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史料

论史料

论史料
论史料

论史料

作者:雷戈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071

刊名:

史学月刊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ISTORICAL SCIENCE

年,卷(期):2003,""(8)

被引用次数:2次

参考文献(2条)

1.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1928(01)

2.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 1982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向胜翔论史学理论在中学史料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2009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习者与史料之间的对话无疑是最为基础的工作,同时在史学自身发展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史学理论成为史学工作者在介入历史研究前认知图式组成部分。

史学理论帮助历史工作者建立起与“无声”史料之间的桥梁,历史学认识论或方法论的中心问题系于这样一个事实:关于过去的客观知识只能通过历史学家的主观经验而获得。史学理论的发展历程是学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历史学科本质的把握无法离开对史学理论的梳理。

本文尝试采用史学理论的发展历程来解说中学史料教学,从历时性层面选择出的重要史学理论,从兰克的史料批判、年鉴学派的跨学科解释、柯林伍德的神入与史学后现代主义思潮来支持史料教学活动,为史料教学寻找来自学科本身思想与方法的支点并附上相应的案例。

这一过程并非只是历史专业领域学习活动的需要,其中亦显现出历史学科的人文追求:史料批判中孕育的是求真的诉求,而神入则帮助孩子们学会理解他人,对历史跨学科解释帮助人们认识我们生活的世界,后现代思潮引发我们关心弱者,注意事物的负面效应与人类行动的边界以及教育与民主的联系,本文的中的案例都尝试向这些目标趋近为史料教学提供价值观的支点。

2.期刊论文叶建.王平20世纪前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三题-高校理论战线2008,""(2)

在近代史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20世纪前期马克思主义史家作为中国史学发展的一股新生力量.对有关重大史学理论问题如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史料考证与历史解释的关系、史学在新时代的经世致用等,进行了积极的探讨,革新了旧的史学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传播和发展.

3.学位论文李海军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2006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注重运用史料作为探究历史问题的证据,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已成为许多教育发达国家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特点。在我国,虽然史料的运用在历史教学中受到广泛的重视,但没有从史学理论高度阐述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

本文以史学理论(史学观、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作指导,研究中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研究和实践,使学生初步达到运用史料学习历史,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从不同视觉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学位论文叶红芬论高中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2004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不仅可以丰富教师讲授历史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把史料提供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来解决具体的历史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关中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问题,国外较早展开讨论的是英国学者.近年来,中国教育界也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看法.该文从高中学生和历史教学的现状和特点出发,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侧重于史学理论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全文主要从四方面展开:第一,史料类型与价值评判.不同类型的史料有着不同的形式和特点,对客观历史的反映及其所具有的历史认识价值也各有差异.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首先应引导他们在这方面形成一定的认识和实际分析能力.第二,史料分析中历史观的运用.历史观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理论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史料分析的正确与否.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更要培养他们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各种史料的实际能力.第三,史料分析中历史认识论的运用.历史认识论是关于历史认识静态结构、动态过程和思维形式的理论.从历史认识理论出发,应引导学生认识史料与客观历史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记载,获取历史的真相.同时,在史料分析过程中,还要注意历史思维的运用,特别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正确运用尤为重要.第四,史料分析中史学方法论的运用.史料分析必须运用一定的方法,就高中学生而言,除了对一些基本史学方法及其理论原则要有所了解外,关键在于能够针对不同史料,正确而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包括历史分析法、逻辑分析法、阶级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定量分析法等,并引导他们将这些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高中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持续的过程,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是多样化的,既要综合引导,又要有的放矢.唯有如此,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5.学位论文孔燕《吴越春秋》校诂2009

《吴越春秋》,东汉赵晔撰,是一部重要的汉代流传下来的编年体史书,书中记载了先秦时期吴、越两国争霸的历史。《吴越春秋》自成书以来

,历经千年流传,形成了诸多不同的版本。汉、唐间以《吴越春秋》为名的各种著作,自成书后就不断散逸,到今天只有署名为赵晔撰的《吴越春秋》独行于世。

《吴越春秋》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从史学角度看,其所载诸多富有真实性的史料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正史中吴、越两国史料的不足

,为古地方民族史学做出重要贡献。从文学角度看,全书围绕吴、越争霸这一条贯穿始终的故事线索展开,通过描述人物行动和内心活动,借助个性化的语言,运用场面渲染、气氛烘托等表现手法,塑造出诸如勾践、伍子胥、夫差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语言学角度看,该书载有我国上古歌谣《弹歌》、伍子胥所引《河上歌》、楚乐师作《穷劫之曲》、越采葛之妇所作《苦之诗》等多首诗歌,这对研究先秦至魏晋时期的文学史具有重要的语料价值。书中对话部分保存了数量众多的口语词,也是现在研究上古汉语词汇的重点。此外《吴越春秋》在史学理论、历史文献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价值。目前,关于《吴越春秋》在文学、史料、文献研究等方面的价值已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而《吴越春秋》文本及其语言的校诂、整理工作,还不能让人完全满意。

由张觉先生校注,岳麓书社于2006年4月出版的《吴越春秋校注》是一部比较充分吸收前修时贤研究成果的力作,后出转精,自不必言,然百密未免一疏,在通读过程中,发现其间亦有诸多可商之处,故笔者不揣浅陋,以张觉先生的《吴越春秋校注》为底本,结合前贤时秀的研究成果,参校苗麓先生《吴越春秋》点校本、周生春先生《吴越春秋辑校汇考》、薛耀天先生《吴越春秋译注》等大家著作,通过校勘、训诂等传统小学的手段,以《吴越春秋》本书为内证,参阅《史记》、《国语》、《左传》、《越绝书》、《水经注》、《世说新语》、《吕氏春秋》、《韩诗外传》、《淮南子》、《说苑》、《文选》、《后汉书》、《北堂书钞》、《太平御览》、《太平广记》、《艺文类聚》等相关典籍为佐证,对其中的校勘、句读、词义训释及语法分析等可商榷之处做一些初步的综合整理工作,总计校勘札记二十一则、标点札记十六则、训诂札记三十则,以期就正于方家时贤。

6.学位论文叶建中国近代史学理论学科的形成与演进2007

化”史学理论学科体系,在1939年后近代史学理论学科又进一步朝着中国化和体系化方向发展。近代史学理论学科的这种发展,较之其他历史学分支学科,有着非常明显的不同,这主要表现在:(一)在学术发展与现实关怀的互动中求发展;(二)对中外史学理论遗产的继承与创新;(三)在内容完整与一家之言互动中求发展。同时,近代史学理论学科的出现及其发展,也不只是自身学科的发展这么简单而已。由于史学理论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必然要从研究方法、史料范围及其价值等领域对具体历史研究产生重大的影响作用。反过来,具体历史研究也会反作用于史学理论学科的建设,从史学理论及研究方法的内涵深化、史学理论及研究方法的创新等方面推动近代史学理论学科进一步的完善。

