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子宫内膜病变超声表现

子宫内膜病变超声表现

子宫内膜病变超声表现
子宫内膜病变超声表现

子宫内膜病变超声表现

女性怀孕的解剖基础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而子宫内膜是怀孕后胚胎着床发育的基础。生育期子宫内膜的病变往往是引起不育的原因之一。子宫内膜病变见于子宫畸形、子宫内膜息肉、粘膜下肌瘤、子宫内膜炎、内膜结核、子宫内膜增殖症及子宫内膜异位症。

(一)子宫畸形

子宫畸形的发病率为0.1%~1.0%,子宫畸形常致不孕、不育。临床上以双子宫、双角子宫或纵隔子宫最为多见。畸形子宫的内膜和肌壁往往发育不良,宫腔狭窄,血供不足。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受精卵种植,因而不易妊娠。超声检查子宫畸形最好选择在月经前期,因为此时子宫内膜较厚,便于观察宫腔形态。若有少见的畸形,不典型声像图或伴有复杂的畸形情况下,必须仔细观察,并配合超声监护下探查官腔或采用声学造影、碘油造影等手段以明确诊断。

1.双子宫超声见左右两个子宫图像,两个宫腔均见内膜回声。横断面可见两个子宫体呈“蝴蝶状”,并可见双阴道、双宫颈。

2.双角子宫声像图见宫底部增宽,中间有一切迹,形成左右各一突起的马鞍状,两角内可见子宫内膜线。宫颈、宫体正常。

3.纵隔子宫子宫横径呈增宽图像,内膜回声分左右两部分。若两部分内膜延续至宫颈,为完全纵隔子宫。两部分内膜在宫腔中部或下部汇合则为不全纵隔子宫。

(二)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息肉是由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组成的肿块,呈球形向宫腔突出,有蒂相连。息肉可大小不等,大的息肉可充塞整个宫腔,影响受孕。

声像图表现:宫腔内可见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呈低回声或中等强回声。有

时形态不规则,有时可见息肉脱落至宫颈管内(图43—15)。

(三)粘膜下肌瘤子宫肌瘤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常见病,中青年妇女中,约20%的妇女患有子宫肌瘤。子宫肌瘤可能影响生育,国外学者报道1731例不育妇女,30%与子宫肌瘤密切相关。子宫肌瘤中生长在子宫腔内的粘膜下肌瘤最易导致不孕症的发生,这犹如在宫腔内放置了一只球形的宫内节育器(IUD),妨碍生育。肌瘤表面的子宫内膜缺血、坏死、萎缩,不利于受精卵着床。

声像图表现肌瘤呈中等强回声团块向子宫粘膜面生长,突入宫腔内。宫腔增大变形,呈“分离征”。

(四)子宫内膜炎细菌侵入子宫内膜可引起子宫内膜炎发生,内膜水肿、充血,内膜坏死时伴脓性分泌物,可形成溃疡,并蔓延至肌层形成炎性病变,从而造成宫腔粘连。宫腔粘连使宫腔变形或输卵管开口处阻塞而致不孕。

声像图表现

①子宫增大,肌层增厚,内部回声减弱。可见散在的无回声区和点状强回声;

②子宫内膜肿胀增厚、回声增强,伴有不规则的无回声区;

③宫颈管粘连时可见宫腔分离,内为无回声区及散在的光点或斑片状回声。

(五)子宫内膜结核子宫内膜结核致使子宫内膜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最后代之瘢痕组织,可使子宫腔粘连变形、缩小,引起不孕。

声像图表现

①子宫内膜显示不规则,与子宫肌层分界不清;

②内膜可见不规则无回声区及呈点状、斑片状强回声。有明显钙化时,斑片状强回声后方可伴声影。

(六)子宫内膜增殖症子宫内膜增生肥厚可发生在生育期和绝经期妇女。多见长期无排卵患者.单纯的子宫内膜增厚系因雌激素活性增加所致,病理检查可见

子宫内膜增厚、增生呈囊腺样。内膜厚度可达6~20mm,有报道可达40mm。

声像图表现子宫内膜异常增厚,宫腔内见梭状强回声,其内可见点状、斑片状强回声或散在小暗区。边界整齐,与肌层分界清楚。

(七) 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系子宫内膜(包括腺体和间质)植在子宫腔以外的其他部位所造成的一种病变。内膜异位于子宫体肌层时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子宫腺肌病;异位于盆腔内组织如卵巢、子宫韧带处时,为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或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后者较多见,尤以卵巢最为常见,约占80%,可形成卵巢子宫内膜样囊肿。该症已经成为不孕症常见病因之一。异位的子宫内膜可因月经来潮时反复长期的经血刺激,可使纤维组织增生造成粘连,影响输卵管的蠕动和伞端的检卵功能而引起不孕。

声像图表现

1.子宫腺肌病

①子宫均匀性增大呈球形;

②子宫内膜线居中或稍偏前,宫体回声不均匀,肌壁内见散在的小低回声区或无回声区及点状强回声相混杂;

③动态观察,经期子宫增大更明显,小囊暗区也增大;

④若为腺肌瘤,子宫可呈不规则增大,内可见稍强或稍低的光团回声,边界欠清晰,后方衰减不明显。

2.卵巢子宫内膜样囊肿(巧克力囊肿)

①在子宫角旁或在子宫直肠窝处探及到圆形或椭圆形的囊肿无回声区;

②囊肿壁增厚,边界模糊,内壁欠光滑;

③根据囊内回声不同,声像图可分为五种类型,即单纯囊肿型、多囊型、囊内均匀光点型、囊内团块型、混合型;④囊肿一般中等大小,可随月经周期而

变化。

子宫内膜病变超声表现

子宫内膜病变超声表现 女性怀孕的解剖基础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而子宫内膜是怀孕后胚胎着床发育的基础。生育期子宫内膜的病变往往是引起不育的原因之一。子宫内膜病变见于子宫畸形、子宫内膜息肉、粘膜下肌瘤、子宫内膜炎、内膜结核、子宫内膜增殖症及子宫内膜异位症。 (一)子宫畸形 子宫畸形的发病率为0.1%~1.0%,子宫畸形常致不孕、不育。临床上以双子宫、双角子宫或纵隔子宫最为多见。畸形子宫的内膜和肌壁往往发育不良,宫腔狭窄,血供不足。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受精卵种植,因而不易妊娠。超声检查子宫畸形最好选择在月经前期,因为此时子宫内膜较厚,便于观察宫腔形态。若有少见的畸形,不典型声像图或伴有复杂的畸形情况下,必须仔细观察,并配合超声监护下探查官腔或采用声学造影、碘油造影等手段以明确诊断。 1.双子宫超声见左右两个子宫图像,两个宫腔均见内膜回声。横断面可见两个子宫体呈“蝴蝶状”,并可见双阴道、双宫颈。 2.双角子宫声像图见宫底部增宽,中间有一切迹,形成左右各一突起的马鞍状,两角内可见子宫内膜线。宫颈、宫体正常。 3.纵隔子宫子宫横径呈增宽图像,内膜回声分左右两部分。若两部分内膜延续至宫颈,为完全纵隔子宫。两部分内膜在宫腔中部或下部汇合则为不全纵隔子宫。 (二)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息肉是由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组成的肿块,呈球形向宫腔突出,有蒂相连。息肉可大小不等,大的息肉可充塞整个宫腔,影响受孕。 声像图表现:宫腔内可见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呈低回声或中等强回声。有

