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旅游文化审美比较

中西旅游文化审美比较

中西旅游文化审美比较
中西旅游文化审美比较

《中西旅游文化审美比较》课程整体教学设计(2012~ 2013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中西旅游文化审美比较

所属系部:文化与艺术系

制定人: XXX

合作人:

制定时间: 2012年7月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西旅游文化审美比较

课程代码:0104 FE学分:2 学时:32

授课时间:第学期授课对象:全院各专业学生

课程类型:

基本素质选修课(文化类)

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无

二、课程目标设计

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以旅游为切入点,使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史上的一些基础知识,丰富比较文化知识和旅游审美知识,培养其国际视野,使其会游能悟,并掌握跨文化交流的本领,掌握基本的用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点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力目标:

1. 通过教师介绍和视频观赏,能基本分辨中西旅游文化的审美特征。

2. 通过自我学习和师生互动,能熟练讲述中西造园的艺术手法及各自特点。

3. 通过课堂视听和课外练习,能够掌握中西建筑的不同风格。

4. 通过课外作业、资料查找、编写旅游资料等,提高对中西方人文景观的鉴赏能力。

知识目标:

1. 知道中西旅游文化的审美特征。

2. 理解中西双方在自然景观审美趣味上的差异。

3. 了解中西造园及园艺的艺术手法及各自特点。

4. 懂得中西雕塑的题材样式、雕塑的材料和技巧。

5. 掌握书法与西方美术字、中西绘画观念与绘画题材之异趣。

素质目标:

1.通过对中西旅游文化审美特征的了解,感受中西旅游文化的不同审美魅力。

2.通过对中国旅游景点和营造艺术的具体了解,产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自豪之情。

3.通过对中西旅游文化的深入赏析,感悟其中蕴含的人类文明、传统美德和现代理念。

4.通过学习写游记、编写旅游资料等,体验旅游之美,激发对旅游持续性的游赏和热爱之情。

与职业岗位相关的能力与素质

1、针对动漫专业的学生,课程中《书画品》单元补充了艺术史论,培养其艺术素质。

2、针对电艺专业的学生,培养其综合艺术素质。

3、针对旅游专业的学生,培养对旅游文化的深刻理解和领悟能力。

4、针对国际教育学院尤其是其商务外语专业的学生,培养跨文化交流及传播中国文化的意识和能力。

5、对其他工科各专业,培养学生的旅游能力(有钱有闲只是外部条件,会旅游能感悟才是自身能力),丰富其业余生活,调济、支持其职业生涯。

三、课程内容设计:

序号模块(或子模块)名称学时

1 风土情 2

2 审美心 2

3 山水游 2

4 建筑观 4

5 园林景 4

6 雕塑赏 2

7 书画品 4

8 工艺饰、服装艺 4

9 饮食尝、游乐术 4

10 游记文 2

11 学生旅游影视(照片、视频)文字作品交流 2

合计32

四、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五、课程进程表 序周

单元

能/知

师生活动

其它

编号 能力训练项目名称 子项目编

号及名称

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训练方

式、手

段及步骤

可展示 的结果

1

从民族性与时代性两个维度掌握旅游中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

1、分析、讨论为什么西方园林整齐划一,中国园林曲折自然?

2、中国人以肤白为美,西方游客为什么要在沙滩上晒成巧克力肤色?

1、能从园林风格差异推导出民族性格差异。

2、能从审美观差异推导出文化的时代差异。

1、掌握西方人追求征服自然和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

的文化差异。

2、了解中西

文化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发展阶段不同的时代差异。

分组讨论

课堂讲析

视频观赏

课堂评点 课后作业

2

比较中西建

筑的风格差

异(举一反

三,类推中

西园林、雕

塑、书画等

等,有若干

具体任务)

1、视频片段观赏。

2、建筑之美赏

析:西方建筑

风格、中国古

建风格(含古

建知识复述)。

3、讨论:中西

建筑的形式差

异及其成因。

4、指出各种照片中建筑物的风格特征。

1、2、3、能欣赏中西建筑不同风格之美,并能讲一些内行话。

4、有指出中西不同年代建筑物风格特征的能力 了解中西建筑的形式差异及其成因。(西方的石头建筑与东方的土木工程)。

初步掌握(中国)古建话语体系。 1、视频、照片观赏。 2、课堂讲析、问答。 3、分组讨论,班级交流 4、课堂练习

班级墙报:中西建筑照片的风格分类

3

游记写作 展示交流

游苏州工业园区与老城区后,对苏州城市建设老苏州与洋苏州“双面绣”的感悟

不但会赏景 学会写游记,尤其能体会体现中西文化融合的苏州“双面绣”城市风貌

懂得游记的写作方法。 懂得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苏州城市所包含的中西二元文化要素。

学生作业 课堂点评 游记作品

号次时标题目标(含考

核)

1 1

2 绪论1.探讨并掌握什么是旅

游?为什么要开展旅游

活动?旅游审美表现在

哪里?旅游快感如何产

生?对这些问题,中国和

西方分别是怎么理解、回

答的?。

2. 熟练掌握中西旅游文

化的两个主要差别。

导入:异域风情与旅

游之美

讲析:中西旅游审美

的两个主要差别:1、

“寻仙”与“劳累”;

2、生命体验的不同方

式和内容。

观赏:专题片《当卢

浮宫遇见紫禁城》

讨论:中西

旅游审美

观的主要

差异。

2 2 2 风土情1.了解中国和欧洲各自

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状况,

从器物文化、人体文化、

思想观念三个层面掌握

中西文化中的自背反现

象,了解中西民俗和节日

文化及都市风韵。

2. 熟练掌握中西旅游文

化的审美特征。能够说出

中西主要民俗差异。

导入:异域风情与旅

游之美

讲析:中西旅游文化

中的自背反现象,中

西民俗和节日文化及

都市风韵

观赏:相关风土人情

的视频

讨论:中西

旅游文化

的审美特

征和中西

主要民俗

差异。

3 3 2 审美心了解与掌握中西旅游审

美思维方式各自的特点。

讲析:思维方式比较、

“物感”与“物拟”、

“乐感”与“罪感”、

“静观”与“动观”、

模糊与科学。

观赏:中西景点和艺

术品图片及视频。

讨论:为何

中国女性

以肤白为

美,而西方

要晒成巧

克力肤

色?

4 4 2 山水游1、重点了解中西双方在

山水审美上的出发点,掌

握山水美的标准、山水游

的范围。

2、准确把握中西双方在

自然景观审美趣味上的

差异。能够表达自己对自

然美的领悟。

观赏:中西自然景观

风光片。

交流:谈谈自己游山

玩水的心得体会。

讨论:

比较自己

游山玩水

所遇见的

西方游客

与我们的

游兴差异。

5 5 2 建筑观1.重点掌握中西建筑艺

术的总体美学原则。

2.了解中西建筑艺术的

艺术特征、建筑类型。

3.准确辨识西方建筑的

风格类型

讲解:中西建筑艺术

的总体美学原则和艺

术特征、建筑类型的

比较。

辨识:辨识

图片中西

方建筑的

风格类型

和中国建

筑的构件

4.会说出中国建筑的部位(如“斗拱、藻井等等”)。(如斗拱、藻井等等)