中国近代史学理论学科之所以能成为一门学科,首先在于它有着相对稳定的概念范畴,以及一定范围内的理论探讨中心。通过考察当时史学理论论述,我们梳理出近代史学理论学科涉及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一般史学理论问题的探讨;(二)传统史学中史著、史法及史家的探讨;(三)历史研究法内容的探讨;(四)一般历史理论问题的探讨。而且更为主要的是这些学术论争各自有着一定的时间延续性。为了便于说明,本文第三、四章各自择选了史学理论中历史解释与史料考证关系的探讨、史学求真与致用关系的探讨等,与历史理论中历史进程问题的探讨、历史发展动力问题的探讨等内容加以分析。通过对这些重大理论问题探讨的梳理,发现近代学人在此方面取得了相当显著的研究成果,而且这种理论争论亦对近代史学的发展、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理论导向作用。但是缺陷也很明显,例如在史学理论和历史理论问题二者论争比重上出现了严重的不对称。

中国近代史学理论学科是在中西史学交融的背景下产生的,如何处理中西史学理论遗产问题也就成为学科发展优先考虑的内容。第五章分析指出

,近代国人对西方史学理论的接受与传播,主要表现在历史观和史学研究方法两个方面。在历史观方面,各种史观并存、且相互辩难,进而推动了近代史学理论学科的发展。但是各种史观共存并不排斥主导主观的存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化史观曾主导整个史学研究领域,后到40年代与唯物史观分享这一主导地位。至于史学研究方法,实证主义史学方法与相对主义史学方法两种方法的输入和相互辩难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相比之下,传统史学理论的继承和阐发则内容相对狭窄,第六章分析认为只是集中于史书体裁史例、古代著名史家史学思想、古代考据精神和方法等方面上。然而,也正是对西方史学理论的输入和吸收、对传统史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中国近代史学理论学科的建设才能有如此显著的成就。换言之,没有西方史学理论的输入和吸收,没有传统史学理论的深厚底蕴,中国近代史学理论学科的建设是不可能在短短的五十年中取得了如此大成就的。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在近代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史学理论学科建设中的主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本文第七章作了专门的论述。认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有着自身的轨迹:在20世纪20年代,李大钊、李达等人为之作了重要的理论奠基工作,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社会史大论战及其随后的反思中它得到了初步的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翦伯赞等人又推动了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在20世纪40年代取得了与实证主义史学理论分庭抗礼的地位。通过深究马克思主义史学日益成熟的内在学术理路,我们发现,这一方面在于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顺应了近代史学理论发展的客观要求

,并为之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探索;同时也因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理论建设上有着强烈的战斗性和现实感,能结合社会需要作出史学理论方面上的回答,这有助于困扰当时人们心头的疑难问题的解决。而这正是当时社会所需要的史学,因此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也就势必会得到时人的赞赏和支持,进而成为影响史坛的主要力量之一。

7.期刊论文沈玉.SHEN Yu浅议中国美术史学理论与方法论建构的意义--兼论美术史料与美术史学的关系-南京航

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

美术史学不等于美术史料;美术史的研究应上升到美术史学研究的学理高度;加强美术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的指导,是中国美术史学发展的必然途径.

8.学位论文刘开军焦竑史学研究2007

本文旨在对焦竑的史学成就作全面系统的研究。全文由绪言和正文四章两部分组成。

绪言论述了本论题研究的学术意义,概述了本论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并对研究方法等问题作了说明。

第一章主要讨论焦竑的学术渊源和学术思想倾向。耿定向、罗近溪、杨慎对焦竑学术思想的形成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焦竑在与李贽、徐光启等友人的学术交往中也相互启发。焦竑主张儒、佛、道互补,都是心性之学,推进了晚明三教会通思潮的发展。焦竑具有尊德性与道问学相统一的思想倾向。

第二章论述了焦竑的史学理论。在史学功用上,焦竑认为史学具有惩恶彰善、反映社会兴衰和教化的作用。在历史编纂学上,焦竑认为历史编纂应当以如实反映客观历史为标准。类例思想在其编纂学体系里占有重要地位。他倾向于私人修史,提出了“史职说”。在史料学方面,焦竑主张以金石碑刻与史书互证。他重视野史的史料价值。野史出现的直接原因是史官曲笔,导致信史精神的衰落。他认为野史在某些史实上更为准确,然有根据疏浅等缺失,关键是要善于采择。关于史学批评,焦竑的旨趣和态度是要考见得失,既不轻信也不诋毁学术权威。信信疑疑的撰写原则和史料剪裁是焦竑史学批评的重要标准。焦竑在史学批评中,也使用了比较的方法。

第三章论述的是焦竑的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对明史的研究。关于明代政治问题,焦竑谴责明朝宦官专政等政治弊病。关于明代边防问题,焦竑指出

,农民、商人与倭寇勾结,是倭患持久深重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粮草储备充足是南北军务之首要任务。在经济问题上,焦竑主张农商皆重,移民垦田

,整顿税收,量入为出,反对政府垄断。此外,焦竑重视对明代史史料的搜集,批判了晚明空疏的学风。

第四章论述的是焦竑史学的传播及其影响。《献征录》是清代学者检索人物传记资料的重要渊薮之一,对《明史》编纂具有很高的价值。《献征录》的编纂思想和方法也影响了清人的人物传记资料汇编工作。《国史经籍志》对金门诏撰写经籍志有思想指导意义。章学诚强调《国史经籍志·纠缪》的学术价值,官修《续通志·校雠略》充分吸收了《国史经籍志·纠缪》的思想和内容。《国史经籍志》还对清代兴起的补志之风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焦竑的小学研究为清朝官修史书如《续文献通考》等所推重。“古诗无叶音”说影响了清代的音韵学研究。焦竑的辨伪对象以经学、史学及子学为主

,亦开清代的辨伪学之先河。

9.学位论文张海坤中国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2008

口述史学(国内也叫口碑史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口述传统,它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在几十年的不断发展中,口述史学不但已成为一种现代的、具有独特意义的史料搜集方法,也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自身较为完备理论体系的史学分支学科,即口述史学。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门的打开,与众多现代西方思想一道,现代口述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开始传入国内,并逐步引起国内学者的兴趣与探讨。几十年来,无论是在理论的研究上,还是在实践的探索上,国内口述史学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从简单的作为一种新的史学方法与思想而翻译简介,到自主的研究其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并自主的开展实践活动,再到越来越多的人予以重视与关注,从而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口述史学,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口述史学发展的轨迹。

本文全面回顾了国内口述史学的这一发展历程,并以国际口述史学的发展现状为参照,系统总结了其理论与实践的成果,并指陈了其缺点与不足

,展现了国内口述史学发展的全貌,试图为其将来的发展理清脉络,奠定基础:最后,在总结现状的基础上,阐释了其发展的可行性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通过对国内口述史学的研究,有助于建设丰富多彩、多元共存的历史学科。

