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研347应用心理 笔记

考研347应用心理 笔记

考研备考应用心理

制作:汤迪

专业课参考教材:

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师大出版社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林崇德北师大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侯玉波北大出版社

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郭秀艳、杨治良人民教育出版社

统计《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临床与咨询心理(三选一)

《心理咨询与治疗》钱铭怡,北京大学出版社

《临床心理学》王登峰,人民教育出版社

《临床心理学》胡佩诚,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管理心理学《现代管理心理学》程正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格心理学(二选一)

《人格心理学》美Jerry M.Burger著;陈会昌[等]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人格心理学》许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变态心理学(二选一)

《变态心理学》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材,张伯源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变态心理学》钱铭怡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私人手打,谢绝盗版!

tang.di@https://www.doczj.com/doc/018724819.html,

第一章心理学导论

第一节心理学概论

一.心理学研究对象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要研究的问题:心理过程;心理结构;心理的脑机制;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心理与环境。

3.☆心理学的研究类型: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因果研究应注意:要创设某种实验情景,使之能引起某种心理现象,同时控制可能影响这种心理现象的其他因素;当一种情境引起某种心理现象时,我们只能说在这种实验情境下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脱离一定条件谈因果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4.☆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5.☆心理学既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所以心理学处在中间位置,因而叫做中间科学或者边缘科学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理论上: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践上:通过科学的认识心理现象,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引导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并且可以运用心理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

二.心理学主要流派

1.★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

构造主义--奠基人是德国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经验分为感觉、意想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研究方法强调内省法。

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的詹姆士。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尔。主张研究意识,他们把意识看成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推动向实际生活的发展。

行为主义――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行为主义特点: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2、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法。

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有德国的韦特海默、柯勒、科夫卡。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他们重视心理学实验,在知觉、学习、思维等方面的研究很重要。格式塔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整体”。

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的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一个学派。重视研究成年人的异常行为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2.☆现代心理学的历史背景事件:

(1)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是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

(2)唯理论-著名代表是法国哲学家让内·笛卡儿。

(3)经验主义起源于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经验主义先驱)和洛克(奠基人)。

(4)英国经验主义形成联想主义,代表人物是詹姆士。穆勒、约翰。穆勒、培因。

(5)近代哲学思潮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实验生理学是现代心理学实验方法的直接来源。

(6)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

心理学从此独立

3.☆中国心理学的发展

(1)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开创始于1917年,标志就是北京大学首次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

(2)1920年,南京高师(东南大学)建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

(3)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在南京成立。

(4)1980年,中国心理学会被正式接纳加入世界心理学联合会。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验法

1.★实验法:是指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2.★变量:即在实验法中各种需要操纵控制和测量的因素或条件,是在质量上或数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前两者称为实验变量,后者称为额外变量,需要加以控制。实验法要求变量必须明确、客观;自变量必须能被和很好的操控,而因变量能被很好的测量。

3.★控制:一、尽可能地消除无关变量;二、在无关变量难以消除的情况下,尽可能加以平衡。最常见的做法是在整个实验中保持无关变量的恒定。

4.☆自变量:实验中实验者加以操控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自变量的分类:1)作业变量:指实验中被试的任务,或者实验中所呈现的、和被试任务有关的某种刺激。2)环境变量。3)被试变量:可能影响对某种刺激的反应的被试的特征因素。

对自变量的操纵: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对于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定义);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

5.☆因变量: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或结果。(有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客观指标有:1)反应速度;2)反应速度的差异;3)反应的正确性;4)反应目标;5)反应难度。主观指标主要是指被试的口语记录(有助于分析被试的内部心理活动)。

对因变量的控制:【主要着眼于如何精确客观的记录因变量的变化】

≯反应控制:目的是让被试的反应确实发生在实验者感兴趣的因变量维度上;途径是通过指导语(心理实验中主试给被试交代任务时说的话)来实现;【心理学中规范指导语的要求:1)内容确定;主试严格确定给被试什么样的指导语;2)完全;在指导语中,要把被试应该当知道的事情交代清楚;3)简单明确;要简单,确保被试能够理解;4)标准化;一切手续进行都要标准化。】≯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1)有效性,充分代表当时现象或过程的程度即是效度;2)客观性;3)数量化;

≯避免量程限制;1)影响有效指标的主要是: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造成这两种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反应指标量程不够大,造成反应停留在指标的最顶端或者是最低端;2)解决办法:尝试着先通过实验设计去避免极端反应,然后再试着通过测试少量的先期被试来考察他们的任务操作的反应情况。

6.☆控制变量:也叫额外变量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以外影响实验变化和结果的潜在因素或条件。心理学实验中典型的额外变量有实验者效应(实验者的某种方式使得被试产生附和主试的期望)。要求特征;(被试自发地对被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性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美国心理学家奥恩首次发现在实验中让心理学家们认识到这一个问题;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霍桑效应和安慰剂效应。

额外变量的控制;≯排除法;“又叫双盲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双盲控制简单的说就是让实验者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的内容和目的,从而避免了主试、被试双方因为主观期望所引发的额外变量;缺点是得到的实验结果难以推广。

≯恒定法;旨在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缺点:1)实验结果不能推广到额外变量的其他水平去;2)操纵的自变量和保持恒定的额外变量可能产生交互作用;

≯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常常与其他的技术共同使用;

≯随机化法和抵消平衡法;是把被试平均分配到各处理组去的技术;优点:不仅能用于被试,而且也可以应用于刺激呈现和实验顺序的安排上;常见的抵消平衡法有ABBA法和拉丁方设计法;

≯统计控制法;是在实验后通过一定技术统计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主要用于实验前完全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影响的情况下;统计控制法【协方差分析;剔除极端法;分别加权法】。

7.★实验效度:是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也就是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程度;包括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8.☆构思效度:是指实验研究假设和测量指标的理论构思及其操作化问题,也就是理论构思及其转换的有效性;它直接决定了研究者的设想能不能以实验的形式表现出来;

构思的效度的要求:A.研究题目来源具有合理性;B.具有独特性;C.理论构思严谨,清晰明确;D.有明确的操作性定义;

9.☆内部效度:是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自变量发生变化,因变量也相应发生变化;自变量不变,因变量也不变;这就说明该实验有较高的内部效度;】

≯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1)主试-被试间的相互作用; 2)统计回归; 3)其它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被试的一些固有和习得的差异;分组时可能存在的偏差性;长期测验中的参与人员流失情况;长实验,要考虑被试的身体生长和成熟因素;(解决办法——增加控制组))。

≯零结果对内部效度问题的提示:零结果是指自变量的操作没有引起因变量的变化,因而因变量的变动为零。

出现“零结果”的主要原因有:1)实验者所作出的猜测-自变量是导致某种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可能是错误的,而零结果是正确的;2)实验者没有对自变量进行有效的操纵;3)此外其他的因素也可以导致零结果的—“因变量不够好或者不够稳定”4)由于因变量的测量范围受到限制,出现“天花板效应”或者“地板效应”这时也会出现零结果;

≯零效度产生的意义:提醒研究者可能他的实验操纵存在问题,实验内部已经受到威胁;告诉研究者可能实验假设存在问题。

≯内部效度的特例——统计程序的有效性;【统计结论效度】就是指有关决定研究实验处理效应的数据的分析程序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涉及的问题:误差变异的来源和如何恰当运用统计显著性检验问题;影响到统计程序有效性的因素:数据的质量;统计检验的假设。

10.☆外部效度:指的是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也就是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外部效度的受制约因素:实验环境的人为性;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研究实验外部效度的意义:提示我们在选择合适的被试样本的前提下,应该进行系列实验研究;实验内部效度越高,其结果就越能认为是由实验处理造成;实验外部效度越高,其结果所推及的范围就越大。

11.★实验信度:是指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和前后一致性的程度;归结为:“重复实验,结果是否一样?”

12.☆影响实验信度的因素:观察量;实验结果的统计检验;

推断统计用来确定两种实验条件下的差别到底是由自变量还是随机因素造成的;如果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所得出的结果差异之间很大,而且这差异由偶然因素造成的概率低于5%时,那么就可以排除偶然因素造成实验结果的可能性,认为是由自变量造成的。

13.☆实验信度的验证:直接验证;系统验证;概念验证;

“类比”就是指人们往往会借助一些观念来帮助自己来理解其他的观点,进而获得新的发现;“辐射问题”首先被邓克使用”在直接验证中,研究者努力尽可能的准确重复原来实验,看否在第二次得到同样的实验结果;而在系统验证和概念验证,研究者的兴趣在于描述某一个心理现象的边界条件,即保证该现象存在的条件;系统验证和概念验证,同时也是为了说明结果的普遍性。

14.★实验的信度和效度之间的关系:效度和信度从来不分开,不是互相割裂的,一个具有良好效度的实验,将得益于其对变量关系的明确把握,因而其结论也往往也具有高度的重复性;一个信度高的实验,则需要在保持其可重复验证的优点同时,设法提高结论的推广价值。

15.★反应时:从刺激作用发生到引起机体外部反应动作开始之间的时距。

16.☆反应时研究的开端是在天文学上-人差方程;赫尔姆霍茨在1850年实施了历史上第一个反应时的实验,成功测定了蛙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约为26/秒);将反应时引入心理学领域的是:荷兰生物学家——唐德斯;冯特早期对简单的反应时和选择反应进行了测量;屈尔佩和卡特尔建立了专门的反应时的实验室;(是一个转折时期,之后的心理学家对反应时的研究转向了实际的应用)From1850年赫尔姆霍茨to唐德斯ABC测量反应时的方法是:减数法。【第一阶段】

1969年,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加因素法;【进入第二阶段】

17.☆一种有效测量反应时的仪器包括:刺激呈现装置、反应装置和计时装置。

计时装置:简单机械计时器;【代表有:自由落体直尺计时器和单摆微差计时器】;复杂机械计时器;【代表有:时间描记器(记忆鼓)和钟表式计时器】;电子计时装置;

18.☆唐德斯第一次较为系统的研究了反应时,设计两类反应时任务: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

19.☆简单反应时:指的是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同时要求他们只是作单一反应,这个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

≯听觉反应时:a.“生物墙”是一种人类能力的限制,它根源于人类有机体的特性——感官、脑以及肌肉工作的特性; b. 感官换能、神经传导、大脑加工和肌肉运动的时间总和便是我们获得的简单反应时。

≯视觉简单反应时:a.视觉简单反应时较长,原因在于感官换能时间较长;视网膜的工作方式是积累的;b.不同的感觉通道的简单反应时有着差异:触觉﹤听觉﹤视觉。

≯简单的反应时比较短,并且简单反应时具有通道差异性。

20.☆选择反应时:是根据不同的刺激物体,在各种可能性中选择一种符合要求的反应,并且执行该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21.☆唐德斯反应时ABC实验:反应时测验技术的一种,唐德斯反应时实验纳入了辨别和选择两个心理过程,A反应时间成为简单

反应时间;B反应时称为选择反应时;C反应时间称为辨别反应时,B包括:选择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C包括:辨别反应时;

所以:C-A=辨别时间; B-C=选择时间。

22.☆多辨别一个刺激并且多选择一个反应大约需要0.07秒的心理加工时间;默克尔用公式揭示了两者的函数关系:RT=LgN (RT

为反应时,N为辨别刺激的数目)反应时不是随着选择项目的增多而呈线性增长,当刺激物从两个增加到三个时,反应时增加量小于0.07秒。

23.☆对于反应时任务的复杂度进行操纵可以获得三个不同类的反应时——简单反应时、辨别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并且它们之间

相减可以获得辨别和选择加工时间所需要的时间,这是唐德斯减数法的精髓。

24.☆反应时实验的两个基本因变量:速度和准确性;突出的问题: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之间的反向关系。

25.☆速度-准确性权衡:要想准确率高,那么就得慢慢来,反应时则长;如果完成作业的速度过快,反应时短,那么错误率高。

26.☆速度-准确性权衡的例证:泰奥斯对刺激呈现的概率和反应时的研究;奈特和坎特威茨实验:两个相隔很短的刺激作为自变量

呈现给被试;实验结论:根据“速度——准确性权衡”的原则,在短刺激间隔情况下,要保持与长刺激间隔相同的错误率,反应时一定会加长;中国的古话:“欲速则不达”正是说明这个道理。

27.☆速度——准确性权衡与实验信度:邓克的盒子问题是问题解决领域的经典研究;它揭示了被试在问题解决中的功能固着现象。

功能固着:如果被试经常在某一个情景中,以某一特定方式使用某一事物,那么在面临新问题的时候,事物的其他用途或者功能则会被被试忽视;当某一问题的解决伴随着功能固着时,那么被试表现为问题解决速度变慢,功能固着显著的影响了被试执行问题解决的反应时。

28.☆影响反应时的其他因素:简单-复杂反应时任务的区别以及速度-准确性权衡,是影响反应时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其他影

响反应时的因素主要是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

刺激变量:1.刺激的强度强,RT则短;刺激弱,则RT长;因为有“生物墙”的存在;刺激越是复杂,反应时就越长。

机体变量:适应水平;动机;个体的差异。

29.☆反应时新法主要有三种形式:减数法;加因素法:开窗实验。减数法是由唐德斯奠定基础的,又称唐德斯反应时ABC,或者

唐德斯三成分说;1969年,斯滕伯格继承了减数法,提出了加因素法;

30.☆减数法的原理:减数法是一种用减数方法将反应时分解为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减数法实验的逻辑:

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一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之外的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中反应时的差就为此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A反应又称简单反应时;为复杂反应时提供了一个基线;

B反应又称选择反应时;在B反应中除了基线操作外还包括了刺激辨认和反应选择的心理操作;