6 6 2 园林景1. 重点掌握园林艺术的

文化意义。

2. 了解中西造园及园艺

的艺术手法及各自特点。

3. 初步掌握游园鉴赏能

力和导游能力,能够向游

客介绍苏州园林。

讲析:中西两种文化

的象征、总体美学原

则和艺术特征、园林

构建艺术与审美。

学说(导

游):向游

客介绍苏

州园林。

7 7 2 雕塑赏1.重点掌握中西雕塑艺

术的总体审美原则。

2.了解中西雕塑的题材

样式、雕塑的材料和技

巧。

3.能熟练说出中西雕塑

的题材样式、雕塑的材料

和技巧。

讲析:中西雕塑艺术

的总体审美原则、雕

塑的题材样式、雕塑

的材料和技巧。

辨识:辨识

图片中的

雕塑作品

国籍产地

和风格类

8 8 2 书画品1. 重点掌握绘画及其美

学理论这两个中西不同

的体系及其主要精神。

2. 了解书法与美术字、

中西绘画观念与绘画题

材。

讲析:中西视觉艺术

概论,书法与美术字、

绘画观念的比较、绘

画题材的比较。

学说(博物

馆解说

员):对中

西绘画题

材如数家

珍。

9 9 2 工艺饰1.重点掌握工艺美术作

品制作者和设计人的文

化心理,领悟中西两种文

化各自的美。

2.了解主要工艺品种类,

掌握工艺品收藏与创新

的知识。

讲析:理想和愿望的

寄托、主要工艺品种

类比较、收藏与创新

观赏:世界主要博物

馆藏品视频观赏

交流:介绍

你旅途中

购买的工

艺饰品

10 10 2 服装艺1.重点掌握服饰审美原

则,激发对“华夏衣冠”

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中西不同的服饰

民俗。

讲析:服饰审美原则

比较、服饰民俗审美

比较。

观赏:汉服、唐装和

时装表演视频

交流:人在

苏州,请讲

讲自己对

衣冠南渡

与江南文

化的关系

11 11 2 饮食尝1.了解中西不同的饮食

类别及方式、饮食观念、

饮食礼节。

2.提高饮食文化审美感

受力。

讲析:饮食的类别及

方式、中西饮食观念

比较、饮食礼节比较、

饮食文化审美。

作业:尽量

吃一次西

餐,下堂课

来讲讲感

12 12 2 游乐术1.了解中西游艺和竞技

活动的异同。

2.提高对不同民族文化

的感受力。

讲析:观赏性游乐、

竞技性游乐、机巧性

游乐、玩耍性游乐。

交流:你在

苏州乐园

游玩的感

13 13 2 游记文阅读中西作家撰写的游

记作品,在教师的启发下

学会作品分析。

尝试游记习作,提高学生

审美感受力、理解力和表

达力。

讲解:经典游记中景

物与季候的描绘、故

事与人物的穿插、外

域与异情的表现。

欣赏:代表性游记作

评点:朱自

清和俞平

伯的两篇

同题游记

《灯光桨

影中的秦

淮河》及马

克吐温《登

勃朗峰》

14 14 2

游记

展示交

不但会赏景,还会写游记

展示旅游影视(照片、

视频)和文字作品

(游记)

学生游记

点评

15 15 2

旅行的

意义旅游为了遇见不曾遇见

的世界。学会在旅行中认

识自我,进行不同地域文

化的体验与比较、交流

师与生、生与生之间

交流人生感悟,讨论

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

的关系、全球化时代

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

的关系等

批阅学生

小论文

16 16 2

期末考

六、第一节课梗概

(一)互动(15-20分钟时间)----自我介绍、课程介绍介绍

1、自我介绍:姓氏、年龄、爱好、通信方式,办公室地点等

2、课程介绍:

(1)提问-同学游览过哪些地方?感受过与自己日常生活不同的什么风土人情?没有去过西方的,有没有观察到在国内遇见的西方游客有与我们怎样不同的游兴?

由旅游切入的中西文化比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2)介绍课程学什么?

旅游文化的中西比较。1、自然景观反映出的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社会文化性格形成的作用;2、人文景观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以上两点浅显地说即为“风土人情”,课堂将分析深层文化结构);3、旅游观赏对象(山水、建筑、园林、雕塑、书画、工艺品)及玩乐项目(穿戴、美食、游乐)的中西比较4、中西游记赏析并学写游记。

(3)文化学史简介:人类文化学及代表人物,中西文化比较

(4)介绍课外读物(包括影视专题片等电子读物)和参考资料

(5)问题思考(两项,激发兴趣):如何看待西方文化的强势地位及中国游客在境内外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

(二)进入教学主题(70分钟时间)

A\导入主题——感受中西旅游文化差异之美

1.欣赏风情视频:专题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片段,吸引学生。

2.请学生谈观后感。

3.教师引导:

要点一:在多姿多彩的人类历史上,天地、社会、世俗、人情,千百年来层出不穷地呈现、展示,道尽了人世间的生活、创造和审美。古代中西方在在相对封闭的系统内各自独立发展,很少有交流的机会,这就形成了形态迥异、个性差别极大的风土人情和东西方文化。

要点二:旅游作为我们体验了解异域风情的手段,在中国崛起的时代越来越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让我们年轻的一代,也尝试着去走近旅游,去感受中西旅游文化之不同,并能在亲近旅游的过程中,真切地品味中西旅游文化的审美趣味。

B\感知与体认——中西风土人情及各自旅游文化的特征

1.知识了解:中西风土人情及旅游文化特征

了解中国和欧洲各自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状况,从器物文化、人体文化、思想观念三个层面掌握中西文化中的自背反现象,了解中西民俗和节日文化及都市风韵。

2. 熟练掌握中西旅游文化的审美特征。能够说出中西主要民俗差异。

要点一:中国和欧洲各自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状况,形成了从器物文化、人体文化、思想观念三个层面中西文化的自背反现象。

要点二:在形而下的层面,中西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民俗和节日文化及都市风韵。

要点三:中西主要民俗差异验证着中西旅游文化各自的审美特征。

2.视频观赏:专题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第二个片段

观赏要求:观看专题视频后,讲述视频内容;分析片中显现的中西风土人情差异。

3.课堂交流:

视频内容——卢浮宫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建筑、藏品差异及各自在中西历史与现实旅游中的地位。

引申知识——器物文化、人体文化、思想观念三个层面中西文化的自背反现象。(为便于学生体会,可以通过播放课件中对视频的截图再次回顾视频内容)

C\教师小结:通过回顾本节课全部要点来总结所学知识和理解甚至品味异域文化的能力。

(三)作业布臵(2分钟左右时间)

在全球化的时代,在高度国际化的城市苏州,你遇见过哪些与今天讨论内容相关的事情和问题?有的话请举例并分析说明,你可以查找相关资料帮助解决。(可以结合互动阶段提出要大家思考的两个问题展开)

七、考核方案

评价分类评价内容评价目的及评分细则成绩比例

过程考核学习态度上课出勤

旨在规范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和责任感;评

分标准:每缺课一次扣10分(总

分100分)。

10% 学习习惯作业情况

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和能力;评分标准:每缺作业一

次扣5分(总分100分)。

10% 学习意识单元测验(两次)

督促和鼓励学生养成自主学习

的意识;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

况,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评

分标准:以测验平均成绩为准。

10% 学习能力课堂表现

师生互动、学生活动、团队协作,

集体意识。评分标准:上课睡觉、

玩手机、开小差、违纪等以及回

答不出问题,发现一次扣2至3

分(总分100分)。

10%

实践应用游览后的讨论分析锻炼学生应用所学观点和方法

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学以致用

的目的。评分标准:不参与活动

或无讨论作业记录,扣5至10

分(总分100分)。

10%

终结考核期末综合应

用能力测试

期末考试

(考教分离)

使学生将一学期所学知识进行

梳理、总结,同时温故而知新、

巩固提高的重要环节,是对知识

的综合考核。评分标准:以考

试成绩为准。

50%

考核方式是集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实践于一体,考察学生的素质、知识、能力全方位的综合性评价方案。

八、教学材料

选用教材:《中西旅游文化审美比较》

参考书:

1、李玉华主编:《旅游文化学概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陈国生主编:《旅游文化学概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曹振华主编:《旅游文化学概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曹诗图、孙静:《旅游文化学概论》,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年版。

