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年级数学教师用书(上册)

一年级数学教师用书(上册)

一年级数学教师用书(上册)
一年级数学教师用书(上册)

一年级数学教师用书(上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二)教材说明

教材说明

1这部分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景;一方面给初入学的学生展现校园生活;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知道;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小学生要遵守纪律按时到校;要尊敬老师、爱护同学;还要好好学习、热爱科学;锻炼身体.另一方面图中

的人和物的数量都用到10以内各数;使学生通过数这些数;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并体会到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数是人类的好朋友.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

2?教科书第2?3页是一幅“美丽的校园”图.这是一个富裕的乡中心小学;校园内有飘扬的国旗、高大的教学楼;还有和蔼的老师、活泼的学生;还有小小气象站等;校园外有高耸的大楼、飞翔的鸽子;路边有葱郁的树木;美丽的农舍等.图中每种数量的事物不止一种(如数量是1的;有一面国旗、一位教师;还有一座教学楼等);为的是给数数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源;通过让学生数同一种数量的各种事物;充分感知10以内的数.各种人和物的具体数量见下表.

教科书第4?5页各集合圈中的人或物都是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的;每个集合圈的旁边都标上了相应的数;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使教师了解一下学生认数、读数的情况;这里还不是正式教学生认和读这些数.

3.本单元只是让教师初步了解一下学生数数、读数的情况;还不是正式教学;所以没有安排专门的习题.

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学生刚刚结束幼儿园生活;迈进小学;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容易疲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观察能力有限. 在观察教材插图时;往往只对其中的色彩、人物等感兴趣.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如教学“数一数”时;教师出示插图后;不要急于给出数数任务;分散他们观察的兴趣;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互相说说都看到了什么. 当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以后;教师再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数一数各种东西的数量.

2.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 教师提供的“美丽的校园”图;每种数量的事物都不止一种;教材只抽取了一种作为每种数量的代表. 数数时;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充分地数.

3.应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观察、数数的活动;都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数;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4.应全面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 不仅要了解学生是否会口头数数;还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是否能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来. 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发言;以便做到全面的了解. 发现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给以帮助;但不必花过多的时间;在以后教学中;还可以继续给以帮助.

5.应注意结合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本单元蕴涵的思想品德的因素很多;教师可以适时地加以渗透. 如当学生观察到图中有一个小小气象站时;教师可以及时引导:我们应该像这些小朋友一样热爱科学.

1.这部分内容可用1 课时进行教学.

2.开始教师可以用几分的时间;仿照书前“编者的话”;选择学生能够听懂的事例;言简意明地讲一讲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用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利用“美丽的校园”数数;提供以下几点意见供参考.

(1)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第2?3页的插图.也可将插图制成多媒体课件;课件中先出示一位老师;再逐一出示一组一组的人和物. 通过看图;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教师可这样表述:这是一个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 大家来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呢?

(2)让学生先自己观察;再指名说一说图中都有什么. 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逐一数出数量是1?10的人和数.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数;先数数目比较小的(如国旗、单扛、石凳等);再数数目比较大的(如垃圾筒、楼房、花等) . 学生每数完一类物体;教师可以仿照教科书第3?4 页;将这类物体加上集合圈;并写出相应的数. 同一数量的物体可以集中排列. 如;学生说“ 1 面国旗、1 位老师”;教师可用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出示1 面国旗、1 位老师的图;并告诉学生;1 面国旗、1 位老师;都可以用数字“ 1”表示;同时在图的左面出示“ 1”.10 个数都出示后;让学生读一读;了解有多少学生认识这十个数.为了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学生;还可以一个人接一个人地说读. 如果读错了;可让学生数一数相应的集合圈里的物体. 如果有时间还可以跳着读这10 个数.

4.数过主题图中的人或物后;还可以数学生身边的一些实物(如教室的门窗、铅笔盒里的铅笔、一行课桌等).引导学生数实物时;可以有意识地使用上、下、左、右等方位词. 如;教室黑板的上面有什么?(1面国旗)左面有什么?(4扇窗户)等.逐步使学生分清方位;这对于以后教学中布置学生看书、做作业;都有好处.

教学片断:数一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

教学过程:

一、口头数数

教师:同学们;你们会从1数到10吗?数数看.

同桌同学互相唱数. 然后先请几位会数的同学数给大家听;再请不会数的试着跟大家数几次.

二、看图数数

1.激发观察兴趣.

多媒体课件显示: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 先出示一位老师;再出示两位学生(生:老师好. 同时鞠躬、敬礼. 师:同学们好);接着陆续出示一组一组的学生;最后从天边飞来7 只鸽子(伴有鸽子的哨音).

教师:这是什么地方?(学校. )对;这是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 大家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呢?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同桌同学互相说说;然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学生每说完一种;教师要反复提问:还有什么?

2.数图中的数量.

教师在学生随意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数目从小到大的顺序数出图中的事物个数.

(1)数数量是 1 的事物.

教师:有几面国旗?

配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一面国旗图并加上圈.

教师:有几位老师?

在国旗的下面出示老师图加上圈.

教师:一面国旗、一位老师都可以用数字“ 1”表示.

课件同时在两幅图的左边出示数字“ 1” . 教师领着学生读一读;学生自己再小声读一读.

