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形式 空间 与秩序

建筑形式 空间 与秩序

建筑形式 空间 与秩序
建筑形式 空间 与秩序

空间·它时刻包围着我们,在它限定的容积内我们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活动,感

受光影、聆听风雨。空间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切切实实存在的。像石头、树木、家具一样,然而,它却没有一个固定的形态。它的视觉形式、量度与尺度、光线特征——这需要我们用心去感知,当这一切被某个形体要素所捕获、围合、重塑的时候建筑便产生了。

在建筑中,每个空间的形式和维护物不是影响着周围空间就是被周围空间所影响。例如,音乐厅、体育场由于功能的要求而限定了其它空间的形式。而像一些公共空间如门厅等。。。由于其形式是灵活与自由的。所以可能被其它空间自由分割或界定。

形式·建筑形式是建筑体量与空间的结合点。它与建筑材料、质感、颜色、光

线等组成了建筑空间的品质或精神。而形式又具有自身所固有的特点,如形状、尺寸、色彩、质感等。基本形状有有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基本形状通过展开和旋转可以形成及衍生出立方体、球体、圆柱体或者圆锥体等多种最基本的形式。由于这些形式是最基本的,对我们而言也是最鲜明的、实在的、毫不含糊的,所以它们是最美的形式。

就单个形式而言可以通过量度的变化、削减的变化、增加式的变化形成丰富的内部空间。而两个空间可以通过穿插、邻接、包含、连接等多种形式进行关联。对于多个形式的组合则可以通过集中式、线式、放射式、组团式和网格式将它们联系起来。当然不同的空间组合具有不同的特点,适合于不同的建筑性质和环境关系。

比例与尺度·一切造型艺术都存在比例关系是否和谐的问题,比例寻求的是

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一种合乎逻辑的、和谐的关系,是相对的概念。然而,构成和谐的比例关系的因素是复杂的,功能要求、结构限制、材料性能和审美差异等。它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凡是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事物比例肯定是和谐的,但是试图通过固定的比例来限定美的事物将会导致形而上学。尺度研究的是建筑物的整体或者局部给人感觉上的大小印象与其真实尺寸之间的关系。影响尺度的因素有很多诸如房间表面的形状、色彩和图案。门窗开洞的形状与位置。房间中物品的尺寸与性质等。

秩序原理·秩序不单单是几何规律性,而是一种状态,即整体中每个部分与

其他部分的关系。以及每个部分要表达的意图,都能处理得当,直至产生一个和谐的效果。

轴线·由于轴线本身是线式状态,因此它具有长度和方向性,并沿着它的

路径引导运动,展示景观。为了明确界定轴线它的两个结束端都必须是重要的形式。1、由垂直的、线式的要素或集中的建筑形式在空间形成的点。2、垂直面,例如对称的建筑立面或正面前面有类似的公共空间。3、界限分明的空间,通常是集中的或规则的形式。4、视野深远,向外开敞的门道。

对称·对称有两种最基本的形式两侧对称式和放射对称式。建筑有时因功能或者地形的要求形成不完全对称形式,增强了建筑的积极性与自由性。

等级·通过尺寸形状或位置与组合中其他形式或空间的对比,来表明某个

形式和空间的重要性或者特殊意义。某个形式或者空间在视觉上与众不同则可以通过特别的尺寸、独特的形状、关键性的位置。而一个形式为了成为构图中重要的元素可以通过的方式有1.线式序列或轴线组合的端点。2.对称组合的中心部分。

3.集中式或者放射式组合的焦点。

4.向上、向下偏移或者居于构图最显著的位置。

韵律·一种统一的运动,其特点是在同一个形式或者某一变化的行驶中,

形式要素或主题图案重复或交替出现。如同音乐一样,富有韵律的图案可能是平滑的、连贯的、流畅的、否则其速度或节奏就会不连贯而生硬。

基准·利用线、面或者体的连续性与规则性,来聚集、衡量以及组织形式

与看空间的图案。一条基准线必须有充分的视觉连续性,以便穿过或从外侧经过他所组合的全部要素。但是,一个基准线不一定必须是直线,它可以采用面或体的形式。

变换·通过一系列个别的处理和转变,可以改变建筑观念、建筑结构或建

筑组合的原则,其目的在于呼应特殊的环境或基地条件,而不失其可识别性和基本概念。

从单个形式到内部空间,从空间比例再到组合规律,这一过程演绎着建筑的本质形成过程。正如语言一样,建筑形式和空间还具有其内在的含义——联想的价值和象征的内容。正是由于这些内在含义受到人为的解释和文化的支配,因此,建筑自身也会随着时代的更替而不断的变化而被赋予不同的含义。这也许正是建筑成为凝固的历史而随历史变迁而永不褪色的根本原因。

