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教案f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教案f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教案f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教案f

《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一)课程内容

2-2-2 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要点提示:晚明清初思想家)

2-2-6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成就和特点,知道古代中华长期处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要点提示:四大名著、昆曲与京剧)

2-2-5描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情景和事例,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要点提示:明代城市生活、明清乡村生活的变化)。

(二)活动建议

1.以《晚明清初主要思想家》列表,梳理主要思想家及其主要代表思想,结合主要著作、言论来分析。

2. 组织学生举办文学鉴赏会、故事会等活动,由学生结合已知知识介绍四大名著和京剧、昆曲,从文学作品中体验当时社会风俗和折射的进步思潮。

3.以《南都繁会图卷》、《货郎图》等描绘明朝城市、乡村的画作,引导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感悟明朝中后期商业繁荣景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晚明清初主要思想家(李贽、清初三大家)及其思想。

(2)知道以四大名著为代表的明清主要文学作品,知道昆曲和京剧,能结合已有知识积累介绍1-2部明清小说、戏曲作品。

2..能力目标

(1)结合明清小说、戏曲作品的描述,理解明清小说、戏曲所反映的社会变迁。

(2)借助文图资料,了解明清时期社会发展的新动向,感知当时城市、农村生活发生的变化。

(3)能根据晚明清初思想家主要言论判断、分析其思想观点,并说明这种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3.情感目标:

在明清文学作品和进步思想启蒙中,感悟个性解放、自由思想、民主平等、崇尚爱情的可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经济生活、文化内容、业余生活三方面感受明清社会的世俗化。

难点:从明清文艺作品中感受、归纳明清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并探讨这种变化的原因。三、教学策略

1.根据学习难度确定学习方式,对于主要思潮、四大名著等能从教材梳理归纳得出的教学内容,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然后小组互评互判,全班归纳总结。而对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的表现及其原因的分析,要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教师要做好引导。

2.以“那些离经叛道的孙悟空”为主线贯穿整堂课,线索清晰。

四、教学过程

环节1:

领悟“离经叛道”的“孙大圣”在学生自主完成的基础上,师生互动归

纳完成。在此过程中,重点介绍李贽(对

正统礼教的质疑)与黄宗羲(对专制君

权的质疑)。

任务3:明清时期思想上的这种“离经叛

道”也表现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孙悟

空就是一例,此外,老师特别向同学们

介绍两位女性,她们是所作所为是否符

质疑、辩论。

谈对杜丽娘、王

熙凤的认识(突

破三从四德的

传统女性形

象)。

织学生相互质疑与

辩论。同学间的互

评互判识促进思维

发展的最好契机。

对开放性话题的自

由发挥,既联系了

2018年10月自考00464中外教育简史试卷及答案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外教育简史试卷 (课程代码00464)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羁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商代时新出现了一种学校形式,被称为 A.校 B.序 C.庠 D.瞽宗 2.提出著名的“性相近,习相远”思想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庄子 3.墨子主张教育要培养的理想人格是 A.君子 B.真人 C.神人 D.兼士 4.魏晋南北朝时形成了儒道兼综的“新学”,被称为 A.南学 B. 北学 C.玄学 D.理学 5.古代被称为“社学”的基层学校创设于 A.宋代 B.元代 C.金代 D. 明代 6.《春秋繁露》的作者是 A.孔子 B.苟子 C.王充 D.董仲舒 7.洋务运动时期兴起的留学活动是 A.庚款留美 B.赴日游学 C.派遣留美幼童 D.留法勤工俭学 8.中国近代首次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教育家是 A. 蔡元培 B.梁启超 C.康有为 D.严复 9.我国第一个实施义务教育的正式法令是 A.《强迫教育章程》 B.《颁定教育要旨》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0.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的教育工作政策中强调 A.国民教育第一 B.儿童教育第一 C.干部教育第一 D.群众教育第一