时形态不规则,有时可见息肉脱落至宫颈管内(图43—15)。 (三)粘膜下肌瘤子宫肌瘤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常见病,中青年妇女中,约20%的妇女患有子宫肌瘤。子宫肌瘤可能影响生育,国外学者报道1731例不育妇女,30%与子宫肌瘤密切相关。子宫肌瘤中生长在子宫腔内的粘膜下肌瘤最易导致不孕症的发生,这犹如在宫腔内放置了一只球形的宫内节育器(IUD),妨碍生育。肌瘤表面的子宫内膜缺血、坏死、萎缩,不利于受精卵着床。 声像图表现肌瘤呈中等强回声团块向子宫粘膜面生长,突入宫腔内。宫腔增大变形,呈“分离征”。 (四)子宫内膜炎细菌侵入子宫内膜可引起子宫内膜炎发生,内膜水肿、充血,内膜坏死时伴脓性分泌物,可形成溃疡,并蔓延至肌层形成炎性病变,从而造成宫腔粘连。宫腔粘连使宫腔变形或输卵管开口处阻塞而致不孕。 声像图表现 ①子宫增大,肌层增厚,内部回声减弱。可见散在的无回声区和点状强回声; ②子宫内膜肿胀增厚、回声增强,伴有不规则的无回声区; ③宫颈管粘连时可见宫腔分离,内为无回声区及散在的光点或斑片状回声。 (五)子宫内膜结核子宫内膜结核致使子宫内膜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最后代之瘢痕组织,可使子宫腔粘连变形、缩小,引起不孕。 声像图表现 ①子宫内膜显示不规则,与子宫肌层分界不清; ②内膜可见不规则无回声区及呈点状、斑片状强回声。有明显钙化时,斑片状强回声后方可伴声影。 (六)子宫内膜增殖症子宫内膜增生肥厚可发生在生育期和绝经期妇女。多见长期无排卵患者.单纯的子宫内膜增厚系因雌激素活性增加所致,病理检查可见

子宫内膜癌的超声诊断

子宫内膜癌的超声诊断 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女性恶性肿瘤疾病,又称为子宫体癌,原发于子宫内膜的上皮性恶性 肿瘤,多集中于绝经后以及围绝经期的女性,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疾病,死亡率较高,仅 次于女性疾病当中的卵巢癌与宫颈癌,而发病率同样较高,仅次于肺癌、乳腺癌以及直肠肿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该疾病的发病几率呈上升的趋势,已经占女性恶性肿瘤疾病当中 的第二位了。子宫内膜癌可以导致女性患者出现不孕、损伤肾脏以及膀胱等器官,病情严重时,会使全身衰竭,而继发性贫血是该疾病的常见并发症,在临床上,越早治疗,预后效果 越好,且早期治疗治愈的可能性大,所以对于子宫内膜癌来讲,及时、有效、准确的诊断是 非常重要的,在临床上,手术、放疗、化疗、激素治疗均是该疾病的常见治疗方式,而这些 治疗方式的选取都需要准确的诊断依据,而说到诊断依据,就离不开检查方式,在临床上, 经常会首选超声来进行检查。 2.子宫内膜癌病因 具体的病因还不明确,但是通过临床多年的治疗经验以及研究,可以将该疾病分成两种,一种为非雌激素依赖型,一种为雌激素依赖型,前者主要包括:浆液性腺癌和透明细胞癌、 黏液腺癌(较少)等,而后者主要为子宫内膜样腺癌(较多)。 3.子宫内膜癌临床表现 早期无明显症状,后期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阴道排液(白带异常、少量血性白带,有 部分患者会伴随着异味)、疼痛、腹部包块、下肢水肿、继发性贫血、发热以及消瘦等。还 有很多患者会合并其他病症,例如:糖尿病、高血压等。 4.子宫内膜癌超声检查的注意事项 (1)最好于阴道流血停止后3天内行超声检查。 (2)选取较为合适的超声检查方式进行,有临床数据表示,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阴 道超声检查,准确率高于经腹超声,之后为了确保准确的诊断结果,还需要进行分段诊刮。 (3)子宫内膜癌早期缺乏较为明显的临床表现,部分患者会出现内膜轻度增厚,与月 经来临前的子宫内膜、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增生或者黏膜下肌瘤等病变图像类似,依靠检查 者的临床经验进行细致的鉴别区分。 5.子宫内膜癌超声检查的内容 (1)子宫的形态,例如:外形和大小。 (2)子宫内膜的厚度 (3)宫腔内回声有无异常:是否有液性暗区,宫腔内有无赘生物。 (4)肌层回声不均匀,癌肿浸润肌层时,增厚的内膜与肌层分界不清。 (5)彩色血流显像: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一大部分子宫内膜癌肿瘤内部及周边可见 彩色血流信号,血管扩张,分布紊乱,频谱多普勒呈中至低阻性动脉血流频谱。 (6)如果患者处于子宫内膜癌晚期,则常见子宫两侧或者单侧的存在腹水、肿块,或 者远处转移病灶等现象。

常见子宫内膜和子宫颈病变的病理诊断概要 周先荣

常见子宫内膜和子宫颈病变的病理诊断概要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病理科周先荣 zhouxianrong@https://www.doczj.com/doc/077402875.html, 1,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诊断要点 按照WHO2003年的定义,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主要是指细胞核的异型性。其主要依据是1985年Kurman发表的一篇重要文献(Kurman RJ, Kaminski PF, Norris HJ. The behavior of endometrial hyperplasia. The long-term study of “untreated” hyperplasia in 170 patients. Cancer 1985;58:403-412): 病理类型病例数消退持续进展为癌 单纯性增生93 74(80%) 18(19%) 1(1%) 复杂性增生29 23(80% 5(17%) 1(3%) 单纯性增生伴不典型13 9(69%) 3(23%) 1(8%) 复杂性增生伴不典型35 20(57%) 5(14%) 10(29%) 从上表中看,无论结构是否复杂,伴有细胞不典型者,进展为癌的几率大为增加,平均为23%。这就是近代以来,特别看重细胞异型性的重要原因。现代分子生物学也证明了这个观点。 但并不因此就可以说,结构的异常就不重要。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细胞异型性和结构异型性是平行的,或同步的。单纯性增生伴不典型实际是较少的,也是需要谨慎诊断的。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在复杂性增生的基础上出现细胞学上的异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形态特征如下: 细胞学 核: 复层伴极性消失 增大、不规则圆形 粗染色质,形成泡状核外观(vesicular appearance) 明显核仁 不等量核分裂 胞浆:弥漫或灶性嗜伊红 腺体 不规则、大小不等 腺体密集、有高度不规则轮廓 腺腔内乳头状生长 广泛上皮内微腺腔形成 其它相关特征 纤毛细胞增多 鳞状化生 间质减少