C反应又称辨别反应时;C反应是在基线操作加入了刺激辨别的过程,但不包含反应的选择。

31.☆减数法的应用:1.证明心理旋转存在【20世纪70年代,库柏和谢波德】;证明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者:波斯纳】。

心理旋转是指:单凭心理运作(不靠实际操作),将所知觉的对象予以旋转,从而获得真正知觉的心理历程;也就是,当一个知觉对象不是以符合知觉经验的角度呈现时,人们可能是通过内部心理过程把这个对象旋转到符合知觉经验的角度加以辨认。32.☆减数法弱点:使用这种方法要求实验者对实验任务引起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一系列心理过程要有比较精确的预测,并且要求

两个相减的任务中共有的心理过程要严格匹配;但是一般很难做到。

33.☆加因素法: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

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是作用于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是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34.☆加因素法的应用:“斯滕伯格的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典型实验】

斯滕伯格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包含相应的四个独立阶段: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阶段。

加因素法不足之处:有一种循环论证的倾向;关于它的实验逻辑遭到怀疑。

35.☆开窗实验;如果能够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而且也能比较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那就好像打开窗户一览

无遗了;这种实验技术称为开窗实验。

经典实验:由汉米尔顿和霍克基的字母转换实验;编码阶段、转换阶段、储存阶段。

36.☆反应时研究的新进展:序列反应时

≯内隐学习研究出来新的研究范式——序列学习范式:用来研究人们对序列规则的无意识获得;以反应时为反应指标;以序列规

则下的操作成绩和随机序列下操作成绩之差来表示内隐学习的学习量;

≯1987年由尼森和比勒姆提出;整个实验中刺激的呈现序列是有规律的。在实验期间,插入一个随机的位置序列,以确保实验的效度。尽管被试没有意识到序列规则的存在,但是他的反应还是会随着固定序列的重复而逐渐下降;但是这样不一定就能直接说明被试对序列发生了学习,因为不能排除练习效应对被试成绩的影响;为了保证实验的效度,在任务结束后,被试还要接受一个测量外显的任务——生成任务;就是根据当前信息的位置,预测下一个刺激出现的位置。

≯为了使得反应时差能更好更精确的对内隐学习造成的心理过程差异,研究者完善了序列反应时的任务,包括材料和实验程序的调整;对实验材料的调整;可以有效的调节规则的难易程度,防止规则外显化,增加规则被内隐习得的可能性;改变实验操纵的程序以反应时作为实验的主要指标,对内隐学习进行研究,序列反应时范式是反应时新法在内隐学习研究中的巧妙应用。

37.☆反应时研究的新进展:内隐联想测验

≯内隐联想测验:格林沃尔德;1998年提出;是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练习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测量;作用意义:成功促进了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的蓬勃发展,同时内隐联想测验本身也在改进完善,不断丰富着发展反应时实验范式的解释能力。

≯基本原理:相容任务中,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一致或者两者练习比较紧密,此时的辨认任务就依赖自动化加工,相对容易,所以反应速度就快,时间就短;不相容任务中,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认知发生冲突,此时辨别任务缺乏紧密的联系,要依靠意识加工,所以速度慢,时间长;所以两者任务的反应时之差就可以作为概念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相对一致性的指标。

≯反应时如何才算反应态度:内隐测验和外显测验的相关,即内隐联想测验效应和被试外显态度分数间的相关;——应该尽可能的高;内隐联想测验效应和简单反应时的相关——应该尽可能低;内部一致性;对所测量的对象的敏感性;抵制两个联合任务呈现先后顺序影响的能力。

38.★心理物理学,1860年,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标志着心理物理学的诞生。感觉阈限,又称阈限,是传统心理物理学的核心概念;绝对阈限:指的是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差别阈限:是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阈限的操作定义是: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差别阈限操作定义:有50%的实验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

测量阈限的三种方法:A、最小变化法;B、恒定刺激法;C、平均差误法。

39.☆最小变化法

≯最小变化法的刺激由递减和递增的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的小,目的是系统的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多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

≯注意递减、递增系列是交替进行的,数量一致;每个系列的起始点也不一样,以免被试形成定势;

≯每个系列的转折点就是该系列的绝对阈限,最后求得的绝对阈限系列绝对阈限的算数平均值。

≯用最小变化法测量差别阈限的方法如下。每一次试验中比较两个刺激,一个是标准刺激(St)一个是比较刺激(CO)。在这里我们有从-到=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为下限(L1),这里我们有从=到+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称为上限(Lu)。上限与下限之间叫做不肯定间距(IU)或相等地带,差别阈限(DL)等于1/2不肯定间距。不肯定间距的中点称为主观相等点(PSE),它的含义是,被试在作比较时,实际上是标准刺激,为标准刺激,所以叫做主观相等点。

≯差别阈限也是多次试验后的统计值,把6个系列的上限平均,下限平均,就可以求得差别阈限,求得的差别阈限叫绝对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经例叫做相对这也就是视觉长度的韦伯比例。

≯用最小变化法进行实验,被试会产生习惯误差或期望误差。习惯语差就被试习惯试习惯于原先的刺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因而对新的刺激作了错误的判断。期望误差被试过早期将要来临的刺激导致错误的判断。为了消除习惯和期望误差,用最小变化法测阈限时,应交替运用递增和递减系列的刺激,而且二者的次数还应相等。

40.☆恒定刺激法

≯刺激通常由5-7个组成,在实验过程维持不变,因而这种方法叫做恒定刺激法。刺激的最大强度要大到它被感觉的概率达到95%左右,刺激的最小强度要小到它被感觉的概率只在5%左右。各个刺激之间的距离相等,确定几个制定值,与最大间距与最小变化不同,恒定刺激法的刺激是随机呈现的,每个刺激呈现的次数应相等。

≯计算恒定刺激法实验结果的方法。直线内插法应用比例算式求绝对阈限。平均Z分数法可以避免直线内插法的缺点。如果用最小二乘法处理实验数据。首先要确定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标准刺激与每一个比较刺激组成一对刺激,每对刺激按随机方式呈现,要求被试将比较刺激和标准刺激进行比较,标准和比较刺激相继呈现,其中50次标准刺激在前,50次标准刺激在后,运用内插法,有50%引起感觉差别的刺激增量就是差别阈限。75%相等地带的上限,25%次相等地带的下限,75%的差别阈限

可以用平均Z分数方法和最小二乘法处理求差别阈限。如果用恒定刺激法测量差别阈限时允许被试做三种回答,即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进行比较时,被试可以回答“重”,“轻”和“相等”时,我们怎样求差别阈限呢?这时相等地带上的限定为50%次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相等地带的下限定为50%次轻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有了上限下限就可以求差别阈限。

41.☆平均差误法

≯是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客观上一般不可能

差与差别阈限成正比,所以可以用平均误差来表示差别感受性。

在上述实验中,为了消除空间误差,标准刺激在左边和右边的次数应各占一半,为了消除动作误差,被试从长于和短一标准刺激处开始调节的次数也各占一半。在平均差误法中除了平均误差外,标准差、四分位差也可以表示差别阈限

42.☆各自特点:最小变化法的实验程序和计算过程都具体地说明了感觉阈限的含义。但由于渐增和渐减的刺激系列,会产生习惯

误差与期望误差。恒定刺激法的实验结果可以应用各种数学方法加以处理,因而便于与其他测定感受性的方法进行比较。在应用三类反应的实验程序时,被试的态度会对差别阈限值有较大影响,平均差误法的特点是求等值。它的实验程序容易引起被试的兴趣。但不能连续变化的刺激,不能用平均差误法测差别阈限。

43.☆对实验法的评价:首先,与其他的研究方法相比较,实验法的主要优点实在于能够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就是通过一

定的方法和手段,来控制其他因素,从而使自变量以外的其他因素都保持恒定;另外一个优点就是:经济。

二.观察法

1.★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2.☆观察法的类型:主要有三种:自然观测法【最受推崇的一种方法】;个案研究法;调查研究法;

自然观察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法;观察法为随后进行的控制更严格的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巴克及其同事所作的新生儿测验研究,就是自然观察法应用于不同背景下人类行为研究的首次尝试;

个案研究:是指深入的研究单个或者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就是来自于他对个案研究的临床于研究】个案研究除了能够提供描述性的资料外,还能进行初步的比较,但是它所作出的推论范围很有限的。

调查研究往往比个案研究更加可靠;

3.☆观察法的要点:研究者首要要明确观察目标,也就是“观察什么”的问题;【即:目标明确】。在观察过程如何保证观察本身

不会对观察结果产生影响;【即:确保观察不受干扰】

4.☆确保观察不受干扰的技术:无干扰观察;无干扰测量;

无干扰观察:主要是指研究者为了避免被试由于知晓正在被观察,产生非自然的状态下的行为,而采取的一种无干扰观察技术;

【著名实验:艾布尔-艾贝斯费特尔关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表情的研究。】

无干扰观察与无干扰测量的区别:在于是否被试和研究者在同一个时间处在同一个地点,若在同一地点研究者则试图无干扰观察被试反应,不在同一地点则尝试无干扰测量被试行为产物或结果;无干扰观察是一种直接测量;无干扰测量是一种间接测量,因为它要测量的是行为的结果,而不是所要研究行为的本身。

参与性观察:应用于野外性观察场所;【福塞观察大猩猩实验】

反应性是在观察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的问题;如果研究可能造成被试不自然的反应,那么就应采取措施阻止反应性发生。

5.☆对观察法的评价:观察法的特点主要是直接和描述性;正是由于它的的描述性,给它带来限制:观察法无法让研究者对各因素

间的关系作出推论;有时,观察法所提供的资料并不充分;观察法的描述性限制常常被忽略;观察法本身并不一定客观无偏;三.个案法

1.★个案法:是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

法也称为案例研究法。

2.☆个案研究法亦称个案历史法。追踪研究某一个体或团体的行为的一种方法。它包括对一个或几个个案材料的收集、记录,并写

出个案报告。在现场收集数据的叫做“实地调查”。它通常采用观察、面谈、收集文件证据、描述统计、测验、问卷、图片、影片或录像资料等方法。

3.☆在大多数情况下,尽管个案研究以某个或某几个个体作为研究的对象,但这并不排除将研究结果推广到一般情况,也不排除在

个案之间作比较后在实际中加以应用。对个案研究结果的推广和应用属于判断范畴,而非分析范畴,个案研究的任务就是为这种判断提供经过整理的经验报告,并为判断提供依据。在这一点上,个案研究有点像历史研究,它在判断时常需描述或引证个案的情况。因此个案研究法亦称“个案历史法”。

4.★调查法:通过收集分析某人过去和现在有关方面的资料以推知其行为原因的方法。

四.心理测量

1.★心理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2.★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人的行为加以确定,即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行为和心理属性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心理测量具有间接性,相对性。

3.☆心理测验是对行为样组的客观和标准化的测量,相对心理测量的动词性质,更倾向于名词性,其包含范围也小于心理测量。三要素是:行为样组,标准化,客观性。

4.★心理测验的信效度:信度指的是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程度。效度指的是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质准确测量的程度。信度是良好效度的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

≯重测信度(稳定性系数)是在一定时间间隔中运用同一测验作重复测量所得到的信度系数,重复测量的时间间隔应掌握在30天左右,在这种情况下,重测信度比较准确,其主要缺陷是无法满足测量项目结构上的要求,并可能出现严重误估现象≯等同信度(平行信度)是以两组等效测验分别作出测量来评定信度系数,等同信度的评定对于测验设计的要求比较高,在实际工作中也不易得到两组等效测验,因此在应用方面就受到一定限制

≯折半信度是在测试以后对测验项目按奇项,偶项或其他标准分成两半,分别计分,以两半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作为信度系数≯同质性信度:也叫内部一致性系数,它是指测验内部所有题目间的一致性程度。

≯内容效度是指测验项目再多大程度上表示了所要测定的特征范畴,通过加强项目内容同质性,采用多重评判等方法,可以提高测量的内容效度

≯预测效度是指测验结果能够预测人们将来行为的程度。预测效度实际上是测验结果与一段时间以后的行为表现(预测标准)之

≯同时效度是人们就测验分数与当时行为表现或工作实绩之间的相关作为效度指标

≯聚合效度是指运用不同的测量方法测定同一特征或构思时测量结果相似的程度,辨别效度则是指在运用相同测量方法测定不同特征或构思时,辨别不同特征的程度

5.☆影响测量信度的因素:被试的样本、测验的长度、测验的难度。提高测量信度的常用方法:适当增加测验的长度。使测验中所有试题的难度接近正态分布,并将难度的平均值控制在中等水平。努力提高测验试题的区分度。选取恰当的被试团体。严格实行测验的标准化。

6.☆影响测量效度的因素:1)测验的组成 2)测量程序 3)校标的特征 4)样本与受试者特点。提高测量效度的方法:精心编制测验,避免出现较大的系统误差;妥善组织施测,控制随机误差;创设标准的应试情境,让每个被试都能发挥正常的水平;选好正确的效标,定好恰当的效标测量,正确的使用有关公式。

7.★测验使用的标准化:1)为使测验条件相同,必须有统一的指导语和时间限制。2)使评分尽可能客观。3)对分数的解释也要标准化,多数测验用常模作为解释分数的依据。

8.★人格测验是测量一个人在一定情境下经常表现出来的典型行为与情感反应,主要测量人在性格、气质、动机、兴趣、态度、情绪等方面的个性特征。

人格测验可分为结构不明确的投射测验和结构明确的问卷测验。问卷测验有自陈量表、人格评定量表。

目前常用的人格测验主要有:艾森克人格问卷,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罗夏墨迹测验。

