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疾病随症加减用药表

中医疾病随症加减用药表

中医疾病随症加减用药表
中医疾病随症加减用药表

中医疾病随症加减用药表

一、发热

1、外感风寒-----麻黄,桂枝,荆芥,防风,苏叶,羌活,白芷

2、外感风热-----桑叶,菊花,薄荷,蝉蜕,蔓荆子

3、温病-----(卫分)或热毒,银花,连翘,牛蒡子,大青叶,板兰根

4、热入营血-----(营分)生地,丹皮,玄参,赤芍

5、火毒-----川连,黄柏,黄芩,栀子

6、少阳证-----柴胡,黄芩

7、阳明气分证-----石膏,知母,花粉

8、阳明腑实证-----大黄,芒硝,元明粉

二、一切头痛

1、外感风热-----菊花,蔓荆子,薄荷,蝉蜕

2、外感风寒-----羌活,荆芥,白芷,藁本,细辛

3、鼻渊头痛-----苍耳子,辛荑,薄荷,白芷

4、湿邪头痛-----藿香,苍术,防风,羌活

5、肝热头痛-----龙胆草,夏枯草,栀子,黄芩

6、肝阳上亢-----石决明,草决明,钩藤,菊花

7、痰厥头痛-----川芎,细辛,南星,陈皮,云苓,半夏,枳实,甘草

8、少阳头痛-----(偏头痛)柴胡,黄芩,玉竹

9、太阳头痛-----(后头痛)川芎,麻黄,羌活,独活

10、少阴头痛-----(前额痛)升麻,石膏,白芷,葛根

11、太阴头痛-----苍术,半夏,南星

12、少阴头痛-----麻黄,附片,细辛

13、厥阴头痛-----(头顶痛)人参,吴茱萸,藁本,生姜,大枣

14、气虚头痛-----黄芪,人参,炒白术,升麻

15、血虚头痛-----当归,熟地,炒白芍,川芎,首乌,鸡血藤

16、阴虚头痛-----玄参,山萸,白芍,枸杞,玉竹,女贞子,生地

17、阳虚头痛-----鹿茸,鹿角胶,附子,肉桂,苁蓉,巴戟,仙灵脾

18、顽固头痛-----全蝎,白姜蚕,白附子,蜈蚣

三、眩晕

1、外感眩晕-----川芎,天麻,半夏,羌活,桔红,茯苓,甘草。生姜

2、内伤眩晕-----人参,当归,茯苓,枣仁,菊花,天麻,桔红

3、肝风内动-----菊花,钩藤,天麻,地龙,薄荷

4、肝阳上亢-----珍珠母,代赭石,石决明,龙骨,牡励

5、肝热眩晕-----夏枯草,菊花,龙胆草,草决明

6、气虚眩晕-----黄芪,党参,升麻,人参

7、血虚眩晕-----当归,熟地,首乌,白芍

8、肾阳虚晕-----鹿茸,紫河车,锁阳,仙灵脾,仙茅

9、气滞头晕-----木香,丁香,砂仁,桔皮,花苓,炒白术

10、痰湿头晕-----半夏,陈皮,茯苓,白术

四,咽喉痛

1、外感风热-----牛旁子,蝉蜕,薄荷,玄参,竹叶

2、肺气不利-----射干,桔梗,麦冬

3、肺胃热盛-----山豆根,牛黄,马勃,通大海,花粉

4、热毒-----银花,连翘,板兰根,栀子

5、失音-----通大海,川贝,冬花

五、口舌痛

1、心胃火盛-----川连,栀子,石膏,黄芩,木通,竹叶,灯心

2、肺胃阴虚-----生地,玄参,石膏,玉竹,沙参,麦冬

3、虚火上炎-----玄参,生地配肉桂

4、阳明腑实-----大黄,芒硝,元明粉

六、口感

1、口渴-----花粉,葛根,芦根,沙参

2、口苦-----龙胆草,茵陈,栀子

3、口甜-----川连,黄芩,栀子,石膏,佩兰,茯苓,竹叶

4、口臭-----炒黄芩,川连,木通,连翘,荜茇,各香,砂仁,川朴,槟榔

七、牙痛

1、牙齿肿痛-----当归,生地,丹皮,升麻,川连,防风,荆芥,石膏

2、胃火牙痛-----升麻,川连,生地,当归,丹皮,生石膏,大黄,芒硝,甘草

3、风火牙痛-----羌活,防风,藁本,白芷,川芎,薄荷,细辛,生地

4、虫牙痛-----玄参,生地,川连,川椒,细辛,白芷,乌梅,薄荷

5、阴虚牙痛-----熟地,生石膏,麦冬,牛膝,知母

6、牙齿腐烂-----芦荟,胡黄连,栀子,牛蒡子,银柴胡,桔梗,川军,玄参,薄荷

八、鼻疾

1、鼻流清涕-----石膏,辛荑,麻黄,赤芍,桔梗

2、鼻流臭涕-----苍耳子,白芷,黄芩,胆草,知母,牛旁子

3、鼻流浊涕-----苍耳子,辛荑,白芷,薄荷,各香

4、鼻流黄涕-----黄芩,栀子,银花,鱼腥草,苍耳子,辛荑,知母,防风

5、鼻衄-----生石膏,茅根,侧柏叶,茜草根,淮牛膝,生地

6、鼻内生疮-----黄芩,麦冬,炙桑皮,扼子,连翘,赤芍,桔梗,荆芥,薄荷,甘草

九、耳疾

1、肾虚耳鸣-----熟地,山药,山萸,云苓,泽泻,丹皮,磁石,五味子

2、肝火耳鸣-----龙胆草,泽泻,牛膝,黄芩

3、突然耳聋-----知母,生石膏,柴胡,香附,路路通,甘草

4、耳内流脓-----银花,连翘,栀子,柴胡,黄芩,防风,荆芥,当归尾,赤芍

5、耳内生肉-----当归,川芎,炒白芍,靶子,柴胡,丹皮,黄芩,川连,牛蒡子,生石膏,甘草

6、耳底疮-----银花,连翘,薄荷,桔梗,蒲公英,菊花,路路通

7、耳痒-----熟地,生地,天冬,麦冬,玄参,郁金,泽泻,甘草

十、目疾

1、眼流泪-----苁蓉,熟地,山药,菊花,丹皮,泽泻

2、眼前黑花-----磁石,菟丝子,远志,神曲,石斛,苁蓉,熟地

3、肝火上冲-----龙胆草,栀子,黄芩,夏枯草,秦皮

4、风热目翳-----蒙花,谷精草,草决明,木贼,蝉蜕,青葙子,菊花

5、肝肾虚-----熟地,女贞子,枸杞,复盆子,白芍,黑豆

6、瞳孔散大-----山萸肉,五味子,知母,菟丝子,枸杞

7、瞳孔缩小-----玄参,丹皮

8、白内障-----菟丝子,五味子,谷精草

9、只能视上物-----(肾阳不足)酒当归,黄芩,熟地,麦冬,五味子,人参,柴胡,枳壳,枸杞

10、只能视下物-----夜明砂,石决明,蝉蜕,当归,木贼

11、肝虚雀目-----柴胡,白芍,熟地,茯苓,菊花,细辛,防风,甘草

12、眼不能远视-----(气虚血明)生地,麦冬,枳壳,菊花13、眼不能近视-----(血虚气明)人参,远志,菖蒲,茯芩

14、视物异色-----人参,黄芪,蔓荆子,黄柏,白芍,葛根,升麻,炙甘草

15、目眩-----熟地,菟丝子,车前子,杞子,菊花

十一、胸胁痛症

1、气滞痛-----薤白,瓜萎,枳壳,桔梗,橘叶,乌药,木香

2、淤血痛-----丹参,乳香,没药,桃仁,红花,五灵脂,蒲黄

3、痰阻痛-----白芥子,瓜萎仁,半夏,陈皮,枳实

4、阳虚寒凝痛-----桂枝,肉桂,制川乌,附子

5、胁痛-----(左痛)柴胡,陈皮,川芎,赤茯芩,枳壳,木香,甘草,香附,(右痛)桔梗,陈皮,枳壳,郁金

十二、呕吐呃逆

1、胃寒-----半夏,陈皮,丁香,柿蒂,砂仁,良姜,干姜,吴茱萸

2、胃热-----竹茹,批杷叶,栀子,赭石

3、痰湿-----半夏,陈皮,生姜,茯芩

4、伤食-----山楂,莱腹子,炒麦芽,炒谷芽,神曲

5、一般呕吐-----藿香,半夏,橘皮,云芩,川朴,枳实,伏龙肝,甘草,生姜

6、一般呃逆-----旋复花,赭石,半夏,党参,陈皮,砂仁,甘草,生姜

十三、腹痛胃脘痛

1、寒痛-----干姜,高良姜,吴茱萸,附子,肉桂,乌药,小茴香

2、热痛-----川黄连,栀子,黄柏,川楝子

3、虚痛-----黄芪,党参,炒白术,炙甘草

4、寒积实痛-----附子配大黄,干姜配大黄

5、气滞痛-----木香,厚朴,枳壳,枳实,砂仁,香附,乌药,沉香,檀香

6、血淤痛-----元胡,五灵脂,没药,丹参,蒲黄

7、虫痛-----乌梅,使君子,槟榔,川椒

8、食痛-----山楂,莱菔子,炒麦芽,炒神曲,鸡内金