11.古希腊完全控制斯巴达教育的是 A.家庭 B.学校 C.国家 D.社会 12。共和早期的古罗马教育形式主要是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早期教育 13.法兰克王国查理曼统治时期聘请进行教育改革的英格兰教士是著名学者 A.约克 B. 阿尔琴 C.卡西诺 D.查理斯 14.1534年,宗教改革运动中产生的天主教组织是 A.加尔文 B.路德 C.日内瓦 D. 耶稣会 15.18世纪末至l9世纪初,由英国教育家贝尔和兰开斯特创立的学校制度叫 A.学生制 B.导生制 C.教师制 D.导学制 16.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教育代表作是 A.《教育论》 B.《教学论》 C.《大教学论》 D.《大教育论》 17.卢梭认为,爱弥尔最初几年的教育应该是 A. 学校教育 B.积极教育 C.消极教育 D.成人教育 18.20世纪50-80年代,英国对学校组织进行调整和改革,普遍设立 A.技术中学 B. 综合中学 C.文法中学 D. 现代中学 19. 1917年前苏联建立的全国教育最高领导机构是 A.教育委员会 B.中央教育委员会 C.国家教育委员会 D. 教育人民委员会 20.杜威认为,人有四种本能,其中最重要的本能是 A.交际与探索 B.表现与制作 C. 制作与探索 D. 表现与探索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l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 21.苟子对教师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认为当教师要具备的条件包括 A.博习 B.博喻 C.知微而论 D.耆艾而信 22.宋代太学中曾经普遍实施“三舍法”,以下史实正确的有 A.王安石对太学实施的改革措施 B.其特点是分级教学 C.范仲淹对太学进行的改革措施 D.其特点是分级教学 23.清末“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措施有 A.废除八股取士 B.颁布壬寅学制 C.创建京师大学堂 D.书院改学堂 24.古希腊斯巴达教育的“五项竞技”内容有 A.赛跑 B.摔跤 C.划船 D.跳跃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教学设计

《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教学设计 福建师大附中李华 1、教学内容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二框题《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如何使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既是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评估它们各自的特点;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以及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 本课首先要弄清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其次要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教材还特别强调了教育在对选择、传递和创新文化中的特定作用。通过学习我们会看到,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中,经过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经过相互借鉴和融合,我们的文化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2、学生分析 九十年代初期出生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活力的时代,张扬个性成为他(她)们的主旋律。面对这一时代的学生,沟通需要用心、用技巧,那也是一门艺术。高中学生的心理日趋成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且比较丰富;语言逻辑性强,有较强的参与意识,求知欲望及表现欲望。学生主体参与的充分,表现在其主动性,积极性得到极大的调动。这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分不开的。本课教学设计就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先阅读书本、独立思考、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自己得出解答问题的结论,不追求答案的唯一。充分体现了读书是一种个体行为,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体验。教师应跳出教学设计的问题模式,和学生一道去创造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成功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更加成功。同时特别注重创设的情景的选择性,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参与,使他们的潜能、智慧得出充分挖掘、展示。只有当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有创意的设计见解,学生主体参与和教师主导二者完美结合,才能表明该课的设计卓有成效。 3、设计思想 “学习是一种内心之旅,通过整体的感悟、修行使个人从不完善趋向完善。” “学习是对自我的体会,是需要静谧安详、澄和专注的。即使是对话,也讲究在彼此倾听基础悉心思考。”

美术教学中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美术课堂应融入乡土文化的研究 陈小成 2014年5月 【摘要】:中国是一多民族的国家,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底蕴,经过世代传承和发展。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形成了自己本地区和民族的典型的文化代表和文化特征,具有浓郁的本土气息,都反映了本地区和民族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是中国文化分的重要组成,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西化”时代很严重的今天,在城市孩子们逐渐对剪纸、鞋垫、皮影戏等本土文化形态逐渐陌生的时候,中国的本土文化面临着失传的严重危机。而美术教学是发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好方式。 【关键词】:乡土文化美术教学民族传承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永不止步,善良勤劳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出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然而,由于时代的发展变迁,随着人类物质消费方式和精神观念的转变,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在不声不息中逐渐淡化,甚至消失。民间的传统手工技艺、古老的交通方式,日常的生活器皿逐渐被现代工艺、现代工具、现代材料所代替。对本土民间美术的保护与传承,已成了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充分利用当地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以及文物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地方美术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高度重视做好课程资源开发工作,有组织地在当地进行调查、了解,分类整理,充分加以利用,体现当地美术教育的特色”。 本土艺术文化就是各个民族的劳动人民在日常的生活和成产当中创造的一些艺术形式,本土美术文化记录和再现了本地域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通过对美术与本土文化内在联系的学习,学生便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不同的地域文化,从而让学生知道本土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本土文化的热情和兴趣。作为一名教育者一名美术教育者老师的责任就是要唤醒学生对民族本土文化的热爱。树立一种传承和发扬的主人翁意识,让民族本土文化的意义牢固镌刻在自己的灵魂深处。“民族的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本土文化要想发展和传承就一定要走进校园,走进美术课堂,走进孩子们心中,以美术课堂这种方式来传承本土艺术文化。 (一)探知根本,融入生活 “美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本土文化都是来源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劳动。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教案f