建筑形式 空间 与秩序

空间·它时刻包围着我们,在它限定的容积内我们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活动,感 受光影、聆听风雨。空间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切切实实存在的。像石头、树木、家具一样,然而,它却没有一个固定的形态。它的视觉形式、量度与尺度、光线特征——这需要我们用心去感知,当这一切被某个形体要素所捕获、围合、重塑的时候建筑便产生了。 在建筑中,每个空间的形式和维护物不是影响着周围空间就是被周围空间所影响。例如,音乐厅、体育场由于功能的要求而限定了其它空间的形式。而像一些公共空间如门厅等。。。由于其形式是灵活与自由的。所以可能被其它空间自由分割或界定。 形式·建筑形式是建筑体量与空间的结合点。它与建筑材料、质感、颜色、光 线等组成了建筑空间的品质或精神。而形式又具有自身所固有的特点,如形状、尺寸、色彩、质感等。基本形状有有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基本形状通过展开和旋转可以形成及衍生出立方体、球体、圆柱体或者圆锥体等多种最基本的形式。由于这些形式是最基本的,对我们而言也是最鲜明的、实在的、毫不含糊的,所以它们是最美的形式。 就单个形式而言可以通过量度的变化、削减的变化、增加式的变化形成丰富的内部空间。而两个空间可以通过穿插、邻接、包含、连接等多种形式进行关联。对于多个形式的组合则可以通过集中式、线式、放射式、组团式和网格式将它们联系起来。当然不同的空间组合具有不同的特点,适合于不同的建筑性质和环境关系。 比例与尺度·一切造型艺术都存在比例关系是否和谐的问题,比例寻求的是 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一种合乎逻辑的、和谐的关系,是相对的概念。然而,构成和谐的比例关系的因素是复杂的,功能要求、结构限制、材料性能和审美差异等。它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凡是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事物比例肯定是和谐的,但是试图通过固定的比例来限定美的事物将会导致形而上学。尺度研究的是建筑物的整体或者局部给人感觉上的大小印象与其真实尺寸之间的关系。影响尺度的因素有很多诸如房间表面的形状、色彩和图案。门窗开洞的形状与位置。房间中物品的尺寸与性质等。 秩序原理·秩序不单单是几何规律性,而是一种状态,即整体中每个部分与 其他部分的关系。以及每个部分要表达的意图,都能处理得当,直至产生一个和谐的效果。 轴线·由于轴线本身是线式状态,因此它具有长度和方向性,并沿着它的 路径引导运动,展示景观。为了明确界定轴线它的两个结束端都必须是重要的形式。1、由垂直的、线式的要素或集中的建筑形式在空间形成的点。2、垂直面,例如对称的建筑立面或正面前面有类似的公共空间。3、界限分明的空间,通常是集中的或规则的形式。4、视野深远,向外开敞的门道。 对称·对称有两种最基本的形式两侧对称式和放射对称式。建筑有时因功能或者地形的要求形成不完全对称形式,增强了建筑的积极性与自由性。

建筑空间与人的行为

建筑设计原理之 《公共建筑空间对人的行为》 班级: 姓名: 学号:

公共建筑空间与人的行为 内容摘要:通过学习《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利用掌握的知识,简单分析了公共建筑空间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在舒适的空间环境中,人可以愉快地从事各种健康、有意义的活动;反之,人会产生消极的心理情绪。 关键词:公共建筑空间人的心理及行为 现代社会追求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人们追求的是更新、更美、更细致的生活质量和全面发展的空间。人们希望在公共空间环境中感受到人性化的环境氛围,拥有心情舒畅的公共空间环境。因而,提升环境设计的质量,把握人的行为心理需求,对人给予充分的尊重尤为重要。 我们刚接触建筑的人,对建筑都没有什么系统的理解,通过学习了《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这门课程,多少对建筑空间与功能的的概念有了点认识,知道了建筑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它包含的内容很多,建筑设计不仅仅有立面外观的表现,还要具有内部功能的实用性,它的功能布局很重要,这就决定建筑的使用性质。 何为建筑空间?现代公共空间一般定义为,由公共权力创建并保持的供所有市民使用和享受的场所、空间。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家”,那么,公共空间就是这个“家”的会客厅。对建筑空间的概念有了一点初步的认识,那么人们在这个“会客厅”又会有怎样的行为,建筑公共空间对人的行为有何影响呢? 首先来分析一下现代公共空间环境中人的行为要求: 1.人有抄近路的习性。当知道目的地,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最短的路程。譬如环境中的一片草坪,常被人穿越,造成了对景观环境的损坏。 2.人有识途性。当人不熟悉路径时,会边摸索边到达目的地,而返回时为了安全又寻找来时的路返回。在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时,标识性建筑、标识牌、指示牌的位置应明显、醒目,准确到位。 3.人有聚集效应的习性。当空间的人群密度分布不均时,会出现滞留现象,如果滞留时间过长,集聚人群会越来越多,这种现象称为聚集效应。聚集效应在各个空间均会发生。如小区、购物中心、十字路口等公共环境。可利用这种习性进行公益宣传,在环境周围设置大于或等于实物的造型,造成聚集的假象。 4.人有依靠性。人习惯有所凭靠,从一个小空间去观察更大的空间。 通过分析我们得知人在公共环境中会有这样一些心理及行为,对应的建筑空间对人也会产生一些影响: 1.产生积极的信息 如果公共空间环境提供给人的是所需要的环境空间,在空间体量、形状、颜色、材质视觉上感觉良好,能够有效地被人利用和欣赏,最大程度地调动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良好的行为心理品质。这将对人的行为心理产生积极的作用。 2.产生选择的信息 如果公共空间环境所提供与人的需求有差异且无法改变,人会自觉逐步调整行为心理,找到一个适应空间环境的平衡点达到契合。对人的行为心理产生选择信息的作用。 3.产生调整改造信息 如果公共空间环境所提供与人的需求不适应时,会对人的行为心理产生调整改造信息。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合理的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组织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中国传统建筑构成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构成,小至住宅,大至寺庙、宫殿,都不是集中在一座建筑内来解决。中国建筑在的大,并不显现于单座建筑构成的庞然大物,而是靠群体的组合来体现。单体建筑在群体中的关系首要是位置,其次才是体量和形式。通常,一个住宅,一座寺庙、一座宫殿,都是指由若干座建筑物组成的整个建筑群。建筑空间由开始,经过一系列的引导、分隔、过渡、转换、对比、分界、产生一种空间的节奏,可以比喻为一首乐曲的旋律,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所表现的群体空间艺术所在。 1.间 传统建筑室内空间往往由四柱构成“间”而成为空间的基本单元。单体建筑则由“间”,或由多个“间”构成单一的“通间”,或分隔成“一明两暗”的形式;再是三排柱的“分心槽”、“单槽”形式;四排柱的“双槽”形式;内外圈柱的“金厢斗底槽”形式。他们适用于不同用途和规模的建筑。 2.庭院 中国传统建筑是木构建筑,空间基本单位是由两排构架围合成的“间,间又组成“幢”,再由幢围合成“中空”的庭院。庭院无论在住宅、庙宇或皇宫中都是人们的主要活动中心。它是室内生活向室外的延伸,又将室外生活引向室内,庭院的大小与形状是根据房主物质、精神需要、经济能力等因素决定的。庭院是比间要高一个层次的空间单元,每进入一个庭院就称为一“进”。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大型建