妇产超声诊断

妇产科疾病超声诊断 1.女性内生殖器官的应用解剖特点是什么? 女性内生殖器官是超声检查的主要盆腔脏器,包括子宫、部分阴道、输卵管和卵巢。 (1)子宫:子宫为一中空的厚肌性器官,呈前后略扁的倒置梨形。子宫可分三部分,上端向上穹突的部分称为宫底,它位于两侧输卵管子宫口的上方;下端狭窄部分为子宫体;子宫颈为与子宫体相接的圆柱形,被阴道分为上下两部。突入阴道内的部分为子宫颈阴道部,约占宫颈的1/3,子宫颈在阴道以上的部分为子宫颈阴道上部,子宫颈阴道上部与子宫体相接的狭细部分为子宫峡部,非妊娠期该部分不明显,长约1cm。 子宫的内脏狭小,称子宫腔,可分上、下两部。上部位于子宫底与子宫体内,称为真正的宫腔,呈三角形,底向上,尖朝下。下部在子宫颈内,称子宫颈管。子宫颈管有两个开口,开口于宫腔者为宫颈内口,开口于阴道者为宫颈外口。 子宫位于盆腔中央,前为膀胱,后为直肠。子宫与膀胱间形成子宫膀胱凹,子宫与直肠间形成子宫直肠凹。正常子宫被四对韧带固定,多数呈前倾前屈位,也可为中间位或后倾后屈位。 子宫壁由外向内为浆膜层、肌层和粘膜层。浆膜层又称为子宫外膜,为包在子宫表面的腹膜。肌层由纵横交错的子宫平滑肌构成,平均厚约0.8cm。粘膜层又称子宫内膜,分功能层和基底层两层,功能层随月经周期和妊娠期变化。 子宫随年龄的增长和内分泌的影响。其大小、形态、宫体与宫颈的比例均有明显的变化。小儿幼稚子宫长约2—3cm,宫体与宫颈之比约为1∶2;成人未产型子宫长约5.5—8cm,宫体与宫颈之比为1∶1;经产妇子宫长约9—9.5cm,宫体与宫颈之比为2∶1;绝经期妇女子宫逐渐萎缩,在60岁后恢复回复到幼稚子宫形态。 (2)输卵管:输卵管为成对细长弯曲的管状结构,近端与子宫角相通,远端游离,长约12cm。输卵管为卵子与精子相遇场所。输卵管分为4个部分:①间质部:亦称子宫角部,此处管腔甚细,为输卵管子宫壁内部分;③峡部:与间质部相连,管腔略变大;③壶腹部:为管腔最大部分为异位妊娠最好发部位;④伞部:开口于腹腔,呈喇叭状。 (3)卵巢:为一对扁椭圆体,表面凹凸不平,大小随年龄而异。

子宫正常超声图像

子宫正常超声图像 子宫纵切面病人取仰卧位,在充盈的膀胱下方可见子宫。子宫呈倒置梨状,略向后仰。其表面大部分覆盖一层腹膜,因而子宫外轮廓很光滑,围绕子宫表面似为一层线样反光强的包膜,此为浆膜层; 其下方为较厚的肌层,中度回声,表现为均质细小密集光点; 子宫的中央部分为宫腔及宫内膜,呈反光较强的线样、条状或梭状回声,此为官腔波。此波所以表现不同是因为它随月经周期而变化。宫腔波在前位子宫容易识别,因为声束垂直于子宫内膜,内膜腔可清晰反映出来。Callen 等证实,正常妇女约90-100%可看到宫腔波。少数后倾后屈子宫腔与声束平行,宫 腔波不易被查见。宫腔波可作为识别子宫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在盆腔在肿物、有粘连或炎性包块与子宫粘连严重的患者,盆腔正常解剖关系已被打乱。何为肿块,何为子宫,就需依靠宫腔波来判断。一旦识别出宫腔波所在,则肿物与子宫关系即可了然。宫腔波不易查见原因有以下情况:1 、后倾后屈子宫;2 、凡千万宫腔变形的疾病,如多发肌瘤、内膜病变等。如子宫极度偏斜时,则正中纵切在膀胱后方查不到子宫长轴,这时必须移动探头方向寻找。如还有困难时则需应用横切面,从耻骨联合上先找出子宫颈,向上移动探头,寻踪扫查可寻到子宫所在处。有相当一部分正常妇女,子宫常偏向一侧,并不认为是异常。因为子宫的位置常受体位、直肠、膀胱充盈度以及腹压的影响。子宫的大小与形态亦随年龄的增长而不同,其大小可从纵、横、厚、径测知。 子宫的下部分为子宫颈。宫体与宫颈相接处,于子宫前表面可见一轻微角度,此处为子宫峡部,亦为子宫内口所在水平。子宫颈呈圆柱形,纵切面观察,宫颈回声比宫体强,这是因为宫颈结缔组织多,且其外面包裹一层质密坚韧的宫颈筋膜。 宫颈管波亦可由超声查见。有时可见梭状宫颈管及其内纵行皱。p the right to recovery of principal and interest and costs; Waiver of recourse against

