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史料解读史料研究类题目的解析

最新史料解读史料研究类题目的解析

多元史观评价历史事件

多元史观评价历史事件 史观问题是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新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新史观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历史阐释体系。我们应运用新史观去引领历史知识的复习,让历史学习具有时代活力,适应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 史观题是高考常考体型之一,随着史学研究成果的不断发展,许多新的史观被纳入考题之中。运用不同史观评价同一历史事件,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如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罗斯福新政、鸦片战争、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的评价的常考内容。这几年常考的史观有: 多元史观应用示例: 1.用多元史观评价新航路的开辟 (1)全球史观: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文明史观:新航路的开辟前后是新旧两个世界,亚洲、非洲、美洲和欧洲文明的交汇融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进程,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 (3)现代化史观: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到来;客观上促进了世界落后地区政、经、思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走向近代化的起点。 (4)革命史观:西欧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和掠夺之路,给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这些地区的人民的反抗具有正义性。 (5)社会史观:新航路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是世界各地经济生活发生了变化,促进了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如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类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等)。但是也给非洲黑人、亚洲人民和美洲印第安人带去了殖民灾难。 2. 用多元史观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整体史观: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通讯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2)文明史观: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3)近(现)代化史观: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的历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和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 (4)社会史观: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等问题。 (5)生态史观:工业革命虽然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工业革命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3. 用多元史观看待罗斯福新政 (1)现代化史观: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2)整体史观: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同时,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3)社会史观: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4)生态史观:罗斯福新政减少农业种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4.多元史观解读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从唯物史观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动剧烈,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于铁农具与牛耕的逐渐普遍使用,人们在井田之外开垦新的田

洋务运动知识点解析

洋务运动知识点解析 2015年考研政治真题,实实在在地释放出一个信号,史纲可能是最难的学科。下面凯程考研政治老师整理认为在考研政治真题中有可能会考查相关知识点。 洋务运动是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考研政治史纲部分的重点知识点。今天凯程考研政治老师给大家带来的2016考研政治重点记忆就是洋务运动,一起来复习一下吧! 2016年考研政治重点记忆:洋务运动" /> 一、关于洋务运动与“洋务派” 洋务运动兴起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面临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局面,为挽救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官员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代表人物有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洋务派的目标是“自强”、“求富”,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支配后者。洋务派兴办洋务,首先是为了购买和之中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同时也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本集体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 二、洋务派兴办的洋务事业 首先,兴办近代企业,主要是军工业。主要的有: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当时最大的兵工厂),李鸿章在南京设立的金陵机器局,左宗棠在福建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当时最大的造船厂),崇厚在天津建立的天津机器局,张之洞在汉语创办的湖北枪炮厂。这些企业除少数采取官办或官商合办的方式外,多数为官督商办。 其次,建立新式海陆军。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共有船舰八九十艘,其中北洋水师是主力。 再次,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建立翻译学堂、工艺学堂、军事学堂,先后派遣赴美幼童及赴欧留学生200多人。 三、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首先,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其次,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之举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给当时的中国带来的新知识,开阔了眼界。 再次,洋务运动期间,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重农抑商”、“重本抑末”等观念受到冲击,工商业者地位上升,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改变。 四、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 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是失败。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它归根结底是“中学为体”,即以封建主义为指导思想,落后的生产关系与新生产力存在矛盾,决定了其必然失败。 其次,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起来,而是通过洋务运动进一步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 再次,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运动所创办的企业在管理上仍是封建衙门式,大小官员既不懂技术,又不懂生产管理,无法维持企业正常运营。 以上四部分中,一、二部分容易出选择题,三、四部分容易出分析题,希望大家重点对

读《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有感

读《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有感 读《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有感 [2014/1/68:09:16|by:13韦学翠] 近年来,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教育教学理念,史料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实践中涌现出不少优秀的案例,由何成刚等主编的《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遴选了30个优秀案例,这些案例交织着融会贯通的教学智慧.