教师:看一看;图中还有哪些东西的数量是1?(一栋教学楼)

此时不再单独出示教学楼的图.

(2)数其他数量的事物.

仿照(1)进行.

数到数量是 3 以上的人或物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知道其数量的.学生可能会回答“看出来的”或“数出来的” . 教师可以让数出来的学生到前面给大家数数看. 数完后;可以让全班同学发表意见;说说他数对不对.

(3)认读1?10各数.

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再让学生读一读这些数. 如果读错了;可以让学生数一数圈里的人或物;然后纠正读错了的数. 如果有时间;还可以不按顺序指数让学生说数.

3.数教室里的实物.

教师:教室里有几扇门?几扇窗?几盏灯?

每扇窗上有几块玻璃?

你左边这一行有几位同学?你右边这一行有几位同学?

三、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数了美丽的乡村小学里的人呀、花呀、树呀、鸽子呀等好多东西;还数了

教室里的门和窗等等东西;放学后;你们还可以数数在家里或其他地方看到的东西.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长”、“短”、“高”、“矮”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1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作用

本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部分是“比多少”;另一部分是“比长短、比高矮” . 这些内容是学习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初步感知“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同时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低年级儿童在入学前;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感知;已经积累了有关“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感性经验. 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提供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创造了观察、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已有的感性经验基础上;充分体验“同样多”、

“多”、“少”以及“长”、“短”、“高”、“矮”的含义;并通过合作交流;体会互相学习的乐趣.

教学建议

1.本单元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操作、探索来进行的. 因此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 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他们想做的;在做中理解知识.如;在比长短的活动中;可能有比跳远的;比高矮的甚至还会有比厚薄的;虽然“远近”、“高矮”、“厚薄”都不是“长短”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但这些内容本质上都是比长度的;都有助于学生理解“长短”的含义. 因此;教师应给这些同学以鼓励;并让他们说说是怎么比的.

2.应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因为探究学习需要充分全面的观察问题或事物;找出其本质特征;摒弃其非本质特征. 但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有限;通过小组合作;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问题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本单元的内容都可让学生自己探索.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

比多少

(第6?7页)

教材说明

“同样多”、“多”、“少”儿童一般在入学前对它们都有初步认识;但是并不一定会用

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而往往是凭直觉;或者用数一数的办法来比较多少. 通

过本小节的教学;应使学生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有下面一些特点

1.设置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引出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6?7页;设计了一个“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一方面为教学知识提供背景;同时还渗透了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故事讲的是;在一条蜿蜒的小河边;有一所快要盖好的小房子;一群小动物正忙着盖房子;这是小猪在帮小兔盖房子. 他们有的搬着砖;有的扛着木头. 河里的小鱼被这热闹的场面吸引了;禁不住蹦出水面;瞪大眼睛想看个究竟. 热情的小兔在房前的桌子上准备了一些招待客人的水果. 教材通过比较小兔和砖(一只小兔对一块砖;4只小兔正好对着 4 块砖)、小猪和木头(把猪和木头一个一个地对起来;木头多余 1 根);引出“同样多”和“多”、“少”的概念;使学生直观地看到:一只小兔搬一块砖;砖没有剩余;小兔和砖就是“同样多”;一只小猪搬一根木头;还多余一根;就是木头比小猪多;小猪比木头少.

2.提供充分的教学资源. 教材在引出“同样多”、“多”、“少”的概念后;提出“图中还可以比什么?”提醒教师在比较时;除了进行小兔和砖;小猪和木头的比较外;还可以进行动物之间的比较;也可以将桌上的水果与猪和兔进行比较. 总之;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进行比较;充分感知“同样多”;“多”和“少” .

3.关于练习一中一些习题的教材说明.

第1?4题是比多少的习题.

第 1 题;左右两幅图都是按一一对应的方式排列;左图多的在上面;右图少的在上面. 这样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理解“多”、“少”;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势.

第 2 题;有两行排列均匀的动物;第一行的第一只鸡与第二行的第一只鸭是上下对齐的;第一行的最后一只鸡和第二行的最后一只鸭也是上下对齐的;但第一行有 6 只鸡;第二行有7

只鸭. 让学生通过观察;看到两行中的动物虽然排得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排的密一些的比稀一些的多;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判断能力.

第 3 题;比较蛋糕的多少;这里没有按上下排列一一对应的方式摆放;而是把蛋糕装在大小相同的两个盒子里.盒子有两格;每格可以放5块蛋糕.左边一盒有一格已经摆满了;另外一格放了 2 块;右边一盒没放满的一格只有 1 块;这样可以使学生通过观察直观地判断出多少.

第 4 题;有一串珠子; 1 颗黄珠 1 颗红珠相间地排列着;一共有 4 颗红珠; 5 颗黄珠;让学生判断哪种珠子多. 这道题;可以用配对的方法进行比较; 1 颗黄珠和 1 颗红珠是 1 对;到最后剩下 1 颗黄珠;说明黄珠多. 也可以用其他方法进行比较;教材不加限制. 这样的练习形式比较新颖;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建议

1 .这部分内容可用1 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教科书第6?8 页的内容;完成练习一的习题.

2.教学“多”、“少” .