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再认识及其意义_郎景和

[收稿日期] 2009-08-08;修回日期 2009-08-14[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9830350) [作者简介] 郎景和(1940-),男,满族,吉林珲春市人,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妇科肿瘤与子宫内膜异位症;E -m ai:l l angj h@hot m ai.l co m 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再认识及其意义 郎景和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100730) [摘要]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严重影响育龄妇女健康及生育的常见病、多发病。课题组在该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过程中,形成了独到的病因学观点。即认为,内异症是由异常的子宫在位内膜组织随经血逆流至盆腹腔,在异地完成粘附、侵袭、血管形成之病理过程,而形成病灶。致病的关键系子宫在位内膜本身,而在位内膜干/祖细胞或其微环境的改变可能是根本原因。此外,内异症还表现出类肿瘤特质。上述病因学研究结果推进了临床诊疗技术和水平。近年来在位内膜标志物的检测和局部治疗更反映了 源头 诊疗的新观念。对内异症发病机制的再认识和新观念,直接影响了临床问题解决的新方向。[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11.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1742(2009)10-0137-06 子宫内膜异位症(以下简称内异症)在育龄妇女中有10%~15%的发病率,且有明显上升趋势, 有 现代病 之称。80%内异症患伴者有盆腔疼痛,50%合并不育,是严重影响中青年妇女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多发病、常见病。但内异症发病机制复杂、病变广泛、形态多样、极具侵袭和复发性,有诸多棘手的问题亟待解决。在过去的二十余年里,课题组对内异症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形成了独到的发病机制观念及普遍推行的临床诊治规范。现就对其的再认识论述如下。 1 对内异症发病机制的再认识 1885年,Von Rok itansky 首次描述该病。1921 年,Sa mpson 提出了经血逆流种植学说,成为主导理论。亦有上皮化生学说、远处转移学说、苗勒管残迹学说等,但都未臻完善。特别是经血逆流见于90%的育龄妇女,几乎是生理现象,而罹患内异症的却只有10%~15%,故Sa m pson 学说遭到质疑。对此,学者们又提出遗传、炎症、免疫、激素等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争论不辍。课题组对内异症的病因学研 究,在科学诠释、模型建立和临床循证的原则指导下逐步形成新的认识和思路。1.1 内异症发病的 3A 模式 在内异症病灶的形成过程中,经血逆流种植应达到四个 必须 :a .经输卵管逆流入盆腔的经血中必须含有子宫内膜组织;b .内膜碎片中的腺上皮和间质细胞必须是 活的 ;c .这些细胞必须有能力种植在盆腔组织器官上;d .盆腔内异症病灶的解剖分布与经输卵管播散的方式必须一致(见图1)。而且,逆流之内膜需突破 三道防线 :腹水中的炎症因子、腹腔中的免疫细胞和腹膜的细胞外基质。课题组经相关组织病理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总结出了内异症形成 三步曲 :粘附、侵袭、血管形成,可将其称为 3A 程序(attachm ent-agg rassion -ang i o genesis)。粘附是异位内膜 入侵 盆腹腔腹膜或其他脏器表面的第一步,继而突破细胞外基质,血管形成是其种植后生长的必要条件[1] 。亦即所谓 生根、生长、生病 的 三生 过程。 3A 程序还可明晰解释及描述内异症临床病理表现,即早期的红色病变、典型黑色病变及后期白色病变。 137 2009年第11卷第10期

子宫内膜病变超声

写在课前的话 子宫内膜病变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其临床表现相似,多为月经异常或阴道排液,声像图表现又常缺乏特异性,即同一种疾病可出现不同的声像图改变,不同疾病又可呈现相似的声像图表现。因此,提高对子宫内膜病变的鉴别能力是妇科超声检查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子宫内膜病变超声检查 (一)探测途径(一) 1、经腹探查 第一个方法是经腹探查。使用了探头是3-5 MHz,也就是说平时常说的低频探头。做妇科超声需要喝很多的水,憋尿,这是因为膀胱适度的充盈,可以推开盆腔的肠管,减少肠管气体对超声检查的影响。此外,膀胱内的尿液在超声上表现为无回声,这是一个很好的透声窗。那是不是憋的越多越好呢?肯定不是。因为膀胱的过度充盈,可以使子宫病变受压变形,容易造成病变的误诊或漏诊。憋多少合适呢?我们认为只要超声能够清晰地显示出子宫底就可以了。 2、经腹探查不便之处 此外,经腹探查还有一个不方便的地方,那就是后屈子宫的内膜往往经腹探查时显示不清。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超声声速的方向是从前往后,通过皮肤,经过膀胱到达子宫。而后屈的子宫恰好是宫颈在前,宫体在后,内膜的走行方向与声速正好平行。因此,这时内膜往往显示的不太满意,边界不清。 (二)探测途径(二) 1 、经阴道超声优点之一 第二种检查方法是经阴道超声,使用的探头频率高于经腹超声,大约5-10 MHz。经阴道超声分辨率、清晰度均明显优于经腹超声,它能更清晰地显示出内膜,观察内膜结构,是否存在肿物,观察内膜回声是否均匀。有文献报道,经阴道超声测量内膜厚度与病理的新鲜标本测量结果差距不超过5 mm -1 cm 。因此我们可以说,经阴道超声测量内膜的厚度,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 (一)简介 子宫内膜癌为女性生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达国家中发病率居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首位,死亡率居第二位。多见于老年妇女,高发年龄50~60岁,年轻患者有增多趋势。由于人类寿命延长和肥胖人群增多,近二十年间内膜癌发病率仍稳定居高不下,而死亡率却明显上升。死亡率的上升除与老年、肥胖、内科并发症多等相关外,与晚期病例,高危组织类型增多,及一些患者未能受到适宜诊治相关。目前对两种类型内膜癌的病理及基础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临床手术、化疗、激素治疗亦积累了更多资料,临床研究更加深入;对年轻早期患者的保守治疗亦作了一定探索。但在治疗中对术前影像学评估价值,术中肉眼及病理冷冻切片检查对肌层受累程度的判断准确性,淋巴结清扫范围等均尚存争议。为进一步改善预后,妇科肿瘤医师应进一步识别、区分高危内膜癌患者,进行适宜治疗,以期降低死亡率,达到最佳疗效。 (二)诊断 1.病史子宫内膜癌多见于绝经后妇女(70%),围绝经期20%~25%,<40岁约5%,发病与肥胖、雌激素持续增高、遗传等因素相关,病史中应重视以下高危因素: (1)肥胖、无排卵性不孕、不育、延迟绝经(52岁以后绝经)。 (2)与垂体功能失调相关疾病:糖尿病、高血压。 (3)与雌激素增高有关的妇科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颗粒细胞瘤、子宫内膜增生或不典型增生史和子宫肌瘤有不规则出血者。

(4)有使用外源性雌激素史者,特别是无孕激素对抗雌激素替代治疗(ERT),或长期应用

他莫昔芬(Tamoxifen)患者。 (5)有癌家族史、多发癌及重复癌倾向者(乳腺癌、卵巢癌等),LynchⅡ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样结肠直肠癌(HNPCC)患者其内膜癌发病危险为40%~60%等。 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密切随访,若有月经过多、阴道不规则出血等症状出现应行分段诊刮,明确诊断。LynchⅡ综合征者亦可在完成生育任务后行预防性子宫切除术。 2.症状 (1)阴道出血:①绝经后阴道出血:绝经后阴道出血,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主要症状,子宫内膜癌患者多为绝经后妇女,90%以上有阴道出血症状,绝经时间愈长出现阴道出血者,发生内膜癌的几率愈高。②围绝经期妇女月经紊乱:约20%的内膜癌患者为围绝经期妇女,以围绝经期月经紊乱及血量增多为主要表现。③40岁以下妇女月经紊乱或经量增多者,近年来年轻患者已有增多趋势(5%~10%),多为肥胖、不孕或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 (2)阴道不正常排液:可为浆液性或血性分泌物。 (3)下腹疼痛及其他症状:下腹疼痛可由宫腔积脓或积液引起,晚期则因癌肿扩散导致消瘦、下肢疼痛及贫血等。 应重视阴道出血、排液等症状。有以上症状妇女均应考虑有无内膜癌可能性,并应及时进行妇科及其他相关检查。 3.检查 (1)全面查体:注意有无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及肺部疾病。 (2)妇科检查:排除阴道、宫颈病变出血及炎性感染引起的排液。早期盆腔检

