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十大重点条款的历史与现在

《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十大重点条款的历史与现在

《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十大重点条款的历史与现在

2017年11月4日

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十七号公布,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一部重要法律,该法自1993年颁布实施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年了,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新的业态、商业模式不断出现,实践中出现一些关于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此次通过的修订后《反不正当竞争法》很好地回应了这些变化,进一步完善了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规则。

从法律条文的变动情况看,原《反不正当竞争法》共33条,修订后《反不正当竞争法》共计32条,其中保留原条款3条,删除12条,修改19条,新增10条,变动不小。

从法律条文的修订内容看,具有“辞旧迎新”的特征。所谓“辞旧”主要指删除了旧法中关于规制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条款,将包括公用事业单位排除竞争、行政垄断、企业以排挤竞争者为目的的低价倾销、捆绑销售以及串通投标等行为交由反垄断法或招标投标法等法律规制,同时为了与新的广告法、新的商标法等法律衔接,对虚假宣传、混淆行为等的规定也进行了处理,其他法律已经做了规定,新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就不再做规定了。

这有助于理顺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其他法律之间的关系,避免法律之间的交叉重叠甚至不一致,保持了法律规定的协调一致,同时为企业的合规提高了确定性。

所谓“迎新”主要指新增了若干有亮点的条款,如修订后《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二条的互联网专条,以概括加列举的形式对互联网相关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了规制,由于考虑到互联网技术及商业模式发展迅速,还增加了兜底条款以适应实践发展之需。

还有第六条第三项和第八条分别关于混淆和虚假宣传的条款都增加了涉及互联网、电子商务的新内容,具有鲜明新经济的时代特征。

再如第二十五条关于经营者违法行为的处罚减免条款,其鼓励违法的经营者主动纠错,并对情节轻微并及时纠正,且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进行豁免处罚,该条款充分体现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目的在于保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而非为了处罚企业。

一、修法过程中出现较大争议的

若干条款回顾

▲(一)滥用相对优势地位条款未采纳

修法过程中有多个条款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其中一条是滥用相对优势地位条款。《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送审稿)新增了规制滥用相对优势地位的条款,该条款禁止经营者利用相对优势地位实施包括限定交易、滥收费用以及附加其他不合理交易条件的不公平交易行为,虽然该条款对相对优势地位进行了定义,但是判断标准比较模糊。该条款争议较大,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滥用相对优势地位的条款本身容易被滥用。由于相对优势地位的判断标准模糊,合同中的任何一方均在某种程度上有相对于另一方的优势地位。而且,交易当事方可能借用滥用相对优势地位条款为其背弃合同、违反诚信提供借口,如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发生纠纷后,违约方可能为了逃避违约责任,以对方滥用了相对优势地位为理由。

其次,《反垄断法》中规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规定容易被架空。如果将滥用相对优势地位条款规定于《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就不需要界定相关市场,不需要考虑市场份额与市场结构,也不需要评估竞争效果,可能导致滥用相对优势地位条款的过度适用。近年来,韩国竞争执法机构在执法过程就出现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向滥用相对优势地位“逃逸”的问题。

再次,可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造成不当干扰。滥用相对优势地位的概念模糊、判断困难,容易导致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难以预见其行为的合法性。

最后,充分运用现有法律可以解决可能存在的滥用相对优势地位的问题。现代民法对于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和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重视,对于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显失公平、情势变更等制度的规定,均在一定程度上对一方利用其优势地位损害另一方利益的行为提供了救济的可能。

考虑到滥用相对优势地位条款的争议较大,立法机构多次调研和召开研讨会,广泛征求学者和企业的意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后将该条款删除,这充分体现了民主立法和科学立法的原则,同时也体现了立法机构对有争议的法律条款采取审慎对待的态度。

▲(二)搭售条款最终未被保留

在修法过程中,《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新增了之前被删除的搭售条款,这引起了很大争议。如果加入此条款,可能产生如下问题:

首先,该条款会与《反垄断法》中规制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进行搭售的条款相冲突。两部法律都对搭售进行规制,将引起法律适用的混乱,增加企业合规的不确定性。而且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对搭售有规定,其已经保障了消费者自主选择的权利。

其次,该条款规定的“购买者意愿”判断标准不合理,与《反垄断法》的规定不衔接、不一致。依据《反垄断法》,企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后,实施搭售行为排除、限制了竞争,才违法,而且搭售很多时候是有效率的,因而需要综合考虑其可能的负面效果和正面效果,不宜从形式上进行简单判断,该条款仅从“违背购买者意愿”为标准来认定搭售是否违法,适用门槛过低,合理性不足。

最后,可能干预正常的市场交易活动。从经营者的经营权利来讲,对于不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应该允许其自主设置交易条件,购买者如果不愿意接受该条件,可以选择与其他经营者进行交易,对这种正常的市场行为,法律不宜过

多干预。

立法机构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经过严谨细致的分析,最终删除了搭售条款。

▲(三)行政机关认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条款得以删除

在修法过程中,《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新增规定“对经营者违反本法第二条规定,且本法第二章第六条至第十四条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未作明确规定,严重破坏竞争秩序、确需查处的市场交易行为,由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研究提出应当认定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意见,报国务院决定。”该条款引起了较大争议,主要存在对行政权力扩张的担忧,由于不正当竞争行为属于民事侵权行为,不宜授权行政机关对未明确列举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认定[1],删除该条款充分体现了对行政执法采取严格的职权法定原则。