筑一般都不是庞然大物,而是一系列虚实相间的庭院与由“间”组成的“幢”沿着某种轴线关系而组成的层层渐“进”的建筑群体。这种虚实相间的层层渐进,充分体现了中国空间概念中的“有无相生”。 3.廊 房廊(柱廊) 、前廊,或前后廊,或周围廊,它是平面、空间的一种扩大和联系之物。廊可作为透景、隔景、框景用,造成室内外空间的过渡,让空间产生变化,与庭院式的布局相关。 二、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布局 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组织形式,主要是四面房屋包围庭院,形式封闭型的中庭式建筑。住宅是这样,宫殿、寺庙也是如此。 中国传统建筑群体布局大致可分为三种基本形式: 第一种是将单体建筑沿庭院周边布置,其中有一面是构图主体,建筑单体最为雄伟,面对中轴线,其他建筑三面围绕,形成对称,与主要建筑取得陪衬、均衡。这种布局可称之为外实内虚型。第二种是将主要建筑单体置于庭院正中,势态向四面扩张,周边非主要建筑物、构筑物四面围合,气势上逊于主要建筑,势态向中心收拢,也为对称布局,与主要建筑取得均衡! 这种布局可称之为内实外虚型第三种是建筑群体外廓不规整,院内各建筑作自由布局,初看似觉粗服乱头,了无章法,细品方知规则谨严,格局精细,可谓虚实交织型。 三、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影响因素 1.哲学思想 1)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天人,合内外”的思想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

浅谈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对生活空间环境的影响 韩东洋

浅谈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对生活空间环境的影响韩东洋 发表时间:2019-08-22T16:50:54.17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0期作者:韩东洋 [导读] 在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为了可以提升生活空间环境内涵与美感,可以通过功能与审美结合,优化空间布局,借助不同材料和技术整合空间要素,并通过光影结合来缔造虚拟空间,拓宽室内空间范围,有助于提升人们生活品质。 身份证号码:37252219831003XXXX;山东宇之通建设有限公司山东省聊城市 252000 摘要:在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为了可以提升生活空间环境内涵与美感,可以通过功能与审美结合,优化空间布局,借助不同材料和技术整合空间要素,并通过光影结合来缔造虚拟空间,拓宽室内空间范围,有助于提升人们生活品质。本文就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进行分析,探究对生活空间环境的影响,寻求合理的措施优化设计。 关键词: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生活空间;影响 1环境艺术设计概述 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实施及开展过程较为复杂,涉及到的知识体系及内容较为复杂,展现出了专业及鲜明的跨学科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中。在此特点的基础上,凸显了环境艺术的作用,扩展了环境艺术的影响范围。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实施及开展以生活空间设计为目的,使环境设计及规划工作更加有序,有助于确保人为环境、生态艺术及社会环境的和谐性,保证社会的安定。在开展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工作时,需要以人们的需求为主体,对人们生活的环境进行创造和改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高质量的生活有着较高的需求,促使建筑概念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建筑的概念不仅限于房屋,还包括人们日常的生活及活动。因此,在进行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时应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条件及人类生产生活要求,实现对良好生活环境的营造。因此可知,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在实施及开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有待进一步解决,需要对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进行充分的研究,了解该项工作的特点,以便能够提升环境艺术设计工作效果及质量。 2、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对生活空间环境的具体影响 2.1要了解居住者的生活要求根据地区特点并展开分析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设计师需要特别重视区域角度,即必须在了地区基本特点或影响因素之后才能展开环境艺术设计,这样才能保证设计方案的针对性。当然,对当地人文历史、传统文化进行了解也是很有必要的,这可以避免艺术设计方案与当地需求不符等问题,从而提升整体的工作水平。其次,对地区特点展开分析可以很大程度的保障生活空间的舒适度与便捷度,从而提高人们的居住体验。但其实这也是对设计人员提出的新要求,因为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严格遵守各项规则,而全面性与真实性则是研究工作的首要条件,所以合理的分析可以防止工作中出现随意使用数据的现象出现。 2.2考虑不同建筑物的类型需要 可以看到,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其对生活空间方面的需求是完全不同的,因此设计师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工作时,其一定要重视设计与应用之间的差异性,这样才能让不同类型的建筑物都能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和价值,从而产生出更高的效益。普通住宅与小别墅生活空间设计的差异性会比较明显一些,如位置、周围环境等,这些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区别,所以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工作时一定要特别注重差异性的体现。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充分了解不同建筑自身的需要,因为这是保障空间设计合理与可靠的基础,而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则可以提升整体的服务质量与水平。 2.3合理使用当地的自然景观 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工作时,设计师一定要充分的使用周围自然景观,这在整个体系中可以说是比较重要的,因为这不仅能够让生活空间发挥出较强烈的效果,而且还能满足群众对生活环境的需求。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建筑物周围环境的好坏也变得越来越重视,而这样的重视并不单单表现在对环境美观方面的设计,即还需要设计师合理使用周围自然景观来提高建筑物自身的效益,从而让人们能居住在一个健康、舒适的空间中。 2.4空间组合 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对生活空间环境的影响还表现在空间组合上,我们都知道空间组合的形式非常多,如对比设计、流动处理等等,特别是在进行流动设计时,其需要尽可能的使用空间原理,这样才能提高空间自身的流动感。过渡引导主要是利用柱廊来实现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空间过渡时的自然性,所以可以这样认为,在实际的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师一定要重视空间组合的使用,特别是要掌握不同空间的组合形式,并掌握相关工作的难点与重点,这样才能集合实际来制定出一个规范的方案,从而创造出一个舒适的空间环境[3]。另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还会涉及到空间元素的应用,如道路铺设、植物种植等,这些工作都需要从全局入手来展开,因为不仅要考虑空间元素,而且还要分析影响空间的元素,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们对生活空间的需求。 3、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活空间环境的优化措施 3.1提升生活空间透明度,优化交通空间设计 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对生活空间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为了可以进一步优化生活空间环境,可以有效提升生活空间透明度。渗透在生活空间各个环节,提升生活空间透明度,从视觉感知和心理感知层面进行分析,丰富生活空间层次感,进一步拓展生活空间。诸如,可以挖掘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的潜在联系,通过半透明或是全透明玻璃幕墙进行设计,有助于增强空间采光度,提升生活空间环境品质。除此之外,在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适当的加强交通空间设计,采用引导的方法来优化空间布局,实现不同空间的和谐统一。不同空间存在功能性差异,为了突出交通空间的方向性,需要适当的渗透方向感,如走廊设计时,可以设置一些具有鲜明指向作用的标志物,与周围环境的颜色和风格相契合。室内墙面设计方面,可以寻求材料和纹络统一,结合整体风格和色调进行设计,突显不同空间功能变化。 3.2创设虚拟空间,拓展生活空间 为了可以实现生活空间环境的优化设计,可以通过创设虚拟空间的方式来进一步拓宽生活空间,丰富生活空间功能与内涵。在光线设计方面,光线自身具有虚拟性特点,无法触摸,所以可以缔造一种虚空环境的感觉,合理利用光线来拓展空间。可以借助半透明结构、反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

