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经济中典权制度之重构论文

当代经济中典权制度之重构论文

当代经济中典权制度之重构论文
当代经济中典权制度之重构论文

当代经济中典权制度之重构

摘要:虽然现在的物权制度并没有明确规定典权,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物利用形式的多元化,“典”有了新的发展空间,典当行的兴起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尽管“典”在法律上的确定仍有争议,反对的观点多是集中在典权制度固有的缺陷上。在此从典权制度的设计入手,浅析怎样进行典权的科学设计才能即适应了当代经济的发展,又传承了中国传统的文化。

关键词:典权;科学设计;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132-02

很多持“典权废除论”的观点认为,典权制度固有的缺陷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这正是典权没有必要再从立法上予以确认的原因。所以,制度缺陷成为典权存在的一大硬伤。在此,本文暂且不谈保留典权的其他种种因素,仅从制度设计入手,对典权进行重构,使之即适应当代经济的发展,又能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一、典权制度弊端的消除机制

1.“风险负担”有失公平

典权由于被认为是“救贫济弱”的制度,所以更多的体现了对出典人,通常被认为是经济上弱者的保护。在风险负担上,典物因不可抗力灭失时,典权与回赎权一并消灭。这就意味着,对于出典人而言丧失了回赎典权的可能性,但是不用返还典价;而对于典权人而言,丧失了所支出的典价,而没有典物可以继续利用收益。如

新制度经济学:发展历程、方法论和研究纲领

新制度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中最令人激动的领域,并被视为哥白尼式的革命。新制度经济学的革命使经济学的潮流从政策建议转向了经济解释,这种转变引起了对经济现象的重新认识和对研究目的的重新确认以及对效率含义的重新评价。由于关注范围的广阔和文献的庞杂,更主要的是由于其内部不同流派之间的差别和异议,新制度经济学还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明确统一的范式。因而适时对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文献进行梳理,从总体上把握新制度经济学的思想脉络和发展方向,成为一项迫切而有价值的工作。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当回顾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时,我们必须将视角推向历史的纵深。 1.制度主义的先驱 制度经济学的先驱可以追溯到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包括大卫?休谟、亚当?弗格森和亚当?斯密(柯武刚和史漫飞,2002:39-40)。他们揭示出了运行中的经济,或者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人类文明的制度基础及其演化的性质。而涂尔干和孔德的社会学传统也是制度研究的重要起源(汪丁丁,2002:200-201)。特别是涂尔干在《社会学方法的通则》中将社会学定义为关于制度、制度发生和制度职能的科学,并给出了制度学的研究方法。孔德则保持了与经济学的密切联系,并通过英格拉姆等英国历史主义者产生了重要影响(埃克伦德和赫伯特,2001:343-344)。 理查德?琼斯在1833年的一篇演讲被霍奇森认为是制度主义方法论的源头(霍奇森,1984)。琼斯认为,如果经济学家认为可以从一个很小的一般假设集合出发,推导出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原理,他们就是自欺欺人,而以这种方式得出的一般原理也缺乏一般性。因此,经济学家不应通过抽象和演绎获得结论,他们必须“看和观察”(Look and See),把他们的研究建立在最广泛的历史和统计研究上。 对以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全面批判始于德国历史学派。老的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威廉?罗雪尔反对将经济学作为狭隘定义和抽象演绎的政治经济学,而应与其他社会科学尤其是法理学紧密联系,但其原理并不具有广泛的普遍性,而仅仅适用于特定的时期和地点。作为青年德国历史学派的领袖,施莫勒用历史和人类文化学的方法处理各种主题,拒绝推理的作用,仅仅坚持在无限的历史变动中的客观和记录下来的东西。熊彼特将施莫勒视为美国制度主义之父。由于无法提供指导和限制人类日活动的原理,历史主义是一口无泉之井(埃克伦德和赫伯特,2001:211)。 新制度经济学:发展历程、方法论和研究纲领 欧阳日辉 徐光东 摘要:新制度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中不容忽视和令人激动的领域,但新制度经济学内部没 有形成一个明确统一的范式。新制度经济学在坚持正统的新古典理论硬核的同时,不断修正新古典 理论的保护带。由于制度现象本身的复杂性,新制度经济学的进步需要方法论上的多元论,或者说 对各种方法论的兼收并蓄。新制度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在奥地利经济学认识论的基础上,充 分整合现有各个流派制度分析的资源,将被新古典抽象掉的不确定性、无知、错误预期和法律与制 度框架还原到现实中,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关键词:制度;新制度经济学;方法论 Key Words: Institution;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Methodology 作者简介欧阳日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徐光东,国家发改委 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