5、《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等中西旅游文化比较的影视读物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及相关设备;自备电脑、多媒体课件;教案

附:课程整体设计体会

文化知识通识课,容易上成满堂灌的知识讲授课。现在按照模块、项目、任务的设计思路,可以改变这种沉闷的状况,达到师生互动,气氛活跃的课堂效果。而且条理更加清晰,目标明确,教学更有针对性,重难点的化解体现在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中。任务完成,目标也就达到。教学中对旅游文化比较理论知识点的讲解更注重其形成的东西方历史背景和现实背景,从实际中来,再回到实际(应用)上去,学生学习也更注重应用和分析能力,活学活用,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培养良好习惯。

《中西旅游文化审美比较》课第四单元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2012~ 2013学年第二学期)

单元名称:建筑观

所属系部:文化与艺术系

制定人:余大庆

制定时间: 2012.7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中西旅游文化审美比较》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元建筑观

题单元教学学时2学时在整体设计中的位臵

第4

授课班级上课

时间

周月日第

节至

周月日第

上课

地点

多媒

体教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

1.能指出(中国)古建的构造

之美。

2.能分辨西方建筑的风格及其

大致年代。

3、能分析中西建筑差异的成因

1.了解中西建筑的形式

差异及其成因。(西方

的石头建筑与东方的土

木工程)。

2.初步掌握(中国)古

建话语体系。

通过教学进

一步培养学

生热爱旅游

文化及人类

建筑的情

感,尤其是

对祖国传统

建筑之美的

体悟,并为

之自豪。。

能力训练任务任务1.视频片段观赏:《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片段(快速看出建筑差异)。任务2.建筑之美赏析:西方建筑风格、中国古建风格

任务3.课堂讨论交流:谈谈中西建筑的形式差异及其成因(子项目:比较圣马可大教堂与少林寺)。

任务4.古建知识复述。

任务5.指出各种照片中建筑物的风格特征。

案例和教学材料案例1.拜占庭式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大教堂。案例2.应县木塔的斗拱与飞檐。

资料:课程讲义;教案;教学课件;四部参考书;建筑风景图片和视频;

建筑评论文章。

仪器、设备:笔记本电脑;多媒体设备。

单元教学进度

步骤教学内容

及能力/知

识目标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时间

(分

钟)

1 认识中西建筑

外观差异导入:专题片《当卢浮

宫遇见紫禁城》片段

交流:我了解的古建与当

代西式建筑的差异

10

2 欣赏各式建筑

外观之美讲述:中西建筑风格类

观赏:建筑视频20

3 分析中西建筑

差异的形成原

阐述:从建筑材料的特

性入手,分析中西建筑

的形式差异及语汇(艺

术语言)

讨论:综合讨论古代中西

建筑的不同之处及缘由

(此时不作结论,留待最

后总结)

15

4 西方建筑风格

基础知识(一)观赏并讲解:西方建筑

中石柱的年代风格类

欣赏:图片中西方柱子的

建筑魅力

10

5 西方建筑风格

基础知识(二)观赏并讲解:两类教堂

欣赏:拜占庭式和罗马尤

其是后来哥特式两类建筑

照片。

做一道选择题:威尼斯的

圣马可大教堂说明这座城

市曾经是(西罗马/东罗

马)帝国的城市。

10

6 欣赏中国古建

之美引导:《醉翁亭记》:

“有亭翼然”,翼然,

是指飞檐

观赏:风景园林建筑(图

片、视频)

5

7 掌握古建基本

词汇讲解:飞檐、斗拱、藻

欣赏:古建内部结构10

8 完成任务4、任

务5 主持、引导

复述古建知识,辨识建筑

物照片

5

9 课程总结(整堂

课通过让学生

观察中西建筑

的外观差异、分

析中西建材差

异,促其思考、

讨论中西建筑

风格差异及成

因等任务驱动,

使学生掌握中

西不同年代建

筑物风格特征,

掌握对中西建

筑不同风格之

美的欣赏能力,

并能讲一些内

行话。)

总结:中国古代建筑以

木材、砖瓦为主要建

材,以木构架结构为主

要的结构方式,平面布

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

织规律,造型优美,装

饰丰富多彩,特别注意

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

调。

西方建筑每每以巨大

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

来强调建筑艺术的永

恒与崇高。它们具有严

密的几何性,常常以带

有外张感的穹隆和尖

塔来渲染房屋的垂直

力度,形成傲然屹立,

与自然对立的外观特

征。

听讲(由于老师用设问式

和商量的口吻总结课程,

学生可以插嘴议论或质

疑、交流)。

3

9课后学习任

务布臵布臵:课后上网搜索搜

集中西古建图片,对比

其差异

作业:谈谈你对中西建筑

艺术的总体美学原则的认

2

作业1.课后上网搜索搜集中西古建图片,对比其差异;谈谈你对中西建筑艺术的总体美学原则的认识。

课后体会

相当长的时期内,中西建筑在相对封闭的系统内各自独立发展,很少有交流的机会,这形成了形态迥异、个性差别极大的东西方建筑。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具有不同特色的建筑。那么,中西方的建筑,到底各有怎样的魅力呢?我从材料,建筑空间布局,建筑的形体审美,文化观念这三个方面,浅析古代中西建筑的不同之处。

在这堂中西建筑对比鉴赏的课堂教学中,我以大量影视资料中的建筑案列,带领学生去认识建筑艺术的精华和经典,应该是恰当的。多媒体展示的建筑形象很直观、生动,教学设计可以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的进行也就有了一定的基础。建筑文化与旅游欣赏,教师与学生,相互之间的联系、呼应,具有了较好的空间。教师的教,有着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学生的学,会有自然的感染和收益。

忽略此处..

中西方审美比较

中西方审美比较 摘要: 以前不论东方或西方,人们很少谈说事物的美与不美,而更多的是和谐与不和谐,人们以“和谐”为美的最高理想,追溯到中西方古典审美,可以说这是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但由于民族历史和文化环境的不同,对和谐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中国主要彰显主题的“心理和谐”,以实现社会理想人格的塑造和人与大自然的心灵沟通,偏向于人伦“心理”;而西方人是实现对客观世界“形式和谐”的把握,在视觉的理想美形式中表征人对自然世界的理解和具有宗教神圣内涵的形象再现,是偏向于外向形式“物理”。西方常常把审美对象的超验品性与具有宗教色彩的“神”或“上帝”联系起来,注重“美”与“真”的共同点,他们审美最高境界就是人神之和的“形式和谐”;而在中国注重发现审美形象的象征功能,并常常把这种象征与具有人伦色彩的道德伦理联系比附起来,注重“美”与“善”的共同点,我们的审美最高境界就是“入世”与“出世”相平衡的“心理和谐”。 关键词:东西方审美异同主体 审美是一个现代不可回避的话题,而中西方审美的差异也是不可避免的生存情景。在摘要中已经简单介绍中西方审美的大体异同点,下面我具体选取了几个典型的例子来阐述,我主要是先从观念上总体阐述中西审美的比较,而后从绘画具体分别介绍的。 一、观念上 在谈到中国文化的代表,首先想到的就是儒家的孔子和道家的老庄,他们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我们,所以我就通过介绍他们的思想来具体表现。孔子对通过审美展现的人的精神世界的价值评价,是以宗法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来衡量的。他认为人生最高的目的就是“克己复礼”,达到以“仁”为核心的“圣人境界”。因此儒家的理想人格培养过程,就是把社会性宗法体制的共同性要求内化于自我人格心理的过程。而表现在艺术审美中就是提倡以宗法社会的道德精神为美之本,把“成教化,助人伦”作为艺术的最高目标,从而抵达伊内心的和谐容纳现世情感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理想美境界。道家所崇尚的审美理想,是一种超越了自然物质形式的审美心理状态,即在心与物浑然一体的和谐统一体验中,使人的精神从一切实用、利害乃至逻辑因果的束缚中超脱出来,达到一种“虚”、“静”、“明”的自由审美境界。而且中国的绘画向来不受到政治的牵连的,绘画通常是文人墨客的喜好,或民间工艺者的手艺活,文人墨客修身养性,游遍