对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认识摘要:从人们对西方建筑空间的发展认可入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我国传统建筑空间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创造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空间环境必须学习传统文化的理论精华,并加以继承、创新。 关键词:传统建筑;空间构成;传统文化;环境; 一、概论 近几个世纪以来,西方在建筑上发展的很快,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取得了极大的成绩和贡献。虽然发达国家在建筑空间领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影响着全世界的建筑设计方向。但是世界建筑的发展绝不能是一家独有。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研究我国建筑空间理论及构成特点,吸收西方建筑进步之处,探寻我国建筑设计趋势,是一个重要课题。关于建筑空间构成概念,中、西方有各自理解,这一点在两者传统建筑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任何一个从事建筑专业的人来说,一切传统的和历史的建筑知识都是自己专业的一种重要的基础知识。“现代的科学技术源于西方”这个观念影响着人们对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视。实际上,历史上所有的伟大作品、有关建筑的史实都是重要的事情。但是,对于今后的建筑发展,更重要的是历史经验如何用于今日,新的和旧的,传统的和现代的之间如何有机的联系起来。而且很多人会有这样的观念,认为传统的中国建筑的知识只对那些仿古设计者有用,作为一个现代的建筑设计者似乎不用对斗拱和雀替的作用有太多了解。 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区别于西方。提起中国传统空间,使人想起老子《道德经》中的名言:“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的哲学中,“有”、“无”代表宇宙中相对立的实体物质和非实体属性两个方面。对于建筑来说,人们实际使用的不是墙体、柱梁、屋顶,而是由它们构成的空间。但这个空间场所不能脱离这些围合、支撑构件而单独存在,它们之间相互依存。老子深刻地点出“有无相生”,

网络空间的自由与秩序

网络空间的自由与秩序 来到英国这个“www”发明者的故乡,让我不禁想起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动人的一幕:男孩弗兰克和女孩琼恩用精彩的表演,向“www”的发明者、被誉为“互联网之父”的蒂姆·伯纳斯·李先生致敬,感谢他带来的美好网络时代。伯纳斯·李先生则面带微笑坐在“伦敦碗”中央,轻快地敲击电脑键盘,看台上闪现出一排巨大的字符:THIS IS FOR EVERYONE。 这句话虽然简短,却说出了互联网与人类的关系。 互联网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全人类共有的财富、共享的资源、共同的家园。互联网让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在这个承载着70亿人的“村庄”里,每一个人都崇尚自由、追求幸福。 自由靠什么来实现和维护?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曾经说过,“自由意味着责任”。我想同样可以说,“自由意味着秩序”。自由和秩序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离开了秩序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哪里没有秩序,那里一定没有自由。我们越追求自由,就越需要秩序。秩序的要义正是“为了每一个人”。 为了每一个人,我们倡导构建六个方面的秩序:

一是倡导互相尊重的秩序。 在英国,“绅士”是讲文明、守秩序的典范。在中国,我们有一个与“绅士”相一致的称谓,叫“君子”,君子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今天,我们同样也需要“网上君子”和“网上绅士”。 在网络空间里,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人们,应共同享有参与权、表达权、发展权。虽然各国国情和文化传统不同,但我们应当摒弃偏见、尊重差异、包容开放,特别是要尊重网络主权,不搞网络霸权,不把本国的利益凌驾于他国的利益之上。我们要共同携手,致力于构建一个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互联网发展秩序。 二是倡导信息共享的秩序。 互联网的本质属性就是传播信息、共享信息。当今时代,信息引导着资本,影响着决策,决定着交易。一个企业、一个机构,能否通过信息把握市场规律,预测市场前景,发现市场机遇,控制市场风险,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掌握信息的多寡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影响力的重要标志。 目前互联网上存在的许多问题,都与信息传播的不客观、不全面、不平衡、不对称密切相关。当今世界,20%的人口占有80%的信息资源,80%的人口只享用

室内外建筑环境要素

室内外建筑环境要素 建筑物,无论是单体还是群体,是室外环境设计的主要因素。建筑物能构成并限制室外空间、影响视线、改善小气候,以及能影响毗邻景观的功能结构。建筑物不同于其他涉及室外环境的设计因素,这是因为所有的建筑物都有自己的内部功能,这些就体现在临近的基地内。建筑物及环境,是大多数人活动的主要场所,这些活动包括吃饭、睡觉、约会、抚养后代,以及工作、学习和社交等。下面说要讨论的是关于由建筑物所构成的各种各样类型的室外空间,为如何在布局中更好的组织建筑物,以及几种将建筑物和景观合成一个协调性极佳的总环境设计。 1在开敞或负空间环绕的单体建筑物,始终是一实体。一个单体建筑物并不能构成一个空间,反而是空间的一个实体,但是若将一群建筑有组织的聚集在一起时,那么在各建筑物之间的空隙处,就会形成明确的室外空间。而这时的空间类型和特性,就将取决于人们的视距和建筑物高度之间的比例。建筑物的安排以及建筑物自身里面的特性,这些可变因素互相作用,共同影响有他们所构成的空间感和空间统一性。 1.视距与建筑物高之比 空间围合的比例以及由此产生的空间感程度,一般取决于室外空间中人和建筑物的距离,与周围建筑物围墙高之比例关系,加里罗比内特《植物、人和环境质量》一书中提到如果人与周围建筑物墙体能构成1:1的视距和物高比例或视角为45度,则该空间达到全封闭