为了使我们充分理解案例的精华,每个案例除完整叙述过程设计外,还提供了背景分析、史料运用解析、教学反思等.“背景分析” 着重说明教学设计的原委和作者的基本设想;“史料运用解析”重 在说明运用每段史料的目的与方法,以及史料的可信度与说服力; “教学反思”则超越经验谈理性认识,或提出其他的可能,以拓展思 维的空间. 我对案例8:构建有灵魂的历史课堂——以《洋务运动》为例这 个课例非常感兴趣.这篇案例是由广东省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的袁晓 勇老师提供的.课例的设计新颖、巧妙!用了12个问题分三部分来 解读洋务运动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所发挥的作用. 第一部分:“风雨如晦,寒气破晓”.通过分析“中国历史时期经 济发展曲线图”、“晚清大事年表”说明洋务运动产生的历史大背景:鸦片战争对于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这种经济的变迁不仅是近代 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重要内容,也为洋务运动的开始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被动中开始,自觉中进行.”主要说明洋务运动在经 济层面上的成就及意义,为了说明这个主题,这位老师出示相关的数 据材料:洋务运动活动内容之一:以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 创建的一系列军用工业.洋务运动活动内容之二:洋务派创建的民用 工业.然后问题导引:上述材料反映出洋务运动发生了什么新的变化?通过两则材料的阅读让学生认识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通过问题的设 置使学生掌握洋务运动的变化和不同时期的特点,最终的归结点是洋 务运动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所带来的影响.接着继续呈现“中国历 史时期经济发展曲线图”、“晚清财政收入结构图”.问题导引:进 入近代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晚清财政税 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继续引导学生深入理 解洋务运动所带来的近代工商业发展,成为近代经济新的推动者. 第三部分:“荣辱由战,功绩在远”主要说明甲午战争的战败并没有也不意味着洋务运动的失败,反而促进了洋务运动的深化和发展. 为了突破本环节的教学,老师分别用了四则史料来阐述:史料1:王韬 对19世纪60至70年代英国统治下的香港的品论;史料2:甲午战 争后的李鸿章和张之洞的反思;史料3:甲午战争后洋务派经济思想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简要分析

近史纲洋务运动失败原因 接下来是关于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的部分—— 关于这部分,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说,即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和外交方面。 首先,是关于政治原因的介绍: 从政治目的来说,洋务运动坚决维护封建统治,并以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前提。再从国内外的环境来看,一方面封建顽固派盲目排斥一切新事物,反对学习外国先进技术,阻碍洋务派的计划实施,另一方面西方列强妄图完全控制中国,以经济侵略挤占中国市场,洋务工业受到钳制。再看洋务运动中的阶级局限又可以得知,洋务派本身的封建性使得其必然要抑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法引领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第二个,是洋务运动失败的经济原因: 当时在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仍是以农业手工业为主导的自然经济,无法为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支持。 以军工业为例,从外部条件看,洋务运动中由洋务派封建官僚地主持创办的军事工业,完全缺乏近代工业生产的经济技术基础,而且对外国资源、人才、技术极度依赖,导致洋务军工业难以真正发展成完整的大规模近代军事工业体系。就洋务派企业的经营目的看,虽打着“求富”的旗号,但仍然必须满足清政府的特殊需要,管理封闭、经营腐败。这与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是背道而驰的,这样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很难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半殖民半封建的色彩和特性。 与此相关联的第三个是军事原因: 其中洋务运动中最突出的国防建设即为海军建设,那么海军建设的溃败也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洋务运动的封建性浓厚。清末海军从一开始就具有严重的封建腐败色彩,各自