本文从口述史学相关的基本定义与概念开始着手,因为这些基本定义与概念本身就容易使人误解;人们也确实对其存在着不少模糊认识与争议,甚至学界也没有对此形成共识。本文在参考国内外学者现有观点的基础上,求大同存小异,阐释了自己对这些基本问题的体会性的见解。接着本文简略回顾了当今国外口述史学理论与实践的概况,以为国内口述史学的阐释提供借鉴与参照。接着文章的主体部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着手的,因为正是在这一时期,伴随着国门的打开,与众多现代西方思想一道,现代口述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开始传入国内,并逐步引起国内学者的兴趣与探讨.本章节较为详细的阐释了几十年来,国内口述史学在理论的研究及在实践的探索上取得的成果;并在参考国外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指陈了国内口述史学研究存在着理论研究的薄弱及实践中面临很多现实困难等不足。最后,本文在总结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口述史学自身的独特性,展望了其将来的发展前景。

本文分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

在绪论中回顾了国内口述史学研究的课题背景,阐释了本文的选题意义,并阐释了本文的主要思路与框架。

第二部分口述史学相关的基本概念由于人们对口述历史的认识尚较模糊,至今还没有一个能得到普遍认可的概念来对它作准确的定义,对它的理论研究还有待深入,所以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口碑史学相关的基本概念与定义,分别阐释了什么是口碑历史,什么是口碑史料,并对比了二者间的异同,接着对口碑史学进行了概说,最后阐释了口碑史学对于历史研究的作用与意义。

第三部分当代国外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当代国外口碑史学产生与发展的概况,分别叙述了当代美国以及亚非欧等国家的相关情况。主要指出运用口述史料的传统由来已久,但作为一种现代的历史研究方法,口述史学诞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并于60,70年代在西方各国得到广泛运用。从其诞生至60年代末70年代初,口述史学也只是被当作史料搜集的一种方法而运用,停留在口述史料层面,以考证历史人物,事件的存在形态为目的,基本上是在与文献史料的竞争中发展而来的;70年代以后的学者则开始把口述史学当作一种治史方法,侧重于结合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知识以研究大众历史意识是怎样形成的为主要方向,指出这是当今口述史学的发展趋势。

第四部分当代中国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本章节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按照时间的顺序,分别以建国后至文革前以及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两个大的时间段来阐释当代国内口述史学的历程。其中又以第二个时间段为重点,把这一时间段又分别分为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及新世纪等三个阶段来阐释其发展历程。

第五部分对当代口述史学的分析及对未来的展望本章节就国内口述史学取得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参照国外业已取得的成果,指陈了国内口述史学存在着理论研究薄弱与面临着实践中的诸多现实问题等不足,最后结合口述史学自身独特性,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10.期刊论文张荣明.ZHANG Rong-ming如何让史料说话-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近二百年来,史学家们主张让史料说话,但由于理论和方法的不完善,在历史研究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对史料运用不充分的问题,史料的主体性问题.历史学家的主体性问题.克服上述问题的途径之一,是将史料分析发展为文本研究.文本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对文本作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进而判定文本的内部和外部关系.作为历史研究的组成部分之一,文本研究借鉴了计量史学和考据学的方法,是使历史研究社会科学化的一种努力.

引证文献(2条)

1.雷戈历史感思辨[期刊论文]-晋阳学刊 2007(4)

2.雷戈重构史料观[期刊论文]-重庆社会科学 2007(4)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0711542996.html,/Periodical_sxyk200308002.aspx

授权使用:新乡医学院(xxyxy),授权号:80a3ebb6-d1e1-4c46-8acd-9e4600d683c7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8日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史料教学

浅谈中学历史课堂中的史料教学 [内容摘要]史料是历史科学的生命。在历史教学中引进史料可以使历史课堂更具有生命与活力。本文就史料的释义、分类以及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作一简单的探讨,以期能够为历史教学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史料教学应用注意事项 近些年,全国各省市纷纷把历史纳入中考考试科目,并且逐步使中考历史试卷在命题方式、考查方向等方面与高考接轨,加大史料分析、史料评价的占有量比例,这样史料教学成为当前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史料的释义、分类、应用、注意事项等方面作一简单探讨。 一、史料的释义与分类 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和口述(传)史料。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文献史料主要表现为史书资料、档案材料、思想或学术著作、文学作品、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报刊杂志等,是我们研究历史的主要资料来源。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多用于现代史的研究,借由对尚在人世的当时人访问口述而获得对历史更直接深入的了解。按照史料价值的不同,史料又可分为原始史料和转手史料。所谓原始史料是指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遗迹遗物;所谓转手史料就是就是史学家凭借直接或者间接的原始史料,论述他们没有亲见的事件。在我们历史教学中,常见的史料主要有文字资料、实物图片、人物图片、图表、示意图、战争形势图等,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按不同分类方法对这些史料进行区别分类,掌握简单的史料甑别、辨伪方法以及通过不同史料对比从不同角度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

2016届高考历史 考前三个月 第二部分 专题三(一)辨别史料真伪与价值(含解析)

(全国通用)2016届高考历史考前三个月第二部分专题三(一) 辨别史料真伪与价值(含解析) 一、辨别史料真伪与价值 例1 (2015·江苏高考)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理论指导 1.《淮南子》是汉初黄老之学的代表作,主张坚持汉初旧制,无为而治,刘安作《淮南子》

的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削弱诸侯、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改革。 2.文献资料:文献可以理解为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文献不但包括现代图书馆的全部馆藏,也包括档案馆、博物馆、声像馆及情报中心所收藏的全部馆藏。文献资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资料。 3.实物资料是指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的或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存的总称。比如说遗物、遗迹等。其主要作用有三:第一,文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第二,文物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纠正文献记载的错误;第三,文物可以帮助我们破译古老的文字,再现历史。 例2 (2015·浙江高考)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 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理论指导 1.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决不能主观臆断,空穴来风。也就是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给予评价。历史上的部分文献作品往往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表达作者对当时社会环境历史真实的看法,所以会对当时历史真实有所修饰。因此其作品源于真实历史,又有别于真实历史。 2.确定历史文献的准确性,要求研究者既要判断文献中叙述的合理性,又要判断叙述人的可靠性。文献中描述的事件发生时作者是否在场,作者是事件的参与者还是观察者,作者准确描述这类事件的资格如何,作者对事件的感情成分有多少,事件的结果跟作者是否可能有利害关系等。 例3 (2015·海南高考)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做预言来传唱的歌谣。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作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这说明谣谶( ) 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 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