(1 )让学生准备好图片学具:小兔、砖、小猪、木头、苹果、萝卜等.

(2)教学时;先让学生观察教科书第6?7页的主题图或多媒体课件;同桌互相说说图意. 然后教师提问:“图中有几只小兔?”让学生用学具摆出来;课件同时将图中的 4 只小兔复制下来放在图的下面. 再问:“每只小兔搬几块砖?”随着学生的回答;逐一将图中的4块砖复制下来与小兔一一对应上;每复制 1 块砖;都用小圆点把小兔和砖连起来;表示一只小兔搬一块砖. 同时让学生照此方法摆放砖;向学生说明: 1 只小兔搬 1 块砖;正好都对上;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兔的只数和砖的块数同样多;并出示文字“同样多”. 随后仿此方法教学“多”、“少”;在说到“多”、“少”的含义时;可以这样说明: 1 只小猪对 1 根木头;小猪没有多余;而木头有多余;就是木头多;小猪少;我们就说木头的根数比小猪的只数多;小猪的只数比木头的根

数少.

(3)提问:“图中有几个苹果?用学具摆出来. ”“1 只小猪吃 1 个苹果;够不够? 1 只小兔吃 1 个萝卜够不够?你能用学具摆一摆吗?” 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解决.最后让学生看看图中还有什么;用学具摆出来;并随意地进行比较:可以是动物之间直接比较;也可以是

动物与水果或其他物品的比较. 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同样多”、“多”、“少” 的含义;同时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4)教科书第8 页“做一做”的第 1 题;是“同样多”的操作活动.操作的学具不一定非得是书上出示的;可以是其他学具;只要比较的两种东西是同样多就行. 学生比较完后;应说说比较的结果. 如“梨和苹果同样多”等等.

“做一做”的第 2 题;是“比多少”的操作活动.这里教材不限制比较的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比较方法:可以是一一对应;也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还可以凭直

3.关于练习一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第 2 题;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判断两行动物是不是同样多;然后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 可能有的学生用数的方法;有的用连线的方法;不管哪种方法只要是对的;教师就应加以鼓励.

第 4 题;学生比较的方法可能不止一种;教师不要加以限制.

(第9?13页)

教材说明

长短、高矮都属于比物体长度的问题. 只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习惯把水平放置的物体的长度比较叫比长短;把垂直摆放的物体的长度比较叫比高矮. 因此教材把它们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

1 .“长短”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长”、“短”的概念;二是比长短的方法. 教科书第9

页的主题图是一个观察操作活动. 让学生在观察纸条、铅笔和其他物品的活动中;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引出“长”、“短”的概念;并通过比较这些物品;探索比长短的方法;如有的学生是把纸条平放在桌上一端对齐进行比较;有的是把铅笔戳在桌上进行比较;有的还可能是看出来的. 接着教材通过“做一做”的各种活动;如比手掌、比两臂伸平后的长度、比绳子等;启发学生自由选取物体进行比较;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进一步体验比较的各种方法.

2.教科书第1 0页教学“高矮” .主题图是一个比身高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探讨比高矮的不同方法. 如直接比的方法;作记号比身高的方法等.

主题图下面的“做一做”是一个排队活动. 通过排队;看谁最高;让学生体会比身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用数学的乐趣.

3.练习一中一些习题的教学说明.

第 5 ?9 题;是配合“长短”、“高矮”的习题

第 5 题;要比较的几种东西下面衬着方格;它们有的是一端对齐的;为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提供条件.

第 6 题;是蛇和鳄鱼比长短. 通过看图;学生很容易直观判断出谁长谁短. 这道题;在判断

时;运用了简单的推理:因为蛇和鳄鱼的头尾是对齐的;蛇的身子是卷曲的;如果蛇把身子伸直肯定比鳄鱼长;也就是鳄鱼比蛇短.

第7 题;是一道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题. 学生一般都喜欢动物;对一些常见的动物的高矮都有一些常识;通过判断图中的三种动物的高矮;可以巩固这些常识.

第8 题;是比高矮的活动. 左图是看谁摸得高的游戏;右图是摆木块的比赛;看谁摆得高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丰富“高矮”的感性认识:高矮不止限于身高;也可以是物体的高度等;同时感觉到学数学是很有意思的事.

第9 题;安排了三组活动. 第一组是比高矮的;通过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高”、“矮” 的认识;而且还可以了解比高矮的正确方法. 第二组是间接比较物体长度的活动. 现实生活许多东西的长度不能直接进行比较或直接比较有困难;这时就需要间接的进行比较. 教材在这里设计了一个借助纸条比课桌和讲桌长短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第三组是一个有趣的猜长短的游戏. 本题的三组活动只是为教师组织长度比较的活动提供一个线索;教师教学时不必拘泥于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新颖、有趣、操作性强的活动.