十四、消化异常

1、食欲不振-----砂仁,木香,焦三仙

2、消化不良-----炒麦芽,炒扁豆,鸡内金,五谷虫,焦山楂,神曲,木香

3、痞满腹胀-----丁香,木香,沉香,砂仁,槟榔,青皮,陈皮,二丑

4、吞酸-----川黄连配吴茱萸,乌贼骨配浙贝母,煅瓦楞子

5、嘈杂有佘-----川连,栀子,白芍,神曲,橘皮,云芩,白术

6、嘈杂不足-----当归,白芍,川连,人参,白术,云芩,神曲,甘草

十五、腰痛

1、肾虚腰痛-----杜仲,川续断,桑寄生,狗脊,怀牛膝,巴戟

2、气滞腰痛(闪挫)-----当归,官桂,玄胡,杜仲,小茴香,木香

3、风湿腰痛-----独活,羌活,防风,桑寄生,狗脊,木瓜,稀莶草,威灵仙

4、寒湿腰痛-----干姜,苍术,细辛,附子,肉桂

5、血淤外伤-----乳香,没药,川牛膝,三七,桃仁,红花

十六、四肢关节痛

1、风湿痛-----羌活,防风,细辛,木瓜,威灵仙,海桐皮,秦皮

2、寒痛-----制川乌,制草乌,附子,桂枝

3、经络阻滞痛------鸡血藤,络石藤,青风藤,威灵仙,地龙

十七、部位引经药

1、肩部———姜黄

2、上肢———炙桑皮,桂枝,羌活

3、下肢-----牛膝,木瓜

4、膝关节-----牛膝,松节

十八、四肢痛,关节肿

1、湿在表-----白术,苍术,羌活,防风,川芎,独活,桂枝

2、湿在里-----白术,苍术,云芩,泽泻,陈皮,半夏,神曲,炙草

3、湿在上-----玉米,杏仁,桑皮,藁本,荆芥,橘红,半夏,云芩

4、湿在下-----白术,苍术,防风,防己,羌活,泽泻,玉米,牛膝

十九、失眠

1、心虚---炒枣仁,柏子仁,夜交藤,合欢花,合欢皮

2、心神不定---龙骨,龙齿,远志,茯神,牡蛎,磁石,琥珀

3、痰浊壅滞---远志,菖蒲,半夏,茯神

4、火热扰心---川黄连,栀子,竹叶,木通,灯芯

5、心肾不交---肉桂配川连,远志

6、用脑过渡---茯神,熟地,远志,炒枣仁,当归,元肉,珍珠母

二十、心悸

1、心气虚-----人参,党参,黄芪,炙草

2、心血虚-----(阴)酸枣仁,柏子仁,当归,首乌,阿胶,麦冬,五味子

3、心阳虚-----桂枝,肉桂,附子

4、痰湿-----半夏,茯神,远志

二十一、自汗,盗汗

1、气阳虚-----人参,黄芪,炒白术,附子,五味子,牡励,炙甘草

2、血阴虚-----地黄,黄柏,知母,白芍,当归,麦冬,龟板

3、汗出不止-----白芍,生地,黄芪,当归,川连,五味子,枣仁

4、诸经出汗-----防风,炙黄芪,焦术,肉桂,酒白芍,附子,枣仁

5、常用敛汗药-----浮小麦,麻黄根,五味子,山萸肉,煅牡蛎,乌梅

二十二、水肿

1、皮水-----东瓜皮,大腹皮,桑白皮,五加皮,茯芩皮,白茅根,车前子,玉米须

2、水肿兼内热-----泽泻,车前子,滑石,猪芩,茯苓

3、水肿兼气滞-----大腹皮,陈皮,槟榔

4、水肿兼表证-----麻黄,浮萍草,苏叶

5、水肿兼血淤-----泽兰,益母草,琥珀,白茅根

6、气虚水肿-----黄芪,炒白术,茯苓

7、阳虚水肿-----肉桂,桂枝,附子

二十三、咳嗽

1、风寒咳嗽-----麻黄,苏叶,杏仁,紫苑

2、风热咳嗽-----桑叶,菊花,桔梗,批杷叶

3、寒痰咳嗽-----半夏,陈皮,冬花,干姜,细辛,旋复花

4、热痰咳嗽-----瓜蒌,蒌仁,天竺黄,桑白皮,贝母

5、燥咳------沙参,麦冬,天冬,贝母,百部

6、肺虚久咳-----诃子,炙粟壳,乌梅,五味子,人参

7、痰喘-----白芥子,苏子,莱菔子,葶苈子,杏仁,冬花

二十四、泄泻

1、水泻-----白术,苍术,茯苓,车前子,泽泻,滑石

2、寒泻-----煨生姜,干姜,吴茱萸

3、湿热-----川黄连,黄芩,秦皮,黄柏

4、脾虚-----白术,炒山药,炒苁米,炒扁豆,党参

5、脾肾阳虚-----补骨脂,肉豆叩,五味子,干姜,肉桂

6、伤食-----炒神曲,焦山楂,莱腹子,鸡内金

7、久泻滑脱-----赤石脂,禹佘粮,煨诃子,煨肉叩,炙粟壳,乌梅

二十五、便秘

1、热结-----大黄,芒硝(Na2SO4·10H2O),元明粉(Na2SO4),芦荟

2、寒结-----巴豆,硫黄

3、津枯-----玄参,麦冬,生地

4、血虚-----当归,熟地,生首乌

5、气秘-----枳实,枳壳,厚朴,槟榔

6、虚秘-----火麻仁,郁李仁,桃仁,杏仁,柏子仁,松子仁,锁阳,苁蓉

7、老年习惯便秘-----肉苁蓉,蕃泻叶,莱腹子,厚朴

8、顽固性便秘-----熟地,当归,川芎,白芍,枳壳,火麻仁,杏仁,厚朴,川军,柴胡,甘草

二十六、淋症

1、湿热淋-----猪苓,滑石,车前子,木通,淡竹叶

2、血淋-----大小蓟,茅根,琥珀,生地,蒲黄,藕节,滑石,车前子

3、石淋-----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冬葵子,琥珀,滑石

4、膏淋-----草蔻,石苇,黄柏,菖蒲,车前子,苍术,莲子心,茯苓,滑石

5、劳淋-----党参,黄芪,白术,山药,云苓,熟地,女贞子,知母,黄柏,金樱子

6、气淋-----沉香,石苇,滑石,赤芍,瞿麦,冬葵子,乌药,柴胡,当归

二十七、遗尿多尿

1、肾虚遗尿-----桑螵蛸,海螵蛸,当归,桑寄生,白芍,生龙骨,人参

2、气陷遗尿-----黄芪,党参,当归,升麻,山萸肉,桑螵蛸,益智仁

3、肾阳虚多尿-----菟丝子,肉苁蓉,附子,桑螵蛸,五味子,牡励

4、肾气不摄-----桑螵蛸,龟板,龙骨,远志,菖蒲,人参

二十八、遗精

1、心肾不交-----知母,黄柏,熟地,山药,山萸,茯苓,泽泻,金樱子,龙骨,丹皮

2、肾虚有固-----莲须,五味子,芡实,金樱子,山萸肉,山药,熟地

3、湿热下注-----苍术,黄柏,萆解,滑石,茯苓,泽泻,车前子,莲子心,甘草

4、心脾两伤-----党参,黄芪,炒白术,茯苓,远志,木香,金樱子,芡实,炒枣仁,当归

二十九、痛经

1、血淤-----川芎,当归尾,赤芍,红花,桃仁,丹参

2、气滞-----香附,木香,乌药,沉香,元胡,厚朴

3、虚寒-----吴茱萸,当归,川芎,白芍,党参,桂枝,阿胶,艾叶,巴戟,熟地

4、湿热下注-----小茴香,干姜,元胡,没药,当归,川芎,肉桂,苍术,茯苓,蒲黄,五灵脂

5、肝肾虚损-----当归,白芍,山萸,巴戟,阿胶,山药,甘草

6、气血两虚-----党参,黄芪,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香附,艾叶,砂仁

三十、带下

1,脾虚(白带)-----白术,苍术,党参,山药,白芍,陈皮,柴胡,车前子

2、肾虚(清带)-----菟丝子,黄芪,桑螵蛸,附子,杜仲,补骨脂

3、湿热(黄带)-----当归,白芍,柴胡,云苓,白术,茵陈,栀子,车前子,甘草

4、寒湿带下-----苍术,白术,炒山药,小茴香,巴戟

5、室女白带-----二地,丹皮,女贞子,旱连草,椿根皮,续断,桑寄生,菟丝子,香附

6、常用止带药-----芡实,海螵蛸,白果,椿根皮,煅龙牡

三十一、胎前疾病

1、恶阻-----砂仁,炒白术,陈皮,香附,乌药,木香,生姜

2、胞阻-----当归,炒白芍,川芎,茯苓,炒白术,元胡,桑寄生

3、子肿-----炒白术,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陈皮

4、子嗽-----(胎火上逆)百合,紫苑,桔梗,麦冬,炙桑皮,竹茄

5、子癔-----钩藤,桑寄生,人参,茯神,当归,菖蒲,菊花,桔梗