二、修订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

重点条款解析

▲(一)建立反不正当竞争工作协调机制的条款

修订后《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三条规定了建立反不正当竞争工作协调机制。《反垄断法》第九条规定了“国务院设立反垄断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反垄断工作”,由于反垄断执法由三家机构执行,为了更好地协调执法工作,《反垄断法》规定了协调机制,相关重大问题可以通过反垄断委员会进行沟通协调解决。

特别是在发布不久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细则》(暂行)中规定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法制办、财政部、商务部、工商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推进公平竞争审查相关工作,这种跨部门的协调机制有助于解决涉及多部委工作职责的事项。

可以说,《反不正当竞争法》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建立反不正当竞争工作协调机制。不过,目前暂未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相关协调规则有待细化,这都有待于未来实践的推动。

▲(二)行业组织应加强行业自律的条款

修订后《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新增规定“行业组织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引导、规范会员依法竞争,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此规定强调了行业协会应在市场竞争秩序的维护中发挥积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反垄断法》第十一条也规定了“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引导本行业的经营者依法竞争,维护市场竞争秩序”,而且第四十六条还规定了针对行业协会的惩罚机制,即规定行业协会组织本行业的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的,可以处五十万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还可以被撤销登记。

在反垄断执法中,有不少行业协会非但没有发挥加强行业自律、依法竞争的作用,反而在企业从事违法垄断行为时起到组织带头的作用。反垄断执法机构查处了大量涉及行业协会的垄断协议行为,有些行业协会甚至屡次违法,如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导浙江省物价局查处的杭州市富阳区造纸协会组织17家造纸企业实施价格垄断案,富阳区造纸协会曾从事类似违法行为被处罚过,因此次再犯被依法撤销登记。

虽然《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保护的具体法益有所差异,但都强调行业协会应在市场竞争秩序的维护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是起相反的作用。不过,《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没有规定类似的处罚机制。

▲(三)混淆条款

修订后《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六条进一步明确了混淆行为的概念,将“引人误认”作为核心的判断标准。对于擅自使用他人的标识做出了相应地限定,即要求该标识在相关领域有一定的影响。而且,该法律条文对混淆的对象规定得细致,以括号内注释的方式解释了企业名称、姓名的具体含义,如企业名称包括了

简称和字号等,姓名包括了笔名、译名、艺名等。除了具体的列举外,还增加了兜底性的条款,使得禁止混淆行为的规定在实践中涵盖的范围更广泛。

▲(四)商业贿赂条款

修订后《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七条以列举的形式对商业贿赂对象作了进一步明确,包括交易相对方的工作人员以及受交易相对方委托的单位和个人,还有利用职权和影响力影响交易的单位和个人。另外,还规定了经营者的工作人员进行贿赂的,应当视为经营者的行为,除非能够证明工作人员的贿赂行为与为经营者谋取交易机会或者竞争优势无关。

▲(五)虚假宣传条款

修订后《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主要规定了两种虚假宣传的行为,且都与电子商务领域密切相关,具体包括:其一,对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其二,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根据该细化规定,帮助他人进行刷单、炒信、删除差评、虚构交易、虚假荣誉等行为将受到查处,比如“网络水军”这种不法经营者也会受到规制,此类针对性的规定有助于净化网络环境,有助于保护广大消费者。

▲(六)互联网专条

修订后《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二条专门规定了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成为此次修法的一大亮点。该条款以概括加列举的形式作出规制,并增加兜底条款,这主要考虑到互联网行业快速变动发展,处于动态竞争之中,商业模式变化快、跨界竞争频繁,法律条文难以将可能出现的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一一列举穷尽。

互联网专条规定得内容细致,结构严谨,不过,还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如恶意不兼容条款,该规定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不兼容”实际上乃市场自由竞争之常态,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

企业应享有自主经营权,在未扰乱市场竞争秩序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时,无“兼容”其他竞争者产品或者服务的义务。

2、“不兼容”和“恶意”概念不清,造成判断困难。“不兼容”和“恶意”存在概念不清晰之处,易导致法律适用的混乱。“恶意”是一个主观判断标准,难以给出一个明确可操作的界定标准,这会导致在个案处理中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况。

3、“恶意不兼容”条款与《反垄断法》相关规定冲突。“恶意不兼容”可被视为“拒绝交易”行为,因而与《反垄断法》中拒绝交易条款的规定交叉。《反垄断法》规定只有在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且没有正当理由拒绝兼容同时排除、限制竞争时,才会被认为违法。

对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和查处除了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法律条文外,还应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如相关行为对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以及对消费者权益的影响,同时要考虑到技术进步、企业创新以及效率。[2]互联网行业是一个创新密集型行业,对互联网领域的竞争一般采取审慎包容的态度,在认定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时需要正确处理好鼓励创业、创新与维护好公平市场竞争秩序的关系。