状态;如果视距与物高比为2:1,该空间处于半封闭;若为3:1,则封闭感达到最小;而当比例为4:1时,封闭感将完全消失。换言之,当一建筑物围墙的高度超过人的视线圆锥体时,空间围合感最强烈。但当周围建筑物太低,或某人远离建筑物上,并将建筑物仅看作是较大空间环境中的一小部分时,空间围合感几乎消失。 视距与建筑物高的比例关系,不仅影响空间围合,而且也会影响一个室外空间的情感和使用。在《建筑物的外部设计》一书中,越夏诺布阿什哈拉分析了视距与物高的比例,对室外到室内空间等级的影响效果。最具私密性的空间,其视距与物高之比例在1-3之间,而开敞性最强的空间,其比例值则为6或更大。当某人与朋友在一个比例值很低的空间内交谈时会感到很舒适,若比例值很高时,则会感到极不舒适。 在安排群体建筑时,想要达到一个很强的空间围合,但不能建成那种建筑物的高度和面积,会吞没临近外部区域范围的空间。当时距与物高比值大大小于1时,这种情况就会出现。当人站在这中空间时,就如站在一口深井中。这样由于周围建筑的外墙升高,超出了视场范围,这些建筑就极难受到尽情的欣赏。有些建筑学理论家认为,对建筑物最理想的观赏距离,应为视距与物高比为2:1时按这一比例尺计算,视平角为27度时,便能轻易地看看到建筑顶部。由此可见。要想使不舒服的空间围合感不出现,那么最理想的视距与物高之比值应在1-3之间。 2

浅谈建筑空间中的形式与秩序

浅谈建筑空间中的形式与秩序 建筑的发展是一个非常矛盾而又复杂的过程。但其发展过程又有着一定的规律:功能要和内容相结合;要满足人们对它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一定的技术条件支持结构的需要。 讲到空间,人们第一个想到的是老子说的:“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这里讲到的是建筑不是围合的墙壁,而是围合而成的空间。当然围合需要适当的材料,建造又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支持。 一、从功能角度看 建筑,首先得满足功能的需求。虽说结构和形式美也是每个建筑组成的条件,功能依然无可厚非地是它的第一要求。 建筑形式满足于功能,学校不同于建筑厂房,音乐厅不同于操场,图书馆不同于办公楼,就连一般的居室也有不同的功能。厨房因功能需求可以窄而长,客厅因为会客要大而方,卧室因私密空间不宜过大,卫生间可满足一两人的使用空间即可。使用功能的不同导致了房屋的形式有所不同,教室太长座位远的学生听不到,太宽则两侧的学生看不清,所以一般设计成6*4或5*5比例的房型;幼儿园因为要满足小

朋友玩耍以及老师要照顾周全的要求,设计成正方形为宜;音乐厅因音响等效果要求,需设计成扇形的结构…… 同样,居室、教师、观众厅、大会堂等的面积也不是相同的。这是针对不同人数来加以衡量的。对于一个空间来说,采光、通风、日照条件是基本的要求。比如阅览室要求很高,开窗面积很大;而居室则要求南面开窗或者是转角窗;博物馆陈列室对光要求又要光线均匀柔和;教室则是大面积的单侧或者双侧开窗通风;工业厂房也是如此。 不同的功能满足不同的建筑形式,但这种形式也不是不变的。如果按古代皇宫贵族或者欧洲别墅级别的要求,如今的建筑空间与形式无疑是不能够接受的。这和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也带动着人们的精神需求。如今的建筑形式同样也不是完美的,社会在发展,审美在变化,新的建筑风格来临,旧的建筑形式就会被取代,这也无可厚非。建筑要求推进着新的建筑形式,而新的建筑形式又满足更多的功能需求,内容对于形式是有决定性作用的,但是形式对于内容也是有反作用的。新的内容推动着形式的发展,同样,新的建筑形式对于内容又有了新层次的要求。无限的正向循环才是建筑功能与形式的终极追求。 二、从结构技术角度看

中国传统建筑内向空间透视

华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B03N7050820)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州,510641) 中国传统建筑内向空间透视 苏畅周玄星 摘要从地理环境、生产模式、社会结构、思想意识等方面入手,深入分析整个中国内向含蓄的民族心理文化形成的原因,以及在这种心理文化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内向而聚的传统建筑空间,并从中获得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建筑空间内向而聚家国同构民族心理与文化“基地,就是人类最早的永久性聚落的雏形,亦即小村落或原始村 庄的雏型。远古城镇的一种形制,它那种以封闭性作防御的涵义,连同它类似鸟类那样各有自己…领地?的特点,正具有动物进化过程中的历史背景。”[1] 一外观预览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气候、不同的习俗决定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反映在建筑上则出现特点各异的空间形态和群体组合。然而在不同地区,却处处可见院落的存在,在中国,人们似乎对这种内向空间情有独钟。 原始社会晚期仰韶文化时期,陕西临潼姜寨氏族村落初具规划布局,平面呈椭圆形(图1)。居住区中心为一个大广场,周围建筑群作环状分布,并分为五个组群,每个组群由小房子围绕大中型房子而形成。外围挖有护村壕沟作防御用,所有房屋的门均朝向中心广场。

西周,陕西歧山凤雏村宗庙为一组完整的两进封闭式四合院,主殿居于正中,突出王权的威严(图2)。有前后庭院多层次之分,显得内向而含蓄。 唐朝,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外郭城组成,皇城建在全城北部中央,宫城位于皇城之北,居高临下,俯视全城(图3)。各城正门连线为全城中轴线,左右均衡对称,各分布有里坊和市场,里坊和市场区均有高大的夯土围墙与外界相隔。 明清,北京紫禁城,四周围以高大的砖砌城垣,四角有角楼(图4)。中轴与北京城中轴重合,地位突出,轴线上各建筑及其附属部分,采取严格的对称手法。通过宫殿、长廊、宫门围合成六个大小形状各异的闭合广场,形成变化多样的空间序列。 明清,华北地区四合院住宅按南北向轴线对称布置房屋与院落(图5)。住宅四周围以院墙,对外一般不开窗。院内栽植花木,构成安静舒适的生活空间。 明清,长江下游江南地区住宅,沿纵轴线布置房屋,组成几组院落群,整个布局井然有序(图6)。院子围以高墙,在其上开漏窗。庭院内凿池叠石、种植花木,环境幽静。 明清,云南高原地区住宅,宅外观方整,四周均为跑马楼,对外不开窗,院内栽植花木,作为日常生活空间,外围为高墙,形成封闭隔绝的环境(图7)。 内聚空间构成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主流。 二内在生成