成体系,彼此之间无统一制度,又无统一行动。在外国教习的主持下,海军的训练从未切实进行过。兵船主要用于运送货物、拖船载勇和迎送官员,缺乏严格纪律和实战能力,因此,海军的实际海防作用又是非常有限的。 他方面,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尖锐。清流派对李鸿章的牵制与掣肘,唯恐李鸿章挟军自大,故意在办军经费上牵制。北洋海军成军后,数年不添一炮一弹,可知海军建设面对的困局之重。恰是这几年,中国海军在建设上落后于对面的日本。 第四,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思想原因。 洋务派相对于顽固派的盲目排外,在思想文化上更为进步。但是,洋务运动无法在根本上摆脱封建专制思想的桎梏,甚至以不动摇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前提,维护封建专制思想的统治地位,反映了洋务派浓厚的封建色彩。 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因此,洋务派学习西方只是浮浅的模仿,只是资本主义在封建主义肌体上的嫁接,他们不能也不敢推翻封建体制,所以在维新思想出现后,他们就同顽固派结合起来共同反对新思想。从这里,也可以反映出洋务派思想的落后之处。 最后,是外交原因。 从外交主张上看,洋务派代表奕、李鸿章等主张“外须和戎”,忽略了资本主义殖民掠夺的本性,对西方列强谋求经济扩张和政治控制的危害性估计不足,从近代争取民族独立斗争角度分析,这无疑是一种妥协软弱的思想。 从外交观念上看,清政府在被动接受西方国际外交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建立一些看似符合国际要求的外交政策、机构来捍卫自己的礼仪,从某种程度上看似乎促进了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却始终改不了统治者封建国家观念的束缚,也就导致了洋务外交必将走向失败。 而关于外交观念这一方面,可以参考萧一山对于李鸿章“争小节而遗大体”的评价。

多元史观

多元史观 最近几年的高考题,多涉及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目前,明确把唯物史观作为核心素养。 一、概念历史观也简称为史观,指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简言之,从什么宏观角度、视角看待历史。 二、分类介绍 (一)全球史观: 1、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发展线索: (1)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初具雏形。 (2)19世纪中后期,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当今,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这是整体世界的深入发展。 3、高屋建瓴: (一)树立一种全球意识,构建全球命运共同体。 (二)人类文明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三)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 4、常见误谬:欧洲为中心史观;中国天朝上国观念; (二)文明史观 1、概念: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2、内涵: ※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从范围上,分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细分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3、高屋建瓴: ①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②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③文明交往是人类历史发展动力,是人类变革和社会进步的标尺。 (三)近现代化史观 1、概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 2、具体内涵: ※政治上: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 ※经济上:工业化、市场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 ※思想文化上:科学化、大众化,即从迷信、愚昧到理性、科学和大众等; ※社会生活:城市化和文明化。 总之,近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主要途径: 原发型,指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 传导型,大多数国家如此,主要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多种模式: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注意: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国情决定。 3、高屋建瓴 ①现代化不是完全西化。应该是: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②现代化是一种动态过程。只要在工业经济时代,现代化就在进行。 ③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现代化并不等于社会进步。现代化也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 ⑤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前提,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产物。 (四)、社会史观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带反思-第4课 洋务运动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4课洋务运动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掌握洋务运动的内容和评价;通过对洋务运动作用的客观分析,提高学生运用辩证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相关图片,学会处理信息的方法;通过让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新式学堂等内容,认识洋务运动的目的及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洋务运动的目的、口号及内容,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认识它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 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步入近代的清王朝,遭到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又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沉重冲击,统治已是风雨飘摇,面对残酷的现实,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分化,一部分有识之士为了富国强兵进行了近代史的探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洋务运动。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洋务运动图片 1.材料展示: 材料一: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 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2.问题思考: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思考洋务运动兴起的目的和原因。 3.教师讲解: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90年代中期清朝内部一些开明的官僚掀起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一场自救运动。这些开明的官僚在当时被称为洋务派。 4.引导学生:完成下表 洋务运动 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期 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统治 原因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沉重打击,让清王朝认识到

