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庐山第四纪冰川遗址的探索

对庐山第四纪冰川遗址的探索

对庐山第四纪冰川遗址的探索
对庐山第四纪冰川遗址的探索

对庐山第四纪冰川遗址的探索

摘要: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李四光在太行山东麓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以来,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对于中国庐山地区第四纪冰川存在与否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首先回顾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阶段和研究方向,对庐山区域的自然和地质条件有初步介绍,着重介绍庐山地区的第四纪冰川遗址并阐述持冰山观点和非冰山观点的学者的争论点内容。

关键字:庐山第四纪冰川冰川遗址

目录

1.第四纪冰川研究 (2)

1.1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综述 (2)

1.1.1初创阶段(1905-1936年) (2)

1.1.2以研究中国东部为主的争论阶段(1937-1964) (3)

1.1.3以研究西部高原、高山第四纪冰期为主的阶段(1957-至今) (3)

2.庐山区域简介 (4)

2.1自然条件 (4)

2.2地质条件 (5)

2.庐山第四纪冰川遗址 (5)

2.1庐山第四纪地层划分 (6)

2.2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 (7)

2.2.1冰川刨蚀地貌 (8)

(1)古冰斗 (8)

(2)冰川U型谷 (8)

(3)冰川刃脊、角峰 (9)

(4)冰窖及盘谷 (9)

2.2.2 冰川运动遗迹 (9)

(1)表皮构造 (9)

(2)冰川漂砾 (10)

2.2.3冰川堆碛地貌 (10)

(1)终碛垄状地形 (10)

(2)侧碛地形 (10)

(3)冰水阶地 (10)

3.庐山第四季冰川学说的争论 (11)

3.1地貌方面的争论 (11)

3.2沉积方面的争论 (11)

3.3生物方面的争论 (12)

1.第四纪冰川研究

第四纪冰川作用是近三百万年以来,地球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许多自然现象都与第四纪冰川有密切关系。在我国,根据李四光的研究,相应地出现了鄱阳、大姑、庐山与大理4个亚冰期,我国的现代冰川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北坡)、昆仑山、天山、祁连山和横断山脉的一些高峰区,现代冰川覆盖总面积约为163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1%[1]。

冰川的发生是因为极地或高山地区沿地面运动的巨大冰体,由降落在雪线以上的大量积雪,在重力和巨大压力下形成,冰川从源头处得到大量的冰补给,而这些冰融化得很慢,冰川本身就发育得又宽又深,往下流到高温处,冰的补给少,冰川也愈来愈小,直到冰的融化量和上游的补给量互相抵消。一般冰川为舌状,冰川面往往高低不平,有的地方有深的裂口,可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大类。

在地质历史上曾出现过气候寒冷的大规模冰川活动时期即冰期,这种冰期曾经有过三次,分别为前寒武晚期、石炭-二叠纪和第四纪,其中第四纪冰川是地球史上最近一次大冰川期。第四纪冰期又分4个冰期和3个间冰期,在间冰期时,气候转暖,海平面上升,大地又恢复了生机。第四纪冰期来临的时候,全球有1/3以上的大陆为冰雪覆盖,冰川面积达5200万平方千米,冰厚有1000米左右,海平面下降130米。第四纪冰期的遗迹最多,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峡湾,北欧、中欧、北美众多的冰碛残丘,阿尔卑斯山的U型谷和陡峭的山峰,法国和瑞士交界处侏罗山巨大的冰漂砾等,都是第四纪冰川作用留下的产物[2]。

1.1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综述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发现始于20世纪初(1905年前后),在随后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初创阶段、以研究中国东部为主的争论阶段和以研究中国西部为主的创新阶段3个时期[3]。

1.1.1初创阶段(1905-1936年)

1905年前后,来自西方的考察者如Bailey Willis和Ferdinand von Richthofen等曾提到从远处看见过秦岭上面有古冰斗,这是学术界最早关于中国第四纪古冰川遗迹的描述。此后,众多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第四纪冰川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如1930年中山大学德籍教授Wilhelm Credner曾登上云南大理点苍山之洗马潭(3890m ),提出洗马潭是冰川作用所致,并估算冰川发育时雪线比现

在要低1500m。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于1920-1940年间,著文认为太行山、大同盆地山前有冰川泥砾和大漂砾,又以文章和专著论述扬子江流域、安徽黄山等中国东部山地有系列的冰蚀地貌[4],然而李四光的这一学说在当时广泛被质疑。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初始阶段跨越30年,此阶段虽多有关于第四纪冰川作用的报道,但基本上没有发现冰川作用的直接而真实地证据。

1.1.2以研究中国东部为主的争论阶段(1937-1964)

随着研究的展开并深入,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取得了一些真实而有据的古冰川作用的资料。1937年,中央大学德籍教授Von Wissmann系统地整理了中国零散的第四纪冰川资料,尝试建立起各冰川遗迹之间的关系,并据此提出中国至少发育过两次冰期,其中较年轻的一次虽不能完全肯定,但基本上可对应欧洲的玉木冰期。鉴于作为此次冰期典型证据的洗马潭古冰斗发育在大理点苍山,他建议将其命名为“大理冰期”。“大理冰期”因为有事实为据,在中国得到广泛承认,至今仍在沿用[5]。中国著名地质学家黄极清教授于1944年用英文发表了关于天山台兰河的更新世古冰川研究的论文,对西天山托木尔峰南坡山前台兰河的占冰川遗迹进行了4次冰期的划分,分别为破城子冰期、台兰冰期、柯克台不爽冰期以及时代更老的早更新世晚期的阿合布隆冰期。地区工作,但均未对他的成果提出异议。这一阶段李四光继续发展他的东部第四纪冰川学说,并发表了《冰期之庐山》一书,详细论述了江西庐山的冰川地貌,并建立了与阿尔卑斯山经典的4次冰期可对比的中国第四纪冰川系列。李四光的中国东部冰川学说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当时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主流。然而遗憾的是,他提出的各次冰期仅根据擦痕、混杂堆积等多成因而并非冰川作用所特有的地质遗迹作为判断第四纪冰川作用的依据;同时,也未考虑相关地区不利于冰川发育的古地理条件,如较低的海拔高度,又如由古动植物遗迹和古土壤所反映的湿热或温凉的古气候等,因此这一学说仍然受到了广泛的质疑。中国第四纪冰期研究的第二阶段较前一阶段有较大的进步,国内外学者在西部高山地区获得了一些真实而可靠的冰川作用的证据;李四光的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研究也发展迅速,并提出了以大理、庐山、都阳、大姑命名的4次冰期系列。但对于这些冰川作用的真实性,不同学者一直存在争论[6]。

1.1.3以研究西部高原、高山第四纪冰期为主的阶段(1957-至今)

施雅风、李吉均、崔之久和郑本兴等数十位学者从1957年开始研究中国现代冰川和冰川地貌,先后考察了中国西部以及尼泊尔、巴基斯坦各地百余处冰川作用区,积累了大量资料,并在中国西部几十处山地划分了许多地方性冰期,其中影响最大的是20世纪60年代对希夏邦马峰和珠穆朗玛峰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后命名的希夏邦马冰期(早更新世)、聂聂雄拉冰期(中更新世)、珠穆朗玛冰期I(晚更新世)、珠穆朗玛冰期Ⅱ(晚更新世)系列[7]。这些学者在研究西部冰川的基础上,应用以今证古法,依据对现代冰川的研究体会和成果,对比探讨中国东部所谓的“古冰川”地貌和沉积特征,对其提出强烈的怀疑。

近若干年随着测年技术的发展,中国的冰川地貌学家积累了较多较系统的测年资料,并建立了新的可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以及欧洲和北美冰期系列对比的中国第四纪冰期系列,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生、发展、分布,及其相应的机制和规律形成了全面而系统的认识[8],并发现以下主要特征:1)中国第四纪冰期的出现晚于两极、北美和北欧等地区;2)冰期系列也与其他冰川作用区不尽同步,尤其是存在大量MIS 3阶段冰川前进的证据;3)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育强烈地依赖于山地的海拔高度,是构造-气候耦合作用的结果[9]。

2.庐山区域简介

2.1自然条件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九江市以南约13km处,北邻长江,东南与鄱阳湖接壤,西北至九江市、八里湖一带,南至星子县境。庐山对外交通十分便捷,有码头、车站、机场:从长江中游的重要港口(九江)西行可至武汉、重庆,东可达南京、上海;公路南至南昌市,东抵景德镇及黄山风景区;九江机场现己开通至北京、广州、上海、海口、厦门、成都的航班;京九铁路斜穿九江,铁路网四通八达,可抵达全国各大城市。

庐山由褶皱和断层作用而形成的地垒式中山地貌,四周悬崖峭壁,外围有断陷的山麓、低丘、岗地、冲积平原、江河湖泊环绕。庐山山体呈北东一南西走向,长约30km,宽约lOkm,形似椭圆形,全山以汉阳峰为最高,海拔1473.8m。

庐山在自然区划上位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的北部边缘,北与北亚热带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黄壤地带的南缘相接。现今位于北亚热带季风温湿气候区,四季分明。由于山高坡陡,山体高差较大,山麓最低的峰海拔