制度经济学论文

长春工业大学 制度经济学结课论文 学院人文学院 姓名胡欣欣 学号201113038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困扰政府和高校的一个难题。文章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从制度经济学视角探讨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原因对策制度均衡 高等教育大众化全面推进以来,大学生就业渐入困境。自从高等院校扩招后,我国大学生就业率日趋下降,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因而受到社会、高校、学生及家长的普遍关注。表面层次看,就业问题是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用人单位选人条件苛刻等因素造成的,但从多维视角和发展观的思维审视就业问题,不难看出制度问题才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 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 自1999年开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正式向社会大规模的扩招。据统计,2002年入学率达到了15%,2003-2007年分别达到了17%、19%、22%、25%、26.78%。这一方面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为国家建设储备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的数量短期急剧增加,接踵而来的就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2004年高校毕业生达280万,比2003年增加68万,增幅32%。加上往届未能就业积累下来的毕业生,国有企业下岗工人的再就业以及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大学生就业现状异常严峻。 二、形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制度根源 (一)、制度经济学的一般理论 制度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生活与制度之间双向关系,它既研究各种具有协调功能的制度和制度集,又研究这些制度和制度集实施后对经济生活的影响。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由人制定的、依靠某种惩罚而得以贯彻的规则。制度分为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内在制度就是群体内随经验而演化的规则,包括习惯、内化规则、礼貌和习俗、正式化规则等。外在制度是靠政治行动和必要的惩罚自上而下强加于社会之上的各种规则,这些规则形成了一个层级结构,其中,最高层级的规则统率着所有低级规则。程序性规则是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的黏合剂,把两者结合为一体。一个社会的制度框架必须以内在制度为基础,如果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相互冲突,则外在制度的执行成本会急剧增加,其功能也会削弱,也可能导致社会的无序化。也就是说只有相互一致和相互支持的制度安排才是富有生命力和可维系的。否则,精心设计的制度很可能高度不稳定。因此,所有层级的外在制度都应恰当地符合内在制度,以便确保这些制度对人的行为具有规范性影响,建立并增进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 (二)、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 1、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内在机制。精英意识的长期驻存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内在制度根源。大学生就业观念和择业方式属于制度的非正式规则,陈旧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期末论文

我读陈忠实 印象中的陈忠实先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作家,他的创作离不开农村与农民,饱含着乡情与乡思,羁绊着农村的前进,担忧着农民的命运与社会矛盾。陈忠实先生在那个纷纭变革的年代,犹如老农侍弄庄稼一样,精心地侍弄着笔墨,让它们结出自己想要的果实。作为一个自小在农村长大的学生,每当我读起他的作品,感动之余,却总生出一种柔软的伤感之情,一种“文已尽,意犹在”的无穷韵味。 记得最初接触陈忠实先生的作品,是在一本杂志上偶尔发现的短篇小说《信任》,平淡的故事却折射出整个时代的跌宕。之后,我便有意识地涉猎陈忠实先生的著作,从短篇小说到中篇小说再到他最著名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但相见恨晚,只读过先生作品的一小部分。下面我就分享一下自己读书的体会与见解。 细数陈忠实先生笔下的人物,无论是老汉还是小妹,是心胸狭隘的老妪还是艰难求生的新媳妇,他们努力在不同的政策和环境下求生存,追求在如今看来仿佛微不足道的生活改善。乡村并不宁静,人间所有的悲喜剧,在那里也日日都熙熙攘攘地上演,每个人都身兼演员与观众的双重角色。陈忠实先生饶有趣味地描写他们,创造他们,让他们或歌哭或默然,在田头菜地与锅灶牛圈间感受温暖寒凉,让他们用尽村人的幽默和狡狎,展示生存的艰难与智慧。这批生动的农民的画像,让一个时代的乡村生活用一种安静的形式存留下来,无论多少年过去,仍会在时间的长廊深处,散发着自己独特的光辉。 时代的疮痍,总能为文学带来勃勃生机。短篇小说《信任》以一

个打架斗殴事件为线索,一层层抖搂出盘绕着罗村的复杂矛盾,展示了“四清”运动的阶级斗争所造成的两代人思想上的裂痕与心灵上的创伤,其受害之深之广,简直令人触目惊心。但最终农民们在争斗与妥协中,彼此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或忍辱负重,或默然自省,或见义思过,或悔悟服法,众人的努力才使村子重新团结到了一起。中国的农民或许顽固,爱计私怨,但绝非愚昧,仍有接受真理、修正错误的可贵的一面。 在《心事重重》里,我们看到了个别公社领导人怎样以两面手法来掩护“走后门”的行径,使一个正直的老党员大惑不解,“心事重重”; 在《猪的喜剧》中,我们看到了“左”得出奇而又朝令夕改的“土政策”,怎样坑害着一个想以养猪弄几个柴米油盐钱的忠厚老农,使他吃尽苦头,受尽嘲弄。 在《石头记》里,我们看到了打着支援生产队搞副业的某些工厂的别有用心的干部和职工,如何利用拉沙石的副业合同大揩农民的“油水”,使干部和社员有口难言,欲告无门。 在《毛茸茸的酸杏儿》中,我们看到了保守的条条框框对自由婚姻的束缚,那甜甜的思恋、淡淡的幽怨,总能引发人们对所谓爱情与幸福的思考。 在《枣林曲》里,我们看到了被世俗偏见所腐蚀的市民姐姐,如何利用农村暂时的贫困和落后,一再唆使农民妹妹鄙视乡土,跳出农村。