9.★智力测验是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研究人员采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对人的智力水平进行科学测量的一个过程。

国内较为常用的智力测验主要有:中国比奈测验,韦克斯勒智力测验,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希内学习能力测验。

10.★心理测验的合理使用策略

主试的资格:知识结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职业道德

测验的选择:所选测验必须适合测验的目的,所选测验必须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测验前的准备及注意事项

测验实施的程序及要素:指导语,时限,测验的环境条件。

被试误差与控制方法:应试技巧与练习效应,动机与焦虑因素,反应定势。

测验的评分测验结果的报告

正确地对待和使用测验:对测验的错误看法(测验完美无缺,测验无用且有害)对测验的正确态度(1测验是研究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和作决策的辅助工具2测验作为一个研究手段和测量工具尚不完善3为了更好发挥测验的效能,必须防止测验的乱编滥用)

五.心理统计

1.★描述统计:主要研究如何整理心理与教育科学实验或调查得来的大量数据,描述一组数据的全貌,表达一件事物的性质。

具体内容有:1.数据如何分组。 2.怎样计算一组数据的特征值,简缩数据,进一步描述一组数据的全3.表示一事物两种或两种以上属性间相互关系的描述及各种相关系数的计算及应用条件,描述数据分布特征的峰度及偏度系数的计算方法等。

2.★描述统计方法可以用于只表示局部的一组数据的情况,也可以通过调查或实验所获得的表示整体情况的数据。它可以使杂乱无章的数字更好地显示出事物的某些特征,有助于说明问题的实质。

包括:统计图表、差异量数、集中量数、相关分析

3.★推论统计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局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推论总体的情形。

包括统计估计(参数估计:点估计及区间估计,非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参数检验非参数检验)。

六.研究中道德和伦理问题

1.☆伦理分为两个部分:工作人员必须遵循的实事求是,严谨审慎的一般原则;必须遵守道德规则。

2.★实验心理学的一般伦理: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和严谨审慎的工作作风;在实验中采取诚实客观的态度,力图报告事实。

3.★研究人类被试的伦理原则:

1)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诱导抑郁的方法是由费尔滕发明;被试大声朗读与情绪问题有关的60个句子);欺瞒技术要慎用,仅仅在欺瞒对被试无害,并且保证实验的潜在利益远远超过被试可能愚见的任何危险时,才考虑用欺瞒。

2)确保被试推出自由;3)保护被试免遭伤害;4)保密原则。

第三节感觉

一.感觉的含义

1.★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2.☆感觉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3.☆感觉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它和一切心理现象一样,具有反射的性质。感觉不仅包含了感受器的活动,还包含了效应器的活动。

4.☆20世纪初,美籍的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把刺激分成近刺激和远刺激。近刺激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

编码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的感觉编码。

≯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缪勒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量,他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

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在他看来,感觉不取决于刺激的性质,而取决于感觉神经的性质。它否定了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认识论上是错误的。

≯感觉编码的研究有两种代表性的理论:特异化理论和模式理论

A. 特异化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有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B. 模式理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只不过某种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大,而其他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小。

6.☆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A.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这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B.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器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成反比!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A.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B.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

韦伯定律:K=△I / I (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JND;K为一个常数。根据韦伯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某种感觉的敏锐度。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但是,韦伯定律只适应于强度的中等刺激。

7.☆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感觉强度与感觉大小存在两种关系:费希纳的对数定律和斯蒂文斯的乘方定律

1)对数定律 P=K logI(P为感觉量,即感觉强度;K为韦伯定律中的常数;I为指的是刺激量)

公式表明当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上升。当物理量迅速上升时,感觉量是逐步变化的。注意:费希纳的对数定律是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研究的,所以该定律只有在中等强度的刺激时才适用。

2)乘方定律 P=K I n(P为感觉的大小;I是指刺激的物理量;K和n是被评定的某类实验的常定特征)

公式表明知觉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

二.颜色视觉

1.☆视觉的生理机制:视觉是光刺激于人眼所产生的。视觉的生理机制包括折光机制、感觉机制、传导机制、中枢机制。

≯眼球包括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眼球壁分三层:外层为巩膜和角膜(屈光作用);中层为虹膜、睫状肌和脉络膜;内层是网膜(感光)和视神经内段。眼球内容物包括晶体、房水和玻璃体。都是屈光介质。眼球外面还有三对眼肌,分别受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支配。

≯网膜是眼球的光敏感层。由外层的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中间的双极细胞;内层的神经节细胞。

≯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不同点:

1)形态上具有明显的区别。一个是棒状一个是椎状。

2)在网膜上的分布也不同。网膜上对光最敏感的区域中央窝只有锥体细胞没有棒体细胞;离开中央窝棒体细胞逐渐增多,在16o -20o度处最多。在网膜的边缘只有少量的锥体细胞。在中央窝附近,有一个对光不敏感的区域叫盲点,来自视网膜的视神经节细胞的神经纤维在这里聚合成视神经。

3)功能不同。棒体细胞是夜视器官,在昏暗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锥体细胞是昼视器官,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视觉的传导机制由三级神经元实现:一级为网膜双极细胞二级为视神经细胞三级从外侧膝状体出发终止于大脑枕叶的纹状区。

≯侧抑制:是指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互相抑制的现象。

≯感受野:有效地影响某一感觉细胞兴奋的外周部位,称为该神经元的感受野。

≯视觉的基本现象有:明度、颜色、视觉中的空间因素和时间因素。

2.★色觉理论:

1)三色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赫尔姆霍兹修订;假定认得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他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但是这个理论无法解释红绿色盲。

2)对立过程理论:黑林提出了四色论,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他们在光的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赫尔维奇和詹米逊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证实了黑林的对立过程理论。发现了三种对立细胞:黑白、红绿、黄蓝。其中黑白细胞与明度有关,红绿和黄蓝细胞与颜色编码有关。有这些发现,我们相信:在视网膜上存在的三种锥体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在网膜水平,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视觉系统更高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

3.☆视觉的一些现象:

≯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明适应:照明开始或有暗处转入明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普肯耶现象:当人们从锥体视觉向棒体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不同的变化,这种现象就叫普肯耶现象。

≯马赫带: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这就是马赫带现象,由于相邻细胞间存在侧抑制的现象,来自明暗交界处亮区一侧的抑制大于暗区一侧的抑制,因而使暗区的边界显得更暗;来自明暗交界处暗区一侧的抑制小于亮区一侧,因而使亮区的边界更亮。

≯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就叫后像。

≯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效应叫视觉掩蔽。

≯视敏度: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三.声音的心理维度

1.★听觉基本现象:

1)音调和频率的关系:音调是一种心理量,它与声波的物理特性频率的变化不完全对应。在1000赫兹以上,频率与音调几乎是线性的,音调的上升低于频率的上升;但在1000赫兹以下,频率与音调的关系不是线性的,音调的变化快于频率的变化。

2)音响和频率的关系:在相同的声压水平上,不同频率的声音响度是不同的。而不同的声压水平却可产生同样的音响。

3)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为16赫兹-20000赫兹,其中1000赫兹-4000赫兹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

4)声音掩蔽: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

2.★听觉理论

1)频率理论:也叫电话理论。是1886年,物理学家罗·费尔提出来的。认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频率理论很难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底运动。

2)共鸣理论:也叫位置理论。是赫尔姆霍茨提出。因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因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后来人们发现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

3)行波理论:生理学家冯·贝克西发展了共鸣理论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行波理论。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但是行波理论难以解释500赫兹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但可以用频率理论解释)。

4)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提出的。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兹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的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但是,对于5000赫兹以上的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无法解释。

3.★频率和振幅这两个物理性质形成了声音的三个心理参数:音高、响度和音色。

4.★其他感觉

1)肤觉:触觉、冷觉、温觉、痛觉。

2)嗅觉和味觉

3)内部感觉: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

第四节知觉

一.知觉的含义和特性

1.★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2.★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识,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知觉以感觉做基础但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包含了觉察分辨和确认,几种互相联系的作用。

3.☆数据驱动加工:即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觉直接依赖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对这些特性的加工。

4.☆概念驱动加工:即自上而下的加工,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

5.☆模式识别:模式是若干元素集合起来的结构,把当前输入的信息和过去储存的信息相匹配,从而辨别是什么模式。

6.☆原型:即一类事物共有的性质,具有一类事物特有的特征。

7.☆心理学家把环境中的物体客体被称为远距刺激,而它们在视网膜上的光学成像称为近距刺激。

二.知觉组织

1.★知觉组织原则:接近律,相似率,共同命运。

2.★知觉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他的稳定性。

3.☆知觉适应:当视觉输入发生变化时,我们的视觉系统能够适应这种变化,使之恢复到变化前的状态,叫知觉适应。

4.☆主观轮廓:错觉轮廓即客观上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中也能看到轮廓的现象。

5.★图形组织的原则:邻近性、相似性、对称性、良好连续、共同命运、封闭性、线条朝向、简单性。

6.☆眼动:微动对维持视觉成像,避免网膜因注释而产生的局部适应有重要的意义,跳动保证刺激落在视野边缘时,使物体回到视野中央。

7.★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肌肉线索(调节辐合)单眼线索(对象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相对高度纹理梯度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双眼线索--双眼视差,双眼深度信息的两个来源是视差和视轴辐合。一个物体在两眼中对应的图像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称为视差。运用线索:相对运动视差(头部移动时,近处的物体移动的比远处显得快);图形线索:图形遮挡。

8.☆我们知觉的物体的大小与物体在网膜上投影的大小有关系,人们在知觉物体时,似乎不自觉的解决了大小与距离的关系,即:物体的大小=网膜投影的大小*物体与眼睛的距离。这就是大小-距离的不变假设。

9.☆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不仅相互转化,而且相互依赖。

10.☆知觉活动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辩证的,互相依存的。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为整体的能力。

11.☆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离,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12.☆知觉定势: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这种现象叫知觉定势。

13.☆整体优先:整体水平的加工优先于局部水平的加工。(内温的整体反应和局部反应实验)。

14.☆视觉线索:指环境中的各种参照物给人们提供的物体距离、方位和照面条件的信息。(影响知觉恒常性的条件)。

15.☆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这就是动景运动

三.错觉

1.★错觉: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的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

2.★似动: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1)眼动理论:我们在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在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作有规律的扫描运动。当人们扫视图形的某些部分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的误差,因而产生各种知觉的错误(有些实验证明了眼动不是造成错觉的真正原因)。

2)神经抑制作用理论:这是从神经生理学水平解释错觉的一种理论,认为: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网膜内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活动,因而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结果引起几何形状和方向的错觉(该理论忽略了错觉现象和神经中枢的融合机制的关系)。

3)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错觉具有认知方面的根源,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于知觉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可以说错觉是知觉恒常性的一种例外,是人们误用了知觉恒常性的结果。这种理论强调了深度线索在错觉产生中的作用,因而也叫深度加工理论。

第五节意识和注意

一.意识与无意识

1.★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指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一些东西。就行为水平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的精神实体。

①意识是一种觉知。在这个意义上,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包括外部事物和内部状态及时间

的延续性和空间布局等;

②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

③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另外,意识还存在一般性变

化,如觉醒、惊奇、愤怒、警觉等。

2.★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是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按照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观点,无意识包括大量的观念、愿望、想法等,这些观念和愿望因为和社会道德存在冲突而被压抑,不能出现在意识中。如果把人的心理比作一座漂浮在海里的冰山的话,那么人的意识便是露出水面的冰山顶端,它只占人的心理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的心理活动或过程是无意识的。

3.★意识的功能:帮助生存:首先意识对所觉察的和所注意的范围进行限制,从而减少刺激输入的流量。其次意识完成一种选择存储功能,第三就是基于过去知识和对不同后果的想象来终止、思维、考虑不同的方案。对现实的个人和文化建构功。

4.睡眠的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持续10分钟。

2)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持续20分钟。

3)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持续40分钟。

4)第四阶段:称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5)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5.梦的功能解释

1)精神分析的观点。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和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

2)生理学的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3)认知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称为梦境。

二.注意过程

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其特点就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原因:刺激物自身特点,人本身的状态,需要、期待。)

≯随意注意:指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原因:对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对兴趣的依从性,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对人格的依从性。)

≯随意后注意:事先有一定的目的、但是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选择性注意: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持续性注意: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

≯分配性注意: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2.☆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处于注意状态下的意识内容比较清晰,。

3.☆注意具有选择功能保持功能整合功能调节功能。、

4.☆注意的认知理论

1)过滤器理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接受进一步加工;而其他信息被阻断在他的外面,而完全丧失(分耳实验否认)。

2)衰减理论: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3)后期选择理论:所有输入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4)多阶段选择理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本理论的两个假设是:1,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2,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5.☆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

1)认知资源理论:注意是如何协调不同的认知任务或认知活动的。注意可以看作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

能力。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

2)双加工理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的参与;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并且在经过大量的练习后,可能转变为自动加工。

6.☆朝向反射:是由情境的新异性引起的一种复杂而又特殊的反射。

7.☆网状结构激活作用使脑处于觉醒状态,边缘系统既调节皮层紧张性结构,又是对新旧刺激物进行选择的重要结构。

第六节学习和记忆

一、学习的含义

1.★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的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其含义是: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

2.☆学习的分类

加涅的学习分类——加涅根据学习的复杂程度,提出了累积学习的模式,一般称为学习的层次理论。他把学习分为八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系列学习、言语联想学习、多种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问题解决的学习。加涅认为通过学习可以得到五种结果是:智慧技能、言语信息、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认为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他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又根据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3.☆动作技能