▲(七)经营者违法行为的处罚减免条款

修订后《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了经营者违法行为的处罚减免。该条款鼓励违法企业主动纠正违法行为并获得从轻或减轻处罚的待遇,这种规定一方面有助于节省执法成本,快速纠正违法行为,另一方面给了企业主动纠错的机会,能快速纠错以避免因调查或处罚带来的损失。特别是如果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而且没有造成危害后果,可以不受处罚,这体现了反不正当竞争法重在纠正不正当竞争行为以维护公平市场竞争秩序,而非为了处罚企业的价值定位和目标追求。

《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十大重点条款的历史与现在

《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十大重点条款的历史与现在 2017年11月4日 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十七号公布,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一部重要法律,该法自1993年颁布实施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年了,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新的业态、商业模式不断出现,实践中出现一些关于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此次通过的修订后《反不正当竞争法》很好地回应了这些变化,进一步完善了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规则。 从法律条文的变动情况看,原《反不正当竞争法》共33条,修订后《反不正当竞争法》共计32条,其中保留原条款3条,删除12条,修改19条,新增10条,变动不小。 从法律条文的修订内容看,具有“辞旧迎新”的特征。所谓“辞旧”主要指删除了旧法中关于规制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条款,将包括公用事业单位排除竞争、行政垄断、企业以排挤竞争者为目的的低价倾销、捆绑销售以及串通投标等行为交由反垄断法或招标投标法等法律规制,同时为了与新的广告法、新的商标法等法律衔接,对虚假宣传、混淆行为等的规定也进行了处理,其他法律已经做了规定,新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就不再做规定了。 这有助于理顺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其他法律之间的关系,避免法律之间的交叉重叠甚至不一致,保持了法律规定的协调一致,同时为企业的合规提高了确定性。 所谓“迎新”主要指新增了若干有亮点的条款,如修订后《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二条的互联网专条,以概括加列举的形式对互联网相关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了规制,由于考虑到互联网技术及商业模式发展迅速,还增加了兜底条款以适应实践发展之需。

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深度解读之商业贿赂篇

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深度解读之商业贿赂篇 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案。修订后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将于201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该法自1993年颁布后的首次修订,新反不正当竞争法下罚金大幅提升,执法权限增加,不当竞争范围扩大。工商总局表示2018年会大力执法,肃清市场秩序。对于企业而言,重新审视现有业务模式是否违反新法迫在眉睫。其中,修订案对商业贿赂行为的内涵和外延、执法调查方式及法律责任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实质性的重大调整,无疑将对未来商业贿赂的执法带来显著的变化。 交易相对方不再是受贿对象,但如何界定交易相对方,如何通过“实质”而不是“形式”来判定交易相对方?受贿方是否受新法管辖?如何区分企业责任和个人责任?企业如何做才算对于员工有有效管控?新法下对于明示入账的要求是个保护条款(safe harbor)还是必要条件?这一系列问题值得企业去深思并做好预案,也期待工商总局能在下一步的规章中理清新法下的执法范围,为企业提供更清晰的指引。1商业贿赂对象范围的变化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1993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1996暂行规定》”)将商业贿赂的对象确立为:交易相对

方及其工作人员[1][2]。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在1999年又以公开回复的形式,将商业贿赂的对象扩大到“与交易行为密切相关的其他人[3]”。 新的《反不正当竞争法》(“《2017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七条则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下列单位或者个人,以谋取交易机会或者竞争优势:(一)交易相对方的工作人员;(二)受交易相对方委托办理相关事务的单位或者个人;(三)利用职权或者影响力影响交易的单位或者个人。” 《2017反不正当竞争法》将“交易相对方”本身排除出了商业贿赂对象的范围,同时将《1993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与交易行为密切相关的其他人”进一步明确为“利用职权或影响力影响交易”和“受交易相对方委托”这两类单位或个人。2商业贿赂对象范围变化的解读 1. 交易相对方不再成为商业贿赂的对象在《2017反不正当竞争法》下,经营者向交易相对方输送利益将不再构成商业贿赂。 《2017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这一变化可谓众望所归。根据笔者和负责反商业贿赂条款研究和撰写的北京大学反不正当 竞争中心主任肖江平教授交流,他提出这一修订是希望商业贿赂正本清源、回归本质,在通过反商业贿赂减小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同时,保护自由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避免过度执

《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公开征求意见

国务院法制办就《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公开征求意见(2016-02-26 07:50:46)转载▼ 分类:法律●司法解释●部门文件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关于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来源:发布时间:2016-02-25 08:53 自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以下简称《反不正当竞争法》)实施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大幅提高,经济总量、市场规模、市场竞争程度和竞争状况都发生了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实现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目标,更好地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工商总局综合各方意见,对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修改,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送审稿)》(以下简称送审稿)上报国务院。为充分了解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提高立法质量,现将送审稿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有关单位和各界人士如有修改意见,可在2016年3月25日前,通过以下方式提出: 一、登陆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0719493885.html,),通过网站首页左侧的《法规规章草案意见征集系统》,对送审稿提出意见。 二、通过信函方式将意见寄至:北京市2067信箱(邮政编码:100035),并请在信封上注明“反不正当竞争法征求意见”字样。 三、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意见发送至:fbzdjz@https://www.doczj.com/doc/0719493885.html,。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2016年2月2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修订草案送审稿)》起草说明 一、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必要性 自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以下简称《反不正当竞争法》)实施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大幅提高,经济总量、市场规模、市场竞争程度和竞争状况都发生了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已明显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存在法律内容狭窄陈旧、法律空白点多、条款缺失、行政执法分散、执法标准不统一、法律责任制度不完善、处罚力度过弱等问题。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出台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修订,有关法律条文又存在交叉、重复的问题。近年来,社会各界要求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呼声和要求十分强烈,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提出了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议案和提案。为实现党中央、国务院关

