兴趣(3)材料搜集的难易度适中(4)研究、写作时间较宽裕 题目确定的原则有以下几条:(1)不能发生概念或逻辑歧义(2)题目确定要简洁、有美

层次分析法的优劣势

层次分析法的优劣势分析: 优势: 1.系统性的分析方法 层次分析法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按照分解、比较判断、综合的思维方式进行决策,成为继机理分析、统计分析之后发展起来的系统分析的重要工具。系统的思想在于不割断各个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而层次分析法中每一层的权重设置最后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结果,而且在每个层次中的每个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程度都是量化的,非常清晰、明确。这种方法尤其可用于对无结构特性的系统评价以及多目标、多准则、多时期等的系统评价。 2.简洁实用的决策方法 这种方法既不单纯追求高深数学,又不片面地注重行为、逻辑、推理,而是把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复杂的系统分解,能将人们的思维过程数学化、系统化,便于人们接受,且能把多目标、多准则又难以全部量化处理的决策问题化为多层次单目标问题,通过两两比较确定同一层次元素相对上一层次元素的数量关系后,最后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即使是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人也可了解层次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掌握它的基本步骤,计算也经常简便,并且所得结果简单明确,容易为决策者了解和掌握。 3.所需定量数据信息较少 层次分析法主要是从评价者对评价问题的本质、要素的理解出发,比一般的定量方法更讲求定性的分析和判断。由于层次分析法是一种模拟人们决策过程的思维方式的一种方法,层次分析法把判断各要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步骤留给了大脑,只保留人脑对要素的印象,化为简单的权重进行计算。这种思想能处理许多用传统的最优化技术无法着手的实际问题。 劣势: 1.不能为决策提供新方案 层次分析法的作用是从备选方案中选择较优者。这个作用正好说明了层次分析法只能从原有方案中进行选取,而不能为决策者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案。这样,我们在应用层次分析法的时候,可能就会有这样一个情况,就是我们自身的创造能力不够,造成了我们尽管在我们想出来的众多方案里选了一个最好的出来,但其效果仍然不够人家企业所做出来的效果好。而对于大部分决策者来说,如果一种分析工具能替我分析出在我已知的方案里的最优者,然后指出已知方案的不足,又或者甚至再提出改进方案的话,这种分析工具才是比较完美的。但显然,层次分析法还没能做到这点。 2.定量数据较少,定性成分多,不易令人信服 在如今对科学的方法的评价中,一般都认为一门科学需要比较严格的数学论证和完善的定量方法。但现实世界的问题和人脑考虑问题的过程很多时候并不是能简单地用数字来说明一切的。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带有模拟人脑的决策方式的方法,因此必然带有较多的定性色彩。这样,当一个人应用层次分析法来做决策时,其他人就会说:为什么会是这样?能不能用数学方法来解释?如果不可以的话,你凭什么认为你的这个结果是对的?你说你在这个问题上认识比较深,但我也认为我的认识也比较深,可我和你的意见是不一致的,以我的观点做出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沿江八市环境评价研究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沿江八市环境评价研究 作者简介:张颖超(1960-),男,学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计算机控制与信息技术、嵌入式技术等;蔡以路(1987-),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与控制学院系统分析与集成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复杂系统信息技术。 利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建立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和层次结构模型,并进行计算和一致性检验。在此基础上对沿江环境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比较,提出了沿江地区环境保护的建议,力图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标签:层次分析,沿江,环境评价 0 引言 江苏沿江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南通、泰州、扬州八市,是江苏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承南启北的重要作用,教育发达,劳动力充足且素质较高,科技资源丰富,人才广聚。江苏在2002年的时候提出了沿江开发的重要举措,它对拓展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水平,对促进协调发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但由于江苏沿江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和产业密集,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对沿江开发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从构建江苏省沿江环境监测统计与评价指标体系出发,并据此对环境进行适时评价,为政府决策提供对策建议。 1 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模型 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T.L.Saaty在70年代提出的。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要素,并将这些要素按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从而形成多层次分析的结构模型。并最终把系统分析归结为最低层相对于最高层的相对重要性权值的确定和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序问题。 1.1 层次结构模型 根据问题要达到的目标和涉及的各因素,将它们划分为:目标层即最高层,只有一个元素,一般是我们要分析的最终的结果;准则层,包含了为实现最高层所涉及的中间环节,可以由许多层次组成;方案层,是为了实现最高层而提供选择的各种措施、决策方案等。 表1 沿江环境评价体系 1.2 构造判断矩阵