1)动作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方式。动作技能依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连续技能和非连续技能、封闭技能和开放技能、精细技能和粗大技能。

动作技能是由个别动作构成的系统,它是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动作技能有几个形成阶段:认知-定向阶段、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动作协调和技能完善阶段。

2)动作技能形成的特点

意识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减弱,整个动作系统转向自动化。

动作反馈有外反馈逐步转向内反馈。

动作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增加。

建立起协调的运动模式。

4.☆练习:是指在反馈作用的参与下,反复多次地进行一种动作。练习包括重复与反馈,两者都是技能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练习的主要作用是促使技能的进步与完善;它包括加快技能完成的时间,改善技能的精确度和使动作间建立更完善的协调。

1)练习进程的特点:A. 练习成绩随练习的进程而逐步的提高。B. 练习进程中存在高原现象。C. 练习进程是不均匀的。D. 练习中存在个别差异。

2)提高练习效率的条件1、确定练习的目标2、灵活应用整体练习和分解练习。3、恰当安排练习时间。4、练习中必须有反馈。

5、影响练习成绩的其他心理因素。人对活动的态度和人在练习时的情绪状态。

5.☆意义学习:指通过符号、文字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内容。也就是说,要在用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建立起一种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

6.☆认知地图:是关于某一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它不仅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而且包括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

7.☆练习曲线:是用图解的形式来表现练习期间动作学习效率的变化。

8.☆高原现象:是练习成绩一时性的停顿现象。它与生理的极限和工作效率的绝对顶点是不同的。并不是所有的技能学习中都必然存在高原现象。

9.☆知识迁移:人们在一种情景中所获得的知识,可以影响到随后学习的另一种知识。产生积极的影响叫正迁移;产生消极的影响叫负迁移。当不同的技能之间有着共同的成分或由相同的原理支配时,容易发生正迁移;当两种技能在结构上很相似,但其中某些成分要求相反的动作方式时,容易发生负迁移。

二、学习理论

1.★学习的联结理论

学习的联结理论强调复杂行为是建立条件联系上的复合行为。学习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因此联结理论又可称为“刺激-反应”理论。其代表有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桑代克、斯金纳学习理论。

1)经典条件作用:

【无条件反射】由外界环境刺激导致的不需要学习的自然的生理反应。

【条件反射】由外界环境刺激(中性刺激或无关刺激)导致的反应,是一种习得反应。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条件反射形成的基础是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多次重合或相继出现。条件刺激通过这一方式与无条件反应建立暂时联系,从而形成经典条件作用。经典条件反射的规律有:习得、消退、泛化与分化、二级条件作用。

2)操作性条件作用:

有机体为了获得某种结果而主动地作出某种行为,这种行为是有机体主动发出的,而不是由于刺激被动引起的。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不断的尝试,发现并保留正确的尝试,摒弃错误的尝试,从而完成学习过程。桑代克还提出了学习的“效果率”,即学习的形成受到学习行为结果的影响。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存在两种类型的学习,一类是由刺激情景引发的反应称应答性条件反应,与经典条件作用类似;另一类是操作性条件作用,它不是由刺激引发的,而是有机体的自发行为。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行为的结果-强化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斯金纳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行为带来令人愉快的结果。而负强化是行为使得某种令人厌恶的刺激强化。两种强化都会促进增加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通过对强化进程不同安排,可以精确的控制学习行为。除了强化外,行为还可以带来令人不快的结果,这叫做惩罚。惩罚将减低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

3)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而班杜拉认为,即人的一切社会学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对他人示范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的。不必直接做出行为,不必亲身体

验强化,可提高学习效率。根据观察者观察学习的水平分为,直接观察学习,抽象性观察学习和创造性观察学习。四个过程为: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动机过程。

2.★学习的认知理论

1)格式塔的学习理论-顿悟学习:强调学习是一种完整的过程,它是通过学习者重新组织或重新建构有关事物的形成而实现的。

顿悟的出现依赖于情景;顿悟产生后,可以重复出现,在一种情景中产生的顿悟可以迁移到新的场合。

2)托尔曼的认知地图与潜在学习:强调刺激-反应的中介变量。认知就是行为的中介变量。所以托尔曼的行为主义称为“认知-行为”主义。一个完整的行为应包括三个方面:1,由外部环境或内部生理状态所激发;2,经过某些中介变量;3,由此表现出的行为和反应。通过位置学习和潜在学习证实强化不是学习所必须的。学习不仅需要知识,而且要有目标。

3)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与客观主义相对,它强调事物的感觉刺激本身没有意义,意义不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而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它不仅决定于事物本身,而且决定于我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的人由于已有知识经验不同,对同一种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建构主义由激进建构主义和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

三.记忆的含义

1.★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2.☆记忆是一个过程,包括信息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基本过程。信息编码:是个体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包括对外界信息进行反复的感知、思考、体验和操作。存储: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得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得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提取:是指从长时记忆中查找已有的信息的过程。

3.☆记忆的脑学说理论:

1)整合论:美国心理学家拉胥里提出。认为: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它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而不是皮层某个特殊部位的机能。他用实验的方法破坏动物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发现大脑皮层破坏的区域越大,记忆的丧失就越严重。

2)定位论:法国医生布洛卡提出脑机能定位论。认为:脑的机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记忆当然也不例外。

3)SPI理论:功能模块。SPI是串行(Serial)、并行(Parallel)、独立(Independent)的缩写。这种理论认为,记忆系统是由多个执行特定功能的记忆模块构成的。信息以串行的加工方式进入记忆系统,在一个记忆模块中的编码依赖于某些其他功能模块中信息加工是否成功。也就是说,一个记忆模块的输出提供给另外模块的输入。信息以并行的方式存储在各个特定的记忆模块中,提取一个子系统的信息不会牵连其他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是相对独立的。

4.☆记忆的脑细胞机制

神经元和突触结构的改变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生理机制。这改变包括相邻神经元突触结构的变化、神经元胶质细胞的增加和神经元之间突触连接数量的增加;长时程增强作用对长时记忆有重要意义;记忆是由神经元内部的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来承担的,认为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是记忆的化学分子载体。并且激素能够影响记忆的保持。

6.☆反响回路:是指神经系统中皮层和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当外界刺激作用于神经环路的某一部分时,回

路便产生神经冲动。刺激停止后,这种冲动并不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在回路中往返传递并持续一短暂的时间(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7.☆海马是长时记忆的暂时性存储场所。在海马内的一种神经通路中,存在着一系列短暂的高频动作电位,能使该通路的突触强度增加,这种强化称为长时程增强机制。

四.记忆的种类

1.★记忆的分类:

1)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情景记忆: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语义记忆: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

2)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外显记忆: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内隐记忆:指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

3)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短时记忆:(工作记忆)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包括两个成分,即直接记忆,输入的信息没有进一步加工,容量大约7+-2个单位,另一个成分是工作记忆,输入信息经再编码,使其容量扩大。来自感觉记忆的信息可以在短时记忆中得到加工而进入长时记忆;来自长时记忆的信息也可以进入短时记忆,并得到进一步加工。复述是短时记忆的存储信息的方法,可以防止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发生遗忘。短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由于其他信息的干扰引起的。长时记忆:指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4)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指如何作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机能和运动机能的记忆;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他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

2.★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它是一种原始的感觉形式,是记忆系统在对外界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之前的暂时登记。

图象记忆是感觉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斯伯林的局部报告法证明了感觉记忆的存在。

2)短时记忆:编码方式分为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受觉醒状态,组块,加工深度的影响。复述是短时记忆存储的有效方法,防止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受到无关刺激干扰而发生遗忘,复述分机械复述和精细复述,即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分析,使之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起联系,机械复述并不能加强记忆。沃和诺尔曼的实验证明短时记忆的遗忘是由干扰引起的。短时记忆项目的提取是完全系列扫描。

3)长时记忆构成了个体关于外界和自身的全部知识经验。长时记忆的信息容量没有限制,长时记忆的编码受编码时的意识状态,和加工深度的影响;良好的编码能够改善信息在长时记忆中的保持和提取。

五.遗忘

1.☆长时记忆保持所需条件是:A.组织有效的复习。与遗忘斗争的首要条件是组织记后的复习,没有复述的信息是不可能进入长时

记忆的,因此我们要:复习要及时;正确分配复习时间;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B.利用外部记忆手段。C.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2.☆记忆恢复: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间隔一段时间所测量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的保持量要高,这就是记忆恢复。

3.☆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4.☆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们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通常以联想为基础,联想遵循接近律、相似律、对比律、因果律(明明知道而当时又回忆不起来的现象叫舌尖现象,应停止回忆过段时间再回忆)。

5.★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提出了艾宾浩斯曲线。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除了最主要的时间因素以外还有: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2、学习的程度(适当过度学习);3、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如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4、识记者的态度。

6.★遗忘的原因:1、衰退说;2、干扰说(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后摄抑制:是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3、压抑说;4、提取失败。

7.☆内隐记忆: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的影响。外显记忆: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有意识的影响。

8.☆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关系

1)加工深度因素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加工深度不影响内隐记忆;但对外显记忆则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2)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内隐记忆随时间延长而发生的消退要比外显记忆慢的多。

3)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生的影响不同。外显记忆会随着记忆的项目的增多而不容易记住;内隐记忆则不然。

4)呈现方式的改变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有不同的影响。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没有影响。

(5)干扰因素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而内隐记忆则不同。

第七节思维

一、思维的含义及种类

1.★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解释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

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的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其特征是:

≯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概括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

≯间接性。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思维是经验的改组。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

2.☆思维操作:也就是思维过程。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

抽象和概括的过程。

3.★思维的种类:①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②经验思维、理论思维③直觉思维、分析思维④辐合思维、发散思维⑤

常规思维、创作思维。

4.☆辐合思维: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或者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

☆发散思维: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维

5.☆表象: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它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是:①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②表象促进问题的解决。

6.☆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同属于高级的认识过程。

想象的功能有:①想象具有预见的作用,它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②想象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③想象还有代替作用。当人们的某些需要不能实际得到满足时,可以利用想象的方式得到满足或实现。④想象对机体得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它能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

7.☆想象过程是对形象的分析综合过程,它的综合有一下几种形式:粘合、夸张、典型化、联想。

8.☆想象的种类按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区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现象是一种没有目的、不自觉的产生地想象;有意

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它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9.☆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理想是当人们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来想象未来时的想象。幻想和理想都是指向

于未来,与人的愿望相联系。但是,幻想不一定以客观规律作依据,因而不一定具有实现的可能;而理想体现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因而具有实现的可能性。空想是一种不以客观规律为依据。甚至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进程,因而是没有实现可能的想象。

10.☆思维的脑机制:思维是整个脑的功能,特别是大脑皮层的功能。大脑皮层额叶负责编制行为的程序,调节和控制人们的行为

和心理过程,同时,还要将行为的结果与最初的目的进行对照,以保证活动的完成。大脑半球左侧颞叶和顶-枕叶与思维也有密切的关系;近年来研究还发现大脑右半球在推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概念的含义及其形成

1.★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由于概念抽象概括的程度不同,所以它有

不同的等级或层次。可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2.概念结构的理论主要有:

①层次网络理论。具有类属关系的概念组成一个概念的网络。在网络中,层次越高的概念,其概括的水平越高。

②特征表理论。概念的结构是由概念的特征和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构成的。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和规则相互结合就构成了各种不

同性质的概念。

③原型理论。概念主要是以原型来表征的,原型是指最能代表该概念范畴的成员。

3.★概念形成是指个体掌握概念本质属性的过程。概念的形成有两种学说。假设检验说认为,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不断提出假设、

验证假设的过程;而内隐学说则认为,一些抽象概念的复杂结构是在无意识的内隐学习中获得的。自然概念的形成以样例学习为主。

4.☆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人们通常采用四种策略:保守性聚焦、冒险性聚焦、同时性扫描和继时性扫描。

三、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机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

的过程。

2.★问题解决的策略:算法策略: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采用算

法策略可以保证问题的解决,但是却需要大量的尝试。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启发法不能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但这种方法比较省力。它有以下几种策略:1、手段-目的分析:就是将需要达到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的目标;2、逆向搜索: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3、爬山法: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3.★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①、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问题解决的策略,选择一种好的策略可以快速有效的解决问题。策略有算法和启发法。

②、知识在问题的解决中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各个领域的专家就具备这种能力。专家和新手造成问题解决效率不同的原因主

要是知识的数量和知识的组织方式上的不同。

③、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有:1,知识表征的方式;2,定势;3,功能固着;4,动机;5,情绪;6,人际关系。

4.☆创造性: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5.☆创造性的心理成分、测量和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①、创造性的心理成分包括辐合思维、发散思维和远距离联想能力以及人的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责任感等人格因素。吉

尔福特把思维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并且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辐合思维也是创造性的一个组成部分。

②、吉尔福特设计了发散生成测验来测量创造性。测验中,用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好坏来衡量创造性的高低。

③、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酝酿和社会因素。

四、推理

1.★推理:指从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或者根据一般原理推出新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2.☆三段论推理。由两个假定真实的前提和一个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这两个前提的结论所组成。关于三段论推理出现不正确的结

论的解释有:

1)武德沃斯认为前提出现形式所造成的气氛是造成推理错误的原因,这就是气氛效应。

2)查普曼认为人们错误的解释了前提才造成推理错误。

3)约翰逊-莱尔德认为推理的错误是由于人们倾向于在前提的基础上,创建一个心理模型,而忽略创建其他可能的心理模型造成。

3.☆线性推理。又叫关系推理。认为所给予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关系。其中休腾洛切尔认为推理的前提是以

