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们该如何关注孩子

我们该如何关注孩子

我们该如何关注孩子
我们该如何关注孩子

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长们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孩子一到中学阶段,性格上会发生很大变化。孩子的自尊、自立、自主意识更强,但知识和经验方面的缺陷和价值观的不稳定,又往往使他们面临很多困惑,甚至有一些很不成熟的行为举动,严重阻碍自身的发展。发展上的障碍首先表现为心理心态上的不稳定、不和谐。因而中学阶段的孩子极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中学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我们可以把以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 (1)自我心理。随着心理的成熟,中学孩子在内心世界有许多复杂的事情要考虑,甚至操心。中学孩子最关心的是对“自我的认识”,即怎样认清自己的行为、性格及心理上的表现。在日新月异、快速成长的过程中,觉得时时刻刻都要去摸索“自己心理上的肖像”,即去发觉自己的性格如何,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印象,自己的兴趣及志向在何处,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等。由于对成长变化的自我肖像常摸索不清而感到烦恼,同时也对别人的批语与反应甚为敏感,只要稍微被人批评就反应强烈,而且很难过。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并增强自己的信心,是中学孩子们常遇到的内心顾虑问题。 (2)性心理。随着性生理的发育,中学孩子的性心理也随之发展。随着日益增长的性兴趣与愿望,如何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而加以控制,是中学孩子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心理性别”。生理上的性别取决于人的解剖器官与生理现象,表现在心理及行为上,每个中学孩子要学习如何按生理性别角色去讲话动、作穿着;怎样才能引起异性的好感与喜欢;如何与异性朋友结交相处等等,是中学孩子们必须去学习并且建立的“心理性别”。只有“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相一致,才能完全定义为男性或女性。这些心理上的问题,也常是烦恼、压力的来源。 (3)家庭关系。如何与父母亲相处,是中学孩子们的心理负担与困难之一。随着思考方式的改变,年轻人改变了对父母的看法,开始批评父母的言行,甚至“看不起”父母,形成代际隔阂。假如父母处理不当,就有亲子关系的冲突而不悦。再者,年轻人追求独立自主,力求减少依赖父母,而有些父母却不关心孩子的自主精神,造成亲子争吵、家庭不睦。 (4)朋友关系。与同学、朋友交往是中学孩子的一种需要,在交往中相互学习、帮助,会增长知识。因此中学孩子们的朋友感情非常浓厚,自己是否被别人喜欢,是否被朋友接纳,很是重要的。再者,对于同学或朋友的言语接纳很敏感,也容易产生嫉妒或争夺别人关心的现象。有时,受到群体朋友的压力,非采取某种行为不可,唯恐被大家排除,也是心理问题根源之一。 (5)社会适应。中学孩子们对自己的社会环境常常很敏感,崇尚时髦,追随社会上流行的风气,最易被感染或鼓动,也容易批评传统的社会观念。假如发生剧烈的社会变革,价值观念改革,年轻人常易落入变迁的漩涡当中,首当其冲受社会文化剧变的影响。 那么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 心理健康是比较而言的,绝对的健康是不存在的,人们都处在较健康和极不健康的两端连续线中间的某一点上,而且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动态变化的,而非静止不动的。人的心理健康即可以从相对的比较健康变成健康,又可以从相对健康变得不那么健康,因此,心理健康与否是反映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应认为是固定的和永远不变的。另外,一个人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行为和心理,并不意味着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应指出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状态,而不能只看一时性的偶尔现象。心理标准是一个发展的、文化的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也因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而有差异。心理健康的标准,

更新教育理念 关注孩子成长

更新教育理念关注孩子成长 额敏县第二小学姜玉梅 尊敬的家长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第二小学德育主任姜玉梅。首先我代表学校对到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大家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本次家庭教育我们深表感谢,这也充分证明了家长朋友们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和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更新家庭教育理念关注孩子健康成长》首先我要说明一点:我是一个年轻的家长,我的孩子刚满六岁,就家庭教育方面的理念和经验而言我可能还不及在坐的各位,因此我只是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我想从四个方面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是做一个学习型的家长,二是学会尊重孩子,三是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四习惯养成家长责无旁贷。 一、做一个学习型的家长从我们的孩子从呱呱落地开始,我们没有经过任何系统的培训和学习就上岗了。那时候我们对家庭教育的概念是模糊的、甚至是零认识。现在呢,我们至少已经当了7-8年的家长了。六年级的家长至少做了12年吧。但是在这7-12年的家长生涯中有谁认真、系统地学习过家庭教育呢?我常给我的家长说,如果你养的一盆花?一条鱼死了,你会怎么想? 当我们的孩子的出现学习成绩下滑、出现恶习等等状况的时候,我们通常是怎样表现的呢?(训斥、打骂、责罚、收拾…..)而您这样做的结果又是什么呢?(没有了亲子沟通、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我们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当孩子的教育、学习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首