6、子淋-----生地,木通,甘草,竹叶,玄参,麦冬,黄芩,黑栀子

7、子呜-----人参,黄芪,麦冬,当归,橘皮,花粉

8、胎伤腹痛-----人参,黄芪,杜炭,续断,砂仁

9、突然腰痛下血-----黄芪,当归,地榆,杜仲,续断,胶珠,艾炭,白术,黄芩

三十二、胎动不安

1、气滞-----苏梗,砂仁

2、血虚-----阿胶珠,熟地

3、脾虚-----炒白术,党参

4、蕴热-----黄苓

5、肾虚-----续断,桑寄生,菟丝子,杜仲

三十三、产后缺乳

1、气血虚弱-----人参,黄芪,当归,麦冬,通草,桔梗,猪蹄

2、肝郁气滞-----炮甲珠,王不留行,通草,青皮,柴胡,当归,白芍,川芎,生地

三十四、产后腹痛

1、血虚-----当归,熟地,阿胶,人参,山药,续断,麦冬,肉桂,甘草

2、血瘀-----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益母草,乳香,炙甘草,黄酒

三十五、产后出汗

1、气虚出汗-----黄芪,白术,防风,防风,熟地,煅牡励,麻黄根,浮小麦

2、阴虚盗汗-----人参,麦冬,黄芪,白术,防风,山萸肉,五味子,煅牡励

三十六、恶露不绝

1、气虚-----人参,黄芪,白术,鹿胶,艾叶,橘皮,升麻,柴胡,姜枣

2、血热-----熟地,白芍,生地,山药,川断,阿胶,旱连草,海螵蛸

3、血淤-----当归,川芎,桃仁,炮姜,丹皮,益母草

三十七,产后发热

1、感染邪毒-----银花,公英,地丁,蒲黄,五灵脂,丹皮,赤芍,鱼腥草,益母草

2、血淤-----当归,川芎,桃仁,炮姜,丹参,丹皮,益母草,炙草

3、外感-----柴胡,黄芩,党参,半夏,甘草,生姜枣4,血虚-----八珍汤减川芎加黄芪

中医疾病随症加减用药表

中医疾病随症加减用药表 一、发热 1、外感风寒-----麻黄,桂枝,荆芥,防风,苏叶,羌活,白芷 2、外感风热-----桑叶,菊花,薄荷,蝉蜕,蔓荆子 3、温病-----(卫分)或热毒,银花,连翘,牛蒡子,大青叶,板兰根 4、热入营血-----(营分)生地,丹皮,玄参,赤芍 5、火毒-----川连,黄柏,黄芩,栀子 6、少阳证-----柴胡,黄芩 7、阳明气分证-----石膏,知母,花粉 8、阳明腑实证-----大黄,芒硝,元明粉 二、一切头痛 1、外感风热-----菊花,蔓荆子,薄荷,蝉蜕 2、外感风寒-----羌活,荆芥,白芷,藁本,细辛 3、鼻渊头痛-----苍耳子,辛荑,薄荷,白芷 4、湿邪头痛-----藿香,苍术,防风,羌活 5、肝热头痛-----龙胆草,夏枯草,栀子,黄芩 6、肝阳上亢-----石决明,草决明,钩藤,菊花 7、痰厥头痛-----川芎,细辛,南星,陈皮,云苓,半夏,枳实,甘草 8、少阳头痛-----(偏头痛)柴胡,黄芩,玉竹 9、太阳头痛-----(后头痛)川芎,麻黄,羌活,独活 10、少阴头痛-----(前额痛)升麻,石膏,白芷,葛根 11、太阴头痛-----苍术,半夏,南星 12、少阴头痛-----麻黄,附片,细辛 13、厥阴头痛-----(头顶痛)人参,吴茱萸,藁本,生姜,大枣 14、气虚头痛-----黄芪,人参,炒白术,升麻 15、血虚头痛-----当归,熟地,炒白芍,川芎,首乌,鸡血藤 16、阴虚头痛-----玄参,山萸,白芍,枸杞,玉竹,女贞子,生地 17、阳虚头痛-----鹿茸,鹿角胶,附子,肉桂,苁蓉,巴戟,仙灵脾 18、顽固头痛-----全蝎,白姜蚕,白附子,蜈蚣 三、眩晕 1、外感眩晕-----川芎,天麻,半夏,羌活,桔红,茯苓,甘草。生姜 2、内伤眩晕-----人参,当归,茯苓,枣仁,菊花,天麻,桔红 3、肝风内动-----菊花,钩藤,天麻,地龙,薄荷 4、肝阳上亢-----珍珠母,代赭石,石决明,龙骨,牡励 5、肝热眩晕-----夏枯草,菊花,龙胆草,草决明 6、气虚眩晕-----黄芪,党参,升麻,人参 7、血虚眩晕-----当归,熟地,首乌,白芍 8、肾阳虚晕-----鹿茸,紫河车,锁阳,仙灵脾,仙茅 9、气滞头晕-----木香,丁香,砂仁,桔皮,花苓,炒白术 10、痰湿头晕-----半夏,陈皮,茯苓,白术 四,咽喉痛 1、外感风热-----牛旁子,蝉蜕,薄荷,玄参,竹叶 2、肺气不利-----射干,桔梗,麦冬 3、肺胃热盛-----山豆根,牛黄,马勃,通大海,花粉 4、热毒-----银花,连翘,板兰根,栀子 5、失音-----通大海,川贝,冬花 五、口舌痛 1、心胃火盛-----川连,栀子,石膏,黄芩,木通,竹叶,灯心 2、肺胃阴虚-----生地,玄参,石膏,玉竹,沙参,麦冬 3、虚火上炎-----玄参,生地配肉桂 4、阳明腑实-----大黄,芒硝,元明粉 六、口感 1、口渴-----花粉,葛根,芦根,沙参 2、口苦-----龙胆草,茵陈,栀子 3、口甜-----川连,黄芩,栀子,石膏,佩兰,茯苓,竹叶 4、口臭-----炒黄芩,川连,木通,连翘,荜茇,各香,砂仁,川朴,槟榔 七、牙痛 1、牙齿肿痛-----当归,生地,丹皮,升麻,川连,防风,荆芥,石膏 2、胃火牙痛-----升麻,川连,生地,当归,丹皮,生石膏,大黄,芒硝,甘草 3、风火牙痛-----羌活,防风,藁本,白芷,川芎,薄荷,细辛,生地 4、虫牙痛-----玄参,生地,川连,川椒,细辛,白芷,乌梅,薄荷 5、阴虚牙痛-----熟地,生石膏,麦冬,牛膝,知母 6、牙齿腐烂-----芦荟,胡黄连,栀子,牛蒡子,银柴胡,桔梗,川军,玄参,薄荷 八、鼻疾

常见病辩证施治—中医理论

常见病辩证施治—中医理论

常见病辩证施治 第一节治则与治法 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治疗方法是治则的具体化。 一、治病求本 (一) (二)正治与反治 1.正治 是指采用与疾病的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以治疗的一种 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2.反治

是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 又称从治。 二、扶正与祛邪 (一)扶正与祛邪的区别 (二)扶正祛邪的运用 1.扶正 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也不盛的虚性病证。 2.祛邪 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 3.扶正与祛邪兼用 适用于正虚邪实病证,而且两者同时兼用则

扶正不留邪,祛邪又不会伤正。 4.先祛邪后扶正 适用于虽为邪盛正虚,但正气尚能耐攻,或同时兼顾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则应先祛邪而后扶正 5.先扶正后祛邪 适用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人。因正气过于虚弱,若兼以攻邪,则反而更伤正气,故应先扶正而后祛邪。 三、调整阴阳 疾病的发生,其根本即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 四、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治疗疾 病要根据季节、地域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