洋务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洋务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洋务运动在中国军事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1865年到1895年,洋务派在各地创办了20多个制造枪炮、弹药和船舰的工厂。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改善,使其战斗力有所增强。洋务派的海军建设成效显著。经过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等洋务派苦心经营,洋务派建立起了北洋、南洋和福建水师保护清政府。但是好多原因制约北洋海师发展,例如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建议严禁北洋海师增加新的“舰、炮、军火”。北洋海军部分继承了晚清军队落后的制度和习气,水师后勤管理腐败。到了1891年,晚清政府觉得已经可以一劳永逸,不知道海军是一个要持续投入、持续发展的军种。在户部尚书,即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主张下,严禁北洋水师再添加新的"舰、炮、军火。"李鸿章只能通过在天津的兵工厂,给北洋水师生产炮弹。经费的大幅度削减,令北洋水师举步维艰。首先是燃煤问题,北洋水师的用煤来自于开平煤矿。丁汝昌曾向开平煤矿的总办张翼写了一封信:"……煤屑散碎,烟重灰多,难状气力。" 但是张翼根本不予理会,一是北洋水师的报价太低,根本买不起优质煤;二是朝廷大员和张翼多有瓜葛,甚至连直隶衙门也有开平煤矿的股份,丁汝昌根本拿他没办法。随之而来的是锅炉问题,北洋水师的军舰舰龄较久,在甲午战争前夕,大部分军舰的锅炉已经到了报废年限。1893年丁汝昌多次申请更换锅炉,但是局限于户部的政令,此事基本不具有可行性。"锅炉汽管本皆旧朽,经此震动,多有渗漏"则是对于"靖远"舰当时的描述。三是炮弹问题,北洋水师所使用的炮弹,多是天津机械局生产的实心弹,"穿而不炸"已经见怪不怪,而且多有尺寸不合格,无法使用的。 清朝后期,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言官和李鸿章为代表的北洋洋务派关系日益恶化。作为翁同龢的门生,光绪皇帝深受其思想熏陶,深以清流言官的意见为是。光绪皇帝认为李鸿章胆小怯懦,认为其在对日作战上过于谨慎。于是1894年7月16日,光绪皇帝下旨,申饬李鸿章,令其将北洋的全部军队送上前线,准备作战。 "将布置进兵一切事宜……若顾虑不前,行事拖沓,循致贻误战机,定惟该大臣是问!" 北洋海军部分继承了晚清军队落后的制度和习气,水师后勤管理腐败,福建人把持着整个舰队日常职能,甚至在战斗中,管带还在岸上嫖妓。 北洋海军的建立,是洋务运动军事方面的最高成果之一。尽管最后北洋海军失败了,但是它毕竟曾经是中国可以威慑海洋的先进军事力量,在世界海军史上都占踞了一席之地,并且在培养北洋海军的过程中,还带动了一系列的近代事业发展。 1861年辛酉政变以后,与原有保守势力有冲突的慈禧登上了统治的中心,为了能够坐稳统治地位,她对洋务派采取了扶植的政策,洋务派登上清朝的政治舞台后,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军事工业相继问世。短短几年中,中国就已经具备了铸铁、炼钢以及机器生产各种军工产品的能力,产品包括大炮、枪械、弹药、水雷、和蒸气轮船等新式武器,装备了一些军队他们还开办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广州鱼雷学堂、威海水师学堂、南洋水师学堂、旅顺鱼雷学堂、江南陆军学堂、上海操炮学堂等一批军事学校,为国防事业作出重要的贡献。 在洋务运动存续的35年里,文化出版事业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以及江南制造局的译书馆,是当时翻译西方的中心。译书经历了由单纯的西方科技著作和书籍,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著作并重,甚至后者略占上风的过程。