先应该思考的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出现了什么问题,该如何解决。而不是去责罚孩子。而且现在随着经济、信息、网络和社会大环境的改变,我们教育孩子已经不能沿用我们父辈的哪些教育理念了,这就需要我们的家长要自觉学习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并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和特点灵活应用,当然没有一种方法是可以生搬硬套的。另外,如果我们回到家只专注于电脑、手机上网、微信、游戏、电话聊天、打麻将等等。又如何能让孩子们静心学习呢?在这里我建议晚上回到家可以进行亲子共读(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自觉学习的习惯,同时也是孩子增长课外知识、提高写作能力的很好的方法。)当然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游戏、识字、练字都是不错的选择。 家庭教育是一门系统的学科,也可以说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开始,直到孩子走向社会,至少要跨越18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跨度。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足迹都浸染着我们做父母的心血和汗水,每一个阶段孩子都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这需要我们家长不断学习,才能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也只有这样,我们做为父母才能真正读懂孩子,与孩子成为好朋友,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以此来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而我们需要具备的是“耐心、细心、专心、静心和恒心”。恒心尤为重要的。(举例:三年级家长给孩子做单词卡片不坚持) 二、学会尊重孩子辱骂孩子起不到任何积极的教育作用,只是家长不良情绪的一种发泄。有的家长因孩子学习成绩差,张口闭口“你怎么那么笨,猪脑子吗”,“死榆木疙瘩脑袋,一点不开窍。”,“你还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托起明天的太阳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1、培养儿童健康心理的方法 培养儿童的健康心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方法: 1、鼓励法。 儿童有一种需要承认、需要鼓励的心理,他们喜欢成功,喜欢得到大人的认同和赞扬。 因此,家长就要经常鼓励孩子,孩子通过不断地被鼓励和赞扬,自身的行为才能得到肯定,由肯定产生心理升华。 2、反问法。 语言是沟通儿童心灵的工具,因此,家长和孩子谈时要试探、发问、反问,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儿童自身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3、出难题法。 给孩子出点难题,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困难,并要让其自己解决,只有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经受失败和挫折,才能产生经验和教训。 4、讲故事法。 儿童都爱听故事,家长应该抽出时间给孩子讲一些健康向上的故事,一个好故事能使孩子进行一次心理上的调适,还能鼓舞孩子上进。 5、兴趣引导法。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气质和性格去发现其兴趣和爱好。 6、反面教育法。 家长利用反面教材让孩子分清是非,对生活中的反面事物,家长要给予引导,使其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有利于其心理预防。 7、宽严结合法。 对孩子过宽过严都是不正确的,要培养孩子有一个健康心理状态和较强的心理素质,既需要严教又要宽容,既有组织纪律又有个人的爱好,一旦孩子犯了错要批评的严一些,指出其危害,又要给予爱护和关心。 2、儿童心理变化的七忌 一忌无注意力。要让孩子自己选择适宜的游戏和运动培养他们注意力集中,专心完成一项工作的能力。 二忌无毅力。要训练儿童持之以恒的毅力,做什么事都要有始有终。 三忌无适应力。要训练儿童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样对孩子的发展是很有益的。 四忌无控制力,要训练儿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包括控制自己不合理的要求和愿望。 五忌忧郁沉默。要培养儿童乐观幽默的性格,切忌郁郁寡欢。 六忌依赖。要让儿童经受一定的困难,学会克服困难,从身心(性格和体格)两方面进行磨炼。 七忌无独立生活能力。要从小培养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是儿童心理卫生的关健。 3、培养儿童心理健康的要点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始,将来可使孩子们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发展;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希望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了。 所以,作为父母应十分重视用正常的心理原则来训练儿童。那么,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和孩子们一起快乐成长

和孩子们一起快乐成长是我的幸福 峪泉镇安远沟小学张芹 小时候,老师在我的心目中是那样的神圣、那样的伟大,老师的眼里总是闪着智慧的光芒,脸上总是浮着动人的微笑,给我的童年增添了许多的快乐,于是,老师这个职业让我格外的向往。 2005年3月,我如愿以偿的踏上了教育的征程,开始撰写我自己教书育人的伟大篇章。岁月就像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河,不经意间,我已经在教育的征程上奋斗了八个年头,这期间发生的许许多多的事就像流水一般远去,但是,这八年当中,每当我沉静下来,回忆起过往的岁月,眼前都会浮现出和孩子们一起快乐成长的一幕幕,心里就会觉得甜甜的。 回顾八年的教学生涯,我深深的体会到我所从事的事业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教育理念的灌输,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与碰撞。也正因为我这样去做了,才和孩子们一起收获了成长的快乐。 一、与孩子们一起自我鼓励,提高自信心,相信自己“我能行”! 从年龄来算,我们所教的孩子是6至12岁的小学生,是未成年人,而从教龄来看,我也是八岁,也算是“孩子”阶段。这就是说我们都需要成长,成长的路途肯定会经历无数次风风雨雨,要想经受起风雨的考验,就需要用积极的心态和足够的自信心去支撑! 2005年8月,我积极参加城乡交流,来到了峪泉镇黄草营小学,接手了四年级,当时我是满腔热血,心想,我终于可以到那个班主任了。谁知道,接下来的事情就让我大跌眼镜了:全班27个孩子,语文考试只有3个及格的,而且都是70多分,而且孩子们似乎也知道他们的情况,所以,看到我这个新来的年轻老师,也觉得不好意思。然而,我没有失去信心,每当开始一天的学习的时候,我都会和孩子们面带微笑,紧握着拳头,用心大声地进行自我鼓励,孩子们要重复三次“我要认真读书,我能行!”,而我也要重复三次“我要认真教学,我能行!”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都觉得不好意思,没用心地喊出来,后来我先做了示范,坚持和孩子们用心喊,也许是我的执著感动了孩子们,后来他们都能自觉用心喊。通过每天的自我鼓励,孩子们普遍都比原来自信开朗,都能自觉地用心读书。每当听到教室琅琅的读书声,我仿佛听到百鸟争鸣的场面,感受春天的气息到处散发着……这种感觉,真好!直到现在,我还用这种方法来鼓励我的孩子们和我自己。 每当有孩子遇到困难想逃避做“小乌龟”时,我都会叫他们找个无人的地方