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

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成熟、定型 班级:09 文本⑴班姓名: 蒋旭学号:2009022011 内容摘要:从唯物论的角度来看,任何事物都是从无到有, 从雏形到完善的一个发展过程。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也同样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成熟、定型的过程。选官制度,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一部分, 是一个国家或政权选拔官吏的实体和程序规章,又可以称作仕进制度。从夏、商、周三代到明清,经过千年的发展,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选官制度体系。本文将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形成进行简单论述,同时也对古代选官制度对今天公务员选拔制度的影响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科举制公务员 引言 选官制度是与国家同步出现于人类历史舞台。苏东坡说: “三代以上出于学, 战国至秦出于客, 汉以后出于郡县吏, 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 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这段话, 实际上划出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几个发展阶段。我国古代选官制度,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民主制”时期的禅让制,而它的正式形成,则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事。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大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三个时代。 一、世官制时期 夏、商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建立和初步发展时期。据《礼记?礼运篇》记载,当时诸侯传位和官吏任用,均是“世及以为礼”,即实行世官制。在这种制度下,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至奴隶社会鼎盛的西周,世官制也进入鼎盛时期。周世官制的特点是:它与当时推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紧密结合。那些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便是受封的各级封君,他们均遵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代代相袭,占有封地,所以也就世代垄断官职。春秋时,社会开始大变革,出于争霸斗争的需要,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实行明贤主义。到了战国,社会变革更加剧烈,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唯功唯贤的新选官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例如:“以客出仕”是战国最风行的仕进途径。“客”, 据史家解释, 就是“宾客”。战国以客出仕的史实中, 仍以秦国最为典型。到此,世官制时代终告结束。 在秦统一前后至察举制出现的这段时间里,选官制度是复杂而多样的。秦汉是我国古代出现的空前的大一统时期。秦统一前后的仕途主要有:保举、军功、客、吏道、通法、征士等。其中保举又称作“任”,是负有法律责任的荐举,即“举其显,复保其微;举其始,复保其终”;军功即为按军功授爵;吏道即由“吏”(“吏”,这里专指官府的低级公务人员如“佐”、“史”之类)选“官”的入仕途径,主要通过考课制度实现;通法是指凡通晓法令者,即有可能入仕;征士,即以征召的方式收罗人才。公元前213 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焚书”的建议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便几乎垄断了秦仕进之途。 二、察举制时期期 楚汉之争后,刘邦建立汉王朝,国家得到统一。想要幅员辽阔, 强大统一的帝国国祚长久, 必然需要大批官吏。据《汉书?百官公卿表》统计, 汉朝“吏员自佐吏至丞相十二万二百八十五人”。这么庞大的官员数量必然需要相对稳定的选官制度培养与选拔。汉代选官, 主要通过吏道与文学两条途径。汉王朝首先创立了察举

当代经济与政治论文题目大全

当代经济与政治论文题目大全 1、某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化及其增长对策分析 2、某地区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分析 3、某地经济增长中出口贸易的作用分析 4、某地出口贸易与FDI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5、某区域国际垂直分工与跨国公司投资行为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6、某地跨国公司投资对其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 7、国际产业转移与某地利用外资的关系分析 8、某地国际贸易与其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研究 9、某地区新兴产业的兴起与其传统产业的关系研究 10、某国基础能源价格水平变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分析 11、政府货币政策变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研究 12、某地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的实证分析 13、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与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14、中国存款准备金政策及其效应分析 15、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及其效应分析 16、我国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17、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承载力分析 18、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19、农民工市民化的困难与途径 20、提高劳动者报酬的理论基础与途径

21、我国外汇储备的收益、风险与投资途径 22、人口老龄化对储蓄和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23、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影响的实证分析 24、淘汰落后产能的动因与治理机制 25、制造业产业竞争力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26、我国投资效率与国际比较研究 27、公共政策影响居民消费率的实证分析 28、工资提高对企业经营影响程度评价及优化建议 29、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驱动作用 30、论金融中介与经济发展 31、当前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分析 32、民营银行的地位和与发展机制 33、知识经济与现代企业的制度创新 34、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35、我国当前扩大内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36、农村流通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农业现代化 37、农村土地经营方式创新中的利益保障制度 38、边境区对外开放大通道建设实证分析 39、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的历史变迁与现状分析 40、农村城市化的现状与趋势 上海会展经济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2010年上海全年举办的展会数量居全国首位,会展年总收入占全国近50%,已成为国内会展业实力最强的城市。通过世博会的举