(完整版)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2016江西财经大学数学建模竞赛 A题 城市交通模型分析 参赛队员: 黄汉秦、乐晨阳、金霞 参赛队编号:2016018 2016年5月20日~5月25日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江西财经大学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章程。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中选择一项填写): A 我们的参赛队编号为2016018 参赛队员(打印并签名) : 队员1. 姓名专业班级计算机141 队员2. 姓名专业班级计算机141 队员3. 姓名专业班级计算机141 日期: 2016 年 5 月 25 日

编号和阅卷专用页 江西财经大学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 2016年5月15日制定

城市交通模型分析 摘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及道路交通流量急剧增加,交通出行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城市道路交通拥挤堵塞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降低人民生活质量、削弱经济活力的瓶颈之一。本篇论文针对道路拥挤的问题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数学建模分析,讨论拥堵的深层次问题及解决方案。 首先建立绩效评价指标的层次结构模型,确定了目标层,准则层(一级指标),子准则层(二级指标)。 其次,建立评价集V=(优,良,中,差)。对于目标层下每个一级评价指标下相对于第m 个评价等级的隶属程度由专家的百分数u 评判给出,即U =[0,100]应用模糊统计建立它们的隶属函数A(u), B(u), C(u) ,D(u),最后得出目标层的评价矩阵Ri ,(i=1,2,3,4,5)。利用A,B 两城相互比较法,根据实际数据建立二级指标对于相应一级指标的模糊判断矩阵P i (i=1,2,3,4,5) 然后,我们经过N 次试验调查,明确了各层元素相对于上层指标的重要性排序,构造模糊判断矩阵P ,利用公式 1 ,ij ij n kj k u u u == ∑ 1 ,n i ij j w u ==∑ 1 ,i i n j j w w w == ∑ []R W R W R W R W R W W R W O 5 5 4 4 3 3 2 2 1 1 ,,,,==计算出权重值,经过一致性检验公式 RI CI CR = 检验后,均有0.1CR <,由此得出各层次的权向量()12,,T n W W W W =K 。然后后, 给出建立绩效评价模型(其中O 是评价结果向量),应用模糊数学中最大隶属度原则,对被评价城市交通的绩效进行分级评价。 接着在改进方案中,我们具体以交叉口为中心建立模型,其中包括道路长度、宽度、车辆平均长度、车速等等考虑因素。通过车辆排队长度可以间接判断交通拥堵情况,不需要测量车速、时间等因素而浪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成本和效率。为管理城市交通要道提供了良好的模型和依据。 【关键字】交通拥堵 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判 绩效评价 隶属度

网络分析法

什么是网络分析法 网络分析法(ANP)是美国匹兹堡大学的T.L.Saaty教授于1996年提出的一种适应非独立的递阶层次结构的决策方法,它是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的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实用决策方法。 AHP作为一种决策过程,它提供了一种表示决策因素测度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采用相对标度的形式,并充分利用了人的经验和判断力。在递阶层次结构下,它根据所规定的相对标度—比例标度,依靠决策者的判断,对同一层次有关元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并按层次从上到下合成方案对于决策目标的测度。这种递阶层次结构虽然给处理系统问题带来了方便,同时也限制了它在复杂决策问题中的应用。在许多实际问题中,各层次内部元素往往是依赖的C低层元素对高层元素亦有支配作用,即存在反馈。此时系统的结构更类似于网络结构。网络分析法正是适应这种需要,由AHP延伸发展得到的系统决策方法。 ANP首先将系统元素划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称为控制因素层,包括问题目标及决策准则。所有的决策准则均被认为是彼此独立的,且只受目标元素支配。控制因素中可以没有决策准则,但至少有一个目标。控制层中每个准则的权重均可用AHP方法获得。第二部分为网络层,它是由所有受控制层支配的元素组组成的C其内部是互相影响的网络结构,它是由所有受控制层支配的元素组成的,元素之间互相依存、互相支配,元素和层次间内部不独立,递阶层次结构中的每个准则支配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内部独立的元素,而是一个互相依存,反馈的网络结构。控制层和网络层组成为典型ANP层次结构,见下图。

