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学:品古典诗歌,悟人生精神

语文教学:品古典诗歌,悟人生精神

语文教学:品古典诗歌,悟人生精神
语文教学:品古典诗歌,悟人生精神

语文教学:品古典诗歌,悟人生精神

品古典诗歌悟人生精神

课堂内外

中国历来被誉为“诗的国度”,诗歌文化源远流长。生于天地间、行于百年期的历代文人墨客,以他们的智慧才情为笔,以他们的人生经历为墨,以他们对人生家国的思考探寻为纸,以他们所处的时代社会为砚,沿着时代的道路,顺着文化长河,代代吟唱,辈辈传扬。在浩淼的古典诗歌海洋里,有千百年灿若星辰的诗人词家不同的人生志向、各异的情怀情趣和深沉的人生况味。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共精选8首古典诗词,这些诗歌创作于不同时期,采用不同体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体现不同的人生精神;这些诗歌,或抒建功立业之壮志,或表归向自然之情怀,或显傲岸高洁之人格,或蕴个人家国之忧虑,或感天涯沦落之悲情,或含伤时忧国之悲慨,或伤晚景悲凉之痛苦,诗诗俱佳,词词俱美,蕴含着中华诗歌文化代代传承的基因。单元提示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反复诵读和想象,进入到诗歌意境中感受诗词风韵的真挚美好、丰厚深远,感受诗歌独特的魅力,以丰富情感体验,丰满心灵世界,升华人格境界。

在本期杂志中,我们将一起品古典诗歌,悟人生精神,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提升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并从写作的角度来进行相关的课外拓展。

01

人生志向

不同的诗歌,寄寓不同诗人的志向。曹操的《短歌行》通过宴会的歌唱,运用比兴手法、引用诗句、化用典故等来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抒发了诗人渴望贤才以实现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志向。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主要运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一幅美好动人的田园风光图,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抒发了归隐田园的喜悦之情与渴望自由之心。下面我们以曹操的《短歌行》为例,一起来感受诗人的人生志向。

课本点击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作者简介

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曹操有统一天下的政治理想,重视并想方设法招揽人才,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原则。曹操对于文学有很深的造诣,他要求文学具有“清峻”“通脱”的特点,反对两汉以来内容空虚、华而不实的文风。曹操现存二十几首诗,全部是乐府歌辞,或写民生疾苦,或抒发统一天下之志,悲凉慷慨、刚健有力、气韵沉雄。在曹操的倡导和影响下,形成了以他为首的“建安文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写作背景

曹操创作此诗的具体时间说法不一。或说作于赤壁之战之前,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平定北方后,亲率大军南下,直达长江,想要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进而实现一统天下

之志。大战前夕,置酒设乐,欢宴众将。饮至半夜,忽闻鸦鹊南飞,曹操因景而作此诗。或说作于赤壁之战之后,即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面对战乱连年,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再加上人到暮年、功业未成,因而写下此诗。但前者以章回小说《三国演义》为据,不可靠;后者少史据证明,亦不可取。所以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尚无定论。

全诗赏析

《短歌行》原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本诗为拟乐府,全诗抒发了诗人渴望得到贤才以统一天下的宏伟志向。

开篇直言“对酒当歌”,欢宴之时,以酒助兴,引出“人生几何”之问。接下来两句把人生比作“朝露”,慨叹人生短暂和年华易逝。表面上来看,开篇四句的基调悲哀伤感,但是英雄的忧伤不是为了个人的享乐,而是为了时光易逝中的壮志难酬。一个“苦”字突出了詩人在日短而道长状况下的痛苦与焦虑。随着宴会上歌声越来越激越,诗人对百姓疾苦、国家命运的忧虑也越来越强烈,越来越焦灼难安。此刻的摆脱之法,只有酒,但是借酒浇愁也只是暂时的。诗人接着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成句,以女子期待所喜欢的男子来比喻自己对贤才的日夜思慕,并道出“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叙述了自己的忧思之因。又引《诗经·小雅·鹿鸣》中的成句,描写了宴饮群贤的情景,表达了自己礼遇贤才的热忱。这四句虽然直接借用成句,但无生硬艰涩之感,且十分恰当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明明如月”两句,以月比人,借月抒怀。贤才如同明月,何时可得?求贤不得,忧从心来。“越陌度阡”四句描绘了一幅贤才奔来赴宴、欢饮畅谈的情景,充溢着诗人的喜悦激动之情。一忧一喜,进一步表达了诗人思贤若渴的愿望。“月明星稀”四句表面描绘乌鹊南飞绕树无依的情景,实则以此喻指贤才俊士在寻找用武之地,形象地刻画了贤士们犹豫彷徨的心态。最后四句,诗人以周公自比,表现对贤才的渴望之心和自己的政治抱负。结尾情调昂扬,气雄力坚,一扫前面痛苦忧思之状,表现出奋发进取的精神。

曹操的《短歌行》既有苍茫悲凉之情调,又有激昂雄迈之高格,体现了“建安诗风”慷慨悲凉的格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学习札记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古代“士”的情怀

在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提出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士人的影响很大。在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影响下,每个士人几乎都以天下为己任,希望能够进入仕途,为国家效力,实现自己的安邦济世之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英雄曹操平天下之壮志;“终与安社稷”“谈笑安黎元”,这是诗仙李白安邦济民之抱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是诗圣杜甫辅佐君王之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喊出了无数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宣言;陶渊明也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之志……士人大都积极干预现实,追求建功立业,欲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宏愿。

但是,在现实中并不是人人都能仕途顺利,即使是进入官场也不一定得到重用,甚至反而遭遇贬谪。仕途处于困境之中,就是所谓的“穷”。在“穷”境中,士人往往选择独善其身、安贫乐道。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只求做到“玉向泥中洁,松经雪后贞”,以保持个人道德的完善。苏轼一生中一贬再贬,在“乌台诗案”中甚至差点送了性命,但他以一种超脱旷达的心态立足于世,心灵达到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陶渊明因不愿意与黑暗政治势力同流合污,选择归隐田园,虽然生活贫困,但他安于贫困,守着自己内心的高洁。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的这句名言成了无数士人立世的人生信条。然而人的选择是很复杂的,有时外在表现和内心选择并不一定完全对应。如姜太公江边钓鱼,并非超脱社会,而是希望“钓”到明君贤主;王安石是积极有为、从事改革的儒学政治家,但最终也归隐山林;苏轼虽接连遭贬,但他在贬谪途中仍不忘国事,在与王安石见面时,甚

至当面批评王安石“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态度与观点。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前半句表达了儒家的入世精神,后半句显示出道家的出世境界。儒家主张入世,积极投身社会,参与社会治理;道家主张出世,远离社会而独善其身,自得其乐。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来说,年轻时他们多追求为官入仕,但面对官场黑暗与仕途挫折后,或转向道家,或儒道两种思想并存,从而让他们的人格得以完善,精神得以寄托。