《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一)课程内容 2-2-2 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要点提示:晚明清初思想家) 2-2-6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成就和特点,知道古代中华长期处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要点提示:四大名著、昆曲与京剧) 2-2-5描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情景和事例,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要点提示:明代城市生活、明清乡村生活的变化)。 (二)活动建议 1.以《晚明清初主要思想家》列表,梳理主要思想家及其主要代表思想,结合主要著作、言论来分析。 2. 组织学生举办文学鉴赏会、故事会等活动,由学生结合已知知识介绍四大名著和京剧、昆曲,从文学作品中体验当时社会风俗和折射的进步思潮。 3.以《南都繁会图卷》、《货郎图》等描绘明朝城市、乡村的画作,引导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感悟明朝中后期商业繁荣景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晚明清初主要思想家(李贽、清初三大家)及其思想。 (2)知道以四大名著为代表的明清主要文学作品,知道昆曲和京剧,能结合已有知识积累介绍1-2部明清小说、戏曲作品。 2..能力目标 (1)结合明清小说、戏曲作品的描述,理解明清小说、戏曲所反映的社会变迁。 (2)借助文图资料,了解明清时期社会发展的新动向,感知当时城市、农村生活发生的变化。 (3)能根据晚明清初思想家主要言论判断、分析其思想观点,并说明这种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3.情感目标: 在明清文学作品和进步思想启蒙中,感悟个性解放、自由思想、民主平等、崇尚爱情的可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经济生活、文化内容、业余生活三方面感受明清社会的世俗化。 难点:从明清文艺作品中感受、归纳明清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并探讨这种变化的原因。三、教学策略 1.根据学习难度确定学习方式,对于主要思潮、四大名著等能从教材梳理归纳得出的教学内容,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然后小组互评互判,全班归纳总结。而对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的表现及其原因的分析,要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教师要做好引导。 2.以“那些离经叛道的孙悟空”为主线贯穿整堂课,线索清晰。 四、教学过程

八股取士进阶练习A

进阶练习题A 一、单项选择: 1.明朝规定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是() A.四书五经B.《四库全书》C.诗赋D.《资治通鉴》【答案】: A 【解析】明太祖朱元璋统治时期颁布科举程式,规定考试内容包括四书、经义、论、判、昭、经史时务策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四书、经义,到明宪宗时期规定首场考经义做八股文,题目就是摘自四书五经的原文,并且逐步以首场为重。故选A。 2.十岁的小刚在一本课外读物上看到“八股取士”这个陌生的词语,哥哥小明给他作了如下解释,请你找出其中不正确的() A.答卷的行文格式主要由八个部分组成 B.题目选自四书五经 C.答题时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D.考中者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答案】: C 【解析】文章议论的内容必须根据指定的书目,模仿古代圣贤语气,不得有个人发挥的见解。故选C。 3.某人是生于明朝中后期的读书人,请从他一生的四个场景中选出

不可能是事实的一项() A.清晨起来埋头读《孟子》 B.经过各级学校考试取得参加科举考试资格 C.曾经三次参加科举考试 D.考试中的诗赋得到了考官的赞扬 【答案】: D 【解析】八股文的命题都出自四书五经的原文;文章的格式必须按照固定的套路做成八股文,特别是明朝中后期,更以首场的八股文为重,不考诗赋。故选D。 4.“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此言论抨击的是() A.焚书坑儒B.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文字狱 【答案】: B 【解析】此言论出自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的《日知录》,他目睹了明朝末期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之下的吏治腐败、统治危机日益深重的状态,认为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危害比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还要大。故选B。 5.明清统治者实行八股取士最根本的目的是() A.实现科举考试的标准化、规范化B.推进教育制度的发展