高度仅约为20多米,而最高峰可达I777m,又濒湖临江,所以气候垂直分带明显,以气温低、湿度大、日照短和云雨多为特点[10]。

庐山水资源丰富,水系由山顶山麓的北、北西、东及南东方向整体呈放射状发育。庐山地区的山溪、河流可分3个区域:东南区域诸水直接入都阳湖,西北区域以胡萝卜尖为界,又分南、北2个区域,北区域各水溪、河入长江边缘的小湖泊,南区域各水溪诸水流经九江、德安、星子的丘陵地区汇入博阳河再入鄱阳湖,共有大小溪河40余条。河流上游植被良好,春夏时期暴涨暴落,秋冬季节仍有涓涓细流[11]。

2.2地质条件

庐山地区地层发育较齐全,前震旦系到第四系均有出露,缺失三叠、侏罗和第三系,其地层序列特征及分布情况描述如下:

(1)前震旦系

前震旦系双桥山群是浅海相泥质碎屑岩沉积,主要为灰、深灰色变质泥沙质岩石组成,偶夹大小不等的透镜状灰岩(大理岩和砂砾岩),局部夹火山喷发流纹岩。由于受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已变质为片岩、片麻岩、混合岩、夹大理岩、砂砾岩和变流纹岩,厚度大于3204m。底部未揭露,上被震旦系地层呈角度不整合覆盖,分布于庐山东南麓的海会至温泉、星子县一带。

(2)震旦系

震旦系主要由长石石英砂岩、冰碛岩及矽卡岩组成,可划分为下统南沱组、冰碛岩组和上统西峰寺组,厚度约为1587m,分布于庐山五老峰、女儿城及蔡家岭等地[12]。

(3)寒武系

寒武系在庐山分布较广,出露比较齐全,下部由可燃有机岩、炭质页岩及浅海相砂泥质岩石所组成,中、上部以泥质碳酸盐沉积岩石所组成[13]。

2.庐山第四纪冰川遗址

庐山是我国卓越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同志所创立的我国第四纪冰川学说的诞生场所,也是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典型地区。

从庐山地层的研究来看,缺失第三系,说明庐山自第三纪以来处于剥蚀,同时还伴有间断抬升过程[14]。早在第三纪青藏高原尚未隆起,在行星风系下庐山

所在的长江流域中下游为副热带高压所控制,气候炎热干燥,在同一纬度的青藏高原也同样炎热干燥。到第三纪时青藏高原开始隆升,与我国华北、河北等地相近,海拔约为1000m,从第三纪末到第四纪初,我国大陆东西高程相差不大。此时全球开始变冷,气候带增多,温差变大,形成了原始的季风环流。随着第四纪新构造运动的加强,青藏高原强烈的抬升,形成西高东低三级阶梯状地貌格局,形成了现代东亚季风环流。在此期间,庐山经历了五次升降运动的影响[15]。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早更新世庐山主要受全球气候变冷的影响。在第四纪中晚期,由于青藏高原急剧抬升,阻挡了印度洋暖湿气流侵入,东南季风气候加强,影响了我国东部地区,庐山冰川规模逐渐减小。因此庐山地区第四纪环境受地质规律、构造运动-青藏高原抬升的影响以及全球气候的影响。

全球第四纪时期,是气候冷暖交替的时期。此时,庐山地区也出现了冷暖气候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东部典型的第四纪冰期。有些学者提出庐山的海拔高度不高,所处纬度偏低,又受亚热带季风控制,达不到冰川发育的程度,它的地貌和第四纪堆积均系流水、冻融、泥石流作用[16]。但通过这些年来的研究,发现冰川流行的证据日益增多,而且近些年的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钻孔取样和粒度分析等,取得了大量数据,积累了丰富的气候变动资料,较充分的说明庐山的第四纪冰期的存在。

2.1庐山第四纪地层划分

早在1987年李四光同志就根据庐山现存的绛色泥砾、赫色泥砾及橙色泥砾三种不同时代的冰碛物,将庐山第四纪冰期从老到新划分为波阳冰期、大姑冰期、庐山冰期[13]。

庐山第四纪地层是由疏松的碎屑沉积组成,分布分散,厚度较小,有多处的沉积间断,相变大等特点[17]。主要分布于庐山及其山麓平原地带。东侧、西北侧及北部山麓地区沉积较为连续,由于新构造运动,庐山呈块体上升,冰川流动的多次作用和间冰期河流作用,多次发生沉积间断,厚度变化较大。

庐山第四纪地层分布广泛,主要展布于山麓的东侧、西北侧和北侧,沉积较为间断。按其成因类型以冰碛、冰水沉积、冲积、湖相沉积为主,还伴有湖沼沉积、洪积、泥石流沉积、残坡积等,总厚度一百余米[18]。庐山第四纪地层层序的研究,主要通过自然地层剖面和钻孔所获得的地层层序的相关资料。根据岩性、

岩相、沉积结构、古植物遗迹以及年代学的研究资料等可划分为10层,5次冰期,4次间冰期和一个冰后期[19]。

庐山第四纪时期是一个气候不稳定时期,它引起了生物演化和变迁,以第四纪时期挽近构造运动在沉积物序列及沉积变动表象等方面因素和指标的综合分析,来确定界限较为可靠。因此,庐山地区的早、中更新世的分界线为具有明显特征的灰白色粘土砾层,它与下覆第四纪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中晚更新世的界线为庐山冰期开始时期;全新世与更新世的界线在0.01-0.012Ma之间[20],在庐山地区为第四纪冰期之后形成的沟谷堆积、坡积、土状堆积等较新堆积物,与前一划分时间基本一致[14]。

2.2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

庐山在第四纪以来,受新构造运动影响的同时,受第四纪气候的多次冷暖交替的变化,在内外营力综合作用下,塑造了庐山奇特的地质地貌[21]。第四纪大约在2-3Ma,作用于庐山的第四纪更新世冰川属于山麓冰川,早期气候潮湿,降雪量大,负温较高,冰川活动强,冰舌常能延伸到较低的海拔地区,冰川地质地貌显著。这些古冰川遗迹,如侵蚀地貌、堆积地形及沉积物的某些特征均遭到多次后期外动力地质作用的改造,但冰川作用遗留的某些地貌特征,沉积物中残留的各种信息及其它冰流作用的痕迹,仍可通过宏观和微观综合认真的考察加以确认[22]。

2.2.1冰川刨蚀地貌

(1)古冰斗

冰斗为冰川源头囤积冰雪的小型凹地,多呈围椅状,一面开口,后壁陡峻,底面较为平坦,斗内留有寒冻风化侵蚀的堆积物。典型冰斗的开口处,通常可见有一门槛,称之为冰坎。在庐山冰川U形谷的源头部分常可见到这种地貌现象。冰斗在庐山地区有大坳冰斗、鼓子赛冰斗、黄龙冰斗、五乳冰斗等十余处[23]。

大坳冰斗位于大月山刃脊东北段西侧,王家坡U形谷的侧陡壁处.冰川长约300m,宽约250m,深约100m,斗底高程1200m。斗底较平坦,微微向北倾斜,四周皆为峰壁围绕,冰斗窄口下成悬谷,从冰斗后壁向斗口倾斜。它由震旦系中部南沱组片麻状含砾石石英片岩所组成。斗底堆积有经寒冻风化的石块,夹有灰黑色淤泥,证明当时冰坎尚存。冰斗出口处可见冰槛残存于冰斗口左侧,高出冰斗底面20-30m,经侵蚀破坏作用,右侧缺失,现仍有存水流出,直落于王家坡谷地。

(2)冰川U型谷

由冰川侵蚀所塑造的谷地形态,谷地平直,多在海拔500m以上。谷地受后期流水作用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改造,但仍可见有残存的谷肩。谷地及谷肩之上,仍可搜寻到冰碛、冰水沉积物的遗迹。典型代表有王家坡U形谷、七里冲U形谷、大校场U形谷、石门涧U形谷、东谷、西谷、剪刀峡、黄龙庵、莲花洞、白鹤涧、龙门冲、恩德岭、红石崖[24]。

王家坡U形谷,规模较大,形态特征保存较为典型的谷地之一。它位于庐山东北部,大月山刃脊与小天池-大寨山刃脊之间近山麓附近谷地变宽,两侧谷壁变陡,谷地被现代水流深切为“V”形谷地[25]。谷底源头高程约800-1000m,后缘为莲谷悬谷相接,海拔一千多米,谷地前缘海拔高程约200m,谷地长约4000m,宽约700m。由震旦系南沱组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组成,谷地上半段平坦,向下游倾斜,相对下段狭窄。

谷地的展布方向与五老峰砂岩组成的向斜构造轴部基本一致,若是因构造形成此谷,谷底流水应沿谷地中心下切形成“V”形谷地,而今水道则偏离谷地中央,绕道此谷西北侧谷壁下切,被切部分并非软弱岩层。从谷地形态与流水下切

的情况看,当冰期时,冰川滋长,冰体占据整个谷地,冰川与两侧谷壁接触部,由于两侧冰体消融较快,形成两侧的排水道,西北面排水道受太阳辐射较强,融水较快,流水下切作用较强,东南水道之融水也汇聚于西北侧水道,更加强西北侧水道的下切强度[26],在冰川逐渐消退过程中,水量随之加强,水流就循其西北故道,加深侵蚀,形成现今谷地水道在谷地西北侧的发育。

(3)冰川刃脊、角峰

由于冰川的侵蚀,位于两条山谷冰川谷之间的刀刃状山脊,平直或弯曲的山岭,称为刃脊。庐山这种地貌广泛分布,如含鄱口-五老峰、太乙峰-大月山、汉阳峰-红石崖[27]。刃脊两坡陡峻,形似鱼脊。