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

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 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 亲子阅读,也被称为亲子共读,是长辈和孩子之间感情的交流。通过家庭中大人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交流,传递给孩子一个重要的信息:爸爸妈妈和我一起读书,他们很爱我,我们的家是一个温馨、和谐的家。 阅读,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亲子共读则是家庭中一项重要的读书活动,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意识到亲子共读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而是以书和阅读作桥梁,沟通大人和孩子的心灵,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 阅读,需要培养与引导 孩子的阅读是需要引导的,这就给我们的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长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孩子的阅读趣味和阅读爱好。要想让你的孩子爱上书,你自己首先得爱上书;要想让你的孩子有读书的习惯,你自己首先得有读书的习惯;要想让你的孩子会读书,你自己首先得学会读书。其实孩子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是很强烈的,只是缺乏培养和引导,如果我们给孩子们符合他们需要的书,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精神提升有意义的,一旦尝到甜头,孩子们会很乐于接受。 珊珊的妈妈是医院的护士,平时工作很忙,但不管怎么忙,爱读书的习惯却一直没有改变。妈妈爱读书的习惯直接影响到了珊珊,她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喜欢跟妈妈去书店。开始是妈妈给她念故事,常常是念到故事的转折关头,有意停下来让孩子猜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这是培养孩子想象力的极好机会。故事讲完了,妈妈和珊珊一起讨论,妈妈尽可能地回答珊珊小脑袋里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渐渐地,和孩子一起读书成为规律,也是家庭的“必修课”。如果妈妈上夜班,那么,爸爸会来完成当天的“必修课”任务。即使后来珊珊上了小学,自己会找书看,但是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书、交流的习惯还是保持着。他们互相介绍好的书,他们一起讨论书中的人物,他们一起重新改编故事的结尾,编到精彩之处,大家开怀大笑,在这样的家庭亲子共读活动中,家长和孩子享受到了更多读书带来的乐趣。 三年级的小琦也是一个小书迷,他的妈妈是中学老师,她比较重视小琦的阅读,而且经常和小琦一起读有趣的童话和小说。小琦妈妈深知优秀的文学作品能进一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陶冶他们的性情。她感触最深的是独生子女生活在一个竞争的社会,这种竞争已经从中学延伸到小学、幼儿园,在充满功利性的竞争中,孩子们内心的纯真与真爱正在慢慢地流失。如果,孩子们能够亲近文学阅读,通过阅读这种独特的方式,让他们感受爱、体验爱,那将终身受益。因此,她喜欢有针对性地给孩子介绍适合他们看的作品。比如,自己与小琦一起阅读《小精灵迪迪和他的朋友们》系列童话时,感受到了那一波三折的冒险故事中传递出来的浓浓爱意,感受到一个人的成长,不仅需要知识的哺育,更需要爱的滋润。小琦马上就能从童话里明白海仙子身上的种种缺点与自我中心的性格,是因为被父母圈养在“天堂岛”而形成的,而黑晶王子从一个乖孩子变成残暴的少年,也与冰雪女神母爱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在看似轻松的亲子阅读中,小琦妈妈收获了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的甜蜜果实,这种教育不是刻意的,而是自然而然的,让孩子在阅读中懂得爱,在成长中学会爱。小琦妈妈和小琦在这样快乐而充满暖意的亲子共读中享受到一次次爱的洗礼。 也许,不同的孩子对阅读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如果家长能细心地关注这些反应,并帮助孩子们积极、及时地拓展阅读的体验,阅读的收获将会更多。拓展的途径有很多,比如拓展到现实生活中,通过选书——读书——聊书——再选书——再读书,这样良好的循环,鼓励孩子参与交流体验。再就是拓展到影视和网络,充分利用现代化工具。三是从一本书拓展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是我们每个家庭的未来,特别是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健康尤为关注。但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包括两个方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极为关注,但是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却被忽视了。这也不能怪大家,很多家长都不懂得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所以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这么小,能有什么心理问题啊?其实,据心理学家们统计:人们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与少儿时期的一些经历有关。因此,心理学家呼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从小抓起。因为一个人的个性是从幼儿阶段到青少年阶段逐步发展成型的,假如我们忽视了孩子在成长时期的心理问题,任由孩子的种种不良习惯或是心理问题发展下去,很有可能会对他的一生产生消极影响。 不恰当的家庭教育会给孩子带来相当多的心理问题。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不当的亲子教育方式有以下几点:一种叫做“树大自然直”的放任式,这样的家长认为孩子不需要管教,自己长大就是了;一种叫做“有钱走遍天下”的溺爱式,父母认为自己赚钱让孩子吃好穿好就算尽了责任,只要有钱孩子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一种叫做“棍棒之下出才子”的严厉式,孩子只有严厉管教,才会有出息。在这些教育模式下的孩子容易出心里问题。 有些家长也许会说:教育是学校的事情,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我们不懂,应该交由老师来处理。其实不然,孩子在校和老师相处的时间,和孩子在家庭社会与家长相处的时间来比,太少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由学校和家庭共同关注,才能做好。很多问题的产生还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有句话说得好:“儿时,父亲是山;成长中,师友是山;工作中,伙伴是山。”父母应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那么,我们家长应该从哪些方面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呢?我认为必须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幼儿教师演讲稿:我与幼儿园共成长与幼儿教师演讲稿:我和孩子一起成长合集