浅议档案的属性、作用与价值

浅议档案的属性、作用与价值 衡水水文局周振昉 档案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智慧的结晶。作为产生于不同主体所从事的不同的社会活动的第一手资料,档案反过来又对人们的社会活动发挥着广泛的非常重要的作用。正确认识档案这一事物的属性、作用和价值,对于人们理解档案事业的重要性,增强档案意识,利用好档案,管理好档案,充分发挥档案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档案的属性 档案的属性,是指档案的特征、特点、性质以及档案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档案的本质属性是它的原始记录性。另外,档案还有其它一般属性如知识属性、信息属性和文化属性等。 (一)档案的本质属性 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或说原始的历史记录,具有很强的记录性和原始性的特点。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 当今社会上的信息、载体、文献资料和历史文物相当多,具有原始性的或具有记录性的材料也不乏其物,而档案则以兼具原始性和记录性于一体的突出特点,区别于其他资料。档案不同于一般的历史遗物,它是以具体内容反映其形成者特定活动的历史记录物,具有很强的记录性;档案不同于一般的信息、文献资料,它是特定的形成者在当时当地直接使用的原始文件的转化物,不是事后编写或随意收集的材料,因而具有原始性的特点。所以档案注重原本、原稿,而且往往又只有一份孤本,这也是档案更为宝贵的原因之一。社会上的信息资料种类繁多,具有原始性或记录性的材料也不乏其物。而档案则以兼具原始性和记录性二者于一体的特点,区别于其他资料。 (二)档案的一般属性 档案有与其他文献资料不同的本质属性,又有与其他文献共同的一般属性。档案的知识属性、信息属性和文化属性,就是档案一般属性的重要表现。 1.知识属性 档案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智慧的结晶,它记载了人们社会实践活动中

档案价值论

档案价值论 【正文】 档案是国家的财富,是人类记忆的重要载体。一个国家保存的档案年代是否久远、数量是否浩瀚,是这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研究和探索档案价值的本质和特性以及实现档案价值的规律性,是档案学理论的重要课题。档案价值论的建设,不仅对档案学理论发展和档案工作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而且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将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档案价值论,以档案价值现象、本质及其运动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本文主要由三个理论部分组成: 一、档案价值本体论 档案价值本体论是档案价值理论体系的基石,是研究档案价值本身的存在及其方式和状态、特点、性质等的理论。该部分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内容: (一)档案价值概念及其内涵 档案价值是档案这一客体对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凭证和参考意义。档案价值概念具有以下内涵:第一,档案价值概念明确了档案价值的主体、客体以及档案价值的根本来源、连接档案价值客体与主体的中介物——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档案价值是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中介的档案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它是

通过档案与人们主体需要的关系得到体现的。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产生对档案的利用需要,另一方面又联结档案客体和主体及其需要,使两者相互作用,从而把潜在的价值关系转变为现实的价值关系。档案价值,即档案客体对主体的凭证和参考意义,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并且也最终是社会实践活动促成了档案价值的实现。第二,档案价值是档案客体和主体之间的特定关系,是档案属性与主体需要的统一。档案价值作为“意义”或“作用”,不是一种实体概念,而是一种关系概念,表示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客体——档案及其属性,是档案价值的物质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就无所谓档案价值;主体及其利用需要,则是档案价值得以体现的必要条件。因此,档案价值既不是单纯的档案客体的属性,也不是片面的主体的属性,而是档案客体的属性与主体需要的统一,体现为一种意义或作用。第三,档案价值是档案客体对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凭证和参考意义或作用。 (二)档案价值的根源 档案价值的根源就是社会实践活动,这种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一方面形成了人类的历史记录——档案文献,另一方面又产生了主体对档案文献的需要,而正是这两者产生了档案价值。社会实践活动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得以形成和实现的现实基础和中介。社会实践活动是决定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的基本方式,是档案价值的根本来源。

论史料教学的价值

《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9期 论史料教学的价值 ──兼论中学历史教学发展趋势 李稚勇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200234) 摘要:20世纪50、60年代,英国学校的历史教育遭遇“危机”,为此进行了改革,其表现之一是十分重视史料教学,即把史料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及探究历史的证据,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此项改革坚持数十年,不仅赢得了学生的欢迎与社会的赞同,而且使英国的历史科教育彻底摆脱了危机。跨世纪之际,中、美、英三国相继出台了各自的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它们都十分重视史料的运用。史料教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1.有利于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有助于历史方法的习得、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3.有效地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道德修养的提升。可以说,史料教学已成为21世纪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史料教学;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历史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C 作者简介:李稚勇(1950—),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基础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长期从事历史教育和社会科教育研究。 一、从英国历史教育改革考察史料教学的价值 20世纪50、60年代,英国学校的历史科教育出现了危机。面对困境,英国的历史教育界人士积极改革,举措之一是注重发挥史料教学的价值。他们认为,史料教学关涉历史教育之本质问题。如今这场改革已坚持数十年,不仅赢得了学生的欢迎和社会的赞同,而且,英国的历史科教育也彻底摆脱了危机,历史课成为英国的国家课程,并制定了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 (一)历史科教育的危机 20世纪50、60年代,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激增的局面以及美、苏争霸的态势,美国学校进行了教育改革。在这一背景下,英国学校教育也被期待着在培养、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方面,发挥更大的效能。而在一片改革的呼声中,历史科作为英国的一门独立科目的地位正在发生动摇,据一项教育调查显示,英国历史科教育表现堪忧。被调查的近万名学生多半感到历史科没有什么重要性,而且是非常无趣的一科。在他们认为“有用而有趣”的科目排行榜中“历史”敬陪末座,而在“无用且无聊”的科目排行榜中“历史”则高居榜首。学生普遍认为历史科十分无聊,而且对他们的生活和日后的工作并没有什么助益,因此修读历史课的兴趣日益低落,这就造成了历史科的教育危机。 (二)英国历史教育改革的简况说明