子宫正常超声图像

子宫纵切面病人取仰卧位,在充盈的膀胱下方可见子宫。子宫呈倒置梨状,略向后仰。其表面大部分覆盖一层腹膜,因而子宫外轮廓很光滑,围绕子宫表面似为一层线样反光强的包膜,此为浆膜层;其下方为较厚的肌层,中度回声,表现为均质细小密集光点;子宫的中央部分为宫腔及宫内膜,呈反光较强的线样、条状或梭状回声,此为官腔波。此波所以表现不同是因为它随月经周期而变化。宫腔波在前位子宫容易识别,因为声束垂直于子宫内膜,内膜腔可清晰反映出来。Callen等证实,正常妇女约90-100%可看到宫腔波。少数后倾后屈子宫腔与声束平行,宫腔波不易被查见。宫腔波可作为识别子宫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在盆腔在肿物、有粘连或炎性包块与子宫粘连严重的患者,盆腔正常解剖关系已被打乱。何为肿块,何为子宫,就需依靠宫腔波来判断。一旦识别出宫腔波所在,则肿物与子宫关系即可了然。宫腔波不易查见原因有以下情况:1、后倾后屈子宫;2、凡千万宫腔变形的疾病,如多发肌瘤、内膜病变等。如子宫极度偏斜时,则正中纵切在膀胱后方查不到子宫长轴,这时必须移动探头方向寻找。如还有困难时则需应用横切面,从耻骨联合上先找出子宫颈,向上移动探头,寻踪扫查可寻到子宫所在处。有相当一部分正常妇女,子宫常偏向一侧,并不认为是异常。因为子宫的位置常受体位、直肠、膀胱充盈度以及腹压的影响。子宫的大小与形态亦随年龄的增长而不同,其大小可从纵、横、厚、径测知。 子宫的下部分为子宫颈。宫体与宫颈相接处,于子宫前表面可见一轻微角度,此处为子宫峡部,亦为子宫内口所在水平。子宫颈呈圆柱形,纵切面观察,宫颈回声比宫体强,这是因为宫颈结缔组织多,且其外面包裹一层质密坚韧的宫颈筋膜。宫颈管波亦可由超声查见。有时可见梭状宫颈管及其内纵行皱。

子宫内膜癌筛查规范建议(2020版)

子宫内膜癌筛查规范建议(2020版) 摘要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在欧美国家,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已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首位,在我国也呈现上升趋势。如何在人群中筛选出子宫内膜癌前病变及早期子宫内膜癌,提高子宫内膜癌的筛查效率,实现子宫内膜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已势在必行。本建议根据我国子宫内膜癌的诊治经验及筛查现状,结合国际筛查指南及国内外文献,经过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学分会各位专家多次讨论,对于子宫内膜癌的筛查及早期诊断达成了新的规范建议。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地区,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已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首位。据2015年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我国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为63.4/10万,死亡率为21.8/10万[1]。随着经济水平、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我国的部分发达地区子宫内膜癌已逐渐成为发病率最高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 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增加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呈持续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如何在人群中筛选出子宫内膜癌前病变及早期子宫内膜癌,提高子宫内膜癌的筛查效率,实现子宫

内膜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已势在必行。我国虽然在2017年起草了《子宫内膜癌筛查和早期诊断指南》(草案)[2],但是至今尚未建立基于我国国情的针对子宫内膜癌的标准筛查规范。在2018年4月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妇产科肿瘤学术大会上,郎景和院士提出了子宫内膜癌筛查迫在眉睫的呼吁。因此,根据我国子宫内膜癌的诊治经验及筛查现状,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学分会于2019年8月在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大会上组织专家组提出方案,结合欧洲、美国及加拿大等地的筛查指南[3-6],并经过多次讨论、审议及通过,对于子宫内膜癌的筛查及早期诊断形成以下新的规范建议。 一、依据发病风险的人群分类及筛查人群 (一)依据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的人群分类按照罹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不同分为3类人群: 普通人群、风险增加人群和高风险人群,建议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筛查方法。 1. 普通人群:是指没有子宫内膜癌风险增加因素的人群。不推荐对普通人群进行常规筛查。没有证据表明通过经阴道超声检查或血清CA125、人附睾蛋白4(HE4)等肿瘤标志物检测进行子宫内膜癌筛查能降低死亡率。若普通人群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长期闭

子宫内膜癌考试卷

精品文档 A.与来自卵巢分泌的雌激素有关 B.与肾上腺分泌的雄烯二酮有关 C.与外 2014 年三季度护理培训考试卷(0-5年护士)源性雌激素有关 D.与绝经年龄有关 E. 与多囊卵巢综合征有关阅卷人:姓名:9.女,60岁,绝经5年,反复阴道流血3次,量中等,平时白带少许。首得分:考试时间:先考虑的诊断是()一、单选题(每题2分)分,共计34A.输卵管癌 B.子宫内膜癌 C.子宫颈癌 D.子宫内膜炎 E.老年性阴道 炎) 1.与子宫内膜癌的癌前病变关系最密切的是(10.女性,58岁,绝经10年,阴道流血伴流液2个月就诊,行分段诊刮,分泌期子子宫内膜腺瘤型增生过长 C. A.子宫内膜囊腺型增生过长 B.诊断为子宫内膜癌工期,首选治疗方案为() E.增生期子宫内膜宫内膜 D.萎缩型子宫内膜A.盆腔内放射治疗 B.盆腔外照射治疗 C.子宫全切术 D.扩大子宫全 切术)2.关于子宫内膜癌,下列哪项是错误的(及双附件切除术 E.子宫广泛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A.最有效的诊断方法是分段诊刮 B. 常有一定出血或阴道排液11.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不包括()孕激素治疗有一定疗E.D.C.常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和肥胖首选放射治疗 A. 不孕症B. 卵巢早衰C. 肥胖 D. 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E. 血效糖尿病 3.子 宫内膜癌的治疗,下列哪项是错误的()12.确定子宫内膜癌的最 可靠依据是()晚期患者可用孕激素 B.A.手术治疗最理想Ⅰb 期以上可先放疗再手术C.A.症状 B.体征 C.宫颈刮片 D.分段诊断性刮宫组织 病理学检查治疗 E.经宫颈取宫腔分泌物涂片找癌细胞 D.单纯放疗疗 效差E.如已侵犯颈管,可放弃治疗13.54岁,绝经一年,不规则阴道出血伴浆液血性白带1月余。妇科检查:) 4.下列哪种性激素对子宫内膜癌治 疗有效(阴道内无异常,宫颈光滑,子宫体略大,质软,双附件正常。此患者最可D.雄激素雌激素A. B.孕激素C. 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素E.能的诊断是()子宫内膜癌术前放疗的患者,待放疗结束后多长时间再进行手术5.A.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B.子宫颈癌C.子宫内膜癌D.子宫肉瘤E.输卵 ()管癌 D.2周内~2B.1天内~A.35 ~周内 C.24 个月E.3个月14.子宫内膜癌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关于子宫内膜癌下列哪项是错误的6. )A.下腹及腰骶部疼痛 B.贫血、消瘦、恶病质 C.不规则阴道流血子宫内膜上皮内瘤样病变分三 A.子宫内膜腺瘤样增生过长 属癌前病变B.D.白带增多伴阴部痒 E.下腹部可及包块级15.能协助诊 断子宫内膜癌经济有效的方法是()轻度子宫内膜上皮内瘤样病变可自行子宫内膜癌前病变包括原位癌C. D.A、阴道后穹隆脱落细胞检查B、 诊断性刮宫C、分段诊断性刮宫 E.逆转为正常内膜不典型增生属于癌前 病变D、宫腔冲洗法E、宫颈刮片检查用患膜内宫的发复期晚7.及子癌选可,进情病制控时暂,者为展16.子宫内膜癌最典型的临床症状为() ()A、绝经后阴道出血B、接触性出血C、不规则阴道流血D、月经 量过放疗D. 高效孕激素类药物C. E. 睾酮手术治疗 B. 化疗A. 、血性白带E 多关于子宫内膜癌的病因哪项是错误的(8. ) . 精品文档 )17.子宫内膜癌最典型的临床症状为(、月经量过DB、接触性出