保定市二模河北省保定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A卷 含答案

【2014保定市二模】河北省保定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A卷 整理录入:青峰弦月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八股文与科举制 明清时代考科举,必须使用八股文这种文章体裁。八股文,又称八比、时文、时艺、制艺、经义、四书文等,全文分八个部分,格式要求严格、死板。不管是乡试(省内统考)还是会试(全国统考),都是三场考试,“首场《四书》三题,《五经》各四题,士子各占一经”(《清史稿·选举三》)三场考试并不都用八股文,只有第一场使用,但由于第一场对于是否考中最关重要,所以科举考试与八股文就当然被看成是紧密的连带关系了。 另外,虽然没有看到有关论证,但推测八股文存在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与试卷的评判有关。如果不规定文体,同样的题目就会有许多种类型的回答,而这对于评判者来说,难度是加大了的,而同一种八股文,结构的严格一致,很方便评判者对考生进行对比排队。林则徐曾经指出,科举乡试试卷多而校阅的考官少,“校阅情形,定弃取于俄顷之间,判升沉于恍惚之际”,可见评判用时非常短。由此可见,完全相同格式的答卷应该是有利于迅速校阅的。明代的八股文,在最后有一个部分叫“大结”,是自由发挥的部分,但清朝取消了这部分,理由是容易做暗号给考官,可能也有不希望增加校阅试卷工作量的意思,当然谁也不会把这当做公开的理由提出罢了。 八股文事关圣贤微害大义、士人心术,又有利于考官评卷,再加上清人迷信文风关乎气运,于是即使有人反对也没能动摇它的地位。何况,有成千上万的青年人急于在科举上找到出路,而科举非通过八股文这块敲门砖不可,所以事实上也形成了很大的一个市场。清人徐继畲把自己的一百多篇八股文结集,还选编明清的优秀八股文做批注,他还专门写了一篇《示诸生行文法》,不厌其烦的讲解八股文的写作技巧。 但是到了近代,人们思考方向发生了变化,对“八股文空言无用”的观点渐渐达成共识,八股文也就从无用变成了有害。清人郑观应认为,八股文的教育与实际需求的矛盾是严重的:一是徒然消耗了士人的生命,二是并不利于政治,三是导致了言行不一致的道德问题。一大批知识分子撰文历陈八股之弊,掀起了一股反对八股文考试的浪潮。 但值得注意的的是,在反对八股文考试的浪潮中,并不是所有观点都把八股文与科举考试的内容联系起来,更多的人反对的只是八股文这种文体而已。至于四书等科举的内容,许多人还是抱着极大地尊重态度的。在科举制改革问题上,因为八股文集中了最大的反对意见,所以成了科举改革的首选对象。当废除八股文从思想变成行动的时候,直接推动者的思想就变得很关键。康有为成了当时中国改革的民间倡导者和变法运动的领袖,而他在科举问题上,恰好是一个只反八股,不反“四书”的人。 八股文体,形式主义太强烈。在康乾的年代,它还可以用于心术训练,得到纪晓岚的认可,但到了近代,中国饱受列强侵袭,国将不国,八股取士不仅无法适应时代对人才的需要,而且成了阻碍历史进步的障碍。用康有为的话说,就是八股弊端有二,“能使天下无人才,一也。即有人才,而皇上无从知之,无从用之,二也。”因此,八股文在首次科举制改革中就落马毙命。 (摘编自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下列关于“八股文与科举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时代考科举,必须使用八股文这种文章体裁。八股文只有第一场使用。但由于第一场的重要性,所以科举考试与八股文关系密切。 B.科举考试最终确定采用八股文这种形式的原因是试卷多而校阅的考官少,采用完全相同格式的答卷有利于迅速校阅。 C.因为有成千上万的青年要通过科举找到出路,八股文在明清文人中占有重要地位,形成了很大的一个关于八股文写作的市场。 D.明清时代科举考试必须使用八股这种文体,因此八股文就成了通过科举的必修文体,还有人编写专门教授写作八股文技巧的文集和文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时间推移,人们的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到了近代,开始产生反对八股文的观点,许多人撰文历陈八股之弊,掀起了一股反对八股文的浪潮。 B.近代,人们发现八股文并不利于人才的选拔,而且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产生矛盾,因此废除八股