庐山的角峰主要有犁头尖、太乙峰、日照峰等,均高于1300m,相对高差都在百米以上,位于刃脊之上或端部,挺拔陡峻,直入云霄。

(4)冰窖及盘谷

位于冰川源头及其冰川前沿部分,由于冰雪和冰川刨蚀作用所形成的盆状、椭圆状洼地地形,它是屯集冰雪的场所。这种地貌在庐山山上和山下均有,山上的冰窖有芦林冰窖、黄龙寺、三逸乡等,山下的盘谷有观音桥的黄照岭、莲花洞等。

芦林冰窖,位于玉屏峰以东、犁头尖以北、大校场U形谷下方.冰窖长约1300m,宽约750m,底部高程约1000m。呈北东一南西向,窖底略向西北倾斜,底部有冰碛物沉积。

莲花洞盘谷,位于庐山西北莲花洞U形谷谷地的出口处。洼地基岩由寒武系王音铺组的炭质板岩组成。盘谷直径约1000m,底部高程约200m,有大量冰川沉积物和冰川漂砾。

2.2.2冰川运动遗迹

(1)表皮构造

在冰川运动挤压力的作用下,使冰前软弱的岩层表面发生褶皱变形及断层,这种构造变形称为表皮构造,是冰川活动重要证据之一。

庐山地区发现有三处表皮构造。一是位于庐山东侧的下青山附近,基岩为志留系紫红色砂页岩,在与大姑冰期冰碛物接触处,基岩表层有若干小型冲断层、

褶曲和揉皱,地层受到极大的扰动和形变。基岩在接触带以下5m处恢复正常。从基岩的冲断面和褶皱的轴面方向(南西)和冰碛物运移方向(北东),说明基岩形变的力来自于冰川作用。二是位于庐山东南大排岭以南瓷土矿区剖面。三是位于庐山西侧的羊角岭剖面,剖面下部为志留纪紫红色砂页岩,上部为冰碛层所覆盖,两层直接接触,紫红色砂页岩在与冰碛物接触带附近出现褶皱变形,从上覆冰碛物的沉积特征、矿物组合特征来看,确实属于冰川沉积,而且这种柔性岩石的形变只能经过长期的、持续的挤压作用,才能是岩石达到永久形变。这种非构造变形的外动力只能是冰川作用形成。

(2)冰川漂砾

冰川漂砾是在庐山周围的山岗、平原、湖畔可见到与当地岩石毫不相同的巨大砾石(> lm),分布广泛,如庐山东面的金锭山、叶家垄、白石嘴、上青山、下青山及都阳湖滨等地,西面的羊角岭、新桥、十里铺等地。漂砾大多数为长石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砾岩,这些漂砾一般在1-2m左右,大者可达lOm,如金锭山,枯岭镇附近巨大漂砾。

2.2.3冰川堆碛地貌

(1)终碛垄状地形

冰川暂时稳定的时期,在冰川前端因消融而形成的弧状弯曲的冰啧堤。这种地貌在庐山分布广泛,如山麓东侧的高垄至白石咀、上青山一带,山麓西侧的莲花洞至八里湖一带等。最为典型,保存最好的是高垄至白石嘴、上青山和鄱阳湖畔。这些垄岗状地形高差不大,多呈向北东方向突出的弯曲状,由灰白色、棕红色带网纹的粘土夹砾石组成,不整合于基岩之上,其中最为明显呈相互平行排列的有4条垄带。

(2)侧碛地形

侧碛地形位于冰川槽谷、冰川两侧,由于冰川运动所携带的物质,当冰川消融后遗留于冰川两侧的岗状堆积。这种地貌在庐山较少见,在王家坡谷地出口处,位于高垄附近,在南、北侧各有一条十于米高的带状冰碛物形成的侧碛。(3)冰水阶地

冰水阶地位于终碛垄的前面,由砂砾石层、砂、亚砂土,亚粘土所组成的冲

积平台。这种沉积为冰水沉积相,广泛分布于山麓的东、东南和西北部,典型地区是山麓东南的星子县至叶家垄一带和西北部的十里铺至八里湖一带。

3.庐山第四季冰川学说的争论

70年代中期以来,关于庐山第四纪冰川遗址的争论愈演愈烈,争论概括起来的实质就是:人们对于庐山的地貌、沉积、冰川形成条件和长江中下游一带更新世生物群的性质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解释,即冰川观点和非冰川观点的解释[6]。

3.1地貌方面的争论

持非冰川观点者认为,庐山山上典型的大坳冰斗缺少典型冰斗所具备的要素,如斗门槛与深凹之岩盆,即a/2c(冰斗长/两倍冰斗深)之比值大于国内外典型冰斗(特别是天山的冰斗)的同类比值[28]。总之,他们认为大坳冰斗是适应大月山背斜轴部软弱带经山坡块体运功和流水侵蚀共同作用的结果,或者是一个雪蚀洼地。但冰川观点认为:大坳冰斗现在的斗底是后来的崩积地面,不能用来计算冰斗的深度;再者,斗门槛也并不是不存在。

第二,持非冰川观点的学者认为,李四光所确定的冰川“U”谷,特别是王家坡“U”谷被认为是适应向斜构造经流水侵蚀展宽的产物,其深宽比为1:5,较之典型的冰川谷(深宽比一般为1:2.5)显得过于宽浅。谷地平面形态及谷底微地貌特征均与典型冰川谷不相似[9]。同时,王家坡“U”谷缺少谷源冰斗(或称围谷),没有谷源补给区何以能发育冰川谷呢?并给予谷地两侧的弧形缓坡以热带坡面泥流或冰缘融冻泥流成因的解释。但冰川观点认为:此谷地与构造走向略微斜交。其中偏于西侧,发育于坚硬岩层中的小河道只能是冰侧融沟继承发展的结果。冰川谷本身既是流劝区也是积累区,还可以依靠两侧陡坡上的雪崩补给 (这是上耳其斯坦型冰川的补给特征),因此并不是所有冰川谷都必需具有谷源补给区。

3.2沉积方面的争论

持非冰川观点的学者认为庐山周围广泛分布的红色冰川泥砾是热带巨型粘性泥石流沉积,其理由有:①庐山各山口的泥砾大都呈扇形分布(特别是李四光称为“莲花冰泛”的羊角岭一带尤其如此),由山口到扇缘,砾面砾径逐渐减小,圆度则随之增加。所有这些都认为是典型山洪泥石流沉积所具有的特征;②庐山

泥砾大小混杂,分选很差可以是多成因的,不一定用冰川沉积来解释;③庐山泥砾所含砾石的圆度太高,与棱角、次棱角为主的典型冰碛物不相同;④庐山泥砾中砾石组构与典型冰碛物不一样:前者ab面斜向上游,斜角较大,一般为35-45°,a轴垂直于流动方向,后者ab面斜角小,一般为0-20°,a轴平行于冰流方向;

⑤在庐山泥砾的基质中,含粘土多,含粗粉砂少,与现代泥石流沉积的级配曲线十分相似,而与国内外若干典型冰碛物的粒度分布特征相反(含粘土少,含粗粉砂多);⑥电镜扫瞄的结果表明:庐山泥砾的基质中具有好状片理和空洞等显微构造,这是现代泥石流沉积的重要特征;⑦山泥砾中偶见泥石流沉积所特有的泥球构造,在泥砾与基岩的接触面上见到拖拉痕迹;⑧庐山泥砾中的碎屑矿物成份以稳定矿物为主,所含的粘土矿物以高岭石、多水高岭石为主,泥砾还经受了较强烈的去硅作用,这些与典型冰碛物的相应特征不相同[29]。

但是冰川观点认为,在庐山地区的有些剖面上,冰川沉积特征表现得十分清楚,决不是泥石流成因所能解释的,如羊角岭、新桥、白石咀等地的剖面就是如此。庐山冰碛泥砾曾遭受过间冰期的风化作用,这种作用山剖面上部向下部递减。因此,有人在地层剖面上部获得一些“非冰川”成因标志是不足为怪的,“粘土含量过多”的现象就主要出现在剖面上部,向下则逐渐过渡为含粘土较少的黄白色砂砾层。庐山冰碛物大多属于老冰碛物,而粘土含量与冰碛时代有关(月老的冰碛粘土含量越多),所以粘土多一点并不奇怪[30]。再者,非冰川观点所列举的典型冰碛组构待征多见于滞碛中,并非所有类型的冰碛或在某种冰碛的任何部位都一定如此,更何况组构特征在确定成因类型时,只是一种非主要外动力标志,过份强调它的成因意义是不恰当的,用它来否定庐山冰碛的存在就更欠妥了。另外,庐山泥砾中的砾石并非都是以圆为主,如星子县定山顶、羊角岭等地均见到圆度混生现象,即圆、次圆和棱角、次棱角砾石(均系远源物质)的百分含量几乎各占50%左右。非冰川观点一直未能合理解释“漂砾远扬”的现象。在庐山周围到处可见来自庐山顶部的片麻伏石英砂岩巨砾。它们分布在宽达两公里的古谷地中和同一级广阔平缓的山麓剥蚀面上。分布最远者位于离原生岩9公里的丘陵顶部,最大砾径约三米。在这种古地形条件下,泥石流既不可能发生,更无法运动。只有山麓冰川的沉积作用才能给予合理解释。

3.3生物方面的争论

非冰川观点认为,在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的更新世地层中发现的脊椎动物群大都以喜暖种属为主而缺少典型的喜冷群落,例如喜暖的剑齿象-大熊猫动物群出现在这一地区的早、中、晚更新世地层中,空间分布也十分广泛。但是冰川观点认为,长江中下游的古气候并不都是温暖型的,而是有明显的冷暖波动。安徽省和县龙潭洞发现的脊椎动物群中就包含了许多北方喜冷种属,在上海钻孔中至少发现了三至四个寒冷型孢粉组合[31]。这表明中国中一南部在更新世时期也存在过寒冷阶段,从而为山地冰川的发育提供了必要条件。

References:

[1]. 胡汝骥与王亚俊, 读《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 干旱区研究, 2007(1): 第135页.