一年级数学教师用书(上册)

一年级数学教师用书(上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二)教材说明 教材说明 1这部分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景;一方面给初入学的学生展现校园生活;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知道;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小学生要遵守纪律按时到校;要尊敬老师、爱护同学;还要好好学习、热爱科学;锻炼身体.另一方面图中 的人和物的数量都用到10以内各数;使学生通过数这些数;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并体会到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数是人类的好朋友.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 2?教科书第2?3页是一幅“美丽的校园”图.这是一个富裕的乡中心小学;校园内有飘扬的国旗、高大的教学楼;还有和蔼的老师、活泼的学生;还有小小气象站等;校园外有高耸的大楼、飞翔的鸽子;路边有葱郁的树木;美丽的农舍等.图中每种数量的事物不止一种(如数量是1的;有一面国旗、一位教师;还有一座教学楼等);为的是给数数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源;通过让学生数同一种数量的各种事物;充分感知10以内的数.各种人和物的具体数量见下表. 教科书第4?5页各集合圈中的人或物都是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的;每个集合圈的旁边都标上了相应的数;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使教师了解一下学生认数、读数的情况;这里还不是正式教学生认和读这些数. 3.本单元只是让教师初步了解一下学生数数、读数的情况;还不是正式教学;所以没有安排专门的习题.

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学生刚刚结束幼儿园生活;迈进小学;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容易疲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观察能力有限. 在观察教材插图时;往往只对其中的色彩、人物等感兴趣.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如教学“数一数”时;教师出示插图后;不要急于给出数数任务;分散他们观察的兴趣;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互相说说都看到了什么. 当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以后;教师再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数一数各种东西的数量. 2.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 教师提供的“美丽的校园”图;每种数量的事物都不止一种;教材只抽取了一种作为每种数量的代表. 数数时;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充分地数. 3.应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观察、数数的活动;都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数;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4.应全面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 不仅要了解学生是否会口头数数;还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是否能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来. 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发言;以便做到全面的了解. 发现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给以帮助;但不必花过多的时间;在以后教学中;还可以继续给以帮助. 5.应注意结合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本单元蕴涵的思想品德的因素很多;教师可以适时地加以渗透. 如当学生观察到图中有一个小小气象站时;教师可以及时引导:我们应该像这些小朋友一样热爱科学. 1.这部分内容可用1 课时进行教学. 2.开始教师可以用几分的时间;仿照书前“编者的话”;选择学生能够听懂的事例;言简意明地讲一讲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用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利用“美丽的校园”数数;提供以下几点意见供参考. (1)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第2?3页的插图.也可将插图制成多媒体课件;课件中先出示一位老师;再逐一出示一组一组的人和物. 通过看图;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教师可这样表述:这是一个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 大家来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呢? (2)让学生先自己观察;再指名说一说图中都有什么. 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逐一数出数量是1?10的人和数.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数;先数数目比较小的(如国旗、单扛、石凳等);再数数目比较大的(如垃圾筒、楼房、花等) . 学生每数完一类物体;教师可以仿照教科书第3?4 页;将这类物体加上集合圈;并写出相应的数. 同一数量的物体可以集中排列. 如;学生说“ 1 面国旗、1 位老师”;教师可用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出示1 面国旗、1 位老师的图;并告诉学生;1 面国旗、1 位老师;都可以用数字“ 1”表示;同时在图的左面出示“ 1”.10 个数都出示后;让学生读一读;了解有多少学生认识这十个数.为了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学生;还可以一个人接一个人地说读. 如果读错了;可让学生数一数相应的集合圈里的物体. 如果有时间还可以跳着读这10 个数. 4.数过主题图中的人或物后;还可以数学生身边的一些实物(如教室的门窗、铅笔盒里的铅笔、一行课桌等).引导学生数实物时;可以有意识地使用上、下、左、右等方位词. 如;教室黑板的上面有什么?(1面国旗)左面有什么?(4扇窗户)等.逐步使学生分清方位;这对于以后教学中布置学生看书、做作业;都有好处.

数学教师教学用书的有效利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72138046.html, 数学教师教学用书的有效利用 作者:梁玲群 来源:《教育界·上旬》2017年第06期 【摘要】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发行的多套数学教师用书,随着教材获得广泛使用。而在实际情况中,这些教师用书的有效利用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认知学徒制,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掌握多层级学习的逻辑,结合信息源头,利用好教學用书,高效发展自己的学科教学技能。 【关键词】数学教师教学用书;避免极端;上下结合;认知学徒制 一、概念及概述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以来,数学课程随之改革,国内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数学教材。这些教材由多家出版社独立组织编辑,在经过教育部与教改委的严格审查后一致通过,作为教学配套资源。教师用书也因此多样化,随之在全国各地广泛使用。 狭义上的教师教学用书,仅指少数几个出版社的教师用书,如人教版、湘教版、北师大版等。教师用书可看作官方的教学参考书,形式多是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各种内容拓展、解读和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等。数学教师教学用书用于教师理解数学教材,指导教师教学,实现教学目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你使用它,就意味着让它做你的助手,帮你明确教学目标,分析和理解教材内容,规划教学等。更详细地说,教师用书就是个辅助工具包,你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什么疑惑,在这里可以得到性价比最高的解释,即便不是最好的。教师用书作为补充资料库,提供参考答案和课堂实例,协助你备课。教师用书是个脚手架,使用它,是为了有朝一日可以摆脱对它的依赖性,独立展开高质量的教学。 二、数学教学用书使用现况 当前,学者对教学用书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教师教学用书的功能与作用;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建议;教师教学用书存在的问题。这些研究包含一些可靠的访谈和统计资料,能很好地说明问题,现归纳如下。 华娜在《初中数学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与编写》一文中,问卷调查215名一线初中数学教师,访谈17位初中数学教师后发现,大部分数学教师只偶尔使用教学用书,依赖性较低。教师用书的使用情况与教师的职称、所在学校的类型、教龄没有相关性。实际教学中,教师以个人实践经验为主,并根据现实情况调整教学活动,对教师教学用书仅适当使用。在倾向上,教师的教龄与其对教师教学用书的依赖呈负相关。研究进一步指出,大部分教师对教师教学用书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用书)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三年级上册说明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除法的基础。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来,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减法。同样,多位数乘一位数也是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不论因数是几位数,在计算过程中都要分解成用几个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学习的继续,也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四边形一单元,这是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解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同时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安排的是认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分、秒。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质量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可能性。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实际活动,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师用书