空间构成设计教学大纲

《空间构成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空间构成设计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学时:64 适用专业:环境艺术 先修课程:素描、平面构成 开课单位:艺术设计分院 一、讲课内容 第一章空间造型设计概述 一、空间造型设计教学主要内容 二、本专业空间造型设计研究对象, 三、空间造型设计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四、作业要求及能力目标 五、材料资源准备 第二章构成知识归类 第一节空间构成的原理 一、空间的概念 二、空间知觉与秩序 三、空间构成的审美特征 第二节空间限定表述 一、什么是空间限定,空间限定的具体化表现 二、空间的组织的一般方法 三、空间的结构的分类及特点 四、空间的性格 五、空间的变化 第三节内空间构成 一、内空间形态 二、内空间洞口设计方法 第四节外空间构成 一、外空间的空间体认知 二、外空间空间体的组合 三、外空间的动线创造和构成手法

四、外空间构成与景观设计 第五节光空间构成 一、光的基本概念 二、光的照射空间构成 三、透射光的空间构成 四、反射光的空间构成 五、动态光的空间构成 六、光环境与空间性格 七、光空间构成与展示设计 第六节水体空间构成 一、水体特性与空间构 二、水体造型与空间构成 第七节动态空间设计 一、自然水游动与空间构成 二、机械效应与空间构成 三、人力触动与空间构成 四、动态设计案例分析 第三章综合练习 一、设计构思 二、材料加工 三、空间构成制作与光、水、电的运用 教学大纲说明书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艺术设计等空间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为必修课。培养学生建立空间设计概念,从建立空间感知出发,认识基本的空间概念,然后以物理量、心理量、尺度感及错觉所营造成的空间印象作为理论支撑;为后续课程建立专业设计基础的课程。 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在设计思想上建立空间设计的概念,增加单一空间的构成方法和组合空间的组织方式的知识,提高用三维的方式进行空间设计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通过组建空间结构,营造空间形态作为技术探索;从形式美的角度进行空间形态的意念创造,图文并茂,阐释理论,让学生更易于了解空间塑造的方式方法;从借鉴国内外的名家名作而引发创想,鼓励原创性的呈现;在空间构成类型、构成手法、创新手段方面进行详细

解析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之美

解析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之美 内容摘要:文章就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灵动美、虚实美、流动美、序列美展开论述,并通过中西方建筑美学之比较,意在说明我们应传承中国传统建筑之精髓。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美学 一、建筑空间之美学概述 建筑,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人造的空间环境。这种空间环境,一方面要满足人们一定的功能使用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感受的需要。即建筑不仅是一种物质性产品,它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性产品,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或曰是精神对物质的超越。为此,不仅要赋予它以使用要求,而且还应当赋予它以美的属性。 回顾建筑史册:希腊庙宇神堂的尺度、罗马万神庙内部的完整、哥特教堂中庭的运动感、文艺复兴时期室内的和谐以及巴洛克建筑的诡谲变幻,都说明了建筑空间之美。从众多建筑名作中可以看到,诗意的空间一方面来自实体美的建构,这主要是与建造逻辑相符的建筑结构、材料、构造等建筑元素自身美的创造;另一方面则来自对富于内涵和象征意义的空间观念的创造,它源于人与自然的一些原始体验,在建筑中主要表现为对自然元素的妙用。而空间观念的实现必须借助于实体的构成。 二、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之美 (一)灵动空间之美 中国传统的室内居住空间都具有功能上的灵动、可变美。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建筑结构上的灵活性。中国传统建筑在结构上是以“柱”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支撑屋顶和楼层的木构架和室内分隔空间的墙体在结构上是分开的,这使得墙体不承担重量,而且为灵活分隔室内空间提供了可能性。在古建筑中,分隔室内空间的方式有两大类:一类是完全分割,即在柱子之间砌薄墙或镶板;另一类是半分隔,即在相邻空间之间设置隔扇、屏风、碧沙橱、帐幔、罩、博古架和其他陈设来分隔,造成空间若断若续、若分若合、若开若闭的层次和丰富的变化,使相邻空间之间相互沟通,又彼此隔离,成为一个互相渗透的有机体。 2.建筑空间的不定义性。中国的传统建筑只营造空间而不定义功能。传统的中国室内居住空间各房间只有空间位置上的差异,没有功能上的明确分工,所以每个房间均可以适应多样功能。中国传统居住空间是以不变的“单位”,组合形成“变化”的居住空间去适应各种变化中的生活环境。 (二)实虚空间之美 实空间即实体,虚空间则是实体的扩张,也就是“得之于外”的形象,是没有形象的空白形象。建筑艺术中的实空间与虚空间的对比协调,从大的范围讲表现为建筑物之间的空间环境状态,从某个建筑物来讲,又有其实体与空间的巧妙安排。 我国采用的木结构传统建筑,一般以虚为主,但由于局部采用了实墙体,则可借虚实之间的对比而获得变化。关于传统建筑艺术所创造出的“实虚空间之美”,早在计成《园冶》中就有论述:“砖墙留夹,可通不断之房廊;板壁常空,隐出别壶之天地。亭台影罅,楼阁虚邻。”传统的园林建筑,正是通过对隔扇、门洞、漏窗、景墙、月门、空窗的精心设计,才创造出景物的穿插错落、步移景异、合中有开、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小空间大境界,从而达到了空间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三)流动空间之美 近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巴塞罗那德国馆,以其流动的内部空间和精