【秦淮区】2016-2017学年下学期中考二模历史试卷及答案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阶段学业质量监测试卷 九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本次考试历史试卷共4页,分选择题(共25分)和材料题(共35分)两部分。全卷满分60分。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材料题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内作答,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下列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1分,共25分。)1.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 A.商朝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朝 2.石天禄神兽,是汉代的祥瑞之物,像老虎又像狮子。狮子生于中亚一带,未见于中原地区。汉朝物品具有中亚地域特征主要得益于 A.以德化民的宣传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盐铁官营的推行 D.轻徭薄赋政策的开展 3.下列两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A.古代民族融合 B.古代宗教传播 C.古代商业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 4.已有1400多年历史的中国大运河,于2014年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该运河开凿于A.秦始皇统治时期 B.汉武帝统治时期 C.隋炀帝统治时期 D.康熙帝统治时期 5.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这则材料反映明朝强化 A.对边疆的管辖 B.思想控制 C.军事力量 D.君主专制 6.《中国通史》中描述:“旋议定《和约》十款。其中重要的:……(二)割让奉天南部和台湾、澎湖。(三)赔款二万万两。”“《和约》”指的是 A.《瑷珲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7.“万里长征路不平,‘左’倾错误总横行,遵城举会端航向,确立毛公统率兵。”诗中“确立毛公统率兵”是中共 A.一大 B.遵义会议 C.七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8. 李宗仁曾说:“我们是保国卫民与侵略者作殊死战的哀兵,我们在士气上已享有‘兵哀者胜’的心理条件。加之我们在指挥上对本军量力而用,上下一心……才有辉煌战果。”文中“战果”指的是 A.台儿庄战役 B.平型关大捷 C.淞沪会战 D.百团大战 9. 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20日)下午五时五十五分,执行主席宣布表决结果:投票数共一千一百九十七张,同意票一千一百九十七张。这时,全场欢腾,全体起立,为这个伟大文献的诞生而热烈欢呼。”这部“文献” A.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B.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C.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D.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0. 始创于清康熙八年、久负盛名的中医药企业同仁堂,在历经近300年的风雨历程后,掌门人乐氏响应中共号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改造采用的主要形式是 A. 承包责任制 B. 私有化 C. 公私合营 D. 中外合资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教学设计【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3】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教学设计 本框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二框题《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如何使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既是一个社会热点, 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评估它们各自的特点;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 以及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 本课首先要弄清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其次要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教材还特别强调了教育在对选择、传递和创新文化中的特定作用。通过学习我们会看到,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中,经过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经过相互借鉴和融合,我们的文化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知识与能力目标】 识记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理解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联系具体事例,说明应如何正确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结合自身体会,谈谈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结合分析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提高归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和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师通过启发、设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实时加以引导,关注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和思想观念的形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正确把握文化传承中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从而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教学重点】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教学难点】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1) 对自学课本知识,预习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2) 收集影响文化发展的案例,并感悟他们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视频《北京奥运开幕式》 问:(1)《北京奥运开幕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是如何展现在世界面前的? (2)视频中对传统文化引用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如何正确继承传统文化? 师生互动交流。 指导归纳: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抛弃民族的传统而重新开始。没有一个人会“全盘”接受先前的文化遗产,我们总是有选择、有舍弃,在批判地继承中不断发展的。北京奥运开幕式也是这样,我们不能完全抛弃传统民族音乐,独自开辟一片天地;也不能只是一味继承,固步自封,而是既要有继承又有发展。我们不能把它们分开看。 (进行新课) 教师:北京奥运开幕式的演出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又不忘继承,继承和发展是同时存在的。任何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只有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扬弃、改造,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在发展过程中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在这样的继承中必然要求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我们只有将继承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传承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一)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1、文化继承的内涵:(是什么) 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而是要不断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 继承: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改造传统文化。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课件s

最大最全最精的教育资源网https://www.doczj.com/doc/0711441203.html,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课程内容: 2-2-6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成就和特点,知道古代中华长期处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要点提示:科举制) 2-3-8列举实例,综合多种因素,认识清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2.活动建议: (1)科举制度,可着眼某一特定阶段,综合多领域的因素,归纳这一发展阶段的特点;也可着眼整个古代社会历史,综合多个阶段的发展,概括不同领域发展的总体特征。 (2)组织学生讨论明清文化专制的表现与危害,与西方科学革命、启蒙思想做比较,引导学生探究清末中国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的。 (3)可以让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文字狱案例,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会文字狱的残酷。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明清加强文化专制的主要措施及其危害,进一步从社会生活领域加深对专制皇权的理解,从中认识明清政治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综合科举制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能够以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认识科举制。 (2)尝试运用多种资源,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明清时期的中国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背景之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理解、分析中国明清时期盛世背后所隐藏的危机,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准确、全面地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蕴涵着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明清专制皇权在文化、思想上的表现。 2.难点:领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实际蕴涵着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败。 三、教学策略 1.“学为中心”──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明代的八股制义文阅读附答案