各单元的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一年级数学上册 一、数一数 (第2~5页)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二)教材说明 教材说明 1.这部分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景,一方面给初入学的学生展现校园生活,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知道,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小学生要遵守纪律按时到校,要尊敬老师、爱护同学,还要好好学习、热爱科学,锻炼身体。另一方面图中的人和物的数量都用到10以内各数,使学生通过数这些数,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并体会到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数是人类的好朋友。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 2.教科书第2~3页是一幅“美丽的校园”图。这是一个富裕的乡中心小学,校园内有飘扬的国旗、高大的教学楼,还有和蔼的老师、活泼的学生,还有小小气象站等;校园外有高耸的大楼、飞翔的鸽子,路边有葱郁的树木,美丽的农舍等。图中每种数量的事物不止一种(如数量是1的,有一面国旗、一位教师,还有一座教学楼等),为的是给数数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源,通过让学生数同一种数量的各种事物,充分感知10以内的数。各种人和物的具体数量见下表。 教科书第4~5页各集合圈中的人或物都是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的,每个集合圈的旁边都标上了相应的数,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使教师了解一下学生认数、读数的情况,这里还不是正式教学生认和读这

些数。 3.本单元只是让教师初步了解一下学生数数、读数的情况,还不是正式教学,所以没有安排专门的习题。 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学生刚刚结束幼儿园生活,迈进小学,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容易疲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观察能力有限。在观察教材插图时,往往只对其中的色彩、人物等感兴趣。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如教学“数一数”时,教师出示插图后,不要急于给出数数任务,分散他们观察的兴趣,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互相说说都看到了什么。当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以后,教师再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数一数各种东西的数量。 2.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教师提供的“美丽的校园”图,每种数量的事物都不止一种,教材只抽取了一种作为每种数量的代表。数数时,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充分地数。 3.应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观察、数数的活动,都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数,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4.应全面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不仅要了解学生是否会口头数数,还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是否能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来。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发言,以便做到全面的了解。发现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给以帮助,但不必花过多的时间,在以后教学中,还可以继续给以帮助。 5.应注意结合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本单元蕴涵的思想品德的因素很多,教师可以适时地加以渗透。如当学生观察到图中有一个小小气象站时,教师可以及时引导:我们应该像这些小朋友一样热爱科学。 二、比一比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长”、“短”、“高”、“矮”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1.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作用。 本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比多少”,另一部分是“比长短、比高矮”。这些内容是学习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初步感知“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同时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低年级儿童在入学前,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感知,已经积累了有关“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感性经验。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提供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创造了观察、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已有的感性经验基础上,充分体验“同样多”、“多”、“少”以及“长”、“短”、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下册教师用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四年级上册说明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教师用书