关于档案的价值

关于档案的价值 档案,作为原始历史的记录,就其宏观而言,它纵连了古今许多历史阶段,横贯了自然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就其微观而言,它记述了人们改观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特定实践活动的过程,富有大量原始的具体资料。档案,是人们对智力活动的产物,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但是它不只反映了社会的精神文明,也反映了社会的物质文明。因此,一般认为,档案价值是由档案本身的各种因素和社会对档案利用需求二者的结合所决定的。 档案价值是指档案这一客体对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凭证和情报作用,而表现出来的有用性及有用程度。其中的主体是指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以各种方式和手段认识改造世界的人(个体、团体、人类、社会),客体则是主体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所指向和把握的客观对象。承载知识、信息的档案——客体,也只有与主体的需要发生关系才能产生或表现出价值。主、客体之间是一种满足与被满足、需求与被需求的关系。如果档案馆保存的档案根本不被机关、社会需求和利用,就谈不上有什么价值,管理档案的一系列活动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反之,如果档案馆的档案被机关或社会广泛利用,并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就体现出价值。 档案一般具有利用价值、保存价值、现实价值、长远价值、论据性价值和情报价值。除此之外,档案还有第一价值和第二价值。 1.档案的利用价值和保存价值 档案的利用价值,是从档案的具体有用性而言的,是指某一(或一部分)档案对具体利用者的具体(特定)意义或作用。档案的利用价值是档案价值微观化的表现形态。档案的保存价值,是指档案是否具有保存的意义。档案的保存价值在档案价值鉴定工作中的具体反映或形式,是以保存时间长短体现出来的。 2.档案的现实价值和长远价值 档案的现实价值又可以称为现行价值,既包括档案对其形成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现实利用价值,也包括对其他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现实利用价值。档案的长远价值,是指某些档案的利用价值其时效性可以扩展到遥远的未来,具有长远的保存和利用价值。 3.档案的第一价值和第二价值 档案的第一价值,是指档案对于其形成者所具有的价值;档案的第二价值,是指档案对社会即除档案形成者之外的其他利用者所具有的价值。 4.档案的证据性价值和情报性价值 档案的证据性价值和情报性价值,是由美国的谢伦伯格首先提出的。他所指的证据性价值,是指由被证明事物即文件产生机构的组织和职能的重要性所决定的价值。情报性价值指公共文件由于含有对各种研究有用的情报资料而固有的价值。 概括起来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凭证作用,二是参考作用,这也是档案的基本价值。档案之所以具有凭证作用,是基于档案的形成规律和档案自身的特点。总的来说,档案是历史是真凭实证,这构成了档案的凭证价值。档案以知识原载体的形式,凝结了生产实践、改革社会、创造科学文化等各种实践活动带状况和创造成果以及经验教训,为人们的各种活动提供了借鉴。因此,档案具有参考作用。 肖美玲 201310102082

读《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有感

读《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有感 读《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有感 [2014/1/68:09:16|by:13韦学翠] 近年来,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教育教学理念,史料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实践中涌现出不少优秀的案例,由何成刚等主编的《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遴选了30个优秀案例,这些案例交织着融会贯通的教学智慧.

为了使我们充分理解案例的精华,每个案例除完整叙述过程设计外,还提供了背景分析、史料运用解析、教学反思等.“背景分析” 着重说明教学设计的原委和作者的基本设想;“史料运用解析”重 在说明运用每段史料的目的与方法,以及史料的可信度与说服力; “教学反思”则超越经验谈理性认识,或提出其他的可能,以拓展思 维的空间. 我对案例8:构建有灵魂的历史课堂——以《洋务运动》为例这 个课例非常感兴趣.这篇案例是由广东省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的袁晓 勇老师提供的.课例的设计新颖、巧妙!用了12个问题分三部分来 解读洋务运动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所发挥的作用. 第一部分:“风雨如晦,寒气破晓”.通过分析“中国历史时期经 济发展曲线图”、“晚清大事年表”说明洋务运动产生的历史大背景:鸦片战争对于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这种经济的变迁不仅是近代 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重要内容,也为洋务运动的开始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被动中开始,自觉中进行.”主要说明洋务运动在经 济层面上的成就及意义,为了说明这个主题,这位老师出示相关的数 据材料:洋务运动活动内容之一:以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 创建的一系列军用工业.洋务运动活动内容之二:洋务派创建的民用 工业.然后问题导引:上述材料反映出洋务运动发生了什么新的变化?通过两则材料的阅读让学生认识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通过问题的设 置使学生掌握洋务运动的变化和不同时期的特点,最终的归结点是洋 务运动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所带来的影响.接着继续呈现“中国历 史时期经济发展曲线图”、“晚清财政收入结构图”.问题导引:进 入近代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晚清财政税 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继续引导学生深入理 解洋务运动所带来的近代工商业发展,成为近代经济新的推动者. 第三部分:“荣辱由战,功绩在远”主要说明甲午战争的战败并没有也不意味着洋务运动的失败,反而促进了洋务运动的深化和发展. 为了突破本环节的教学,老师分别用了四则史料来阐述:史料1:王韬 对19世纪60至70年代英国统治下的香港的品论;史料2:甲午战 争后的李鸿章和张之洞的反思;史料3:甲午战争后洋务派经济思想

档案学理论基础试题全

1、题型:判断题分值:1 皇史宬是明代建造的档案库房,达到了我国古代档案库房建设的最高水平,是我国古代石室金匮之典范建筑,其建设布局的各个方面都充公分考虑到了档案文件的保护要求。 正确 答案正确 3、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编目的实质是把档案实体整理的成果固定化。 正确 答案正确 4、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工作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错误 答案正确 5、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客体是社会上各种档案信息的利用者。 正确 答案正确 6、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价值的形成必须以主体对档案的需要为前提,并与相应的客体结合才能成为可能,而主体需要又是多样的,复杂的,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必须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档案的价值,促进档案价值的实现。 正确 答案正确 7、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一般表现为一次文献,图书一般表现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 错误 答案正确 8、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在对档案信息的安全保存基础上,向社会提供丰富的档案信息,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服务,最大化地实现档案信息的作用。 正确 答案正确 9、题型:判断题分值:1 宋代开创了架阁库制度,规定各级国家机关设置架阁库作为保管现行档案的专职机构。

正确 答案正确 10、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全宗理论是档案馆对档案实体管理中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对于同一形成者所形成的所有档案,归集为一个全宗,不得分散;对于不同形成者的档案,不得混杂。 正确 答案正确 11、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室建立情况不属于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基本统计内容。 错误 答案正确 12、题型:判断题分值:1 1959年1月7日,中央发出了《关于统一管理党、政档案工作的通知》,指出党和政府、军队、群众团体以及企业、事业单位的档案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须以党的方针政策为纲加以整理。因此,有必要把党政档案统一管理。 正确 答案正确 13、题型:判断题分值:1 编研工作时档案利用工作的重要形式,但它提供的档案信息没有系统性和广泛性。 错误 答案正确 14、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与资料不可以相互转化。 错误 答案正确 15、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主体是政府部门。 错误 答案正确 17、题型:多选题分值:3 档案编目是对档案的内容和形式进行______________,并按照一定次序编排出各种目录的工具。 选项1: 分析 选项2: 选择