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期末课程论文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姓名:郭兆凯 学号:20125587

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摘要]新制度经济学试图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制度的构成、运行和演化,通过探究,去发现制度是如何影响经济运行活动,新制度经济学摒弃了传统的假设,即制度是外生,进而强调制度重要性。本文主要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四个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关键词] 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新制度经济学发源于罗纳德·科斯(Ronald·Cosas)的两篇巨著,1937年的《企业的性质》和1960年的《社会成本问题》,之后在哈耶克、布坎南、斯蒂格利茨等人的努力下发扬光大,逐步形成了包括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的完整理论体系。 二、新制度经济学基本理论 1.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的定义是什么?新制度经济学家们对此并无统一的说法。科斯认为交易费用是“使用市场价格机制的成本”。德姆塞斯把交易费用定义为“交换所有权的成本”。阿罗则把交易费用说成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威廉姆斯把交易费用分为事前的交易费用和事后的交易费用。诺斯将交易费用定义为“规定和实施构成交易基础的契约的成本因而包含了那些经济从贸易中获取的政治和经济组织的所有成本。”而张五常认为交易成本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是在“鲁滨逊”经济中不存在的所有成本。 深入分析交易费用的产生原因和决定因素是交易费用理论的核心问题,对此,新制度经济学家威廉姆斯和诺斯都做过分析。 威廉姆斯认为发生在市场间和企业内的资源转移意义上的交易费用主要包括两种,即合约签订之前的“事前”交易费用和签订合同的之后的“事后”交易费用。关于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威廉姆斯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即是人的因素、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以及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 诺斯是从广义上理解交易费用的。即是说,在他看来,交易费用主要由市场型交易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以及政治型交易费用。而针对市场型的交易费用的影响因素,诺斯是从商品的多维属性和特征、信息不对称与人的机会主义动机、交易的人格化特征等来方面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两位学者对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认识不尽相同,可以说,这里并没有什么根本上的不一致,他们的分析实际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有助于人们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交易费用产生的原因和决定因素。 2.企业理论 一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论文《企业的性质》通常被认为是现代企业理论基石,主要是这篇论文解释了关于企业的起源以及最终决定企业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他的企业理论着重点是把企业当做是一种资源配置。对于企业组织出现和存在的原因是什么?科斯给出的解释是:“建立企业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通过价格机制生产

新制度经济学论文: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中商业银行体系建设初探

新制度经济学论文: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中的商业银行体系建设初探 摘要: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骨干,发挥着深化市场进程、优化资源配置和稳定社会经济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地位的提高,商业银行体系存在的问题亟待改革。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产权、交易费用、委托-代理机制和制度变迁的理论,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建设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银行体系建设;商业银行;新制度经济学 2007年世界金融海啸后,欧美的商业银行体系遭受重创,而我国的商业银行以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强大的盈利能力被推向了世界的最前端。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作为金融体系的主导力量,我国商业银行在制度体系上的弊端却随着金融一体化的进程日益凸显,其运行效率和竞争能力与欧美商业银行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能否坐稳世界商业银行的头把交椅以及能否应对着力整顿后的欧美商业银行所带来的冲击,在当前显得尤为引人关注。本文试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如何完善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浅探讨。 一、现代商业银行的重要地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进程加深,现代商业银行的功能和作用日益扩展,其地位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商业银行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骨干和主导力量 在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一般占据着主导地位。

这种主导地位是由其本身的主要经营业务即吸收存款与发放贷款所决定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公众存款,其凭借众多的营业机构,巨大的渗透影响力和信誉保证,可吸收巨额的社会分散资金,在占据大量资本的前提下开展贷款与投资业务,其优势和作用是其他金融机构所不能比拟的。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全部资金流量分配中,由商业银行分配的社会资金就占50%以上。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论文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论文 指导老师:xxxx 姓名:xxxxx 专业:xxxxxx 学号:xxxxx