第2~5页)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二)教材说明 教材说明 1.这部分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景,一方面给初入学的学生展现校园生活,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知道,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小学生要遵守纪律按时到校,要尊敬老师、爱护同学,还要好好学习、热爱科学,锻炼身体。另一方面图中的人和物的数量都用到10以内各数,使学生通过数这些数,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并体会到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数是人类的好朋友。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 2.教科书第2~3页是一幅“美丽的校园”图。这是一个富裕的乡中心小学,校园内有飘扬的国旗、高大的教学楼,还有和蔼的老师、活泼的学生,还有小小气象站等;校园外有高耸的大楼、飞翔的鸽子,路边有葱郁的树木,美丽的农舍等。图中每种数量的事物不止一种(如数量是1的,有一面国旗、一位教师,还有一座教学楼等),为的是给数数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源,通过让学生数同一种数量的各种事物,充分感知10以内的数。各种人和物的具体数量见下表。 教科书第4~5页各集合圈中的人或物都是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的,每个集合圈的旁边都标上了相应的数,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使教师了解一下学生认数、读数的情况,这里还不是正式教学生认和读这些数。 3.本单元只是让教师初步了解一下学生数数、读数的情况,还不是正式教学,所以没有安排专门的习题。 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学生刚刚结束幼儿园生活,迈进小学,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容易疲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观察能力有限。在观察教材插图时,往往只对其中的色彩、人物等感兴趣。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如教学“数一数”时,教师出示插图后,不要急于给出数数任务,分散他们观察的兴趣,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互相说说都看到了什么。当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以后,教师再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数一数各种东西的数量。 2.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教师提供的“美丽的校园”图,每种数量的事物都不止一种,教材只抽取了一种作为每种数量的代表。数数时,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充分地数。 3.应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观察、数数的活动,都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数,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4.应全面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不仅要了解学生是否会口头数数,还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是否能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来。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发言,以便做到全面的了解。发现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给以帮助,但不必花过多的时间,在以后教学中,还可以继续给以帮助。 5.应注意结合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本单元蕴涵的思想品德的因素很多,教师可以适时地加以渗透。如当学生观察到图中有一个小小气象站时,教师可以及时引导:我们应该像这些小朋友一样热爱科学。 1.这部分内容可用1课时进行教学。 2.开始教师可以用几分的时间,仿照书前“编者的话”,选择学生能够听懂的事例,言简意明地讲一讲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用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利用“美丽的校园”数数,提供以下几点意见供参考。 (1)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第2~3页的插图。也可将插图制成多媒体课件,课件中先出示一位老师,再逐一出示一组一组的人和物。通过看图,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教师可这样表述:这是一个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大家来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呢? (2)让学生先自己观察,再指名说一说图中都有什么。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逐一数出数量是1~10的人和数。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数,先数数目比较小的(如国旗、单扛、石凳等),再数数目比较大的(如垃圾筒、楼房、花等)。学生每数完一类物体,教师可以仿照教科书第3~4页,将这类物体加上集合圈,并写出相应的数。同一数量的物体可以集中排列。如,学生说“1面国旗、1位老师”,教师可用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出示1面国旗、1位老师的图,并告诉学生,1面国旗、1位老师,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同时在图的左面出示“1”。10个数都出示后,让学生读一读,了解有多少学生认识这十个数。为了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学生,还可以一个人接一个人地说读。如果读错了,可让学生数一数相应的集合圈里的物体。如果有时间还可以跳着读这10个数。 4.数过主题图中的人或物后,还可以数学生身边的一些实物(如教室的门窗、铅笔盒里的铅笔、一行课桌等)。引导学生数实物时,可以有意识地使用上、下、左、右等方位词。如,教室黑板的上面有什么?(1面国旗)左面有什么?(4扇窗户)等。逐步使学生分清方位,这对于以后教学中布置学生看书、做作业,都有好处。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用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11.1 全等三角形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领会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有关概念.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找出对应边、对应角.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观察、操作、分析能力,体会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难点:掌握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 3.关键:找对应边、对应角有下面两种方法:(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教具准备 四张大小一样的纸片、直尺、剪刀.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感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出形状、大小相同的实例,加深认识.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课题 1.先在其中一张纸上画出任意一个多边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2.重新在一张纸板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用脑思考、与同伴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剪刀剪出重叠的两个多边形和三角形.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事先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然后固定重叠的两张纸,注意整个过程要细心.

【互动交流】剪出的多边形和三角形,可以看出:形状、大小相同,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用“≌”表示. 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教师活动】在纸版上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手拿一个三角形,做如下运动: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会全等吗?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 【学生活动】把两个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1)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 【交流讨论】通过同桌交流,实验得出下面结论: 1.任意放置时,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旋转到一起时才能完全重合. 2.这时它们的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分别重合了. 3.完全重合说明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内角对应相等,?对应顶点在相对应的位置.【教师活动】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给予补充和语言上的规范. 1.概念: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果本图11.1─2△ABC和△DBC全等,点A和点D,点B和点B,点C和点C是对应顶点,?记作△ABC≌△DBC. 【问题提出】课本图11.1─1中,△ABC≌△DEF,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 【学生活动】经过观察得到下面性质: 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4练习. 【探研时空】 1.如图1所示,△ACF≌△DBE,∠E=∠F,若AD=20cm,BC=8cm,你能求出线段AB的长吗?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数学教师用书各章测试题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下面四个图形中,∠1与∠2是对顶角的图形的个数是() A.0 B.1 C.2 D.3 121 2 1 2 1 2 2.一辆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两次拐弯后,仍在原来的方向上平行前进,那么两次拐弯的角度是() A.第一次右拐50°,第二次左拐130°。B.第一次左拐50°,第二次右拐50°。 C.第一次左拐50°,第二次左拐130°。D.第一次右拐50°,第二次右拐50°。3.同一平面内的四条直线满足a⊥b,b⊥c,c⊥d,则下列式子成立的是() A.a∥b B.b⊥d C.a⊥d D.b∥c 4.三条直线两两相交于同一点时,对顶角有m对,交于不同三点时,对顶角有n对,则m与n 的关系是() A.m = n B.m>n C.m<n D.m + n = 10 5.如图,若m∥n,∠1 = 105°,则∠2 =() A.55° B.60° C.65° D.75°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B.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叫做这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C.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一定相交。 D.直线c外一点A与直线c上各点连接而成的所有线段中,最短线段的长是3cm,则点A到直线c的距离是3cm。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7.两个角的两边两两互相平行,且一个角的1 2 等于另一个角的 1 3 ,则这两个角的度数分别 为。 8.猜谜语(打本章两个几何名称)。剩下十分钱;两牛相斗。 9.下面生活中的物体的运动情况可以看成平移的是。 (1)摆动的钟摆。(2)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的汽车。(3)随风摆动的旗帜。(4)摇动的大绳。(5)汽车玻璃上雨刷的运动。(6)从楼顶自由落下的球(球不旋转)。 10.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AB,O为垂足,如果∠EOD = 38°,则∠AOC = ,∠COB = 。 1 2m n O D E C B A 1 2 D C B A (第5题图)(第10题图)(第11题图) 11.如图,AC平分∠DAB,∠1 =∠2。填空:因为AC平分∠DAB,所以∠1 = 。所以∠2 = 。所以AB∥。 三、做一做(本题10分)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师用书