中西文化比较2019尔雅答案

************************************************************************** 审美递增递减律(一) 1 从文学和审美的角度来看,更具有内在的高度的是()。D ?A、白话诗 ?B、古体诗 ?C、现代诗 ?D、格律诗 2 在()时期,国人对于国粹和西化的排斥态度同时存在。C ?A、改革开放时期 ?B、新生活运动时期 ?C、文革时期 ?D、五四时期 3

以下错误描述人对事物的好恶的是()。B ?A、 很多人容易先产生好恶情绪再寻找具体理由 ?B、 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更多来源于自身的自主选择 ?C、 好恶的原始冲动是可以被控制的 ?D、 最初的喜好更多地是冲动 4

审美递增递减规律的意思是,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或者逐渐递增,或者逐渐递减,不可能在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趋向。()错误 5 文学作品的创作若想要展示创作的独特性,就更要强调摒弃规律与制约。 ()错误 审美递增递减律(二) 1 辜正坤老师认为,艺术最终应该服务于()。D ?A、精英 ?B、个人 ?C、特定人群 ?D、大众 2 下列选项中错误描述审美改变的是()。C ?A、个人、集体乃至国家的审美都是可以被强行改变的 ?B、人的喜好是受传统影响的 ?C、审美可以在短时间自行改变

?D、审美是可以改变的 3 长期来看,()最容易影响人对于事物的喜好。B ?A、蕴含的意义 ?B、接触的频率 ?C、他人的喜好 ?D、事物的外表 4 审美活动中,效用递减律与效用递增律同时存在。()正确 5 任何文化都有正面和负面的内容,人们若想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可以全盘接受一种负面较少的文化。()错误 阴阳二级对立转化律 1 《易经》运用要结合数与()。B ?A、道

0826《中国旅游文化》思考题参考答案

《中国旅游文化》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中国旅游文化概述 1、如何理解旅游文化的概念? 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之间相互碰撞、作用而产生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及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 2、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如何? (1)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与“文化”并蒂连生;(2)中国文化孕育了旅游;(3)中国旅游启动着中国文化的创造;(4)旅游与中国文化之间相互制约。 3、中国旅游文化可分为哪几类?有哪些特征? 中国旅游文化可分为:中国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聚落文化、旅游景观与山水文化、旅游园林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民间工艺文化、旅游文学艺术、旅游宗教文化等。 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1)综合性,即形态的多样性和消费的广泛性;(2)传承性,即旅游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演进性;(3)民族性,即旅游文化的民族特征;(4)地域性,即旅游文化具有的地方特色;(5)时代性,即旅游主体文化子系统具有时代性特点。 4、试述旅游文化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关系。 (1)旅游文化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石。从旅游者角度看,旅游文化刺激旅游动机,丰富旅游活动,并且产生教育功能;从旅游业角度看,旅游文化具有强大的宣传作用,同时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旅游文化起指导作用。(2)中国旅游业发展对中国旅游文化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章中国旅游历史文化 1、以具体某一朝代为例,简述其主要文化内容。

2、“三皇”、“五帝”分别指的是什么? “三皇”主要是指:伏羲、神农、女娲;“五帝”主要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3、帝王的谥号是一些固定的字,大致可分为哪三类?并举例说明。 (1)褒扬类;(2)贬抑类;(3)同情类。举例略。 4、中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哪些特征? (1)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其极具历史吸引力;(2)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地位,使其成为重要的旅游集散地;(3)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使其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5、简述中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 文化开发策略:(1)文化导向;(2)文化主题定位;(3)文化内容策划;(4)文化形象设计。 自然景观开发策略:(1)自然景观的科学内涵发掘;(2)自然景观的美学内涵发掘;(3)自然景观的附会文化资源。 人文景观旅游区开发策略:(1)民族性;(2)艺术性;(3)神秘性;(4)特殊性;(5)传统性 第三章中国旅游建筑文化 1、中国古代建筑大致可分为哪几种类型?最能代表古代建筑水平的是哪一种? 中国古代建筑大致可以分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国古代陵墓建筑、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国古代宗教建筑以及中国古代军事、水利、桥梁建筑和中国古城镇、古民居。由于所采用的是当时最高级的建筑材料,利用的是最精湛的建筑技艺,故最能代表古代建筑水平的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2、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布局遵循哪些原则? (1)严格的中轴对称;(2)左祖右社(左庙右社);(3)三朝五门;(4)中庭配置;(5)前朝后寝;(6)前宫后苑。 3、比较中国古代早期与晚期伊斯兰教建筑的区别。 (1)早期的清真寺在建筑上都保持了较多的外影响:高矗的光塔、葱头形尖拱券门和

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1)

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学习目标: 1.了解并能举例说明自然美的主要审美特征。 2.知道人工美的主要表现类型,能举例说明园林、建筑等主要审美特征。 3.树立自然美与人工美和谐统一的正确的审美观。 学习重难点: 重点:自然美的主要审美特征和人工美的主要表现类型。 难点: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分析自然美形成的地理原因。 学习过程: 导入: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让我们共同来发现美,欣赏美。 旅游景观审美的形态从总体上可分为哪两大类:自然美和人工美。(板书) (十分钟完成讲学稿的自主学习部分) 学生展示: 一、自然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概念:自然美是指大自然中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的审美状态。 类型: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等是自然景观美的主要表现(学生结合自身体会来吾讲四“美”) A.形象美——旅游景观最显著的特征。(学生总结特征及举例) (1)概念:指名山大川等自然景观的总体形态和空间形式的美,是旅游景观最显著的特征。(2)地貌的形态美:将自然景观的形象美分为雄、奇、险、秀、幽等特征,并有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说。 (3)其他形态美:茫茫大漠、浩渺烟波之旷,如渊深壑、迷离秘洞之奥,原始丛林、广袤荒原之野,也成为自然景观形象美的重要方面。 (图3.1华山之险图3.2峨眉之秀) 从图中照片可以看出险、秀体现在哪里: 从视觉上“险”的构成成分是:高大、陡崖、窄路、光滑的岩石、稀少的植被等。构成“秀”则是:深谷、茂盛的植被、生有苔藓的岩石、潺潺的溪流等。 活动: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华山的“险”和峨眉山的“秀”。 (提示:华山之所以险要,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华山为一断块山,断层呈东西向延伸,断层北侧下降,形成渭河平原,南侧上升形成华山。加上岩石中节理发育,长期受雨水的渗透和侵蚀,逐渐形成了如今华山的层峦叠嶂的雄伟景观。峨眉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山上林木葱茏,色彩碧翠,山石很少裸露,山体线条柔美、流畅,山明水秀,名山中典型的秀美形象。)B.色彩美——极其丰富且富于变化 颜色不同的岩石、土壤、水体、植物等组成自然景观的色彩图案。同一地区自然景观的色彩随着一日之内的时间变化,一年之内的季节变化,以及阴晴雨雪等的天气变化也变化万千。 自然景观四季的色彩美表现:春翡、夏翠、秋金、冬银 (图3.3北京香山秋色)图片展现了秋天丰富的色彩。这种植物因季节而呈现的色彩,