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进行教学

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进行教学 康平教师进修学校:初中历史教研员:宋学杰 在新课程中,史料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更为突出。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和重建过去的媒介。任何历史结论都是建立在史料基础上的,离开了史料,历史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理论教学也只能是空谈。因此,要让学生真正的学习、感悟历史,就必须积极正确的运用史料,使史料教学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提供相关的图片、老照片、史料和音像资料,再现历史场景,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与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这将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掌握,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悟。一史料的主要类型 所谓“史料”,是指研究和谈论历史时所根据的材料,它包括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实际上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其一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之二分法(以下简称二分法),其二为实物、文献、口传之三分法。教学中的史料可以分为文字史料、图画型史料、数据型史料三大类。 二.史料运用的目的 新课程倡导史料教学,最基本的目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1)加强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能力 历史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探究历史的方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进行历史的研究活动。显然,运用史料是使学生学习去做历史学家所做的事,直接去运用各种一手和二手的史料。当然,这并不涉及将学生培养成历史学家的层次,只是使学生借着某些运用史料的特定练习,学到历史学家的一些态度和方法。 从历史研究的程序来说,史料在史学中的地位体现为先有史料而后有论点。史家每叙一事,每提出一个论点,都必须于史有据,信而有证。《课标》的“课程目标”“搜集和整理简单直观的史料,提取信息,用以了解和解释史实”和“内容与要求”提出的培养“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等学科能力要求皆指向学生“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意识与思维的培养。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史料的基础上对

史料分析的调查报告

关于初三历史史料分析的调查报告 交大二附中历史教师卜萍 在初三年级历史学法课《中考历史史料教学技巧》上完后,为了检测学生对这节课掌握的教学效果,我从2013年3月开始到2013年5月24日,通过学校组织的四次模考和西安市中考历史分卷练习的成绩统计,追踪学生对史料教学技巧运用的情况,我选择了初三年级作为调研的对象,重点跟踪了初三、一班48名学生五次模考第II卷史料分析题成绩变化的统计,对他们每次考试成绩展开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初三、一班四次模考和分卷练习第II卷成绩统计分析表 从调查报告的统计数字来看: 学生中优秀、良好人数在逐渐增多,优秀、良好人数的比例已基本稳定; 中间的学生开始向良好、优秀学生发展,每个等级的学生成绩都有所提高; 问题生人数在逐渐减少。 这个调研的结果,充分说明前一阶段《中考历史史料教学技巧》的教学效果是有成效的,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中考历史史料教学技巧》不是一节课就能解决学生问题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它是通过讲、考、练、再讲、再考、再练不断完善的过程,学生也是通过听、学、模仿、体验到完全接受老师的教学理念的一个过程。 面对学生对历史课的不重视,语、数、英等课的外在因素的冲击;面对历史课一周只有两个课时的现实情况;作为历史教师要想快速提高历史成绩,具有一定的困难。为了提供学生的成绩,只能是自己想办法来解决存在的问题,我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步:先理论讲解史料分析题的技巧;(1课时即可) 这节课重在给学生讲解解题方法,让学生对史料分析题有一个粗浅的认识。但学生容易犯的错误是:对老师讲的内容半信半疑,大部分学生可能就没有听进去,只有1/3学生能认真领会老师所讲内容的重要性,这是正常现象。对老

史料教学应充分关注证据价值及论证逻辑_於以传

史料教学应充分关注证据价值及论证逻辑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於以传 近十余年来,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对培养历史证据意识的不断倡导,史料教学已逐渐成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常态。无疑,基于史学思想方法的基本观点,即“历史来自于证据,证据来自于史料”,教学中引入史料以展现历史结论的获得过程,强化“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历史思维习惯,对打破视教科书为“圣经”、以“背多分”为主要特征、片面强调记忆功能的历史教学陋习而言,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史料教学在实际运用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归纳起来,大概主要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泛化”。不是基于教学立意与目标,不考虑教学的效率与效益,“抓到篮里都是菜”,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地呈现各类史料讲解细枝末节的历史知识,一堂课用了十七八种(条)史料尚嫌不够,以为史料越多教学就越有效,而根本不顾及各类史料证据价值的不同,这种做法实则是将史料教学的功能教条化,自然是不可取的。 二、“伪化”。将教科书就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叙述视作终极结论,极有针对性地寻找对应的史料,教学时出示这些史料要求学生提取信息或分析归纳,而答案就在教科书上。学生被训练若干次后,终于“大彻大悟”:只要背出教科书内容,管他什么史料与问题,套上背出的话语就行。这种做法相当糟糕,既助长了“背多分”的恶习,也完全曲解了史料教学的本质,所谓培养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归纳、比较、综合能力等均被伪化,堪称恶劣。 三、“简化”。这里的简化是简单化之意,即所谓史料与其结论之间逻辑关系的简单化,它常常造成对历史的误读或误释。这种现象绝非鲜见,教师常常是拿一个或一类的史料过度推论以获得某项结论,这种结论常因不合逻辑而经不起推敲。比如教学“宋代的商业繁荣与都市生活”,仅是依托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而不用关于宋朝的任何文献史料,就试图推导出“开封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城镇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崛起,带来繁荣、多彩的城市生活”等结论,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再如教学“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仅是凭借蒋介石的日记,而不用业已解密的国共双方、共产国际及日方的相关档案,不用重要当事人的回忆记述等其他史料,就奢谈以心态史视角诠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背景、过程及其影响,未免过于荒谬。至于拿《契丹还猎图》说事,说“契丹人骑着马,证明其是游牧民族;契丹 人随身携弓,证明他们善于骑射”;由此得出“契丹人是善于征战的马背 民族”的结论,其推演逻辑荒唐透顶,不值一哂。 史料教学的“泛化”“伪化”与“简化”,究其本质是对史料证据价值 及论证逻辑的认识模糊不清,而这种“模糊不清”实际已背离了历史证 据意识培养的本意。本文拟就这个话题,结合两个教学实例谈一些粗 浅的认识。 对史料证据价值及论证逻辑的关注,直接表现于在证史过程中,是 否已充分考虑到史料作为论据的有效性与可靠性;是否遵守了“孤证不 立”的史学思想方法;是否规避了“过度推论”的误区;是否就史料的多样性和论证的多视角展开充分思考。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教学实例。教师在教授近代中国遭遇“瓜分狂潮”时率先出示了谢瓒泰创作于1898年 契丹还猎图●教学天地 127

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浅谈检察档案的重要性及应用价值 档案是人们利用文字、符号、图像、声音来记录生活、生产、工作、学习、科研等方面的一种凭证。而检察档案是人民检察院在依法履行职责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查考利用价值,并按照有关规定立卷归档、集中保管的诉讼文书、声像材料及其他材料的总称。它是以文字、音像、实物等形式储存下来的记载检察机关历史活动的第一手信息资料,是检察机关全部活动的原始记录,也是记载着检察机关全面发展的重要文献。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但有利于检察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更重要的是记载着法制建设的历史,反映着民主法制进程和重大司法事件的原貌。随着检察工作的不断发展和科技强检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检察档案的重要性及应用价值就显得更加明显,下面笔者结合检察工作实践浅谈一下检察档案的重要性及应用价值。一、检察档案的重要性及作用 档案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是一种珍贵的资源财富。作为档案之一的检察档案,由于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其特殊性使检察档案具有许多不同于其他行政机关部门档案之处。它形成快、个体档案形成