明代的八股制义文阅读附答案 明代的科学制度,是由唐、宋时代科举体制传袭而来,并且以兴起八股文作为考试规定文体的做法。《明史·选举二》:“科目者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題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由于八股文成为成为官方所规定的科举应试文体,而一般文土如果想通过科举这一关,跻身仕宦的行列,势必要对这种应试程文苦苦研习。这就造成了明代八股文的流行。 从表现特点来说,明代兴起的八股文的一个重要体裁特征便是它的对偶性。明成化以前,八股文的句式基本上还是“或对或散,初无定式”,显得比较自由。成化以后,句式趋于严格化,八股对偶结构越来越明显。应该说,对偶句式并不是八股文的独创,它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早在先秦诗文中就已应用。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一种以偶句为主要特征的文体即骈文。唐宋时代,骈文的句式更趋严整。八股文的成熟,与它吸取古代骈文的艺术体制显然是分不开的。明代洪武至成化、弘治年间,八股文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并出现了一些创作名家,如王鏊、钱福。尤其是王鏊,为八股文制作的一位大家,被人推崇,他的名篇如《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破题简洁明了,议论平缓不迫,层层展开,结构紧凑,对偶工整,比较典型地体现出八股文的一些基本特点。 进入正德、嘉靖以后,八股文的创作走向兴盛,在众多的作者当中,较有名气的则有归有光、唐顺之、胡友信。除此之外,如茅坤、瞿景淳也是当时八股文制作的大家。归有光、唐顺之、茅坤等人是唐宋文风的推崇者,称“唐家派”,他们时或将古文作法融入八股文之中,从而给八股文创作带来某些新的特点。 到了明代后期,八股文的创作经历了一次新的变化,一些作家身处不断更迁的时代环境,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赵南星、汤显祖、陈子龙、黄淳耀等。他们在八股文中往往借题议论时政,悲时悯俗,抒发个人胸襟,手法上讲究灵活多变,不是一味地刻求成式。 本来,八股文作为一种特殊文体而存在,是无可厚非的。它的一些表现手法及理论曾对明清两代的散文、诗歌,乃至小说、戏曲的创作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但从总体上来说,它在内容上要求贯穿“代圣人立说”的宗旨,刻板地阐述所谓圣贤的僵化说教,形式上又有严格的限制,加上它以官方规范文体的面目而出现,严重束缚了作者的创作自由,同时给文学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造成委靡不振的创作风气。 (《明代的八股制义文》节选自袁行需主编《中国文学史》)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代的科举制度继承了唐宋的科举体制,考试的科目一样,只是考试方法有了一些变化,变成了以八股取士。 B. 对偶句式在先秦诗文和南北朝的骈文中都有应用,明代成化以后对偶句式成了八股文的一个重要标签。 C. 明代唐宋派作家主张回归唐宋文风,并将这一理念应用在八股文创作中.让这一时期的八股文有了一些新的特点。 D. 时代环境的变化让明后期的作家敢于在创作中运用灵活的手法关注现实

《反对党八股(节选)》学案

《反对党八股(节选)》导学案 环节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毛泽东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和,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军事家,诗人,书法家。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2.了解时代背景 抗日战争的中后期,中国共产党中的部分领导者不从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出发,不能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而从主观臆断出发,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纯洁党的作风,清算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思想影响,提高党的战斗力,党在1941年发动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对全党和全体干部进行了一次深刻的马列主义教育。在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同志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和《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作为整风的指导文献。《反对党八股(节选)》这篇文章着重谈的是关于改进“文风”的问题。 3.了解“党八股” 党八股指革命队伍中某些人所写的文章。这种文章对于事物不加分析,只是搬用一些革命的名词术语,言之无物,空话连篇,如同“八股文”,所以称为“党八股”。 4.解题 这是一篇声讨党八股的战斗檄文,标题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旗帜鲜明。这篇文章着重谈的是关于改进“文风”的问题。本文节选的是《反对党八股》中9~18 节。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精粹.()胆怯.()量.体裁衣( ) 可憎.( ) 滥.用( ) 蹩.脚( ) 接洽.( ) 寅卯.( ) 檄.文( ) 恐吓.( )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言之无物: 量体裁衣: 无的放矢: 原形毕露: 装腔作势: 莫名其妙: 对牛弹琴: 面目可憎: 祸国殃民: (二)初读课文 【思考1】快速阅读课文,划分层次结构。 环节三:文本研究 【思考1】分析第一部分。 问题:第一部分怎样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题? 【思考2】自主研读 ?任务:通过问答的形式,体会层进式议论文的结构特点及论证方法。 示例: 1.什么叫“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危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2.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进行论述? 3.分析语句

4.2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新人教版必修3) (2)