中西方艺术审美方式之差异

浅 谈 中 西 方 艺 术 审 美 形 态 之 异 同 姓名:陈昊 学号:20114150302 班级:111503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诸多文化各自都是相对独立的体系,每一个体系都有其普遍的事实基础,在世界诸文化中,只有西方文化从一开始起就产生了民主制度,并以大起大落,重心不断转移的旋律突飞猛进,成为人类前进的火车头;在世界诸文化中只有中国文化数千年来毫不间断地延续了下来,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在一个不变的宇宙观,不变的政治制度,不变的伦理信条,不变的人生理想中毫不间断地延续下来。而中西方人艺术审美方式的差异也正是由于中西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艺术审美也就具有了个不同的特色。中国人面对艺术的审美对象运用的是散点观察与体悟,而西方人用的是焦点透视与认识的方法。 1、散点透视与中国艺术审美何为散点透视,即是中国人在审美时采取的仰观俯察,远近往还的散点观照方式。中国人审美不是固定在某一点进行审美,而是在来回走动中进行审美,在人走动的同时,视觉也在移动,在人游动中进行审美,即所谓的“步步移”、“面面看”,如中国的山水画。散点透视在根本上确立了中国画的审美造型格局、从而将画家从精确描绘客观对象的追求,拉到了写心的自由王国。画家从“如实描绘”的圈子中走出,是没有更多选择的一只能走到“写意”的领域,精神的表现提到了第一位,这是合乎逻辑的进程。中国画走向了这么一条路,完全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必然归宿。玄学精神的浩盛与科学精神的不足。使文人以‘道”心看待世界,艺术美学的精神受哲学思想的制约,形成了与西方焦点透视不同的中国散点透视的艺术审美方式。

2、焦点透视与西方艺术审美西方实体的宇宙观决定了西方人认识世界的方法,从而也就决定了西方人的艺术审美方式。中国人认识事物,只有上升到了天道,才算从根本上把握了该事物,由此产中了远近俯仰的审美方式;而西方人认识事物必须将这一事物独立出来进行明晰的观察,这种思维方式终于导致了在文艺复兴时期实验科学的产生,在艺术审美领域就形成了焦点透视。中国人用散点透视的远近俯仰来寻找客观对象的气韵,而西方人以寻找最佳的视点来认识和表现事物最美的方面。 3、体悟与中国艺术审美在对艺术审美的问题上,远近俯仰仅仅讲了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传统的艺术审美还有一个由外而内的审美方式。中国画来讲,中国画的传统是直追玄理,它不是以科学的知识培养艺术家对于“物”的结构的把握,而是以玄理陶冶画家的主观“悟性”,画家将主观的精神与客观的现象混融一体,与其说是画山水、花鸟,倒不如说是画心。中国的传统哲学,是将宇宙看成一个有机的生命,画家每以皮、肉、骨、血论画,天地万物与画家的心灵是息息相通的。这种世界观注定要强调悟性的培养,因而.艺术审美必然是“神会”、“会心’、“迁想”、“得意”,这就是体悟的功夫,“悟”的必然结果是“忘形”、“忘形”才能“得意”,所谓“得意充象”,“得意忘形”。 4、认识与西方艺术美西方文化是实体的文化,中国艺术审美是要具体悟出艺术的神韵。而西方艺术审美则是要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性。因而西方艺术审美首先要求对对象定性,以理性的精神反映自

2017尔雅中西文化比较期末考试答案

?《中西文化比较》期末考试(20) 35' 44'' 题量: 100 满分:100.0 截止日期:2017-12-15 23:59 一、单选题 1 《周易·序卦》中自然界的始基不包括()。 ?A、 天地 ? ?B、 阴阳 ? ?C、 男女 ? ?D、 日月 ? 我的答案:D 2

从气候角度来说,中原一带的肥厚土壤主要是受到()的影响。 ?A、 太平洋暖湿气流 ? ?B、 副热带高压带 ? ?C、 西伯利亚冷气流 ? ?D、 温带季风 ? 我的答案:C 3 认为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的经验主义代表人物是()。 ?A、 笛卡尔 ? ?B、 霍布斯

? ?C、 洛克 ? ?D、 斯宾诺莎 ? 我的答案:C 4 西方产生了帮主制主要是为了约束太强的()。 ?A、 理性主义 ? ?B、 唯物思想 ? ?C、 专制心态 ? ?D、 共和意识 ? 我的答案:C

5 乔姆斯基认为,所有的句子具有()。 ?A、 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 ?B、 表义结构和表形结构 ? ?C、 文化结构和环境结构 ? ?D、 主观结构和客观结构 ? 我的答案:A 6 第一次农业革命开始于()。 ?A、 第二冰期结束 ? ?B、

第三冰期结束 ? ?C、 第四冰期结束 ? ?D、 第五冰期结束 ? 我的答案:C 7 地球上环境变迁最敏感的地带位于()之间。 ?A、 北纬30°-40° ? ?B、 南纬30°-40° ? ?C、 北纬40°-50° ? ?D、 南纬40°-50° ?

我的答案:A 8 索绪尔的()主要强调的是从静态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变化。 ?A、 历时语言学 ? ?B、 短暂语言学 ? ?C、 共时语言学 ? ?D、 纵向语言学 ? 我的答案:C 9 关于阴谋诡计,说法正确的是()。 ?A、 中国不存在大量阴谋诡计的现象 ?

中国旅游文化作业

1、结合具体事例谈谈旅游文化在当代中国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价值。 2、结合具体事例谈谈如何解决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 3、请面向社会介绍一下你的家乡的旅游资源。 4、制定一份你最想去的国内某旅游地的旅游计划。 5、举例说明旅游文献对于支撑地区旅游业开发的重要作用。 家乡的旅游资源介绍 我的家乡是浙江温州,所以我介绍温州的小吃和景点 温州风味小吃很多,有矮人松糕、长人馄饨、八字桥松糕、米面、炒粉干、马蹄桦、陡门头灯盏糕、猪油糕、马蹄松、白蛇烧饼、五味香糕、山楂糕、芝脚糖、荷花酥、福寿糕、双炊糕、麻巧、温州松糖、象生雪梨、薄饼、胶冻、温州牛肉焙片、温州高粱肉、县前头汤圆、强能鱼丸、麻糍、楠溪江麦饼等,约有四五十个品种. 但是我个人最喜欢的就是薯粉。薯粉是温州洞头的特产,下次去温州可以去尝尝哦!直至今日,我还没有吃到过有比洞头的带鱼番薯粉这样把海鲜和山土货结合的如此美妙的小吃。山蛋蛋和带鱼是如此差异,却又如此美妙的融合在一起,山番薯的纯朴和海带鱼的生猛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就如同冰与火的奇异约会,使普通的东西具备了独特的魅力。 接下来就给大家介绍景点咯!温州虽然比较商业化,但是好玩的地方也不少呢!温州有雁荡山,江心屿公园,乌岩岭,渔寮、炎亭、玉苍山,燕窝洞,楠溪江,铜岭,洞头,大若岩,还有很多很多说不完呢! 去年暑假我去过燕窝洞,挺不错的,大家有时间可以去玩哦! 燕窝洞处在温州苍南县望里镇大蜥山西南半坡。入口处为龙泉寺,即下洞。传说此山古时为岛屿,称荪湖山,曾有五只白燕在此筑窠而得名,窝穴在寺院大殿中的石壁上。有壁下进洞,曲折盘迴,要经七个石室,呈现洞中套洞、洞里有天,洞外有洞,参差错落的奇特景观。由石门出洞,即玉虚道观,殿阁依山就势,错落有致,黄墙黛瓦,宏伟壮丽。 这里集山、水、树、石、洞、寺、观为一体,茂林修竹,山峦叠翠,洞穴幽深,奇岩耸立,唐塔宋桥,古迹颇多。境内水库碧水盈盈,适于泛舟垂钓、游泳。总之,该景区是人们理想的观光、度假胜地。 说到这里,让我这个呆在杭州下沙的温州人都忍不住想回家了呢,想去吃吃街边的小吃,去旅游胜地散散心。温州,真的是个好地方,在我看来,人这一辈子,没有去过温州,就是一个遗憾,我很高兴我是个温州人!