子宫内膜癌超声诊断现状及新进展

子宫内膜癌超声诊断现状及新进展 阮坚潘永寿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超声;二维;三维;彩色多普勒;频谱;能量;声学造影 中图分类号:R445.1R73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182(2013)01-0086-03 子宫内膜癌是子宫内膜发生的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 30%[1]。以绝经后女性发病者居多。近年来由于保健品和雌激素替代疗法的应用增多、女性平均寿命的延长,子宫内膜癌有年轻化和明显上升的趋势[2],因此早期准确诊断子宫内膜癌已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目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是超声、CT、MRI等。而超声作为一种快捷、经济、无创、可重复、非侵入性的筛查手段,不仅能准确测定内膜厚度,详细显示内膜图像,对于绝经后阴道流血、排液的妇女及围绝经期不规则流血的妇女是最佳和首选的检查方法。本文就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的现状及其新进展做一综述。 1子宫内膜癌的传统超声检查方法 1.1经腹二维超声(two-dimensional transabdominal sonogra-phy,2D-TAS)1952年美国Howry和Bilss率先用B超作肝脏标本的显像后,1955年英国研究者用BP型超声诊断仪诊断肿物和妊娠子宫,从此开展了妇产科超声显像。由于子宫内膜癌早期图像无明显特异性,而且腹部超声检查常因腹壁软组织过厚,腹腔肠管气体干扰及患者膀胱的充盈程度等因素受到影响。从而使我们判断子宫内膜疾病有一定难度,准确率降低。但当病变范围超出子宫,可能侵犯宫旁组织和盆腔者,则需行经阴道和经腹部超声联合检查。以获得更完整的诊断信息。 1.2经阴道二维超声(dimensional transvaginal sonography,2D-TVS)1983年、1984年国外学者使用B超的专用阴道探头进行阴道内超声检查,观察盆腔解剖和正常生殖器的结构。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有报道应用阴道超声技术鉴别宫腔内良恶性病变。由于阴道超声探头距离子宫很近,能清晰显示子宫内膜及子宫壁的层次结构,且分辨力高,使子宫内膜癌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性得以明显提高。 1.2.1经阴道二维超声表现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内膜层厚度和回声及其浸润程度是TVS观察的主要内容。正常情况下,绝经后子宫内膜逐渐萎缩、变薄,超声检查时呈细线状或显示不清。当子宫内膜发生病变时,其超声表现为:(1)子宫全层内膜厚度>5mm,回声均匀或不均匀增高;(2)宫体内出现不均匀团块状高回声,形态不规则,边缘不光滑;(3)宫腔内积液。其中(1)(2)两型与子宫内膜癌关系密切,其筛查的敏感性为39.58%.特异性为85.71%[3]。大多数学者[4-5]赞同将TVS测得的内膜厚度<5mm作为正常标准,并将经阴道超声测得内膜厚度:绝经期患者>5mm,育龄期患者>10 mm,作为区分内膜良恶性病变临界值。Sheth等[6]报道,子宫内膜厚度<5mm的患者病理检查为萎缩和静止的子宫内膜,其出血原因可能为老年性子宫内膜炎,无需行刮宫术,可密切随访。彭丽珊等[7]将子宫内膜厚度≥5mm作为检测子宫内膜癌的一项诊断指标,其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50%,阴性预测值100%,阳性预测值19%,无1例漏诊。而内膜癌的肌层浸润深度与预后有显著相关性,因此术前正确判断子宫内膜癌的浸润深度,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将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彭萍等[8]研究结果表明,术前B超检查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7.8%和90.0%,符合率为82.7%。 1.2.2经阴道彩色多普勒及频谱多普勒超声由于癌组织血供丰富,新生血管缺乏正常组织结构,使得病变区血管内血液呈高速低阻运行,以增加癌灶内的血液供应,最大限度满足癌组织生长。Kurjak等[9]研究发现血流阻力指数(RI)接近或<0.4时,子宫内膜癌的内膜异常血流显示率为100%。秦佳乐等[10]发现子宫内膜癌患者内膜中存在不规则的血流是非癌的9倍。孙彤等[11]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测子宫内膜癌肿瘤内血流及计测RI,结果显示46例子宫内膜癌肿瘤内血流异常检出率为91.3%(42/46),彩色血流呈条状、树枝状或星点状,肿瘤组织内部及肌层受侵犯处均可见血流分布。 2子宫内膜癌的超声诊断新进展 2.1经阴道能量多普勒超声(transvaginal color doppler enengy,TCDE)能量多普勒超声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检测血流的新技术。相对于传统彩超,能量超声作为一项新技术对内膜病变的检查有其优越性。它是以红细胞运动能量或多普勒信号强度显示为基础的一种血流成像技术,它具有角度相对非依赖性,检测低速流量血流的敏感性高等特点,因此适于观察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血流分布情况。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3D-CPA)是一种非损伤性评价盆腔器官血液灌注状态的方法,不仅可清晰显示子宫内膜内的血管分支等血管走行的立体空间结构,而且还可以通过其血流直方图功能对子宫内膜血流进行定量分析。可以清楚地显示病变部位低速血流及血管构建和分布的变化及恶性肿瘤内血管构建和分布的变化,有助于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Epstein等[12]也发现在子宫内膜恶性病变中不规则的血流分支比良性病变更为常见。能量多普勒技术对微小血流和弯曲迂回的血流显示率较高,其显示的恶性肿瘤内不规则血流的病理基础是肿瘤内未成熟新生血管血流,这些由肿瘤诱发的新生血管多为原始血管,血管壁很薄,缺乏正常的组织结构,故血流的形态不规则,可见扭曲、折叠现象,且可伴动静脉短路。王艳艳等[13]研究显示27例子宫内膜3D-CPA多为Ⅱ级和Ⅲ级血流,共占88.98%,Ⅰ级血流者仅占11.11%。2.2经阴道三维超声(three-dimensional transvaginal sonogra-phy,3D-TVS)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利用电子计算机将一系列按一定规律采集的二维图像信息进行重建,构成三维图像.它 68中国临床研究2013年1月第26卷第1期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Research,January2013,Vo1.26,No.1 作者单位:545007广西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超声科