表象的方式复现在人脑中;克拉克认为推理的前提是由命题来表征的。

4.☆条件推理。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进行的推理。人们在条件推理中,存在着一种对规则进行证实的倾向。一种观点认为证实倾向

是由于材料的抽象性、人工性导致的。

五、判断和决策

1.★判断的三种启发法:可用性启发法:基于记忆中易于使用的信息的判断。代表性启发:人们利用过去的信息来对当前类似的情

形进行判断。锚定启发法:判断过分稳固在最初的猜测上。

2.★形成决策框架,框架是指对一个选择的一个特定的描述。

3.★决策规避,即努力设法避免作出任何决策。

人们不喜欢作出使部分人获得较多好处另一些人获得较少好处的决策。人们怕面对可能的后悔。人们不喜欢对导致的不良后果负责。人们不喜欢替他人做决策。

第八节智力

一、智力的含义

1.★智力是一种一般的心理能力,与其他事物一样,包含推理、计划、问题解决、抽象思维、理解复杂思想、快速学习和从经验中

学习等能力。

2.☆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能力的高低会影响人从事的活动的效率。

3.☆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能力与知识、技能具有密切的关系。能力不等于知识、技能。知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技能是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只有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成为能力。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也是知识、技能的结果,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转化。

4.☆能力的种类

①、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②、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③、流体能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和晶体能力

(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了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④、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二、智力的测量

1.☆智商:智商的概念是由德国心理学家施特恩提出。智商也叫智力商数,常用IQ来表示。智商是根据一种智力测验的作业成绩

所计算出来的分数,它代表了个体的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关系。有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

比率智商。智商(IQ)=智龄/实龄× 100

离差智商。智商(IQ)=100+15Z Z=X-X-/SD (SD代表团体分数的标准差)

2.☆智力测验的标准化问题

智力测验是衡量人的智力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工具。编制标准化智力测验要经过标准化的过程,建立常模,并注意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标准化与常模。

1)按照测验的性质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测验题目。

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被试,确定标准化样本。

3)施测程序标准化。测验的施测和评分都有统一的标准。

4)统计结果,建立常模。

信度:指测验的可靠程度,它以反复测验时能否提供相同的结果来说明。

效度:指测验能测量到所需要测的东西,即测验的有效性。

3.☆1916年特曼修订1905年编制1908年修订的比奈西蒙智力量表,成为斯坦福比奈量表。

三、智力理论

1.★心理测量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领域,主要是对心理能力进行全方位的测量,包括人格评定、智力评估和能力测量。斯皮尔曼应

用因素分析法得出结论,人的智力存在一般智力因素和特殊智力两种。卡特尔将一般因素分为晶体智力和液体智力,

2.☆能力的因素说

≯独立因素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认为人的能力是由许多独立的成分或因素构成的。不同的能力和不同的因素是彼此没有关系的,能力的发展只是单个能力的发展。

≯二因素说: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是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强调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的区别,把他们绝对对立起来,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能力由七种因素组成。如: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自知智力。

3.☆能力的结构理论

≯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可以区分为三个纬度,即内容、操作和产品。

≯能力的层次结构理论】英国心理学家卓南继承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提出能力层次结构理论。认为能力的结构是按层次排列的。

4.☆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

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也叫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这种理论把人的能力和智力看成一个过程,他由不同的阶段组成,并且是由某些更高的决策过程组织起来的。

★智力三元论: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智力由三个方面构成: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包括三中成分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智力情景亚理论、(智力是指获得与情景拟合的心理活动,表现为有目的的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环境的能力)智力经验亚理论(智力包括两种能力一种处理新任务新环境时的能力,一种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

≯智力PASS模型:PASS指“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它包含了三层认知系统和四种认知过程。其中注意系统是整个系统的基础。

5.☆情绪智力: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6.☆成功智力:是一种用以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产生举足轻重影响的能力。它包括分析性智力、创

造性智力、实践性智力。

7.☆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所显示的彼此不同的现象

8.☆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原因:遗传影响环境和教育影响实践活动影响主观能动性的影响。最后,能力的发展还依赖自我分

析与自我评价的能力。

第九节情绪

一、情绪的含义和功能

1.★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较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应激。

3.☆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和情感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

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情绪指感情过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指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情绪与机体生理需要相联系是人和动物所共有,情感和社会需要相联系为人所特有。情感是在情绪基础上形成的通过情绪表现出来,情绪依赖于情感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情绪和情感都具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4.☆情绪纬度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主要指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这些特征的变化具有两极性。

5.☆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的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情绪状态有心境(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激情(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和应激(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情感有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6.☆情绪的脑中枢机制主要与下丘脑、网状结构、边缘系统、大脑皮层等部位有密切关系。其中边缘系统在情绪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正情绪时大脑左半球出现较多的脑电位活动,而负情绪时右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美国心理学家奥尔兹用自我刺激的方法证明下丘脑和边缘系统中存在一个“快乐中枢”。杏仁核是恐惧反应的中枢。)

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主要与自主神经系统、内外分泌系统和躯体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

二、表情

1.★表情:情绪和情感发生时,总伴随着某种外部表现,包括面部、体态、手势及言语的变化,统称为表情。(面部表情、姿态表

情、语调表情)

2.★面部表情:是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最容易辨认的表情是快乐痛苦,较难的是恐

惧悲哀,最难的是怀疑和怜悯。

三、情绪理论

1.☆情绪纬度的理论:

1)三维理论:冯特提出的三维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三个纬度组成的,即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每一种具体情绪分布在三个纬度的两极之间不同的位置上。20世纪50年代,施洛伯格根据面部表情的研究提出,情绪的纬度有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和激活水平三个纬度,建立了一个三维模式图。60年代末,普拉切克提出,情绪具有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等

三个纬度,并用一个倒锥体来说明三个纬度之间的关系。

2)四维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提出情绪四维理论。认为情绪有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确信度等四个纬度。

2.★詹姆斯-兰格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提出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

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后人称它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詹姆斯提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在他看来,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所以悲伤由哭泣引起,恐惧由战栗引起;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他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詹姆斯-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争议。

3.★坎农-巴德学说:认为情绪的中枢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并且强调大脑对丘脑抑制的解除,使植物

性神经活跃起来,加强身体生理的反应,而产生情绪。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大脑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发出神经冲动,从而在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而由植物性神经系统产生个体的生理变化。

4.★情绪的认知理论

☆阿诺德“评定-兴奋”说: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

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认为:情绪的产生有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个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二个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这可以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称为情绪唤醒模型。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反映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也就是说,情绪是个体对环境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因此,人们需要不断的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再评价。

5.☆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情绪具有动机的性质。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是以情绪为核心,以人格结构为基础,论述情绪的性质与功能。伊扎德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人格系统的动力核心。情绪系统与认知、行为等人格子系统建立联系,实现情绪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

10.☆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

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情绪调节可分为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修正调节、维持调节、增强调节;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良好调节和不良调节。

情绪调节主要发生在生理、情绪体验、表情动作、认知和人际等方面,与人的身心健康有密切的关系。

第十节动机

一、动机的含义

1.★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

2.☆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从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同时它还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当个体活动由于动机激发而产生后,能否坚持活动同样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

3.☆动机的理论

①动机的本能理论:一度在动机心理学领域占据统治地位,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由遗传固定下来,不学

而会的。固定的行为模式。

②动机的驱力理论:认为:个体由于生理需要而产生一种紧张状态,激发或驱动个体的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

体平衡状态。

③动机的唤醒理论:认为: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最佳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它提出了三个原理:1

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2简化原理;3个人经验对于偏好的影响。

④动机的诱因理论:认为:针对驱力理论的缺陷(驱力理论仅仅强调个体的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它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

上的作用),提出了诱因理论。诱因是个体行为的一种能源,他促使个体去追求目标。诱因与驱力是不可分开的,诱因是由外在目标所激发,只有当它变成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并有持久的推动力。

⑤☆动机的认知理论:现代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具有动机功能。动机的认知理论主要有:期待价值理论、动机的归因理论、自

我功效论、成就目标论。

1)期待价值理论:把达到目标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期待帮助个体获得目标。

2)动机归因理论:动机是思维的功能,采取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中寻求行为内在的动力因素。

3)自我功效论: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种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4)成就目标理论:不同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有不同的看法。这种对能力的潜在认识会直接影响到个体对成就目标的选择。

4.☆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是表示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5.☆价值观:是指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价值观是一个人思想意识

的核心,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或调节作用。

价值观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旦形成,就相当稳定。

根据社会文化生活方式把人的价值观区分为:经济价值观、理论价值观、审美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和宗教价值观。

罗克奇根据工具-目标纬度把价值观分为工具性价值观和终极性价值观。

价值观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兴趣(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信念(坚定某种观点思想或知识的正确性,并调节控制自己行动的人格倾向性)、理想(个体对未来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6.☆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障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也就是俗话

说的“碰钉子”动机的种类

7.☆根据动机的性质: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有:饥饿、渴、性、睡眠。社会性动机有:兴趣、成就动机、权力动

机、交往动机。

根据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分:原始动机和习得动机

根据动机的意识水平分: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根据动机的来源分: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9.☆冲突:意志行动中人们常常具有两个以上的目标,而这些不可能同时实现,因而引起了意志行动中的目标冲突或动机斗争。种

类有:双趋双避趋避多重趋避。勒温的冲突结构模型:效价向量运动生活空间或场。

二、个人成就动机

1.★成就动机:是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完满的优异结果和成绩,并超

越他人的动机。

成就动机对个体的活动有重要作用,其高低影响人们对职业的选择,成就动机可以测量。

2.☆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

源泉。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

3.☆增强挫折承受力: 1、正确对待挫折2、改善挫折情景3、总结经验教训4、调节抱负水平5、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4.☆意志: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其基本特征是:有明确的目的,以随意动

作为基础,和克服困难相联系。

5.☆意志的品质1、独立性2、果断性3、坚定性4、自制力自觉性贯穿整个意志活动始终

三、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

在某些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如斯金纳)看来,无需将动机同学习区分开来。这些心理学家认为,引起动机同习得行为并无两样,都可用强化来解释。

2.☆学习动机的人本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有七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求知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层级。马斯洛对这七种需要进行了进一步的区分:位于需要层次图底部的四种需要被归为缺失需要,它是个体生存所必须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如果所有的缺失需要都得到了一定的满足,那么个体将继续追求上面的三种高层次需要,这些需要被归为成长需要,它能够让个体生活得更有质量。一般而言,在学校中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尊重。教师期望是与学生归属和爱、尊重的需要密切相关的。罗森塔尔等人根据自己的一项教育实验提出了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渗透着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尊重。

3.☆学习动机的社会认知理论

≯成就动机和期望--价值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是由麦克米兰和阿特金森发展出来的。成就动机是指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做好某一事情、获得最大成功的愿望或意向。它可以分成两部分,其一是追求成功的意向;其二是避免失败的意向。

成就动机理论的特征是用数量化的形式来说明理论。追求成功的动机乃是成就需要、对行为成功的主观期望概率。

归因就是关于结果产生的原因的评价。归因主要在内外稳定不稳定四个维度:努力运气任务难度个人能力。

≯自我效能感理论

这一概念是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具有下述功能:①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②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③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得行为的表现;④影响活动时的情绪。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有四个。①直接经验。②替代性经验。③言语说服。④情绪的唤起。

≯自我价值理论

自我价值理论关注人们如何评估自身价值。自我价值理论认为人类将自我接受作为最优先的追求。这种保护和防御以建立一个正面自我形象的倾向就是自我价值动机。在学校,学生的价值通常来自于他们在竞争中取得成功的能力。这种理论认为,成功的学生多半将原因解释成自己能力的体现,因为努力人人可为,但能力唯我所有,这使人感到更大的自我价值。学生的自我价值导向可以分为掌握导向、避免失败导向和自甘失败导向三种类型。

≯成就目标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德维克等人德成就目标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业目标取向可以分为两类:

学习目标(又称掌握目标)和表现目标。掌握目标取向的学生其学习是为了个人的成长,有这类目标取向的学生被称为任务卷入的学习者。表现目标取向的学生更关心的是能否向其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这类学习者又被称作自我卷入的学习者,因为他们关注的是自己。德维克认为,个体的内隐的能力观与其目标取向相关。持有能力实体观的学生倾向设立表现目标,从而避免被别人看不起。持有能力增长观的学生,更多设置掌握目标并寻求那些能真正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技能的任务。

≯自我决定理论

德西和瑞安的自我决定理论假设: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与生俱来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动力,使其努力掌控环境中的挑战,并将整合到自己的自我概念中。自我决定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

做出自由的选择。这种潜能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以及形成与社会环境的灵活适应。

自我决定理论将动机划分为内在动机、内化动机和外在动机。外在动机的内化经历了外部动机、内摄性动机、认同性动机和内在动机这一连续的发展轨迹。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促进学生的外在动机的内化过程,将学习与个体的自我加以整合,达成将学习作为人生信仰的终极目标。这一过程可以通过自主支持、能力支持、关系支持加以实现

4.☆学习动机的培养与发展

1)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生求知需要2)强化学习动机3)培养独立进取的个性4)设定中等难度的学习目标5)注意调整学习动机的水平6)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丰富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7)培养良好的集体氛围

四、需要层次理论

1.★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

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并且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高级需要出现以后低级需要自然存在但对行为影响力降低。从动物到人的进化中高级需要出现的较晚。给发展中高级需要出现的较晚。低级需要关系个体生存也叫缺失需要,高级需要可以延迟满足也叫生长需要。

第十一节非大纲部分概念补充

一、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最低等的动物是原生动物,没有专门的神经系统、感受器和效应器官;外浆和内浆的分化是动物神经系统产生的前奏。