年龄 等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一)因时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 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 (二)因地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 根据不同地域的地理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三)因人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 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第二节常见病的辩证论治举例感冒 感冒 辩证症状治法方剂中成药 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 肢体酸痛,或鼻塞声重,或鼻 痒喷嚏,流涕清稀,咽痒,咳 嗽,痰吐稀白。舌苔薄白,脉 浮紧。 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 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颗 粒、荆防颗粒、九味羌活丸 风热感冒身热较著,微恶风,头胀痛, 或咳嗽少痰,或痰出不爽,咽 痛咽红,口渴。舌边尖红,苔 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清热宣肺解表银翘散 银翘解毒(片)、感冒退热 颗粒、桑菊感冒片

中医中药物临症用药物加减表

中医中药临症用药加减表 中药 1.要药 辛温解表、宣肺利尿之要药:麻黄 鼻渊头痛之要药:辛夷 治寒饮伏肺之要药:细辛 治项背强痛之要药:葛根 治肝胆疾患及少阳证之要药:柴胡 升阳举陷的要药:升麻 治气分实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石膏 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夏枯草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生地黄 治疗一切痈肿疔疮阳证之要药:金银花 治湿热火郁、湿热泻痢之要药:黄连 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龙胆草 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大青叶 治肺痈之要药:鱼腥草 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山豆根 治疗痈肿疔毒之要药:蚤休 治疗梅毒的要药:土茯苓 治疗肠痈之要药:红藤、败酱草 治疗阳明腑实证(热结便秘)之要药:大黄 治肠胃实热内结、燥屎坚硬难下之要药:芒硝 治疗寒积便秘之要药:巴豆

治风寒湿痹肢体拘挛或麻木之要药:威灵仙 久风顽痹、筋脉拘急及吐泻转筋之要药:木瓜 治风痹或痹证痛重之要药:徐长卿 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桑寄生 治风寒湿痹、筋骨软弱或四肢拘挛之要药:五加皮芳化湿浊的要药:藿香 治湿阻中焦之要药:苍术 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厚朴 湿热淋证之要药:瞿麦 诸淋涩痛之要药:海金沙 治疗膏淋之要药:萆解 治砂淋、石淋之要药:金钱草 治湿热黄疸之要药:茵陈 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附子 温中散寒之要药:干姜 治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肉桂 中寒肝逆或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吴茱萸 胃寒呕逆之要药:丁香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为治痰的要药:橘皮 治胃肠积滞及痰滞胸痞之要药:枳实 行气调中止痛之要药:木香 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之要药:香附 治胸痹之要药:薤白 止呃之要药:柿蒂 治油腻肉积之要药:山楂

常见病症中医临床用药

常见病症中医临床用药 常见病症中医临床用药(一)发热1.外感发热:(1) 感受 风寒:荆芥、防风、苏叶、羌活、麻黄、桂枝、肾蕨、狗仔花、细辛、白芷、芫荽、藁本、生姜、葱白、大蒜、大头陈、磨盘草、大叶按、广防风、红根草、罗勒、排钱树、小槐花、 绣球防风、细叶刺针草、黄皮叶、大发汗、羊耳菊、狗尾草、干只眼、千年艾、七、大发表、马鞍藤、山苍子、古风 橘、云实、四方篙、耳枫、女金丹、刺芫荽、火索麻、臭 节草、牙刷草、毛茎马兰。(2) 感受风热:金银花、连翘、薄荷、桑叶、菊花、炒牛蒡子、芦根、柴胡、葛根、竹叶、浮萍、淡豆鼓、肿节风、黄皮叶、三叉苦、毛茎马兰、土牛膝、假茶辣、白花灯笼、大沙叶、六月雪、白英、小叶黑面叶、山腊梅、无根藤、毛大丁草、南天竹、九头狮子草、下田菊、山芝麻、古羊藤、山苍子、华山矾、黄花虱麻头、胡枝子、荚蒾、马兰;草龙、鱼眼草、南蛇簕、五色梅、龙葵、华泽 牛、含羞草、金粉蕨、金花草、金丝草、 蛇莓、胆木、挖耳草、黄稔、阴地蕨、狗肝菜、猪鬃草、铁破锣、盐肤木、算盘子、酢浆草、蔊菜、蟛蜞菊、爵床、露兜簕、岗梅、肾蕨、空心莲子草。(3)感受暑湿:藿香、佩兰、西瓜翠衣、绿豆、扁豆花、滑石、鸭跖草、珊瑚、臭樟、黄

麻、菜豆树、土香薷、玉叶金花、积雪草、山芝麻、水翁花、南蛇筋、细叶七星剑、布渣叶、三叉苦、土细辛、牛至、 筋草、木姜子、丝瓜叶、百蕊草、多花蔷薇(花)、牡蒿、奇 蒿、金丝草、金鸡脚、南五味子、臭灵丹。2.内伤发热: (1)阴虚内热:银柴胡、地骨皮、青藁、知母、秦艽、鳖甲、白薇、牡蒿、龟板、生地、丹皮、胡黄连、大羊角瓢、山毛藓、火棘、太白丽参、巴茅根、枸骨(叶)、黄三七、葎草、牡蛎、 狗尾巴参、白花灯笼、五色梅(2)气虚发热:蜜黄芪、党参、子。(3)血虚内热:当归、熟地、赤芍、丹皮、丹参、紫草、白薇、枸杞子、黄芪(补气,气旺则血生)。(二)头痛1.外感:(1)风寒头痛:荆芥、防风、白芷(前头痛、眉棱骨痛)、藁本(头顶痛)、细辛(头身痛)、羌活(偏头痛、青光眼引起的头痛)、川芎(两颞痛)、香青兰、黑藁本、灯盏细辛、土细辛、迎红杜鹃、罗勒、蜂窝草、小过路黄、山香、小鱼仙草、女金丹、牙刷草、秧青、东风橘、石荠宁、石楠、大头陈、百里香。 麸白术、茯苓、制黄精,气虚较甚兼有阳虚的加桂枝、制附 (2)风热头痛:桑叶、菊花、薄荷、生石膏、蔓荆子(两颞痛)、葛根(后颈痛)、山藤藤秧、绣线菊、东风藤、迎红杜鹃。2.内伤:⑴肝阳头痛:①平肝:天麻、钩藤、白蒺藜、白芍、菊花、豨莶草、臭梧桐、决明子、炒茺蔚子、炒青葙子、羊耳菊、朝天子、太白花、狼尾草。②潜阳:生石决明、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磁石、代赭石。③滋肝肾:怀牛膝、桑寄

2018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中成药临床应用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中成药临床应用 1、辩证属于肝气犯胃的慢性胃炎可选用(单项选择) A.良附丸 B.养胃舒胶囊 C.三九胃泰颗粒 D.香砂养胃丸 E. 气滞胃痛冲剂 2、大便干结,腹胀满而痛,身热不解,咽干少津,口渴欲饮可选用(多项选择) A. 麻仁滋脾丸 B. 当归龙荟丸 C. 麻子润肠丸 D.三黄 片 E.苁蓉通便口服液 3、香连片用于溃疡性结肠炎辩证的类型是(单项选择) A. 大肠实热型 B. 湿热壅滞型 C. 脾胃气虚型 D. 寒热错杂 型 E. 下焦虚寒型 4、中医对慢性胃炎的认识是病位在胃,但与发病的相关脏腑有(多项选择)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5、胃疼暴作,胃寒喜暖,口不渴喜热饮,苔白。辩证为(单项选择) A. 肝气犯胃 B. 寒邪犯胃 C. 脾胃气阴不足 D. 脾胃虚 寒 E.饮食停滞 6、中医认为慢性胃炎的病因有(多项选择) A. 外邪犯胃 B. 脾胃虚弱 C. 饮食伤胃 D. 瘀血阻滞 E.情 志失和 7、中医认为功能性便秘的病因病机有:(多项选择) A.脾肾阳虚,阴寒凝滞 B. 气虚传导无力 C. 与脾肺肾有关 D. 胃肠燥热 E.阴血津少,肠道失润 8、慢性胃炎症见胃脘隐隐灼痛,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口渴思饮消瘦乏力,大便干,

舌红少津或光剥无苔。辩证为:(单项选择) A.脾胃虚寒 B.脾胃虚弱 C.脾胃气阴不足 D. 肝气犯胃 E. 胃阴不足 9、溃疡性结肠炎表现为下痢赤白脓血,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舌红,苔薄黄或黄腻。中医辩证属于(单项选择) A.大肠实热 B.下焦虚寒 C.寒热错杂 D.湿热壅滞 E.脾胃气 虚 10、瘀血停胃的慢性胃炎选用:(单项选择) A.元胡止痛片 B.气滞胃痛冲剂 C.六味安消散 D. 香砂养胃 丸 E.胃苏颗粒