《反不正当竞争法》修改之我见调研报告.doc

《反不正当竞争法》修改之我见_调研报告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制订,对维护市场秩序、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加入wto后国内社会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该法概括的11种行为,已经难以涵盖现在花样翻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因此,应通过进一步修缮法律条文,赋予执法机关在运用《反不正当竞争法》强制执行权、强制措施权等方面,明确执法主体,统一执法职能,弥补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与法律适用滞后的现状,改变职能分散的局面,使《反不正当竞争法》构建成法理得当、条文清晰、便于操作、科学统一的维护公平交易、保障诚信经营的专门法律。该法在实践中存在的一些缺陷也需及时修改,主要为:一、主体不够明确,执法效果不佳。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雷世钧代表曾经指出:由于《反不正当竞争法》没有赋予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唯一执法主体,造成执法主体多元,在实际工作中常常致使有法难依。该法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其他部门监督检查的,依照其规定。” 由于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重大障碍,违反了市场经济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违背了公认的商业道德,虽然市场经济的其他法律法规对其违法行为有所规范,但对其法律责任应归咎于一个执法主体,执法主体的多元化,常常导致执法者案子很难调查、很难判定。如制造假冒伪劣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都有执法权;涉及专利保密等案件,科委还有管辖权……“婆婆”太多,反而造成打击力度削弱。二、与其他法律有冲突,内容滞后。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内容与

其他法律法规相互抵触,有的内容明显滞后,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如《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都存在着某些内容不完善、可操作性差的缺陷,如“对商品或服务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的条文,两个法律都有规定,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前者处罚额度为“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而后者是“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而且,《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很多条款一般都要计算违法所得。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由于经营者账目的不全或拒不提供,难以认定违法所得,或因违法行为人故意规避法律,仅承认极小的违法所得额,使一些违法情节十分恶劣、违法事实严重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处罚。而在查处利用广告方法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商标侵权行为、电信部门的限制竞争行为、被指定的经营者单纯的滥收费用行为、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的行为、生产(销售)假(劣)药品的行为、保险公司给予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保险合同规定以外的保险费回扣或者其他利益的贿赂行为等案件中,由于特别法优先适用原则、管辖权除外条款的规定,使该法的许多内容已明显滞后于现行法律,使《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许多条文形同虚设。三、执法手段薄弱,行政措施不力。法定行政措施缺乏法律保障手段,实施起来软弱无力。如《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七条赋予监督检查部门的三项职权,而一旦对被检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和证明人不如实提供有关材料或者情况,不配合查询、复制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协议、帐册、单据、文件、记录、业务函电和其他材料,却没有相应法律责任调整;虽然该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了对违反第十七条第三项的法律责任,却是仅限于检查与该法第五条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财物,如果

解读2019年《反不正当竞争法》商业秘密新规【侵犯商业秘密罪律师】

解读|2019年《反不正当竞争法》商业秘密新规【侵犯商业秘密罪律师】 作者:邱戈龙欧婷 广东长昊律师事务所 摘要:商业秘密地保护与商业秘密地立法规定密切相关,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不仅增加并细化了商业秘密的内容,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责任,而且有效构建起尊重市场、有限干预、科学系统地竞争法律制度,与1993年《反不正当竞争法》相比具有较强地现实意义。在本次修法过程中,商业秘密相关条款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立法机关在新《反不正当竞争法》相应条文中也作出了较大地改动,为商业秘密司法工作添加了新的内容,成为此次修法地一大亮点。 关键词:商业秘密;侵权行为;侵权赔偿;举证责任 一、对“商业秘密”概念的定义 商业秘密在企业竞争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可谓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新《反不正当竞争法》将“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价值”改为“具有商业价值”,强调了商业秘密具有商业价值的实质属性。 通过对比1993年与新《反不正当竞争法》可以发现二者对商业秘密的规定略有不同:1993年《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规定:“本法所称的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利人采取相应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新《反不正当竞争法》第9条对商业秘密的概念重新定义为:“本法所称的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具有商业价值并经权利人采取相应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经营信息等商业信息。”由此可以看出新法将旧法中规定的“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修改为“具有商业价值”。之所以对此进行修改,主要是考虑到通常能够成为商业秘密的内容一般均具经济利益,有经济利益可能就有实用性。新《反不正当竞争法》第9条对商业秘密的此种含义界定为“具有商业价值”应该说外延更为广泛,文义容易被公众理解,争议会更少。