[编辑] 网络分析法的特点[2] AHP通过分析影响目标的一系列因素,比较其相对重要性,最后选出得分最高的方案即为最优方案。Harker和Vargas曾经这样评价AHP:“AHP是一套复杂的评价系统,当我们进行多目标、多准则以及多评委的决策时,面对众多的可选方案,AHP能够用来解决各种量化和非量化、理性与非理性的决策问题。”AHP简单易用,其缜密的理论基础决定了它能解决各种实际问题。AHP模型使各决策层之间相互联系,并能推出跨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模型的顶层为企业的总目标,然后逐层分解成各项具体的准则、子准则等,直到管理者能够量化各子准则的相对权重为止。 层次分析法能够为决策者解决各种复杂系统问题,但它也存在一些缺憾。例如,AHP就未能考虑到不同决策层或同一层次之间的相互影响,AHP模型只是强调各决策层之间的单向层次关系,即下一层对上一层的影响。但在实际工作中对总目标层进行逐层分解时,时常会遇到各因素交叉作用的情况。如一个项目的不同研究阶段对各评委的权重是不同的;同样,各评委在项目研究的不同阶段对各评价指标的打分也会发生变化。这时,AHP模型就显得有些无能为力了。

层次分析法的优点

层次分析法的优点 系统性——将对象视作系统,按照分解、比较、判断、综合的思维方式进行决策。成为成为继机理分析、统计分析之后发展起来的系统分析的重要工具; 实用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能处理许多用传统的最优化技术无法着手的实际问题,应用范围很广,同时,这种方法使得决策者与决策分析者能够相互沟通,决策者甚至可以直接应用它,这就增加了决策的有效性; 简洁性——计算简便,结果明确,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人即可以了解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并掌握该法的基本步骤,容易被决策者了解和掌握。便于决策者直接了解和掌握。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 囿旧——只能从原有的方案中优选一个出来,没有办法得出更好的新方案; 粗略——该法中的比较、判断以及结果的计算过程都是粗糙的,不适用于精度较高的问题。;主观——从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到给出成对比较矩阵,人主观因素对整个过程的影响很大,这就使得结果难以让所有的决策者接受。当然采取专家群体判断的办法是克服这个缺点的一种途径。 层次分析法(AHP法) 是一种解决多目标的复杂问题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该方法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用决策者的经验判断各衡量目标能否实现的标准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并合理地给出每个决策方案的每个标准的权数,利用权数求出各方案的优劣次序,比较有效地应用于那些难以用定量方法解决的课题。 层次分析法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从而最终使问题归结为最低层(供决策的方案、措施等)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权值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定。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环境综合评价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第32卷第2期2008年4月JOURNAL OF DAQING PET ROLEU M INS TIT UT E V o l.32No.2A pr.2008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环境综合评价 王 怡1,2 (1.大庆石油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318; 2.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四川成都 610074) 摘 要:分析环境综合评价的影响因素,建立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社会生活系统、环境经济系统、环境资源 系统、环境技术系统和环境管理系统.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方法对我国2006年的环境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该方法同普通 层次分析法的区别在于判断矩阵的模糊性,能够简化人们判断目标相对重要性的复杂程度,借助模糊判断矩阵实现由定 性向定量的转换,评价结果可信度较高. 关 键 词:模糊层次分析法;环境综合评价;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X5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891(2008)02010003 0 引言 环境评价是对环境系统状况的价值的评定、判断和提出对策[1].通过环境评价可以掌握环境规制手段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利用评价结果的反馈,不断调整规制措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环境评价中,层次分析法是运用较多的评价方法.如金菊良[2]将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层次分析法应用在水环境系统工程中,用以实行快速自适应全局优化搜索;胡秀芳、钱鹏[3]采用模糊数学中的多层次综合评价方法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建立了切实可行的综合评价数学模型;邓燕雯[4]探讨了环境价值的集中评价方法,包括收益资本化法、边际机会成本法、总经济价值评估法等.在实际的环境评价中,由环境问题导致的经济效果定量分析比较容易,而社会效果通常采用定性分析.对于那些局部的、间接的和相对的指标,难以用综合的定量指标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处理不肯定、不明确、带有模糊性的评价指标时,往往发生环境评价结果与环境的实际状况不一致的现象.笔者在建立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模糊判断矩阵评价环境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5]确定上层指标的综合判断权值,并确保该权值的一致性,得到环境评价的综合发展指数值. 1 评价指标体系 1.1 影响因素 环境 社会和经济系统是一个复合系统,具有系统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因此,构建的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包含多因素、全方位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社会生活系统、环境经济系统、环境资源系统、环境技术系统及环境管理系统等因素对环境综合评价的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3].社会生活系统主要考察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及环境因素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环境经济系统反映在一定的环境规制政策下,用于环境保护的投入和环保产业的发展水平;环境资源系统是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质量的提高不仅有赖于废弃排放的减低,还要充分利用排放和废弃来创造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双赢;技术对环境保护具有推动作用,通过对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能够有效地促进 三废 的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加快环保产业的发展,提高地区的竞争力;环境管理系统是环境综合评价重中之重,反映了环境规制的效率,包括环境政策本身的效率及环境规制带来的社会效率.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具有较强的耦合性. 收稿日期:20070917;审稿人:肖艳玲;编辑:王文礼 作者简介:王 怡(1975-),女,博士生,主要从事产业经济、规制方面的研究.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