02

人生浮沉

诗中有人生,诗中有浮沉。《琵琶行》一诗中,曾经名动京师的琵琶女,而今年老色衰,委身为贾人妇,于秋江冷月之中独守空船,梦断妆残,白居易从琵琶女的经历中,深刻感受到了人生的沉浮。白居易本人亦如此,早年心怀天下,颇得重用,而今因触怒权贵,身处荒芜之地,独尝贬谪之苦,全诗感喟人生,令人唏嘘。《登高》一诗,杜甫写登高所见,抒沉郁顿挫的个人之悲和家国之忧。《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李白叙梦之因,绘梦之境,抒梦之感,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傲岸人格与人生态度。下面,我们就以《琵琶行》为例,看看诗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人生浮沉的。

课本点击

琵琶行(节选)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畫,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有“诗王”“诗魔”之称。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元稹共同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口号,提倡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诗。其诗歌分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四类,与元稹并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等人交游甚笃,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其代表作有《新乐府五十首》《琵琶行》《长恨歌》等,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力主对拥兵自重的藩镇割据势力用兵,惨遭节度使李师道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又因白居易母亲看花坠井离世,加之白居易曾写“赏花”“新井”诗,被诬指为有害礼教。以此为由,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真实原因是白居易在此前担任左拾遗、翰林学士期间,多次向皇帝上疏言事,剖析时政,写了大量讽刺社会政治的诗歌,触怒了诸多权贵。被贬江州成为白居易思想由“兼济天下”到“独善其身”的转折点。被贬江州的第二年秋天,白居易于湓浦口送客,离别之际,听到舟中传出当时京都长安流行的琵琶乐曲声调,心中有所触动,于是邀弹奏者相见,快弹数曲,白居易感喟于与琵琶女相似的人生经历,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琵琶行》。

全诗赏析

《琵琶行》是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诗歌以变化的琵琶声勾连起琵琶女和诗人的经历,

可谓同声相应,同病相怜。“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开门见山交代出送别的时间、地点和主客双方,并用“瑟瑟”传达出送别的凄清之感。“举酒欲饮无管弦”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相照应,又反衬出“如听仙乐耳暂明”的热切与喜悦。“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不仅仅是写琵琶女的羞涩,更是诗人在地处偏远的环境下,内心渴望听到美妙乐音的心理投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情”字显示出琵琶女技艺之高,她把自己的感情灌注于动作与乐音中,使乐音有了情愫,有了生命。

对乐音的描写,可谓精彩绝伦,令人叫绝。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急雨”“私语”“大珠小珠”“间关莺语”“幽咽泉流”“银瓶乍破”“铁骑突出”等展示出乐音的变化,调动听觉、视觉、触觉等摹写乐音,极尽乐音急促沉重、轻柔幽细、清脆圆润、悠扬婉转、缓慢低沉、雄壮激昂、戛然而止之态。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画面收束,侧面烘托出人们沉浸其中,无法自拔之态,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沉吟”“整顿”“敛容”,这一系列的动作,展现出琵琶女自诉身世的心理酝酿过程,经过内心挣扎,她终于一吐心中块垒。时光流转中,当年风华绝代、名动京师的琵琶女,年长色衰、色衰爱弛之后“委身为贾人妇”,落得个“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的下场。她守得空船,守住自己的思念,守得落寞,却守不住幸福,只剩下梦断妆残的结果。

听闻琵琶女的身世,诗人不禁悲从中来,“同是天涯沦落人”,自己触怒权贵,被贬江州,在偏僻之地,再无当年风光,再无好乐伴随。“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虽只是简单的描述,但已足以让人喟叹其生活之凄苦,心中之悲痛。

文章结尾,琵琶变调,“凄凄不似向前声”,乐动于外,情牵于内,于是“江州司马青衫湿”,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而发之则为乐为诗。琵琶女自述身世,详昔而略今;诗人思及自身,详今而略昔。二者互相照应,构成生命诉说的圆满转承。

学习札记

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古诗中的描写手法

描写,是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方式。古诗中的描写手法,是我们窥见诗歌之美的重要抓手。

《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和环境描写历来为人称道,诗人运用了比喻、通感等手法正面描写乐音,以“急雨”“私语”“大珠小珠”“间关莺语”“幽咽泉流”“银瓶乍破”“铁骑突出”等比喻不同的乐音风格,又调动不同感官,既有“嘈嘈”“切切”“银瓶乍破”“铁骑突出”等听觉印象,又有“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的视觉、听觉相结合,把抽象的、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有形有声的画面。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又从侧面烘托出主客沉浸其中,完全被琵琶声吸引之态,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虚实转换、虚实相生的写法值得称道。“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两句,由实入虚,由充满神话色彩的现实转入迷离的梦境。作者挥笔泼墨地描绘了梦游仙境图,选取渌水、清猿、天鸡、熊、龙等意象,天风海雨般地写出清幽壮丽、惊险迷离、神奇惊怖、壮丽辉煌的梦境,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然而“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倏忽一瞬,由虚转实,由梦境转入现实,在梦之易碎易失中,提出别东鲁诸公之况味。最后突破送别诗之窠臼,借送别抒己怀,传达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狂放与傲岸。

《登高》一诗被人称为“古今七律第一”。首联“风”“天”“猿”

“渚”“沙”“鸟”六种意象并列,以一个“哀”字尽显秋之萧瑟。颔联“无边落木”“不尽长江”,刻画出空间之辽阔无际,又着一对叠词“萧萧”“滚滚”,赋予画面动态之美。前两联写景仰视俯察,绘形绘色,绘声绘动,精彩绝伦。后两联抒情,感人肺腑。宋代罗大经

认为颈联十四字有八层意思,写尽杜甫客居他乡、岁月蹉跎、体弱多病、孤单寂寥之情,这不仅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对生命之秋的悲叹和对家国之秋的忧虑。尾联反借酒消愁之古意,写出自己无酒消愁倍增新愁,使愁绪更进一层。全诗景因情设,情因景浓,情景交融,堪称绝唱。

03 人生情怀

常言道:“歌以咏志,乐以抒怀。”诗词是表达情感、寄托人生情怀的最精妙、最灵动的文体。尤其是词,其作为一种音乐文学,更是寄托人生情怀的一种绝佳载体。本单元选了三首宋词,其中,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古抒怀,雄浑苍凉,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品;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词人登高凭眺、怀古伤今之作,豪迈悲壮;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通篇写愁,徘徊低迷,婉转凄楚。这三首词都展示了词人不同的人生情怀。下面我们就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带领大家感受词是如何表现词人的思想情怀的。

课本点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作者简介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和苏轼并称“苏辛”,和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济南已经沦陷为金人领地,他少年抗金归宋,但是由于其“归正人”的身份和主战的政治追求,一直得不到重用,长期退隐山居。开禧北伐时被象征性地短暂起用,开禧三年病逝,享年68岁。辛弃疾有《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的文章,词集有《稼轩长短句》。