中西方绘画中的美学差异

中西方绘画中的美学差异 要谈中西方绘画中美学的差异,必须要从它们的根源说起。中国绘画脱胎于工艺装饰艺术,古代中国绘画三大体系中的院体画、文人画、民间画都不同程度地传承了装饰艺术的典型特质,即平面性与装饰性的审美趣味,画者将表现对象依照自己的理解进行美化加工,而非追求写实的准确性。而西方绘画则溯源于古希腊艺术,古希腊人善于捕捉微妙的比例关系,精于数学与哲学,力求明白准确,追求心灵健康与肉体完美。他们的艺术也力求逼真、写实与理想的结合,从他们的雕塑中就可以看到这点:雕塑多以最美的人体为摹本,表现自编神话中的众神,形体极为精准,比例亦臻于完美。如柏拉图所说:“艺术是摹本的摹本”。 于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中西方绘画中最本原的美学差异:写意与写实。中国绘画偏于精神性的写意,表达了画者对物象的理解及感受,表现物象最本质特征,并进行了理想性塑造加工。其精神性常常高于画本身的表达与技法,物象作为抒情的媒介表达着作者的精神境界与人格追求。而西方绘画则偏于写实性地再现对象,往往表达重于构思,技法展示遮蔽了画家的精神表达,要透过层层物象才能体味画家深藏的内心世界。而且西画常以故事性或场景性代替精神性,在立意上存在缺失。如18世纪评论家狄德罗所说:“在我们的画作中都有着构思上的弱点,思想性的贫乏。”下面将从造型、色彩及构图三个方面进一步阐释中西方绘画在写意与写实上的美学差异。 在造型上,中国绘画美学偏于平面性,而西方绘画美学偏于立体性。中国的绘画由工艺装饰(青铜器、陶器纹样)发展而来,本身就具有先天的平面特征。陶器上的纹样多是图案化、美化后的物象,因此中国绘画常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意味,也历来不竭力追求再现对象,而是满足于表现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具有意象

中西文化比较考试题及答案

1.请从中西视域阐述文化的含义,并比较文化与文明的差异。 答:“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涵盖、反映社会、自然现象的条理及规律性。“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西方的“文化”,英文“culture”和德文的“kuctur”都由拉丁文“cultura”衍化而来,原意指耕作土地(故园艺学在英语为Horticulture),后来逐渐引申出神明崇拜、性情陶冶、品德教化等,这就与古汉语中“文化”所具有的“文治教化”的义项日益接近。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上的话说:“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现在“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大文化”指的是人类自身的一切精神性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包括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 与广义“文化”相对的,是狭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在汉语言系统中,“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亦属于“小文化”范畴。《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文化”的释义,即“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当属狭义文化。一般而言,凡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均属狭义文化。 由于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文明”随之而来。“文明”在中国的古典中频频出现,并与“文化”词义相近。《尚书·舜典》中有“溶哲文明”,《易·乾·文言》中有“见龙在田, 天下文明”之语。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对上述两句的疏解是“经天纬地曰文, 照临四方曰明。”与“文明”对译civilization, 来源于拉丁文sivis (市民)或civilitas(都市), 表示城市生活的秩序和原则, 是相对未开化、野蛮而言, 也有启蒙、教化、不落后于时潮之意。近代中国人最早诊释的是清朝第一任驻英公使郭篙熹。他在1878年所写的日记中, 把civilized、half civilized、barbaian、相对应地称之为“教化、半教化、无教化”, 虽未出现“文明”等译词, 但也相当于“文明、半文明、野蛮”的概念。到十九世纪末, 黄遵宪、康有为、孙中山、梁启超等人大量采用日本译词, 频繁使用与“野蛮、半开化”相对应意义上的“文明”一词。“文明”引申后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 总而言之,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文明则是

旅游景观美学

前言: “旅游美学”是以旅游审美活动为其特定研究对象的一门泛学科。“旅游景观美学”作为旅游美学重要的研究内容,是以自然景观美及其欣赏方法、人文景观美及其欣赏方法为研究对象,从中总结其规律性的一门学科。 作为主要从事开发旅游资源、塑造旅游景观的从业人员,掌握一些基础的旅游景观美学理论知识,学习一些旅游审美的基本方法,提高审美修养,陶冶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旅游美学”观,将对更好地参与旅游项目开发工作大有裨益。 我们尝试着收集一些有代表性的旅游景观的案例介绍给大家,希望能够起到一点抛砖引玉、举一反三的作用,对大家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有所启发和帮助。 “旅游景观美学”专题之一 巴厘岛度假村特色建筑及景观设计 1、“巴厘岛”特色的形成 巴厘岛是印度尼西亚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它邻近赤道南端,无暴风侵扰,气温常年保持在日均27℃左右。岛上的地形变化极大,因而形成多样的风景特色:美丽的梯田、苍翠的山林、平静的湖泊、壮丽的火山、宽阔的海岸及悬崖等。巴厘岛的优美环境和独一无二的文化象磁铁一样吸引着海外的艺术家、建筑师和旅游者纷至沓来,从自己已知的文化中提取素材并与本岛或亚洲的风格相结合,建造自己的住宅。尽管他们设计的建筑各有特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乐于接受巴厘岛的传统材料和手工艺术,并热衷于使用当地的茅草屋顶。 1977年,政府当局规定:岛上所有新的城市建筑必须具有“巴厘岛特征”。在本岛建筑师和重视地域特征的西方建筑师的共同努力下,一种现代的“巴厘岛”风格的建筑出现了:他们巧妙地运用传统的和现代的材料,如茅草、原木、竹子、陶瓷、石头、玻璃和钢等,使传统建筑被一种更具想象力的空间代替。 2、“巴厘岛”风格的建筑设计 建筑师们对建造具有巴厘岛特色的建筑进行了多方位的尝试,重新诠释了热带生活艺术的建筑特征,主要表现为:

浅谈中西方绘画审美差异

浅谈中西绘画审美与思维方式的关系 班别:07美术(2)姓名:谢韵菲学号:3207010232 选题意义: 审美理想是特定民族在特定历史阶段中所形成的审美追求的集中表现,是一定社会的物质文明生活及意识形态在审美领域中的最高结晶,而中西绘画不仅有一个形式上的区别(包括绘画形态、形式极其工具的区别),更重要的是审美视角区别。由于中西文化发展的源头、过程、结果是不同的,因而形成中西人的思维方式也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那么我们切忌把西方人的观念移植过来理解中国的绘画艺术,反之,当然也切忌用中国画观念来否定西方绘画。研究中西绘画审美差异可以让我们把绘画鉴赏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把经典作品的理解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次上。在研究中、西绘画艺术差异的选题上,不少学人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乃至毕生的精力去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向西方介绍中国,向中国介绍西方,为全球一体化的思维格局作出了不朽贡献。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从不同角度向我们介绍了西方艺术思想的构成。对我们了解外埠世界,了解西方绘画艺术的审美理念,提供了不少可以借鉴的理论依据,为我们研究自己民族的审美理念和融入西方审美思想对我们的绘画艺术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地意义。,作为一个艺术从事员来讲提高自我的鉴赏能力,我们必须做到“眼高手低”,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手绘能力。 研究状况: 中西古代人都一“和谐”为美得最高理想。西方人主要侧重的是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属性,而中国人主要侧重的是神秘主体的心理体验方面。 中方思想家们注重发现审美对象的超验品行,并常常将真种品性欲具有宗教色彩的“神”或“上帝”联系起来。中国思想家们们注重发现审美对象的经验功能,并常常将这种功能与具有人伦色彩的道德伦理联系起来。亚里士多德从另一个角度把美是数的和谐的理论,改造成为关于具体事物典型形式的和谐说,从而把西方追求“形式和谐”的审美理想与艺术的创作实践进一步结合起来。这里所谓的“数”等形式特征,可以