浅析洋务运动中的军事自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54526576.html, 浅析洋务运动中的军事自强 作者:梁雪莹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35期 摘要:鸦片战争后,列强相继入侵中国,同时国内人民起义不断,清政府面临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在抵御外辱和镇压国内起义中,清政府的军队显得力不从心。而面对严重的内忧外患,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使军事自强。主要是在洋务运动中建立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对八旗和绿营进行改革、建立近代海防体系和开展近代军事教育,使军事自强起来。 关键词:近代海防;洋务运动;近代军事工业;军事教育 19世纪40年代初英国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60年代前后,列强又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从中国掠夺了大量政治经济利益和特权。中国第一次面对如此耻辱,清朝内部一些有识之士目睹外国“穿件炮制”有感于“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运于西方之上,唯独火器万不能及”[1]所以在19世纪60—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她们兴办军事工业的最初目的有两个。意识镇压人民起义,一是为筹建海军做准备。所以当时军事工业的产品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制造枪、炮、军火,一是制造轮船。在洋务运动早起兴办的几个军事工厂和机器局,规模小设备简陋。产品单一,规模较大,设备较好,产品优秀的军事工厂是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和湖北枪炮厂等。江南制造总局是同治四年曾国藩和李鸿章共同创办的。包活16个分厂,仿造和自造英国前膛枪、林明顿后膛枪、德国毛瑟枪和各式大炮、铁甲轮船等。福州船政局是左宗棠在同治五年主要生产轮船,共造船速度是当时其他军事工厂无法比拟的。湖北枪炮厂是张之洞在光绪十五年创办,主要分枪厂、炮厂、枪弹厂等主要生产小口径新式快枪、快炮等。 然而在军事自强中,陆军军事也有所改革,清朝的武装力量和分为兵、勇、丁三个层次。兵即八旗兵和绿营兵,是国家常备正规武装,其数额、编制、薪饷、防区均有定制,故称国家经制之兵。勇即官勇,有事临时招募,事后遣散归籍,数额、编制、薪饷皆无定制,一切视具体情况而定制,故其数量、装备、地位都不能与八旗、绿营比。丁即散处城乡各处的团丁,属于不脱产的团练保甲组织,实际上是半兵半民的武装。嘉庆初年清朝镇压白莲教起义时,八旗和绿营无力镇压,团练武装在这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太平天国革命爆发时,清政府对团练武装寄望深厚,曾专门发布谕旨,刊刻有关文件,令各地官绅参照办理,并先后任命数十名在籍官员负责团练事宜。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始终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然而,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过程中,以湘军和淮军为代表的勇营却发挥了出人意料的作用。 一、改造八旗和绿营

第4课 洋务运动讲解

第4课洋务运动 上海市嘉定区封浜中学周云[教学目标] 1.知道洋务思潮的兴起;总理衙门的设立;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与新式海军;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选派学生出国留学。 2.分析说明洋务派兴起的原因和目的。归纳理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3.洋务运动是中国探索近代化道路的实质性起步,它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洋务运动的目的和内容表明,它对当时中国的政治体制未作根本性的改革,涉及的内容有限,因而所起的历史作用也必然受限。 [重点与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难点:合理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说明: 1.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需全面理解,故为重点。 2.社会主义思潮经历了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既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的部分理论又与其有区别,由于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故为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以戴逸和梁启超言论的材料导入。 “要深入了解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就必须深入了解李鸿章。” ——戴逸“李乃朝廷第一流之要紧人物,…欲知中国近史者,不得不曰李鸿章。” ——梁启超

提问: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清朝政局变动产生了什么影响? 2.洋务运动的兴起 “洋务”又称“夷务”,泛指当时一切与外国资本主义有关的事物。 “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旗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运动。 (一)背景: 出示材料:文献选读,李鸿章《筹议海防折》学生回忆所学知识,说一说当时中国社会所遇到的情况? (二)思想基础 出示材料一、二(见资料附录) 学生思考:材料中奕訢和李鸿章都提到了什么问题?面对这一问题需要采取什么措施? (三)代表人物 提问: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 图片展示:主要代表人物。