反不正当竞争法2019年修改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作出修改 (一)将第九条修改为:“经营者不得实施下列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一)以盗窃、贿赂、欺诈、胁迫、电子侵入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三)违反保密义务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 “(四)教唆、引诱、帮助他人违反保密义务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获取、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经营者以外的其他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实施前款所列违法行为的,视为侵犯商业秘密。 “第三人明知或者应知商业秘密权利人的员工、前员工或者其他单位、个人实施本条第一款所列违法行为,仍获取、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该商业秘密的,视为侵犯商业秘密。 “本法所称的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具有商业价值并经权利人采取相应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经营信息等商业信息。” (二)将第十七条修改为:“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因不正当竞争行为受到损害的经营者的赔偿数额,按照其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确定;实际损失难以计算的,按照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经营者恶意实施侵犯商业秘密行为,情节严重的,可以在按照上述方法确定数额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确定赔偿数额。赔偿数额还应当包括经营者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 “经营者违反本法第六条、第九条规定,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给予权利人五百万元以下的赔偿。” (三)将第二十一条修改为:“经营者以及其他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违反本法第九条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的,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十万元以上五百万元以下的罚款。” (四)增加一条,作为第三十二条:“在侵犯商业秘密的民事审判程序中,商业秘密权利人提供初步证据,证明其已经对所主张的商业秘密采取保密措施,且合理表明商业秘密被侵犯,涉嫌侵权人应当证明权利人所主张的商业秘密不属于本法规定的商业秘密。 “商业秘密权利人提供初步证据合理表明商业秘密被侵犯,且提供以下证据之一的,涉嫌侵权人应当证明其不存在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一)有证据表明涉嫌侵权人有渠道或者机会获取商业秘密,且其使用的信息与该商业秘密实质上相同; “(二)有证据表明商业秘密已经被涉嫌侵权人披露、使用或者有被披露、使用的风险; “(三)有其他证据表明商业秘密被涉嫌侵权人侵犯。”

《反不正当竞争法》大修十大亮点

《反不正当竞争法》大修十大亮点 1993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以下简称现行法),在20多年后迎来了大修。2月25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送审稿)》(以下简称草案送审稿),修改内容涉及现行法33条中的30条,其中删除7条,新增9条,共35条。 亮点一:修改“经营者”的界定 根据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以下所称商品包括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 草案送审稿则将“经营者”概念修订为“从事或者参与商品生产、经营或者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扩大了调整范围,与《反垄断法》的有关规定基本一致。 亮点二:统一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体系 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三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监督检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其他部门监督检查的,依照其规定。 草案送审稿第三条部分明确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一般管辖权,同时规定了相关部门也可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进行监督检查。此规定解决了对不同行业的涉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标准、处罚尺度存在不尽相同等问题。 亮点三:明确了“傍名牌”的四种情形 草案送审稿明确了“傍名牌”的四种情形,规定经营者利用商业标识实施市场混淆行为的,最高或罚款一百万元。 草案送审稿第五条规定,利用商业标识实施市场混淆的行为有四种情形:擅自使用他人知名的商业标识,或者使用与他人知名商业标识近似的商业标识的;突出使用自己的商业标识,与他人知名的商业标识相同或者近似的;将他人注册商标、未注册的驰名商标作为企业名称中的字号使用的;将与知名企业和企业集团名称中的字号或其简称,作为商标中的文字标识或者域名主体部分等使用的。 亮点四:相对优势地位经营者不公平交易受规制 在草案送审稿中,对不具有市场支配地位但在交易中具有相对优势地位经营者的不公平交易行为进行了规范。 什么是相对优势?草案送审稿明确,相对优势地位是指在具体交易过程中,交易一方在资金、技术、市场准入、销售渠道、原材料采购等方面处于优势地位,交易相对方对该经营者具有依赖性,难以转向其他经营者。

经济法中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规

经济法中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规 经济法是维护市场秩序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律体系之一。在经济发展的过 程中,竞争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促进企业创新和发展,也可能导致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产生。为了保护市场秩序和维护公平竞争环境,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应运而生。一、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概念与分类 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企业为了获取不正当的竞争优势而采取的各种手段和行为。根据这些手段和行为的不同特征,不正当竞争行为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虚假宣传行为:虚假宣传是一种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包括虚构产品优点、夸 大产品功效、篡改他人商标等。 2. 不正当竞争定价行为:恶意倾销、掠夺性定价等行为会严重破坏市场公平。 3. 商业诽谤行为:企业通过散布不实信息、诋毁他人声誉等手段来达到竞争目的。 4. 恶意攻击竞争对手行为:企业通过恶意炒作竞争对手的丑闻、抹黑竞争对手 形象来达到排斥竞争对手的目的。 5. 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企业通过非法获取竞争对手商业秘密或者泄露自己商业 秘密来获取竞争优势。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历史沿革与基本原则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为了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 环境,各国纷纷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规。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公平竞争原则: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核心是保护公平竞争。只有在公平竞争环 境下,企业才能通过优秀的产品和服务获取市场份额。 2. 保护消费者权益原则: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购买权益,反不正当竞 争法强调对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等行为的禁止和打击。 3. 保护企业创新原则: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了对侵犯商业秘密的保护,以鼓励 企业进行创新和研发,并为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三、中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规 在中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基本上是在1993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 当竞争法》中进行规范的。该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竞争秩序的保护:该法规定了对虚假宣传、商业诽谤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并 明确了经营者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 2. 商业秘密的保护:《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规定了企业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和 追究侵权责任的制度。 3. 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该法规定了对虚假宣传、欺诈行为的禁止,保护消费者 的合法权益。 4. 合法竞争的促进:《反不正当竞争法》强调鼓励企业通过正当手段进行竞争,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四、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执行与挑战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执行面临一些挑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难以界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限:在实际执行中,不正当竞争行为很难准确 定义,有时会给执法者带来困扰。