中医随症加减用药表

中药+中医随症加减用药表+临床上中药的要药切记! 1.要药辛温解表、宣肺利尿之要药:麻黄. 鼻渊头痛之要药:辛夷. 治寒饮伏肺之要药:细辛.治项背强痛之要药:葛根. 治肝胆疾患及少阳证之要药:柴胡. 升阳举陷的要药:升麻. 治气分实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石膏. 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夏枯草.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生地黄. 治疗一切痈肿疔疮阳证之要药:金银花. 治湿热火郁、湿热泻痢之要药:黄连. 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龙胆草. 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大青叶. 治肺痈之要药:鱼腥草. 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山豆根. 治疗痈肿疔毒之要药:蚤休.治疗梅毒的要药:土茯苓. 治疗肠痈之要药:红藤、败酱草. 治疗阳明腑实证(热结便秘)之要药:大黄. 治肠胃实热内结、燥屎坚硬难下之要药:芒硝. 治疗寒积便秘之要药:巴豆.治风寒湿痹肢体拘挛或麻木之要药:威灵仙. 久风顽痹、筋脉拘急及吐泻转筋之要药:木瓜.治风痹或痹证痛重之要药:徐长卿. 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桑寄生. 治风寒湿痹、筋骨软弱或四肢拘挛之要药:五加皮. 芳化湿浊的要药:藿香. 治湿阻中焦之要药:苍术. 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厚朴. 湿热淋证之要药:瞿麦. 诸淋涩痛之要药:海金沙. 治疗膏淋之要药:萆解. 治砂淋、石淋之要药:金钱草. 治湿热黄疸之要药:茵陈. 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附子. 温中散寒之要药:干姜. 治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肉桂. 中寒肝逆或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吴茱萸. 胃寒呕逆之要药:丁香.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为治痰的要药:橘皮. 治胃肠积滞及痰滞胸痞之要药:枳实. 行气调中止痛之要药:木香. 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之要药: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疗效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发病6个月至4年的34例(68眼)干眼症,采用泪然滴眼液滴眼,配合口服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结果:34例(68眼)干眼症,30例(60眼)治愈,治愈率88.24%,追踪随访6~12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血府逐瘀汤加减能有效治疗干眼症,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干眼症;血瘀;血府逐瘀汤;麦门冬 干眼症是指由于泪腺分泌过少或蒸发较多而引起瞬目时泪膜不稳定的一种眼表疾病[1]。又称角结膜干燥症。常见的症状包括眼睛干涩、容易疲倦、眼痒、有异物感、痛灼热感、分泌物呈泡沫状、怕风、畏光、对外界刺激很敏感。较严重者眼睛充血肥厚、角质化,角膜混浊、变性;严重影响视力。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近距离工种的不断增加及不良用眼习惯等原因,干眼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并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干眼症发病率约为14.4~33.0%[2]。干眼症的发病率呈显著升高趋势[3]。然而目前尚无特定方案和特效药物治疗[4]。笔者自2011年6月至2015年2月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34例(68眼)干眼症,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对发病6~12个月后就诊的34例(68眼)干眼症患者排除眼睛局部因素、全身器质性病变和职业病。34例干眼症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38~62岁,平均(44±0.76)岁,所有患者均为双眼发病。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口干、皮肤干燥及身体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疼痛;月经不调或提前断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数,舌下血管粗大、色暗,属血瘀。 1.2 诊断依据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标准》[5]:①双眼有干眼症病史及自觉症状,如眼干、异物感、烧灼感、视疲劳、畏光、视物模糊等。②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test 法)低于5mm/5分钟。③泪膜破裂时间<5秒。④角膜荧光素钠染色后可见角膜上皮散在着色,多分布于睑裂部和/或角膜下方,呈上皮浅层细点状。⑤可同时伴有口干、舌燥、皮肤干燥和关节炎。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泪然眼药水一次一滴,一天6~10次点眼。血府逐瘀汤加麦门冬加减,每日一副,水煎服。瘀痛入络者,加全蝎、穿山甲、地龙、三棱、莪术;气机郁滞重者,加川楝子、香附、青皮;血瘀经闭伴痛经者,本方去桔梗,加香

常见多发慢性病中医药保健方案

高血压中医干预方案 中医古文献中无高血压病得名称,但有关高血压病症状得记载,散见于“眩晕”、“头痛”、“肝阳”、“肝风”、“中风”等论述中。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病源候论》说:“肝气胜为血有余,则病目赤善怒,逆则头晕,耳聋不聪。”这些论述对现代防治高血压病具有一定得指导作用。 1、高血压得预防 (1)合理膳食:以低糖、低脂、优质高蛋白质与高纤维素为原则。减少膳食高糖、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动物内脏、蛋黄、蟹黄、鱿鱼、沙丁鱼、脑髓、鱼卵等),提倡多食牛羊肉、禽肉、鱼肉、豆制品与奶制品这些优质蛋白质,因为膳食鱼类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负相关,较高得膳食鱼类及海产品,尤其对舒张压有明显得保护作用。多食富含钾得蔬菜与水果(香蕉、苹果、柑橘),增加钙得摄入量,提倡多食奶制品、豆制品与海产品,因为钙与血压水平呈负相关。低盐饮食,少吃咸菜及腌制品。少饮可乐、雪碧等含糖量高得饮料,提倡饮用绿茶。少吃甜食与油炸食品,提倡多吃海藻类与食用菌类(香菇、蘑菇、喉头姑、银耳、黑木耳与茯苓),提倡多吃一些杂粮与薯类。粗细均衡搭配,做到有粗有细,不甜不咸,吃好早中餐,晚餐不宜太饱。 (2)控制体重:体重与体重指数与血压水平存在明显正相关,它与肥胖有着先天得“亲密”联系,超重与肥胖就是高血压得常见危险因素。 (3)戒烟限酒:烟草中尼古丁能引起小动脉痉挛,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因此应不吸烟及尽早戒烟。同时有研究显示随着饮酒量得增加,高血压病患病率逐渐增加,平均比非饮酒组高0、55倍。 (4)适量运动:坚持有恒、有序、有度,即长期规律得、循序渐进得、按个人具体情况进行得适量适度运动对健康有利,应避免高强度、大运动量得运动,只有低强度长时间得运动主要消耗脂肪,而高强度得运动主要利用糖原,增进食欲明显,不利于饮食控制。每周可运动3~5次,每次30~45分钟。每天可做10分钟得“深呼吸,下蹲起”得动作。深呼吸就是通过腹式呼吸,使膈肌下降,使腹部内脏器官受到温与得按摩,改善微循环;下蹲起动作通过体位改变可以增强交感与副交感神经调节血

常见病的中药治疗

常见病的中药治疗 内科病症 一、感冒: (一)含义:感受触冒风邪为主的六淫之邪和时行病毒,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内科常见疾病。(二)病因病机 1.病因:以风邪为主因 (1)六淫风邪常兼夹它邪致病:寒、热、暑湿、湿、燥; (2)时行病毒; (3)生活起居失当; (4)正气虚馁,卫外不固。 2.病机 (1)发病:卫气之强弱及感邪的轻重 (2)病位:主要在肺卫。 (3)病性:一般以实证居多,若素体正虚,又感外邪,为本虚表实证。 (4)病势:邪袭肺卫,多以表证为主,很少发生传变。 (5)病机转化:初起多见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外邪束表犯肺,肺卫功能失调。在病程中且可见寒与热的转化或错杂。 (三)分类及用药 1.风寒感冒:包括风寒表实证和风寒表虚证。 (1)风寒表实证 证候特点:轻者仅见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流涕清稀,咽痒,咳嗽,痰白,舌苔薄白,脉浮。重者可伴恶寒发热,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脉浮而紧。 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内闭,肺气不宣。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代表方剂:荆防败毒散。 常用中成药:荆防颗粒、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颗粒、伤风停胶囊、表实感冒颗粒、风寒感冒颗粒、感冒软胶囊、感冒疏风丸、都梁丸、小儿清感灵片等。 正柴胡饮颗粒 【药物组成】柴胡、陈皮、防风、甘草、赤芍、生姜。 【功能主治】发散风寒,解热止痛。用于外感风寒初起,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喷嚏、咽痒咳嗽、四肢酸痛等症。适用于流行性感冒初起、轻度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0g或3g (无糖型),一日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2)风寒表虚证 证候特点:恶风发热,汗出,头痛,或有项强,咳喘,咳痰稀白,舌苔薄白,脉浮缓。证机概要:风寒袭表,营卫失和,肺气不利。 治法:辛温解表,调和营卫。 代表方剂:桂枝汤。 常用中成药:桂枝合剂、表虚感冒颗粒,等等。 桂枝合剂 【药物组成】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枣。 【功能主治】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用于外感风邪,头痛发热,鼻塞干呕,汗出恶风。【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15ml,一日3次。 2.风热感冒:包括风热犯表证及暑湿伤表证。 (1)风热犯表证 证候特点:身热较著,微恶风,无汗或有汗不畅,咳嗽,痰粘或黄,咽燥,或咽喉红肿