子宫内膜癌前及癌早期病变的药物转化

子宫内膜癌前及癌早期病变的药物转化治疗及前景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林金芳 摘要: 子宫内膜癌分为I型及II型子宫内膜癌。I型子宫内膜癌又称为雌激素依赖型;常发生在长期无排卵的患者,子宫内膜在雌激素的长期作用而无孕酮拮抗的情况下发生增生病变,甚至癌变;组织学类型均为子宫内膜样腺癌;II型子宫内膜癌又称为非雌激素依赖型,与雌激素无明确关系,分化差。本文主要针对雌激素依赖型的子宫内膜样腺癌早期及其癌前病变(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endometrial atypical hyperplasia EAH)的药物转化治疗,介绍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关于药物治疗的前景和展望。. 子宫内膜腺癌传统的首选治疗方案是施行全子宫切除术;直至2014年NCCN最新指南指出:子宫内膜腺癌的首选治疗方案仍是施行全子宫切除术,但是对于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子宫内膜癌Ia期的特定患者,也可以考虑选用孕激素全周期疗法,并指出了药物治疗的指征及治疗方法; 另外,孕激素药物保守治疗方案同样也适用于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特定患者。2014年NCCN指南强调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癌前及癌早期病变仅适合于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子宫内膜癌Ia期的特定患者,是因为目前的医学证据表明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癌前及癌早期病变的完全转化率约为50%(证据级别2A);且复发率高(证据级别2A)。因此,探究子宫内膜癌前及癌早期病变患者对孕激素治疗不敏感的原因,是提高药物转化成功率及攻克此顽疾的关键。 对孕激素治疗不敏感的子宫内膜癌前及癌早期患者可能存在多种亚型;我们对胰岛素抵抗型PCOS患子宫内膜癌前及癌早期病变采用高效孕激素治疗失败者(其中9例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3例为子宫内膜癌早期病变)采用二甲双胍联合达英-35治疗,均在3-6个月的治疗后获得疾患的完全转化;另8例子宫内膜不典型的癌前病变及2例癌早期病变直接采用二甲双胍联合达英-35治疗,亦在3-6月的治疗后获疾患的完全转化。我们在确定以上治疗方案前查阅了有关PCOS合并胰岛素抵抗型的子宫内膜癌前及癌早期病变对孕激素不敏感的可能原因如下:1.体内高胰岛素环境可进一步放大雌激素生物学活性,及促进IGF-1活性,并通过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促进子宫内膜细胞的异常增殖;2.体内持续高雄激素环境,也可能促进子宫内膜局部的胰岛素抵抗,使子宫内膜局部胰岛素水平增高也能促进IGF-1产生,从而加强了促进子宫内膜细胞的异常增殖的作用;3.大剂量孕激素的应用可使孕激素受体失敏,可能是孕激素失去对子宫内膜异常增生病变及癌病变的转化作用的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 一)简介子宫内膜癌为女性生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达国家中发病率居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首位,死亡率居第二位。多见于老年妇女,高发年龄50~60 岁,年轻患者有增多趋势。由于人类寿命延长和肥胖人群增多,近二十年间内膜癌发病率仍稳定居高不下,而死亡率却明显上升。死亡率的上升除与老年、肥胖、内科并发症多等相关外,与晚期病例,高危组织类型增多,及一些患者未能受到适宜诊治相关。目前对两种类型内膜癌的病理及基础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临床手术、化疗、激素治疗亦积累了更多资料,临床研究更加深入;对年轻早期患者的保守治疗亦作了一定探索。但在治疗中对术前影像学评估价值,术中肉眼及病理冷冻切片检查对肌层受累程度的判断准确性,淋巴结清扫范围等均尚存争议。为进一步改善预后,妇科肿瘤医师应进一步识别、区分高危内膜癌患者,进行适宜治疗,以期降低死亡率,达到最佳疗效。 (二)诊断 1.病史子宫内膜癌多见于绝经后妇女(70%),围绝经期20%~25%,<40 岁约5%,发病与肥胖、雌激素持续增高、遗传等因素相关,病史中应重视以下高危因素:(1)肥胖、无排卵性不孕、不育、延迟绝经(52 岁以后绝经)。 (2)与垂体功能失调相关疾病:糖尿病、高血压。 (3)与雌激素增高有关的妇科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颗粒细胞瘤、子宫内膜增生或不典型增生史和子宫肌瘤有不规则出血者。 4)有使用外源性雌激素史者,特别是无孕激素对抗雌激素替代治疗(ERT),或长期应用他莫昔芬(Tamoxifen )患者。 (5)有癌家族史、多发癌及重复癌倾向者(乳腺癌、卵巢癌等),LynchⅡ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样结肠直肠癌(HNPC)C患者其内膜癌发病危险为40%~60%等。 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密切随访,若有月经过多、阴道不规则出血等症状出现应行分段诊刮,明确诊断。LynchⅡ综合征者亦可在完成生育任务后行预防性子宫切除术。 2.症状 (1)阴道出血:①绝经后阴道出血:绝经后阴道出血,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主要症状,子

B超常用正常值图文稿

B超常用正常值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常用超声检查测量方法与正常值1.体位 (1)平卧位:最常用。 (2)左侧卧位:是一个必要的补充体位。 (3)右侧卧位:显示左外叶特别有用。 (4)坐位或半卧位。 2.探头部位 可分为右肋下、剑突下、左肋下、右肋间四处 二.肝脏右叶最大斜径 1.测量标准切面:以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的右肋缘下肝脏斜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 2.测量位置: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右叶前、后缘之肝包膜处,测量其最大垂直距离。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12-14cm。 三.肝脏右叶前后径 1.测量标准切面:第五或第六肋间肝脏右叶的最大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 2.测量位置: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右叶前、后缘之肝包膜处,测量其最大垂直距离。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8-10cm。 四.肝脏左叶厚度和长度经线 1.测量标准切面:以通过腹主动脉的肝左叶矢状纵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向上尽可能显示隔肌。 2.测量位置:左叶厚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前后缘最宽处的肝包膜(包括尾状叶),测量其最大前后距离,左时长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的上下缘包膜处与人体中线平行。 3.正常参考值(cm):肝左叶厚径不超过6cm,肝左叶长径不超过9cm。 五.门静脉及胆总管的宽度 1.测量标准切面:以右助缘下第一肝门纵断面为标准测量切面,