要素多、归档立卷数量大、门类健全、要求永久保留和有价值档案数量多、利用频率高。它真实的记录了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所开展的各项检察业务活动,反映着检察机关贯彻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相结合的情况。最大的特点是它以诉讼档案为主,并附之其他档案。由此可见,检察档案与其他检察业务同时并存、同时发展,并渗透于各项检察业务之中,其长久作用于检察工作,再现了检察业务的历史原貌。它不仅是检察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检察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指导检察工作的重要依据、提高检察机关工作的效率和工作质量的必要条件,还是维护检察机关历史真实面貌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及服务检察工作、推动法制建设和不断创新的载体。在整个检察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检察机关的财富,更是国家的珍贵财富。 二、为检察工作不断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检察工作历经了几十年,在检察工作不断发展的历程中,检察工作经历过辉煌,也经历过一些曲折,这些辉煌和曲折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在检察档案中,昭示着后人去发扬和继承,也提示着后人去汲取、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去避免,使未来的检察工作做得更好,更上一层楼。特别是奖状、奖杯、奖旗

史料的分类(价值)

史料的分类(价值) 那个时代比较接近的人记录下来的资料,都属于比较直接的证据,我们称它为第一手资料; 2、第二手史料:而后人的有关说法则是比较间接的证据,我们称为第二手资料 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 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 4.时代的局限性等。 不同史料的信度比较 直接史料对间接史料史料在一种意义上大致可以分做两类:一、直接的史料; 二、间接的史料。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的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或转写的,是间接的史料。直接的材料是比较可信的,间接材料因转手的缘故容易被人更改或加减;但有时某一种直接的材料也许是孤立的,是例外的,而有时间接的材料反是前人精密归纳直接材料而得的:这个都不能一概而论,要随时随地的分别看看 实物/口述 实物本身是最好的历史证据,足以弥补文献的空白 作为实物史料的遗迹遗物未必能反映历史的全貌和原貌; 作为实物史料的遗迹遗物是凝固的过去,而不是活着的过去——只有物,没有人;作为实物史料的遗址遗物,遗址是固定的,但遗物是可以移动的;口

述史的重要性与危险性并存; 口述者的记忆、知识程度、个人情感等都会影响到史料的真实性 一、历史:指过去发生的事情(客观性、真实存在过的)。 二、历史学:指史学家对客观历史的记录和解释(主观性,不可能完全接近真实的历史)。 三、历史学的基本要素 1.史料(研究和认识历史所根据的材料) (1)按内容分类 ①文献史料:(以文字形式出现) 例如:史书、档案、地方志、家谱、日记、笔记、近代以来的报刊、杂志等。 ②实物史料:(以实物、物件的形式出现) 例如:考古发现的遗址、墓葬、出土的文物、钱币、饰品、家具、近代的旧照片等。 ③口述史料:(人们以口相传的史事) 例如:神话、传说、史诗、民谣,近代以来的调查采访、回忆录、对话录等(2 )按学术价值分类 ①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 含义:当时那个年代留下的,特别是当时的人提供的 学术价值:较客观、真实,学术价值较高(注意:实物史料、回忆录、当时史学家的直接记载,一般都是第一手史料,其中,实物由于不受阶级和个人主观的局限,是最可靠、可信度最高的) ②第二手史料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2 4.2议会制和责任内阁相关史料解读

议会和责任制内阁相关史料解读一.《权利法案》 1.凡未经国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2.近来以国王权威擅自废除法律或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4.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5.向国王请愿,乃臣民之权利,一切对此项请愿之判罪或控告,皆为非法。 6.除经国会同意外,平时在本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7.凡臣民系新教徒者,为防卫起见,得酌量情形,并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置备武器。 8.国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9.国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国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 10.不应要求过多之保释金,亦不应强课过分之罚款,更不应滥施残酷非常之刑罚。 11.陪审官应予正式记名列表并陈报之,凡审理叛国犯案件之陪审官应为自由世袭地领有人。 13.为伸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国会应时常集会。 ──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上册 【解读】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正式确立了英国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政体。 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至此结束。此前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使英国资产阶级深深意识到,在革命胜利后必须有一个法律文件来巩固他们所已取得的成果。所以,1689年10月,议会通过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法案,即《权利法案》(The Bill of Rights)。 该项法案规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颁布法律或停止任何法律的效力;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和支配赋税;不得征集和维持常备军;臣民有向国王请愿的权利;议员在议会内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不得对臣民要求超额的捐税和罚款;

档案学理论基础测试

卷提交时间:2014-06-18 15:59:53.963 试卷得分:85.0 1、题型:判断题分值:1 纸张在东汉年间正式发明,从此随着造纸工艺的不断改进与成熟,纸张逐步取代了以往的竹简、木牍等,成为文书和档案的载体。 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2、题型:判断题分值:1 全宗是一个独立的机关、组织或人物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有机整体。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3、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作为存贮和传播知识的原始记录,它在传播知识功能方面,由于受原本、原稿的限制,因而高于其它文献。 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4、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编目的实质是把档案实体整理的成果固定化。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5、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工作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6、题型:判断题分值:1 清代是我国地方志的全盛时期,涌现出了一批著名学者,他们亲自开展修志实践,对方志学的理论进行研究和探讨,创立了系统的方志学理论。学者章学诚在这方面的成就最大,他提出了“六经皆史”的观点。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7、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客体是社会上各种档案信息的利用者。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8、题型:判断题分值:1 科技档案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中介和条件。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9、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鉴定不包括对档案真伪的鉴定。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10、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价值的形成必须以主体对档案的需要为前提,并与相应的客体结合才能成为可能,而主体需要又是多样的,复杂的,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必须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档案的价值,促进档案价值的实现。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11、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全宗理论是档案馆对档案实体管理中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对于同一形成者所形成的所有档案,归集为一个全宗,不得分散;对于不同形成者的档案,不得混杂。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12、题型:判断题分值:1 1987年9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李先念颁布主席令,正式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自1988年1月1日起施行。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13、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价值是物质与精神的综合价值。 正确 错误