传统古建筑空间形态分析

传统古建筑空间形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国际社会的接触和联系越来越紧密,建筑学领域从最初的一股脑接受和吸收走到今天的同步化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民族文化的宝贵,继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 走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对于中国传统古建筑空间形态的认识和再挖掘成为一项被大众普遍认可的课题.本文正是基于此背景之下,对于中国传统古建筑空间结构及组织形态进行探究. 1中国式东方智慧和哲学思维下的中国古建筑 古代时期的中国偏安于世界的东方,由于地理因素,华夏大地的北面是蒙古高原,西面是喜马拉雅山脉,东面和南面均为辽阔的海洋,处于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之下,这些天然屏障是无法逾越的,从而造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较小,并且可以一脉相承而不间断.建筑属于经济文化的产物,在这种情形下,历经几千年以 来的封建社会,依然保持了它的纯粹性和完整性.这些天然的地理和文化因素,使得中国古建筑体系完备而成熟,迥异于西方,民族特色 鲜明.中国古代一直处于农业社会,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般的宁静、富足、安逸的田园生活是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境界,加上道家和儒 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浸润,人们对理想居所的追求是自然和谐、融洽舒适的建筑空间形式,正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面所描述的

那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从这里也可以窥探出古人们对于理想居所的建筑形制,建 筑外部环境,城市布局和规划,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等多方面的居住条件的要求和设想.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就是在这样一种思想的引 导下,发生、发展、成熟以及深化. 2单体建筑与组群建筑 我国传统建筑自成体系,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建构方式.传统建筑不似西方古典建筑那样体积庞大,力图在气势上展现宏伟和壮丽,而是另辟蹊径,以多个单体建筑的不同形式的组合达到一种精妙和博 大,既满足了对建筑空间和面积的使用要求,又表现出了中国式的智慧和文化内涵. 2.1单体建筑的空间结构形式特点 传统建筑的房屋以木构架为主要受力结构和支撑体系,建筑纵向从上至下依次分为屋顶—屋身—台基三段式的结构形式.每一个单体建筑均呈长方形的平面布局,外形类似长方体小盒子一样,简单规整.内部由柱子进一步分割空间,了解一座单体建筑的内部结构和布局, 只需要观看它的柱网布置图便一目了然,两根立柱中间的距离算是一间屋子的宽度,因此一座“小盒子”的内部往往被分割为呈奇数的空间,按3、5、7、9顺序排列.传统建筑的木构架支撑体系决定了其“墙倒屋不塌”的特性,柱梁结构成为整座建筑的支撑框架,承担起该建 筑的承重作用,墙体则主要作为围合和分割空间之用,亦可以根据功

中西方传统建筑空间差异

中 西 传 统 建 筑 空 间 班级:建筑学1班 姓名:王瑞 学号:10076130006

浅论中西传统建筑空间差异摘要:对中西传统建筑空间的差异,从物质技术状况、社会政治状况、意识形态状况等方面进行研究,阐述了中西传统建筑空间差异产生的各综合要素及建筑历史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和影响。 关键词:中西传统建筑空间;差异;分析;影响 Abstract:The article tried to make a discuss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oriental andwester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space in materialand technical conditions, and political situation,ideological differences, and expatiates thecomprehensive elements of the differencesbetween oriental and western traditionalarchitectural space in detail, also the relationshipand interferences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social history. Keywords:oriental and western traditional;architectural space;differences interferences;expatiate 引言 纵观世界建筑史,尤其是古代建筑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建筑体系,一是以中国古代建筑为代表的东方建筑体系;二是以欧洲古典建筑为代表的风格多变的西方建筑体系;三是以西亚为代表的综合东西方文化的伊斯兰教建筑体系。其中,东方和西方建筑体系具有较为广泛的

读《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

学以致用 ——读《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 (一)丰富的内容 “通过对形式与空间要素的介绍,本书主要关注的是,这些要素的物质实体在建筑中的视觉效果。点,在空间移动确定了线,线确定面,面则确定了形式和空间的容积。由于相互间的关系和组合的性质,这些要素除具有视觉方面的作用外,还表达了领域与场所、入口与运动轨迹、等级与秩序等概念。这些都体现为建筑形式与空间所表达的朴实而特殊的意义。” 上面是作者在结束语中作的精炼小结,但被喻为“建筑专业的圣经”,《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这本书的内容远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得清楚全面的。下面我就大致总结一下。 正如书名所言,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形式和空间,以及怎样把它们有秩序地组织起来,应用于建筑环境中的原则。 1、基本要素——从点到一维的线,从线到二维的面,从面到三维的体,以此生成顺序详细介绍了点线面的概念、形成过程及在建筑设计语汇中的视觉特点、效果、作用等。比如点,表示空间中的一个位置,它是静态的、集中性的而且是无方向的。书中结合了大量的建筑图形作为实例进行分析说明——这一点在整本书中都用到——充分展示了这些要素在建筑形式和空间中的各种特征和分量。 2、形式——介绍了形状和形式的不同概念,和各种基本形状(如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基本形状(如球体、圆柱体、立方体)的特征及其在建筑空间中变化、组合而成的各种表现形式和效果。后面还介绍了形式接合的边和转角、表面的处理等方法要素。 3、形式与空间——阐述了两者的对立的统一,各种水平和垂直的形式要素及其构成的图形所限定的空间关系,在建筑中的应用、视觉效果等以及各种开洞、围合、光、景观等如何限制空间的视觉性质的。 4、组合——讲述了各种空间关系和空间的组合方式,主要是如何将一个建筑的各个空间彼此联系并组合成连贯的形式和空间的图案。 5、交通——介绍了通向建筑物的道路、入口、路径等交通要素的特点及与空间的关系和各种交通空间的形式所表示的含义、效果。 6、比例和尺度——分别介绍了材料、结构、制作等的比例和各种比例系统,如黄金分割、控制线、古典柱式、模度尺、人体比例等,以及视觉尺度、