[2]. 裘善文, 读《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 地理科学, 2007. 27(5): 第736页.

[3]. 任美锷, 刘泽纯与王富葆, 对庐山第四纪冰川问题的几点意见.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82(2): 第37-39页.

[4]. 齐国凡, 关于庐山冰川遗迹的探讨. 武汉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3(2): 第88-92页.

[5]. 景才瑞, 关于庐山冰蚀地形的讨论. 地质论评, 1958(3): 第214-223页.

[6]. 赵良政, 关于庐山更新世冰川学说的争论. 地质科技情报, 1984(1): 第146-148+153页.

[7]. 黄培华, 关于长江以南地区冰川遗跡问题. 科学通报, 1963(10): 第29-33页.

[8]. 胡东生等, 庐山冰川活动遗迹的新证据.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3): 第467-470+476页.

[9]. 崔之久等, 中国第四纪冰期历史、特征及成因探讨. 第四纪研究, 2011. 31(5): 第749-764页.

[10]. 周尚哲, 庐山地区第四纪古雪线问题. 兰州大学学报, 1983(3): 第140-150页.

[11]. 伍学进, 庐山地貌及第四纪堆积物成因略探. 咸宁师专学报, 1991(1): 第73-74页.

[12]. 汪石林, 项新葵与马长信, 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的新发现及初步研究.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1999(3): 第226-233页.

[13]. 景才瑞等, 论庐山第四纪冰期的划分. 华中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78(2): 第21-29页.

[14]. 王敏, 庐山第四纪冰川与地质遗迹, 2007, 中国地质科学院.

[15]. 段万倜与何培元, 庐山第四纪冰期研究的新认识.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1990(1): 第159-161页.

[16]. 李吉均等, 庐山第四纪环境演变和地貌发育问题. 中国科学(B辑化学生物学农学医学地学), 1983(8): 第734-745页.

[17]. 赵良政, 庐山东南麓冰川作用表皮构造特征及其意义. 地球科学, 1985(4): 第71-75+191页.

[18]. 杨志坚, 庐山及周围地学特征与自然景观. 资源调查与环境, 2007(2): 第150-156页.

[19]. 郑艳萍, 庐山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2006, 广西师范大学.

[20]. 景才瑞与刘会平, 论中国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1): 第97-100页.

[21]. 周慕林, 庐山有第四纪泥石流吗?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82(2): 第40-42+30页.

[22]. 施雅风, 论李四光教授的庐山第四纪冰川是对泥石流的误读. 地质论评, 2010(5): 第683-692页.

[23]. 景才瑞等, 论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 华中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79(1): 第26-38页.

[24]. 傅逸贤, 浅谈研究第四纪冰期气候在方法上的若干问题——兼论庐山冰期气候. 地理学报, 1985(3): 第273-275页.

[25]. 景才瑞与刘昌茂, 再论庐山冰川遗迹. 地理学报, 1987(1): 第82-86页.

[26]. 邓玲玲, 长江谷地更新世气候.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3): 第29-32页.

[27]. 霍华亮, 中国第四纪冰川学发展的研究, 2009,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8]. 李吉均等, 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冰川冻土, 2004. 26(3): 第235-243页.

[29]. 浦庆余, 中国东部地区的大理冰期和冰后期三万年以来我国气候变迁的初步探讨, 1982. 第57-158页.

[30]. 赵良政, 中国东部第四纪冰期之我见. 地质论评, 2012. 37(1): 第24-33页.

[31]. 李吉均, 中国东部山地第四纪冰期气候问题. 地理学报, 1983(4): 第438-442页.

对庐山第四纪冰川遗址的探索

对庐山第四纪冰川遗址的探索 摘要: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李四光在太行山东麓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以来,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对于中国庐山地区第四纪冰川存在与否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首先回顾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阶段和研究方向,对庐山区域的自然和地质条件有初步介绍,着重介绍庐山地区的第四纪冰川遗址并阐述持冰山观点和非冰山观点的学者的争论点内容。 关键字:庐山第四纪冰川冰川遗址 目录 1.第四纪冰川研究 (2) 1.1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综述 (2) 1.1.1初创阶段(1905-1936年) (2) 1.1.2以研究中国东部为主的争论阶段(1937-1964) (3) 1.1.3以研究西部高原、高山第四纪冰期为主的阶段(1957-至今) (3) 2.庐山区域简介 (4) 2.1自然条件 (4) 2.2地质条件 (5) 2.庐山第四纪冰川遗址 (5) 2.1庐山第四纪地层划分 (6) 2.2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 (7) 2.2.1冰川刨蚀地貌 (8) (1)古冰斗 (8) (2)冰川U型谷 (8) (3)冰川刃脊、角峰 (9) (4)冰窖及盘谷 (9) 2.2.2 冰川运动遗迹 (9) (1)表皮构造 (9) (2)冰川漂砾 (10) 2.2.3冰川堆碛地貌 (10) (1)终碛垄状地形 (10) (2)侧碛地形 (10) (3)冰水阶地 (10) 3.庐山第四季冰川学说的争论 (11) 3.1地貌方面的争论 (11) 3.2沉积方面的争论 (11) 3.3生物方面的争论 (12)

1.第四纪冰川研究 第四纪冰川作用是近三百万年以来,地球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许多自然现象都与第四纪冰川有密切关系。在我国,根据李四光的研究,相应地出现了鄱阳、大姑、庐山与大理4个亚冰期,我国的现代冰川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北坡)、昆仑山、天山、祁连山和横断山脉的一些高峰区,现代冰川覆盖总面积约为163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1%[1]。 冰川的发生是因为极地或高山地区沿地面运动的巨大冰体,由降落在雪线以上的大量积雪,在重力和巨大压力下形成,冰川从源头处得到大量的冰补给,而这些冰融化得很慢,冰川本身就发育得又宽又深,往下流到高温处,冰的补给少,冰川也愈来愈小,直到冰的融化量和上游的补给量互相抵消。一般冰川为舌状,冰川面往往高低不平,有的地方有深的裂口,可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大类。 在地质历史上曾出现过气候寒冷的大规模冰川活动时期即冰期,这种冰期曾经有过三次,分别为前寒武晚期、石炭-二叠纪和第四纪,其中第四纪冰川是地球史上最近一次大冰川期。第四纪冰期又分4个冰期和3个间冰期,在间冰期时,气候转暖,海平面上升,大地又恢复了生机。第四纪冰期来临的时候,全球有1/3以上的大陆为冰雪覆盖,冰川面积达5200万平方千米,冰厚有1000米左右,海平面下降130米。第四纪冰期的遗迹最多,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峡湾,北欧、中欧、北美众多的冰碛残丘,阿尔卑斯山的U型谷和陡峭的山峰,法国和瑞士交界处侏罗山巨大的冰漂砾等,都是第四纪冰川作用留下的产物[2]。 1.1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综述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发现始于20世纪初(1905年前后),在随后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初创阶段、以研究中国东部为主的争论阶段和以研究中国西部为主的创新阶段3个时期[3]。 1.1.1初创阶段(1905-1936年) 1905年前后,来自西方的考察者如Bailey Willis和Ferdinand von Richthofen等曾提到从远处看见过秦岭上面有古冰斗,这是学术界最早关于中国第四纪古冰川遗迹的描述。此后,众多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第四纪冰川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如1930年中山大学德籍教授Wilhelm Credner曾登上云南大理点苍山之洗马潭(3890m ),提出洗马潭是冰川作用所致,并估算冰川发育时雪线比现

《庐山的云雾》阅读答案

《庐山的云雾》阅读答案 庐山云雾,天下闻名。初次上庐山,便在雾中行。车在山间盘旋,路沿山势蜿蜒。城市的炎热、喧嚣,统统被甩在车后。迎接我们的是:满山的绿,凉爽的风,还有守在半山、频频招手的白云。我闭上眼睛,任由身体随着车子摇晃、颠簸,嗅着混杂一点汽油味的山野气息,进入半梦半醒状态。猛一睁眼,发现四周已被云雾包围,恍然是浮在云海之上了。 原来,那半山上的云,已成了身旁弥漫的雾。到底哪儿是云,哪儿是雾,谁也分不清了。就这么穿云破雾行到了住处。住处在半山坡,有小溪在旁边潺潺流过。傍着小溪,一条石阶小径通到山下。周围苍翠的松林,笼着轻柔的白纱。里面隐隐地隆隆作响,似有仙人在作法,远远听来,像是有犬雨倾盆一般。于悬戎好奇地走入松林。雾气罩在身上,湿湿的。偶尔有几滴水珠从树上落下,却分明没有下雨。以前听过“松涛”这个词,在此亲身体验,原来不仅是”形似”,也是“声似”。如果说,溪流“哗哗”声有如“小弦切切如私语”,那么,这雾罩松涛的隆隆声真是“大弦嘈嘈蜘急雨”了。 * 有声,古时就有记载,其成因至今尚不明。有种说法是认为“风作鬼”,使雾中水汽在树叶阊激荡出声,可我感受了雾的抚摸,却并没有觉得有风的吹拂。这耐人寻味的自然之谜更为庐山云雾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 著称于世,不仅因为它四季常有,扑朔迷离,更由于它形态万千,瞬息万变。雾起时,那蓝天、绿树、红屋顶、