历史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

《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读书心得 史料证据是构成历史的材料,历史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就是掌握史料。史料也是历史教学必备条件。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没有空论,就必须从史料证据出发。 历史课程改革过程中,史料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可以说,几乎每一节历史课,都会有史料教学的环节。近几年来的中考命题改革,作为一种重要的能力考查目标,史料分析题几乎可以说,“没有史料无以成题”。在平时的历史测试中史料分析题还是占据半壁江山的位置。 历史教学离不开史料,怎样能更好的利用史料进行教学呢?在没有开展小课题研究之前,说实话自己连“什么是史料?史料的分类?史料选择的基本原则”这些基本概念都很模糊,更别提在课堂中进行史料教学了。为了课题研究的进行,也为了切实掌握史料教学的方法与策略,我在网上购买了何成刚著的《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一书,并且认真研读,整理读书笔记,这本书无疑给了我最专业的指导。大量史料和案例篇的呈现,尤其是提供了大量的史料教学实践的策略和方法,使我在课堂上的史料教学有法可依。 书中按照史料的选取、案例、辨析、借鉴几个层次,告诉我们该如何去选取和使用史料。如在“案例篇”中,每一个史料的选取都会配上史料运用解析,介绍为什么会采取这种方法选取史料、为什么会选取这段史料,这则史料能够说明什么。使我们在阅读时能够直观了解到怎样选择史料并而有效的使用史料。 在阅读本书时我看到了大量的从未接触过的史料,特别是在一些具体的教学案例中,这些史料被运用的更加淋漓尽致。在赞叹专家们的巧妙教学构思之余,也在反省自己对史料掌握的有限:本身专业知识底子薄,理论水平较低,思想相对僵化,平时又不能自觉阅读专业书籍充电,怎么能胜任历史课上的史料教学? 那么到哪里去寻找史料?本书的编者不仅给我们提供大量的珍贵教学史料,而且还交给了方法。如:充分运用教科书已有的史料、从历史专业著作中查找资料、从历史专业论文中寻找资料、从网络资源中寻找史料、从高考试题中撷取史料、从我们的生活中选取史料等。面对这些史料,我们应该如何选取呢?怎样才能把它们更好地运用到教学中呢?本书也做了详细的介绍。如: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史料、对史料的摘引与转述、选择大众化史料、不同年龄和能力的学生要使用不同形式的史料。这些专业具体的指导让我明确了怎样寻找史料并选取史料,有助于在历史课堂开展有效的史料教学。 课堂案例是研究课堂教学的抓手,本书设置了“案例篇”,给了读者10个案例,选取教材中的内容,演示运用史料进行教学呈现出的特点,分别为突破思维惯性、史料的多元理解、还原与探究、综合探究、以人物为导向、史料的韵味、解读电影史料为主的教学设计、史料中的人、史料的对话、历史漫画为主的设计,通过分类使我们能够更好的理解这类教材内容如何处理,尤其在每个案例都还偏重设计了“备课思路”,有利于了解设计者设计这一节课最初的想法是什么,想让学生得到什么内容,关注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每个案例的结尾还设计了“教学反思”,给了我们一线老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并运用史料的操作方法。便于我们去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运用。 如何走进新课程,如何建构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所面临的严峻课题。读了《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一书,我充分了解了史料教学中的

2016学年高考试题(历史)浙江卷解析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 历史试题 第Ⅰ卷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 A.①③ B.②④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A 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主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斯多亚学派 【名师点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与归纳的能力,试题时古代中外的思想对比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运用与理解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学生快速的理解题干中的要求,即“古代中西思想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其次是理解后面相接近的大意,最后回顾所学知识,对儒家思想、墨家思想、斯多亚学派、智者学派等思想主张进行回顾,获取正确答案即可。 13.《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天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哩)。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这说明 A.《实录》与《户帖》,都是第二手史料 B.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需仔细甄别使用 C.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 D.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 【答案】D

档案的价值

档案的价值 (代序) “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是每一位领导应该思考的原则性问题,也是每一名档案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档案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献,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具有特殊的价值。其价值可以概括为现实价值和历史价值,即档案既有现实作用,又有回溯作用;既有依据和凭证作用,又有历史研究和总结经验教训的作用,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档案的价值。 档案具有“原始记录性”,其“凭证价值”是任何资料无法替代的。档案是反映一个单位工作成就的历史见证,是积累历史的重要载体,也是公民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工具。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档案的价值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意味着档案的“凭证价值”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没有档案,也就没有了可供查考的历史。一个注重档案事业的人,也必然是具有强烈历史责任感和强烈事业心的人。我们留存今天的档案,也是对后来者的嘱托。 档案的珍贵在于它的原始性、真实性和多样性,它不是标签、不是广告,更不是“作秀”或“戏说”。历史上不曾有过的事实,凭空杜撰出来的不能称之为档案;历史演变的曲折,不可能用档案将其纠正;包装历史的档案只能证明包装过程的事实,而不能证明历史原本的真实,仿制“档案”只能提供档案相似的外壳,而不能取得档案相同的内涵和价值。 档案管理是各行各业都牵涉到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与社会生活密切相连,既不深奥,也不神秘。它既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也没有可以大书特书的功绩,有的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平淡、朴实、细心、耐心和恒心。但正是在这极其平凡、琐碎的工作中凝聚着重任和伟业,为后人留下一个脉络清晰、准确可信的真实世界。档案工作是维护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事业,可以说,没有一项工作象档案工作覆盖面那么大,渗透力那么强,可惜现在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河口档案人面对全区“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更感责任重大;河口档案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记录着河口的历史;河口档案人在人生的旅程上品味着“春华秋实”的充实和快乐,同时也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感人的故事。今年以来,河口区档案局先后组织全区档案人员开展了“我与档案工作”征文活动,开展了征集档案人员先进事迹活动,开展了档案理论研讨活动。大家在活动中谈理想、谈感悟、交流心得、创新工作经验,通过弘扬先进典型精神,展示河口档案人的精神风貌,激发全区档案干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积极作为的工作热情。 如果《兰台风采》能引起人们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一些兴趣,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一些启迪,进而使各单位领导给予档案和档案工作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将使我们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满足。 编者 2011.10

档案学理论基础测试90分

试卷提交时间:2016-03-30 16:54:13.327 试卷得分:90.0 1、题型:判断题分值:1 按档案形成时间,可分为历史档案和当代档案。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2、题型:判断题分值:1 皇史宬是明代建造的档案库房,达到了我国古代档案库房建设的最高水平,是我国古代石室金匮之典范建筑,其建设布局的各个方面都充公分考虑到了档案文件的保护要求。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3、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编目的实质是把档案实体整理的成果固定化。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4、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工作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5、题型:判断题分值:1

电子文件的管理不遵循来源原则。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6、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客体和主体及其需要是构成档案价值关系的两个因素,二者缺一不可。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7、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在对档案信息的安全保存基础上,向社会提供丰富的档案信息,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服务,最大化地实现档案信息的作用。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8、题型:判断题分值:1 宋代开创了架阁库制度,规定各级国家机关设置架阁库作为保管现行档案的专职机构。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9、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室建立情况不属于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基本统计内容。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10、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价值具有潜在性的特点,档案价值的实现过程,就是使其由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的过程。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11、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属于文献,是派生文献。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12、题型:判断题分值:1 编研工作时档案利用工作的重要形式,但它提供的档案信息没有系统性和广泛性。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13、题型:判断题分值:1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动了我国文书档案工作的迅速近代化,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公文程式条例,革除了封建文书工作的旧习,其中文书的种类有令、制、呈、示、状等。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14、题型:判断题分值:1 按档案所属权,可分为公务档案和私人档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