反不正当竞争法讲义

专题四反不正当竞争法 本专题重点: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概述 "不正当竞争"这个术语一般认为出自1883年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第十条规定,凡在工商活动中违反诚实信用的行为即构成不正当的竞争行为. 1896年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在营业中为竞争的目的采取违反善良风俗的行为",后来各国立法有具体列举各类行为. 反不正当竞争法是调整市场竞争过程中规制不正当竞争行为而产生的社会 关系的律规范的总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争法》于1993年9月2日颁布,1993年121日起实施.其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针几种特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发布了相关的政规章《关于禁止公用企业限制竞争行为的于规定》、《关于禁止有奖销售活动中不正当争行为的若干规定》、《关于禁止仿冒知名商特有名称,包装、装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干规定》、《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规定》、《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此外,在其他法规中,也有涉与竞争规范}内容,如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价格法、招标投标法等.在市场竞争中,经营者之间不正当竞争深与监督检查部门与市场竞争主体之间的挣管理关系由反 不正当竞争法调整.所谓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违反牌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所谓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业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由于我国的特殊情况,反不正当竞争法亦调整敏府与其经营者之间产生的与竞争有牵涉的关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12月3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12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月1日起施行. 一、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定义和特征 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它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 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不正当竞争行为有以下特征: 1、经营者是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要主体. 2、不正当竞争行为是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行为. 3、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损害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4、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5、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 概括来讲,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主要规范以下11种不正当竞争行为: 1、假冒仿冒行为; 2、商业贿赂行为; 3、虚假的广告宣传行为; 4、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5、倾销行为; 6、搭售或附加不合理条件行为; 7、违反法律规定的有奖销售行为; 8、商业诽谤行为; 9、串通投标行为; 10、公用企业与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制竞争行为;

公司经营不当案件中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律规定

公司经营不当案件中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律规 定 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不正当竞争行为也愈发猖獗。对于那些经营不当的公司,他们往往会采取各种手段来获取不公平的竞争优势,这不仅损害了合法经营者的权益,也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原则。为此,各国纷纷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律规定,以保护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并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本文将简要介绍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律规定,并探讨其在公司经营不当案件中的应用。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律规定的概述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于1993年首次颁布实施,之后经过多次修订,以适应经济和市场的发展需求。该法规定了一系列禁止和限制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则,包括但不限于虚假宣传、商业诋毁、侵犯商业秘密、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行为。该法的出台旨在保护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促进市场的公平竞争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虚假宣传的法律规定 虚假宣传是一种常见的不正当竞争手段,其影响范围广泛。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的规定,企业在宣传广告中应当遵循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的原则,不得发布虚假宣传广告。一旦被发现虚假宣传,相关企业将面临经济处罚、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的追究。 三、商业诋毁的法律规定

商业诋毁是一种恶劣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其指企业通过贬低竞争对 手的产品或声誉来获得竞争优势。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二条 的规定,任何形式的商业诋毁行为都是被禁止的。企业应当在竞争中 遵守诚实信用的原则,不得故意抹黑竞争对手,损害市场的公平竞争 环境。 四、商业秘密的侵犯的法律规定 商业秘密的泄露和侵犯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利益,也对市场的正常秩 序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五条的规定,任 何组织或个人都不能通过窃取、披露、篡改或者非法获取他人的商业 秘密来获取不正当竞争优势。合法企业在经营中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来 保护商业秘密,同时也应充分了解如何维权、求助于法律。 五、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法律规定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是指企业通过垄断、垄断协议等手段滥用其在市 场上的优势地位,来排挤竞争对手或限制消费者的选择权。我国《反 不正当竞争法》第十八条针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作了明确规定,明确规定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并且规定一系列的法律后果和制裁 措施。该条款的出台有效地遏制了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维护了 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六、反不正当竞争法律规定的应用案例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之外,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还规定了其他一系列的禁止和限制行为。例如,对于恶意招揽、虚假

简谈《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简谈《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简谈《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自1993年12月1日实施以来,对促进公平交易、维护市场秩序起到了极大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情况的变化,《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缺陷日益突出,函待修改。 一、适用范围过窄 《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第2条第3款规定:本法所称的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以下所称商品包括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这里所说的经营者是有限制的,其业务被定位在了商品经营和营利性服务。这两项服务都体现了经营者是以追求市场利益为目标的,是有偿的,具有营利性。商品经营是指从事工商业生产制造、销售等活动,营利性服务是指以有偿提供劳动、技术、设施、信息、资金、产权及其他利益为主要特征的经营活动。这一规定说明《反不正当竞争法》只适用于具有营利性的组织或个人,非营利性的组织或个人则不适用。 随着市场的发展,市场中参与竞争的主体呈现出多样化,仅仅使用经营者根本不能概括现实中参与竞争和对竞争秩序产生影响的所有主体,对适用主体做这样的限制与其后面的一些规定相冲突。如该法第七条第一款规定: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制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