《中西文化比较》题库答案

《中西方文化比较》题库答案 1.首先,文化可以看作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它可以涵盖人类有 史以来所进行的全部社会性活动及成果,既包含人类所有的历史遗产,也包括还在不断演化和创造中的整个文化进程。从形态入手对文化加以划分,可以将它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技术文化等几大块。倘若从意义层面对文化进行剖析,又可以将文化分为表层文化现象和深层文化要素。无论对文化作怎样的阐述和分类,我们仍然需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其次,民族性和地域性是文化的重要特征。 不同的人类群体由于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地缘因素带来的不同的文化共生关系的影响,常常会形成不同的价值系统、思维模式和行为倾向。第三,文化还具有规则性。它可以依靠明确外显的规范(如法律、制度、习俗及文化产品等)或隐含的形式(如思维模式、心理惯性、价值系统等)来引导或约束个人行为,促使某种既定的行为准则得到特定社会中大多数成员的自觉遵从。第四,文化是历史继承的,它能够通过代代相传的不断积累形成特定的文化传统。第五,尽管我们已承认每一种特定的文化都具有维护其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内在力量,但我们还是要指出:一定民族的文化形态是可以变迁的。 2.一种文化背景下的哲学,往往强烈地体现着此种文化群体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因 人而异,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之间,其差异更为明显。中西哲学不同的思维方式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重直觉与崇尚逻辑。“天人合一”精神是中国哲学精神的体现,它将世界视为独立与人之外的纯粹客体,不重视对客体一般本质的抽象及对普遍真理的认识,而讲究结合理智、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机制来对世界、对生活、对人生进行体验。此种体验中虽然包含认知的因素,但更多采用的是一种非逻辑思维,无需遵循概念、判断、推理的一般程序和思维规律,即一种直觉思维。西方哲学既遵循“主客二分”模式,相应地就需要主体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的逻辑思维,借助理性,从感性、现象、个别的材料中抽取本质、一般的东西,从而越过客体之现象,抵达现

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史

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史 孔若水1006101207 中国旅游历史很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并且从未间断过。这几千年的时间里,中国旅游逐渐发展为一种文化。 早在几千年前的神话传说中,就出现过好多类似于现代的旅游的事情,比如皇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尧舜禹都曾经云游四方。大禹为了治水,走遍了九州,三过家门而不入。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与故事虽然属于虚构的畴,但依然是远古时代人们现实生活在某种程度上的客观反映。它们至少说明:旅游几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旅游的第一个重要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道路交通比商周时期有了提高,商旅因此而兴盛,于此形成了中国早期的旅游思想。 此时期,交通比以前有所发展。陆路交通方面,当时已有“国中之道”和“野鄙之道”的区分。驿路四通八达,形成了陆路交通网。还有许多历尽艰难筑成的道路工程,如国修筑的褒斜道栈道,齐鲁建设的黄淮交通网络等。水陆交通方面,这时期不仅利用自然河道,还广为开凿人工运河。比如吴国开凿的邗沟,国开凿的鸿沟等等,大大便利了南北航运。此时的造船业已较为发达,吴越两国是其代表。战国时期中国的造桥技术也臻于成熟,国建造的中渭桥是中国古代相当著名的一座桥梁,充分显示了当时造桥技术的高超。随着旅行活动的频繁,此时期的旅游业也有较大的发展。 此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自己的生存与争霸,竭力发展经济,并非常

支持商业,因此商业旅行十分兴盛。而君主贵族的狩猎旅游活动十分普通,楚襄王、蔡灵侯、楚昭王等人都是典型的旅游君主。此外,民间的旅游娱乐活动已相当普遍。此时期的孔子就是一位大旅行家。他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周游列国,足迹遍及、、、四个省份。 汉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盛期。远行成为这一时期的旅游活动的主要特色。 始皇统一全国后,规定车宽一律六尺,一边通行全国。水路交通方面,凿修了长34公里,沟通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使南方地区只经水路便可与中原荆楚吴越相通。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相继修筑了“回中道”、“褒斜道”、“子午道”等,并最终形成了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面辐射的交通网。汉代又不断开拓对外交通。当时有著名的丝绸之路,还有一条通向南方的“灵关道”。汉时代的交通工具较以前也有很大发展。 此时期的旅游活动中,最突出的是帝王巡游,代表人物是始皇和汉武帝;使者远行,突出实例是骞通西域;学者周游考察,典型为司马迁周游写《史记》。 旅行与旅游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进行一种文化交流,不同的旅行者就是不同文化的传播者。汉时代,通过众多的旅行者,中国文化从东西南三个方向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广泛交流。 而且,游记在此期间萌生。比如枚乘《七发》和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除游记外,汉时期还有一些反映旅游活动的诗歌。

中西方审美文化之异同

中西方审美文化之异同 内容提要:中西方审美文化一以伦理政教为中心,一以宗教信仰为中心。中西方审美文化从古代到近代旨在维护伦理政治或宗教信仰的正统地位,现代以来则表现出反正统的倾向,但总的说来都表现出一种建立深度模式的努力。然而这种努力在当今却被消解了,在这一点上中西方审美文化仍有区别,即一是削平了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新时期文学一贯倡导的“思想解放运动”这一充满人文气息的深度模式,一是颠覆了西方现代主义所致力建造的“乌托邦式新宗教”这一涌动着崇拜情绪的深度模式。当代审美文化又面临着重大的抉择,西方人是以思和诗为上帝的出场做准备,中国人则是以思和诗为现代人文精神的流布鼓与呼,这分明仍与中西方人梦萦魂牵的上述两大中心问题保持着某种联系。中国古代一开始就将审美文化紧紧地挂靠在伦理道德和政治功利之上,《左传》很早就称“铸鼎象物”,“在德不在鼎”(注:《左传·宣公三年》。)。孔子称表现周武王以武力消灭纣王,取得天下的《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而表现尧舜“以德相禅”的《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臻于最高境界(注:《论语·八佾》。)。《乐记》进一步确认:“乐者,通伦理者也”,“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礼乐刑政,其极一也”,将音乐与伦理、政治、法律做了简单的等同。《诗大序》对诗歌的审美特点和艺术形

式也做了伦理主义的解释:“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先王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到后来宋明理学提出“文以载道”,声称:“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惟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注:朱熹:《朱子语类》卷139。),则是对两千年来一以贯之的伦理主义美学作出了理论总结,而这种对于文艺的伦理、政治要求不断加码的情况由于得到封建统治者的倡导和褒奖而愈演愈烈。但是在具体的艺术创作特别是在民间的审美实践中,却有一股与这种伦理主义美学相颉颃的潮头正在酝酿、涌动,以至在后来蔚为大观,《西厢记》、《牡丹亭》热情歌颂了冲决封建礼教的叛逆思想,“三言”、“二拍”和《金瓶梅》刻画了新兴市民的生态和心态,表达了新兴市民对于人情事理的崭新看法,与传统道德伦常已经相去不可以道里计。特别是《红楼梦》,作者在“今古未有之一人”贾宝玉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对仕途经济和礼教伪说做了空前激烈的抨击,最后以悬崖撒手的骇世惊俗之举对黑暗现实做了义无反顾的弃绝。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当时大力倡导这种带有近代色彩的审美文化的人,也并未完全消除旧有的伦理主义美学的胎记,倒是时时不自觉地落入陈说的窠臼,如李贽在向读者推荐《水浒传》时称:“忠义者,事君处友之善物也。不忠不义,其人虽生已朽,而其言虽美弗传。”(注:李贽:《全像评点忠义水浒传全书发凡》。)汤显祖称戏曲“岂非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与欣赏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与欣赏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与欣赏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全山面积1200km2 ,其中风景区面积154km2 . 以奇松、怪石、云海、温 泉“四绝”闻名于世,是世界级旅游胜地. 境内自然景观优美,景观类型丰富多彩. 人文景观荟萃,黄山文化绚 丽多姿. 景区特色明显,景点集中,吸引力大;旅游设施初具规模,有一定的接待能力;客源丰富,旅游前景广 阔,近年来每年接待游客约72 万人次. 正确理解和欣赏黄山的旅游景观,不仅对旅游者有重要意义,而且对 宣传黄山,使黄山走向国际旅游市场有重要作用. 本文在分析黄山旅游景观的美学特征和旅游景观审美要素 的基础上,论述黄山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以便使旅游者更能领略黄山的风貌. 1 旅游景观美学特征 1. 1 宏观美与微观美相得益彰 黄山旅游景观宏观美包括山峰峻秀美,云海、雾凇、雪景奇特美,森林