写作背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秋,辛弃疾时年66岁。当时权相韩侂胄为巩固自身政治地位,企图用北伐抗金来提高自己的声誉,于是象征性地起用了主战派的辛弃疾等人,实质上只不过是把辛弃疾作为号召主战的政治招牌而已。这年初春,辛弃疾担任镇江知府,驻守京都要地京口,他认真备战,部署北伐的各项军事进攻事宜,同时又对韩侂胄好大喜功、轻敌冒进的做法忧心忡忡。他主张北伐抗金收复失地,又反对草率北伐,以免重蹈历史覆辙,使北伐遭到失败。在登上京口北固亭之时,他追忆往昔,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值得一提的是,历史验证了辛弃疾的担忧,此次北伐最终失败,南宋政府为了满足金人媾和要求,杀韩侂胄以向金人谢罪。

全词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堪称辛弃疾的典范之作,全词咏史抒怀,读来有虎啸龙吟之气,其豪情壮志通过层层用典含蓄地表达出来。

用典,即以历史故事或者前人词句入诗文。在诗词中适当用典,可以更加丰富、含蓄、蕴藉地抒发感情。這首词大量用典,却不显烦琐沉闷,无堆砌斧凿之感,且不影响整首词的音律和谐之美,可谓是用典之典范。

上片以孙仲谋(孙权,字仲谋)和寄奴(刘裕,字寄奴)的典故为依托,呼唤英雄,感叹风流人物不再。无论是出身世族,在群雄割据中打下江东基业的贵族英雄孙权,还是出身草莽,建立南朝刘宋王朝的草根英雄刘裕,都在历史云烟中成为过去,而今英雄难觅,再也

找不到像他们那样的英雄人物了。词人无限景仰英雄人物孙权和刘裕之情,讽刺南宋政权无能之意和自己抗敌救国之心都寄寓其中。

下片首先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典故——元嘉年间,刘义隆草率北伐,想要开创像西汉霍去病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业,但是却落得战败而逃的下场。作者以此来警告韩侂胄等人不能草率出兵北伐。继而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典故,当年拓跋焘挥兵南下,胜利后在长江北岸建立行宫“佛狸祠”,而今却荒谬地成为百姓祭祀供奉之地。作者以此警告南宋统治者要不忘北伐收复失地,以警醒天下有志之士要不忘国耻,以警示中原百姓勿忘自己是宋朝子民,可谓语约义丰。最后以廉颇之典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慨和渴望得到重用的雄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这首词也是辛弃疾豪放词作的代表,他写失意却并不流于失落,写苦闷却并不流于逼仄,写壮志难酬却并不流于嘶吼,在用典中百转千回,荡气回肠,有无穷之意。

学习札记

婉约豪放千秋一色

——诗词的抒情手法

明朝张南湖提出:“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这个论断对后世论词影响极大。在此基础上,人们一般把宋词分为豪放和婉约两大流派。婉约派以柳永、秦观、李清照等为代表,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

婉约词内容较为集中,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绪等,如柳永《雨霖铃》一词,写离愁别绪,景物层层渲染,时空转换变化,皆以写离情为旨归;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一词,用词清丽,通过写牛郎、织女之情,讴歌人间真挚纯贞的爱情;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连用十四字叠词开篇,缠绵悱恻,兼以口语入词,写出个人遭遇和家国兴亡交织的深刻哀愁。婉约词在意象选择上,常选取梧桐、芭蕉、杜鹃、蝉、柳等意象,营造出缠绵悱恻的哀伤之境,如“满地黄花堆积”“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在遣词用语上,婉转含蓄,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

豪放词境界宏大,气象恢弘,率直自然。在豪放词作中,家国政治、军情国事皆可入,正可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这大大拓宽了词的境界,提升了词的文学地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豪壮的情调抒内心忧愤,被称为“古今绝唱”;又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追忆历史风流中寄托自己对国家和个人前途命运的深深忧虑;再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将壮志难酬的悲愤写得酣畅淋漓,读来觉有千钧之力。豪放词写景偏于壮阔雄奇,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八千里路云和月”等;在用词方面,多用富有力量力度的动词,自有一种动态美的张力,如“怒发冲冠,凭栏处”之“冲”,“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之“啸”,“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之“翻”等。

当然,婉约和豪放的分别是就词人词作整体风格而言的。对于词人,其词作则表现出丰富的内容,如李清照也有《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一类豪放的词作,而苏轼也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类婉约风格的词作。

04 技法延伸

如何写作文学短评

文学短评属于短小精悍的文学评论。文学评论是指对具体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的考察,也包括对文学规律的探讨。高中生写文学评论主要是写文学短评,一般只要求对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简要分析和评价。

文学评论属于议论文,因此写文学短评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以作品材料与内容为依据,紧扣作品进行评论。写文学短评之前,要注意其与文学读后感的区别。请看下面一段文

字:

听到风声、雨声,不由得想起李清照的词《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秋天的所见所闻,抒发了孤寂悲愁之情。曾经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志趣相投,恩爱无比,但是随着北宋灭亡、丈夫病逝,她流落江南。在乍暖还寒之际,晚来风急,旧日大雁回归,却再无锦书相寄,再无人采摘黄花,只听得那梧桐雨声点点滴滴。我读到了女人的一颗愁心——为爱人、为自己、为国家而悲。这千年跨越的情感震撼着我的心灵,我不禁问自己:与李清照相比,我对自己的生活又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上面的文字不属于文学短评,而是读后感,它结合作品内容与作者的生平,表达了读者自己的感想和体会。文学短评是对作品的客观评价,而读后感是写读了作品后的主观感受,并不局限于文学作品本身。写文学短评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读作品,准确把握评论对象

写作文学短评之前一定要深入阅读文学作品,这是写好文学短评的前提。只有深入阅读作品,我们才能够对作品的内容思想、结构层次、艺术特色等方面有较深的感悟与理解,才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评论对象,形成自己的观点。

如何阅读文学作品呢?一般来说,宜采取“整体把握——重点研读——总结强化”三步阅读法。以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整体把握是指通读全词,得出词作抒写“愁”情的感知和总体认识。重点研读则指对《声声慢》一词重要内容如前三句叠词意蕴、上下片意象及其特点等,仔细地阅读,认真揣摩,品味词中绘景与抒情的重要词句等,通过分析研究,从而把握《声声慢》一词婉转悲凉的特色,并初步形成自己的观点。总结强化阶段则再读全词,对其进行梳理总结,達到总体的深入把握。

二、收集资料,分析评论对象

阅读作品之后更多的是凭着自己的修养基础而产生感悟,要将其转化为理性思考,就需要收集各种相关资料。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在写作文学短评时,要收集作品创作背景、词人生平等内容,也可以收集一些相关的文学作品研究文章。这些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更深入地把握作品内容。我们要结合相关资料,对阅读作品进行再分析,进而上升到理性思考的高度。

三、选题小巧,评论角度准确

写好文学短评,首先要选择一个突破口,不能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请看下面一段文字:李清照《声声慢》这首词上片从一个“寻觅”写起,连用七组叠词,一种凄惨忧戚的基调已经呈现。悲秋之际,虽有淡酒入口,但挡不住晚风带来的寒意,又见南雁北归,反添思乡念国之痛。下片视线由秋日高空转到自家庭院。黄花满地,人更是憔悴,只能独自一个人坐在窗边,一直到黑,窗外雨打梧桐的点滴声,更是敲在词人满是愁绪的心上。最后以“愁”字结,戛然而止。