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步入以 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为了保持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特别是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我们政府特此制定了由“知识成产系统,技术生产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只是应用系统”4个良性循环的子系统所形成的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知识传播系统,已经被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当中。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信息管理的过程已经经历了传统管理时期,技术管理时期,信息资源管理时期,现在正逐渐向“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阶段演进。这种演进和发展对信息管理工作模式和服务模式势必造成巨大的变化,产生新的社会需求,而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正式这种新需求下的产物。 1.网络信息资源含义 在探讨网络信息资源的含义之前,我们首先应明确对信息资源(IR)概念的理解。目前关于信息资源的含义有很多中不同的解释,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侠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就是指文献资源或者数据资源,或者各种媒介和形式的信息的集合,包括文字,声像,印刷品,电子信息,数据库等,。这都是限于信息本的身。而是广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是信息活动中各种要素的总称,这既包含恶劣信息本身,也包含了信息相关的人员,设备,技术和资金等各种资源。

随着互联网发展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网络化成为一大潮流,与传统的细细资源相比,网络信息资源在数量,结构,分布和传播的范围,载体形态,内涵传递手段,等方面都显示出新的特点。这些新的特点赋予了网络信息资源新的内涵。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网络信息资源也称虚拟信息资源,它是以数字化形式记录的,以多媒体形式表达的,存储在网络计算机磁介质,光介质以及各类通讯介质上的。并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方式进行传递信息内容的集合。简言之,网络信息资源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目前网络信息资源以因特网信息资源为主,同时也包括其他没有;连入因特网的信息资源。 2.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2.1存储数字化 信息资源由纸张上的文字变为磁性介质上的电磁信号或 者光介质上的光信息,是信息的存储和传递,查询更加方便,而且所存储的信息密度高,容量大,可以无损耗地被重复使用。以数字化形式存在地信息,既可以在计算机内高速处理,又可以通过信息网络进行远距离传送 2.2表现形式多样化 传统信息资源主要是以文字活数字形式表现出来的信息。而网络信息资源则可以是文本,图像,音频,视频,软件,数据库等多种形式存在的,涉及领域从经济,科研,教育,艺术,

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的区别

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判别的区别与联系 1、层次分析法 [ 参考文献:吋义成, 柯丽华, 黄德育. 系统综合评价技术及其应用[M].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从一堆同样大小的物品中挑选出最重要的物品,如重量最大的物品,即至少要确定各物品的相对重量。这时,经验和常识告诉我们,可以利用两两比较的方法来达到目的。 若在没有称量仪器的条件下对一组物体的重量进行估计,则可以通过爱对比较这组物体相对重量的方法,得出每对物体相对重量比的判断,从而形成比较判断矩阵,再通过求解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和它所对应的特征向量问题,就能计算出这组物体的相对重量。 将此方法应用到复杂的社会、经济和科学管理等领域中,就能确定各种方案、措施、政策等 相对于总目标的重要性排序情况,以供领导者决策。 一般的层次分析法模型由图5-1 所示,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方案层组成。需要注意几点: (1)层次分析法的评价结构并非是上述部分一成不变的,其中的当指标层因素较少时准则层可以省去(图5-2 ),当某一准则对应的指标层元素过多时可以将其指标层细分为“子准则层和指标层”(图5-4 )。由于层次分析法是利用两两比较完成的,为了便于人的比较与判别,每层的元素个数在3~7 之间为佳,超过7 以后增加了比较判断的难度,因此当元素过多时,可以将其分类后分成两层或多层来判别。 (2)准则层与指标层之间的关系可以对比一下图5-1 和图5-4 ,即每个准则可能有独 用的指标体系,也可能是各准则之间共用某几个指标。 (3)层次分析法的特点是基于某个目标,对多个待评价方案进行评价,从而得到方案的重要性排序。具体到某个问题,其并无相应的数据。而模糊综合判别有相应的基础数据。两者可以结合一起用,比如常用的是模糊综合评判过程中,权重可以由层次分析法计算。 层次分析法的骤如下: 1)在作者建立评价模型后,根据经验对每层里的各个元素建立重要性判别矩阵,从判 别矩阵中可以得到某一层中各个指标的归一化权重(表5-1中的W B,W C1,W C2,W C3,W C4)。(表5-1和5-2 的数据为图5-1 模型的) 2)由层与层之间权重的传递可以得到最低层(具体指标层)的综合权重。如图5-1 所示的图中有得到各个C ij的综合权重W ij(表5-2第2列)。 3)最后,在指标层与方案层之间建立判别矩阵,针对每一个指标C ij 都需要建立一个各 方案A i的比较矩阵,判别A针对C j的重要性w A i (表5-2的每一行)。最后将指标C ij的综合权重W ij与W Ai进行乘法求和,从而得到方案A的最终综合权重刀(W ij心Ai),即为续表5-2的最后一行。