幼儿教师演讲稿:我与幼儿园共成长与幼儿教师演讲稿: 我和孩子一起成长合集 幼儿教师演讲稿:我与幼儿园共成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大家好! 我是中一班的班长杨雪娇,来到新颖幼儿园工作已经快两年了。我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我与幼儿园共成长》 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几个孩子很想当天使,上帝给他们一人一个烛台,叫他们要保持光亮,结果一天两天过去了,上帝都没有来,所以小孩们已不再擦拭那个烛台。有一天,上帝突然造访,每个人的烛台都蒙上了厚厚的灰尘,只有一个小孩叫“笨小孩”,坚持每天擦拭烛台,所以他的烛台是一尘不染的。于是,这个笨小孩成了天使。原来当天使很简单,只要实实在在去做就可以了,我说:要想快乐的工作很简单,只要实实在在去做就可以了!所以带着这份心情,我选择了新颖幼儿园这片热土,从此开始了我人生新的旅程。 在这个充满荆棘的旅途中,我庆幸我能在新颖遇到这么多帮助我的人,支持我的领导和老师,让我在幼教路上不断成长。 刚来幼儿园的时候,环境陌生,孩子的常规习惯也不懂,于是我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用笔记本记录着。在每一个与孩子为伍的日子里,我感受着喜悦的幸福,脸上总是有着美美的笑容,心中总是装着满满的快乐,我把自己的那一份愉悦,那一份爱心,那一种执着

都无私地奉献给了孩子们。我用我的真心、真情从事着天底下最为纯洁、灿烂的事业,我也收获着新颖新幼儿园对我满满的希望与栽培。 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我觉得自己缺少实践经验,缺少教学艺术,虽然每次都精心准备,可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并不大。为此,我感到很困惑。这是,园长和同事们的关心和鼓励给了我前进的动力。为了实施好每一次活动,她们和我一起分析教材,斟酌各个环节的性,就连抛出的每一个问题,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深入课堂听课之后,园长又及时中肯地指出我的不足,提出的建议有理有据,令我茅塞顿开。一些骨干教师的示范课也让我学到了如何更好地组织活动、如何寓教于乐。幼儿园提供一次次公开课的机会,更让我渐渐找到了感觉。我意识到一节成功的活动不仅仅在于那些精致巧妙的教学用具,更是老师和孩子之间的心灵交流、智慧的对话和生命的呼唤。于是,我努力把每个活动当成和孩子们游戏,探秘的机会,用心与孩子们一起收获快乐,共同成长。 不久,园长就把带晚离园班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我,我感到责任重大:把全园晚接的孩子管理好,这意味着要比别的老师付出更多的耐心与爱心,要记录着每位孩子琐碎的事情,还要与班级的老师做好交接工作。刚开始工作是存在很多细节上的问题,发现问题后,园长就组织我们和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每周五进行交流,传授一些组织幼儿的经验和家长交流的技巧,让我积累更多的经验能更好的开展工作。从原来的不熟悉到现在的游刃有余,这一步步的历程,是幼儿园推动着我不断前进。 在我不断成长的同时,幼儿园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环境大改变,新玩具、新桌子、新椅子……一切的一切都让我陶醉在其中,人

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让他们更开心

关注学生需求,让他们更开心 娄底六小周艳 内容摘要: 面对日益变化的新形势,学校压力大,家长要求高,学生个性强……新时期作为肩负教育、教学、管理三重责任的班主任老师该如何开展自己的工作,管理好班级,教育好学生,让学生真正地全面发展,真正地享受学习的快乐。作为老师,我们得知道教育的重大意义,得关注学生的需要,让教育变成一件快乐的事,相伴孩子一生。 关键词: 关注心理需求快乐爱倾听赏识赞美 成长信任幸福成功 正文: 作为肩负教育、教学、管理三重责任的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沟通家庭、学校、社会的桥梁,也是联系各科任教师的纽带。作为班主任老师应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创新管理方法,使自己的班级管理工作与时俱进,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现在常常会听见周围的班主任老师不断地抱怨:“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不听话,把教师的忠告当作“耳边风”,越来越难教了”“这班主任怎么这么难当?学生们打不得,骂不得,话说重了都会被家长投诉,这个班怎么带呀?”我想在这里提醒一下我们的教师:你在责怪学生的同时,可曾反省过自己:你可真正关注过学生的需求?对于孩子来说,教育意味着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是意味着让他们从现在就感觉自己是一个快乐的小天使,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感受到人生的快乐。这个“快乐”不是主要指吃得好,穿得好,也不仅仅指将来长大成人后谋得一份好职业以便过上好日子,而是指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能充分体验到思考的快乐,求知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而且还要充分体验到来自纯真友谊的快乐,来自集体温暖的快乐,来自野外嬉戏的快乐,来自快乐的天性被纵情释放,青春的激情被纵然挥洒的快乐……著名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要让儿童在没有殴打,没有暴力,没有厌恶的气氛中,总之在和蔼可亲和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这不正说明我们要让孩子感到生活和学习的快乐吗?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感到生活和学习的快乐呢?一、爱营建温馨氛围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者夏丏尊先生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爱,就等于无水之地,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为师爱生是天职。”那么爱就是班主任事业的“活水”,是拉近学生之间距离、沟通师生情感的纽带,是产生教育力量的源泉。我们要爱学生,爱每一个学生。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读后感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读后感 李峰 前几天很晚回家,不经意地看到桌子上有一篇儿子从学校带回来的<<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阅读材料,材料从理论方法到现实事例,做了简明而透彻的讲解。我读了以后心情好久不能平静,虽然经常在网上看到类似的内容,每次看关于孩子心理健康的文章,心理都会引起不少共鸣,但这次感触很深,同时也会更加关注自己孩子心理的健康。我本人因为工作方面的原因每天和儿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与其交流、沟通的时间更少,其实有时我们做大人的深思一下,在教育孩子上,有关孩子心理健康方面,自己做的怎么样?对照《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每人做家长的心里都有数,努力提高自己吧,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只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就能感受到道路两旁有五彩芬芳的花,就能感受到的天空上也有温馨的阳光。 许多父母、特别是爷爷奶奶们总是担心孩子营养不良,现实却是许多孩子营养过剩。其实父母对于孩子健康的关心,更多的是生理健康方面,而心理健康这一块内容是许多家长容易忽略的,通过材料的学习,加深了我们对健康的理解,引起我们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我的孩子是男孩子,我的父母和儿子的外公、外婆都很高兴,他们有