4. 2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一、选择题 1.2010年10月31日,历时184天的上海世博会落下帷幕。上海世博会有相当多的展馆用传统建筑为原型,并寻求着文化传统的现代性表现。以建筑语言演绎城市主题,使得上海城市空间和建筑品质得到了提升,同时很好地诠释了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的真谛。下列关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有 A 对待传统文化,首先是继承,其次是发展 B 对传统文化应辩证地继承 C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D 只要继承了传统文化必定能实现发展 2.对文化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 A.社会制度的更替 B.思想运动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教育方式的变革 5.一位中学生在谈到自己对传统文化漠视的“理由”时振振有词:“现在竞争太激烈了,学生们都在忙于学习高科技,无暇顾及传统文化。”这是发生在“佛山传统文化知多少”论坛上的真实情景。为此,有识之士强烈呼吁,要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教育,这是因为( ) ①继承是为了发展,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益的东西 ④传统文化牵制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人类要发展,一方面要面向未来。另

9.“伴随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的清王朝,中国文化也开始了一次大规模的革命。”这句话告诉我们( ) A.思想运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B.文化发展总是与社会发展保持一致 C.社会制度的更替影响文化的发展 D.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必然代替旧文化 10. 2010年4月27日福厦动车开通后,福州到厦门只要一个半小时就可以到达,市民早上乘车到福州,游览福州西湖公园、鼓山、三坊七巷,品尝福州特色小吃。下午5点多,市民将搭乘动车,从福州返回厦门,还能准时回到家中吃晚饭。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 ) ①改变文化的存在形式②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 ③更新文化的传播方式④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11.2011年4月27日第二十七届中国兰亭书法节也在告诉我们汉字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造型艺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不断继承、完善和发展。秦始皇兼并天下后统一全国文字,称为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汉代书法分为章草、真书、行书,都是由隶书演变而来,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楷书、行书、草书在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继承革新的过程。 (1)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怎样的?把握这一关系我们应该怎样做? (2)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高二政治: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教学方案)

( 政治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高二政治: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教学方案) Studying politics can enable us to understand society earlier and establish a correct worldview,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高二政治: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教学方案) 第四课第二框题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综合探究:建设“学习型社会” 自主学习篇 1、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1)辩证关系:继承与发展是____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_____,发展是_______。 (2)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要求: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____,在发展的过程中_____,这就是文化传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_____,_____。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a、_____ b、_____ c、_____ d、____;根本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____、____、_____的特定功能,在_________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_____、____、____”,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3、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合作交流篇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思想运动、教育 1.社会制度的更替如何影响见教材44页第3段 2.科学技术的进步如何影响见教材45页1段 【知识拓展】 第一,科学技术对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改变着生产方式,改变着物质产品的文化内容;二是科技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促进人类的思想解放;三是科学技术改变着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学案教案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预习导读 (二)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有三个,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注意:文化传播还有其他途径;不要把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文化传播的媒介相混淆。) 2.文化传播的媒介:①传媒真正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_______________的推广为标志的。 ②当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我们既要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 果,又要主动地推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了解实例) 二、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一)继承传统文化 1.继承传统文化的哪些方面?(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①__________________,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文艺。____________是民族精神的火炬; ④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在今天(传统文化的三个特点) (1)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______________;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_________。(2)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民族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及民族气派; 是维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纽带。 (3)作用有两重性:①若_______________则推动社会与人的发展;一成不变则阻碍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②传统文化中的_______________起积极作用;糟粕部分起阻碍作用。 3.如何继承传统文化? (1)正确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字) (2)分辨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对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容,应该保持和发扬;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传统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传统文化就是古代文化 B. 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 C. 我们应该学习西方文化,拒绝传统文化 D. 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 2、下列关于文化传统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文化传统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②文化传统是在传承中积淀下来的 ③文化传统带有各时代的普通特性④文化传统是一成不变的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3、我们在传统文化继承方面,主要指() ①传统习俗②传统建筑③传统思想④传统文艺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教案:5.2.1《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第二课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 了解明清统治者在加强皇权方面采取的文化主要措施及其结果,进一步从社会生活领域加深对专制皇权的理解.尝试运用多种资源,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明清时期的中国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背景之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理解、分析中国明清时期盛世背后所隐藏的危机,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准确、全面地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实际蕴涵着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教学重点:明清专制皇权在文化、思想上的表现. 教学难点:领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实际蕴涵着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败. 教学过程 一、学习导航 预习明清时期的文字狱和八股取士,了解文化专制的相关内容. 二、学习过程 1.导入新课: (反映了明朝统治者采取各种手段,加强对官员思想和行为的控制,竭力维护专制皇权的史实.)明清时期,中国的专制皇权高度加强.由此导入.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引出专制皇权在清代得到进一步加强的内容,并通过图片资料,使学生明确大兴“文字狱”.出示左图诗句,让学生思考上面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思考:清代统治者为什么要大兴文字狱?(通过大兴文字狱,清统治者以更加严密的方式控制人们的思想,并达到打击异端、强化皇帝权威的目的.) 引导学生分析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原因,总结归纳:清朝大兴文字狱,不是偶然的.一方面,这是因为君权在清代进一步加强.清廷为了树立起威信,不许人们有丝毫的不满和反抗,人们的言论稍有嫌疑,即严加镇压.另一方面,这是因为民族矛盾的存在.清廷虽然竭力标榜“满汉一体”,实际上为了保护满族贵族的特权,防范汉族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大力加强思想统