日本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的比较分析

xx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的比较分析 在受到西方侵略者的冲击下,日本和中国这两个亚洲国家几乎在同时进行了一场改革,然而两者的结果却截然不同,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同点: 在背景方面两者多遭受到了外来侵略者的冲击,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遭到了惨败,主权进一步沦丧,国门进一步打开,日本在经过“黑船事件”后,和美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内的封建经济趋于解体,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阶级斗争尖锐,各地农民起义,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危险;两者多是一场近代化改革;改革前夕两者多是封建专制国家,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时期,中国的君主专制统治发展到了顶峰时期;中国和日本当时多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改革的时间基本相同;多受到国内封建势力的阻挠;两者在一定程度上都促进了本国的近代化进程,发展了本国的近代企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同点:1.明治维新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全面西化的变革运动,洋务运动则是一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 2.指导方针不同: 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纲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明治维新则是以“脱亚入欧”为指导思想,要全面破除封建统治,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3.目的不同: 洋务运动的目的只是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来维护已经腐朽的封建统治,镇压农民运动,明治维新则是为了巩固新天皇为首的新政权,发展资产阶级 4.领导力量: 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洋务运动在真正实行时处处受到制约,慈禧太后掌握朝廷实权,为了平衡权利,一手扶植顽固派,另一方面又重用支持洋务派,洋务运动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领导集团没有占据政治和兵权的主动,洋务派力量弱小;明治维新领导则是下级武士,他们原本属于统治阶级的组成部分,但却得不到很好的任用,决定了下级武士必定要背叛幕府,成

多元史观

高考必修的几种史观 (一)近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 (1)近代化史观基本概念 通常情况下,现代化有时候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2)主要线索 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容。③思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其它还涉及教育现代化、军队与化、社会福利化等。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两个主要内容。 (3)现代化模式的类型 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①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然发展的结果。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 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 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 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看, 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4)准确理解现代化 ①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心态是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②现代化是一种历史进程,是动态的。只要在工业经济时代,现代化就在进行、就在变化。 ③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现代化并不等同于社会进步。作为一种历史进程,它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 ⑤建立民族独立国家是现代化的前提,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产物。 (二)全球史观 (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2)主要线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重要微知识点测试题(含解析):第9课洋务运动

第9课洋务运动 1.“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中间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梦想有一种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下列哪一运动首先实践了“西方的新型工业”的梦想() A.禁烟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运动 D.辛亥革命 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题中首先实践了“西方的新型工业”提示我们是洋务运动。因为洋务运动迈出了工业化的第一步。C、D两项向西方学习扩展到政治领域。2.下图是合肥工笔重彩画晋京展参展作品《洋务风云》,画家张国琳传神的画功,让我们仿佛又感受到了洋务运动时期的历史风云。下列选项与那场运动无关的是 A.培养了近代科技人才 B.客观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D.最终惨败的结局说明对中国海军的近代化毫无作用 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洋务运动虽然最终失败,但却对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洋务派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同时洋务派初步建成了三支新式海军,从而促进了中国海军的近代化。 3.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终于无奈地低下自己骄傲了300多年的头,于是洋务运动就这样开始了,开始大力兴办工业。”曾国藩创办的军事工业是( ) A.上海轮船招商局 B.上海发昌机器厂 C.江南制造总局 D.安庆内军械所