青石壁,全部脏脏腑俄,半逐半露,犹如画家信手涂抹出的斑斑色决,又像梦境中随意组合的点点断片。 奇峰秀岭一时变得虚无鳔缈,若有若无。 而雾散后,天高气爽,阳光明媚。群峰傲然挺立。枯岭上,白色铁皮屋顶银光闪耀。山谷下,阡陌交通,良田美宅,尽收眼底。身处望江亭,更可见天际阃横着一线苍茫水色,那便是长江了。 * 四时常有。正是夏日旅游旺季,我在山上小住几日,已为 * 的多姿多彩所折服。若是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时候。雾天更为多见。那时,云掩雾锁的庐山又该有怎样的神韵呀。 阅读题及答案 (1)作者“ * 中行”是在什么季节?用横线在文中画出表明季节的语句。 答案:夏季。“城市的炎热、喧嚣,统统被甩在车后。”“正是夏日旅游旺季。” (2)“猛一睁眼,发现四周已被云雾包围,恍然是浮在云海之上了”一句中“恍然”的意思是什么? 答案:(仿佛) (3)根据第四段的内容,回答什么叫“松涛”? 答案:“苍翠的松林,笼着轻柔的白纱”,其间隆隆响声就是“松涛”。 (4)用括号在文中标出与“这雾罩松涛的隆隆声真是‘大弦嘈嘈如急雨”’一句相照应的语句。

庐山旅游资源开发

庐山旅游经济开发摘要:深度开发庐山文化资源旅游、修学资源旅游、建筑博览旅游和地理水文资源旅游,彰显文化品味,盘活传统工艺;做大山水文章,奏响司机之歌,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 一.庐山基本概况 (一)位置与范围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紧临鄱阳湖和长江,“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庐山海拔1474米,山体面积280平方米,山体面积280平方公里,以雄、奇、险、秀闻名。1982年国务院批准庐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冬联合国批准庐山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自然条件 庐山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巍峨峨的孤立形山系。它经过漫长复杂的地质运动:早在震旦纪就在浅海底开始沉积,经过“吕梁运动”慢慢升高露出水面受到锉磨,后下沉淹没汪洋海水继得洗礼,直至白垩纪时发生“燕山运动”,掀起“褶皱”波涛重新露出水面,断块续升,定型山的骨架,又经长期积雪覆盖,到四世纪末地球变暖,再经更强烈的冰川剥蚀,因而造就了崔嵬孤突,峥嵘潇洒,雄俊诡异,刻切剧烈。 庐山地形走向,东西伸张,南北收缩,像片枇杷树叶。东临高垄,西接赛阳,南濒黄龙山麓,北靠莲花。由于庐山所处在亚热带地方,土质潮湿肥沃,气候湿润,有利各种植物发

育。因此,在这广袤的300平方公里土地中,生长植物3000多种。概括说来,山上山下植物分布有亚热带竹林,有热带常绿阔叶林,有温带落叶阔叶林,有寒带针叶林,以及一般灌木林、混交林,同时夹杂野花野草。形成竹木茂盛,花草芬芳,郁郁葱葱,好个植物荟萃之所以成为胜地,也与植被的功绩分不开。如此茂林修竹,不愧为幽雅翠境。 庐山气候温适,夏天凉爽,冬天也不太冷,这是庐山又一优越条件。节令特色:春迟、夏短、秋早、冬长。庐山气温适度。一至于四季,庐山顶端因处高空地带,加上江环湖绕,湿润气流在前进中受到山地阻挡,易于兴云作雨。所以,庐山雨量丰沛,全年平均降雨量1917毫米,年平均有雨日达168天。庐山云雾较多,全年平均有雾日达192天。更奇异的是庐山云雾常年此出彼没和变化莫测,给庐山增添了妙景。庐山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在雨量丰沛条件下,有多达90多座峰岭的庐山,因地壳运动和冰川剥蚀的巧琢,有的峰岭夹峙峡谷自然形成陡壁深壑,峭崖渊涧,构成众多的瀑床,加上水源四季不断,形成数量众多景观壮美的瀑布,此为庐山一奇。可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历史沿革 公元前126年司马迁在他的《史记·河渠书》中首载“庐山”,并记录秦始皇、汉武帝南巡时“浮江而下”、“过彭蠡,祀其名山川”以来,庐山在国家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唐玄宗建太平宫于庐山,并御书“九天使者之殿”匾。南唐中主李璟在庐山隐居读书,登基后舍宅为寺取名开先。南唐后李煜又建圆通寺。宋太祖赐白鹿洞书院国子监印本《九经》,敕书院为“白鹿国学”。又赐额开先寺“开先华藏”。明太祖朱元璋封庐山为“庐岳”,“爵以尊号,禄以秩祀”。明太祖、成祖、宣宗又三次分别为天池寺敕额。清太祖赐开先寺御书《般若心经》等。 庐山历代发生的重大的的文化演变、政治事件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古代至近代,庐山曾经有三个时期体现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著名学者胡适1928年指出:庐山有三处古迹代表三大趋势: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世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3年夏,周恩来两度上庐山与蒋介石谈判,提出了著名的《中共中央国共合作宣言》,促成了国共合作抗日,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主战场之一的中国战场。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有关抗日战争的重要讲话。1959、1961、1970年,中共中央在庐山举行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影响的三次会议。 庐山和中国历史,特别是现代历史紧密相连。它与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信仰、事件和人物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为世界瞩目。 二.庐山旅游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发展成就 旅游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总体运行良好 1.国内国际人气向旺 2.商品市场销售旺盛 3.固定资产投资略有回落 4.预算内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支出增加 5.金融形势继续保持平稳

庐山文化

庐山文化

文化价值 庐山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文化内涵深厚,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从司马迁“南登庐山”,到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朱熹、康有为、胡适、郭沫若等文坛巨匠或陈运和等诗文名家1500余位登临庐山,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的文化名山的确立;陈运和的诗作《庐山》称“三叠泉直泻青史,五老峰耸立古诗,仙人洞深藏抱负,龙首崖腾飞情思,含鄱口难吐感触,芦林湖汇聚现实,花径走过历代名士,天池阅尽苍茫人世,白鹿体壮养于书院,东林绿荫尽染佛寺”、“可见蒋介石残留足迹,敬仰毛泽东居住旧址,匡庐奇秀甲天下,世纪巨著出自此”。 庐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名胜古迹遍布。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名人志士在此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丹青墨迹和脍炙人口的篇章.毛泽东写的“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吕洞宾修仙而居的仙人洞,均是诗景交融、名扬四海的绝境。唐寅《庐山图》中的观音桥,周敦颐写出《爱莲说》的爱莲池。歌咏庐山的诗词

歌赋有4000余首。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南朝诗人鲍照的《望石门》等,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之一,庐山并成为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之一。诗人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他以后的整个中国诗坛。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等14首诗歌,他的《望庐山瀑布》同庐山瀑布千古长流,在中国华大地及海外华人社会中家喻户晓,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极品。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 自然景观 《登庐山》[原](古体) 攀千仞削壁,临万丈深渊。 过崎岖盘道,登巍峨峰巅。 天高地险,流水潺潺瀑飞悬; 穿云破雾,清风拂拂衣衫翩! 惊心动魄,喷雪鸣雷双耳愦; 恸地憾天,波翻浪涌乾坤旋! 断桥飞度,风声鹤唳肝胆裂; 逶迤而上,缥缈一身似神仙!

庐山地质实习报告讲解

庐山地质实习报告 姓名:何例春 学号:2014100572 班级:14地质工程 学院: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

一、庐山地质地貌概况: 庐山地质公园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座落于江西省北部,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北接鄱阳湖,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500平方公里,是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圣地。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自古命名的山峰有171座,高山流水形成了众多的激流和瀑布,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宋代诗人苏轼曾发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 庐山总占地面积500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类型为地质地貌、地质剖面。地质公园内发育有地垒式断块山与第四纪冰川遗迹,以及第四纪冰川地层剖面和早元古代星子岩群地层剖面。迄今为止,在庐山共发现一百余处重要冰川地质遗迹,完整地记录了冰雪堆积、冰川形成、冰川运动、侵蚀岩体、搬运岩石、沉积泥砾的全过程,是中国东部古气候变化和地质特征的历史记录。庐山具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的诞生地、山麓郡阳湖滨.遗留着末次冰期时由古季风环流产生的独特的风沙丘群。与欧洲阿尔卑斯地区及北美地区第四纪冰川活动特征有许多相似之处,具有全球对比意义,对研究全球古气候变化和地质发展史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以伸展构造为主体,伴随庐山出现的断块山构造和变质核杂岩构造,组成了庐山地学景观的又一特征。受新构造运动作用,庐山孤山屹立,大构造巍峨壮观,小构造千姿百态。庐山变质核杂岩构造十分出众,与世界标型变质核杂岩具有对比性,庐山南麓出露有25—18亿年前的早元