景观葱郁美等方面. 景区整体美也 体现宏观美特征,全区共分六个景区. 温泉景区山水相映,楼台亭阁错落有致,尤以水景引人入胜;玉屏景区 山峰雄奇,巧石玲珑,云海壮观,奇松多姿;北海景区风光绚丽,犹如盆景大观园;云谷景区茂林修竹,环境幽 静;松谷庵景区松林葱郁,古木参天,环境清幽,以水景著称;钓桥庵景区峰、石、潭、洞俱全,名寺(钓桥庵,翠 微寺) 典雅. 黄山旅游景观微观美表现在景点及组成要素上. 景点和组成要素一般具有拟人拟物的特点,形象逼真, 耐人寻味. 它们有各种组合,主要包括峰峰组合,山石组合,石石组合,石松组合,云松组合等,它们构成黄山主要自然奇观. 主要有钵盂天障(钵盂、紫石两峰间) 、冰雷报春(水帘洞) 、彩泼莲花(莲花峰) 、烟云万状、风壁涛声(天都峰东南面) 、云海万千(清凉台) 、黄岳宝光(天都峰) 、松趣万象(始信峰) 、黄海松涛,蒸蒸日上(狮子峰头) 、排云霞海(桃云亭) 、蟾宫玉树(莲花峰顶) 、石笋擎天(石笋石工) 、巧石天成,峰挂百练(雨后黄山) 、白龙腾飞(白龙桥、五龙潭、九龙潭) 、通天之路(天都峰南侧) 、西海幻境、月夜观潮(玉屏楼前) 、丹青秋色等(黄山 宏观常态美具有博大、粗犷、线条清晰,概貌全景的特点. 微观奇特美具有精湛、细腻、线条模糊,突出重点的特色. 宏观常规美映衬微观奇特美,微观奇特美使宏观美锦上添花,它们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1. 2 清晰美与模糊美相互协调 黄山晴天,尤其是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季节,登高远眺,一览众山小,远处

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

Aesthetic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 A Comparative Study on Face Perception and Pragmatic Strateg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中的面子观及语用策略对比研究 Contents Acknowledgement……………………………………………….I Abstrac t (English) (Ⅱ) Abstract (Chinese) (Ⅲ) Contents (Ⅳ) 1. Introduction (6) 1.1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6) 1.2 Literature Review (7) 1.3 Purpose of the Study (8) 2. The Difference of Face perception and Pragmatic Strateg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8) 2.1 Face in Chinese Culture (9) 2. 2 Face in Western Cultures (11) 2.3Pragmatic Strat eg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12) 3. Analyze the Factors of Difference (14) 3.1 Confucianism and Christianity ......................... .. (14) 3.2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 (15) 3.3 Deductive and Inductive (17) 5. Conclusion (18) References (19) Acknowledgement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writing this paper, I got a lot of help from others. Here I want to express my sincere thanks to them.

2018尔雅中西文化比较章节练习答案

审美递增递减律(一)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从文学和审美的角度来看,更具有内在的高度的是()。 ?A、 ?B、 ?C、 ?D、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在()时期,国人对于国粹和西化的排斥态度同时存在。 ?A、 ?B、 ?C、 ?D、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3 【判断题】审美递增递减规律的意思是,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或者逐渐递增,或者逐渐递减,不可能在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趋向。()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文学作品的创作若想要展示创作的独特性,就更要强调摒弃规律与制约。()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审美递增递减律(二)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错误描述审美改变的是()。 ?A、 ?B、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单选题】长期来看,()最容易影响人对于事物的喜好。 ?A、 ?B、 ?C、 ?D、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3 【判断题】审美活动中,效用递减律与效用递增律同时存在。()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任何文化都有正面和负面的内容,人们若想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可以全盘接受一种负面较少的文化。()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阴阳二级对立转化律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村山节和浅井降在《东西方文明深思录》中提出,世界文明的周期为()年一转折。 ?A、 ?B、 ?C、 ?D、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2 【多选题】《周易·序卦》中自然界的始基包括()。 ?A、

?D、 我的答案:ABC得分:25.0分 3 【判断题】伏羲六十四卦最早出现在欧洲的时间略晚于莱布尼茨发表关于二进制算术的文章。()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从大体上看,中国文化的兴盛通常意味着西方文化的衰落。()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万物五象选择律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事物的发展倾向的发展方向有()个。 ?A、 ?B、 ?C、 ?D、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单选题】中西文化演进有七大律,这当中不包括()。 ?A、 ?B、 ?C、 ?D、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3 【判断题】莱布尼茨对于中国的文化主要集中于太极,其他了解不多。()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旅游文化概论》课程教案 五、考核方式 考核的方式:考查(其中平时成绩占40%)

六、具体教学内容设计 第一章绪 论 一、教学目的:在初步掌握旅游和文化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明确旅游活动是一种文化活动的本质特征,从而认识旅游和文化互相依存关系和提高旅游者文化素养的重要意义。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旅游文化概述 一、文化与旅游文化释义 二、旅游文化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 一、旅游文化的特征 二、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 第三节旅游文化与中国旅游业 一、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旅游文化与旅游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重点难点:中国旅游文化的概念和特征 四、学时分配:4学时 五、授课方式与手段:课堂多媒体教学 六、参考书目: ?(1)柳诒微编著.中国文化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8 ?(2)向仍旦编.中国古代文化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3)沈祖祥主编.旅游文化概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4)甄尽忠主编.中国旅游文化.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5)余秋雨著.文化苦旅.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1 七、思考讨论题: 1.什么是文化?如何理解文化的含义? 2.什么是旅游文化?如何理解旅游文化以及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 3.如何分析旅游文化的构成体系?理解旅游文化的构成对从事旅游工作有什么现实意义? 4.文化在旅游业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

5.旅游文化与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什么关系? 第二章旅游山水文 化 一、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山水景观的审美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及科学价值,提高山水审美意识和鉴赏水平。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山水文化概述 一、山水与文化 二、山水文化的形成 第二节山水景观的文化意蕴 一、山水文化内涵 二、山水审美意识 三、山水审美形态 四、山水欣赏角度 第三节山水景观的旅游价值 一、山地景观 二、水体景观 三、森林景观 四、大漠景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山水文化的审美价值及鉴赏方法难点:中国传统山水审美意识及形态 四、学时分配:4学时 五、授课方式与手段:课堂多媒体教学 六、参考书目: 《中国山水文化》.陈水云.武汉大学出版社,武汉,2001 《人文地理学》.陈慧琳主编.科学出版社,北京,2001. 七、思考讨论题: 思考讨论题: 1.什么是山水景观? 2.如何理解山水景观的文化内涵? 3.中国人的山水审美意识经历了哪些重要发展阶段,各阶段具有什么特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