论贾平凹小说的写作特色 摘要:借用中国禅宗思想的三种境界来概括贾平凹小说创作的三个代表性阶段,即: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一方面,纵观贾平凹的小说创作轨迹,他对社会、人生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技巧逐渐从稚嫩走向圆熟,基本呈螺旋上升的态势。虽然在这个上升趋势中,不免有起起落落的回复现象,但大体上和禅宗思想的这三种境界是吻合的。另一方面,具体到贾平凹的每一部重要作品之中,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同时体现了这三种境界。 关键词:贾平凹小说境界 纵观贾平凹三十多年的小说创作,基本上都围绕一个总的思想原则:那就是融传统于现代,这其实正是文化寻根的基本精神。有人总结,从贾平凹小说创作的文化追寻上看,大体经历了文化和谐——文化错位——文化崩溃——文化建构几个大的段落,并且其间相互交叉、渗透。按照这样一个思路,贾平凹早期的创作,比如《商州初录》、《天狗》等表现了美好人情的文化和谐,而《古堡》、《浮躁》等则表现了文化错位的危机,到《废都》、《白夜》则达到了文化崩溃的边沿,到《高老庄》则逐渐出现文化建构的希望,而《秦腔》则应该是文化追寻的集大成之作,既表现了文化错位、文化崩溃的危机,又给人以必须文化重建的警示。 这里,不再对贾平凹的创作作全面的论述,而是借用中国禅宗思想的三种境界来概括贾平凹小说创作的三个代表性阶段,即: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禅宗的这三种境界一般是形容人认识大千世界的过程。“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一般看做求实阶段,即对眼前的所见,基本凭着经验直觉去判断。“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可看作求智阶段,是用空灵智慧的心态去观察事物,也可谓透过现象看本质。“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可以说是求自由阶段,类似于哲学上的“否定之否定”,看似回到了起点,但又不只是起点的重复。是对大千世界的大彻大悟,是达到一种高度或深度的“自由”状态。现把这三种境界用在概括贾平凹小说创作上,是出于两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先后实行了一系列的选官制度。其中比较有影响的选官制度主要包括世袭制、军功授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1、世袭制 亦称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 对后世政权的好处: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2、军功授爵制 军功爵制是在春秋战国奴隶制走向崩溃,封建制逐渐产生和确立的形势下出现的新的军政制度。如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中规定:按军功的大小授爵和赐给田宅。可见,军功的大小是用人的标准,军功大的授给的爵位就高。奴隶主贵族没有军功就没有爵位。因此这种制度摧毁了奴隶制的上层建筑,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但豪强地主由此产生,经西汉的恢复,到东汉发展到高峰,成为东汉的显著政治特点。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发展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和士族制度的形成,使封建政治更加腐败、黑暗。 3、察举制 秦朝以后,封建的选官制度有了发展。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其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各方面人才的涌现是汉武帝时期出现鼎盛局面的重要原因。 东汉时期继续实行察举制,但前后有所变化。初期主要依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中期以后,豪强地主势力开始恶性膨胀,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居面。 4、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三国时开始实行,隋唐时被废除。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打破了原有的统治秩序,使汉代的察举制度无法继续实行下去。曹操为发展自己的势力,采用“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曹丕当政时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具体做法是:中央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本州的中正官,察访士人,评列九品,作为官吏除授的依据;中正评定士人,家世、才能并重。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晋朝,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选拔人才的途径。由于中正官一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等级森严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加速了魏晋以来士族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本科课程(考查)论文 题目: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 院(系)体育学院 专业体育教育 年级 2011 学生姓名李久帅 学号 2011212465 任课教师白莉莉 考核时间 2014 年4月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了诸多发展趋势,包括:经济全球化、以信息技术为导向的新技术革命、全球经济的市场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其中,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关系到世界各国政府的决策和普通公民的切身利益,其影响已日益为国际社会所广泛关注。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无异于一把“双刃剑”。在为发展中国家带来追赶上发达国家的新机遇,促进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和经济安全提出新的挑战,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甚至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产生严重的冲击。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影响;利益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及特征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对于其定义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学术界现在都还没有一致认可的限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曾对经济全球化下过这样的定义:“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靠性增强。”美国全球化理论权威、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奈则认为,全球化的第一层含义是经济领域,指商品、服务、资金、信息远距离的流动。还有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本质是全球范围内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和空前大发展。 对此,本文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来考察,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前提是全球统一大市场。在全球市场分开的情况下,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地区之间的自由化贸易不等于经济全球化或者说只在某些方面具有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全球化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90年代形成高潮。这有其历史必然性。冷战结束后,占世界市场三分之一的前“社会主义阵营”发生了变化,以苏联为榜样的走计划经济道路的发展中国家本来就因此路不通而长期停滞不前,更加贫穷落后,此时便纷纷改弦易辙,转入了市场经济体制。由此,完全意义的全球大市场诞生了,经济全球化开始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经济全球化的具体特征表现为: (一)市场经济体制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为基础的,没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也就没有生产要素国际间的自由流动,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的经济全球化。西方发达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二战后相继取得民族独立的发展中国家也大都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也只是上世纪末的事。正