上面的文字只抓住了自己的初步认识,对作品进行了比较浅显的评析。同时,评析内容对于词的内容、手法、情感、结构等多个方面都均有涉及,面面俱到,导致泛泛而谈。

由于篇幅有限,文学短评不能够涉及很多角度,最好能聚焦于某一个角度来进行深入地评析。因此,想要写好文学短评,选题要小,选择自己有所体悟、有所思考、把握得最准且能评析好的角度来写。

那么文学短评写作的角度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我们来看看古人对曹操《短歌行》的一些评论:

1.“言当及时为乐。”(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卷上)

2.“此是孟德言志之作。禅夺之意已萌,而沉吟未决,畏为人嫌。嗟岁月之如流,感忧思而不已,又恐进退失据,末乃断然自定。所尚理忌显言,杂引《三百篇》,故谬其旨,比之《离骚》繁称,令人不易测识耳。”(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

3.“此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之诗。”(清·张玉榖《古诗赏析》卷八)

4.“至细,至厚,至奇!英雄骚雅,可以验后人心眼。”(明·谭元春《古诗归》卷七)

5.“劈首‘对酒当歌四字……截断已过、未来,只说现前,境界更迫,时光更促,妙传‘短字神髄。……以下三十一句诗文,皆从此四字生出。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一厢心中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清·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五)

从以上古人的评论内容来看:前三则内容均评论了诗歌的思想情感;第4则评析了诗歌的艺术特色;第5则重在诗歌的谋篇布局,又道出了重点字词之妙。当然,第2则也涉及诗歌的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

我们在吸收古人评点艺术经验的基础上,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对作品进行评价:

1.

作品的主题思想

评价主题思想主要是分析文学作品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具有怎样的意义与价值。如对李清照《声声慢》中“愁”内涵的挖掘与评析。

2.

作品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一般指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主要是把握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如对李清照《声声慢》中女子形象特点的评析。

3.

作品的艺术手法

作者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思想。这也是评论的角度。表现手法有想象、联想、象征、烘托、对比、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描写技法有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等。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景物的作用,可从晚风、归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中选一两个进行深入評价。

4.

作品的构思技巧

构思技巧包括写作思路、结构方式、选材特点、文章线索、谋篇布局等。写作思路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等;结构方式有横向式、纵向式、纵横交错式;选材特点有典型、新鲜等;文章线索有以人、以物、以情、以空间、以时间为线索等;谋篇布局有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层层深入、前后呼应、伏笔铺垫、欲扬先抑、详略得当等。如对李清照《声声慢》上下片的伏笔、照应的评析。

5.

作品的语言特色

语言特色包括语言特点和语言风格等。语言特点有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华丽、质朴等;语言风格有幽默、含蓄、平实、明快等。当然,如叠词、形容词、动词等语言的运用也可以作为评论的角度。如对李清照《声声慢》中叠词运用、口语运用的评析等。

另外,评论的角度还要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文学短评讲究的是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和理解,只有那些在阅读中引起评论者强烈共鸣或引发思考的内容,才能激起评论者的热情。

四、叙议结合,评论结构清晰

写文学短评主要运用的是叙议结合的方式。“叙”是指对作品内容进行适当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是对作品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叙”与“议”的关系,是论据与论点、材料与观点的关系。“叙”要简洁精当,为“议”提供内容支撑;“议”要围绕“叙”,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如评价李清照《声声慢》一词中意象蕴情的特点,我们先要梳理出词中具体有哪些意象,此为“叙”;分析意象特点如何,意象及其特点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等,

此为“议”。在写作中,还要处理好“叙”与“议”的侧重:“叙”为轻,“议”为重。只有叙议有机地结合,文学短评才能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文学短评结构小巧,但也要完整清晰。一般来说,要提纲挈领、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评论观点表达出来。接着呈现主体内容,对照作品进行深入、有条理地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呼应开头,进一步明确深化观点。

最后,“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认知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差异,或阅读角度的不同,每个人对同一作品的认识是不同的。文学短评最重要的是写出自己独特的认识,表达自己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和独立思考。

05

主题拓展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赏析

本诗被清代方扶南推崇为与白居易《琵琶行》、李贺《李凭箜篌引》并美的“摹写声音至文”。本诗前十句重点描写颖师琴声的变化,通过比喻、通感、虚实相生等手法,将琴声从缠绵婉转如情侣耳语,到激昂高亢如将士慷慨赴敌,到舒缓悠扬如白云柳絮随风飘浮,到清亮和谐如凤凰引颈长鸣,到琴声越弹越高,到最后一落千丈的变化过程,写得变幻莫测,将颖师琴声的刚柔变化、高低起伏写得如在耳边,又令人聯想到丰富的画面。诗的后八句侧重写听琴的感受,作者先感叹自己虽不懂音乐,但听了颖师弹奏的琴声却坐立难安,泪湿衣裳,然后急止颖师的弹奏,以免听了琴内心一时热如火炭,一时又如冷如寒冰,感情波动剧烈而无法忍受。全诗描写正、侧面结合,充分体现了颖师弹奏技艺的高超,同时也蕴含了作者屡遭贬抑、内心不免愤激不平的情感。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赏析

本词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写于绍兴五年(1135年)于金华避难时。全词以自述的口吻写春日所见所感,抒写故土之思、亡国之悲、凄凉之情。

词的上片极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和心情之凄苦,其中“尘香花尽”和“倦梳头”,明写景叙事,暗写作者自己寂寥、空虚,而“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则将作者漂泊异乡、无依无靠的悲苦再现于读者眼前。下片更深一层写悲愁深重,其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化虚为实,虚实相生,极言愁之浓、愁之深、愁之重。

全词为日常事、口头语,用笔曲折,言浅意深,一咏三叹而尽显悲凉无助。靳极苍在《唐宋词百首详解》中评此词:“全词婉转哀啼,令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本非悼亡,而实悼亡,妇人悼亡,此当为千古绝唱。”此言得之。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阳泉二中王美玲 [案例背景] 一:笔者正任教高二一文一理两个班的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笔者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笔者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二:我们学校规定禁止学生把手机、Mp3、Mp4等各种通讯和娱乐工具带入校园,可是我班文艺委员许燕上自习时听Mp3,我非常生气,班干竟然带头违纪,拿到办公室一听,里面有毛宁的《涛声依旧》、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芳草无情》、周杰伦的《东风破》《青花瓷》等等,她噘着嘴说是为了学习古典诗词,我想她确实不是狡辩,这些流行歌曲的确都与古典诗词有关,心中怒气消解了许多,批评其违纪的同时更多的赞扬…… 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笔者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笔者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1、在流行文化和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阅读空间狭小,阅读品位降低。 现在的高中生课业负担都非常重,再加上网络、电视、广播和流行音乐的冲击,学生课外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可谓少之又少。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我们的学生都在看些什么书呢?我们经常看到有老师从学生那里没收到动漫、武侠或者言情一类的书。我的学生是理科班,整天忙于数理化,他们没有太大的兴趣也没有大块的时间来读长篇名著,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阅读局限在这类书中。这些书在学生眼中可谓图文并茂,情节引人入胜,通俗易懂,携带方便,便于隐藏,而且一个中午就能读上一本,所以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市场。 经常性的阅读这些书,使得学生的语言水平深受其害,如我们经常可以听见学生张口就来周星弛的口头禅:“哇靠”“哇塞”,更有甚者能把他的经典台词“曾经有一段爱情放在我面前……”倒背如流。千篇一律的说话方式阻碍了他们思维的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品位难以提高,拿到高雅的古诗词就没精打采,无兴趣去读。 2、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3、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咀嚼古典细枝末节,品味诗词精妙细节