加减化裁随证治之

加减化裁随证治之 关键词癌症随证加减中医治法何任名医经验 癌症为深危重疾,对于绝大部分癌症患者,临床普遍采用手术、中医、化疗、放疗、生物等综合方法进行治疗。由于癌症的种类、所处阶段、先前采用的治疗方法以及病人体质等等的不同,求诊时病人的证候表现就会各不相同。对此,何老非常强调“随证治之”的中医治疗原则。所谓“随证治之”,即是指在综合考虑癌症病情的基础上,在“不断扶正”、“适时祛邪”的原则指导下,依随病人就诊时所出现的各种证候表现及体检指标,针对性地辨证治疗。本文着重探究何老诊治癌症时如何在“不断扶正”、“适时祛邪”基础上“随证治之”的学术经验。由于癌症的临床表现千差万别,因而何老“随证治之”的方法、用药亦是千变万化。为效举一反三之力,本文特以案例的形式进行阐述如下。 1案例一 袁某,女,39岁。2006年5月4日初诊。因宫颈癌手术后3个月,放疗、化疗后1周,全身乏力,大便稀烂,而来求诊。患者半年前发现白带里夹有血丝,后来又出现同房后阴道出血,于是去当地医院求治,医院诊为宫颈癌。3个月前在省妇保做了宫颈癌手术。后又放疗28次,化疗2次。上周第二次化疗刚刚结束。现实验室检查:白细胞2.8×109/L,血红蛋白7.8g/L,普通生化指标、肿瘤标志物指标正常。刻诊:全身乏力,语音低弱,面色苍黄,心下痞满,大便日下五六次,稀烂。舌淡红、苔薄,脉弦。辨证属宫颈癌手术、放疗、化疗后本虚标实证,以自拟扶正祛邪汤合泻心汤加减治疗。处方:太子参、黄芪、鸟毛豆、制首乌、制黄精各30g,女贞子、煅龙骨、煅牡蛎、平地木各15g,川朴、黄芩各10g,干姜6g,黄连4g。薏苡仁(另包)60g,红枣20g。14剂,煎服,每日1剂。5月28日复诊:服药后,体力恢复较好,胃口改善,心下痞满消解,大便次数仍然较多,不成形,未做实验室检查。续用原方14剂治疗。6月11日三诊:药后大便恢复正常,1日1次,成形,爽利,精力恢复,胃纳舒展,舌淡红、苔薄,脉濡。实验室检查;白细胞5.2×1091/L,血红蛋白10.8g/L,普通生化指标、肿瘤标志物指标正常。辨证属宫颈癌手术、放疗、化疗后恢复稳定期,以自拟参芪苓蛇汤加减巩固治疗。处方:太子参、黄芪、猪苓、茯苓、枸杞子、猫人参、白花蛇舌草、制首乌、制黄精、焦麦芽、焦山楂、焦六曲各30g,女贞子、平地木各15g,制香附10g,薏苡仁(另包)60g,红枣20g。14剂,煎服,每日1剂。病人服用14剂后又自行按原方配服60剂,病情稳定。后因求诊不便,又加自感身体良好,故自我辍药。经电话询问,至今病情依然稳定。

中医常见病证辨证论治

中医常见病证辨证论治 感冒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 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咳嗽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三拗汤合止嗽 散 外感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风燥伤肺疏风散寒,润燥止咳杏苏散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二陈平胃散合 三子养亲汤 内伤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清肝泻肺,顺气降火 加减泻白散合 黛蛤散 肺阴亏虚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哮病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发作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平喘定喘汤 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小青龙汤加石 膏汤 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缓解肺肾两虚补肺益肾 生麦地黄汤合 金水六君煎 喘证风寒壅肺宣肺散寒 麻黄汤合华盖 散 实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二陈汤合三子 养亲汤 肺气郁闭开郁降气,宣肺平喘五磨饮子 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 生脉散合补肺 汤 虚肾虚不纳补肾纳气 金匮肾气丸合 参蛤散 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参附汤送服黑 锡丹 肺胀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 汤 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 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 肺痨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虚火灼肺滋阴降火 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 散 气虚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or参苓白术散阴阳虚损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胸痹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 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蒌薤白半夏汤 寒凝心脉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 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心悸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天王补心丹or朱砂安神 丸 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水饮凌心 振奋心阳化气利水 宁心安神 苓桂术甘汤

内科(杂病)常用中医药用药指导知识讲义

内科(杂病)常用中医药用药指导知识 朱姝 中药起源于远古时代,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已经成为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对维护我国人民健康、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部分常见内科杂病的治疗 一、感冒 (一)含义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导致邪犯肺卫,卫表不和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尤以春冬两季为多。病情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称为伤风、冒风、冒寒;病情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传、证候相类似者,称为实行感冒。 (二)病因 1.外感六淫,风为主因 风为六淫之首,流动于四时之中,故外感为病,常以风为先导。 因四时六气各有偏盛,故风邪常与当令之气相合伤人,而表现为不同证型。如深秋冬令季节,风与寒合,多为风寒证。春夏温暖之时,风与热合,暑多夹湿,每又表现为风暑夹湿证候。但一般以风寒、风热证为多见,暑湿证次之。至于梅雨季节之夹湿、秋冬兼燥等,亦每可见之。 2.时行疫毒伤人 若时行疫毒伤人,则病情重而多变,往往互相传染,造成广泛的流行,且不限于季节性。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时其病诸侯》说:“夫时气病者,此皆因岁时不和,温良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 (三)辨证要点 1.辨风寒风热 一般而言,风寒感冒以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疼,鼻塞流清涕为特征;风热感冒以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口渴,鼻塞流涕黄稠,咽痛或红肿为特征。其中咽部肿痛与否,常为风寒风热辨证主要依据。亦有初起属风寒感冒,数日后出现咽喉疼痛,流涕由清涕转为黄稠,此为寒邪郁而化热。 2.辨不同兼夹 夹湿者多见于梅雨季节,以身热不扬,头胀如裹,骨节疼重,胸闷,口淡或甜等为特征;夹暑者多见于炎夏,以身热有汗,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等为特征;夹燥者多见于秋冬,以身热头痛,鼻燥咽干,咳嗽无痰或少痰,口渴,舌红等为特征。 3.辨偏实偏虚

中医外科流痰病案

中医外科病案 【张子琳病案】武某,女,71岁,农民,五台县人。左胯部发生疽疮,半年余。今年3月份,左胯部及左侧小腹同时发生一肿疡,淡红满肿,久不溃破,用青霉素、链霉素及四环素等无效。于7月份手术切开排脓,浓汁多而不稠,直至现在,疮口肉芽淡红不鲜,流脓清稀而量多,久不收口,不知痛痒;食欲不振,身疲无力,腰腿发僵,背发冷,小便频数、灼热;舌淡苔白,脉沉弱。 写出:①中西诊断②中医证型③辩证分析④中医治则⑤中医方药及随症加减⑥中医外治 【参考答案】 ①中医诊断:流痰西医诊断:骨与关节结核 ②中医证型:气血两虚证 ③辩证分析:本患者年岁已高,气血已衰,寒湿乘虚侵入经脉骨骼而发病。正虚无力托毒外出故见疮疡切开排脓久溃不收,脓水清稀量多,肉芽色淡不鲜;久病脏腑功能低下,故见纳少乏力;气虚及阳,虚寒内生则腰背发冷;阴血亏虚,则小便频频数、灼热。舌淡苔白,脉沉弱为气血两虚之象。 ④中医治则:气血双补、托毒排脓,辅以开胃 ⑤中医方药:十全大补汤合八珍汤加减 黄芪24克、党参10克、云茯苓10克、焦白术10克 当归10克、川芎6克、白芍10克、金银花15克 白芷6克、甘草5克、陈皮6克、鸡内金6克 3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随症加减:伴有腰酸足痿者,可加川断、杜仲、狗脊、鹿角胶、菟丝子、巴戟肉、牛膝等;伴有身痒,加白鲜皮、地肤子、蛇床子。 ⑥中医外治:初期:回阳玉龙膏外敷,或阳和解凝膏掺桂麝散或黑退消敷贴。呈脓:脓成则应及时切开排脓,引流通畅。溃后:窦道形成用五五丹药线或白降丹或千金散黏附在药线上引流,提脓去腐生肌;将要收口之时宜改掺生肌散。袋脓者宜进行扩创。 病案出处:马栓全,赵孝平,高新彦主编《古今名医外科医案赏析》P84-86 [按语] 用十全大补汤和八珍汤化裁治之。黄芪为补药之长,其甘温升阳,能补气托毒,排脓生肌,为治气血不足之疮疡久溃不收的要药。当归既能活血消肿,又能补血生肌。古人托里诸方中均用归芪,故以当归、黄芪、党参扶正托毒;合八珍汤健脾养血以扶正;金银花治疮,未成即消,已成即溃。故选金银花配白芷解毒散结消肿以祛邪;配陈皮、鸡内金理气健胃。治疗原则以托补为宗旨,守法用药5个月,顽症终得痊愈。