关于新制度经济学

关于新制度经济学 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需要解释力;但直到本世纪的最后25年,经济学的解释力才开始使人比较满意。大概未来的经济思想史学家将会注意到这种情况的彻底改观是相当突然的,自从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精心构造了他的消费函数以来,人们更加相信这种进展对经济解释力所带来的冲击波。货币经济学,人力资本的投资,涉及风险的决策,产权和交易成本分析,这四个研究领域结合起来证明了这种冲击;这四个领域几乎是在同时发起冲击的(张五常,1983)。最后一个领域所关心的东西与契约和组织安排有关。几年以前,奥利弗·威廉姆森(Williamson)和其他人开始把这些制度安排的主体分析叫做“新制度经济学”。在瓦尔拉斯(Walras)范式中,所有的行动权利被隐含地假定为自由的、简单的、不受限制的,而且拍卖商和监督人的服务都被假定为不花任何费用的。因此就不存在律师,没有经纪人,没有银行,没有官员,没有企业家,没有警察,而且实际上也没有任何一类组织。与瓦尔斯同一时期的艾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完全清楚制度的重要性,但他用长期的与短期的概念、用均衡和不均衡概念回避了许多问题。在马歇尔以后的半个世纪以来,经济学家回避他们无法解释的“不均衡”或“不完全性”问题。也有一些人用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观点考虑问题,为科学挽回面子。我们必然同意施蒂格勒(Stigler,1950)所说的,在寻求试验科学的意义方面,帕累托(Pareto)是新古典大家中惟一受人尊敬的人。然而,他所留给后人的被广泛应用的帕累托最优这个重要

概念,不是从试验科学的意义上来的,而是从福利命题中延伸而来。莱昂尼尔·罗宾斯(Lionel Robbins)谈到,传统经济分析主要是政策导向,这是正确的说法。即使是凯恩斯(Keynes)也抱怨马歇尔太急了,什么也做不好。在庇古(Pigou)以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也被教导说,如何轻易地改变世界。 所有这一切,在20世纪50年代晚期和20世纪60年代早期,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解释出现了这样一种发展势头,以致于福利经济学的影响从那时以来开始下降。新制度经济学是这种重要发展的组成部分。当然,这些观点不是在一个晚上出现的。奈特(Knight,1924)、科斯(Coase,1937)、哈耶克(Hayek,1945)、迪莱克特(Director)在这个领域很早就作了重要的工作[①].然而这些开创性的贡献,是在过去的30年里取得的,并没有突破原有的窠臼。1960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代,科斯出版了他的关于《社会成本》的论文,紧接着施蒂格勒发表了《关于信息》方面的论文(1961),阿罗(Arrow)发表了《可占用收益》(1962)的论文。它们充分支持了这个专业的发展,因为从那个时间以来人们对现实世界才产生了兴趣。共同的努力燃起了希望之光。 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我是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学生。我非常幸运,我的老师,阿门·阿尔奇安(Armen A. Alchian)正忙于这种行动。因为正是他引导我进入了一个时代,从那时以来它占据我的生活已30年了,我感激阿尔奇安的贡献,又充分证明这一切正是从他那里开始的。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浅谈中俄关系

2006年是中国的“俄罗斯年”,接下来的2007年将是俄罗斯的“中国年”。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与北方邻国俄罗斯正走得越来越近。 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俄罗斯占有无可争议的重要地位,而且带有突出的战略色彩。这种战略协作关系对于一级世界造成的重心倾斜具有重要的平衡作用,对于中俄这两个同时处于转型期的国家来说,也具有巨大的安全和经济价值。可以预期,普京的访华将使两国在各领域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向实质化方向发展,并对国际政经局势产生某种新影响。更重要的是,一个模型,困扰两国300年的边界问题彻底解决后和平相处以期共赢的模型正在完整地搭建起来。俄罗斯总统普京说,俄罗斯政府视中国为长期友好国家,两国之间拥有大量的共同利益。他叮嘱俄罗斯新任驻华大使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拉佐夫积极开展与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合作,在双边关系上取得重大进展。 在经过一系列的政治行动后,曾经私有化的俄罗斯石油资源重新掌握到了国家手中。这为俄罗斯以能源增加对国际事务的发言权打下了基础。出于使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在对华石油供应上,俄罗斯一直没有表现出真正的积极态度。表面原因是俄罗斯的能源企业体制没有理顺,实际原因是,日本对俄罗斯石油的兴趣增加了俄罗斯的筹码。然而,日本与俄罗斯在北方四岛归属问题上的争端成了影响俄日关系的痼疾,而中国强大的购买力也足以使俄罗斯在经济发展上不须过于借重日本,这可能会最终决定中国拥有优先权。据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透露,今年俄罗斯准备通过铁路向中国供应1500万吨的原油,普京总统来华访问期间,两国元首就能源发展问题达成了新的协定。俄罗斯政府已经通过原则决定铺设东西伯利亚到太平洋的原油管道,从拉佐夫的表态看,这一管道首先向中国输油的可能性很大。 在中俄关系中,经济领域的合作一直滞后于政治和军事合作,这与其他大国双边关系的发展轨迹呈反向形状。其中,能源合作进展不畅是重要原因。只有这方面加快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才能走向全面化。随着《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以及边界问题的解决,为双边关系的长远发展前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俄两国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经贸关系发展潜力巨大。双方已经商定,要努力使双边贸易额在2010年达到600亿至800亿美元。 中俄在其他领域的合作正在呈现出制度化走向。例如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立场协调及广受瞩目的军事合作。在伊核及朝核问题上,中俄两国配合得非常密切。双方都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都是多边会谈的积极参与者。两国的合作为把问题控制在政治、外交框架之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中俄“国家年”活动项目中包括了多项军事项目。在中俄总体关系当中,军事合作并不是一个规模最大、最重要的方面。不过,两个军事大国的合作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方面,可以增进两军的互信,另一方面,对于包括恐怖主义在内的各种不利于国家安全的因素,也是巨大的威慑。两国于 2005年8月18日至25日举行了代号为“和平使命-2005”大规模中俄联合军事演习。演习在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和中国的山东半岛及附近海域举行。中俄双方派出了陆、海、空军和空降兵、海军陆战队以及保障部队近万人参加演习。俄军动用了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参加两国历史上这次最大规模的联合军事演习。俄太平洋舰队的“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号大型反潜舰、1艘大型登陆舰、1艘驱逐舰和海军陆战队的1个连,17架远程军用运输机和歼击机,普斯科夫第76空降兵师的1个连等部队参加了联合军演。演习取得了圆满成功。