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题干限制“军事工业”。最早的军事工业是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A是民用工业,B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C是李鸿章创办的军事工业。 4.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遇到的困难,洋务派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下列各项中属于这批工业的是() A.轮船招商局 B.福州船政局 C.江南制造总局 D.上海发昌机器厂 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史实的掌握。注意题干中“民用工业”这一限定,B、C两项都是军事工业,D项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5.(2018·无锡高一联考)1861年,由曾国藩创立的安庆内军械所是中国完全依靠自己力量建立的第一个近代军事工业企业,其规模较小,以手工仿制开花炮、弹药及轮船,为湘军提供部分武器装备。所内“全用汉人,未雇洋匠”,集合了一批当时中国著名科学技术专家。下列对安庆内军械所的“内”理解错误的是( C ) A.资金全靠湘军内部提供 B.产品供给湘军内部使用 C.技术力量主要依靠国外 D.相对于外洋器物和洋人而存在 解析:C。因为材料中“全用汉人,未雇洋匠”,所以技术力量主要依靠国外不符合材料内容,但符合题意,故选C项;安庆内军械所是中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的第一个近代军事工业企业,所以资金全靠湘军内部提供,A项符合材料,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为湘军提供部分武器装备”可知产品供给湘军内部使用,B项符合材料,但不符合题意,排除;综合分析材料可知安庆内军械所是相对于外洋器物和洋人而存在的,D项符合材料,不符合题意,排除。 6.(2018·北京学业水平测试)李鸿章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必须先求富,而后才能自强。”下列企业体现“求富”这一思想的是( B )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开办轮船招商局 C.成立天津机器制造局D.创办福州船政局 解析: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创办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轮船招商局属于近代民用工业,B项正确;A、C、D三项属于近代军事工业。 7.(2018·苏州高一检测)1866年,左宗棠设立了福州船政局。它是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分析

清朝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洋务运动是由清朝部分官僚发起和主持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运动,其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图“自强”“求富”。洋务派:洋务运动的主持和参加者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在中央以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大臣奕訢、文祥等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及沈葆桢、丁汝昌等为代表。洋务运动历时30余年:1861年1月清朝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同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军械所,这是洋务运动开始的标志性事件。1895年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洋务运动到此结束。洋务运动的内容:一是从图强御侮和平息内乱出发,努力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二是从求富图强出发,大力开办民用工业。 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效果明显。例如: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元,银行资本9000万元,年进口额1.7亿元,年出口额9000万元,年财政收入8000万元,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说明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和中国一样并不强盛。从军事上看,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6.1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中国还有广东、福建水师)。日本常备陆军22万人,总兵力不到中国的一半,武器装备也相差不大。很显然,中日军事力量对比,不像鸦片战争时大刀长矛对坚船利炮那样悬殊,有的方面如海陆军总量中国还略占优势。当时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英国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共进行了五次对外战争,中法和约是唯一一个没有割地赔款的和约。当时的环境应当说对中国的自强相当有利。由于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的伟大产物——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中国仍然签定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宣告了这场运动的彻底失败! 洋务运动最终失败。因为其"自强"、“求富”目标并未实现。洋务运动虽然作出了不少成绩,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宗旨,即只改经济制度,不改政治制度。根本败因:只新其貌、而不新其心。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首先,洋务运动时中国在制度方面的不足,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部分官员试图以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力主兴办洋务,在中央的代表有奕欣,在地方的代表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被称为洋务派。而另一部分官僚(以满清贵族为主)则坚决反对采用西方科学技术,

中学历史教学文字史料运用分析

中学历史教学文字史料运用分析 摘要:2017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以及其组成的五大具体方面,“史料实证”作为其中一方面,是其他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2011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的部分也强调对史料的学习,借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总结能力。从文字史料的作用和运用以及运用误区三个方面探讨如何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关键词:历史教学;文字史料;运用;误区 一、文字史料的教学作用 史料是人们编纂历史和研究历史所采用的材料。史料的分类方法有很多,如梁启超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将史料分为“文字记录的史料”和“在文字记录以外者”两种,共十二类;陈恭禄先生的《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中将史料分为“正史”“公文档案”等五种。就通常的分类来看,可以将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三大类。其中,文字史料是文献史料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教学中最常用的史料。1.补充教材遗漏。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的主要资源,但并不是唯一资源。历史教材由于受篇幅限制,许多史实都写得比较简略,如果教师仅用历史教材进行教学,不仅教师会感到困难,学生也会难以理解。因此,教师有效地运用史料教学,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文字史料的运用有效地补充了教材的缺漏,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例如,在讲解“阿拉伯帝国”谈及阿拉伯文化的影响时,教材中仅用一句“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1]来说明,但到底产生了何种程度的影响以及在哪些方面产生了影响,教材中都没有说明。那么学生如何去理解呢?因此,教师适当地运用史料便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文字史料的运用可有效弥补教材遗漏。2.培养学生能力。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史料的运用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文字史料的运用更是如此。文字史料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由于文字史料存在的历史时期不同,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之前的文字史料以及外文史料。前者在新文化之前基本以“文言文”的形式存在,这就对学生阅读史料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如《论语》《史记》等历史著作;后者便是以外文记载的史料,如《全球通史》。教师在分析学情的前提下,