着封建的思想,很宠他("长辈包围晚辈"),我不怪他们。我还经常看见一种错误的教育方法:打凳子,是凳子让宝宝摔跤了;打爸爸,是爸爸没有扶好宝宝…,长大后,那么多的不如意,你说你们让孩子打谁啊?其实阅读材料上告诉了大家答案,这些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是不对的。 长辈们也不是不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而是他们不懂得怎么去关心。其实跟孩子用心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心甘情愿的把内心的想法告诉你。作为父母,有时只要做一个倾听者就好了。每个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要让孩子的不好情绪有个宣泄的途径。而不是当大人自己心情不好时,极度愤怒的时候(忙人无计,怒人无智),对孩子大吼大叫,其结果,可想而知,孩子也很烦躁。孩子不懂事,他看在眼里,学在心里,后果可想而知,马克思说“为了孩子,我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这就是说,家长必须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教育方式。 阅读材料上既举了成功的例子,也举了失败的例子。留学生汪某与母亲因学费问题发生争执,一怒之下,连刺母亲9刀!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其实不少,这就是心理健康问题。相信每位阅读过的家长都能认识到心理不健康的危害性。躯体疾病的危害大多是一个人,而心理的疾病危害范围有时要大得多。我们应该尽早高度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虽然每位孩子的家长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但是对自己孩子的爱没有差异。我们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可以多陪他看书、

关注孩子的成长变化

关注孩子的成长变化 正如书的前言讲,这本书是作者特林?芬瑟讲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它描述了1982至1990年间,作者在大巴林顿华德福学校和他所带班级的共同成长历程,期间充满竞争、转变、挫折和成就。全书共分八章,每一章讲一个年级,可以说这本书记录了学生和作者八年的成长生活。 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在作者的引领下,心灵不断地产生共鸣,被感化、被触动。 一年级 “我的眼光从雪地转向了晴朗的夜空。啊!多么壮观!我的头顶上是浩瀚无边的繁星闪烁的苍穹。不远处的树林上空,有一团孤立的星云,其间闪烁着一组特别明亮的星辰。那时,我并没有留意这是哪个星座,令人吃惊的是那群星星正向我眨眼。我曾经见过他们吗?孩子们!是的,它使我想起了今天早上向我微笑的孩子们,这是我的星座!我的班级!我找到了他们!他们找到了我!” 特林?芬瑟用他那敏锐而充满爱的心向我们展示了即将开始带领一群孩子开始八年学校旅程时的心情。夜空中闪烁的繁星让他想起了白天中见到的孩子,他们是那样的纯洁、可爱。开学的第一天,他像一个爱惜自己菜苗的老农一样精