新制度经济学课程论文

新制度经济学课程论文 系别:物流与工程管理学院专业:工程管理 班级:项管Q0941 姓名:赵叁林 学号: 090703013 2012年 5 月 25 日

论制度的实施机制对制度效率的影响 ---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效率的影响 内容摘要:一国正式制度实施效率的高低不但受到该正式制度本身指定是否公平的影响,还受到该国非正式制度的影响。非正式制度通过社会公众对正式制度公平认同度差异进而影响正式制度实施效率。文章分析了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关系、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公平度的影响机理,并提出嫁强非正式制度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制度效率 Abstract:A formal system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level of efficiency not only by the formal system itself specify whether it is fair,but also by the informal system of the country.The informal system by the public on the formal system of fair recognition of differences in turn affect the formal system is implemented efficiently.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al system and informal system,the impact mechanism of the informal system of fair degree of the formal system,and proposed to marry a strong informal institution building proposal Key Word: Informal system, Formal system, System efficiency 新制度经济学还把制度从形式上划分为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两种类型。其中,宪法、法律、规章、契约等属于有形的(成文的)并在国家或组织强制力作用下实施的正式制度;而价值观念、伦理秩序、道德规范、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属于非正式的(不成文的或无形的)并主要在社会舆论和社会成员自律等非强制力或“软约束”作用下实施的制度。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文化的一部分,可统称为意识形态,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国家暴力的行使不但同样具有成本并且还有可能导致成本大于收益的无效率情况出现。在成本大于收益的情况下,一个社会就需要通过伦理和道德的力量来克服机会主义行为以使社会得到稳定。对于意识形态的界定,诺斯认为应强调三个方面:“(一)意识形态是种节约机制,通过它,人们认识了他们所处环境,并被一种‘世界观’导引,从而使决策过程简单明了。(二)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与个人在观察世界时对公正所持的道德伦理评价相互交织在一起??对收入分配的‘恰当’评价是任何一种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当人们的经验与其思想不相符时,他们就会改变其意识观点。实际上,他们试图去发展一套更‘适合’于其经验的新的理性。”

中国现代文学论文范文2篇

中国现代文学论文范文2篇 中国现代文学论文范文一:现代文学蛮性书写分析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备受人们关注,主要是发现理解人和人性,不仅具有反封建革命的意义,还具有不同的风格,为读者提供丰富阅读体验。但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处于内忧外患的特殊时期,因此同其他国家和时代关于蛮性书写书籍之间具有显著差异性。笔者通过梳理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来寻找蛮性同启蒙、文明以及人性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蛮性题材美学价值发展。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蛮性 前言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蛮性”书写备受人们关注,基于作家的经历、创作思想和思想资源各不相同,同时,加上环境和文学语境的不断变化,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各具特色,内涵复杂多样,不仅是对启蒙和救亡的诉求及焦虑,还承载着作家对人和社会的乌托邦理想,为作家们提供特殊的现代性审美价值及体验,并且能进一步探索人性和人的深层次心理状况。 1、中国现代文学“蛮性”书写的类型及特点 1.1植根乡土—书写“蛮性”之美 在中国新文学开始时,乡土农村就出现蛮性这一特征,作家对故乡和农村的风俗习惯用批判的眼光进行审视,并揭示和批判