当的经营活动。第十条第二款规定:第三者明知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违法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视为侵犯商业秘密。在这些规定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行为人既有滥用行政权力的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还有非法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的第三人,这些与前文的一般规定存在冲突。 《反不正当竞争法》缺少法律域外适用规定。法律的域外效力是指一国的国内法适用于一国主权范围之外的情况。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使得对外贸易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越来越具有国际化特征。对那些发生在域外,但对我国(包括我国企业、国内消费者)利益造成实质性损害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缺少相关规定,这便造成了我国消费者或是经营者受到损失,无法可依。增设域外条款,不仅顺应了当今各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域外适用的趋同趋势,有利于同国际接轨,还有利于维护我国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竞争秩序和我国的国家利益,同时也是维护本国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 二、不正当竞争行为缺乏总则条款 该部法律以列举的方式,具体规定了11种不正当竞争行为,这根本不可能涵盖全部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同时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钻法律空子的机会。为了能及时阻止目前不能预见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法律上应当有一个总则性的条款。这样,即使出现法律上没有明确限制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在法律上仍可有法可循来治理这些行为。总则性条款既可起到兜底的作用,弥补其他条款的不足之处,又具有和其他条款竞合的作用,具有补充性,即它们和规定具体行为的条款互不排斥。

反不正当竞争法

反不正当竞争法 (1993年9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2021年11 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目录第一章总 则第二章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三章对涉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调查第四章法律责任第五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 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法。 第二条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遵守 法律和商业道德。 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违反本法规定,扰乱市 场竞争秩序,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行为。 本法所称的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或者提供服务(以下所称商品包括服务)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为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 环境和条件。 国务院建立反不正当竞争工作协调机制,研究决定反不正当竞争重大政策,协调处理 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重大问题。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职责的部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查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其他部门查处的,依照其规定。 1 第五条国家鼓励、支持和保护一切组织和个人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社会监督。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支持、包庇不正当竞争行为。 行业组织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引导、规范会员依法竞争,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第二章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六条经营者不得实施下列混淆行为,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 联系: (一)擅自使用与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名称、包装、装潢等相同或者近似的标识; (二)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名称(包括简称、字号等)、社会组织名称 (包括简称等)、姓名(包括笔名、艺名、译名等); (三)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域名主体部分、网站名称、网页等;(四)其 他足以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的混淆行为。 第七条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下列单位或者个人,以谋取交易机会 或者竞争优势: (一)交易相对方的工作人员; (二)受交易相对方委托办理相关事务的单位或者个人;(三)利用职权或者影 响力影响交易的单位或者个人。 经营者在交易活动中,可以以明示方式向交易相对方支付折扣,或者向中间人支付佣金。经营者向交易相对方支付折扣、向中间人支付佣金的,应当如实入账。接受折扣、佣 金的经营者也应当如实入账。 经营者的工作人员进行贿赂的,应当认定为经营者的行为;但是,经营者有证据证明 该工作人员的行为与为经营者谋取交易机会或者竞争优势无关的除外。 第八条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 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 2 经营者不得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 宣传。 第九条经营者不得实施下列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一)以盗窃、贿赂、欺诈、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三)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 握的商业秘密。 第三人明知或者应知商业秘密权利人的员工、前员工或者其他单位、个人实施前款所 列违法行为,仍获取、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该商业秘密的,视为侵犯商业秘密。

学习《反不正当竞争法》心得: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净化营商环境

学习《反不正当竞争法》心得 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净化营商环境 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聚焦了当期市场新情况和新问题,更有利于鼓励公平竞争和保护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一、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重要意义 旧《反不正当竞争法》于1993年12月1日起施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旧法的相关规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旧法施行后,我国又陆续制定了反垄断法、招标投标法等法律,旧法相关规定与这些法律存在交叉重叠甚至不一致的内容,需要修改以保持法律之间的协调一致。 2015年12月,国家工商总局向国务院报送了反法修订草案送审稿。2016年11月,国务院第155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并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2017年2月、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反法修订草案进行了两次审议。2017年11月4日,第11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新《反不正当竞争法》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立足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以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为目标,致力于更好地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更好地保护消费者