层次分析法在城市空气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层次分析法在城市空气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摘要:进入80 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不仅发生了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而且出现了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等大范围的和全球性环境危机,尤其是我们居住的许多城市也都陆续发生了各种环境问题,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几个典型城市的空气质量指标的数据进行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模型,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具体数据进行分析,最后给出目标城市空气质量分析的结果。 关键词:城市空气质量层次分析法Saaty标度

1.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的进步和全球人口急剧增多的因素的影响,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很多地区相继出现了酸雨、物种灭绝、土地沙化等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21 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城市众多,人口密集。但由于工业的发展,我们的很多城市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空气的污染,直接对我们造成伤害。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是可吸入颗粒、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物质,我们通过已知的不同城市的不同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可以对不同城市的综合空气质量进行统计和比较。 2. 层次分析法 2.1方法介绍 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在20 世纪70 年代中期由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托马斯·塞蒂(T.L.Saaty)正式提出。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多属性决策分析方法。由于它在处理复杂的决策问题上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很快在世界范围得到重视。层次分析法有其深刻的数学原理,但它更是一种决策思维方式,体现了在思维过程中的分解、判断、综合的基本特征。 2.2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在深入分析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将有关的各个因素按照不同属性自上而下地分解成若干层次,同一层的诸因素从属于上一层的因素或对上层因素有影响,同时又支配下一层的因素或受到下层因素的作用。最上层为目标层,通常只有1个因素,最下层通常为方案或对象层,中间可以有一个或几个层次,通常为准则或指标层。 2、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2层开始,对于从属于(或影响)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用成对比较法和Saaty标度构造判断矩阵,直到最下层。 表1 两两比较的Saaty标度 3、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对于每一个计算最大特征根及对应特征向量,利用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做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即为权向量:若不通过,需重新构造判断矩阵。

用SuperDecision进行网络层次分析法(ANP)的应用实例

用SuperDecision进行网络层次分析法(ANP)的应用实例 一、网络层次分析法简介 (一)ANP理论与方法 20年代90年代,萨蒂教授(Saaty)在AHP的基础上于提出来的一种适应非独立递阶层次结构的决策方法——网络层次分析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ANP)[9]。网络层次分析法将系统内各元素的关系用类似网络结构表示,而不再是简单的递阶层次结构,网络层中的元素可能相互影响、相互支配,这样ANP能更准确地描述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一种更加有效的决策方法。 网络层次分析法在进行决策分析时,需要决策者对每个因素(影响因子)进行两两相对重要程度的判定。在实际生活中,决策者常常不是对所有的决策因素(影响因子)进行相对重要程度判断,而是根据自己的情况(知识、经验、喜好)对某几个因素(影响因子)进行相对重要程度判断,此时,两两判断矩阵就会出现一些空缺,我们称这种情况为信息不完备[1]。为此,运用ANP进行分析,通过将问题化为一种二次规划问题来计算出权重,最后运用ANP的极限超矩阵得到总排序。ANP经常被用来解决具有网络结构的系统评价与决策的实际问题[1]。 (二)ANP网络结构 ANP考虑到递阶层次结构内部循环及其存在的依赖性和反馈性,将系统元素划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称为控制因素层,包括问题目标和决策准则,所有的决策准则均被认为是彼此独立的,且受目标元素支配。控制元素中可以没有决策准则,但至少有一个目标,控制层中的每个准则的权重均可由传统的AHP获得。第二部分为网络层,它是由所有受控制层支配的元素组成的,其内部是互相影响的网络结构,图1就是一个典型的ANP结构。 图1 典型的ANP结构图