一、位置 (一)教学目标 1、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教材说明与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并通过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实际情境出发,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习过用“第几组第几个”的方式来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并且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经验。教材在编排上不但充分利用并及时提升了学生的这些已有经验。例如,例1通过呈现确定多媒体教室中学生的座位这个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同时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抽象成在平面图上确定位置,并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如何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2、呈现丰富的生活情境并注意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材为学生呈现了丰富的生活情境。例如,联系国际象棋的棋盘,让学生确定棋子的位置;通过呈现地图册中的某一页,让学生了解在地图册中如何确定一个地点所在的位置。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教材还在“生活中的数学”中介绍了在围棋盘上用19条横线与19条纵线确定棋子位置及地球上用经线与纬线确定地点位置的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还注意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例如,练习一中的第6题,联系图形的平移,让学生用数对确定图形平移后顶点所在的位置;第7题,联系方位的知识,让学生根据图上的数据描述建筑物的实际方位及行走路线或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方位在图中标出建筑物所在位置。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解决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体会这些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教学建议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建议

一、测量 (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毫米、分米的认识(第2~6页)1.例1。 教学时,应注意下面几点:(1)出示例1情境图后,教师可以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2)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让学生分别估计一下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每小组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记录下来。(3)要知道估计的结果是否准确,需要进行验证,引导学生分别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学生测量时,教师可以问:“遇到什么问题了吗?互相交流一下”,从而引出毫米以及毫米与厘米的进率。(4)学生掌握了毫米及毫米与厘米的进率后,要让学生重点掌握1毫米的长度观念,可以给学生介绍1分硬币的厚度约是1毫米,但考虑到1分硬币在市场上的流通日易减少,可以多举一些其他例子,如,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也可以让学生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上的纸)中量出1毫米,数一数有几张。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用毫米作单位的事物,如,自动铅笔的笔芯、降雨量等等。(5)“做一做”中的题,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并交流一下想法。 2.例2(见下页图)。教学时,应注意下面几点:(1)用学生尺测量课桌的长,有许多的方法,可以用尺子的最大刻度(比如,15厘米、18厘米)为一段连续量,这样量的次数少,但计算比较麻烦;也可以10厘米为一段连续量,这样量的次数多,计算比较简单;当然还有其他方法。这些方法各有所长,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不要限定其中一种。因为展示、交流学生各种不同的测量方法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2)针对学生中的10厘米为一段连续测量的方法,教师可以提出:“10厘米的这一段,可以用一个比厘米较大的单位来表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由此引入分米。(3)通过测量、交流及引导,学生找出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应该不成问题,应该把机会留给学生,教师可以提出:“你们能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吗?”(4)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学生在学习了厘米之后,对10厘米的长度有一定的印象,这样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比划1分米的长度,相互之间进行验证,并举出生活中长(宽、厚)是1分米的物品,以此加强学生对1分米的长度的认识。(5)“做一做”中安排了量课桌的宽,是对学生选择用分米作单位测量效果的检验,学生可以用长尺(如米尺),也可以用学生尺1分米、1分米的测量,不够1分米,再量出有多少厘米,还可以以厘米为单位进行测量,结果用几分米几厘米的形式来表示。 1.例3(见下页图)。教学时,应注意下面几点:(1)出示例3的情境。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类似图中的情境你见过吗?说一说图中主要说了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出:“到叶镇还有21千米”、“到灵山还有23千米”,也有的学生会说出:“小汽车1小时可以行80千米”等等,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并由此引出千米。(2)引出千米后,还要让学生说一说对千米的感受,如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3)出示运动场跑道上学生的活动情境,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起联系,增强学生对1千米的感受。如果学生没有接触过400米1圈的标准跑道,也可以结合本校操场的跑道,如200米1圈的跑道,5圈就是1千米。 2.例4及相应的“做一做”。教学这部分内容,应注意下面几点:(1)可以在操场的跑道上,或在学校的其他地方量出100米的直线距离。测量时,应该先确定起点并选定一条直线,然后用卷尺(或其他测量工具)量出100米,在50米及终点处各设立一个明显标志。(2)让学生先看一看50米的直线距离,再看一看100米的直线距离,然后想像一下2个100米有多远,3个100米有多远,……10个100米有多远。(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走100米的活动。要求小组长具体负责,每组要有指定的记录员。活动内容是:①用平时的步幅,走完100米,确定走的步数。用平时的速度,确定走100米需要的时间。学生可以以平时的速度走到100米处,边走边数出自己走的步数。②提醒学生这不是比赛,如果比平时走得快(或慢),走的步幅比平时大(或小)都会影响对1千米有多远的推想。③让学生根据走100米的感受(用的时间和对距离的直接经验)推想出1千米大约有多远。(4)组织学生完成做一做。到校门口,以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教师用书