咀嚼古典细枝末节,品味诗词精妙细节 古诗词鉴赏是近几年来考核考查的重点项目。所谓鉴赏是指读者阅读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具体来说,就是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强烈反应,得到美的享受,从而领略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古诗词鉴赏,对众多的学生而言都觉得有点难。其实在鉴赏过程中如果能更多地注意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往往能得到一些意外的收获。然而,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这就给学生把握其中的细节描写增加了难度。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细节描写。那么,在理解鉴赏古诗词的时候,到底应该如何注意细节描写呢?下面结合具体的作品来谈一谈。 一首小诗,以细节为中心组成全篇,往往能显得凝炼、集中、韵味无穷。像暴露杨贵妃贪食荔枝的腐化生活,史书有详细地记载(见《新唐书?杨贵妃传》,李肇《国史补》“杨贵妃好荔枝”条苏东坡也以较长篇幅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见《荔枝叹》而在杜牧的笔下,仅凝结成四句小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元稹的小诗《行宫》,寓引古鉴今之意,抒凭吊今昔之情,向来极负盛名。诗云:“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唐诗别裁》说它:“只四语已抵一篇长恨歌矣。”《养一斋诗话》称它:“一十个字,足赅《连昌宫词》六百字,尤为妙境。”究竟妙在何处?在于“小处寄慨,倍觉喝叹有情。(纪昀)。诗人只是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按说,这些宫女从红颜到白发,在冷宫痛苦熬煎了一生,其罪,非玄宗而谁?她们应该怨玄宗、怒玄宗、恨玄宗,然而,诗人抛开了许多激烈的事情不用,只是让这些宫女,闲坐无聊,数说玄宗昔时的繁华,谈资以消磨时光。如今,她们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无怨无恨。“闲坐说玄宗”看似轻笔带过,然而,厚积薄发,蕴含了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所以,沈德潜赞曰:“只说玄宗,不说玄宗长短,佳绝!” 下列小诗,都是以细节描写为中心组织全篇,显得摇曳多姿,昭畅述情,各显其妙:鸣铮金栗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李端《听筝》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燕窝。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张祐《咏内人》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人的代表作品。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 1、全面领会并用恰当的语言准确概括诗词意境及所用的艺术手法。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诗意点与主问题】 让学生在阅读中将诗词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而陶冶情操,理解人性的丰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建构其精神生活的基本范式和人文底蕴。 【教学策略与手段】 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课前准备】PPT 【教学流程】

导入语设计: 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诗歌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古典作品的解读和鉴赏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在我们眼中,古诗仿佛是一枚好吃的坚果,虽然我们知道那里面的果仁儿是有营养的,但我们却无法突破那坚硬的语言外壳。诗歌鉴赏真的就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么?是否有法可依?今天,我们以《山居秋暝》为例一起作个探讨。 一、鉴赏韵律,感悟诗语 1、教师配乐范读诗歌: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诵读提示: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尾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3、指一名学生配乐朗读诗歌,其他学生点评。 4、全班学生齐读。 小结:在诵读中体验,在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中欣赏诗歌,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是最直接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鉴赏意象,体味诗境 苏轼称赞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既然说“诗中有画”,

语文教学:品古典诗歌,悟人生精神

语文教学:品古典诗歌,悟人生精神 品古典诗歌悟人生精神 课堂内外 中国历来被誉为“诗的国度”,诗歌文化源远流长。生于天地间、行于百年期的历代文人墨客,以他们的智慧才情为笔,以他们的人生经历为墨,以他们对人生家国的思考探寻为纸,以他们所处的时代社会为砚,沿着时代的道路,顺着文化长河,代代吟唱,辈辈传扬。在浩淼的古典诗歌海洋里,有千百年灿若星辰的诗人词家不同的人生志向、各异的情怀情趣和深沉的人生况味。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共精选8首古典诗词,这些诗歌创作于不同时期,采用不同体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体现不同的人生精神;这些诗歌,或抒建功立业之壮志,或表归向自然之情怀,或显傲岸高洁之人格,或蕴个人家国之忧虑,或感天涯沦落之悲情,或含伤时忧国之悲慨,或伤晚景悲凉之痛苦,诗诗俱佳,词词俱美,蕴含着中华诗歌文化代代传承的基因。单元提示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反复诵读和想象,进入到诗歌意境中感受诗词风韵的真挚美好、丰厚深远,感受诗歌独特的魅力,以丰富情感体验,丰满心灵世界,升华人格境界。 在本期杂志中,我们将一起品古典诗歌,悟人生精神,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提升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并从写作的角度来进行相关的课外拓展。 01 人生志向 不同的诗歌,寄寓不同诗人的志向。曹操的《短歌行》通过宴会的歌唱,运用比兴手法、引用诗句、化用典故等来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抒发了诗人渴望贤才以实现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志向。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主要运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一幅美好动人的田园风光图,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抒发了归隐田园的喜悦之情与渴望自由之心。下面我们以曹操的《短歌行》为例,一起来感受诗人的人生志向。 课本点击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作者简介 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曹操有统一天下的政治理想,重视并想方设法招揽人才,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原则。曹操对于文学有很深的造诣,他要求文学具有“清峻”“通脱”的特点,反对两汉以来内容空虚、华而不实的文风。曹操现存二十几首诗,全部是乐府歌辞,或写民生疾苦,或抒发统一天下之志,悲凉慷慨、刚健有力、气韵沉雄。在曹操的倡导和影响下,形成了以他为首的“建安文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写作背景 曹操创作此诗的具体时间说法不一。或说作于赤壁之战之前,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平定北方后,亲率大军南下,直达长江,想要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进而实现一统天下