网络信息资源开发

南京理工大学编(高纲号0585 ) I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网络信息资源开发》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独立本科段)的必修课,该课程是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之一。 《网络信息资源开发》课程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课程。21 世纪为信息社会,信息资源是一种 战略资源,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信息资源是一种战略资源,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竞争实力。国家信息化 建设领导小组在第一次会议上就明确指出:“在目前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中,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而如何从Internet 上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则成为从事各项工作和一般用户所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 随着Internet 上信息资源库的增多,Internet 的内涵已经由信息高速公路扩大到信息资源库,成为一个集各种信息资源为一体的数据资源网。而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在数量、结构、分面和传播范围、类型、媒体形态等方面都与传统信息资源有显著差异。因此,我们有必要弄清网络信息资源的选择、组织、管理的原理、方法和标准,掌握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技术,从而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科研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实际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网络信息资源开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是以讲解、发掘各种载体中信息并加以提取利用的方式、方法为主要内容的一门课程。其目的是:通过系统而专门的学习,培养学习敏锐的信息意识,掌握现代检索工具和手段,增强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使其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和驾驭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设置本课程的具体要求如下: 1 )了解网络信息资源的基本概念、种类; 2 )掌握网络信息资源的基本检索技术、检索方法; 3 )掌握搜索引擎的类型、基本原理,熟悉常用搜索引擎; 4 )掌握专职信息机构的信息资源的特点和利用方法; 5 )掌握综合数据库资源的特点和利用方法; 6 )掌握特殊文献信息资源的特点和利用方法; 7 )了解交互式信息资源的特点及其利用。 n、考试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点) 第一章网络信息资源检索概述 通过本章学习,应考者应当掌握网络信息资源的定义、分布、特点等相关知识,掌握信息检 索的定义、工作原理及其发展,重点掌握信息检索的方法及其检索步骤,在掌握各类检索技术的基础上能将其熟练应用。 、考核知识点 (一)信息资源的实质 (二)信息检索的实质

如何获取网络资源

互联网正在广泛而深刻地改变人类传统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同样也已经渗透到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相对于传统的书面教程、声像资料、图书馆藏等教学资源,网络资源以其丰富、快捷、方便等无可比拟的优势,成为老师们获取教学参考资料的重要途径。 互联网上信息浩如烟海,教学资源不计其数。然而,很多老师在面对这样一座教学宝藏时,常常会感到无从下手,有时甚至事倍功半,花了大量时间,却无法准确、高效地找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对此,笔者结合自己从事计算机教学的工作经验,就如何更好地获取网络资源谈谈自己的简见解。 1、网络教学资源的分类 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制定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将教育资源分为六种:媒体素材、试题、课件与网络课件、文献、案例和网络课程。而对于网络教学资源的分类,目前还没有大家一致认可的方法。有人从网络资源的使用者主体出发,将它分为教师的资源和学生的资源;也有人从网络资源的属性来看,分为(纯)文本资源、图像、音频、视屏等。但这些分类都局限于将网络教育资源定义为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教学资料,而没有涵盖可以用作教学资源的网络工具。笔者认为网络教学资源可分为信息类资源和工具类资源。 信息类资源:即互联网上的数字化教学材料。信息类资源强调多种媒体的有机呈现,内容包括文献材料、图片、音频、视频、动画、课件、习题、试卷、电子课本等,主要以doc、xls、ppt、pdf、swf、mp3、rm等为后缀名的形式存在。有人根据其构成方式细分为三个层次:基础资源、集成单元和课件,基础资源包括教学中用到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集成单元包括教学单元库、试题库、常见问题库、参考资料、网址库等;课件有多媒体课件、视频流课件、电子图书、电子讲稿等。 工具类资源:即网络环境下可以被教学利用的各种平台,通常以工具、载体的形式呈现。如搜索引擎、即时通讯工具、BBS论坛、博客等。其中搜索引擎的准确使用是我们搜集信息资源的前提,最著名的有“Google”和“baidu”,即时通讯工具种类繁多,比较常用的是腾讯QQ,已经有不少老师通过建立班级群的方式,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延伸到课余时间。此外,各种专业的教育论坛、博客也是实现教学相长的交流共享平台。 2、网络教学资源的检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