心地呵护孩子们,让他们尽快适应和熟悉目前的新生活。 在这一年中,让儿童从神话故事中学到生活的结构,帮助孩子确立万事万物在世界各有其位的印象,用真善美充实孩子幼小的心灵,为孩子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做下铺垫。 二年级 “一年级结束以后,我天真地以为九月份开学后便可以简简单单地开始上二年级的课,没想到这是我曾经有过的最严重的错误想法。” “孩子们变了……他们显得更加精力旺盛,不停地在活动。他们也容易偏激……每位孩子好像对任何事都有自己的看法。二年级第一周教学经历使我确信一件事情:第一周的情形无法接受,不是班级要变,就是我要变。如果我改变,成功的希望会更大。” “为了成为一名二年级的新老师,我必须再次成为一名二年级的小学生。” 特林?芬瑟向我们呈现了孩子的成长变化,面对孩子们的改变,他觉得不能禁锢孩子们的发展,老师应该改变自己,从孩子心理的角度去引导、教育他们。看来要做一个好老师,细心观察和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很重要。 三年级 “大部分主课内容都是转化为某种有意义的运动和简单戏剧,以便孩子们在空间中发现自我。”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庭: 人本化:人类声带成熟期在7-9岁,6岁以前唱不准是正常的。6岁前的孩子声带很嫩,非要他一板一眼地唱,有可能会把声带唱坏;而这个时候孩子的大肌肉最灵活,听觉最灵敏,不让他动,不带着我们的狗狗前进短,很少有家长关注到这一点,他们过多的关注结果而饭放弃了对过程的思考,这对孩子身心的摧残是不可估量的。孩子还小,以后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小身心的障碍会使他们忽视生活的美好,这是一个不好的开端。 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陈鹤琴认为儿童有八方面的心理特点,好动、好模仿、好奇、好游戏、喜欢合群、喜欢野外生活、喜欢成功和赞美 为了探知儿童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对自己的父母和家庭究竟有哪些最迫切的要求,一位美国学者对一万多名肤色不同、经济条件各异的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孩子们对父母和家庭的要求放在首位的并非是经济、物质条件。他们对吃的、穿的、用的和玩的东西似乎都不大在意,相反,却很关注自己的家庭精神生活。儿童对父母的最重要的十条要求是: 1.孩子在场时,父母不要吵架; 2.如有两个以上的孩子,父母对每个孩子应一视同仁; 3.不能对孩子失信或撒谎,说话要算数; 4.父母要相互谦让,不可互相责备;

5.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亲密无间; 6.孩子的朋友来做客时,要表示欢迎; 7.对孩子不能忽冷忽热,更不能动不动就发脾气; 8.家里应该尊老爱幼,决定全身的事应该征求全家人的意见; 9.家庭要重视文体活动,节假日或星期天要到户外游玩; 10.父母有缺点时孩子也可以提出批评,应该欢迎孩子提不同意见。 这十条要求不难看出,孩子最关心的是家庭气氛和对他们采取的态度。他们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应该有友爱、轻松、宽容、民主和活泼的气氛。在这种良好的家庭中生活,最利于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相反,他们最头痛的是气氛冷淡、紧张、沉闷、专横、毫无生气的家庭。 中国某市妇幼保健站儿童心理研究组曾对该市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心理状况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答案五花八门,但值得深思的是,回答中最多的并不是“怕爸爸妈妈打我”,而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有一个答卷写得很生动: “我最怕爸爸生气,他生气的样子可凶啦!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吓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扑腾,饭也吃不下去……”

四(下)家长学校教案第一课 我们与孩子一起成长

第一课我们与孩子一起成长 一、教学目的: 1、建议家长注重自身良好素质和人格魅力的锻铸。 2、引导家长明白“家长与孩子一起成长”是当代成功的家庭教育之必然。 3、帮助家长掌握一定的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方法与实施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 帮助家长掌握一定的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方法与实施技巧,并能在实际的家庭教育中灵活、有效地运用。 三、教学准备: 1、进行相关调查及数据统计 2、请几位某一方面做得好的家长作好简单的3分钟以内的发言准备 3、制作好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启思切入主题 尊敬的各位家长,首先请大家看一个场景: 1、多媒体播放场景。 场景的大致内容如下: 一位父亲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父亲一本正经地说:“想当年,你爷爷在世的时候,爷爷说一我就做一,爷爷说往东我不敢朝西,爷爷是长辈,长辈说的不会有错,可你呢?”孩子不服气地说:“现在什么年代了?长辈说的一定都对?”“长辈走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吃过的盐比你喝的水还多!”父亲生气地吼起来。儿子不甘示弱地说“不一定,爸爸,克隆你懂吗?上次我跟你讲中国探月的事情,你什么也不懂,还有……”“别说了,你……你还真的不得了了……”父亲气冲冲地摔了摔椅子。“本来就是嘛……”孩子继续嘟哝着…… 过渡:各位家长,看了这个家庭教育的场景,你想些什么? 2、家长讨论 3、交流讨论后归纳: 抛开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诸多问题,这个场景至少告诉我们以下三点:(多媒体出示) (1)颠覆了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子女对家长惟命是从。 (2)体现了孩子对新鲜信息的敏锐和悦纳的优势-----远胜于家长。 (3)呼唤了一种新型的家长与子女的关系-----成为说得来的“朋友家长”。 过渡:那么面对如此带有普遍性的家庭教育的尴尬,我们家长如何做孩子说得来的“朋友家长”呢?我们必须确立一种理念:与孩子共同成长。 4、揭示主题:我们与孩子一起成长 过渡:要和孩子一起成长,我们首先必须了解我们目前的家庭教育存在哪些问题,孩子对我们家长有些什么新要求,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才能有的放矢。我

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长会提纲 总体目标 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帮助孩子提高学习能力,进一步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架起教育孩子的桥梁 各位家长——朋友们: 大家好!首先感谢各位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这个聚会,感谢您选择了中心小学,因为孩子的缘分,才使咱们今天有机会相聚在一起,共同交流和探讨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感谢大家对咱们三年级三班的关心和支持,也感谢你对我们老师工作上的大力支持。希望通过这次家长会能加强老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相互交流孩子在校及在家的情况,以便我们能够及时调整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也促使大家能够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管理中来。总之一句话,就是“一切为了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这是我们教育的一个根本出发点。我也相信,有了这个出发点,我们的聚会一定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得圆满的成功!今天我就抓紧时间借这个盼望了很久的机会来交流一下孩子有关各方面的问题。 一、转达学校布置的工作 这几年来,我们学校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效。首先,各科的教学模式都有所改变,开展了以“先学后教”“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式教育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自学,