第14课《明朝的统治》习题 2(含答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1.元朝末年,政治腐败。1351年,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领导的队伍逐步壮大,消灭东南各地群雄后向北进军。2.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朝。随后攻占元,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3.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在中央,废除了和,提升职权,还分散兵权。 4.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还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这两个机构合称“”,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知识点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5.明朝提倡。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6.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个部分组成,称为。 知识点四经济的发展 7.明代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甘薯、、花生和等。 8.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随堂巩固案 1.(荆州市中考)明朝的开国皇帝是() A.朱元璋B.朱棣 C.朱允文D.朱标 2.(2015年福州市)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废除于()A.秦朝B.汉朝 C.唐朝D.明朝 3.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 A.“八股取士” B.以诗词歌赋为主要内容 C.试题类型繁多 D.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 4.下列农作物传入我国的先后顺序是() ①胡萝卜②占城稻③甘薯 A.①②③B.③①② C.①③②D.②①③ 选择题 1.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统治的事件是() A.红巾军起义爆发B.朱元璋攻占应天府 C.朱元璋建立明朝D.明北伐军占领大都 2.据史书记载,明初朱元璋为解决君相之争,对丞相胡惟庸抄家灭族,并对行政制度作了

重大改组。“重大改组”体现在() ①设立锦衣卫②设立军机处③设立驻藏大臣④废除宰相制度 A.①②③B.③④ C.②③④D.①④ 3.(徐州市中考)如右图所示,从图一到图二政治制度的变革发生在() A.秦朝B.汉朝 C.唐朝D.明朝 4.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这一现象说明() A.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C.设立了锦衣卫、东厂 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5.《明史?选举志》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从以上史料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A.科举考试的答卷文体 B.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 C.沿袭唐宋的考试科目 D.稍变唐宋的考试方法 6.我国的科举制度经历了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到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转变。这种转变始于() A.设置进士科B.开创殿试和武举 C.设置明经科D.明朝“八股取士” 7.明朝时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有() A.洛阳和长安B.开封和临安 C.北京和南京D.北京和洛阳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罢宰相不设,拆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司。帝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材料二明朝洪武(明太祖年号)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宴请宾客。第二天,明太祖问宋濂,昨天请了些什么人?做了些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如实回答。明太祖听后说:“你说的全对,没有欺骗我。”说完,拿出一张图。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的座位情况,不禁吓出一身冷汗。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教案 (1)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阐明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识记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理解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2. 能力目标:学会联系具体事例,分析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从而提高归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自身体会,谈谈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和问题结合“抛锚式”教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正确把握文化传承中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从而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文化对一个国家、民族的重要性,增强主人翁意识和文化使命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难点: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本课以学生所熟悉的韩庚的《世界看中国》音乐视频进入新课的学习,从总体上感悟到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两个方面。接着以服饰文化具体以旗袍的发展这条线索,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并进一步深化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将旗袍文化深入

挖掘、设计相关问题,根据学生的探究上升到宏观层面,总结归纳出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强调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这样设计既突破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认识得到更新、能力得到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提高,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正是因为文化在一代代传承中不断得到发展,才使中国有了今天的骄傲和自豪,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推开文化的大门,看一看文化如何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又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讲授新课】 一、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板书) 【精准设“锚”——创设情境】 观看韩庚的《世界看中国》音乐视频(多媒体展示) 【精心抛“锚”——确定问题】 1、从视频中你能找出哪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你有什么感受? 2、我们今天所讲的文化,是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的照搬呢? 【精细释“锚”——自主探究】 学生活动:分组比赛,看哪一组找的最多(文化接龙,轮到哪一组说不出即为输),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