合法权益,针对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进行了完善,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成果。贯彻落实新《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于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新《反不正当竞争法》重要内容 反不正当竞争法主要修改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与反垄断法、招标投标法等法律相衔接;二是完善了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三是完善了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规则;四是完善了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查处和法律责任的规定。 (一)加强法律衔接,增强可操作性 90年代初,我国规范市场的法律不多,一些应该由其他法律规范的内容,也在旧法中作了规定。后来,反垄断法、招标投标法等各专项法律相继颁布实施,为保证法律体系内部的协调统一,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删除了一些其他法律已作专门规范的条款。主要包括:一是与反垄断法相衔接,删除旧法中关于禁止公用企事业单位排除竞争、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倾销和搭售的规定。反垄断法已对此作了明确的规定。二是与招标投资法相衔接,删除旧法中关于禁止串通投标的规定。招标投标法对于招标投标活动中招标人、投标人等主体行为规范和法律责任,已作了明确的规定。 (二)重新明确定义,明确适用范围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实施情况的报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实施情况的报告 文章属性 •【公布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常委会 •【公布日期】2020.12.23 •【分类】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报告 正文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实施情况的报告 ——2020年12月23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 上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徐绍史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根据2020年度监督工作计划,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对反不正当竞争法实施情况的检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执法检查工作情况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优化营商环境提出明确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强调,要健全公平竞争制度,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反不正当竞争法执法检查。 (一)契合新形势,开展执法检查正当其时。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世界经济严重衰退、美西方对我遏制打压等不确定因素持续发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国内一些结构性、周期性、体制性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网络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迅猛发展,又带来市场竞争秩序的新挑战,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序的市场竞争、良好的营商环境。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更需要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维护公平竞争、优化营商环境,充分释放经济潜能。开展反不正当竞争法执法检查契合需要,正当其时。 (二)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实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同志亲自审定执法检查方案并作出专门批示:“反不正当竞争法是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性法律。这次执法检查,要着眼于强化市场经济秩序治理、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严格对照法律条文,检查法律实施情况,发现漏条漏款、难点堵点,督促有关方面切实全面落实法律,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坚实、有效的法制保障。”执法检查组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对照法律条款,聚焦突出问题,努力提高执法检查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由曹建明、陈竺、王东明三位副委员长任组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徐绍史任副组长,成员由部分财经委

反不正当竞争法律新旧对照

反不正当竞争法律新旧对照 本文档旨在对比中国旧版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最新版修订后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的区别和变化。 1. 法律范围 1.1 旧版法律范围 旧版反不正当竞争法适用于中国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行为,包括但不限于商业贿赂、虚假宣传、商业诽谤等。 1.2 新版法律范围 修订后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扩大了适用范围,不仅适用于中国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行为,还适用于跨境经营活动中的竞争行为。 2. 违法行为定义 2.1 旧版违法行为定义

旧版反不正当竞争法对违法行为进行了具体的定义,如商业诽谤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虚假宣传必须存在一定的虚假事实等。 2.2 新版违法行为定义 修订后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对违法行为的定义更加明确和具体,为不同类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提供了更详细的规定,将更有利于司法实践的适用和裁判。 3. 处罚力度 3.1 旧版处罚力度 旧版反不正当竞争法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相对较低,罚金金额较小,不足以起到有效的震慑作用。 3.2 新版处罚力度

修订后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增加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了罚金金额,并增加了其他形式的行政处罚措施,以更好地保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 4. 侵权责任和救济措施 4.1 旧版侵权责任和救济措施 旧版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侵权责任和救济措施进行了规定,但具体的赔偿计算方法和救济程序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 4.2 新版侵权责任和救济措施 修订后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了侵权责任和救济措施,对赔偿计算方法和救济程序进行了详细规定,以加强对受害方权益保护的力度。 5. 市场监管机构 5.1 旧版市场监管机构

旧版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市场监管机构的职责和权力划分较为模糊,缺乏明确的机构指导和监督。 5.2 新版市场监管机构 修订后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规定了市场监管机构的职责和权力,并加强了对市场监管机构的指导和监督,以提高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执行效果。 以上是对中国旧版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最新版修订后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的主要对照和变化进行的简要介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新版法律的意图和目的。

(完整版)《反不正当竞争法》释义

《反不正当竞争法》释义 第一条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法。 〔释义〕本条规定的是《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目的。 本法的直接目的是反对不正当竞争,与此相对应的是鼓励与支持正当的竞争,因此,本法的立法目的具体说来是: (一)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我国实行几十年计划经济的实践和世界现代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计划经济体制是不适应社会主义各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的,必须对原来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的最终选择。 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行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映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以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是有重大区别的,两种经济体制的不同主要是: 第一,市场和计划所起的调节作用不同。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发挥的是对经济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市场作用来自行平衡供求,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但市场也不是万能的,它有种种局限性,因此政府计划的调节是必要的,政府是起着高层次的调节作用。也就是说凡是市场能解决的由市场来解决,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政府来解决。计划经济体制则是政府通过计划支配一切,对资源进行直接配置。但由于政府力量还不够,计划也不可能做到完全无漏。所以还需要市场起着拾遗补缺的作用。 第二,经济运行方式不同。市场经济的运行是遵循价值规律,在竞争的环境中进行的,市场机制的核心是竞争。计划经济的运行是靠行政命令,通过国家下达的计划或配额进行的,因此基本不存在竞争。 第三,微观经济基础不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微观经济基础是政企分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企业,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微观经济基础是政企不分,没有经营自主权,不能自负盈亏的企业,企业是政府行政部门的附属物。 第四,经济活动的界限不同。市场经济中的各种经济活动是以法律作为界限的。只要在法律的允许范围内企业、个人、政府行政机构按照各自的权利、义务发挥作用。因此,市场经济从这个意义上讲也是法制经济。计划经济体制下则是以计划作为经济活动的界限,任何违反计划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 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正在从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实行市场经济就要遵循商品活动的价值规律,从而实现对社会资源有效、合理的配置。而价值规律的实现是离不开竞争机制的。价值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