2.从单细胞动物发展到多细胞动物,是动物进化史上的一个飞跃。细胞分化出:感觉、运动、神经细胞三类。

3.无脊椎动物是动物进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头部神经节发达,在神经系统演化上称为发头现象;为脑的产生准备了条件。4.低等脊椎动物的管状神经系统的出现为脑的形成准备了条件。神经管前端膨大部分形成脑泡,逐渐发展为前脑、间脑、中脑、延脑、和小脑五个独立脑泡。

5.从低等脊椎动物到高等脊椎动物,脑的进化遵循方向:脑相对大小变大,皮层相对大小变大,内部结构功能区增多。

6.神经元——1891年,瓦尔岱耶提出。是具有细长突起的细胞,它有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7.神经元按突起的数目分为:单极细胞,双极细胞和多极细胞。按功能分为:内导神经(感觉神经)、外导神经(运动神经)、中间神经。

8.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有大量的胶质细胞。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沟通有重要作用。1,为神经元的生长提供了线路,并帮助恢复受损的细胞;2,在神经元周围形成绝缘层(髓鞘),使神经冲动得以快速传递;3,给神经元输送营养,清除神经元间过多的神经递质。

9.神经元静息电位:膜外正钠离子及负氯离子、膜内正钾离子,钾外流形成外正内负电位。神经元动作电位:钠内流在膜内形成正电位,内正外负,代表神经兴奋。

10.神经冲动的电传导—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遵循全或无的法则)。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神经冲动在细胞间传导(突触前膜产生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

11.神经回路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最简单的神经回路就是反射弧。反射弧有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系统的中枢部位、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12.神经系统有神经元构成的一个异常复杂的机能系统。有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

13.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脊髓前根纤维属运动性后根纤维属感觉性)、脑神经、植物性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使机体应付紧急情况的机构;副交感神经起着平衡作用,抑制体内器官的过渡兴奋)。

14.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和脑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

15.延脑在脊髓上方,背侧覆盖着小脑。作用:支配呼吸、排泄、吞咽、肠胃等活动,叫“生命中枢”。桥脑在延脑上方,是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之间传递信息必经之路,它对人的睡眠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中脑位于丘脑底部,小脑、桥脑之间。

16.间脑:丘脑和下丘脑

17.丘脑-所有来自外界感觉器官的输入信息通过丘脑导向大脑皮层,从而产生视、听、触、味的感觉。对控制睡眠和觉醒有重要意义。下丘脑-调节“植物性神经”,对维持体内平衡,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有重要意义。

18.小脑:有小脑皮层和髓质。作用:主要是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协调动作。

19.边缘系统:有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附近的大脑皮层。与动物的本能与记忆有关。

20.大脑的结构:三大沟裂:中央沟、外侧裂和顶枕裂。四大叶: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大脑半球的表面有大量神经细胞和无髓神经纤维覆盖,叫灰质,也就是大脑皮层。大脑半球内面是由大量神经纤维的髓质组成,叫白质。还有横行联系的胼胝(Pian Zhi)体。

21.布鲁德曼的大脑皮层分区。分成初级感觉区、初级运动区、言语区、联合区。

A.初级感觉区:视觉区、听觉区和机体感觉区。视觉区-第17区,产生初级形式的视觉;听觉区-第41,42区,产生初级听觉。机体感觉区-第1,2,3区。产生触压觉,温度觉,痛觉,运动觉和内脏感觉。躯干、四肢在体感区的投射关系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

B.初级运动区:第4区,称运动区。功能是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C.言语区:主要定位于大脑左半球。其中有一个言语运动区觉布洛卡区,即布鲁德曼的第44、45区。这个区域损坏会发生运动失语症;威尔尼克区是一个言语听觉中枢,损伤将会引起听觉失语症。

D.联合区:感觉联合区、运动联合区和前额联合区。

22.大脑的左右半球的功能是不同的。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右半球则主要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

23.脑功能学说

1)定位说:开始于加尔和斯柏兹姆的“颅相说”。真正的定位说开始于失语症人的临床研究。1825年,波伊劳德提出语言定位

于大脑额叶,并且控制是在左半球。功能定位于大脑的某一区域

2)整体说:弗罗伦斯实验采用局部毁损法发现,动物可以恢复功能。从而提出脑功能的整体说。拉什利的脑毁损实验发现脑损伤后对习惯的形成造成很大的障碍,并且这种障碍于损伤的面积有密切的关系。提出了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大脑皮层的各个部分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并且大脑以总体发生作用。

3)机能系统学说:鲁利亚,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会受到影响。从这个意义上看,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是一种动态的和系统的机能定位。

鲁利亚把脑分为三个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

第一机能系统即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由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等组成。其基本功能是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提高它的兴奋性和感受性,并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第一机能系统并不对某个特定的信息进行加工,但却提供了各种活动的背景。当这个系统受到损伤时,大脑的激活水平或兴奋水平将普遍下降,并影响对外界信息的加工和对行为的调节。

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它位于大脑皮层的后部,包括皮层的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

其基本作用是接受来自机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对它们进行加工,并把它们保存下来。

第三机能系统也叫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它包括额叶的广大脑区。其主要作用是直接调节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反应;实现对运动的组织,制定运动的程序;产生活动的意图,形成行为的程序,实现对复杂行为形式的调节与控制。

鲁利亚认为,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个机能系统又起各自不同的作用。鲁利亚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心理机能定位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脑功能的理论,引起了各国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的普遍重视。(4)模块说: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中出现的一种重要理论。认为: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这些模块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认知神经科学的许多新的研究成果,都支持了模块学说。

24.内分泌腺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可以决定:身体的发育;一般的新陈代谢;心理发展;第二性征的发展;情绪行为;有机体的化学成分。

25.内分泌腺分类和机能:科学家发现共有27种内分泌腺。

①甲状腺-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

②副甲状腺-保持血液和细胞内钙的浓度有重要作用。

③肾上腺-维持体内钙离子及水分的正常含量

④脑垂体-分泌促腺激素,控制多种不同的内分泌腺,因而称为“主腺”。

⑤性腺-分泌性激素和促进第二性征的发育。

心理学考研专硕347参考书目

心理学考研专硕347参考书目 心理学考研专硕(又称应用心理硕士)考研科目是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347心理学专业综合。其中心理学考研专硕347心理学专业综合,都是自主命题,备考前,建议选择好院校,并在院校官网查看具体的考试范围和参考书。对于没有给出考试范围、参考书目以及是全国版大纲的,博仁考研老师依据多年辅导经验,推荐以下参考书目: 一、心理学导论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二、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许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三、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人民教育出版社 四、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钱铭怡北京大学出版社 《临床心理学》王登峰人民教育出版社 五、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钱铭怡北京大学出版社 六、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车丽萍、秦启文武汉大学出版社 八、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人民教育出版社; 九、统计与测量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与教育测量》戴海崎暨南大学出版社 最后,博仁考研老师再提供一些心理学考研的复习建议,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1、注重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学习。 在备考阶段一定要把基础知识打牢,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统计与测量、发展心理学等都是心理学基础学科,而大部分招生院校命题考查的还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基础知识。所以,首先要理解课本知识,要理解透彻,然后要记住各种名词解释以及带有明显简答特征的内容,同时要记牢各种实验和计算公式。 2、查找历年真题,熟悉命题范围和特点 由于347心理学专业综合是由各招生院校自主命题,同时,没有规定各科目分值比重,比如普通心理学(心理学导论)占多少分,发展心理学占多分,这样命题的随机性就比较大,所以,347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大纲涉及不多或者指定参书里边没有的不一定不考。但是,考生可以找找报考院校历年考过的真题,真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这个学校的命题范围和特点,同时对照报考院校的考试大纲,也会发现一定的规律性。 3、注意报考院校的重点研究方向。 因为347心理学专业综合由招生院校自主命题,命题老师一般都是这个院系中的学术带头人,所以,试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个学校的学术专业方向,那么同学们在备考的时候,可以查查这个学校的重点研究方向是什么,重点复习与之专业方向研究重点相关的知识,同时多看看与之相关的书籍。 关于心理学考研专硕347参考书和复习指导,就先介绍到这里,有更多考研疑问,欢迎留言咨询~

心理学考研笔记(测量心理学)0001

三、心理测量的基本理论 心理测量的根本目的是帮助人们做出重要的决定。 一)心理测量的理论基础 1.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 (1)心理测量的定义心理测量: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人的行为加以确定即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行为和心理属性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 心理测验:对行为样组进行客观和标准化的测量,其本质上是心理测量的工具心理测验有三个要素,即行为样组、标准化、客观性。 (2)心理测量的特点 ①间接性——心理属性是内在的不可直接测量到的特质,但可表现为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外显行 为,测量者可以通过一定的 方法测量这些外显行为,并由这些行为判别特质的性质。 ②相对性一一对人的行为进行比较,没有绝对的标准,亦即没有绝对零点,我们有的只是一个连续的 行为序列。所有的心理测量都是看每个人处在这个序列的什么位置上,也就是只有顺序量表的特 征。 ③客观性——实际上就是测验的标准化问题。测验用的项目,说明、言语、态度、评分、分数转换、 解释都需要标准化。 2.心理测量的特征分类 (1)按所测量的心理特征分类 ①能力测验——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 ②成就测验——经过正式教育或训练后对新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③人格测验——性格、气质、兴趣、态度、品德、情绪、动机、信念、价值观等 (2)按接受测量的人数分类 ①个别测验——一名主试在一段时间内测量一名被试 ②团体测验——一段时间内一名主试同时测量许多人 (3)按测验目的分类 ①描述性测验——仅仅是进行描述 ②诊断性测验——对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而预先做出的诊断 ③预示性测验——了解人的潜能和未来的表现 4)按测验要求分类

心理统计学考研历年真题及答案

考研真题和强化习题详解 第一章绪论 一、单选题 1 .三位研究者评价人们对四种速食面品牌的喜好程度。研究者甲让评定者先挑出最喜欢的品牌,然后挑出剩下三种品牌中最喜欢的,最后再挑出剩下两种品牌中比较喜欢的。研究者乙让评定者将四种品牌分别给予l~5 的等级评定,( l 表示非常不喜欢,5 表示非常喜欢),研究者丙只是让评定者挑出自己最喜欢的品牌。研究者甲、乙、丙所使用的数据类型分别是:( ) A .类目型―顺序型―计数型 B .顺序型―等距型―类目型 C .顺序型―等距型―顺序型 D .顺序型―等比型―计数型 2 .调查了n =200 个不同年龄组的被试对手表显示的偏好程度,如下: 该题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数据类型分别是:( ) A .类目型―顺序型 B .计数型―等比型 C .顺序型―等距型 D .顺序型―命名型 3 .157.5 这个数的上限是()。 A . 157 . 75 B . 157 . 65 C . 157 . 55 D . 158 . 5 4 .随机现象的数量化表示称为()。 A .自变量 B .随机变量 C .因变量 D .相关变量

5 .实验或研究对象的全体被称之为()。 A .总体 B .样本点 C .个体 D .元素 6 .下列数据中,哪个数据是顺序变量?( ) A .父亲的月工资为1300 元 B .小明的语文成绩为80 分 C .小强100 米跑得第2 名 D .小红某项技能测试得5 分 7、比较时只能进行加减运算而不能使用乘除运算的数据是【】。 A .称名数据 B .顺序数据 C .等距数据 D .比率数据 参考答案:1 . B 2 . D 3 . C 4 . B 5 . A 6 . C 7.C 二、概念题 1.描述统计(吉林大学2002 研) 答:描述统计指研究如何整理心理教育科学实验或调查的数据,描述一组数据的全貌,表达一件事物的性质的统计方法。比如整理实验或调查来的大量数据,找出这些数据分布的特征,计算集中趋势、离中趋势或相关系数等,将大量数据简缩,找出其中所传递的信息。 2.推论统计(中国政法大学2005 研,浙大2000研) 答:推论统计又称推断统计,指研究如何通过局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推论总体或全局的情形;如何对假设进行检验和估计;如何对影响事物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如何对两件事物或多种事物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等的统计方法。常用的统计方法有:假设检验的各种方法、总体参数特征值的估计方法(又称总体参数的估计)和各种非参数的统计方法等等。 3 .假设检验(浙大2002 研) 答:假设检验指在统计学中,通过样本统计量得出的差异作出一般性结论,判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笔记图文稿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笔记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概念 (1)随机变量:在统计学上把取值之前,不能准确预料取到什么值的变量,称 为随机变量。 (2)总体:总体(population)又称为母全体或全域,是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 事物的总体,是研究对象的全体。 (3)样本: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 (4)个体:构成总体的每个基本单元。 (5)次数:是指某一事件在某一类别中出现的数目,又称作频数,用f 表示。 (6)频率:又称相对次数,即某一事件发生的次数除以总的事件数目,通常用 比例或百分数来表示。 (7)概率:概率论术语,指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度量指标。其描述性定 义。随机事件A在所有试验中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值,称为事件A的概率,记 为P(A)。 (8)统计量:样本的特征值叫做统计量,又称作特征值。 (9)参数:又称总体参数,是描述一个总体情况的统计指标。 (10)观测值:随机变量的取值,一个随机变量可以有多个观测值。

2何谓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学习它有何意义 答:(1)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搜集、整 理、分析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获得的随机性数据资料,并根据这些数据资料传 递的信息,进行科学推论找出心理与教育统计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具体讲,就 是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通过调查、实验、测量等手段有意地获取一些数据,并 将得到的数据按统计学原理和步骤加以整理、计算、绘制图表、分析、判断、 推理,最后得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2)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有重要的意义。 ①统计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它的研究对象存在于现实世界各个领域的客观事实之中。 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客观事实进行预测和分类,从而揭示蕴藏于其中的种种因果关 系。要提高对客观事实观测及分析研究的能力,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统计学 正是提供了这样一种科学方法。统计方法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