古代“星子群”变质杂岩地层,载入了《中国地层典》。构造运动、冰川侵蚀、流水三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复合地貌景观,是庐山地学上的另一大特征,它与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一起构成了庐山一幅雄、奇、险、秀的绚丽画卷,体现了庐山地学景观极高的美学价值。 2.庐山形成原因: 庐山的形成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山体也由时代不同的岩石组成。它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峨的孤立形山系。但是在上升之前它曾经也经历了沉降的过程。大约在10—23亿年前,即前震旦纪—二叠纪时,本区处于浅海至滨海环境,并发生缓慢的沉降,沉积物厚达5000米,沉积岩层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砂砾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等。当然在总的沉降过程中,也有几次的上升,过程如下:前震旦纪—吕梁运动上升为陆地,—后下沉—晚奥陶世上升—后下降—志留纪末至泥盆纪早期上升(加里东运动)—泥盆纪中期至二叠纪下沉。 中生代燕山运动时,从上二叠纪至白垩纪庐山发生断裂上升而成为陆地—晚白垩纪庐山周围断裂下沉接受沉积,沉积物厚达数百米—第三纪历史地区微弱上升—第四纪直到现在强烈上升,并使庐山成为断块山,山体受到剥蚀,但是庐山周围相对下沉,而且产生鄱阳湖。庐山断裂上升量最大是山体的中南部,向东北方是西南方递减,所以庐山的高度也同样中南部为最高。 二、实习时间:2015.06.06——2015.06.09 实习目的:

小学三年级语文《庐山的云雾》原文、教案及练习题

小学三年级语文《庐山的云雾》原文、教案及练 习题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生字词: 秀丽、幽谷、云雾、漫步、腾云驾雾、飘飘欲仙、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重点句子: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1、默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流连忘返”、“飘飘欲仙”、“瞬息万变”等词语的意思。会用“流连忘返”、“秀丽”造句。 3、继续学习总分段式,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4、阅读感悟,抓住语言文字,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优美的文字,体会2、3自然段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写出庐山云雾的美的。 教学准备:投影、录音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词语,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庐

山云雾的奇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照片: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说到旅游,你们不能不去一个地方:庐山。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庐山在我国江西九江市南,峰奇山秀,四季风景如画。有同学去过或者在电视杂志上看过有关庐山的介绍了吗?那就简单讲讲庐山最有名的景点或者景致。 结合谈话看照片(例如庐山瀑布、五老峰) 2、其实,庐山最神奇的景致要算云雾了,今天我们就让我们在文字创造的美妙意境中去游一游。 板书:庐山的云雾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指导正确朗读课文。 1、自学课文,要求: A、读准生字音,将课文读正确。 B、用“————?”划出文中的新词,查词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 2、检查自学情况: A、指名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及时正音。 增添、姿态、遮挡 B、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随机纠正字音,结合理解词语。 第一节: 这小节有好几个成语,你通过自学,懂得了哪个成语的意思? 变幻无常: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形容云雾变化多、姿态万千。 飘飘欲仙:看到美丽的云雾内心很舒服,象成仙一般。 腾云驾雾:原来指仙人能借助云雾飞行,这里指看到美丽的云雾,心里很舒畅。 第二节: 绒帽、缠绕、 这小节中,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请同学来帮帮忙。 弥漫:(雾气)布满、充满。 缠绕:环绕。 千姿百态:姿态万千,各种各样。

庐山第四纪冰川问题争论的关键科学问题

庐山第四纪冰川问题争论的关键科学问题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块段山,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绵延的90余座山峰,犹如九叠屏风,屏蔽着江西的北大门,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庐山作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的诞生地,以它奇特的地表形态、特殊的堆积物等吸引了许多地质学家对其进行研究。 我国卓越的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研究第四纪冰川,发现庐山存在大量冰川沉积物和冰川地貌遗迹。经过深入调查,他认定庐山众多奇特的地貌景观是第四纪冰川构造运动的结果。1933年,李四光先生发表《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正式宣称在庐山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至1947年发表《冰期之庐山》一书,为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后,在对庐山第四纪冰川70多年的研究中,共发现了100多处重要的冰川地质遗迹,它们完整地记录了冰雪堆积、冰川形成、冰川运动、侵蚀岩体、搬运岩石、沉积泥砾的全过程。李四光先生在《冰期之庐山》一书中指出,进入更新世后,庐山出现了第四纪冰川活动。受第四纪冰川侵蚀作用,全山出现了许多冰斗、冰窖、U型谷、冰坎、冰阶、冰刃脊和角峰等冰蚀地貌景观。构造运动与冰蚀两种作用的叠加使庐山显得更加雄峻奇险。由于庐山属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岩石中密集的垂直剪切节理受流水侵蚀和重力作用,许多冰川U型谷被逐渐改造成了幽深的障谷和巷谷。谷地、断崖与流水的组合,形成遍布全山的数十处名泉、瀑布。凭借李四光的学术声望和社会地位,庐山第四纪冰川学说为许多研究者所拥护。上世纪60年代,在李四光主持下,成立了一个规模不大的“第四纪冰川遗迹研究联络组”,许多地方都有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的报道。据统计,到上世纪末,这样的地方一共有120多处。 上世纪80年代,施雅风先生与学术界几位同仁一道,明确对李四光先生的结论进行了质疑,并引起了对这个问题的长期争论。施雅风先生明确指出,李四光先生提出的作为冰碛物的泥砾混杂堆实际上是泥石流堆积。施雅风先生的论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庐山牯岭海拔1165米,从现代气候记录推测,7月气温必须下降20摄氏度,处此高度的庐山才具备积雪成冰的条件,而事实上,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任一冰期均未降温达如此大的幅度,从而判断地处中纬度的庐山形成第四纪冰川绝无可能; 2、从砾石组成、砾径变化、沉积结构、擦痕等各种沉积物特征来分析,庐山较广泛分布的泥砾堆积均是因泥石流而非冰川所成; 3、包围砾石的网纹红土与孢粉组成表明,沉积时期的暖温带-亚热带湿热环境,而并非寒冷冰川环境; 4、借助何培元先生古地磁测年法推算古温度,可推断李四光先生所定“庐山冰期”、“大姑冰期”、“鄱阳冰期”及何培元先生所定的大排冰期,恰恰在时间上相当于中国西部和北半球的间冰期时段,排除了具有积雪成冰川的可能性。 自此之后,学者们为研究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的真伪,足迹遍布山野。赞同者与反对皆不乏其人,各说纷呈,莫衷一是。庐山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的问题,成为庐山第四纪冰川问题争论的关键科学问题。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篇一: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瑰宝,也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动力。因此,应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栋梁,其传统文化素质如何,影响着未来我国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的高校,只有先廓清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以及其具有的发展创新性、融合性、凝聚性、民族性和世界性、两面性等特点,才能更好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特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强大和团结的源泉,是国人心灵的活水,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推动力。中华传统文化历经艰辛,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已深深地融入全体华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因此,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的高校,要想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教育,首先应廓清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概念,不仅是指“文化”,而是强调“文化”与“传统”的结合。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

指人区别于动物,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本质特征,是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活方式,是人类生活的总和,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狭义的“文化”,则是排除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部分,即只包括精神创造及其成果,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一般而言,我们通常使用和研究的文化,主要指狭义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和创造的文化,涵盖古今。所以,这里我们又要突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性。 “传统”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是历史延传下来的思想文化、制度规范、风俗习惯、宗教艺术乃至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总和,具有时间上的历史性、延续性以及空间上的拓展性和权威性的特点。 将“传统”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生息繁衍过程中形成的,影响着民族发展进程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从纵向分析主要指我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到清朝晚期之前的文化。横向来看主要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外,还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如艺术、法律、哲学、道德等以及历史、地理、文物、书法、服饰、陵墓、医学、天文、农学等古籍文书。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可概括为“以中华民族为创作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点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1]传统文化中有精华有糟粕,

冰川地貌

第七章冰川地貌 教学目的: 1..理解雪线与成冰作用方式、冰川运动及冰蚀与冰积作用、冻土及其分布规律; 2.掌握:冰川的类型(特别是山岳冰川类型)及其演化、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山岳冰川地貌的组合规律、古冰川活动证据及在划分冰期中的作用、冰缘地貌类型。 教学重点:1. 冰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2. 山岳冰川地貌的组合规律, 3. 冰缘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1. 雪线、冰川的运动及冰川的类型, 2. 第四纪冰期, 3.古冰川活动证据及在划分冰期中的作用; 第一节冰川的形成与演化 一、雪线与成冰作用 (一)雪线 常年积雪区的下界,叫雪线。冰川形成于雪线以上的常年积雪区。 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主要有: 1.气温 一般温度愈高,雪线愈高;温度降低,雪线也就降低。所以,全球雪线分布高度的总趋势是由赤道向两极降低。 2.降水量 固态降水量愈多,雪线愈低;反之愈高。因而,全球雪线高度最高的不在赤道,而在亚热带高压带。 3.地形 主要表现在山势、坡向等方面。 (二)成冰作用 在雪线以上的常年积雪经一系列的“变质作用”才能形成冰川冰。这一过程称为成冰作用。 积雪变成冰川冰,一般要经历二个过程:①由新雪变成粒雪;②粒雪在压力或热力作用下形成冰川冰。 中低纬高山区的冰川主要是通过热力成冰的;而高纬极地地区的大陆冰川主要是通过压力成冰的。