城市公共建筑室外空间环境

城市公共建筑室外空间环境 【摘要】阐述城市公共建筑室外空间环境作为公共建筑空间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的意义及其自身的特性。研究如何在公共建筑室外空间环境设计中体现其特性并且使设计更加人性化,充分发挥起作用。 【关键词】城市室外空间环境;环境设计;概念;景观特性 一、城市公共建筑室外空间概念分类及特性 (1)城市公共建筑室外空间的概念 城市公共建筑室外空间的概念是城市公共建筑空间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建筑入口的一侧或两侧,建筑楼梯的转角处所围合成的开放性空间环境。在公共建筑室外空间环境中,处于次要的、从属地位。 由于依附于主体或主要建筑,公共建筑室外空间应与主体或主要建筑相协调,反映主体或主要建筑的设计要求和特点。在这些空间中活动的人员来自四面八方,活动的性质以必要性活动为主,伴随着其他活动,因此空间应体现出更广泛的适应性和包容性。 (2)城市公共建筑室外空间环境的分类 城市公共建筑室外空间环境按其使用性质划分为封闭性、半封闭性、开放性三大类。我国各大城市公共建筑大部分砌筑围墙,因此公共建筑与城市用地是绝对分开的,属于封闭型,其性质很难确定是广场还是庭院,所以通称“城市公共建筑环境空间”;有些医院、体育馆建筑,布置一些环境空间或者花园,只有去看病的人或去看球赛的人才能使用,属于半封闭性;在欧洲各国,把公共建筑外部环境空间与城市空间融合在一起,作为城间的一部分向外开放,这属于开放性。本文主要注重的方面是开放性的空间环境。城市公共建筑室外空间环境按其所处地段可以分为:商业建筑外部的空间角落;文化类建筑外部的空间角落;比较庄重的政府、纪念性建筑外部的空间角落。 各个类型的角落空间在城市中处于不同的位置,为市民提供各种景观类型的多种体验,丰富城市空间形象,突出建筑物与其周围主要环境空间特色。 半开放性空间开放性空间 (3)城市公共建筑环境角落空间的景观特性 根据城市环境所必须具备的活力性、感觉性、适应性、接近性和管理性

中国古代建筑空间观念

中国古代建筑空间的观念 2011-03-28 来源:作者:评论:0点击:310 在社会/人文学科和建筑史学研究的联系日趋紧密的今天,建筑空间往往和社会的意识形态或社会制度乃至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往往是通过建立一种理论模式来进行解释的。本文把“理论模式”理解为研究者用来描述对象的术语及其关系和规定。 对中国古代建筑空间和中国古代文化进行考察,一种简单的理论模式就是:把一种文化的高级意识形态(一般是宗教、哲学)和它的主流建筑形态(一般是寺庙、教堂或宫殿)进行对应性的考察,在意识形态和建筑形态的各种要素之间寻求对应关系。这种理论模式的特点是静止的、典型的和对应性的。这一方法的关键是对应性关系的判断和分析,合理的对应性关系可以使理论模式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这种简化的理论模式的缺点在于: (1)对意识形态和建筑形态的描述采用一种静止的概念,这对于稳定的历史现象的概括性解释是有效的,但是很难对意识形态和建筑形态的历史演进作出解释,尤其是当这些用来描述的概念直接使用既有的名称时(如宗教派别或建筑类型等等),还有可能受其历史语境的影响; (2)意识形态和建筑形态的对应,实际上省略了人的行为这一中介。意识形态是通过人的行为来反映的,人的行为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建筑的空间关系来反映。人是建筑空间中活动的主体。建筑空间中有不同的人群活动,同一人群在不同的条件下也有不同的行为模式。因此考虑人的行为这一中介,实际上就是要考虑主体的多样性和主体行为的多义性。进一步的,这就带来了建筑空间解释的多义性。 一种理论模式要更为有效,就必须恰当地处理好历史因素和主体因素的影响。在前述简化的理论模式中,历史因素和主体因素都是作为模式的外部因素起作用,因此很难在模式内部处理。当这种外部效应比较大时,理论模式的解释力就会受到影响。一般说来,这种外部效应的大小和研究对象有关:当研究对象在一段时期中的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系统时,历史因素的外部效应就比较小乃至可以忽略;当研究是在一个较大规模的概略性的层次上进行时,主体的多样性和主体行为的多义性也就可以简化处理,比如以最具有代表性的主体及其主要行为作为空间分析的基础,乃至直接以空间的关系作为行为规律的表现,后者就取消了主体因素的外部效应。

浅谈建筑的空间、形式和秩序0109

深圳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题目浅谈建筑的形式、空间和秩序关系 成绩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课程名称、代码文献阅读 年级2009级姓名赵晓燕 学号2090140422时间2011年01月

浅谈建筑的形式、空间和秩序关系 ——读《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 摘要:形式和空间是重要的建筑手段,包含了基本的和永恒的设计语言。通过对程大锦的《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的学习理解,更加清晰的认识了点、线、面等基本要素和形式、空间、秩序的组织原则,以及如何把这些原则转译成连贯的、实用的、含义丰富的空间结构和维护结构,如何把这些原则重新用于一系列的建筑问题。 关键词:建筑形式空间组合路径建筑交通 正文: 作为一门艺术,建筑不能仅仅满足设计任务书中纯功能上的要求。从根本上说,建筑在物质上的表现是顺应人类活动的。然而,空间和形式要素的安排和组合,则决定建筑物如何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引起反响以及表达某种含义。我们把这些形式和空间的要素当成解决问题的手段,以符合功能上、意图上以及与周围关系上所提出的条件,从建筑的角度看问题。 建筑通常是根据一系列已知条件,进行设想(设计)和实施(建造)的。这些条件是纯功能性的,或者说是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氛围。建筑的创作活动,就是一个从提问题到找答案的过程,也叫设计过程。《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上对建筑的设计过程分析的很透彻。由空间、结构和围护物组成的建筑,经过在空间-时间中的运动体验,取得技术手段,提供一个设计纲要,适应周围关系,并在物质上,知觉上,观念上进行有秩序的组合。提到空间和形式的对立统一关系,我们都会想到老子的这番话:“埏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形式通过基本元素——基本形状——基本实体演变而来。“所有的绘画形式,都是由处于运动状态的点开始的……点的运动形成了线,得到第一个维度。如果线移动,则形成面,我们便得到了一个二维的要素。在从面向空间的运动中,绵绵相叠形成体(三维的)……总之,是运动的活力,把点变成线,把线变成面,把面变成了空间的维度。”保罗.克利在《思考的眼睛:保罗.克利笔记》中也曾这样说过。作为概念性的要素,点、线、面和体是看不到的,只有在头脑里才能感知到。当这些要素在纸面上,或在三维空间中变成可见元素时,它们就变成具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