2018考研:应用心理学专业解析

2018考研:应用心理学专业解析 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两大领域之一,主要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近年来社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需求大量的应用心理学人才,应用心理学考研报考热度也一直居高不下。下面是文都网校小编为大家搜集的应用心理学相关信息。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排名 1 北京师范大学: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其中发展与教育心理为国家重点学科 2 北京大学: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其中基础心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3 中国国家科学院: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 4 华东师范大学: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其中基础心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5 浙江大学: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其中应用心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6 华南师范大学: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其中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7 南京师范大学:有基础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博士点 8 首都师范大学: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博士点 9 西南大学: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科,其中基础心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此外中南大学(湖南)应用心理学为全国一流,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为全国一流。 高校选择 心理学就业整体一般,建议选择知名师范大学或综合性院校。 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院校都不错。首北京师范大学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强;浙江大学的工业心理学;北京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强;华东师范大学的应用心理学;吉林大学的心理学史的);四川大学的精神分析。 就业方向 1.去高校。这是心理学研究生毕业以后的主要去向,他们可任高校心理公共课的老师,心理学系和教育系老师、辅导员,或在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工作。 2.考公务员。这类用人单位一般是公安局、劳教所、监狱、边检站等。 3.去企业。心理学研究生去企业主要从事猎头(人才中介)、企业咨询、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市场调研等工作。

最新应用心理347管理心理学知识要点

管理心理学347考点总结 (刘永芳版)

人性假说: 经济人假设:X理论 X理论的基本观点:1.多数人天生懒惰,尽可能逃避工作2.多数人缺乏进取心,不愿负责任,宁愿受人领导3.多数人自我为中心,忽视组织目标4.多数人强制、控制或惩罚为主要管理方式。5.大多数员工认为安全感在工作相关因素中最为重要,员工缺乏进取心。、 管理思想:(1)任务管理(2)实施明确的奖惩制度(3)集权化管理:阶梯原则社会人假设:人际关系理论 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观点:1.人是社会人2.“以人际关系为中心”的管理3.重视“非正式群体”4.建立新型领导方式的必要性。 管理思想:(1)不应只注意生产任务的完成(2)关注职工间的人际关系(3)注重集体奖励(4)变为上下级见的联络人(5)参与管理 自我实现人:Y理论 Y假设的主要观点:1.员工是勤奋的。会把工作看作与休息或娱乐一样自然的事情。2.如果员工对工作做出承诺,他们能自我引导,自我控制。3.普通人能学会接受甚至寻求责任。4.人们普遍具有创造性决策能力,而不只是高层管理者。管理思想:(1)创造一个有利于发挥潜能的工作环境(2)激励方式(3)管理方式:参与管理(4)融合原则:兼顾组织要求和个人需要 【对X理论与Y理论的选择:X理论——消极;Y理论——积极。X理论假设低级需要主导个体行为;Y理论假设高级需要决定个体行为,比X更符合实际。X 理论强调各项控制的技术、步骤和方法;Y理论强调要通过目标管理、参与管理、绩效考核、薪资与升迁管理来创造一种环境,激励员工对组织目标的承诺、参与决策过程,提供有责任和挑战性的工作,建立融洽的群体关系等。使职工有机会发挥聪明才智,实现自我。】 复杂人:超Y理论 超Y理论的主要内容:1.人的需要多种多样2.同一时间内有各种需要和动机3.可以习得新的需要和动机4.无唯一的正确的管理方法 管理思想:1.权变的观点2.不能过于简单和一般化3.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4.注重个体差异性

心理学笔记(完美版)

张厚桀版《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概论 一、心理学的概念 【识记】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领会】 心理学的基本性质 科学的标准:客观性、准确性、可检验性。心理学独特的性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冯特于1879在德国莱锡比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感觉。这一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二、心理学的分支 【领会】 心理学理论领域: 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3.发展心理学 4.心理测量学 5.生理心理学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4.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领会】 1、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下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

观、真实,观察者处于被动,观察结果的记录和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优点: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且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缺点: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观察结果难以重复,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测和偏见的影响; 2、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使用测验法时,必须注意测验的目的及其适用的目标群体,遵照规定的方法实施,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要求适应群体) 3、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研究者可以积极的利用仪器设备干预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人为的创设出一些条件,使得被试者做出某些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是可以重复出现的。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三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但是由于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来加以验证和补充。实验室实验可能获得较精准的研究结果,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关系,并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但是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条件限制) 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问卷法可以同时搜集许多人的同类问题的资料,比较节省人力物力,但其潜在问题是问卷回收率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被调查者有时可能不认真合作,而使问卷的真实性受到影响。谈话法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和设备,比较容易掌握,但是由于访谈对象有限,加上被试可能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节省人力物力,准确性受影响) 四、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应用】 心理学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 1.认识内外世界 2.调整和控制行为 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意识的概念 【识记】 意识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具体说来,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 无意识 指的是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前意识:指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过渡层面 【领会】 意识的四种不同状态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的去完成一件事情。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它本身要求很少注意,并且不妨碍同时进行的其他活动。 (3)白日梦状态:它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 (4)睡眠状态:这时意识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 以上四种意识状态是正常情况下所出现的。此外,有时候还可以通过药物使人产生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如打麻醉针或吃特定的药物、吸毒后,会产生一种意识的扭曲状态;催眠实际上是一种受暗示的状态。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笔记

概念 (1)随机变量:在统计学上把取值之前,不能准确预料取到什么值的变量,称 为随机变量。 (2)总体:总体(population)又称为母全体或全域,是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 事物的总体,是研究对象的全体。 (3)样本: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 (4)个体:构成总体的每个基本单元。 (5)次数:是指某一事件在某一类别中出现的数目,又称作频数,用f表示。 (6)频率:又称相对次数,即某一事件发生的次数除以总的事件数目,通常用 比例或百分数来表示。 (7)概率:概率论术语,指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度量指标。其描述性定 义。随机事件A在所有试验中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值,称为事件A的概率,记为P(A)。 (8)统计量:样本的特征值叫做统计量,又称作特征值。 (9)参数:又称总体参数,是描述一个总体情况的统计指标。 (10)观测值:随机变量的取值,一个随机变量可以有多个观测值。 2何谓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学习它有何意义? 答:(1)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搜集、整 理、分析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获得的随机性数据资料,并根据这些数据资料传递的信息,进行科学推论找出心理与教育统计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具体讲,就是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通过调查、实验、测量等手段有意地获取一些数据,并将得到的数据按统计学原理和步骤加以整理、计算、绘制图表、分析、判断、 推理,最后得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2)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有重要的意义。 ①统计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它的研究对象存在于现实世界各个领域的客观事实之中。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客观事实进行预测和分类,从而揭示蕴藏于其中的种种因果关系。要提高对客观事实观测及分析研究的能力,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统计学正是提供了这样一种科学方法。统计方法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 ②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是心理与教育科研定量分析的重要工具。 凡是客观存在事物,都有数量的表现。凡是有数量表现的事物,都可以进行测量。心理与教育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它也有数量的表现。虽然心理与教育测量具有多变性而且旨起它发生变化的因素很多,难以准确测量。但是它毕竟还是可以测量的。因此,在进行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时,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对心理与教育现象进行定量分析的。心理与教育统计就是对心理与教育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重要的科学工具。 ③广大心理与教育工作者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具体意义。 a.可经顺利阅读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成果。 b.可以提高心理与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 c.为学习心理与教育测量和评价打下基础。 3.先用统计方法有哪几个步骤? 答:一项实验研究结果要用何种统计方法去分析,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认真的分析。只有做到对数据分析正确,才能对统计方法做出正确地选用。选用统计方法

详细解析应用心理学考研科目

详细解析应用心理学考研科目 应用心里学考研科目有: ①政治 ②英语 ③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指的是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这几门课的综合考试。满分为300分 英语,政治是必考的。 (1)心理学考试科目及分值 普通心理学100分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70分 实验心理学60分 心理与统计测量70分 (2)心理学考试时间:上午8:30-11:30 (3)心理学考试题型及时间分配 单项、多项选择题(75道题):50分钟 简答题(5道题):50分钟 综合题(3道题):80分钟 (4)心理学不同科目的出题类型 普通心理学:单选、多选、简答题、综合题 发展心理学:单选、多选、简答题、综合题(有时结合实验心理学和统计) 教育心理学:单选、多选、简答题 心里统计:单选、多选、简答题、综合题 实验心理学:单选、多选、简答题、综合题 心理测量:单选、多选、简答题 (4)心理学考研参考书推荐 专业书名出版社原价 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师大55.0 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孟昭兰北大29.0 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叶奕乾华东43.0 心理学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北师大53.0 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冯忠良人教35.0 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杨治良浙江教育68.0 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朱莹北大45.0 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张学民北师大70.0 心理学实验心理学郭秀艳人教56.2

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纲要张学民北师大45.0 心理学现代心理学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北师大48.0 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人教37.6 心理学心理与教育测量学戴海琦暨南大学32.0 心理学心理测量郑日昌人教21.7 心理学心理测量金瑜华东24.8 心理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统计甘怡群北大32.0 心理学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多因素实验设计北师大19.0 心理学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桑标上海人教26.0 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朱智贤人教24.3

精科目347应用心理硕士考试大纲解析预览版

347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考试大纲解析《心理学导论》 一、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主要是指认得心理现象。传统的心理学一般认为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也称个性心理)两部分。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认识过程又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分为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心理现象的分类与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认知心理学倾向于把具有动机作用的情绪、情感和动机放在一起,而把个性概括为能力和人格。 不管如何分类,它们都是心理现象的不同组成部分,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同的心理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相依存的。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构造主义的学派的奠基人是冯特,铁钦纳是其著名的代表人物。这一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其他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有这些元素构成的,知觉是由感觉、观念是由意象、情绪是由激情构成的。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内省法,强调被试自己对自己经验的观察和描述。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这一学派的创始人是美国的詹姆斯、杜威、安吉尔。其基本主张是心理学的目的是研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识的功能,而不是像构造主义那样,只求分析意识之元素。机能主义认为意识不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川流不息的过程,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学派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行为主义不但反对构造主义的心理结构与意识元素的观念,而且根本就不同意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将意识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可以观察的行为。在研究方法上主张实验法,反对内省法。四、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由德国心理学家魏特海默与1912年在法兰克福大学创立,其代表人物还有柯勒和考夫卡。这一学派先反对构造主义的心理元素观,后又反对行为主义的集多个反应而成整体的行为的观念,它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知觉经验虽来自外在刺激,各个刺激可能是分离零散的,但人的知觉确实有组织的。集知觉而成的意识时多加了一层心里组织,所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格式塔心理学很重视心理实验,他们在和知觉、学习、思维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很有价值的成果。 五、精神分析 之一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医生弗洛伊德于1896年创立,是现代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类的一切个体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和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自由联想揭示无意识内容,使病人恢复童年期的记忆1

2017年心理学考研彭聃龄普通心理学考研笔记及总结

2017年心理学考研彭聃龄普通心理学考研笔记及总结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的最基础的内容,也是考试中的重点内容。力比多学院考研为大家整理总结了2017考研普心参考教材重点归纳,希望对你的复习带去帮助。 普通心理学的重要性: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入门课、基础课,是所有心理学课程的核心,也是统考心理学试卷的重点。考研大纲明确指出:普通心理学所占的比重是300分中的100分,占到了三分之一,因此考研的重心要放在普心上。 普通心理学的主要参考书: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 2005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普通心理学的结构和复习策略 考研大纲中将普通心理学划分成了十二部分,这十二部分每部分分别对应了参考书中的前十二个章节中的每一章。实际上这十二个部分可以分成4大块:绪论(心理学概述,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信息加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行为控制与调节(动机,情绪)、心理特性(能力,人格)。这四个块中最重要的部分又落脚到信息加工过程上,因此,复习的时候一定要抓住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以便达到最好的效果而又不浪费时间。 普通心理学各章重点提要 第一部分:心理学概述 重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各心理学派的主要观点和评价 需要掌握的概念:观察法实验法格式塔 预测选择分值:2-3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10%,综合题0%) 第二部分: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重点: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主要是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需要掌握的概念:突触定位说整体说机能系统说 预测选择分值:3-4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45%,综合题0%) 第三部分:感觉 重点:刺激强度与感觉强度的关系视觉感受野的概念色觉的理论马赫带及其理论解释听觉的理论, 需要掌握的概念:感觉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阈限韦伯定律对数定律乘方定律感受野马赫带侧抑制适应 预测选择分值:5-7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10%,综合题0%) 第四部分:知觉 重点:知觉的概念知觉中的两种加工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知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知觉恒常性图形的组织原则产生距离知觉的线索时间知觉 需要掌握的概念:知觉知觉恒常性运动视差运动**** 双眼视差似动运动后效 预测选择分值:7-9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65%,综合题0%) 第五部分:意识与注意 重点:意识与无意识的概念睡眠的阶段和功能梦的几种解释注意的概念注意的几种形式注意的认知理论 需要掌握的概念: 预测选择分值:6-7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60%,综合题0%)

2019心理学考研院校排名及院校推荐

2019心理学考研院校排名及院校推荐 心理学考研院校全国排名前20名院校 目前,心理学考研学术硕士方向,统考依然是一个大趋势,但是也有一大部分比较好的院校开始自主命题,为了让准备2019年考研的同学安心复习,明确自己的目标院校是统考还是自主命题,跨考考研老师为大家汇总了全国前20所院校排名。 2.全国各地区自主命题院校 01东北地区自主命题院校 东北师大(学硕和专硕都有)、吉林大学(学硕和专硕都有)、沈阳师大、