对洋务运动史料的解读

对洋务运动史料的解读 材料一至恭亲王奕?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第一要务……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英法则夸其所独有,在中华则震于所罕见。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己物,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在英法亦渐失其所恃。……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覃思①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②,可以勤远略③。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册 材料二自定约④以来,八载于兹,中外交涉事务,万分棘手,臣等公同竭力维持,近日大致虽称驯顺,第⑤苟且敷衍目前则可,以为即此可以防范数年、数十年之后则不可。是以臣等筹思长久之策,与各疆臣⑥通盘熟算,如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制造机器各法,教练洋枪队伍,派赴周游各国访其风土人情,并于京畿⑦一带设立六军,藉资拱卫⑧:凡此苦心孤诣,无非欲图自强。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二册 【解读】以上两段资料分别引自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和《同治六年三月初二日总各国事务奕?等折》曾国藩和恭亲王奕?分别是洋务派在地方和中央的代表人物。他们在各自的奏折中都发表了一些议论,从不同层面揭示了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从洋务派这些自强御侮的议论中,可以看出: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一批开明官僚、士绅,使他们认识到和约虽签,但根本无法“防范数年、数十年之后”的中国会遇到危机和挑战,因此必须“筹思长久之策”。洋务运动兴起的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是奕?所说的“欲图自强”。②“自强”口号的提出,说明洋务派在西方列强的步步进逼下,不得不正视并承认敌强我弱的事实,并开展

多元史观的分析与运用2

多元史观的分析与运用 历史观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高中新课标下的史观已从单一走向多元,在传统的唯物史观、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五种新史学观点。多元史观对当前中国的学术研究、教材编写和高考试题都有很大的影响。新课程下的中学历史教育要求建立多元史观,站在多元史观的立场上分析历史事件已经成为考生必备的能力。 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与文明史观是高考历史试题设计和命制的主导史观,同时也不排斥传统的革命史观。 会判断具体问题情境中体现的史学观、会运用有关史学观分析问题。 1、多元史观分析“历史人物” 例:对于伟人孙中山,站在不同的史学角度,会有不同的评价: 甲说:“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乙说:“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丙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丁说:“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 思考:⑴你如何理解甲、乙、丙、丁对孙中山的评价? ①因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以甲说…… ②因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心……所以乙说……

③因为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改变礼节等措施,所以丙说…… ④因为孙中山百折不挠的民主革命斗争促进了亚洲的觉醒,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所以丁说…… ⑵甲、乙、丙、丁分别主要是站在哪种史观上对孙中山作出评价的? 2、多元史观分析“历史事件” 例:(07年广东卷) 【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准则。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第(3)问: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6分) ①(从材料一的观点看)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胜利和中国双半社会的结束,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②(从材料二的观点看)新中国的建立,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道路。 a.政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 b.经济: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 c.思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提供条件。【材料三】法国著名史学家雅克·勒高夫《新史学》中认为:“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而且还是…习俗史”。 思考:请结合材料三的观点,分析新中国建立的影响。 新中国的建立,带来婚葬礼俗的改革:土葬为火葬,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时尚,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社会风气的转变。 3、多元史观分析“历史时期” (07年广东卷)【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准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