中医随症加减用药表(一)(二)(三)集

2018-12-26 1 发热 1、外感风寒-----麻黄,桂枝,荆芥,防风,苏叶,羌活,白芷, 2、外感风热-----桑叶,菊花,薄荷,蝉蜕,蔓荆子, 3、温病-----(卫分)或热毒,银花,连翘,牛蒡子,大青叶,板兰根, 4、热入营血-----(营分)生地,丹皮,元参,赤芍, 5、火毒-----川连,黄柏,黄芩,栀子, 6、少阳证-----柴胡,黄芩, 7、阳明气分证-----石膏,知母,花粉, 8、阳明腑实证-----大黄,芒硝,元明粉, 2 一切头痛 1、外感风热-----菊花,蔓荆子,薄荷,蝉蜕, 2、外感风寒-----羌活,荆芥,白芷,藁本,细辛, 3、鼻渊头痛-----苍耳子,辛荑,薄荷,白芷, 4、湿邪头痛-----藿香,苍术,防风,羌活, 5、肝热头痛-----龙胆草,夏枯草,栀子,黄芩, 6、肝阳上亢-----石决明,草决明,钩藤,菊花, 7、痰厥头痛-----川芎,细辛,南星,陈皮,云苓,半夏,枳实,甘草,9、太阳头痛-----(后头痛)川芎,麻黄,羌活,独活,

10、少阴头痛-----(前额痛)升麻,石膏,白芷,葛根, 11、太阴头痛-----苍术,半夏,南星, 12、少阴头痛-----麻黄,附片,细辛, 13、厥阴头痛-----(头顶痛)人参,吴萸,藁本,生姜,大枣, 14、气虚头痛-----黄芪,人参,炒白术,升麻, 15、血虚头痛-----当归,熟地,炒白芍,川芎,首乌,鸡血藤, 16、阴虚头痛-----元参,山萸,白芍,枸杞,玉竹,女贞子,生地, 17、阳虚头痛-----鹿茸,鹿角胶,附子,肉桂,苁蓉,巴戟,仙灵脾, 18、顽固头痛-----全蝎,白姜蚕,白附子,蜈蚣, 3 眩晕 1、外感眩晕-----川芎,天麻,半夏,羌活,橘红,茯苓,甘草。生姜, 2、内伤眩晕-----人参,当归,茯苓,枣仁,菊花,天麻,橘红, 3、肝风内动-----菊花,钩藤,天麻,地龙,薄荷, 4、肝阳上亢-----珍珠母,代赭石,石决明,龙骨,牡励, 5、肝热眩晕-----夏枯草,菊花,龙胆草,草决明, 6、气虚眩晕-----黄芪,党参,升麻,人参, 7、血虚眩晕-----当归,熟地,首乌,白芍, 8、肾阳虚晕-----鹿茸,紫河车,锁阳,仙灵脾,仙茅, 9、气滞头晕-----木香,丁香,砂仁,桔皮,花苓,炒白术, 4

(完整版)《常见联合用药手册》全套版

《常见联合用药手册》完整版 一、呼吸系统类 (一﹚风寒感冒 常识判断:其起因多是劳累,没休息好,再加上吹风或受凉,导致身体免疫机能下降, 鼻咽部病毒大量繁殖容易并发细菌感染而发病。风寒感冒通常秋冬季节发生 较多。症状有: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 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 用药原则:辛温解表(多发汗)为主。 一般用药:流感丸、感冒清热软胶囊,感冒解毒颗粒. 荆防颗粒,风寒感冒颗粒,九味羌活丸, 感冒软胶囊.四季感冒胶囊.氨咖黄敏胶囊.病毒灵等 联合用药:中药感冒药物+抗炎药+抗病毒西药 建议顾客:喝姜糖水、姜粥等,可用热水泡脚,最好加点酒,需要出汗。 预防与保健:苏叶10g杏仁10g葱白5根姜3片水煎服 备注:可适当用抗生素、发热重加解热镇痛类 (二﹚风热感冒 常识判断:风热感冒,其起因通常是感受风热之邪所引发,也有由风寒感冒转为风热感 冒的现象,相当于感冒引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有:发热重、微恶风、 面赤,头胀痛、有汗、口鼻干燥,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粘或黄、鼻塞黄 涕、口渴喜饮、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 用药原则: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为主。 一般用药:治感佳,柴黄片,羚羊感冒片,银翘片.感冒咳嗽颗粒.板蓝根颗粒,桑菊感冒片. 精制银翘解毒片.感冒止咳胶囊、双黄连胶囊、金感胶囊.、抗感胶囊等 联合用药:对症中成药物+抗炎药+抗病毒西药 建议顾客:多饮水,饮食易清淡。 预防与保健:枇杷叶20g杏仁10g川贝10g瘦肉100g药煎好去渣与肉同煮,喝汤吃肉 备注:可适当用抗生素、发热重加解热镇痛类 (三)普通感冒 病因: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常见病 病症:咽喉肿痛、鼻塞、流涕 处方组成:抗病毒类+解热镇痛+抗菌消炎+增强免疫 处方一:金刚烷或利巴韦林+抗病毒口服液+复方氨酚烷胺胶囊+含片 处方二:双黄连+复方氨酚烷胺胶囊+感冒清热软胶囊 处方三:抗病毒口服液+复感冒灵+VC 预防与保健:黄芪、杞孑、大枣、党参、瘦肉煲汤,喝汤吃肉 备注:可适当用抗生素、发热重加解热镇痛类 (四)流行感冒 病因: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病症:咽喉肿痛、鼻塞、流涕、头痛 处方组成:清热解毒类+解热镇痛+抗菌消炎+增强免疫 处方一:清热毒口服液+复方氨酚烷胺胶囊+VC 处方二:双黄连+白加黑

常见疾病精选--中医辩证施护汇总--精选.doc

八纲辨证 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八纲辨证,是用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所取得的资料。根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及盛衰,人体正气的强弱等 多方面的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八类不同的证候。是中医学最基本的辨证方法。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个性中抽象出来的 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即任何一种疾病,从疾病的类别来说,不属于阴证,便属于阳证;从疾病的部位深浅来说,不在表,就 在里(或半表半里);从疾病的性质来说,不属于寒证,便属于热证;从邪正斗争的关系来说,正气虚的称为虚证,邪气盛的 称为实证。所以八纲辨证是概括性的辨证纲领,适应于临床各科的辨证。在八纲中,阴阳可以概括其他六纲,即表、热、实证 为阳证,里、寒、虚证为阴证,所以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这样,就可紧紧把握阴阳两纲,由浅入深,认识疾病的本质。 八纲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绝对对立,静止不变的。而是相互间可有兼夹、错杂,可有中间状态,并随病变发展而不断变 化,如表里同病、虚实夹杂、寒热错杂、表证入里、里邪出表、寒证化热、热证转寒、实证转虚、因虚致实等。 饮食调护 饮食调护是指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或在对健康人的保健方面,进行营养和膳食方面的调护和指导。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 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是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的源泉。 食物分类按食物的性质分类:热性食物、温性食物、寒性食物、凉性食物、平性食物、补益性食物、发散性食物;按食 物的味分类:辛味食物、甘味食物、酸味食物、苦味食物、咸味食物。 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饮食有节、饮食有方、谨和五味、荤素搭配。 饮食宜忌原则与方法辨证施食(虚证应补益、实证宜疏利、寒证宜温热、热证宜寒凉)、辨药施食(即食物的性味应与患 者所服药物的性能一致)、因人施食(根据人的体质、年龄不同而异)、因时施食(根据四时季节的变化而异)。 肺胀 【定义】 肺胀是因喘咳日久,肺脾肾心俱虚,气道滞塞、肺气胀满,出现以胸部膨满,咳逆上气,动后尤甚,痰涏壅盛,甚则面 色晦黯,唇舌紫绀,面目四肢浮肿,病程缠绵,经久不愈为特征的疾病。 【范围】 西医学中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如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合并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原性心脏病、老年性 肺气肿等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辩证调护】 一、寒饮束肺:喘咳气短,痰多清稀,恶寒发热,身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宣肺散寒,温肺化饮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调护: 1、室内空气宜新鲜,潮润,室温宜偏暖,注意保温,助病人及时增减衣被,防止受冷。 2、饮食宜清谈与辛散,忌生冷、肥甘厚腻等滋痰生湿之品,禁食辛辣、烘炒类食物如炒瓜子、烘饼等。可食用温性调味 品,如生姜、胡椒、葱等,以助散寒。 3、解表药不宜久煎,汤剂宜温服,服药后可略加衣被,使微微出汗。咳嗽夜间为甚者,适宜临睡前服,中西药服服药 时间需要间隔 2 小时。 4、注意寒热的轻重、咳嗽的性质、痰涕的颜色及呼吸的频率、节律、深浅的变化,有恶寒发热表证时,应卧床休息, 注意保暖,可用生姜、红糖、红枣煎服。 二、痰热壅肺:喘促气粗,胸满咳嗽,痰黄而稠粘,心胸烦闷,口干而渴,发热微恶风寒。舌边红,苔薄黄,脉浮散。 治法:宣肺疏风,清化热痰 方药:清气化痰丸加减 调护: 1、室内空气宜新鲜,避免寒冷空气及异味刺鼻之气的吸入,室温不宜过高。 2、饮食宜消化、清淡为主,多食蔬菜和水果,忌辛辣、油腻、荤腥、烟、酒等刺激之品,鼓励多饮水,可服用竹沥 水,川贝粉等清热化痰。 3、密切观察病情,及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观察出汗、咳嗽及神志等情况。高热病人必须卧床休息,多饮水,可 用银花、芦根等煎水代茶。 三、痰浊阻肺:胸满闷胀,咳嗽气喘,痰白量多,不能平卧,稍劳即甚,怕风易汗,脘腹痞满,食纳减少,倦怠乏力, 舌淡,舌苔白滑腻,脉弦滑。 治法:健脾益肺,降气化痰。 方药:苏子降气汤加减 调护: 1、病室宜温暖,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干燥通风。服药期间避免油烟异味、灰尘等不良刺激,以免加重病情。 2、保持呼吸道通畅,久病体弱卧床者,可采用翻身拍背,体位引流等帮助排痰。有紫绀者,应给予氧气吸入。 3、密切观察病情,病重、年老者要阻止痰阻窒息,一旦发生,应立即采取措施清除气道内的痰液,必要时要行气管切开。 4、饮食以易消化、清淡之品主为宜,可予赤小豆、白扁豆、苡仁、山药等健脾、利湿、化痰之品,忌食糯米、甜食、肥 1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治法与用药分析精品