胆总管要求尽量显示其全长至胰头后方。 2.测量位置:门静脉测量要求在距第一肝门1-2cm处测量其宽径,胆总管测量要求在其全长之最宽处测量。 3,正常参考值(cm):门静脉主干宽度(内径)1.0~1.2cm,胆总管宽度(内径)0.4~0.6cm。 六.脾脏厚度 1.测量标准切面:左肋间脾脏斜切面,要求显示脾静脉出脾门部图像。 2.测量位置:测量点选在脾门边缘至脾对侧缘之垂直距离测量。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不超过4cm。 七.脾脏长度 1.测量标准切面:左助间脾脏斜切面。尽量显示脾的全长,同时显示脾静脉出脾门部图像。 2.测量位置:测量点选在脾上下极的包膜处。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不超过12cm。 胆系超声检查测量方法与正常值一.胆囊测量 1.胆囊长径。胆囊颈部到底部的长度。在胆囊有折叠的时候,应分段测量,长径应为各段的和。正常值:小于8cm。 2.胆囊横径:为胆囊体的最宽径。正常值:通常小于3.5cm。 3.胆囊壁厚径:正常值:小于2.5mm。 二.胆管测量 1.肝外胆管:上段与门静脉腹侧伴行,其内径小于同水平门静脉内径的l/3;下段与胰头后方(胰腺段)、下腔静脉前方下行,其内径小于8.smm。正常胆总管内径随年龄增加,老年人可达10mm。 2.肝内胆管:位于门静脉左、右支腹侧,其内径多小于2mm。 胰腺超声检查测量方法与正常值

超声及病理诊断子宫内膜息肉样病变的临床对比

超声及病理诊断子宫内膜息肉样病变的临床对比 发表时间:2018-03-27T15:27:25.1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4月第10期作者:袁娅娅 [导读] 探究分析超声及病理诊断在子宫内膜息肉样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杭州市西湖区文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B超室浙江杭州 310012)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超声及病理诊断在子宫内膜息肉样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200例子宫内膜息肉样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先后采用超声诊断和病理诊断,观察患者经阴道超声检查的图像特征及血流情况,评价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样病变的诊断准确率。结果:病理诊断结果显示,200例所选疑是子宫内膜息肉样病变患者中子宫内膜息肉177例,黏膜下肌瘤13例,子宫内膜癌10例。超声诊断结果中,诊断子宫内膜息肉165例,子宫内膜息肉诊断准确率为93.22%,诊断黏膜下肌瘤21例,误诊8例,子宫内膜癌14例,误诊4例。结论:子宫内膜息肉样病变采用超声诊断的临床效果显著,诊断准确率相对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超声;病理诊断;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癌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0-0099-01 子宫内膜息肉病变是临床诊疗中较为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指人体子宫内膜结节状隆起样病变,在子宫内膜息肉病变中较为多见,同时在子宫内膜息肉样生长与局灶性增生过长的粘膜下肌瘤、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炎中比较普遍 [1-2]。本文采用超声进行子宫病变诊断,进一步探讨了其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病理诊断结果为子宫内膜息肉样病变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在本院行经阴道彩色多勒超声检查(trainsvaginal color doppler sonography,TVCDS)。患者年龄23~60岁,平均年龄(39.22±10.54)岁,绝经后患者45例。127例患者临床表现为月经延长、不规则性阴道出血、点滴出血等症状而到院就诊,30例患者由于不孕而就诊,43例病患临床症状不明显。 1.2 方法 本研究所选设备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型号为PHILIPS iu22,4~8MHZ的探头频率。 经阴道声超声检查步骤为:患者排尿后取膀胱截石位,经阴道采用常规探测方法观察患者的子宫大小、形态、内膜厚度、宫腔线回声、内膜回声是否存在异常以及宫腔内是否存在异常结构等。 病理诊断:组织标本由手术切除,并采用4%的甲醛加以固定,实施常规取材、固定、脱水以及包埋,并实施HE染色,通过光镜对患者病变情况进行观察,并观察患者病变内部是否存在粗大供养血管。部分患者第一次内膜检查时间在分泌期,第一次检查结果为内膜呈现不均匀状态,并嘱咐病患在月经结束后3~4d前来复查,就可清晰显示息肉,其原因为子宫内膜息肉较小和月经中后期子宫内膜增厚不易分娩等因素相关。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并用χ2进行检验,检验标准a=0.05,其中P<0.05表示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种不同诊断方式的诊断结果比较 经统计分析,经阴道超声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的正确率为93.22%(165/177),病理学诊断结果中,子宫内膜息肉177例,黏膜下肌瘤13例,子宫内膜癌10例。见表。 2.2 超声诊断图像分析 子宫内膜的形成与患者的雌激素水平、内分泌紊乱及炎症反应具有密切关系,子宫内膜息肉的主要来源于尚未发育成熟的子宫内膜,特别是子宫内膜的基底部组织,子宫内膜多出现于患者的子宫宫腔底部,部分出现于宫角位置。一般来说,小息肉只有数毫米,而大息肉具有数厘米,因此,子宫内膜息肉常布满整个宫腔内部,子宫内膜息肉在不断的病理发展中,可以发出长短不一、粗细不均的蒂,如果是长蒂的息肉组织,可能将脱出宫颈口外,继而引发出血、坏死等严重病理现象。一般子宫内膜癌都会在子宫内膜位置发生,属于上皮性恶性肿瘤。超声表现为内膜增厚,不均匀,特别是绝经期妇女,内膜厚度超过5mm,要引起高度重视。 3.讨论 子宫内膜息肉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以及伴随的血管过度生长,有时还含有平滑肌,息肉突入到子宫腔内。组织学上子宫内膜息肉是由过度增生的内膜组织表面覆盖以上皮组织构成,通过显微镜观察显示,子宫内膜上皮覆盖息肉三面,营养血管位于中间。然而,病理显微镜显示出来的特征是刮宫标本对息肉进行诊断有成索或者成束的血管所决定,同时伴有间质性纤维组织增生[3]。患者子宫内膜供养血管属于螺旋动脉,患者管壁血流阻力与厚度和其子宫内膜时期等存在密切相关性。但超声检查并不具备典型子宫内膜息肉超声特征,仅表现为内膜增厚,不均匀或欠均匀。多发、较大息肉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子宫不规则性出血、月经过多以及月经失调等,反生育期妇女也会导致继发性不孕或者原发性不孕等。而且尽管子宫内膜息肉属于良性病变,而且转化为恶性病变的概率为0.2~0.4%,因此,应该及时诊断与治疗。 本组的研究结果显示,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准确率达到了93.22%,根据阴道超声检查诊断的图像结果显示,本组研究中出现较大息肉边缘往往存在于单发息肉和多发息肉征象中。经阴道超声诊断的过程中,由于阴道探头距离子宫较近,不需要进行膀胱充盈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