浅谈高中语文古典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浅谈高中语文古典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在我国,诗、乐、舞是同源而生的,古典诗歌最初是用来传唱的。早期的《诗经》、汉魏六朝乐府,都是合乐而唱的歌曲;唐宋年间,最负盛名的诗歌就是依曲谱而唱的;元明期间的剧曲与散曲,都含有歌曲的音律。因此,诗歌与音乐是相互影响、相互发展的。到了近代,乐曲的散佚,大部分合词而歌的乐谱遗失,古音乐出现断层,而大部分合乐而唱的诗歌却得以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了下来。我国古典诗歌以永不倒的不老松形式一直存在于高中语文课本中,同时,它还是高考必考的一部内容。在高考改革下,占高考试卷的分值也越来越重。另外,古典诗歌还充当着激发学生学习古文学知识的媒介。因此,寻源头之教法,将音乐引入课堂,与古典诗歌完美契合的教学方法,不仅是遵从了古典诗歌原有的神韵,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使古典诗歌焕发出新的光辉。 一、音乐导入 音乐能缓解人紧张的情绪、释压、放松,用好的音乐作为一节课的开始亦是这节课成功的开始。用与课堂内容有关的音乐作为课堂导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音乐环境中,不知不觉进入学习状态,在感受音乐的同时,迅速进入古典诗歌的学习,从听觉盛宴中走进绚丽的想象空间,在愉悦的听觉感中进入心理、精神上的享受,引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 例如以安雯的《月满西楼》导入李清照的《声声慢》,《月满西楼》是由李清照另一首词《一剪梅》经谱曲而成的,让学生通过音乐感情的直观表达,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了解这首词表现的是李清照闺阁离愁的情绪,以此引出作者的艺术风格,再提出问题,作者的人生经历对作品有没有影响,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学习。同时,以《月满西楼》来回顾之前学过的诗词,做到温故而知新,引发学生用音乐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以音乐导入课堂,能够在课堂伊始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调动学生兴趣,营造浓郁的课堂学习氛围。同时,诗歌在歌曲直观的表达下,学生也能够更容易理解诗歌和作者的感情色彩。 二、音乐感知情感 学习鉴赏古典诗歌的重难点之一,就是学习诗歌的感情色彩。人的感情表达是抽象的,有时诗人会运用正衬、反衬、比喻、反问等各种修辞手法或选择意象来表达感情,含蓄的表现手法、具有年代感的意象表达,让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真正的感情就显得有些困难。这时可以利用音乐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感情,用豪放

高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 古典诗文 2013-08-27 2223 5d56b7b40102e9rn 高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 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⑴、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⑶、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2.拟人

3.隐语(谐音)、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4.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杜牧的《赤壁》折戟沉砂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析】文中的"东风"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大乔是东吴之主孙权之兄孙策的妻子,小乔石东吴主帅周瑜的妻子,此二人的命运代表了东吴国家的命运。文中的"锁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被曹操虏去,意味着东吴的败亡。以"锁二乔"借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再举几个例子边声"通常是边塞上引发人们悲愁的风声、笛声、马的嘶叫等特声响氛围的借代;"长安"原为汉唐的都城,后世也作为其它国都的代称。因为汉唐是汉民族强盛的代表,所以后世用作其它朝代的代指,多少寓有昔盛今衰的感慨;"阳关""折柳"寄托离别,"鹧鸪""杜鹃"寓有悲愤;"石壕村"代穷苦百姓,"长生殿"代统治阶级......。 5.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6.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析】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7.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析】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8.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析】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9.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析】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10.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迭题乌江亭》) 【析】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19-11-19T15:47:24.65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9月4期作者:吉里拉则 [导读] 语文是小学教育阶段当中的重要学科,其教学效果的优劣将会对小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吉里拉则(普格县雨水乡中心小学校四川普格 615300)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9-236-01 语文是小学教育阶段当中的重要学科,其教学效果的优劣将会对小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语文教学当中,古诗教学部分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古诗是我国历史文化当中的精髓,展现了唐宋等名家的风采,古诗的学习也将会对小学生智慧的提升、价值观的形成等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而古诗则是其中的精髓之一。加强对小学语文当中古诗部分的学习,不仅能够对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大的帮助,同时通过对古诗的诵读还能够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例:《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现在“衰’’读“shuai",但古读音应该是“cui”,古读音更能押韵,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美;例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古时应该读xia.,而现在用汉语拼音读xi4,就不和谐,不押韵了。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就先让同学们自己读,多读几次,体会到古诗的押韵美,学生自然选择读古音了。 二、讲解古诗背景,加深学生的理解 理解古诗要与诗人在创作时的当时生活背景和社会经历进行紧密的联系,这些诗作大部分是诗人在遭遇不平、仕途不顺、喜出望外时有感而发,所以大部分诗词都反映了诗人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古诗时要结合诗人的生平、写作背景,当学生对作者的人生阅历和思想感情有所理解和掌握后就能体会到诗词中作者的性格特点和写作风格。由此一来,学生也能更准确、具体、全面地把握诗词中所涵盖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底蕴,在后续的鉴赏和学习中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某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课时,这首诗主要讲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字里行间也透漏着想推行新政、重返政治舞台的迫切愿望。如果教师在授课中不花费大篇幅讲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人生经历,那么这首诗想要表达的深刻意义学生是无法准确理解的。该语文教师在讲解中就为学生介绍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在推行新法中因和其他人意见不一而遭到弹劾,最终被迫辞去官职。当王安石又一次因被皇上重用而离开风景秀丽的江南时,不禁想起当初在变法中的苦苦挣扎,从而产生一种思乡且迷茫的情感。当学生了解了王安石的生活背景、从政经历后才能更准确地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小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不由得会淡化,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进入暂时抑制状态。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记得我在教王维的《山居秋暝》的第二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它描写了一幅静景:明亮的月光,透过枝叶的缝隙照进了松林,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静静地流淌。寥寥十个字,勾勒出了一幅清幽、明净、自然、和谐的山水图。为了让学生眼中有此美景,我们可以出示画家为我们准备的教学挂图,或也用寥寥几笔再现诗人眼中秋夜的静穆,让孩子们在一幅优美的简笔画前,忘掉尘世的纷争与喧嚣,使心灵得到净化。 又如教学孟浩然的《春晓》则可以网上找寻相关的曲调配合教学,许多优秀古诗词都有相关的曲调相衬,且有当红影视剧明星表演或演唱,这也为孩子们朗读感悟古诗创设了许多条件。如香港歌后王菲演唱的[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内地歌手毛宁演唱的[唐]张继的《枫桥夜泊》的改编曲,以及越剧表演艺术家赵xx演唱的[唐]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真是名诗成就名曲,名曲促进古诗的学习。 课堂中维持学生学习兴趣与激情的方法是很多的,我们只要能够合理运用,就能使学生的学诗兴趣保持下去,从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新的学习。 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小学语文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理解这个社会和人所必备的技能,所以,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知识,也要把语文课堂拓展到课外,让学生学到的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把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又让学生能够切实理解所学知识的含义,还能和其他学科产生共鸣,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进行了融合,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比如在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就可以让学生体会和朋友或者是亲人长久分别的思念之情,加之教师配上的音乐和背景图画,让学生体会作者每到佳节就思念亲人,思想故乡的情感。同时配以合适的音乐,这样学生就能够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之中,不但深入理解古诗意思,更加丰富了自己的想象力和联系实践的能力,通过相互体会,明白学习诗歌的乐趣,只要自己勇于创新,勤于思考,那么就可以有诗人一样的学问。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走进诗词歌赋的王国,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是师生共同生成的大课堂,这是最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诗教学。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篇一:高中语文古代诗歌形象优秀公开课教案 一颦一笑总关情 ---------- 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明确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答题模式与规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悟作者情思,培养鉴赏能力,提高解题技能。 二、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 1、分析人物形象类题型的解答。 四、教学方法: 1、引导法、自主探究法、讨论分析法等。 五、教学手段: 1、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图片处理,以期提高课堂效率。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闰土少年时童真,善良,简朴. 中年封建,穷,悲观,保守是封建伦理制度下的牺牲品闰土是生活在重压下的纯朴善良的贫苦人民的代表, 别里科夫是个死板的教条主义者,是沙俄时期一个没落的知识分子代表。他盲目地维护着腐朽沙俄政府制定的种种落后体制、规定,却不知自身已被套上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套子”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古诗词中的形象,就是以语言为手段而创造的艺术形象,也称文学形象,泛指文学作品中整个的形象性表现、形象体系、生活图景。诗歌形象根据鉴赏的不同要求,大致可以划分为:人物形象、景物形象,物之形象三种类型。形象(意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1、人物形象(“人象”)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而这些形象往往以片断的形式表现出来,它需要读者以自己的想象去进一步补充。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 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在抒情诗中,诗人是通过直接抒写自己的主观情绪,来完成对自我形象的塑造。 (偏重抒情的诗歌)