当冰川冰具有一定厚度,只要地表或冰面具有适当的坡度,在压力和重力的作用下,冰体就能向雪线以下地区缓慢流动,形成冰川。 二、冰川的运动 规模较大的冰川可分为上部脆性带和下部塑性带。冰川的运动主要是通过冰川内部的塑位变形和基底滑动来实现的。对于中低纬的小冰川而言,以基底滑动为主;而高纬大陆冰川则以塑性变形为主。 冰川运动速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冰床或冰面的坡度、冰川的厚度,还受季节和昼夜更替的影响,冰川的不同部位其运动速度也有差异。 三、冰川类型及其演化 (一)山岳冰川 1.冰斗冰川 2.悬冰川 3.山谷冰川 4.山麓冰川 5.平顶冰川 (二)大陆冰川 面积最大,厚度最大,冰川的运动基本不受下伏地形的影响,由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流动,中部为积累区,边缘为消融区。 主要类型有:冰盾和冰盖 第二节冰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一、冰蚀作用 1.冰川的挖蚀作用 2.冰川的磨蚀作用 二、冰蚀地貌 1.冰斗、刃脊和角峰 2.槽谷和峡湾 3.羊背石

庐山文化旅游策划书

项目名称:庐山旅游——文化开发项目

目录 第一部分项目分析1.项目概况 2.现状分析 3.市场分析 4.中国旅游行业状况分析 5.SWOT分析 第二部分项目策划 1.项目名称 2.项目理念 3.项目主办方 4.项目定位 5.主题口号 6.项目目标 7.项目规划设计 第三部分项目实施 1.实施进度 2.广告宣传方案

第一部分项目分析 一、项目概况 九江是历史文化文化名城,庐山是千古文化名山。千百年来,秀美的自然山川,优越的地理位置,孕育并催生了灿烂的庐山文化。1996年庐山作为“世界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高度评价: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入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紧密联系的文化景观。 早在三国两晋时期,周瑜在宫亭湖驻军,慧远在东林建寺,陶渊明在柴桑归隐,庐山文化迎来了她第一个文化创造的高峰。而从三国到近现代,有无数的文化巨匠、政治贤达、民族精英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踪迹。现代学者胡适1928年游历庐山,曾对庐山文化的内涵以及对中国文化进程产生的影响作了高度概括:“庐山有三处史迹代表三大趋势:(一)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二)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代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三)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 当然,这三大趋势远远不是庐山文化的全部。以宗教而论,庐山是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五教同山;以教育论,与白鹿洞书院同样影响深远的,还有理学宗师周敦颐创办的濂溪书院;以山水田园诗而论,有以谢灵运为开端、陶渊明为宗师,积累一千多年的山水田园文学宝库;以政治文化而论,中国近现代诸多重大政治历史事件与领袖人物,都与庐山有着深切的关联;以军事文化而论,一代名将周瑜、岳飞都曾经在这里督师鏖战,朱元璋鄱湖大战的传奇至今都广为流传。此外还有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中国近现代文化守成主义的代表“陈门四杰”等等,这一个个彪炳青史的人物,这一桩桩影响深远的政治历史事件,在中国文化研究的历史和现实版图中,毫无疑问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而在中国众多的名山大川和文化名胜中,庐山文化始终以其特有的,那份清新隽永和恢弘旷达的神韵与气象,令历代文人学士所向往。 二、现状分析 (1)自然环境分析 庐山,是江西首屈一指的名山,位于东经115°52′~116°8′,北纬29°

庐山景观鉴赏

班级:20092712 姓名:郑明霞学号:2009276105 庐山景观鉴赏 在中国众多的名山中,庐山的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她耸峙在九江市区南面。气吞壮阔的扬子江,影落浩渺的鄱阳湖,控大江与大湖交汇之处,东下直达宁、沪,西上可通汉、渝。庐山的自然风光以绚丽多姿著称,危峰秀峦,奇云诡雾,悬崖飞瀑,幽谷流泉,山光水色交相辉映,盛夏如春凉爽宜人。庐山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 庐山雄奇秀拔,云雾缭绕,山中多飞泉瀑布和奇洞怪石,名胜古迹遍布,夏天气候凉爽宜人,是我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和避暑疗养胜地,于199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古人云“匡庐奇秀甲天下”,苏轼所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形象描绘了庐山的景色,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庐山风光以“奇、秀、险、雄”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现主要有12个景区、37个景点、230个景物景观。庐山早有“神仙之庐”的传说,水气缭绕的万顷江湖,使庐山夏日清凉,雨水充沛,云雾弥漫。庐山的年平均雾日多达191天,弥漫的云气为庐山平添了许多迷人秀色和神秘色彩。 庐山是一座集风景、文化、宗教、教育、政治为一体的千古名山。这里是中国山水诗的摇篮,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慕名登临庐山,为其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晋代高僧慧远(公元334~416年)在山中建立东林寺,开创了佛教中的“净土宗”,使庐山成为中国封建时代重要的宗教胜地。遗存至今的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和理学的中心学府。庐山上还荟萃了各种风格迥异的建筑杰作,包括罗马式与哥特式的教堂、融合东西方艺术形式的拜占庭式建筑,以及日本式建筑和伊斯兰教清真寺等,堪称庐山风景名胜区的精华部分。庐山不但拥有“秀甲天下”的自然风光,更有着丰厚灿烂的文化内涵。 一、庐山风景名胜区的概况 (一)庐山的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庐山位于东经115°52′~116°8′,北纬29°26′~29°41′。雄踞于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的沙河县中心花园附近。由长江、庐山、鄱阳湖相夹地带,才会形成襟江带湖、江环湖绕,山光水色、岚影波茫之景象。 2.地形构造 庐山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巍峨峨的孤立形山系。它经过漫长复杂的地质运动:早在震

庐山的云雾阅读答案

个人收集整理-ZQ 庐山云雾,天下闻名. 初次上庐山,便在雾中行. 车在山间盘旋,路沿山势蜿蜒.城市地炎热、喧嚣,统统被甩在车后.迎接我们地是:满山地绿,凉爽地风,还有守在半山、频频招手地白云.我闭上眼睛,任由身体随着车子摇晃、颠簸,嗅着混杂一点汽油味地山野气息,进入半梦半醒状态.猛一睁眼,发现四周已被云雾包围,恍然是浮在云海之上了.原来,那半山上地云,已成了身旁弥漫地雾.到底哪儿是云,哪儿是雾,谁也分不清了. 就这么穿云破雾行到了住处.住处在半山坡,有小溪在旁边潺潺流过.傍着小溪,一条石阶小径通到山下.周围苍翠地松林,笼着轻柔地白纱.里面隐隐地隆隆作响,似有仙人在作法,远远听来,像是有犬雨倾盆一般.于悬戎好奇地走入松林.雾气罩在身上,湿湿地.偶尔有几滴水珠从树上落下,却分明没有下雨.以前听过“松涛”这个词,在此亲身体验,原来不仅是”形似”,也是“声似”.如果说,溪流“哗哗”声有如“小弦切切如私语”,那么,这雾罩松涛地隆隆声真是“大弦嘈嘈蜘急雨”了. 庐山雾有声,古时就有记载,其成因至今尚不明.有种说法是认为“风作鬼”,使雾中水汽在树叶阊激荡出声,可我感受了雾地抚摸,却并没有觉得有风地吹拂.这耐人寻味地自然之谜更为庐山云雾增添了神秘地色彩. 庐山雾著称于世,不仅因为它四季常有,扑朔迷离,更由于它形态万千,瞬息万变.雾起时,那蓝天、绿树、红屋顶、青石壁,全部脏脏腑俄,半逐半露,犹如画家信手涂抹出地斑斑色决,又像梦境中随意组合地点点断片.奇峰秀岭一时变得虚无鳔缈,若有若无.而雾散后,天高气爽,阳光明媚.群峰傲然挺立.枯岭上,白色铁皮屋顶银光闪耀.山谷下,阡陌交通,良田美宅,尽收眼底.身处望江亭,更可见天际阃横着一线苍茫水色,那便是长江了. 庐山雾四时常有.正是夏日旅游旺季,我在山上小住几日,已为庐山雾地多姿多彩所折服.若是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地时候.雾天更为多见.那时,云掩雾锁地庐山又该有怎样地神韵呀 ()作者“庐山雾中行”是在什么季节?用横线在文中画出表明季节地语句. 明确:夏季.“城市地炎热、喧嚣,统统被甩在车后.”“正是夏日旅游旺季.” ()“猛一睁眼,发现四周已被云雾包围,恍然是浮在云海之上了”一句中“恍然”地意思是什么? 明确:(仿佛) ()根据第四段地内容,回答什么叫“松涛”? 明确:“苍翠地松林,笼着轻柔地白纱”,其间隆隆响声就是“松涛”. ()用括号在文中标出与“这雾罩松涛地隆隆声真是‘大弦嘈嘈如急雨”’一句相照应地语句. 明确:“远远听来,像是有大雨倾盆一般.” ()庐山雾著称于世地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明确:“不仅因为它四季常有,扑朔迷离,更由于它形态万千,瞬息万变.” ()请你谈谈对文章最后两句地理解. 明确:作者被庐山雾地多姿多彩所折服,设想若在春季,庐山将更具神韵,赞颂了庐山云雾扑朔迷离,虚无缥缈地神秘景色. 1 / 1