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吉林师范大学 02华北地区 北京师范大学(学硕全英文教材、有专硕)、北京大学(目前没有明确书单)中央财经大学(学硕、专硕)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南开大学(学硕、专硕)、首都师范大学(学硕、专硕)、首都医科大学(新增专硕)、河北师范大学(学硕、专硕)、河北大学、河南大学(学硕、专硕)、鲁东大学、 03江浙地区 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学硕、专硕)、河海大学、东南大学(学硕、专硕)、苏州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扬州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皖南医学院、 04华南地区 中山大学、广州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闽南师范大学、 06华中地区 湖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学硕、专硕)、 07西南地区 重庆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 (3)心理学考研院校难度分析 01浙江大学的强项在于工业心理学等应用取向的心理学专业2017年考研心理学院校排名及优势方向2017年考研心理学院校排名及优势方向。 02北京大学的强项在于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 03北京师范大学的强项在于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量与统计 04首都师范大学的强项则在于它曾经辉煌过,很多现在的博导都曾经在这儿接受过林传鼎等人的培训。现在则处于上升时期,钱多、设备还可以,学校相当支持,但是除了动机与情绪这个博士点有特点之外,还没有形成自己更多的特色。 05吉林大学的社会心理学系的强项在于理论心理学以及心理学史,向你展示一个全面的心理学。 06南京师范大学的强项则在于理论心理学以及心理学史。 西南大学心理学系有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基础心理学和教育发展心理学

应用心理专硕347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一、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的概念和历史 二、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概念及异同 轻个人问题的程度重 三、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中治疗关系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治疗关系的建议,这涉及咨询的技能方面,建立良好的咨询或治疗关系是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初始阶段,是咨询过程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因此这一部分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治疗关系是一种助人联盟,在这一联盟的内化过程中,来访者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和自尊心的提高,通过咨询师的移情的改进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其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达到人际关系之中最为密切的程度。治疗者与来访者对许多问题有近似的看法和理解,关系和睦、融洽,达到情感协调的程度。这种关系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一)治疗关系的独特性 独特性一是指治疗者与每一来访者的关系,一是指这种治疗关系与其他所有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比较也是独特的,它完全是一种在特定的时间期限内,隐蔽的、具有保密性的特殊关系。这也是这种治疗关系不同于其他社会关系的特征,其时间性、隐蔽性和保密性使得来访者易于向治疗者敞开心扉。虽然治疗关系被限制在一定的时间范围以内,但这种关系的密切程度和其深度却超过了一般的社会友谊关系。因为这种关系是在没有任何威胁的情况下小心地建立起来的,治疗的气氛使来访者有安全感,保证了其自我暴露和自我探索的进行。正因为如此,治疗者才能比任何人都更了解来访者,良好的治疗关系才可能在短时间内异常迅速地建立起来。 二)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的全部过程,都要求治疗者保持客观的、中立的立场,只有这样,治疗者才能对来访者的情况有正确的了解,客观的分析,并尽可能地提出适宜的处理办法。来访者之所以能从这种治疗关系中获益,其客观性是提供这种获益的原因之一。来访者的其他社会关系,如家长、亲友等为何不能起到相似的作用呢?正是因为这些社会关系多数把自己个人的情感与利益带入到相应的关系中去,往往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分析事物,进行推断并提供建议。治疗者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守职业道德,不谋私利,这样才能保持自身对来访者问题的准确分析与判断。这种客观性的意义,对来访者而言,会感到治疗者不会将其个人意见强加给来访者,而且治疗者的分析是有理有据的,更倾向于信赖治疗者。 治疗关系中的主观性意味着治疗者应以共情、真诚的态度对待来访者,尊重来访者,使之感到温暖。 我也曾进行过咨询工作,对于这一点深有体会,要在咨询过程中做到时刻保持客观中立十分困难,但好在大家在应用心理学硕士入学考试中并不涉及实际咨询,但复试中是否会涉及就难说了,所以各位博仁考研的学员们还是要对这一点有所体会,最好是有真正的经验。 三)专业限制 罗杰斯认为每一种咨询情境都有其限制。这些限制对于咨询与治疗的成功往往是非常必要的。 1、治疗关系独特性的限制。 治疗关系的建立和继续,只能基于来访者遇到了困难,使得他无法独立解决或无法通过其他途径加以解决,来访者感到他需要特别的帮助或支持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来访者虽然也能从友谊中受益,但这可能不足以提高来访者的自尊或解决特殊的问题。因此治疗关系强调的是来访者自己对他自己感到不满,而要求取得这种帮助的。这一点也是治疗者要注意的要点之一。如果来访者在某一方面并不想求得帮助,或是自己停止了来访咨询,那么,即便是治疗者觉得自己有些新的办法或是肯定能对他有帮助,也不应主动去找对方。 2、治疗关系中职责的限制。 治疗者应认清什么是治疗者的责任,什么是来访者应负的责任。例如,某来访者可能认为对自己的小孩已毫无办法了,要求治疗者努力改变这个孩子的不良行为。而实际上,治疗者的责任是要帮助来访者重新认识自己的行为与其孩子行为的交互作用,调整其自身的行为来帮助孩子改变。调整孩子的行为是来访者的职责.而不是治疗者的。当然,治疗者在可能的情况下也应帮助这个孩子,使其达到某种转变。

张敏强版《教育和心理统计学》1到3章读书笔记汇编

《绪论》 1.什么是教育与心理统计学 教育与心理统计学是应用统计学的一个分支,是数理统计学与教育学、心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把统计学的理论方法应用于教育实际工作和各种心理实验、心理测验等科学研究中,通过对所得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达到更为准确地掌握情况、探索规律、制订方案、目的,为教育与心理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 2.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的基本内容及本书体系。 1)描述统计学:这一部分主要是研究和简缩数据和描述这些数据。 例如: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以这些参数来反映观测数据的集中趋势。 计算标准差、方差等,以这些参数来反映观测数据的离散趋势。 描述统计学主要是描述事务的典型性、波动范围以及相互关系,提示事物的内部规律。 2)推断统计学: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研究如何利用数据去作出决策的方法。推断统计学则是一种依据部份数剧去推论全体的一种科学方法,它是进行教育与心理实验、对教育与心理研究或实验作出预测和规划的有力工具。推断统计学的主要内容有:统计检验、统计分析和非参数统计法。 3)多元统计分析: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研究超过两个因素的教育与心理的研究和实验。 多元统计分析的主要任务就是寻找出主要的因素,相近或相关的因素合并或归类。 多元统计分析的主要内容有:主成分分析、因素分析、聚类分析、多元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 3.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1)与心理统计学的昨天:1904年美国人桑代克写的《心理与社会测量导论》 2)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的今天:叶佩华主编的《教育统计学》,张厚粲主编的《心理与教育统计》等。 4.预备知识 1)概念与术语 <1>随机变量: 教育与心理实验或观测,在相同的条件下,其结果可能不止一个,同实验或观测所得到的数据,事先无法确定,这类现象称为随机现象。因为可以用数字来表现,则称这些数字为随机变量。 它的特点是:离散性、变异性和规律性。 依其性质可分为:称名变量、顺序变量、等距变量、比率变量四种 称名变量:用于说明一事物与其它事物在属性上的不同或类别上的差异,但不说明事物与事物之间差异的大小。 顺序变量:指可以按事物的某一属性,把它们按多少或大小顺序加以排列的变量。 等距变量:指变量之间具有相等的距离。它除了有量的大小外,还具有相等的单位。 比率变量:除了有量的大小、相等单位之外,还有绝对零点。 变量依其相互关系可分为自变量(一般将相互关系中作为原因的称为自变量)与因变量(作为结果的

心理学考研难度排名

心理学考研难度排名 一、拥有心理学博士点的高校及专业名称(22所): 1、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2、北京大学心理系: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3、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4、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5、浙江大学心理系: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6、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7、天津师范大学心理系: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8、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9、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10、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11、东北师范大学心理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12、辽宁师范大学心理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13、上海师范大学心理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14、山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15、西北师范大学心理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16、福建师范大学心理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17、中山大学心理系:基础心理学

18、陕西师范大学心理系:基础心理学 19、江西师范大学心理系:基础心理学 20、湖南师范大学心理系:基础心理学 21、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理中心:应用心理学 22、第四军医大学军事医学心理学研究所:应用心理学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二、拥有心理学硕士点的高校及专业名称(107所) 1、北京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2、西南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3、浙江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4、北京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1

2020年复旦大学347应用心理硕士考研真题解析

2020年复旦大学347应用心理硕士考研真题解析 2016年复旦大学347应用心理硕士考研真题解析 1、试卷结构和参考书单 考试内容 2015年试题结构分析 单项选择50*2’ 实验题50’ 论述题5*30’ 首先,复旦大学今年是第二年招生,参考属于与去年完全不同,参考书目由去年的普心基础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今年转换到全部是国外翻译过来的教材《心理学》与《心理学与生活》,在国内可以说是独树一帜了,新增了实验题,一道题目分值更是高达50分之高,没有好好看实验心理学的小伙伴估计要哭晕在厕所。复旦大学今年的题目非常灵活并贴近生活,热门话题也同样需要引起心理学考生关注,比如二胎政策就出现在一道30分的论述中。 下面进行2016年复旦大学347的真题分析 题型上:复旦大学题型与去年没有变化,依旧如下 一、单项选择50*2 二、实验题1*50 三、论述题5*30 2、题目分析以及复习策略 1、单项选择题,这是复旦大学整个试卷中,相对让学生非常愉快的题目,很基础,只要基础扎实,单选取得高分还是不难的,也提示17年考生,一定要认真听课,认真看教材,尽管复旦大学规定

只有2本参考书目,但是单独只看2本教材是不够的,依旧建议学 生可以参考347考纲的科目来进行复习,而且今年的考试科目的分 值占与去年相比有很大区别,去年复旦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内容分值 占比很多,但是今年比例稍有缩减,而加大了实验心理学、发展心 理学、心理治疗的内容考察。 2、实验题,本次考察的是心理旋转的内容,如果可以读懂题目,这道题目并不难,这里也提示勤思VIP学员,VIP学员的专属拔高 课程中的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真的很重要,一定要认真对待,这 个对你的实验设计方面的帮助还是很大的 3、论述题,五道题目内容都相当灵活,而且非常贴合近期的热 门话题,比如,人机交互、二胎政策、幸福心理学、慈善等都成为 了大题。提示考生,死啃课本考复旦是绝对不行的了。 3、胡老师给2017年学员复习建议 一、整体来说,复旦大学的题目难度中上,灵活度非常大,从其去年和今年的考试科目变化,科目侧重的变化来看,对待复旦大学 的考试内容,要学会以不变应万变,活学活用,而这个不变的内容 就是一定要复习全面,建议结合全国大纲版本的347书单来进行复 习更为稳妥,复旦大学还新增了认知心理学的考察,人机交互的题 目出来,我相信很多同学会在考场上傻眼,适当的拓展知识面还是 非常有必要的。预估以后还会增加这方面内容的考察,提示学员注 意复习这方面内容。 二、从其论述题的题目来看,复旦大学题目非常贴近热门话题,提示学员闭门造车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学习心理学最大的目的是要 学会使用,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多思考,理论与实践结合, 心理学本身也是一门非常接地气,并贴近生活的学科,那么再复习 的过程中,针对实时热门话题可以多运用心理学知识加以解释,这 方面在咱们的课程中,咱们的授课老师也常常会讲到,学员需要关注。 三、实验心理学的内容增加,这方面对于跨考生是有难度的,没有做过心理学实验的小伙伴会觉得略微抽象,提示VIP学员的改变

发展心理学考研笔记精华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发展心理学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林崇德第二版) (Chong-de lin The second edition ) 第一章绪论 (一) 发展心理学的界说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种系心理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即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通常所说的发展心理学指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它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具体地说,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 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的过程。通过社会化,个体获得在社会中进行正常活动所必需的品质/价值/信念以及社会所赞许的行为方式。社会化的过程,正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发展而形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年龄特征:指个体生理心理发展在各个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来量和质两个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联系,表现为连续性和阶段性。就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而言,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从出生到死亡,一般经历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就心理在一定年龄阶段中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特征而言,各种心理现象发展的敏感期/ 关键期/成熟期/转折期,其实质就是各个阶段各种心理现象的质变年龄。心理特征与个体生理发展阶段有关系,但不完全是由年龄决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即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等文化背景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关键期:指有机体早期生命中某一短暂阶段内,对来自环境的特定刺激特别容易接受或者掌握某一种技能的最佳时期。1937年洛伦兹曾对鸟类自然习性的观察研究发现,刚出生的小鸭子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会追逐它首先看见的活动的有机体,这种现象称为“印刻”。这个时间很短,称为关键期。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也有关键期,如2— 3岁为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如果错过关键期,与这个时期相联系的能力就会永远丧失。 (二) 发展心理学的变迁 德国学者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他把对自己孩子出生后三年的观察的纪录整理而成在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是公认的第一部儿童心理学著作。达尔文在长期观察自己孩子后于1876写成的《一个婴儿的传略》以及其进化论的思想都大力推动了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1.近代西方儿童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原因。近代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与近代社会、自然科学、教育三方面的发展紧密相关。①文艺复兴后西方妇女儿童社会地位提高。②辩证自然观形成,要求科学从发展的观点研究事物本质和规律。③近代教育要求在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基础上进行教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