品朝读经典 悟人生哲理

品朝读经典悟人生哲理 ——读《让人容人》有感中华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无数灿若星汉的经典诗文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画卷与精神风貌。它浓缩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魂和根,是具有彰显天理大义的榜样力量。品《朝读经典》,读记书中的古文,悟其中的道理,能教我们学会怎样做一个品格优良的人。我觉得读古诗词不仅能够净化我们的心灵,而且还可以增长我们的阅读量。 读了这么长时间的《朝读经典》,我深深地被里面的诗词所吸引,虽然只有简单的几个字,但却隐藏着无数的典故,蕴含了无尽的哲理。在三年级《朝读经典》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清朝金缨的《让人容人》—“彼之理是,我之理非,我让之;彼之理非,我之理是,我容之。”意思是:对方的道理正确,我的道理错误,我听从他;对方的道理错误,我的道理正确,我包容他。从这简单的二十二个字中,我悟出一个为人处世的道理:得理也饶人,才能显示出真正的胸怀。 思及于此,我不禁想起了《让他三尺又何妨》,故事主要讲的是清朝宰相张英邻家造房时占领了他家三尺地基,张家人不服,修书一封到京城求宰相张英主持公道,张相爷看完书信只回了一首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收到书信后羞愧万分,按相爷之意退让了三尺,邻家人见相爷家人如此胸怀,也退让了三尺,遂成六尺巷。

由此可见,人与人相处只要多一分宽容,多一分谦让,在矛盾面前,只要心胸开阔,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和谐局面就能出现。不久前,我和妹妹在玩成语接龙游戏时,我说“九九归一”,她接“一心二意”,我打算指责妹妹词语接错时,突然想到:“妹妹比我小一些,她理所应当有不懂的或说不对的词语,我应该有一颗宽容之心,不能一味指责她,而是要纠正她的错误。”想到就做到,妹妹也高兴地接受了我给她提出的意见,我们又继续高高兴兴地玩成语接龙游戏。 其实在我们成长的人生路上,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矛盾,此时的我们,应该怀揣一颗宽宏之心,原谅别人出现的错误。对方的道理正确,我们应该听从他;对方的道理错误,我们应该包容他。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到这点,我想每个人都会幸福且快乐!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

一、课题名称:《中国古代诗词及现当代诗歌选讲》 二、课程内容提纲 (一)先秦两汉诗歌 1 诗歌的起源和本质解说 2 先秦两汉诗歌发展概述 3先秦两汉诗歌选讲 (二)唐宋诗歌 1 唐宋诗歌发展概述 2 唐宋诗歌选讲 (三)唐宋词 1 唐宋词发展概述 2 唐宋词选析 (四)中国古代戏曲 1 中国古代戏曲概述 2 中国古代戏曲选讲 (五)中国现代诗歌 1 中国现代诗歌发展概述 2 中国现代诗歌选讲 (六)中国当代诗歌 1 中国当代诗歌选讲 2 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现状解说

三、课程三维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了解各个时代代表性的诗人和诗作,了解诗歌的流派特征和发展情况;通过对中国诗歌发展历程的介绍,使学生对中国诗歌发展有一个史的印象。 2技能目标:掌握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艺术技巧,学习品味诗歌语言,分析诗歌意象,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学习尝试创作诗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国诗歌发展史,了解祖国深厚灿烂的文化,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积极借鉴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精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并树立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四课程实施计划 1课程目标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了解各个时代代表性的诗人和诗作;掌握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艺术技巧,学习品味诗歌语言,分析诗歌意象,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通过学习中国诗歌发展史,了解祖国深厚灿烂的文化,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 基本要求学习诗歌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诗歌发展历史;通过诗歌诵读训练,提高诗歌朗诵能力;学习品位诗歌语言和分析诗歌意象、把握诗歌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学习诗歌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3 主要课程诗歌基本理论介绍;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历史,古代诗词鉴赏;现当代诗歌发展史,现当代诗歌鉴赏;当代诗坛现状。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的内容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的内容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XX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简称新大纲中明指出小学阶段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是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低年级背诵古诗词是每学年30篇以上,中年级30篇左右,而高年级则为20篇以上。XX年试行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为50篇(段),第三学段为60篇(段)。而且在其附录的“古诗词背诵推 荐篇目”就有70首。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妇孺皆知、脍炙人口,都是古诗中的精品。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这些古诗词呢? 一、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 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例:《回乡偶

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现在“衰’’读“shuai,但古读音应该是“cui”,古读音更能押韵,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美;例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古时应该读xia.,而现在用汉语拼音读xi4,就不和谐,不押韵了。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就先让同学们自己读,多读几次,体会到古诗的押韵美,学生自然选择读古音了。 二、精读课文,了解诗意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我多半希望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己翻找。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1)了解背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

品经典诗文感悟人生真谛心得体会

品读经典诗文感悟人生真谛 ——心得体会 头屯河农场学校李洪英 白驹过隙,转眼间一学期即将结束。蓦然回首,这一学期的晨诵教学,总有些许遗憾,心头多的是一份压抑的无奈。如果说工作很忙,也的确如此,不过,我并没有愧心的面对学生,而是想尽各种办法调动学生的诵读兴趣,同时,我也诵读《500句经典名句》,徜徉在名句中,品悟生活的快乐。 在诵读中,我发现中国的语言文字之根在古诗文经典,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从这些优秀诗篇中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了解民族历史的演变,感受汉语表达的丰富和美好。诵读经典诗文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还为自己的审美打下了基础。 诚然,在浩如烟海的经典诗文中,仅仅依靠每天早上20分钟的诵读与赏析,肯定是不够的。但就是通过这有限的时间,学生开阔了眼界,明白了很多的事理,也受到了心灵的润泽…… 可以说,学生是在经典诗文的浸润下长大的,从小,学生就接触到了不少经典古诗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理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心胸;“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母子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这一切,把学生的精神释放到一个自由飞翔的空间,成为点燃创造性的生命灯火。