农村的蛮荒愚昧及落后。早在乡土文学第一个十年时期就出现了“蛮性”书写作品,但数量不多,且立意和宗旨同乡土小说较为相似。研究显示,值得人们关注的是“蛮性”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其中,东北和西南为两个浓墨重彩的版块。不管作家是东北的还是西南的,其笔下的地域不仅为故事的发生地,同时,还为作品提供复杂的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作品的感染性及可读性。且作家能通过特定地域,让人们认识蛮性和人性理论,合理的批判道德等,最后将“蛮性”的生存及生命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 1.2触碰心灵—对个体解放的意义 研究显示,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不仅是表现中国农村边远地区的野蛮生存状况及原始旺盛的生命力,还希望通过书写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来窥探人性及心灵深处的隐私,便于很好地理解人性内涵,观照人生存困境的诗性和质询人为解放自身的途径方法。说到蛮性的这个特点,很多作家便会提高曹禺先生的《雷雨》,该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蛮性”书写的最高成就。事实上,曹禺先生的创作也很好地将关于现代文学“蛮性”书写的事实折射出来,该事实为“蛮性”书写的大量出现同当时政治文化之间具有直接关系,在发展中受到政治、传统和地域文化的影响,其中影响较为严重的为政治、地域文化,其对大多数作品艺术风貌和思想水准起到决定作用。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潮流前一些成就比较高的作品,试图超于潮流,他们不仅辨析整合伦理,不依赖于抒写特定地域风情,同时,还用一定方法碰触人性深处,寻找“蛮性”的无限可能,最终摆脱概念束缚。

浅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是一个国家或政权选拔官吏的实体和程序规章,又可以称作仕进制度。它与我们的人事制度中公务人员录用大体相当。 由于官吏担负着国家的日常管理职责,因此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都把官吏的考核选拔置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并十分注意积累经验,完善制度。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最高统治者的重视,从夏、商、周三代到明清,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选官制度体系。 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研究,对于了解把握中国古代社会的政府管理体制、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行政管理,人员录用制度,尤其是从中汲取经验,对当今中国的政府公务员的选拔和任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此作简要的论述。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发展进程 选官制度是与国家同步出现于人类历史舞台。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这段话,实际上划出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几个发展阶段。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民主制”时期的禅让制,而它的正式形成,则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事。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大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三个时代。

夏、商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建立和初步发展时期。 据《礼记礼运篇》记载,当时诸侯传位和官吏任用,均是“世及以为礼”,即实行世官制。 在这种制度下,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至奴隶社会鼎盛的西周,世官制也进入鼎盛时期。 周世官制的特点是:它与当时推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紧密结合。 那些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便是受封的各级封君,他们均遵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代代相袭,占有封地,所以也就世代垄断官职。 春秋时,社会开始大变革,出于争霸斗争的需要,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实行明贤主义。 到了战国,社会变革更加剧烈,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唯功唯贤的新选官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例如:“以客出仕”是战国最风行的仕进途径。 “客”,据史家解释,就是“宾客”。战国以客出仕的史实中,仍以秦国最为典型。到此,世官制时代终告结束。 秦汉是我国古代出现的空前的大一统时期。秦统一前后的仕途主要有:保举、军功、客、吏道、通法、征士等,其中保举又称作“任”,是负有法律责任的荐举,即“举其显,复保其微;举其始,复保其终”;吏道即由“吏”选“官”的入仕途径,主要通过考课制度实现;通法是指凡通晓法令者,即有可能入仕;征士,即以征召的方式收罗人才。

当代经济与政治论文题目大全

当代经济与政治论文题目大全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当代经济与政治论文题目大全》的内容,具体内容: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或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下面是我整理了,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当代经济与政治论文题目1、某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 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或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下面是我整理了,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当代经济与政治论文题目 1、某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化及其增长对策分析 2、某地区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分析 3、某地经济增长中出口贸易的作用分析 4、某地出口贸易与FDI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5、某区域国际垂直分工与跨国公司投资行为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6、某地跨国公司投资对其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 7、国际产业转移与某地利用外资的关系分析 8、某地国际贸易与其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研究 9、某地区新兴产业的兴起与其传统产业的关系研究 10、某国基础能源价格水平变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分析 11、政府货币政策变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研究 12、某地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的实证分析 13、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与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14、中国存款准备金政策及其效应分析 15、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及其效应分析 16、我国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17、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承载力分析 18、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19、农民工市民化的困难与途径 20、提高劳动者报酬的理论基础与途径 21、我国外汇储备的收益、风险与投资途径 22、人口老龄化对储蓄和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23、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影响的实证分析 24、淘汰落后产能的动因与治理机制 25、制造业产业竞争力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26、我国投资效率与国际比较研究 27、公共政策影响居民消费率的实证分析 28、工资提高对企业经营影响程度评价及优化建议 29、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驱动作用 30、论金融中介与经济发展 31、当前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分析 32、民营银行的地位和与发展机制 33、知识经济与现代企业的制度创新 34、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35、我国当前扩大内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