充分让他们去自学,给孩子们创造读书的良好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博学多才”的人才为教育目标,让孩子从小就明白“学无止境”、“学以致用”的道理。二、期中考试情况 首先,我想总结一下这次的期中考试情况。这也是大家都愿意听的一个话题吧。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最棒的一个,期中考试是对孩子半学期以来学习情况的检测,相对来说这次的分数是比较可以的,100分以上个,90到100 个,80到90 个,也有少部分同学成绩不理想,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1,态度不端正,没有静下心来做题,送分的题目也拿不到分,从这里看出孩子太没有“考试经验”了,所以也不能完全去责备孩子。2孩子实在不明白题目的意思,其实考试的成绩也不能完全代表孩子掌握知识的情况和学习能力,有的同学平时上课很认真,他考试就是考的不太好,如有的同学做题太粗心,四页试题竟然落了一页,其余一分没失,有的平时看上去对知识掌握得还行,这一次考试却让人失望了,我觉得看一个孩子学习好不好,重要的要看平时他的态度和学习积极性,这个很重要。另外他对知识是否真的掌握,当然,对于那些老师进行复习巩固了的基础知识,孩子也做错了,那么还是应该要适当批评的,让他自己明白不应该做错。考得不好的孩子,希望家长能够多鼓励,补一补“漏洞”,争取过年取得优异的成绩。

幼儿园早教: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学生身上不论带有什么样的问题和缺陷,总还是有一些善良的东西的,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去挖掘、发现这些美好的东西,要无一例外地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每每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的这话段时,我总会心里产生一种执着,一种肯定。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是有东西会闪光的,我希望自己能帮孩子找到这些闪光点,能帮孩子走出心理上的阴影,呈现他们最自信的一面。所以我选择与孩子们一起成长!在这段成长路上,我一路走来一路收藏点滴体会,发现有些收获是我们共同拥有的。 一、“悄悄话”拉近距离 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我,知道了解学生将是我完成班级管理的首要之路。于是我想方设法去了解他们,连一个小机会也不愿意错过。在与孩子们谈话中我发现,有些孩子性格非常内向,不愿意与我说太多,或者说是因为面对面的交谈对他们来说有太大的压力。 小为,是班上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刚开学的时候,发现他总是在找各种理由不完成作业。而背古诗成了他的难关,这天他又因为古诗没有背出而犯难。在与他的谈话中我发现,他不愿意多说话,只是低着头,一副怕挨骂的样子。我拍着他的肩膀说:“其实老师知道,你在努力,只是方法上还不是很正确。在背诗的时候可以先理解它的意思,再根据意思去背诵就比较简单了。今天很晚了,回家再去根据意思背吧。还有,如果以后学习上有什么问题可以用写的形式告诉老师,好吗?” 到写周记的时候,我无意中发现,在小为的周记本最后一页上写着:“悄悄话:老师,谢谢您的鼓励,我已经学会了怎么去背古诗了。”

看到这些字,我的心里感到一种欣慰,一种快乐。于是我决定让每个孩子把自己想说而不敢当面跟我说的话都写在周记本的最后,也把这个空间称作:悄悄话。于是在之后的周记批改中,我又多了几分意外的收获。 在悄悄话中,我与学生靠得更近了,学生们的心里话都会在这儿与我交流。慢慢了解了,谁是比较关心班集体却不愿意表现得很明显的;谁是喜欢表现自己的个性的;谁是最会关心同学的;谁又在学习中有什么困难等等。而且我们都约定,谁也不能轻易翻看其他同学的悄悄话,因为这仅仅是每个同学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于是大家都把自己的心里话写了出来,也在这里,我与每个孩子都有了小秘密。 二、“自信心”传递快乐 在与孩子们的交流中我发现,大多数孩子不够大胆,或者说对自己没有什么信心。于是我会在每节课上课之前,留五分钟时间让孩子们讲一个短小的故事,我们称之为“即兴演讲”。为了这个演讲,大家准备得很积极,希望通过这一个机会把自己亮出来。 听着孩子们讲的一个个小故事,有时我也会给他们讲一些短小的故事,并让孩子们说说听懂了什么。 这天当我讲完故事的时候,孩子们争着举手。因为刚刚讲了一个“昂起头来很美”的小故事,是说自信可以让你赢得更多的快乐。 “我知道我们不要因为自己身上的小毛病而难过,只要自信,把自己的长处展示出来,我们同样会得到快乐。”小莹这样说着。我非常高兴,因为她正是说出了她自己。而这以后,发现原本总是不敢举手回答问题的她,也渐渐变得开朗起来,而且上课总能看到她积极的举手。“小莹变了,现在变得爱笑,爱说话了。”她妈妈高兴地对我说。 在此中,我也看到了,一个有自信的人的光彩,自己也在其中学着自信,在帮助孩子们树立信心的同时,也在为自己鼓劲,让自己自信起来!希望我们可以