然而,学生只做到了“背诵”,而离真正的“诵读”还很远,只有通过“诵读”,才能真正体会经典诗文中所蕴含的丰富意境,从而有所收获…… 读书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诵读需恭恭敬敬,一心一意,不急不徐,字字清楚轻松愉悦。经典,乃悠扬自得的雅致之音,学生每天读圣哲之言,体圣哲之心,发圣哲之语,定在之中,慧在之中。诵读更需声情并貌,在读经典的影响下恭敬认真地读出其中的思想感情。熟读而后能悟,悟而后能用,用而后能生巧,巧而后出新,诵读就是把书上的变成自己的,放在自家智慧库里,随用随取。用多了,自然心灵手巧,会有神来之笔、天造之功。 持之以恒,才能诵有所成。身为教师的我每天也以自己的方式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念,从自己背诵《500句经典名句》做起,从改变自己的教育课堂做起,用激情点燃生命,用自己对经典诗文的喜爱和特殊的兴趣去感染和影响学生,从而点燃起学生对经典诗文的热爱兴趣。我深知,读书决定着一个人的修养,滋润着一个民族的素质,影响着一个国家的走向。晨诵中,我以《知识大集结》中的古诗文经典名句为依托,带领全班学生积极开展晨诵读书活动。鼓励学生先自己熟读,然后诵读,同学间互相背诵,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享受着经典名句的熏陶。为了检测学生的诵读理解,要求学生每天把诵读过的默写下来,写在晨诵记录本上。诵读的过程很重要,虽然本班又没有被评为“书香班级”,但师生收获的是对祖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理解,

有关于人生感悟的诗词大全

有关于人生感悟的诗词大全 【篇一】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 州初逢席上见赠》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____陆游《游山西村》 4、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____卢梅坡《雪梅·其一》 5、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____杜荀鹤《小松》 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____陆游《冬夜读书示 子聿》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____杜甫《望岳》 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 杜少府之任蜀川》 9、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____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10、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____朱熹《春日》 【篇二】 1、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____朱敦儒《西江月·世事 短如春梦》 2、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____王籍《入若耶溪》 3、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____李白《上李邕》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____李白《将进酒》 5、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____苏轼《稼说送张琥》 6、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____苏轼《琴诗》 7、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____苏轼《题西林壁》 8、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何如?____白居易《放言五首·其四》 9、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____陆游《冬夜读书示 子聿》 10、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____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五》 【篇三】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____白居易《草/赋得古原草送别》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____苏轼《题西林壁》 3、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____李商隐《咏史二首·其二》 4、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____李白《把酒问 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5、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____李绅《答章孝标》 6、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歪晖。____朱熹《水调歌头·隐括杜 牧之齐山诗》 7、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____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

高中语文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的音韵美教案

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的音韵美教案 ——诗歌是看得见的音乐 树德中学尹德华 初中课文<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说:“法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是最清晰的语言,最严谨的语言。”小弗朗士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也深深地震撼了我。一个小学生可以惊叹祖国语言的美,哪怕是个小小的发音。我还记得一个英国小孩自豪地给我朗诵一首小诗: I try I try to do my best each day , 每天我都在尽最大的努力, In my work and in my play . 无论是工作还是嬉戏, And if I always do my best , 只要我坚持不懈地努力, I needn't worry about my test . 就不必为考试着急 .听懂的部分我感受到了美,没听懂的部分我也觉得很美。美在音节,美在唇齿之间。可是,今天我要说,中国汉语言更美!不仅外型美,音域美,书法美,而且意境也美。尤其是古诗词,读懂了,品味它的意境,研读它的词句, 读不懂也能够赏析它的外型美,聆听它的音乐美,感受那份读不懂的晦涩与朦胧之美,还有那令人销魂的音韵美,更有那停留在唇齿之间和满口的余香。 同学们:你们知道多少诗歌的知识?有关诗歌的音乐美你又知晓多少?老师有几个疑问希望得到你们的帮助。21世纪最受欢迎的人应该具备七种能力。其中,筛选信息的能力和说服他人的能力,当然还有我们每天都在训练的不断学习的能力,你们的这些能力具备了吗? 教学设想:由于学生对诗歌的知识了解甚少,对于诗歌的音乐美没有更真切的了解,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很难体会出诗歌的音韵美,所以在诗歌的鉴赏上没有真正的深入下去。更重要的是没有了那份对诗歌的狂热的喜爱。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语言的音乐美的具体体现,激起对古典诗词的那份狂热。 2.运用这些诗歌知识运用到诗歌鉴赏中。 教学重点: 1.关于诗歌语言美的几个关键问题。 2.双声、叠韵、平仄、押韵的音乐美。 3.高考试卷中怎样具体作答。 4.培养学生吟诵诗歌的浓厚兴趣。 一、引入:中国古代诗歌是世界上最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之一,自它产生之日起就跟音乐有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在后来的发展中,它虽然从音乐中分离出来,但它具有浓郁的音乐美质,主要表现在节奏的回环美、音调的抑扬美、声情的和谐美。这种音乐美使得中国古代诗歌具有长存不衰的魅力。 吟诗玩词。 古琴声具有平稳、宁静的精神,缺乏跌荡起伏的戏剧性。琴是自娱,铮是娱人。 今天老师有几个有趣的问题,希望得到在座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 问题1:为什么古诗中以五言、七言的居多?而没有发展出较多的六八言诗歌? 问题2:五言、七言的音乐美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问题3:古诗的声调、节奏的美的具体体现又是什么呢? 问题4:了解了这些知识对诗歌鉴赏有没有好处呢? 二、诗歌与音乐的妙合关系

高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鉴赏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64319912.html, 高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鉴赏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作者:陈静 来源:《家长》2020年第01期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鉴赏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的限制,以及古典诗词本身的深奥性,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诸多的难题,因此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如何更好地提高古典诗词鉴赏教学有效性则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本文在此背景下进行研究,提出有效性指导策略,以期更好地为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古典诗词;高中语文;经典名句 教育部在最新修订的课程教学标准中,要求学生能够对古典诗词鉴赏有足够的兴趣,能够从掌握最为基本的鉴赏水平和鉴赏方式,从而更好地丰富高中学生在古典诗词方面的文化积累,从而全面提高高中学生的文学素养。但是就目前高中语文教学来说,其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课堂教学有效性不高,以下就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针对古典诗词鉴赏教学进行分析,提出几点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以創作背景为切入点 古典诗词是文人根据自己的生平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为体裁进行创作的,这也就说古典诗词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代表了作者的性格、创作手法、情感以及社会背景,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古典诗词鉴赏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妨以作者的生平,或者以诗歌创作的背景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更精准地让学生把握整个诗歌的中心思想,从而全面地掌握诗歌主旨。比如说教师在进行《登高》一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快速了解该诗的主要内容,首先就可以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杜甫在创作这首诗时,其正处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在这一年中杜甫已经56岁(对于当时的社会已经算是高龄),杜甫在夔州到了穷困潦倒的境地。虽然当时的社会已经过了安史之乱,但是还百废待兴,还会受到安史之乱的影响。除此之外此时年岁已高的杜甫身患恶疾。有一天杜甫独自登上白帝城的高台之上,然后有感而发。这样经过简单的作者生平以及创作背景介绍,学生就可以体会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杜甫的思想,从而引发学生与杜甫之间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对古典诗词鉴赏产生浓厚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明确学生主体地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