【关键字】情况、思路、方法、环节、空间、传统、问题、机制、自觉、现代、平衡、合理、良好、持续、发展、了解、研究、规律、关键、基础、能力、方式、作用、标准、速度、检验、分析、调节、形成、保护、指导、调整、改善、促进、提高、显著改善、改进、多方面、核心、前瞻性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治法与用药分析【关键词】糖尿病中医药疗法用药分析综述 糖尿病是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有许多独特优势,并能取得良好的疗效。为了了解目前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及用药规律,我们对2000~2002年核心期刊上发表的40篇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 1 背景资料 1.1 文献分类共40篇文献,每篇文献中有一基本处方,在此基础上,随证加减者12篇;随症状加减者12篇;只有单一处方,以目前市售降糖西药或中药为对照者17篇。 1.2 文献的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 1.2.1 西医标准符合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者13篇;1985年WHO标准者20篇;1990年WHO标准者1篇;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标准者2篇;其它3篇。 1.2.2 中医标准符合1993年《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糖尿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者37篇;其它3篇。 2 结果 2.1 证型分析将12篇随证加减文献中的证型按出现次数排序。见表1。表1 证型出现次数表1中共出现12个证型,在这些证型中以气阴两虚出现次数最多,阴虚及阴虚燥热出现次数次之,表明气阴

两虚为临床上的主要证型,益气养阴法为最常用的治则,滋阴清热法亦常应用。尽管在糖尿病的发展过程中血瘀证贯穿始终,但将其列为单一证型者反而不多。 2.2 症状及检验指标分析将11篇随症状及检验指标加减的文献中所列症状及检验指标按出现次数排序。见表2。 表2 症状出现次数 症状次数症状次数症状次数多尿6尿酮2蛋白尿1心悸5便干2高血压1口渴5水肿2皮肤瘙痒1善饥多食4头晕2五更泻1肢麻3尿糖不降1便秘1血糖不降3尿赤1视物不清1 在随症状及检验指标加减的11篇文献中,共列出14种症状和血糖不降、尿酮、尿糖不降、蛋白尿4种需根据化验而定的指标,这些有的是糖尿病本病症状,有些则是其并发症的表现。多尿、口渴、善饥多食这一糖尿病自身症状仍是中医临床上的重要治疗和疗效观察指标。心悸、肢麻等心血管病症状及周围神经病变症状亦为大家所重视。表2所示有些可归入中医“证”的范畴,有些则需根据化验结果而定,但随症状及检验指标加减用药也可取得满意疗效。 2.3 文献中的用药分析将40篇文献中基本方剂内出现5次以上的中药列入表3;将17篇单一处方文献方剂内出现4次以上的中药列入表4。 我们将文献中各种药物的使用情况做了统计,以期分析出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常用药及用药规律。因表3中所列药物为所有文献方剂中的药物,为减少因随证或随症加减而造成的误差,又将17篇单一处方

常见病症的自我药疗

常见病症的自我药疗 本章内容多而杂,涉及8种症状和14种疾病的自我药疗,所占分值少,因此只需记忆重点、特殊、新增、易混淆的内容。 自我药疗——在没有执业医师或助理执业医师的指导下,自我诊断,自我选用非处方药进行对症治疗处理以达到快速有效的治愈或缓解症状。 第一节常见症状的自我药疗 补充内容: (一)发热 发热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当体温升高时,体内的吞嗜细胞活性增强,抗体的产生增多,有利于炎症的修复。但另-方面,发热会使体力消耗,感觉不适,影响休息,甚至可发生惊厥,儿童、老年人或体弱者在高热骤然降下时,有可能引起虚脱。 应用解热镇痛药时,应严格掌握用量,避免滥用,老年人应适当减少剂量,并注意间隔一定的时间(4-6h)。 一、发热的指标与病因 1.发热的指标 发热(发烧)——是指人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当直肠温度超过37.6℃、口腔温度超过37.3℃、腋下温度超过37.0℃,昼夜体温波动超过1℃时即为发热,超过39℃时即为高热。 2.病因(了解即可,常识判断) (感染或非感染性炎症) ①感染

细菌、结核分枝杆菌、病毒和寄生虫感染;或感冒、肺炎、伤寒、麻疹、蜂窝组织炎等传染性疾病所伴发症状。 ②非感染 组织损伤、炎症、过敏、血液病、结缔组织病、肿瘤、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恶性病或其他疾病的继发后果。 ③其他 女性在经期或排卵期也会发热;另外,服用药物也可能引起发热,一般则称为“药物热”。 二、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体温升高、脉搏加快,突发热常为0.5-1d,持续热为3~6d。 1.伴有头痛、四肢关节痛、咽喉痛、畏寒、乏力、鼻塞或咳嗽,可能伴有感冒。 2.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值,可能有细菌感染;白细胞计数低于正常值,可能有病毒感染。 3.儿童伴有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麻疹黏膜斑及全身斑丘疹,可能是麻疹。儿童或青少年伴有耳垂为中心的腮腺肿大,多为流行性腮腺炎。 4.发热可有间歇期,表现有间歇发作的寒战,高热,继之大汗,可能是化脓性感染或疟疾。(一般发热有间歇、伴寒战) 5.持续高热,如24h内波动持续在39~40℃,居高不下,伴随寒战、胸痛、咳嗽、吐铁锈痰,可能伴有肺炎。(持续高热、铁锈痰是肺炎) 6.起病缓慢,持续稽留热,无寒颤、脉缓、玫瑰疹、肝脾肿大,可能伴有伤寒(持续高热、无寒战是伤寒) 三、药物治疗 1.非处方药(记忆药名及各个药的特点) (扑热息痛、阿司匹林、布洛芬、贝诺酯) ①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作用缓和而持久,对胃肠道刺激小,正常剂量下较为安全有效,大剂量对肝脏有损害,可作为退热药的首选,尤其适宜老年人和儿童服用。 ②阿司匹林 能降低发热者的体温,对正常体温几乎无影响,胃肠刺激性较大。(抗精神失常药氯丙嗪可降低体温至正常以下,又名冬眠灵) ③布洛芬(缓释制剂为芬必得) 对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较轻,易于耐受,为此类药物中对胃肠刺激性最低的,但对心、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④贝诺酯(对乙酰氨基酚与阿司匹林的酯化物) 对胃肠道的刺激性小于阿司匹林。疗效与阿司匹林相似,作用时间较阿司匹林及对乙酰氨基酚长。 ▲总结发热的非处方用药: ①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退热药首选,胃肠刺激小 ②阿司匹林对正常体温无影响,胃肠刺激大 ③布洛芬胃肠刺激最小,但心、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④贝诺酯为对乙酰氨基酚和阿司匹林的酯化物,结合二者优点。 2.处方药(了解即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