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

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 ——读《一起走向美好》有感 今年寒假,我读了一本钟杰的书,它就是《我们一起走向美好》。 《我们一起走向美好》是一本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日记。意搏班,是大家眼中的一个“烂班”,班上的孩子们也自暴自弃。钟杰老师接手之后,与孩子们一起为班级起名,打造班级“静文化”,指导他们阅读,帮助他们建立篮球队,为他们制定班级愿景,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最终,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当初的“烂班”成功转变成名副其实的“明星班”。钟老师将意搏班发生的故事记录下来,形成了这本书——《一起走向美好——意搏班的故事》。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是钟老师跟孩子们一起发生的事,真实鲜活,充满张力,里面融注着钟老师的真情与真心,同时也融进了钟老师对教育的思考以及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所做的努力。 钟杰老师进班之前,不论是学校的领导还是任教该班的学科教师,都说这个班是“烂班”,有些孩子甚至被老师说的比妖精还要刁钻古怪。而钟杰老师认为是不是烂班,孩子们是不是妖精,不是别人说了算。要想知道真正的答案,就必须走进这个班级,走进孩子的内心,看懂他们。也只有真正看懂他们了,才有资格去评价他们。首先钟杰老师给孩子

们立了课堂规矩——课堂是教学和德育的主阵地,不可失手;接着又与孩子们一起制定了班规,给班级取了名——意搏班。针对意搏班孩子性格普遍活泼张扬的特点,还特地为他们打造了静文化——因为静听则明,静心则专,静思则通,静坐则宁,静默则熟。在离开意搏班之时利用班会课为意搏班打造班魂:生是意搏人,死是意搏人!人在,精神在!人不在,精神犹在!这为后面的班主任顺利接手意搏班奠定了基础。当意搏班的孩子得知我悄然离开了,心里特别难过,而钟老师在临走之前通过班长谢成龙之口告诉大家:记住我们的班魂!人在,精神在!人不在,精神犹在!班魂一喊,班级就活了。孩子们在最后一个学期,与新老师磨合得非常好,中考的时候考出了让很多老师意想不到的好成绩! 钟老师做了这个班级的班主任后不仅是带领他们读书,还带领他们一起玩。他认为不论是读书,还是玩,都是学习,只要能从中获得快乐和好处,都是积极的。只要孩子喜欢读书,他们的心里就会长出梦想的翅膀!只要孩子愿意读书,他们的心里就一定会变得亮堂起来!因为,阅读是点亮孩子心灯最有效的方法。意搏班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农村孩子,并且很多孩子还是留守儿童,有些孩子长到15岁,与父母才见过两三次面。他们是一群缺少关爱的孩子,也是一群心智、情感都很蒙昧的孩子。如果不帮助他们开启心灵的大门,

解读儿童行为,关注儿童需求

解读儿童行为,关注儿童需求 解读儿童行为,关注儿童需要 第一部分——专题讲座 教育,从辨别儿童的需要开始 我们每天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孩子,每天面对着孩子各种各样的言行。是否想过如何寻找对孩子行为的恰当解释?如何从孩子的言行中辨别他们真实的需要 一. 什么是儿童需要? 二.需要是儿童所有言行的基本动力,也是促进其行为活动的内在 动力源泉。 三.儿童的发展是在天性的基础上展开的,更倾向于遵循自身内在 的 发展逻辑性和规律性。 儿童的需要具有层次性、多样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甚至在不同的时刻,需要都是不同的;儿童需要的产生、满足与发展,不 仅受个体内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且与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受环境变化的制约和影响。 二. 儿童行为背后的真实需要? (一)儿童有哪些需要? 幼儿园教育从辨别儿童需要开始,只有了解和尊重儿童的需要,将“满足儿童的需要”作为引导儿童发展的教育切入口,才可能激发儿童的

内在动力。

(二)对儿童行为的合理解释? 儿童的需要是合理的,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儿童、研究儿童的言行来辨别儿童行为背后真实的“需要”。 *刚入园的第一周,贝贝在妈妈的陪同下,愉快地在幼儿园玩到10:30回家,妈妈给她吃些小点心;第二周开始,妈妈不再陪伴,贝贝 也能够愉快地活动,可到了10:30,贝贝又开始哭着要回家了,老

师给贝贝递上小点心,并轻轻告诉她小朋友都在吃小点心了,贝贝就安静下来了。 ●娃娃家和建构游戏的玩具很多,拿、收玩具是易发生冲突最集中的时候——幼儿拿时抢、收时不管。老师就设计了一张表格,在表格中画了一个拿着玩具的手,代表拿玩具,画了一个玩具橱,代表放玩具,让孩子们选择后用自己看得懂的标记画在自己的名字下面。在游戏讲评时,老师就在公布栏上的表格里打“☆”来提示幼儿形成分工合作的规则。于是,每次游戏前和游戏结束后,孩子们都会主动去看提示图,结伴中与同伴的冲突少了,大家感受到了遵守规则的快乐。 ●主题活动中出现了这样的情景:豆豆在每次提问结束之后总是找自己的好朋友回答问题,这引起了大多数同伴的不满,大家都说:“真没劲!”“这么多人,什么时候才能轮到我?”孩子们议论纷纷,有几位孩子甚至搬着自己的椅子退出了活动。老师问题:“为什么有的小朋友不愿意参加活动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他们只会请自己的好朋友回答问题。”“这么多人,题目都听不清楚。”“题目太少了。”

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的重要性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李明容 摘要: 心理健康是人类最重要的健康目标,是社会的基本要求。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完全将健康剥离到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关键词:心理健康健康分析身心并重问题列举 前言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还关系到如何健康成长。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说到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我就不得不说我认为的心理健康的意义。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当我们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那么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大体上分这几个方面: (一)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 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