第四纪冰川概述

中国第四纪冰川概述 城环学院xxx 1 全球变化与第四纪冰川 目前世界上现代冰川覆盖着陆地面积的11%,有1 500x104km2多被冰盖和山地冰川占据,比中国陆地国土面积还大50%.但是,在一万多年以前,全世界的冰川面积则达到3 800x104km2,北欧和北美大面积陆地被巨厚冰层覆盖,莫斯科、纽约和柏林这样的世界大城市所在的地方均被冰川覆盖,许多地方气温下降5~9℃,全世界的洋面下降120~140 m.中国由于地处中低纬地区,第四纪冰川影响范围有限,除了青藏高原等西部高山高原冰川曾有大幅度扩张外,东部地区真正的古冰川遗迹十分零星.但是,目前仅分布在东北兴安岭森林中的多年冻土在第四纪冰期中范围有很大扩张,直抵长城一线,华北则成为干草原,黄土沉积一直分布到南京一带,东海大陆架几乎全部露出水面,台湾与大陆相连. 我们目前生活的全新世现代间冰期已延续了10 ka.根据极地冰芯记录,上次间冰期也仅只延续10 ka左右,是否是新的冰期将接踵而至,我们又该采取何种因应措施,这都是很大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初,西欧北美连续几年冬天寒冷异常,暴风雪席卷欧美发达国家,人们惊呼新的冰河时期即将到来,在美国罗得岛大学还专门召开国际会议讨论这一问题.但是, 80年代的连续高温又使人们把目光注意到CO2等温室气体的增加造成“全球变暖”的问题上来,国际上为此启动了“全球变化”的研究.结果认为如果目前温室气体的排放不加以遏制, 21世纪50年代全球气温可能升高1~3℃,这种升温幅度十分惊人,因而引起世界各国政府首脑的高度关注,历次国际会议均成为讨论热点,终于达成京都世界气候变化框架协议.但是,美国总统布什拒不批准该议定书,引起许多国家的不满,而发展中国家如中国与印度等国也受到冲击,为了维护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利益,与发达国家在温室气体的排放上展开了尖锐斗争.这说明以气候变化为核心的全球变化问题完全不是一纯理论问题,而是一个与国家利益及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 2 中国第四纪冰川发育与构造抬升 基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冰筏沉积以及其他地球化学指标获得的各大洲冰川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瑰宝,也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动力。因此,应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未来栋梁,其传统文化素质如何,影响着未来我国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之一的中学,只有先廓清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以及其具有的发展创新性、融合性、凝聚性、民族性和世界性、两面性等特点,才能更好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特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强大和团结的源泉,是国人心灵的活水,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推动力。中华传统文化历经艰辛,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已深深地融入全体华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因此,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的中学,要想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教育,首先应廓清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概念,不仅是指“文化”,而是强调“文化”与“传统”的结合。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区别于动物,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本质特征,是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活方式,是人类生活的总和,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狭义的“文化”,则是排除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部分,即只包括精神创造及其成果,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一般而言,我们通常使用和研究的文化,主要指狭义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和创造的文化,涵盖古今。所以,这里我们又要突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性。“传统”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是历史延传下来的思想文化、制度规范、风俗习惯、宗教艺术乃至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总和,具有时间上的历史性、延续性以及空间上的拓展性和权威性的特点。将“传统”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生息繁衍过程中形成的,影响着民族发展进程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从纵向分析主要指我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到清朝晚期之前的文化。横向来看主要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外,还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如艺术、法律、哲学、道德等以及历史、地理、文物、书法、服饰、陵墓、医学、天文、农学等古籍文书。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可概括为“以中华民族为创作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点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传统文化中有精华有糟粕,我们应正确分析其精华和糟粕,在现实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用科学的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旧赋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居中心地位的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一种以扬善抑恶、以真善美相统一,以文化教化为目的的伦理政治型文化。“如果把西方的文化视为‘智性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则可以称为‘德性文化’”。它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政的文化,是带有一种民族的、独特的、重伦理价值取向的特色。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思想,不仅决定了中国古代人的文化人格,而且决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除了伦理政治型文化这一总的特征之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创新性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时间最长、未曾中断的文化系统。它不像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化那样无以后

庐山世界地质公园

世界地质公园——庐山 关键词:庐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地貌 摘要:庐山在地质构造上为断块结构,山体呈地垒式,地貌特征呈现多样化,广布河流、湖泊、平原、坡地、冰川、山峰、溶洞等类型齐全而奇特的地貌,保存完好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为研究地质发展史,提供了丰富的地质记录,是地质、地理科学研究的理想基地。 江西庐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江西省北部的九江,北濒长江,南临鄱阳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山”之美称。1982年,庐山就被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12月,庐山以“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2月,庐山又被列入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是世界上唯一同时拥有“世界文化景观”和“世界地质公园”荣誉称号的世界级名山。 庐山山体自东北向西南延伸,面积282平方公里,而整个庐山风景区总面积为302平方千米,另有500平方千米的外围保护带。庐山在地质构造上为断块结构,山体呈地垒式,地貌特征呈现多样化,广布河流、湖泊、平原、坡地、冰川、山峰、溶洞等类型齐全而奇特的地貌。 庐山是一座科学名山,其具有世界性意义的地学文化价值。在以庐山为中心的大科学园内,有八大独特、典型和富有科学价值的地质景观:一是保存完好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二是出露了比较齐全的元古宙地质断面,是研究扬子板块东部元古宙地质的“窗口”;三是庐山山体是一个典型而富有特色的变质核杂岩构造;四是保存有地垒式块断山构造的典型形迹;五是断块、冰川、流水复合地貌景观奇特;六是位处李四光厘定的淮阳山字型构造的弧顶地段,淮阳弧顶与联合旋卷构造形迹发育良好;七是发育有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一鄱阳湖和亚洲最大淡水湖泊湿地;八是发现了商代采铜遗迹与城门山、彭山典型多金属矿田等地质遗产。 庐山经历了约20亿年来的沧海桑田之巨变的地质演化历史,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地质作用,不仅造就了绮丽的山江湖景观,也遗存有十分丰富、保存完整、出露良好的地质遗迹景观。 庐山为研究地质发展史,提供了丰富的地质记录,是地质、地理科学研究的理想基地。 一、具有突出价值的地质、地貌 庐山的地貌景观较为特殊,是一种多成因复合地貌景观,依次由断块山构造地貌景观、冰蚀地貌景观、流水地貌景观叠加而成。这是庐山地质地貌上的一大特征。 庐山山体的演变,经过了一系列的地质事件,如震旦纪的地质变迁,吕梁造山运动、白垩纪的燕山造山运动和2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得山体区域成为断块状崛起,才形成了雄伟峻峭的庐山断块山。300万年之后的第四纪大冰期来临之时,庐山曾产生过4次冰期,此种海洋性山麓冰川的刨蚀作用特别强烈,在高大的断块山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冰蚀地貌景观,刃脊、冰斗、冰窖、U谷、角峰等。山体在第四纪冰川期强烈上升,大量断裂构造演变成山峰。在周围地势下降之时,山体则相对上升,低洼盆地区域逐步发育成鄱阳湖。鄱阳湖面积3960平方公里,它与庐山形成的湖光山色,是一种绝妙、独特的壮丽浩大的

企业文化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企业文化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企业文化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企业文化模式,乃是每一个别企业组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稳定的,具有特定建构方式的文化体系。它是企业在其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生成若干文化质点,这些文化质点在不断的文化整合过程中成为丛结,进而成为模式、体系。 有人认为,企业文化模式是由企业文化的深层结构,即企业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结构决定的;而企业的目标、制度、作风、风尚等则是由企业文化模式决定的企业文化形态。实际的情形是:企业文化模式的实体只能是指价值观、思维模式、企业精神等,而企业制度、企业民主等,企业实体和企业家及职工(大脑),这是它(文化模式实体)的载体,即三种基本形态;企业文化的三种基本形态亦即企业文化模式的三种基本形态。 表:氏族文化与市场文化的特征比较(略) 美国著名组织行为学教授J?斯洛坎和J?凯尔在对美国若干家公司进行了调研之后,提出两类不同文化类型(即不同文化模式)的公司特征。据此,再加上其它一些企业文化模式的情形分析,我们可以把握企业文化模式的基本特征。 第一,载体的经营普适性。凡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模式,其组织载体一定是经营性的企业组织,不是独立法人资格的组织、学校、家庭、连队等都不能成为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模式的载体,这是一个最起码的前提和条件。不论是氏族型公司还是市场型公司,不管他们在个人与组织间关系上如何不同(一个是亲情关系,一个是合同关系;一个相互有长期承诺,一个只有短期承诺等),或其它方面又有多少区别,也都是一个有独立财产,进行独立生产经营的法人。 反过来说,只要是企业,不论其大、中、小,不论它属于哪个行业,不论它在哪个区域……, 都有其特定的企业文化模式。IBM 有IBM 的企业文化模式,松下有松下的企业文化模式;我国的企业又有我国企业的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 第二,生成的长期积淀性。企业文化模式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积淀,不是一朝一夕,人为“建立”的。如在个体与组织关系上,不论是氏族型的(对待本公司历史、传统、风格、意识),还是市场型的(对个人利益的依赖,讲究功利主义),都是在企业长期生产实践及其特定文化氛围陶冶下形成并不断复加、累积起来的。氏族型企业,公司和成员之间相互长期承诺,前者对后者提供安全保障;后者对前者忠心耿耿。 这类文化在长期而彻底的社会化过程中促成了公司内部团结。成员遵循传统方式逐步得到晋升,年长的雇员为后来者充当良师益友和榜样,从而使公司文化规范(通过制度、文字、榜样三种载体)得以代代相传,延绵不断,形成日益巩固的文化模式惯性。市场文化型公司的企业文化模式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