各单元的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一年级数学上册一、数一数 (第2~5页)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二)教材说明 教材说明 1.这部分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景,一方面给初入学的学生展现校园生活,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知道,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小学生要遵守纪律按时到校,要尊敬老师、爱护同学,还要好好学习、热爱科学,锻炼身体。另一方面图中的人和物的数量都用到10以内各数,使学生通过数这些数,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并体会到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数是人类的好朋友。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 2.教科书第2~3页是一幅“美丽的校园”图。这是一个富裕的乡中心小学,校园内有飘扬的国旗、高大的教学楼,还有和蔼的老师、活泼的学生,还有小小气象站等;校园外有高耸的大楼、飞翔的鸽子,路边有葱郁的树木,美丽的农舍等。图中每种数量的事物不止一种(如数量是1的,有一面国旗、一位教师,还有一座教学楼等),为的是给数数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源,通过让学生数同一种数量的各种事物,充分感知10以内的数。各种人和物的具体数量见下表。 教科书第4~5页各集合圈中的人或物都是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的,每个集合圈的旁边都标上了

相应的数,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使教师了解一下学生认数、读数的情况,这里还不是正式教学生认和读这些数。 3.本单元只是让教师初步了解一下学生数数、读数的情况,还不是正式教学,所以没有安排专门的习题。 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学生刚刚结束幼儿园生活,迈进小学,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容易疲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观察能力有限。在观察教材插图时,往往只对其中的色彩、人物等感兴趣。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如教学“数一数”时,教师出示插图后,不要急于给出数数任务,分散他们观察的兴趣,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互相说说都看到了什么。当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以后,教师再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数一数各种东西的数量。 2.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教师提供的“美丽的校园”图,每种数量的事物都不止一种,教材只抽取了一种作为每种数量的代表。数数时,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充分地数。 3.应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观察、数数的活动,都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数,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4.应全面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不仅要了解学生是否会口头数数,还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是否能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来。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发言,以便做到全面的了解。发现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给以帮助,但不必花过多的时间,在以后教学中,还可以继续给以帮助。 5.应注意结合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本单元蕴涵的思想品德的因素很多,教师可以适时地加以渗透。如当学生观察到图中有一个小小气象站时,教师可以及时引导:我们应该像这些小朋友一样热爱科学。 二、比一比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长”、“短”、“高”、“矮”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1.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作用。 本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比多少”,另一部分是“比长短、比高矮”。这些内容是学习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初步感知“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同时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低年级儿童在入学前,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感知,已经积累了有关“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感性经验。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提供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创造了观

五年级数学教师教学用书的学习

五年级数学《教师教学用书》的学习 本周三我们数学组研讨《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及对数学教材分析。在培训过程中,我认真学习《教师教学用书》,了解《教师教学用书》对教材的讲解和分析,使我受益匪浅。 在学习、分析《教师教学用书》过程中,是我体会到教学过程中要琢磨“教什么”“怎样教”“教材的知识结构、内在联系”“教学的目的要求”以及“教材的地位、作用、重点、难点、关键及蕴含的思想方法、德育因素”等问题。所以说,《教师教学用书》的合理使用既是教师把握教材的依据又是教师逐步达到驾驭教材的重要途径。既关系到教,也关系到学,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有利于正确识别教材的内容 对于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角度大致划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认识和理解教材,首先要明确教材的内容属于哪个领域的知识或技能。以便依据不同类别知识、技能的特点和教学规律,择定适当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二)有利于把握知识、技能的要点或知识点 分析知识、技能的要点或知识点,是认识和理解教材的重要任务,也是实施教学设计和落实教学目标的前提之一。教师应结合课程标准认真分析教材的内容,仔细区别哪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哪些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而安排的背景材料、例证或过渡性练习,准确地找出教材内容的要点或知识点。

(三)有助于理解教材编写的思路与内容的逻辑关系 思路往往不是教材外显的部分,内容的逻辑关系也容易被忽视,对此,教师在认识和理解教材时应该特别给予重视。要分析本段教材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表达方式和程序,研究素材、例证、练习与知识、技能穿插编排的意图,从中领悟出教材提供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法,明确教材的思路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以此作为理解教材的一个重要方面和设计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 (四)明确教材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新旧知识、技能的联系,是搞好新知识、技能教学和实现知识系统化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教材内容中的新知识和前后教材中知识的关系,发掘新知识、技能的“生长点”,以实现知识、技能的正迁移。还要分析教材中新内容与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不断将新知识归纳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努力构建各类知识、技能的网络,从全局上更好地把握和使用教材。 给老师提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教学建议,特别着重以现代教学理论作指导,说明如何运用操作、直观、启发来引导学生思考,即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数学概念和规律知识,又是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新人教版数学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下册第16—20章测试题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六章二次根式测试卷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_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 共36分) 1.下列各式成立的是( ) A. ()222 -=- B. ()552 -=- C. x x =2 D. ()662 =- 2. 如果a 是实数,下列各式中一定有意义的是( ) A. a B. 21a C. 12+a D. 2 a - 3. 计算()() 20123 252+ -的结果是( ) A. 32 B. 16 C. 8 D. 4 4. 1 31 3+-= +-x x x x 成立的条件是( ) A. x ≥-1 B. x ≤3 C. -1≤x ≤3 D.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